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简约主义

2024-05-13

什么是简约主义(精选6篇)

篇1:什么是简约主义

1.列宁主义是什么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下:

1.社会人群最重要的区别在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是对立的,而且对立的矛盾不可调和。

2.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实行集权的公有制。列宁主义诞生 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2)思想组织基础:80年代,普列汉诺夫、列宁等开始在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3)列宁的准备工作。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意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2.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在于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毛泽东指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于:“

一、在世界观,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发展了它;

二、在革命的理论。革命的策略方面,特别是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等问题上发展了它。列宁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组成部分,特别是创立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做出了社会主义能够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什么是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旧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相混淆。(2)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它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没有认识到世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认为世界的运动是一种机械的运动,只承认变化而不承认发展。(3)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走向了唯心主义。2.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它既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社会的发展规律,又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是一门全面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一门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3.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哲学落脚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 问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联系吗? 问题描述:历史课时说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既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出来的,那么与 列宁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又会合称为马列主义即 马克思列宁主义呢?

答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及对各种机会主义和错误思潮的批判中.根据新情况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一词始见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1924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列宁主义.并把它定义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是很丰富的.构成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①帝国主义理论.②无产阶级革命理论.③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④无产阶级专政理论.⑤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⑥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列宁主义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指引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它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它至今仍然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在前.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篇2:什么是简约主义

(一)学习上的形式主义。学习重不重要?肯定重要。学习是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人之初,一无所知,学习吃饭、走路、说话、穿衣,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生存的知识、发展的知识,都要通过学习,不管是家长教、老师教,还是自己通过模仿、阅读等,都是学习的过程。当今是一个知识爆发的时代,学习的方法比学习的内容更加重要,方法可以让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努力使自己与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学习是人的一生不可懈怠的事。对于领导干部,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掌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知识,才能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掌握处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

各级领导干部对学习的重要性都有清晰的认识,对领导干部学习工作的安排也不得不说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党校,每年都有教学计划,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参加党校集中学习。各单位、各部门都有中心学习组,每年都有学习计划,每年都有学习考核,学习组的资料是一套一套、一本一本。还有平时的学习任务,各级的重要文件、各种会议的重要精神,都会安排领导干部学习。另外,有全国重要新闻人物的宣传、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宣讲团,有各式各样的报告团。现在,又多了网络学习的平台,各级都安排了网络在线学习任务。

这样的阵势,有谁能说我们不重视学习呢?然而,如果问到学习效果,谁又敢肯定的说“好”?民间有话说:党校是中国培养贪官的学校,坐着豪华车听先进事迹宣传,搂着二奶看自己做廉政报告。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学习上的形式主义太甚。

一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不是有学习课时要求吗?我天天坐在党校教室里,按时上课、下课,不缺勤就行了。网络学习,天天挂机,他讲他的,我做我的,挂到学时完成就OK,讲的什么?对不起,实在没有时间听。学习笔记,抄书,一万五、二万五,抄完就好;学习体会,总结,网上多的是,复制、粘贴,方便快捷。

二是学习上的官僚主义作风。有一些领导干部学习,忙的不是他本人,受教育的不是他本人,而是秘书和下属,听课笔记、学习体会、案例分析、党性分析等等,只要是需动脑筋、动手脚的,都由秘书、下属代劳,他只要署上名、交上去。许多领导干部的第二学历教育就是这样完成的,甚至考试都是由别人代理的。一些领导干部培训、教育基地修建在风景区,学习就好象住在星级宾馆吃、喝、玩、乐,甚至带上二奶、情人一起“受教育”,不亦乐乎!

