语文中考真题试卷

2024-05-11

语文中考真题试卷(共6篇)

篇1:语文中考真题试卷

2022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

语文中考答题技巧

文言文扫除三大“拦路虎”

文言文失分有三大“拦路虎”:一是画蛇添足,题Q只要求解释加点的字,有的学生拿不准,写了一层意思又补充写另一层意思,多写反而造成失分。二是虚以委蛇,遇到不会的字词来虚的,跳过不译,为了让句意通顺,自己换个说法。事实上,考生跳过的那个字可能恰恰就是得分点。三是主次不分,文言文一般短小精悍,可能涉及多个人和事,有的学生不加分析,仅凭主观判断,结果抓次漏主。

徐老师建议:首先,文言文复习一要回归文本,重点是九年级语文(上、下)两册教材中的篇Q。中考虽然考的是课外材料,但考的所有字词均来自课内。对课本上有注解的字词一定要逐个“过关”。其次,集合两册教材中的通假字,加强了解、记忆。还要注意归纳古今异义的字词,在考试中如发现有与现代词语相同的词语如“妻子”、“交通”等,马上应该有所判断———其意义肯定不同于现代的解释。另外,一些特殊的句式要知道,较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如“何罪之有”倒装过来就是“有何罪”。补语前置,如“躬耕于南阳”。

徐老师说,很多学生最怕文言文翻译,其实翻译句子就是三个字:“变,调,补”。以单变双地把每个字都译出来,进行适当的语序调整,再串联起来,如果说不通就加点补充说明,一般来说只用补主语,能不补最好。

现代文阅读“三读”到位

徐百艳称,虽然现代文阅读被视为“重灾区”,但想拿高分也有规律可循。

整体感知,读薄文本。建议学生养成“读、划、理”的阅读习惯。边读边将文本中体现结构层次、中心、议论、抒情的词句用笔划出来,进而理清脉络,了解大意。如果能将一篇千余字的用几十个字来概括,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回归局部,读细文本。要注意三个关键字:“审、归、挂”。审题要细致,问题涉及到什么信息,最省心的办法就是回归到文本中去找答案,很多时候答案就在问题的隔壁。例如:四月调考中“中国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是第一段中的原句,其答案就在第一段中。“挂”就是上挂下联,联合上下文,找出最佳答案。

明确关系,读透文本。简而言之就是“炼、验、答”。锤炼语言,检验题干与答案有无逻辑联系,最后作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写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高分作文“四关”护航

学生写作文主要存在5大问题:审题不准、立意不深、内容不充实、语言不亮丽、书写不美观。只要过好审题关、切题关、美化关、书写关,离高分作文就不远了。

如何审准题?不妨试一试词语替换法,换成其他的词后,其中心、主旨是否会变味。如《暖情》这个主题,若把“暖”替换“亲”或“友”、“恩”,范围都可能受到限制,这么一想思维便更开阔。

切题是好的关键。拿到题Q后,建议大家追问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要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作文切题。四月调考的作文题中有一个提示语:危机中常常酝酿着转机。切点在于“危机中为什么酝酿着转机?危机怎样才能成为转机?”

过好“美化关”,重在美化开头和结尾。开头点题要有简洁美,可以开门见山,可以由此及彼,也可以在语言、情感、哲思、悬念上创设美感。结尾扣题同样要有简洁美,留有余味。

徐老师最后提醒大家,书写美观的作文往往令阅卷老师心情舒畅。书法欠佳的考生,一定要注意字迹工整。

初三考生:修改病句和排序题把握不好,请问如何应对?

徐百艳:修改病句的考点主要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重复◇嗦,只要明确考点,加强训练即可。排序题强调整体感知,小处着手。建议做题前先通读所有的句子,理清话题中心内容,然后试着找出开头或结尾,留意细节找联系紧密之处来排序,比如时间、地点上的顺序。

初三考生:怎样做好综合性学习类题Q?

徐百艳:此类题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主题策划两个选题,考生一定要用笔把话题划出来,答题要记住三个字———紧、实、小。紧扣主题,不能策划太大的选题,一下笔就是国际、历史的选题是不切实际的,话题范围建议小一点。如主题:中学生所关注的武汉发展,写武汉的教育发展、武汉的交通发展要比武汉的国际发展要好得多。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拿捏词义的轻重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限定词义的范围

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揣摩词义侧重

有些近义词虽指意义相似,但由于词素构成不同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篇2:语文中考真题试卷

1.补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12分)

(1)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二章》)

(2)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关雎》)

(5)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纪昀《河中石兽》

(6)愚以为宫中之事,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 ,有所广益。 (诸葛亮《出师表》)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复杂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

(白居易《卖炭翁》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慰藉jì 坍塌tān 荣鹰yīng 迷罔wǎng

B.骸骨hái 沉缅miǎn 臆测yì 吮吸yǔn

C.妖饶ráo 虬须qiú 嗔怒chēn 膝盖 qī

D.恻隐cè 孱弱chán 打鼾hān 默契qì

3.下列加点成语可用括号内成语替换 3.下列加点成语可用括号内成语替换的一项是( )。(3分)

A.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一挥而就)。

B.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么,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到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只剩下一口气的狼的胃里,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牵强附会)。

C.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或是指导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且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D.闻一多先生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鳞次栉比)。

4.根据语境,续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内容贴切的一段话。(2分)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 , 。

二、阅读理解(70分)

(一)古诗阅读(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

5.下面对这首诗的相关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B.“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字把敌军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先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

D.这首诗用“黑”“金”“紫” “红”等色彩浓丽的词语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想象丰富。

6.尾联运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意图是什么?(2分)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得:体会。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逃:隐藏。

【乙】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选自林嗣环《口技》)

7.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B.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C.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D.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志在高山( )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4)群响毕绝( )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最妥帖的一项( )。(3分)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链接】《古汉语词典》对“辄”的解释是:①专擅,果断。②总是。③就。④却。

