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课程设计要求

2024-04-28

机械课程设计要求(共9篇)

篇1:机械课程设计要求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要求

一、设计任务

根据给定工作条件,设计一减速器,完成一张装配图(A1 三视图)、两张零件图(2*A3---一张低速轴、一张大齿轮)和一份设计说明书(图纸要求计算机绘图、打印,说明书必须用专用稿纸手写)。说明书封面要求统一,档案袋统一(教材科购买)。

二、装配草图设计、答辩

要求前面的计算和按比例绘制的草图(俯视图,一般大小不小于A3(白纸或坐标纸),并将尺寸进行标注。便于检查轴系结构,并有助于后面计算机绘图),要给指导老师检查,登记!

之后自己进行:

校核轴及轴承(校核低速轴以及相应的轴承寿命计算);

进行减速器附件的设计;

完成装配图、零件图,整理说明书。

三、编写技术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是设计技术文件之一,它提供设计理论根据和计算数据,为审核设计及使用设备的人员查阅。对于传动装置,计算说明书格式见指导书,内容大致包括:

(1)目录(标题及页次)

(2)设计任务

(3)传动方案的分析和拟定(附传动方案简图)

(4)电动机的选择

(5)传动装置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

(6)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7)轴的结构设计

(8)滚动轴承、键联接和联轴器选择计算

(9)轴的强度计算

(10)轴承的寿命及键的强度校核

(11)减速器相关附件的设计、选择

(12)参考资料(资料编号主要责任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3)设计总结

篇2:机械课程设计要求

一.

目的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实践

巩固、加深和扩展

 培养分析和解决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进行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计

算、绘图、运用资料

二. 内容:自选题目或减速器

设计

 传动方案的分析(选择、设计) 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运动和

动力参数(P、T、F)

 传动零件的设计(带传动、<高低

速级>齿轮传动) 联轴器的选择

 轴的设计计算(按扭矩、弯扭组合计算高中低速;按疲劳强度校核低速轴)

 各个轴承的设计计算  各个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 箱体、润滑及附件的设计  装配图及零件图的设计  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 设计步骤及时间分配

 准备(1天)

 阅读和研究任务书明确任

务、要求、原始数据、工况。 阅读、浏览指导书(P1-115) 参观和装拆减速器

 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2天)

 分析、拟定(给定)传动装置的运动简图

 选电机(型号、扭矩、转矩)1)计算效率 2)计算电机功率 3)选电机

 计算总传动比及分配各级传

动比引起后果:干涉,带轮过大

 计算各轴的转速、扭矩、功率  各级传动的主体设计计算(1.5天)

 计算齿轮传动、带传动的主要

JXSJ

参数和尺寸。 检查

减速器装配草图的设计和绘制(3.5天)手绘1-2号纸

 设计和绘制装配草图:作轴、轴上零件的结构设计和选择轴承、联轴器型号,校核轴、键、联轴器的强度、轴承的寿命等

 完成装配草图的设计和绘制

工作

 审查和修正装配草图  检查

装配图的绘制(3天) 绘制装配图(用足够的视图表

达清楚)

 标注主要尺寸和重要配合  编写明细表、技术要求、减速

器特性等

 零件工作图的绘制(1天) 编写设计说明书(1天)

答辩及整理教室(3天)

四. 注意事项及要求

 严肃认真、独立完成 掌握进度、保质保量  随时整理结果,在设计稿上记

下重要的公式、数据来源、使结果有理有据。

五. 课程设计地点:A219 六. 减速器装拆实验。

??????

1)观察高中低速级轴径 2)轴承润滑方式 3)怎样添加润滑油 4)怎样检查油面高度 5)怎样放油

篇3:机床机械结构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机床,机械结构,机床性能

1 数控机床的组成

数控机床系统结构复杂, 首先, 由操作人员根据数控系统的计算机语言编写加工零件的加工程序, 通过输入装置传输至数控装置。数控装置通过编译, 反馈参数至输入装置供操作者观测。一般还配有辅助控制装置, 以便特殊及简单零件的加工。数控装置将加工程序变成指令控制伺服驱动装置, 并通过伺服驱动装置控制机床的机械传动。通过检测反馈装置监控测量机械部件的运动状态以数据的形式反馈至数控装置, 来实现机床的闭环控制。

