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分析

2024-05-16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分析(共8篇)

篇1: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分析

高校多校区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河南大学明伦、金明校区为例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多校区办学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使高等教育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日趋完善,逐步增强了高校的办学竞争力.以河南大学明伦、金明两校区的办学情况为例,分析其利弊得失,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作 者:沈玉洁 Shen Yujie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刊 名: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7(4) 分类号:G647 关键词:高等学校   多校区办学   调查研究  

篇2:大学新建校区建设的问题与分析

1 校区占地大, 不同功能分区之间距离远

新校区一般位于相对较远的城市郊区, 学校一般以较低的土地价格或采用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学校有先占了再说的心态, 加上学校之间的相互攀比和地方政府的推动, 部分新校区的征地面积都超出了实际的需求。新校区占地面积动辄千亩以上, 有的甚至达到七八千亩。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规定, 5 000人及以上规模的大学, 校舍建设用地、体育设施建设用地、专用绿地三大项用地指标为生均54 m2, 笔者对部分大学校园的用地情况进行了统计, 发现大部分学校的人均用地指标超标, 有些院校新校区生均用地指标甚至超出标准1倍以上。这与我国“珍惜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不符, 更不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由于规划时对新校区在较大占地情况下规划研究的不足, 规划仍沿用了传统的校园规划理论, 造成了较大的新校区室外空间尺度和较大的建筑体量。

新校区大多数占地大, 不同功能分区之间距离也很远。校园的特点应在于能体现该大学的特色和营造宜人的校园空间。校园的空间尺度应是步行的尺度。依据校园建设的“10分钟”原则, 即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适宜的步行时间10 min以内。如果考虑到道路的非直线系数, 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距离应在600 m左右比较合适。因而, 规模较大的校园应采用适当混合的功能布置, 在600 m左右范围内能有相对完整的功能布局。

在新校区规划中, 一些新校区急于建成为形象工程, 室外空间尺度也很大。部分新校区采用了“城市广场”的大尺度手法, 在规划中出现了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校园中道路的宽度模仿城市道路的宽度, 校园中广场的面积甚至和城市广场的面积差不多。如安徽某高校新校区中央广场直径达140 m, 面积达15 000 m2。又如山东某个学校大门宽度达100多米, 校前区设置超大尺度的广场和绿地。由于新校区树木大多数为新移植, 通透的视线又加大了新校区的空旷感, 使校园室外空间缺乏大学应有的人文氛围, 平时也难以看到学生在其中逗留。新校区的规划“大手笔”反而成为了个别学校吹嘘和宣传的亮点, 某某学校拥有几个第一大的语句不时见于报端。

安静、亲切、宜人才是校园外部空间的特征, 而超大的尺度, 使校园成为了一个非人性化的空间。超大的外部空间尺度, 使得本应是步行空间尺度的校园变成了车的尺度, 一部分教职工在校园内的交通也不得不依靠汽车, 部分学校也不得不在校园内部设置了连接不同校园功能区的班车。师生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校内交通上, 这些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在有些学校, 如果天气不好, 学生往往不愿意去教室。因而在学校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虽然新校区设施先进, 但是大多数学生仍然希望能留在老校区。

2 新老校区距离远

由于大多数学校老校区在设施比较齐全的老城区, 周边用地建筑密度大, 如果在周边建设新校区, 则面临着昂贵的地价和大量的拆迁, 因而大多数院校都选择了远离老校区的城市近郊建设新校区。

由于新校区和老校区距离远, 为保证教职工正常上班, 多数院校在新老校区之间安排有教工班车。虽然部分新校区的规划也考虑有教职工的宿舍, 但由于新校区距离城市较远, 周边设施还不够完善, 大多数教职工仍然住在老校区原有的生活区。大量的教职工每天像钟摆一样在新老校区之间流动, 教师上课耽误在路上的时间较多。同时, 新老校区之间较远的距离也带来了学校后勤保障成本的增加。班车的运行费用成为了学校一笔不小的开支, 有些院校班车多的每天达几十班, 每年交通费用达数百万元。同时, 由于教职工每天下课以后不得不匆匆忙忙赶校车, 非上班时间学生也难以见到老师, 教师对大学生的释疑、解惑和思想教育受到了一定影响, 新校区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 难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3 新校区内功能分区和布局不合理

新校区的规划大都采用了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功能分区”思想, 新校区被明确地分为了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区等。这些分区有相对的独立性, 如果混杂在一起, 不同的分区会有一定的干扰。但是在新校区面积动辄上千亩, 如果这些功能分区仍然像采用以前的规划理念, 在规划时采用了清晰明确的功能分区, 就会牺牲校园的有机组成, 造成各功能区之间的距离过远, 校园室外空间缺乏活力等诸多弊端。如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中, 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最远点距离达1 600 m。过远的距离导致了各个功能区之间联系的不便, 如有些学校教学楼距离食堂过远而导致出现了部分学生在中午不愿意去食堂吃饭而在教室吃方便面的情况。在炎热的夏天, 中午学生走完教室—食堂—宿舍—教室这条连线, 基本上下午就要上课了, 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在宿舍午休。在晚上, 本应该是灯火通明的晚自习教室, 因距离宿舍太远而使用者寥寥无几。这些现象都是规划对使用者的需要考虑不周的后果。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认为, 功能上相对的混合使用, 使到某些区域具有高度交叉可及性, 从而促使交往和交流的频繁程度。校园规划除了要考虑合理的功能分区外, 更应该关注人的活动,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校园的规划和环境设计应能满足学生在学校要营造出适宜人交往的氛围。

