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

2024-05-17

游戏力(共8篇)

篇1:游戏力

《游戏力》书荐

高一语文组聂忠艳

还记得孩子在襁褓中,对你满含爱意的凝视吗? 还记得蹒跚学步时,他摇晃着扑向你怀里的情景吗? 还记得在床头脸碰脸跟他讲故事的温馨时光吗?

还记得与他手拉着手,谁也不做声,一起漫步走过的那条路径吗?

身为父母的我们,一想到这些温暖的场景与时刻,再苦再累,也会觉得幸福、值得。

但幸福似乎总是那么短暂。我们更经常地发现,自己与孩子常常陷入对抗甚至战争的状态。曾经,孩子在我们眼里像水晶一样的透明,他为什么会笑?为什么会哭?一个小动作,一个小表情,我们都能清楚的知道它代表的含义。现在,我们看不懂了,猜不透了,说不听了,甚至管不了了„„我们郁闷,我们无奈,我们痛苦,„„我们纠结着,我们不知道怎么办。这种状态就像两台电脑,连不上网络,谁也共享不了各自的信息,谁也不了解谁„„最后只是剩下我们冲孩子大喊大叫,渐渐的这种方式变成一种习惯,但我们依然感觉无力,感到山穷水尽,很难在获得孩子的信任„„《游戏力》这本书把这种现象称作“断了联结”。我们必需重新“联结”,才有可能重新回到亲密交流的状态。

“游戏”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揭秘,他们的心事不会告诉我们,但一定会玩给我们看,只不过玩的方式有时令我们崩溃。比如,幼儿园的老师不让孩子说话,孩子放学回家玩游戏时,孩子会要求当老师,并且会要求你当学生,但不能说话,都得听他的。再比如,您让孩子在边上站一会儿,他反应很激烈,这说明他曾被罚站„„ 《游戏力》这本书会教您如何通过游戏“联结”亲情,如何通过游戏读懂孩子内心(孩子是喜悦?疑虑?失望?悲伤?„„)如何有效的让孩子接纳我们及我们的想法„„

《游戏力》这本书用几十个案例重新解读孩子的恼人行为:哭闹、对抗、打人、争吵、破坏规则、胆怯退缩、沉迷网游、失去学习动力„„

《游戏力》这本书通过几百个方法,启发我们的灵感,巧妙化解日常冲突,让孩子主动自律与合作,让自信的力量永不灭,让我们与孩子之间永远亲密。

如果《游戏力》能成为您的育儿指南,那么您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说:“我有一个天堂般的童年。”

篇2:游戏力

----读《游戏力》有感

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也在书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1.去看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和需求。

我们经常把重点放在恼人的表面行为上,而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所掩盖的痛苦;或者,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痛苦,但自己却无能为力。“你是讨厌鬼”这句话,其实是“我喜欢你”的小孩版本,孩子之所以说我讨厌你,是因为直接表达“我好害怕,我需要你”显得太软弱了。当孩子对他人言语恶劣时,他们通常传递的是这样的信号:我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而表面上他们可能会拒绝我们的爱,而我们必须坚持到底,知道他们知道自己确实被深爱着。写观察镜要求我们回看孩子们的行为和语言,想一想孩子这些话背后的需要,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他需要什么?语言越恶劣,说明内心更痛苦。他用语言伤害你,同时更是给自己划刀子。柚子经常会在发脾气时拒绝我的拥抱,可是有好多次,我都不顾他的推打,坚持让自己平和,坚定的抱住了他,他常常都能安静下来,事后我再问他,你生气的时候说不要妈妈抱,可我感觉抱着你之后你的感觉好了一些,下次如果你还说不要抱不让抱还打我,我怎么办。柚子说,我说不要抱你也得抱我,你抱着我我就会好起来的。

2.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孩子建立联结,让孩子表达情绪。

看到了孩子的真正需求,那我们下面能做什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尽我们所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与尊重,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是受人欢迎的。孩子所发泄的情绪,跟游戏毫无关系,他是将别处积累的情绪借机发泄出来,所以重点放在以嬉戏的方式来处理潜藏的情绪。游戏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依照自己的意志来实验,暂时放下现实空间和真实社会中的规则与限制。这些游戏不仅仅是利用了逆反心理而已,甚至也不只是为了把孩子的叛逆行为引向正途。假装进攻的游戏,真正的结果却可以重建联结,表达情感。游戏在日常的互动中,不仅让爱得到了表达,也使引导孩子的工作得以进行,并自然地弥补了哪些稍早发生的冲突和不愉快。

3.游戏的原则和方法

如果一件事情能把孩子逗得咯咯笑,那就应该再来一次,一而再,再而三,一做再做。孩子快乐吗,他们的眼睛里有亮光吗?快乐笑声是评价游戏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有必要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或者把我们的知识当作建议给他们,实这些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父母的介入无助于培养孩子自己对事情的良好判断力,他们有时必须靠自己去发现,我们提供支持和鼓励,就是最好的帮助。所以,一天当中有这么一段时间,把其他事放在一边,跟孩子专心的做一些游戏,让孩子主导游戏,跟随孩子:只说“好啊!”;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注意安全,但不用过度担心;在必要时,轻推一把,引入重要的主题,让事情变得有趣。每天的最后一个游戏,一定要以笑声或孩子的胜利结尾。这样才能保持孩子对游戏的期待和满足感。非常认同!

