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2024-04-12

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通用8篇)

篇1: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二年级第一二单元课时教案

第( 一 )单元备课 备课教师:陈辉 教学内容 1、找春天 2、古诗两首 3、笋芽儿 4、小鹿的玫瑰花 语文园地一 学情分析 春天已经来临,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够细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同时教学生学会收集优美词句,学会欣赏。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单元的字词,会认4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 2、 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 3、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感情、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在春天的大课堂里去主动学习、探索。 2、背诵指定课文,掌握字词。 教学难点 寻找发现春天的脚印,想象春风春雨春花春草象什么。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挂图以及春天的图片等 课时安排 1、找春天 2课时 2、古诗两首 2课时 3、笋芽儿 2课时 4、小鹿的玫瑰花 2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 1、找春天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2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十分喜爱春天,但对春天的了解不多,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⒈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⒊愿意积累和运用描写春天的句子。 ⒋有兴趣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初春的勃勃生机 教学方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课件;课文插图动画;春天景物道具;画布。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⒈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和运用描写春天的句子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激趣导入 二、朗读感悟 三、指导写字 四、小结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起学过描写春天的课文,我们一起唱过《春天在哪里》的歌曲。现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让我们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发现吧。同学们,请大家打开书,借助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来试着读读课文,读完后先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再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2、请大家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出示动画《找生字》),同学们画出的生字都藏在这些花草树木之中,课本上的学习伙伴把这些生字找到了,我们会认吗? 4、同学们,请大家摆好自己的生字卡片,老师读一个生字,你就把这个生字卡片举起来。 1、试读课文,读错的字师生共同纠正,并可交流怎么记。 2、学生举手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动画里的小伙伴找一个,学生认读一个,读错学生、教师、动画合力纠正,强调翘舌。 4、听教师读,举起相应的卡片。 同学们的卡片举得又快又正确,说明大家认识这些字了。我们再来读课文,读完后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和想问的问题。 (1)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2)同学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3)还有谁也想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一读,比一比,好吗? (4)这一课写得真美,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自由地细细地品读,再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听吧。 (5)要是能把这么美的课文背下来,那该多好啊! (6)很多同学都能背诵了,要是春游回来,很多同学还会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呢! 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我们一起来写字。 1、谁能先说说写这一课的九个字要注意什么。 2、范写 3、我们每个字写两遍 1、同学们,除了春天里的发现,在学习这一课时还有什么发现吗? 2、给学生准备一些写春天的小诗文,嵌入本课生字,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交流展示。 借助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来试着读读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谈体会 书空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朗读感悟课文。 二、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找找说说”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四、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1、交流自已课后找春天的情况。 2、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再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体会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 3、.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4、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1、.重点指导“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2、采取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兔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习背诵课文。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 2、齐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想象中结束教学。 强调学生的.正确书写规格和姿势。 板书设计 去田野找春天 1、找春天去 找到了小草、野花、嫩芽、小溪 我们爱春天 教学反思 春天是学生最为喜欢的季节,学习本课,不仅培养学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课堂上学会反应狼嚎,积极踊跃,效果好。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 2、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2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十分喜欢古诗,尤其本课的第一首孩子们以前就学过,相信他们会很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课件;课文插图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导入: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 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上下结构:宿、菜上中下结构:荣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检查自学,由学生自己先自检,老师再检查。 重点指导书写。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 &n

篇2: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让学生用直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拿出米尺1厘米,1厘米地数1,2,3…..99,100。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个1厘米? 生;一共有100个1厘米

师:那么“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4、完成练习一3-6题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1、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

篇3: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 明确单元核心内容

本单元为北京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见图1) 。课题为W hat are you doing?单元话题为学校、家庭日常生活和业余活动。单元的功能和结构为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某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What are you /they doing? I am... We /They are...What is he she /Baobao doing? He /She is ...What am I doing?You are...单元的文化为介绍中国特有的日常活动, 如practicing Kun Fu, playing hide-and-seek, 公园里老人们集体dancing等, 具体到各个课时, 又有各个课时的文化渗透, 如, Lesson 1:大家认可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Reading aloud, listening to English songs;Lesson 2:美国人对篮球的喜好, Kung Fu一种词汇现象, 是由音译而来;Lesson 3:渗透爱家庭、敬老人的价值观。

本单元的学习和教育价值是在丰富的对话交流语境中, 学生懂得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珍惜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树立爱家庭敬老人的价值观, 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如美国人对篮球的喜好, 中国人对传统Kung Fu的热爱等。

