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成型文献综述

2024-05-11

快速成型文献综述(精选8篇)

篇1:快速成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怎么写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撰写的程序

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读文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为从事某项科研、学术会议的专题、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撰写综述选题通常不宜过大。可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初学,最好从一些较小的题目开始。

2.收集、阅读、整理文献 综述题目确定后,围绕题目收集和阅读文献。收集文献要求尽可能的齐全。要写好综述,收集文献是基础,阅读文献是关键。

收集和阅读文献、积累足够的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资料,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浩瀚的医学论文中收集有关专业或专题的文献,需要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便尽快找出需要的文献。文献的检索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类:查阅方法可参阅有关检索的专著。

对查到的文献首先阅读摘要或小结,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衡量其对所写综述的价值。然后,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对原文进行精读摘录。阅读文献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掌握要义。阅读文献时还应围绕主题组织整理材料,整理文献应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及内容(如核心内容、主要资料、数据和观点),以便写综述时引用。所写文献综述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献阅读的质量来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和「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中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材料,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3.拟提纲 文献综述必须在精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列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写出大小标题,做到有纲有目。然后将主要资料、结果及主要观点分门别类列于其下。这就是「搭架子」。应尽量做到标题与内容一致,注意逻辑性,使撰写综述的框架结构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撰写 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篇2:快速成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所谓“综”,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所谓“述”,是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专门、全面、深入的论述。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五、文献综述范文11、文献综述(论文标题,小二号,黑体,居中)

2、摘要:

(“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字数要求200-300.)

3、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4、正文(要求:正文的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正文内容是首行空两格,字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

一、前言

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二、正文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

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三、总结与展望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黑体小四)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起止页码.(宋体五号)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七、文献综述范文2: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篇3:中间产品文献综述

按照产品的生产阶段进行划分,可以将产品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这三大类。中间产品贸易是指那些不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而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产品,其中包括半成品和零部件。对于中间产品的判别标准,主要是依据是否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只要产品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增值的就属于中间产品贸易。通过前者对中间产品的理论研究学习,认可度较高的中间产品基础理论的有比较有势理论、价值链理论、垂直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内部化理论等。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其研究的主体是最终产品。由于劳动力资源不可能完全流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优势即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阶段的某一阶段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其他生产阶段处于劣势,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个国家可以选择自己资源禀赋的比价优势选择生产,然后进行国际分工将生产链传递到另一个国家,在这个生产阶段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被认为是沿着生产过程中的产物,以相对优势转换,在此转变点中产出较多中间产品。

迈克尔·波特作为价值链理论的创始人,价值链理论加入了其价值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间产品。价值链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以及各种相关的增值服务,其组织和管理到的链接组合的行为。每一个企业都追求最利益最大化,想处于经久不衰的地位就必须具备自己的竞争优势,但想做得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每个企业保持领先的基础上保留在一些相对不太有竞争力的经济活动每一个领域,这决定了每个公司都会将自己的部分重点和核心技术转移到外国,还要与相对应的企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长期的联系。每个企业在不同的生产阶段所处的价值链是不同的,其所代表的重要性也不相同,其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来确定其重要性的顺序,大量中间产品贸易正是从价值链的分解过程产生的。

垂直专业化是指某一国向外国进口某种产品作为本国产品的投入产品,并利用这种进口的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后,其增加附加值后出口至另一国,另一个国家再将其进口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再出口,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最终产品出口至最终消费领域。随着不同国家间贸易发展水平不断增加,跨越多个国家的垂直贸易链不断延长,每个国家只在生产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进行垂直专业化分工。垂直专业化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第一,连续生产某种产品是多个阶段的,不是一步完成的;第二,每个国家再进行生产再加工时,其产生附加值;第三,至少有一个国家必须使用其进口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其生产加工后的产品被出口给第三国。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拉尔夫·P,赫梅尔的定义,垂直专业化必须包含进口和出口的两个过程中,从进口方面,尽管产品可能符合多阶段生产和再生产加工产生附加值,但不一定符合特点三,因此,只有进口的产品进行出口才属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范围的。从出口方面看,垂直专业化既包括中间产品,也包含最终产品,同样的进口,即使所有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出口都属于垂直专业化的范围,特点三也是必须满足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点才可以确定为垂直专业化。在生产和贸易模式中,垂直专业化是在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

