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 机械工程学院

2024-05-10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 机械工程学院(共12篇)

篇1: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 机械工程学院

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和为专业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与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并且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对应学时:

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论(讲授1学时)

第二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讲授3学时)

第三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讲授2学时)

第四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讲授5学时)

第五章 键、花键联接(讲课2学时)

第六章 过盈配合联接(讲授2学时)

第七章 带传动(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

第八章 链传动(讲授4学时)

第九章 齿轮传动(讲授8学时、实验2学时)

第十章 蜗杆传动(讲授4学时)

第十一章 滑动轴承(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

第十二章 滚动轴承(讲授6学时)

第十三章 联轴器与离合器(讲授2学时)

第十四章 轴(讲授4学时)

第十五章 弹簧(讲授3学时)

二、需要掌握的课程的重点、难点及对应解决办法:

一)、课程的重点

1、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2、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4、在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机械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的难点

1.对齿轮机构、轴承、轴等通用零件原理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灵活运用通用零件的设计规律设计减速器等简单机械的能力的培养

3.与前面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基本知识、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工程制图)

三)、解决的办法

1.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安排一些自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章的课外习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设计资料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以提高课堂信息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适当安排学生自己上机进行各种零件强度的计算,绘制课程设计中的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依据人们学生在机械设计课程学习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设计教学,利用2周时间让学生对近两年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设计二级齿轮减速器,根据实际情况从选择材料到设计尺寸再到校核强度,最后手工制图,是学生真正在应用中不断学习。

3.对于跟后续课程相关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则采用通过到实习培训工厂现场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演示或观看相关录象等加以解决。效果很好。

篇2: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 机械工程学院

一、题目及来源

该设计选用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40-3140-8 2010年5月第一版 2016年1月第12次印刷),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题目选编。图3-1支座(刘武昌1616160005—柴冠鹏1606170014)、图3-2吊耳(刘亚伦1606170016—林开源1606170027)、图3-3拨叉(卫笑天1606170028—李渊博1606170039)、图3-4法兰盘(吴光辉1606170040—黎启洋1606170055)、图3-8托架(裴晨1606170056—王广1626090055)。

第一组图3-1支座(刘武昌1616160005—柴冠鹏1606170014)

第二组 图3-2吊耳(刘亚伦1606170016—林开源1606170027)

第三组 图3-3拨叉(卫笑天1606170028—李渊博1606170039)

第四组 图3-4法兰盘(吴光辉1606170040—黎启洋1606170055)

第五组 图3-8托架(裴晨1606170056—王广1626090055)

二、设计计算书内容

撰写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字数不少于8000字),说明书内容包括:零件图分析;确定毛坯种类、制造方法、加工余量;拟定该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包括定位基准的选择、表面加工方案的确定、加工阶段的划分、热处理和辅助工序的安排、工序顺序的确定、各工序的加工设备和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和辅具)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工序切削用量选择;工序时间定额计算。

1.本设计选取了

为该设计的核心

2.零件分析

2.1 零件图的绘制情况 2.1.1 图样

2.1.2 关键尺寸

2.1.3 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技术要求(条件)

2.14绘制零件图(图框的填写)

2.2 零件的作用(功用、功能)分析

2.3 零件的工艺分析 2.3.1 对零件的表述(描述)

2.3.2 零件的主要结构、功用的工艺性分析

3.工艺规程设计(工艺路线、工艺过程、工序卡)

3.1 生产纲领的计算与选择

3.2 毛坯的选择与分析 3.2.1 毛坯选择方案与确定

3.2.2 毛坯余量的选定

3.2.2绘制毛坯图

3.3 基准的选择与分析、确定

3.3.1 以工艺分析、生产纲领、基准选择原则为纲领,重点描述选择哪些为粗基准,哪些为精基准。

3.3.2 本设计的核心工艺(工序、工步)的基准、定位及夹紧方式

3.4 工艺路线(工艺过程、工艺规程)的选择

3.4.1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并指出各自优缺点、工艺难点(量刃辅检具)

