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钢琴教师有感

2024-04-24

读钢琴教师有感(通用16篇)

篇1:读钢琴教师有感

读钢琴教师有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钢琴教师》,在此与各位家长及老师分享一点心得。

《钢琴教师》是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作品,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书中描写了如同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有着典型小市民心理的母亲把女儿当成实现进入上流社会的愿望的工具。女主角埃里卡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卵翼下,生活中只有钢琴,虽年龄已经进入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小市民一心往上爬、挤入上流社会的卑琐心理,与外界隔绝、令人窒息的狭小空间严重摧残了人的个性成长与发展。埃里卡的人生悲剧无可避免了。

作为一个母亲,读完这部文学作品,首先反省自己有没有有意无意对孩子犯了这种错误。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不至于这样迫逼孩子。但是要警惕的是,别让孩子来替你完成梦想。别以爱之名伤害孩子。孩子首先是一个个体,我们作为家长起的作用是引导、鼓励。任何人都不能侵占别人的人生,否则就如埃里卡母女那样,都没有幸福的人生。作为家长,我们的人生也是需要不断进步的,这样才能与孩子教学相长。

埃里卡时时处于监视的痛苦人生令我再次反省,自己应该在孩子的童年起什么作用,起多大作用。

篇2:读钢琴教师有感

那段成长的时光,是多么纯真而美好啊。我的.童年经历和皮卡很像,体会皮卡的成长时光,就好像重温了我的童年。什么怕一个人睡觉,和幼儿园里的老师疯玩,模仿别人却闹了个大笑话……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章《一个人的夜晚》。讲述了皮卡要开始独自睡一张床,虽然他十分怀念在乡下和奶奶姑姑一起睡的日子。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即使自己睡单人床,半夜也会爬到妈妈床上。可是人要学着长大,不能一味的回忆过去。人生就是这样,克服了一个困难,又会有一个新问题等待解决,不断迎刃而解,我们也就长大了。

一个个故事的结束,皮卡也在一点一点的长大。最后,连那优美的钢琴曲也变成了回忆……童年仿佛离我很遥远,但是又感觉触手可及。转眼间,我已经12岁了,那些有趣的事都成了回忆,学业繁忙了,更没有太多的时间玩了。这本书让我重新体会了一段成长的岁月,让我深刻体会到真的要抓紧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珍惜时间啊!就像飘儿说的那样:“不知怎的,总是想流泪,我知道这不是沙子迷住了眼睛,而是一种叫做成长的东西在折磨我。”我们每个人,包括皮卡,都走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现在还有未来身边还会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发生,好好把握,让生活美好起来

皮卡,我想对你说:“皮卡,童年的时光很短暂,一定要好好珍惜。成长是一次没有返程的旅行,所以要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篇3:读《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有感

一、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的构建

首先,庄老师认为主题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符合现实性,又要对儿童经验有一定的挑战性。她强调无论做什么主题,都要有一个总目标,总目标里要体现整合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制订的教学目标只是单纯体现本节课的目标,没有真正从主题的核心概念构建一个总体的发展目标,从而不能促进儿童的多元化发展。其次,在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很多教师往往都是以自身的喜好来确定,没有考虑儿童所熟悉的、所喜欢的事物,这样不利于幼儿构建新的知识经验。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里都有主题墙,感觉只是表面存在,相对应的调查表不见踪影,更没有区域活动的呼应和主体性活动的游戏,这些都是我们多数教师存在的共病。庄老师提倡的理念是:主题统领、领域渗透、教学和游戏相互融合。我们不能单存走教学的唯一路线,一定要把教学和游戏相互结合起来,以课程为依托,在选择、整合、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生活环境资源,构建园本化的主题课程实施体系。庄老师举了一个实例:以交通工具为主题课程,在讲解船这种交通工具时所给出的船的主题活动网络时让人一目了然,让儿童通过想象用语言来表达未来船的样子,展开幼儿想象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庄老师能想到的有关船的民间故事,通过讲故事来进行对幼儿语言方面能力的培养等。

