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向善小学生讲故事

2024-04-09

崇德向善小学生讲故事(共13篇)

篇1:崇德向善小学生讲故事

新时期的道德模范——郭明义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有一个平凡的人,一生乐于助人,被人称为“活雷锋”;

有一个人,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

有一个人,从1994年以来,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他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也许大家都猜到了,他就是辽宁鞍钢的一名普通工人“郭明义”,被誉为当今的“道德楷模”、“雷锋传人”,我今天要讲的就是郭明义的故事。

鞍山齐大山铁矿,是郭明义每天工作的地方。这里的工作条件非常恶劣,郭明义负责这些公路的建设和管护已有15载春秋。冬天时这里的温度比外面低五度,夏天时又比外面高10度,遇到雨雪天气,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就在这样寒风刺骨或热如桑拿的环境中,郭明义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步行40多分钟到达采场,进行关键道路的抢修。8点钟,白班职工到岗后,他集中指导整修全采场的道路。为了保证生产,郭明义几乎每天都是和职工抢在下午1点钟之前,把道路修好后才能吃午饭。

郭明义不仅爱岗敬业,还是献血模范。1990年,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义务献血,郭明义立刻报了名。从此,他年年坚持无偿献血,有时一年两次,20年了从未间断。2005年,郭明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开始时从8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后逐渐增加到从1600毫升中提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每月捐献一次,已捐献40多次。

据介绍,一个体重75公斤的成年人,全身血液大约是6200毫升,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郭明义已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他身体全部血液量的10倍多。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郭明义的事迹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那就是多献出一点“爱心”,多奉献一些“公德”。当今社会需要道德,但我们不必把道德看得太过神圣。其实,道德感是每个人都有的,也是普通而常见的。它不远在云端、高不可攀。我们日常经常地践行着道德,给别人递一杯水,让一下路,都是文明道德的体现,因为这都是为他人着想的行为。只有尊敬与爱戴别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在追求文明的世界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谢谢大家,我的故事讲完了。

篇2:崇德向善小学生讲故事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螺丝钉精神激励我前进》。

螺丝钉,一个其貌不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的机器零件,但它的用处是很广泛的。一台好的机器是由成百上千的螺丝钉加固而成的,如果没有它的加固,再好的机器也不过是一盘“散沙”,充其量只能被收购为废旧。这里,我谈论的螺丝钉不是机器零件,我要讴歌的是能发挥螺丝钉精神的人雷锋一样的人。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如火如荼的三月,我情不自禁地又想起了雷锋,雷锋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时时刻刻将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自己却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

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象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利益要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句话,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它是莘莘学子不懈努力的原动力。

雷锋的一生因助人为乐而变得精彩。

有一次,他看到同排战友小韩的棉裤上有一个被硫酸烧了的小洞,因怕小韩明天穿这样的棉裤出车感冒,所以半宿没睡,用自己棉帽里的布帮他补好。到了第二天,没有虚张声势,只是把这一秘密埋藏在心里。从这件小事中可见雷锋是一个多么谦虚的,多么有爱心的同志呀!真是应了他所说的那句话“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

雷锋的事迹不胜枚举。历史上还有很多雷锋似的人物,比如,黄继光、邱少云、欧阳海、刘英俊、杨立伟……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呕心沥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英雄的精神召唤着我们,踏着英雄的足迹前进。我是一名 年级的小学生,我还没能力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有能力干好眼前的每一件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现在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用实际行 动,才能告慰英灵。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报效祖国做准备。

螺丝钉精神像一滴滴小小的春雨浸润着13亿中国人民的心,相信雨后春笋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小草的力量是超越一切的力量。我们就是春笋,我们就是小草,我们就是蓄势待发的蓬勃力量。

篇3:崇德向善小学生讲故事

这份“特殊”的慰问金来自哪里?来自该村农民自发成立的扶贫帮困基金会。原来,每年清明节,敖桥村民都会聚集吃一顿团圆饭。2014年4月3日,当大家在宴席上谈论乡亲们的生活状况时,在场的村组干部坦言,大部分村民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仍有一些低保户和残疾人和困难老人的家庭生活还较差,虽说每年都有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慰问补助,但这些家庭依然需要帮助。