三是学习脱离实践、脱离群众。为什么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学习冷嘲热讽?曾经,学习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农村、到工厂、到连队,向人民群众学习;现在,学习是闭门造车、照本宣科,跟我们的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课本一样。有一段时间,要求领导干部到基层,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领导干部不耐烦,人民群众不买帐,为什么?没有从深层次解决学习问题。

(二)组织上的形式主义。组织是什么?就是一个个细胞的组合,细胞出现问题,可能影响组织,而组织出现问题,肯定影响细胞。组织上的形式主义,最容易冠以工作需要、政治需要等“崇高”的理由。一是党员队伍的形式主义。我们的党员总数已经超过8500万人,什么概念?全世界人口达到或者说超过8000万的国家仅仅只有14个!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只有不足500万党员,却完成了翻天覆地的伟大事业;现在,我们的党员人数增加了15倍多,各项改革事业却举步维艰。为什么?因为,这支队伍已经失去信仰,已经失去凝聚力、战斗力,只剩下形式上的强大!加入党的队伍不是为了信仰,是为了找工作、为了提拔、为了投机,入党的誓词已经变得空虚,审核、审查已经成为形式,甚至已经成为交易。

二是基层组织的形式主义。如果大家悄悄到农村、到企业,听一听基层领导干部、人民群众的声音,就会知道,现在,最严重的形式主义,就是基层组织建设上的形式主义。

首先是口号多。什么工作都有口号,什么工作都有宣传阵地,什么工作都想显出自己的重要。大家去农村,到处可以看到刷在墙上的标语、口号,遇到各级检查工作,还可以看到横在公路上的宣传条幅。最集中的是在村委会,面积超过4平方米的大型宣传栏的数量一般不会少于10个,而小型的挂在办公室的制度牌的数量一般不会少于30个,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关键问题是,这些宣传栏基本没有公示人民群众真正想要知道的内容,特别是财务公开。

其次是项目多。在基层组织经历若干次改革以后,现在,管理范围大,管理人口多,基层干部少,是基层组织的一个共同特点。但是,形式上的工作项目却越来越多,只以一地为例,什么“平安乡镇”、“六好党委、五好支部”、“五个基本”、“十个全覆盖”、“双推、双带”、“幸福家园”、“信用乡镇”等等,还有各个部门的“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各类项目数量不会少于20种,每个项目要有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办公室、一个干部负责,每个项目有检查、验收、评比,发文件、办简报,基层收集资料、准备现场,基层领导干部的大部分精力就在穷于应付这些形式上的项目。上面千根线,下面一头针,究竟先穿哪根线?为什么知道只是形式,还要乐此不疲?

(三)纪律上的形式主义。纪律是多么严肃的事情啊,怎么还有形式主义?可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承认,纪律上不仅存在形式主义,而且很严重。

一是纪律工作的设计上本末倒臵。解决纪律问题上的“本”是什么?是制度。最好的纪律是什么?是人人遵守,没有案可查,没有人可罚。现在,却相反,纪律部门每年有办案、结案任务,审判、检察部门每年有办案、结案任务,这是不是可笑的事情?是不是跟商人一样,怕产品没有人买、怕失业?什么样的制度能够管住人?一个是完善,没有漏洞可钻;一个是严厉,让人不敢违反。就目前而言,人民群众最希望哪几个法律制度出台?就是对反腐败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法律制度:公务人员(不仅仅限于公务员,应该包括所有公务人员,或者说所有国家财政供养人员)财产申报、公示法,银行存款实名制度,不动产实名登记制度。尽快制定、实施这些法律制度才是纪律工作的“本”,个案只是形式,纪律工作的设计要真正突出预防为先,法律制度建设为先。

二是纪律工作的检查上弄虚作假。现在,全国都在抓作风建设,要求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对自己的工作作风进行检查、评议,这是不是好事?肯定是的,可是,好事不一定能办好。一方面,对工作作风进行检查,一方面,又对评议的情况进行比较,这不是逼着各个部门造假吗?怎么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个地方、各个部门主要领导出面,召开各级领导干部会议,在态度上表示“高度重视”,在思想上要求“高度统一”,层层要求,最后,任务压到乡镇和村,基层领导干部一个一个上门找“觉悟高”、“关系好”的群众做工作,宣传精神、说明意义,让人民群众“理解、配合”,目的只有一个:评议表上只能写好话。

三是纪律案件的查处上避重就轻。同级纪律部门能够监督、检查同级领导干部吗?事实告诉我们:根本不可能。不仅不能监督,而且可能变成帮凶,全国已经发生若干起纪律部门协助领导干部打击、报复举报人,办错案、假案、冤案的案件,而且,没有人为此担责。一方面不能保护举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又鼓动人民群众实名举报,怎么能够让人民群众信服?网络举报信箱没有人收看,网络监督平台没有人管理,这样的态度怎么让人民群众信任?一些性质不是很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屡次在“医病救人”原则下放过了,于是,口子越开越大,问题越来越多。事实告诉我们:下不为例就是祸国殃民的态度,医病救人就是好好先生的原则!