二、《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给了我们正确的导向

细细回味,品味到了教育的真谛。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达到真正有效?庄老师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一)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实现目标的有效性

作为老师大家都知道目标确定的原则是围绕教学内容来确定的三维目标:第一个层次是认知领域、知识技能的目标;第二个层次是智力、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三个是关注情感、态度、社会性发展目标。许多老师都是按照以上来设定目标的,有些时候目标设定得过多、太过宽泛,或者太笼统又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目标就失去了它的有效性。针对这些问题庄老师给出了几点建议:(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无论是什么教材,首先要进行重组和分析,识别教材的课程潜能。(2)教师要高度关注幼儿。备课时要考虑幼儿的先前经验、背景、个性特征和已经掌握的技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更要有孩子。(3)教师要经常积累经验和课后反思教学。优秀的教师有一种风格就是教师的日常积累和反思:积累失败与成功,反思自己的经历,与心灵对话,认真学习他人经验,接受各类培训。

(二)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只想让幼儿去死记硬背知识,每次上完课后,不做提升,不做总结,有些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孩子说的话一样东一句、西一句,没有逻辑,没有让孩子领悟到实质性的东西。庄老师认为幼儿学习要倡导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发现学习、游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无论哪一种学习重要的是发展孩子的各种思维和创作能力、提升素质,这才是孩子终身受用的。幼儿教育是启发性的、基础性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去记忆知识,而是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要让他们用动作、用语言、用图画,用多元的方式去学习、去表达。

(三)有效课堂应该做到简单、真实、自然、有效

老师经常听课、上示范课,我们经常是“看课件课”,把连环画、图画书,扫描了一幅又一副,放给小朋友看,大篇幅地讲,这是很多老师的通病。庄老师提倡的是,“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的课堂。每一节课要找出关键的和重要的,对儿童各项能力发展有价值的,让孩子来讲、来想、来学、来表演、来迁移。组织教学就是调动孩子原有的经验,帮助幼儿建构新的经验,课后拓展、迁移经验。老师不要过多地关注形势和操作,例如,我们在设计“动物找家”“九宫格”等情景游戏时创意很多,设计很多花样,可是数序概念,从左到右还是从下往上,教师都没有做铺垫,花架再多却没有预想的效果。又如,在学门牌号码时,教师说他家住502,然后就问孩子,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孩子根本不清楚。在学习门牌号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些调查,小涵家住什么地方,小朋家住哪里,幼儿就会回答我家住山水花城84号楼1单元302,等等,然后再问302是什么意思,孩子很容易就能回答出3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再来学习门牌号就很容易了。我们要分析教材,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真实、自然、有效。

作为在一线教学的教师,要把读书作为一种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既然选择了教师,我们就应多读书,读好书,发挥自身学习的正能量,让读书丰盈自己的生活,让读书提升自己的品味,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勤奋的读书人,专业的教书人!

篇4:读《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有感

但是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教师应写的计划列表,我觉得既全面又实用,还有科研性和人文性。且看他给小学各年级教师开列的计划表: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书目。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

3.要跟学生进行谈话时使用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段。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熟记其正确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特别要单独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整个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直观教具的大致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这个列表看起来很散,但一个重要的灵魂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是真的智育计划。老先生在《智育的真谛》这个建议里明白地说:“真正的智育是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学生要走进自然,通过观察自然学习思维,培养思维。因为智育的形成很复杂,所以需要教师做周密的计划,作持之以恒的坚持。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小学教育的教师队伍要相对稳定。而现在的教师队伍的流动很大,好多农村学校都存在英语教师严重不足的现象,只好让有些教师临时改行;而城镇的英语教师又多,很多人改行去教些无关紧要的课。这是不是教师资源的巨大浪费?小学一般较为科学的做法是一二三年级一循环,四五六年级一循环。因此,一个教师在一个学校要呆至少三年。这样才有利于学校教学常规的有效秩序发展。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列表里,跟阅读有关的就占了两条,可见他对阅读的重视。但是我们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怎么样呢?在初一我做过统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小学生没有一本长期拥有的刊物,大部分男生没有一本课外书,就是有也是作文书,很多孩子家里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书。

