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综合行政执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4-28

对综合行政执法情况的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对综合行政执法情况的调研报告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发展,发展就要变化,变化需要创新。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备,如何加强城市管理、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及工作机制,理顺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使其高效规范的运行,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2008年12月,经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了由法工委牵头的“

综合行政执法”调研组,通过历时两个多月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形成书面调研报告如下:

一、综合行政执法形成的背景与推行现状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2002年,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2004年**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府发【2004】96号),即三定方案,将**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一是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二是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三是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的问题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

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属性,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

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第三,权责分离现象严重,“三定”方案明确授权执法主体和执法权力属于综合执法机构,而工作责任则延伸到了只有管理职能的街镇和相关部门,出现了街镇执法越位和执法不安的现象和心理,致使执法局综合执法编制和经费投入不到位,不仅使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均提出工作异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隐患,如若涉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政府将处于不利与不法的地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街镇普遍认为综合执法局指导不力,人力不足,自己冒充执法主体冲锋陷阵,其不合法履职的隐患令人担忧,希望尽早取得合法执法主体资格,扭转条块管理和综合执法不尽协调的工作局面。

(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的问题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每一个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无一例外深感困惑,同时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也缺位,不论从法律规范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有先天不足,部门设立的缺位,法律规定的缺失。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职能名不副实。综合行政执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是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行政执法,即关于市政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超出或职能不足都是不恰当的。而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超出(管罚不分)和职能不足(未能统领城市执法)的现象尤为突出,综合行政执法未真正实现其综合执法的目的。

三是现行综合行政执法本职任务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三定”方案以“7+1”规定了综合执法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对象,各试点综合执法区均反映执法局半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1的任务,此项工作严重冲淡了其原本的7项综合行政执法任务。

三、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离,是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部门政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该工作格局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过量裁量;有利于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执法权力部门利益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巩固试点工作的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

(一)理顺体制

严格使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分离,从体制上形成一种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执法机构相对独立、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的格局。

1、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业务全面的大部委形式工作机构,通过机构设置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解决一些专业执法问题,彰显综合行政执法的威严,同时让行政相对人多一条合法的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2、努力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现在**的试点区中,南岸区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在未实现“大综合”情况下,其权宜之法显得较为合理,既满足了管罚分离的法制要求,又能较灵活地处理管理与执法相脱节的矛盾,能一定程度避免多头管理执法难到位、多头管理不便执法的现象发生。

3、明确综合执法的功能定位。要对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综合执法不能越俎代庖。“三定”方案中明确给执法局的“7+1”项职能,对“+1”职能中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围堵”,适当调整其该项职能,应“本位”而非“越位”。

(二)转换机制

要解决管罚分离法制要求与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要解决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审批、许可等管理权与处罚执法权的分离,不是行政权力的简单加减,而是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衡;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同是行政行为,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阶段。其次,就综合执法的整体状况而言,合理分配管理和执法的功效、合理区分条块管理的职能重点,我们可着眼既发挥综合执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又发挥行业管理的技术优势,依托街镇管理的人财优势,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科学、有效的沟通运作机制;二是探索街镇管理与综合执法之间既联系又独立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疏与堵是城市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不能偏废;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执法队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就我区实际情况,可形成各街道、相关部门和管理处相对工作独立性和自主权,又可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度集中的工作局面,有利于实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有利于广泛调动各方面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制保障

执法的有效性是基于执法的合法性,加快调整完善授权方式、组织开展前瞻性的立法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为核心,以取得强有力的综合执法手段为抓手,以清理修订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配套,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综合执法法制保障机制。(1)由市人大制定城管综合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执法手段和执法程序等。(2)对现有的涉及市容市貌的有关专业执法依据进行整体清理,并按照责权利的统一要求进行完善,为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实现高效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现行法律法规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亦便随之消弭。

(四)技术支撑

在理顺体制、转换机制和提供法制保障的前提下,城市管理执法手段应当现代化、科技化。对于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特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察信息系统,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的透明度、有效快速反应的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市全面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大格局后,具体技术要求如下:一是全市建立能提供相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信息的监察指挥系统;二是建立各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察信息局域网,并具备本区城市管理监察工作全过程电子化管理的功能;三是能实施现场无线监控和视频大数据量的实时传输;四是能充分利用正在建设中的各级政府网络,将各类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监察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网站;五是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和简洁的操作界面。