A.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穷尽其中的趣味。

B.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能听出琴声所表达的心声。

C.每次伯牙弹琴,钟子期总是能听出琴声所表达的趣味。

D.每次伯牙弹琴,钟子期总是能深刻领会琴声所表达的心声。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4分)

(1)伯牙“善”鼓琴体现在: (2)口技者的“善”体现在:① ②

(三)名著阅读(5分)

1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盖茨海德府,简•爱备受冷遇、虐待,受尽屈辱,只有谭波儿小姐关心过她。

B.《繁星》《春水》因宣扬“爱的哲学”而著称,其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C.“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这里的“他”指卢俊义。

D.《水浒传》中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例如,“智取生辰纲”策划得极其巧妙;又如“三打祝家庄”好汉们经历一打、二打的失败后,采取恰当对策,终于获得成功。

13.鲁滨逊在荒岛经常阅读《圣经》,这对他的生存有何意义?(2分)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

【材料二】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对学习方式的研究结论图(图片来源:360百科网)

【材料三】来自360图片网的其他相关图示:

【材料四】

实际上,目前网上流传的学习金字塔并没有真正被核实出自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某项研究,因为没有人能证明看到过这份研究报告,网上也无法搜到相关研究论文,因此学习金字塔的研究很有可能是误传。此外,金字塔上的数字也并非原本就有,很有可能是后人主观臆想加上去的。这个假说之所以如此令人信服并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人们的常识。(360百科网)

14.用文字表述材料二的内容。(3分)

15.根据材料一、二、三推想:材料四的“人们的常识”指什么?(3分)

16.中学生学文言文大多效率不高。利用上述材料,提出两条提高学习文言文效率的具体建议。(4分)

(1) (2)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朗读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回答问题。(12分)

《朗读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毛建国)

① 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

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 前几年网上曾经流行一个句式,前面任意填词,而后面固定的是:“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

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这一流行句式,反映的是在消费主义当下,人们面对欲望的不断膨胀,越来越担忧“娱乐至死”,越来越担忧道德的荒芜和心灵的空虚,越来越担忧精神文明长期滞后于物质文明。

③ 这种集体反思,是有意义的。但有必要思考,这种滞后和脱节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到

底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可以把问题置换成,当物质这根时针从6点向12点迈进时,精神这根长针会是停留不动,还是迈步向前?以一种历史的眼光看,精神长针应该还是随着物质时针向前进的,甚至还有可能在某一点重合。当然,这种重合不会随便到来, ▲ (A.需要我们的奋进B.需要我们的忧思C.需要我们的自觉)。但不管如何,一定要相信,精神时针永远都存在一种向前的自发力量。

④ 任何一种流行现象的出现,特别是持续出现,背后一定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先是《中国诗词

大会》大火,接着《朗读者》跟热,鸡年以来,文化类节目制造了个小高潮。这种高潮的出现,应该不是偶然的。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消费主义当下,人们依然有着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也是人们公认的,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看看这些年来的国学热、艺术热,会有更乐观的判断。

⑤ 需要辨析的是,这种小高潮的到来,是不是意味着文化类节目,特别是文化的春天到了?对中/华-资*源%库

此,恐怕还不能过于乐观。董卿认为:“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实中成功的文化类节目还很少。甚至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还有许多阻碍文化类节目,阻碍文化发展的因素存在。比如收视率的问题,就曾经让无数人们为之叫好的文化节目成为过去。

⑥ 《朗读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它起码是个风向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永远都有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这种精神文化需求还会有更强劲的表现。如果我们表现出高度的文化智慧,还会出现更多影响广泛的文化节目。

(选自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17.《朗读者》的成功为什么不是偶然的?(3分)

18.第③段▲ 处的句子填入顺序是 。(2分)

19.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第③段加点的“这种滞后和脱节”指什么? (2)第⑥ 段加点的“它”指什么?

20.对文章内容理解、推论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朗读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中的“也”暗示了还有其他的成功节目,不宜删去。

B.第①段详细交代《朗读者》节目首期的主题、参与的人员,意在体现《朗读者》节目的成功。

C.《朗读者》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今天中国类文化节目开始火爆,走向繁荣。

D.以收视率高低为评价节目好坏的标准,扼杀了无数好的文化节目,阻碍了文化发展。

阅读《目送》,回答问题。(22分)

目送(肖培东)

①到实验小学门口了,六六示意我停下自行车,说这段路他自己可以走。

②我小心翼翼地停下,他则很轻盈地从自行车后座跳下,像树上的麻雀一样,轻轻地落地,然后低下头啄啄自己稚嫩的羽毛,整整校徽,顿顿衬衫上的小领子,我的眼睛是一秒钟都没有从他身上游离开去。我右脚踮在地上,支撑着自行车,稍探点身子从车篮子里拎起六六的书包。三年级了,这蓝色的背包越发地沉重,六六一本新书也舍不得留在家里,包括每一本也许一学期都用不上的本子。他熟练地把双肩背包的背带套在肩上,然后身子一耸,书包就牢牢地定格在他瘦弱的脊背上。我想说点什么,比如“好好学习”比如“上课听讲”等,还没出口一个字,六六,立刻敷衍性地挥挥手,头也不回,就这样孤独地【甲】(A.闪耀 B.闪烁)在前方。我张着嘴,半晌,硬生生地憋回了要掉落在地上的嘱咐……

③我开始了我的目送。

④我看到他不时地耸一下肩,以便把书包更牢固地贴在背上。人群里,他显得很弱小,他的书包很清晰地呈现着他的瘦弱,仿佛这个空间空旷得只剩下我的六六在跳跃。我看着他的背影,慢慢地远出我的视线,然后拐进校门的时候,才很安全地收回了我眺望的目光。

