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小学印象

2024-04-25

东林小学印象(精选16篇)

篇1:东林小学印象

我记得,很多年前曾无意中到过一次东林小学。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和同事一起慕名去参观东林书院,因为那里有着一副名闻天下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天没想到就在东林书院的西厢房内,我看到了许多孩子在拉手风琴,心想这怎么像我们学校周日举办的兴趣小组活动呀,后来果然在门外发现了并不显眼的东林小

学的校牌,才明白原来东林小学就办在东林书院内。其实,东林小学的前身就是享誉中外的东林书院。

现在的东林小学位于东林书院旧址西侧约1千米处,估计占地面积10亩左右。整个学校建有一座六层的环形教学大楼,有1800余名学生。没有看见学校有环形跑道的操场,哪怕只有200米。仅有一条大概50米长的直跑道,但有一半还是建在一幢一楼架空的教学辅楼的底层里。尽管学校范围很小,但各种专用教室一应俱全,有一流的乒乓球馆、新颖的科学室、多彩的美术室、舒适的阅览室、古色古香的书法室、高雅的音乐室、新建的校史室等。

东林小学就像一本装帧精美典雅,内容丰富的文体的教科书,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学校中心文化广场上的文化墙上,浓缩着东林小学的历史与办学精髓,草地上的巨大石头上篆刻着陶行知的儿童诗。错落有致的假山上,一股股清泉潺潺注入一弯小池溏,小池上有弯弯的小木桥,旁边还有一些供休憩的小木凳。

学校各楼层设有主题大厅,并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分。历史厅中建有巨幅浮雕,校友长廊中陈列着著名校友的事迹,以及以著名校友命名的新一代“东林之星”的巨幅彩照。环保厅中的内容警示着学生们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科普长廊将上百种的昆虫标本、贝类标本等搬到了室外,供学生们随时观看,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书画厅展示着学生们的书画作品。音乐厅展示着学校音乐教师的风采和学校艺术团学生演出的照片。英语厅布置了大量的图片,打开了学生的眼界,引领学生走向世界。

学校各楼层还根据房屋的特殊结构巧妙地设置了开放式书架,里面陈列着许多优秀儿童读物,供学生们随时翻阅。每层都在大厅里放置了三台触摸式的电脑,供学生们随时使用。楼梯间印有小脚丫,默默在提醒着每个学生要养成上下楼梯靠右走的良好习惯。饮水区划有“1米线”,提醒学生们学会给人留下空间。一日常规从“一个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齐”、“四项自觉”抓起。“两个轻声”即说话轻轻,走路轻轻。“三处整齐”即书包、文具盒、课桌内摆放整齐。“四项自觉”即早读、午餐、劳动、自修自觉。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学校民乐队与合唱队的精彩演出,有这么多学生能演奏众多的民族乐器,而且演奏水平这么高,实属罕见。

东林小学以“为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弘扬陶行知“爱满天下”的精神,坚持面向全体,面向生活,面向生命,面向人生,形成了鲜明的“生活教育”办学特色,有许多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

篇2:东林小学印象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副名闻天下的对联,让“东林”这棵大树的根基深深扎在历史的深处,也让她以岁月的年轮,记录成长、见证沧桑。从东林书院到东林小学,古今相连、血脉传承,在校训“勤、毅、朴、诚”熏陶下,历经百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求真、崇美、向上”的校风。

参观东林小学的校园,你会发现这所底蕴深厚的名校,每一个角落无不呈现着“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体现在:

一、安静、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无声地教育着校园中的孩子

校园里干净的小操场,一尘不染的功能室,课桌学具摆放整齐的教室,明镜般的教学楼道,充满着智慧的读书角,会说话的楼梯及楼柱,精彩纷呈的学生作品展示栏,还有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集体供水区,甚至学生洗刷间等,到处干净卫生,给人一种幸福、舒服、甜美的享受。校园中随处可见“走路轻轻、说话轻轻”的提示语,时时刻刻提醒孩子在校园中轻声漫步,不奔不跑不喧哗。地面上印有小脚丫,默默地在提醒着每个学生要养成靠右走的良好习惯。