2 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

现代数控机床主要由实现主切削运动的主传动系统、实现进给运动的进给系统、保证各传动运动系统在运动或静止时平稳的床身基础部件以及液压、冷却、排削等辅助系统、实现工件回转分度定位的工作台、自动换刀装置 (ATC) 、自动托盘交换装置 (APC) 等基础装置构成。

根据客户和实际的需要还可以安装自动上下料机械手, 自动监控系统, 远程操作系统, 破损及精度检测等特殊功能装置。

数控机床本体组成部件与传统机床本体的组成部件十分相似, 但由于在控制系统、总体布局、机械机构、传动结构、加工能力上的特殊设计, 使得数控机床功能对传统机床有着巨大的优势。

3 数控机床对机械结构的要求

3.1 在传动和静止时保持较高的刚度和良好抗震性

数控机床在加工精度上较传统机床有更高的要求, 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若机床部件由于刚度较低产生变形而导致加工的误差, 很难通过调整和补偿的方法予以彻底的解决。因此通过对部件的结构特殊设计提高刚度使具有较高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进而保证了数控机床加工的精度。如π型截面隔板, 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刚度均比较好, 在大中型机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机床的振动主要由于内部旋转部件动态不平衡以及切削的单边力所导致。提高数控机床抗振性的主要措施有:对机床高旋转部件进行动平衡, 减小或去除传动部件的间隙, 提高部件的固有频率避免共振。除以上措施外,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在机床较大部件空隙中充填阻尼材料, 在表面喷涂阻尼涂层抑制振动。如封沙床身、混凝土支撑件以及天然大理石床身等。

3.2 减小机床的热变形

机床热变形的主要原因有:机床内部热源发热如电机、变频器等电力器件、摩擦和切削发热。通过采用高效伺服电动机甚至电主轴, 高效电机控制系统使得电控部分整体发热量降低;减少齿轮等传动部件, 采用较低摩擦系数的导轨和轴承、改善部件的散热条件等方式来降低机床热源。在结构上采用对称结构使得受热均匀降低对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在布局上使热源部件置于易散热的位置, 使机床主轴的热变形发生在刀具切入的垂直方向上

4 结语

机床机械机构的设计要求均是围绕着高精度、高速、无人智能以及柔性化而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底阻力传动技术的不断发展, 直线旋转驱动技术的不断更新。数控机床在传动、驱动方面的技术可选性大为改善。

机床的机械结构也在随着新技术的引入而发生的变化, 在满足传统结构要求的基础上较好的集成这些新的技术必将成为今后机床技术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徐宏海, 王莉, 编.数控机床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M].化学工业出版社.

[2]吴祖育, 秦鹏飞, 编.数控机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of CA6150 lathe numerical control 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Wang Jingang Liu Wenbo“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 201205[Z].

[4]The design of NC machine tool mechanical structure analysis Yi Gang“metal processing (processing) ”in 2011 03[Z].

[5]Improve and optimize the design of NC machine tool spindle structure of Xu Yan“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machinery in 2011 03 period[Z].

篇4:机械课程设计要求

关键词:机械类实训课程改革;实践操作能力;实训教学;课改新发展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中机械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工具钳工技能、数控技术、车工技术、液压技术等,这些实训课程是职业院校实习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实训教学成了各职业院校研究的新课题,在当前一体化课改的大形势下,机械类专业也紧随大方向,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技工院校的大背景,谈谈机械专业实训课程的新的发展。

1.机械专业实训课程的开设要实用

实训课程的开设要以我国当前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设备为载体,理论上通过分析设备的机械结构和电气控制原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实践的操作训练,来达成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那么课程的开设要结合就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不需要的不要开设。另外,应该理论联系实践,将生产中的实际工作引入实训课堂,既完成了生产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技能素养。

2.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新的发展方向

机械类一体化教学在我校已经试点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课程新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也应适应新形式下的需要。

2.1实训教学要有完善的制度。职业院校要积极构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要以“就业为导向”。同专业的实训教师可以集体备课,这样可以分析讨论、切磋技艺、集思广益;只有在不断的积累、不断讨论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将优秀的案例或者制作成果推广应用。

