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诗经二首

2022-06-23

第一篇:八年级下诗经二首

七年级传统文化《诗经》二首教案(xiexiebang推荐)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之《木瓜》

教学目标:

1、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2、了解《木瓜》中所表现的纯洁爱情。

3、从男女之爱中扩大开来,引导学生了解爱是美好的情感,她使得世界变得美丽。

4、明白真正爱的真谛。 教学过程:飞翔教学资源网

一、导语: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西方人是否还有这种传统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过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太看重仪式了。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二、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④。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投:投送。②琼:美玉。琚(ju)佩玉。③瑶:美玉。 ④玖(jiu):浅黑色的玉。 【译文】

你用木瓜送给我,我用美玉回报你。美玉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桃送给我,我用琼瑶作回报。琼瑶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李送给我,我用琼玖作回报。琼玖不单是匈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三、讨论:《木瓜》一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总结:本诗从字面描写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四、出示: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报 得 三 春 晖。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总结:深挚的母爱。

五、出示: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总结:友情。

六、讨论:如果人世间没有了爱,会怎么样?

总结:在我们的周围有着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正是由于这些爱充溢在我们身边,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幸福快乐。

七、放《爱的真谛》一歌,让学生学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教后感: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之《子衿》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子衿》一诗。

2、品读诗词,体验、感受思念这种情感。

3、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毛阿敏的《思念》“你从哪里来/ 我的朋友/ 好像一只蝴蝶/ 飞进我的窗口/ 不知能做几日停留/ 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 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 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 你从哪里来/ 我的朋友/ 你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难道你又要匆匆离去/ 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的一首女子在城阙思念、盼望情人的诗。 [原文]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⑤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注释]①子:男子的美称。衿:即襟,衣领。②嗣音:传音讯。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熟读,比赛看谁背得快。

三、思念是我们在生命中都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感,谁还可以举出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古典诗词。

四、让学生熟读以下诗词,品味其中浓浓的思念之情。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有谁没有经历过离别之后的思念,那么就让我们把一腔深情化为美丽的诗歌吧。课堂上写作,当堂朗诵。课下抄录于作业本上。

教后感:

第二篇:诗经二首翻译

1、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白话译文

美丽姑娘真可爱, 她约我到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 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 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 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 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 美人送我含爱意。

2、采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第三篇:诗经二首教案

关 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女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就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纠正易错字音。

3、自由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4、再读,小组交流,试着猜一猜诗歌的基本意思。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5、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痴情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当然了,并非每个人都把爱情描写得如此之好的,这需要相当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写作特色。

6、介绍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赋:直接地陈述铺叙。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兴: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

7、初步感受本诗的形式特点。

(1)题目取自于句首。 (2)基本句式是四言。

(3)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4)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5)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学生归纳出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诗的感情色彩,教师补充。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美文品读

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五、扩展性训练:小作文,根据歌词与诗句,想像作文《在水一方》。 蒹 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的音乐美。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在朗读时,要注意到诗中“叠词”的运用)

三、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1、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描绘画面,让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四、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五、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1、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憧憬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焦急_____ 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失望_____的情感。

3、《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明确:⑴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一。

⑵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六、三读课文,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明确:《蒹葭》的第

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七、课堂小结: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八、作业:比较阅读:请指出《关雎》和《蒹葭》两首情歌的不同点。 附:板书设计 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 凄凄- 采采 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 未浠- 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 跻- 右 -央 -坻 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第四篇:诗经二首教案

上传: 庄琴英

更新时间:2012-5-8 8:54:06

静女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

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

对比:“骚首踟蹰”、 “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四 作业 1 背诵课文。 2 预习《黍离》。

《黍离》教案

[日期:2009-09-21]

来源:吴江中学 作者:陆菲/强化院

[字体:大 中 小]

《黍离》教案

2009.9.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重点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课时

一节早自修(25分钟)

五、教学过程

1. 请同学们把默写本拿出来,默写《氓》4-6节。 2. 开门见山式的导入。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诗歌读本》翻到第5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诗经》中的佳作——《黍离》。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字词的发音。 3. 在刚才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些字词的读音还不太确定?下面我们大家先一起来解决诗歌中一些难读的字词。来看黑板,我请位同学起来读一遍。 黍shǔ

