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

2022-08-04

第一篇: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

中央财政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

奖励政策实施方案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流域上下游以水为纽带,共生共融、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决定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推动长江流域省份共抓大保护。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1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省际省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搭建上下联动、合作共治的政策平台,有效调动相关省份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积极性,落实好相关规划确定的任务,加快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二)工作目标

推动长江流域加快落实相关规划确定的保护和治理任务,促进长江大保护格局尽快形成。力争到2020年,长江流域保护和治理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提升,河湖、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稳步增加,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干流水质稳中向好,饮用水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加快建成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

(三)基本原则

1.中央引导,地方为主。

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充分调动上中下游地方积极性,积极引导地方扎实开展工作。地方政府是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主体,要积极采取措施,督促企业和居民履行节水、环保责任,加大投入,改善生

2 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供给。

2.绩效评价,结果导向。

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生态保护修复成效等多个角度,客观全面对长江流域生态治理保护进行绩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配资金,突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保护治理导向。

3.搭建平台,共抓保护。

推动长江流域相邻省份及省内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搭建工作和政策平台,推动流域上中下游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联合查处跨界违法行为,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环评会商、环境污染应急联防机制,深入开展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二、奖励政策主要内容

(一)实施范围和期限

重点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即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实行奖励政策。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二)奖励政策措施

一是对流域内上下游邻近省级政府间协商签订补偿协议、建立起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给予奖

3 励,鼓励相邻多个省份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对省级行政区域内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予以奖励。三是对流域保护和治理任务成效突出的省份予以奖励。用于引导地方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等确定的任务。

(三)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反映流域所在省份工作开展情况。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进行考核。适时引入第三方的方式,对地方工作开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省级行政区域内的绩效评价,由各省份自行组织开展。

(四)对青海、西藏实行定额补助

考虑到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是长江源头,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对其实行适当的定额补助。

三、资金拨付办法

奖励资金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先预拨、后清算。

(一)预拨资金

4 1.支持建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鼓励流域内邻近的省(市)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签订了省级政府间补偿协议建立起机制的,根据流域生态功能重要性、保护治理难度、补偿力度等因素,分年确定中央财政奖励额度,用于协议双方流域保护和治理。

2.支持建立省(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对本行政区域内长江流域相关市(县)已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且机制运行良好的省(市),适当安排奖励资金。

3.支持完成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

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根据各省(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任务完成情况予以奖励,分为保护性支出和治理性支出,权重分别占40%、60%,具体测算如下:

预拨某省(市)资金=保护性支出+治理性支出,其中:

保护性支出=[某省(市)下游用水量之和/各省(市)下游省份用水量之和+某省(市)本地水资源总量/各省本地水资源总量之和]×0.5×0.4×支持落实相关规划任务资金总额度

5 治理性支出=(主要污染物入河削减量系数+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系数)×0.5×0.6×支持落实相关规划任务资金总额度

(二)清算资金

1.支持建立跨省(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一是机制建设。按照“早建早给,早建多给”的原则,鼓励早建机制。同等条件,2018年建立机制,全额享受奖励资金;2019年建立机制,享受80%奖励资金;2020年建立机制,享受60%奖励资金。

二是机制运行。根据相关省(市)签订的补偿协议,水质等考核达到目标的,上游省(市)享受预拨资金;部分达到目标的,根据水质水量折算享受预拨资金的额度,适当扣减上游预拨资金;完全未达到目标的,全部扣减上游预拨资金。所扣减的资金用于补偿给签订协议的下游省(市)。

2.支持建立省(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一是机制建设。鼓励早建机制,截至2020年底,省(市)内长江流域相关市(县)60%以上建立起机制的,全额享受奖励资金;40%以上建立起机制的,享受80%奖励资金;20%以上建立起机制的,享受60%奖励

6 资金。对2018年底前省(市)内长江流域相关市(县)全部建立机制的,给予超额奖励。

二是机制运行。对补偿机制运行良好,上下游相关市(县)能够形成统一标准、联合执法、定期会商等共抓大保护格局的,足额安排奖励资金;对补偿机制运行状况不畅的,适当扣减奖励资金。

3.支持完成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

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主要依据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水利部组织开展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分数,各占50%权重。具体办法:

计分在80(含)以上的足额享受奖励资金; 计分在60(含)-80分的,按照得分情况适当扣减一定比例的奖励资金,需扣减的奖励资金比例=[80-某省(市)得分]%+20%(如得79分,则在扣减20%奖励资金的基础上,再扣减1%,共扣减21%的奖励资金);

