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村居民环保调查报告

2024-04-25

鹿鸣村居民环保调查报告(精选10篇)

篇1:鹿鸣村居民环保调查报告

鹿鸣村居民环保调查

7月17日晚,西南石油大学化工院社会实践队进入鹿鸣村村民家中进行环保调查。居民也很热情的欢迎我们,整个过程都非常和谐、愉快。

我们通过与村民闲聊生活琐事了解到:村子里会经常停水,要去井里担水回家以供日常使用。我们在调查的村民家中都看到了大量的储备用水。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地震后,龙门山附近的地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地下水水质也会变化,故饮用未经检测合格的井水是会对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因为停水,给厕所的清洁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困难,也造成了村民的卫生问题。

此次深入居民家中调查主要是意在了解村人的环保意识。通过询问他们处理垃圾、废品的方法得出村民的环保观念强弱。我们得知:村子经常会有专门收购废品的人,居民家中的废品通过这种方式基本得到有效回收。不过居民在丢垃圾时并未分类处理垃圾,一般都是将垃圾装入塑料袋中直接丢进垃圾箱。其间我们还发现村民二次水利用率极低,只有部分村民会将洗菜水用于冲厕和将洗脚水用于拖地板,其余的村民则是认为没有多余的容器盛装可在利用的水。我们透过村民家中孩子得知孩子们在学校并未接受环保方面的教育,村民基本也不订阅报纸、期刊,所以很少知道关于环保的知识。因此,村民将可再利用水归咎于没有容器盛装以及垃圾没有分类就扔掉的行为,其实是环保知识的欠缺。

很好的一点是村民家周围的花草树木都会有专人照料。村民也会在院子里种植盆栽,既美化环境又净化空气。由于村子附近还有援建工程正在进行,所以会有大货车经过扬起较大的灰尘。

总之,村民的居住环境比较绿色,但村民自身的环保意识并不强。一是因为生活条件所迫,而是因为对于环保了解比较少。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增进他们的环保意识,让鹿鸣村更环保,更绿色

篇2:鹿鸣村居民环保调查报告

当“三农”问题被正式提出后,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增

加农民收入成了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随之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发放三补资金。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甘田乡横铺村是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其居民收入可折射出现今农村经济水平走向,近些年来,横铺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两者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惠农政策是否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原因。对此,笔者走访了横铺村60多户农户,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其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的农民收入现状

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的收入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生产收入、闲时副业收入,外出打工收入三大类。

农业生产收入,主要是在耕地上生产农产品的收入,如种水

稻、西瓜、蔬菜、花生等作物取得的收入。其中以稻谷和西瓜蔬菜为主要收入。水稻为一年两季,早稻和晚稻。由于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很高,并加大了对农田人力物力的投入,更是消除了荒田的现象,加上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早稻平均亩产800斤,晚稻预估平均1000斤一亩。现在早稻0.8元/斤,晚稻为1元/斤。一亩田年毛收入在1640元左右。我们再来看一亩田的支出。早稻要打3次药大概为80元/亩,化肥大概为100

元/亩。晚稻最少是4次药,每亩的农药100元,化肥为110元。那么一亩田农药化肥的支出为390元,而一亩田不算人工的纯收入大概为1250元。现在在该村人平大概为0.8亩,一家多的是5人,少的是3人、2人。所以一家所得的农田最多的是4亩,最少的是1.6亩,加上每亩的三补资金119元,一年的稻谷收入最多的为5000元,最少的为2500元。该村种植西瓜的农户占全村的30%,种植面积达600亩。2008年西瓜平均亩产3500斤,收购价为0.5元/斤。一亩的毛收入为1700元/亩。除去成本大概为1400元/亩。蔬菜种植户约有10%。其中主要是种植辣椒、茄子、豆角等本地品种,每亩除去成本大概为1600元/亩。

而闲时副业收入主要是农民在农闲之时,利用自己的一技之

长或所拥有的生产工具挣取的收入。据调查显示,全村平均每户的副业收入为3000元左右。

该村近90%的20—35岁年龄段的青年在外务工,留在家种田的是带孙子的爷爷奶奶或是年轻的妈妈。他们一般是在沿海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厂作业,实行多劳多得。一月下来除去自己的发销,也能节余800元到1200元不等。所以外出务工收入是该村居民的大头,人年平均近8000元。

除了以上所说的收入来源,一些农户还喂猪,养鱼等增加收

入。但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的需要,并未将此作为增收的渠道。

从以上分析得知,该村农业生产收入每户年平均近3750元,占总收入的25%;闲时副业收入近3000元占20%;外出打工收入近8000元,占总收入的55%。由此可见,农业生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最小部分,而外出务工收入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而农民靠农田增加收入的方法未见成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究。

二、分析农业收入低的原因

1、农业生产的成本过高,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与去年相比,今年谷价上涨,三补资金补贴加大,农民实际的稻谷收入应是大有增加。而现实情况是否如此呢?从笔者调查的农户口中得知:稻谷的收入是基本持平的,甚至是下降。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殊不知谷每100斤只涨了10元,而每亩的农药化肥却是翻了倍。尿素从去年的80元/100斤到现在的150元/100斤;磷肥13元/100斤到现在的30元/100斤;钾肥100元/100斤到210元/100斤。一亩田增加的成本是100元,如果劳动力的价格是衡值的话,加上三补资金是基本持平的,但是算上劳动力成本,那就亏大了。

2、传统种植模式、观念制约农业生产发展

该村主要是种植双季稻。而种植西瓜的农户往往只种一季水

稻,要么一季晚稻、要么一季中稻。所以等中、晚稻收割完以后,近4个月的时间农田是处于闲臵时期。为了种植西瓜的农户为了种西瓜而误了一季田,却还有4个月的时间农田是被闲臵的。为

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受传统的种植模式影响,西瓜春种夏收。没有人敢打破传统的种植理念,种反季节瓜或者蔬菜,充分利用农田的生产能力。并且无论是西瓜还是蔬菜的反季节收益比季节性的西瓜和蔬菜更大,也不会闲臵农田。所以,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观念,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充分利用农田的生产能力,挖掘出最大的利益。