3.4.2 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切削用量选择

3.4.2.1 加工余量、毛坯余量、工序余量、切削参数(切削用量)的选择、计算与确定

3.4.2.2 核心工艺(工序、工步)尺寸链设计计算及尺寸链图的绘制

3.4.3 切削方式(切削机床)的选择

3.4.4 切削刀具的选择与计算

3.4.5 工时定额等选择计算

3.4.6 工序图及工序卡的填写

4.图样质量

4.1 设计输入图样质量

4.2 毛坯图质量

4.3 工艺文件(工艺过程卡、工序卡)质量

三、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 1.资料的装订与归纳 1.1 装订封装方式与页序

1.1.1 封面(封皮)1.1.2 设计任务书 1.1.5 目录

1.1.6 设计计算说明书

篇3: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 机械工程学院

理工科的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 其中应用型人才又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独立学院主要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 以应用为导向, 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 但是这和母体学校是有区别的, 培养目标应介于工程型和技术型之间[1];而且由于独立学院所招学生的录取标准是要求达到高考三本录取分数线, 所以这部分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 整体基础较差。因此, 其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不宜照搬母体学校, 应针对学生的特点, 本着“宽基础、重实践、个性化、高素质”原则, 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笔者所在学校的机械专业为一本招生, 而理工学院是独立学院, 以三本招生为主。通过对两部分机械专业学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指导, 发现了独立学院学生相对一本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而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改进对策。

1 独立学院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一本学生, 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薄弱, 在基础文化课程及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距, 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差距较大;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欠缺;由于高考原因, 自信心较差, 认为自己与其他大学生相比低人一等, 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学校不认可, 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 感觉前途渺茫;对大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没有明确的认识, 学习目标不明确, 对学习方法感到很迷茫;缺少学习动机, 缺乏主动性, 自我约束能力差, 纪律松懈, 学习怕苦怕累, 学风较差, 不求进取。这些问题在他们的大学学习中逐渐暴露并膨胀, 严重影响了自身发展。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期末, 经过两年多的积累, 很多学生的恶习在课程设计中都有明显体现。

1) 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课程设计的意义, 不重视课程设计, 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知识点多、关联性差, 学生在理解方面会有困难, 从而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好, 这些问题进而影响了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课程设计中, 纪律散漫, 拖拖拉拉, 对课程设计的分析计算不够认真。

2)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总是依靠老师安排一步, 进行一步, 很少提前完成进度。设计内容也总要等老师讲解才去完成, 自己不能主动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学习、完成设计进度。按照教学计划,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学期期末, 很多人忙于应付各科的结课考试, 而且课程设计结束后就进入考试周, 所以在课程设计阶段, 学生还要进行多门课程的复习, 占用了大量时间, 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做课程设计。学生为完成设计任务东拼西凑, 经常抄袭, 致使课程设计完成质量不好。

3) 由于自身素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等原因, 很多学生在前几个学期的学习情况不理想, 对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互换性测量与技术等先修课程掌握不牢或不会应用, 导致课程设计出现较多问题, 如图面质量差, 尺寸、公差、配合、粗糙度不会标注, 或标注很少几个, 公差、粗糙度等级选取不合理, 甚至不会选取零件材料, 更有甚者照抄照搬其他同学的设计等。

2 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具体对策

为了改变当前的现状, 教师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多管齐下, 才能有效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

1) 加强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兴趣。在入学阶段、机械设计教学阶段及课程设计布置任务期间, 教师都要反复进行教育, 使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的必要性, 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 对机械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 理解《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不在于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本身, 而在于完成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 更重要的是对以后专业课的深入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2]。

2) 选题要难易适当, 尽可能提前布置任务。选题分配要从学生自身条件出发, 难易适当, 重点突出。设计题目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要求出发,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 不能追求新、奇、特, 需要做的只是对机械零件设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滚动轴承应用、轴的设计以及润滑、密封及箱体的设计进行具体设计内容的安排上, 不能与一本学生同等要求, 要适当降低设计难度, 减少设计工作量。另外, 教师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结束时同步进行, 让学生提前准备,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把课程设计的分析计算中需要用到的设计计算内容一一列出, 强调与课程设计的关系, 并留大作业, 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课程设计开始时已经熟悉了这一部分工作, 从而减少了此部分设计计算的耗时, 提高了设计效率。

3) 注重实践内容, 适当增加计算机应用。针对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不足问题, 设计过程中强调拆装减速器的过程, 仔细观察和了解其构造和传动关系等。此外, 还要制作减速器相关的三维实体动画供学生观看, 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观察减速器的结构布置、拆装过程。

同时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应用计算机,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3]。如在课程设计中, 可以把计算部分及通用零部件的设计部分编制成程序;还可以采用CAD绘图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4) 加强指导, 及时解决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学生是设计的主体, 教师只能起到引导、检查和答疑解惑的作用。教师指导是学生做好课程设计的保证,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具备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同时针对学生能力和基础上的差异, 要注重因材施教、个别指导[4]。

5) 严把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的质量关, 简化答辩。最后的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要严格检查, 指出错误并改正。为节省检查时间, 对于共性的错误统一讲解。鉴于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期间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熟悉设计情况, 对每个人的设计水平已经了解, 在最后答辩过程中可以适当简化流程, 以节省答辩时间。答辩可安排同组学生一起进行, 互相对比, 使抄袭的学生自行暴露。

3 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多数学生在自身整体素质上与一本的学生存在着差异, 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期间更明显暴露出了自身的问题, 通过从思想教育、任务安排、教师指导管理等多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

摘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专业学生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差, 对课程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 设计中主动性不够, 而且选修课程学习不扎实、学习能力有所欠缺, 课程设计质量存在较大问题。在确定课程设计内容与任务、加强教师指导管理等方面,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加强思想教育、选题适当、注重实践内容、加强指导, 从而有效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独立学院,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书平, 徐武彬, 李键, 等.独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 2009, 24 (4) :155-157.