学生的阅读量不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的读书气氛不浓;二是社会影视的冲击;三是老师学校的引导不够。阅读是个脑力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里用了一个词“诱使”,原话是“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他用了“诱使”而不是“引导”,我觉得大有讲究。儿童就是一张白纸,就看我们成人怎么涂画。

农村家庭注重孩子教育但自己有文化知识的不多。现在是经济社会,成年人在满世界找钱,孩子就只有跟着祖辈。家庭现在最关注的就是他们的温饱问题,至于智育发展,似乎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而那些家庭教育相对好点的学生,成绩好了,家长有更高的要求,把孩子送到城里去读书。这样在农村的学生群体里,整体读书的气氛就更不浓了。

现在是电气化时代,电视进入了每个家庭,电视也成了现今孤独的缺少关爱的孩子们的最好的消遣工具。电影电视比书本更具有诱惑力,它成功的“诱使”孩子们爱上了它。电脑也呈蔓延之势,农村城镇家庭有电脑的不在少数,初中生大多都会上网,学生对网吧的惦念比对书本的惦念要迫切得多。网络也成功的“诱使”孩子们爱上了它们。

面对这些强大的诱惑,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微不足道。何况引导学生阅读又是一个综合工程,教师要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细心观察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成功的吸引学生看你给他精心挑选的图书。

至于对学习困难儿童特殊开列的书目,这是在教师群中绝少见到的现象。喊了几十年的“培优辅差”,只见培优,没见几个真正关心后进生的教师。其实有心人观察细致的话,你可以发现,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是真正的弱智。大多都是被耽误的。我曾经教过一个后进生的地理,老师们说他不认识字,但在地理课上这个孩子听得很认真,我试着让他回答问题,他答的也正确,但要他单独作业就不敢下笔。我给他读题他做,选的答案一个不错。这样的学生你能说他智力有问题?所以,中学教师见到这样的学生都很心痛也头疼,要帮他补习小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不帮他补他又只能混。混到无聊的程度就开始违纪,一违纪老师要批评,批评多了又伤学生的自尊心,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而继续违纪,因而就成了班主任最头疼的学生。

做尽量挽救自己学生的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同事们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一个理智的领导者。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这么优秀的教育智者。而我们教师要秉承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教育理念,尽自己最大的,让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篇5:读《纸钢琴》有感

本文讲述了一位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拼命地去工作。原因是为了给酷爱音乐的女儿买一架钢琴,就这样度过了五个春秋,终于凑够了钱。可是,钱又被小偷偷走了。父亲很无奈,于是含着泪给女儿做了一架“纸钢琴”。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我读到“父亲一天比一天忙。每天,父亲总是很早就出门,然后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他的身上沾满了泥灰。父亲太累了,每次回来都来不及洗澡便倒头大睡。可是第二天,当全家人还在睡梦时,父亲便又出门了。”从这一段话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太伟大,太无私了。我读到这一句时,鼻子一算,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我从“他的身上总沾满了灰尘”中,感觉“父亲”干的一定是粗活累活――搬砖头、扛沙袋等。当我读到“女儿回家了,一进门就看见了客厅里泪流满面的父亲,他的手上拿着用纸板做成的钢琴。”虽然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看到“父亲”这么疼爱自己的“女儿”,感觉“父亲”太了不起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联想到了我的爸爸。

记得有一次,老师对我们说:“区里边要把背诵的古诗打印下来。”大家都不屑一顾,唯独我一直记在心上。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二话没说,一直坐在电脑旁给我打印。到了晚上,我早早的进入了梦乡,而爸爸却还在给我打印,生怕第二天我交不了作业,老师批评我。当我第二天醒来时,发现爸爸变成了“熊猫”,我感动极了。