3、劳动力素质偏低,老龄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出外务工,剩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为老人,妇女。他们体力有限,思想也比较保守。传统的作业模式,经验主义根深蒂固,对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很快适应、接受、使用、投入生产。更谈不上在农业生产上创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业生产依旧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并未实现农业增收。

4、利用生猪、家禽增加收入的比率实在太小

根据调查显示,该村喂养1头生猪的农户为60%,喂2头的为10%,而真正的养猪大户只有1户,还有近30%的农户因为喂猪的收益小,成本大,拒绝喂养。在肉价上涨的大好形式下,为什么农户喂养生猪的积极性却是如此下降呢?从农户反映的情况中得知,原来肉价虽然上涨,但是小猪崽的价格也是疯狂上涨。一头小猪崽进价为16元/斤一般为50斤/头。一头猪出栏期大概为4个月,出栏是的平均重量为200斤,给屠夫的调价为8元/斤,一头猪能卖1600元。扣除猪的饲料400元和进价800元,所以4个

月的收益为400元。一个月100元的劳务费,叫农民怎么还愿意去干这样的活呢?

三、加快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宣传新观念,实现科技兴农 当前农民收入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先进技术和

生产观念,作业方式传统落后造成的。要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因此。我们要分批选拔一些农户参加生产技能培训和学习新的科技知识,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在全村推广,使全村农民受益处。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建设家乡,增加收入

从调查中得知,村近90%的20—35岁年龄段的青年在外务工增加收入,使得劳动力外流。如果该村可以发展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样既可以增加居民收入,又可以留住青壮年劳动力,改善了该村种植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吸引农闲时的其他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农民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能力,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3、鼓励喂养母猪,降低生猪成本,恢复增收渠道

现在小猪崽的价格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小猪崽的供不应

求,价格上涨,造成生猪喂养的成本大增,农民受益减少,从而积极性降低,猪的喂养减少,市场的肉供不应求,如此以往进入

恶性循环。想打破这种局面就必须从母猪下手。我们应响应党中央的政策,给予养母猪的农户给予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降低生猪的成本,重拾农户喂猪的信心。

此次“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活动,也使笔有所思考,政治上的价值规律的确在无形的影响着市场上的经济活动。作为基层农村干部,应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带领农民朋友遵守市场规律,武装商业头脑,学会创新,学会洞察形势,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这样才能引导村民治富,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

篇3:潮州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是粤东沿海地区的文化中心及经济区城市之一, 近年来, 日用陶瓷、五金不锈钢、婚纱晚礼服等行业发展迅猛, 有“中国瓷都”、“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等称号。但潮州市的环境问题, 如固体废弃物、地下水污染等比较突出, 环保工作亟待加强。市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提高, 是环保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 调查研究潮州市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有利于了解市民对环保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掌握、引导和培养其环保行为, 有利于开展环保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有利于建立健全环保的公众参与机制。

本文根据社会学调查的一般方法, 结合潮州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现状, 设计了针对潮州居民的环保意识调查问卷, 旨在通过现场调查, 分析与掌握潮州市区居民的环保意识现状, 希望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为环保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进行环保管理提供参考。

一、调查方法

为研究潮州市居民环保意识的现状, 2013年5月, 本课题组组织了8支环保志愿者队伍共40名大学生,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潮州市8个人流密度大的地点开展调查, 地点分布情况见表1。每个地点发出问卷50份,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62份, 问卷有效率为90.5%。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变量, 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情况的描述,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见表2;二是反应变量, 主要包括环保知识、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和对潮州环保工作的评价。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环保知识

调查选用了5个有关环境科学知识的问题, 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 潮州市居民对于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比如对“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的出发点”63.3%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对“减少水污染”、“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67.7%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对“二氧化碳”、“大量燃烧石油会不会导致全球变暖, ”82.6%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会”。然而, 对于国家环保政策“谁污染, 谁治理, 谁付费”, 则仅有37%的受访者给予肯定答案;而对于从1993年9月开始, 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环保局联合开展并已持续了十余年声势浩大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 则仅有5.2%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这一活动。由此可见, 潮州市居民的环保知识水平还只是处于“日常生活型”, 对其他环境相关问题的认识明显不足。

从潮州市居民接受环境知识的渠道来看, 大众传媒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其中, 电视广播排在第1位, 互联网和报纸杂志紧随其后, 三者所占的比例为76.7%, 是居民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渠道。而居民从各种相关部门及组织所举办的环境保护宣传、知识讲座等教育活动中获得环境知识的比例相对较低, 仅分别为11.3%和5.5%。另有6.6%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环境知识的, 比如从与亲戚、朋友的交谈中获得。

(二) 环保态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 潮州居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程度较高。由表4中可以看出, 高达99.4%的受访者认为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人认为保护环境是不重要的。在对待垃圾分类处理这一问题上, 也有87%的受访者表示赞成这一举措, 仅有2.8%的人表示不赞成。但是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方面, 则仅有45%的受访者表示同意为了保护环境而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调查的结果相一致[10]。究其原因, 是居民在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 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

(三) 环保行为

列举了8项环保行为, 调查受访者在日常生活的行为是否与环保要求相符。结果表明, 潮州市居民在采用环保行为方面总体偏低。如在节约用水方面仅有53.9%的受访者有二次用水的习惯, 而在对于需要个人支出或影响个人行为习惯方面其采用的程度就更低, 如为分放和处理垃圾付一定费用 (50%) 、购物时自备购物袋 (22.4%) 、在外就餐时坚决不使用一次餐具 (7.7%) 。但是在环境道德方面, 55%的受访者表示在面对破坏公共绿化行为时会坚决反对, 并会上前予以阻止;在外出时如何正理手中的垃圾, 69.9%的受访者也选择要坚持找到垃圾桶才扔掉。这一调查结果与环保行为的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一般而言, 环境道德比较高的公众相应的就会有比较好的环保行为。分析其原因, 笔者认为, 受访者在填写问卷的时候, 由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趋向于选填更符合道德要求的选项, 而不是自身的实际行为情况。