计分低于60分的全部扣减奖励资金。

(三)中央财政资金安排

该项资金通过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其支出范围适用《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6〕864号)相关规定。2017-2020年,中央财政计划安排180亿元,其中2017年30亿元,2018-2020

7 年共计安排150亿元,按照上述预拨、清算办法进行分配。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联合指导协调机制

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将根据各自部门职责,强化对机制建设的业务指导,统筹推进相关方案编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水资源节约保护、奖励资金使用监管等,加强监督考核,及时跟踪大保护工作,强化政策研究,并协调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激励政策实施效果后评估

清算扣减的资金,根据考核情况,用于对成效特别突出的省份给予额外奖励,进一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该项政策实施到期后,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效果后评估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提炼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在全国其他大江大河推广实施。

8 附1:

有关指标解释说明

一、关于预拨资金测算因素

(一)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系数测算

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根据流域内化学需氧量、氨氮每年减排量测算系数,两者的权重各占50%。测算公式为:

某省份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系数=[某省份流域内化学需氧量每年减排量/各省份流域内化学需氧量每年减排量之和+某省份流域内氨氮每年减排量/各省流域内氨氮每年减排量之和]×0.5 其中,某省份流域内化学需氧量、氨氮每年减排量根据“十三五”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方案中补偿范围内各省的减排量,参考各省份长江流域内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拆分到流域内,国土面积和人口权重各占50%,在此基础上测算“十三五”期间每年的污染物减排量。测算公式为:

某省份流域内化学需氧量每年减排量=某省份化学需氧量减排量×(某省份流域内国土面积/该省份国

9 土总面积+某省份流域内人口/该省份总人口)×0.5/5 某省份流域内氨氮减排量与化学需氧量测算方法一致。

(二)主要污染物入河削减量系数测算 主要污染物入河削减量根据流域内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以下简称“重要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每年入河削减量测算系数,两者的权重各占50%。测算公式为:

某省份主要污染物入河削减量系数=(某省份重要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规划每年入河削减量/各省份重要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规划每年入河削减量之和+某省份重要水功能区氨氮规划每年入河削减量/各省份重要水功能区氨氮规划每年入河削减量之和)×0.5 其中,重要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氨氮入河削减量为2015年水功能区入河量与2020年限排量的差值。对于跨省界重要水功能区的主要污染物入河削减量,根据某省份重要水功能区长度占该水功能区涉及省份总长度的比例分配污染物削减量。

某省份重要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规划每年入河削减量=某省份重要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规划入河削减量/5 上述有关测算数据以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有关

10 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为依据。

二、关于清算考核指标解释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内容包括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两个方面。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内容包括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完成情况和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落实情况。

11

第二篇:绿色转型破解长江生态困境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GDP约占全国总量的45%,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流域一些省(市)的经济发展片面强调速度、规模,唯GDP论,忽视了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这样,造成了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短板”给未来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如何让古老的长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何让滚滚长江水更好地润泽流域内亿万民众?如何让“不堪重负”的长江休养生息、焕发绿色新颜呢?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长江流域发展的重大决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愈来愈明晰: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地位。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放到第一位,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共抓大保护”,就是要求国家层面须做好长江生态保护的“顶层设计”,流域各省(市)须通过沟通合作、建立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长江流域是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和生态系统,因此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局部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沿江各省(市)的自然条件、发展状况千差万别,但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线是一致的。沿江各省(市)必须共奏保护“长江之曲”,共唱绿色“长江之歌”,共担维持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之责。

“不搞大开发”,就是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必须加强自律。什么项目不能上?什么开发不宜搞?判定的标准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在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沿江产业布局、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沿江各省(市)在决策时一定要有“生态红线”意识,切实将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发展目标的硬约束。

“保护压倒开发”是破解长江生态困境的必然选择!

第三篇: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6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全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下文同)的43个地市。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该经济带国土面积约40万km2,1995年人口2亿多,GDP总计1.4万亿元,分别占沿江九省市的27%、44%、62%和全国的4%、18%、25%,其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人均GDP分别为沿江九省市的1.6倍、2.3倍、1.4倍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6.2倍和1.4倍,在沿江九省市和全国的经济地位及作用日益突出。

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

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1995年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 1

工程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9月09日来源:湖北日报

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现场会召开

罗清泉李鸿忠讲话 杨松等出席

6日至8日,我省在孝感、黄石召开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坚定发展目标,动员全省上下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奋力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

省委书记罗清泉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作工作报告。省领导杨松、苏晓云、张昌尔、李宪生、黄先耀、侯长安、李春明、张岱梨、刘友凡、段轮