2.2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为实训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应该逐步告别一只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时代,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视频等,对于操作规范的可以录制成视频制成光盘。在一体化课改大潮中,机械专业也应跟改革步伐,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

2.3教学内容要来源于实际工作。新的实训课要以任务驱动法来组织教学,可以带学生参观实际生产现场,深入了解本专业需要做什么?教师可以在企业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做好任务描述,让学生按照任务来开展实践操作,了解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方法,触类旁通。这样学生在学校学的技能到了工作岗位上直接能运用。

3.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教学是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据是工学结合,而工学结合则是学习内容就是典型工作任务,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和企业生产实际一致,要依据具体的实训项目,达到学习和工作过程的有机统一。

3.1实训基地要实现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要既像工厂车间,可以工作和生产,又像教室可以教学和学习讨论。

3.2实训基地空间要大,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可以划分区域,如学习区、讨论区、操作区等。学校可以建立单独的一体化大楼,专供开展教学。

3.3实训基地可以校企合作式。实训基地可以在企业,以生产为主,实训为辅,这种适合校办工厂,这样在教学上更方便开展。

4.结语

职业院校的机械专业实训课程的发展,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规范管理,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紧随一体化课改的步伐,为培养新型的技能人才做出贡献。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要牢牢把握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住职教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要求,推动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机电一体化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冯旭敏,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职业教育.2005

[3]黄复华.技工学校机械教学教法新探 中国校外教育.技校教育.2010

[4]王玉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评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曾健平,尹新,胡锦,晏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年01期

[6]王平祥,徐跃进,周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质量工程[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2期

篇5: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

一、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程设计是修完机械原理课程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系列基本方法。机械原理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对某种机械的功能要求,进行机械的构型设计和拟定系统运动方案并绘制机械运动简图,在此基础上对方案中部分机构进行设计,并编写设计说明书。是培养学生获得方案的选择和设计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

二、设计步骤和要求

1、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拟订

按照给定的机械总功能和工艺过程的动作要求,根据下列步骤进行设计:

1)功能分解:将给出的复杂运动要求,分解成基本运动、动作等(参考《课程设计指导手册》4.2 工艺动作过程的分解);

2)机构的选用:选定完成这些基本运动或功能的相应的常用机构。

3)机构组合:把各个基本运动组合在一起,得到该机械的设计方案。(参考《课程设计指导手册》第五章 机械运动方案的组成);

4)方案评价:每个同学至少要拟定出满足工艺动作要求的该机械系统的一种运动方案,然后结合小组中其它两位同学的方案(共三种方案),进行性能分析与评价,对比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最后选定一种作为最佳方案。(参考《课程设计指导手册》第三篇 机械运动方案评价和设计举例)。

2、画出各机构的运动简图:

画出自己所选方案中,整个机械系统(从动力开始,经过传动,最后是执行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要尽量用轴测图或三维图把传动路线表示清楚)

3、在运动方案的拟定中,必须考虑机械各执行机构运动的协调配合关系。要做运动协调设计,并画出运动循环图。(参考《课程设计指导手册》4.3 机械运动方案中机构的运动协调设计及4.4~4.6)

4、机构设计

对选定的方案,选择机械系统中的一种机构,进行设计。

篇6:机械课程设计要求

一、课程设计名称:机械创新设计

Mechanical Creative Design

二、学时与学分:2周,2学分

三、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课程设计教材:《机械创新设计》

五、开课单位: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六、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制造技术学科的创新性实验,是发挥学生个人想象力的开放性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各种相关实验的设计和创新,一方面获得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在课程设计以及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运动控制设计; 2.掌握工程机械的结构和运动;

3.掌握常用的一些机械原理,并通过设计实现其原理。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题目不限,但是一定要和机械领域相关。

九、教学安排及方式

1.课程设计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根据设计内容消化原理、完成方案论证。(2)第二阶段进行机构设计和软件编程、完成全部设计内容。(3)第三阶段总结,完成设计报告。

上述每个阶段各占整个时间的三分之一,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十、考核方式

图纸:完整性(加起来1张0号图纸的工作量)说明书:不少于1万字

十一 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设计课题名称,要求简洁、确切、鲜明,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2)摘要:以浓缩的形式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练。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3)关键词:是反映课程设计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底顺序排列,关键词排在摘要下方。

