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2024-04-28

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共8篇)

篇1: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关于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

开设和落实情况

宛城区溧河乡王堂小学

2012.5关于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

开设和落实情况

溧河乡王堂小学

学校自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学校定期组织专人进行诵读检查,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一、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把校本课程排入课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本学期,我校按照区教体局的安排,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和每天中午上课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还在每周的课程表上专门排出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

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学校委派少先队专人检查,校领导不定时抽查,确保诵读时间。

3、开展活动,坚持小型多样。

本学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班级诵读比赛,及时评价;每周红领巾广播时间由大队辅导员协调安排一~二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情况;每周让学生和教师硬笔书法时练习诵读名句,选出了优秀的作品在报栏中进行展示;1——3年级所有班级还将诵读内容与学科课程相融合,教师们精心设计了血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利于大课间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收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两首古诗,低年级每周背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四、收获和体会:

1、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我们坚持: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诵读活动在我校开展得越来越有特色,越来越鼓舞人心,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坚实。我们工作的成绩是我们备受鼓舞:我校参加的表演,获得好评。我校开展开了诗歌演唱会,得到全体师生的好评和支持。同学们通过互递信笺交流诵读体会,使自己的情感、品格、操守在友谊中得以升华!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比赛。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

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篇2: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为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学校根据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嘉峪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嘉文明办发„2012‟44号)文件精神,特制定大唐路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暨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经典诵读,抓住孩子13岁之前的黄金般记忆年段,寓教于乐,每天只需5至10分钟,帮助孩子用最轻松、最快捷的方式背熟我校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本》中的大量中华优秀的经典名篇,会使孩子在最佳的年龄段接受祖国源头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惠及孩子的一生。

二、实施目标:

1.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2.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三、诵读内容:

《中华经典诵读本》(校本教材)一年级37篇(首)(《弟子规8篇》)二年级31篇(首)

三年级62篇(首)

四年级33篇(首)

五年级13篇(则)

六年级13篇(则)

四、具体实施

(一)诵读时间

1.保证每天除英语以外的晨读时间,形成习惯,随到随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2.每节课可前一分钟。

3.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十分钟即4:30~4:40。3.充分利用诵读、综合与品德(综品)课。

(二)人员安排

1.晨读时各班必须有老师负责,负责老师由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担任,年级组长负责具体安排。

2.综品课中的诵读由任课老师负责。周五下午两节课后十分钟,由班主任负责。

3.课前一分钟的诵读由班主任提前训练,形成习惯,班干部组织,任课老师监督。

(三)诵读要求

1.经典诵读应遵循以下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整体推进,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鼓励性原则:评比鼓励,平时激励,引导学生热爱经典,喜爱诵读。

自主性原则:允许各班根据内容,灵活调整篇目顺序。2.各班诵读力求做到:

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3.古诗文诵读要做到“三要”: 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 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 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四)诵读措施

1.创造诵读的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前1分钟、和睡前10分钟进行朗读吟诵。班级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办手抄报、进行再创造等活动。

2.班主任及诵读课老师要积极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班级要建立诵读档案册,指定学生负责,及时记录本班学生的诵读篇目及诵读情况,鼓励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诵读档案册。鼓励学生多诵读、跨年级诵读。

4.班主任要及时检查学生读的质量,凡能高质量地背诵,每满20篇(首)即可发给一张班级诵读之星诵读卡,集齐五张由教导处抽查合格后颁发校级诵读之星荣誉证书。

(五)检查评比措施

1.教导处不定期抽查早读等时间的诵读情况,组织是有效。

2.教导处于期中、期末两次对学生诵读内容进行测验。3.学校将在每学期举办全校性的诵诗会活动,全校师生参加。通过举行这一活动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篇3: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笔者理解的“诵读”就是将所读的内容变为永久、终生的记忆, 是一个人对人文素养的原始积累。它跟一般的阅读积累不一样, 诵读积累以背诵为目的, 是为了获得“种子”之功。

二、校本教材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经典

现在的课外书籍浩如烟海, 就是那些经典书目也是数不胜举, 学生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这么多的书籍, 因此就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学生识别能力低, 容易被诱惑和误导, 所以学校和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在当下的环境中, 我们课题组成员从本民族蒙学读本、唐诗宋词、国内外名家名篇以及除苏教版以外的其他版本的小学教材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内容, 按低中高年级重新组合编写出一套新的诵读教材。因为经典的作品都是具有巨大的魅力, 学生诵读经典可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忘记内容, 但是经过经典熏陶过的心灵却不会褪色。