[2]贾吉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 2009, 24 (4) :151-152.SCI-TECH INNOVATION&PRODUCTIVITY

[3]李文忠, 金清肃, 赵小明.机械基础类课程设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 2010, 25 (4) :183-184.

篇4: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 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课程教学 创新 教学创新 机械制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教育的创新,而教育创新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创新。

现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谈谈对教学创新的几点认识:

一、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只有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愉快学习,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和求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与信任,这样学生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

如我在上第一次课时,就向同学们提出“从零做起,向前看齐”的口号。首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同学们的思想障碍,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经常鼓励和关爱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并给大家讲一些本专业的优秀人才、技术能手的优秀事迹,从而激发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整体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我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对一些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挂图、模型、视频和课件以及带他们亲自去操作机床等,直观地、主动地、形象地表达,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们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稳定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多动手、勤观察、勤思考。积极引导,严格要求,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正确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操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巧设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思维

由于学生们知识积累有限、实际操作经验少等,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会或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此时,教师要学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注意启发他们,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主动参与,理论联系实际,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再想想看”,找到更多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为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的实际锻炼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上课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会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每次课前,教师都向同学们提出几个小问题、小任务,用问题、任务的形式引导同学们努力去寻找和思考答案,对于问题让学生们先议、规律让学生们先找、习题让学生们先做、小结让学生们先说,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学生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应以基础技能训练为重点,对这方面的内容要详讲,而一些高深的应用性不强的理论知识应简单介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兴趣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增强实践能力

此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不仅是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与实践中简单的应用,而是更应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勇于打破教学常规,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对有些课题可以通过“课堂——实践——课堂”的一体化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学能所用,同时又有理论指导,使学生主动寻求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地进入角色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结论

教学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学思想和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华楚生.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7).

[2]李球,张福珍.职业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3]徐凤英,李志伟,陈 震. 高校模具课程创新教学的改革研究. 农机化研究, 2004(3).

篇5: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 机械工程学院

11机械师2班叶凡川201109514411

1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终于圆满结束了。其中的艰辛和满足只有亲自经历了才能体验到,从刚拿到题目的迷茫,到设计过程中一点点的明了,再到迷茫,再到最终的结果,确实让自己学到了许多东西,不光是对专业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设计过程中让自己学会了面对困难时不要退缩的精神,要迎难而上。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此次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机械装备》等课程后的一次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性的实际运用;更是所有专业课及生产实习的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

此次课程设计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涉及到了《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联系到了生产实习中的一些经验,应用到的知识广、全面。

这次设计虽然只有一个星期时间,但在这三个月时间中使我对这次毕业设计有了很深的体会。具体如下:1.培养了我查阅相关手册、标准、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2.使我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巩固与复习。特别是在识图、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运算等方面使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3.这次课程设计使我以前所掌握的关于零件加工方面有了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合理化的掌握。比如参数的确定、计算、材料的选取、加工方式的选取、刀具选择、量具选择等。

4.培养了自己综合运用设计与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5.对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更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6.再次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理论与实践也存在差异。

7.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不断更新,制造能力和质量的飞速发展与更加高精、高速、高能。而对与一个走机械制造专业方向的人来说,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已愈来愈高,搞工艺不但要会搞工艺,更要能搞设计、搞开发、搞创新,懂得材料、设备、控制……所以,搞自己的专业,要在自己专业的道路上搞出成就,就应该时时充实自己,更新自己,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其它综合能力;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力争将自己培养成有志向、有道德、懂科学、爱国家,能适应不同社会环境的优秀社会主义青年。

回顾起此次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

篇6:《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及对先修课程的要求

它是机械设计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其基本目的是: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2.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进行结构设计,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

在本课程设计中要求正确运用上述先修课中学过的知识,鼓励采用计算机绘图。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以掌握设计进度。设计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

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反对照抄照搬、敷衍塞责,容忍错误存在或依赖教师。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有错必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题目: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以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为最低要求。