(4)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制(即1、1.1、1.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题文一致。(5)前言:应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设计采用的研究(计算)手段方式方法。

(6)正文:

① 设计方案论证:应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应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还应阐述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

② 理论计算部分:这部分在设计说明书中应占有相当的比例。详细说明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基本情况:指出所应用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等哪些是已有的,哪些是经过自己改进的,哪些是自己创造的,以便指导教师审查和纠正,这一部分所占篇幅不宜过多,应以简练、明了的文字概略表述。

③ 设计说明书中的计算:凡手算部分应列出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公式要统一编号,电算部分要绘出结构离散图和计算参数,以及采用计算软件名称,计算打印部分可列在附录中,计算结果应列表示出,计算过程中的插图,应有图名和编号,要与文字叙述配合。

(7)结论:概括说明本设计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特色,有何创新,性能达到何水平,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方向,重点对本设计的安全(强度、刚度应满足规范要求)、经济、美观等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对设计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重点指出并加以研究。

(8)谢辞: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其言辞应恳切、实事求是。

(9)参考文献:对那些重要的学术性强的,在设计中所引过的文献,一般都应列出来,正文中引用文献的地方应做标注。课程设计的参考文献一般在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

(10)附录:在设计之后附上不便放进正文的重要数据、表格、公式、图纸、程序等资料,供读者阅读论文时参考。

2、课程设计撰写内容

(1)标题:直接表达或揭示论文主题思想或中心论点,因而,论文题目一般不得超过20个字,较大的题目也可以有副标题。题目要鲜明、准确、精练。

(2)目录: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纲要。目录应列出通篇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大小标题,层次,逐项标注页码,并包括注明参考文献、附录、索引等附属部分的页次,以便读者查找。

(3)摘要:摘要也称内容提要,应当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中文摘要在400字以内为宜,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对应。

(4)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条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关键词排在摘要下方。

(5)前言:相当于论文的开头,它是三段式论文的第一段(后二段是本论和结论)。前言与摘要写法不完全相同,摘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可以稍加具体一些,文字以1500字左右为宜。前言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① 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观点、目的意义是什么。

② 对本论文研究主题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包括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回顾,资料来源、研究的现状、性质及运用情况等)。

③ 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方式、方法。明确研究工作的界限和规模。

④ 概括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预期的目标及意义。

(6)正文:是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较多篇幅。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理论分析部分

详细说明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基本情况:指出所应用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等哪些是已有的,哪些是经过自己改进的,哪些是自己创造的,以便指导教师审查和纠正,这一部分所占篇幅不宜过多,应以简练、明了的文字概略表述。

②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分以下几种方法说明。

用实验方法研究课题,应具体说明实验用的装置、仪器、原材的性能等是否标准,并应对所有装置、仪器、原材料做出检验和标定。对实验的过程和操作方法,力求叙述得简明扼要,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分析,对人的共知的或细节性的内容不必过分详述。

用理论推导的手段和方法达到研究目的,这方面内容要精心组织,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推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以论点为中枢,组织成完整而严谨的内容整体。

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达到研究目的,调查目标、对象、范围、时间、地点、调查的过程和方法等,这些内容与研究的最终结果有关系,但不是结果本身,所以一定要简述。但对调查所提的样本、数据、新的发现等则应详细说明,这是结论产生的依据。

③ 结果与讨论是全文的核心,需进行充分论述

在写作时,应对研究成果精心筛选,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应尽量避免事无巨细,把所得结果和盘托出。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交代理论推导中认识的由来和发展,以便别人以此为根据进行核实验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结论和推论。也应说明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恰当运用表和图作为结果与分析,是科技论文通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论文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课题的见解和主张,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全文的思想体现,一般写得概括、篇幅较短。

(7)结论: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指出它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8)论文小结:主要内容是写本人对课程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认识,以及自己有哪些心得体会和见解。

(9)致谢:对于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提过有益的建议或给予过帮助的同学、同事与集体,都应在论文的结尾部书面致谢,其言辞应恳切、实事求是。

(10)参考文献:对那些重要的学术性强的,在论文中所引过的文献,一般都应列出来,正文中引用文献的地方应做标注。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在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

