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8226校区

2023-06-19

第一篇:东华理工大学8226校区

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太极协会全年计划书

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太极协会

2011~2012学年工作计划

新学期,新目标,新开始,新挑战。在新的学年里,南昌校区太极协会将继续深透贯彻南昌校区学校团委有关政策和指导方针,在南昌校区社团联的领导和指引下,秉承协会“相约东华,有缘太极”宗旨,培养创新意思,加强服务品牌宣传 ,建设学习型和管理型干部队伍,服务同学,服务学校,促进校园文化文明建设。

为使我们的协会工作更有计划,更有步骤地开展和完成,开创工作新局面,在总结上学期工作,结合太极协会实际情况,并综合各部门意见,将2011~2012学年协会工作拟定如下:

一 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工作制度,规范会员管理,建设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性,分工职责明确,各部门协调的管理队伍。

1 完善通知考勤制度,做好协会每次的通知,考勤,以及会议记录。

2 建立完善的干部和会员奖励制度,肯定干部的努力和工作,鼓励会员积极投身于协会的工作中来。

3 做好会议记录,活动计划书,活动总结书,活动策划书等的分类处理和存档,以为方便查阅。

4 改进工作方式,加强各部门的沟通,提高组织协调性,使协会工作高效的进行。

5 强调日常工作总结,以及活动总结,在活动中实践中不断完善协会的工作。

6 建立规范合理,公正公开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启动经费报销工作,做好票据管理和财务记录,接收会员以及社团联的监督。

二 在协会内部加强干部会员素质,在外树立形象,通过多途径大力宣传协会,加深同学对我们协会的认识,提高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1 建立严格和规范的纳新制度,制定合理的纳新标准,积极吸纳高素质,有能力和才艺的新成员,同时提高太极协会内部干部的文明素质。

2 加强与校区新闻中心以及社团联新闻部的沟通,加强联系,通过海报和校报共同大力宣传我们校区的学生的精神面貌。

3 建立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向外界展示太极协会最新的动态和资讯,让更多人认识太极协会,了解太极协会。

4 组织开展校区协会与太极协会的联谊活动,加强认识,相互交流经验,扩大校区协会的影响力。

三 在本学年工作中,要尽力选拔和培养青年后备军,为太极协会的长远发展以及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各部门在日常活动中,观察留意表现优异的会员,并通过考察其活动积极性进行考察筛选。

2 在以后工作中,要敢于将一些日常事务交给经过考验的会员去做,锻炼培养他们,引导他们逐渐熟悉和掌握日常活动安排以及太极协会的运作,为下一届做好人才储备。

四 扩大太极协会经费来源,保障太极协会的正常运作。

充足的经费保障太极协会活动正常的运转。会员上缴的会费有限,针对以上情况,首先我们太极协会外联部要与社团联外联部进行对接与磨合,在社团联外联部的引导下,与各协会一起努力寻求赞助。其次,太极协会在不违背校区团委政策和文件下,积极联系商家,商谈合作意愿,实现共赢。

五 2011~2012全年具体工作安排计划

1)参照往届训练计划,太极协会每周星期

一、

三、四进行训练和交流。具体细则参见太极协会训练计划

2)太极协会没两周举行例会,例会主要内容为讨论解决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进行理论学习。(所占用教室的使用时间以及具体教室统一由社团联相关部门进行分配)

3)协会每月会进行一次太极拳评比,优胜者将会获得协会小礼品一件,并且在下次干部选举上可以加分

4)在太极协会内部选出一些优秀的有网络的人才,专项负责本协会的新浪微博,人人网,朋友网等网络平台,通过此类平台向外界展示太极协会的最新活动资讯以及太极协会文化精神等。

5)组织和建立太极拳研讨交流表演小组,为学校各个文艺汇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于九月份筹备开展纳新活动,吸收和筛选出一批优秀,有才能的新成员,为太极协会注入新的血液。

7)计划好太极协会成员的外出游玩活动,通过活动使新成员之间以及新成员与老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认识,促进太极协会内部团结。

8)于一月份根据考勤以及干部和会员意见,评选出优秀干部以及会员,并进行奖励。

9)于四月份进行本协会换届选举活动。

10)积极安排太极协会有才艺的会员参加由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太极协会将会在每次活动的举办完进行总结会议,总结实践中所需要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注:以上仅为太极协会初定活动,具体情况根据学校安排新生计划做相应变动。