1.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任务: 1装配图一张(0号图

2零件图2--3张(传动零件、轴或箱体 3设计说明书一份,约6000-8000字 2.学时分配: 1传动装置总体设计、传动件计算:3天

任务布置,减速器装拆实验,拟定传动方案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的运动和动力参数,传动零件设计计算。

2装配图设计第一阶段:2天

通过绘图设计轴的结构尺寸并选择轴承型号;确定轴的支点距离和轴上的力作用点;计算轴的强度和轴承的寿命。

3装配图设计第二阶段:2天

设计传动零件、轴上其它零件及与轴承支点结构有关零件的具体结构。4装配图设计第三阶段:2天

设计减速机的机体和附件。5完成装配图:2天

标注尺寸、编写技术要求、对零件编号、列出明细表及标题栏,最后完成装配图。

6绘制零件图:2天 7完成说明书:1天 8答辩:1天

四、教材及参考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三版龚桂义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图册(第三版龚桂义主编

机械设计(第七版濮良贵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杨可桢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机械工程手册机械工程手册编委会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机械零件手册(第五版周开勤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五、成绩评定: 根据图纸设计质量、说明书的书写正确度及与图纸的对应程度、图面清洁程度、平时考勤及答辩时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按5级制(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综合评定。

篇7:《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0.绪论

了解铁路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铁路运营科学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动态;理解铁路运输生产过程及其特点,铁路运输组织的完整概念。1.铁路客流组织与货流组织

1.1 铁路客流组织

了解铁路旅客运输的意义、特点和组织原则;理解客流的概念、分类及其构成、旅客列车的分类,客流调查与铁路旅客运输计划编制原理。

1.2铁路货流组织

了解铁路货物运输的意义、特点和组织原则;理解货源调查与货源组织,货流及其构成、货物运输基本条件的概念原理。掌握货物运到期限的计算方法。2.车站工作组织

2.1 概述

了解车站作业及其分类,车站作业系统的基本特点,车站工作组织的基本原则,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内容与作用;理解车站生产活动及其技术作业过程。

2.2 调车工作

了解调车工作理论,牵出线调车与驼峰调车的基本原理;理解调车钩、调车程的概念,牵出线调车与驼峰调车工作特点;熟练掌握调车作业计划编制的原理与方法。

2.3 了解接发列车与中间站工作组织的主要内容。2.4 客运站工作

了解客运站的主要技术设备、技术管理和工作组织;理解旅客和行包流线及流线组织的概念,客运站工作日计划图的编制原理。

2.5 货运站工作组织

了解货运站的主要技术设备、货运站配置、作业及分类;理解车站货运作业组织原理;掌握货场设备合理布置及合理使用方案,货车载重量的合理利用的原理与方法。

2.6 技术站工作组织

了解技术站列车到发技术作业过程,货车集结过程及集结停留时间的概念,车列解编作业组织,货物作业车的取送作业组织,铁路车站与企业专用线的统一技术作业过程。

2.7 车站作业计划、调度指挥及统计分析

理解车站日班计划、阶段计划的内容、编制原理,车站调度工作内容、意义,车站工作的统计和分析的内容及方法,车站工作主要指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3. 车流组织

3.1铁路车流组织概述

了解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意义及任务,货物列车的分类、车流组织方法;理解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本质;掌握按不同运程进行货物列车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3.2车流运行径路

了解车流运行的经济径路、特定径路的基本概念及与列车编组计划的关系。3.3 装车地直达列车编组计划的编制

了解装车地直达列车的概念,装车地直达运输的组织方案、效果及开行条件。3.4 技术站列车编组计划的编制

了解技术站列车编组计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单组列车编组计划方案的优化原理;理解满足单组列车编组开行去向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绝对条件的概念原理;掌握运用表格分析法编制4~5个支点站单组列车编组计划的优化方案。了解分组列车和空车直达列车的概念及编制原理。

3.5 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确定与执行

了解违反编组计划的概念,货物列车编组计划最终确定的有关问题。4.列车运行图

4.1 列车运行图概述

了解列车运行图的意义及作用;理解列车运行图的分类及图解表示;掌握列车运行图要素的概念及其查定计算方法。

4.2 列车运行图要素

理解运行图构成要素,车站间隔时间及追踪间隔时间的构成原理。4.3 简单了解列车运行图结构原理及晚点传播理论。4.4 列车运行图的编制

了解列车运行图的编制程序及编制资料;理解客车方案与旅客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快运列车方案及其运行线的铺画,区段管内货物列车的铺画方案,机车运用工作组织,内燃和电力牵引条件下列车运行图编制特点,运行图指标计算和实行新图前的准备;掌握铺画区段列车运行图的原理与方法。5.铁路运输能力计算与加强