4.迎接情绪的暴风雨

如果你因为有情绪而被处罚,又因为表达了情绪而收到更大的处罚,那么就很难从伤痛中恢复,因为你没有机会清除伤痛。过分压抑情绪的人,要么因为再也无法忍受而激烈爆发,要么由于情绪淤积而出现各种不健康症状,如忧郁、焦虑、暴力倾向等。情绪爆发时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确实过于感情用事,但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却正是情绪在平时得不到足够的表达而引起的。孩子陷入发脾气的恶性循环,因为还抱着一线希望,希望下一次能有人来倾听和理解自己。愤怒的表象之下,掩藏着的是脆弱的感受!我们会有一段时间不停的发脾气,也跟孩子一样,因为还抱着一线希望,希望下一次能有人来倾听和理解自己。用强硬的语气,来掩饰自己的脆弱。疗愈情绪的首要工作是释放情绪,提醒孩子,哭没关系,害怕或生气都没关系。但请不要让他们自己哭。让孩子自然的把脾气发完,需要我们做到的只是留在孩子的身边或附近,认真倾听,而不是转身离去,或者命令他走开,又或者喋喋不休的问问题和指手画脚的出主意。冷却自己:在采取行动前,试着数到十,暂时休息一下,等待事情自然平息,给朋友打个电话,或者与其他父母交流等。

5.为我们自己充电

坏情绪来临时,轮到我们了,该我们去找人倾诉,把杯子蓄满。找一个倾听者:这个人能够尊重你,对你的话感兴趣,但不会教导你该如何如何做的人。倾听者要做的:不管你是哭,是笑,还是气得发抖,他都能坚持倾听,不会劝倾诉者把情绪收回去。换位思考,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倾听者,那孩子需要的妈妈不就是这样的吗?他们一定希望妈妈能够尊重他,认真听他说话,但是不指手画脚的教导。如果是这样,他们感觉一定很好。我们需要倾诉,揭开心中那些为人父母的痛苦秘密,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可能对自己最好的朋友也难以启齿,但我们可以与其他父母相互倾诉。好的倾听方式包括依次轮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要泄漏别人的秘密,让别人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而不必担心被批评或者遭到拒绝,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说我也是啊紧接着就谈起自己的事。续杯的方法可以是:找其他人来帮忙照顾孩子,经常出去走走,与其他成人坐在一起聊聊天,这样你才不会身体疲惫。

篇3:游戏:赋予体育新的生长力

关键词:体育,游戏,生长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倡导学生要走出课堂, 接受阳光的照射, 每日最少活动一小时。根据指导意见, 学校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游戏活动, 从学生的体育兴趣着手, 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使体育课堂整体呈现繁荣景象。

一、兴趣始于游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待事物以具体思维为主, 他们的性格单纯, 抽象的道理对他们来说是难懂的, 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在设计低年级学生的游戏时应关注其年龄特征与思维接受能力, 设计生动活泼的模仿或互动游戏, 从而激发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

例如, 低年级的学生刚进校园, 由于换了学习环境, 部分学生性格胆小, 出现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现象。为了让其尽快摆脱这种状态, 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我设计了下面的游戏活动:“拉圈抢球”游戏。我首先将班上的学生根据性格分为活泼、内向两组;然后将他们错开搭配分成若干小组准备游戏;游戏中每组选择一名学生到中间发球, 其余学生围成一个圈, 要积极抢球还要保证发出的球不落地, 哪组坚持时间最长, 哪组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小孩子天生争强好胜, 这个游戏正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

这个简单而有趣的游戏, 既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又锻炼了学生的性格意志,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在经历挫折和困难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 它能激发学生潜在的运动欲望, 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 也让我们的体育课堂呈现轻松、和谐、生长的景象。

二、关系近于游戏

要想使课堂有序、高效地发展下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学生对教师怀有好感, 那么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必将充满期待;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抱有厌恶之情, 那么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必将满生厌倦。古人也曾说过:“亲其师, 信其道”, 小学教学, 尤其是体育教学更要关注这一主观因素的存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是保证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 在教学“合作跑”的内容时, 我采用“大渔网”游戏作为准备活动的切入口, 让学生初步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然后从最初的两人合作跑逐步过渡到多人合作跑, 学生在跑动中调整方案, 改进技术。最后为了增加比赛的难度, 我让学生尝试两人绑腿的合作跑并逐步过渡到多人, 让学生在不断挑战中增强积极性。

在这个比赛中, 教师既是讲解者、指导者, 又是执行者、参与者, 正是有了教师的参与, 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都想与老师一决高下。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学生不再是仰视老师而是平视老师, 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师生之间增添了几分亲近感, 学生对教师也会产生喜欢与敬佩之情, 有助于体育课堂长久持续地发展。

三、内容富于游戏

要想使我们的体育课堂丰富多彩, 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研究教材、开发教材、运用教材。小学体育课堂, 游戏的运用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因为有了游戏而更加生动, 学生因为有了游戏而更加活跃, 师生因为有了游戏而更加亲近, 内容因为有了游戏而更加丰富。

新《体育课程标准》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性的同时, 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学生不可能整齐划一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 也不可能在学习结束之后后达到同样地学习结果。所以如果经常采用固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 很难激发学生比赛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换一种方法, 把成绩相当的学生组成一组, 这时学生兴趣会再次得到激发, 无论是快的还是慢的, 每位学生都会抓住新的机会, 挑战自我, 同时也能享受进步和胜利的喜悦。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和挖掘教材, 善于利用条件和创造条件,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选择适合的游戏, 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培养他们的兴趣, 锻炼他们的意志。

参考文献

[1]邓平.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家长应提高“游戏力”

日前,家教领域掀起了一场有关“在游戏中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大讨论。“创造力”是中国家长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不少家长习惯于将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责任推给幼儿园与早教机构,认为学习才是创造力的来源。其实不尽然。在劳伦斯·科恩撰写的《游戏力——会玩的父母大智慧》一书中,作者认为游戏也是创造力的来源,并提出了“游戏式育儿”的概念,鼓励家长提高陪孩子玩游戏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游戏、享受游戏、寓教于乐。倘若我们能以一颗童心陪孩子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受教,孩子的综合能力一定会显著提高。