以上为太极协会2011~2012初设计划,展望今后工作,我们太极协会将会落实校团委以及社団联的政策,在太极协会全体干部和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上下一心,斗志昂扬,信心坚定,为校园文化精神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太极协会

2011年09月

第二篇: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理念•问题•优化

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理念·问题·优化上海大学团委内容摘要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是共青团引导大学生、服务大学生的个性化工作品牌,对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有极为积极的意义。但调查发现,目前导航活动在推进的过程中产生四维矛盾:一是导师资源紧张与学生需求普遍之间的矛盾;二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不平衡的矛盾;三是师生互动层次内容偏低与人生发展导航深入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四是导航时间的长期性要求与学校后期关注度较低之间的矛盾。本文对上述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动人生发展导航活动深入开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人生发展 导航 优化大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已走进了其人生历程中学校生活的尾声。虽然理论上讲,步入高校的大学生仍未脱离校园学习的阶段,但随着当前大学与社会结合的日益紧密,大学教育选课制的普遍实施,学生

(一)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的概念我们认为,就上海市而言,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是指依托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丰厚的人文环境,采取老师与学生结对进行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并重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职业规划、社交技能、协调能力、管理知识、心理素质、品质意志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阶梯式的塑造、培养和熏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航向,激发他们素质拓展的内在需求和自我成才的愿望,从而提高素质拓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简言之,人生导航就是“师徒结对,言传身教”。“师”既可以是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是社会各界人士,而“徒”则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当然,针对“师”和“徒”的认识不同,人生发展导航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各校、各层次之间的差异,我们下文将进行分析。

(二)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与共青团其它工作项目的比较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行动推出时间不长,相对于“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学生干部培养与评奖评优”、“‘挑战杯’科创活动”等项目,发展还不算成熟;相对于“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项目,声势并不那么热烈,社会影响面也没有其来得广。那么,我们推出人生发展导航行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我们梳理了目前共青团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主要工作项目,通过比较发现,第一,共青团引导大学生、服务大学生的工作项目比较丰富,已涵盖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整体上已能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横向各方面的需求;第二,虽然工作项目较多,但普遍存在针对大学生个体性方面的欠缺,或者说,项目在面上铺得较开,在解决大学生作为群体的整体需求方面有优势,但在应对大学生个体困惑上存在工具的缺乏和不足;第三,工作项目并不“单打一”,一方面各种项目间有交叉和重叠,另一方面他们之间又互相补充,从而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作为共青团在引导大学生、服务大学生方面的工作创新,其意义逐步凸显:它的推出,与其说是在横向上为共青团引导大学生、服务大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工具和平台,不如说其重点恰恰是要在内容上去弥补或创新我们以往各项工具在针对大学生个体引导和服务方面的不足。这样看来,人生发展导航行动要进一步得到发展,展现其所特有的生命力,我们一定要在其服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下功夫。这既是人生发展导航本身区别于其它工作项目的特质,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二、现状问题:人生发展导航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原因分析人生发展导航行动目前在全市各大高校蓬勃开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应当看到,人生发展导航与共青团其它工作项目相比,还不成熟,其影响力也不够大。为探寻原因,我们先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讨论,共发放问卷550份,其中针对导师100份,针对学生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调查中我们感到,人生发展导航目前无论是从其核心载体师生关系来看,还是就其内在效果而言,与学生所在专业内实行的“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制度相比,在人员安排、内容倾向、师生感情、互动频率、教育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以下四大矛盾比较突出。