⑤我很忧伤,是突然而至的那种情绪。仿佛我的儿子在穿越一种亲情时光后开始了他独自的旅程,他不需要我,不需要我的维护,不需要我的帮衬。无论我再怎么眺望,他的路上,留给我的都只是背影和惦念。我站在路口,和我的自行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突然觉得一种诀别般的忧伤在弥漫。繁华有时,寂静有时,在喧闹的街口我能听见自己的不安,我看着六六的长大,不,是离开,是从我的手掌滑落的一粒种子,找到了自己的罅隙去萌芽去摇曳,是从我的怀中挣脱出的一道溪水,拒绝了我所有的庇护,执意地流向自己的海洋,甚至荒漠。

⑥很想他背着书包的身影再次【乙】(A.闪耀 B.闪烁)在我的面前,我愣愣地看着身边掠过的每一个表情,还有翩翩走过的每一个微笑,我都想象成是我的六六。可是,当我递出我的期待时,我才知道,目送是我与儿子最好的接轨方式。在眼睛的注视下,六六和我完成着一种交接——背影,是留给成长的,是用来告别的。“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我马上想起了的句子,“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这句话我真的读懂了。

⑦我的掌心还留着父子大小手相握的余温,他就是这样在我的牵拽下慢慢走向长大,一米二,一米三……六六越来越高了,我以为我可以牵着他的手走向更远的路程,而在我放心他独自远行的时候,我会适时放开这样的牵挂。可现在还没到他喜爱的树下暂别的刹那,他早就迫不及待地抽出了他的手,像一撇没有束缚的流动,冲向自己喜欢的空谷,一点留恋的表情都没有,就像曾经的我挣开我父亲的宽厚的手掌,满身都是一种自由和轻松,虽然,那时,我以为是一种悲壮。我站在喧闹的路口,愕然地舔舐着这样的无情的告别,我看着其他家长脸上的皱纹,看着他们眼中的疲惫,我知道,岁月,也给了我这样的护照,让我在中年的时光里畅通无阻地忙碌穿行。我享受着六六对我平静而安稳的生活的破坏,这样让我在焦头烂额并捉襟见肘的时光里一直乐呵呵地微笑着,阳光又平淡。可是,就在这样的一个码头,我被目送着,他升起远航的帆,没有回过头看我一眼,仅仅只是走向离家不远的学校,我却觉得那有一种人生必然的遥远的告别在酝酿,我心酸了起来,很文学地忧悒着。我觉得一种成长不可抗拒的离别疼痛在湮没我的身心:我抱着孩子,轻轻地拍打成睡眠的童谣;我喂下他一口饭,仿佛喂下一个春天的希望;我放慢我的脚步,等待着他追逐一种成就;我狠狠地训斥着,看他吓得缩成一团,委屈而惊慌……这样的镜头温暖着我的记忆,而今,我却是在吮吸着一种决裂的成长的疼痛,虽然,那也是一种成长,但是当它迅速来临的时候,我的心,还是那么尴尬地涂满忧伤。

⑧午饭后,我背起他的书包,他说可以和同幢楼里的孩子一起走。我答应了,却在十多米远外悄悄尾随。阳光下,蓝色的书包,在清晰地前行,他很享受这样的沉重,我却凝视着,再次浮起龙情绪。“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孩子,你可知,你是我一辈子的目送,穿越千山万水。

21.在目送的过程中,“我”对六六的心理变化细致入微。请把⑤-⑦段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3分)

第⑤段 忧伤→ 第⑥段 →第⑦段 悲壮→ → 忧悒→ → 忧伤

2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甲】【乙】两处并说明理由。(6分)

【甲】 理由:

【乙】 理由:

23.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我开始了我的目送。

(2)孩子,你可知,你是我一辈子的目送,穿越千山万水。

24.结合文章内容,任选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我小心翼翼地停下,他则是很轻盈地从自行车后座跳下,像树上的麻雀一样,轻轻地落地,然后低下头啄啄自己稚嫩的羽毛,整整校徽,顿顿衬衫上的小领子,我的眼睛是一秒钟都没有从他身上游离开去。

(2)我看着六六的长大,不,是离开,是从我的手掌滑落的一粒种子,找到了自己的罅隙去萌芽去摇曳,是从我的怀中挣脱出的一道溪水,拒绝了我所有的庇护,执意地流向自己的海洋,甚至荒漠。

25.下面关于本文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联想想象丰富。 B. 表达方式多样。C. 语言抒情性强。 D. 风格豪迈雄健。

三、表达交流(60分)

篇3:语文中考真题试卷

一、试题总体评价

1.“稳”字当头, 重在“基础”

2012年试卷满分110分, 平均分为67.38分。命题体现了“稳”字为主的格局, 题的难度适中, 符合命题的预期效果。

结构稳定, 本套试卷依然保持去年的结构:积累·课本巩固, 探究·阅读鉴赏, 创造·表达分享三大板块, 一共19道题, 题量和分值基本一致;题型稳定, 今年这套试题也依然延续往年的各板块的填空题、选择题、分析简答、写作等题型;重在“基础”:本套试题依然基于课本, 侧重基本能力的考查, 注重学科基础的强化。

2.“教”“学”“用”结合, 推陈出新

此次命题的设计与日常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知识的运用紧密结合, 从积累板块到阅读再到写作的考查都呼应平时的教学, 名段的字词积累、名篇佳句的默写、综合性学习进行活动设计、阅读的理解、运用、审美及探究能力的考查, 彰显出了教与考相结合, 学与用相结合的特点, 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运用情况以新的形式呈现, 促进新课标 (2011版) 中的“学建议”在实践中的落实。

如第一题《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捕鸟一段, 体现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课上教师会将此作为重点分析, 结合海南地域特点, 本地学生对此段的内容也会非常感兴趣, 且会在实践中效仿, 考虑到此, 对此段进行了字音、字形及选词填空的命题。