将学习化为一场游戏

(陈女士,33岁,幼儿教师)

我很渴望成为“会玩”的父母,用游戏的方式来建立亲子间沟通的桥梁。

儿子小康的出生与成长,让我拥有一颗童心,学会了用澄澈的眼光看世界,也学会了享受游戏。游戏过程中我们一起享受快乐,并在快乐的气氛中产生亲密感,不但帮助我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建立信任和亲情。

小康5岁时,很喜欢一本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故事情节是,迈克与他的挖土机来到波波城的教堂,用一天时间为教堂修建了洗手间。他们不停地工作,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洗手间终于建好了。

小康问:“洗手间修好之前,迈克和挖土机去哪儿上厕所呢?”

看着他一脸的认真,我的大脑瞬间短路,完全找不到思路。我说:“也许,他们不需要上厕所吧!”小康认真地否定:“不对!每个人每天都要上几次厕所!”

我又想出一个答案:“也许,他们借用别人的厕所吧!”“不对,”小康说,“书里不是说了教堂是孤零零的建筑,周围没有人住吗?”

“也许,他们可以找个公园给小草‘浇水’吧!”我被逼无奈,编出这个荒唐的答案。小康满意地笑了,自豪地说:“妈妈,我比迈克和他的挖土机更棒,因为我知道要去洗手间小便。”

小康爱问“为什么”。从他问第一个“为什么”开始,我就像一个随时准备接球的运动员,不断地给他提供各种答案。像育儿专家所指导的那样,我尝试把一些问题反抛给他。他兜一个圈子之后,又把问题绕回来,不依不饶,一定要我给出令他满意的答案。

顺着小康这种“追问游戏”的思路,我把知识化为一场场游戏,跟他一起玩。为启发小康深度思考,我问:“假如你是迈克和挖土机,有没有比随地大小便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小康想了一会儿,兴奋地说:“妈妈,我可以先挖一个坑,上好厕所之后再把坑填上。这对挖土机来说很简单!”

我让小康把解决方法连贯地说出来,画出来,再给每一副图配上相应的文字。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堂作文课。小康绞尽脑汁,结结巴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在旁边“添油加醋”,趁机教他几个成语。我还教他“首先……然后……最后”等关键词,让他套用进去,让表述变得有条理。

完成这幅连环画以后,小康骄傲地说:“妈妈,以后我写故事,肯定会写得更好!至少,我会想到每个人吃饭、睡觉和上厕所的问题。”

我在幼儿园工作时,要了解教学目标,然后将目标融入游戏,再根据目标设计游戏、组织游戏。我曾在2016年4月英国《时尚育儿》杂志读到一篇有关“游戏与幼儿创造力”的文章。英国育儿专家海伦·哈达尼说:“培养创造性思考能力的一个好办法是扮演海盗。玩海盗扮演游戏多的孩子,在语言、记忆和推理能力上的发展都比别的孩子更快,对他人思想的理解力也更强。”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最喜欢“演戏”。自编自演“加勒比海盗”,最让小康感到过瘾。

我跟小康在家里玩这个游戏时,一般不预先设定规则,他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小康作为英雄男一号,不断尝试拯救“美女”和寻找“宝藏”的办法。我也开动脑筋,为他设置各种障碍来阻挠他。

在玩的过程中,我潜移默化地教给小康很多知识,甚至将幼小衔接需要的能力培养蕴含其中。比如:通过“破解寻宝图”教他简单的加减运算;借助“正确姿势才能打开密码之门”来教他正确的握笔姿势;以“写救援信”的方式教他写简单的汉字;用“绘制藏宝图”来教他使用数学工具,了解比例尺的用法;等等。

将知识融入玩耍,让游戏成为学习的媒介,学习效果非常好。小康学到了知识,锻炼了综合能力。他拥有将想法和主意付诸行动的信心,从不因担心失误和犯错而畏首畏尾。

别把“瞎闹”不当回事

(周先生,38岁,平面设计师)

5岁是孩子想象力爆棚的阶段,出牌不讲套路,做事不按规则,破坏性举动与异想天开的点子每天都有。孩子自创的游戏会越来越多,对陪玩大人的要求也更多,我儿子周立就常批评他妈:“轮到我做老师上课时你不许玩手机!”“你的拖拉机怎么开得这么慢,能不能专心一点?”“你好笨啊,这么简单的积木都不会拼?”

我爱人不胜其烦,向我抱怨精力不够用。我在刷朋友圈时特别关注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同事,看他们如何陪熊孩子玩。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美国做全职妈妈,她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她陪孩子“做项目”的家教方式也让我茅塞顿开。

“项目”这个词,原指成人世界里一本正经的生意或工作。然而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里,“项目”是孩子们的日常功课。项目可以大到“一粒种子如何变成苹果派”“垃圾如何处理”“我当美国总统”,也可以小到“如何冲一杯咖啡”“小客人到我家来”。