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实现规模经济,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与投资非系统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演变成企业内部之间市场行为。市场内部化的倾向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而增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自由贸易往往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资源在一定条件下的分配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然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在一系列的假设时,如果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时,会出现市场失灵或效率。现代国际贸易市场存在大量交易成本,从而使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相一致,结果是使最终产品的生产商改变生产在市场上的垂直控制的传统方式,而选择了使世界资源由全球各地得到合理配置,在符合全球标准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形成了标准控制下的模块制造,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使中间产品贸易大量产生。

除了比较优势、垂直专业化分工、价值链理论,内部市场化,还有其他因素,如交易成本、科学技术进步、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壁垒等都不同程度影响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

二、中间产品贸易对经济影响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间产品经济影响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丰富,其主要集中在中间产品贸易参与国家总体福利水平的变化,以及对国家内部不同生产部门、不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

阿恩特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模型,不同的国家因为资源禀赋不同,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生产,是不相同的。不同国家会选择自己资源禀赋丰富的进行产品生产。发达国家的生产部门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个部门,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要素存在资源禀赋,属于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会自己国家保存资本密集型的生产阶段,将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部分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禀赋,劳动力的外包使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增加,增加就业量,以及要素价格水平也得到提升,发达国家成本得以减少,提升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配资,达到贸易中两国福利都得到提升。

芬斯特拉和汉森认为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将其中一部分生产阶段转移到其他国家,尤其是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在国内需求,相对较高的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对高技能劳动力工资增长率大于低技能劳动力增长率。因此认为外包对贸易发展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国外许多学者研究中间产品贸易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如Hoffinaister通过对多数发展中国家的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进口高科技的中间产品进行开发和生产来提升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凯勒发现发展中国家进口附有高新科学技术的中间产品可以提高最终产品的产量,产生直接溢出效应,而且也可激发发展中国家学习高新科技的潜能,从此获得间接溢出效应。中间产品一般伴随着高新的科学技术,这是由于发达国家不断开发和投资的结果。Feenstra通过对比3个典型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的近20年的贸易发展现状,发现土耳其和印度,目前只具有传统服装行业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中国在电子机械产品具有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从发达国家(日本,美国)通过进口附有高新科学技术的中间产品,来提高其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获得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使中国的贸易不断发展创新。而Amdt研究了新加坡零部件贸易发展,他认为是外包生产的零部件,大大提高了类似的技术进步的生产力效应。

国内对于中间产品的研究较少,吴国松从基于中间产品的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与东亚贸易逆差影响机制研究出发,其用贸易收支模型研究了中间产品贸易下的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影响程度,他认为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是造成中国对东亚各国的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胡小娟从我国的中间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其中间产品贸易额占我国贸易额半数以上。张银银发现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半数以上,也证实了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经济政策有显著影响。张洁莹从中国与东亚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中国与东亚的中间产品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中间产品的进口更大程度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田中景、李迎旭从中日两国中间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分析了中日中间品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两国中间品贸易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中日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规模不断扩大。

三、总结

本文以文献综述形式来阐述中间产品涵义和理论基础和对经济的影响,国外研究内容较丰富,国内研究内容相对较少,随着中国中间产品贸易所占我国总贸易额比重逐年增加,我国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国际分工在也占领重要地位,我国更应加强对中间产品贸易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娟,陈晓红.我国中间产品贸易探析[J].探索与争鸣,2006,(9).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张洁莹.中国与东亚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4]田中景,李迎旭.中日两国中间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10,(6).

