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家湾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奖惩制度和方案

2024-04-20

佘家湾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奖惩制度和方案(共5篇)

篇1:佘家湾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奖惩制度和方案

佘家湾中心小学

全面推进“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奖惩制度和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自主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着力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依据《关于全面推进“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西教发„2016‟7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校情,特制定此方案。

一、目标任务

“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是以班级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全员育人导师制为主要抓手,以抓实读书活动,创建“三声校园”等为有效载体,以《学生成长周志》为纽带,落实精细化管理,提升自主教育改革实效,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师生同成长、共发展的发展目标,具体为“八共八同”,即:在学习上共研讨、同分享;在读书活动中共阅读、同进步;在劳动中共劳动、同友爱;在体育活动中共锻炼、同健体;在第二课堂中共活动、同发展;在生活中共沟通、同和谐;在守纪上共自律、同提高;在小组合作中共欣赏、同分担。

二、组建领导小组:

组长:刘家福

副组长:莫海玲 魏巍 郭平何昌平李江娥

成员:全体教师

三、方法措施

(一)分组定人,构建“成长共同体”

分组定人就是确定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最小单位——成长共同体小组。成长共同体小组由包导老师和小组内学生组成。

1、定班级

学期初,在政教处、教导处和年级组的统一组织下,根据学校教师配备情况,确定各班班主任。

2、定导师

教导处根据班主任配备情况将各任课教师分到班级作为该班的导师。

3、定学生

4、班主任综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思想状况)和课任教师思想状况和任教特点,在学生和教师间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经必要的调整后,给每位学生确定一名课任教师做该生的导师。

在定学生组建小组过程中,根据班情,每个小组可由4——6人组成,在构成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组织能力、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等因素,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学习奠定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小组间交流、开展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为了便于管理,给每一名组员按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依次编号,最后由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

5、定职责

师生成长共同体其目的是要达到师生同成长、共发展,因而应充分发挥共同体小组内所有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小组内成员的特点和班级管理的需要,设置小组导师(教师担任)、小组长(或小老师)、学科长、卫生长、纪律长等,明确职责,让人人参与小组及班级事务之中,激发小组成员活力,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6、定目标

小组成立后,班级、小组、寝室要确定各自的奋斗目标,并将目标抽象成口号——共同愿景,以此作为班级、共同体成员或寝室内成员的行动纲领和价值追求。

经过科学分组后,学校师生成长共体的最小单位——成长共同体小组已经形成。

(二)强化措施,促进师生共成长

——重建学习机制。深入推行“小组合作+导学案”教学模式,拟定管理职位和职责。各学科长全面负责本共同体本学科的学习管理工作,检查本共同体成员的作业、笔记和预习、试卷整理等情况;组织本共同体有序开展讨论和展示;组织共同体成员自习、早读等;汇总本共同体的问题,对于本共同体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共同体生成问题上交班级科代表;对本共同体同学的发言情况进行记录;组织共同体内的结对活动,对后进同学进行针对性帮扶;每周对本共同体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情况上交班级科代表;每周汇总本共同体本学科发言情况,并上交班级科代表;汇总本共同体学习质量监测情况,并上交班级科代表。

——创新德育模式。“成长共同体”导师要按照育人导师制要求,具体指导本共同体内事务,关爱每名孩子的成长,落实包导“八必谈”,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加强学生、班主任与家长间的联系,发挥好桥梁作用,周周及时批改所指导学生的《学生成长周志》,并做好关爱记载。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积累经验,与学生共同成长。班主任每月组织一次班科联系会议,向各共同体导师通报班级管理目标、制度、任务和措施,需要导师配合的事项等。导师们向班主任反馈本共同体的学生学习、思想和纪律等情况,特殊学生情况,需要班主任配合的事项等。