听完这些,多个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萌生了帮助这些困难家庭的想法。经过研究,大家商定:共同捐资成立村扶贫帮困基金会,并选举产生由村组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等7人组成的理事会,具体负责扶贫帮困金的收集和发放等工作。

基金会做到制度化、人性化、合法化运作,运转确保公开透明,每一笔善款都会在村里进行公示,每一户受助家庭都要认真调查核实并公示,帮扶救助标准也经过了大家的讨论。不少村民夸赞,基金会真的是咱村民自己的爱心堡垒,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扶贫帮困中来。

新春佳节之际,带着诸多村民的诚挚爱心,带着全村求助对象的希望与寄托,理事会成员分别来到21户残疾、孤老、病重村民家中,为他们送上了600-800元不等的慰问金。身患先天性软骨病的女孩漆宇婷激动地说:“大家庭的温暖让我很感动。”

篇4:崇德向善与“德善一致”

德和善的一致性

“人倒了,必须得扶!”它折射的是一个人和国家的道德、良知。然而,扶不扶,不只是简单地伸出手。媒体曾报道过彭宇、万鑫到吴雨青,扶了人,反而遭误会甚至诬陷,无一不给人锥心刺骨的错觉:扶人必被讹!这正是人们所忌惮的。不是不愿扶,也不是扶不起,他们是“伤不起”。当助人为乐面临肇事行凶的风险,谁还敢伸手?所以,扶是必须的,但也得让扶人的人有底气,有保障。

伦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德善律”。内容是指“德”和“善”,应该具有一致性,只有德善一致,才能激励人们继续做好事,也就是说当有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要给他以好的回报,这样,道德才能发扬光大下去,人们才处于一种好的生活状态。中国有句古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为什么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是他做好人的缘故和结果。运用“德善律”激发社会公众道德善意、善举、善行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时有所见。如一些地方推行“道德银行”,把个人为社会做的善事义举存入“道德银行”,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社会进行相应的帮助,还有的单位引入“道德工资”,对有道德行为的职工进行物质奖励。国家近年来每年举行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活动,央视连续12年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均旨在转型社会所迫切需要引领的“道德阵地”上,插上醒目而鲜活的道德标杆,激励更多的人争当道德模范。

崇德向善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

亚里士多德说:“善生活需要道德。”道德行为称为善行,这是人们欲过“善”的生活所必需的,崇德向善不仅要依靠激发每个人的良知,还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德善律的主张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即“德与得”、“德与进”、“德与值”。第一,“德与得”,意味着实施道德行为的人,应该有所收益和收货,这是符合道德善的内涵和原则的。德在中国古代写成了“悳”,我们也可以说,具有正直之心的人是应该有所得的。第二,“德与进”,意味着有道德的人应该让他有所进步与发展,这种“进”不仅是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也是推动其他人的进步与发展,因为这种进步可以起到三个效应,即引导效应、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第三,“德与值”,它上升的价值理念层面上,“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做道德的人是值得的;其二,做道德的人是有价值的,所谓价值,也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道德的事对社会是有贡献的。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事实上,道德这种对社会有价值的品质一旦遇到现实功利驱动时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许多时候因为过于看重个人短期的功利性、实用性,就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德善律”。

比如,“德与得”变为“德则失”或“德则亏”,即认为讲求道德或者做有道德的事,很可能难有收益甚至只有损失。如果“谁先进,谁吃亏;谁刁蛮,谁得意”的风气盛行,就会积累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势必会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引导能力和公信力。

不能让老实人、正派人吃亏

再如,“法与进”变为“法则等”或“法则退”,表现为“好说话的人的困难难以解决”,“无理取闹的人倒占了便宜”。有的地方明知有的干部生活作风、道德品质存在很大问题,却以道德属于“小节”,一笔带过而“带病提拔”,这种用人取向,使有道德的人心寒,也使平时不太注意道德修养的人会更加放松自己的道德要求,其后果是不断增加“道德风险”,最后就会从失德失范走向犯错犯罪。我们也看到,由于将道德和能力片面地分离开来,有些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干部,却被认为有能力有水平的。比如,前些年有几句比较流行的话叫做“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殊不知在复杂的利益分化面前,“搞定”和“摆平”必然会过分地甚至滥用公权力,它或许“定”得了一时,“平”得了一事,却不能真正、长期地起作用,甚至还会出现极少数人利用社会黑恶势力来“搞定”和“摆平”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后门的老实人、正派人”,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最后,“德与值”变为“德不值”或“德贬值”。道德伦理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相当程度上与我们社会发生的一起起令人齿寒的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背后是“道德贬值”,而“道德贬值”更深层次的会导致人们产生“道德冷漠感”,由此,部分人由于不讲道德发展到不讲人性、人情和人心,人们会感觉生活中充满着“戾气”。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德善律”所说的“德善一致”的原则,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将变得日益紧张,亲情疏离,陌生人情感淡漠、抱怨社会与政府,乃至于伦理冲突事件不断。因此,要让“德善一致”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于13亿中国人的心坎里。♡