篇2:对综合行政执法情况的调研报告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发展,发展就有变化,变化需要创新。12月,经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了由法工委牵头的“综合行政执法”调研组,通过历时两个多月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综合行政执法形成的背景与推行现状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重庆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大渡口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大渡口府发96号),即三定方案,将大渡口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大渡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大渡口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现状,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篇3:对综合行政执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业行政执法是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能, 是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 涉及监督检查权、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等。甘肃省农业行政执法涉及的领域包括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种畜禽、农产品质量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食用菌管理、草原监理、渔政管理、农机、水产苗种管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野生植物保护、农民负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检疫等方面, 分别由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进行规范。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将法律法规赋予的农业执法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执法职能, 交由其依法设立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集中实施的一项农业行政执法制度, 是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甘肃农业行政执法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发展于九十年代中后期, 客观地说, 农业行政执法起步之初, 农业生产面临着大量需要用法律手段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坑害农民利益, 扰乱市场秩序的事件频繁发生, 特别是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假冒劣质问题相当严重, 违法活动十分猖獗, 有些地区的不法行为滋长到了犯罪的边缘, 国家先后在农业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 农业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 但与立法相比, 二十一世纪初农业行政执法仍突出表现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分散的技术机构负责制, 凸显队伍分散、多头执法、执法“扰民”;执法人员兼职、执法职能难以到位;体制不顺、政事政企不分、重权轻责、以权谋私、影响执法公信力和权威性等问题。从2003年开始, 甘肃启动组建省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总队和开展综合执法试点工作, 到2012年底, 已组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94个, 其中省级1个、市级16个 (含农机、畜牧、畜牧兽医各1个) 、县级77个 (含农机1个、畜牧3个) , 实际到岗执法人员790名,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已基本实现了县级全覆盖, 初步实现了农业部要求2011年底以前建设完成全国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目标任务。随着农业行政执法向综合执法的改革探索, 农业执法在权责明确、专职高效、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等方面成效显著,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系统开展了涉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收集筛选工作, 全面清理农业行政执法主体、职能配置、行政处罚类别与法律条文, 做到执法依据明确清晰通过系统搜集整理, 共清理出由省农牧厅执行的法律13件, 行政法规24件, 地方性法规15件, 部门规章71件, 政府规定7件, 上述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包括的行政处罚共计225项, 行政强制12项, 省政府已经对外公布, 其中的部分处罚条款由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具体负责实施, 做到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依据明确清晰。

㈡进一步明确了农业行政处罚主体资格, 初步遏制了多头执法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 实行综合执法, 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四条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设立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具体承担农业行政处罚工作”。通过依法设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可初步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和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 实现执法权力与利益的彻底脱钩和执法权力与责任的密切挂钩。进一步规范农业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 有效解决农业行政执法中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现象, 增强农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㈢实现了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专职化, 从根本上解决了执法人员交叉兼职问题, 提高了执法效能由于各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在同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严把进人关, 加强执法人员业务、法律和技能培训, 努力塑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知识精通、工作纪律严明的专职农业行政执法队伍, 初步实现了农业行政执法专职化, 从根本上解决了执法人员交叉兼职问题, 从人员上保证了农业部门对农资生产经营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常性有效监管。

㈣积极开展农业违法案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规范整顿农资产品生产经营市场秩序各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全面强化农业行政执法法律知识和执法实战技能培训, 积极主动寻找案源, 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管辖相结合的原则, 以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依法监管为突破口, 严肃查处了一大批涉农违法案件。据不完全统计, 仅2012年, 全省各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农资经营户11841家 (次) , 整顿市场1863个, 没收假劣商品分别为种子12474千克、农药13750袋 (瓶) 、肥料1800多吨、兽药475千克, 为农民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400多万元。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局成立之初, 于2006年依法查处兰州某公司经营劣质玉米种子案共为农民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2.4万元, 同年依法查处某公司植物新品种侵权案成为全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依法处理该类案件首例。通过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的扎实工作, 有效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规范整顿了农资产品生产经营市场秩序, 对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创新建立的建议

当前, 全省正处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农资行业监管转型升级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尤为重要和迫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整合执法主体, 相对集中执法权, 推进综合执法, 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 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中也就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即“整合执法主体, 相对集中并明晰执法权, 推进综合执法, 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 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 也是“管”出来的,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 数量已经不成问题, 难在质量, 回应百姓需求, 解决社会性问题,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 治理农业生产源头, 实行标准化生产, 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这是全社会的心声。纵观农业行政执法十多年的改革探索之路, 成绩是肯定的, 效果是显著的。但由于农业行政执法牵扯农业系统内部众多机构的职能配置、也涉及工商、质监、食品药品、公安及其他部门的相互协作, 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 更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 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性质不明确、修订农业法律、法规、规章时多头授权、农业综合执法与检验检测机构之间配合的制度设计不完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权限与综合范围不明晰以及农业综合执法的机构性质与财政管理不配套等问题, 有必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 以食品安全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 围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的创新建立而加以思考, 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期盼逐步改进与完善。