篇4:游戏教学文献综述

关键词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模型建构

一、引言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迫于应试压力,加上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儿童的天性被压制,这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游戏,可以说是儿童成长最主要的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相应能力。

2009年,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通过中国知网等权威网站的资料收集,发现游戏教学一直是研究热点,2012年研究文献总量突破2万,2013年有所回落。

二、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游戏在学期阶段用的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只是课堂的辅助手段。李海洋(2009)认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符合游戏教学的原则(目的性,竞争性,公平性原则),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累计和总结游戏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凌美叶(2005)探索游戏教学理论依据,游戏教学思路,种类。游戏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荀子提倡的“知行统一”,杜威的实用主义,“从做中学”,都为游戏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游戏教学也很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游戏活动种类具有多样性,可以依据学生不同心理特征设置不同游戏,比如针对好奇心设计猜谜游戏,好胜心设计竞赛游戏等。“在玩中学”也要注意游戏目标的是否明确,是否适合学生,游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颖怡(2013)认为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决定了采用游戏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游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活动性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性游戏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与游戏特征结合,设置多样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肖旭(2010)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体育游戏教学模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快乐学习,表扬为主”。体育游戏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高参考。

国内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还是分学科论述,未见形成系统。

三、国外研究综述

从古希腊起,西方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就把游戏用于教学实践中。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及其重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最好在游戏中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以及肢体的敏捷。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非常重视游戏教学。他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0-2岁为练习性游戏;2-7岁为象征性游戏,7-12岁为规则性游戏。国外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的自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特别是近年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艾里康宁的《游戏心理学》,从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方法论立场研究游戏,证明,游戏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它是儿童理解人们活动的任务和动机的一种形式。

许多国家都提倡在小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日本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日本幼儿园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内容。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性质不同,所以小学的游戏教学相对受限。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在小学的教学方法上大量引入游戏成分,使美国小学课堂以“乱而无章”的感觉。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游戏的关系并形成一套适用的游戏教学的模式对于游戏教学能否在小学有效的体现其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游戏教学研究较早,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游戏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而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发展认知水平。国内外对游戏在小学教育中功能和运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是教学游戏在课堂中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大多数研究也只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较少,也没有人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系统的研究。这为后来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夸美组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海洋.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有效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

[3]凌美叶.论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河池学院学报,2005.

[4]周颖怡.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素质教育,2013.

[5]肖旭.体育游戏课程主动学习教学模型的建立与思考[J] 体育教育,2010.

[6]鲁了问.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2004.

[7]吴显也.小学游戏教学论「M].1996.

篇5:如何(快速)阅读英文文献

阅读文献时,先阅读摘要、引言的最后部分、结论,因为这几部分都是作者大致介绍自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得出的结论,在最后结论部分有些也是和摘要中的字句是重合的。这几部分一般都比较短,花的时间也很短,但可以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为自己进一步读正文打下基础,哪些应该重点读,哪些应该了解,自己心中有数!如果文章提到的结论,我已经很清楚就不必再读下去了,若对其结论有疑问就要继续读它的分析与讨论这部分,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应借助实验结果中的图表来帮助理解(注:看那些图和表格,图和表是文章最最精华的地方,图表能看懂,文章就差不多了。不能看懂图片的话,就再回过头来看文章中与图片对应的文字和说明)。自己先把图表看清楚,想想该怎么分析,然后再去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相信会更容易理解。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中的实验材料与方法这部分是没有必要看的(注:一般只需大体上了解作者采用的何种实验方法,以及作者所具备的实验条件,除非你也想采用类似的方法),我们主要充分利用这部分得出的图表来帮助我们理解后面的分析与讨论那部分即可。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就返回去通篇精读。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最后是阅读参考文献,顺藤摸瓜,找出该领域相关的重点文献,有助于自己系统的、集中的阅读文献。

另外,我觉得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养成下列习惯:

1、做好标记与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有用信息一定要记录到自己的文档,一方面便于温故知新,一方面可以作为日后写作的素材。