5.1 概述

了解铁路运输能力的概念和构成、综合运输能力的概念;理解能力限制的概念。5.2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

了解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计算原理,非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计算原理,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的特点;理解限制区间及其运行图周期的概念和构成,扣除系数的概念及其构成;掌握单、双线铁路不同行车闭塞条件下的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了解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计算原理。

5.3 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了解车站通过能力的概念,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原理,咽喉道岔通过能力计算原理,车站通过能力的最终确定方法;理解空费时间、交叉干扰的概念;掌握到发线与咽喉道岔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5.4 铁路车站改编能力计算

了解车站改编能力的概念,编组站驼峰解体能力及峰尾编组能力计算的原理;理解驼峰解体能力及峰尾编组能力计算方法。

5.5 了解铁路运输能力加强的基本原理,提高列车重量,提高行车密度,提高行车速度的主要措施与方法;理解各主要加强措施的适用条件,运输能力加强方案的比选原理与方法。

6.铁路运输生产计划 6.1 铁路运输生产货运计划

了解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内容,货物运输计划编制的质量要求,货物运输计划的编制方法,货物运输计划的执行与考核。

6.2 铁路运输生产技术计划

了解铁路运输生产技术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内容;理解技术计划的编制原理方法;掌握技术计划的数量与质量指标。7.铁路运输调度工作

7.1 铁路运输日常管理概述

了解运输调度工作的意义和一般原则。

7.2 旅客运输日常工作计划

了解客运调度工作,客流分配计划与车站旅客输送日计划,站车客流信息传报内容。7.3 车流预测与调整

了解车流预测的作用及原理,车流调整的主要方法及适用条件。

7.4 货物运输工作日常计划的编制

了解铁路局日班计划的基本内容,编制原理与方法。

7.5 列车运行调整-行车调度工作

了解行车调度员进行列车运行调整的技术方法。

二、考试形式

1.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2.答卷时间为60分钟

三、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 2.填空题 3.简答题 4.分析计算题 5.论述题

四、参考教材

篇8: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 机械工程学院

近些年来, 为应对我国高教资源的不足, 全国各地创办了许多独立学院, 使得很多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使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即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层次上培养多种不同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本科教育定位是“大众化教育, 即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面向各个产业的第一线, 培养和输送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1], 并且在创立之初就发现“完全照搬重点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 教师教得很吃力, 学生也学得很吃力, 效果并不好”[1]。因此, 学校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 对课程的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本文在此来谈谈武昌分校《机械制图》的课程改革。

二、打好基础

进入信息时代, 知识在扩张, 很多高校课程改革流行的一种趋势是减少课时量, 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理论上来讲, 社会需求复杂多变, 而大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是一两年就能改变的了的, 因此增加学生课外时间去学习实践新知识和新技术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 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应该照着减课时这个路线走呢?某些与新技术发展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 由于发展较快, 内容变化大, 是可以适当减少的, 但是对于技术基础课的《机械制图》, 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 (产生于18世纪蒙日的画法几何学) 的课程, 学时从220变为160、114、96、80、72……特别是对于我们独立学院的学生, 合适吗?不言而喻,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针对我校“大众化, 应用型”的指导思想, 我们的学时量不能少。我校机械类《机械制图》课程授课学时为96学时, 单班上课, 不包括计算机绘图的学时。计算机绘图单独设置为一门课。

三、反复训练, 注重应用, 着重加强读图训练

《机械制图》是一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课程, 其教学难点是教会学生将复杂的三维形体转化为二维图形, 及把复杂的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形体。清华大学童秉枢教授在谈图学思维时认为“从思维的宏观过程看, 图学思维采用了形象思维的‘形象性表象—联想—想象’, 逻辑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和发散思维的‘多向—求异—灵活’的思维方法, 使它们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形成一种‘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带有创新特点的图学思维方法。”[2]从这段论述中,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断刻苦实践的结果, 是一个刻苦练习的过程, 需要学生从二维图形的识读中想象出三维形体, 而掌握这种形象思维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需要学生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学习, 并反复训练。而这种刻苦的反复训练, 在计算机绘图技术比较完善的今天, 不言而喻是需要采用大量尺规绘图这种基本训练手段, 才能扎实地培养出学生的绘图读图能力来的。

机械图样是设计者设计的结果, 制造者制造的依据, 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的载体, 被誉为“工程技术界的语言”。机械制图研究的对象是机械图样, 因而在教学中要把机械图样中的相关知识穿插在其中, 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即需要注重应用。同时,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学生最早接触的技术基础课程, 是为后续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培养绘图和读图的能力。本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课程基本要求为:要会看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会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而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础是基本体和组合体的读图与画图, 因而在课程内容中减弱了传统画法几何中图解法的相关叙述, 着重加强立体的读图训练。