(二) 多角度解读课时任务

本单元有四个课时, 前三个课时是新授课, 第四课时是复习课。下面具体谈谈新授课时自身的特点和各课时之间的联系。

1. 整体看:聚焦核心内容, 课时各有侧重

本单元三个新授课都围绕询问并回答或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的事情的日常交际用语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但各课时的教学任务各有侧重 (见图2) 。Lesson 1 侧重于What are you doing?I am...;Lesson 2 侧重于What is he/she doing?He/ She is ...;Lesson 3 侧重于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根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 创设的情景也不同:Lesson 1 是Mike遇到Guoguo, 知道她正在大声朗读、练习英语, 遇到Lingling, 知道她正在听英文歌曲, Mike希望自己的汉语能像Lingling说英语那样好;Lesson 2 是在Mike的家里, Mike的父母谈论Mike和Kevin正在做的事情;Lesson 3 是Maomao给Lingling看自己家庭成员的照片并谈论照片中大家正在做的事情。

这些场景与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不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所谈论, 对基于照片的生活回顾也有所涉及。

2. 横向看:课时之间联系紧密, 教学内容层层推进

虽然课时之间各有侧重, 但所学语言却彼此植入, 循环往复, 层层递进。如, Lesson 1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are you doing? 但对话中和Let’s do .中What is she doing? What am I doing? 都出现了 (见图3) ;Lesson 2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is he/she doing? 但同时复现了What are you doing? (见图4) ;Lesson 3 的重点功能句型是What are they doing? 但出现了What are you doing? We are...You are... (见图5) 。

这说明了功能用语在本单元的复现率比较高, 体现语言在多种场景中表达的灵活性。

3. 纵向看:单一课时的各板块相辅相成

单元中每个课时都分别有四个教学板块, 板块的内容、功能和达标要求从纵向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板块间相辅相成, 共同服务于课时目标的达成。请看表1:

词句学习板块 (见图6~8) 为例加以说明:4.独立看:各教学板块自成体系, 以各课时的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原则, 处理好词汇与句型的关系。

5.立体看:板块教学内容有难易、有轻重, 以第一课Listen and say部分为例加以说明 (见图9) :

二、学情分析

(一) 重点交际用语

学生在三年级的北师大版教材中曾接触和学习过不同人称的现在进行时的表达法 (见图10) 。对be doing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但后续学习中, 由于复现率较低, 人称的正确区分和be doing在实际情景中的灵活应用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三个课时不同人称的专项学习, 设计多种语言实践活动, 增加语言复现率, 引导学生熟练表达。

(二) 词汇和短语

本单元涉及的12 个动词及动词短语也是教学的重点, 词汇量不多, 而且都是以现在分词的形式呈现, 为语言的应用提供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降低了语言使用的难度。其中动词及动词短语有:drawing a picture, 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fishing, dancing, playing以及practicing myEnglish, chattingwith my friends, practicingKung Fu, putting candleson the cake.画线的词汇学生都学习接触过, 难度不大。

教学建议: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语义部分采取短语整体呈现的方式, 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和记忆;语音部分重点关注和具体指导学生首次接触的词汇, 如practicing, chatting, putting等, 尤其是-ing在词尾中的正确发音如practicing;并注重创设相应的语言情景引导学生语用。在词汇教学策略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类记忆, 如practicing my English, practicing Kung Fu;making handwork, making models;playing, playing the piano等, 并进行适度地同类动词短语归纳或拓展。

(三) 情景语言

语言是情景的产物, 根据场景变化和人物真实情感的表达, 本单元也出现了一些情景语言, 如“Lingling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 I wish I could speak Chinese very well. Sure you will. You are having a good time.”等。这些句子由于受情景的限制, 出现的频度不高, 即使出现, 教师也是弱处理, 所以应该是理解和朗读的难点。建议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处理, 丰富学生对对话的理解, 树立语言表达得体性的意识。

三、确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

(一) 单元目标

1. 能询问、回答或表述自己或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发表简单的看法。

2. 能听懂、认读practicing my English, drawing a picture, chatting with my friends, making handwork, 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playing the piano, making models, practicing Kung Fu, fishing, 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 dancing, playing hide-and-seek等动词及短语, 并能在相应情景中运用。