中华慈善总会首任会长崔乃夫同志18年前就高瞻远瞩地在《慈善》发刊词中提出了全社会应重视道德建设。18年后重读,备感亲切,针对性、现实感很强。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热议了社会道德问题。“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也扶不起来了。”小品这句话击中了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向全国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传递了正能量,赢得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掌声。

德和善的一致性

“人倒了,必须得扶!”它折射的是一个人和国家的道德、良知。然而,扶不扶,不只是简单地伸出手。媒体曾报道过彭宇、万鑫到吴雨青,扶了人,反而遭误会甚至诬陷,无一不给人锥心刺骨的错觉:扶人必被讹!这正是人们所忌惮的。不是不愿扶,也不是扶不起,他们是“伤不起”。当助人为乐面临肇事行凶的风险,谁还敢伸手?所以,扶是必须的,但也得让扶人的人有底气,有保障。

伦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德善律”。内容是指“德”和“善”,应该具有一致性,只有德善一致,才能激励人们继续做好事,也就是说当有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要给他以好的回报,这样,道德才能发扬光大下去,人们才处于一种好的生活状态。中国有句古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为什么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是他做好人的缘故和结果。运用“德善律”激发社会公众道德善意、善举、善行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时有所见。如一些地方推行“道德银行”,把个人为社会做的善事义举存入“道德银行”,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社会进行相应的帮助,还有的单位引入“道德工资”,对有道德行为的职工进行物质奖励。国家近年来每年举行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活动,央视连续12年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均旨在转型社会所迫切需要引领的“道德阵地”上,插上醒目而鲜活的道德标杆,激励更多的人争当道德模范。

崇德向善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

亚里士多德说:“善生活需要道德。”道德行为称为善行,这是人们欲过“善”的生活所必需的,崇德向善不仅要依靠激发每个人的良知,还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德善律的主张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即“德与得”、“德与进”、“德与值”。第一,“德与得”,意味着实施道德行为的人,应该有所收益和收货,这是符合道德善的内涵和原则的。德在中国古代写成了“悳”,我们也可以说,具有正直之心的人是应该有所得的。第二,“德与进”,意味着有道德的人应该让他有所进步与发展,这种“进”不仅是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也是推动其他人的进步与发展,因为这种进步可以起到三个效应,即引导效应、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第三,“德与值”,它上升的价值理念层面上,“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做道德的人是值得的;其二,做道德的人是有价值的,所谓价值,也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道德的事对社会是有贡献的。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事实上,道德这种对社会有价值的品质一旦遇到现实功利驱动时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许多时候因为过于看重个人短期的功利性、实用性,就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德善律”。

比如,“德与得”变为“德则失”或“德则亏”,即认为讲求道德或者做有道德的事,很可能难有收益甚至只有损失。如果“谁先进,谁吃亏;谁刁蛮,谁得意”的风气盛行,就会积累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势必会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引导能力和公信力。