对师生活动考虑不周还体现在新校区的功能设置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彩校园生活的渴求。新校区大多位于城市周边地带, 周边缺乏商业服务设施。而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之外, 还希望能有多样的课余生活。而规划中清晰明确的功能分区使得这样的场所无处容身。在很多学校周边, 都存在着这样的特色街。如湖南大学的堕落街。这些商业街的存在, 客观上反映了学生对多彩校园生活的需求。在规划建设的时候, 为什么就不能考虑到学生的这种需求。如在长沙理工大学新校区门口, 有一条商业街, 学生称之为“破街”。它是周边居民利用原有住宅改造而成的一条商业街。它街道不宽, 但里面几乎包含了学生需要的全部的商业设施。如小吃店、超市、文具店、理发店、眼镜店、打印店、网吧、小旅社等。与学校内部的空空荡荡相比, 这里成为了学校周边最有人气的场所。不管刮风下雨, 这条“破街”总能保持它的热闹。在学校校园规划的时候是否可以设计这样的学生喜欢的场所。这样既可减少学生的奔波, 又能丰富校园生活。

4 空间人文化的欠缺

空间人文化的欠缺表现在新校区缺乏交流空间、室外空间功能性考虑不周和室外空间设计不符合师生的行为习惯等方面。

缺乏交流空间:交流空间的营造也是大学校园规划的一个主要方面, 不管交流手段发生怎样的变化,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始终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 这也是网络等虚拟大学不能取代传统大学的重要原因。在校园规划中, 营造除教室以外的室外交流场所是室外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大学新校区中, 能够让学生停留下来交流的空间很少。美国学者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认为, “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每个人的大多数受教育机会都发生在户外, 并与他选修的课程关系不大, 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 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缺乏人文关怀:新校区的景观设计难以满足师生的多层次需求。校园的景观设计过多考虑构图, 对师生的集会、休闲、晨读、交流、运动等活动需求和生活和行为习惯等考虑不足。如在很多学校新校区中, 绿化采用大面积的草坪, 让人难以进入, 造成了新校区看上去很美, 但是缺乏生机和活力, 因而师生对新校区也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符合师生的行为习惯:如果对生活和行为习惯等考虑不足, 就会造成规划设施利用率的不足, 同时, 人们依据自己的习惯时, 也会对已有的设施造成损坏。如新校区步行道设计不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 人们在步行时都有抄近路的习惯, 师生不得不在草坪上“另辟捷径”。这表面上看是缺乏修养, 乱踩草坪, 实质上却反映了设计者在设计时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5 结语

今日的大学新校区规划, 仍存在着“城市美化运动”的理念, 在规划时关注“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 而对使用者特别是众多大学生的需求考虑不足, 忽视了大学生对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的需求。只有认真研究大学教职工及大学生们对大学工作及生活的多层次需求, 才能规划出令使用者满意的大学新校区。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 分析了大学新建校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针对占地规模大、新老校区距离远、功能布局不合理等现象探讨了解决策略, 以期从教职工及学生的角度出发, 科学合理地进行新校区建设。

关键词:新校区,规划,建设,校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校舍情况统计表[EB/OL].http://wwwsmoe.edu.cn/edoas/website18/58/info33658.htm, 2015.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3][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

篇3: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分析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征;策略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健康的概念已经逐渐被社会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多校区办学模式与单校区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多校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为了增强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就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一定的辅导策略。

一、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1.组织管理方面

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管理方面与单校区不同,因为二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单位不同。在单校区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以系或者班级为单位,便于沟通和协调,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在学工处或者教育系的领导下就能够进行。而多校区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更加复杂,因为校区之间存在空间距离,因此在沟通上存在许多障碍,并且多个校区的发展目标各不相同,发展程度也有所区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需要将集权变为分权。

2.资源配置方面的不均衡性

多校区院校的各个校区在资源配置方面均存在不均衡性。一般本部在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优势,因为本部往往是领导机构所在地,是重点发展校区。造成这种配置不均衡性的原因还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和设备不足等。

3.时滞性

由于多校区中各个校区的空间距离,导致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时的干预时间往往存在时滞性。因为干预时间对干预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危机出现时,如果不能够立即解决,则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另外,多校区大学各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还限制了心理健康辅导者与学生的接触机会,从而无法主动发现消极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辅导措施。另外,这种空间距离还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获取学生的信息,从而使干预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校园心理环境的差异

在多校区大学中,不同校区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空间环境和人文氛围,对学生的心理感受、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里的环境一般包括学校的建筑和布局、自然景观、文化设施以及绿化情况等自然环境,同时还包括校园精神、校规校级、人际关系等人文环境。在不同的校园环境中,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心理环境,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校园环境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从而影响多校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多校区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分校区学生心理档案

