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职教中心所有专业

2024-05-02

睢县职教中心所有专业(共5篇)

篇1:睢县职教中心所有专业

睢县职教中心2016年学生素质大赛方案

为切实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升我校学生基本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为参加商丘市中职学生素质大赛选拔人才,根据商丘市教育体育局、商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举办2016年商丘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能力大赛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举办睢县职教中心学生素质能力大赛。

一、竞赛项目设置:

本次竞赛共设5个大类,共计26个竞赛项目。

(一)中华优秀文化与基础类:中华传统经典短剧、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中华国学经典诵读、硬笔书法、毛笔书法、汉字听写、普通话演讲、数学基础素养与应用。

(二)计算机应用类:word应用文写作、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设计制作、现场听说速录。

(三)实用英语类:职业英语、英语情景剧、英语演讲。

(四)快乐校园类:校园歌手、校园小合唱、校园小话据、健美操、街舞、校园小足球。

(五)走向职场类:职业礼仪、手工制作、主持人、模拟应聘。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竞赛领导机构

任:马国峰

副主任: 汤保国、邢志东 成员: 吴浩远、林新忠、袁军辉、余传宁、孙立党、常书峰、李鹏程、李百超、柳成超、袁春季、李亚慧、张静、周彩云。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邢志东

职责:负责竞赛工作总体方案制定与落实;负责各种关系协调、工作安排及各种事件的处理;负责对有争议竞赛成绩的仲裁等。

(二)竞赛执行组

中华优秀文化与基础类 总负责人:袁军辉

各项目负责人

(1)中华传统经典短剧: 吴浩远

(2)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李慧萍

(3)中华国学经典诵读:吴浩远(4)硬笔书法:林新忠(5)毛笔书法:林新忠(6)汉字听写:袁军辉(7)普通话演讲:余传宁

(8)数学基础素养与应用:孙立党

计算机应用类

总负责人:李鹏程

(1)word应用文写作:负责人:常书峰

(2)Excel数据处理:负责人:郭秋华(3)powerpoint设计制作:负责人:李鹏程(4)现场听说速录:王玉杰 实用英语类 总负责人:李百超(1)职业英语:负责人:方秀莲

(2)英语情景剧:负责人:高静

(3)英语演讲:李百超

快乐校园类 总负责人:柳成超(1)校园歌手,负责人:柳成超(2)校园小合唱,负责人:柳成超(3)校园小话剧,负责人:胡成恩(4)健美操,负责人:袁春季(5)街舞,负责人:杨翔飞(6)校园小足球,负责人:李照阳

走向职场类 总负责人:徐爱芝

(1)主持人,负责人:李慧萍(2)模拟应聘,负责人:周彩云

三、竞赛安排

本次竞赛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启动阶段(3月15日—3月20日)

制定竞赛实施方案,设置竞赛项目,制定竞赛规程,宣传发动,组织学生报名等工作。

第二阶段:学生训练准备阶段(3月21日—4月15日)各项目指导老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训练活动,营造竞赛氛围,让全校师生真正感受到本次素质大赛的气氛。

第三阶段:竞赛阶段(4月16日—4月18日)组织开展各项目竞赛活动,各竞赛组按竞赛日程参加各项目素质比赛,对本次大赛中的优胜者、指导教师、组织单位予以表彰。

四、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2016年3月15日—3月20日

2、每个项目不超过6人,每人限报2项。

3、每个项目如报名人数少于2人,则取消该项目竞赛。

4、每个项目参赛学生由指导教师统一组织报名,参赛指导教师汇总经班主任核准后,由参赛指导教师将参赛名单报该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汇总后报大赛邢志东副主任处。

五、奖励办法

1、奖项

(1)个人奖:按竞赛项目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数为各专业参赛人数的10%、二等奖数为各专业参赛人数的20%、三等奖数为各专业参赛人数的30%。

(2)组织奖:对组织此次活动突出的班级授予组织奖。组织奖设3个。

2、奖励办法:对获奖的学生、指导老师、班级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此次竞赛优胜者学校将择优推荐参加市素质大赛。

睢县职教中心 二○一六年三月十日

篇2:睢县职教中心所有专业

关键词:建筑施工专业,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师资队伍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区政府主办的公办中职学校,是合川区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全国办学先进单位、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单位、“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以及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未来教育家”培养专项课题——中职“尚上教育”实践研究“实验学校”。育才职教中心建筑施工专业既是国家级示范专业,又是重庆市教委建设的重点特色专业。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其实施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现代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做到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管理的决策科学化、运行规范化、手段现代化、督查系统化,管理人性化。