《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国家标准和几何作图、画法几何、表达方法和机械图样。在机械图样部分中, 我们安排的主要训练如下:零件图的内容, 1张A3图纸的训练量, 目的是了解机械图样;零件图的画法, 1张A3图纸的训练量, 目的是熟悉机械图样;螺纹和螺纹紧固件, 1张A3图纸的训练量, 目的是掌握螺纹的画法;测绘简单零件, 1张A3图纸的训练量, 目的是掌握测绘方法;测绘较复杂零件, 1张A3图纸的训练量, 目的是掌握测绘方法;装配图的画法, 1张A3加1张A2图纸的训练量, 目的是掌握装配图的画法;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2张A3图纸的训练量, 目的是掌握装拆零的方法。

配合课程教学的需要, 武昌分校几年前就建立了一个测绘展示室, 将模型、实物与图样对照展示, 既可供学生进行零部件现场测绘, 又可通过模型与图样的对照, 使学生更好地建立空间形体与投影图形之间的对应概念, 掌握画图和看图的要点, 还在课中课后让学生参观学习,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加教学效果。

四、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课程的分段式引入

分段式引入的思想是设置另外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与原来的《工程图学》课程一起构成新的课程体系。《工程图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在其新修订的教学基本要求报批稿中, 将“应用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及进行三维造型设计的能力”并行地列入工程图学课程任务中。[3]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先讲计算机二维绘图再讲计算机三维绘图, 比先讲计算机三维绘图再讲计算机二维绘图,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据此我们安排了基于分段式引入的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模式。

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下半段开设了《计算机辅助机械制图》, 讲授用Auto CAD进行二维绘图。此时已是制图学习的最后阶段, 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绘图理论、国家标准和机械图样的相关内容, 而且经过了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的学习, 学生已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 此时开始计算机绘图教学, 既有利于计算机操作部分的教学, 也有利于讲述制图知识在计算机绘图中的应用。这个部分除了讲授Auto CAD的基本命令之外, 还加上了与机械制图课相对应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练习。要求学生最后要画出两张中等复杂零件的零件图和一张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第二学期还开设了仅限机械类学生选修的有32个学时的《Autodesk Inventor基础》选修课。学生学习兴趣很大, 而且Autodesk Inventor是与AutoCAD一脉相承的三维绘图软件, 其二维绘图部分的操作与Auto CAD十分相似, 而且比Pro E和UG更容易上手, 我们把它放在选修课中, 便于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

五、降低起点, 放慢速度, 做好课后答疑

《机械制图》是大一开设的课程, 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大, 大多数学生以后又是工作在生产一线上的, 因此学好这门课十分重要。我们应对的方法是“降低起点, 放慢速度, 保证质量”。降低起点, 就是降低每部分开始时的习题难度, 先多选择一些简单形体的题目来给学生做, 选择坡度缓的习题, 等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再选择做复杂形体。放慢速度, 教学中增加了更多的辅导、练习和答疑时间, 便于学有疑问的学生能有时间来答疑, 增加他们的学习时间和内容, 这就相当于速度变慢了。保证质量, 降低起点并不意味着考核的难度会降低, 对学生的要求仍旧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一致。

为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我们除了有习题对应的三维模型答案以外, 在测绘展示室中, 对习题和书本上出现的题目, 也配有实际的立体模型, 便于学生观看, 并把答疑地点也设在测绘展示室,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结语

只有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 才能更好得为学生服务。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打好基础、反复训练、注重应用、降低起点等方法, 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向东.经营大学%办好教育——依托名校办分校的办学实践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2 (6) .

[2]童秉枢.图学思维的研究与训练[J].工程图学学报, 2010, (1) .

篇9: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 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机械设计》 机械传动 教学方法

0 引言

《机械设计》对于学生而言,所涉及的其他知识较多,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面。并且在该课程当中所要学习的概念大多较为抽象,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加之公式较多且相对复杂。尤其是机械传动部分需要涉及的传动类型广泛,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而优化教学方案和方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由于该课程的复杂性,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相对细化,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大,很难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自学。使其在相关知识之上的串联性不好,造成知识点脱节,对于知识的认识也只是在一个相对浅显的层面,很难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需要侧重重难点的讲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渐渐熟悉技巧,学会独立思考。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团队合作等方式,不断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机械传动教学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2 教学方式