不能让老实人、正派人吃亏

再如,“法与进”变为“法则等”或“法则退”,表现为“好说话的人的困难难以解决”,“无理取闹的人倒占了便宜”。有的地方明知有的干部生活作风、道德品质存在很大问题,却以道德属于“小节”,一笔带过而“带病提拔”,这种用人取向,使有道德的人心寒,也使平时不太注意道德修养的人会更加放松自己的道德要求,其后果是不断增加“道德风险”,最后就会从失德失范走向犯错犯罪。我们也看到,由于将道德和能力片面地分离开来,有些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干部,却被认为有能力有水平的。比如,前些年有几句比较流行的话叫做“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殊不知在复杂的利益分化面前,“搞定”和“摆平”必然会过分地甚至滥用公权力,它或许“定”得了一时,“平”得了一事,却不能真正、长期地起作用,甚至还会出现极少数人利用社会黑恶势力来“搞定”和“摆平”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后门的老实人、正派人”,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最后,“德与值”变为“德不值”或“德贬值”。道德伦理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相当程度上与我们社会发生的一起起令人齿寒的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背后是“道德贬值”,而“道德贬值”更深层次的会导致人们产生“道德冷漠感”,由此,部分人由于不讲道德发展到不讲人性、人情和人心,人们会感觉生活中充满着“戾气”。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德善律”所说的“德善一致”的原则,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将变得日益紧张,亲情疏离,陌生人情感淡漠、抱怨社会与政府,乃至于伦理冲突事件不断。因此,要让“德善一致”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于13亿中国人的心坎里。♡

中华慈善总会首任会长崔乃夫同志18年前就高瞻远瞩地在《慈善》发刊词中提出了全社会应重视道德建设。18年后重读,备感亲切,针对性、现实感很强。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热议了社会道德问题。“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也扶不起来了。”小品这句话击中了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向全国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传递了正能量,赢得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掌声。

德和善的一致性

“人倒了,必须得扶!”它折射的是一个人和国家的道德、良知。然而,扶不扶,不只是简单地伸出手。媒体曾报道过彭宇、万鑫到吴雨青,扶了人,反而遭误会甚至诬陷,无一不给人锥心刺骨的错觉:扶人必被讹!这正是人们所忌惮的。不是不愿扶,也不是扶不起,他们是“伤不起”。当助人为乐面临肇事行凶的风险,谁还敢伸手?所以,扶是必须的,但也得让扶人的人有底气,有保障。

伦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德善律”。内容是指“德”和“善”,应该具有一致性,只有德善一致,才能激励人们继续做好事,也就是说当有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要给他以好的回报,这样,道德才能发扬光大下去,人们才处于一种好的生活状态。中国有句古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为什么好事总会落到好人头上,是他做好人的缘故和结果。运用“德善律”激发社会公众道德善意、善举、善行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时有所见。如一些地方推行“道德银行”,把个人为社会做的善事义举存入“道德银行”,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社会进行相应的帮助,还有的单位引入“道德工资”,对有道德行为的职工进行物质奖励。国家近年来每年举行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活动,央视连续12年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均旨在转型社会所迫切需要引领的“道德阵地”上,插上醒目而鲜活的道德标杆,激励更多的人争当道德模范。

崇德向善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

亚里士多德说:“善生活需要道德。”道德行为称为善行,这是人们欲过“善”的生活所必需的,崇德向善不仅要依靠激发每个人的良知,还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德善律的主张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即“德与得”、“德与进”、“德与值”。第一,“德与得”,意味着实施道德行为的人,应该有所收益和收货,这是符合道德善的内涵和原则的。德在中国古代写成了“悳”,我们也可以说,具有正直之心的人是应该有所得的。第二,“德与进”,意味着有道德的人应该让他有所进步与发展,这种“进”不仅是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也是推动其他人的进步与发展,因为这种进步可以起到三个效应,即引导效应、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第三,“德与值”,它上升的价值理念层面上,“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做道德的人是值得的;其二,做道德的人是有价值的,所谓价值,也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道德的事对社会是有贡献的。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事实上,道德这种对社会有价值的品质一旦遇到现实功利驱动时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许多时候因为过于看重个人短期的功利性、实用性,就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德善律”。

比如,“德与得”变为“德则失”或“德则亏”,即认为讲求道德或者做有道德的事,很可能难有收益甚至只有损失。如果“谁先进,谁吃亏;谁刁蛮,谁得意”的风气盛行,就会积累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势必会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引导能力和公信力。