对多校区大学各个校区的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分校区学生心理档案,有助于对多校区大学生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负责部门在新生入校后组织各校区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并且为每个大学生建立相关的心理档案,还要定期通过调查问卷、心理测试等途径对大学生各时期的心理状况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专业性,因此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工作。这些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并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不能够用简单的德育教育代替。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多校区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校区之间充分利用、共享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校区高校各校区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了。多校区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克服空间距离障碍,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解决资源紧张的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制作心理健康教育主页,利用网站为学生提供网上心理辅导、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个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是一项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做好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多校区高校实现教育任务的保证,也是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了解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特征的基础上采取相关策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成江.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

篇4: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分析

1 两园合一,学用并举

浙江农林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次提出植物园式校园的绿化理念,植物园建设和校园建设的合一,缓和甚至避免在高校中划出特殊区块作为植物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缺少用地面积、缺乏系统管理等,以植物园的各个主题植物园对应校园的各个功能分区,实现教学与实训、科研与观光、生态与生活的有机融合。

在植物园具体设计中,采用克朗奎斯特(A.Cronquis)t系统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以郑万钧分类系统对裸子植物进行分类,不同纲的植物分开种植。计划共建20个植物分类园区,现已建成木兰园、槭树园、蔷薇园、果木园、翠竹园、松柏园、山楂园、杜鹃园、金缕梅园等15个园区,共收集、引种维管束植物215科2 375种,国家珍稀保护树种53种。绿化植物种植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和生态群落特征,彰显大学校园对自然界生命体的人文关怀与尊重。

根据校园分区的不同特色与功能,分别嵌入不同的植物园区。如教学区内设翠竹园、牡丹园、蔷薇园,以青竹的“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和虚心劲节衬托教师兢兢业业、学生虚心向学的学术氛围;李清照称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于生活区布置桂花园、杜鹃谷,以花养人,以花育人;运动区相应布置木兰园、双梅园;校园最能代表秋季景观的是漆树园,每到深秋,在图书馆内远眺枫叶火红如醉。“两园合一“理念将学校常规的教学、生活、运动、科普、休闲等重要内容渗透到植物园各个主题园区中,这无疑催生了”校园课堂”概念的产生[1]。

2 生态建园,风光绮丽

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2],其创造的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景观。

2.1 设计结合自然

绿化景观的设计需要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模仿自然植物个体的组合。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与高差对应配置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东湖校区地势整体上北高南低,垂直高差近20 m,顺应地势从北侧后山引2条小溪至全区最低处汇成东湖,布置水生植物园,多采用当地乡土物种,形成层次丰富的湿生植物景观。上层配置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池杉(Taxodium ascendens)、落羽杉(T.distichum)、苦楝(Melia azedaeach)、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等;中层配置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樱花(P.yedoensis)、糯米条(Abelia chinensis)等花灌木;下层配置菖蒲(T.orientalis)、石蒜(L.radiata)、黄花石蒜(Lycoris chinensis)等;水中植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N.tetragona)、萍蓬草(Nuphar pumillum)、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等。

在结合周围环境的同时,绿化景观配置要利用各景观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构建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根据土壤p H值的不同和植物园分类系统的划分,分别组成酸性植物群落和碱性植物群落。东湖校区在运动场一侧的坡地上配置植物群落如下:上层配置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 Gaertn)、红豆杉(Chinese yew),中层配置红枫(Acer palma tum)、罗汉松(Podocarpus mcrophyllus D.Don)、含笑(Michelia figo),下层配置美人蕉(Canna indica)、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 Yieh)、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和瓜子黄杨[Buxussinica(Rehd.et Wils.)Cheng],全部植物都能适应酸性土壤,生长良好,且坡地排水良好,满足大部分植物生长需求。喜光的广玉兰和无患子为红豆杉、罗汉松营造出一个半阴的环境,但不影响红枫、石楠、月季的正常生长。

边缘效应理论认为,在不同群落或生态系统交错区域,会发生种群密度增大、类别增多的现象。绿化景观设计应尊重并遵循自然界的这种边缘效应,在林带边缘利用不同大小、高低、类别的植物设计出丰富多变的林缘线,东湖校区图书馆东侧土山的林带在向草地过渡时,在边缘顺着山体弧度配置一条环状花镜,各类开花地被沿着山体坡度由高向低逐渐过渡到草地,草地延伸至东湖水面时形成第2个交界面,在此交错区域再次配置丰富的湿生植物群落。2个交界面通过植物“加法”设计,使山体自然生动地向水面过渡。

2.2 结合地方性设计

基于地方性设计需要在尊重传统文化、乡土知识的同时,适应场所的自然过程,并最大程度利用当地的材料。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一个关于天地—人—神关系的设计[3]。

