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生活的书作文

2024-04-23

一本生活的书作文(精选7篇)

篇1:一本生活的书作文

生活是很美好的,你要懂得珍惜现在一切的美好事物。

有时你会想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有时你看书时会知道其中的答案,虽然我从小就不喜欢看书,因为我觉得看书是一件无聊的事,有时看只看着就会睡觉,但现在我长大了觉得看书并不无聊。只要你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书,就会情不自禁的想把它看完。

有时生活就是这样一本书,你喜欢他吗?你愿意去读它吗?你读懂了这一本书的意思了吗?如果你懂了,你会获得无穷尽的知识。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本生活的书》吧!

篇2:一本生活的书作文

“我爱我自己吗?”我习惯用书中的话来反问我自己。

儿时的我喜欢看星星。透过老虎窗。好奇星星是怎样镶在天上的,好奇月亮又如何随着人的脚步变换它的位置。这样的生活持续到开始念书为止。课业的压力和新家旁的`高楼阻断了我的想象和好奇心。或许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在意比较,在意他人的看法。渐渐地,我住在了一个由他人铸造的模具里―――一个好学生,老师的“得力干将”……

没有人再叫出我的真名,取而代之的是“哦,那个好学生”“那个学霸”……甚至就连我自己也这样认为,那个摸具很小很拥挤,我住在里面却有些甘之如饴。逐渐,我也不再叫出我的真名。

写我翻开这本被别人推荐来的书时,心里有些不认同:“现在的人,谁不是带个面具生活,装作自己很好呢?”而当我开始阅读时,带来的感受却与我的想法背道而驰:书中的主人公也同样在意别人的看法,也同样住在一个由他人打造的模具里… …与我不胜相似。

但他却比我多一个颗热爱生活的心。记得他对朋友说过:“爱 和生活这两个词在英语里改一个字母便成了同一个,生活就是这样的情感啊,所以我总是热爱生活。”

他也说过,真正的爱从爱自己开始,所以他不断重复着:“我要爱我自己。”

我开始反思,我爱我自己吗?

坐在赛场里写下这篇作文,其实内心无比忐忑。来比赛前也一直害怕,害怕自己会辜负老师的期望,题目起封,下发,阅读材料,脑海里便蹦出了这本书。

我是不是太过于“拘束”在这自这个模具里了呢?

或许是的,儿时那个爱好奇的我是我,长大后“拘束”于磨具中的我也是我;昨天那个犯错的我是我,今天变得聪明一点的我也是我,这些错误与个性构建起了我。

“我想,我会一直带着这些过错活着,我会一点点地接受那个并不完美的我。

篇3:介绍一本班主任的书

初中教育很难,当初中班主任更难,当“一般”初中的班主任更难。个中缘由不用细说谁都知道。但是,偏偏这些难事儿却都让陈老师“摊上”了;但是,偏偏陈老师又让这些难事儿变成了“奇迹”般的“故事”。如果进行一番分析和提炼,说是她把教育良知和专业创新已经融为一体,应该毫无夸张之意,因为,起码能从四个方面让大家领悟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背后”的那些规律。

其一是迂回策略。如今班主任工作之难,过于“直给”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学习不行抓学习;纪律不行抓纪律。论说,这是极其负责的办法。可是,这种办法又真的不是办法,往往适得其反:你指东他偏向西,学生跟你对着干。如此情况似乎并不鲜见。陈老师说:“班主任工作,更要讲策略。‘直给’,学生不好接受,就‘迂回’到侧面试试。反正你‘靠’不上去,就没有教育。”“不是‘静’不下来吗?那就先‘动’起来。”“学习、纪律可以先放放,但是学生活动不能丢,因为,这是他们的‘最爱’。”于是,她组织学生开展球赛;带领学生坚持长跑;鼓励学生创编文艺节目;指导学生设计模拟法庭……“九班”同学显现了空前的热情。尤其是那些过去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住的孩子,更是兴奋不已。此时,他们是为自己的“九班”,努力约束个人的行为,努力纠正各自的“毛病”。你想,削减负面“存量”,不“努力”,行吗?此时,他们还为自己的“九班”,主动帮助团队的同伴,主动维护老师的“权威”。你想,积累进步“增量”,不“主动”,行吗?陈老师有这样一句“名言”:“班级要想‘活’,学生就要‘动’。”