二、有限的空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东林小学处处设有开放式书架,有的叫“图书阅读区”,有的叫“图书漂流柜”,有的叫“静阅角”,里面摆放着许多优秀儿童读物,学生课间随时就可以拿起一本喜欢的图书,静静地阅读。学校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畅游在书的海洋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阅读的习惯,爱上读书。

东林小学的墙壁会“说话”:蕴含着巨大教育意义的“校史廊”向东林学子讲述着东林百年的风风雨雨;各楼层的走廊成为“科普长廊”,陈列着上百种的蝴蝶标本、贝类标本、矿石等供学生们随时观看,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学生作品展示厅中有同学们彩绘的手抄报和拍摄的照片讲述着一次次精彩的活动;楼梯的墙壁成为“百科知识窗”——百慕大三角之谜、古代地图之谜、探寻外星人基地,伊瓜苏瀑布、珠穆朗玛峰、亚历山大港灯塔的简介等等;所有的这一切经常让孩子驻足观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也会因为自己的作品上墙感到无比自豪,这种潜移默化、无形之中的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功效,正如查有梁先生所说的“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了毕生难忘的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尽量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管理工作中。体现在:

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根据孩子的兴趣组建社团;在此基础上调查学生期望的社团上课形式、上课内容,从而开展学生所喜爱的社团课。教师在社团活动中只是起引导作用,更多地是孩子来参与组织管理。这样的社团活动既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社团中得到锻炼,真正有所收获,体会到社团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二、学校的安全隐患排除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管理的理念,学校中许多安全隐患不一定能被老师全面仔细地找到,东林小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易发生危险的地方,让学生自主了解学校哪些地方、哪些时间容易发生危险,再在相应地方设置提示语,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这些危险的发生,使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得心应手。

三、学校阅览室诚聘热爱读书、责任心强的四、五年级学生担任图书管理员,让学生参与到阅览室的图书分类整理工作中,拉近了学生与图书阅览室的距离,既解放了教师的部分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与管理能力。

这些鲜明的特色让我想起了在东林小学门口挂着的那条横幅,上面写着“东林传道 求实存真 行知并重 遗风久远,小学奠基 天性自然 幸福人生 前程无限”。小学生天性自然、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探知欲和好奇心,可塑性强,综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优质特性,再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营造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予他们自我展示的平台,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存在感;教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生活,同时引导他们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知行合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能,让学生真正实现为了兴趣学习,为了自己学习。

学校不仅重视孩子幸福地成长,也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培训助教师专业发展一臂之力。

此次东林小学之行,还参加了该校举行的科学、思品、语文的赛课活动。东林小学十分重视通过有效地多层次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教学专业能力,激发持续的教学热情;通过推进“行知课堂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效学习能力的发展,形成一种既有界限又开放的课堂文化。学校几乎每天都有外来参观学习的领导、老师,各个层面的教科研活动经常开展,各学科组、备课组组织的各种赛课活动已趋于常态化,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学科组全体教师的接龙课,区、校级层面的公开课、优质课等经常可见。学校的整个教研活动呈现出立体发展的态势,每个学科组、备课组都有自己的小研究课题,课题内容主要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框架下进行选择,研究立足课堂,方法多样,突出实效。应该说他们的卷入式、综合式、专项式教研各具特色,各学科课堂均领风骚。以语文赛课为例,连续几堂语文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师生们在这种浓浓的语文氛围中情绪高涨,激动不已。几位老师的课均能从文本特点与价值入手,合理设计教学流程,使教材得到有效使用。反观我们的常态教学,常常以处理生字词、完成背诵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文本选入教材的初衷,导致语文教学的枯燥。东林小学教师精心组织的优质课赛课,一方面能给常态教学以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也为常态课提供了一面自照的镜子。通过名师的点评与指导,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得以纠正,使年轻教师能够迅速地成长。学校的教研围绕着有意义的活动而展开,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内驱力,是自主的、主动地,教师们借助学科组、备课组的团队力量助推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无比高涨,责任心、主人翁意识比较强烈,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学校王主任介绍说每位教师总把能有机会提供公开课视为一种荣誉、一次激励、一种信任、一次提高。这种敬业乐业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去东林小学学习,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深知作为新教师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不足,我们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经验有待丰富,知识领域有待拓宽。作为新教师,请允许我表一下决心:

一、继承和发扬老教师爱岗敬业、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成为一名有爱心、耐心、上进心的教师。

二、多研读教育教学的著作,不断积累,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做教育教学上真正的思考者和实践者。

三、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教学研讨活动。珍惜每一次向别人学习的机会,多交流、多讨论、多听课,吸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利用各种培训的机会,努力向专家、名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大的进步。把学、思、行、研四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走出自己的教研之路。

篇3:乡土教材在东林小学

编写乡土教材的背景

我们学校从2002年开始编寫乡土教材,当时编写出于什么背景呢?第一我们学校有一个课题,做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江苏省教科院的所长陈尚荣(音)先生提议说东林小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你们学校独有的,你们应该做大做强。我们受到了启发,所以编写了东林渊源的一系列乡土教材。2002年的时候,我们无锡的太湖当时可以说大成问题,一到夏天蓝藻绿藻大爆发,我们的孩子也关注到太湖水环境、无锡的环境。是值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我们开展了两个校本的编写,一个是东林渊源,一个是生态环境。我们是这样安排这两个系列的,9月份是学生刚刚入学,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到新的学校要对学校有了解。我们就安排了一个东林渊源的研究。它历时一个学期。再开学的时候正是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生态研究。我们从2002年开始编写教材,同时使用教材,经过几年时间,我们对乡土教材开发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下面跟各位同仁交流一下。

站在课程的高度考虑,整合资源

第一点我们认为无论是编写教材还是实施教材,首先要站在课程的高度考虑、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应该是基于生活这个大背景下,与生活是整合的。另一个是课程资源的整合,我们学校把环保部门、绿化,包括家长各种资源整合进来。同时还进行了一个学科的整合,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里面可能涉及到科学知识,还有一些艺术方面的内容,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读动物植物的书,这跟语文教学有相当大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写小报告、观察。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东林渊源研究我们有东林书院,我们无锡还有很多名人故居,比如钱钟书故居,还有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等等,我们学校出面跟这些单位成为共建单位。我们学校开展活动就可以把这些专家的力量发挥出来。同时我们学生去参观,有的地方要购买门票,因为成为了共建单位,完全不收我们的门票,而且非常欢迎我们去,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帮助。

把更多的空白留给学生

第二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呈现的方式,我想这是理念的体现。第一理念就是要把更多的空白留给学生。我们这样的想法是源自我们新课改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理念,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改变。不像以前,我们很多东西都是嚼碎给学生,读读就可以知道,但是其实不然,我们感觉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合作、探究,应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垃圾分类,四年级孩子做的主题,垃圾分类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不可以回收,哪些有毒有害,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但是我们让孩子在生活中找答案,通过上网,通过和环保部门的联系,通过问爸爸妈妈,通过多种渠道在生活中学习,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交往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发展。

再一个留这么多空白给孩子,就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孩子不应该是人云亦云的人。这种思维的留白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开放,每个孩子也有个性化的思考,答案也是多元的,不是唯一,这完全是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还有,我觉得这类教材应该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你的对象,要有针对性。我们的教材是给小学生看的,教材中充满了童趣,体现了小孩的特点,里面有很多卡通人物、图片,小孩子首先比较喜欢,吸引孩子的眼球。

注重亲历体验

第三点,我们感觉特别深的是教材要注重亲历体验。记得曾经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听了可能就忘了,只有做的事情你才能记住,而且也许是终生难忘的。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体验的活动,就以垃圾分类为例,一开始是让孩子交流,我们学校因为在市中心,出去就可以看到很多垃圾桶,垃圾桶上贴了很多标志,让孩子想为什么要垃圾分类,要让孩子自己了解意义。再到小区进行调查,他们到小区看垃圾分类的现状是怎样的,结果孩子调查发现结果不尽如意。再有垃圾怎么分类,什么垃圾放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做,拿自己家里废旧的东西,自己糊,自己做垃圾分类箱。