(11)附录:在论文之后附上不便放进正文的重要数据、表格、公式、图纸、程序等资料,供读者阅读论文时参考。

十二.课程设计排版参考规范

(1)页面设置 ① 论文用纸:

论文用纸一律为A4(210mm×297mm),复印纸。② 页眉和页码:

页眉从摘要开始到最后,在每一页的最上方,奇数页眉内容为:XX届XX专业课程设计(论文),偶数页眉的内容为:XXX(作者姓名):XXX(论文题目),均采用宋体五号居中。

汉语摘要单面打印,英语摘要单面打印,单独编页码(如果一页,无页码)。页码从正文开始编排。

③ 页边距:

论文页边距设置采取以下方式:上边距:2.5cm;下边距:2.1cm;左边距:2.1cm;右边距:2.1cm;装订线:1.0cm;页眉:1.5cm;页脚:1.5cm。

④ 字间距和行间距

论文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2磅(2)中文摘要

① 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②“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③ 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3)英文摘要

①居中打印“ABSTRACT”,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②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

③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 WORDS”,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4)目录

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小四宋体)。章、节、小节分别以第1章、1.1、1.1.1等数字依次标出。

(5)前言

“前言”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二字之间空一字符。(6)正文

每章标题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章下空二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小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以小四号宋体打印正文。

(7)图

图题采用中文,中文字体为五号宋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以章为单位顺序编号。

(8)表格

论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号(如表1,表2„),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号,采用哪种方式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

(9)公式

论文中重要的或者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公式应注明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排列。公式序号按章顺序编号(如:式(1.1),式(1.2)„),序号排在版面右侧,且距右边距离相等。

(10)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同时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般应是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必须列在参考文献中;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并在引用处右上角标注,标注符号为[n];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并按如下格式著录: ① 著作

[序号]作者,书名[标识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例如:

[1]白雪洁,日本产业组织研究——对外贸易框架中的特征与作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注意:马克思全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等每一卷设一个序号。

② 译著

[序号]国名或地区(用六边形括号)原作者,书名[标识码],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例如: [1](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张维迎总校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③ 论文集

[序号]编著;书名[标识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例如:

[1]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论文集中特别标出其中某一文献:

[序号]其中某一文献的著者,某一文献题名[A],论文集编者,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PP首页码-末页码(或P页码)例如:

[1]林平:美国反抗托拉斯的主要内容及最新发展[A]。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P221-249.

[2]林平,美国反抗托拉斯法的主要内容及最新发展[A],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225.

④ 期刊文章

[序号]作者.篇号[标识码].刊名,年,卷(期),页码。例如:

[1]王珺.双重博弈中的激励与行为——对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经理激励不足的一种新解释[J],经济研究,2001,(8).

⑤ 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著名[标识码].报纸名,出版日(版次). 例如:

[1]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⑥ 外文文献

要求外文文献所表达的信息和中文文献一样多,但文献类型标识码可以不标出。外交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切忌用中文叙述外文,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某某书,多少页”等等。英文书名、杂志名用斜体标出。

[1]Aoki,M.The Nature of The Japanese Firms as a Nexus of Employment and Financial Contracts:An Overview.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9.3,pp.345-366 ⑦ 网络文献:

[1]谦莹,中国专利申请//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篇7:机械课程设计要求

(2018.5.9)

一、明确本阶段任务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为:(1)机械功能的分解;(2)机械的选型与组合;

(3)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机构的组合方式;(4)机构运动循环图;(5)机械运动简图。

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为:(1)、(2)、(3)。

二、具体实施内容与方法

(1)机械功能的分解

从功能要求出发,分解出各个运动的形式与特点,例如,运动是直线运动、转动、往复运动、间隙运动等。整个机构的功能要求,可分为几个动作。各个运动间的相互关系。(2)机械的选型与组合

根据各个运动,选择相应的机构。机构可以是基本机构,也可以是组合机构。尽可能列出可能的机构,并分析每个机构的特点,比较可用机构间的区别,最后选定机构,并说明选定机构的特点。

整个工作重点是进行机构间的比较与选型。每个运动相应的机构不得少于3个,并进行机构的特点分析。(3)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机构的组合方式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将上节选定的机构联接在一起,即将多个运动合并为一个原动件驱动。