2、注重总结:读完一篇文献后,要写一个小总结.把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等用简短的话描述出来,然后把文章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手段以及最后的得到的结果也分析一下,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值得自己借鉴地方,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那么这篇文章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了。做这些工作有很大的好处,一是提升自己的总结概括和写作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你就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另外一个好处是积累,有了这些文字性积累,以后你自己写文章,写论文就会很方便的。

3、有效的管理下载的文献:对于下载的文献,要充分利用软件(如ENDNOTE等)对其进行管理,可以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等等。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篇6:生命教育文献综述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的研究问题, 不仅理论界热衷于讨论“ 生命与教育”、“ 生命教育”、“生命化教育”的话题,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 上海、湖南、辽宁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大规模地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短短几年, 生命教育已经在国内生根、发芽。然而, 何谓“ 生命教育 ”, 如何有效实施生命教育, 还没有形成明确一致的观点。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美国学者是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 于1968 年在美国加州“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 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提出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i

我国台湾地区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在台湾开始蓬勃发展。20世纪末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等网站,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等专著,取得了一些成果。

从我国来看,近十年来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围绕生命教育的主体展开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他们提出了一些生命教育的见解。上海2004年开始制定并即将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说明“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已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园。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

二、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

总上体说,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者们在“生命教育”的内涵方面存在诸多分歧,未达成一致观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作出了界定。

有不少研究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内容”,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或者,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的价值,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问题的探讨,包括生死达观教育、认

识哲学教育、情绪辅导教育、创造思考教育、多元智慧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生活伦理教育、两性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公益教育、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观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ii

有的学者认为,全人的教育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王云峰等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iii

西方的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身心健康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流, 重视了解人体生理结构, 给人以生命的孕育、发展的知识, 教人以增进健康、疾病预防、面对危机的技能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iv

综上所述,我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还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以至敬畏生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

有的学者把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分为“六大主题”和“四大领域”。即“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六大领域和“生命与自我”、“生命与家庭”、“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四大领域。v

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从五个维度展开:第一, 人与自我关系的教育。第二, 人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三, 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第四, 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大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的其他物种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 朋友”。第五, 人与宇宙的关系教育。从终极意义上说,生命以死亡为终点。vi

有的学者研究美国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珍惜生命的健康教育;尊重生命的品格教育;张扬与发展个性的个性化教育;正确对待逆境的挫折教育。vii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

在实施途径方面,有的学者认为,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主要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之上,即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倡导,并与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互动。台湾学者张振成认为,可以按照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入各课程学习领域中教学,具体实施途径包括:认知的、讯息的教导;个人的、情感的经验分享。viii

有的学者认为,学校“生命教育”必须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着

力:第一,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第二,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第三,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第四,遵循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生活。就其六大主题和四大领域来说实施生命教育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科渗透,专题教育活动几种方式。ix

有的学者认为生命课程的实施, 要按九年一贯课程纲要, 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人各课程学习领域中教学。实施的方式可分为认知的、讯息的教导以提供文章、资料、书籍或视听媒体的呈现, 向学生介绍。个人的、情感的经验分享以学生为主, 用各种经验、情绪分享的方式, 来探索生命的价值。至于实施的方法则要交互运用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以期获致良好的教育效果。x

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实施, 要树理念为先, 课程实施为主, 学科渗透为辅,课程内容由“ 四个向度” 和“ 五种取向” 组成, 课程目标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课程的实施要重学生体验和学生实践, 重学生个别差异, 注意统整和街接原则。xi

要想真正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到:

1.教育领导部门重视生命教育的实施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领导部门应把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教育目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课程大纲分年龄阶段按年级有针对性、系统开展。

2.强调实践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 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 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 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 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在生命教育中,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小学的“生命的旋律”教学, 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 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 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在初中“温馨你我他”的教学中, 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 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去参观、访问。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 尤其是对残疾人的关心, 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生命教育必须在生命活动亦即活生生的实践中进行。也就是说, 在生命教育中, 应当关注每一个生命体, 应当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 成为教育活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反之, 在生命教育中, 如果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体, 如果剥夺鲜活生命体的参与权, 那么, 这种教育活动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创造性。

