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建筑设计规范最新

2024-04-17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最新(通用6篇)

篇1:办公建筑设计规范最新

办公室日常行为规范

一、请假。

二、公司内着装整齐,不允许穿戴奇装异服,男性不允许穿背心、短裤,女性不允许穿按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勤、不旷工,自觉遵守公司考勤制度,有事及时紧身、暴露、过于性感的服装。

三、四、男性不允许留长发,女性不允许浓装艳抹。在办公室坐姿要端正,不允许将腿脚搭在桌椅上;站立时不要身倚墙壁、柱子等;不允许在办公室躺卧。

五、上班期间必须佩戴工作牌。工作牌严禁转借、复制、伪造和涂改,丢失要及时补办及赔偿。

六、公司内与同事相遇相互问候或点头行礼表示致意,与公司领导相遇应停止行进行问候或点头行礼。

七、八、上班期间严禁擅离职守,外出办事必须提前向上级汇报申请。进入办公室前应先敲门示意,严禁在未经上级同意的情况下进入经理/主管办公室或存放有重要物品、公司产品等特殊部门。

九、十、自觉遵守各项保密规定,严守保密纪律。严禁在未经上级批准的情况下将公司财物私自带离。

十一、未经有关人员允许不能随意翻看、查找或擅用他人用品、物件等。

十二、在工作期间严禁大声喧哗、打闹,禁止传播“小道消息”,不允许在办公室吃东西、喝酒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宜。

十三、使用礼貌用语进行公司内部及外来人员的交流,接待时需统一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待来访人员离开后及时整理好接待区域,将所使用的物品归位。

十四、接听及拨打电话应使用礼貌用语:“您好!这里是罗沙物业管理处”;通话中要态度谦和,语音适中;通话内容要简明扼要。

十五、来电时,须在电话铃响三声内接听。当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业务时,不可直接回答:“不知道!”,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或相关人员请示后再给予答复;通话结束时应等对方先挂电话,不允许抢先挂断。

十六、禁止随意调换他人计算机的部件,如鼠标、键盘等。

十七、尊敬领导、服从上级、同舟共济、互助合作,主动复核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不断提高自已的工作技能及工作效率,精益求精,务求使工作顺利完成。

十八、各级部门经理/主管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团队凝聚力。

十九、每天打扫办公室卫生,保持办公环境清洁及个人桌面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二十、爱护公共财物,公私分明,做到不侵占、不损坏;当发现他人有侵害行为时,应及时制止或检举揭发。

二十一、勤俭节约,长时间离开办公室,须关闭电脑和其他办公设备。

二十二、下班前必须关闭本职及临近位置的各类电源、电器及门窗。最后一位离开公司的人员必须检查办公室的所有电源是否已经关闭。

篇2:办公建筑设计规范最新

xxxx局关于×××请示

xx人民政府:

正文

附件:1.××× 2.×××

xxxxx局

201 年×月×日

(联系人:××科,联系电话:×××)

—1—

篇3:办公建筑设计规范最新

1 欧洲发动机用油标准介绍

ACEA发动机油规范颁布实施时间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ACEA将于2012年12月14日对满足ACEA 2012规范的发动机油开始认可工作, 在2013年12月14日之前, 依旧可以认可符合ACEA 2010规范的发动机油, 但自2013年12月14日起, 新的认可工作都应依据ACEA 2012规范, 符合ACEA 2010规范的发动机油将于2014年12月22日停止使用。

2 CEA 2012规范介绍

2.1 ACEA A/B类规范

ACEA中A/B规范是2004年由汽油发动机油标准和轻负荷柴油发动机油标准合并而来的, 规定了轿车汽油发动机、轻负荷柴油发动机装车及售后服务用机油的要求, 此规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欧洲市场柴油轿车占的比例较大。ACEA 2012中A/B类规范主要包括A1/B1、A3/B3、A3/B4、A5/B5四类。

A1/B1类主要应用于轿车的汽油及柴油发动机, x W/20发动机油具有低摩擦、低粘度、高温高剪切黏度不大于2.6 m Pa·s的特性, 其它粘度等级具有2.9~3.5 m Pa·s的高温高剪切粘度。本规范可能不适用于某些发动机, 实际应用需参考车辆使用手册。

A3/B3类具有优异的剪切稳定性, 适用于高性能轿车的汽油及柴油发动机, 同时适合原厂商规定的长换油期发动机油的应用, 以及适合于被发动机原厂商定义为极苛刻运行条件下的应用。低粘度发动机油适合全天候应用。

A3/B4类具有优异的剪切稳定性, 适用于高性能轿车的汽油及直喷柴油发动机, 同时可以覆盖A3/B3的性能要求。

A5/B5具有优异的剪切稳定性, 适用于高性能轿车的汽油及柴油发动机较长换油期的应用情况。发动机油具有优良的摩擦性能及2.9~3.5 m Pa·s的高温高剪切黏度。本规范有可能不适用于某些发动机, 实际应用需参考车辆使用手册。

2.2 ACEA C类规范

ACEA中的C类发动机油规范是针对装备尾气后处理装置 (如DPF、三元催化器 (TWC) 等) 轿车而引入的, 主要基于A/B规范要求, 以及对配方中S、P及硫酸盐灰分限值。C类规范分为C1、C2、C3和C4类。

C1类具有优异的剪切稳定性, 适用于装备DPF或三元催化转化器等尾气处理装置的高性能轿车的汽油或柴油发动机。发动机油具有优良的摩擦性能及不小于2.9 m Pa·s的高温高剪切黏度。满足ACEA C1规范要求的发动机油可以延长DPF或三元催化转化器等尾气处理装置的寿命, 同时提供良好的燃油经济性。本规范由于要求极严格的元素含量限制 (低磷、低硫、低硫酸盐灰分的发动机用油) , 有可能不适用于某些发动机, 实际应用需参考车辆使用手册。