篇6:读《钢琴小精灵》有感

我看了一本叫《钢琴小精灵》的书,下面我就给讲讲!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丹妮尔的小姑娘,她不喜欢弹钢琴,但她的父母却给她买了一台钢琴。一次在弹钢琴的时候,意外发现的钢琴里发现一个小精灵,这个小精灵就是钢琴小精灵。丹妮尔弹琴就可以喂饱它了,不爱弹琴的丹妮尔不得不天天弹琴。通过丹妮尔和小精灵的谈话,丹妮尔了这个小精灵因为淘气进到了一架钢琴,这架钢琴被丹妮尔的爸爸买回了家,就这样小精灵和家人分离了。丹妮尔决定要帮助小精灵,就与弟弟一同帮助小精灵,弟弟卡斯帕又叫上朋友提莫,他是钢琴制造师的孩子。他们发明了“X计划”,帮助小精灵找到了家人,并为他和他的家人们找到了很好的归宿。

自从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就想象着的古筝里也有一个古筝小精灵,也天天弹琴。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丹妮尔是个很善良的小女孩,她不但没有告诉她的家人小精灵的事,还帮助小精灵找到家人。这个小女孩也是一个为了付出的人,他为了喂饱小精灵,就天天弹琴。我们也应该学习她。

篇7:父爱无价——读《纸钢琴》有感

每天,女儿都痴痴的听着,她是多么想能成为音乐大师,脸上充满了向往和满足。这时,她的父亲心中就有了一桩心事——要为女儿买部钢琴。

父亲每天努力工作,回来时都累得精疲力尽,就是为了满足她心爱的女儿的一个小小的心愿,父亲通过几年的奋斗,终于凑好钱了,父亲认为奋斗是值得的,但钱被盗了。

多么可恶的小偷啊!他把钱都偷光了,但是他不知道,这是父亲几年艰苦奋斗才换来的,这是他的心愿,也是女儿的心愿,但他却浑然不知。

父亲已经泪流满面,但他仍送给女儿一部纸钢琴。父亲已十分苍老了,这次钱被盗,对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孩子,让自己受苦受累都在所不辞。父亲整天四处奔波,到处赚钱到底为了什么?他只是为了让女儿的心愿完成,每天身上沾满了尘土,顾不上好好打扮好好休息。

女儿回家了,一进门就看见了客厅里泪流满面的父亲,她也十分懂事十分孝顺,自己在纸钢琴上欢快的弹起来,做出弹钢琴的动作,父亲难过的流下了泪水„„

我的父亲和这位父亲一样,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为了我的生活学习,也是四处奔波,不辞辛苦,晚上回家也十分劳累,也不忘帮我收拾书包检查作业。

爱的水滴聚集在一起是爱的小河,爱的小河聚集在一起是爱的湖泊,爱的湖泊聚集在一起是爱的大海,父爱无价,我们要珍惜父爱,不要报怨这不好那不好,好好的孝顺父母吧!我想让大家知道,父爱是坚韧的,父爱是深沉的,父爱是厚重的,父爱——无价!

篇8:读钢琴教师有感

关键词: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提升学历

2012 年6 月, 我大学毕业就来到了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从一名大四的学生一下变成了别人眼中的老师。刚来的时候走在校园里, 我总觉得我还是个学生, 和他们别无两样。只有在上课的时候, 成熟的穿着才让学生觉得像个老师。3 年多来, 虽然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 但是严格的讲我还是一名新老师, 不管是从教学质量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大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有几个观点对我的影响很深刻, 我就这几个观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一个阐述:

在文中作者提出, 提升学历, 提升职称, 提升教学能力, 提升科研能力就我自己而言, 我深刻的感觉到了本科学历对于一个大学老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13 年我参加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在职研修班, 希望通过追求更高的学历满足这份工作的需求。职称上我是助教, 我希望在获取研究生学历以后, 能够加快我讲师职称的获取。最关键的是提升教学能力, 这是学生最直接的要求, 我们的职责是传道解惑, 那么学生肯定不希望他的老师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所以, 我需要靠不断的学习来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需要尽快完成从学习者到教育者、从学生到教师这些角色的转换。