不能让老实人、正派人吃亏

再如,“法与进”变为“法则等”或“法则退”,表现为“好说话的人的困难难以解决”,“无理取闹的人倒占了便宜”。有的地方明知有的干部生活作风、道德品质存在很大问题,却以道德属于“小节”,一笔带过而“带病提拔”,这种用人取向,使有道德的人心寒,也使平时不太注意道德修养的人会更加放松自己的道德要求,其后果是不断增加“道德风险”,最后就会从失德失范走向犯错犯罪。我们也看到,由于将道德和能力片面地分离开来,有些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干部,却被认为有能力有水平的。比如,前些年有几句比较流行的话叫做“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殊不知在复杂的利益分化面前,“搞定”和“摆平”必然会过分地甚至滥用公权力,它或许“定”得了一时,“平”得了一事,却不能真正、长期地起作用,甚至还会出现极少数人利用社会黑恶势力来“搞定”和“摆平”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后门的老实人、正派人”,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最后,“德与值”变为“德不值”或“德贬值”。道德伦理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相当程度上与我们社会发生的一起起令人齿寒的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背后是“道德贬值”,而“道德贬值”更深层次的会导致人们产生“道德冷漠感”,由此,部分人由于不讲道德发展到不讲人性、人情和人心,人们会感觉生活中充满着“戾气”。

篇5:崇德向善小学生讲故事

大家下午好!我是五一二班的周正,今天我讲的故事是《爱的起航》。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有许多尊老敬老的小故事,比如“子路负米孝双亲”、“岳飞敬师孝母”,“邓小平赡养继母,几十年如一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我也经历过在身边发生的同学尊老敬老的事情。

记得那是在一个周末,我和同学说好一起到迎宾公园玩儿。当我们在马路边等红绿灯的时候,我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过马路。每当她走到马路边上,一听到汽车喇叭声音又退了回来,反复尝试了好几次。而此时,马路上正是汽车通行的时候,要过马路是十分危险的。

我观察了一会儿,然后指着老奶奶,笑着对同学说:“你看,闯红灯多危险,老奶奶真笨!”没想到,同学听了我的话后,连忙跑上前想要帮助那个老奶奶。同学对老奶奶说:“老奶奶,现在是红灯,不能过马路!等绿灯的时候我再扶您过去吧。”老奶奶一听,高兴得说:“好的,好的。谢谢你小同学!”后来我才知道,那位老奶奶是个盲人,我羞愧地站在一旁,不知所措。等到绿灯亮起的时候,同学喊我去帮忙,我才回过神和她一起扶着老奶奶慢慢地过马路。到了马路对面,同学又问道:“老奶奶,您的家在哪里?我送你回家吧。”老奶奶连忙回答:“不用了,我家就在前面。”说完,她向我们挥了挥手,慢慢向前走去。

目送着老奶奶渐渐离去的背影,同学对我说道:“我的奶奶年纪也这么大。我在想,当她步履蹣跚地路过这个十字路口,如果也有个好心人扶她过马路,该有多好啊!所以,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奶奶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的奶奶啊!”

虽然,扶老人过马路只是一件小事,但同学的行为还是让我十分佩服。由此,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关于敬老的事情,例如:公交车上设置的“老人爱心专座”,这些对我们来说力所能及的举动,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敬老爱老的风尚正慢慢的离我们远去,原因在于人们敬老爱老的意识薄弱了。

大家知道,乌鸦虽然外表丑陋,但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当乌鸦年老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动物乌鸦尚能懂得敬老,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我想我们不仅要懂得尊老敬老的道理,更要在行动上做得更好。

同学们请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为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吧!

篇6:崇德向善的故事稿

大家早上好!我是一年级三班的吕思錡,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崇德向善,奋发向上》。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小故事是《孔融让梨》。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尊老爱幼,是多么伟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一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谦让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学习它,但不能凡事都谦让。比如:学习上我们要你追我赶,相互比拼,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进步。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篇7:崇德向善小学生讲故事

开场白: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乙: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形成的核心精神; 甲: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光辉结晶。乙:为了弘扬“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中华传统美德,甲: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乙: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开展由梅街中心学校举办的“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讲故事比赛活动。

甲:瞧,今天这里人才济济,选手们精神饱满,让我们期待着各位选手出色的发挥 乙:看,今天这里朋友满座,大家心情愉悦,让我们共同品味这美好的时光 甲:比一比,我们交流的是情感 乙:赛一赛,我们挽起的是手臂

甲:下面我宣布,“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讲故事比赛现在开始!