就是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大家开始填补着“九班”的“空白”。一次次夺得运动会的奖牌,一次次收获艺术节的奖状。老“九班”先是从此走近成功,新“九班”接着从此走近成功。由此而生发的班集体凝聚力,自然会传递到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形成极大的后发优势。当然,也包括人们常说的“学习”。“中考”这道坎儿,谁也绕不开。可是,一旦学生形成后发优势,谁也挡不住。当年,老“九班”先赢了。而且全班体育满分。今年,新“九班”会跟上。应该体育还会很好。也许这是一种预祝,其实更是一种信心。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活动都是集体和个人关于凝心聚力的主题“对话”。用陈老师的话说:“迂回策略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实践证明它真的管用。”

其二是网络思维。如今班主任工作之难,也和信息技术发展太快不无关系。在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学生成长的助推和干扰,同样不可低估。因为,他们已经是信息化的“原住民”。你看,没上学的孩子,智能手机照样玩儿得很“遛”。至于,初中生里“低头族”的比例,虽然没有统计,应该不会很少。特别是,他们到底“低头”看些什么,谁也很难知道。大概这正是学校和家庭的焦虑所在。但是,陈老师看到的却是另一面。她说:“信息技术给咱们带来海量资源,根本没法儿阻止。这是教育机遇,不能因噎废食。”“班主任的思维方式必须跟上时代,不断‘升级’。”于是,她提出了“运用网络思维,创新班级管理”的构想。而且,利用虚拟空间的同时,还把这种思维拓展到现实世界之中,在“九班”构建了校内、校外紧密合作,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班级建设网络。不断丰富着教育内容,创新着教育方式。于是,这里网络思维的“互联、互通”新机制,得到了充分开发。不管是哪里发生的故事,只要是“正能量”,就会纳入“九班”的资源库。无论是学校里孩子家长的,还是往届学生的;无论是社会上知名人士的,还是“草根”榜样的,都会被陈老师“拿来”,适时而巧妙地传播到“九班”,输送去养分,让孩子尽情地吸收、转化,吐故、纳新,期待他们有朝一日绽放出最美的自己。于是,网络思维的“共建、共享”新优势,得到了极致发挥。家长与家长聊天,家长约同学谈心,学生同家长交流,家长带同学活动……在他们看来,尽管各自属于不同家庭,但是共同属于这个“九班”。正因为如此,看似没有关系的彼此,可以相互介绍经验,也可以消除家校误解;可以聆听孩子倾诉,也可以化解父子“僵局”;可以协助班级活动,也可以亲自“上阵”助威……多难的事儿,到“九班”也不难。因为,教育资源比比皆是。

谁都知道,难以熬过的假期要是遇上难以逾越的“代沟”,更是难上加难。一般来说,家长想的是,玩儿疯了肯定耽误学习;孩子想的是,假期本来就该玩儿个痛快。家庭矛盾逐渐“放大”成社会难题。而在这里,你能看到另一番风光。几个家庭居然能够联合起来,家长、孩子居然能够一起“研讨”……结果,他们共同分享了亲子活动的幸福,也共同见证了孩子成长的能力。其中,既有事前设计活动的创意;又有事中落实分工的严谨;更有事后完成学习的自觉。在这里,不可能“跨界”沟通的习惯性,已变成相得益彰的亲和力。用陈老师的话说:“网络思维首先是一种思维,目的是调动一切资源,保证教育效果。”

其三是自主管理。如今班主任工作之难,不能说没有班级管理的方法问题。你说,谁不知道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谁不知道学生是事物变化的内因。可偏偏在实践中就是不相信他们可以做好这个“主体”,能够成为这个“内因”。尽管大家都能在论文里阐述“自主”的重要性、可行性,可实际上却很少充分体现“自主”的必要性、操作性。特别是,那些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元素”。难怪有人说班主任工作就是一种“悖论”。这种说法显然有些过头。走出这个“悖论”尽管并不容易,应该也有胜算。“九班”能够出现“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陈老师坚持把“自主”管理进行到底。她常说:“班级管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儿,是所有学生的事。你再有本事,也管不过来,更代替不了。”“信任,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你不信任他,就等于把他推到了你的‘对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立面’。”于是,她创立了“干部双轨制”,欢迎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只要表现好,有意愿,就可以申请并被推荐做班干部。这样,逐渐打开了一个动态竞争、团队合作、目标统一、互相补台的崭新局面。于是,她创立了“全员管理制”。班内“按需求设岗,按优势分工”,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主动申报工作岗位。每个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被班集体需要的感觉,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个别的问题同学,也会在他负责的工作中,抬起头、挺着胸、理直气壮地总结、报告、点评、建议,在班会上也都认真听取,会后还要落实整改。眼睁这事儿人家管得好,大家就得服。大概就是因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所以“九班”一直都在有序运转,学生一直都在“上演”精彩。新的机制必然不断收获新的变化:课堂上,学生主动要求登台讲课,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下课后,学生自愿结成互助小组,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体育赛事,学生选拔选手组织参赛,编辑比赛集锦;文艺联欢,学生编导节目组织排练,制作演出道具;卫生检查,学生认真细化标准,组织人员实施;家长会上,学生报告集体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在“九班”这些都已成为“常态”,成为习惯。无需老师反复讲,也不必干部可劲儿催。