C2类具有优异的剪切稳定性, 适用于装备DPF或三元催化转化器等尾气处理装置的高性能轿车的汽油或柴油发动机。发动机油具有优良的摩擦性能及不小于2.9 m Pa·s的高温高剪切黏度。满足ACEA C2规范要求的发动机油可以延长尾气处理装置的寿命, 同时提供良好的燃油经济性。本规范有可能不适用于某些发动机, 实际应用需参考车辆使用手册。

C3类具有优异的剪切稳定性, 适用于装备DPF或三元催化转化器等尾气处理装置的高性能轿车的汽油或柴油发动机。发动机油的高温高剪切黏度不小于3.5 m Pa·s。满足ACEA C3规范要求的发动机油可以延长DPF或三元催化转化器等尾气处理装置的寿命。本规范有可能不适用于某些发动机, 实际应用需参考车辆使用手册。

C4类具有优异的剪切稳定性, 适用于装备DPF或三元催化转化器等尾气处理装置的高性能轿车的汽油或柴油发动机。发动机油具有低磷、低硫、低硫酸盐灰分的特性, 高温高剪切黏度不小于3.5 m Pa·s。满足ACEA C4规范要求的发动机油可以延长DPF或三元催化转化器等尾气处理装置的寿命。本规范有可能不适用于某些发动机, 实际应用需参考车辆使用手册。

2.3 ACEA E类规范

ACEA E类规范常称之为重负荷柴油发动机油规范, 2012版本中依旧分为E4、E6、E7和E9类。

E4类可以提供卓越的活塞清净、抗磨损、烟炱分散和润滑油稳定的性能。推荐应用于满足欧Ⅰ、欧Ⅱ、欧Ⅲ、欧Ⅳ及欧Ⅴ排放法规的高速柴油发动机, 以及极其苛刻的运行工况, 如原厂商推荐的超长换油期要求。E4类适用于大多数装载EGR及SCR (降低NOx含量) 的发动机, 但不适用于装备DPF的发动机。

E6类可以提供卓越的活塞清净、抗磨损、烟炱分散和润滑油稳定的性能。推荐应用于满足欧Ⅰ、欧Ⅱ、欧Ⅲ、欧Ⅳ、欧Ⅴ及欧Ⅵ排放法规的高速重负荷柴油发动机, 以及极其苛刻的运行工况, 如原厂商推荐的超长换油期要求。E6类适用于装备了EGR、SCR (降低NOx含量) 或DPF的发动机。推荐E6类应用于装载DPF及使用低硫柴油的发动机。

E7类可以有效地控制活塞清净性和缸套抛光, 同时具有优异的抗磨损、控制涡轮增压器沉积、烟炱分散及润滑油稳定的性能。推荐应用于满足欧Ⅰ、欧Ⅱ、欧Ⅲ、欧Ⅳ及欧Ⅴ排放法规的高速柴油发动机, 以及极其苛刻的运行工况, 如原厂商推荐的超长换油期要求。E7类适用于大多数装载EGR及SCR (降低NOx含量) 的发动机, 但不适用于装载DPF的发动机。

E9类可以有效地控制活塞清净性和缸套抛光, 同时具有优异的抗磨损、控制涡轮增压器沉积、烟炱分散及润滑油稳定的性能。推荐应用于满足欧Ⅰ、欧Ⅱ、欧Ⅲ、欧Ⅳ、欧Ⅴ及欧Ⅵ排放法规的高速柴油发动机, 以及极其苛刻的运行工况, 如原厂商推荐的超长换油期要求。E9类适用于大多数装载EGR及SCR (降低NOx含量) 的发动机, 对于是否装载DPF没有限制。E9类非常适用于使用低硫柴油装载DPF的发动机。

3 ACEA 2012与ACEA 2010的区别

ACEA 2012规范首先重点考虑的是生物柴油的影响。目前, 生物柴油在欧洲已经得到广泛使用, 2010年消耗了1 100万t脂肪酸甲酯 (FAME) 生物柴油, 80%~90%的柴油含FAME均达到了B7的水平, EN590—2009中规定, FAME的最大添加量可为7%。

ACEA 2012规范中规定, 符合A5/B5类规范和所有C类的发动机油, 要依据GFC-Lu-43A-11试验方法, 用加入10%FAME的B10柴油进行144 h、170℃的催化老化试验, 并分别在72 h/96 h/120 h/144 h报告100℃运动黏度的变化值, 并要求在144 h后运动黏度增长不可大于200%, 且机油不得凝固。

ACEA 2012规范中也从另一方面考察了生物柴油的影响, 试验方法定为CEC L-104, 在规范发布时, 此方法仍在制定完善中, 暂定活塞清净性及油泥等评分为实测值。

FAME比柴油密度大, 其挥发性较柴油差, 雾化不良和采用柴油机后喷油技术都使FAME易进入油底壳, 导致在油底壳中积聚。FAME所含的不饱和的双键易于氧化, 故对发动机油的氧化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使用生物柴油易导致活塞沉积物增多, 可能增加生成油泥, 导致润滑油氧化降解, 因此欧洲协调委员会 (CEC) 一直在奔驰OM646LA发动机上发展含生物柴油的试验方法CEC TDG-L-104 (OM646LA Bio) , 重负荷柴油机小组认为将油泥与清净性放在一起是不现实的, 故建议只评价其清净性。预计此试验完成的时间将是2013年10月, 但是无论如何都将会列入ACEA所有A、B、C和E的规格中, 可能暂定为“一旦成熟即列入规格”, 在奔驰的2012新规范中也是这样处理的。

根据此前得到的资料显示, ACEA对于使用奔驰的M271 EVO代替M271来测定轿车发动机油的黑油泥评定方法为CEC TDG L-107。M271 EVO发动机是改进的M271发动机, 其主要差别是压缩比由9.3增大到9.8, 这样一来就比M271苛刻, 但是此试验的完成时间预计将是2013年8月, 此次暂未列入ACEA2012规格中。之后的版本有可能会按L-104的方法处理, 并将CEC TDG L-107方法加入新版本, 且暂定为“一旦成熟即列入规格”。