2.1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主动性

首先,可以在教学当中适当的穿插有趣的互动环节,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带传动的教学之上可以先针对其原理进行讲解,然后在课程当中穿插例如:带传动需要润滑吗?类似这种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提高讨论热情,并且通过讨论而牢记其原理和特点。其次,可以利用实验,进而吸引其注意力,进一步调动积极性。比如当进行蜗杆传动的教学之时,可以将相关教具带上。陌生的教具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上课之时学生就会精力高度集中。当讲到相关内容之时,可以请同学上前进行示范。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和示范,不仅将有效的提高其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较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会刺激学生的记忆,进而使其将该部分的重要内容结合示范画面进一步加深印象和理解。然后,直观教学法。轮系部分的内容相对枯燥,并且难以理解。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具进行教学,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最后,例举生活实例。通过一些和生活相关的实例,进而引起学生共鸣,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比如链传动是自行车的一种传动方式,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通过身边常常见到的东西再联系到所学习的内容,将在一定程度之上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2 通过分析对比培养综合研究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传动的相关知识的分析之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每种传动的个性,又要了解其内在联系,即共性。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渐渐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由于引起齿轮传动失效的因素较多,学生在掌握和记忆之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就可以使用表格分析法,将所有相关项目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在眼前。通过一目了然的罗列和分析,既能够有效的加强理解和记忆,又能够将不同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和记忆。教师在示范表格分析法之时,只需要将其中较为重要的几项进行示范,其余的则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小组讨论完成,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3 巩固训练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学生已经对机械传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巩固训练。比如对于设计的计算过程,可以在教学当中通过例题详细分析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当中学生始终都是教学的主体,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在一旁做适当的辅助,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教师在这其中只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引,不断的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高自信心,克服难关,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课后也需要留下适当的练习,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亲自动手能够有效的提高其娴熟度,并且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在练习之时可以将几种有关机械传动知识放在一起进行,丰富其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进一步认识机械传动,运用相关知识,进而为之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其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工作者。

3 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课程是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且存在一定难度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当中要不断的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动式教学、小实验、表格分析法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进行适当的练习,最终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充分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田静云,张国海,贾吉林,和来香,王保民,张东生,何勇.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9,09:252-253.

[2]刘扬,唐芬南.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引入三维CAD技术教学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137-138.

[3]崔建昆,钱炜.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工程案例和模块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43-45.

篇10: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 机械工程学院

课程英文名称:Training for Machine Design 课程编号:

学时: 48

学分:3

一、课程教学对象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五邑大学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纺织机电一体化、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学完机械设计课后安排的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编写技术文件等的能力。该课程为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课程设计题目围绕设计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进行。每个学生应完成: 1 部件装配图1张(用A0图纸绘制)。2 轴类、齿轮类零件工作图各1张,共2张。3 设计说明书1份。对于CDIO等试行改革教育模式的老师和同学,允许指导教师因材施教,在项目报送相关院系负责人,获得批准后可以单独命题,完成具有上述工作量和覆盖上述知识范围的项目,单独评分。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等。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 48)

主要内容:

1. 拟定传动系统的总体方案;

2. 选择电动机,确定和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3. 主要零件的设计计算或选择(由指导教师确定); 4. 绘制减速器装配图(一般用A0图纸); 5. 绘制零件工作图2~3张(由指导教师确定); 6. 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基本要求:

1.通过该课程设计,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进行设 计和绘图的训练。

4.装配图应手工绘制以强化学生实际绘制工程图和识图能力,零件图可用计算机绘制。

主要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课程设计时间为3周,集中安排。安排减速器模型参观一次或装拆实习一次;安排课堂讲授1次;其余时间学生应集中在设计室或便于交流的固定场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设计。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以学生自学、自己动手为主,指导老师答疑为辅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知识单元和学时分配如下:(共48学时)

一、设计准备阶段(3学时)

1.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内容、条件和要求

2.查阅有关资料、图纸,参观实物或模型,了解设计对象,熟悉减速器的结构特点 3.复习课程有关内容,熟悉有关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4.准备所需的资料和用具 5.拟定进度计划

二、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10学时)1.确定传动方案,画出传动系统简图 2.计算电动机的所需功率 3.选择电动机

4.计算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并分配各级传动比 5.计算减速器中各轴的转速、功率和转矩

三、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6学时)

四、设计及绘制减速器装配草图(11学时)

1选择比例尺,合理布置视图,确定各零件的相互位置 2初步选择轴径,进行轴的结构设计,选择联轴器和轴承型号 3确定轴上力的作用点及支点的位置,进行轴、轴承和键的校核计算 4减速器箱体及附件的部分结构设计

五、完成减速器装配图(9学时)

六、绘制零件工作图(3学时)

七、整理、编写设计说明书(3学时)

八、设计答辩和考核(3学时)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1] 王之栎.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 [2] 季林红,阎绍泽 主编.机械设计综合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文献