(四)工作上的形式主义。

一是好大喜功。凡工程就追求“高、大、全”,一个县级市的火车站,堪比十几年前的枢纽站,面积大,功能全,平时空空荡荡;某些中心城市的火车站,候车室熙熙攘攘,运输高峰时根本不能满足需求,但车站内又是商场又是餐馆又是客店又是娱乐场,办公室大的像礼堂;地铁站建得宽大无比,一个由人来来往往的地方,建得像广场,不仅增加施工难度而且浪费国家财力。县市的局级单位,人员不过二、三十人,办公楼少则五、六层多则十多层,人平办公面积三、四十平方米,比人均住房面积多几倍;县市办公场所,建得比美国白宫还大几倍,装得富丽堂皇直比皇宫别墅;乡镇办公场所,竟敢建得和天安们城楼一样!只喜欢成绩,报喜不报优,只爱听好话,听不进批评;出了问题先是隐瞒,然后推诿,再次躲避;从来不出现在困难工作的一线。

二是急功近利。因为决策权的集中和监督力量的单薄,近些年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决策层出不穷。一座大桥,就因为要争什么“亚洲第几、世界第几”,不采用节约资金的方案,非要修得长又长,增加施工难度、增加资金预算,根本不考虑人民财富是否花得值。有些城市,条件根本不具备,财力根本不许可,非要与其它城市攀比,建广场、建花园,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有的乡镇不惜提前花掉十几年的财力建广场、花园,劳民伤财。有些地方,为了让经济“腾飞”,不切实际建飞机场,耗资几十亿上百亿,不仅没有促使经济发展,反而增加债务,给人民利益带来巨大损失。这些问题不仅在地方存在,许多国家建设项目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是追名逐利。翻翻大报小刊,就可以看到若干领导的报道,“亲自”这“亲自”那,推出这举措那经验,凡好事争先恐后,总是在最前面,凡坏事皆恐暴光,总是躲在最里面。如果你长期收看电视节目,就会发现:凡是介绍经验时,一把手都会有时间,会亲自出面;凡是出了事故时,一把手或出差或开会或住院,躲在哪里找不到,出面的都是副职。如果你从事新闻工作,就会知道报刊版面的价钱,头版与二、三版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头版头条与其它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为有价新闻推波助澜的就是官僚。

追名的最佳手段就是官僚的“业余爱好”。某些官僚爱以文人自居,文章狗屁不通,但有地方发表,时间久了自然就够结集出版的数量了,于是又出书,那版税和稿酬自然不会少,还可以当个省、市作协甚至中国作协会员什么的。某些官僚爱好书法,如胡长清,虽说不够书法家的水平,但字价行情决不会比大书法家差;至于当个兼职副教授、教授,挂个名誉主席、名誉会长,兼个报刊杂志编委什么的,是大多数官僚高兴的事,无须干实事又可以扬名还可以拿点辛苦费,何乐而不为?

