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灰灭活疫苗补种的工作总结

2024-05-01

脊灰灭活疫苗补种的工作总结(精选7篇)

篇1:脊灰灭活疫苗补种的工作总结

一是提高认识。多年来,我县消灭脊灰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广大卫生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必须常抓不懈,稍有放松,就会导致脊灰死灰复燃。为保障脊灰免疫策略调整以来应接种而未接种的儿童人均获得脊灰灭活疫苗,维持全县无脊灰状态,各单位务必按照省统一部署,将脊灰灭活疫苗补种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明确任务。要求此次脊灰灭活疫苗接种率(补种率)≥95%;补种对象为3月1日以后出生未接种过脊灰灭活疫苗的儿童,203月1日以前出生未接种任何脊灰疫苗的.儿童;补种时间为6月15日前。

三是明确要求。要做到“四个好”。

一要宣传培训好。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向儿童家长宣传补种脊灰灭活疫苗的意义、对象、时间、地点等,使儿童家长达到充分知晓和主动配合。同时对参加补种工作的卫生人员、村站医生培训,明确职责和任务。

二要摸底预约好。各单位要认真摸清补种儿童底数,并在摸底基础上,对儿童家长提前预约儿童家长按时为儿童接种。

三要接种登记好。各单位要按要求规范接种,规范登记,规范录入信息系统。

四要总结上报好。各接种单位按要求及时上报接种数据,县疾控中心应做好报表数据的审核工作,保证上报数据客观准确。

四是明确责任。此项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压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落实到位。对工作行动迟缓,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会上,县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对《20XX省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补种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培训。

篇2:脊灰灭活疫苗补种的工作总结

为继续保持XX省无脊灰状态,保障脊灰免疫策略调整以来应接种而未接种的儿童均能接种脊灰灭活疫苗,根据安徽省卫计委《关于印发年安徽省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补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卫疾控秘[2018]142号)要求,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已全面完成此项工作,现就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确定补种范围。

辖区内所有长住、流动儿童,2月龄—25月龄儿童(年3月1日到2018年4月1日出生的儿童),开展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查漏补种;按六安市疾控中心及金安区疾控中心市关于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查漏补种的相关工作要求,优先给接种二价脊灰减毒疫苗不足3剂(未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基础免疫)的儿童,补种1剂脊灰灭活疫苗。对未接种任何脊灰疫苗的儿童,尽快补种1剂脊灰灭活疫苗。

二、高度重视,确保工作落实。

篇3:脊灰灭活疫苗补种的工作总结

按照乳化工艺和乳化设备发展的先后顺序, 本文仅对油乳剂 (W/O) 疫苗生产需要的设备及乳化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

1 搅拌

通过外力的帮助下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料通过流动的方式在彼此之间相互分布的一种操作, 以实现物料的混合均匀。

1.1 代表设备

注射器、组织捣碎机。

1.2 搅拌混合机理

(1) 通过注射器不断地将油水混合液抽入注射器, 打入搅拌容器, 形成对流、涡流以达到乳化目的。缺点是机械能太小, 不能将油水混合均匀, 达到充分乳化的效果, 乳化颗粒较大, 并且不均匀。保存时间较短, 易于破乳、分层。

(2) 组织捣碎机是通过高速旋转的搅拌桨将油水混合物充分混合均匀, 达到乳化效果。优点具有一定的剪切作用, 乳化效果也较注射器有了很大提高。缺点是容易形成切向流, 同心旋转, 形成乳化死角, 且容器较小, 产量有限。

2 胶体磨

胶体磨属于初级定子-转子系统, 由一可高速旋转的磨盘 (转动件) 与一固定的磨面 (固定件) 所组成。两表面间有可调节的微小间隙, 通常为50~150m, 当物料从此间隙通过时, 由于磨盘高速旋转, 附于旋转面上的物料速度最大, 而附于固定面上的物料速度为零, 其间产生较高的速度梯度, 从而使物料受到强烈的剪切摩擦和湍动骚扰, 产生微粒化分散化作用。

胶体磨有卧式和立式两种, 一般用于中低等粘度的料液。

3 真空乳化机

是物料在真空的状态下, 利用高剪切乳化器快速均匀地将禽流感抗原液水相分布与白油油相中, 其利用机械带来的强劲动能, 使物料在定转子狭窄的间隙中, 每分钟承受几十万次的液力剪切。离心挤压撞击撕裂等综合作用, 瞬间均匀地分散乳化, 经过高频的循环往复, 最终得到无气泡细腻及稳定的禽流感油乳剂疫苗。