行迈靡靡mǐ mǐ

穗 sǖì

噎yē (生读完后)我再来补充一下。 黍、稷

我们看注释2,黍,俗称糜子,北方又称穄子,黏性的粟类,即黄米。稷,俗称高粱。一说为粟,即小米。两种说法都可以。

我们通常说的五谷杂粮中五谷通常指稻/麻、黍、稷、麦、茮(豆类),古代又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我们经常会在宫廷题材类的电视剧中听到“社稷”一词吧!其实,“社稷”一词中“社”是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重视土地和谷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下来,看靡,靡是一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 mí ①浪费

~费/ 奢~ mǐ

① 无,没有 ~室劳矣 /~有朝矣(《氓》中刚学过)

②顺风倒下

风~一时/ 披~ ③美好 ~丽/~~之音 4. 齐读诗文,把握大意。

下面我们齐声朗读整首诗歌,注意刚刚特意强调的字词的发音。

结合书上的注释,大家试着把诗歌翻译一下,了解它大致讲了什么内容,然后请同学起来回答。

5. 结合背景知识,体会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背景介绍: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后,我们再来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就容易一点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歌到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关键字:摇摇 如醉 如噎 心忧

诗歌中,把主人公这种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后来,“黍离”便成了亡国之思的代名词,常常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后代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诗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姜夔的《扬州慢》。

除了“黍离之悲”的典故外,成语“黍离麦秀”也是出自于此。 6. 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诗歌,这一次要试着读出诗人的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可以读得稍微慢一些。

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是不是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这首诗歌很有节奏感,颇具音乐之美。那是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造成这种效果的呢?

叠字

使得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代表作: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头便连用7个叠字,自古以来被传为佳作。)

押韵

亦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 同学们是不是也发现了全诗三章,只有个别字词发生了变化,如“苗”、“穗”、“实”、“摇摇”、“如醉”、“如噎”。

这是更典型的一种重章叠唱的手法,对仗得更工整,比《静女》更典型,更严格。

叠字、押韵、重章叠唱三种手法都对于音乐美起到了重要作用。

让我们再把目光回到诗歌的内容上。可以看到每一章中,只有章首两句咏物,后六句都写情的,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呢?“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样的咏物又有何作用呢?

其实呢,这是一种比兴的手法。就像《氓》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一样,这里也用黍稷的生长来比喻诸侯的强盛,王室的衰微。

我们对《黍离》的分析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黍离》准备周四早上的默写

2. 预习《行行重行行》

七、板书设计

黍离

《诗经·王风》

闵周室之颠

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行迈靡靡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 穗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黍离之悲

艺术手法:叠字 押韵 重章叠唱 比兴

(音乐美)

第五篇:诗经二首

《诗经》《卫风∙氓》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 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 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 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 男生齐读第

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 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 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 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5. 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 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 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 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 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 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 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 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 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4.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 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 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 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18. 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 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 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四、 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

五、 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

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

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

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一、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三、课文检查重点(串讲课文时,需重点强调的知识点) (一) 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 岁亦莫止( ) (2) 彼尔维何( ) (3) 维常之华( ) (4) 彼路斯何( ) (5) 象弭鱼服( ) (6) (xian)狁孔棘( )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3.古今异义

(1) 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4.一词多义

(1) 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 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止: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⑥副词,仅,止。如: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4) 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如:“载欣载奔”。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5) 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 烈: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7) 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8) 孔: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9) 华: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10) 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祝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1) 戒: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③戒除。如: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2) 雨: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

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三)课文分析 句段详解

第一章写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讨伐yan狁,而离家远戍在外,前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抛家舍业,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写守边战士居无定所,与家人音问隔绝,以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写出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第三章写戍卒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写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没有尽头,最后两句,表达了戍卒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第四章追述戍守时紧张劳苦的生活。前两句以常棣花为兴,后两句转到对战车的描写,最后两句写战事频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劳苦和艰险。

第五章,主要写军容之盛,器械之精,前两句写战马之肥壮,后两句写战车之作用。五六两句写战士们严阵以待,严防敌人。

第六章,写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前两句写回忆之景,后两句写眼前之景,五六两句写回家路上行军的艰难,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附板书

第一章:写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总写:回忆倒叙 第

二、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 详写戍卒 第

四、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 种种情形 追叙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回到现实

(五)写作特点(结合学生在初中学过的 《关雎》,《蒹葭》来介绍)

1.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刻画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接下去追叙了种种饥渴劳累,紧张辛酸的生活情态。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回忆,全诗虽用多种叙述方法,但条理清晰。

2.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兴句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让诗好像涂上一种“清幽”的色彩。特别是通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终于可以回家了。 3.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背诵课文

上一篇:部编二上语文造句下一篇:八年级班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