四是脱离实际。沉醉于开会、作指示;满口的假话、大话、空话;热衷于文字游戏,今天想出“五个一”,明天想出“某某城”。为了政绩,乱作决定,某地领导不调查、不研究,在本地强力推动种草养羊,并将此事作为考核地方工作成绩的主要内容,乡镇领导投其所好,不惜投资近千万元建种草养羊示范基地,将根本无生产经验的公务员调去养羊,同时,又采取各种手段迫使村级领导大搞特搞种草养羊,结果是种羊价格飞涨,少数人得利,人民利益和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如此之类,养牛、养蟹工程多不胜数。不切实际定发展目标,盲目追求高速度,你定15%的增长速度,我就定20%,你说人均收入增加200元,我就说增加300元,最后都在报表、数字上作文章,地方领导最好此道。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不惜将外地“关停并转”的污染企业招来,使本地人民深受污染之苦,甚至使人民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使人民生命健康受到重大威胁。

形式主义的表现应该不仅仅有这些,不多列举。大家可以看到,形式主义对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一点好处,相反,它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具有严重的危害。首先,形式主义伤害人民群众的情感,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机构多、项目多,人民群众却没有得到实惠,不仅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还引起基层领导干部的强烈反感和抵触。组织上的形式主义,使党失去权威,使党失去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长此以往,执政基础就会动摇。其次,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也可以说,形式主义就是官僚主义的一个部分,它们一样具有脱离、违背群众路线的本质。纪律上的形式主义,不能对官僚主义直到震慑作用,使得腐败分子前赴后继。还有,形式主义破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领导干部的作风对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好的作风培养好的社会风气,坏的作风带动坏的社会风气,只注重表面、不关心内容,工作上的形式主义会造成浮躁、虚荣、投机等坏的社会风气,严重危害社会健康发展。

实践群众路线,就必须反对形式主义,而反对形式主义,还得依靠群众路线。向人民群众学习,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改造自己的思想,切实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杜绝学习上的形式主义。为人民群众负责,选好对的人进入组织,拒绝不合格的人进入组织,及时清除坏细胞,杜绝组织上的形式主义。给人民群众权力,尽量制定出台更加完善、更加有力的法律制度,将监督、批评的权力无条件的交给人民群众,杜绝纪律上的形式主义。全面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是不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考核一切工作的标准,改善领导干部的考核方法,杜绝工作上的形式主义。

篇3:什么是简约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其核心在于给马克思主义设定一个标准, 以判断各种“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才能解决“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9世纪70年代末, 马克思针对法国“马克思派”存在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 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是马克思以间接的形式首次提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 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提问和解释在今天仍然存在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影响较大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至少有以下五次:第一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提问;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的提问;第三次是第三国际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的提问;第四次是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的对抗中的提问;第五次是在关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中的提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不断地追问和探索这个问题,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向我们揭示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我们的党能不能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关系到党的生机活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 在不断探索和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中, 也深化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初步的回答。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真诚的, 但学习和贯彻的方法却是幼稚的、片面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是对马恩列宁的话、指示的全盘照搬, 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结果导致我们党内曾一度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盛行。特别是王明“左”倾路线, 鼓吹“百分之百”忠诚于共产国际, 在军事斗争中, 缺乏独立思考, 恪守中心城市论, 搞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瞎指挥, 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主张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 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一方面, 他十分重视“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另一方面, 他又十分强调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因此他十分重视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 针对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或盲目照搬俄国经验的状况, 毛泽东在他1930年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 对教条主义的错误作了深入具体的批判, 坚决反对那种无视客观实际, 仅会套用马列主义的个别词语和结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教条主义, 指出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做深人的调查研究, 充分地了解中国的具体实际。并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惟一正确的连接点。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毛泽东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 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与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不但纠正了以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 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回答, 并且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即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在中国, 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进行了回答。

邓小平同志曾尖锐地指出:“在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问题上, 我们党过去吃过许多亏, ……教条主义, 就是只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 不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 它使我国的革命遭受过失败和挫折。”针对我们党以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清醒的问题, 首先从确定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入手, 邓小平指出, 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也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 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 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 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进行了回答。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 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尽管执政党面临着新的种种考验, 依然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并且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 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 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 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结晶。同时, 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回答。

(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高度进行了回答。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内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为此, 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 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标志着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阶段, 同时也标志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达到了新的境界。

三、建党以来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经验

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 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第一, 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关系到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 年来,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 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 经受住了60多年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考验, 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执着地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今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更要用更多的实践探索成果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二, 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这方面,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恩格斯指出:“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 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 就是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积极吸取历史教训, 深刻总结历史经验, 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实事求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范例。