㈠建议依法明确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性质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多为同级主管部门的下设机构, 只代表主管部门相对集中行驶行政处罚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规定, 行政机关委托符合条件的具有管理公共事物的事业组织执法必须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但目前甘肃省尚未出台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行使行政处罚权, 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也都没有作出相应规定。因此, 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接受行政机关委托开展执法工作在主体上是非法的, 建议省级立法机关或农业部通过修订相关法规规章统盘研究解决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性质问题, 依法赋予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应有的法律地位, 以便实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2]56号明确提出的“经批准成立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要求。

㈡建议各级立法机构在制修订农业法律、法规、规章时, 不要或者取消法律多头授权种子执法主体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该行政区域内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而《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于2010年9月份修订的第四条“县级以上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种子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种子管理工作”。甘肃省种子管理站据此升格为种子管理局, 同时其农作物种子行政执法通过省政府给省种子管理局下发行政处罚资格证而发生转移。草原监理执法主体也是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草原监督管理工作。”而《甘肃省草原条例》于2006年12月1日修订的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规划、建设、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工作, 其所属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草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由此甘肃省依法成立了省草原监理总站。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把执法权限授予动、植物检疫等机构, 使上述立法实际上在农业部门内部增设了相应的执法主体, 不利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对全面推进综合执法带来了影响。为此, 建议立法机构在制修订农业法律、法规、规章时, 充分考虑农业行政执法的综合改革实施过程, 不要或者取消法律多头授权。

㈢建议逐步理顺农业综合执法与检验检测机构之间配合的制度设计问题甘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现有抽检经费渠道分散, 有农业部各司局的、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的, 也有检测单位固定监测任务的, 检测机构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农药检定机构、兽药检验机构、种子监测机构、肥料检验机构等;抽样过程与样品保管随各抽样机构的性质 (下转第49页) (上接第46页) 不同, 对具体执法证据的采信度影响较大。上述检验检测机构监测结果各为其主, 很难体现农业部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实行抽检分离, 旨在强化监管”的原则性要求。根据农业部“抽检分离、检打联动”的原则性要求, 建议通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 逐步理顺综合执法与检验检测的相互协作、信息共享制度。

㈣明确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权限与综合范围农资打假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农业部门一项常态工作, 作为行政执法主力军,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应有哪些执法权限、行使的执法范围包括哪些, 应该有一个原则要求。现行执法权限方面, 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局仅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 省直部门行政强制实施主体资格分设在省兽医局、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省植保植检站、省草原监理站、省渔政管理总站等单位。地、县级综合执法机构行使行政检查权、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的情况各不相同, 各自为政, 情况千差万别。在执法范围上, 甘政办发[2008]168号文件《关于全省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意见的通知》中规定, “农业综合执法的范围以本级农业 (农牧、畜牧、农机) 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能为限。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机构继续承担相关行政执法职能, 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与综合执法机构合署办公。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后,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委托其他机构行使行政处罚权。”实际是甘肃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局仅开展农药、肥料和部分种子的行政处罚权, 兽药、饲料、种畜禽等其他行政处罚工作很难涉及。为此, 建议立法部门或政府部门结合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现状, 出台一个相应的法规或规定, 来界定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权限与综合范围。

篇4:对综合行政执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职务犯罪 预防对策

动物卫生监督是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含动物产品)检疫检验工作,对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领域渎职犯罪频发,侵害了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秩序,危害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聊城市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的指示精神,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动物卫生监督领域部署开展了专项活动。2013年以来,聊城市检察机关共立查该领域渎职犯罪案件28件34人,全部被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其中3人被判处实刑。本文针对全市查处的该领域渎职犯罪案件特点和成因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发生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惩治预防动物卫生监督领域犯罪、营造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有所帮助。

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领域犯罪的特点及规律

一是犯罪主体较为集中,多数为基层动检机构检疫人员,且窝案串案多发。据统计,所查处的案件集中发生在县级畜牧局动检所和乡镇动检站。乡镇动检站和畜牧站承担动物防疫免疫、动物卫生监督等大部分畜牧业务,管理松散,容易出现犯罪,且窝案串案多发,往往整个动检站人员全部涉案。其中乡镇动检站动检人员涉嫌犯罪的比例较大,占全部涉案人数的94%。