一、建设一支优良素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要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制订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高度重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解决师资力量的缺乏,要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教师,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界限,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 教师上课时要体现“精、气、神”。

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当然就好,教学质量就能不断提高。

2.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教学中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分清主次,明确重点和难点。讲授时把重点、难点讲清讲透,次要内容可略讲或不讲,或将它作为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练习。二是由于教学内容多,授课学时有限,在讲授时只能精选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加以精讲。具体做法是:精选内容,精辟地讲解,学生学得精通。精通,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真正理解,融会贯通,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智能得到开发。

3.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一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过去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勤学和善学。二是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入手,全面把握。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让不同程度、层次和爱好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所成。四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问题。五是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4.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是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是讲课前的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不但要深刻理解,而且要做到全面掌握。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三是认真编写教案。教案应当包括全部要讲的内容。四是合理组织讲课内容。确定讲课内容的多少,决定于教学大纳要求。课程内容前后次序的安排,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注意分散难点,突出新概念。五是注意课堂表达方式。教师必须精神饱满,认真投入,态度要端正大方,语言要通俗易懂。六是及时检查总结提高。教师在每次讲课后,一定要及时进行检查小结。看看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是失败。最好是在检查总结以后立即找出改进的办法,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讲授艺术和教学水平。

二、分层教学,实施因材施教

建筑专业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对高一新生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分为本科升学班、专科升学班和就业班等三个层次。实施因材施教,就是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的作息时间、教学内容、课外活动等有不同的要求。譬如,就早读课而言,本科升学班要求星期一、三、五读英语,二、四读语文;专科升学班要求星期一、三、五读语文,二、四读数学;就业班要求星期一至五读语文。加强学生的晨读,提高学生的语感。

总之,建筑专业部管理中的规章要“刚”,以人本则应“柔”,刚柔并济,从常规管理向特色管理的转化,从单向管理向全方位管理的转化,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化,保证了建筑施工专业学生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魏雪莹《浅谈中职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011-01-12。

篇3:县级职教中心专业建设的探索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专业建设已成为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一所职校和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好坏的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江苏高淳职业教育中心校专业建设的实践,对县级职教中心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进行市场调研,从企业、学校、学生、家长等方面广泛听取意见,对开办专业的可行性等进行充分论证。而市场是变化的,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企业,需求的人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甚至同类企业也有不同的要求。

经过调研,学校在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征求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高淳县经济特色及“大工业”、“大旅游”的规划,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大专业结构调整:

第一,面向市场,加强专业建设。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把前景广阔的专业作为建设重点。如高淳县是建筑之乡,但施工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为此,学校与县建工局联合办学,原计划招生45人,而实际招生超过90人。

第二,创造条件,改造传统专业。如结合高淳县机电加工业发达的特点,从2006年开始,逐渐拓宽机电一体化的办学思路,形成机械加工、维修、数控加工、汽修等专业群和专业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成为江苏省示范专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学校以课程建设为点,专业建设为线,教学改革为面,全方位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1)更新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能力。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与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2)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

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及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协同研究分析,明确培养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需求,再根据能力要求进行归类,构成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共同形成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开拓发展学生的智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

(3)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加大核心课程建设。

在做好课程标准开发的同时,依据岗位需求,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按照项目导向、注重实践技能的原则,加大校本教材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开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项目课程。目前已编写、出版了10多本项目教材,例如《计算机辅助制图》《金属工艺学》《工厂供用电技术》《变配电值班电工》《高淳土菜》等。

(4)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采用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专题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提倡理实一体教学法、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方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推行个性化实训模式,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实行实训教学个性化,做好分层教学,学生自由选择实习工种、实习内容、指导教师的自助餐型实训,并注重教学实习中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意、创新、创造。

培养“双师型”教师确保实训课程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和关键,师资队伍水平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县级职教中心校远离城市,受城市的辐射较小,制约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近年来,学校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

1.以“四个一”工程为基础,强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

“四个一”是指,每一名专业教师联系一家(或以上)与自己业务背景有较强关联的企业;与一名以上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结对;每年带领一批专业学生在企业(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一个月;每年主持或参与一项教科研项目(课题)、创新作品的设计与开发等。