(一)人生发展导航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1、矛盾之一:导师资源紧张与学生需求普遍之间的矛盾调研显示,师生比例不协调是人生发展导航项目开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对人生发展导航项目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通过项目化的平台,使自我在方方面面都得到提高,因而每年各高校中有意向参加该项目的同学往往会超过二分之一强;另一方面,与广大学生的热情相比,学校在聘请导师方面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其中既有学校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有学校对导师期望值较高,更愿意聘请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功人士作为导师的原因。统计数据反映,至少在校级层面,最终能够参与发展导航的导师是少数,目前上海各校相关绝对值基本稳定在50至100名/年左右。相对来看,规模较小的高校覆盖面更高一些,较大的学校覆盖面更小。调研显示,在人生发展导航项目中,最终入选的学生100%都有学生干部的经历。调研还显示,以每年带3个学生的导师为最多,占45.6%;其次是带2个学生,占33.5%;带1个或带4个以上的,分别占10.3%、10.6%。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项目“僧多粥少”的局面。导师资源紧张与学生需求普遍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参与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的导师一般都局限于成功人士,并且只有那些广泛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并且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到导航活动中来。这就在事实上使发展导航变成了一种精英学生的专利,本应当更需要导航的学生却越得不到相关资源。

2、矛盾之二:师生之间双向交流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导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发展导航项目的实施及项目带给学生的最终收益。从图1可看出,导师与学生相较而言,学生的主动性要远高于导师。这一结论,也与我们调查中问及“你觉得导航行动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时,有67.8%的学生选择“导师积极性不高,最终坚持下来的师生太少,大多不了了之”互相印证。诚然,从师生关系来看,学生作为受教方,应当更加主动,但教与学之间是双向的。如果一味由学生主动联系导师,导师不联系同学,会使学生感到心灰意冷,最终也会由主动变为不主动。这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图1 导师与学生积极性对比表调研还显示,导师与学生结对形式中,目前仍然以学校安排为主,占44.4%,给予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权并不大,从而导致了导师、学生在双向选择中的双被动,本应在互选对方中最有发言权的个体被“公平分配”所消解。这种结果与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学生先期互选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不止一位导师反映:他们对学校所安排的学生感觉不满意,他们更希望能双向选择,“挑中”自己心仪的学生。

3、矛盾之三:师生互动层次低与人生导航深入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人生发展导航应建立在双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但是绝大多数师生的互动只停留在表面交流形式。如图2所示,大学生希望与导师之间交流的内容,并不是狭义的“人生发展设计”,而是涉及学业问题、社会交往、就业、心理辅导、文化娱乐、社会热点、成长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国家大事、闲话家常等各方面。大学生希望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学到很多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还能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人生目标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2 学生与导师交流意愿但是,在项目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导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内容难以达到学生的期望。相当一部分参加导航的学生反映,他们与导师之间的交流还停留在较浅的寒暄层次,难以做到双方默契。关于导师与学生见面频率(表1)及交流时间(表2)的数据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点。表1 导师与学生的联系频率导师与学生联系频率一周一次一月一次半年一次一年一次9.8%25%55%10.2%表2 导师与学生每次交流时间导师与学生每次交流的时间(时)<=0.512>=315.8%45.3%21.7%17.4%事实上,半数以上的学生与导师交流只能保持半年一次,近半数学生与导师交流的时间每次仅仅只有一个小时。师生间交流频率的偏小和交流时间的偏低,导致双方根本不可能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发展导航所起的效果,自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表示,自己的导师其实在多所学校兼任相关任务,作为同一位导师的弟子,学生校际间的交流也很少。

4、矛盾之四:导航时间长期持续的要求与学校后期关注度低之间的矛盾人生发展导航应当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导航周期完成以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继续。调研显示,确实有一部分导师和学生,通过发展导航这一平台,从相识,到相知,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导师与同学,在导航过程中只见了简单的几面,最后不了了之。与此同时,学校对导航后期关系度较低,没有为师生间搭建更多的平台,客观上也挫伤了部分导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人生发展导航由团委牵头负责实施,理应对项目开展之后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交流程度作一定的后期关注,但实际上却做得不够。调研显示,有43%的学生和55%的导师认为“缺少中间机构(学校)组织集体活动,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导航开始以后,学校就很少关注他们了,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在导航中遇到的问题该向哪个部门反映。部分学校团委也反映,团委工作量偏多,人手较少,工作应接不暇,导航活动往往在启动仪式上搞得轰轰烈烈,但持续性偏低。后期关注度偏低的直接后果是,对那些缺乏责任感的导师和学生“督促”力度不够。一些学生反映,导航中导师不热情,学校又缺乏推动的力度。此外,学生对导航中一成不变的家教式辅导模式也感觉收获较少,希望学校能突破传统,为导航注入新的元素,如进入导师单位实习、完成导师布置的一项任务等,并使之制度化,从点点滴滴中学有所获。