第三, 理论创新, 不断探索和回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作为指导策略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在同一地域的不同发展阶段, 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 相应地进行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并用创新了的理论指导改变了的实践, 这是理论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生长点。要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 应注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结合。恩格斯早就告诉我们:“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 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都是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推动的。这就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与时俱进, 以解决新的问题。

第四, 与时俱进、开放精神,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必须坚持开放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指出, 他们的理论是开放的体系, 而不是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 而现实生活又是错综复杂和不断发展的, 要正确反映和把握客观实际, 就必须以开放的精神, 不断吸收新东西,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拒绝面对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 拒绝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思想文化中优秀的东西, 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 也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理论体系。

在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 我们始终执着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纵观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 就是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回答。从中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实践的思路更加明确, 理论的视野更加开阔。总之, 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我们依然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时代课题,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 (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杨忠科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篇4:什么是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

是两个主义,不是一个主义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列宁主义”,最早出此言的是文化界的老革命家夏衍。其实,十月革命时,既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提法,也没有“列宁主义”这个专有名词。准确的说法似应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列宁付诸实践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一词于1923年列宁病危之际由他的战友加米涅夫首先使用,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后,苏共中央在讣告中提出。盖棺论定,列宁一生在理论上的贡献用“列宁主义”来界定是很有必要的。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1924年7月才在共产国际“五大”的文件中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在外文中,“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两个词用一个连字符联结为一体,准确的译法应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就连采用很多汉字的日文也是这样书写的。只有中文才简化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甚至更简称为“马列主义”。这种广为流行的不精确译法,易被误解为“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是一个主义。实际上,这两者是形成于不同时间、地点,基于不同世情与国情的两个主义。

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19世纪中下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世界共产主义将由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三国无产阶级革命带头实现。到20世纪初,时过境迁,世界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和薄弱环节,列宁认为世界革命将由俄国革命带头实现。而俄国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又长期面临列强的包围和干涉,革命如逆水行舟,有很多新难题。列宁主义就是试图解决这些新难题的理论结晶。所以,“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既有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更有两相区别的理论观点。两者都包含了科学真理,都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又都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列宁主义的定义

究竟什么是列宁主义呢?长期以来人们都以斯大林在1924年4月间发表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的说法为准绳。斯大林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在教学中一直引用并讲解这句话。现在看来,这个定义的内涵过于宽广,斯大林所讲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几十年来的实践和当今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态势都证明,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行不通的。

列宁主义是列宁从1893年到1923年这30年间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群众革命运动相结合的理论创新的思想体系。我个人研究心得,可以用24个字给列宁主义下个新定义:列宁探索由俄国革命带头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

1917年十月革命时,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和夺取政权的理论付诸实践并取得胜利。直到1923年列宁进一步探索了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带头实现世界革命,才使列宁主义成为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

对列宁主义的具体剖析

纵观列宁一生,主要做了四件大事:第一,建立先进的工人政党;第二,由党领导群众夺取政权;第三,依靠工农政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第四,推进世界革命,帮助其他国家建党、开展革命斗争。在这四件大事中,列宁主义都有独特的新贡献,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又都难免有欠缺和过失。列宁主义的是非得失应该具体剖析。

建立先进的工人政党。考虑到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大国,列宁的建党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到1920年战争结束,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列宁提出了工人民主制,这比民主集中制更为准确,可惜来不及写进党章。后来,在长期实践中,尤其从斯大林时代开始,集中压倒了民主,党内民主被破坏殆尽。

列宁坚持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从1918年到1925年,苏共每年都召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重大决定都在代表大会上作出,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代表大会上作一个副报告来反对正报告。这时还是有一定的党内民主气氛的,可惜1925年后,党代会年会制被破坏。1920年列宁建立了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专门监督中央委员会,避免中央委员特别是总书记滥用权力,但1934年后,中监委改为隶属中央委员会领导。