真空乳化机主要由预处理锅、主锅、真空泵、液压、电器控制系统等组成。水锅与油锅的物料经充分溶解后被真空吸入主锅进行混合、均质乳化。

4 高剪切均质机

高剪切均质机是目前用的最广泛的均质机, 由转子或转子-定子系统构成, 工作时高速回转, 在叶片作用下流入的液体通过窄小的缝隙, 在很高的剪切力作用下破碎、分散、混合。经过高剪切均质机的物料粒径可达到1μm, 且稳定性好, 能耗低, 对禽流感抗原的破坏也小。

篇4:脊灰灭活疫苗补种的工作总结

脊灰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

工作总结

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1-2012年省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市卫生人员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圆满完成了2012年脊灰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一、领导重视 组织严密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消灭脊灰强化免疫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周密部署。一是2011年11月25日市政府召开了由各级领导参加的2011/2012年市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专题会议,对全市活动进行全面部署,明确了各单位在此次活动中的职责;印发了《2011/2012年市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方案》的通知,成立了市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领导小组,市卫生局局长任组长;会后各县区也相应召开专题会议,制订了方案,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具体安排此项工作;二是各主管领导均参与服苗活动,深入到乡镇(街道)接种点督导检查摸底和接种情况,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基层人员工作热情,使得此次活动进展顺利。

二、深入宣传,广泛动员

此次活动我市积极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各级卫生局、疾控及乡镇(街道)组织动员社会各部门进行广泛宣传与动员,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基本上做到了宣传广泛深入、宣传无盲区。一是利用电视台电视字幕飞播宣传;二是进行了电视新闻报道;三是全市各接种点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四是全市共

篇5:脊灰灭活疫苗补种的工作总结

脊灰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工作总结

根据《县卫生局关于印发2012年市脊灰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为保持我乡脊髓灰质炎和麻疹高免疫水平,进一步消除免疫空白人群,维持全乡无脊灰状态,并在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目标,我乡卫生院于2012年3月10号对我乡所所有乡村医生召开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并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乡卫生院防保所于2012年3月10日召开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会议,进行了专门部署和详细具体的工作安排,成立领导小组,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以张贴标语、横幅,设立宣传板、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

二、督导工作。

在本次工作中,乡卫生院防所均成立了督导组,工作人员按分片包干负责,对重点地段加强了督导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评估情况。

经统计,本轮调查2012年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摸底数143人。脊灰接种数为44人,麻疹接种数为59人,本次免疫前零剂次儿童数1人。

四、存在问题和下步建议

1、由于人员抽调不足,难以做到全方位的搜索,关系不顺、工作不够协调、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因流动人口流动性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做到查漏补种。

2、流动儿童居无定所,儿童家长预防接种意识淡薄,是预防接种工作的难点;有少数外来人员,对防疫人员上门接种不配合,拒绝接种。

3、对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工作尚未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缺少长效管理的机制。常住人口已对免疫接种工作易于接受,但流动人口存在不少免疫空白。

4、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及时建卡建证。流动儿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及时掌握流动儿童的变迁,全面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预防接种率,为消除免疫空白而努力。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基本完成任务。

三溪乡卫生院

篇6:2014年麻疹脊灰补种工作报告

报告

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指导下,我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麻疹、脊灰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1、脊灰补种的儿童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不知道要接种,一部分家长认为2周岁以后的儿童无预防针接种,认为大了打不打无所谓

2、许多儿童接种证中含有多次预约接种/补种的通知单,但是都没有来接种,家长意识淡薄

3、此次还有一老问题,双凤村为村医空白村,下乡入户无法见到儿童,又因其接种地方杂,联网系统难查

特此报告!

篇7:脊灰灭活疫苗补种的工作总结

1 案例介绍

1.1 基本情况

2011年报告了全区首例严重异常反应(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相关病例)。该病例2011年1月2日出生,男,户籍四川省,暂住杭州市,2011年4月3日出现不规则发热,右上、下肢肌力均为Ⅰ+级,左上、下肢肌力均为Ⅲ级,巴彬斯基征右侧阴性、左侧阳性,踝阵挛右侧可疑阳性、左侧阴性,深部腱反射右侧消失、左侧存在,肢体无感觉障碍。经治疗于2011年4月28日出院。出院时,颈抵抗不明显,克匿格征、布鲁辛斯基征阴性,颅神经检查未发现异常,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张力较左侧低,右下肢肌肉较左侧松弛,小腿围右侧较左侧小2cm,双侧踝阵挛阴性,右侧腱反射未引出,左侧腱反射减弱,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