二是犯罪形式多样,徇私舞弊伪造检疫结果的渎职犯罪比率较高。全市检察机关查处的此类案件中,犯罪形式多样,有的动检人员和畜禽养殖户、运输户、屠宰加工户勾结,搞钱权交易,对明知不合格的动物或动物产品出具合格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有的为了多收检疫费,获取检疫费返还款,不经检疫伪造检疫结果,甚至违反规定跨区域检疫;有的滥用职权收取国家明令禁止收取的费用,或徇私舞弊不收少收检疫费;有的截留贪污检疫费,还有的利用检疫检验工作便利收受索取贿赂。

三是渎职犯罪往往和贪污贿赂犯罪相交织。随着农业的发展,国家对畜牧领域的各项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大。有些负责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领导和乡镇动检站人员接触畜牧惠农资金的机会较多,在经办能繁母猪补贴、后备奶牛补贴、无害化处理、标准化小区建设以及检疫检验、兽药管理等业务中,经不住诱惑,耐不住腐蚀,发生贪污、挪用及受贿犯罪。在查处的案件中,乡镇动检站、派驻企业检疫人员贪污检疫费或收受贿赂,放弃检疫职责的情况时有发生。所立案件涉嫌贪贿渎职双罪名案6件6人,占立案总数18%。如东昌府区沙镇畜牧站原站长孙某某除徇私舞弊伪造检疫结果的渎职犯罪行为外,还存有贪污、受贿犯罪行为,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四是危害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动物卫生监督领域的渎职犯罪往往会引发动物疫情的扩散及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害政府的形象,影响当地畜禽养殖业和食品行业发展危害后果较为严重。

三、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领域渎职犯罪的成因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领域渎职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执法人员素质方面的原因,又有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还存在单位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如下:

首先,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检察机关办案发现,涉案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初中尚未毕业,有的检疫员甚至不知道必须先检查强制免疫资料经现场检疫才能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多数检疫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将未经现场检疫伪造出具虚假检疫结果的行为视为一般违法行为,存有法不责众的思想,以致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次,利益驱动,徇私执法。有的为了多得检疫费返还款,收受贿赂违法开具检疫合格证明。有的把“开检疫证”承包给无检疫资格的人员搞权力出租,由其伪造动检人员签名开具检疫合格证明,再和承包人按所收取的检疫费分成。有的“承包人”为多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跨区域开证,甚至违法上路查车,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

再次,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动物卫生监督检疫机构隶属于畜牧部门,基层站所归乡镇政府和畜牧局双重领导。多数动检站人员较少,有的还要承担所在乡镇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经费保障不足。

最后,内部管理不严,不重视预防工作。县畜牧局和乡镇政府不承担畜牧站人员工资,县畜牧局只规定开具一份检疫合格证明所收最低金额,多收部分由各站自留,畜牧兽医工作站收费不开收据的情况普遍,所收费用随意支配,管理混乱,造成检疫费落入个人腰包,极易引发犯罪。

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领域渎职犯罪的预防对策

动物疫病的防控和动物检疫工作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大事。预防动物卫生监督领域渎职犯罪,维护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检察机关重要的责任。为促进动物卫生监督依法行政,提出预防对策如下:

第一,加强动物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为促进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工作良性发展,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是首要任务。畜牧部门应结合工作实际尽快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加强对官方兽医的管理,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的同志充实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队伍。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把日常教育和定期培训结合起来,经常组织学习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坚决杜绝执法乱作为,有效防止不作为,切实做到严格执法。

第二,加强执法规范建设,切实担负动物卫生监督重任。动物卫生监督事关民生,责任重大。各级畜牧部门应切实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建设,促使动物检疫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定办理,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检疫、不检疫就出证、重复检疫收费、倒卖动物卫生证章标志、不按规定实施饲料兽药质量监测、发现违法行为不查处等行为。要加强对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和派驻企业、市场检疫人员、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检疫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切实落实执法责任制,使执法检查经常化,发现违法违纪问题,坚决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使监督常态化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切实加强和规范畜禽强制免疫、日常防疫和产地检疫,加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内部行政监察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切实重视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筑牢“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坚实防线,塑造一支作风正派、廉洁高效的行政执法队伍。

篇5:对综合行政执法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三查三看”教育学习中对保山农业执法工作情况的调查思考

(保山市农业局 车桂华)

一、保山农业执法的现状

保山农业执法工作,从总体上看和全国一样,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对农业执法的认识和执法水平都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保山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没有出现因制销假劣农资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的坑农害农事件,也没有出现因农产品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该说执法工作是有成效的。