2.开展“名师工程”,提高师资素质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创建了适应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开展“名师工程”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知名教师,为教师成长搭建发展平台。首先在校内开展了“名师工程”活动,评选出校级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然后逐级申报县、市、省级教学名师。对名师每学年经考核后享受特殊津贴,激励名师在教育教学上起示范作用。在教师群体中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形成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

3.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启动“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传帮带”,实行个人成长“五年发展规划”管理。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并制度化。对青年教师专门制定考核办法,形成激励机制,促进尽快成长。

重视产学研合作 形成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校生存的基点,也是我们加强专业建设根本目的所在。学校以“与企业接轨,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办学宗旨,建立了校企联合的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培养特色。

1.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和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有机结合,将产学研合作工作落实到实处。学校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学校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和《2006—2010年产学研结合工作计划》,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人才需求网络,企业调研制度,产教技术开发与培训,实训与生产紧密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证制”的实施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2.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企产学研合作

学校重视校企产学研合作,通过实训基地的建立,构筑起学校与社会相互交流的桥梁,并形成双向互惠的局面。

(1)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多年来,学校与6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协议约定: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场所、提供必要的教学素材,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派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提供兼职。学校为企业开设特色班级或特色课程,输送一定数量、掌握相关技术或管理知识的毕业生,为企业的在岗职工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每年通过企业赞助,举办以企业冠名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校师生技能的提升。

(2)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

学校要求专业教师每年暑假期间到企业顶岗培训一个月。通过专业实践,使教师感受企业文化,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目前生产、技术、工艺的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和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带着教学中的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为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素材,增强校本教材的地方性和实用性。

(3)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应用研究。

学校一向重视产学研合作,将教科研作为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近年来,在积极寻求对社会开展技术服务项目取得成效。学校与南京彩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51单片机小系统实验板”和“旋风铣刀”。该项目已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4)举办企业职工培训。

学校要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实施、重在使用”的原则,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把实验实习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实习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近3年来,经学校培训的企业职工达10000多人次。

注重学生就业体现专业建设的市场价值

篇4:睢县职教中心所有专业

黄梅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为一体,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结合的职、成、普、训融通的综合性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3219人,成人学历教育学员528人。此外,每年还组织各类短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近3000人次。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立德立人,尚学尚能”为校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初中级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构建开放灵活、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坚持办特色学校、育特长人才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梅地方特色的中职学校的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学范畴里,创新意味着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能源的不断产生和发展;在教育领域里则意味着理论有新发展,管理有新体制,知识有新体系,教研有新成果。

我国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社会即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同时提出创造教育是“别出心裁”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我们认为,学校的发展首先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应以健康成长、提高心智、快乐学习为标志。这就必须转变育人观念,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定位因参照系选择的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从家长的角度看,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孩子的成长进步,要靠老师的裁培,老师是受家长尊重的促进子女成材的培养者;从学生的角度看,老师既是学业上的良师,还是生活中的益友;从老师的自身来看,教书育人不仅是自己的职责,还应是自己追求的事业,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从学校角度看,学校是经营和交换知识的超市,老师是这个超市的营业员,学生是顾客、消费者,老师应把学生看成“上帝”,“上帝”在这个超市里获取知识这个“商品”是有选择性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学生是老师培养和教育出来的鲜活的“产品”,这个产品成为企业的适用人才,评价办学质量标准与就业率和企业的“回头率”相联系;从社会的角度看,老师是社会的职业分工,学生通过学校培养教育接受社会分工,办学质量成果与社会的赞誉度和贡献率密切联系。学校的领导者要从多角度看待学生,自始至终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围绕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来组织和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校与全国的县级职教中心大体相似,80%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环境和个人状况普遍不好。部分学生由于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到知识而导致不但成绩普遍不好,而且思想素质、行为习惯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这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难度,而且严重地影响了中职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针对以上现象,2006年秋季,我校聘请《新发展学》的作者中科院研究员高宏鹏来校作讲座,以新发展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为期一年的“4A”训练和测试。“4A”训练是指在学生中开展提升系统记忆力、专注细节能力、执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测试和训练。同时,学校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理工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以“理想、前途、创业”为主体的征文,“改变人生的一个坏习惯”等活动,使学生的自觉性、自我控制能力、道德责任感普遍增强,道德水准、执行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这项系统工程活动的开展,当时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尚属首次。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内化、提升人的心灵和智慧。职业教育要根据国家确立的培养目标,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知识、技能教育,应涵盖知识、技能教育,包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作为培训初、中级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中职学校,使自己的“产品”在劳务人才市场竞争中立足,关键是要以质取胜,因此,学校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的直接上岗能力和操作技能,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德才兼备。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我们注重开展对学生“四品”意识教育(即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才无德是废品),就是以高尚的道德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努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所学专业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在我校,就有这样的管理细节和过程:学生在校园内散步,随手丢下纸屑、食品袋,校长在后面跟着拾起,放进垃圾桶,后面的学生发现,叫住前面的学生,学生感到不好意思,自惭形秽;每年元宵节为学生送一份汤圆,端午节为学生派一份蛋糕,中秋节发一份月饼,学生能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学校的人文关怀;学校为每位在外实习的学生制作了实习连心卡,写上校长寄语,注意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远在深圳、东莞、广州、温州、苏州实习的学生打电话问候老师、校长,叮嘱保重身体;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每一次放假,都有致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联系,学校活动重大事项告诉家长,力求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教师和学生吃住在一起,学生生日聚会邀请校长参加……