1. 高校教师应该既具有解决“教什么”这一问题的学科专业知识, 又具有解决“如何教”这一问题的教育专业知识。只有把“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都解决的高校教师, 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 在二外教学过程中, 我认真执行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 认真上课, 认真辅导和认真批改作业。每一节课上课前, 都认真备课, 准备文化知识和相关西语国家的视频资料, 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每一节课我都认真上课, 认真对待每一个45 分钟。除此以外, 每一课我都会听写单词, 全批全改, 督促同学们牢记单词和坚持西语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方面, 课程较简单的, 所需的备课时间较短, 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若课程较难, 知识较复杂, 需课前花大量的时间, 且讲解上不那么清晰准确, 因此一方面要不断总结, 第二次授课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 课前多下功夫, 查阅资料, 让课堂效果得到最佳。

2. 关注自身阶段。从学生身份转变成为教师身份, 大学教师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状态与课堂控制.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很少考虑还要学习、借鉴和应用本门课程教学已有教学学术理论成果来开展教学。教学经验来说, 一开始零经验, 第一次踏上讲台, 头一夜心脏一直砰砰响, 没有睡好觉。虽然准备好了材料, 但当看到那么多学生, 大脑一片空白又或者准备好的资料才上到1 节课就所剩无几了, 学生问的问题我也一时转不过弯, 学生较高的期望值和实际情况的差距, 让我刚倍感压力, 每天都生活在紧张之中。本以为工作了, 会比读书轻松很多, 以为大学老师就是上完课后拍拍屁股走人, 以为晚上可以吃着西瓜看看电视剧, 事实却大相径庭。早晚自习, 互相听课, 批改作业, 半期考试, 备课, 说课, 公开课, 压得我快窒息了。3 年走来, 6 个学期, 想过放弃, 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的我虽然不是最完美的, 但是已经调整好了自己, 上课不再紧张, 准备好上课材料丰富而有趣, 镇定自若的授课, 不断提升的课堂掌控能力, 这些都是我的进步, 同学们的反应也越来约好了。

3. 关注教学内容阶段。这一阶段往往开始于大学新教师的第二或第三轮的教学时间。老师关注的是课程与教学内容是否全面、科学而丰富, 因而往往会花大量时间备课, 以便在课堂上顺利呈现教学内容。比如二外, 刚开始带2011 级的学生, 第一遍的时候什么都是新的, 包括备课, 我们以前也没有用过这本教材, 在教课时难免有不足的地方。只后, 我又接手了2012 级, 2013 级的二外, 第二遍, 讲课的时候, 无论是是对知识深入的探究还是对课本的形式的呈现, 或对学生的要求, 都要明显好于之前。而第三遍就更加的熟悉, 课后花的时间也缩短了很多, 也尝试着加入一些新的东西, 举一些新的例子, 同学们感兴趣的例子,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以外, 对课堂的控制也显得更加轻松。于是也开始有时间关注学生本身以及老师自身的发展。除了二外, 我还上过口语, 精读, 泛读, 听力课程。虽然好多课程还没有机会让我上第二遍, 我相信, 10 年, 足以让一个老师能够熟练掌握这些课程, 之后的备课都是补充知识而非新课, 这样老师对课本更加熟悉, 上课效果也会更好。学生也会更快的汲取知识,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关注学生阶段。这一阶段通常要到新教师的第四或第五轮以上的教学时间才开始。开始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探索通过课上提问与课下师生交流来了解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方法, 开始关注如何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上课时候我会观察同学们的状态, 比如要打瞌睡的, 我会叫起来回答问题, 作为警告和提醒。比如讲话的, 我也会眼神示意。比如状态不好的, 我会关心是不是生病了, 等等。这样, 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只是讲课的, 而是朋友, 可以交流, 也有利于老师对班级进行更好的管理。

