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业

2024-05-17

造纸业(精选8篇)

篇1:造纸业

造纸业涉税问题浅析

造纸是指用纸浆或其它原料(如矿渣棉、云母等)悬浮在流体中的纤维,经过造纸机或其它设备成型或手工操作而成的纸及纸板的制造活动。

一、行业特点

造纸行业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生产状况与工人技能和机械化水平有很大关系。

行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原料是麦草、龙须草、浆板、烧碱,主要辅料有乙氯、AQ等,主要动力为电能,主要燃料为原煤。

原材料的抵扣凭证多为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可抵扣进项税额相对较多。

二、采购环节

原料结构以木浆、草浆为主,需大量的木材、木片、收购麦草、棉杆及废纸;进口废纸、木片。这个环节大量使用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容易出现多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现象,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在收购业务的真实性上。

农产品收购发票是增值税抵扣凭证中唯一一种由纳税人自行填开、自行申报抵扣的发票,具有票面种类多、项目不一,使用范围广、填开金额大、抵扣税额大等诸多特点。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控措施,这一由企业自开自抵,未有任何认证制度约束的农产品收购发票,为不法分子肆意抵扣税款大开方便之门,成为基层税务机关无法控制的一大政策漏洞。特别是近年来在税务部门查办的一些偷税、出口骗税案件中发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和企业利用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生产货物或者出口货物进行偷税、骗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强农产品抵扣管理、加强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出口货物退税管理已成为目前增值税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解决办法:一是严格收购发票领用资格审查,抬高“门槛”把好关。对申请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的纳税人逐户进行事前审查,除对资格审查外,还应系统检查全年收购发票的使用情况,发现虚开问题的,一律取消自行开具收购发票的资格,确保从源头上监控好。二是制订配套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控,确保管住管好。制订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定期缴销制度,明确管理职责,以便及时发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巡查,对大宗单项收购业务由税源管理责任人随时查验,并同时检查库存有无突变,通过账实核对,以防库存材料“就地循环”,其他收购业务定期查验;企业收购业务必须遵循现金支付管理制度,超过支付限额1000元的一律采用银行转帐,并在纳税申报时报送《企业收购资金支付情况报告表》;完善收购发票开具项目设置,把销货人身份证明(包括身份证号)放到突出位置,必要时,对长期供货的销货人可要求其提供身份证明复印件。企业申报时,当月有收购业务的,必须持有税源

管理责任人出具的当期查验报告;5000元以上的大额收购业务税源管理责任人必须进行现场查验;严格区分流动小商小贩和购销批发商的划分界限,对农副产品购销商贩一旦定性,随时纳入税收管理,按照规定领购使用普通发票;对收购企业,凡是从批发商贩手中购进的,一律不得自行开票自行抵扣税款,而应从销售方取得普通发票,按照价税分流原则计算抵扣税款。三是实行内部制约法。即对收购单位完善内部传递手续,建立约束机制。在调研工作中,发现凡是建立健全了各项手续传递制度的单位,从收购到开票、结算整个过程是由多个岗位操作的,其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不易出现大的漏洞。四是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促进长效机制建立。在税务稽查中,应重点核查收购环节的真实性;其次是收购材料的损失及进项税额的转出情况;第三是对上游供货的规模较大的商贩进行追踪稽查,弄清到底是供货人偷税,还是企业虚开;第四是测算原定消耗定额和正常损耗率是否符合实际,对不符合实际的,应及时予以调整。通过税务稽查,逐步形成以查促管、以查促收、管查结合、精细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生产环节

在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基本固定,投入产出率基本稳定。如高强度瓦楞纸吨耗麦草1.8吨左右,投入产出率为60%左右;普通瓦楞纸吨耗麦草1.6吨,掺入稻草20%-30%以上,吨纸耗草量1.8-2吨,投入产出率为50%--55%。不同品种的纸耗电量有所不同,如高强度瓦楞纸吨耗电量380-400度;中强度瓦楞纸、通瓦楞纸吨耗电量为360-390度。单位产品的耗煤是基本固定,为0.63-0.75吨。纸车型号及所附带缸数不同、设备的新旧程度不同,日生产量也大不相同,如单台1092、1575、1760、1880、2400、2880、3200型纸车(双缸)日生产能力分别为5吨、8吨、10吨、13吨、15吨、17吨、20吨。纸车每增加两缸,日生产能力增加0.8吨。

生产一定数量的产成品由于耗用的原材料、动力(电)、燃料(煤)基本都比较固定、明确,在一定时期内耗用的原材料、动力(电)、燃料(煤)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比较确定,由于投入产出率相当稳定,从耗用的原材料、动力(电)、燃料(煤)可以推算出当期产成品的数量,对照帐薄、凭证上的产成品数量或金额,确定企业是否如实记录生产出产成品的准确数量。涉税风险点就在是否如反映产成品的数量。通过耗用的原材料、动力(电)、燃料(煤)的投入产出率进行验证,或者根据纸车型号、所附带缸数、设备的新旧程度推算出日生产量,再按照生产时间或停工时间,也可推算出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量,确定企业是否如何记账、隐瞒产量等违法现象。解决办法是企业按步就搬,一步一步做好记录,一步一步如实反映,不要过多的耍小聪明。

四、销售环节

(销售方式、出口、包装、印刷等)涉及销售环节涉及的问题较多,不如实申报销售收入或少申报销售收入,应视同销售的不计销售收入,出口虚假等不同的现象。如自产产品用于馈赠、宣传而不按视同销售处理,少计提增值税销项税金。红字冲销不合规定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这样涉税风险较多,绝大多数以偷税现象出现。

根据期初库存产成品数量+当期产成品的数量-期末库存产成品数量,可以准确计算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销售数量,再按照销售单价计算出应税销售收入,由应税销售收入减去申报的销售收入就可以得出企业当期少申报的销售收入。乘以适用税率可计算出少申报的增值税税款,因大多数都造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事实,定性为偷税是不用怀疑的。事实上企业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懂税收政策或计提税金不及时造成的,需要企业在这一方面加强政策学习和与税务机关多沟通、多咨询,因为咨询权是纳税人的一项权利,应当好好发挥作用。

作者:王富军

篇2:造纸业

发改委、工信部和林业局日前印发的《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伴随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造纸工业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规划》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造纸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并上市。