3. 能根据字母组合qu在单词中发音为/kw/的规律拼读单词。

4. 能理解并朗读Listen and say板块中的对话内容。

5. 能读懂Now I can read板块中转述主课文的语段, 并尝试复述。

6. 能善于观察、勤于学习他人有效的学习策略, 养成自己的业余爱好, 懂得与他人分享美好的生活记忆。

(二) 课时目标

LESSON 1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are you doing? I’m ...”的交际用语询问对方或回答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practicing my English, chatting with my friends, drawing a picture, making handwork等动词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或同伴间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认识到他人的长处并善于借鉴学习他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LESSON 2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is Mike /he /she doing? He/She is ...”的交际用语询问并回答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watching a basketball game, playing the piano, making models, practicing Kung Fu等动词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并懂得与家人交流和分享, 获得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美好情感体验。

LESSON 3

1. 能够听懂并朗读Listen and say中的对话内容;能运用“What aretheydoing? Theyare ..”的交际用语询问并回答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2. 能听懂、会说、认读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 dancing, fishing, playing hide-and-seek等动词及短语,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内或同伴间完成Let’s do中的游戏活动。

4. 能借助图片、照片、录像等方式与朋友回顾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 体验生活的美好。

LESSON 4

1. 能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运用本单元关于谈论某 (些) 人正在做某事的日常交际用语。

2. 能够听懂、认读、书写本单元出现的部分动词及动词短语, 并能在相应情景中运用。

3. 能够根据字母组合qu在单词中发音为/kw/的规律拼读单词。

4. 能读懂Now I can read板块中转述主课文的语段, 并尝试复述。

5.能在完成听说读写的各项任务活动中, 发展自己的综合语言技能。

四、具体实施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 强调单元整体备课, 重点把握课时任务, 有的放矢

课时的任务要相对集中, 指向性强, 重点突出, 之后适度拓展。

(二) 强调整体备课, 把握环节任务, 轻重有责

课时中的四个板块不能平均用力, 重点板块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设计, 非重点板块要简单处理。

(三) 强调学生理解, 学得明白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多次遇到这种现象:教师在前面用课件、用图片, 又比划、又绘声绘色地讲得很卖力气, 但当询问学生书中的句子是什么意思时, 他们却不知道或一知半解。由此可见, 理解成了阻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第一大问题。因此, 建议教师在理解教学上面多下工夫, 找准理解点, 并找到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的方法。例如:在进行短语putting candles on the cake的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教学这个短语在书中的呈现方式, 配有相应的图片、视频或动作模拟, 理解其义, 甚至详细到与making a cake的区分, 还应该涉及两点:1.putting是put的现在分词形式, 是双写了词尾t加ing组成的, 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动词是有词形变化的, 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句中的;2.教师提炼短语:put...on...把……放在……上。鼓励学生替换说出新的短语, 如put a book on the table, put my hand on my head等, 使学生树立短语意识, 做到举一反三。

(四) 强调活动设计, 有量更有质

1. 激活原有认知, 鼓励积极参与, 减少机械性的操练活动, 增加意义性应用活动。

2. 建构知识体系, 弥补知识不足, 找准生长点。

3. 增加教学活动的挑战性, 获得成功感。

参考文献

胡壮麟.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 (一年级起点) 五年级下册[T].北京:北京出版社.

篇4:重视单元第一课时,提高学习实效

关键词:英语学习 单元导入 设计 学习实效

《牛津初中英语》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排,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以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单元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每一单元的阅读和中心模块中,教师总是花大气力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重点讲授和练习,学生也认真刻苦地去学,然而,教学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进而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理解和学习。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每单元的第一课时相对内容比较简单,教学的知识点较少,很多老师会一带而过,不把它作为教学的重要模块。其次,有的老师喜欢照本宣科,严格按照书本教学,没有引起对它的重视,更无精心设计的环节和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话题都提不起精神。最后,还有的老师认为,里面的内容在后面的专项模块中还会再次提到,没有必要做重复劳动,后面再仔细设计和讲解也是一样。学生也会如此认为,后面再好好学还是能懂的。所以单元导入的精心设计的重要意义常常被师生们所忽视。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实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第一课时单元导入的简单正是符合这一规律。对于本单元的话题,学生的认知还处于表面阶段,需要我们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去层层挖掘,逐步构建更深层次的知识。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单元的学习,第一课时的单元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成功的课例,总少不了出色的课堂导入。在新授内容开始之前,成功的导入使学生充分热身,积极投入本课时的学习。第一课时可以看作是一个单元的读前热身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应首先通读整个单元,了解本单元的话题、功能和语法项目以及中心任务,同时,了解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在第一课时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几个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一板块语言点、知识点不多,有漫画和图片,但这一课时实质上是一个单元的引子,是一条线,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在这条线的引导下进行补充、删减、替换、扩展、调整或改编。依据新课程标准,这一板块有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堂中各种任务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好地融入到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2. 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听和说的训练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从而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地步。

3. 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陶冶语言情操。

4.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通过每个单元背景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精心设计单元导入,提高学习实效呢?