篇9:读钢琴教师有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书,作者通过描述个人的心理经历,直面那些为教学所恐惧、所纠缠的痛苦心灵的经历。帕尔默告诉我们,“认识自我”是核心问题,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教育是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帕尔默认为,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不管他的教学技巧怎样纯熟,我想,他也不会把学生教好。

篇10:读《钢琴小精灵》有感(共)

最近,我读了一本国际大奖小说,它的名字就叫做《钢琴小精灵》。

这本书的主人公丹妮尔是一个很不喜欢弹钢琴的小女孩。在一次机缘巧合中,她碰见了一个钢琴小精灵——克雷琛多,知道了他是以音乐为食。为了让钢琴小精灵每天都吃得饱饱的,丹妮尔便开始努力弹琴,有了进步。之后,克雷琛多告诉丹妮尔他与家人分开的事情,丹妮尔决定帮助克雷琛多找回家人,而且要用自己弹奏的钢琴曲来喂饱这一群小精灵。

丹妮尔是怎样从一个不爱弹琴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弹琴的孩子呢?这是因为小精灵克雷琛多告诉她,充满爱弹奏出来的音乐可以让他吃饱,而一道美妙的乐曲要比无聊单调的指法练习曲更有营养。丹妮尔便开始努力练琴,不仅把小精灵喂饱了,而且还将他喂养得胖胖的。

篇11:读《钢琴教师》

作者:(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

译者:宁瑛,郑华汉 出版社名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作者耶利内克是对音乐很有造诣的钢琴家,但她的最高荣誉是在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她作家的身份更出名。我不知道这部小说的女主角钢琴教师埃里卡·科胡特与作者有多少相似之处,能写出如此让人烧脑、烧心的小说,可见她并非“普通”人。女主埃里卡在单亲母亲四十年的“溺爱”中成了“分裂人”,一面是外表光鲜,谈吐风雅,散发无限艺术气息的女钢琴教师,一面是慵懒至极,心理孤僻,钟情于自虐的单身女人。年轻英俊的学生瓦尔特·克雷默尔的出现,唤起埃里卡“爱”的冲动,但她畸形的心理和性虐让瓦尔特望而却步,看着瓦尔特搂着其它女孩儿远去的背影,她将刀深深插入自己肩膀慢慢走回家„„小说“另类”的渲染不单是为了博眼球,更多的是在向读者强制输入由感观冲击带入的人性思考——“爱与被爱”、“施虐与被虐”,无论是埃里卡与瓦尔特的“性”,还是埃里卡母女间的“爱”,都批判着扭曲的人性在现实中的普遍性。小说用文字堆砌起的人物间的“爱”非常畸形,看不到真情,只有伤害、残忍、自卑,读起来压抑、沉闷、挣扎。唯有读到对音乐的描写时,才能体会一丝鲜活,找到片刻平静。如果你有兴趣观看同名电影,一定要做好面对血腥镜头的准备。

水舞青风月

篇12:教师 读国学有感

平湖二小

杜英

在八国联军铁蹄下、又经历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践踏,我中华民族依然傲立于世,这源于我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深厚更是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所昌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仁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华都浓缩于《国学》,《国学》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最近我开始阅读《国学经典》。让我对国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教育理念。让我懂得了如何学习、如何教育学生。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关于教学方法

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之前我对“因材施教”知其名却体会不深,我班有好几个学生不爱学习,经常不完成作业,于是我每天空出时间监督他完成作业,可收效不大,因为过后给他相同的题,他还是不会做。当我看到“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时,我细细的反思了我的教学方法,不仅耗时、累人,还没有收获。我的教学行为到低存在那些不足。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

孔子无论上课还是答疑,都非常注意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深奥的道理。我想,他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讲究教育方式方法,这是我们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