根据《规划》,到2015年,预计全国纸及纸板消费量1.15亿吨,比2010年年均增长4.6%;纸及纸板总产能为1.3亿吨左右,总产量达到 1.16亿吨,年均增长4.6%。到2015年,年产100万吨以上大型综合性制浆造纸企业集团要达到20余家,其中若干企业的销售额进入全球纸业排名 100强。通过加大企业重组力度,完善产业组织形式,逐步形成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规划》安排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开拓融资渠道。在扩大造纸行业间接融资的同时,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贷款规 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经济实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和企业。充分发挥和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造纸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 并上市;鼓励已上市造纸企业充分利用增发股票、配售股票、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再融资形式筹集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造纸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开拓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融资方式。

篇3:旧中国机器造纸业发展初探

欧洲于18世纪末迈入机械化造纸阶段, 而中国造纸直至19世纪70年代仍停滞在家庭手工业阶段。鸦片战争后, 进口机制纸的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纸市场, 在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下, 中国机器造纸业开始艰难起步。

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性质的机器造纸厂是上海机器造纸局, 由曹善谦、郑观应、盛宣怀等人于1882年筹资开设, 实收资本11万两白银, 1892年因经营不善而被迫折价转让[1]。甲午战争后, 国内又新增上海龙章、济南滦源、武昌白沙洲等十多个造纸厂, 但有近半数企业陆续破产或停产, 至1919年实际运营的造纸厂仅8家, 合计资本443.26万元, 年生产能力约0.93万吨。

五四运动至抗战爆发这一阶段, 机器造纸业发展较快, 其原因有二:国内出版事业发展迅速, 纸张需求骤增;进口纸因抵制洋货运动而受到抑制。1937年, 全国 (东北和台湾地区除外) 有机器造纸厂32家, 与1919年相比, 企业数、资本总额、年生产能力分别增长300%、202%、601%[2]54。尽管如此, 国产机制纸也只占市场总份额10%左右。

抗战时期, 机器造纸业遭到严重破坏, 大批沿海纸厂被迫内迁。因进口纸和机制纸骤减, 导致手工纸业畸形发展, 纸张消费量较大的上海也新建了一批手工纸厂, 计有鸿昌、环球、天丰等三十余家。这些纸厂规模普遍较小, 除打浆使用机器外其他环节皆为手工操作, 利用日光干燥法抄制传统版纸。此外, 各地还新设不少半机械纸厂, 如泰新、裕华、永安等。1945年起, 民营机器造纸厂逐渐恢复甚至还有扩建, 但从1946年上半年开始, 在美纸冲击下再陷困境, 至建国前夕全行业已处于瘫痪状态。1949年, 全国 (不含台湾地区) 仅有机器造纸厂64家, 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吨。

二、旧中国机器造纸业的技术设备与生产工艺

1. 中西近代造纸技术差距。

进入18世纪, 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停滞不前, 设备陈旧简陋, 生产周期较长, 故效率十分低下;而西方通过汲取中国传统造纸技术精华, 在理念、工艺以及原料来源等方面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自1798年法国人罗贝尔特发明连续抄纸设备后, 改良抄纸机、圆网造纸机、长网造纸机以及烧碱法制取木浆等技术陆续出现[3]3。其中, 长网造纸技术将竹帘换成铜网, 又增加了伏辊、压辊、烘辊及卷纸辊等, 形成从纸浆到成品纸的连续性作业。1870年, 磨石磨木浆工艺正式获得商业应用许可, 标志着近代机器造纸技术革命基本完成。

由于机制纸与手工纸的原材料、制造工艺截然不同, 两者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首先, 机制纸纸面光洁, 厚薄均匀平整, 纸张牢度强, 不易渗水, 可双面书写或印刷, 品类齐全;传统手工纸则表面粗糙, 质地松脆, 韧性较差, 极易渗水, 且只能单面书写印刷, 用途相对单一。其次, 机制纸产品质量稳定, 规格尺寸一致;手工纸因缺乏质量控制系统, 不同批次产品有较大差距, 常出现厚薄不匀、梢头轻重、水洞印等缺点。再次, 机制纸大多使用机械包装, 故还有张数充足、包装精美、破碎较少、损耗低等优点。

2. 旧中国机器造纸业技术装备状况。

19世纪80年代起, 在机器印刷业迅速发展的促进下, 中国造纸业通过进口机器设备、聘用欧洲造纸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以及出国考察、参与培训等方式, 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的初步转变。

在机器造纸业初步发展的前30年, 国内企业基本上都使用较先进的长网造纸机, 抄纸环节与西方的技术差距并不大, 但不能独立生产木材纸浆, 即使是纸浆生产所需器材和化工原料如铜网、毛毯、漂白粉、烧碱等也要依赖进口。20世纪20年代中期特别是1937年以后, 由于市场、战争等因素影响, 行业装备水平不升反降, 大多数企业使用旧式圆网造纸机, 而这些设备又多是国外报废、淘汰的旧货, 或者是由旧部件拼凑装配而成。更甚之, 多数设备一经投产绝少进行更新, 如上海天章西厂一号长网造纸机累计使用时间竟达72年之久。

上海机器造纸局于1884年正式投产, 所购设备较为先进, 有英国莱司城厄姆浮士顿公司生产的多烘缸长网造纸机一台, 计有76〃×48〃烘缸8只、6'×20'锅炉4座, 另有蒸煮锅、切布机、轧竹机、搅拌机、裁纸机等配套设备, 日生产纸张2吨。该生产线主要原料包括竹浆、破布、棉絮、废纸等, 可生产漂白施胶的洋式机制纸, 但上海地区并不产木料和竹材, 因此很快就改产连史纸 (白矾纸) 。

民丰造纸厂和华丰造纸厂均为竺梅先等人于1930年前后收购而来, 民丰厂系美制设备, 华丰厂除两座拔伯葛式自动加煤锅炉系英国制造外, 其余全是美制旧货。两厂设备相仿, 均分置三部。以华丰厂为例, 原动部设备有锅炉2具 (自动加煤) 、水汀引擎1具 (300HP) 、变速引擎2具 (150HP变速、100HP常速) 、发电机1具 (20KW) ;切料成浆部有切料机2部、蒸球3个 (14英尺) 、拖料车2部、打浆机4部、精浆机2部、储桨池4个;造纸部则有造纸机1台 (84〃圆网机) 、烘缸40只、轧光机及卷纸机各1部[4]664。