评委介绍:

乙:接下来请允许我隆重介绍一下今天的评委老师,他们分别是

。甲:同学们,来,伸出你的左手,再伸出你的右手,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评委的参与,谢谢!(领导讲话)串词连接:

低年级组:

乙: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第一位参赛选手,来自 小学的 同学,他讲的故事是《 》。请2号选手 同学做好准备。

甲:感谢 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说,下面有请2号选手给我们带来《 》。请三号选手做好准备。

甲: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1号选手 同学的最后得分是。下面有请4号 同学上台,5号 同学作好准备。

坚持:大家看过电影功夫熊猫吧?大家也知道网球冠军李娜吧?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没错!就是坚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有请 号选手。

孔融让梨:同学们,你们中午在食堂打饭时有插队的现象吗?上公交车的时候有礼让他人吗?我们来看看孔融是怎么做的。有请 号选手。

中年级组

中国飞天第一人:大家知道中国飞天第一人是谁吗?让王永康同学给我们揭晓答案吧!平民英雄:听到英雄这个词,我们心中顿时树起一个高大的形象,然而今天,潘俊同学将给我们带来一个平民英雄的故事,一起来听听!孝在身边:大家一定都听说过 黄香温席,卧冰求鲤 的故事吧!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孝善事件。有请柯瑶同学!

高年级组: 善良也需要勇气: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往往善良也需要勇气。接下来让葛良顺同学给我们带来他的亲身经历。

生死相托战友情: 友情,在过去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这是巴金的名言。在1980年冬季的一天,有这样一件事。。掌声有请 号选手詹淑慧。

结束语:

乙:选手们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伴随我们度过了快乐的时光。甲:选手们出色的表现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首美妙的诗篇。乙:让我们在金色的童年里与故事相伴,让故事永远伴随我们快乐成长!

甲:紧张的时刻到了,下面有请 校长上台颁布此次比赛的结果,掌声有请!

校领导颁奖

乙:让我们再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所有获奖选手!

篇8: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题记

提高自己

天空,清澈的蓝。云朵,如絮的白。此时的我,因为考试的一次次失利,一如迷途的小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失去了方向,我不知道,我的出口在哪里?我的未来在何方?我的理想何时已悄然丢弃?

瞬间,张海迪的事迹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張海迪因一场严重的疾病而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她靠自己的努力,自学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课程,后来又获得了硕士学位。

张海迪虽被病魔折磨,但她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不断提高自己。她曾说:“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看成真正的幸福。”

张海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却还在努力,我有什么资格说放弃?我相信我的理想就在前方,我的向往没有被埋葬!我鼓励自己:要奋发向上,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前方就是一片阳光。

于是,我具有了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享受与悠闲,具有了一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从容。

百善孝为先

朱晓辉是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最孝女儿。她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瘫痪在床。朱晓辉没有嫌弃父亲,毅然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朱晓辉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卖车卖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辉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辉的肩上。

她的父亲因此很内疚,认为是自己拖累了女儿,毁了女儿的幸福,总会说一些对不起女儿的话,可朱晓辉总是微笑着对父亲说:“爸,不要这样说,这不是您的错。每天我都能看到您,还能跟您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幸福了。”当父亲听到女儿的这一番话时,热泪盈眶。

生活如此艰苦,但朱晓辉无怨无悔,笑对生活,尽心尽力去照顾自己的父亲,她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孝,把崇德向善发扬光大。

奋发向上,你可以提高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发光发亮;崇德向善,你可以美化心灵,涤荡内心污浊之气。不论奋发向上还是崇德向善,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由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践行,并使之发扬光大。

点评

文章主题鲜明,立意深刻,紧扣时代特色,书写“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美好行为,彰显了新世纪中学生积极的思想内涵。结构上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层次清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语言晓畅,旁征博引,诗词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读来令人口齿生香。

【作者系河北省武邑县第二中学学生,指导并置评:粘立晓】

篇9: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学生征文

崇德向善

肥城市桃都中学 8年级2班 王庆敏

攀爬过岁月的脊梁,在东方瑰丽的大地上,耸立着这样一个不朽的民族。

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它的美德世代传承。它,就是中华民族。

我们的先贤曾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程门立雪是尊师,孔融让梨是尊长,三顾茅庐是恭敬,负荆请罪是谦让团结,明五礼、知五耻,是我们这个民族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

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的拼搏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光辉结晶。