列宁在建党方面也有不足。列宁靠他个人的声望来领导党,又强调党的集体领导,没有设党中央主席一职,却在1922年4月设总书记一职。总书记本来只是党中央书记处的首脑,而非党中央第一把手。当初设总书记是为了实现党政分开,总书记不在政府兼职(斯大林担任总书记后不再兼任政府民族人民委员),专职管党的建设工作。由于党中央没有设主席一职,1924年列宁逝世后,便于总书记斯大林独揽大权。后来斯大林又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实行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

由党领导群众夺取政权。列宁主张党要领导群众夺取政权,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采用合法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办法,在和平过渡无望的情况下,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列宁认为,在俄国要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后,要经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同时坚持1871年巴黎公社的原则,即民主选举产生领导干部,反对官员特权。但列宁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直接凭借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政权”。在列宁领导的6年中,苏维埃政权屡屡发生破坏民主与法制的事件,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受到颇多限制。1919年7月31日他说:“我们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而且我们决不能离开这个营地。”十月革命后,当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这些主张改良主义路线的社会主义政党,要求与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成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政府”时,列宁断然拒绝。这种“一党专政”的思想是唯我独社(社会主义),非我即资(资本主义)。列宁对西方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也是视之为资产阶级代理人和无产阶级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和“绊脚石”,拒不与之合作。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政党政治的常规。政党政治的常规是多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多党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主张共产党要联合其他工人政党和小资产阶级政党。1917年12月起苏俄实行过布尔什维克党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两党合作。到1918年春还实行过俄共(布)与俄国民粹主义共产党和俄国革命共产党的三党合作,可惜列宁未能坚持到底。随即这两个小共产党都合并到俄共(布)中来了。如果它们能保存下来,合并为一个代表农民阶级的党,与俄共(布)长期合作,对于巩固工农联盟是大有好处的。后来的实践证明,苏共长期缺少其他政党监督,负面作用逐渐显现。

依靠工农政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借用俄国工农创造的苏维埃政权,探索一条在经济落后但政治先进的国家可先夺取政权,依靠苏维埃政权来进行建设的道路。列宁把苏维埃上升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靠这个最高权力机关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总结巴黎公社废除常备军的教训,建立一支常备军以保卫社会主义国家,这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再者,俄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因此,俄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而俄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俄国的社会主义还应以各民族联合为基础,采用联邦制的形式,这是在国家形式上的创新。列宁开辟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即“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列宁选集》,1995年版,第4卷364页)。列宁主张,在落后国家应该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对农民应该通过合作化来实现公有制,特别是列宁晚年主张通过新经济政策逐步通往社会主义。

但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犯了过左过急的错误。如1918~1920年把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凝固化、普遍化,取消货币,采取余粮征集制,实行实物平均分配,误以为用军事共产主义就可以一步登天实现共产主义。1921年列宁改正了这个错误,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通过竞争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在战争环境中形成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政治体制。1922年列宁认识到必须实行党政分开,但来不及改正就过世了。后来以党代政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推进世界革命,帮助其他国家建党、开展革命斗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革命思想,在各大洲推进世界革命。为此,在1919年成立了第三国际,作为世界革命的总司令部、总指挥部。马克思主义的确有世界革命的思想,但马克思反对输出革命,认同某一个国家作为世界革命的中心,主要是作为影响中心。但十月革命胜利后,以俄国为中心实际变为指挥中心和控制中心。列宁对世界革命形势和新建立的共产党作了过高估计,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和调节力严重估计不足,从而教条式地照搬甚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革命的思想。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带有浓厚的政治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理论。

学理教条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和军事扩张主义可以说是苏联模式的三大病根。从列宁时期起,就受此影响。如:推行军事共产主义是受学理教条主义影响;坚持一党专政是受封建专制主义影响;输出革命(如1920年进军波兰,1921年策动德日革命,1921年策动蒙古脱离中国)是受军事扩张主义影响。所幸的是,列宁经受过欧洲民主思想的洗礼,能够与时俱进,逐步认识并改正之。

总的看来,列宁主义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也有教条式照搬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之处。列宁主义是多于非,得大于失。列宁主义探索由俄国革命带头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理论虽然未能实现,但是它探索落后国家逐步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5:什么是爱国主义.