一、陈柏槐,武汉市市长阮成发,省政府秘书长傅德辉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十一五”前4年,县域生产总值增速持续高于全省水平,县域经济总量由2005年的3470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7208亿元,四年时间翻了一番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3.2%提高到56.2%。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5.7%,是1996年下半年以来同期最快增速。其中县域经济发挥了重要支撑和拉动作用,为全省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上半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0.1%,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分别高出全省2.3、10.4和9个百分点。在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全省县域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不断优化和提高,成绩来之不易。会议认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当前县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对此,我们要坚定不移。我们既要看到今年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和继续保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又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持在发展中促

调整,在转变中谋发展,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统筹当前经济运行和长远发展,努力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会议指出,近五年来,全省县域抓住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初步探索和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益启示: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摆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位置来谋划和推进,在全省上下形成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始终坚持“一主三化”的工作方针不动摇,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壮大经济规模,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积极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县域开放发展水平;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大力惠民生、保稳定,促进县域和谐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加强政策扶持和创新体制机制,改善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活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力推进。

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提振信心,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学习借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成功经验中提振信心,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大发展;要从科学总结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中提振信心,站在新的起点上,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大突破;要从全面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提振信心,咬定目标不动摇,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大跨越;要从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中提振信心,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努力实现我省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会议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县域经济“十二五”发展新跨越,要牢牢把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的大方向,继承和发扬多年来全省上下探索出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对省情市情县情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务实的作风,努力促进“十二五”时期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推进;要坚持“一主三化”方针,抢抓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新机遇;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推动县域走特色发展之路;要坚持开放先导战略,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要坚持统筹兼顾,始终做好惠民生、保稳定工作;要坚持改善环境,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会议要求,要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以更高的目标、更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当前和“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篇: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三期工程规划,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正式发布实施。这四项生态工程《规划》的实施,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落实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建设任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具体行动,对推进我国防护林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长江是贯穿祖国东西的“黄金水道”。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粮仓和工业生产基地。这些地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维护生态安全十分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切实加强了重点敏感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工程内容以营造林措施为基础,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旱、涝、干热风等灾害抵御能力建设,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工程建设还强调保障民生,通过国家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注重获取综合效益。可以说,四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扭转工程区生态恶化趋势,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0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国家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2006年,全国平原绿化二期工程接着启动。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国家和地方总计投资1098.5亿元,共完成造林1174.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1.4万公顷。工程区有林地面积增幅明显,长防、珠防、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了4.7、12.

2、7.7和1.3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防灾御灾能力显著增强,长防工程区土壤侵蚀量每年减少2.3亿吨,洪

涝灾害明显减轻;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北江中上游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以上,重点水库水质保持在一类以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太行山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年缩小;平原农区的风沙、霜冻和干热风灾害持续下降,为我国粮食的“九连增”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部分地区重现了“绿满平原大地,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粮食稳产高产”的生态和美景象。

虽然二期工程建设取得不小成效,但是我国长江、珠江流域,平原地区和太行山区的生态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程区还有1573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亟待造林绿化。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破坏还在继续,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没有得到完全遏制。太行山区的宜林地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平原地区农田林网体系不健全,防护功能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建设现代农业要求,难以保证国家到2020年新增千亿斤粮食的目标实现。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导致前期工程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并且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这已经不仅仅是敏感的生态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大这些地区的生态建设力度,刻不容缓;继续实施四个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根据四项《规划》要求,下一阶段我国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长江、珠江流域江河湖泊沿岸,平原地区重点粮食主产区和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防护为重点,以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切实改善当地民生为目标,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改造低产低效防护林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工程管理,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建设标准,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为长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区,平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四项《规划》的目标任务是: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

(2011-2020年)范围覆盖全国1959个县,规划总投资2128.7亿元。规划人工造林1030.6万公顷,封山育林1123.4万公顷,飞播造林13.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1069.9万公顷,修复防护林带128.1万公顷,农林间作85.9万公顷。规划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2011年-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年-2020年为第二阶段。到2020年,通过大力推进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工程区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升4.1%以上。工程区的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四项《规划》还明确了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空间分布特征,兼顾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同时尽可能与二期规划保持连续性,四项《规划》把工程区划分为34个治理区,分别明确更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和采取更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其中,长防工程分16个治理区,重点是洞庭湖、鄱阳湖和丹江口水库,即“两湖一库”防护林、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林和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珠防工程分为5大治理区,重点是南北盘江、东北江、左右江、红水河以及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分7个大区,建设重点是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章河、卫河、沁河等7条河流的53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区)。平原绿化工程分6大片区,明确将404个产粮大县列为建设重点,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项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以工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