经过几年努力,黄梅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日益发展壮大,实现了由全省“5·12”工程合格学校,到省级重点学校,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历程,办学成果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黄冈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二、今天的努力:实行教育目标模式与内容方法的新转变

1. 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办学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

几年前,黄梅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一直在“是办普高还是办职高”的问题上徘徊,学校还只是单纯地走升学这条路,导致“普高不高,职高不职”,使学校明显生源不足,形成“招不来,留不住,学不好,出不去”的局面。后经过探索和实践,逐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发展方向,坚持升学和就业并举的方针,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学业—专业—职业—就业—择业—创业”为目标层次,坚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教学原则,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使学生具备一种或多种技能。学校近年来先后多批次组织各专业学生到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开发区近二十家大中型企业进行实习就业达3000人次,学生最终就业率达98%以上。学校也逐渐步入进口宽、出口畅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2. 大胆实施改革,转变办学机制,构建人尽其才的工作格局

为增强办学活力和发展后劲,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着力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先后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教职工岗位聘用制、目标管理绩效制、结构工资考核制。干部聘任制的程序是个人申报、民主推荐、领导小组考核、党总支审定、上级主管部门报批。学校成立聘任工作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代表、教师代表13人组成,聘任过程特邀请教育局党组成员、分管领导和相关股室领导全程监管。班主任聘用由个人自荐、学工处会同教务处审定、校长办公会批准。科任教师根据开班情况、专业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情况确定开设学科、教学时数,确定人数,最后由班主任和教师双向选择。整个教学岗位实行量化管理,一个标准工作量是每周十二节课,教师工资根据工作绩效发放,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此外,还设立实习就业奖、就业升学奖、教研成果奖、班级综合考评奖、管理服务创新效益奖、技能竞赛奖等十二项奖励,奖惩分明,奖优罚劣。

3. 在教学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形成具有内部活力的管理机制

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积极倡导“想学—愿学—要学—会学—乐学”的学习氛围。在课程设置上,着力提高学生素质、掌握技能,合理分配文化课、理论课、专业课、技能课,形成“宽基础,重理论,深专业,强技能”的教学目标,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此外,还十分注意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开设普通话、书法、舞蹈等兴趣课,陶冶学生情操,提出“六个一”的基本要求:即会讲一口普通话,会写一手毛笔字,会写一手好文章,会一门生存技能,会操作一手电脑,会一项兴趣爱好,从而使学生具备步入社会所需的各种基本素质。在学生学制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分制管理,学生在校应修的学分为操行学分、学业课程学分、实习学分三大部分,每一大部分又分为必修学分和奖励学分两部分。必修学分是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奖励学分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成为优秀毕业生。

4. 拓宽办学渠道,扩展办学空间,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近两年来,学校针对生源逐渐减少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各类培训功能,努力寻求合作空间,先后与黄梅县美术家协会合作,创办了黄梅县美术教育人才基地;与县黄梅戏剧院合作联合开办了黄梅戏演艺专业,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黄梅戏人才培训基地;与九江飞腾电脑、北大青鸟合作培养网络、软件专业人才;与广东省深圳市特蕾新集团联合开办幼师专业,培养幼师专业人才;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作,组建黄梅县劳动技能鉴定中心;与县农业局合作开办黄梅县农广校;与组织部合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等,进一步全方位扩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较好地发挥了学校县级职教中心的示范职能。