到目前为止,保山农业系统共有农业执法机构43个,分别为市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县区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渔政管理、植物检疫、种子管理、农机监理、农村经济管理、农业环境管理、农资(农药、肥料)监管等相关单位。其中:法定执法部门和机构11个,法规授权执法单位18个,委托执法单位14个;市级执法机构有7个,县区级执法机构有36个;行政机关有6个,事业单位有37个。在这些执法机构中有在职工作人员596人,其中:学历为中专及其以下的有190人,占31%,大专以上的有406,占68%,法律专业的有25人,占4%;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115人,占19%,45岁以上的有255人,占42%。在上述工作人员中有348人通过培训考试获得了行政执法证农业执法证(不包括乡镇农科站持证人员),占在职人员的58%。在持有执法证的人员中,执法类别为:农业综合64人,占18%,渔业有38人,占10%,植保(农药)有50人,占14%,种子74人,占21%,农机47人,占13%,农经36人,占10%,种植业(种子、土肥、农环食安)39人,占11%。

2007年至2009年,全市农业系统共办结行政执法案件17件,其中:隆阳区有9件,腾冲8件;种子行政处罚案件16件,农药行政处罚案件1件。

目前,全市农资市场中,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违法经营的行为大量存在,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农场市场监管秩序亟待加强;农业生产中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破坏农业生产环境、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任重道远。

二、农业执法存在的问题

农业执法是农业行政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是我市农业部门的最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举步为艰,一直不能打开局面。一提执法,大家都摇头叹气,束手无策,总是找一些客观原因。不是埋怨国家的“农业法律法规软”,就是怪执法环境差,管理对象法制观念薄弱。是的,目前我国的农业法律法规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许多需要修改完善。有的法律本身属引导法,有的就象一份“宣言书”,有“禁”无“止”;有的虽然有禁止性规定,但操作性不强;还有很多没有相关配套制度,更本就无法操作。笔者也不否认农业部门从上到下都存在执法工作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执法难、不执法的根本原因和理由。滞后性是法律的共性特点,所有法律都存在需要不断修改完善的问题。《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从我们目前的执法现状上可以看出在我们自身内部存在以下“五不”问题:

(一)不懂执法

不懂执法,主要是指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是不掌握农业执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农业执法及与其相关的执法主体、执法客体、处罚对象等基本概 1

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解不足,认识模糊。有的同志把执法难的原因归结到“党的政策好”,说什么“因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党和国家提倡关注民生,关心‘三农’,要‘多予’、‘少取’,所以农业执法就硬不起来”。普遍存在培训授课时讲自己不清楚的话,执法工作时讲外行话,遇到询问时说不上话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对农业执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执法是农业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法定职责,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和谐的主要保障措施,而是把主业看成了副业,把农业部门主抓农业生产的职责等同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作模式,不能正确全面履行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的职能。具体表现在, 由农业部门为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有近50部,全市农业系统有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近三千人,与其他行政部门比,可谓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但至今为止没有一支专业的执法队伍,没有专司执法的机构和人员,没有执法办案的经费和装备。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都是由农业部门所属的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和试验示范的单位及技术人员兼任,实际执法工作则由农业局机关同时担负科教法规、阳光工程、沼气建设、农村劳动能力转移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若干项日常工作的法制工作部门(科教法规科、股)负责,而法制部门一般只是1-2人,要执法还要进行执法监督,既不符合规定,也不可能做好执法工作。

(二)不会执法

不会执法,是指缺乏专业执法水平。有的人把执法工作当成粗活,看得很简单,想当然地认为执法工作就是按照框框套套、条条款款办,谁都能做好。孰不知隔行如隔山。执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复杂劳动,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敢于坚持原则,做到无私无欲,还要能斗智斗勇。农业执法就更是艰苦,要深入到乡村、田间地头调查取证,既要有法律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执法”技能,还要熟悉农业科技专业知识。保山农业系统虽然人才济济,有很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且绝大多数人是正规科班毕业出来的,但都是学农的,基本上没有学法律专业人员,更没有进行过系统地执法训练。现有的执法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大多是农业技术干部,缺乏从事执法工作经验,而且还身兼几职,执法不是主业,主要精力集中在技术推广或经营服务上,无法顾及执法工作。当遇到案件需要查办时,不知道从那开始,做些什么,怎么做。有很多执法机构,从成立至今尚未查办行政处罚案件。到目前为止,全市农业系统找不出一个规范合格的案卷卷宗。