”一次正义的复仇行动值得再来一次。“迪克·阿梅 ”不要失去理智,要伺机报复。“爱德华·吉本 ”以眼还眼会使全世界都看不见。“马基雅弗利

”好好地活着就是最伟大的报复。“约翰·米尔顿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芭芭拉·埃伦赖希

”一名美国公民愿意飘洋过海去为民主而战,却不愿意过条马路去投上一票……“丹尼尔·韦伯斯特”我们不能把不认同和不忠诚混为一谈。“乔治·伯纳德·肖

”爱国主义其实只是对固定资产的无端仰慕,跟道义无关。“乔治·桑塔耶纳

”爱国主义毁了历史。“约翰·F·肯尼迪

”国家分为两半,一半是爱国者,一半是叛国者,但没人能说得清谁是什么。“诺曼·托马斯 ”我会为我的祖国而战,但我不会为她去行骗。“马克·吐温

”体现一个国家不仅要看它养育了哪些人,也要看被它授予荣誉的人,以及它所铭记的人。“内森·黑尔 ”爱国主义有很多种,有高尚的忠诚,也有道德的疯子。“无名氏 ”民族主义是一种儿科病,是人类的麻疹。“汉密尔顿·费什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爱国者,就必须要成为他国人民的敌人,杯具啊!“斯图亚特·切斯

”我们知道他们在哪,他们不就在提克里特和巴格达东面南面西面北面附近那片区域么。“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

”当你从来都没失去过自由时,你会觉得拥有自由是里所应当的。“迪克·切尼

”我爱美国胜过爱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且,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坚持要拥有终身批判她的权利。“约翰·F·肯尼

什么是爱国主义

”……喜好异议,喜好造反,唯恐天下不乱,就是对爱国者的定义。"-芭芭拉·埃伦赖希

1: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 2: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勃特兰;罗素3:爱国主义是超越于原则之上的对于不动产的一种专横的崇拜。——-乔治;简纳森

4:除非你把爱国主义从人类中驱逐出去,否则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宁静的世界。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白痴形式。爱国主义就是让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出色,只因为你生在这里。——乔治;肖伯纳

5: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安卜罗斯;皮尔斯

6:当爱国主义涉入认知领域时,是一个应该被扔出门外的混小子。——阿瑟叔本华

7:那些没有自尊的人仍然可以是爱国的,他们可以为少数牺牲多数。他们热爱他们坟墓的泥土,但他们对那种可以使他们的肉体生机勃勃的精神却毫无同情心。爱国主义是他们脑袋里的蛆。——亨利;大卫梭罗

8:民族主义是我们的乱沦模式,是我们的偶像崇拜,是我们的疯狂。“爱国主义”是它的迷信崇拜。不必说,我所谓的“爱国主义”态度将自己的国家置于人道之上,置于正义与真理的原则之上。——埃里克;弗罗姆

9: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爱德蒙;柏克10: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排斥对于其他人的爱国主义的理解。——伊丽莎白女王二世

11: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托马斯.杰弗逊

12:有这么一群人,在日本叫法西斯,在德国叫纳粹,在中国叫爱国者!——王朔说 13:爱国者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不受go-vern-ment侵犯。——托马斯·潘恩14:对祖国来说,没有比一切都满意的爱国者更可怕的敌人了。——涅克拉索夫

15: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16:人权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面子。……一个政权如果关起门来都不能维护自己本国普通公民的权利,它有什么资格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这个国家的权利,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张思之

17:恶国家甚于无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陈独秀

篇6: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与阶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诉求是阶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交叉了社会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从阶级入手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

基本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返回目录>>>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正处于第四阶段。