结合地方性设计可以理解为从场所经验中有机衍生出设计理念,用以解决场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东湖校区地处浙北部低陵红壤地带,土壤肥力差,人工林生长衰退快。一项由省林业厅、临安林业局共同参与的树种造林对比试验表明,针叶树种火炬松、湿地松,阔叶树种四川大叶樟、木荷、南酸枣、蓝果树、擦树、香樟、枫香和香椿在林场中保存率高,生长优于其他各类树种。这些适应当地的优势树种被大量运用到东湖校区的绿化建设,如香樟作为基调树种,枫香、蓝果树作为骨干树种。

传统的南部村落都保留有风水树或风水林,以保证村庄风水运势,从不允许被破坏和移栽。东湖校区原是临安郊区的几个自然村落,征地建校时,2株作为风水树的大香樟通过地形高差的特殊处理被顺利保留下来,成为新校区独特的标志性景观。在不破坏村民精神信仰的同时,保留当地人对场所的记忆和感受,尊重本土的传统和文化。

2.3 自然能动性

盖亚(Gaia)理论认为,整个地球都在一种自然、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自然界有其客观的生态规律存在。东湖校区东北部有333.33 hm2山林,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生态系统,计划将连东湖校区现有的142.13 hm2土地,构成一个硕大的生态苑。生态苑分为森林游憩区、生产试验区、定向培育区和自然演替区,最终把它建成植物品种基因库、观赏植物栽培研究中心、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绿色生态文明科技教育基地和旅游休憩的天然公园[1]。自然的生态系统远比人造环境更趋于丰富和复杂,充分利用333.33 hm2山林自我更新和自我设计的生态优势,使生态苑不仅分区明确、功能丰富、脉络清晰,而且是一个向外界开放的,不断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3]。

3 景观风貌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大学校园的环境设计与绿化经营直接影响其风貌。大学是出大师的地方,校园环境应求“雅致“和”明快”[4]。捷克作家契可夫指出:“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那么,在他念书的地方,无论走到哪儿,所看到的,都应当不是别的,而是宏大的、强壮的、优雅的东西才对。[5]”

东湖校区在占地逾133.33 hm2的场地中,以绿化调和建筑,在大水面和大林带的组合中穿插各个特色植物园区,营造一个大而雅、丰富而不乱的植物园式校园绿化环境。在主入口附近挺立着9块上亿年的红豆杉古树化石,如史诗般书写着顽强的生命力;操场边上2株近百年的大香樟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却是另一种大气的格调,不断地加深这个场所中人们的记忆和感悟;教学区的银杏大道,每逢深秋,一路的金黄,这些极赋特色的校园景观,无时不让莘莘学子产生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简洁明了,雅致天然,丰富而又赋有感召力是对东湖校区绿化景观恰当的概括。

4 结语

大学是出人才的地方,校园建设不仅要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更要有高品质、融人校园精神的特色绿化环境。在大学校园新校区建设的浪潮中,如何在绿化设计中体现校园特色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6]。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的绿化规划设计,摸索出的是一条体现学校育人理念与学科特色、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钟泰林,石柏林,李根有,等.生态型校园式植物园建设实践与理论探讨——以浙江林学院植物园为例[J].广东园林,2009,331(5):39-44.

[2]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M].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0.

[4]王越,胡玎.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发展——以同济大学为例[J].园林,2011(5):30-33.

[5]冯宝华.学圊滋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5:《魏明伦短文》编后记

中央电视台专题片介绍:作家魏明伦,幼年艺名“九龄童”。从小失学,九岁唱戏。为什么失学?为什么唱戏?荧屏没有交代明白。有的青年观众用现代时尚推想过去生涯,以为魏明伦是天生艺术胚子,从小爱戏如命,自愿钻进艺苑,发挥演艺特长,就像影视儿童明星释小龙那种好运。其实,明伦九岁唱戏的根由不是这样。我深知内情,因为我是明伦的胞兄。

说白了,是为了我家稻粱谋。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父亲母亲没有固定职业,家中子女成群,做小生意难以维持温饱。需要明伦“下海”唱戏,挣钱养家。小弟从此永别校园,永住梨园,在一个川剧团工作四十八年未换供职单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修文学,台上唱戏,台下攻书。用“手不释卷”形容他刻苦自修并不夸张。用“行成于思,业精于勤”总结他的成材因果十分贴切。用“呕心沥血,一丝不苟”赞叹他的创作态度完全属实。

作为他的大哥,我比一般外人更了解明伦的文学成果来之不易。

明伦的剧本习作,起步于五十年代初期,年仅十岁。说来肯定出人意料,他第一个只写了三场没有完成的川剧脚本,题材竟是现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卧虎藏龙》。这部王度庐所著武侠言情小说,明伦从小熟读,早就想改编成戏了。明伦的诗文习作,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年方十六岁。他的杂文处女作有《广告式的剧评》、《鸣后之鸣》、《台风篇》等,我是这几篇文章的第一个读者。还有一些没有发表早已遗失的诗文,我可能是惟一的读者了。在我的印象中,当时他的文笔稚气,但有灵气。内容爱提尖锐问题,很有独到见解。用那个时代的语言讲,他敢“干预生活”。就因为这么一点锋芒,明伦过早陷入文字狱。幸亏不到公民年龄,戴不上右派帽子,只批判几轮,罚往农村劳动三年。我比明伦大六岁,达到公民年龄,戴上右派帽子,从严判刑劳改。弟兄就此分别二十二年。熬到“改正错划”,弟兄重聚之时,明伦已脱颖而出,成长为优秀剧作家了。