在这里,学生自己创作了班歌,设计了班徽;自己编辑期刊,采编稿件。在这里,一切活动都能发现“奇迹”,看到故事。老“九班”的幸福回忆,已经编写了三辑:2009年的《军训风采》、2010年的《恰同学少年》和2013年的《风华正茂》。书中,学生自己饱含深情地诉说着对母校的热恋和对老师的感恩。尤其是那本《军训风采》,居然还有一半是用英文撰写。这些八年级的孩子心中的自信可以想见。新“九班”的激情生活,也已结集多册。仅去年一年,就先后编印了《阳光之下跑道之上》《军训感悟》和《九班人九班事》,以及定期编印的《九班时报》。书中,他们自己发自内心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老师的崇敬。《九班人九班事》更是述说着孩子们彼此间心中的你我。谁的闪光点都能被发现、被放大,每个学生都是“明星”,整个集体信心满满。一本本小册子积聚着正能量,诉说着同学情,也让“九班”更为紧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自己以形象的比喻,宣示着“九班”的生机和活力。正如陈老师说的,“孩子本身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这正是他们自主管理的原动力”。

其四是人文关怀。如今班主任工作之难,不能说没有班级管理的理念问题。你说,谁不知道咱们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谁不知道咱们的学生需要人文关怀。可在实践中自始至终体现这种先进理念,真的并不多见。特别是应试教育仍在不时误导的舆论环境下,人文关怀自然也会不时受阻。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因此会失去信心,乃至尊严。而且,这个问题早已显现端倪。陈老师对此确有独到见解。她说:“失去信心和尊严的孩子,将来难免破罐破摔,甚至危害社会。”“人文关怀首先要在班主任工作中落地生根。”这些年,她一直坚持自己的三个“传统”:接班就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四年规划———给予孩子美好未来的期许;经常抓住机会来段儿“老陈讲故事”———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心理调适;不时把握“节点”挨家入户家访———“一对一”落实成长指导。

陈老师认为,班集体就像一个“动车组”,在运行之前,先要让学生知道大方向,再按年度、学期、月份分解为中目标、小目标,大家才会为之奋发努力。而且,每个目标实现以后,班内都会总结庆祝,阶段性的成就激发着持续性的奋进。陈老师认为,十二三岁的孩子,最讨厌的就是没完没了的“絮叨”。所以,她没有说教,也极少批评,给学生讲的最多的是故事。在一段段故事的浸润下,“九班”的孩子先是目光温和了,举止文明了,说话和气了,接着心胸宽广了,视野开阔了,随之做事负责了,学习认真了。就是碰上学生“早恋”,陈老师也不会当众“揭短儿”。孩子们都能在她的精心呵护和耐心引导中,富有天真情感且非常平和理性地度过。她说:“青春期其实很美好,每个孩子都应该珍惜。”陈老师认为,电话、邮件、微信,效率是高了,质量却低了;时间是省了,感情却淡了。家访则大不一样。老师进了门,就像是一家人。坐下来、面对面,气氛立刻热乎,感觉自然亲近。班主任了解的是,每家那本难念的“经”,给出的是各自不同的对症的“药”。这是电子设备无法取代的效果。班集体应该是社会的缩影,理应追求公平、凸显人性。所以,越是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她就越是首先家访,甚至不止一次。这些年她为他们倾注了三分之二的精力。就这样,班里的“短板”不断加长,班集体的建设也更加出彩。

无论是在老“九班”,还是在新“九班”,你都看不到自卑,也找不到高傲;家长没有怨言,学生没有遗憾;谁都能说出别人的优长,谁都在享受集体的温馨。“九班”绝对不是追求应试的个人“秀场”,每人都有近乎“定制”的成长平台。正如陈老师说的,“学校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咱们教师的社会责任”。