3.加强大、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

个新生的事物, 没有现成的教师, 加强师资培育就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把与大、中、小学中教授与生命教育有关科目, 如生物、健康道德、生活伦理等科目的教师, 乃至教师全体, 集中起来, 进行生命教育培训。选订甚至编写生命教育教材, 供教师们教学运用。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 是大、中、小学生命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xii

4.积极开展大、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生命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在推普及的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困难, 这需要不断克服和解决, 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因此要想把生命教育得到实施和推广必须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 才能使生命教育更具有科学性。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目前,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的提出、内涵、途径等作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但是生命教育研究仍然还处在起始阶段,对于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

一是理论上需要作艰苦的探索。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坚实.需要通过古今轴线的纵横分析和中西轴线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挖掘生命教育的资源。一方面,生命、生命教育应是历久弥新的教育.可以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资源.为生命教育的研究提供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生命教育积累了一些经验.研究和借鉴他们的生命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对于我们实施生命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实践。目前.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有待继续探索。希望通过探索.推动生命教育的改革实践。生命教育的推行、开展和实施,将会引起我国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目前,上海已经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改革实验.希望这种改革能把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大力推进我国的生命教育。

注释 i 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综述》,《教育探索》,2005年第5期。

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教育评论》,2001 年第6 期;蔡巍然:ii

《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中国科学教育》,2004 年第6 期;李素娟、杨洪芳:《心理健康呼唤“生命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 年第7 期;杨月:《我国生命教育面面观》,《中国教师》,2005 年第2 期。

iii

iv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教育研究论坛》,2009年第2期。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1期。

v侯晓明、胡修金:《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背景内涵及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12期。

vi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6期。

陈丹萍、刘莎:《美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对我国心理辅导课程改革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vii

2009年第5期。

viii徐秉国:《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特点》,《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ix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1期;杨乃虹、王丽:《论学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x张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10期。

篇7: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文献综述正文:

本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有关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期刊、学术论文、报纸、专业性网站以及相关的评论文章。

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由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到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再到杨小凯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及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其主线是比较优势原则。

目前学术界对比较优势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经过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认为比较优势原则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具有指导意义,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仍然离不开比较优势路径的观点;而另一种是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已经过时,不适合当代国家贸易发展的实践,尤其会导致发展中国家陷人比较优势陷阱的观点。

对比较优势理论持肯定态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林毅夫、李永军、张幼文、巴拉萨等。

日本经济学家筱愿三代平(1979)在《产业结构论》一文中提出的“动态比较优势论”认为,

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发展本国对外贸易必须综合考虑国内外的具体条件,其关键在于选择一个符合比较优势发展的产业主攻方向,并且比较优势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加以创造的。

巴拉萨(1988) 在《半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战略》一书中,从动态角度对比较优势的转换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剩余劳动力不断吸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比较优势也会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再到物质资本密集型产品,最终转向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林毅夫 在《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中则对于是否会陷人比较优势陷阱的问题提出了自生能力概念,即只要培养了企业的自生能力,

开始时按照比较优势生产,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要素的积累,迟早会发生比较优势的转化,从而解决“陷阱”问题。

张幼文(2002) 在《论全球规划型发展战略》中提出“动态要素富裕”的观点,指出一个国家应该在开放经济中坚持比较优势的动态性,认为对资源要素的改造、组合、培养和创造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升级。

对比较优势持否定态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洪银兴、高鸿业等。

洪银兴() 在《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王佃凯(2002)在《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文献战略选择》中,

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产品的比较而言,不意味着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一定具有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已经过时了,竞争优势应该取代比较优势成为新的主导理论。

高鸿业(1982) 在《比较优势说不应该构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一文中,认为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产业,容易导致进口漏出和储蓄漏出,从而不能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孙文远() 在《中国水产品从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中,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解释战后出现的产业内贸易大量增长的现实,

长期单纯执行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王佃凯(2002)在《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如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会步入“比较优势陷阱”。

从出口看,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力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只能获取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处于低利润分工环节。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模式,造成一国产业结构不能升级;

