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玉 韦应物

2024-04-21

咏玉 韦应物(共4篇)

篇1:咏玉 韦应物

咏玉,咏玉韦应物,咏玉的意思,咏玉赏析 -诗词大全

咏玉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体裁:五绝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篇2:咏玉 韦应物

咏玉,咏玉韦应物,咏玉的意思,咏玉赏析 -诗词大全

咏玉

作者:韦应物朝代:唐体裁:五绝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篇3:韦应物赠答诗中的深挚情怀

关键词:韦应物,赠答诗,深挚情怀

大历年间是唐诗由盛唐转入中唐的过渡时期, 韦应物是这一转变中的重要诗人。历来人们对韦应物的诗歌风格多以“高雅闲淡”概括, 其气貌高古、清润闲淡的诗风也多为人推崇, 因此有“王孟韦柳”的并称。与韦应物同时代的白居易在其《与元九书》中感慨:“近岁韦苏州歌行, 才丽之外, 颇近兴讽。其五言诗, 又高雅闲淡, 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 谁能及之?”宋代苏轼则认为韦柳二人诗风绍承渊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非余子所及也” (《剑溪说诗》) 。可见从韦应物当时至于后世, 人们都较多地关注到韦诗中高雅闲淡的的特点。

事实上, 在韦应物诗集中, 不仅有数量较多的山水田园诗, 也有大量的赠答诗、酬谢诗等抒写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这一类诗往往表面看来不着笔墨、高古淡远, 实际蕴含着深深的人伦关怀, 言简而意长, 语浅而情深。《寄全椒山中道士》是一首怀想山中友人的诗作:

今朝郡斋冷, 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乍看此诗, 清泠如秋水, 不细读便不能体会作者内在的深情。首先一个“冷”字, 不仅带来了郡斋秋雨冷寂的气氛, 也让人体会到作者心中的“冷”, 这是作者真切的感受。在郡斋中觉得寒冷便想念起山中的友人, 不是感情深挚的人恐怕不会如此细腻和深情。诗人推己及人, 怀想友人:他是不是也在这秋雨的深山中感到冷寂呢?便欲前去送酒探望, 然而再进一层想, 恐怕道人超世脱俗, 踪迹难觅, 落叶满山, 何处可寻?南宋吴沆《环溪诗话》卷下云:“作仙道僧佛诗, 要冲淡潇洒, 韦苏州诗云:‘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此等句超在尘外。”诚然, 全诗层次递进, 气氛萧疏, 然而由思念之切, 到欲寻之喜, 再到难寻之惆怅, 情韵深长, 耐人寻味。后来苏东坡和句“寄语庵中人, 飞空本无迹”不如韦应物, 盖因韦诗情发于内心实感, 而自然流于笔端, 故浑然天成, 意境高远。作者不刻意“用力”, 不直写自己内心的悲凉, 只是通过想象的意象、气氛的渲染, 将浓厚的深情通过淡淡的笔墨氤氲出来, 虽不着痕迹, 而读者自能感知而共鸣。

诗人善于将浓郁的深情蕴藏在暗淡的景物中, 借平静的气氛抒发内心萧索的感情, 如“庭树忽已暗, 故人那不来?” (《同德阁期元侍御、李博士不至, 各投赠二首》) 、“谁言不同赏, 俱是醉花间。” (《沣上醉题寄涤武》) 、“想子今何处, 扁舟隐荻花?” (《答李翰》) 、“为君量革履, 且愿住蓝舆” (《送丘员外归山居》) 等都是简单闲淡的短制, 然而无不蕴含着对亲友的浓浓怀想。