(二)上述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总体目标把握存在偏差,抗挫能力较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参与发展导航项目抱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他们更多是希望导师能给他们在学习、工作上提供便利之处。而人生发展导航实际是一个比较长远的概念,我们不否认,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后,有责任感的导师会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会适得其反,反而降低了学生在导师心目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导师主动性较低、学生积极性受挫后,一部分学生缺乏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没有把这种挫折看作是一种动力和考验。这就提示我们,在导航之前应当帮助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和坚韧的态度,而不能把导航仅仅看作是一种简单的配对。

2、导师:公务繁忙无暇兼顾导航任务,参与热情不高从导师角度来看,公务繁忙无暇兼顾,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导航项目中所聘请的校外导师绝大部分并不是专职老师,他们从事医生、律师、经商等各行各业。导师原本的工作就已非常繁忙,也就无法将很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而且,在导航项目中所聘请的导师都是义务的,导师完全依靠奉献,特别是一些知名人士,他们担任了多所学校的导师,无时间赶场。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的导航力度。这就提示我们应当在选择导师上下功夫,要选择那些有能力导、又真正愿意奉献、能给学生带来实际帮助的人士担任导师,而不仅仅一味只注重名气。

3、学校:想做好“中间人”,但力不从心应当说,学校团委在人生发展导航项目中起到的是一个支柱作用,只有在学校团委这一强大的平台之下才能开展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还是导师和学生间的桥梁,通过学校把学生引见给导师,在以后遇到问题还要通过学校来协商解决。但我们在调研中却发现,团委对此并非不想尽力尽心,有客观的难度,而主要在于力不从心,一是团委本身在导师邀请方面就是求助于他人,再要给他人约束难以开口;二是团委工作任务较多,往往只能依照时间结点打“工作歼灭战”,难以专门腾出时间去关注事项的进展。门请后的发展。这主要还是由于学校没出得学生出去后就再也无人问津。这就提示我们工作应当“巧”做,要在机制、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三、优化设计:对人生发展导航“瓶颈”的突破

(一)重塑观念: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心仪的导师我们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发展导航,首先要树立一个理念,那就是导航本身要过程与内容并举。从现有情况来看,各高校团委资源有限,单凭一校团委之力,要承担起为全校大学生寻找到导师的大任,实属力不从心,与此同时,要求团委就导航活动专人专职既无可能,也不现实。因此,我们建议,与其让团委花大量的精力放在寻找导师、挑选学生、为导师和学员牵线配对之上,还要承担导师与学生互不满意的风险,也不可能做到大面积覆盖;倒不如把这样一项寻找导师的工作下放给同学自己,让同学能够凭学校共青团开据的介绍信,有目的、有策略地通过自己努力去寻找心仪的导师。这样做,第一,加强了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性。每个学生在先期都得到一个寻找导师的任务,这就要求他开动脑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调动自己现有的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对可能的导师“候选人”进行了解,进而确定人选,造访,从而完成学生选导师的过程。同时,导师对于学生前来造访,既有接受的权力,也有婉拒的自由,从而真正做到师生间的“双向选择”。第二,学生寻找导师的过程,也是学生锻炼自己,包装自己,敢于展示自我的一个尝试,学生在选择导师、寻找导师的过程中,需要完成自己的简历包装、致导师的信、在学校开介绍信、通过各种渠道查询导师信息、登门走访等一系列工作,相当于完成了一次考试或面试,这种方式对同学的发展必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第三,扩大了覆盖面。如前文所述,原来的人生发展导航活动最终变成了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的专利,成为给优秀学生“锦上添花”,但那些最需要导航的学生却被拒之门外,人生导航缺失了对需要导航同学的“雪中送炭”。通过建立起让学生自己寻找导师的机制,即使有一半的学生没有成功,项目覆盖率也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外界的资源被充分调动,完成了一校团委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创新项目:精心设计推进载体人生发展导航工作把寻找导师的任务放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团委袖手旁观,而是要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应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创新导航内容和项目上,为学生与导师的接洽搭建平台,为学生与导师的互动创造机会,让导师和学生都感到,导航活动的开展有学校的强大后盾和周密安排,并不是一项“私域”性质的活动,而是一项“公域”性的“大型工程”,从而使导师和学生都能够理解这项活动的初衷和意义,从而以更积极的姿态参加到这个项目中。第一,应当搭建有关平台,定期邀请导师来学校。这又分两类:第一类是单独性安排的导师活动,如可以以结对为主题开展导师授聘、师生见面、师生对话、导师讲座、共同性体育活动、共同性郊游等,关键是不能“心血来潮”,而应贵在坚持,使之制度化,每年设定相关的时间节点,做好推进和落实;第二类是一些象征性活动,如以学校名义发邀请函,请党员导师参加所带学生的入党宣誓仪式;再如以学校名义,邀请导师出席学生的毕业典礼等。我们认为,定期邀请导师参加这类活动,一方面可以拉进导师与学生的距离和情感,另一方面,也在事实上使学校的“督促”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通过导师出席活动的频率、与学生的交流情况等,可以判断出导师对学生的关心和负责程度,也使学校对学生第二年再选导师,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二,要对导航的流程进行精心设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设计不应当是“纸上谈兵”,而应当切切实实能够转化为可以实践的操作。在流程设计中,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要抓好:一是要抓好对学生正式寻找导师之前先期培训环节,学校应从个人礼仪、简历撰写、交流方式、学会感恩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并对学生初选的导师候选人进行把关。二是要抓好对导师的感谢环节,学校应在过年等节日,以短信或其它形式对导师的工作表示感谢,对于优秀导师应当由校领导出面给予感谢。三是要抓好总结环节,一期导航活动结束以后,应当对工作进行总结,寻找问题。如果不设定结束期,也应在一期学生毕业前,对工作进行总结。四是要抓好典型,要对好的导航模式进行大力宣传。