ACEA 2012中的三类规范, 橡胶相容性试验对乙烯丙烯酸酯橡胶 (AEM)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按照CEC L-039-96方法执行, 即硬度变化限值为-5~+10;拉伸强度的变化率不大于-35%;断裂伸长率的变化不大于-50%;体积变化率为-5%~+15%。ACEA 2010中介绍, 可完全采用CEC L-039-96方法或部分采用CEC L-039-96方法加上Daimler公司对AEM的要求。

ACEA 2012中三类规范还对旧油的低温泵送性能和屈服应力进行了规定, 采用方法CEC L-105, 边界泵送黏度和屈服应力的数值参考SAE J300对新油的规定, 但并未对A3/B3做此类限制。

ACEA 2012中A/B类及C类的中温分散性试验方法为CEC L-093-04, 将原来使用的DV-4发动机换成DV-6发动机, 对活塞的评分限值做了更改。对用于乘用车直喷柴油发动机油的中温分散性能, 换用DV-6发动机后, 中温分散性试验方法已经列为CEC L-106, 其限值待定。

对于使用CEC L-099-08 (OM646LA) 方法检测进排气凸轮磨损, ACEA 2012中将A1/B1、A3/B3区分开来, 并对限值做了相应的更改。

ACEA 2012中A1/B1发动机油的蒸发损失限值, 由之前的不大于15%降至不大于13%, 其要求更加严格。

对A3/B4、A5/B5及C类中的活塞清净性和发动机油泥评分也做了具体的限值要求。ACEA 2010中此二者评分均为实测值, ACEA 2012中明确要求活塞清净性评分不小于12, 发动机油泥评分不小于8.8。

ACEA 2012中E类规范与ACEA 2010相比变动不大, 只是在E6和E9规范中增加了发动机油可适用于欧Ⅵ排放阶段发动机的说明。

4 结论及建议

(1) 随着生物柴油的广泛使用, 各汽车生产厂越来越关注其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应该引起国内相关行业的注意。

(2) 摩擦磨损、活塞清净性及油泥等问题, 仍是长时间以来大家关注的焦点。

(3) 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 必然促使发动机技术及尾气后处理装置技术不断更新完善, 同时对发动机油也将带来更多的要求, 如何更好地为发动机提供保护并与各种尾气后处理装置相协调, 是今后发动机油生产厂家和添加剂公司的工作重点。

(4) 我国亦应该加快相关标准规范的建立和完善, 以便在相关行业中发挥更大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篇4:办公建筑设计规范最新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代化法 良好操作规范 HACCP

2013年1月,美国FDA发布了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颁布以来的第批配套法规草案,其中一项法规草案《良好操作规范以及危害分析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将对现行良好操作规范法规进行修订和升级。新的法规草案在2个基本方面修订了现行Part 110法规:首先,根据FSMA第103节(a),FDA应出台有关危害分析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的法规的要求,117法规将会增加新的条款来满足FSMA的规定。其次,将会更新、修订或澄清现行110法规中的某些要求。117法规将在修订良好操作规范和融合HACCP理论的基础上,对美国国内和输美食品生产企业良好操作规范和食品安全体系做出修订和升级。

1 美国21 CFR PART 117法规特点

《良好操作规范以及危害分析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21 CFRPART 117)法规基于最先进的国际上认可的HACCP原则。该法规适用于生产、加工、包装或储存食品的美国国内和海外企业。

美国21 CFR PART 117法规主要特点:(1)依据FSMA要求对需要进行注册的食品企业(特殊情况除外)的危害分析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做出新规定:(2)将原有的PART 110法规进行了内容的更新和明确,使之更加现代化,将使GMP符合修订后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D&C)的要求。

21 CFR PART 117法规还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农场”的定义,从而进步明确了针对农场的豁免条款的适用性。通过上述调整和变化,原有的PART110法规的内容得到了增补和更新,并将编号改为PART 117,旨在建立一个食品安全体系,使现代化的、基于科学的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贯穿于食品加工过程。

2 PART 117法规S110法规变化比较

2.1 法规组织架构方面

21 CFR PART 117法规草案包括总则、现行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和基于风险的预防控制措施、对特殊企业和仅从事预包装食品存储的企业的特殊要求、可能导致FDA撤销豁免的情况和程序、必须建立和保持的记录的要求和预留等7个章节。PART 117法规草案和现行PART 110法规在架构方面的变化如表1所示。

从组织架构上看,117法规将包括现行的110法规,将良好操作规范作为其中的一部分(B部分)。GMP是制定和实施HACCP计划的基础,如果企业没有达到GMP的要求,那么HACCP计划将无法有效控制关键点。117法规将GMP和HACCP结合在起,先讲GMP要求,再讲HACCP要求,形成对生产加工、包装或储存食品企业的强制性要求,实际上也是将HACCP的理念贯穿于食品加工体系的方方面面。

2.2 PART 117法规中良好操作规范部分的变化

PART 117法规的GMP部分有4个重点修订内容,一是将澄清GMP中避免交叉污染的条款,指出要避免食品交叉污染以及过敏原的交叉接触:二是将更新和升级110法规的语言;三是删除某些含有建议的条款,如特殊温度的要求等;四是修订防止食品和食品接触表面污染的条款,指出也要避免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

另外,FDA正在就其他修订征求意见,一是是否应对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强制培训,包括是否需要要求培训记录,二是117法规中某些条款是否应该为强制性要求而不仅是推荐性要求,例如按必要的频率清洗非食品接触表面以保护食品和食品接触表面免受污染的条款,是否应为强制性要求。一般来说,对于豁免实施HACCP的企业以及特殊要求的企业,117法规中GMP部分的条款依然有效。

其中有几个活动对象方面重要的变化:

(1)术语企业(Facility):FD&c法第418节(。)(2)中指出,“企业”的定义意味着“一个国内或者国外企业需要按照FD&C法第415节要求进行注册”,117法规中“企业”的定义将遵从AFD&C的要求。根据117法规的目的,§117.3中“企业”的定义将比常见的意思或者目前§1.227(b)(2)中定义的意思更窄,它仅指那些需要根据FD&C法第415节(及第1不B分H部分)要求完成注册的企业。

(2)食品包装材料:目前110法规中大部分要求预防食品和食品接触表面污染的条款,实际上也应该包括预防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因为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直接接触,如果它们被污染,可能会导致食品的污染。FDA将修订目前110法规中对预防食品和食品接触表面污染的条款,使其同样也适用于预防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

(3)增加交叉接触的内容:117法规中将出现一个新的术语“交叉接触”,§117.3中将其定义为食品过敏原无意问进入食品中去。将过敏原无意的引入食品中的行为被称为“污染”或“交叉污染”,而且这种术语目前仍然在广泛使用。在最近科学文献中,考虑到过敏原是食品的正常组成部分,而不是本身就是种污染物,文献中用“交叉接触”这个术语表示过敏性蛋白从一种含有食品蛋白的食品中无意的转移到另种食品中去。鉴于科学文献从“污染”和“交叉污染”中区分出“交叉接触”的定义,FDA认为应该使用术语“交叉接触”来描述过敏原无意中进入食品中的行为,而不是过去的术语“污染”。FDA建议修改目前110法规的若干规定,并在117法规中明确提出交叉接触的概念。

(4)针对“食品”定义的一致性修订:目前§110.3中“食品”的定义与FD&C法第201节(f)所定义的一致,包含原材料和配料。FDA将在117法规中保留这个定义。但是目前§110.80(a)的标题和§110. 80中的若干条款都使用“原材料和其他配料”这个描述,与“食品”定义的“原材料和配料”不致,这样的描述容易引起歧义,误以为原材料是配料的一种,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原材料都是配料。为了保证食品定义的.致性,将对§110.80标题和目前第§110.80所有条款中凡是涉及到原材料和配料的地方,统一为“原材料和配料”这个描述。

2.3 HACCP应用范围的变化

110法规主要针对生产、加工、包装或储存食品的企业的良好操作规范做出具体要求,包括建筑物与设施、设备、生产加工过程控制、缺陷水平等,而117法规中企业除了要符合GMP要求外,还将新增HACCP的要求,实质上扩大了HACCP理念的强制性应用范围,突破了原先仅在水产品、果汁、低酸罐头等限定,延伸至需要向美国FDA需要进行注册的所有食品企业(特殊情况除外),从法规层面大大扩大了HACCP的应用范围。

3 PART 117法规表明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的变化

篇5:《办公建筑设计规范》(模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510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办公建筑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67-2006,自2007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5.8、4.5.13、5.0.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1989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年11月29日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4号文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地和总平面;4,建筑设计;5.防火设计;6,室内环境;7.建筑设备。

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术语;2,增加和补充了室内环境的有关技术内容和规定。3.增加和补充了办公建筑智能化及节能的有关技术内容和规定;4,增加了无障碍设计要求酌内容,5。参照现行防火规范增加和补充了相关内容;6,对办公建筑中部分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公建筑中部分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噎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杭州安吉路18号。邮政编码:310006)本规范参编单位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方子晋 徐延峰 陈政恩 庄逸苏 吴藻生 姚国梁 沈介骏 张建良 谷玲玲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基地和总平面3.1基地3.2总平面 4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4.2办公室用房 4.3公共用房 4.3公共用房 4.4服务用房 4.5设备用房 5防火设计 6室内环境 6.1一般规定 6.2室内小气候环境 6.3室内光环境 6.4室内声环境 7建筑设备 7.1给水排水 7.2暖通空调 7.3建筑电气 7.4建筑智能化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条文说明 1总则

1.0.1为保证办公建筑的设计质量,使其符合安全、卫生、适用以及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办公建筑的设计。

1.0.3办公建筑设计应依据使用要求分类,并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办公建筑分类

类别 示例 设计使用年限 耐火等级

一类 特别重要的办公建筑 100年或50年 一级 二类 重要办公建筑 50年 不低于二级 三类 普通办公建筑 25年或50年 不低于二级 1.0.4办公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办公建筑 office building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办理行政事务和从事各类业务活动的建筑物。

2.0.2公寓式办公楼apartment-office building由统一物业管理,根据使用要求,可由一种或数种平面单元组成。单元内设有办公、会客空间和卧室、厨房和厕所等房间的办公楼。

2,0.3酒店式办公楼hotel-office building提供酒店式服务和管理的办公楼。

2.0.4综合楼multiple-use building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用途的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

2.0.5商务写字楼business office building在统一的物业管理下,以商务为主,由一种或数种单元办公平面组成的租赁办公建筑。

2.0.6开放式办公室open office space灵活隔断的大空间办公空间形式。

2.0.7半开放式办公室semi-open office space由开放办公室和单间办公室组合而形成的办公空间形式。

2.0.8单元式办公室unit-typed office space由接待空间、办公空间、专用卫生间以及服务空间等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办公空间形式。

2.1.9单间式办公office space in singler moclule一个开间(亦可以几个开间)和以一个进深为尺度而隔成的独立办公空间形式。3基地和总平面 3.1基地

3.1.1办公建筑基地的选择,应符合当地总体规划的要求。

3,1.2办公建筑基地宜选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有利、市政设施完善且交通和通信方便的地段。3.1.3办公建筑基地与易燃易爆物品场所和产生噪声、尘烟、散发有害气体等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有关标准的规定。3.2总平面 3.2.1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明确、节约用地、交通组织顺畅,并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指标。

3.2.2总平面布置应进行环境和绿化设计。绿化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管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3.2.3当办公建筑与其他建筑共建在同一基地内或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满足办公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分区明确,宜设置单独出人口。