(四) 环保评价

对潮州市环境现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对潮州市现在的环境质量整体是满意的。例如, 对绿化程度, 80.4%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对潮州母亲河韩江的水质, 88.1%的受访者认为污染较轻;对潮州市民最佳的休闲场所滨江长廊的环境, 89.8%的受访者表示保护得还好。在对潮州环境污染源的归因调查中, 87.8%的人认为潮州市的两大传统主要产业陶瓷和不锈钢都对环境产生了污染, 49.7%的人甚至认为由此产生的污染是严重的。陶瓷产业产生的垃圾固体废弃物是潮州居民认为的潮州目前最严重的污染, 不锈钢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也是潮州重要的污染源。

另外,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潮州居民对潮州的环保工作认同程度相对较低, 90.6%的受访者认为潮州的环保工作做得不是很到位, 认为环保工作做得好的仅有9.4%。而对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判定, 市民环保意识差、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而忽视环保、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主观因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分列前三位;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市民守法意识差, 列四、五位;人口膨胀过快和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等客观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则比较小。这一调查结果与2007年在全国进行的调查结果相符, 公众的环保意识差仍然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10]。

三、结论与建议

1.从环保知识方面看, 潮州市居民还处于“日常生活型”这一环保知识比较欠缺的阶段。当前, 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报纸杂志是居民获取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 因此, 在探索多渠道、多媒介开展环保宣传时, 可重点利用这三种方式进行。另外, 考虑到微信的影响力度正呈快速上升状态、对传统媒体的互补作用以及人际传播的效能, 建议政府部门汇总整理一些宣传环保知识的信息, 并通过微信的方式传播给市民, 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从环保态度看, 潮州市居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度是比较高的, 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关系上, 居民则更倾向经济发展重于环境保护。由此可以看出, 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但需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

3.潮州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为的程度总体偏低。今后的环保宣教工作中, 应尽可能地以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保内容为主题, 帮助人们建立环保有利于自身生活的观念, 提升居民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4.潮州市居民对潮州环境的现状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对环保工作整体评价不高, 主要集中在对污染企业的管理方面。在居民认为最有效的环保措施中,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管理的三个选项占61.6%。这说明, 居民普遍认为企业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实现企业环保化将是潮州今后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叶军, 李文婷, 张立波, 等.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2) :64-67.

[2]周景博, 邹骥.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 2005, (2) :128-133.

[3]阎国东, 康建成.上海市民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调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 (4) :135-142.

[4]赵卉卉, 王远, 王义琛, 等.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 (4) :406-411.

[5]吕君, 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8, (1) :40-49.

[6]王蕾, 魏宝祥.旅游地居民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景泰黄河石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6) :8723-8725, 8765.

[7]陶文娣, 王会, 王瑾芳, 等.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 (1) :130-134.

[8]解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30 (6) :110-113.

[9]吕君, 陈田, 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 2009, 28 (1) :259-270.

篇4:鹿鸣村居民环保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 城郊结合部违章建筑的現状

一是“多”。城南新区的库楼坝社区、城西的将军碑社区、城北的刘家咀社区等处处有违建,有的社区80%以上原住农转非居民乱搭乱建,根据近几年我局查处违章的统计,2002年至今,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违章建筑面积达43000多平方米,各类园区、开发用地规划到哪里、乱搭乱建现象就会迅速蔓延到哪里。

二是“快”。大多数乱搭乱建属于个体行为,其目的不是永久性居住,因而设计结构简单,建筑成本低廉,施工要求不高,几天之内就可以建成,且大多数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夜间搞突击行动,发现时已经建成。

三是“乱” 乱搭乱建都是违章户根据自身需要乱搭乱建的,根本不按规划建设,致使这些区域规划和宅基地管理出现严重关控局面。同时,由于这些建筑用于出租、开店和闲置骗取补偿费,使原本档次不高的村落变成杂乱的综合场所,敬老院片区等很多地方现在连人进出都困难,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是“杂”。从违章建筑行为人来看,有当地农转非居民,已有外来人口,从占地情况来看,有占用房前屋后空地,晒场院坝、行人通道的,甚至直接占用耕地的,从其类型来看有扩建、改建搭建三种,从其用途看,有因住房紧张而自用的、有用于家庭副业的,绝大部分是用于出租获利和骗取补偿费的,从审批情况来看,有一小部分是县经依法批准、但由于规划控制等原因无法建造而擅自动工的;已有违规收费认罚代批的,绝大部分是未经批准的违法行为。

第二部分 违章建筑形成的原因及带来的后果

(一)城郊结合部和城中违章建筑的主要原因:

1、经济利益驱动。一是为了获得房屋拆迁补偿。违章建筑大多数建在政府拟出让的或规划出让的土地开发用地范围内,按规定违章建筑是禁止给予拆迁补偿的,但由于少数开发商和拆迁部门为了加快开发速度,大多数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给予补偿,受拆迁补偿与建筑成本之间巨大的利益诱惑,一些居民纷纷擅自建房,二是外来人口的涌入形成了租房热,外来人员主要有两类、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另一类是跟随子女伴读的父母,他们的落脚点大多是租借民房,出租房屋的供不应求,让许多居民意识到房屋出租有利可图,明知改建房违法。

2、规划政策限制。从1998年开始,为了适应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从不影响城市形象和减低发展成本等方面考虑,我县相继出台了一些控制居民建房的政策,对城市规划区内居民建房进行了规划控制和指标制约。由于这些控制和制约,未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疏导,导致规划控制区域内一些符合建房条件,特别是已经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青年和住房特别困难的居民无条件申请住房用地,在县城达到婚龄的青年就地结婚的很多,嫁出去的很少,而这些人往往又无实力购买商品房,于是迫于无奈违章占地建房,其他村民就纷纷效仿。

3、法制观念淡薄。一些村(居)民干部对本村涉及土地的有关事务及矛盾,不是积极协调解决,而是全部上交国土、建设等部门,对本村(社区)内出现的违章建筑行为不管,任其泛滥,有的擅自批条子、做人情,有的甚至参加违章行为,赔偿的侥幸心理诱使,铤而走险,既然置土地、规划等法律法规于脑后,纷纷乱搭乱建,这样不但导致土地违法现象蔓延,而且使国家土地资产白白流失,粗略估算43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若按均价480元/㎡进行补偿政府直接损失2064万(这里面还不算政府修经济适用房的补贴),简接损失更多。