劫后余生,青春消逝。我只求暮年平安,已无进取之心。但胞弟锐气不减,知难而上,在逆境中顶风笔耕,成大器后更加苦干。他主攻戏剧,其次兼作杂文、散文。近年偶尔试作碑文。“苦”字铸成三足鼎立:苦吟成戏,苦吟成文,苦吟成碑。这些年来,我有时帮他誊抄稿件,查阅资料,处理各地观众读者来信。近距离观察明伦,感触颇多。最使我惊叹的,还是“干预生活”——从前让明伦吃尽苦头的“干预生活”创作精神,老弟至今坚持不改。

这次,四川文艺出版社杨枫女士热情组稿,尽力要为明伦的短文结集。我受胞弟委托,代他整理书稿。编选的标准是短小精致;多数选千字文,其次选二千字文,短到几百字一则,最长不过三千五百字一篇。超出三千五百字,文章再好也不选入这个版本。例如他的力作《醉写孙月霞》、《答余秋雨书》、《盲马泪》、《威海忧思》,以及长篇大论《多存芝麻好打油》、《美哉丑贼》、《悲愤投海,佯狂经商》等等,只好割爱。还有曾经轰动海内外的杂文名篇,例如《雌雄论》,因争议未休,出版社不便原文照用,明伦又不愿删除一字半句,那就不选也罢。

按照惯例,编后似应评点几句。我不讳言偏爱胞弟作品。他的文章无论长短,都不一般化。艺术形式独特,思想内涵深厚。形式独特主要体现在语言功夫:文白交融,活用骈骊,配搭口语俚词,大雅大俗相结合。章法结构严谨,起承转合流畅。贯穿妙语,迸发警句。明伦这种风格已在当代文坛自成一体。我这当大哥的,也想模仿老弟文笔,但韵味不足,总是欠些火候。他讲究形式却不搞形式主义,善于运用形式开掘内涵。形式美,内涵深。忧患意识浓郁,逆向思维异常。反思历史,针砭现实,胆大敢说真话。不过,请读者注意:说真话不等于一味直来直去。明伦有时秉笔直书,有时则不然。这里,引用他最近自述碑文表现手法之一于后:

曲笔,反讽,明褒暗贬,欲抑先扬。王顾左右而言他,指着张三骂李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宴会酒杯,浇平民块垒。借大厦墙壁,写皮里春秋,不妨改三国西蜀张松歌颂魏武帝曹操之贺词为证——

魏王千岁,万寿无疆。呵气成云,挥汗成雨。战必胜,攻必克,顺者生,逆者死。宛城败张绣,濮阳焚吕布赤壁烧周郎华容放关公举世瞩目,百代扬名,好极了,好极了

张松原文是直接嘲笑曹操“赤壁遇周郎,你焦头烂额华容遇关公,你跪地求饶”照明伦这么略改几字:“赤壁烧周郎,华容放关公”,歌颂之声越高,讽刺怪味越长。读者可以举一反三,咀嚼明伦某些碑文。

值此轻寒迎节,零雨送秋之季,校阅短文一百四十篇。短有短的好处,随意翻开扫瞄几则,不占读者过多时间。当然,其中精致篇章,看时几分钟,写时一月功。明伦千锤百炼之文,字数虽短,生命力较长。预计是否准确?且待历史检验。

篇6: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分析

1.1 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仙林校区绿化造景因地制宜, 考虑各种生态生存必须因子, 重视其生长特性与环境匹配, 重视适应仙林气候条件的乡土植物的开发与利用。新校区配置的木本植物主要为樟树、银杏、榉树等大乔木和红枫、海棠、桂花等小乔木, 配置的灌木为黄杨、红叶石楠、栀子花等, 草坪种为百慕大、马尼拉等, 配置植物具备成活率高、易管养、观赏性强等多种优良品质。

1.2 植物配置遵循生物多样性原则

校区注重植物资源的引种, 以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 提高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校园地形地貌种类丰富, 能够形成较好的环境小气候, 使得一些引入的珍稀物种也能够正常生长, 如红豆杉, 在校园中较好地生长, 提高了校园内的物种丰富度。校区有自己的苗圃、小型植物园, 引种和培育新品种,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天籁河、内庭院、名人植物园等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有效地加速和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并满足师生不同的审美要求。

1.3 植物配置时遵循景观艺术性原则

校园绿化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 绿地布局突出山、水、建筑、园林等自然和谐景观特色, 以主干道绿化带、滨河绿化带和山体绿化为主脉, 与各区域风景绿地联成网络均匀分布, 植物配置是点、线、面以及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点”主要以造型优美高大的乔木为主, 如银杏、香樟、栾树等, “线”分布在校区主干道上, 配置以法国梧桐和广玉兰等乔木, “面”主要以地被植物为主;同时注重乔、灌、藤、草的使用比例, 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原则, 如沿河碧桃于垂柳的间隔配置柔和舒适, 内庭院、名人植物园多姿多彩。