首先, 从本民族的经典读起。低年级段是孩子识字黄金阶段。因此, 我们从《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中筛选出一些适合孩子诵读内容。这些内容极具阅读效果, 琅琅上口。

中年级段, 我们选择背诵《弟子规》和大量的古诗词。高年级段除继续背诵大量古诗外, 还要选择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这几本书的行文很美, 节奏感好, 只要引导得法, 没有多少难度。其次, 教材也是诵读经典的好选本。除去我们正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以外, 其他如人教版、北师大版、浙大版等教材中也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 课题组成员也把它们选入校本教材中, 让学生背诵下来, 比听老师精讲细嚼要强一千倍。对他们的语言积累大有裨益。

三、诵读经典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诵读经典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得不到保证。进行经典诵读是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进行的。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关于诵读是很少涉及的。由于应试考试的影响, 在校园里, 学生进行的是背诵, 考试考什么就背什么。在家庭中更是缺少阅读氛围, 大多数家长都不能够监督孩子进行诵读。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都缺乏诵读热情, 即便进行诵读也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因此, 学校必须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 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不停讲课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中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

一个人的母语习得课程基本都集中在小学阶段。怎样依纲靠本地“深挖教材, 讲透教材”, 蓄足一个人一生所用的母语能量呢?课题组成员把整个小学教材的内容和目标研究透彻, 适当取舍, 试着把一个学生该学的语文知识大致分成听说读写四大板块。这样, 每周可以挤出一节正课时间用来开展“诵读”, 再加上每天早读、午读各十五分钟, 按每天60字的量最低估算, 六年就可以熟练背诵近十万字。

四、如何做到诵而不闷

现在的教学手段非常先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运用它音形色结合的优势辅助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使其不感到厌烦。

(一) 将韵文诗的诵读设计成有趣的游戏

具体的操作是将学生分好组, 每一组阅读一部分内容, 然后交替轮流诵读, 这样的方式比让学生单独一人阅读效果要好。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还可以引发他们的集体感和竞争感, 使他们越读越有兴趣。这样, 经过三四遍的往返诵读之后, 学生也就能熟记于心了。

(二) 长诗文用角色朗读的方法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诗, 如果让学生按照平常的方式背诵, 学生很快就会感到厌烦, 而且背诵的效果也不好, 一段时间后会很快遗忘。面对这样的诗, 教师可以按照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有的领背, 有的和声, 有的唱, 效果就不一样了, 不仅有趣, 还不会错乱。这种背法, 一旦记熟, 就不会忘记。

(三) 近体诗 (格律诗) 最好用吟诵的方式

教学生吟诵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先教给学生一点格律知识, 分清平仄。这样他们在掌握方法后, 就会自己独创吟诵的方式。我通常把一首诗或词进行反复读, 找到感情基调, 然后随口哼出曲子, 给电脑插上话筒, 在ppt中点击“录制旁白”, 将吟诵或哼唱的诗词录下来。上课时, 学生把诗词基本读熟了就跟着录音吟唱。

(四) 要有相应的评价, 培养学生的诵读情怀

为了鼓励学生的诵读热情, 学校可以不定期举办诵读大赛, 并热情邀请家长参加, 让学生在比赛中增强兴趣, 并在比赛后进行评价, 评价以鼓励为主。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结成读书伙伴, 相互鼓励。教师在评价中所给予的成绩也是很重要的, 每一个成绩都是对学生的鼓励。

总之, 经典诵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它涉及了很多方面, 是难以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在施行的过程中, 采取合适的做法, 让经典诵读更有价值。

摘要:为打破一本教材到底的常态, 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从蒙学读本、唐诗宋词、国内外名家名篇以及除苏教版以外其他版本的小学教材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内容, 按低中高年级重新组合编写出一套新的诵读教材, 并采用游戏、吟诵、角色朗读的方法, 配以相应的评价, 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在识字的基础上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经典诗文朗读整合的必要性

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的今天,外来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逐步加大,这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影响较大。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整合极具优势,同时,可以很好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传承经典,保留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