一、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该单元话题的主人翁

例如,在学习7A Unit 1 This is me, 7A Unit 2 My Day, 7B Unit 1 Dream Homes, 8A Unit 1 Friends, 8A Unit 2 School Life等内容时,让学生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家人,同学,朋友,住房和学校。让我们成为学生的倾听者,走进他们的生活。这样,学生没有了陌生感,没有了紧张感,也乐于向我们谈论,对于这些单元出现的一些知识点,也会主动去了解和学习,这样就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岂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二、 针对学生的特点,提起他们的兴趣

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人或物。谈论电脑,电脑游戏,如8B Unit 3 Online Travel; 谈论电视节目,如9A Unit 4 TV Programs; 谈论电影,明星,歌星等,如9A Unit 5 Films。 他们对此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积极参与其中,也会去积极地学习用于表达他们喜爱的人和物的语言了。

三、 了解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共鸣

如在学习9A Unit3 Teenager problems时,老师可以设计自己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把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和烦恼用英文对自己诉说,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既学习了英语,又了解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四、 增强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意识,体验英语学习的社会性特点

如在学习7A Unit 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时,可以让学生充当向导,带领我们参观他的家乡;如8A Unit 4-6单元,可以让学生成为保护坏境的形象大使,向大家宣传保护动植物,保护鸟类,保护环境的原因和重要性。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让英语语言走向应用的第一步。

五、 增强情感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用情感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愿学”;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磨砺坚强意志,使学生“能学”;尝试成功体验,使学生“敢学”;培养合作意识,使学生“互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8B Unit 4 A Charity Show单元导入课时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单元导入。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在教授语言,也同样在传递语言背后更有意义的东西,那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珍贵的情感。设计单元导入就应该从分析单元话题入手。本单元的话题是“慈善”。学生也是一名社会人,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他们关注并讨论着,甚至积极参与着。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一系列自然灾难之后,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都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慈善赈灾活动感动着每个人,大家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对于慈善的存在和慈善的意义,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情感需求,精心设计单元导入,引领学生进行心灵碰撞,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高本单元学习的实效。

分析与思考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后,精心设计视听导入,激发学习热情。播放学生熟悉的地震中的一些场景图片,失学儿童的图片,环境污染的一些图片,志愿者亲赴现场的图片,各界人士捐款的图片,再配以赈灾歌曲为背景音乐,在视听的冲击下,学生内在的善良与同情心被唤醒了,注意力高度集中。

接着进行提问导入,引发深入思考。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有着引发学生争论,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看了短片你有什么感想?你对慈善的理解是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经过第一环节的热身,学生能积极参与,并且有话可说。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情境。

下面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话题导入,建构新的知识。分组讨论,谈谈我们身边的慈善机构。如何为慈善机构募集钱?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到了多种途径,书上有的能想到,书上没有的也能说出来。对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协助学生梳理,及时地进行针对性地点评,评语应浅显易懂。

最后进入作业导入,完成个体认知建构。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很乐意去设计一些活动为自己想帮助的慈善机构募集钱。在这一环节中本课时的意义得到了升华。通过后面阅读部分的慈善演出和所布置的中心任务设计海报,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想积极地进行探索。

篇5: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

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例6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第5页做一做第1题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桌和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5、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过渡: 小朋友们会量线段,那么你们会画线段吗? 教学例7: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2、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也可以在对应的长度处先点两个端点,在连线。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6页做一做1、2题。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4、完成练习一第7、10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对线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在量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线段的时候,我们又要注意什么?

板书:

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篇6: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课时

教学内容 2、3、4的乘法口诀(课本第73-75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准备

cai课件、小棒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1、情景

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

第 1 页 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想想:12=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

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13=23=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数 4 1个4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第 2 页 板书:41=4,42=8,43=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想一想: 14=24=34=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试一试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

找朋友。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三、小结

第 3 页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筧评价)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75页1、2、3、4题。

篇7: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课本73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森林中谁是大树的医生吗?