家长不但要陪做,还要帮孩子展示。老师曾将发明一台“成长机器”的项目分配给同学们。这个匪夷所思的“项目”,需要发挥全家人的想象力。爸爸用一堆纸箱子做出一台类似“哆啦A梦的时空穿越机”。妈妈陪着孩子去图书馆,查找与增长身高有关的书籍;教孩子用谷歌搜索类似机器的发明史等。最后,他们把相关材料打印、塑封、装订成册,作为“成长机的使用说明书”。

nlc202309081943

项目汇报那天,幼儿园成了“展销会场”。家长们陪着孩子“推销”项目,老师们像采购员一样走来走去,观赏、点评、下订单。

我将这些图片分享给我爱人时,她说:“至于吗?这么费时费力,有这工夫还不如送娃上兴趣班呢!”我跟她分析:“等娃长大了,或许他记不得上了什么兴趣班,但肯定会记得我们陪他做过一台奇怪的机器……再说,我同学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按时睡觉、定时运动,还改掉了挑食的毛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人家的经验,促使我和爱人反思——我们觉得陪孩子烦,不是因为体力、精力不济,而是从一开始就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了“无用”“瞎闹”“没意义”的标签。反思我们的童年,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陪我们游戏。长大后,古板无趣的我们对孩子提出的很多玩法都无法入戏,感到厌烦。

我们夫妻都爱读书、善反思,借鉴他人经验自我调整以后,当孩子再抗议我们“玩游戏不认真”“角色扮演不入戏”时,我们不再罢工,而是说服自己放下姿态,重寻童心。

比如,孩子早晨磨蹭是个困扰我的问题。就在我某一天想要发火的时候,他跟我说:“我们玩个游戏吧!假装我还在玩,马上要迟到了,你就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于是,儿子迅速收拾停当,像隐形人一样下楼上车。我则以夸张的语气与动作捶胸顿足地说:“我自己去幼儿园了,再见!”上车后我继续表演:“如果老师问周立呢,我就说他太磨蹭了,被我甩在家里了。”此后,我经常玩“假装生气”的游戏,而且想出了“扔他进垃圾桶、把他丢在森林里”等方法。他一边哈哈笑,一边加快速度,把该做的事情迅速做好。

再比如,我家小区有些房屋外墙有缝隙,儿子雄心勃勃地要“修补”。他搜集的修补材料有石头、碎砖和沙子,还饶有兴致地看装修工人和水泥。妈妈因为不卫生而阻止他,他觉得妈妈“好没劲”。

沟通之后,我发现孩子那种“追求完美”的欲求值得尊重。恰好我在网上看到某培训机构正在举办“用乐高积木修补墙体与路面,让城市更美好”的比赛。我就给儿子报了名,并把他参赛的过程全程摄影。其间,我目睹孩子为每一个选定的缺角绘制模型图。屡次试错之后,他拼装的积木组块完美地贴合缺角。当他发现自己的积木能让城市更美好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不久后,儿子散步时发现院外的盲道上有一段很长的破损。我爱人建议他把修补盲道当成“项目”来做。母子俩制订计划——先向附近居委会反映,再向城管部门反映,或写信给“市长信箱”,或爆料给媒体,或网上搞众筹……

这个“项目”让孩子学到上网查资料,搞清了一些政府部门的职能;给相关部门提建议时该如何说话,写信的时候要怎么措辞……这段盲道很快得到相关部门的修缮,爱人感慨道:“我以前总觉得孩子瞎闹,多管闲事。但是,陪他一本正经地去行动的过程让我重温了一遍童年。孩子的较真、努力、锲而不舍,多可爱啊,我竟然一直没发现!”

现在,我儿子上了小学,他喜欢的游戏不断“升级”,对陪玩大人的要求更高。我们的“游戏力”也大大提升,不但配合他“玩”,还发明一些游戏或从网上借鉴一些游戏邀他一起玩,我甚至还把公司培训中参与的游戏活动搬回家。

比如我们公司培训时有一个活动,借鉴华盛顿大学设计课上一位老师给学生设计的“项目”:给学生一杯水、一张纸和一支笔,要求学生想办法防止一个从屋外进来的不知情的人喝这杯“有毒的水”。做这个项目时,我的同事们大都用文字表述,写上“剧毒”两字,或用图像画个骷髅图贴在杯子上。我家玩这个游戏时,我儿子把一张纸揉成团扔进了杯子,自然不会再有人喝那杯水。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时,我们尽可能发明游戏,一边玩一边启发他。孩子学拼音时感到吃力,我用橡皮雕刻出拼音的印章,跟他“敲章”玩;孩子记不住国旗与国家地理版图时,我让他“建立”一个虚构的国家,设计国旗、地图、国歌……这些游戏,不但帮助孩子巩固课内知识、拉近亲子距离,还让我保持了年轻心态。说实话,玩游戏的灵感对我的设计工作也大有帮助。

在游戏中培养哪些能力?

(黄教授,儿童心理专家)

幼儿家长都知道要陪孩子玩,建立“亲子地板时间”做游戏。然而,对于“玩什么”“怎么玩”“玩耍要达到何种目的”“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什么能力”等问题,家长们常感到疑惑。

当孩子入学后,家长注意力全放在学习成绩上,游戏被当成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事实上,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知识,还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厘清亲子游戏要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有助于我们寓教于乐、玩出水平。

首先要培养“提问的能力”。第一个案例中的小康不断追问妈妈“挖土机如何上厕所”的问题,就是“独立思考”的标志。对孩子而言,“提问”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对大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合乎逻辑,又显得莫名其妙。家长不要打断孩子,更不要泼冷水,而是要尊重这些问题是“天大的发现”,鼓励孩子追问出个所以然。像小康妈妈学习将孩子的问题不断地抛回,让孩子自问自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具有开放性,他自己越能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就越能锻炼独立思考与发散思维的能力。

其次是“信息加工能力”。在第二个案例中,周先生旅居美国的同学陪孩子做“项目”,其实是在帮助孩子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体验到不同信息是如何联系在一起,再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可借鉴这种玩法,让孩子能够超越固有的观念看问题,接受并加工多姿多彩的信息。举例来说:家长可以跟孩子玩一个发散性的游戏——“说说看,苹果、袜子、梳子,这三样东西哪样最特殊?”孩子给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说明理由;家长给出不一样的看法,也说出理由。然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采访一下爷爷奶奶、同学老师,把大家的看法记下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归纳总结,这些都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贯穿。