我记得一个案例,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做好了这个箱子,第二天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分发到各个年级各个办公室。当时两个女孩子是一组,这个故事是孩子在日记中写出的。那天晚上她们回去花了很多时间,还对着镜子练,自己要怎么讲怎么做。第二天老师说你们先去吧,结果她们俩又去厕所演练了一遍,想想我们会不会讲错了。她们俩平时也不怎么说话,这个活动也锻炼了她们。包括我们老师也跟孩子在一起成长,我们教导处几个同志都养成了很自觉的习惯,我用了的纸头不能随便扔,因为有孩子送的垃圾桶,我们用的废纸都要自觉扔到垃圾桶分类箱,孩子一个礼拜或者两个礼拜来回收,把它搜集起来卖掉作为一个基金,到了春天种植物的时候把它作为基金购买种子。在孩子这种体验中大家都很担心孩子的成绩会不会掉下去,但是他们的成绩不但没有掉下去,而且他们生活的体验和经历丰富了。同时孩子们有了知识的积累,他的思维能力、交往能力,也就是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主题式的编写思路

第四点我们在编写过程中针对小孩的年龄特点,采用的是主题式的编写思路,什么意思呢?以生态环境为例,我们一年级主要是让他了解植物,二年级是动物,三年级是水,四年级是垃圾分类,五年级是噪音,六年级是绿色消费。一个学期一直在研究这个主题,研究下来已经有相当多的了解,六年每年不同的主题,我想六年下来他的环保意识已经非常强了。

把乡土教材放在学校的大盘子里

第五点我要讲实施。怎么实施?我们学校做得最成功的是不仅把乡土教材作为校本教材,我们把乡土教材放到学校工作的大盘子里,作为我校的一个主题,比如生态环境、植物研究,每个月会安排一个系列活动,让学生看书、了解,自己动手做一做,每月都做,置于学校的全盘考虑中,由于开展了乡土教材研究,学生评选也富有特色,一般性的学校评价是三好学生,我们除了三好学生之外还有我们学校特有的,比如:东林之星;因为钱钟书文学特别好,所以我们设立了钱钟书文学奖;像惠君,是兵乓球的世界冠军,我们设立了惠君健身奖。这也使我们的工作中出现了亮点的东西。

乡土教材的使用形式

有的老师会问你的乡土教材用什么课时,怎么做?我们由大队辅导员牵头,通过班队活动做下去,这是第一个做法,所以他可以把它安排到少先队的活动中,每个月都有活动。第二是和我们的课题研究相结合,我们的课题,生态环境教育研究,是江苏省教育学会的课题,通过它和课题研究结合。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不断进行反思,这段时间我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做得不够,再调整分析,这样我们继续做的时候可以更有效率。再一个是把它作为综合活动的小课题研究。比如我们的东林渊源研究,三年级的学生专门研究校友,有的专门研究钱钟书,通过小课题研究孩子也非常有兴趣。还有的作为思品课的拓展和延伸,因为品德课教材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三年级的课本里面有一课——我们的学校,正好可以和我们学校的东林渊源结合在一起。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开发教材,不是编完就完事了,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昨天来之前我们丁校长和孩子去了高子水居,就是高潘龙之前读书的地方,我们带孩子去参观,把新增加的血液带进去。

课程的评价体系

篇4:东林小学2010少先队工作计划

1、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对队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前途教育、英雄人物教育,法制教育。

2、开展好少先队活动。

3、“六一”发展一批新队员新的学年祝新愿,作为少先队辅导员,无不希望自己的队员个个思想好,成绩好,处处表现出现代小学生的内貌,逗人喜爱,得人好评。在儿童的心理,由于年龄小,知识线还分不出大事大非,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必须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少先队员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儿童群众组织,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党建立少先队组织为了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少年儿童,使儿重从小就在自己的组织里受到集体生活的教育和锻炼,党以先锋队命名队的组织,为了教育少年儿童学习革命前辈的伟大榜样,继续他们的事业。教育队员勤奋学习,锻炼身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的好品质和诚实,勇敢、活泼的好作风: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争做共产主义的红色接班人,每个队员要爱护自己的红领巾,并经常佩戴好,积极参加队活动。