从进口看,发展中国家虽在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通过技术模仿和技术外溢,改进了自身的生产技术,但这种改良型的技术进步由于过度依赖国外技术,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最终丧失技术赶超的可能。

郭克莎()在《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中指出,比较优势战略实质上是一种静态的发展战略,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

我国在劳动这种生产要素上占优势,长期以来主要靠廉价劳动成本优势发展我国产业竞争力。

如何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陈洪斌、邱曼萍(1988)提出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一,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同时,增加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技术创新,增加知识产品生产,把高科技注入传统产业是比较优势化为竞争优势;

第二,比较优势不一定局限于比较优势产业,产品价值链可以细分,不同环节对资源要求不同,因此可以在某一环节上追求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化大生产;

第三,发展贸易要注意空间结构安排,形成生产区域化、市场多样化;第四,以国际商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高档次智力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引进技术的选择上,樊纲()强调“适当技术”的概念。

他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国际竞争力主要源泉仍是成本较低的劳动力。

我国不能盲目追求高新技术,特别是那些本身无需利用许多劳动力,自动化程度高的技术。

发展中国家要关注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即适当性。

传统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不同,不能照套发达国家的新经济产业结构。

由此,笔者认为研究如何选择和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为它关系到我国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是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像发达国家一样集中精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研究如何选择和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理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同时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目前纺织品服装出口情况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之一。

我国纺织工业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在中国已经入世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必要。

纺织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我国劳动力廉价的资源优势。

我国纺织工业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国际竞争力是否强大,能否持续拥有,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我们不能满足于纺织大国的地位,应着力向纺织强国方向发展,探寻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道路。

篇8:政治风险文献综述

政治因素已成为资本市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重要来源。从宏观角度看, 政治体制改革、政党更迭、地缘政治等因素成为资本市场政治风险的来源;从微观角度看, 企业政治关联 (企业与政治人物或政府官员之间的密切关系 (Faccio, 2006) ) 在不同国家广泛存在, 政治人物或政府官员的失势或死亡也就成为政治风险的来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至今已经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而在这将近四十年发展过程中, 我国由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这个时期被称之为经济转轨时期, 也是我国经济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不断尝试完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变化成为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构成了新的风险源。

二、政治风险的界定

政治风险是一个范围很宽广的定义。尽管政治风险 (political risk) 这个名词已经在许多经济学文献中出现, 但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和统一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政治风险的研究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针对一国国内政治事件对本国企业或经济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研究。另一种是对跨国政治风险的研究。此类研究的重点是国外政治事件对本国企业或经济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我们将此两种风险称为国内政治风险以及国际政治风险。因此, 本文基于事件的角度, 把政治风险定义为国内外任何形式的政治事件引发的本国企业经营能力受到损失的可能。

三、国际政治风险研究

(一) 国际政治风险分类

现有研究对从对国际政治风险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 本文下面仅介绍比较经典的几种。

R obock (1971) 将国际政治风险区根据影响力的不同分为宏观国际政治风险和国际政治风险。宏观国际政治风险是指对所有外国企业都有影响的国际政治风险。而微观国际政治风险是指仅对某一行业的或是某一商业领域的或是具有某种特定特征的外国企业有影响的国际政治风险。

Sim on (1982) 以国际政治风险是否来自于企业投资的东道国将国际政治风险进一步细分为内部政治风险和外部政治风险。内部政治风险来源于东道国内部, 而外部政治风险来源于东道国外部的其他国家。

杨德新 (1996) 指出国际政治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很难用某种行为去概况只要其包括以下四个特征, 都可以称之为国际政治风险:一是不连续。事件必须导致相关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二是政治性。这种风险必须是由政治事件所引起的。三是不确定性。风险的自然属性之一就是不确定性, 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预估的。四是负面性。事件会导致企业的关键运营指标或战略目标发生很大不好的改变。