4、认识上的偏差。不少基层干部片面认为违章建筑能让老百姓多赚钱,能解决土地征收后大量失地农民的生活,使老百姓得益,是“扶贫”,因此违章建筑现象存在旁观思想,同时,不少干部认为如果组织力量把违章建筑全部拆除,不仅老百姓会反对,而且外来人员无出落身,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普遍存在为难情绪。有些基层干部对发生在本社区的违章建筑行为不反映,不汇报,相反还帮忙找门路想方设法帮助其达到建房目的。

5、工作合力不够。目前违章建筑现象比较严重的地方,村级第一关往往没有把握好,已没有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镇一级在制止违章建筑行为中又缺乏管理权,不能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国土、城镇部门查处一起违章建筑案,从立案到申请法院强制拆除至少要三个月以上,要处理面广量大的违章建筑往往力不从心,法院实施强制拆除违章建筑周期过长不说执行效果也不尽人意,一方面教育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案件一旦积压就难以承受,这样违章建筑不能及时拆除,使得群众认为土地执法不严不力,有机可乘,助长了他们违章建筑的嚣张气焰。

(二)城市结合部和城中村违章建筑所带来的后果

1、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这些地方居民建房没有严格按规划实施,所以难免影响邻居和其他人的通风、采光、通行,而村级班子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调解,从而引发邻里之间的矛盾与纠纷,与此同时,一部分村民受到地理位置限制无法搭建房屋,心理上不平衡,猜疑基层干部从中拿了多少好处,指责他们无所作为,对于基层干部的违章建筑行为,群众意见更为强烈。所有这些都很容易成为激化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导火线。

2、增加城市管理难度。由于违章建筑选址随意,布局凌乱,结构简单,质量低劣,加上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导致部分居住点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火险隐患和社会治安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3、增加征地补偿难度。从长远看,这些面广量大,情况复杂的违章建筑区域,会给今后土地开发利用中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带来难度,增加征地拆迁成本,导致国用资产流失。

nlc202309081715

第三部分 治理和防范违章建筑对策与措施

对于这些城郊结合和城中村的违章建筑,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宜采用堵疏结合的办法,既要开展综合整治活动,尽快制止违章建设行为,又要强化管理,给确需建房的居民明确出路,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居民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齐抓共管开展综合整治。违章建筑已经不是单一的土地,规划建设管理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综合整治。一是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建立专门、长效的整治班子和队伍,从人员、编制、经费上予以保证(粗略估算以违章建筑政府直接损失的1.5%足以保障该组织的运转)建议全县人民政府带头,县级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参加,组织开展综合治理。二是以点带面,逐步推开,选择一个地区开展综合整治试点,取得一定成效后在面上逐步推开。三是区别对待另类处理。根据年限,分清情况,逐步取缔。分期分批限期排除,对新搭建的违章建筑,当场直接拆除。

二、完善政策统筹安排村(居)民建房,一是以规划调整的方式加快规划区内的村(居)民集中区建设,促进村(居)民人口的相对集聚。二是不能一味地按西委发(2005)22号文件那样以不变的模式处理复杂多变的城市违章建筑,而要因地制宜的引导城市规划区内的居民建房向标准化、城市化方向发展。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打破区域界限,组织动员一列入城市建设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符合建房条件的居民,到規划的居民集中区统建,联建公寓式住宅,政府在土地价档,基础设施配套费用上给予优惠,既能改善急需建房居民的居住条件,又能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截断引发城市违章建筑的导火线,这项工作应该在晋城镇的刘家咀社区,府南社区、库楼坝社区,大桑蹬村、木角乡的将军碑社区、石板河村、常林乡的五里店村马上开展,否则一味的按西委发(2005)22文件进行严格控制、封堵,违章建筑将永无止境,违章建筑问题将永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明确职责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建立县、镇、村(社区)三级违章建筑管理监察网络,乡镇要把违章建筑管理监察工作列入社区和城郊结合部村级班子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促使村(居)干部把好源头关:城建、国土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执法监察动态巡查,查处各类违章建筑、违法用地行为,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尽可能降低执法成本:公安、法院全力支持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严肃房屋拆迁补偿政策,对违章建筑一律不予补偿,并坚决予以拆除。对私自卖地的村级组织,除了没收非法所得外,还应对主要负责人予以党纪、政纪处理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结:城市违章建筑是较为普遍又屡禁不止的社会问题,本人深信:有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这个带普遍性又老大难的社会问题在我县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篇5:城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西安市。

调查方式: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

篇6:鹿鸣村居民环保调查报告

摘 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在社会文化背景影响和土地管理制度的推进下,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化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城中村”诸多的问题中,居民的生计问题就是难以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要真正解决好“城中村”问题,应特别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解决“城中村”人的生计问题入手。对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生计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城中村”居民生计方式 的理性选择进行了初浅的分析。

关键词:城中村;生计选择;理性

“城中村”问题引起了各类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并对此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研究。经济学家从宏观上的城乡经济、城市化进程和微观上对城中村内部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等分析了“城中村”的经济要素。政策专家从宏观政策方面阐述了“城中村”问题的政策性规定,关注的重点是“城中村”问题相关政策和解决过程中的政策措施。社会学的研究主要是实地考察,描述“城中村”的现状和城中村居民生活。例如,著名社会学家李培林教授,通过对中国发达地区――广州“城中村”的调查,在调查中详细记录了村落终结的全过程,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完成了《村落的终结》一书;蓝宇蕴博士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和研究了“都市村社共同体: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王华春博士后等则从“城中村”的成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等等。专家们通过对我国“城中村”的现状分析,找出了“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对“城中村”改造的建议和意见,为加快城市发展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就云南昆明而言,对“城中村”的研究,主要有王京阳等的“关于对昆明主城区城中村现状、问题和改造的建议”、“关于昆明市城中村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李如春“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建议”等研究,这些研究报告提出了目前昆明“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对策与建议,为昆明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献技献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本文认为,要真正解决好“城中村”问题,还应特别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解决“城中村”人的生计问题入手。