作文命题也是延续去年的“给材料进行想象”作文, 为让学生的发挥有更广阔的空间, 不再限制文体, 所给材料也是学生的生活范围:续写为放学后发生的事情;看图则围绕“家”而命题, 完全属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范畴, 利于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关照到了所有的考生。这样, 学生背范文上考场的少了, 讲真话的多了;套作缩构的少了, 语言流畅的文章多了;干巴无味、说大话的少了, 文质兼美的文章多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在此得到了展现, 真正体现了“我手写我心”。

3.注重“人文”, 加强“导向”作用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通过优秀作品的熏陶, 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整套试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命题。

两篇课外阅读“隐形的翅膀”、“笑对困难与挫折”文质兼美, 立意积极向上, 学生在阅读答题的过程中, 也会汲取作品的精华, 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使其乐观面对生活, 对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新课标中强调“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本套题中的综合性学习, 考查的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读书生活。 (1) “通过阅读, 写出探究结果”。 (2) 再设计一个专题活动, 并说明理由。一是让学生了解到今年全民的阅读情况, 另外一题的设计也考查了学生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 且题开放度较大, 各层次学生只要用心, 均可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积累·课本巩固

(一) 基础不扎实, 名篇不熟悉

1字音、字形, 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平时教学中教师会重点讲解分析的名篇, 但考生对于字词掌握却非常不理想, 此题考生出现失误如下:重点字词依然不能引起重视而写错字、别字。如: (1) 写成“觉、或将觉上加一撇、或将见写为贝”, (2) “把禾写成木或写成比”, (3) “系”是多音字, 在这里很多考生没有根据语境注意, 而将其注成xìjī, (4) 写成zháo zhào等。

2—4选择题 (病句选项, 排列顺序, 文学作品表述)

对于病句及句子排列顺序这两道题, 考生答的较好, 综合来看比去年有所提升, 可见日常教学中教师对此板块的训练有所增强。但有不少考生胡乱蒙题的现象也很普遍, 不作思考而随意选择, 出现三个选项都是A或者C。对于第4题, 丢分现象很严重, 造成失分原因, 一是因为对作品《朝花夕拾》及《三国演义》不熟悉, 但更多原因是因为审题不够细心, 未将题读完就匆忙作答。

5课文内容与表达 (任选角色, 说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话)

本题所选篇目《海燕》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但应是精讲的文章, 对于文章的内容及主题, 应该是考生熟知的, 但从考生的答题来看, 很多考生不太理解课文内容, 此题失分现象最严重, 总结为以下几点:

身份不明:如有考生写成:“会对海燕说:‘以后我也像你一样有一对翅膀, 在天空中飞翔”;立场不对:海鸥对海燕说:“海燕, 你太勇敢了, 你不怕暴风雨的猛烈打击, 我太佩服你了。”

题意不清:海燕嘲讽企鹅说:“你看你那肥胖的身躯, 暴风雨马上就把你吹跑了, 哈哈哈……

不知所云:我会对它说:“多谢你来为我们填添气氛”;海燕姐姐你好漂亮啊!

(二) “实践”不到位, 热点不关注

6. 综合性学习

此题多数学生答得较好, 能在原材料中发现问题, 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活动, 如:千人读书活动;读书知识问答活动;名著伴我成长演讲比赛等, 都能围绕读书来设计, 且设计理由也能从促进人们读书、走近文学等方面作答。但也有部分考生答题出现失误而丢分, 如:

探究结果出现直接抄原材料中语句或因审题不清而胡乱作答;将活动名称写成“好读书, 好读书”“保护环境”等;将设计理由写成“开展禁毒宣传, 了解毒品的危害”“跑步比赛, 增强学生体质”;还有的考生在答题中错字连篇。另外, 不少考生的答案表述不清, 且出现语不达意等状况。这需要引起老师的重视, 平时的教学中要切实提高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性, 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 只死记硬背, 不理解文意

7. 古诗文默写

对于古诗文默写, 错别字现象严重是历年来考生的“通病”, 这与平时学生习惯有关, 只一味地死记硬背, 只“动口”不动手。出现主要问题是错别字现象极其严重。如 (1) 往 (网) 来无白 (百) 丁 (仃) 。 (2) 海日生 (升、深) 残 (右半部分只写一横) 夜 (月) (3) 后天下之 (知) 乐而乐 (4) 无可奈 (夸、夺) 何 (可) 花落去 (5) 落红 (花、江) 不是无情物, 化 (话、画) 作 (做) 春泥更护花。 (6) 人有旦夕祝福, 月有阴晴 (青、清) 圆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 (蝉) 娟。第 (6) 题因开放题, 空间较广, 很多考生将苏轼与其他诗人的诗混淆, 造成丢分, 或者因不了解苏轼的诗词而胡乱作答。

8. 古诗词阅读《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是一名篇, 而对于 (1) 小题, 题干中虽提示出诗人的感情倾向———“慨叹身世浮沉, 抒写思乡之情”, 且提示要求用诗中原词回答, 但很多考生因不理解文意及主题造成此题“无从下手”, 于是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随便抓来两个词如“单车、属国、孤烟、落日”等进行填空, 完全脱离文意。而另外一道题“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景象, 也是因为不理解诗句含义而丢分, 如“沙漠如烟一般升起, 黄昏时, 长河就变成了落日一般圆”、“在茫茫沙漠中, 天边挂着一轮圆月”、“在沙漠里一个人孤独地抽烟, 直到太阳落山”、“大漠像烟一样直, 长河像落日一样圆”。

9. 文言文阅读《与朱元思书》

相对于2011年来讲, 今年考生对于此题的掌握整体来看有所提升, 但从考生所做的题来分析, 考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更多的方法依然是“死记硬背”, 缺乏对文本内容真正的理解, 因此,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