(三)不愿执法

不愿执法,是怕损害个人的“既得”利益。长期以来,好多农业执法部门集裁判员和动力员于一身,既是市场管理者,又是市场经营者,卖种子的管种子,管农药的卖农药。主业就是“以经济为中心”,搞经营活动;执法管理变成了为竞争服务,保护自己的工具。随着市场体制的建全完善,国家早就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令要求政、事、企分开,市场管理者与经营者必须分离脱钩。直到2007年的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执法部门才最终依依不舍地实现与企业脱钩分离,然而藕断丝连,机构脱离了,个人没有脱,单位分设了,网络没有断,体制改变了,思想没有变,部分工作人员还是舍不得丢下过去的既得利益,管种子的还在卖种子,管农药的还在卖农药。有的甚至为了谋取利益,把眼睛盯在那些最老实最相信我们的农民那本来就很贫乏的口袋上,制假售假,坑农害农。

(四)不敢执法

不敢执法,是害怕得罪人。执法的本质和核心是要查处违法行为。查处违法

行为就不可能避免地要触及一部分违法者的既得“利益”,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是一种斗争。而当前“社会关系学”不同程度影响着行政执法的环境,大家都世故园滑,只想做“好人”,不愿做“恶人”,不敢“得罪”人。于是 “难得糊涂”、“着些踏些,以踏为主”、“睁一只眼,闲一只眼”、“老好人主义”在农业执法中得以盛行。明知违法,也不查处,对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制止,听之任之。

(五)不想执法

不想执法,是对执法工作缺乏激情,没有爱心。农业部门人才济济,文化层次较高,懂执法、会执法、愿执法、敢执法的人不是没有。即使不懂不会,可以学,不愿不敢,也可以整治和培养;但由于目前系统内对农业执法尚未形成共识,执法工作缺乏监督,没有奖惩,干与不干,做好做坏都一样,严格执法者没有得到褒奖,和稀泥不执法也不会受惩处。不执法对自己没有什么坏处,执法反而会伤害感情,失去朋友。想执法的会成为“另类”。于是懂执法会执法的也不想执法。想了也是白想,何不如不想。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三、强化保山农业执法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

就是要明确农业执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农业执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所确定的治国方略,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依法治国作为治国之道,必然要求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国务院于1999年11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2004年又颁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农业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农业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贯彻依法行政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和规范农业执法。

2.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农业执法的对象不是农民,是坑农害农的人。加强农业执法与党的惠农政策多予少取并不矛盾,相反正是为了保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也是满足农民群众的愿望。目前,广大农村执法监督相对薄弱,一些地方农资市场经营秩序还比较混乱,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时有发生,农民的法制意识相对淡漠,维权能力较弱,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只有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打击坑农害农行为,才能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农村稳定。

3.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方向。农业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生产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主要靠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法律的保护与支撑。只有通过农业行政执法,维护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依法打击假劣农资对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冲击,农业科技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4.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客观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只有通过农业执法,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有效打击和遏制假劣农资的生产、经营,最大限度地杜绝假劣农资进入流通领域,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业执法活动,宣传、教育农民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和其他禁止使用的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依法对植物病虫害的监测、检疫,有效控制植物病虫害的侵入,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净化农业生产环境、防止工业污染等一系执法活动,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部门提高执政能力树立部门形象的有效途径。市场经济和法治政府都要求政府部门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法定职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农业部门的职能不断拓展,不只是要抓生产,抓农业科技推广,保证农产品的供给;更要履行执法监管职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也不只是需要技术支撑,更离不开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颁布了渔业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将执法权交给了农业部门。贯彻落实好这些法律法规,需要农业部门认真履行执法职责,不懂执法、不会执法就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做好农业行政管理工作。只有切实加强农业执法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有效地把工作从过去的微观管理、靠行政命令办事转到创造发展环境、搞好宏观指导、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市场监管和提供优质服务上来,从而提高执政能力,树立农业形象。

(二)建立专业机构,实行综合执法

要强化农业执法工作,提高农业执法权威,树立农业执法形象,必须建立专业的执法队伍,走综合执法之路——在农业部门内部成立一个专司执法的机构,统一行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农业行政处罚及与其相匹配的行政检查和行政强制权。

1.实行综合执法,是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明确要求。1996年3月八届四次人大通过的<行政处罚法>就对综合执法作出了原则性规定。1999年1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探索综合执法工作。2002年2月,农业部召开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对于综合执法中央、国务院有批示,人同群众有要求,现实工作有需要,势在必行”。200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02]56号),明确要求一个政府部门下设的多个行政执法机构,原则上归并为一个机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在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资源环境管理、农业管理、交通运输管理以及其他适合综合行政执法的领域,合并组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2002年12月28日修订的农业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健全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以国发[2004]10号文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行综合行政执法。2004年11月10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把农业综合执法试点作为推进农业依法行政、提高执法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搞好农业综合执法”。2008年5月1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