其主要方面的内容有: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唯物辩证法、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形态学视角研究分析世界历史结构基础上认为,从两极世界进程的总体上看,自然实践(生产力)的先进性程度决定了社会实践(生产关系)的统一范围;从每代进程及每代进程内部宏观的整合上看,东西方在社会实践上和自然实践上呈交互促进关系;从每代进程内部整合的微观机制上看,一国的社会实践变革和自然实践变革要受到每代两极世界秩序的大格局决定;社会实践越来越先进,社会实践差别越来越小直到社会实践消亡;自然实践越来越先进,自然实践差别越来越小;两极进程中间环节越来越少,周期越来越短,地理上越来越整合;秩序断裂带条数越来越少,断裂层次越来越低,断裂带逐渐长合。

返回目录>>>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有什么区别?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将二者割裂起来的观点,其主要表现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适用于自然界(这里的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的自然界,既包括人类所干涉的那部分自然界,又包括独立于人的那个自然界),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辩证唯物主义可以被推广到人类社会,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不适用于自然界。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同科学定律一样具有决定论色彩。

下面详细说一下这个观点所包含的几点错误。

1、该观点的世界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自然界,另一个是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既包括被人类所干预的那部分自然界,又包括独立于人的那部分自然界。然而,马克思的世界仅仅包含那个以实践作为媒介的世界,并不讨论那个独立于人的自然界,至于独立于人的那个世界是否可知,马克思认为没有讨论的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曾经明确表示:“但是,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至于独立于人的那个世界(也就是说脱离了实践的那个世界,因为人通过实践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是否可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2、该观点认为马克思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分离的,这种分离主要体现在自然活动是没有人的意识、目的的参与的,而社会历史活动则是以人的意识、目的为基础的。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两者为统一的。因为马克思曾经明确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事实上,正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改变着自然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同样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所以,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也就是说,自然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的差异并不是表现在自然活动是没有人的意识、目的的参与的,而社会历史活动则是以人的意识、目的为基础的。自然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都是有人的因素参与的(通俗点说,牛顿物理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但是真正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不以任何人的自由意志为转移的,而后者则恰恰建基于人的自由意志。

3、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非决定论,并不排斥决偶然性与自由意志,虽然自由意志的作用范围十分有限。

(1)关于自由意志的限制: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准确无误的,有其必然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1867)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那 么,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马克思回答道:“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所谓“自然历史过程”是指历史运动会像自然过程一样,以必然的、准确无误的方式发生作用。事实上,马克思本人也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称作“自然规律”。

②自由意志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受到物质条件的严重制约。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中,马克思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2)偶然性与自由意志的作用:

①偶然性主要体现在历史进程的加速和延缓上面。在1871年4月17日致库格曼的信中,马克思写道:“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②自由意志主要体现在他能减缓新社会的诞生所造成的分娩的痛苦。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讨论的世界是以实践作为媒介的那个世界,也就是实践范围之内的那个世界,对于脱离了实践的那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是没有讨论意义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可以对于独立于实践之外的那个世界有所言说的。如果,我们把对于实践范围之内的世界的认知,推广到既包括实践范围之内,又包括实践范围之外的整个世界,我们就会得出科学宿命论的荒谬结论。科学宿命论,可以用数学家拉普拉斯的一句名言来表述:“给我宇宙现在的状态,我将告诉你他的过去和未来。”其简单理论如下:

世界是“物质”(此“物质”为全称表述,代表所有物质、空间、时间、能量等)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上是全称判断,因而是完全推理,由此得出“世界是宿命的”的结论是简单而明了的。在宇宙中,存在很多时间断面,每一个时间断面都“记住”了每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速度和绝对质量,每一个时间断面中的每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速度和绝对质量,都由前一个时间断面“记住”的每一个基本粒子的位置、速度和绝对质量所决定。如果一个一个时间断面往前推,直到大爆炸之前的奇点,就可以认为,如果存在完全相同的另一个奇点,在同一个时间段面里的两个宇宙是互不作用而完全相等的。宇宙中的一切,都由奇点决定。

分析以上观点,科学宿命论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全称表述”,因为人类的一切规律,都是在实践范围之内的,对于实践范围之外的世界,以上规律全不成立,也就是说,我们是不可以对独立于人之外的那个世界有所言说的。

上一篇: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下一篇:中医知识讲座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