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诵读丛书

2023-05-18

第一篇:中华国学经典诵读丛书

《中华国学经典诵读》

经典(段落)诵读、朗读顺序: (1.童声朗读《弟子规》录音版):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齐读《大学》(配合领读))::、

领读1:大学之道, ——————————跟读:大学之道, 领读1:在明明德, ——————————跟读:在明明德, 领读:1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跟读: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领读2: 知止而后有定, ———————跟读: 知止而后有定, 领读2: 定而后能静, ————————跟读: 定而后能静, 领读:2 静而后能安, ————————跟读: 静而后能安, 领读2: 安而后能虑, ————————跟读: 安而后能虑, 领读2: 虑而后能得。————————跟读: 虑而后能得。

领读3: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跟读: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领读3: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跟读: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全体齐读:(题目《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全体齐读::(齐读《论语》) 领读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领读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领读1: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

领读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领读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领读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跟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领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跟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领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跟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齐读)

领读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 当仁,不让于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邀专家现场领读、点评,有应急谜语节目、备奖品。 准备:人员、着装(深色西装)、 印刷品、音箱、投影仪(ppt)等。

第二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

夕阳乡小学

开展“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实施方案

中心校、基层各小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面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积极推进我乡语言文字达标评估工作,依据淳教发【2011】4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活动方案,现将此活动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学习,组织实施。

一、 指导思想

以“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为主题,把“中华诵、国学经 典诵读”系列活动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感、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广大学生从小接受中华经典美文熏陶,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活动主题

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

三、 诵读内容

为了组织好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根据国家语委及省市教育部门 关于诵读活动有关要求,诵读活动统一使用教育部、国家语委、中

1 央文明办编写的《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读本,望各校组织好学生,认真学习。

四、 活动安排

1、保证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①早读:班干部诵读或看书吟诵。②语文课前3分钟。语文老师负责,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见缝插针,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吟唱或强化记忆。③课后班主任或家长负责,开展丰富活动,体验“诵读”乐趣,开展 “诵读比赛”、“诗文书画比赛”、“古诗文诵读先进班”评比等活动。

2、各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媒介,让中 华经典美文进校园、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书香”文化氛围。

3、结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4、各校开展“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道德实践活动。

5、举办“读书节”、“读书周”系列读书活动。

6、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及纪念日,组织开展与节日有关的经典诵读、征文、演讲等各种比赛。

7、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诵读比赛、知识竞赛、写经典、悟经典、演经典等活动和比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终生受益。 诵读为主,讲

2 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动,交流情感。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五、 活动要求

1、开展“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歌颂伟大祖国悠久 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动我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有效措施,也是每年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重点活动。各校要充分认识此项活动的意义,大力宣传,全体动员,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2、各校要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为诵读活动 提供最基本的财力和物力保障,确保诵读活动顺利进行。

3、各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过程,注重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家长积极参与,使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要加大活动实施力度,促进这项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避免形式主义。要在全面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开展大型诵读活动,认真总结,树立典型。

4、各校务于3月15日将活动实施方案上报乡校办公室。

夕阳乡小学 2011年3月8日

第三篇: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

——团结三小2012年特色学校总结构建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积极探寻,不断挖掘学校课程资源,把国学经典引进校园。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那精辟深邃的经典诗文,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心灵、启迪心智。的确,阅读经典,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自我校成为全国教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实验基地学校以来,我们首先以“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为特色办学目标,倡导把“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加强实践、强化体验教育相结合,与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活动平台上丰富知识,健全人格,陶冶情操,提升品味,有力地推动校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让“国学之韵 美德之魂”在团三小校园内幽香溢远。

一、优化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确立德育活动目标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内涵的精髓。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传统道德资源,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行筛选、概括和提炼,形成对我校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序列,它具有系统性、简约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具体内容如:公共美德:天下为公、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见利思义。群体美德: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宽容助人。个人美德:严以律已、孝敬父母、整洁健身、勤劳节俭。学习美德:立志求学、学而不厌、自强不息、求索创新。上述内容进一步细化,按低、中、高三个板块,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低年级:知美德,学榜样;中年级:铸美德,践行动;高年级:扬美德,明责任。规划通过“五步”:学习明理—培养意识—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形成品质,梯次开展美德教育,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二、以经典诵读为先导,加强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渗透。