目前,正值大家都在思考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如何走出艰难的当口儿,陈老师给咱们带来一份可贵的经验。说白了,她的这份经验,其实并不神秘。专业创新其实就是一种智慧,教育良知其实就是一种责任。这两者只有形成“化合反应”,才能出现“奇迹”。大概这才是“背后”真正的“故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油田同志把它作为课题研究,立项、调研、设计、实施、总结、验证,环环相扣、事事落实。说白了,他们这种做法,其实谁都清楚。不过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程。但是,这个课题真的有些与众不同。一是,他们的选题比较独到;二是,他们把经验推向成果。肯定前者,是因为他们是在人家实践过程中并取得初步效果时“接手”立项的。然而,此时的陈老师和她的学校,非常需要更加专业的教育科研。可以说,双方的结合促进了实践的深化过程。肯定后者,是因为他们强化了一个容易忽视的关键环节———验证。谁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显然,“经验”和“成果”不能随便画等号。经验的确非常重要,但一般来说还是初步结论,必须经过实践“验证”。这个课题就是抓住陈老师送走老“九班”,接手新“九班”的“过渡”之际立项的。通过课题研究,验证老“九班”的工作方法,完善新“九班”的建设机制。进而,帮助陈老师和她的学校完成了这次完整的“化合反应”,使之成为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化学方程式。这一招儿“实在是高”。

篇4: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

只是,这里的书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里,从来没有过分栏列目,仅仅是按照时间排列,或是被借阅的次数统计罢了。

这当真是个博大的图书馆,蕴有数以亿计的书,覆盖天下的书。而且,每日都会源源不断地送来刚停笔或刚动笔的书。

看罢,这里的书,这里的一切。有几本很厚,但翻开后却发现并没有什么长篇大论,只有寥寥几页寥寥几行,借看的人并不太多。那本,嗯,就是封面泛黄的那本。别看它薄得像本短篇小说集,可天天都有人来看呢!

这里的每一本书,其实也都是每一个曾经或现在正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的生命历程,不论是英雄、小人,忠臣、佞贼,家财万贯的富翁,抑或冻死朱门的乞丐。有的人活至古稀,碌碌无为,虚度终身;有的人才华横溢、对世界做出不朽贡献,却英年早逝;而更多的,是成长中的,从幼稚的文笔逐渐走向华丽,终洗尽铅华,彻悟人生……

英雄的传记,不一定要高度等身,有的甚至只有薄薄几十页,但必定融入了思想的高度、奋斗的那一股劲及对社会、后人不可比拟的价值;内容亦不必太过曲折,只要有几句能点醒梦中人就足够。

小人呢,尽管有的属于他们的书还能厚过前者,请你也不必惊奇。其中内容不论是多么无谓的冗长,也仅仅是阐述他们的信条:不遗余力,度君子之腹,取不义之财。此等下品,不读也罢。

而我们,新一代的生力军,为了我们的目标,为了让我们撰下的价值泽润后生,我们更要珍惜生活,努力书写我们正打开的书,全力以赴地奋斗。

相信我们在书合上之前,谱出的作品,定能够攒满思想的光辉!

【点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文体上不合要求。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仔细审题,辨明文体,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其次,文章的立意也有问题,作者似乎在宣扬英雄主义人生观。其实,平凡的生活也是一本打开的书。正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上所说“不避平凡”,但要“拒绝平庸”。

【升格后】

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

司 文

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呱呱落地时的第一声哭喊便是它最形象的封面。

夜深人静,你睡意正酣,轻微的脚步声渐渐靠近,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俯在你床边,为你轻轻拉拢滑下的被子,含笑凝视你一会儿,默默离开……

你背着厚重的书包独自推着自行车向前走,来到坡前,使足力气将车轮前沿向上顶,好不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推了上去,可到了半坡重心不稳欲将跌落。这时,后车座上一股力及时地推了你一把,助你度过难关,你诧异地回过头,一张陌生却面带微笑的脸映入眼帘,你也会心一笑,一天的压力在那瞬间烟消云散……

你或许会觉得以上这些不足为奇,但这就是生活,它是一本文字质朴却感情真挚的书。你能说你没有从其中体会到深入心扉的温暖吗?