再次是“推理和评估的能力”。第一个案例中的小康妈妈没有给孩子标准答案,而是不断给出各种猜测,让小康判断。小康努力地推理、思考,对妈妈提出的猜测进行评估。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技能训练,纽卡斯尔大学的教育专家利兹·希尔斯说:“如果你启发孩子的思考能力,他就懂得了如何以更明智的方式分析、评估和加工信息。”

大人可在游戏中向孩子展示推理过程。比如说:看动画片看到一半的时候,先暂停,玩“猜猜大结局”的游戏——家长说自己猜到的结局,为什么这么猜,然后让孩子猜。在猜和讲的过程中,能提升孩子的推理能力、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大家继续看完这部动画片后,再玩“我做影评家”的游戏——家长评估自己猜的结局与实际结局的异同,点评一下编剧的高明之处。家长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作为范本表现给孩子,孩子会一目了然,一学就会。

最后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辅相成。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建立自信和自尊。当然,玩游戏会有失败,要让孩子在试错中寻找办法,家长不要越俎代庖,要让孩子意识到“挫败是解决问题的信号,而非失败的信号”。英国儿童心理学家琳达·布莱尔说:“小孩子需要经历挫败,因为这样他们才会开始创造性地思考自己能做的事情。”

〔编辑:冯士军〕

篇5:游戏力

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可爱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小天使,把我们逗得乐呵呵的,但是淘起来的时候,会把我们气的肝疼。父母这一职业是有很多难题的,怎样掌握一些有效的育儿知识,妥善处理熊孩子热的麻烦呢?最好的方式是陪伴!但是面对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快节奏生活,当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因为“陪伴孩子的质量比时间更重要。”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陪伴玩ta想玩的,而不是你想做的;陪伴时避免工作干扰,远离手机;带着愉快的心情陪伴,而不是一种愧疚或补偿。游戏(是一种在虚拟世界里获得真实体验的活动)是一种比说教要有效得多教育方式,我们父母要把说教思维转变为游戏思维。这样,尽管有时我们只能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却能促进更好的亲子关系。

用游戏教育孩子的方式,称作游戏力(playful parenting),指的是用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当我们理解了游戏力,并能用游戏思维设计游戏时,孩子的许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在今天的课程中,胡月老师提到了几个简单易做的游戏,比如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一般没有独立吃饭的习惯,主要因为勺子火筷子用的不够灵活,我们就可以用“花生回家游戏”教孩子使用勺子或筷子:给孩子准备一碗花生,一个盘子,一个勺子(或一双筷子),告诉孩子花生要回家(盘子是花生的家),我们要帮助他们,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但练会了怎样使用勺子(或筷子),还灌输了助人为乐的想法。再比如“导盲犬找宝藏游戏”,通过游戏体验(父母饰演盲人,孩子饰演导盲犬),盲人需要导盲犬的的帮助才能找到隐藏在附近的“宝藏”,首先让孩子明白规则,然后父母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指令:去冰箱里取牛奶、书柜拿书等。几轮之后,在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感受。在这个游戏里,孩子需要面对“盲人”因为不便利而造成的不灵活(走路慢、突然绊倒等),孩子就需要忍者“快点去找宝藏”的心情,耐心地帮助盲人一步步走到目的地,这样,对于爱发脾气的孩子,就可以学会情绪管理。并且通过角色转换,培养同理心,学会理解他人。

游戏不仅仅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大人也会有很大的收获,最明显的是促进亲子关系。对于孩子们来说,“喜欢和我玩游戏的人=喜欢

我的人”,因此,会促进孩子对大人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另外,从长远来讲,游戏是最高效的教育方式。当然,教育孩子,家长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游戏上,而应该关注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这些还可以用于成人的各种关系上。尤其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受一些干预,带着他们走向户外,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在对孩子设立底线的同时,多一些自由给他们,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培养轻松和谐的亲子关系,避免被熊孩子折腾得头大,促进亲自双方的成长。

篇6:30个专注力训练小游戏

1、萝卜蹲。

将孩子分成人数相等的三组,一组代表红萝卜,一组代表白萝卜,一组代表黄萝卜。老师喊口令:“红萝卜蹲,黄萝卜蹲,白萝卜不蹲。”喊哪一组蹲,哪一组要快速蹲下。喊另一组,前一组的孩子要快速站起。未按口令动作的孩子算失败。(也可以由孩子来发令)

2、对旗语。

准备不同颜色旗子6面,每一面代表一个动作。如:红旗拍手,绿旗向前一步,蓝旗向上跳等。老师先介绍每种旗子代表的动作。然后任意举起一种颜色的旗,让孩子做出相应动作。要求动作迅速,举起两秒后没做出动作或做错,都算失败。如此反复练习。小孩子可以逐渐增加旗子的数量。

3、高个矮个。

学生围成一圈,教师示范,“高个”代表两手上举,脚尖掂起。“矮个”代表两腿半蹲,两手扶膝,像马步。然后老师发令:“高个”,就来个马步;“矮个”则相反。没有立即做出正确动作算失败。家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比谁错的少。

4、大小西瓜。

小朋友站成圈。老师指定一个孩子当排头,说“大西瓜”,但两手比成小西瓜的样子;接着第二个孩子说:“小西瓜”,但两手比成大西瓜的样子,依次直到最后一人。

5、手指爬梯。

孩子两手放在胸前,先左手拇指与右手食指尖相连,然后左手食指右手拇指往上爬,两指尖在上面相连,接着又是左手拇指与右手食指尖相连;这样依次反复上爬,爬到头顶再往下爬回。孩子熟练后可增加难度,左手拇指与右手中指尖相连,左手拇指与右手小指尖相连等。