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了经典诵读内容。我们开设了校本课——《国学》课,并与语文学科糅合,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国学,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精粹的认识。每周一节“修身课”,使经典诵读活动有了阵地。同时晨读课、兴趣课、家庭指导课也是实施校本课程的辅助途径。我们改进“经典诵读”教学——摒弃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生吞活剥的做法,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读中求悟,自主吸纳,自觉内化,

自我完善;

2、教学要求──耳口相传,熟读成诵,不求甚解,但求自得;

3、教学方法──以读为主,活动为辅,稍作点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寓教于乐;

4、教学评价──重在积累,贵在坚持,创设情境,多元评价。我们追求的“经典”课堂,是使学生在身心愉悦和耳濡目染中自然得到感化的“快乐”课堂。学校倡导学生读经典美文,以此来丰厚学生的人格和文化的底蕴;学校倡导以文养文,以教师的文明修身培养学生的修身文明,不断陶冶其情操,完善其德性。每日晨读15分钟诵读,由语文老师或普通话标准的学生带读;各班开辟“古诗赏析”小栏目,根据“学生必背古诗词”,由老师或学生书写一首古诗,每节校本课前利用两分钟时间诵读;结合语文课教学,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教育途径。

1.每天早上7:20——7:40,中午2:10——2:30“校园红领巾电视台”播放古诗、《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诵读,供师生欣赏,提高师生对经典的诵读能力。

2.每天的课间时间穿插播放经典诗词曲目,如《床前明月光》、《赵钱孙李》、《一剪梅》、《弟子规》等经典诗词歌曲,使全校师生耳熟能详,随口哼唱。

3.每周的“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专门设置“美文欣赏”、“诵读露一手”、“诵读小明星”、“践行国学小明星”等栏目,由学生朗诵并推荐学生必须熟读背诵的篇目,展示诵读及践行活动。

三、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营造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的系列内容,学校不仅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各多更好的教材及图书,同时,学校也更加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校园内突出以“国学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中渗透国学元素。在校园内随处都可以看到经典的古诗词、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剪影等,还利用校园网、广播站、学习园地、图书角、墙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创设师生员工和谐向上,校园环境美丽宜人,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为了使传统美德教育更深入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力图让每面墙壁说话,从教学楼的一楼开始我们针对不同楼层年级的特色,开展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联动车,从浅显的语句,到伟人画像,从学生简短的感悟体会,到纯熟但稚嫩的简笔画无不渗透了对美德的理解。在每个教室门前的特色展板上,学生更是积累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结合班级的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传统美德的学习结合起

来,有批评,有表扬,有反省,有鼓励,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实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园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主题,更令校园环境增色不少。每当看到我们那充满现代气息的教学楼,修剪整齐的花木草坪,庄严肃穆的校训,我们都会不由的想到:一群炎黄子孙在勤奋的学习,工作,他们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傲努力为建设锦绣中华而奋斗着。学生从对传统经典的好奇,到对内容的初步理解,到彼此间的相互传诵。从“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到“囊莹映雪”“悬梁刺股”再到“精忠报国”。以“孝”为基础,以“勤”为保证,以“仁”为根本,以“忠”为追求。确定了我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四、以践行国学经典活动,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我们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见证着传统美德的深入人心及震撼力量。学校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美德银行系列活动,一本通美德记录卡,发卡银行是“团三小美德银行”。红色的封面,尺寸大小、设计风格与银行存折一致。内页设计匠心独运:户名、账号、开户日期、储蓄细则、周储蓄情况登记表、月结算表、学期总储蓄额度都一一列明。在美德银行里,学生依照“礼、诚、俭、孝、勤、智”6个层面,存储自己的美德金币。低年级的“美德就在我身边”绘画大赛,小同学们用他们稚嫩的手笔,勾画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用夸张的美工作品,展示出了当代小学生的对传统美德的新的诠释。中年级年级的“美德的足迹”摄影作品展,无论在内容、形式、水平,都充分的展示了学生们的敏锐的观察力、张扬的个性,同时也给校园创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高年级的“美德论坛”活动,坚持每月一个主题,学生从未成年人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进步,着眼祖国发展,谈论身边小事。此外,学校还组织成立了学校礼仪队,小记者行动,校园电视台早间直播室为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宣传的窗口,《中华传统美德动漫故事》栏目播放美德动漫故事,学生直观通过“看—谈—写—做”深化美德教育。本还组织了以传统美德为内容的征文活动,传统美德知识竞赛、传统美德主题中队会观摩评比活动等一系列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自我的舞台。