1.4 绿地组织引导体现自然美

校区绿篱种植采用开敞式, 增加绿色质感, 植物造景乔灌草相结合, 利用绿篱、树林、道路、庭园小品层层叠加, 形成多层次绿化结构。校区依山势而建, 山体绿化扩充藤本植物, 绿地草皮百慕大、马尼拉等品种非常耐践踏;根据师生行走习惯铺设汀步, 引导行走的植物栀子花、红花檵木、月季等受到大家喜爱。

1.5 校园天籁河内水生植物种类丰富

学校将排洪沟改造成天籁河, 从河底挖取泥土沿着硬质护岸堆积一面斜坡, 水岸结合舒缓自如, 沿岸种植参差不齐的荷花、睡莲、芦竹、香蒲等的水生植物, 河里放养了一些观赏鱼类、锦鲤、鲢鱼等, 创造一个生物多样性的环境, 提高了水体的净化能力;沿河草地种植了碧桃、垂柳、紫叶李等植物, 生机勃勃景色美好。

1.6 注重校园绿化植物的养护

学校及时施肥、浇水、除草、修剪、防治病虫害, 及时补充裸露地表绿化, 为校园内各种花草树木制作“身份证”并挂牌保护;建立校园植物资源数据库, 以便对校园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保存;举行师生共建校园活动, 适当开展一些小型竞赛类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劳动中, 培养学生爱绿护绿, 实现服务育人的理念, 深层次融入到树木育人环境中。

2 仙林校区植物配置不足与建议

首先, 校区绿化未形成特有的风格。仙林校区依山抱水环境优美, 校园建筑沉稳大气以人为本, 内庭院、天籁河、名人植物园等景观设计巧妙和谐, 校园景观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改观, 具备打造体现艺术文化风景线的条件, 为青青学子创造出更靓丽情境。但是校园高大乔木众多, 庄严肃穆有余, 特有风格不足, 建议在日后校区建设中加入风格方面的考量, 打造新校区绿化名片;仙林校区游园、水面、湿地, 块状绿地、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建筑物周边绿化景观宜人, 外墙绿化和屋顶绿化欠缺, 垂直绿化能最大限度地争取绿化空间, 建议在日后的校区绿化建设中加入建筑外墙绿化和屋顶绿化等项目, 丰富校园景观, 这亦是对百年南大文化传统的一种延续。

其次, 校园绿化植物的养护水平有待提高。熟悉植物种植类型和各种品种的特征与特性, 掌握植物生态习性和水分需求, 抓好肥、水、病、虫、剪5个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是生态校园植物配置养护的关键, 目前校区从事绿化养护管理者以进城务工或周边的农民为主体, 绿化养护专业技能相对缺乏, 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绿化队伍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现场参观、学习、交流等, 形成一个自我培训机制, 不断提高绿化养护技术、技能及管理水平, 校园绿化才能逐渐达到完美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小琴.高校校园绿化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华侨大学泉州校区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 2012 (5)

篇7:魏明伦的高考作文到底应得多少分

根据2002年高考作文的等级评分标准,一等文中的基础等级分为41~50分,其要求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等。此外,还有发展等级分为10分,分12个评分点。

魏明伦的作文,只要基础等级分达到50分,那么,他的发展等级分中12项的任何一项再突出的话,他的发展等级分就可以得到满分10分。应该说魏明伦的作文发展等级分得满分是毫无异议的,其原因在于,该文新颖独到、分析深刻、勇于创新、构思巧妙、文采飞扬……而魏先生的作文最终能否得高分,关键就在基础等级分50分他能得多少了?该文章中心突出,通篇论述作文考试限时的利与弊,并提出改革考试方式、完善考试方法的思索。文章以作文考题的要求起笔,阐发了个人对限时作文利与弊的见解及深入的思考。看似信笔写来,实则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该文又属杂文,其语言诙谐生动、挥洒自如、鞭辟入里,完全合乎文体要求。该文章基本上各方面都达到了作文等级评分的标准,我想,持魏先生的作文应得低分观点的人也不会有任何异议。

多半评论者认为魏先生的作文跑题了,应给低分或中间分,据此看来,是否切合题意问题是评断魏明伦作文优劣以及能否得高分的关键。那么,让我们讨论一下魏先生的作文是否切合题意。根据等级评分标准,只有切合题意,魏先生的作文才可能打高分。如果仅符合题意,那么基础等级分应在31~40分;如果是基本符合题意,那么基础等级分就在21~30分;如果偏离题意的话,那么基础等级分就只能得0~20分了。

我们认为,魏先生的作文是完全切合题意的。根据试题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凡是考生写心灵的作文,都是以体现、倡导利他精神(舍生取义、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等)来迎合题意。魏先生是以双重身份提笔应试的。首先,他扮演的角色是一名考生;其次,他真正的职业是一名作家。而无论以哪个身份,他都可以选择一条四平八稳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何不写一篇英模大话?何不编一则时尚传奇?”这样的话,对魏先生来说必定是小菜一碟、信手拈来。