3.2.4总平面应合理布置设备用房、附属设施和地下建筑的出人口。锅炉房、厨房等后勤用房的燃料、货物及垃圾等物品的运输应设有单独通道和出人口。3.2.5基地内应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库)。

3.2.6总平面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的有关规定。4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办公建筑应根据使用性质、建设规模与标准的不同,确定各类用房。办公建筑由办公室用房、公共用房、服务用房和设备用房等组成。

4.1.2办公建筑应根据使用要求、用地条件、结构选型等情况按建筑模数选择开间和进深,合理确定建筑平面,提高使用面积系数,并宜留有发展余地。4.1.3五层及五层以上办公建筑应设电梯。4.1.4电梯数量应满足使用要求,按办公建筑面积每5000m2至少设置]台。超高层办公建筑的乘客电梯应分层分区停靠。

4.1.5办公建筑的体形设计不宜有过多的凹凸与错落,外围护结构热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有关节能的要求。4.1.6办公建筑的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底层及半地下室外窗宜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2高层及超高层办公建筑采用玻璃幕墙时应设有清洁设施,并必须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3外窗不宜过大,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0%,并应有良好的气密性、水密性和保温隔热性能,满足节能要求。全空调的办公建筑外窗开启面积应满足火灾排烟和自然通风要求。4.17办公建筑的门应符合下列要求; 1门洞口宽度不应小于1.00m,高度不应小于2.10m;

2机要办公室、财务办公室、重要档案库、贵重仪表间和计算机私心的门应采取防盗措施,室内宜设防盗报警装置。

4.1.8办公建筑的门厅应符合下列要求:

1门厅内可附设传达、收发、会客、服务、问讯、展示等功能房间(场所)。根据使用要求也可设商务中心、咖啡厅、警卫室、衣帽间、电话间等。

2楼梯、电梯厅宜与门厅邻近,并应满足防火疏散的要求。

3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门厅应设门斗或其他防寒设施。4有中庭空间的门厅应组织好人流交通,并应满足现行国家防火规范规定的防火疏散要求。4.1.9办公建筑的走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宽度应满足防火疏散要求,最小净宽应符合表4.1.9的规定:注;高层内筒结构的回廊式走道净宽最小值同单面布房走道。

2高差不足两级踏步时,不应设置台阶,应设坡道,其坡度不宜大于1:8。表4.1.9走道最小净宽

走道长度(m)走道宽度(m)

单面布置房间 双面布置房间 ≤40 1.30 1.50 >40 1.50 1.80 注:高层内筒结构的回廊式走道最小净宽值同单面布置房间走道。

4.1.10办公建筑的楼地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办公室使用要求,开放式办公室的楼地面宜按家具位置埋设弱电和强电插座;

2大中型计算机房的楼地面宜采用架空防静电地板。4.1.11根据办公建筑分类,办公室的净高应满足:一类办公建筑不应低于2.70m;二类办公建筑不应低于2.60m;三类办公建筑不应低于2.50m。办公建筑的走道净高不应低于2.20m,贮藏间净高不应低于2.OOm。

4.1.12办公建筑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的规定。

4.1.13特殊重要的办公建筑主楼的正下方不宜设置地下汽车库。4.2办公室用房

4.2.1办公室用房宜包括普通办公室和专用办公室。专用办公室宜包括设计绘图室和研究工作室等。4.2.2办公室用房宜有良好的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不宜布置在地下室。办公室宜有避免西晒和眩光的措施。

4.2.3普通办公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设计成单间式办公室、开放式办公室或半开放式办公室.特殊需要可设计成单元式办公室、公寓式办公室或酒店式办公室。

2开放式和半开放式办公室在布置吊顶上的通风口、照明、防火设施等时,宜为自行分隔或装修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工程宜设计成模块式吊顶。

3使用燃气的公寓式办公楼的厨房应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电炊式厨房如无条件直接对外采光通风,应有机械通风措施,并设置洗涤池、案台、炉灶及排油烟机等设施或预留位置。

4酒店式办公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的相应规定。5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单元式办公室和公寓式办公室的卫生间宜直接对外通风采光,条件不允许时,应有机械通风措施。

6机要部门办公室应相对集中,与其他部门宜适当分隔。

7值班办公室可根据使用需要设置;设有夜间值班室时,宜设专用卫生间。

8普通办公室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4m2,单间办公室净面积不应小于10 m2。4.2.4专用办公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计绘图室宜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办公室空间9并用灵活隔断、家具等进行分隔;研究工作室(不含实验室)宜采用单间式,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室宜靠近相关的实验室;

2设计绘图室,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 m2;研究工作室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5m2。4.3公共用房

4.3.1公共用房宜包括会议室、对外办事厅、接待室、陈列室、公用厕所、开水间等。4.3.2会议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需要可分设中、小会议室和大会议室, 2中、小会议室可分散布置j小会议室使用面积宜为30 m2,中会议室使用面积宜为60 m2。中小会议室每人使用面积:有会议桌的不应小于1.80 m2,无会议桌的不应小于0.80 m2。

3大会议室应根据使用人数和桌椅设置情况确定使用面积,平面长宽比不宜大于2S,宜有扩声、放映、多媒体、投影、灯光控制等设施,并应有隔声、吸声和外窗遮光措施.大会议室所在饊、面积和安全出口的设置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防火规范的要求。4会议室应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贮藏及服务空间。4.3.3对外办事大厅宜靠近出入口或单独分开设置,并与内部办公人员出人口分开。4.3.4接待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需要和使用要求设置接待室专用接待室应靠近使用部门。行政办公建筑的群众来访接待室宜靠近基地出入口,与主体建筑分开单独设置。

2宜设置专用茶具室、洗消室、卫生间和贮藏空间等。4.3.5陈列室应根据需要和使用要求设置。专用陈列室应对陈列效果进行照明设计,避免阳光直射及眩光,外窗宜设遮光设施。