其次,结合节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中宣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开展传统节日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1、结合传统节庆了解、适应民族传统风俗习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俗习惯,都寓有

积极的传统美德意义,都是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好时机。

2、结合革命传统节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例如,“五四”、“七一”、“八一” “十一”等节日,应充分利用,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3、结合校“活动月”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例如,学校规定:三月为“学雷锋 践行动活动月” 、四月“诚信伴我行活动月”、五月“勤劳的双手 创造美好的生活”、 九月“弘扬民族精神月”、十月“红领巾心向党 我与祖国同成长”等。在这些活动月里贯穿传统美德教育内容,赋予弘扬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利于提高活动质量。

再次,为了更好的实现“古为今用”的教育理念,我校还尤为注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把传统美德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正确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我们学校把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开展了“与文明签约,做合格小学生”的系列活动,从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做起,使学生逐步改进自身的不良习惯,习惯成自然。如今,校园内外文明用语此起彼伏,文明行为屡见不鲜。此外,我们又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中华传统美德读本》相结合,在学校开展“五小行动”即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 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 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即“孝、礼、诚、忠、勤”的传统美德教育。“五小行动”的实施与开展,使学生们为自己进行了合理的定位,提升了学生们对传统美德的感悟,也促进了学生们自身的发展。在抓好养成教育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教育,从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员。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明理。实践出真知,在体验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以“我是团三的主人”为主题的金点子大赛中,同学们发挥奇思妙想,针对各种现象,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并被学校和班级采纳。同时,我们还设立了校长信箱。这样,在学生们心目中形成了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班级的主人,我是学校的主人的主人翁意识。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用知指导行,用行深化知,升华知,巩固知,发展知。

五、构建学校、家庭合作互动的教育方式

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中小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按中宣部长刘云山同志讲的:“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

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德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在中华美德教育过程中,学校以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把进行美德教育的计划、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家长应做的配合等细节,事先通知家长,征求家长的意见,取得家长的认同与配合。请家长共同参与美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共同感悟、实践传统美德。

在搞好校、家合作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把传统美德教育向社区渗透、扩展,逐渐融入并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逐步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为一体的传统美德教育机制。

六、用课题铺设特色发展之路

为了提升创特色的层次,我们坚持“特色引领,总结提升”之路。“国学进校园”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将特色建设课题化,有助于合全校之力发展特色。上学期,我们开始从初步的实践走向科学的实践探究,申请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并制定了“国学经典引领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的课题及“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优化学校的与环境”课题集全体教师之力在实践中研究。我们以课题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让学校的特色发展建立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具有生命力的举措上,促使学校特色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发展。

在“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的目标引领下,我们将继续寻找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我们将以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精神,科学规划未来,悉心打造传统美德教育的品牌。

团结三小

2012年12月

第四篇: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我们学校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彭州市教育局的精神,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我们转变观念,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回归教育本质,以育人和提高师生修养、提升改造社会能力为宗旨。我们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

我们成立了国学诵读活动工作的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年级备课组长为组员。在方案中,既有学校的总目标,又有各年级的分目标。对于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我们依据市局的总体要求,根据我校的实际,作了相应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一个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保证每一个班有专用的国学诵读时间;保证每一个学生有诵读读本;保证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学校对各班级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给予督促、评估,并列入学期考核。

二、课程渗透 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我校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朝会、德育课对学生进行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抓好两个阵地。这两个阵地是指校内和校外。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校外,是指家庭和社区。让经典诵读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校内外结合,学校、家庭联动。

本期,我们将国学经典诵读引进课堂,引入学生学习生活。一至六年级开设专门的国学经典诵读课,依据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开展活动。本期,我们为全校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征订了由川师大、市教科所、教育局联合编写的《国学经典》课本,虽然国家只给单册学生配套了相应的教材,但是,我们双册的学生由教师将低、中、高年段的教材进行了组合,发给了每一个学生,保障学生有本可读,有书可念。同时,结合我们过去编写的校本经典古诗诵读读本开展活动。