考生失误情况如下:

审题不清。历届中考都会有的现象今年依然存在, 考生没有读题就按自己意愿匆匆答题, 将第 (2) 题解释词语误作为注音, 白白失分, 非常可惜。

胡编乱造。因不理解文章内容, 于是解释单个词语就无从下手, 翻译句子也是五花八门, 词不达意, 空白卷很多。如 (3) 题有的考生根本不理解关键词“从流”和“东西”在此语境的含义, 于是答案也是漏洞百出。如 (1) 译为:“从小就在外面游泳, 东看西看, 身无分文”、“从前一个人飘走, 就丢东西了。” (2) 译为:“这里有鱼和细石, 没有障碍物”、“水里的小鱼找小石头吃, 吃了也没什么事。”第 (4) 题从考生的来看, 考生对此文内容不理解是造成此题丢分的主要原因, 也有审题不清就盲目答题造成丢分的。也有考生态度不端正, 胡乱答题, 如“你问我啊, 我问谁啊”等情况, 可见其视考试为儿戏的态度。

●探究·阅读鉴赏

(一) 审题不清, 文未读明, 表达不准

10-14题记叙文阅读

从考生的试卷来看, 造成此板块丢分的原因主要是考生在未读明白文章内容、未读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就急于答题, 这对于阅读来讲是很“致命”的失误。

如第11题要求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但却有大多考生只对加点词语进行解释, 却未对其进行具体语境中的分析, 造成丢分。如 (1) “不由自主”“皮笑肉不笑”“装作, 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欺骗, 说明母亲的虚伪”。 (2) “体现对现实的不满”。也有考生啰啰嗦嗦一大堆话, 可细看答案, 要么是不具体, 要么离题千里。

第12题部分考生答题不知如何进行文段或句子的赏析, 抓不住关键词, 如“这些句子表明主人翁的童年过得很糟糕。”有的考生要么语言表述不清, 要么缺乏情感。如“太可怜了, 都没手, 要是换作我都想去跳楼了。”等等。

由考生答此题的情况可见平时教学时缺乏相应题型的训练, 对于文章语言的赏析、品位等落实还不到位, 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存在问题, 需要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由此板块的答题来看,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需要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的训练, 不仅是教, 重要的是教方法, 且让学生多阅读, 做题时变“说”为“写”。

(二) 文体知识不明, 态度不端正

15-18议论文阅读

针对此板块答题, 有些考生要么无“专业”术语, 要么表述不完整, 要么答非所问。可见对于文体知识及答题方法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强调, 并进行适当的训练。

如:第15题不理解“中心论点”概念。有的以问句形式出现, 答成:“怎样看待挫折”“怎样正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是否笑对困难与挫折?”有考生将小说的结构与议论文的三要素相混淆。还有考生将中心论点写成文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第17题要求是写论证方法及作用。考生将答案写为:“运用了举例子的论证方法”、“运用了描写论证”、“运用了议论”有的考生干脆把所有知道的都罗列出来:“比喻论证、排比论证、拟人论证, 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第18题要求理解句子含义。考生答案很不乐观。表达能力欠缺, 还有考生胡乱作答。

●创造·表达分享

两篇文章所反映的都是学生时代的生活, 续写内容确定时间为放学后, 初步设定为两个人物, 我和张华, 关键词为“心领神会”、“伟大计划”、“快看”。考生可抓住这三个关键词展开想象, 找准切入点进行合理想象, 续写故事。

看图作文, 极易理解, 一间房子, 中间一个“家”字, 图像简单明白, 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可以是考生的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社会生活……行文要大胆地想象, 但要合理, 抓住一个关键词即“家”进行创作。考生可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进行立意, 确定恰当的主题, 并进行合理的想象, 写成一篇文章。此题容易立意, 发散点很多, 想象空间较广, 考生容易驾驭。

文章发散点虽多, 且是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 但要想得高分, 并不容易。两篇文章需要通过记叙或者议论来表达主题, 表达观点, 因此, 考生的写作功底好坏在此可得到验证。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通过文章即可彰显出来。记叙文章要做到情节完整, 还需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或事物, 还可进行适当的议论、抒情, 描写要形象, 议论应有度, 感情需真挚, 且不可喧宾夺主、虚情假意;议论文章观点要鲜明, 论据要充分, 且不可套作宿构, 抄袭范文。

本次作文全省考生平均分为27.96分, 多数学生都能将文章写通写顺, 但得高分的作文却不多。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内容空洞, 缺乏真情实感

多数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语言粗糙、缺乏文采和表现力, 只些空话和大段的套话。续写的文章, 考生所选材料陈旧, 立意几近相同, 主要呈现出救小孩, 扶老人, 过父亲节、母亲节, 穿越为主, 所写事件仅简单地叙述过程, 无细节描写或刻画人物等, 显得空洞无味;第二篇文章, 主要呈现两个极端―温暖和破裂。所举事例也是大同小异, 虽也能猜想到是考生的真实生活, 但考生文章中所叙述事情也是只有简单的过程, 字里行间却体味不到小作者内心的真情。“《我和我的家人》, 一文中:放学回家后我爸爸就来接我回家, 我回家也没工作干, 回去了就看书或看电视剧啊, 要是做饭好了就吃……”

(二) 追求“创新”, 缺乏写作技能

有部分考生想要文章创新, 所以就利用自己所认为的新形式进行“加工”, 结果却因缺乏写作技巧而造成丢分。小标题达到形式上的“创新”, 也有“后记”, 但却随意使用, 仅把作文中的一句话作为题记, 而随意加上的“后记”却使文章“画蛇添足”。有的考生文章一味追求美文, 可文中的语言表述要么不完整, 要么繁琐冗杂, 且错字连篇。还有考生中英文结合《我want有个home》。有考生利用戏剧形式写作, 但却又“四不像”仅形式似, 却未写出内容。有的考生随便引用诗句, 却不理解诗句内容与所写文章毫无关联。