[2008]17号),要求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行综合行政执法。2008年12月25日《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农政

发[2008]2号)明确提出要通过三年努力全面在县级全面推行综合执法。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重申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综合执法已经是三令五申。

2.实行综合执法,是解决农业执法中现实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可以形成合力,加大执法力度。只有实行综合执法,变十个指头出击为一个“拳头”出击,才能改变目前多头执法,分散执法,力量薄弱、执法缺位,小案抓不了,大案件拿不起,工作穷于应付,丧失应有职权的状况;彻底解决有人执法,执法到位的问题。二是有利于规范执法主体,实现执法监管和技术推广“双赢”。只有成立综合执法机构专司执法,将执法与经营、技术推广、检验检测等工作脱钩,才能彻底纠正农业执法机构与推广、经营部门合为一体,执法人员职责不明,既忙于技术推广又忙于执法,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状况;既能树立起农业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又能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共赢”。三是有利于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执法水平。实行综合执法,可以使执法人员专司执法工作,将全部精力用于执法,这样,执法制度得到落实,办案程序得到规范,执法水平得以提高。四是能够节约经费,集中资金改善执法条件。实行综合执法,执法经费统一使用,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可大大改善交通、取证等执法装备,克服旧体制下执法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办案工具的状况。五是有利于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

3.实行综合执法,是加强和改善农业执法的实践结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综合执法就成了解决执法扰民问题的有效举措,被确定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1997年,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率先成立了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实行综合执法。至去年底,据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省区农业综合执法座谈会上的通报,全国有30个省、197个市地、1840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综观全国各地,凡是组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地方,就能打开农业执法的新局面,提高了农业部门的地位。实践已经证明,走农业综合执法之路,是农业部门强化执法,正确履职,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的有效途径。

4.综合执法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农业法律法规将农业违法行为的处罚权基本上都赋予基层农业部门,农业部对农业综合执法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指出综合执法的重点在基层县市级,要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推进。可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开展起此项工作,使农业综合执法在与时俱进、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强音中一成不变。现在农业部已经下达了限期完成的目标任务,省农业厅也作了相应要求,实行综合执法已经是势在必行,但是如何综合,仍然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结合保山实际,从有利于规范执法,确保综合执法能取得实效出发,笔者认为,一是处罚权全部集中行使。要把农业部门所属各执法机构的行政处罚职能,包括种子、渔政、植物检疫、农机等全部综合,否则,既不能称其为综合,也不利于工作。全部综合可借渔政和植物检疫制服的合法性,规范综合执法的着装问题。二是机构设置要完备。农业执法工作量大,专业性强,且执法要求要有调查人员,还在有听证人员,因此要在县级成立大队,下设专业中队,市级成立支队,下设专业大队;建议省、部也应该设立相应工作机构,负责本级并指导和协调下级的执法事宜。三是人员编制内部调整,逐步到位。综合执法不只是为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其目的就是要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和避免执法扰民,如内部不作调整就失去综合执法的意义,一次进足人员,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突破。在系统内部调借人员既能适当压缩编制,又有利于工作尽快步入轨道。

(三)加强执法培训,营造一流队伍

做好农业执法工作,需要有一支精干、高效、协调、综合;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坚持原则上,敢于碰硬,善于斗争的农业执法队伍。必须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让执法人员以 “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从根本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执法。牢固树立为民执法,执法为民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树立服务农民、公正廉洁的公仆形象。另一方面着力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有计划的组织参加培训、考察、学习,尤其要组织实战训练。没有执法队伍,不开展执法工作,培训也就成了站在岸上学游泳,学得再认真,动作再优美,下水也漂不起来。最有效的培训就是实践。有了专司执法队伍,要坚持在执法过程中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执法办案,开展实战训练,从而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农业科技专业知识、法律专业知识及其它相关知识,不仅要熟知法律条款的内容,熟习正确的执法程序,还要努力提高依法办事的决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书书写能力。只有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执法的综合水平才能随之提高。

(四)开展“亮剑”行动,查处违法行为

执法的最大特点和任务在于维护公平正义,打击违法行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生产、销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等农业行政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如对农业违法行为还是睁一只闭一只眼,不认真查处,那就是失职渎职,就是坑农害农行为的保护,就是犯罪。成立了综合执法机构后, 要树立“你让农民减收减产,我就让你倾家荡产”的决心和勇气,积极开展“亮剑”行动,勇于亮剑,在重点领域、重点季节,抓住重点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绿剑保农” 执法会战,亮出农业执法这把绿色的“上方宝剑”,加大对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的打击,要打出农业执法声威,树立农业执法的形象。同时,要开展接受举报投诉,查处并曝光典型案件等活动,广泛宣传,营造声势,扩大农业执法的社会影响。