总的来说, 由于资金缺乏、进口纸倾销及政局不稳等因素, 中国机器造纸业整体技术装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在主要指标如造纸机网宽、抄速上, 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

3. 旧中国机器造纸企业的技术工艺水平。

尽管中国造纸业引进了西方生产设备, 但由于原料供给、配套条件和技术消化能力等因素的限制, 国内机器造纸企业的技术工艺还存在不少差距。现以天章造纸厂为例, 通过对该厂20、30年代生产流程的分析, 可判断当时造纸业技术工艺的大致水平。

1920年, 刘柏森从三菱公司购得日华造纸厂并更名为宝源纸厂东厂, 设备有100〃单烘缸、双烘缸和多烘缸长网机等, 后又陆续添置美制磨木机、七辊超级轧光机等。该厂利用破布、竹浆等制造连史纸、道林纸, 此后又掌握了利用竹壳、龙须草、稻草和麦秆等原料制作多种中低档传统纸的技术[5]。1925年11月, 在化学家潘荣协助下又成功试制毛道林纸和高级洋纸。宝源纸厂曾以白杨、松木及少量进口木浆试制白报纸, 虽获商务印书馆认可, 但因原料、电力严重不足, 无利可图而放弃。

20世纪初, 中国引进的机器造纸工艺已相对成熟, 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制浆, 分为机械、化学和半化学制浆法三种, 主要包括采料、贮存、制浆、洗涤、筛选、净化和漂白等环节;二是调制, 此工序直接决定纸张产品的色调、强度、韧性及保存期限等性能, 包括分散浆、打浆、加胶与充填;三是抄纸, 使浆料均匀交织和脱水, 再经压榨、干燥、压光 (道林纸) , 最后卷纸、裁切、包装。因宝源纸厂以破布、旧报纸、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 不需要进行木浆处理, 所以就省略了化学制浆、净化等生产程序, 故全部工艺流程大致可分为蒸煮、洗涤和打浆、漂白、配料和填料、抄造、整选等六个环节。

由于宝源厂设备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强, 通过以上流程生产的“飞艇”牌系列纸品, 其质量在当时应属中等以上水平, 该厂在《申报》所登广告中也说“质地坚实光洁, 比舶来品尤为美备”。

三、旧中国机器造纸业发展的历史特征

旧中国机器造纸业虽惨淡经营近70年, 却因局势动荡、国力羸弱及科技落后, 在技术、市场和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几无成就, 整个行业处于落后、无序、散乱状态, 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 由于设备、技术和原料限制, 在产品种类、质量和产量上均无法与进口纸相抗衡。就产品种类而言, 绝大多数厂家只能生产中低档的连史纸、包装纸、模造纸、毛边纸等, 直到30年代才生产少量道林纸、新闻纸、杂志纸等中高档纸;就质量来说, 国产纸无法与进口纸相竞争, 只能转而与手工纸争夺市场;产量上, 即使在行业发展顶峰时期, 年总产量也仅6.54万吨。就市场份额演变看, 尽管国产机制纸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但始终未能有所超越。即便是在状况最好的1933年, 手工纸在消费比重上仍超过50%, 远大于国产机制纸的8.67%。

其次, 自主创新能力低, 对外技术依赖性较高。虽然民族企业家屡次尝试, 如宝源纸厂引入东吴大学技术人才建立化验室、江南造纸厂陈彭年发明芦苇制造纸浆工艺等, 但国内造纸企业始终未能在专用器材、化学原料及木浆制造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抗战胜利后虽稍有改观, 但国产毛布仅能用于制造版纸或低级粗纸, 铜网也仅能作圆网里胆之用, 由此可见一斑。

摘要:在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下, 中国机器造纸业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艰难起步, 历经近70年发展, 始终未能建立完善的技术、市场和产业体系, 行业发展整体处于落后状态。

关键词:旧中国,机器造纸,产业特征

参考文献

[1]徐新吾.伦章造纸局考[J].社会科学, 1979 (1) .

[2]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造纸工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3]G.A.斯穆克.制浆造纸工程大全[M].曹邦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4]浙江省政府设计会.浙江之纸业[Z].杭州:浙江省政府设计会, 1930.

篇4:科技改变造纸业

在东莞市洪梅镇河西工业区,随处是大大小小的工厂,国内第二大造纸企业——广东理文造纸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广东理文在业内一直以低调著称,外界只知道在行业排名上,理文的规模仅次于亚洲造纸老大玖龙纸业。不为人知的地方是,理文在最近两年的时间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全流程管理的改造上,进行诸多变革。

造纸行业是一个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因此造纸业的信息化一般侧重于ERP等系统对采购、库存、物流等业务环节的管理,以提高对资源的利用。广东理文能够在其他环节上进行创新,这主要得益于广东理文电脑部经理杨天祥和他的团队善用信息技术进行全流程管理。

两年前,杨天祥上任伊始就花费很长时间研究全球排名前十的造纸企业,主要了解这些巨头同行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在整个流程中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这给了杨天祥很大启发。造纸业是非常传统的制造业,主要实行粗放式管理,某些大型造纸企业仍采用手写记录的方式管理每一吨纸。

基于制造业的低利润现状,广东理文更倾向于采用成本低、见效快的管理方式,杨天祥因此选取的都是成熟、普遍的技术,而且谨慎选择在哪些环节采用这些技术。

原料管理

作为一家造纸厂,广东理文的原料有两大来源,一是自我种植的造纸林,二是通过采购废纸进行二次加工。在第一种来源中,广东理文通过与当地政府签约,购得农民转让的4块共100万亩的种植区。为了保证第一来源的供给,电脑部门会给骑着摩托车巡林的巡林员配置手机GPS,当巡林员带着手机绕种植区一圈时,就能测量出某块种植区的真正面积大小,同时记录巡林员的工作路径。