此外,《国学》还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如何获得快乐、如何构建和谐……。

篇13:读钢琴教师有感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这是书中第58条建议:“用记忆来代替思考, 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 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 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作者在这条建议开篇就这样写道, 然后运用了翔实的资料证明为什么本来有着敏锐牢固记忆力的学龄前儿童, 在入学两三年后变得记忆迟钝起来。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 常常因学生记不住某个单词、某个概念而着急上火, 甚或批评体罚。读过这本教育著作, 我方才如梦初醒, 是我们将孩子的头脑变成了知识的储存所, 变成了各种真理、规则和公式的堆栈。你看看, 每逢考试前夕, 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 被不同科目老师轮番找去, 然而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仍稀里糊涂。读过先生的书才知, 其实, 怪不得孩子, 是我们违背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 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 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 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是我们太注重用一份试卷、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了。人是自然的, 你想, 自然的东西能用一个砝码来标明它的价值吗?想想平时的教学, 往往只为考核、考试而多了让学生记忆背诵的东西, 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 忽视了引导学生用思想去钻研因果, 去认识大自然的奥妙。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 学生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是用到思考上。

看看国外的某些教学, 课堂上学生似乎很随意, 老师提出问题后, 不是让学生正襟危坐地听讲或进行花样繁多的表演、活泼热烈地讨论, 而是引导学生亲自搜集资料, 实践操作, 寻找答案, 图书室、档案室、社会、大自然成了他们的课堂,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得出自己的结论。反思我们的教学, 虽说现在有不少课堂是启发式教学, 然而, 多数情况却往往是迫于考试的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受多年惯性教育的影响, 不由自主地去灌输, 逼迫学生去记、去写, 做许多机械性的工作, 与此同时, 老师也在做着很多应付性的无用功, 因此也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阅读决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说,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要靠补课, 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读书越多, 他的思考就越清晰, 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我们的阅读量小, 视野狭窄,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远的不说, 就拿四大名著来说, 我们当教师的读完全部原作的又有多少人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们的阅读量少, 又怎能妙笔生花呢?

现代教育中的张扬个性, 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是很好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自然人, 既然是自然的, 就要培养其自然的天性, 不能扼杀其率真、自由、天然的本性, 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 认识自然, 这样才能激发其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能源, 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 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想想一个学期下来, 我们教师究竟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指导观察过多少次呢?家庭教育中又有多少家长舍得让孩子去做环游和社会实践呢?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课《乌塔》, 讲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德国小女孩, 通过平时参加社会劳动挣钱和家长的资助, 利用假期独自去欧洲游历的故事。这之前, 孩子整整做了三年的准备。——自己查阅资料, 购买用品, 遇到问题自己思考如何处理。想想我们的老师家长, 往往顾忌太多, 或怕生气劳神, 或怕出现安全问题, 而让学生固守校园和家园, 不能引导学生亲近自然, 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指导其观察, 我们的学生又怎会深入思考呢?一说作文, 老师学生都犯头痛, 作文教学, 仿佛成了一个难以攻克的癌症。试想, 学生不会观察, 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新发现, 又怎么会有话可说可写呢?

所以, 我想, 老师首先要打破思维的遗传性, 更新观念, 从培养应试型人才转变到阅读型、观察型、思考型人才的轨道上来。当孩子学会了思考, 他的人生便会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中心小学)

篇14:读《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有感

文章提出“教育素养首先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授与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师除了要广收博采,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信念。可见,教师只有拥有了深刻的知识,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河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教育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才能使你达到教育技巧的巅峰,到达通往师生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正如培训中我们学到的读书使人明智。因此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教育素养。

其次,教师的教育素养还包括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有观察构成的”,因此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那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科学真正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教育学生。所以,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第三,教师还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教师独特而鲜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是沟通师生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苏霍姆林基强调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是艺术化的,是表意准确而且形象鲜明的,是善于运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架好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的。艺术化的语言将形成一种教学的风格,感染学生,震撼学生。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为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打下基础。