机构的联接方式,不得少于2个方案,并说明每个方案的特点。最后选定一个方案(示意图、运动简图),说明特点。

三、要求

(1)在机构说明、方案时,应尽可能提供机构示意图(简图);(2)采用Word文件格式(2007版),形成文件,文件名格式:

“学号+班级+姓名+题目+.doc”

篇8:食品机械卫生设计基本要求

食品接触表面材料选择要求

食品接触表面材料应符合食品机械预期使用要求,材料的表面和涂层应耐用、可清洁、可消毒、无毒性、不沾污、无裂纹、抗开裂、抗碎裂、抗剥落、耐侵蚀、抗腐蚀、抗锈蚀、耐磨损、无吸收性,能承受加工温度和热处理温度(如冷冻、杀菌等),且能在预期使用中防止有害物质浸入。

对金属材料的要求:食品接触表面金属材料,应与加工食品的性质相适应。食品机械与食品接触的金属大都选用不锈钢材料,我国有马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沉淀硬化型不锈钢五大类。我国现有的五大类不锈钢并非都可以用于食品接触表面,一般选择的材质为奥氏体不锈钢和马氏体不锈钢。当选择硬度较高的不锈钢(如刀具)时,可选择马氏体不锈钢;当选择硬度不高的不锈钢时,可选择奥氏体不锈钢,这两类不锈钢都是卫生级的。

对非金属材料的要求:食品接触表面非金属材料,一般选择卫生级的合成橡胶和工程塑料,并符合相应的食品加工使用要求。这些材料在清洗、消毒、杀菌时应能保持原有表面结构和相应性能。如非金属材料中有粘合剂和粘接材料,应与其接触表面、食品以及清洗消毒材料相适应;所有粘接处应连接牢固,避免粘合剂从其接合的母材上分离开。在特定情况下,食品接触表面可选用石墨、玻璃、陶瓷等材料,但所用必须为食品级。

食品接触表面设计要求

对表面构造的要求:食品机械的食品接触表面,应没有凹痕、折痕、裂纹和裂缝类缺陷,且表面抛光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产品几何技术规范表面结构》的相关要求。

对清洗和检查的要求:食品机械的食品接触表面应可清洗。对于可拆卸的食品机械零部件,设计上应确保相关区域在清洗和检查时易于进入观察,可拆卸零部件应易于拆装。也可以将食品机械设计为在线清洗方式,并便于清洗后检查。

对消毒和杀菌的要求:食品机械的食品接触表面,应设计为能达到消毒、杀菌的要求,保障食品接触表面无污染。

防止微生物侵入的要求:无菌加工场合,食品机械及外部环境应设计为封闭状态,能防止微生物直接侵入或污物从外部环境向食品接触表面侵入。

对物料排放的要求:食品机械的食品接触表面,应设计为自排放式或可排放式结构,确保物料能够排放干净。

对死区集料的要求:食品机械的食品接触表面,在设计上应避免出现死区(或称为死角),以避免出现集料现象,防止微生物繁殖。

对连接的要求:一是金属与金属的永久性连接处,应采用连续的焊接结构;金属与非金属,或非金属与非金属的永久性连接处,应采用连续焊接或粘接结构。连接表面应平整、光滑。二是食品接触面上的可拆卸式连接,应平整、卫生、密闭。三是由于技术原因,在焊接或粘接很难实现时,可使用锡焊、压合或冷缩配合。

对涂层的要求:食品机械的食品接触表面使用涂层时,涂层应没有表面脱层、凹陷、剥落、碎裂、爆皮和变形等现象。

对内角、外角和焊接坡口的要求:食品机械的食品接触表面如有内角、外角时,应采用圆弧焊或设计为圆弧结构,以便有效清洗。焊接处,焊接坡口的宽度应大于深度。

对密封件的要求:食品机械密封件应设计为与食品接触表面最小且可清洗,设计时应考虑密封件热膨胀和冷收缩的因素。使用橡胶作为固定面之间密封的部位,设计时应考虑橡胶的压缩变形。