中华经典诗文是历史遗留下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璀璨明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经典诗文的诵读及讲解上更加侧重于解题技巧,但是对于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及社会环境的分析存在较大的不足,因而无法帮助学生认知到这些诗文的魅力,在被动性学习与记忆的前提下,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诗文的理解非常狭隘。通过经典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其教学中的重视度,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的实施下做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

教学的本意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通过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及学习,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在这些寓意深远、意境深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找到精神支柱和依托。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非常繁杂,亟需通过好的文化作品进行心灵的洗礼和熏陶,通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的提升。实践表明,科学的诵读可以加强人的记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攒大量的素材,潜移默化的加以运用,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利,因此,必须得到重视。

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

1.合理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删选,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中华经典诗文数量非常之多。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言需要做好相应的删选。高中阶段学生“三观”基本形成,因而在经典文化诗文作品的选择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难度。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制定一些阅读计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氛围。同时,在班级及校园的装饰中可以灵活地进行运用,如名人画卷、经典诗词都可以作为校园内的点缀物,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经典诗文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远大的志向。

2.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实现二者的整合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通过必修课与选修教材的结合来开展的。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形式来落实,通过良性竞争的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如在班级内开展阅读活动,抽出部分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是学生之间分享阅读心得,或者是好书推荐、精品鉴赏、集体探讨等形式,让学生找到经典诗文诵读的趣味性。利用早读时间鼓励学生开口读、大声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到经典诗文中的韵律美,可以通过小组诗句接龙、填字游戏等形式来增强其阅读的趣味性。对于部分较为经典的作品可以进行改编及表演,以动态化的形式来表达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引导与训练,除了正确的发音之外,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做到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诵。积极参与不同范围内的朗诵比赛,不吝表扬,让学生了解付出与收获成正比,自发参与到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家长的全力配合下,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诗文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3.重视教学生活化,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在生活化的教学背景下可以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可以制定较为明确的班级行为守则,做到诚实、守信、文明,以伟人为榜样,爱国、敬业、友善。在不同的节日背景下,强化学生的感恩教育、反哺教育及爱国教育,在不同时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真切的感受到古人笔下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与变化,利用生活中的琐事做好古典文化的传播。

4.探索课堂诵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1)巧妙导入。新课的导入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中可以利用与教材相关的经典诗文、或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旧有的经典诗文知识中入手,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2)反复诵读,进入意境。诵读的层次可以由浅入深:一读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二读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和感情基调;三读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进入意境。(3)自主创新,适时拓展。课堂教学中可以不囿于教材,坚持以开放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在良好的诵读氛围,自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经典诗文,让学生体验诵读活动中的乐趣、提高他们的主体性素质。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和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将二者整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传承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篇5: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

一、前言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

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经典诵读,并欣赏一些经典音乐,儿童能平心静气地学习,提高其专注力。

3、强化儿童的记忆力。6-13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将大大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4、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儿童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不管是在书面,还是在口语交际中都将有大的收益。

5、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要让儿童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增请兴趣,提高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带动其他科目学业成绩与各科技能的提高。

7、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经典诵读中,开发儿童的左右脑,使之均衡发展,提高学习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并且使儿童在学才艺等技能均有所提高。

三、课程内容

(1)显性课程:包括国学经典诵读和吟唱、古诗古韵的表演、诗人的故事、民族乐器的弹奏、名人名句的应用、作品的欣赏和书画的练习等。

(2)隐性课程:包括语文拓展型课程、艺术节、升旗仪式、校训、少先队活动、行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等。

教材建设:

(1)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制定《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写方案,定时讨论、交流和修改编写的材料内容。

(2)组成教材课堂实践小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

四、教学建议

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责任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五、课程管理

1、建立运行机制

(1)工作小组组长负责校本课程的规划。副组长经常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每年调整充实一次本方案。

(2)工作小组成员:负责本方案的落实和实施以及日常教学管理与评价。

(3)任课教师:合作研究课程的开发,制订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4)建立课程研究小组,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

2、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对实施校本课程的认识,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校本课程承担的工作量与必修课程一样,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作为考评、晋级、评优的依据。

(3)加强师资培训。采用自培与他培结合的方法,为课程实施提供教学技能支持。

六、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过程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1、过程评价: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性、过程性和创造性(情感、态度、意志、合作、能力)为依据,给予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2、多元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和学习伙伴(包括学生和老师)的他评。