广东理文绝大部分的造纸原料主要依赖于全球采购,来自英国、荷兰、日本以及国内的江西、湖南等地。每个季度采购几十万吨废纸,每次采购从几万吨到几十万吨不等,但是废纸每天的价格都会有所不同,为了控制采购成本,电脑部通过自建的“全球物流采购预测系统”对国内的CPI指数、商品基数、公司已收到的订单量等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选择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采购。杨天祥说,这将公司的采购机制变得很灵活,根据预测出的短期价格波动,公司可能会在一周内连续买进原材料,但也可能一周采购一次。

当以上流程完成后,采购订单下达到供货商,来自海外的船只将原料纸送到理文下属的各个工厂,这时物流商的系统与广东理文的ERP系统对接,广东理文就可以获知船只的行程以及抵达的时间。当原料纸最终由大卡车送入理文公司的各个工厂时,这样的追踪还在继续,在每个工厂的大门入口,都设置了一个过磅系统,用于检测每辆卡车所载的废纸实际重量。

除了重量,质量也是管控的环节,当卡车停稳后,理文公司的检测员首先通过手持设备对废纸的质量进行检测,那些与供应商承诺不符的废纸将会被检验出来,同时这些检验的信息会实时传输到后台系统储存起来。杨天祥说,这些数据最终会成为对供应商进行管理的依据,每个供应商供货的质量、兑现的时间等信息都会被记录在案,那些优质的供货商未来会持续得到订单。

对于生产流程的管理,杨天祥希望通过RFID进行管理。每一个工人都有一个专属RFID卡,当他们开始工作时,可以将RFID插在生产线上,自动记录单位时间内工人生产的产品总数,这么做的好处是,企业可以有效管理在工业生产流程中,每一个工人的生产效率。

当产品进入仓库,自动化仓库可以根据取货时间、纸张品种等因素,自动设定这批产品放置在仓库的哪个部位。比如那些在最近要取货的产品,应该放在仓库的底层位置,以减少人工时间,提高作业效率,这也是杨天祥最近进行的一项改进。

除此之外,煤炭是造纸业原料管理的另一大对象。作为耗电大户,造纸企业的供电稳定性很难得到保障,而当原料进入机器后,搅拌、成卷的过程一刻都不能停止,因此理文公司需要从国内采购大量的煤炭用于自己发电。

电脑部对煤炭的采购进行了全流程的管理。首先通过与船只信息的连接,了解运煤船只的航程、抵达时间,同时结合工厂目前的库存量,决定什么时候将煤炭从港口运到工厂。

在生产过程中,煤炭的燃烧指数也会被相应采集。杨天祥的做法是在每个供应商提供的煤炭中埋入RFID,当这些煤炭流入生产线时,这些煤炭的来源将被读取到;煤炭燃烧产生的能量指数也因此可以对应到每个供应商身上;最终,这些数据会进入质检系统,煤炭的燃烧质量将在下次的采购谈判中成为价格依据。

练就管理能力

在传统的造纸业,创新并不多见,更多依赖人工进行每一流程的管理。杨天祥认为,虽然身处制造业,不过作为一名CIO,应该有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意识和能量,为业务部门以及CEO提供支持,而不仅仅只想自己部门的事情。

最近3年来,杨天祥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研究造纸业的发展。他定期收集与造纸厂相关的房地产和零售业的公开信息,“这些行业的好坏将会影响到造纸业”,通过不断整理和研究这些行业的信息和相关的数据,在参加业务部门的会议时,杨天祥会就每一季度的发展计划提出来自市场上的宏观预测。

篇5:造纸业

文章介绍了清洁生产的涵义和评价内容,明确了清洁生产分析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必要性.以重庆某废纸制浆造纸厂为分析对象,从原辅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能耗指标及污染物产生指标这六个方面对该厂生产工艺进行了有效而全面的清洁生产分析,并以此探讨废纸制浆造纸厂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分析的指标体系、指标权值和评价方法,为完成废纸制浆造纸行业环评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分析提供参考.

作 者:景袁媛 黄胜炎 Jing Yuanyuan Huang Shengyan 作者单位:景袁媛,Jing Yuanyuan(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400045)

黄胜炎,Huang Shengyan(重庆德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重庆,400020)

篇6:造纸业

海南中学高一(11)班

许婧 倪安然 宁超明 刘诗蕾 陈耿浩 李林青

一.调查背景: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钱网等为原料,造出了当时非常著名的“蔡侯纸”。从东汉到明朝以后约1800年间,中国的制纸一直仪在手工制造阶段,到清朝1891年,在上海创建了伦章造纸厂,这才开始了机器造纸工业。目前,在国际上,造纸是仅次于电信和钢铁的第三大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纸在各行各业发展及人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给事业的需求和人们带来的方便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在它的制造过程中,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带来了灾难——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调查目的:为了更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现在所面临的危机,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调查时间:2008年4月6至2008年6月6日。

四、调查方法:从网上浏览,翻阅书籍。到造纸厂实地调查生产程序及原料。

五、网上资料

1(1)传统造纸术的现状

投资巨大的金东公司自1997年6月建厂,1999年远行就进入了有序的发展,并于2002年5月创办了公司自己的刊物《太空梭》。创刊伊始,就以着力于弘扬与挖掘中国的传统造纸文化为已任,在公司副总黄良典先生与工会主席孙炳健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文化报道小组,深入了安徽、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偏僻山村采访,亲身触摸到中国传统造纸术跳动的脉搏,及时了解到造纸术在中国的现状。

2004年的6月,我们在安徽宣城的泾县西乡小岭村一带,亲眼目睹了被誉为“中国国宝”的宣纸的整个制作过程,从采集原料,到发酵打浆,到揭纸脱水,烘干等大小繁琐的工序七十二道,并深深地为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而自豪。

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又利用业余时间赶赴浙江,陕西等地,在一个个古朴接近于封闭的小材古寨,真实地领略到传统文化在中国民间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也深深为造纸的现状感到忧虑。

中国造纸术在千余年的变革中,不断融合了本地的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纸品工艺。传统造纸中,都是因地制宜,选用当地最为廉价,取之最为方便的植物原料进行造纸,四川的青衣江畔,安徽的泾河流域,西安的沣河两岸都隐藏着一个个古老手工作坊。在四川夹江县,遍生竹林,因而纸农把嫩竹“砍其麻,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 短短的二十四个字,概括了传统手工造纸的全过程,用这种工艺做成的纸,在四川称为“蜀笺”,备受近代大书画家张大千先生的钟爱,又被今人称为“大千纸”,四川的造纸尤以马村的规模最为庞大。