对紧固件的要求:食品机械的食品接触表面,应避免使用紧固件(如螺钉、螺栓、铆钉等)。不可避免时,紧固件应设计为可清洗结构,螺纹和螺孔不应暴露出来。

非食品接触表面设计要求

一般要求:首先是食品机械非食品接触表面的设计,应能防止水分滞留,防止有害物和污染物进入和积存,并易于清洗、检查、使用和维护。在相关部位,应使非食品接触表面(包括液体飞溅区)能达到消毒、杀菌的条件。其次是在任何情况下,金属与金属间的永久性连接应采用连续焊接,金属与非金属或非金属与非金属的永久性连接应采用连续粘接。最后是无支撑装置安装的食品机械,应采用嵌入式安装并加以密封。

对隔离层的要求:隔离材料应合理安装并适当加以密封,以防止污染物(包括湿气或有害物)进入其中。

对支撑装置的要求:其一是支撑装置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应使支撑装置表面或内部没有水或污染物存留。同时,应考虑不同材料之间可能发生电蚀反应,以免产生腐蚀。其二是应提供足够的清洗和检查空间,便于对支撑装置范围内进行有效清洗和检查。其三是使用脚轮的部位,在支撑装置基底的底部和地板之间应有足够的尺寸,为清洗和检查提供足够的空间。脚轮应便于清洗除污、耐用,且具有便于食品机械移动的直径尺寸。最后是当食品机械被固定在墙上或地板上时,其支撑装置的底部应作安装面的密封设计。

对食品与食品机械用流体接触的要求:食品机械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应能防止有害流体(如润滑剂、液压流体、信号传输液体)进入食品。如果因食品机械发生故障,可能导致这些流体与食品接触,这些流体应无毒且与食品的性质相适应。

整机卫生设计要求

分析危险源的卫生要求:食品机械卫生设计应从3个方面分析危险源:一是来自生物方面的危险源,主要由病菌、腐败的微生物或毒素所引起的卫生风险。二是来自化学方面的危险源,主要由清洗和消毒物质所引起的卫生风险。三是来自物理方面的危险源,主要由原材料、机械设备或其他来源的异物所引起的卫生风险。

设计结构卫生要求:食品机械及其零部件的设计结构,必须具有足够的卫生特性。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设计结构不应有积存或滞留食品物料的死角,不应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产生超标的有害物质(包括微生物、化学物质等)。

生命周期过程卫生要求:食品机械及其零部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其设计、装配、安装、调试、运行、清洗和维修等均应正确进行,以避免食品机械产生卫生方面的危害,或者避免机器对加工食品产生有害影响。

与食品接触工作部件的卫生要求:食品机械与食品接触的工作部件应能够耐正常磨损、抗破裂、抗剥落等,工作部件的表面和涂层必须坚固耐用,可进行清洗,必要时还可进行消毒;在预期使用中能防止意外物质进入或穿透。

机器使用卫生要求:食品机械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应向工作场所和大气排放超过标准规定的有害物质。对可能产生的有害因素,必须在设计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避免。

卫生与经济关系的要求:设计食品机械时,当卫生技术措施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卫生技术上的要求,放弃经济要求。卫生技术措施应按下列顺序选择:一是直接卫生技术措施,食品机械本身应具有的卫生特性;二是间接卫生技术措施,若直接卫生技术措施不能实现卫生要求时所采取的间接措施,如卫生防护措施;三是提示性卫生技术措施,若直接和间接卫生技术措施都不能实现卫生要求时,则应以说明书或在机器上设置标志等适当方式,说明使用食品机械的卫生条件或警示要求。

对食品机械卫生措施的验证

食品机械符合卫生要求的验证,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

对设计技术文件和图纸进行审查:审查食品机械方案设计、结构设计、食品接触表面的设计、食品接触表面材料的选择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如不符合卫生要求应进行更正,直到符合卫生要求为止。

对制造工艺进行审查:审查食品机械制造工艺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尤其是与食品接触的零部件应避免采用焊接结构,以免焊接结构破坏不锈钢的组织结构,使不锈钢中的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向食品迁移。与食品接触的零部件应避免紧固件链接,如有紧固件链接时应能便于清洁和消毒。

对食品接触的材料进行审查:审查食品机械与食品接触的材料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确认不锈钢应为奥氏体不锈钢或马氏体不锈钢,其他牌号的不锈钢不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选用非金属材料(如工程塑料、合成橡胶等)时,应确认其为食品级,并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对特定卫生试验进行审查:对于加工食品呈强酸性、强碱性,以及用于食盐加工等的食品机械,应进行特定卫生试验,同时对特定卫生试验进行审查。审查食品机械与食品接触的材料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审查与食品接触的材料是否能够承受强酸性、强碱性食品以及食盐的腐蚀。