篇6: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大石头镇中心小学校创建书香校园经验材料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校早在1999年就在上级部门的的指导下,开始了以“小学积累与习作系统训练实验课本”开设了学校的校本课程,近几年又结合学校的“创建书香校园”为一体的师生大阅读活动。并且历久弥新,现已形成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

学校在组织管理上,本着“精心推荐、鼓励引导、过程规划、尊重师生喜恶”的原则,不以背诵量施压,不以教条框框限行的做法,保护着师生的诵读热情,让我校经典诵读课程始终健康良性发展。

一、创编校本教材,诵读经典诗文,牢记优良传统美德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先哲神交,向他们求学问教,解决自己人生的疑惑。我们可以在书中畅游名山大川,开拓眼界,领略人文之味,性致之味。我们的校本教材主要以习作为主,同时收录了诗词积累和弟子规,三字经,经典古诗文等国学启蒙教育内容,篇目上,一、二年级20篇,三至六年级16篇,后附12--13篇研讨词积累,(论语、词句等),低、中、年级附有弟子规、三字经,高年级选录了部分论语,并适当吸收了课外一些优秀的诗词和古文。同时我们近几年又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本,让经典诵读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创设诵读的时间空间

我校为保证学生诵读时间,规定每天不少于15分钟,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每天早晨(7:40——7:50)为固定背诵经典的时间。全校师生共同诵读“精彩片断、好词佳句、经典诗文”,朗朗的书声让校园早晨呈现最亮丽的风景。

课前吟诵:充分利用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要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具体吟诵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提前布置好的,也可以按照各个班级的积累与习作计划来实施,同学们齐诵,达到互相学习,共同交流的目的。

课后诵读:放学后学生在放学站路队放学时,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诗经》……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随学生的兴趣自由发挥让孩子体验国学,体验诗韵,体现人文素养。(一)保证阅读时间。

诵读指导课:每周各班都要有一节诵读指导课(校本课),教师或带领学生进行诗文欣赏,或讲诗文故事,或品析经典或举行赛诗会等,形式不一。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汇报课,用教师丰富的诗文知识与多彩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探索意识,激发兴趣。

三、营造淡雅浓香的诵读环境。

1、与环境结合。

我校的教学楼内处处充满人文、书香气息:一楼“习惯成就未来”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孩子们的品行,规范着学生们的习惯和行为:二楼“写方块字,做中国人”展现着学校书法老实的卓越成果,规范学生书写,发扬国学精粹,让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三楼“与经典为伴”让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智慧撑起学生人格的脊梁:四楼”以圣贤为师”五楼“与名人同行”,激励学生以古圣先贤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为梦想而奋斗。图书馆前的朗润亭,生活楼前的德润亭无处不彰显着书香校园的气息。学校建有527平方米的图书馆,用于全校师生的阅读,图书馆藏书54154万册,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可以随时接待师生借阅图书。

2、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

我校课少年宫社团中的诗词雅韵社团、软笔书法组,儒雅国学、古诗新唱也积极响应经典诵读活动,编跳古诗舞蹈,书写经典佳话,让我校的经典诵读课程羽翼更丰。

3、与比赛活动结合。

学校将经典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感悟经典。多次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古诗词大赛、朗读者大赛通过集体背诵、个人背诵、古诗词接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四、经典诵读成果展示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利用校园艺术节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活动,每一次的成果展示,都是全校老师学生以及家长一起参观。其中,展示的学生,群情激昂,意得志满,有时齐背,朗朗声响彻整个校园;有时分组对句,优雅书生气十足。学生背诵经典,讲经典故事,畅谈背诵心得,展经典作品,手擎传统文化瑰宝,沐浴在千年灿烂文化的雨露中,怡养身心,丰富内涵,增添儒雅气质。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同学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已经不满足于经典诵读里的内容,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读书面。从开始找相关的古诗文书籍,到其他各种文学书。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五、利用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好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课外阅读的绿色通道,能使学生读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充分利用语文课,为学生上阅读课,让老师有效通过上阅读指导课有效地进行读书指导。同时将阅读指导课上得好的教师进行全校阅读展示课,并在课后进行评课、反思、使更多的老师能在课堂上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