东林小学

篇5:东林小学印象

东林寺

作者:修睦朝代:唐体裁:五律 欲去不忍去,徘徊吟绕廊。水光秋澹荡,僧好语寻常。

篇6:东林小学印象

题东林白莲

作者:齐己朝代:唐体裁:五律 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篇7:琅琅书声在东林

创建于公元1111年的东林书院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明朝中后期东林学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此聚众讲学,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国学研究重镇和针砭时弊的舆论中心。

经典诵读:少年强则国强

2003年以来,东林书院以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发挥资源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开展“琅琅读书在东林”少儿经典诵读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累计开展诵读活动近2000场次,吸引无锡市万余名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琅琅读书在东林”少儿经典诵读活动创办已有11年,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尝试的过程,更是一个坚持的过程,能坚持十年,而且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来参加,主要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针对特点,因材施教。以3至13岁少年儿童为教学对象,以《老子》《论语》《大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为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浓厚的教学氛围、反复的吟诵练习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二是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根据少年儿童喜新、好动、求知欲强等特点,采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传统节日诗篇诵读、古代礼仪模仿复原、文物古迹游学参观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确保活动常办常新、少儿增长知识。三是成效显著,广受好评。以中华传统国学经典为载体,通过诵经典、学知识、懂礼仪、育素养,促进了少儿全面发展,发挥了无锡市属文化设施在建设未成年人“第二课堂”中的主阵地作用,受到家长学生欢迎。

目前,东林书院少儿经典诵读班每周六、日定期开课,每年开展诵读190余场次。此外,成立“琅琅东林”少儿国学文艺团,推动经典诵读走进学校、社区,扩大诵读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东林书院少儿经典诵读活动现已成为无锡未成年人学习民族优秀文化,接受人文精神陶冶,继承优秀传统美德的校外课堂和理想乐园。

国学讲堂:沐经典恩泽受传统洗礼

2014年,根据无锡市委主要领导利用好东林书院历史文化资源的指示精神,东林书院围绕“三个突出”创设了“东林国学讲堂”,突出书院的文化载体,以讲授国学为主,传承传统文化;突出鲜明主题,坚持弘扬传承东林精神,以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廉洁从政、修身养性等为讲堂主要内容;突出时代性,发挥文化为现实服务的优良传统,以党员干部为对象,以“以史为鉴”为宗旨,讲评经史子集等国学经典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义精髓,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古圣先贤的经验教训中感悟正直做人、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觀、权力观,着力打造无锡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二课堂”。

今年“东林国学讲堂”已举办了四期,复旦大学国学社名誉社长、哲学院副院长郑召利教授主讲《国学与人生》,如何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气节精神中汲取养分、提升境界;人民大学教授、“百家讲坛”唐朝系列节目主讲人孟宪实主讲《以史为鉴——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则让大家在一代明君的理性执政经验中感悟到正直做人、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道理;无锡市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方锡强主讲《〈道德经〉中的“处世之道”》用经典指导人生言行;醒狮国学院院长、醒狮国学杂志社主编张雪峰主讲《国学解悟人生智慧》更是不知不觉中使人重新认识了自我与他人,这种智慧总是带给人们后知后觉的领悟。

宋代大儒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短短四句,精炼概括出一位儒者的襟怀,开显出儒者的器识与宏愿,也是古人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多元而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能领悟其中。讲座中,张雪峰为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我们所普遍面临的九大困惑,从四个角度做了精彩的人生指引:“儒学入世”即我们要经世济民自强不息,始终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抱负;“西学治世”即要积极改造、借鉴西方先进的民主自然科学,为我所用;“佛学出世”即用佛家慈悲、智慧之心洗涤我们的心灵;“道学世外”即也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自在。东林书院道南祠内,近百人聆听了讲座,近百粒智慧的种子在这个六月播撒、抽芽、成长、沉淀。

这个六月也因此让人回味无穷……

篇8:东林小学印象

宿东林寺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五古 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