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根据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统筹推进的林业工作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规划》确定

的总体思路、布局和建设重点,坚持以改善生态和保障民生为目标,统筹推进四项《规划》的实施,认真做好相应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切实做到六个“加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五到省”,由省级人民政府对工程实施负全责,省级以下层层落实责任制,并把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到山头地块。二是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工程建设标准。三是加强工程管理。积极推行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账制等现代工程管理制度,严格管控工程资金,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四是加强效益监测。推动建立统一的工程综合效益监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力求及时、客观、准确地反映工程建设成效。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同时做好科技推广和培训工作。六是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四项工程是国家直接投资、地方组织配套的林业重点工程,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漠化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相比,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规模虽然略小,但工程设计以直接提升我国大江大河流域、山区平原地区生态恢复和防护能力为目的。每一项工程治理的目标要更明确,措施的针对性要更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要更高,延伸面要更全,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更深,力争实现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目标任务。工程治理要以“大、中、小”搭配、“点、线、面”结合的思路,既要实施大、中型工程,又要重视小、微型工程,抓大而不放小,共同形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植被体系。在抓好“长、珠、太、平”这些大、中型生态工程实施的同时,国家林业局还将根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各地以突出生态问题治理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规划实施小型地方生态工程,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协调推进的防护林工程建设体系,合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实现工程治理全覆盖,为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分析

引言:关注宏观、中观的区域发展环境,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的区位背景,是东滩顾问多年来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文章多摘录于东滩顾问在项目咨询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报告。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东起,西至攀枝花,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7个省2个直辖市。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对于沿带城市或区域来说,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态势和趋势,可以从中探寻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合作机会,挖掘沿长江经济带的多种市场机会。

一、空间发展走势 、长江经济带发展呈现“三圈一区”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范围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基础不尽相同,但总体形成了“三圈一区”空间格局,“三圈”是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一区”三峡库区。

2、长江沿江开发将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

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江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的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城市。

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还相差较远。因此,长江沿岸未来仍将是我国区域开发的重点区域。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将逐渐向密西西比河、泰晤士河、莱茵河等靠近。

3、沿江区域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

长江经济带的交通状况将在未来10-20年内大大改善,沿江地区间的时间距离将大大缩短。根据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0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的铁路网,其中一条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时速200公里,将长江的上中下游连接起来。

届时成渝经济区、武汉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成为这条交通专线上的重要结点。从成都到上海,将实现夕发朝至,旅行时间有可能从现在的35小时压缩到12小时左右;从重庆到上海,也只需10小时左右。

4、“三圈成线、南北拓展,龙头带动、三级拉动”的空间发展

未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将把三个经济圈沿长江三点成线,并沿长江经济带南北向拓展。三个经济圈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决定了它将是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龙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产业的发展趋势

1、长江经济带将形成高科技走廊

长江经济带走廊是我国颇具活力的高科技集聚地区,高新科技正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40%以上的长江沿岸经济快速起飞。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苏州、合肥、九江、南昌、武汉、黄石、长沙、重庆等地的17个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和一批省市级开发区。

2005年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共约4149亿元,占全国高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

值的70%,高科技带动沿江省市的经济总体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发展速度。

2、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目前,长江经济带已形成以汽车、钢铁、医药、石化、丝绸、电子、金融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该经济带集中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建材等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雄厚的工业基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总量的重点区域以及生产力提升、产业升级的支撑基地。

3、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支柱产业

根据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江地区优先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交通优势——水上运输。今天,虽然水上运输影响力有所下降,不再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依然是区域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江经济带拥有世界第六大江——长江,同时长江与东海、黄海连通,而洋山深水港就是内河航运与远洋航运的承接点。长江经济带周边各大城市都能利用天然的沿江优势发展物流业。

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其中物流中心是其中一部分功能;武汉拟建设三中心,其中一个是航运中心;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也在建设各种类型的物流中心。

4、长江沿岸的旅游业发展将呈一体化趋势

长江旅游资源丰富是不争的事实。长江上中下游各自特有的旅游资源除外,同时长江沿岸的城市风光、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也是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长江沿岸各城市都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沿江经济带的三大都市圈也有必要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开发长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加快长江沿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5、长江沿岸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加快,呈现一体化趋势

长江29个已建立多层次协商议事机制,建立沪、宁、汉、渝等中心多边或双边高层领导及部门对话和议事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谋求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目前主要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东西联动和上中下游经济协作区互动,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形成资源型、加工型、高技术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有机链接的长江产业带,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