魏明伦利用考场作文的机会,阐述了自己长期以来对高考体制改革的深刻思考。作文者的素养,写作习惯的各异,一次限时作文的考核能否真正检验出应试者作文水平的高低,单独以“捷才”取人的考核方式是否会有“遗珠之憾”。作者忧国忧民,意欲推动高考体制的改革,使其更接近于科学与民主。虽然,他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更好的办法,但是,毕竟指出了当前语文高考作文中的某些弊端,呼吁独立思考之人群起献策,建议决策者海纳百川,包括汲取体制外思维来改革体制内的不足……魏先生在奉命扮演一个考生的角色时(其实这种活动的策划者大概本来也并无深意,不过是想看看某些名人在这种场合如何“翻筋斗”而已),“无可救药”地冒着被人斥为“跑题”、“刺儿头”的危险,而不失时机地向整个社会提出自己对改革高考体制的深入思考。这不正是一个负责的文人在“利己”和“利他”面前所做出的最富有美感的、闪光的心灵抉择吗?

综上,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我们认为魏明伦的作文完全切合题意,其他诸方面也比较突出,且用心立意,有其他考生所不及之处,有理由给个高分。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

篇8: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分析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位于成都市双流航空港经济开发区, 校园总占地面积200hm2, 水域面积30hm2, 明远湖水域面积约13.33hm2, 与岷江支流江安河共同构成了校园核心水环境。明远湖由江安河与地下水净化汇聚而成, 属于仿自然形态的人工水体景观, 以促进明远湖滨水景观最大程度地发扬校园优良文化和形成一个充满灵气的交流学习、娱乐放松、聚会活动的多功能景观空间作用。利用人亲水性的心理特征、水倒影成景的物理特性、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生态性以及水体景观产生的哲学意义等各学科间的特点与联系, 对明远湖植物选择及配置做出客观的调查和分析, 为明远湖的景观改造提供分析意见。

2 明远湖植物配置调查依据

2.1 校园文化性

明远湖景观空间是学生公共活动与知识交流的场所, 是大学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 明远湖的景观营造应与大学育人精神相呼应, 尊重学校的历史文化, 诠释校园人文场所精神, 使文化与自然相结合, 打造一个庄重、素雅、朴素、沉稳的人文环境来陶冶人的心情、净化人的心灵。

2.2 植物的耐水性

江安校区江安河与明远湖不同的功能定位, 分别形成以排洪为主的垂直式河堤景观和以美化为主的缓坡式驳岸景观, 由于雨季与旱季的降雨量不同, 植物的耐水性对植物生长和湖边景观打造起决定作用, 所以, 在常水位线以下应选择水生植物和耐水湿植物, 在常水位与洪水位之间选择耐水湿性植物。

2.3 景观美学性

首先, 在平面布局上, 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所在位置和面积大小应符合平面构图的美学原理。其次, 在竖向构图上, 利用不同特性的植物、湖边缓坡地形、水体成影等资源特征, 合理搭配植物, 形成有季相和高度变化的天际线景观。最后, 在空间格局上, 借鉴我国传统景观审美观如水墨画的意境特点, 从视觉、听觉、触觉和联想等方向调查明远湖不同空间节点的植物配置设计。

2.4 乡土化与人性化

明远湖作为校园里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在特殊环境氛围下形成许多生物重要的生存活动场所, 为了使明远湖景观更好地体现自然生态性, 其植物的种类选择和配置需遵循乡土化与人性化原则。选择本土生长的植物, 注重生物群落空间稳定性的打造, 为鸟类、鱼类等动物营造一个自然栖息地, 选择能净化水体、空气或散发香味的养生植物, 为师生打造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学习活动环境。

3 明远湖景观现状调查结果

3.1 植物的种类

调研发现, 现状景观总体上呈现一个骨架式、粗糙化、年轻态的园林景观, 滨水植物景观群落的构成较为单调, 缺乏景观层次, 现状植被调查结果 (如表1所示) :

结论:首先, 明远湖周围拥有种类丰富的乔木和灌木, 为明远湖营造一个天然的植物背景和围合空间创造条件。其次, 大部分植物的特性都不相同, 为明远湖打造四季美景提供基本条件, 同时, 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粮食保障。最后, 由于水生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欠缺, 驳岸绿化单一, 使得滨水景观效果差, 需从植物种类及数量上作出改善。

3.2 现状植物配置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3.2.1 水面景观单一。

现状湖面以荷花和睡莲景观为主, 其余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 造成水面景观单一, 为了改善水面四季景观, 应加强水生植物的配置, 在保证不同植被景观形态和比例和谐的前提下, 提出如下建议:在不同亲水驳岸边增植挺水植物如芦苇、水葱、美人蕉、菖蒲、千屈菜、再力花、鸢尾及千屈菜等, 以丛植和片植为主, 相互搭配, 丰富驳岸附近水面景观;增植浮水植物, 如四角菱、王莲等点缀湖水, 形成充满诗画意境的景观;尝试在水中采用人工浮板种少量草本植物, 形成倒影虚拟景观。