六、家校结合开启视野之窗、智慧之门。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现代社会,提高每个公民的民族素质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了一种精神领域的时尚。多年来,我校在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中,引领全校师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良好氛围。学校教师以学年组为单位也进行组内读书汇报,同时,我们将读书活动拓展到家庭是去,有一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学校3月份,与省家庭阅读协会,市妇联联合,将家庭读书活动深入家庭,让更多的家长也拿起书放下手机和学生一起阅读,本学期9月份,我们将家庭读书会全校推行,并班班建立美篇群,校内建立优秀美篇群,家校结合,让更多的家庭诵读经典文化。让好书走进千家万户。

七、保证阅读时间与经典诵读紧密结合。

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学校规定学生午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每周的星期一、二、三的自习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全校每周四定为读书日,同时每位语文教师每天必留阅读作业,并将有声阅读通过微信群进行展示,星期六、星期日要求学生必须保证每天一小时的自主阅读,由家长监督。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以上,并做好读书笔记。

(一)、做好阅读摘抄。

将书海中的美妙词句摘抄下来,适当理解记忆甚至背诵,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书海拾贝”摘抄本让学生在书海中学会寻找、学会分析,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理解性阅读的能力。活动中,不断有语文老师反映,学生坚持摘抄对于语言交流和写作都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通过检查,根据学生“书海拾贝”的完成质量和数量,以每班10%的比例评选了“阅读之星”,表彰那些用心阅读、认真摘抄的同学。

(二)、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暮省”,即傍晚写日记,学生一天下来,将阅读的收获、生活的感悟静心写下,启智、明理水到渠成。

(三)、坚持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交流读书的内容、阅读的心情、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感悟,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提升。

每学期学校领导要最少参与各班的一次读书交流会。

开展了系列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每天轮流一个班级去午读书,并填写阅读存折。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八、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学校阅读活动的开展

朱永新提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生命成长史”。我们认为,阅读无疑是孩子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孩童时期开始我们就应播下阅读的种子,让孩子爱上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省教科院的刘玉主任和省装备办的柳敏夏科长带着省教科院“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研究》来到我校,针对我校特色办学及实际情况,确定了我校的子课题《借助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在上级领导的带领和我校领导的支持下,已经走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从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这近两年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全校性的广泛阅读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我校的经典诵读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和保证。研究与校园读书文化工程紧密结合,将课题的实施落到实处,从形式多元、场域多元、课程多元着手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将学校图书资源优势最大化的利用,引领师生们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书法,读名著,晓历史,厚重了文学底蕴的同时,也培植了民族文化自信的种子。传统文化育人成果得到了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对我们的认可有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推动多元主体的内涵发展。

篇7: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1、践行课改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的建议,而且对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经典诵读对基础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丰富和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高品质学习。通过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凸显教材民族化,现代化的课程理念、丰富课程设计和实施,合理配置学校课程资源,优化完善课程结构。拓宽阅读教学途径,搭建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底蕴,实现学生的高品质学习。

3、学校办学思想与校园文化的体现。我校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倡导“阳光·快乐·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更致力于内涵发展,把“阳光·书香”定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必将促进“阳光·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与一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也是学生智力、思维发展的源泉。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知识、智能、审美。

二、课程介绍:

1、课程名称:《经典诵读》

2、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

3、开发背景:(1)、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继承与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文学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一重要精神,明确地指出了今天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

(2)、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深远,尤其是在“重礼明德”方面更是值得今人传承的。诵读如《弟子规》等经典,必将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并明确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古典文化积累、书写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典文化,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文中的经典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重视古典文化积累,诵读经典,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必将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校园文化的体现:我校已建设文化墙210延长米,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从环境建设上体现了中华经典文化。我校致力于内涵发展,提倡师生读书,近年来启动“阳光·书香”活动。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必将有力促进我校 “阳光·书香”校园文化的特色的形成和深入。

(4)、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需求: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于一体,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爱学、会学、自主的学、合作的学。

4、校本课程管理小组:

组长:刘国富

副组长:李强 宝伟棠 金常胜 刘伟林

成员:刘国峰 温海楠 吴丽丽 王明丽 萨茹拉 徐丽娜 祝锴山 刘颖 孙菲菲 索明婧 李明慧 张芳

组长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成员负责按实施方案落实课程工作,组织各项活动,检查验收实施效果等。

5、教材类型:选编

三、校本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通过背诵,培养学生挑战白我,勤于学习的态度和毅力。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兴趣。