宣城的泾县所产纸张称为“宣纸”。历来为贡品,并为科考用纸,因古泾县的地势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多,灌木资源丰富,故聪明的宣城人利用檀树皮、稻草等物造纸,皆为上品。具体做法为将山上脱落的檀树皮、稻草放在山坡上,经风吹日晒,自然漂白,然后舂碎成浆,加上山上的大量的弥猴桃树树脂放入浆水内,捞出的纸品质地洁白细密、柔软均匀、光而不滑,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权子满》诗中写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可见宣纸在当时的价值。

福建将乐、浙江的泽雅也以纸山而闻名于世。从我们的文化报道小组成员在当地所见情形来看,两者应该是相承一脉,皆以竹佐以石灰,渍之入水,再利用水碓、石臼等设备捣烂成浆,因没有加以漂白,故所产纸张呈黄色,因而只能用于冥烧,来寄托现代人的一种哀思罢了。

(2)关于造纸的传承与思考

虽然传统造纸术,具有很高的观赏及研究价值,但也无法掩饰她的颓废与没落,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那规模小、产量低、劳动强度大、高污染的弊病也日渐突现。

在山清水秀的雅泽山区,人们利用“四连碓”水能造纸,我们在浆池边看到,一股股发黄的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废水直接向山涧流去,据了解这种水流进田地庄稼将枯死,流进河池鱼虾也根本无法生存。四川夹江也因人们大量无节制地砍竹林造浆做纸,造成山体岩石裸露,灰尘四处飞扬,原本悠静的青山已是千疮百孔,在马村的一家宣纸作坊的巨大篁锅前,一张姓老板告诉我们,造一吨手工纸大约要耗费一百二十余吨的水,废水也是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于山野之间。

因为我们传承的是中国造纸文化,我们奉献的是利用现代化造纸技术来造福人类的一种精神。

六.调查结果

纸是纸质文物主要构成材料,纸的种类可分为手工纸和机械纸。手工纸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棉纸,还有宣纸、毛边纸、连史纸等。19世纪末,机器纸逐渐代替了手工纸,常用的有新闻纸、印刷纸、打字纸、有光纸、图画纸、牛皮纸等。

一.造纸原料

1.韧皮纤维: 是古代造纸主要原料,由于含纤维素多,一般多在 60% ~ 83% 之间。加上纤维长达120~180毫米,纤维长度比宽度约大于950至1230倍。由于韧皮纤维很长,造出纸来很坚韧。

2.茎纤维: 如竹、稻草。其纤维素含量在24%~ 60% 之间,长度比宽度约大于100至 200倍。纸张在不同时期,选用什麼材料和工艺制作,其纸张的成份、性能是不同的。

3.种毛纤维: 如棉花,棉花纤维素含量最纯、最多,一般可达 90% 以上。纤维长度比宽度大约有1250倍。由于纤维特别细长,交结力好,质地强韧、组织细致柔腻,造出来的纸较耐磨、耐久。

二.纸的分类

1.麻纸。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萱麻和大麻)制的纸张。常见的有白麻纸、黄麻纸、麻沙纸、旱滩坡纸等。

2.藤纸。藤纸早在晋代已有制作,到了唐代已在浙江、江西两省大量生产,其纸是用藤树 4 皮的纤维所造。当时有白藤纸、青藤纸、黄藤纸之分。

3.宣纸。宣纸是用檀树皮、稻草为原料制成的手工纸,出产於安徽宣州而得名。此纸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致匀整、色泽经久不变,被誉为「滑如春冰密如蚕」的美称。宣纸属皮棉纸类,因品种规格繁多,不一一详述,常见的有:罗纹纸、棉连纸、玉版宣、单宣、十刀头、夹连纸等,为我国唐、宋以来的古代书画所采用的纸。

4.棉纸。棉纸又称皮纸,是以楮树皮为原料制作而成,质地细柔、富有轫性。从纸的纵面撕去,其断裂处呈现丝棉状,因而得名。棉纸的品种因地而异,常见的有河南棉纸、贵州棉纸、上海棉纸、迁安棉纸、蚕茧纸、藏经纸、高丽纸、册子纸、美浓纸、开化纸、太史连纸等20余种。

5.竹纸。竹纸是用石灰处理的嫩竹为原料制作而成,因颜色略呈黄色,又称「黄纸」,主要有:毛边纸、毛太纸、川连纸、元书纸、梗棒纸、连史纸等十余种。

6.其它纸。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纸以外常见的还有牛皮纸、磁青纸、虎皮宣、蜡笺纸、发笺纸、金纸等。

三.造纸法

造纸法分两种,但目前因为科技的发展与机器的不断改良,手工造纸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以机器造纸法为主。

(一)手工造纸法

我国是发明纸张最早国家。在十九世纪以前生产的纸,通称手工纸。手工纸又分竹纸和皮纸。历代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书画都是采用皮纸做成的。这些纸张保存了几百年,甚 5 至上千年仍然很好,是什麼原因呢?这与手工纸的生产过程有著密切的关系。造纸术随著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得以发展、改正、提高。

潘吉星先生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在纸坊工人师傅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模拟实验,从汉纸制造最原始的八步流程:

浸湿→切碎→洗涤→舂捣→打槽→抄纸→晒纸→揭纸。

过渡到现今陜西凤翔造纸的十六步复杂过程:

浸湿麻料→切碎→碾料→洗涤→化灰水→灰碾→灰沃→蒸煮→洗涤→细碾→洗涤→打槽→剪纸→压榨→晒纸→揭纸。

但归纳起来,手工纸生产过程大致可分蒸煮、漂白、打浆、抄

纸四个阶段进行讨论。

1.蒸煮: 造纸原料经机械预处理(浸湿、切碎、洗涤),在制浆过程中,用石灰乳〔Ca(OH)2〕,草木灰水作蒸煮剂浸透,目的在於脱去原料中的色素,除去污质、蜡质、松解原料中残留的胶质及其它填充物,使制成的纸张不残留有害的化学物质,而含有钙(Ca2+)、镁(Mg2+)等物质,使纸呈中性或偏碱性,阻止游离酸的形成,防止纸张进一步的变质,使纸延年起了很好的作用。