一、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生计来源的实证分析

(一)昆明市“城中村”基本情况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昆明市主城区建成范围内共有“城中村”288个,居民总人口约为141余万,其中,常住人口7.75万户,约21.9万人;非常住人口约120万人,为常住人口的4至5倍以上。村庄占地面积约2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 276万平方米。“城中村”与“城边村”的比例大约各占50%,从城市核心区向城市边缘曼延,并呈现出小而散状态。分布于昆明市中心地带的“城中村”有66个,总人口为14,200户,约34,500人,总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1.43,户均建筑面积429平方米。余下的200多个“城中村”,均分布在三环路内外。“城中村”的建筑基本上是按照农村传统的方式设计,存在着空间结构不协调、布局混乱、市政设施缺乏、环境质量差、安全隐患多、经济驱动力不足等问题,与现代新昆明建设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二)“城中村”居民基本生活来源

和全国“城中村”一样,昆明市“城中村”居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土昆明市居民(常住居民),其维持生计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房租和集体经济分红(村福利),同时存在大量无职

业、无技术、无投资人员;另一类是外来的流动人口(非常住居民),其收入来自各类务工收入。这些居民是生活于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边缘化群体,由于受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低下和居住地管理不规范因素等的制约,“城中村”是社会治安最乱、社会问题最多的区域,这些问题大多是与居民的生存条件有关,由生计问题而引发的。

第一,“城中村”常住居民生计来源较为单一,经济收入差距大。土地被城市化了,农民也就失业了。这些身居城市,又失去土地的“城中村”居民的生计来源主要为:一是出租房屋;二是领取集体经济(用于土地出让、入股金)分红(每年有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的分红收入);三是有极少部分居民在城市中找到工作或利用自己的房屋开个小餐饮店、小百货店等为生。虽然“城中村”居民的生计来源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集体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差距问题,“城中村”居民生活现状却是参差不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一些集体经济强大、经营较好的社区,加上出租房收入,居民的生活过得比较富裕。有的居民收入一般,可以基本解决生活问题。还有相当部分居民无房可租,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经济收入较低,生活得很艰难。

第二,外来人口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各项务工报酬,工资收入偏低。外来务工人员承担了城市发展最需要、城市生活一刻也不能缺少的工作。哪里有最需要的服务和城市劳动者又最不愿意做的工作,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从建筑、搬运、送水、送煤汽到自行车修理、补鞋、缝纫、配钥匙;从各类餐饮服务到出卖水果、蔬菜、烧耳块;从打扫城市卫生到医院病人护理;从理发、美容到家政服务;从日常生活用品、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到夜市、地摊等等。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和足迹,哪一处也离不开他们,但是,他们中的一些劳动所得与付出并不相应,平均月工资收入在800元左右。

由于收入偏低,外来务工者只能用降低生活消费来进行原始积累和维持日常生计。有关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在生活消费方面,每月生活开支在300元以下的占30.5%,每月生活费用在300~500元的占39.0%,达到700元以上生活支出的只有13.1%,基本上维持一种低收入、低支出的生活水平。随着市场物价的上涨,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可能继续下降。

二、昆明市“城中村”居民生计方式选择的思考

经济学理论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人是都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所以,经济人在从事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谋求自身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现实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来自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现有条件的制约下,经济人只能尽其所能,力求能获得较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利益。因此,“城中村”居民(原住的和外来的)只能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生计方式是比较理性的。而且,这种选择同时兼顾了他们的长、短期利益。如果不客观地、笼统地说他们是游手好闲的食利族、是难以管理的盲流,就太不公平了。因为,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责任不在他们,更不是他们的主观愿望。

罗海等:“城中村”居民生计方式选择的调查与思考

(一)如果没有出租房收入,本地居民的经济来源难以维持长远生计一是补偿费用较低问题。根据现行的国家征地补偿办法,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偿费以最高标准水稻品种计算,每亩为1.08万元至5.4万元。按低线计算,人均2,160元,仅能维持基本生 活一年;按高线计算,人均10,800元,只能维持5年左右的生活,仅相当于昆明市目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1~4年的生活费。

二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问题。农民的土地被变为非农用地后,政府从经营城市、以地生财、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出发,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低成本从农民手中征地后,高价拍卖,开发商从土地开发中获取了较大的利润,但失地农民无法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农民被排斥在土地市场之外。

三是居民的就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3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昆明市被征地村民在册人数为79万余人,其中,实现农转非的近19万人,已经就业人数仅为4.4万人,占失地人口总数的5.5%,占农转非人口的23%。由于“城中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差,很难解决就业问题。例如,联盟镇“城中村”劳动力初中文化以下的占90%,其中无技能的占70%。据五华区统计局于2005年6月,组织了对8个涉农办事处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查。在被征地农民35,145人中,基本失去土地7,674人,完全失去土地的23,169 人,涉农社区农转非人数为23,045人,这部分人口几乎没有解决就业问题。

20世纪80~90年代期间,国家征地后对部分劳动力进行了就业安置,但接收单位多为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的企业。一方面,企业对农民工的工种安排都是一些简单、粗糙、笨重、技术需求低的岗位,在企业经营效益差时,下岗的工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工。另一方面,这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相继倒闭,在征地时被招为企业工人的农民工跟随着失业,即便是当时有幸被国有企业接纳的农民工人,也面临着企业重新改组,被淘汰的危机。由于没有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他们只能返回原籍,成为“城中村”新的居民。

四是居民缺乏经营管理能力问题。“城中村”原住居民不仅缺乏文化知识、就业技能,而且也没有经营能力。一些居民的房屋和小商铺,虽然建在临街地段,是做生意的好地方,可以用于开餐馆、旅社、小卖铺。但由于没有经营的能力和意识,也承受不了市场风险,只好出租给外来者经营。笔者曾经到赵家堆的一条街走了一转,采访了几家开小店的老板,据一位来自四川的旅社老板介绍,这条街道约有小旅社20~30家,小餐馆10多家,各类小商店、杂货店等几十家,但是,经营者几乎100%的是外地人,本地人自己不经营。