通过上述审查,如果符合卫生措施的各项要求,那么可以判定卫生措施验证合格。主要验证方法如下:

(1)如果食品机械设计符合卫生措施和特定标准的要求,则食品机械可被认为是卫生的。较复杂或特定的食品机械,还需要通过卫生试验进行评估。

(2)如果食品机械的清洁工序可有效通过整机和食品接触零部件,并且有卫生试验加以验证,则食品机械被认为是卫生的。

(3)如果食品机械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符合卫生措施的要求,则食品机械可被认为是卫生的。

(4)对杀菌或无菌生产使用的食品机械,如果能有效通过卫生试验验证后,则食品机械可被认为是卫生的。

食品接触表面材料应符合食品机械预期使用要求,且对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的要求有所不同。

对食品接触表面设计要求而言,表面构造、清洗和检查、消毒和杀菌、防止微生物侵入、物料排放、死区集料、连接、涂层、内角、外角和焊接坡口、密封件、紧固件等均有相关要求。

食品机械卫生措施的验证方式很多,只有符合卫生措施的各项要求,才可以判定卫生措施验证合格。

篇9:机械课程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学生具备机电设备操作及机械加工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工程材料和工艺方法方面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及改造创新的能力。课程教学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适合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标准,依据岗位的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将生产实际的项目融入课程内容中。课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以学生获得中高级钳工、车工、铣工等职业资格证为目标,以岗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依据进行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依据企业专家座谈和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分析确定学习领域;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引进企业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实质性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坚持以生产实际过程设计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以任务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知识与能力并进。课程内容选取及组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打破传统学科限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内容模块化,突出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使学生掌握有关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其成为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选取合适的教材,以机电产品零件的加工过程为主线,将工程材料、热处理、毛坯成形、测量技术基础及部分简单的切削刀具和机床、各种表面加工等内容及现代制造技术的内容整合序化,既有传统制造基础的知识,又有新技术、新知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课程中还配以大量生产中的图片及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配有真实的零件、工具以及模拟真实加工的虚拟仿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根据传统教学,一般按照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热处理的原理和工艺——毛坯成型方法——几何量公差——各类金属切削机床加工——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的顺序进行讲授,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学生抓不住主线,缺乏学习兴趣。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将材料时,介绍所有的材料,将毛坯时介绍所有的毛坯成型方法,讲车削时讲外圆和端面的加工,讲铣削时讲键槽的加工……使有机连续的机械制造过程被分裂开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具体的零件加工为背景,以达到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为核心,以实施过程为主线,围绕零件的加工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把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零件来自校企合作的真实产品,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学习和了解现代制造企业常用的制造技术、设备,并能真实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艺管理、生产运作、质量管理等知识,从多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企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

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教学模式设计。实现由单纯讲授的传统模式向教师指导下“基于项目的探究式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中教师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多半,采用学生独立完成项目、随堂讨论和专题讨论的形式,给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自主锻炼以及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机会。

以案例、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生产实际的案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多为条件不充分或者无标准答案的实际问题。

采取多种形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运用。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情境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案例教学法。以生产一线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与启示作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如对45号钢圆柱棒料外圆表面加工方案分析等。情境教学法。利用《机械制造技术生产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掌握机械制造的相应技能。启发式教学法。如在“纯铁同素异晶转变”内容中,启发学生回忆碳的同素异晶转变(金刚石和石墨),学生在中学学过这个概念,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就可加深对纯铁同素异晶转变的理解。

教学手段运用。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教育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配以生产实际的图片和视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感官意識,掌握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在例如车刀的几何角度测量课程中,可采用实物教学,通过测量真实的车刀的几何角度,掌握刀具几何角度的测量方法。构建虚拟实训和仿真工厂,对于不同的加工工艺,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以动画形式展现虚拟加工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对设备进行操作。

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课程的技能考核内容。将原来的终结性考

核方式改为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考核,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成绩参考。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重要依据的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校企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上一篇:法语议论文写作范文下一篇:【蔚蓝留学】日本留学中介服务和费用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