2.漂白: 古代造纸的漂白工艺采用「日光漂白」,其方法据清人莫兴三《造纸说》: 「曝已复渍,渍已复曝,如是者三,则黄者转为白矣。其渍也必以桐子灰,黄荆木灰,非是则不白」。纸浆先经过阳光照射,利用空气中的臭氧产生氧化作用,使值物纤维中所含的天然色素或著色物质变成其他基因,然后利用桐子灰、黄荆木灰和草木灰的水溶液,溶出被氧化的物 6 质,起到漂白作用。经过这种漂白处理的纸浆所造的纸,久不变色,不易老化变脆。

3.打浆: 胡韫玉在《纸说》中写道:「铸之於臼,千锤万杵捣愈多,而质愈融,楮骨竹筋尽为液流」。说明打浆要充分,只有通过充分的锤捣才能造出纤维交织均匀的纸来。

4.抄纸: 植物纤维经上述处理制成纸浆,为使纤维在水中离散浮游,除了充份搅拌,通常加一些如黄蜀葵、杨桃藤、野葡萄、梧桐等悬浮剂,以便使纤维分布均匀,增加强度。

从上述简单过程可以看出: 手工法造纸加工缓慢,生产过程细致,残留在纸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很少,纤维不易受到损害,因此纸就坚固、耐磨。目前我们见到的晋、宋代的书画和古书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有的纸张仍然是洁白如玉,完整无恙,这些纸都是用传统手工方法生产出来的。

(二)机器造纸法

机器造纸大致经过以下几个过程,首先准备原料,然后再制成纸浆。由於制造纸浆时所用的方法不同,又有机械与化学法之分。

1.机械法: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来离解纤维制成机械木浆。这种木浆,木质素无法除去,且其纤维短而粗,又含有较多非纤维素,所以制成的纸张疏松容易破脆,在日光及空气中容易氧化变黄,这是耐久性差的其中一个因素。

2.化学法,就是用适当的化学药剂,在蒸煮原料过程中,除去木质素及其它非纤维素,使纤维离解而成一种纸浆。根据所用的化学药品的不同,化学法可分为亚硫酸盐法、碱法和氯化法等。

(1)亚硫酸盐法:是用亚硫酸氢钙[Ca(HS04)2〕和亚硫酸(HS03)2的混合液,用这种混合 7 液蒸煮纤维,制成亚硫酸盐化学纸浆,此种纸浆中含有一定量的半纤维素和蒸煮液以及产生木质素磺酸的酸性残留在纸浆中,因此,纸张的耐久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碱法: 是用苛性钠作为蒸煮液与原料一起在高温下蒸煮的方法。由於碱性太大,对纤维损害较大,使纸强度降低,加上成本高,现已很少应用。

(3)氯化法: 是将原料同氢氧化钠一起蒸煮,经氯化、碱液后处理,除去木质素,再经过漂白,在这过程中有时用碱,有时用漂白粉,有时用氯来处理,会使纤维素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从纸浆制造方法可以看出:纸浆的质量与纸张的耐久性有著直接的关系。

造纸原料消耗情况

原材料不仅是制约我国造纸业发展最大的瓶颈,而且是影响我国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废纸进口的需求强劲,已经使国际市场上废纸的价格不断攀升,造纸工业因废纸进口价格快速增长而深受影响。目前我国造纸原料中,废纸所占比重高达44%,国内市场造纸原料需求量巨大,却长期依赖进口。

据了解,我国每年有1400万吨废纸没有回收利用。据专家介绍,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

目前,中国的木浆消耗量比较低,也有1130万吨,不是中国造纸企业不喜欢木浆。而是我们没有这么多木浆,没有这么多木材,没有这么大的木浆厂。目前我国纸业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加快发展木材制浆造纸问题和建立有效的回收渠道。我国的废纸回收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主要是废纸回收的渠道未开通,尤其是产生专业类废纸的行业机关大户的通道 8 “关闭”。仅以新闻纸为例,北京现在有上百种报纸发行,每日发行吨数起码有几十吨,这其中有70%-80%的废纸可以回收再利用,而实际回收的数量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大量的废纸被白白浪费掉了。

而这样的情况,足以导致我国的环境因素极为严峻。让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制浆造纸工业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10%-12%,居各项污染的第三位;排放污水中化学耗氧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45%,居各项排放量的第一位,造纸工业已成为我国污染环境的主要行业之一。造纸工业是一个产量大,用水多,污染严重的轻工业;水污染在各种工业中,名列废气,固体废气物及噪声等污染,也很严重。造成这么严重的污染的原因主要有:

1、纸浆结构中草浆、苇浆等非木浆占比偏高。因为木浆有着成熟的污染回收技术,碱回收可达98,因此给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但是对草浆造纸,目前全球都还没有找到有效经济的防治污染的办法,对环境污染较大。发达国家造纸业纸浆结构为木浆62.6,废纸浆34,非木浆(草浆、苇浆等)3.4。但在我国,草浆、苇浆等非木浆占比高达22。

2、造纸业集中度低,小纸厂偏多,污染严重。这些高耗能、高耗水的以草浆制纸为主的小纸厂是造纸业重要的污染源。

3、造纸工业的废水若未经无效处理而排入江河中,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发酵,氧化等。使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缺氧致死;一些细小的纤维悬浮在水中,也很容易造成鱼类死亡;废水中的树木屑,木屑,草屑,腐草,腐浆等沉入水底,淤塞河床,发酵中,不断产生有毒臭气;废水中还有一些不容易发酵,分解的物质,悬浮在水中,吸收阳光,减少阳光透 9 入河水,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另外带有一些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毒物质。总之,造纸废水使河水浊黑,恶臭,水草不生鱼虾灭迹,蚊蝇丛生,蛀虫遍地,危害沿岸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痢疾,肠炎,痔疮等急病盛行,同时,还不利于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4、造纸工业排放的一些固体废物如腐烂浆料,浆渣,树皮,碎木片,草根,煤灰渣等,发酵变质,放出臭气,下雨时,还流出有毒臭水,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源。生产过程中锅炉燃煤产生的废气和烟尘及机械的噪声也影响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健康。