以疑问作结也是诗人将浓郁的感情融入诗中的手段之一。赠答诗以问句作结, 不仅使得诗歌意境悠远, 含义无穷, 也能引起对方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如“忽忽何处去, 车马冒风尘” (《赠崔员外》) 、“对琴无一事, 新兴复何如” (《赠萧河南》) 、“何处孤舟泊, 遥遥心曲违” (《送元仓曹归广陵》) 等, 都以其结句充分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心和深情寄怀。《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一首也是:“前舟已眇眇, 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 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 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 广陵何处在?”诗人寄意远方的亲友, 将思念之情蕴于景物的描绘、环境的渲染和平静的叙述中娓娓道来, 感情愈发积蓄, 直至诗歌结尾发出一声怅然长问, 意味深长, 思亲怀家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上述几首赠友诗的感情只是一种淡然的抒发, 那么《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则更有老来逢旧、老泪纵横的沉重人生感慨: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 淮上对秋山。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说:“诗题‘喜会’, 诗情却喜中有悲, 悲中有喜, 一喜一悲, 时今时夕, 随情跌宕, 不胜今昔之感, 因成佳制。”诗人与故人相遇, 不由得喜不自禁, 然而感情却又是复杂的, “流光容易把人抛”, 一别流水十年间, 四目相对, 双方都已鬓发斑斑、垂垂老矣, 想起这些年天各一方, 沧海桑田, 时光荏苒, 物是人非, 这笑便也只有变成了含泪的笑。除了能自嘲老朽, 以“淮上有秋山”解嘲, 还能如何呢!个中无奈与沧桑、凄凉与寥落, 诗中并未直接表露, 然而读此诗、想其景, 谁能不如身临其境, 潸然泪下!“节奏的舒缓使诗人情感的表现平淡, 平和;平铺直叙使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1这首诗明白淡然, 然而语浅情深, 节奏流动, 跌宕起伏, 其背后却包含着对人生、对亲友的深挚感喟, 发自肺腑, 而能动人衷肠, 可以说是韦应物赠答诗中看似平易、实则情浓的突出代表。

萧疏中见空阔, 平淡中见深情是韦应物诗歌最显著的特点。韦应物赠答诗中也有山水田园的意象描写, 然而和陶渊明、谢灵运以至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相比, 韦诗不是为写景而写诗, 乃是情到深处, 即景抒情。陶渊明采菊避世, 王维参禅悟道, 孟浩然清淡闲适, 唯韦应物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深挚友情。

因此, 我们认为, “高雅闲淡”只是其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韦应物是大历年间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 内容博杂, 其中确有大量风格接近陶渊明、孟浩然的闲淡之作, 但也不乏语淡情深、真挚感人的作品, 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追求。

要之, 韦应物赠答诗中对于友情、亲情、爱情的摹写自然流露、不求雕琢华丽, 而抵达内心深处, 充分表现了对亲友人伦的真挚关怀。在这一点上, 韦应物和与其并称的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都有明显的不同, 他不是优游云外、闲云野鹤的隐士形象, 反而更有杜甫关怀现实的倾向。因此, 我们认为, “高雅闲淡”的论断只是就韦诗的语言特点和表面特征来说, 难以括其全貌, 用“语淡情深”或许更能观照韦诗的整体风貌。

参考文献

[1]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篇4:韦应物“流丽”诗风研究

关键词:韦应物;流丽诗风

李肇《国史补》记载,“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锁居焚香扫地而坐”[1]。这往往让人认为,韦应物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在评价韦应物诗歌的时候,历来也总以平淡自然为概括。“朱熹谓‘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晦庵说诗》),方回评其诗为‘淡而自然(《瀛奎律髓》卷八),翁方纲谓其诗‘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石洲诗话》卷二),无不以平淡自然作为韦诗的主要风格特征。”[2]而实际上,在古淡自然的诗风之外,韦诗还有流丽的一面。而我以为,韦诗中的流丽是其最具个性化的艺术特色。

一、如何理解“流丽”

说到“丽”,一定是指,诗写的有丽色,有美感。当人把它用作形容词时往往会采用美丽、华丽、绮丽等词语。但是,很少有人用流丽去形容什么。而“流”字,如果组词,一般是“流动”、“流畅”、“流泻”这些词,它们都有一种动态的感觉在其中。因此,当“流”去修饰“丽”的时候,它给人的感觉一定不是死板的,也不是颜色浓重、富丽堂皇的,而应该是一种清灵动感的美。相比“华丽”、“绮丽”,更淡雅一些。

韦应物的诗歌风格,常被提及的是“古朴冲淡”。譬如以下几句:

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绿荫生昼静,孤花表余春(《游开元精舍》)

衰莲送馀馥,华露湛新秋(《楼中月夜》)

雨歇林光变,塘绿鸟声幽(《月晦忆去年》)

半雨夕阳霏,缘源杂花发(《月溪与幼遐》)

清诗舞艳雪,孤抱莹玄冰叉(《答徐秀才》)

艳雪凌空散,舞罗起徘徊 (《乐燕行》)