(三) 态度不端正, 缺乏责任感

篇4:语文中考真题试卷

关键词:中考语文;试卷;讲评课;有效性

试卷讲评是整个中考复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课型,讲评课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中考复习的效益。蓦然回首,竟发现大部分九年级教师面对试卷讲评课时,显得较为迷茫,随意性较大,要么讲评拖拉,没有注重时效性;要么没有精心准备,讲评时随波逐流;要么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重点;要么方法单一,枯燥无味;要么教师满堂灌,学生默不作声。很难把试卷讲评的实效落到实处。那么讲评课中如何让学生有所收获?讲评课中怎样才能高效务实呢?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让试卷取得预定的效果,课前只有精心准备,“先利其器”,合理有效地处理好教师、学生、试卷三方面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善其事”的效果。

1.教师要对试卷“知己知彼”,使自己的讲解“游刃有余”

研究试卷呈现的知识点,明确考查的能力点,了解教学中存在的“盲区”。唯有做到“知己知彼”,试卷的功能达到“最极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分析学生的情况,收集学生错题并挖掘错误的原因,以便讲评时“游刃有余”。

2.学生考试后要学会“三省吾身”,方能“知错就改”

每次考试后,学生要对试卷“三省吾身”,是审题出现偏差,还是知识点理解不清;是答题区域锁定不准,还是用语段内容把握不精准;是答案不完整,还是要点有遗漏;只有明白了自身的短处,才能“知错就改”,有所突破。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统一是讲评课成功的“源头”

朱熹《观书有感》中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的活跃,关键因素是学生鲜活新颖的思维。讲评时,学生是课堂的“源头活水”,要让他们先找文本、析思路、说答案,并相互评价补充。教师要捕捉时机,适当指点迷津,让学生思维碰撞,擦出火花,在交流中心领神会,举一反三。这样的讲评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讲评实战中磨炼学生的心态,提高答题能力,真正在试卷讲评课中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何乐而不为?

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试卷讲评课,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给予答案,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传授解题的方法与规律。所以,在讲评试卷过程中不能“一叶障目”,局限于校正答案,而应有整体、宏观、综合的思维意识,讲解时做到“四两拨千斤”,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同类题,从具体试题中归纳出解题的思路、答题的方法、作题的步骤等,进而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能力。这样的讲评才能让学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体会。

1.讲典型错题与错误原因

教师选讲的试题要具有典型性,特别是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分析时要切中要害,引导学生总结失分的原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如2016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4题以“中国吉祥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地域性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涉及的常见题型有信息提炼、图标说明、发表看法等,考查了概括、欣赏、表达等能力。然而在测试中,却发现有的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难以获得满分。鲤鱼和牡丹的寓意,不能从它的谐音和象征意义两方面来回答,又缺乏基本常识积累。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阐述图标中的吉祥文化运用时不懂得参照示例来回答,看不懂构图元素,胡编乱造;至于劝说题,有部分学生只是从尊重老人的角度出发,而无视题目中关于民俗的观点和态度,没有结合吉祥文化这一主题,不能把两者有效结合,因而造成丢分。

2.析审题要点和解题思路

首先,归纳分析考点,同时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挖掘题目隐含的信息,寻找答题最佳的途径。其次,要学会利用题目中关键字词,理解答题的思路,对所选定区域的内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整合,依据审题得出信息,分点作答,答题时注意语言的规范完整。

如2016年漳州中考語文试卷第8题突出对分析综合、文章手法的赏析、表达运用能力的考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刻画手法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这就要求结合文本内容答题,而且甲乙两文的内容均需涉及。

3.悟解题方法与答题技巧

现在中考复习试卷“满天飞”,可谓题海无涯。教师对习题的精选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教师要在归类比较试题的基礎上,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如2016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6题选项A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而”的掌握情况。虚词“而”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一个重难点,讲评时不能一言带过,应该归纳区分“而”的用法,才能让学生在答题时“得心应手”。“而”的用法具体可归纳为:(1)表并列,就是“而”连接的两个成分不分主次,成分的位置可颠倒,但整体的意思不变。如“黑质而白章”。(2)表承接,就是“而”连接两个动词,两个动作一样重要并有先后发生的顺序。如题中“结友而别”。(3)表转折,就是“而”连接的两个成分在语意中具有不同意思,“而”可翻译为“但,但是”。如题中“而伯乐不常有”。(4)表修饰,就是“而”连接的两个成分,以后一个成分为中心,前一个成分起修饰限制作用。如“时而献焉”“临溪而渔”。

4.明发散思维和一题多变

讲评中要善于拓展延伸,尽量一题多变,一题多作,从中训练学生思维和迁移能力。语文作为人文学科,不像很多老师所说的那样“死板”,就拿作文来说,它最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然而在平时的下乡随堂听课中,却发现很多教师在讲评中简单分析题目,再附上两篇所谓的范文,缺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以致学生听完课后茫然不适,不知所得。倘若我们稍加引导,对作文审题、立意、取材等方面加以拓展延伸,肯定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2016年漳州市中考作文半命题作文“__的颜色”,这一题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讲评时可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好,既可以实写,把“颜色”与内容结合起来,让“颜色”与人或物巧妙搭配,融“色”于情,融“色”于事,融“色”于人;也可以虚实结合,把“颜色”与“情感”“品质”“形象”等联系起来,独辟蹊径,写出意蕴,如写《乡音的颜色》,通过描写闽南语的乡音,抒写在特定的地域里独特的语音语调,抒发对家乡的依恋,凸显文化内涵。