(五)强化执法监督、保证执法公正

权力失去了监督就会导致腐败。成立专司执法的执法队伍以后,执法权将得以强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执法监督。一是要强执法队伍的自身内部监督。建立完善立案审批制度和案件审理制度;二是要加强农业部门的层级监督。逐步规范建立县(区)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要定期向市农业执法部门报告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案件处理情况、执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等工作报告制度,市级定期不定期对各地贯彻执行有关农业法律的情况进行检查、督查纠正的执法检查制度,重大案件和交办案件实行备案制度,重大案件督办制度,案件承办人负责制度;三是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要依法公开执法的职能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增强执法活动的透明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人大、政协和社会舆论监督,促进公正执法、公平执法、文明执法。四是要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要适时组织农业行政执法案件的质量大检查,通过对执法案件的自查、检查和抽查,及时发现问题,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五是要强化廉正建设,对执法人员出现的徇私枉法行为,决不姑息迁就,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不适应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应调离执法队伍,以保证执法队伍的纯洁性。

篇6:对综合行政执法情况的调研报告

会情况报告

区纪委、区委组织部:

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关于开好XX年度民主生活会的通知》(x组通〔XX〕x号)和区委的部署要求,我局于2月20日上午召开了XX年度民主生活会。为开好这次会议,局党委做了充分准备,认真学习查摆问题、深入基层征求意见、谈心交心打消顾虑,为开好民主生活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局党委班子和班子成员正确认识、深入剖析,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统一思想、共同提高、增进团结的目的。现将局党委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主生活会的准备情况

接到召开民主生活会的通知后,局党委对此高度重视,民主生活会前,班子成员深入研究,认真制定会议方案,由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扎实做好民主生活会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一)认真学习查摆问题。全局系统各级党组织采取集中学、自主学、分散学、灵活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深入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掌握《准则》基本精神和《条例》基本要求。5月,党委书记为机关及全体中层干部集体上了一堂“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党课,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地生根。同时通过观看先进典型教育片、微型党课等各种学习方式,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各级党委要求上来。

(二)深入基层征求意见。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基层一线的实际情况,找准影响群众生活的关键问题,在局系统内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通过在全体职工中开展座谈会、个别访谈、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听取群众对局领导班子以及各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同时,以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为重点,通过信访平台、智慧城管热线、网络论坛等方式搜集市民对综合执法和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谈心交心打消顾虑。在民主生活会前,局党委安排了充足时间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按照“三必谈”的要求,翁卫同志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以及班子成员与党员、群众开展了多种形式、坦诚深入的谈心交心活动,主动亮明自身存在的问题,诚恳指出对方的问题,相互交换对班子存在问题的看法,大家敞开心扉谈想法、说见解、提问题。把问题摊开,思想谈通,意见谈好,达到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了解、增进互信的目的,为进一步开好民主生活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事求是精心撰写。为确保对照检查材料质量,局党委的对照检材料由党委书记翁卫同志主持起草,党委成员的发言提纲均由个人自己动手、反复修改、确保质量。材料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个人成长进步经历,注重从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深挖根源。充分列举了具体表现和典型事例,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谈心交心对象指出的问题和上级党组织、督导组点明的问题都明确作出了回应。

二、召开民主生活会情况

(一)查摆问题深入实际。通过围绕自身存在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及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方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剖析与汇报。实事求是地检查了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委班子及班子成员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透彻地分析了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二)会议气氛诚恳民主。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查摆问题,自我剖析态度诚恳、不遮不掩,相互批评指中要害、不绕圈子,听取意见的同志都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整个民主生活会气氛热烈、严肃认真、求真务实,直言不讳地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了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三)整改措施明确具体。对于局党委查摆出来的六个方面13个问题,每名班子成员都根据局党委提出的整改方案,对号入座,主动认领了责任。对于其他同志指出的个人身上的问题,他们都诚恳地表示“全盘接受,坚决改正”,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此为契机立行立改,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和方向

(一)加强学习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讨论、观看先进人物事迹等形式,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综合素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按要求开好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党性修养,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二)强化宗旨意识,增强服务群众能力。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切实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通过有计划、分步骤的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着力攻坚破难,推进城管事业发展。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城市管理职能下放等城市治理新模式,着力实施“三改一拆”“治危拆违”“五水共治”等专项行动。突出城市品质提升和保障民生,进一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提高综合执法和城市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

上一篇:企业银行存款管理制度下一篇:李德校长在金陵外校迎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