三、明天的思考:构建和谐理工的发展新思路

在新形势下,加快中职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的问题。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黄梅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也将迎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抢抓机遇,谋求学校更快发展,学校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做大职教品牌,逐步整合县内职教资源,成立职教集团,创建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围绕这一总体思路,我们积极探求新形势下中职教育的发展线路图。根据发展过程,实行战略三步走:第一步以管理为立足点,依法治校,实干兴校,以质强校,促进人才培养全面发展,这一步已经实现;第二步,以质量为着眼点,升学与就业并举,办特色学校,育特长人才,实现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步正在做;第三步,以“提升”、“创重”为增长点,拓展办学空间,扩宽办学渠道,提升办学规模,实现学校长远发展。从学校发展的外延上讲,我们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1. 校校联合,搭建高职平台,强势做强,展现阳光理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各类双师型教师,配置办学资源,客观上需要更多更大的投入,而一些大中城市的相关专业及其配套设施都相应比较完备。县级农村中职学校可以与之联合,通过灵活的办校(1+1+1)模式或(2+1)模式,即一年在县级职教中心基础学习,一年在城市实验、实习、实训,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方共赢。从长远看,还可以与相关的对口高职院校联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效益,逐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2. 校企合作,延伸办学空间,特色办特,展现魅力理工

中职学校全面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还必须让学生走向工厂,走进车间,进行动手实践。而县级农村职教中心因当地资源有限,需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延伸,实现校企合作,甚至与企业联办,订单培养量身定做。我们学校有些特色专业,如电子与电器、数控与模具设计等相关专业,分别与浙江、广东等地的一些企业合作,采用(2+1)模式进行技能人才的定点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这样做既整合了资源,又办活了学校,从而更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3. 校社联动,彰显生机和活力,优中更优,展现和谐理工

近年来,各个地方的民办职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功利性显而易见,县级职教中心要起龙头作用,包容和兼并各类培训机构,以自身的优势兼收并蓄,逐渐组建地方职教集团。各种地方社团组织,如黄梅诗词楹联学会,书法、美术、摄影协会,黄梅挑花协会广泛地活跃在社会各界,并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行家里手,学校充分利用地方人文资源,与社团组织联动,与名人共荣,共同构建和谐理工,使学校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5:睢县职教中心所有专业

【关 键 词】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问题;对策

县级职教中心采取什么样的专业课程结构模式,不同地区县(市)级的职教中心是不同的。2005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阵地。文件精神及建立县级职教中心的基本功能,都是服务“三农”、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基本要求,各地的县(市)结合地方的实际,已基本建立了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那么,经过几年的运行,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课程结构模式到底怎么样,是否发挥了它的作用呢?

一、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比重相对较大、经济欠发达的大省。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吉林省紧紧围绕农村教育面向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同时兼顾升学的办学方向。一方面,依据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要求,搞好职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发展奠定文化的基础,经过全省各地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多年探索、实验,初步形成了具有吉林省特点的县级职教中心课专业程结构模式。由于县(市)级职教中心的资源、环境的不同,县级职教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农村型”、“城镇型”、“综合型”、“单一型”四种基本模式。农村型——专业课程结构主要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如双辽市职教中心;城镇型——专业课程结构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如德惠市职教中心;综合型——专业课程结构主要是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如集安市职教中心;单一型——专业课程结构主要是围绕当地占主要地位的经济而设置的单一专业,如通化县职教中心。成功的办学模式带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1. 面向“三农”准确定位,实现了三个转变。多年来,吉林省各地牢牢把握城市面向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了单纯抓升学教育,完成升学任务的观念,树立了努力抓好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完成双重任务的教育观。二是转变了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了学有一技之长回乡就业的合格毕业生也是人才的人才观。三是转变了升学率高才是质量高的质量观。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当地政府、学校、农民的目光放远了,对办学模式的认识更深刻了。

2. 增加县级职教中心活力,有效地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通过大胆尝试办学模式改革,锐意改革课程结构,构筑升学教育的“二元结构”,实施一校两制,即“抓好基础教育求升学,开办职业教育谋就业”,为将来学生“就业有门路,挣钱有技术”奠定基础,做到让家长满意、让学生喜欢,变被动为“主动回流”。