篇9:东林小学印象

东林作寄金陵知己

作者:齐己朝代:唐体裁:五律 十八贤真在,时来拂榻看。已知前事远,更结后人难。

篇10:东林小学印象

东林精舍见故

作者:韦应物朝代:唐 仲月景气佳,东林一登历。中有故人诗,凄凉在高壁。

精思长悬世,音容已归寂。墨泽传洒馀,磨灭亲翰迹。

平生忽如梦,百事皆成昔。结骑京华年,挥文箧笥积。

朝廷重英彦,时辈分圭璧。永谢柏梁陪,独阙金门籍。

方婴存殁感,岂暇林泉适。雨馀山景寒,风散花光夕。

篇11:东林书院神千古

一盏烛光照彻千年幽谷,

一种精神激荡家国旧梦;

东林书院浩然正气不息,

水榭亭台依稀峥嵘岁月;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刹那间风声雨声读书声;

焚书坑儒淬炼诸子风骨,

东林君子断魂砥柱中流;

爱国忠义史纪千秋万代,

独立思想彪炳自由精神;

经史子集参悟当下春秋,

指点江山书生义气方遒;

白驹过隙数点英雄豪杰,

气壮山河吞吐八方日月;

道贯古今东林精神不死,

天下为公东林名垂千古。

在江苏无锡东门内,有一片古建筑群,粉墙黛瓦,厅堂曲廊,石坊高耸,古柏参天,显得格外幽静,这片占地面积近二十亩的古建筑群,就是闻名遐迩的著名历史文化古迹——东林书院。走过东林旧迹的牌坊,抚摸着书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仰望着依庸堂那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它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重建的书院古色古香,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声势早已远胜往昔,这座无锡的精神图腾,它喷薄而出的是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的精神。

漫游在历史和今日的喧嚣中,独步在东林书院孤立的砖瓦楼阁间,追忆往昔英雄故事,似乎近在眼前,又似乎远在天边。仿佛听到落寞君子的叹息,又似乎抚摸到东林故国的温暖。书生单薄的身躯,扛起时代民族的脊梁,唤起人文精神,唤醒沉睡中的同胞。一方思想自由的净土,一群领袖群伦的精神者,纵论天下家国事,意气风发独立的灵魂。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这里孕育了梦想、诞生了勇士,推动着文明,种植着希望。

东林书院,一个永恒的思想者的摇篮,一个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士子林。东林书院曾经言动天下,曾经灰飞烟灭。但东林的“风声雨声读书声”的治学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精神,一定会在岁月的千淘万漉中,更加熠熠生辉。宋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士的精神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风骨,更是东林书院的灵魂,这种利他无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正是东林士子的写照。抚今追昔故人旧梦烟消云散,轻扣东林历史精神永驻。

篇12:东林小学印象

庐山东林寺夜怀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五古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篇13:东林小学印象

寄东林言之禅子

作者:齐己朝代:唐体裁:五律 闻思相送后,幽院闭苔钱。使我吟还废,闻君病未痊。

篇14:东林小学印象

东林寺寄包侍御

作者:灵澈朝代:唐体裁:七绝 古殿清阴山木春,池边石一观身。

篇15:陈东林:为三线著史

近日,记者就三线研究的相关问题对话了陈东林。

档案何时“解冻”

《新民周刊》: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开始对三线建设的长期研究?

陈东林:有多方面的机缘。“文革”时期我在一家防空设备厂当工人,一直干到车间主任,那时就听说我们的产品是为三线服务的,但到底是什么情况,出于保密也不敢多打听。以后,我上了人大读历史,更使我时时有强烈的探寻三线的冲动。

我的好友宋宜昌曾经在陕西三线兵工厂长期工作,他父亲担任过西北局三线建设副总指挥及后来领导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国家计委主任,从他和他父亲那里,我了解到了很多有关三线建设的情况。我们相约共同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还有某种运气巧合。1996年,我有机会到国家计委查阅三线建设文献档案。我花了整整3个月一字一字地阅读,把相关材料复制完,了解到了三线建设鲜为人知的决策内幕。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人的诸多批示手迹,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跃动。

我还有幸采访了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后来的电子工业部长钱敏同志,他堪称是目前在世的三线建设第一老人。他对我的研究予以鼓励,并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

当我下决心对三线建设这个历史重大决策进行研究,最大的困难是一手资料的缺乏。

《新民周刊》:作为三线建设研究的先行者,请介绍一下当前三线研究的现状、

陈东林:一个时期里,研究三线建设的学者主要集中在中央作出三线建设决策的北京、大三线建设的核心地区四川以及支援三线建设的主力上海,形成三足鼎立。近些年来,三线地区的专家学者,特别是亲历者的研究有增多趋势,比如湖北的卫东厂成立了专门机构,“三线人”研究“三线史”成为主流。

迎来很好的历史时机

《新民周刊》:三线建设对于今日中国有何种现实意义,当代人又该如何看待三线?