4.3.6公用厕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外的公用厕所应设供残疾人使用的专用设施。2距离最远上作点不应大于50m。

3应设前室.公用厕所的门不宜直接开向办公用房、门厅、电梯厅等主要公共空间。

4宜有天然采光、通风;条件不允许时,应有机械通风措施。卫生洁具数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的规定。

注1每间厕所大便器三具以上者,其中一具宜设坐式大便器。

2设有大会议室(厅)的楼层应相应增加厕位。4.3.7开水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分层或分区设置;2宜直接采光通风,条件不允许时应有机械通风措施.3应设置洗涤池和地漏,并宜设洗涤、消毒茶具和倒茶渣的设施。4.4服务用房

4.4.1服务用房应包括一般性服务用房和技术性服务用房。一般性服务用房为档案室、资料室、图书阅览室、文秘室、汽车库、非机动车库、员工餐厅、卫生管理设施间等。技术性服务用房为电话总机房、计算机房、晒图室等。

4.4.2档案室、资料室、图书阅览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可根据规模大小和工作需要分设若干不同用途的房间,包括库房、管理间、查阅间或阅览室等; 2档案室、资料室和书库应采取防火、防潮、防尘、防蛀、防紫外线等措施i地面应用不起尘、易清洁的面层,并有机械通风措施.3档案和资料查阅间、图书阅览室应光线充足、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及眩光。4.4.3文秘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使用要求设置文秘室,位置应靠近被服务部门。

2应设打字、复印、电传等服务性空间。4.4.4汽车库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和现行行业标准甙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的要求。

2每辆停放面积应根据车型、建筑面积、结构形式与停车方式确定。

3设有电梯的办公建筑,应至少有一台电梯通至地下汽车库。

4汽车库内可按管理方式和停车位的数量设置相应的值班室、管理办公室、控制室、休息室、贮藏室、专用卫生间等辅助房间。

4.4.非机动车库应符合下列要求。1净高不得低于2.OOm。

2每辆停放面积宜为1.50~~1.80m2。300辆以上的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出人口不应少于2个,出人口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

4应设置推行斜坡,斜坡宽度不应小于0.30m,坡度不宜大干1~5)坡长不宜超过6mg当坡长超过6m时,应设休息平台。

4.4.6员工餐厅可根据建筑规模、供餐方式和使用人数确定使用面积,并应符合观行行业标准《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的有关规定。4.4.7卫生管理设施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每层设置垃圾收集间:

1)垃圾收集间应有不向邻室对流的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措施。

2)垃圾收集间宜靠近服务电梯间。

3)宜在底层或地下层设垃圾分级集中存放处,存放处应设冲洗排污设施,并有运出垃圾的专用通道。2每层宜设清洁间,内设清扫工具存放空间和洗涤池,位置应靠近厕所间。

4.4.8技术性服务用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电话总机房、计算机房、晒图室应根据工艺要求和选用机型进行建筑平面和相应室内空间设计; 2计算机网络终端、小型文字处理机、台式复印机以及碎纸机等办公自动化设施可设置在办公室内.3供设计部门使用的晒图室,宜由收发间、裁纸间、晒图机房、装订间、底图库、晒图纸库、废纸库等组成。晒图室宜布置在底层,采用氨气熏图的晒图机房应设独立的废气排出装置和处理设施。底图库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4.4.2条第2款的规定。4.5设备用房

4.5.1办公建筑设备用房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5.2动力机房宜靠近负荷中心设置,电子信息机房宜设置在低层部位。

4.5.3产生噪声或振动的设备机房应采取消声、隔声和减振等措施,并不宜毗邻办公用房和会议室,也不宜布置在办公用房和会议室的正上方。

4.5.4设备用房应留有能满足最大设备安装、检修的进出口。

4.5.5设备用房、设备层的层高和垂直运输交通应满足设备安装与维修的要求。

4.5.6有排水、冲洗要求的设备用房和设有给排水、热力、空周管道的设备层以及超高层办公建筑的敞开式避难层,应有地面泄水措施

4.5.7雨水、燃气、给排水管道等非电气管道,不应穿越变配电间、弱电设备用房等有严格防水要求的电气设备间。

4,5.8办公建筑中的变配电所应避免与有酸、碱、粉尘、蒸汽、积水、噪声严重的场所毗邻,并不应直接设在有爆炸危险环境的正上方或正下方,也不应直接设在厕所、浴室等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4.5.9高层办公建筑每层应设强电间,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4m2,强电间应与电缆竖井毗邻或合一设置。4.5.10高层办公建筑每层应设弱电交接间,其使用面积不应小干5m2。弱电交接间应与弱电井毗邻或合一设置。

4.5.11弱电设备用房应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及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应远离强振源,并应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

4.5.12弱电设备用房应防火、防水、防潮、防尘、防电磁干扰。其中计算机网络中心、电话总机房地面应有防静电措施。

4.5.13办公建筑中的锅炉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废气、废水、废渣和有害气体及噪声对环境的影响。5防火设计

5.0.1办公建筑的防火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等有关规定。

5.0.2办公建筑的开放式、半开放式办公室,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超过30m。

5.0.3综合楼办公部分的疏散出人口不应与同一楼内对外的商场、营业厅、娱乐、餐饮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出人口共用。

5.0.4超高层办公建筑的避难层(区)、屋顶直升机停机坪等设置应执行国家和专业部门的有关规定。5.0.5机要室、档案室和重要库房等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2h,楼板不应小于1.5h,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6室内环境 6.1一般规定

6.1.1办公建筑除应满足本规范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隔声和污染物控制等室内环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1.2办公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应执行节约能源的国策。

6.2室内小气候环境

6.2.1办公建筑可按需采用不同类别的室内空调环境设计标准。其主要指标应符合本规范第7.2.2条的规定。

6.2.2室内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要求。6.2.3办公室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对流的窗户、洞口,当有困难时,应设置机械通风设施。