(三)建立机制:构建校内外、学生间、团工作间共建共享机制人生发展导航活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我们构建相关机制,从全局和综合的视角来考虑并推进。第一,要建立学校方方面面资源共享的机制。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导航活动由团委负责,但团委资源有限,应当打通学校内的相关资源,把有资源的部门都调动起来,使大家共同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为此,我们建议各校都建立相应的工作委员会,把组织部、宣传部、学工办、科研处(文、理)、勤工助学中心、艺术中心、各学院等相关单位纳入进来,尤其要注意整合校友会的资源,请他们推荐相关的校友,供学生去选择。第二,要建立起共享导师和成果的机制。我们认为,就校内来看,导师通过学生与学校建立了联系,从而也成为了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因此,在第一代学生寻找好导师过后,如果导师尽心尽责,并愿意继续导航,那么下一届学生不一定要完全再另起炉灶,他们中的部分同学完全可以通过与上届学生的联系,去共享一位导师的资源。而就校际间而言,我们则建议团市委牵头,建立全市性的导师人才库。此外,每校可以定期出版学生与导师的对话录、访谈录,让更多的学生共享导师导航的成果,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编撰相关的导航案例集。第三,与团委其它工作甚至是校内其它部门的工作进行资源共享。团委各项工作并不是“单打一”,因此我们可以把导航工作与其它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如把导航工作与理论研究会的学习相结合,与学生干部的培养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推进就业创业相结合等等,从而建立起许多新的机制。除了共青团的相关工作之外,学校内相关部门的工作也可以与导航活动进行结合,如请学生担任校庆期间与导师(校友)的联系人,邀请学生导师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等等。我们坚信,把导航工作与其它工作嫁接,一定会使人生发展导航远远超过其原始的意义,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竺剑、朱宏涛、童潇、束方圆、王茜、刘文艺、李永萍、杨光)

第三篇:【东华大学专业】东华大学招生网站-东华大学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东华大学专业】东华大学招生网站-东华大学分数线

一、学校概况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其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创办于1951年,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学校地处上海市,现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三个校区。 学生分驻松江校区和延安路校区。 办学性质:公办。 松江校区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 延安路校区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东华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现设12个专业学院,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共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2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教职工2700余名,其中院士8名,还有一批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高级职称教师近800名。 在校生近30000名。 毕业生就业状况始终保持良好态势,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2012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招生计划和专业