三、融入教学

国学诵读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语文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联系。语文学科主要通过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营建孩子们与经典对话的环境,随时随处感受经典的魅力。同时,还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来激励孩子们积累祖国文化的精髓,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我们还规定语文教师将《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纳如教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从单元主题入手,寻找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序列的诵读。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要承认个体差异,不求好心切,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宁静勿燥、宁简勿繁。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坚持三条原则。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既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既求数量又求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四、活动推进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校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温润推进。10年春季开展了“诵经典、庆六一”的校园艺术节,每个年级把孩子平时的诵读积累,进行艺术的整合和编排,分别体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和文化内涵。一年级是以《时间的脚步》为主题,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感受时间的匆匆;二年级把《增广贤文》与《三字经》中的经典进行整合,让学生从经典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三年级以《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主题,让学生在经典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四年级以《论语》的经典语段为主题,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精华,从先贤的身上获取力量;五年级是以强国为主题,让孩子们走进爱国英雄,树立强国之心,爱国之情。六年级整合了《弟子规》、《论语》和《明贤集》经典语段,展示了孩子们对经典文化的丰厚积淀。经典的诵读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经典文化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本期,我校各个年级又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的诵读内容,开展了有趣、有效的国学竞赛活动。一年级选取了配套教材中的精短语段,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二年级以国学经典为内容,开展了铅笔书法比赛;三年级也是以国学配套教材为蓝本,开展了经典故事演讲比赛;四年级以《论语》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经典伴我行”的比赛活动;五年级是以《成都市国学诵读读本》为蓝本,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六年级开展了《诵千古美文,扬中华传统》的诵读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为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个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校自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以来,师生风貌发生可很大的变化,语文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习着,实践着,收获着,快乐着,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诵读活动实现了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的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教然后之不足,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

一、教材自由度过大,不好把握。《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小学阶段共有三本,每本适用两个年级,内容偏少,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还没有到位。教师在使用上,感觉自由度大,目标不好掌握。

二、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必要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三、关注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既然国学经典诵读已经作为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那么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就应该伴随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加强国学经典诵读的指导,方法的提炼,经验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活动。

一期的时间匆匆而过,我们在岁月回望中积淀着、丰富着、成长着。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路行来,其中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我们甘愿为之匍匐,不为别的,只为晨光熹微时那傲人的绿意,微风轻抚时那缕缕的馨香。

第五篇: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

——宏伟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工作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我们深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我们学校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

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我校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朝会、德育课对学生进行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抓好两个阵地。这两个阵地是指校内和校外。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校外,是指家庭和社区。让经典诵读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校内外结合,学校、家庭联动。

本期,我们将国学经典诵读引进课堂,引入学生学习生活。一至五年级开设专门的国学经典诵读课,课堂上书声琅琅,全校每名同学都能将《弟子规》《千字文》熟读成诵。

我们还将《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纳如教学。在备课时,我从单元主题入手,寻找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序列的诵读。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要承认个体差异,不求好心切,不求程度整齐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宁静勿燥、宁简勿繁。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坚持三条原则。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既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既求数量又求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校国学堂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温润推进。根据各年段特点,和学生的诵读内容,开展了有趣、有效的国学竞赛活动。一年级选取了配套教材中的精短语段,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二年级以国学经典为内容,开展了铅笔书法比赛;三年级也是以国学配套教材为蓝本,开展了经典故事演讲比赛;四年级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经典伴我行”的比赛活动;五年级是以《千字文》为蓝本,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另外,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国学手抄报的制作活动,在全校进行展出。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为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个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校自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以来,师生风貌发生可很大的变化,语文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习着,实践着,收获着,快乐着,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诵读活动实现了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的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教然后之不足,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 教材自由度过大,不好把握。的提炼,经验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活动。

一期的时间匆匆而过,我们在岁月回望中积淀着、丰富着、成长着。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宏伟小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路行来,其中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我们甘愿为之匍匐,不为别的,只为晨光熹微时那傲人的绿意,微风轻抚时那缕缕的馨香。

上一篇:支护衬砌的常见形式有下一篇:智慧课堂互动教学应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