6、抓耳抓鼻。

小朋友在老师面前站成一排,老师喊口令,小朋友来做动作。当喊“

1、2”时,孩子两手在胸前按口令节拍击掌两次;老师喊“3”时,用左手食指与拇指抓住鼻子,右手与左臂交叉用食指与拇指抓住左耳。接着,教师再喊“

1、2”,孩子依然按节拍击掌两次,而当老师再喊“3”时,孩子换成右手食指与拇指抓住鼻子,左手抓住右耳。这样反复变换,如果孩子在发口令后2秒内没有做出动作,或动作不对都算失败。

7、弹钢琴。

孩子先排队站好,从1到7报数,每人记住自己的号码,并明确该号码在音乐中所代表的音符。比如1是哆。3是咪。孩子围坐在老师面前,游戏开始,老师用简谱唱简单的调子。唱到哪个音,报相应数的孩子就快速站起,第二个音响时再立即坐回。这样,如果听到自己的音时不立即站起或者误站起的孩子都记失败一次。老师可先用“12345671”、“17654321”试音,使孩子有所准备。所唱简谱由易到难,逐渐加快。

8、拔“孔雀毛”。

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当孔雀,用十几条彩色皱纹纸当作羽毛,塞在“孔雀”的衣服口袋里、系在腰上、绑在脚上、别在背上等等。游戏开始前,老师给“孔雀”蒙上眼睛,让他在屋子中间原地转三圈。老师下令“开始”,其他小朋友就向孔雀靠近,趁孔雀不注意的时候,拔“孔雀身上的羽毛,一次只能拔一根。“孔雀”则提高警惕,两手在身体四周挥舞,不让别人拔毛。如果其他小朋友被“孔雀”的手碰到,就失败了,失去拔毛的资格。“孔雀”的羽毛被拔光时,游戏即可宣告结束。拔得羽毛最多的热闹即是胜利者。

9、大西瓜、小西瓜。

其实这是一个反口令练习,当老师说大西瓜的时候,学生的手要比划成小西瓜的形状;当老师说小西瓜的时候,学生的手要比划成大西瓜的形状。如果想采取比赛的形式,每组可派代表上台,看谁坚持到最后,谁的注意力就最集中,反应也最敏捷。

10、找领袖。

选一名学生当“侦探”,在教室外边等候;选一名学生当“真领袖”藏在学生中间;再选一个“假领袖”站在讲台前。游戏开始,真领袖在人群中带头做各种动作,假领袖密切观察真领袖的动作进行模仿,所有的学生再跟着假领袖的动作去做,这时,侦探走进教室寻找人群中的真领袖。此游戏要求真领袖灵活,做动作时不能太明显,假领袖机敏,要随时注意真领袖动作的变换,还不能让侦探发现他目光的方向,而全体同学呢,也要注意力集中,紧紧跟随假领袖做动作,否则跟大家节奏不统一,就会被误认为是真领袖。

11、我是木头人。

——歌谣:赛赛赛,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选代表上台比赛,边拍手边说歌谣,歌谣停止,必须做到一动不动。台下的同学呢,刚开始静观之,过一会儿在台下做各种怪动作,目的是把台上的同学逗笑,看谁能注意力集中,坚持不动的时间最长,谁就是获胜者。

12、数青蛙。

这是一个训练数学思维和注意力的比较难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老师先说到这里,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规律,再请五位同学上台,也可以全班按座位依次接力数,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谁的数学思维敏锐,反应快,谁坚持到最后也不出错,谁就是胜利者。

13、躲开“3”。

跟“明7暗7”的要求一样,从1开始数数,凡是和3有关的数字,3的倍数,都不能说出来,要用拍手表示。这个游戏比“明7暗7”难度大一些,因为和3有关的数字出现的频率高,3、6、9、12、13、15、18、21、23、24······所以一不小心,就会中圈套,所以注意力必须得高度集中。

14、找数字。

让孩子在纸上把大小不同、次序混乱的1—100的数字,依次找出并圈上。(提示:这个训练可常做,每次记录下时间,或跟家长比赛,增加训练的趣味性。

15、连图形。

让孩子把1—100甚至更多的数字按顺序连接起来,组成各种有趣的画面。

16、小帮手。

经常让孩子帮助家长拿各类小东西,从一件到几件不等,要求他在一次完成。“请帮我拿一个苹果、一把小刀、一些纸巾和几个牙签。

17、玩扑克游戏。

可锻炼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应能力。

取三张不同的牌(去掉花牌),随意排列于桌上,如从左到右依次是梅花2,黑桃3,方块

5、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如梅花2,让她盯住这张牌,然后把三张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长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然后,让她报出梅花2在哪儿。如她说猜对了,就胜,两人轮换做游戏。随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增加难度,如增加牌的数量,变换牌的位置的次数和提高变换牌位置的速度。

18、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每天坚持做练习。

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页图中的物品记住,然后合上书让她报出来。等等。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做对给红五星奖励或打分。

19、抢背电话号码。

一本电话号码本,可以成为游戏工具。家长给她看一两秒钟,让她记住某人的号码,然后移开号码本,让她背出来。两人可轮换着背,比比谁厉害。

20、给孩子讲故事、读故事。

讲故事时,要经常用眼神和体态、语言与孩子交流,还可用提问形式让孩子参与讲故事。或者拿一本故事书,家长读给她听,直到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实在无法坚持集中时,立即宣布“今日故事讲到这里,明日继续。”随着听故事时间的延长,注意力的提高,可以发展到让孩子听故事录音带。其他活动形式也可按类似方式进行。