1、学校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考虑各地区考生人数、生源质量、区域协调发展、学校近年来源计划编制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学校来源计划编制原则和方法。 2014年我校本科计划招生3600名,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由有关省级招办统一向社会公布。

2、2014年我校部分专业继续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 按同一专业大类招收的本科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在完成大类基础教育后,可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能力等,依据学分制培养计划,自主选择修读本专业大类某个专业。

三、填报志愿和考试科目

1、考生填报按专业大类招生的专业志愿,应填写所在省公布的专业大类名称及其代码;填报按专业招生的专业志愿,应填写所在省公布的专业名称及其代码。

2、考试科目由省级招办按教育部规定及我校要求,在考生填报志愿前向社会公布。

3、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须在全国普通高考前参加我校规定的专业考试,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未通过专业考试者,不能录取该专业。

四、录取原则

1、艺术类专业按我校公布的《东华大学2014年艺术类专业本科招生简章》、《东华大学2014年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专业本科招生简章》、《东华大学2014年表演专业本科招生简章》确定的录取原则执行。

2、非艺术类专业按我校在该地区公布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调阅考生档案。 具体调档比例根据生源情况、志愿填报模式等因素,由我校与各地区招生办公室商定。 在学校调档线以上,根据考生的全国普通高考成绩总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按考生专业志愿录取,各专业志愿间无分数级差。 在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才接受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其高考成绩必须不低于我校已投考生的平均分。 若生源仍不足,经征集志愿仍未完成的计划,学校将剩余计划调剂到其他地区进行录取。

3、对相关科目的要求录取英语专业须参考考生参加由省级招生委员会组织的英语口试成绩。

4、优惠政策的执行(1)我校认可省级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各项加分政策。 (2)自主选拔录取、自主选拔“农村自强计划”、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和保送生等的优惠政策按已公布的相关招生简章中的内容执行。 (3)经我校预选并审核认可的优秀推荐生,第一志愿报考我校,高考成绩在我校调档线以上,学校将兑现其享受优惠政策的承诺。 (4)同一考生如可享受我校多项优惠加分政策,取其最高项。

五、体检与专业限制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六、语种限定英语专业限招英语语种的考生,日语专业限招英语或日语语种的考生,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按相关要求执行。 其它专业的考生进校后外语学习的语种为英语,部分课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以英语授课。

七、奖励与帮困学校设有国家奖(助)学金、上海市政府奖(助)学金、东华大学奖学金以及50余项由社会企业、知名人士设立的社会奖(助)学金;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帮困助学金、学费补助、校内助困贷款、临时困难资助、社会资助、技能帮困等多种帮困措施,为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资助。

八、收费标准与就读校区

1、学费标准(1)一般专业。 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5000元。 (2)艺术类专业。 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10000元。 (3)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中德合作的轻化工程专业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12000元;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日合作)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30000元。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为每人每学年6500元;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每人每学年6500元,在完成专业大类基础教育后,自主选择修读该专业的学生按所学专业的学费标准缴纳学年学费,并补缴以前学年学费差额;理科试验班专业分流后,学生按所学专业学费标准缴纳学年学费,并补缴以前学年学费差额。

2、住宿费标准每人每学年为人民币1200元。

3、就读校区艺术类、服装设计与工程、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经济与贸易类、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或专业大类就读延安路校区;其他专业或专业大类就读松江校区。

九、监督与保证

1、学校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招生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管理。 学校招生办公室负责本科招生工作的日常事务。

2、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关于招生工作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增强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和高校招生工作的信誉。

3、学校成立以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招生监察小组,由其负责招生过程的监察工作,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十、内地新疆高中班、内地西藏班、港澳台及华侨学生等的招生录取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

一、毕业生由我校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监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 十

二、本章程由东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学校网址:

http://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东华大学历年分数线:

东华大学报考指南:

东华大学招生计划:

东华大学人气校友: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第四篇:东华理工大学集邮协会

集邮协会

东华理工大学集邮协会,成立于1990年12月,是在抚州市集邮协会指导下,由我校集邮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的,再由校学生会第二社团发展中心创办的。协会设立会长处和常任理事会;其中会长处有会长和副会长,常任理事会由理事若干名组成,分为秘书部、组织部、宣传部、后勤部等,分别由会长和副会长管理。这些职位设置是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集邮协会的精神,也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协会的日常事务。