实际上,这些句子在冲淡外,更有流丽的一面。韦诗的语言修饰感很强,特别是他的用字,比如“舞艳雪”、“生夏凉”、“吐华月”、“生昼静”等,都是很机巧的。他的用字让人会关注到某个点上,不像王维,让人产生的是对某种意境的遐想。

譬如“流云吐华月”这句。云和月都有修饰词,流云指的云在流动,而且这种云不是一团一簇的,而是狭长而熙攘的,像流水。诗人形容月时,用的是“华”,不是“明”、不是“皓”。明月,是一种很平白的写法,而皓月,突出的是亮;只有华月,除了有柔亮之光外还有华彩之感。人平常看月亮,有的时候它的颜色是浑浊不清的,多色合一的,我想这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感觉。因此,当一首诗的色彩感变强的时候,便可称之为“丽”。此外,他还用了一个特别生动的动词“吐”,这个“吐”字就把流云拟人化了。虽然句子不过五字耳,却很是花了心思的。而王维的“明月松间照”与之相比,写法就太直接了,王维用最简单的词汇将意境营造出来,而韦应物,创造的是一个新颖的动画。

再如这首《南园》中的“水禽遥泛雪,池莲迥披红”。

如果说骆宾王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一个近景特写,那么韦诗就是用了长镜头。远远看去,那洁白的水鸟就像雪片一样在水中浮动。其中“泛雪”既写出了水鸟的颜色,又写出了水鸟此刻的状态;诗人写莲花好像披着一块红色的绸缎一样,一个“披”字把莲花写活了,并且“雪”和“红”在颜色上形成了漂亮的搭配。我认为这就是韦诗中的“流丽”,不乏对辞藻的修饰,充满了色彩间的映衬,动感而不艳俗。

二、何以成就“流丽”诗风

叶嘉莹认为,“韦应物是后来才学诗,所以一切都是有意的。小时候的学习,什么都不分,是非黑白善恶好坏都不知道,就那么一股脑的背。可是一旦已经长大,什么都是有意的,学习也是有意的,写作也是有意的。所以韦应物都是有意学陶学谢,于是他的山水田园诗里就有一类像陶渊明和谢灵运的作品。”[3]

我认为这个“有意的”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说是形成韦诗中流丽一面的动因。为什么他会写出“流丽”的感觉,因为他在写诗时有意为之。宋代诗人陈后山称赞陶渊明的时候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后山诗画》)。这是很难做到的,很少有人能够在作诗时不含杂念,作诗不为与别人争高下,不想借此留名千史。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道出了诗人写诗的一种追求,韦应物也不例外。但是若论作诗,不是说有意就不好,就不如无意的,而是每个人的“有意”所呈现出的艺术表达不同。而我以为,韦应物的“有意”就体现在“流丽”这一点上。

韦应物自己很认同“丽”这一点。他在诗中一再用“丽”来称赞别人的诗歌,譬如“‘丽藻颇为工《答韩吏部》),‘为文颇瑰丽(《送云阳邹儒立少府扶侍赴京师》),‘仰答高文丽(《春宵燕万年吉少府中孚南馆》),显然对丽藻表现出一种非常欣赏的态度。”[4]

胡应麟也说:“韦左司是六朝余韵,宋人目为‘流丽者得之”。[5]

六朝诗风追求的是辞藻的华丽和精美,以至于陶渊明在那个时代并不被人看好。可是韦苏州,他不仅承认词丽的一面,也非常欣赏陶渊明诗中的朴质自然。韦诗中的冲淡质朴其实与“流丽”并不冲突,比较他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便会发现,虽然都着重刻画山水风景,然而韦应物的遣词造句还是多了一分自然和随意。可以说,韦诗的“流丽”是一种建立在词丽之上的,具有圆融感及动态美的诗歌风格,正如苏轼对韦应物的评价是“发纤秾于简古”。

韦应物的诗,古淡之外流丽犹存。流丽是他独特的艺术审美,而古淡其实更像是一种心境。正是因为韦诗中融合了两种看似矛盾的艺术风格,才让韦诗在百花齐放的唐诗中,独拥一片芬芳。

参考文献:

[1]《韦应物诗选》 陶敏 王友胜选注 中华书局,2005:3.

[2]《韦应物诗选》 陶敏 王友胜选注 中华书局,2005:3.

[3]《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人》 叶嘉莹 中华书局,2007:97.

[4]《韦应物诗选》 陶敏 王友胜选注 中华书局,2005:11.

上一篇:那难忘的眼神作文下一篇:竹山路地铁站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