六、调查建议:

1、造纸工业的污染大部分来自制浆过程。制浆废水中还含有很多有用物质如烧碱和纤维。一些物质若直接排到河中,会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而污染环境。这些物质弃则为害用则为宝。因此,小纸厂向中大型纸厂发展,也是防范措施之一。例如,制浆过程中的蒸煮工序,撮出纸浆后,排出来的黑色残液,黑色残液的治理是回收热能和碱治理的装置叫碱回收装置。即将黑色残液蒸发掉水分,然后送入碱回收炉内燃烧,产生热能,可用来产生蒸汽、发电和热水,回到生产过程中利用。燃烧后剩下的物质加入水和石灰,就得以碱,这些碱又回到制浆过程的蒸煮工序,还可作为副产品销售。

2、造纸过程的废水,可先回收纤维,剩下的水经过滤后再回到前面的工序进行循环利用,反复利用几次后再排。这样,即可节约资源,又减少纸厂的废水经回收有用物质和综合利用后,若土地有条件,可采用土地处理法来净化废水漫流在坡度较平缓的草地或林地上利用土壤净化。另外可利用天然洼地,水塘培植水生植物以净化废水,水生植物以水花生及水葫芦效果最好。出水用于农田灌溉,固体废气物大部分可综合利用。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造纸业虽为我国的一个重要企业,但是国家对于此页的环境的重视度不够。不光从产业结构和科技,就连原料都有着一定的差距。我们认为国家应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善环境,不能再走那条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篇7:造纸业

在科學發展觀不斷被提及的今天,造紙一度在百姓眼中成為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代名詞,也同樣面臨著環境保護良性發展的拷問。2008年起,海鹽縣在全縣範圍內開展「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進一步加大污染減排工作力度,努力改善全縣環境質量。加大對造紙企業的生化處理工程和熱電企業脫硫設施的正常穩定運行監管力度。吉安紙業,這個浙江省規模最大,年產能260萬噸包裝用紙的現代化生產基地,對於環保低碳的執著堅持,賦予了造紙業綠色發展之路的新內涵。沿循吉安紙業的綠色發展軌跡,你會看到一個更加光明的紙業前景。香港商報記者謝國平葉子 陳以軍

海鹽造紙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浙江海鹽縣是一個面積僅534.74平方公里,人口僅36萬的小縣城。卻有8家造紙企業,這些造紙企業恰恰是海鹽幾個重點工業產業之一。到2009年末,全行業年產量115.7萬噸,年銷售收入27.4億元。行業2009年總產值29.6億元,占海鹽縣工業總產值的10%。經過對海鹽縣造紙行業能耗調研分析發現,由於國家標準的適用性比較廣,無法針對造紙行業給出簡潔直觀的能源計量器具配備要求,企業對標準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推動和監管,使得企業在進出主要次級用能單位和主要用能設備的能源計量器具配備上還有一定的欠缺。8家企業中進出主要次級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各能源最高分別為電力80%、煤炭67%、蒸汽40%,主要用能設備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各能源最高分別為電力54%、煤炭87%、蒸汽42%。根海鹽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整個行業耗能折算為標煤是28.7萬噸,平均每噸紙消耗標煤0.25噸。8家企業中產品單位綜合電耗最高為570.93kWh/t,最低為460.89kWh/t,產品單位綜合能耗最高為252.79kgce/t,最低為193.57kgce/t。海鹽縣節能辦負責人說,「十一五」前四年,海鹽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9.19%,完成「十一五」節能降耗目標任務的96%,而在今年只要比去年再下降1.01%就能完成目標任務的情况下,海鹽根據新的要求,增加了2010年的目標任務,定為下降5%,該縣節能形勢一下子變得嚴峻起來。海鹽造紙行業在節能減排倒逼機制的推動下,轄區企業勢必要加快步伐技改或引進先進技術實現產業升級。

吉安領跑造紙行業產業升級

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及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增加了對造紙產品需求,2005年中國紙及紙板消費量約5000萬噸,2010年將達7000萬噸。作為世界第二造紙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造紙行業正在進入一個快速增長期,急需優勢企業支撐起造紙這一基礎性產業,推進造紙工業的優化升級。造紙行業是一個高耗能行業,耗能的多少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成本。對一直卓有遠見的吉安紙業來說,沒有投資就沒有發展,投資是尋找新的贏利機會的唯一途徑,也貫穿於企業經營的始終。根據市場調查及企業自身發展規劃,吉安紙業在海鹽縣經濟開發區大橋新區投資近50億元,實施年產160萬噸高強牛皮卡箱板紙和白面牛卡紙生產線項目,使企業的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吉安紙業雄厚的技術力量,齊全的管理人才,這為本項目的實施作好了充分的技術準備。吉安紙業已相繼投入資金25億元人民幣,於2006年4月建成投產一條年產30萬噸的環保牛卡紙生產線,一座裝機容量42兆瓦的自備熱電廠,一個日處理2.5萬噸的污水處理站。2008年3月建成投產一條年產45萬噸的牛卡紙生產線,并一次投料生產成功。該條生產線,引進芬蘭、美國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造紙設備和工藝技術,形成年產75萬噸造紙規模;2009年,造紙產量66.5萬噸,工業產值逾18億元,創利稅3億元。成為海鹽縣最大工業骨干企業和十佳納稅工業企業,榮獲2009嘉興市節能降耗工作先進企業。2010年,吉安紙業繼續投入資金24.8億元人民幣,引進世界最先進的造紙設備和技術,建設一條年產60萬噸輕量涂布白面牛卡紙生產線,推進產品升級;建設一條年產10萬噸漿渣高強瓦楞紙生產線,發展循環經濟;技改擴建裝機容量30兆瓦的熱電項目,提高供電能力擴大熱網供汽範圍;引進國外