不仅家庭经济只能以出租房屋为主,集体经济也如此。由于不善经营,缺乏管理人才和社区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集体企业的90%以上,也是房屋出租,所谓集体企业经济收入,其实质也是租房收入。因此,“城中村”人把改建和扩建出租房,作为增加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应该说是较为理性的,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在没有社会外界力量的帮助下,他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解决生计问题。

(二)为增加经济收入,改变生产生活状况,农民做出了离乡背井的选择

进城务工是农民的又一创举,他们的选择也是非常理性的。这些农民工人,大多来自贫困农村,原住地的生产条件差,要改变生活状况,难度很大。在家乡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问题普遍。而且,土地质量差,科技含量不高,信息不灵,农业增产难度大,自然灾害频繁,增收十分困难。为改变生活状况,他们选择了走离乡背井之路,到城市中去挣钱,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取生计报酬。他们满怀着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纷纷来到这个让他们充满幻想的城市做工,开始了他们的打工生涯。他们的出走,一方面,不仅是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也减轻了当地的土地承载量和国家的扶贫负担;另一方面,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国家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普遍较少,劳动技能差,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出大力、流大汗、有危险的岗位),不仅劳动报酬低,而且极容易被取代。同时,他们还得忍受着来自社会各类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与城里的正式工人相比,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问题。他们虽然在城市打工或经商,但农民的身份始终没有改变,只能利用唯一的资源“劳动苦力”,来换取较低标准的生活费用。

尽管收入低,外来廉价劳动者还是在城市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在城市里他们的家是临

时性的,却年复一年地存在着,毕竟城市里能够挣到他们在家乡不能挣到的现金。为了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寄去一点购买生活用品的费用和化肥、农药的生产垫本,为了让孩子或兄弟姐妹能够交纳学费,也为了改变下一代人的生活环境。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在生活的各方面尽量减少支出,消费廉价物品,节省下微不足道的薪水,进行原始积累。

综上所述,“城中村”居民理性地选择了自己生计方式,但是,在现实的城市生活中,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化地带,他们抵御各类社会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有相当人口的生活状况经不风吹浪打,稍微有一点不测,便马上陷入贫困。2007年以来,一部分失地农民得到了最低生活补助,使他们的生计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城中村”居民还没有完全享受到国家的社会保障福利,从而面临着极大的社会风险,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影响边缘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城中村”居民生计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对“城中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教育

加强对“城中村”人的文化教育和各种技术培训,从提高整体素质上,增强他们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能力。社会各界应特别关心失地农民和进城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促进就业,并创造条件鼓励其创业。

一是抓好基础教育工作。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取消入学赞助费等歧视性政策,使“城中村”居民子女在受教育上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提高“城中村”学生的各级教育和各类学校的升学率。

二是大力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加强对“城中村”劳动力的全方位,多学科培训,使劳动者了解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态势,减少盲目性,提高经营水平,增加经济收入;

三是专业技术培训,针对不同群体,结合不同人员的特长和爱好,进行各类专业的继续培训,提高劳动者参与就业和创业的竞争能力。

四是把“城中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同时,加强对“城中村”劳动者法制教育,让其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律武器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

(二)把“城中村”居民统一纳入社会保障范畴

建立健全“城中村”社会保障制度,把“城中村”居民统一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解决他们在城市生存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利益保护机制,依法落实劳动用工制度,规范用工合同,重视农民工的生产安全和职业病防治,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环境,保障农民工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等,通过加强社会保障来解决“城中村”贫困人口面临的生计问题。

参考文献:

篇7:关于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

时间8月1日—8月15日

现将此次实践调查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目的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由于农村生活污染、垃圾排放量增大、种植养殖业废弃物逐年递增,化肥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城市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重要的威胁。为此对农村所在居民环保意识展开调查。

二、调查内容和结果

本次调查共对120位村民进行提问。

问1:你认为垃圾可以倒在哪里?

答:路边,随便哪里,没有的空地,其他。

问2:你家的垃圾倒在哪里?

答:路边,随便哪里,没有的空地,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问1中有34%的人会倒在路边,25%的人随便哪里倒,30%倒在没有的空地,其他的为11%。问2中有14%会把自家的垃圾到在路边,6%的随便倒,78%会把垃圾倒在没有的空地,2%在其他地方。

据调查表示,虽然大部分居民知道垃圾应该对方在诸如垃圾箱之类的指定地

点,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还是习惯于将垃圾对方在一些被认为没用的空地上。其原因有几点:

(l)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而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集中堆放垃圾的场所;

(2)以前还可以将部分垃圾撒入田里作肥料,而如今一方面有了化学肥料,另一方面也由于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厂房、公寓所替代,所以垃圾只能堆放在房前屋后。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对环境的影响。

问3:什么是“环保” ?

对此问题,知道“环保”是“环境保护”的居民占 87 %,但其中只有 20 %的居民能具体进行结实,而且,在这部分人中务农者仅占 18 %。

问4: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 ?

知道并能举例说明者占 43 %,其中务农者占 20 %。

问5:你知道为什么要使用“无磷洗衣粉” ?

对该问题,能正确回答者不到 5 %,而且这部分人都是年龄在 20 一 35 岁之间的工人、医务工作者、教师等见识或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非务农人员。

从调查中看,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较差,对环保知识了解不多。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居民们长期生活在环境相对安静的农村,对环境污染造成的体验较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2)农村居民中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占绝大部分,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来源也较狭窄,影响他们环保意识的加强。

(3)部分农村居民从祖辈开始沿袭了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随处倒垃圾等)一时间还难以改变过来。

三、调查结论

(一)农村居民(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不多,还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二)周围环境的污染固然与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关,而另一方面,农村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固定的垃圾堆放点等。

(三)目前,农村环境相对城市而言不太严重,所以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城市大搞环境建设的同时,农村的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下去。

四、调查体会

从这次调查中体会到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差,其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水平低下,受教育少,有些人根本没机会接受教育。老一辈的人环保意识差,就连新一代的年轻人环保意识也不高,其原因不得而知,由于农村家境贫困,文化素养低所致。