3.2.2 驳岸边缘至游步道间区域景观单一。

首先, 应完善绕湖游步道的建设, 使之形成环线, 促进东西两片区的联系性, 增加明远湖东北角的景观人气。其次, 根据现状游步道至水面间距大小丰富植物配置形式, 以下5种形式为主: (1) 乔、灌、草和水生植物相组合, 选择耐水湿性能好的乔木和湿生植物, 形成具有一定视觉隔离的景观。 (2) 灌木与草本植物组合形成视野开阔的景观。 (3) 乔木和草本植物相组合, 形成较通透的景观。 (4) 以草坡和湿生植物为主形成局部缓坡景观。 (5) 攀援植物或开花灌木组合形成立体景观。

3.2.3 植物种植疏密控制不当。

由于不同植物生长快慢程度不同, 导致游步道至校园环形车道间部分区域植物冠幅间的疏密程度不同, 从而出现局部区域阳光难以到达地面, 使底层植物无法存活, 形成人气较差的阴暗潮湿空间, 如片植榕树林, 建议定期修枝剪叶, 底部可补充沿阶草、八角金盘等耐阴性植物, 丰富林下植被景观。

3.2.4 植物景观校园文化性不突出。

文化是整个校园景观的精髓, 因新校区建校时间短, 现今植物与校园文化结合效果差, 难以让同学通过观赏植物景观来感受校园文化, 为了促进校园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转变, 建议一方面利用古典园林诗歌题字和植物具象造型手法来表达校园文化, 另一方面利用植物的寓意、比德、比兴或拟人等手法来表达校园文化, 抓住不同的细节对文化进行表现。

3.3 优秀植物场景空间赏析

3.3.1 灿烂之春。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校园景观色彩丰富, 整个明远湖植物景观以“景”为主。场景一, 以黄葛树、广玉兰、杜英、榉树等常绿树为背景, 柳树、桃树相间种植在岸边, 下植栀子花、海桐及肾蕨等, 开启明远湖桃红柳绿的初春之景。场景二, 以黄葛树、广玉兰、榕树、杜英等常绿树林为背景, 大面积草坪为底色, 玉兰和海棠丛植相间, 下植红花檵木、女贞、海桐、栀子花等, 丰富了春天校园万紫千红的热闹之景。

3.3.2 清凉一夏。

夏天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 清新阳光的明远湖景观环境以“情”为主。场景一:柳荫下, 草坡上, 手执一书, 或坐或卧, 听着鸟鸣, 看着湖里的鸭子嬉戏, 突出夏季校园宁静怡然的生活情境。场景二:相约寝室好友围湖一游, 拍美景、赏荷花、摘蜜桃, 突出夏季校园丰富充实的校园生活。场景三:教职工一家在柔软的草坪上, 利用鱼尾葵茎干高、直立、不分枝的特点在树下栓上吊床, 搭起帐篷, 举行家庭郊游或聚会活动, 突出校园幸福休闲的家庭生活。场景四:推着自行车, 带上女朋友, 竹下一坐, 湖边一游, 听着竹叶的唰唰声, 面对明远湖, 思考着人生, 突出校园甜蜜的情感生活。

3.3.3 明镜之秋。

秋天是一个桂花飘香、果实累累的季节, 清爽多变的滨水景观以“韵”为主。场景一:衫叶、桃树及杜英等许多植物叶子逐渐变黄或红, 其间夹杂着竹子、广玉兰、含笑等常绿植物, 丰富了明远湖镜面景观之韵味, 为同学写生、摄影提供素材。场景二:桂花使校园景观香气四溢, 湖边片植的木芙蓉开出白色、红色、粉色的花朵, 突出秋天倒映景观的韵味。

3.3.4 淡妆严冬。

冬天是一个懒散沉睡的季节, 沉默而宁静的围湖景观以“境”为主。场景一:湖边腊梅园的盛开吸引了睡梦中同学前来观赏, 借梅花之精神感悟脆而不弱、不畏艰难寒苦争先开放的人生哲理。场景二:枯萎的荷花, 纷飞的落叶, 植物凋零复苏的生长特征告诉我们要珍惜匆匆而过的宝贵时间。

4 总结

水景作为提升川大校园美感的景观优势之一, 为了促进明远湖形成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综合景观, 在植物配置方面要兼具科学性、生态性、文化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结构、层次外貌等特点, 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完善明远湖的植物造景, 挖掘明远湖景观价值, 让人在欣赏植物构图艺术美的同时, 领悟景观产生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摘要: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水体景观是全国高校独有的景观亮点之一, 明远湖是整个校园的点睛之笔, 明镜般的湖水使整个校园充满灵气与生机。本文通过对明远湖及周边现状植物的种类、种植方式、季节变化、基本形态及植物配置状态的调研, 对其景观环境不足之处提出良好改造意见, 以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 丰富明远湖植物艺术景观。

关键词:明远湖,水景,植物配置,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白洁.四川大学校园植物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 2011 (2)

上一篇:勇敢的小裁缝读后感下一篇:关于四六级作文的备考指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