我们的党,就是凭着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从弱小走向了强大,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的党,就是秉承崇德向善的高贵品德,惩恶扬善,率领全国人民构建幸福生活。

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

而今,这份重担,这份传承,落在了正在茁壮成长的我们身上。老师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就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打退堂鼓,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受到影响,甚至倒退。只有具备了勇于进取、奋发向上精神的建设者,才能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不退缩、不回避,才能积极想办法、定措施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攻破阻碍,向既定的方向挺进。

而奋发向上,对我个人而言是品德修养,,崇德向善,则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我觉得,做到这些并不难。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人事怎样变迁,都不会泯灭人性的光辉。世界浮夸,物欲横流,也许能够打动人心的越来越少。而我依然喜欢帮助同学,依然会在别人漠然和围观的目光中帮助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我依然相信,岁月温柔如水,能够感动人心的,始终都是浓浓的温情善意。

一句谢谢,可以让我回味好久。一件暖心小事,可以让我的心情愉快一整天。文明谦和有礼,让我有了精神层次的升华。

在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我感受着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和热情问候,也更想回馈这种温暖和光热。在这种德善向上的氛围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爱的温度。

做的越多,学的越多。学得越多,懂得越多。

在给予和接受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前进的动力。一种想把这种美妙感觉“传染”给所有人的心情。这种拼搏的劲,这种奋发的勇,这种古朴的德,这种暖心的善,时时刻刻在警醒着我,激发着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遵守礼仪,做浩瀚文明海洋里的“一滴水”,等待千千万万个我这样的“一滴水”,汇集起来,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文明、和谐,友爱,和诚信。

篇10:小学生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征文

爱国是一种情操,爱国是一种品德,爱国是一种精神,爱国主义是凝结民族力量的核心纽带,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一个公民起码的价值观。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共同的祖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爱护每一株小草,栽下每一棵小树。从现在做起,乐于助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出一份力量。 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2698 人遇难,无数个家庭失散,面对突发灾情,全国各族同胞伸援手、献爱心,我们学校也第一时间举行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为主题的捐赠仪式,老师号召我们为灾区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我拿出了自己积攒的20元零花钱,而一时间,我又开始打起钱的主意。家里生活并不富裕,平时也没什么零花钱,心里想:反正老师又没说捐多少,不如就捐十元,另外十元自己留着,老师也不知道,爸爸也不知道。想着想着,脑子里突然出现两个精灵在争吵,一个精灵对我说:“留着自己花吧,捐给灾区那么多干什么,又没有什么回报。”另一个精灵则反驳说:“就是没有什么回报,也要乐于助人。如果你身处逆境,别人也不帮助你,你会怎么想?现在灾区的同胞遭遇了不幸,我们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份力量。”听完它们的话,想起灾区孩子们那无助与渴望的眼神,兴许我的二十元钱可以帮到他们。学校的捐赠仪式上同学们踊跃捐款,并留下了自己的捐款感言。轮到我们班时,同学们还是保持了大大咧咧的风格,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把手中捧着的硬币一枚枚地排在讲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轮到我时,

我毅然的把二十元钱放进捐款箱,心里乐开了花。

周总理曾经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无数革命前辈,时代楷模真正做到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人民,是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当祖国遇到危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众志成城;当环境遭到破坏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护生态平衡;当他人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盲人点灯

有一句歇后语叫“瞎子点灯—— (白费功夫)”。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个盲人点灯的故事吧!

从前,一位远行寻佛的苦行僧,在一个漆黑的街道上遇到一位挑着灯笼行走的盲人。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是令人可笑?于是僧人问:“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了?”但盲人却说:“不,我是为我自已。”僧人愣了,盲者缓缓说到:“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他人碰撞?”僧人说:“是的,我刚才还被两个人碰了一下,

”盲人深沉地说:“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读完这个故事大家还认为“瞎子点灯,(白费功夫)”吗?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伸出温暖的援手呢?我们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及抱小孩的乘客主动让个座;捡到别人的东西想办法找到失主;看到路上有人摔倒了扶一扶;同学有困难了主动帮一帮;看到有人破坏学校的公物上前阻止一下。或许我们做了,得不到物质上的酬劳,但感激会给我们慰藉,认同会给我们自尊,我们从中也能体会到无限的快乐。