1.2 诊断结果

实验室报告:Ⅱ型脊灰病毒疫苗株病毒,2个核苷酸变异。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诊断结果为VAPP。杭州市医学会鉴定伤残等级为二级丙等。

1.3 家长诉求

家长诉求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质疑疫苗的安全性及接种过程的规范性,另一方面为经济诉求,要求补偿239万元,其测算依据包括:已发生的医疗费为5.64万元,康复及后期手术费66万元,误工及陪护费68.66万元,残疾生活补助费42 万元,残疾用具费6万元,交通、住宿、伙食费8.65万元,以及再生育等其他费用42万元。

1.4 补偿结果

最终经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财政厅核准的经济补偿金额为383 026元,其测算公式=浙江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359 元)× 伤残系数(0.7)×补偿年限(20年)=383 026元。

1.5 补偿依据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相关条款规定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以及补偿的内容。尤其是《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五章做了明确规定,根据第四十六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补偿办法由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之规定,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财政厅于2010年4月20日印发了《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这就确定了本案例补偿的测算公式(经济补偿金额=浙江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伤残系数×补偿年限)及最终核准的补偿金额。

1.6 补偿流程

本次异常反应从发生、报告、调查、诊断到最终补偿总共经历了一年多时间,其中有儿童家长不满补偿金额不断协商的原因,主要还是耗在逐级审核的过程中。

2 案例反思

2.1 补偿时间长

本案例从异常反应发生、报告、调查、诊断、鉴定、提出补偿申请、达成补偿协议到最终完成补偿支付,共耗时约14个月。原因如下:一是受种方和卫生行政部门因认知不同无法在第一时间达成一致的补偿金额,从受理补偿申请到下达补偿通知书共耗时5个多月,若按《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规定,只需在30日内完成补偿费金额的计算并出具补偿通知书,通知书10日内交予申请人,两者间的时间差主要在于不断和受种方沟通协商最终说服受种方;二是逐级审核耗费时间长,从签订补偿协议到最终完成支付共耗时约3个月,从区县到市、省以及省级不同部门层层审核;补偿资金经历了从省级财政到区县财政又经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最终到申请人手中,程序繁琐,过程冗长。

2.2 对补偿的认知差异大

在我国法学理论中,补偿是有别于赔偿的,它特指对合法、正当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予以救济的行为和制度;而引起赔偿的行为是违法、不正当、应受谴责的。由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不可避免,且各有关主体均无过错,因此不能用赔偿来衡量受种者的损失[4]。但在实际工作中,受种者在申请补偿过程中往往会运用赔偿的思维方式。比如本案例中,受种者索赔239万,其测算方式显然根据患儿的损失来要求赔偿,为支持其诉求,患儿家属还质疑了疫苗的安全性及接种过程的规范性,这便为长达5个多月的补偿申请时间埋下了隐患,而事实上本案例事实清楚,是一起典型的VAPP。

2.3 补偿费地方差异大

本案例中受种方所获得的补偿费是按《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规定所提供的残疾生活补助费(一次性补助),并未考虑患儿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及陪护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等,而同样已出台了补偿办法的北京市,除了给予上述我省未考虑到费用之外,还给予调查诊断、鉴定有关的检查检验费用、鉴定费、损害程度等级评定费等,广东省和江西省则在北京市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交通费,江西省的补偿办法中甚至还考虑了精神抚慰金和丧葬费[5,6,7]。徐喜荣等调研发现,补偿费用呈地方差异问题突出,同一受种者按不同省份的补偿办法计算补偿费,差异竟相差近19倍[8]。本案例若按照北京市补偿办法来计算补偿费,虽不至于满足受种方的天价索赔,但显然要高于患者实际所得,这也是受种方迟迟不肯签署赔偿协议的原因之一。

3 完善补偿机制的建议

我国一直在逐步扩大免疫规划,随着疫苗种类、接种剂次的增加,尽管疫苗异常反应发生率极低,但门诊遇到严重异常反应的概率却在增大,构建公平、迅速、方便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无过错补偿机制势在必行。提供效率更高、对抗性更少的索赔解决方案,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提高民众对疫苗接种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有利于疫苗生产企业和预防接种门诊顺利、有序开展工作。为此,本文在反思前述案例的基础之上,结合近年来工作体会,参阅国外疫苗损害补偿制度,就完善我国疫苗损害补偿机制提出建议如下:

3.1 简化程序

3.1.1认定程序简化

数十年的预防接种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疫苗异常反应信息资料,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9],建立国家级疫苗异常反应专家委员会和《疫苗异常反应一览表》,专家委员会每五年对《疫苗异常反应一览表》内容进行修订。凡是出现特定时间范围内表内涵盖的不良反应,均可认定为异常反应,受种方可提出补偿申请;若不在表中或是时间范围外的不良反应,受种方走诊断、鉴定程序,一旦证实与接种疫苗存在因果关系,即可提出补偿申请。

3.1.2补偿程序简化

可建立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专门机构,除了组织诊断、鉴定疫苗异常反应外,主要是审核区县递交的受种方补偿申请及按照规章制度计算的补偿费,缩减市级审核环节;补偿费一旦核定,由受种方直接去该机构签字接受或签字拒绝。若签字接受,补偿资金直接由省财政打入受种方账户,省去层层拨付耗时费力的环节;若签字拒绝,受种方可走诉讼途径,但将取消再次申请补偿资格。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机构只需反馈给各区县受种方是接受了补偿还是拒绝了补偿这一结果即可,后续工作无需再由各区县操作。

3.2 统一补偿标准

截至到2014年4月,我国已有23个省(区、市)正式颁布了异常反应补偿办法[10],各地补偿标准五花八门。在信息发达、人们维权意识逐渐增强的现代社会,这种补偿费“同命不同价”的做法是有违当前倡导的公正、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务之急应建立统一的补偿标准,“快速、便捷、确定和慷慨”地补偿受种者,补偿项目应包括已经发生的及未来可预见的医疗费、护理费(陪护费)、误工费、交通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等,可通过总结各地补偿办法的实施经验来定,笔者建议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补偿标准公式,然后再按损害的严重程度给予个体化的补偿费。

3.3 多元化筹资及补偿模式

目前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两块,第一块是省级财政部门的预防接种经费,主要用于补偿接种一类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第二块是生产企业,用于补偿接种二类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这是基于疫苗的性质来设置的。然而,异常反应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某些年异常反应极少,会影响政府对下一年预防接种经费的预算;某些年异常反应突然增多,势必会给政府和企业增加资金压力,而对企业来讲,资金多寡会直接影响到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因此,为保障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有效运作,需要引进多元化的筹资模式[11],建立长期、稳定的补偿资金池。第一,政府财政每年应按一定比例投入经费,投入的经费当年未用完的,自动滚入下一年,但不占下一年的投入比例,根据公共负担理论,主要用于由国家承担补偿责任补偿因接种一类疫苗出现异常反应的受种方;第二,疫苗生产企业和进口企业按上一年实际销售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药品保险金,交由政府部门管理和使用,接种二类疫苗出现异常反应需要补偿的,由政府操作,从药品保险金中列支,这种操作方式一方面可分散企业的补偿赔付风险,减少对疫苗生产和研发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种方也可快速得到补偿,无需再辗转与企业打交道。当然,对于异常反应增多的疫苗生产企业或进口企业,其下一年缴纳的药品保险金应适当提高,以促进其进一步开发安全性更高的疫苗。第三,引入商业保险模式,设立疫苗损害险种,向疫苗生产企业和疫苗进口企业强制征收保险金,如同汽车需要缴纳交强险一般,保险金由保险公司作商业化管理和运作,用于补偿。第四,进一步完善医保,明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病例均纳入医保全额支付,而与最终鉴定结论无关,这样即使鉴定与预防接种无关也不会影响患者得到救治,而确认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也无需在医疗费用的补偿上再进行协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05-17.

[2]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0-04-20/2015-07-20.http://www.zjwst.gov.cn/art/2010/4/20/art_3421_245181.html.

[3]方涛,祝绯飞,袁寒艳,等.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例报告[J].中国疫苗和免疫[J].2013,19(3):285-286.

[4]焦艳玲.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11,29(5):31-38.

[5]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2-05-16/2015-07-27.http://zfxxgk.beijing.gov.cn/columns/81/2/305192.html.

[6]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广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1-10-17/2015-07-19.http://www.gdwst.gov.cn/a/guifanwenjian/2013061910680.html.

[7]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江西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09-12-31/2015-07-16.http://www.jxwst.gov.cn/cszw/jbkz/bszn/201012/t20101216_87387.htm.

[8]徐喜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169-171.

[9]唐慧鑫,孙骏,马爱霞.从美国疫苗伤害救济制度探讨对建立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救济机制的启示[J].中国药物警戒杂志,2007,4(3):132-136.

[10]刘平安.23省区市颁布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N].健康报,2014-04-24(1).

上一篇:愚溪诗序古诗赏析下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名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