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光说不练假把式”,讲评试卷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试卷讲评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暴露的共性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对应性的试题,让学生不断反复的训练,从中以练促改,练中悟法。同时应拟出与上一次考试试卷的知识点相似、难易度相当的试卷,让学生再考一遍,对比两次考试结果,从中再次检查自教与学的效果,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深化所学知识。只有经过不断反复的训练,学生才能拥有深厚的“工夫”,“铁杵”也才有可能“磨成针”。

“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把中考复习语文试卷讲评作为重要的环节去正视它,使其逐步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去引领它,使其有声有色。

篇5:语文中考真题试卷

2013年初中语文刚刚结束(十分钟前),学生反映总体上还是非常简单,没有特别刁钻、分析难度大的题目。试卷的结构与往年没有多大的出入,题型也大致相仿,总体上还是显得非常平易。

文言文部分:

一、二、默写:《点击》规定的默写篇目,难度不大。诗词鉴赏:前年鉴赏宋词《如梦令》,去年鉴赏元曲《天净沙·秋》,今年如同我们事先分析的一样,今年鉴赏的重点在诗歌上面。我们在考前给学生强化了10首诗歌的鉴赏,做了充分的准备,结果今年果然在10首诗歌上出题。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今年鉴赏了2首诗,一首是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首是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同为写西湖美景的诗歌,我们在复习冲刺的时候已经注意到,带着学生细细品读鉴赏过,所以虽然今年要鉴赏2首诗歌,学生反映,没有问题,一切跟预计的差不多。

三、课内文言文部分:今年出题在清代的笔记文,为清林嗣环的《口技》。上海中考前4年出题这部分都出自唐宋八大家,如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可出的已然很少,所以我们今年复习的重点也不在唐宋八大家身上,转到清笔记小说、史传文章。《口技》今年考得也不是很难,课内翻译“满座哗然”句,学生觉得不难翻译。课内的文意理解的选择题,是非也很容易判断。

四、课外文言文:学生反映还是好读的,题目出得也不是很难。现代文部分:

一、议论文:上海市2007-2010年,第一篇现代文都是考说明文,2011、2012考的是议论文,今年还是延续去年,继续考议论文。这个在考前关于议论文的文体要点、答题格式、如何分析文章、分析题干,我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一块不出问题。今年的议论文学生反映跟去年一样,还是很简单的,论点、论据都能一下子判断出来,题目出得比较简单的。

二、记叙文:学生反映记叙文总体的难度也不大的,理解上相对比较容易,难度大致跟去年相仿的。

作文部分:

一、关于作文题:

1、今年作文的题目是《我想说说心里话》。与去年的《心里美滋滋的》相比,去年是心动,今年是行动,考前我们跟学生反复强调过:心动不如行动,今年中考的作文肯定要注意到“我”的一些行为,比如说“说”和“做”,要有自我的意识和行为在里面,看来我们考前的努力还是比较有效的。

2、题目不设置障碍、不设置范围。考前网上有很多推测的文章,类似《芬芳的善心》之类的真善美主题,我们觉得也只是推测而已,不能当真,中考的作文题,向来在选材、立意上是不会出现限制的,类似题目限制一定要写“善”,这个基本上可能性不大。我们在复习时还是强调学生写好成长、成功类的主题,突出自我的意识。

3、审题上,首先还是要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心里话”是自已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样的话不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这样的话是埋藏在内心的深处,也许这是感激的话、祝福的话、理解的话、也许这是诉说自己的要求的话、也许这是呼唤的声音,当然也可以表达自己对某些不公正现象的批评之语,也可以是希望得到什么的声音„„不一而足。在题目中还要注意动词“想”,说明这个声音藏在心里已经很久了,只是平时没有一个平台,没有一种场合,今天要一吐为快,这样来审题,文章就可以变得生动起来。

二、中心与材料:

1、今年作文题在选材上范围很广,因为既然是心里话,学生的心里面的想法,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但是在选材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材料的适合度,这样的心里话出现在考场上,应该代表着自己对社会、人生、周围的一切人事的一种理解,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代表自己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人生收获和成长,能表现出一个初中毕业生应有的一些声音。我们事先准备的家庭类、社会类、校园类、成长成功类都可以写。但是,一些消极的、颓废的、抱怨、无聊的声音最好不要出现在这里。

2、中心的设置上,对父母、老师的感恩之情、对同窗好友的依恋之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生活的一些健康的评价都是可以的。主题可以

很多方面,但是要真正写得出彩,还是要看学生平时语言的的驾驭能力、对事物的感悟力。

三、语言:

这部分其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的语言的丰富、表达力强,还是在于平时点滴的积累。阅读时,一些优美的词语需要积累、需要记忆、需要理解,这样好的语言有一天才会变成你的语言,否则永远是别人的话。另外,勤练笔也是驾驭语言的一种有效手段。写文章用语言,多多练笔、反复修改是我们初中生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反复修改,有的修改到6-7遍,虽然过程比较辛苦,但是看到改过的文章比初稿文章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文采语言都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的学生也可以跟老师一起相视而笑了。

四、思路与结构:

中学生的作文结构相对来说还是很简单的,大家普遍常用的就是平铺直叙,这样容易驾驭。但是要出彩的话,同学们可以试试倒叙和插叙。当然考场作文中这一块,只要你能做到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在结构安排中适当的时候注意点题,有效安排文章的亮点,这一块10分基本上都能在8分以上。

篇6:语文中考真题试卷

语 文

第Ⅰ卷阅读(共58分)

一、现代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行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⑤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

⑦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⑧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

有删改)1第②段划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答案:

(1)不能,因为作者认为“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去掉“据说“一词,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2)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3)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真实情况。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情况。爱迪生在大量的试错后才成为发明大王。法拉弟要做大量的试验才能有所发现。(4)C 这是一篇议论文,前三段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得出来的。然后列举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爱迪生成为发明大王,法拉弟做大量试验的四个例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证明。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每题3分,共12分)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郭孝恪曰:“王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释】①垂将面缚:指马上就会成阶下囚。②两寇合从:指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③偃兵无日:指战争不知何时结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遗:送给)