篇8:鹿鸣村居民环保调查报告

一、东丽区城中村的基本情况

东丽区是滨海新区圈层化体系的重要节点区域, 该区共有23个城中村坐落于外环线以内, 属城中村范围,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 该区城中村在地域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但在外观形态, 管理体制, 生活方式等方面还有差距, 近年来加快城中村改造, 万新街小王庄村是对原村民还迁安置住房项目, 是城中村改造的第一个建设项目, 占地220亩, 建设住宅11.8万平方米, 投资3.9亿元, 整个项目规划东至迭山路, 南至昆仑路, 西至国山路, 北至成林道, 并率先安置居民, 为调查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生活状况提供数据参考和调查对象。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11年3月26日——2011年5月11日

调查群体:天津市东丽区典型的改造后的城中村 (万新街小王庄村) 从该村中随机抽取100户家庭, 每户中随机抽取一名成年居民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问卷回收率为98%。在调查群体中, 25至55岁的人占了61%, 他们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收入来源。40岁至55岁的人家庭负担重, 就业技能弱, 从事工作等级水平低, 技术含量少, 社会竞争力弱。

三、改造后的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

东丽区万新街小王庄村进入城市化, 其经济形态转型, 成为以房屋出租为主的经济, 带来村民经济生活的变动, 使得村民的劳动条件变化, 物质、精神生活有很大提升, 促进了村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接轨。在这个转型过渡期, 居民的生活状况与之前的生活有哪些提高, 又有哪些不足和改进之处。

1、物质生活方面

(1) 经济收入

经济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取决于经济来源, 经济来源又与从事的产业相关, 小王庄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出租房屋, 在调查中, 小王庄村的村民居住的都是单体楼房, 小区配套设施健全, 每户的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 居民的住房空间很大, 出租空间大, 全村用于出租的住房面积大约在4.6万平方米, 根据估算, 平均每个家庭出租房屋的收入在1.5万元左右, 居民月收入提高, 月收入在1500—2000所占比例最多 (图1) 。出租房屋经济的形成, 是该村居民在非农化和进入城市生活后的家庭谋生方式, 是对过去家庭农业经营的传统生活方式在新的条件下的替代。

(2) 居民的就业

由于村民普遍缺乏城市就业市场中的优势和素质, 再加上基本的生活已有保障, 城中村的居民对于从事的工作是挑剔的, 根据调查, 村中劳动力年龄的人完全闲的人占到21%, 其中负责房屋租赁的妇女多, 有稳定工作的人占20%, 其他的人都是从事一些零散的工作, 多数是在城市经济中拾遗补缺性质的职业。以房屋出租为主, 以工作或其他经营收入为辅的经济来源结构, 一定程度上为不具备人力资本的农转非的群体用自身的资源创造适合城市需要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3) 福利与保障

在小王庄村除了出租屋外, 集体经济的股红分配也是绝大多数居民经济收入另一重要来源, 90年代初期, 由于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村民获得的股份分配很少, 每股的年分配只有几十元, 随着城中村改造的完成, 村里集体经济资源的开发, 股红分配提高, 现在每户的年分红都在3000元左右。小王庄村的股红收入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 股红的集体分配是消除作为准市民群体进入城市生活问题的有效经济保障。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 涵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及对特困, 残疾人, 贫困生实施救助。在以前小王庄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落后, 医疗设施简陋缺医少药有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现在居民参加合作医疗, 建立了社区医院, 医疗设施都得到改善, 医疗资源也得到合理的配置。

2、精神生活方面

(1) 社区文化建设

在新改造后的城中村周围普遍有老年活动中心、健身中心。周围基本生活设施完善, 建设主题公园, 公园绿地建设也满足居民需求, 为还迁居民打造生态宜居新社区。并且定期组织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比赛和外出旅游, 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2) 居民生活习惯

休闲式消费使小王庄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现在居民有富余的闲暇时间和经济条件, 因而休闲消费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内容, 如打麻将成为村里流行的消遣方式, 成为大众化的娱乐。社区花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城中村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80%的人认为城中村改造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影响较大或很大, 20%的人认为影响较小或者影响很小。没有了独家独院, 环境的变化使得邻里交流减少, 生活习惯发生改变, 收入变化也使生活习惯受到影响。改造前有71%的人经常在住宅周围散步聊天, 改造后变为58%, 下降了13个百分点。

(3) 居民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在对小王庄村居民的调查中显示, 57%的人没有安全感, 改造后, 64%的人有了新邻居, 而69%的人对邻居的基本情况 (姓名、工作) 完全不清楚或只知道一点, 只有31%的人对邻居基本情况完全清楚或基本了解。城中村的改造, 村民的居住位置发生变化, 使得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邻里之间的交往不再是同一宗族亲戚间的守望相助, 曾经熟识的面孔已被陌生人代替, 这种变化使邻里关系表面化, 往日村庄的认同感变弱甚至消失, 使得村民产生适应的落差, 形成强烈的心理冲撞, 村民的固有行为方式和交际范围都随之发生变化。

四、对策与建议

1、拓宽居民的经济收入方式

当前小王庄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出租房屋, 在村里招商引资, 建立社区性企业, 不仅能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而且可以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社区性企业经营理念具有稳定性、保守性、经营管理水平起点低, 有提升空间, 这样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符合居民利益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村民在转型的过程中也能适应这样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趋势, 促进村民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此基础上要建立村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 完善配套政策。

2、为居民提供适当的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桥梁

在城中村社区中建设社区企业是重要的发展模式, 但村民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达标是企业用人的前提。提高居民素质是城中村村民融入城市文明最根本的途径, 而小王庄村居民, 在文化水平教育程度均处于社会底层, 提高其文化、职业技能是其转入城市后职业生存的迫切需要, 因此建立针对村民的职业培训组织, 抓好技能性、业务性的培训, 促其就业。充分发挥社区领导和各部门的综合能力, 与相关企业和劳动就业处达成协议, 为他们提供适应性的人员, 逐步将职业介绍信息网络连接到社区, 为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提供便捷的职业介绍服务[1], 优化村民的就业结构和经济收入。