我校集邮协会与抚州市集邮协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我协会诚邀抚州市职工邮协秘书长张绍庆老师,江西省邮展委员会委员刘晓华老师,抚州市老干部邮协秘书长熊冲老师,江西省邮协理事陈弗莱老师担任顾问;为我协会集邮爱好者讲解有关集邮知识,开设集邮知识讲座,指导开展邮展等活动。此外,正因为这种合作关系,我校集邮协会成员才会有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带领我校协会成员去市邮局盖邮戳等活动。

我校集邮协会通过实践,建立了自身的文化体系,并树立了创办优秀社团的社团目标,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推动了高校集邮文化生活的发展;通过开展特色邮展、集邮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集邮活动,积极参与省、市邮协组织的各种活动,从而在校内外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树立了优秀的社团形象,逐渐扩大了我们协会的影响力。

集邮协会走过的21年光辉的历史证明,集邮活动在校园与校外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我协会曾多次授予“江西省集邮先进单位”、“抚州市集邮先进单位”、“集邮者之家”等光荣称好;在2011年夏季,经过我校集邮协会的努力,我协会被江西省邮政局、江西省集邮协会评为“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在2011年社团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等,就是最好的见证。

我校集邮协会结合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密切配合社团联合会各项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专家集邮知识讲座、集邮展览;集邮知识竞赛、邮戳、纪念封设计大赛。在比赛中,我会成员积极进取、奋发拼搏,表现突出,屡获奖项。

我校集邮协会以“以德会友,以邮会友”为宗旨,把“集方寸,邮天下”作为口号,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陶冶情操,增长与外界集邮组织之间的团结合作和友好往来,以高尚的集邮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集邮作品鼓舞人,为发展集邮文化,建设社会精神文明而努力。

第五篇: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概况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

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园环境优美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基本情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外语、人文、理学12个专业学院,另有成教学院、网络学院、体育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1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学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本科生近15000人,成教生近6000人,留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院士8名、长江学者和长江讲座教授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有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荣誉获得者,高级职称教师近700名。

教育教学:学校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为校训,推行“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和严谨求实的教学管理,面向全球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专门人才。学校持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并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1至2年后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2007年开始,我校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并获得2008年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2007年,学校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1人入选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纺织工程、纺织材料、服装艺术设计3个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轻化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日语专业6个专业项目入选国家特色专业项目,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学校共有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入选110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近年来,学校有6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获得提名。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等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金奖或冠军。毕业生就业状况态势良好,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100%,本科生就业率近年来均保持在95%以上。2009年,学校学生就业工作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科科研:按照“坚持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十五”“211工程”建设被“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正式确认为“优秀”。纺织科学与工程在历次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同类学科第一。2009年,在邱均平等编著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学校48个二级学科中有18个学科比上年上了一个等级,优势级别学科从9个增加到15个。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校连续七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两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特别是为我国神

五、神

六、神七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学校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也不断提升,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合作交流: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世界7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90多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留学生。学校积极推进合作办学,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日本服装文化学院、德国劳特林根应用科学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名校拓展了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并与美国纽约时装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欧洲设计学院、法国鲁贝国立纺织学院、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等十余个大学建立了学生交流项目。学校重视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第25届国际数据工程大会、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2009美国纤维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等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并自1995年以来每年成功承办上海市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凸现着学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日益活跃的国际交流新局面。

松江校区简介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坐落在松江新城区,位于松江大学园区的东北部,北临余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南倚历史文化名镇——松江。松江大学园区距上海市中心30公里, 周围有沪杭高速公路、沪青平高速公路、318 国道、轨道交通9号线等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捷。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占地面积约1500亩,已有建筑面积近33万平方米,拥有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教室、基础与专业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会议中心、影剧院、活动室和多功能餐厅等先进的教学、科研及生活用设施,现共有近1万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在松江校区学习生活。

松江校区建设注重以人为本,旨在建设生态化、人文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大学园区,并融江南园林特点与现代建筑风格为一体,体现东华大学独特的校园风貌。校区中心有100余亩的湖泊-镜月湖(被国家水利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水利风景区”,成为松江区七个水利风景区之一,也是松江大学园区中惟一的国家生态水利风景区。)和图文信息中心大楼标志性建筑,周围环绕有教学区、实验区、学院区和运动生活区四大区域。