(二) 国际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

1. 国家干预风险。

当企业进行国际运营时, 经常会受到东道国以“保护本国经济”、“保护国家安全的名义”强行干涉正常的商业行为。2012年10月8日, 在经过整整一年的审查后, 美国众议院得出结论:华为和中兴两家中国公司与中国政府存在着某种联系, 他们进入美国市场可能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华为和中兴的遭遇只是国家干预风险中的一个小案例。

2. 政策风险。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是不连续的或是突然发生了某种转变, 这将对外国企业造成致命影响, 在与国家经济命脉相关的产业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处于转轨制度下的发展中国家, 出于环境保护、产业保护、产业升级转型等因素考虑, 东道国的政策会发生改变。近十年内, 巴西的环境保护力度逐渐提升, 所有的投资项目都要经过环保机构的审核, 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德国的蒂森克虏伯集团和我国的武钢宝钢纷纷在此政策下受挫。

3. 工会风险。

与国内不同, 在西方国家工会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存在着。在我国直接对外投资的过程中, 很多企业发现原本并不在意的工会往往会使投资出现新的波澜。1992年, 首钢以1.8亿美元拍下了秘鲁铁矿, 从这以后秘鲁铁矿成为首钢甩不掉的包袱。秘鲁的工会从一开始就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 而且还时不时的组织大罢工要求进一步提升福利待遇。没有经历、处理过这种事情的首钢为其国际投资交出了一笔不菲的学费。

4. 恐怖袭击风险。

自从911事件以后, 恐怖袭击风险成为一种新型的风险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恐怖组织风险也可以成为地缘风险, 它主要发生在政局比较混乱, 有局部小规模战争存在的中东、北非等地区。2011年12月, 由于叙利亚政治局势的不稳, 恐怖主义袭击的风险大大增加, 我国实施紧急撤侨, 我国企业在叙利亚的投资受到了极大打击。

四、国内政治风险研究

与国际政治风险主要强调不同国家政府的掠夺风险及其对国际投资的影响不同, 对于一个国家国内政治风险的研究主要考察政治制度变化或政治人物变更带来的不确定, 并且往往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因而更容易判断政治因素带来的政治风险。由于不同国家政治体制不同, 资本市场的国内政治风险的来源和经济影响也不同。

不管是在发达国家, 还是转轨国家, 政府对经济活动或多或少有干预, 这导致部分企业通过建立政治关系来谋求经济利益, 使企业的政治关联在很多国家普遍存在。所谓企业政治关联是指企业与政府官员或政治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Faccio, 2006) , 在不同政体国家, 企业的政治关联具有不同的形式。现有研究表明, 借助于与政府官员或政治人物良好的关系, 政治关联给关联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相对于非关联企业, 关联企业的融资规模更大、融资成本更低 (D inc, 2005;K hw aja和M ian, 2005;C lassens等, 2008) ;在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的情况下, 更可能得到政府的救助 (Faccio等, 2006) ;能够享受政府的税收政策优惠和政府补贴 (A dhikari等, 2006;吴文锋等, 2008) 。

然而福倚祸伏, 政治关联在给关联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成为政治风险的来源, 国内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政治人物的健康、选举导致的政党更迭都给企业带来政治风险, 都可能成为上市公司非系统风险的组成部分。下面从国内政治风险的来源及其影响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回顾。

1.资本市场的政治风险因素的来源。

第一, 政治人物和政府官员的健康或死亡所产生的政治风险。Fism an (2001) 和R oberts (1990) 的研究说明了政治人物的健康给关联企业带来的政治风险。Fism an (2001) 对1995-1997年苏哈托执政后期市场关于苏哈托健康状况流言的市场效应研究, 揭示了政治人物健康状况所产生的政治风险。在此期间, 市场共发生五次关于苏哈托健康不利的流言 (分别是1995年1月30日至2月1日、1996年4月27日、1996年4月29日、1996年7月4日至9日、1997年4月1日至3日) , Fism an发现关于苏哈托健康状况的流言会造成市场下跌, 与苏哈托关联程度越高, 公司股票价格下跌幅度越大, 关键政治人物的健康状况成为企业政治风险的来源。