6.2.4采用自然通风的办公室,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板面积的1/20。

6.2.5设有全空调的办公建筑宜设吸烟室,吸烟室应有良好的通风换气设施。

6.2.6办公建筑室内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所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度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6.3室内光环境

6.3.1办公室、会议室宜有天然采光,采光系数的标准值应符合表6.3.1的规定。

6.3.2采光标准可采用窗地面积比进行估算,其比值应符合表6.3.2的规定。

表6.3.1办公建筑的采光系数最低值 采光等级 房间类别 侧面采光

采光系数最低值Cmin(%)室内天然光临界照度(lx)II 设计室、绘图室 3 150 III 办公室、视屏工作室、会议室 2 100 IV 复印室、档案室 1 50 V 走道、楼梯间、卫生间 0.5 25 表6.3.2窗地面积比 采光等级 房间类别 侧面采光 II 设计室、绘图室 1/3.6 III 办公室、视屏工作室、会议室 1/5 IV 复印室、档案室 1/7 V 走道、楼梯间、卫生间 1/12 注:1计算条件:1)Ⅲ类光气候区;2)普通玻璃单层铝窗;3)其他条件下的窗地面积比应乘以相应的系数。

2侧窗采光口离地面高度在0.80m以下部分不计人有效采光面积;

3侧窗采光口上部有宽度超过lm以上的外廊、阳台等外部遮挡物时,其有效采光面积可按采光口面积的70%计算。

6.3.3办公室应进行合理的日照控制和利用,避免直射阳光引起的眩光。

6.3.4办公室照明应满足办公人员视觉生理要求,满足工作的

照度需要。照度标准值应符合本规范第7.3.4条的规定。

6.3.5办公室应有良好的照明质量,其照明的均匀度、眩光程度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6.4室内声环境

6.4.1办公建筑主要房间室内允许造声级应符合表6.4.1的规定。

表6.4.1室内允许噪声级

房间类别 允许噪声级(A声级.dB)

一类办公建筑 二类办公建筑 三类办公建筑 办公室 ≤45 ≤50 ≤55 设计制图室 ≤45 ≤50 ≤50 会议室 ≤40 ≤45 ≤50 多功能厅 ≤45 ≤50 ≤50

6.4.2办公建筑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标准(计权隔声量dB)应符合表6.4.2的规定。表6.4.2空气声隔声标准 维护结构部位 计权隔声量(dB)

一类办公建筑 二类办公建筑 三类办公建筑 办公用房隔墙 ≥45 ≥40 ≥35 6.4.3对噪声控制要求较高的办公建筑应对附着于墙体和楼板的传声源部件采取防止结构声传播的措施。7建筑设备 7.1给水排水

7.1.1办公建筑的生活用水水质及防污染措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J94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

7.1.2生活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数可按表7.1.2确定。

表7.1.2生活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数

序号 办公方式 单位 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L 使用时数h 小时变化系数ks 1 坐班制办公 每人每班 30~50 8~10 1.5~1.2 2 公寓式办公 每人每日 130~300 10~24 2.5~1.8 3 酒店式办公 每人每日 250~400 24 2.0 7.1.3卫生器具进水管处的静水压不宜大干0.35MPa。卫生器具和配件应采用节水性能良好的产品。7.1.4办公建筑如需设置热水系统,可根据办公性质选择系统运行方式。坐班制办公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酒店式办公宜采用集中热水供应。

7.1.5办公建筑的饮用水供应设施(包括开水和饮用净水),应根据办公性质和办公人员的生活习惯设置。当采用管道直饮水系统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CJ110的规定。7.1.6饮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数可按表7.1.6确定。

表7.1.6饮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数

序号 办公方式 单位 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L 使用时数h 小时变化系数ks 1 坐班制办公 每人每班 1~2 8~10 1.5 2 公寓式办公 每人每日 5~7 10~24 1.5~1.2 3 酒店式办公 每人每日 3~5 24 1.2 7.1.7水泵应采用低噪声产品。高层办公建筑的给水加压系统应有防水锤措施。

7.1.8档案室、重要资料室、计算机网络中心和晒图室等服务用房如有给排水管道穿越,应采取严防漏水和结露的措施。7.1.9办公建筑中水系统的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执行。7.2暖通空调

7.2.1根据办公建筑的分类、规模及使用要求,宜设置集中采暖、集中空调或分散式空调,并应根据当地的能源情况,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供冷、供热方式。

7.2.2根据办公建筑分类,其室内主要空调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类标准应符合下列条件。

1)室内温度:夏季应为24℃,冬季应为20℃; 室内相对湿度:夏季应小于或等于55%,冬季应大于或等于45%;

2)新风量每人每小时木应低于30ms; 3)室内风速应小于或等于0.20m/s;

4)室内空气中含尘量应小于戌等于0.15m9/m3。2二类标准应符合下列条件:

1)室内温度:夏季应为26℃,冬季应为18℃.室内相对湿度;夏季应小于或等于60%,冬季应大于或等于30%; 2)新风量每人每小时不应低于30m3; 3)室内风速应小于或等于0.25m/s;

4)室内空气含尘量应小于或等于0.15m9/m3。三类标准应符合下列条件:

1)室内温度:夏季应为27℃,冬季应为18℃~室内相对湿度:夏季应小于或等于65~,冬季不控制 2)新风量每人每小时不应低于30m3。

3)室内风速应小于或等于0.30m/s4)室内空气含尘量应小于或等于0.15rng/ms。

7.2.3釆暖、空调系统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集中采暖、空调的办公建筑,应根据用途、特点及使用时间等划分系统;

2进深较大的区域,宜划分为内区和外区,不同的朝向宜划为独立区域;

3全年使用空调的特殊房间如计算机房、电话机房、控制中心等,应设独立的空调系统。

7.2.4釆暖、空调系统宜设置温度、湿度自控装置,对于独立计费的办公室应装分户计量装置。7.2.5办公建筑宜设集中或分散的排风系统,办公室的排风量不应大于新风量的90%,卫生间、吸烟室应保持负压。