中心区

图文信息大楼: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由图书馆、学术会议中心、计算中心和网络

中心等组成。其中:图书馆总使用面积约1.9万平方米,藏书总册数约95万册,其与延安路校区图书馆联网,资源共享。学校图书馆作为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系统)成员单位,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和网络版光盘数据库,能为学生提供书刊借阅、参考咨询、网上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计算中心目前有9个机房,配有1000多台计算机,为全校学生提供上机服务。会议中心拥有3个多功能报告厅和7个小会议室,安装现代化的电气设备和音响系统,可举行各类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网络中心和监控中心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上网服务和安全保证。

教学区

体育馆:总建筑面积10480平方米,为学生上课和业余活动用室内体育场地,包括篮排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攀岩等场地及跆拳道房、武术健身房、室外游泳池等。

第一、二教学大楼: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共有各类教室150余间,座位1.5万个。其中多媒体教室近70间,配有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网络,音响设备,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询、下载、传递、转播等电子手段上课。

实验区

综合实验楼: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1楼和A区各楼层为物理实验室,B区2-3楼为电子电路实验室,4-5楼设9个语音室。

化学实验楼:总建筑面积约6400平方米,实验设施齐全,能为纺织、化工、材料类学生提供良好的化学实验环境。

工程训练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分设锻工、铸造、焊接、车工、铣工及数控等10余个车间,可供全校各类专业学生进行金工实习。

纺织、机械实训楼:总建筑面积约7200平方米,可供专业学生进行纺织、机械类实验和实习。

学院区

一号学院楼:总建筑约1.1万平方米,一楼为体育部和部分学院办公室,

二楼为计算机学院,三楼为人文学院,五楼为外语学院。

二号学院楼:总建筑约1.4万平方米,A区为信息学院,B区为理学院。

三号学院楼:总建筑约2.1万平方米,为纺织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四号学院楼:总建筑约3万平方米,为机械学院、环境学院。

五号学院楼: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为材料学院和分析测试中心。

运动生活区

学生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内设3500平方米的第一餐厅,共有3000个座位。其余近1万平方米为学生活动中心,分为艺术排练、休闲娱乐等区域。中心共有乒乓房、健身操房、琴房、桌球房、视听室、音乐室、棋牌室等等40多个活动室;一楼公共服务区内设教育超市,书店,邮局,银行自动取款机和一个1000座位的剧场,满足同学们工作、学习、娱乐和生活的需要。

第二餐厅:总建筑面积约8400平方米,1-2层为普通餐厅,3楼为招待餐厅,共有9个小包间和一个大堂,可举办各种招待、宴请活动。

运动场地:一个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内设人工草皮足球场,另有10个篮球场,9个排球场,8个网球场,1个沙滩排球场和1个手球场;一座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体育馆和一座有10000座位看台的体育场;体育场建设标准达到国际田联要求,2007年“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在东华大学体育场成功举办。

教师之家:建有185个单人客房,内设空调、淋浴、电视、电话、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可供教师临时住宿。

学生宿舍:学校学生入住东方明珠二期学生公寓,地址:文汇路300弄。本科生4个人一间,房内有阳台,电扇,电话;每层厕所公用,楼底层有公共浴室。

商业网点和交通: 文汇路上已开设工商银行,邮局,书籍、文具、饮食等各类商店,学生可在2.5公里的学生街上购物和消费。

双休日松江大学园区和市区有直达车,可将学生快速送往市区。平时大学园区内有

3、 4 、8路车和各类专线车,学生可以方便地乘车到松江老城区和上海各地。

松江大学园区简介

松江大学园区是一个由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7所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组成的综合性大学园区。各校根据“自愿结合、平等协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保持各校自主办学和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大学园区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具有较为健全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开设有跨校辅修专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选择空间;跨校互聘教师,提供优秀的师资和教学;活跃园区内学术交流,提供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提供一流信息交流平台,开通虚拟图书馆。目前大学园区共有学生7万余名 。

上一篇:党支部2018年党建总结下一篇:acca会员薪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