21、玩“开火车”游戏。

这种游戏要三人以上,一家三口就可以完成,当然如果有爷爷奶奶或其他参加,那就更好了。为了叙述的方便,现以三人为例,方法是: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站名,通过几句对话语言来开动“火车”。如,父当作北京站,母当作上海站,孩子当作广州站。父拍手喊:“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齐拍手喊:“往哪开?”父拍手喊:“广州开”,于是,当广州站的儿子要马上接口:“广州的火车就要开。”大家又齐拍手喊:“往哪开?”儿子拍手喊:“上海开”。这样火车开到谁那儿,谁就得马上接得上口。“火车”开得越快越好,中间不要有间歇。这种游戏由于要做到口、耳、心并用,因此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锻炼了思维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这种游戏气氛活跃,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孩子玩起来,乐此不疲。

22、玩乒乓球干扰注意游戏。

本来一个人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不容易,如果旁边再有人进行干扰,你会觉得更难以集中注意。比如你在做作业时,旁边正上演吸引人的电视节目,你就会分散注意力,然而正因为有干扰,有难度,才能在人为设置的更困难更复杂的情境中,训练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把球放在球拍上,绕桌子行走一圈,要求乒乓球不能掉下来。你在旁边进行捣乱,但不能碰到他的身体。一会儿拍手跺脚,一会大喊大叫,还一边说“掉了!掉了!”他为了不输给你,又不得不保持镇定和注意力集中。此外还有类似的这种游戏,对提高注意力非常有效。

23、干扰性训练游戏。

一只小鸟,轻易地分去了孩子对课堂的注意力,这是因为,孩子的抗干扰能力较弱。所以,我们可以效仿一下毛主席在闹市读书的“抗干扰训练法”,让孩子在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尽量地认真做事,不妨尝试一下这个小游戏:挑冰糕棒。

材料:10支左右的冰糕棍(可用筷子或大小相当的小木棍代替)

玩法:

1.所有的参与人员用抓阄或石头、剪子、布等方式排好玩的顺序。

2.将所有冰糕棍随意地散落地面上,并保持一定的密集度,并将散落一边的单棍捡起,作为挑冰糕棍的工具。

3.用手中棍插进交错叠压在一起的棍中,选出一根最易挑动的把它快速、准确地挑开,挑动时其他冰糕棒不能有丝毫晃动,冰糕棍即归玩者所有。否则,即为“瞎了”,由第二名挑棍。

4.一人在玩时,除了身体的接触外,其他人可以以任何方式干扰他,玩的人每取出一根冰糕棒,得一分;如果对他人的干扰毫无反应,加一分。

5.依次轮换,最后,谁挑得的棍多即为胜。

24、听写号码本游戏。

数字是一群迷人的小东西,它们可以组成很多有趣的小游戏,不仅可以让小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哦,注意力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游戏,比如,听写号码本游戏。

材料:一本电话号码本、秒表

1.任意翻开电话号码本的一页,掐着秒表在一分钟的时间以较快的速度让孩子听写上面的电话号码。

2.提醒孩子认真听,时间一到马上停,然后由孩子核对正误。

3.每天训练一次,每次只训练十分钟。如果连续三次全对,提前结束训练。

温馨提示:

1.训练时间一定不要长,在孩子意犹未尽时就结束最好。

2.训练不必设置奖品,父母陪同训练,负责掐表和念数字,成功后孩子的成就感和爸爸妈妈的欢呼、鼓励,就是最好的奖品,而且还可以进行一次亲子大pk,孩子的兴致会更高。

3.这个小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哦。

25、一分钟游戏。

一分钟真的很短,短得让孩子觉得什么也做不成,短得让孩子不管什么要求都可以答应,反正,“一分钟”耽误不了玩的时间。

所以,不妨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搞个一分钟竞赛的小游戏哦,让孩子在快乐与刺激中爱上学习、爱上读书,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呢。

这个游戏其实很简单,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比一比,看看谁在一分钟里做的事情最多,比如读书、背诗、写字等等。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内容,还可以是生活中的事情,如串珠子、做家务等,多样化的内容,会让孩子更感兴趣。

游戏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比您做的事情多,要记得及时地表扬哦;反之,也要好好的鼓励,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放一点水”,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快乐,拥有成就感。

游戏反复进行,不断地变换内容,孩子就很顺利地进入了状态,您想要孩子做的事情,就不知不觉地做完了。

26、对拍手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熟悉的童谣,是不是勾起了您童年的回忆呢?不妨和您的孩子一起来玩玩这种您童年的游戏哦,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加强孩子的秩序意识,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手部肌肉哦。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开始吧:

篇7:游戏力

目的:体验被排挤的滋味

内容:

1. 抽出一人做箭靶。

2. 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或用绳圈也可,“箭靶”站在中间,其他人要拍打他最少3次。但不可给“箭靶”碰到,被碰到的人便要做“箭靶”了。

备注:如有8人以上,分为两组为佳,这可易于走动。

变化:“箭靶”可拉人入圈(这个圈一定要大一点),帮他一起捉人,即圈内人越来越多,直至所有人都入了圈为止。

二. 毕加索

目的:考沟通能力

时间:10~20分钟

材料:笔和纸

内容:

1. 组长先预备数张画了圆形的纸。最好有多张。

2. 每两人配对比赛。

3. 开始前,每一组合背对背而坐。

4. 在指定时间内,一人负责讲圆形,另一人则负责画圆。画圆的人,只可听不可问,也不可让讲的人看到。

5. 时间到,就看谁画得快而准。

6. 也可对换角色。

备注:

1. 这游戏可看到各人不同的沟通问题。

2. 组长可在游戏后,讲解沟通的艺术和重要。

三. 各抒己见

目的:了解组员的时事触角,学习直言表达

时间:15分钟

材料:当日报纸

内容:组长说:“今日是时事论坛,有个人意见要尽情表达。”

1. 选数则有意义又富争论性的新闻,请大家表达看法。了解各组员的分析力,个人观点、立场等``````

2. 组长不会下结论,但要赞赏组员表达及互相尊重的态度。

四. 旁若无人

目的:考验组员的分析力、观察力、最终带出旁若无人的坏处

时间:15分钟

内容:组长说一“两个人在你面前讲暗语,对你视若无睹,你感觉如何?”