回想起前几天妈妈在电话里用不曾听闻过的压抑语调告诉我那位亲戚自杀的噩耗时,我竟毫无感觉。但当几天后我来到葬礼上,亲眼目睹这冰冷巨大的遗照下失常地哭泣的亲戚们,我才真正感受到了悲凉。他们那一张张泪迹纵横的脸,在这片静谧的几乎寒彻心扉的黑白世界里被映衬得苍白如纸,我的心底涌起无边的绝望……我一度认为自己如今背负的重荷足以成为人生的炼狱,却不知生命的短暂孱弱才是最令人痛心与唏嘘不已的。

只有经历悲痛才能化悲痛为力量。生活这本书的笔调尖锐残酷,但它也揭示了一个赤裸裸的真理——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或许每一本书的风格各异,但毫无疑问,那些长短不一或词藻华丽或质朴简单的文字中,一定交织了我们百味杂陈的心理以及心智最直观清晰的生长史……

在我们之后的岁月里,每每沿着时光的旧址翻开它的页面,必会从过去的时光中将回忆翻新,感悟到一些崭新的、令我们惊喜不已的东西。

【点评】

这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散文。这类散文有自己的特点:既不是一味的记叙,也不是单纯的议论,而是记叙中有议论,议论中有记叙,夹叙夹议。“叙”要有目的,能为“议”打下基础;“议”要扣住记叙的内容,笔墨简洁,画龙点睛,追求表达的多样和巧妙,不可空发议论,大发牢骚。叙议要结合自然,水乳交融。

篇5:一本有趣的书作文

午饭的时间又到了。妈妈端来一碗鸡汤,爸爸说:“你今天做的鸡汤真香,忍不住就想吃了。"

妈妈指着儿子的房间说:“你去把小明叫过来吃饭。”爸爸走进卧室,见小明正在认真地看一本漫画书,爸爸叫道:“小明,该吃饭了!”可小明说还不饿,他还想再看一会儿。不过他还是听了爸爸的话,极不情愿地去吃饭了。爸爸低头弯腰看了看小明的漫画书,心想:别说,这本书还真好看。

小明回到餐桌,和妈妈盛好饭,等爸爸一起来吃,可是,都好一会儿了,爸爸还没有出来。妈妈很生气,让小明去叫爸爸,谁知道爸爸也学着小明一样趴在地上看书呢。

篇6:一本有趣的书作文

走在路上,儿子忍不住把书拿出来边走边看,看得津津有味。爸爸看到儿子看得这么认真也探过头去看了起来。一下子,爸爸也被吸引了进去。爸爸弯着腰探着头,背着手跟在儿子后面也有滋有味地看了起来。就连手上的烟头也忘了吸一口。

回到家,爸爸脱下外套放好帽子。父子俩口渴了,爸爸在厨房泡茶喝。爸爸为了不错过这本书把儿子叫到跟前边看书边泡茶。咕噜噜,水开了。爸爸眼睛不离书的泡茶,茶叶和茶水都洒了也完全没发觉,这可真是看书太专心了啊!

吃过晚饭后,该洗澡了。爸爸把书拿到浴室里准备一边泡澡一边看书。你们猜猜发生了什么事?爸爸竟然连衣服、裤子、鞋子都没脱就进了放好水的澡盆里。这个时候,儿子也进来趴在澡盆上和爸爸一起看起书来。父子俩都没发现爸爸为了看书,洗澡都没脱衣服。

篇7:一本有趣的书作文

妈妈和爸爸拿来了餐具坐到餐桌前准备吃饭,妈妈问爸爸:“儿子呢?”爸爸说:“我来叫他”。爸爸就喊:“儿子,饭菜做好了,你快过来吃饭!”可是等了好一会儿都没有等到儿子过来。爸爸很好奇,儿子在自己的房间做什么呢?他蹑手蹑脚地来到了卧室门口,爸爸推开门一看,儿子正趴在地上看着书,因为看得太专心了,根本就没有听到爸爸在叫他。

爸爸说:“饭菜做好了,咱们去吃饭吧!”儿子说:“好的,爸爸。”儿子去吃饭了,爸爸自言自语的说:“这是什么书呀!,把儿子吸引的这么专心。”爸爸才看了两三行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儿子来到了饭桌前坐下,妈妈和儿子都拿起来筷子准备吃饭,妈妈问:“爸爸呢?”儿子说:“刚才在我卧室呢,怎么一转眼就不见了呢?我去把他叫来。”儿子一推开卧室门就看见爸爸趴在地上津津有味的看书,他一边笑一边自言自语的说:“原来爸爸跟我一样,也是个小书虫呀!”

上一篇:回水小学组织学生收看下一篇:科研项目办公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