(2)、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同、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

(3)、普及国学知识,使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教育新模式、探索育人新途径。

(4)、通过师生同诵同写同讲的活动,促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课程内容

背一背:以《弟子规》为主,辅以背诵古诗、成语、佳句等。

讲一讲:积累名人名言、成语等,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

读一读:读名篇,培养朗读能力。

写一写:通过摘抄五个佳句一首古诗十句成语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开展“15110阅读积累周计划”)

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诵读竞赛和积累本评比活动。

3、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

4、主讲教师:各年级语文任课教师

5、教学材料:《弟子规》、平行班教师确定的名篇

6、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

1、教师在每周一节“阅读课”解读《弟子规》“名篇”

2、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诵读背诵“弟子规”

3、课前背诵5首古诗

7、课程实施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文化墙、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3、开展系列活动

(1)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配合语文教师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

(2)经常为学生读书,让他们在听书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四、课程评价

1、对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篇8: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过去, 古诗词只有在入学后上才能慢慢接触到, 而如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古诗词已经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孩子, 在上学前基本上已经读过了所有的唐诗宋词, 甚至有些幼儿园的孩子都能流利地背诵了。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要把握这个有利的条件, 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记忆的古诗词, 开展各种形式的古诗词诵读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热爱古诗词的良好习惯。例如,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每次学习新的古诗词时, 总会在课前做一个古诗词接龙游戏, 以此来导入新课, 而当学完古诗词后, 总会在班上举行一个古诗词朗诵会, 时间久了,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 有些学生在班上竟自行组织开展古诗词比拼大赛, 看谁记的古诗词多, 甚至有些学生尝试着自己写诗, 因为有了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爱上了古诗词。古诗词其实就是某种现象或某种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 所以, 特定的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写出来的诗, 具有特定的思想情感。笔者记得上学时最怕的就是理解古诗词的大意, 每个字是什么意思, 连起来一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整首诗又说明了什么, 如何串讲全诗的意思。那时, 只是听一句, 记一句, 课后全凭死记硬背, 且全然不知整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 遭遇到了什么事情, 又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其实, 教学古诗词, 让学生理解大意, 就必须让学生从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入手, 而不必逐字逐句讲给学生们听, 然后让学生单凭记忆理解诗词。

2. 做好“温故知新”, 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一定要做好旧知识的复习工作, 即便是记忆力再好, 若不懂得复习, 最终也将会全然忘记。因此, 在背诵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记录学生的背诵篇目, 通过阶段总结表彰表现出色的孩子, 并且做好周复习、月复习以及阶段复习, 让这些材料不断地在学生头脑中重现, 与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相碰撞、相交融, 使背诵的东西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内化、运用语言的过程。这就是被语文老师广泛认同的理念。同样, 在经典古诗文教学中也应该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既要充分重视学生古诗文背诵的积累, 也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设运用的平台, 促使诵读内容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

3. 将诵读与欣赏乐曲相结合, 感悟经典诗文的魅力

欣赏经典乐曲, 提高审美情趣, 也是学校经典教育内容之一。我们在二者之间找到了熔点。比如, 在诵读“咏春”古诗的活动中, 我们以钢琴曲《春之声圆舞曲》为背景音乐, 将学生带入万物复苏的怡人春景之中, 此时学生诵读一系列咏春的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四时田园杂兴》《绝句》等) 便更加入情入境。另外,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本中融入了大量的古诗词, 诵读时可以结合音乐课将诵读的内容用优美的旋律唱出来,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 又可以减小理解的难度。

4. 将经典诗句与画紧密结合, 使经典教育生活化

但凡是经典古诗词, 意境都很高。当我们每读到“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这样的诗句时, 闭上眼睛, 眼前就会呈现一个手拿长笛骑着黄牛在林间漫步的牧童的形象。而这种想凭空想象仅靠老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但如果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把这种景象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并配上相应的音乐,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论是理解诗意, 还是诵读古诗, 就都能够游刃有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早就见证了“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绝美境界。因此, 在提倡反复诵读的同时, 我们适时开展了“画经典诗句”的活动, 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体验描画诗句、感悟诗句。当孩子们已经能较好地描绘《小鸭戏水图》时, 他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神韵。

5. 将经典诵读与情感熏陶相结合,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

上一篇:捉虫记作文600字下一篇:天净沙秋阅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