1. 两人一组,秘密地在房中选一件物品作为讨论目标。在众人面前讨论时,不可提示物件名称。其他组员听后尝试寻找出答案。

2. 轮流讨论竟猜。

3. 完结时,组长要指出旁若无人的沟通方式,是令别人难受的。

五. 波涛汹涌

目的:让气球停留在空中,激发欢乐

时间:5~10分钟

材料:气球多个

内容:组长说:“如果你心中有气,顶在胸口会好辛苦,我们为别人赶走这气好吗?”

1. 每人一个不同颜色的气球。

2. 每人抛高自己的气球,并尽力让气球停留在空中,同时尝试打下别人的气球。

3. 气球跌在地上的人即被淘汰。

4. 气球保持在空中最久的人便算赢。

篇8:亲子游戏中幼儿自控力的培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家庭内, 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 以婴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的亲子游戏可以全方位地开发孩子的多种能力, 尤其是自我控制能力。然而在目前的亲子游戏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 家长普遍对亲子游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和孩子做游戏就是陪孩子玩, 只认识到了亲子游戏的娱乐性而对教育性缺少正确的认识。有些家长对亲子游戏的参与态度不积极, 甚至逃避和厌烦和孩子做游戏, 即便是经常进行亲子游戏的家庭里, 也存在游戏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2]

幼儿的游戏多种多样, 本文主要将亲子游戏分为四种类型, 分别为操作性游戏、娱乐性游戏、运动性游戏和智力游戏。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主要由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延迟满足四部分组成。在亲子游戏中家长可根据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 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 有机地结合以上四方面内容, 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1.操作性游戏中幼儿自控力的培养

操作性游戏是指利用游戏材料, 训练幼儿小肌肉, 以控制小肌肉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游戏。在操作游戏中, 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源泉。由于幼儿会专注于手部动作和材料本身, 所以在规则简单的情况下, 幼儿的自控坚持性表现得比较突出。以拼图游戏为例, 首先家长要选取难度适中的拼图, 组成拼图的卡片数量刚开始可以相对少一些, 这样能够让孩子比较容易地体验到成功感, 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增加对拼图游戏的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拼图技巧的掌握逐渐增加卡片的数量。家长可以设定一个专门的“拼图时间”, 告诉幼儿每次到了拼图时间就要自己把拼图取出来进行游戏, 时间到了之后, 还要自己将拼图放回,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觉性。

2.娱乐性游戏中幼儿自控力的培养

娱乐性游戏是指突出情绪体验, 有情节、角色、音乐伴奏, 使幼儿在遵守规则过程中学会控制自身情绪情感。音乐、道具、角色是这类游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家长制造的情境越逼真和夸张, 自控培养的效果越好。例如, 扮演机器人的游戏, 爸爸妈妈和幼儿一起站在幼儿的房门外, 妈妈先说:我是最棒的机器人, 我做什么你们就学什么, 谁学得最像, 就轮到谁做机器人。家长用拖把拖地板, 让幼儿学着拖地板, 家长要特别注意扮演的时候要逼真和夸张, 最好是选一些适合的音乐来伴奏, 这样效果更好。在扮演游戏开始之前, 家长可以订立一些游戏规则, 比如说话一定要一字一顿, 动作也是一样, 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之间一定要有机器人似的停顿, 不能连贯, 如果违反规则的话就要重新来,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延迟满足。

3.运动性游戏中幼儿自控力的培养

运动性游戏是指以大肌肉活动为主, 对幼儿在走、跑、跳等基本动作中, 按照一定的情节及竞赛要求来进行的游戏。以捉尾巴游戏为例, 准备一条手帕或者丝巾。把手帕或丝巾的一部分塞在孩子的裤腰里, 露出三分之二当做“尾巴”。孩子四面跑, 父母在后面追, 当把手帕或者丝巾抽掉时, 父母就算胜利了。还可以让孩子追, 抽父母身后的手帕或者丝巾。还可以玩穿鞋比赛的游戏, 画好起点线和终点线, 出发前先脱掉一只鞋子, 把鞋子放在终点线后, 家长和孩子的鞋子混在一起。比赛可以同时进行, 也可以逐个地进行, 让幼儿学会等待游戏, 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坚持性。

4.智力游戏中幼儿自控力的培养

智力游戏是指以自编棋类、智力竞赛形式进行的游戏, 以训练幼儿对规则的遵守及抵抗诱惑、抗干扰等能力。以跳棋为例, 跳棋的游戏规则很简单, 家长和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原本的游戏规则来进行, 也可以让幼儿自己来制定游戏规则, 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自觉性。随着游戏规则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 家长还可以逐渐增加难度, 比如规定在30步内必须将自己的所有子移出角, 还可以加入吃子的规则, 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延迟满足。

幼儿自我控制是幼儿社会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在培养儿童的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长善于掌握时机, 引导得当, 通过亲子游戏活动, 运用在游戏活动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材料, 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 就能促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为幼儿更好地社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玉娇.从社会性发展看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J].特立学刊, 2013 (01) .

上一篇:2019酒店人事经理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我在____中得到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