R oberts (1990) 的研究则说明了政治人物死亡带来的政治风险。他考察了1983年9月美国参议院议员Jackson死亡事件对与Jackson有关系的企业股价的影响。通过事件研究, R oberts发现, Jackson死亡事件对关联企业的股价产生了显著影响, 与Jackson关联的公司, 股票价值平均约下跌1.6%。Faccio&Parsley (2009) 的研究扩展了R oberts (1990) 的研究 (针对单个国家单个政治人物死亡事件) , 他们分析了35个国家多起政治人物的突然死亡事件 (包括交通故事、心脏病、自杀、被谋杀、突然中风死亡等, 但不包括慢性病和事故后24小时死亡事件) 对关联企业价值的影响。他们发现政治人物死亡所导致的政治关系消失造成公司总部在政治人物家乡的企业价值平均下降1.7%。

第二, 政治权力结构变化或政治斗争所带来的政治风险。Johnson&M itton (2003) 的研究充分说明了政治人物之间的斗争给关联企业带来的政治风险。1998年9月马来西亚发生了两大重要事件:第一, 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实施资本管制, Johnson&M itton (2003) 认为政府的资本管制意味着政治人物可以动用更多的资源来补助关联企业, 进而其股票价格也应该上升。第二, 马来西亚第二号政治人物安瓦尔因为与第一号人物总理马哈蒂尔的政治斗争而倒台。1998年9月2日安瓦尔被解职, 9月20受贪污等指控而入狱。这意味着, 尽管实施资本管制可以提升关联企业的股票价格, 但安瓦尔倒台使与其关联的企业由于政治关系的消失而不能从中受益。

Jayachandran (2006) 提出的“杰佛兹效应” (Jeffords effect) 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政治权力格局变化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政治风险。2001年5月24日, 美国联邦参议院议员Jim Jeffords因对共和党推行的政策持不同政见而宣布脱离共和党成为独立人士。Jeffords的决定改变了共和党和民主党在美国参议院的权力结构, 共和党与民主党的比例关系从50:50变为49:50, 民主党取得了参议院的控制权。Jayachandran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了上述突发性政治权力改变事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发现Jeffrods事件使得向共和党捐款的公司股票市值损失约970亿美元。

而国内研究主要是从地方政府换届角度来分析面临的政治风险, 潘越等 (2015) 发现, 我国市委书记的更替会导致政企关系的重构, 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第三, 在政治选举体制下, 执政党更迭带来的政治风险。G oldm an, R ocholl&So (2009) 和Siegel (2007) 的研究结论更加明确地提出执政党更迭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政治风险。G oldm an, R ocholl&So (2009) 通过美国2000年总统选举事件研究了标准普尔500指数 (S&P500) 样本公司的政治关系与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关系, 发现当共和党赢得2000年总统选举的消息公布后, 与民主党相关联的公司股票价值下降, 上述价值效应对大公司更为明显。Siegel (2007) 对南朝鲜的研究表明, 企业与执政党的政治网络关系可以提升国际联盟的绩效, 但是当原来的执政党变为在野党之后, 与原来执政党的关系变成了企业的负债。而国内研究主要是从地方官员的更迭角度来分析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

2.资本市场政治风险的经济影响。

以上的文献主要从资本市场反应角度来考察政治不确定因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而还有少数文献则分析了资本市场政治风险对波动率等方面的影响。

Snow berg, W olfers, and Zitzew itz (2007) 指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价值是基于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结果 (例如, 总统选举) , 增加对此类事件的研究 (政治事件带来的风险) 可以提高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决策效率。

以美国资本市场为样本, P?astor and V eronesi (2012) 发现政治不确定性 (即政治风险) 会使股票价格产生更大的波动;即政治风险降低了市场的波动率。Foerster and Schm itz (1997) 通过研究美国大选发现, 美国总统大选会导致美国股市回报显著降低, 且大选的第二年美元贬值的可能性增加。

上一篇:工资集体协商要约回应书下一篇: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及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