正因为教师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课文的艺术世界,一个是学生的心理世界。这两个世界都丰富如浩瀚的宇宙。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发、去探索。

总之,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们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深刻的体会。让我们懂得了作为一位好教师,不应该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播者,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在立身做人诸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要用高尚的追求,严谨的治学、百折不挠的奋斗热情、精练而逻辑性强的语言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品格。

通过学习我们也发现自身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与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教育素养差距很大。在繼续教育培训中,尽管强调要求老师读书,读书,再读书。但我们自己只是从表面了解到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却没想到多读书会给自己、学生带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们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多拿出时间来细细领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以其精髓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

篇15:读有效教师有感

《有效教师》不像平日里的理论书籍那样枯燥无味,整本书中都自自然然的书写着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字字散发出来的是执着的人才有的努力与付出;句句相连的是倾心于教育的人才有的思考与奉献;篇篇倾谈的是充满热忱的人才有的智慧与希望。正如文中的提问“什么是有效教师?我怎样成为一名有效教师?这需要多长时间?”这么简单的几句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多少个日日夜夜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却看不到前方的路标,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

在这本书中,写了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这些经历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有什么样的精神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态度的创造与给予。教书时间长了,有的教师教学硕果累累,但有的教师却停滞不前,似乎对工作失去了热情。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持的态度不同。平庸者经常埋怨出身低微,埋怨领导偏见,而很少静下心来想想自己。魏书生说过:“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的亲身经历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成功源于热爱,让爱伴我们走向教育的高点。《有效教师》这本书从有效教师的内涵与发展目标、发展环境、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发展策略和发展性评价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基本理念和实践报告指导。

《现代汉语词典》对“效”的解释是“效果,功效”,其词条包括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综合起来就是各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和作用。有效就是高效能。“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高效能就是效果、效率、效益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注重效果、提高效率、改进效能、追求效益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日夜探寻、反复实践的课题。

篇16:读《非常教师》有感

《非常教师》是一本独特的书,打开目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非常教师是有个性的教师”、“非常教师是有激情的教师”、“非常教师是深谙教育艺术的教师”、“非常教师是了解学生内心的教师”......这不都是初登教坛的我急于实现的梦想吗?我距离他们,还有一段很远的路,但是我会努力的。

《非常教师》中收录的20位教师对工作非常热情。他们有个性、有激情、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爱,懂得教育的艺术,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这里的教师,都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书中的“非常教师”别具一格、魅力四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天空中勾勒,天马行空地绘出除了他自己,任何人也无法绘出、无法忽略的一片风景。

很久之前看电视就知道了周思成这样的人,那时候还以为他是一名艺人来的,后来知道了是新东方的英语教师都很吃惊,很佩服。后来看了“英语课上跳艳舞”周思成的例子后,想想自己的课堂,感到无比的汗颜。周思成充满激情,不仅学过舞蹈,还练过声乐,唱过美声,学过小提琴,所以能在课堂上大跳艳舞赢得学生的一致追捧。所以他备受学生拥护,他上课时,屋内有学生偷偷录像,屋外有学生目不转睛偷听。

任何课堂知识获取的过程,几乎都是令人沉闷的,必须全神贯注,方能让自己的脑袋保持清醒。“艳舞”老师周思成,不过是利用了一

种另类一点的手段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而已。并且他风趣幽默与严格要求并重的讲课风格已经造就了高满意率和通过率,这才是重要的,艳舞的正面意义已经毫无疑义。

我们大多数人难有周思成老师如此出众的艺术细胞,但是我们可以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面对在我们课堂中,学生不注意听讲,不积极参与课堂,我们常会大为光火。可回头想想,我们的课是否能吸引学生?学生爱听吗?我们是否关注学生、注重“生成”?我们的语言有趣吗?引导得法吗?我们的课堂愉快吗?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非常教师们采取学生喜乐见闻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与学生是好朋友,了解学升内心,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上一篇:老峰一小汇报材料下一篇:学生代表在期中考试总结会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