2.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想:在这个问题里,是谁和谁在比多少?

喜鹊和黄鹂究竟谁捉的虫子多?谁捉的虫子少?

多的比少的多了多少?这三个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2.操作:先把一张纸条贴在黑板上,说明这是黄鹂的只数146只,再问:喜鹊的纸条要比着黄鹂的怎么样?说明还要长,因为多38只虫子。

146只

黄鹂

多38只

喜鹊

┞有 ?只

3.在纸条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列式:146+38=184(只)

汇报算法。

小结:多的=少的+相差的。

4.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引导学生用纸条摆一摆。

146只

黄鹂

少12只

啄木鸟

┟有?只 ┨

问:在这里为什么要少一块呢?从而发现:求啄木鸟的只数就是从146里面去掉12,列式:14612=134(只)

小结:少的=多的相差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

做这道题时,可以让学生借助纸条图摆一摆,弄清题目数量关系,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正确解答。

2.第2题。

让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问并解答,若有困难,就建议学生使用纸条图来帮助。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

五、课堂总结

篇8:第一、第二课时应该教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目前小学阅读教学课时任务安排的失衡现象及其造成的弊病。

一种失衡现象是(日常课居多):第一课时先教课文头几个自然段的内容,第二课时再教课文后几个自然段的内容。许多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把这种课时教学任务安排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犹如农夫“耕田”,今天耕了一半,未完的留着明天继续耕作。殊不知,这种课时任务安排,最大的弊病在于人为地肢解了课文,学生学习课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这种弊病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不能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语言习得的规律。久而久之,直接导致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缺失、弱化。

一种失衡现象是(公开课居多):自认为精彩的部分、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内容集中在某一课时,另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则处在从属、帮衬的地位。如果组织者要求开第一课时,开课者就把“精彩部分”都集中在第一课时,如果组织者要求开第二课时,开课者就把“精华部分”都集中到第二课时。这种课时任务安排,最大的弊病在于其中一课时学生“撑破肚皮”,另一课时学生又“挨饥受饿”,同时让听课教师感到困惑:第一课时不像第一课时,因为第一课时中囊括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不像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中也有第一课时的痕迹。而造成这种弊病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功利性思想太浓,有悖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还有一种失衡现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字,粗知文章大意;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体会感情。这种课时任务安排,最大的弊病在于教师只把阅读教学等同于一般的消遣性阅读。两节课的教学时间,教学目标只停留在理解课文、体会感情的层面上,而没有关注文章的语言形式、表达方法,因而充其量只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半。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这个“来”字就是指阅读教学中先要让学生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回”字是指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思想感情走向主要内容,再从主要内容走向文章的语言文字,也就是引导学生探求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很明显,这种教学任务安排只注重“来”,而没有关注“回”,根本原因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那么,我们应如何合理安排课时教学任务呢?下面就自己在实践与研究中总结的一些做法求教于同仁。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学习生字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完成张志公先生对阅读教学要求中“来”的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检查预习情况。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预习工作做好了,既可减轻第一课时的压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个环节主要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和读文的情况,并让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教师便于以学定教。(2)整体感知课文。无论年级高低,课文长短、深浅,阅读教学都要从整篇入手,切忌肢解课文。这个环节主要在学生读顺课文并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及其变化。(3)重点品读领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以及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独特的感受,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文章的语言后,再引导学生诵读全文,深化情感。(4)书写生字。这个环节决不能忽略或淡化,在小学阶段要当做一个硬任务来抓。书写指导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观察字形;第二步,教师范写;第三步,学生描仿临写;第四步,评议反馈。

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文语言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也就是完成张志公先生对阅读教学要求中“回”的任务。大致的环节为:(1)赏读品味,揣摩写法。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词句到语段到篇章中发现文章表达的特点、闪光点。如写景的文章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写事文章按一点的顺序记叙的方法,写人的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说明文中常用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等,都是引导学生揣摩写法的切入点。(2)创设情境,尝试运用。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这里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因此,这个环节主要是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或复述课文、或进行创造性口头表达,或迁移写法进行小练笔。(3)推荐读物,积累语言。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特说:没有人能传授给任何人任何一种语言,我们只能创造条件让学习者自己生长起来。这说明学生语言的习得途径靠自己的语言实践。因此,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根据本课课文的特色,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

上一篇:天泰公司《外租工程机械管理制度》下一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