篇11:中学生关于崇德向善演讲稿

寒假里,我和爸爸一起读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这本书,里面的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前段时间,我曾把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读成诵,但对其中的内涵不太理解,而这本书把故事分成三篇,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帮助我加深了理解。

爸爸指着《看看我家的大变化》说,他小时候家里连自行车也没有,爷爷奶奶每天徒步送他上下学,那时候更别说用上电话、手机、网络这些高科技产品了。至今我们家里还留着一样老古董——一台14寸鸽牌黑白电视机,爸爸说这是他小时候家里最值钱的家用电器,相比而言,现在的我比爸爸小时候可幸福多了!如果比起书里写的《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话,那我们更是幸福千万倍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每个人的幸福都离不开祖国的强大!

作为一名少年儿童,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这本书也告诉了我们答案,每一个人要从自己做起,向社会释放正能量。有一天我们路过步行街,爸爸指着一排印着“出众教育”的广告牌问:你还记得《奋发向上,崇德向善》里的故事吗?啊,我想起来啦,那是关于安师大的一个大学生哥哥王雷的故事——《农家子弟的创业路》。他的家庭很穷苦,在上大学时,王雷需要自力更生,养活自己,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辅导班,毕业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还回报了社会。爸爸说只要我们有梦想,勤奋踏实,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每个人都可以有精彩的人生。

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书里既有好干部孔繁森、科学家林俊德、好医生胡佩兰,也有很多普通的一员:售票员李素丽、村民李继林、刘平贵;既有老人白方礼,也有残疾人马成良,他们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我。

爸爸说光读书光感动还不够,我们还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争做好公民!说做就做,我也加入了“志愿者”服务的队伍。寒假期间,回家过年的人很多,我和爸爸来到长途汽车站,那里人山人海,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像一条条正在游动的长龙。

爸爸给我披上了鲜红的志愿者绶带,我帮着车站的阿姨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去,告诉抽烟的叔叔不要在车站里吸烟。一些大哥哥青年志愿者也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在自助售票机边帮旅客买票,有的帮旅客拎沉重的行李,有的指导旅客排队……

篇12:崇德向善小学生讲故事

小学生演讲稿: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尊敬的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三班孙××,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总书记近日在山东孔府参观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是凭着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从弱小走向强大;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组织,是秉承崇德向上的高贵品德,率领全国人民建设和谐生活,维护世界和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有孟子的“尊老敬贤”,诸葛亮的“三顾茅庐”,荆柯的“负荆请罪”,还有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等,中华民族孕育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规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也是应当恪守的底线!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是初升的朝阳,是祖国的未来。学校开展的此次活动的用意也是让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牢牢把握价值目标,深刻理解价值取向,自觉遵守价值准则。让积极奋发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从而转化为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我们小学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不乱扔垃圾、遵守各项规则等等,这些事并不难,“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学生应该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篇13:崇德向善小学生讲故事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是当代中国梦的精髓。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会经常在挫折与困难面前跌倒,有的人会再也站不起来;没有崇德向善的美好品质,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冷漠与训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这八个字鼓舞我们带着优良的品德前行,只要人人为善,敢于拼搏,就会使家庭和睦,社会安宁,国家富强。在这方面,我们中华民族并不缺少大家学习的楷模。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众人皆知的话语出自于雷锋叔叔的口中。他曾经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乐章。闻一多先生曾将自己化成了那一团火,照亮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他们的眼里,五岭山脉不过像那翻腾着的细小浪花,高大的乌蒙山也不过像那在脚下滚过的泥丸。他们团结拼搏,不屈不饶,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他们懂得坚持,不放弃。正所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他们所拥有的品质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多一点坚持,人生就多一点精彩。在《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一书中,林俊德的故事令我感动。林俊德是有名的爆炸力学专家,他是一位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国的伟大科学家,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他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攀登上了科学领域的一座又一座高峰。林俊德74岁时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治疗。在生命的最后三天,他要求将办公桌搬进病房,在病房里,他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整理电脑资料,召集课题组交代后续科研任务……他的视线渐渐模糊,但仍反复交代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资料。因此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林俊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们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在学校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花草;在家里,体谅父母,自主学习;在社会上,保护环境,诚实守信……总而言之,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好儿女和好公民。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多少中华儿女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上一篇:云南绩效评估实施方案下一篇:区委办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及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