②①B、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宜:应当)C、但乏粮食耳(但:只,仅仅)D、建德亲帅大众(帅:元帅)

6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B、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C、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D、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7以下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皆请避其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锋芒 B、以是之故,为我所持--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

C、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如果)王世充出兵,一定不要和他交战 D、世民善之--李世民认为他很善良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窦建德希望和李世民重修旧好,并请李世民退兵和归还土地。B、郭孝恪建议李世民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C、薛收认为如果窦建德的军队跟王世充的军队会合,战争就会持续很久。D、薛收建议李世民分兵据守,打败窦建德的军队后,再对付王世充的军队。9将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①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答案:(5)D(6)A(7)D(8)B(9)①两条大腿打哆嗦,几乎想先跑;

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③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参考译文:

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请唐军退到潼关,退还夺取的郑国土地,重修原来的睦邻关系。李世民召集将佐商议此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兵锋,郭孝恪说:“王世充已是穷途末路,马上就会成阶下囚,窦建德远道而来救助王世充,这是天意要郑、夏两国灭亡。我们应当凭借武牢之险抵御窦建德,视情况而动,肯定能打败他们!”薛收说:“王世充保据东都,仓库充实,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现在的困难只不过是缺粮。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想打打不了,要坚守又难以持久。窦建德亲自统帅大军远道赴援,也会尽出其精锐。如果放他到此,两寇合兵,将河北的粮食运来供给洛阳,那么大战才展开,不知什么时候结束。现在我们应当分出兵力围困洛阳,加深壕沟增高壁垒,如果王世充出兵,要小心不和他交战,大王您亲自率领骁勇精锐,先占据成皋,磨快兵器训练兵马,等他们到来,以逸待劳,一定能够克敌。打败窦建德后,王世充自然也就败亡,不出二十天,就会捉住两个国君!”李世民十分赞赏他的计策。

(二)古诗词鉴赏(4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4分)

乙卯重五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

① 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答案:

(1)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

(2)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意思对即可)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阅读。《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表达了诗人端午节的喜悦心情。

(三)古诗文默写(8分)

1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每小题1分,共8分)(1)但愿人长久,______。(苏轼《水调歌头》)(2)此中有真意,______。(陶渊明《饮酒》)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7)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8)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答案:

(1)千里共婵娟(重点字:婵娟)(2)欲辨已忘言(重点字:辨)(3)燕然未勒归无计(重点字:勒)(4)到乡翻似烂柯人

(5)风掣红旗冻不翻(重点字:掣)(6)会当凌绝顶

(7)野芳发而幽香(重点字:幽)(8)天街小雨润如酥(重点字: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完成12—16题。

一碗热汤 赵向辉

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婆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

“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热汤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 “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二三等奖的当场兑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

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张奖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照做了,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下手,然后又倒回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2000元!”

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像在和男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地上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中策划了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80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太奶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5期,有删改)

12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

第一次特别对待:______;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

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

13小说的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此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4婆婆已“抽中”一等奖,达到了经理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继续抽奖”这一情节? 15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16依据全文,概括老婆婆的性格特点。答案:

(1)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天冷,老婆婆才会想要喝一碗热汤。环境的寒冷和服务员,经理的热心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二三等奖还未抽出,如果不继续的话,经理就食言了。写继续抽奖才能引出顾客看穿这一活动并放弃领奖的内容。表明顾客受到经理善心的感染,突出了善心的传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经理不想让客人看穿他刻画安排这次抽奖活动为帮助老婆婆的心理,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机智。

(5)为人实诚,本分。关爱老伴,有责任心。坚强乐观。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一位老婆婆来到一间饭店,说要买一碗热汤喝,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酒店的经理特意安排一次抽奖活动来帮助这位老婆婆。并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全文表现了老婆婆的淳朴和人性的善良。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第Ⅱ卷表达(共62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12分)17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老头最终还是决定进城去和儿孙共同生活,只为了享受天伦之乐。B.随着最新证据的出现,原来已经比较明朗的案情又变得扑朔迷离。C.一看群情激愤,小偷只好在大家众目睽睽之下,拿出钱包,低头认错。D.“中国梦”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我们应为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而奋斗。【答案】C C.众目睽睽,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与前面的“大家”语意重复,使用不当; 18找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花香藕具有补心脾、润秋燥、收缩血管、清热补血,深受食客喜爱。B.候风地动仪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由触发机关和报警装置组成的。C.十年过去了,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大多走出了地震带来的阴影。D.“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仅要落实到位,而且要宣讲到位。【答案】C 【解析】A.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清热补血”之后加上“的功效”; B.句式杂糅,可把“由„组成的”去掉,也可把“的主要构成部分”去掉; C.没有语病;

D.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仅要宣讲到位,而且要落实到位”。故选:C。

19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 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 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答案】B 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中国诗词”的句段。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②句将目光投向漫长的岁月长河,由此引出③句,“诗人将诗意馈赠每一个人”,故②③相联。①④从另一角度指出诗文的传承,时代变化,但每一代都会有自己的纪念方式,④句领起划线后面的句子。20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A.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B.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到:“感谢您的厚爱。” C.王校长说:“李教授,明天我校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请您斗胆赐教。” D.虽然你尽的是绵薄之力,但是我知道这些钱是你的全部积蓄,谢谢你。【答案】B 【解析】A.“心领”用于自己的推辞; B.表达得体; C.用词不当,可将“斗胆赐教”改为“不吝赐教”; D.“绵薄之力”用于自己,是谦辞。故选:B。

此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题,要通读全句段,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辨析作答。此题作答,可对每句细读,理解句意,然后找关键词语体会其是否得体。

五、写作(50分):

21、请以“新发现”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上一篇:顶板事故防治措施下一篇:交响乐乐器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