[1] 机械设计

陈东、杨铁牛等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7 [2] [3] [4] [5] 濮良贵, 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机械原理(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机械设计手册 电子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六、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形式为提交课设内容和答辩相结合,考核成绩主要由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工作表现、答辩四个部分构成。考核的重点是减速器的结构设计、装配图的基本要求(包括主要零件的画法、尺寸公差的标注等)、零件图、设计说明书、答辩等。

执笔人:

杨铁牛

篇1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类专业适用)

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设置说明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在已有数学、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掌握一般机械传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1.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2.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3.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实验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要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了解机械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机械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自由度的计算。

三、平面连杆机构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机构的加速度分析。理解机构的速度分析;移动副和转动副中的摩擦;自锁、效率的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会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并进行运动分析。

四、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

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会用图解法、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五、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

六、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滑动螺旋传动;滚动螺旋传动。

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会进行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七、带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和带轮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同步带传动。掌握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会设计普通V带传动。

八、链传动

了解滚子链的结构、标准和链轮结构;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 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会设计滚子链传动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应用;常用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传动的精度及其选择;齿轮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及效率

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掌握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及连续传动条件;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材料与结构、润滑;蜗杆传动的安装和维护。

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蜗杆传动的效率;热平衡计算。

掌握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十一、齿轮系

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其它新型齿轮传动装置;减速器。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并判断从动轮的转向。会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十二、轴与轴毂联接

了解轴的类型、作用、材料及其选择;键联接的类型及其选择。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十三、轴承

了解轴承的功用与类型;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特点、代号;滑动轴承的材料、润滑剂、润滑方法及结构。

理解滚动轴承工作情况分析。

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寿命计算;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十四、其他常用零部件

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场合;弹簧的功用。掌握联轴器的选择计算。

十五、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类型及调节方法;机械平衡的目的和分类;回转件的动平衡。会计算刚性回转件的平衡问题。

十六、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减速器设计

力求包括本课程所学的大部分零、部件。采用单级或双级齿轮减速器。工作量为装配图一张(0号),零件图两张(2号),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单独考核、评定成绩。时间为两周。

课程实施说明

一、建议机械类专业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为80~100学时,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学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

二、通用零、部件的讲授和平面机构的讲授,建议采用实践课,安排在陈列室中进行,使学生增强感性知识。

三、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尽量采用模型、教具、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篇1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2017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 函授)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函授)2016级车辆工程(专升本 函授 业余)辅导教材:《机械设计》(第二版),王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基本结构的能力;

2.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简单机械和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Ⅰ》、《工程训练Ⅰ》、《理论力学Ⅱ》、《材料力学Ⅱ》、《机械原理》

2、后续课程:《CAD/CAM》、《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了解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熟悉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明确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和计算机构自由度的意义;基本掌握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明确曲柄存在的条件,了解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主要演化形式及其特点;掌握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三)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熟悉作图法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掌握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切齿原理、根切现象及变位齿轮的概念;明确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了解平行轴斜齿轮机构齿廓曲面的形成、正确啮合条件、当量齿数的概念、螺旋角的选取范围;了解直齿圆锥齿轮机构的传动特点、正确啮合条件。

(五)轮系

明确轮系的分类和应用;掌握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六)间歇运动机构

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了解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八)连接

了解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熟悉键连接的用途、平键尺寸的选择及强度校核,螺纹牙型标准、主要几何参数、防松装置;能进行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按国标正确选择螺纹标准。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掌握蜗杆传动主要参数的选用原则、几何尺寸计算和受力分析;明确特性系数的意义、滑动速度对蜗杆传动的影响,失效形式和选材原则。

(十一)带传动和链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的型号、规格及失效形式,掌握带的打滑及弹性滑动的概念;明确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V带型号的选择原则,V带轮的结构,掌握带传动的设计计算;了解链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

(十二)轴

掌握轴的类型及其应用;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能解决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轴的设计问题。

(十三)滑动轴承

了解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了解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四)滚动轴承

熟悉轴承的类型及用途,掌握滚动轴承的基本构造、性能、代号及类型选用原则;了解滚动轴承的当量负荷的计算、寿命计算及尺寸选择方法,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四、习题数量及要求

以教材课后思考题为主,针对课程内容适时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小论文写作 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

六、建议参考书

[1]吴昌林.机械设计(第三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蒲良贵.机械设计(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张霄鹏.机械设计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4]王为.机械设计(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机械设计基础》复习重点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

(三)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类型,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作图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

(五)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六)连接

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

(七)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 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

(九)带传动和链传动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及失效形式;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十)轴

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十一)滑动轴承

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二)滚动轴承

上一篇: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下一篇:敬老院落成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