先進技術,擴建污水處理站,出水COD含量小於90毫克升,達標直排。吉安紙業副董事長柯文煌介紹:「本項目計劃於2011年上半年建成投產。投產后,新增就業人員900多人,新增工業產值33.6億元,新增稅收1億多元,形成一個年產包裝用紙160萬噸、年銷售收入超50億元的造紙企業。」2010年前3個月,在造紙龍頭企業吉安紙業的帶領下,海鹽造紙行業由於前兩年大舉投入,產能得到全面釋放,加上造紙行業成品價格大幅上升、庫存不斷消化,造紙企業需要從國外進口廢紙用作原材料進行生產,廢紙需求量大幅增加,進口數量達到2514萬美元,同比增長63.5%。2010年前10個月,吉安紙業的資源性原材料廢紙、木漿進口就達8280萬美元。吉安紙業始終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當成應盡的社會責任和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直以來吉安紙業堅持走高科技引進,高起點建設的科學發展之路。造紙生產線引進寬幅高速、產量大、消耗低、品質穩定、自動化程度高的世界最先進的生產線,實現清潔生產、節能環保、經濟效益好;熱電廠三台鍋爐選用高溫高壓流化床鍋爐,度電煤耗居浙江省同行業先進水平;污水處理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生化設備和技術進行三級處理。

吉安生產實現「以廢造新」

上海泰盛集團董事長吳明武先生向記者談起他的「長三角發展思路」:設在海鹽的吉安紙業,目標是不斷引進先進設備,完善工藝技術,提升制造水平。上海總部則側重於信息管理、人才儲備。他說,某種程度上,信息管理比生產管理更能賺錢。今年以來,進口廢紙的最高價與最低價幾乎差50%,駐紮上海,對市場行情信息掌握比在內陸差不多能早10天,因此集團總部可以較為準確地預測后一周的價格行情。基於國際市場的變化無常,大批量進口紙漿的企業越來越少,然而,目前中國白卡紙產能約為350萬噸,需求方面,白卡紙主要用於食品飲料、卷烟、醫藥等消費類行業,具備一定抗周期特徵。但未來兩年新增產能有限,2011年的新增產能是華金集團24萬噸,同時隨著吉安紙業、太陽紙業等造紙企業新項目的投產,2012年預計新增產能大概在50萬-60萬噸左右。預計涂布白紙板2010年-2012年整體消費量將呈現10%的增長,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將推動白卡紙對涂布白板紙消費形成替代,其消費量增速有望高於涂布白板紙整體增速,未來三年复合增長率將達到15%。意味著在市場供求關系自發調節下,未來2 年白卡紙供需情况良好,高景氣度有望維持,行業盈利空間將持續。目前,吉安紙業的產品主要銷售長三角地區,2009年實現產銷平衡,銷售額3個億。在擴大生產之后,吉安紙業為了形成一條更加成熟的產銷線。原料供給上,公司先后在英國、美國、日本、奧地利、新加坡等國家設立常年固定的廢紙收購站點,保證原材料的充足供給,并在各大超市集中定點收購廢紙作為原材料的另一個來源保障。隨著GDP和產量的提升,內需的增加對造紙行業很有利,如今吉安紙業生產的白板紙已經基本取代了美卡紙等高檔進口紙。超過太陽紙業,一躍成為白板紙的明星企業。

「沒用過一棵國內的樹,全部以廢造新。」柯文煌特別強調。吉安紙業將在「十二五」內運作上市,再建兩條造紙生產線,六個紙包裝企業,形成一個六條造紙生產線,八個紙包裝企業,年造紙產量300萬噸、紙容器產量10億平方米、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上市公司。相信在吉安紙業不懈努力之下,這不僅僅是一個美麗的願景,更是一個海鹽造紙產業中的一次盛事。

吉安節能降耗為企業增收益

吉安紙業現有造紙廠及配套熱電分廠位於海鹽縣經濟開發區杭州灣大橋新區。造紙廠及熱電廠僅以A5路分隔,熱電廠東側為B7路,電廠東北側約100米為王莊村,北側為A4路,隔路為農田,西側為規劃工業用地,南側為A5路,隔路為吉安紙業造紙廠;吉安紙業造紙廠為一期工程,廠房東側為B7路,隔路為新海村,離廠界最近距離約40米,南側為吉安紙業預留用地,西側為本技改項目實施地,北側為A5路,隔路為吉安紙業熱電廠。據了解,吉安紙業在節能減排、節能降耗和新產品開發的工作上,不惜投入大量資金,持續進行技術

篇8:造纸业正从盈利低谷中回升

进入2009年一季度后, 下游需求有所回暖, 但需求的反弹无法完全消化当前纸厂供给的上升, 随着去库存化的结束, 企业大幅降价的可能不再, 行业供需恢复到了弱势均衡状态。反映在上市公司层面上, 一季度8家主要纸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5.95亿, 同比下滑25.49%, 环比下滑0.50%。由于一季度均价相比去年四季度仍有一定幅度的下滑, 综合价格因素, 一季度销量环比仍有增加。从净利润来看, 8家企业2008年四季度合计亏损6.3亿元, 2009年一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1.49亿元, 同比下滑89%, 环比实现扭亏为盈。多项数据表明公司的生产经营正在回归正常化, 其中存货环比不再增加, 表明企业与下游的交易有所改善, 而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增加, 则表明生产和销售情况在好转。前者表明企业的采购行为增加, 其生产正在回归正常;后者表明下游的买货意向提升, 其销售回归正常。不少分析师认为, 行业盈利低谷已确认, 景气正在回升中。

影响行业盈利能力的因素正随着整体宏观经济的转好渐渐消退, 据了解大多数企业已恢复正常生产, 银行的借款利率也有下降, 二季度起期间费用率有降低趋势。同时原材料价格也跌入低谷, 可预期后续毛利率的提升。另外, 一季度各公司毛利水平较低也有会计核算的原因, 即减值准备的冲回, 其中已销售部分的成本是按原值记入营业成本的, 实际上企业毛利水平没有这么低。

有关方面表示, 二季度行业面临一系列积极因素。从行业角度看, 尽管行业内盈利的基本面仍处于底部区域, 但不少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需求萎缩、产品价格和原料成本大幅下滑到达底部的背景下, 加快周转率和提升开工水平, 并大量购入原料锁定未来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 从企业微观角度, 其年报季报也派出不少积极信号, 最为明显的是经营现金流量的改善, 以及毛利率自去年年底以来的反弹;最为重要的是, 终端需求的上升将使了库存的弹性需求加大, 提价有望获得真正实施。

上一篇:少先队老队员代表讲话-新少先队员代表讲话稿下一篇:基于ADAMS的整车建模和操纵稳定性仿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