陈东林:首先,三线建设研究工作对新中国历史是一个重大且必须填补空白的工程。三线建设本身持续的时间其实非常长,从1964年决策一直到2006年调整改造完成才结束。将近42年的时间里,三线建设本身进行了十几年,后续的调整改造更是有20年左右。在新中国历史中,占到2/3时间跨度,历经三代人。

第二,三线建设可以认为是西部大开发的前驱。小平同志曾经提过两个大局观:80年代,要以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到世纪之交时,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时候,要将发展重点适时转向内陆地区,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西部大开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同时,到了2008年,我们遭遇了波及大部分国家的世界金融危机,各国开始普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向加工企业,面临了严重的出口萎缩压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扩大内需的必要性。通过西部大开发,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消费生产能力,开发中西部地区广阔的市场,在21世纪具有不可忽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第三,在思想多元、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我认为,宣传三线精神具有一定重塑信仰的价值。

《新民周刊》:官方和学界相对主流的声音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肯定三线建设成就,为何至今三线故事给公众的感觉仍显“陌生”?

陈东林:要回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大体说来,一方面是三线建设确实遗留下了一些问题,本身有争议。在战备时期,三线建设确实发挥了重要的国防作用。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企改制等,三线企业就面临着着“物是人非”困境。在市场化后,国家输血不再,企业转型困难,难以为继。

另一个方面是,在改革开放后,我们主要强调东南沿海诸如“深圳速度”这样的发展经验。相应地,对内地曾经的发展建设关注度较小。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东西部、内地沿海平衡发展成为举国共识,关注三线,就迎来很好的历史时机。

半个世纪后再看

“靠山、分散、进洞”

《新民周刊》:三线建设最初的原则“靠山、分散、进洞”后来广受诟病,后来部分企业转型困难似乎也正是因为这六个字造成的交通物流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不便。对此,应该怎样辩证地看待?

陈东林:“靠山、分散、进洞”原则早期是周恩来提出的,专指核工业,并非要一刀切,在后来“文革”中才成为所有三线企业的金科玉律。到“文革”后又说成是林彪集团的破坏,这是不实事求是的。

半个世纪过去,回头来看,即使是“靠山”,也不能一概否定。三线建设重点在西部地区,该地区本身山多平原少,可耕地更少。四川和贵州的某些地区,山地和丘陵就占了90%以上,对于西南工业选址来说,把宝贵的平原留给城镇,“靠山”并非不合理选择,甚至是迟早的事情。

“靠山”表面上看在崇山峻岭建工厂搞发展,有先天问题,如果交通发达到能够支撑,情况就会截然不同。我曾经考察过重庆南川区金佛山麓当年的三线企业,不少因为交通不便而迁移、废弃,但今天在那些企业废墟边,却又崛起了现代企业重铝集团,其原因在于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说“分散”,即一个厂分为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如陕西的飞机厂当时被俗称“羊拉屎”。这确实存在运输、管理上的极大不便。但是,从工业布局讲,“分散”亦是一种趋势。比如“波音”飞机,其零部件就来自世界各地。另外,由于防止污染等方面的原因,重工业也不能集中。

最后说“进洞”,我沿着成昆、湘鄂铁路和西南高速公路一走,都要穿过大量隧道,有些洞占全线的一半。这是不是进洞?换个角度看,这是保护耕地、缩短交通距离的必然选择。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三线建设决策者未必考虑了上述这些未来情况。但我们从发展角度对当时的战略进行合理评价则是有必要的。

《新民周刊》:在对三线建设研究的过程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何人何事?

篇16:东林小学印象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锺。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上一篇:小生产如何对接大市场下一篇:写篮球运动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