7.2.6办公建筑不宜采用直接电热式采暖供热设备。7.3建筑电气

7.3.1办公建筑负荷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类办公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50m的高层办公建筑的重要设备及部位按一级负荷供电。

2二类办公建筑和高度不超过50m的高层办公建筑以及部、省级行政办公建筑的重要设备和部位按二级负荷供电;

3三类办公建筑和除一、一级负荷以外的用电设备及部位均按三级负荷供电。

7.3.2办公建筑的电源迸线处应设置明显切断装置和计费装置。用电量较大时应设置变配电所。7.3.3办公建筑电气管线应暗敷,管材及线槽应采用非燃烧材料。

7.3.4办公建筑的照度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甙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并符合表7.3.4办公建筑照明标准值。表7.3.4办公建筑照明标准值

房间或场所 参考平面及其高度 照度标准值(lx)普通办公室 0.75m水平面 300 高档办公室 0.75m水平面 500 会议室 0.75m水平面 300 接待室,前台 0.75m水平面 300 营业厅 0.75m水平面 300 设计室 实际工作面 500 文件整理,复印,发行室 0.75m水平面 300 资料、档案室 0.75m水平面 200 7.3.5办公建筑的照明应采用高效、节能的荧光灯及节能型光源,灯具应选用无眩光的灯具。

7.3.6办公建筑配电回路应将照明回路和插座回路分开,插座回路应有防漏电保护措施。7.3.7办公建筑的防雷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二类防雷建筑物: 1)一类办公建筑.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二类办公建筑。2二类防雷建筑物:

1)预计雷击次数大干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0.06次/a的二类办公建筑。

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三类办公建筑。

7.3.8办公建筑应有总等电位联结。接地装置采用联合接地体时,接地电阻值应按设备要求的最小值确定。7.3.9公寓式办公楼和酒店式办公楼内的卫生间应设局部等电位联结。

7.3.10办公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火灾事故照明、疏散指示标志、消防用电设备等电源与回路和消防控制室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防火规范的规定。7.4建筑智能化

7.4.1办公建筑智能化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的规定。

7.4.2办公建筑应设有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

7.4.2办公建筑应设有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功能。

7.4.3信息通信网络系统的布线应采用综合布线系统,满足语日、数据、图像等信息传输要求。7.4.4一类办公建筑及高层办公建筑宜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及安全防范系统。7.4.5办公建筑内的大、中型会议室宜设扩声、投影等音响、声光系统。根据需要宜设同声传译及电视电话会议的功能。

篇6:最新弱电设计规范标准

一、入侵报警系统

(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2)《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4—2007)(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5)《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0408.1—2000)(6)《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GB 10408.2—2000)(7)《微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GB 10408.3—2000)(8)《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GB 10408.4—2000)(9)《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GB 10408.5—2000)

(10)《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 10408.6—2009)(11)《超声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 10408.7—1996)(12)《振动入侵探测器》(GB/T 10408.8—2008)

(13)《被动式玻璃破碎报警器》(GB/T 10408.9—2001)(14)《磁开关入侵探测器》(GB 15209—2006)

(15)《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2001)

(16)《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 16571—2012)(17)《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 16676—2010)

(18)《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 27—2002)(19)《安全防范工程费用预算编制办法》(GA/T 70—2004)(20)《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21)《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 75—94)

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2007)(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2006)(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三、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

(1)《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6—2007)(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5)《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2001)(6)《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GB/T 16571—2012)(7)《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 16676—1996)

四、可视对讲系统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4)《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2001)

(5)《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GB/T 16571—2012)(6)《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 16676—1996)

五、电子巡查系统

(1)《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4)《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 644—2006)

六、停车场管理系统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七、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版)》(GB 50045—95)

(3)《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DB32/T 1198-2008)

(4)《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2014)(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6)《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2002)

(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

(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2009)(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1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11)《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51—2010)(1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156—2012)

(1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2008)

(1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2007)(15)《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2004)(16)《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93—93)(17)《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219—95)

(18)《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95)

(19)《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2006)(20)《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1—2005)

(21)《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3—2007)

(2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23)《消防技术文件用消防设备图形符号》(GB 4327—2008)

(24)《火灾报警控制器》(GB 4717—2005)

(25)《火灾报警设备专业术语》(GB/T 4718—2006)

(26)《消防词汇 第1部分:通用术语》(GB 5907—2014)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9月1日执行)(28)《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八、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 50093—2013)

(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九、智能化系统集成(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十、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2008)

(2)《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94)

(3)《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9部分:电源设备通用 规范》(GB/T 11318.9—96)

(4)《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设计规范》(GYJ 41—89)

(5)《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 106—99)

(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7)《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十一、公共广播及紧急广播系统

(1)《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3)《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设计规范》(GYJ 41—89)

(4)《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 106—99)

(5)《工业企业扩音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程》(CECS 62—94)(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7)《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

十二、综合布线系统

(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

(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

(3)《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4)《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5)《城市住宅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 119—2000)

十三、音视频系统(6)《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464-2008

(7)《红外线同声传译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524-2010(8)《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526-2010(9)《会议电视会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635-2010(10)《电子会议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799-2012(11)《会议电视会场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793-201

十三、弱电常用图像符号

(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常用图形和文字符号》(09DX001)(2)《电工术语》(GB/T 2900)

(3)《消防文件用设备图形符号》(GB/T 4327—2008)

(4)《火灾报警设备专业术语》(GB/T 4718—2006)

(5)《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GB/T 4728)(6)《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GB 5465.2—2008)

(7)《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GB/T 6988)

(8)《导体颜色或数字标识》(GB 7947—2010)

(9)《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

(10)《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

(11)《电信工程制图与图形符号规定》(YD/T 5015—2007)

(12)《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

(13)《火灾报警设备图形符号》(GAT 229—1999)

上一篇: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忏悔实录2》读后感下一篇: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