3. 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多年以来,县级职教中心一大批学有所长的初中毕业生走向了农村,在建设家乡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成为农民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和农村经济活动经纪人。

4. 促进农业,为农村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门路。县级职教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形成了三级衔接、三级办学、资源共享、城乡互动、互利互惠、多方受益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机制,调动了农村中学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学生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为农村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农村中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宽的就业出路。

二、县级职教中心课程结构模式存在的问题

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模式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县级职教中心课程结构模式存在很大缺失。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只能在县域层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重心偏低,县与县之间、县与市之间无法统筹。特别是县级政府可调控的资源有限,很多问题县域内无法解决。而县与县之间差距很大,只能是富县办富职业教育,穷县办穷职业教育,甚至有些经济特别欠发达县即使加上中央、省及市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仍难保证本县职业教育工作的正常发展。县政府办学积极性不高,对县级职教中心专业建设缺乏科学论证,随意性、盲目性较强。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人才的需求脱节,没有对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专业与区域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及当地劳动力市场对相应层次、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关度不高。同时,部分县级职教中心所开设的部分专业也因缺少硬件、师资、企业或行业支撑,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专业含金量少。有些县市职教中心设置的专业不是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尤其是骨干专业和热门专业。从结构上看,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不高,不能有效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失去了国家建立县级职教中心的宗旨。如果不根据当地实际设置专业,就不能为当地经济服务,就有可能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 在教育投入制度上,各地普遍重视基教、轻视职教。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各级政府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级为主”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虽然明确了中央和省各自的经费保障责任,但是对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经费保障责任仍不够明确。有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甚至推卸教育经费投入责任的现象。另外,由于县域、地区差别,地方财政状况差异很大,致使各地对职教中心教育经费投入不大。由于制度原因,县级职教中心教育投入存在巨大差距,好的县(市)对职教中心投入的多一些,大多数县级职教中心经费严重短缺、教学条件简陋,导致专业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培养目标,实训课程成为空想。

3. 在教育管理制度上,由于“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造成教师在质量水平和条件待遇上的巨大差距。在教师资源配置上,长期以来倾向基教。首先,满足基教需要,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更是如此,导致职教中心教师资源十分短缺,优质教师资源更是凤毛麟角。在人事制度上,存在着职教中心教师编制少、职称名额少、晋升难、工资待遇低、工资发放难以保障、教师培训缺少制度性和有效性等问题,致使职教中心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出现年龄老化、代课教师等问题;造成教师结构性短缺。如,既能教文化课又能教实际操作的教师严重缺少,不得已用其他专业教师顶替;大多数职教中心的教师未参加过上岗培训,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未参加过骨干教师培训及计算机培训,即使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也大多认为培训内容不切合农村教学实际;职教中心教师岗位缺少吸引力,如无附加政策很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职教中心担任教师,相反,却存在着农村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的问题,给专业课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

三、加强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建设的对策

1. 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规范专业设置,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县级政府应履行职责,管理好当地职业教育。“政府应成为教育体系的规划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和教育质量的监督者。”在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开发、深化课程改革以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农场加速民主化进程与文化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等承担责任,在对当地资源优势、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状况等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县级职教中心科学发展的目标和有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职教中心以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及当地劳动力市场对相应层次、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同时,加强对专业设置和管理的宏观调控,严格执行专业设置审批制度,统一专业设置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审批标准,避免任何形式的各自为政,逐步建立专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从而推动职教中心的整体发展。

2. 在教育投入上,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投入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县级职教中心教育条件的好坏。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悬殊。为使县级职教中心在办学条件上具有制度上的保障,应建立统一的办学标准,对教师、设备、经费、校舍、图书、实习实训场地等配备作出明确规定,使每一所职教中心都能按照法定的办学条件标准,实现职教中心教育规范办学。为了保证办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县级职教中心要以全国统一的办学模式和质量标准为基础或作为其基本框架。同时,也要特别注意考虑不同区域所采用的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不同,所需要的人才结构比例的不同,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材设计也应因地有别。为此,职教中心要依据自己的优势,紧贴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己的特色专业,使县级职教中心在市场上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立足当地、服务当地。

上一篇:医院廉洁谈话制度下一篇:全电动注塑机的优缺点分析及技术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