3、正确引导和增加居民的休闲消费方式, 增加居民的积极休闲消费方式。

当前小王庄村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房屋出租, 因此不需要有固定的时间停留, 并且收入已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和条件, 空余出大量的时间用于打麻将等娱乐活动, 当前需要引导居民的正确的就业观念和休闲消费观念, 可以在村集体经济的支持下, 为村民开设棋牌馆和健身馆, 还能增加部分居民的就业, 同时可以开展针对居民消费的宣传讲座, 把多的时间放在就业和工作上, 少的时间用于部分消极的休闲消费和娱乐。

4、延续村落地缘文化, 重建邻里关系

城中村的更新要在历史积淀而成的城市现状基础上延续进行, 因此, 不能脱离城市的历史和现状。城中村在改造前, 已形成由沿街底层住宅出租为小商铺形式的小型商业街, 在改造后可考虑建成有一定文化特色的步行商业街, 既继承原始文化特色, 也满足村民经济、情感的需求。城中村改造使村民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归属都发生变化, 适宜的环境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 良好的邻居关系能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 使社区的居民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改造后的城中村小区的安置和环境设计应考虑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形成人们心目中共同的认知场所, 增进邻里交往, 重建邻里网络, 使人们在心理上成为社区的主人, 增强社区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何元睿:《关于城市新贫困的几点思考》,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9) :8-10。

篇9:癌症村与“环保达标”

——杭州网

兰溪市环保局一直按国家标准监管华东铝业。每个季度,都会进行环保监测,这些监测数据一直都过关达标。

——浙江兰溪市环保局副局长吴国英

一些官员一直不愿承认工业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与当地攀升的癌症发病率存在关联。工业化学物污染已经成为内地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政府无法继续忽视。

——北京大学副教授刘建国

癌症已成为中国农村居民最主要死因之一,其中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人数明显上升,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在未来20年内,癌症死亡人数可能翻番。

——卫生部第三次中国居民死亡调查报告

环保局管的是污染,卫生部管的是癌症,什么样的污染造成什么样的疾病?污染和癌症两者之间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在国外却有专门的研究。咱们不是说以人为本吗?人命值钱啊,我们这方面的统计机制还远远没有到位。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GDP的增长以人民的生命为代价,这种沾满血的经济数字下面是深深的灵魂腐烂!

——网友

现在癌症村太多了,如果不把环境的治理放在首位,国人都会因此灭亡。农产品生产要靠农药、化肥,地下水污染是循环的,谁能逃得过呢?

——网友

“癌症村”的出现表面上是排放污染的企业,实际却是地方政府。但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和官员环保问责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很少有地方官员因环境污染被真正问责,也很少有地方政府为因污染造成的“癌症村”负责。

——央视网评论员秦研科

篇10:鹿鸣村居民环保调查报告

章 来源

关于村环境污染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

2010年7月20号 我开始了为期十天的社会调查活动,针对近年来环境问题对农村影响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对保定市徐水县漕河镇勉家营村的环境展开调查,进而了解环境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就这一问题我寻访了我村的居民。

一 社会调研过程简述

1.选题目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大气污染,水污等都给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研究,就可以了解到近些年环境污染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影响。

2.调查方法

在此次的社会事件中,我主要采取了收集资料以及访问的形式。

3.调查过程

(1)准备时间:2010年7月20~21号,通过网络搜寻了一些近些年环境污染的资料,在村中骑车转了转,了解一下村中环境的大致情况,并计划第二天的行程。

(2)走访调查:7月22~24号这两天我走访了本村的几户居民,其中包括邻近废水坑和远离废水坑的居民。

(3)调研汇总:2010年7.25~7.27号将7.20~24这四天搜集的资料以及寻访的笔记予以整理,理清撰写报告的思路。

(4)撰写报告:2010年7.25~27号,根据前六天的收获,参考《社会调研报告撰写规范》撰写报告。

二、社会调研结果与分析

我家的门口不远处有一个土坑,周围的居民都把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到坑里,坑里还经常有一些野狗,像这种土坑我们村中有五六个,而且都被居民堆放垃圾,排放污水所用。污水乱排、垃圾乱扔,这在农村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污染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村民们对待环境问题也是很重的。父辈的村民们都记得原来的漕河河水很清澈,水中还有小鱼,河虾,夏天人们经常到河边游泳,捉鱼摸虾,等到我们小时候河水已经臭了,每次过河人们都掩面而过,罪魁祸首就是河两边的造纸厂向河中排放污水,使原来清澈的河水变的黑臭,也把人们的欢笑带走了。

后来为了迎接奥运,进行了整改,将造纸厂都关闭了,污水不排了,可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干旱等原因,漕河河水也枯竭了。而给河周围几个村带来的问题却没有停止,尤其使水质问题,大人们都说原来的白开水都是清甜的,现在的水总有一股臭纸浆味,很难喝,村中的条件很有限,再打更深的水井又没有资金,居民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没有几户人家喝纯净水。

近两年村中的一些大人,小孩身上开始起疙瘩,疙瘩又疼又氧,我深有体会。因为回到家中我也起了一身,很难受。妹妹从高中放暑假回到家也起了,她的同学来找她玩,我访问了一下她们,她们身上也起了,只是程度不同,都没有我妹妹的严重。村中的大人们都说是水的问题。

听村中的人说奥运严查后造纸厂将排水管都埋到了地下,所以地下污染得越来越严重,村民们对饮水问题更为关注,通过两天的走访,我对农村居住环境问题有了一些了解,发现农村环境问题真的日益严重了,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村民们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自身也要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与个人调研收获。

通过调查了解到,勉家营村的卫生环境需要更进一步的改善,由于08年奥运,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的工厂均已停产,给包括勉家营村在内的多处地方乡镇的环境得到巨大的改善,哪么奥运结束以后,这些地区是否还能保持并进一步优化生活环境,现实给的答案却让我们不容乐观。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了。我认为相关部门应大力加强监督、管理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产业,对违反国家跪地昂的污染性企业应立即令其停产,进行产业优化,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加强卫生环保知识的普及,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通过网上查询河电视报道,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希望我们能够坚持,实现低碳环保的生活,也多给农村环境问题多一些关注。我相信,我的家乡会越变越美,充满欢笑的。

ww w.Y k j.CoM文

上一篇: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下一篇:李清照《行香子》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