——强化自主管理。共同体内日常工作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及时对共同体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了解共同体内同学的思想动态和各种特殊情况,及时向班长、导师或班主任反映、汇报。共同体内全体成员都是管理者,可设立纪律长、安全长、卫生长、活动长、生活长等岗位,并明确各岗位职责,如每个共同体的纪律长全面负责本共同体的纪律,规范本共同体同学的言行;记录本共同体同学的操行得分;每周对本共同体同学的纪律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结果上报给共同体组长;对经常违或严重违纪的同学,进行提醒、批评、教育,实施帮扶等。

(三)丰富载体,确保活动实效

——制定目标规划。各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方案,细化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好“师生成长共同体”常规管理。要突出问题导向,积极研究解决“师生成长共同体”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自主课堂建设、德育工作有效推进、新课改理念下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把“师生成长共同体”这个大课题琢磨透、研究深、实践好、出成效。——开展多彩活动。以“师生成长共同体”为基本单位开展“三声”校园创建、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双读”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中国梦”教育等活动,“师生成长共同体”成员集思广益,精心设计主题,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价,努力使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

——记录成长轨迹。以《郧西县中小学师生成长共同体学生成长周志》为载体,对共同体成员的学习、纪律、安全、活动、卫生等方面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和捆绑式评价,通过“学生每周一读和每周一记,共同体每周一评,家校间、师生间每周一互动,学校每周一检查登记”的“五个一”行动策略,日记周评月结,推进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精细化。

四、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细化分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对“师生成长共同体”实施情况要及时进行督导检查,学生一周一填,教师一周一批,学校一周一查,中心学校联系点同志一月一督,查看各校“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推进情况随机进行抽查通报。

2.抓实考核环节。“师生成长共同体”实行以“共同体”为单元的集体评价机制,综合考察“共同体”学习、纪律、安全、习惯、活动、内务等情况,将每个个体利益与“共同体”利益紧密结合。中心学攀亲将“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推进情况纳入对各校年终工作考核内容。

3.加大问责力度。对于在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改革实践中,思想懈怠、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对领导不力,推动不实的学校,除全镇通报批评外,同时追究校长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对于包导教师工作被动应付,敷衍塞责的,当年师德考评和考评降低等次,取消评优资格,若是所包导学生出现了重大责任事故的,班主任、包导教师在正常处分等级的基础上,加重一级处分。

佘家湾中心学校 2016年9月1日

附:

一、师生成长共同体各方职责

二、师生成长共同体组内评价标准

三、师生成长共同体相关表册 附:

一、师生成长共同体小组内各方职责

师生成长共同体各方职责如下:

1、班主任:

①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小组建设的核心在充分了解班级教师和学生的基础上,将班级课任教师和班内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负责日常班内所有事务的协调和管理;

②负责组建小组,主要完成组名、人员、指导老师、口号、发展目标、共同体成员的分工及职责。(说明:每个小组成员由6人组成,每人承担一个角色,即小组长、学习长、安全长、卫生长、生活长、活动长)。

③建立教师包联小组及包联学生花名册。

④完善《学生成长周志》,落实学生每周一评,家长老师每周一查的工作。周一至周四参与班级学生活动。

⑤负责小级的评价,展示评价结果

2、班级导师:

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

③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

④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共同育人。

⑤落实《学生成长周志》每周一查工作。周一至周四参与班级学生活动,完成导师点评工作。

3、小组长(小老师)职责:

按班级要求安排组内的活动;对组内常规进行检查(学习、卫生、礼仪、出勤、两操、各种活动);提醒组员各种注意事项;每周组织评价总结活动;根据班规提出对组内成员加罚分。

4、学科长职责:

清点作业收缴情况,并汇报科代表;检查每节课的课堂准备情况;按老师要求组织小组学习,包括:讨论、讲解、帮助、发言、练习等;课余时间组织同学帮助学习困难同学;按要求组织组内自习,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报告科代表。

5、卫生长

负责班级“三区”卫生管理、检查、打扫,督促一日三扫,组织周日、三、五的大扫除,负责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6、安全长

负责安全的检查与管理,协助班主任作好各项安全教育及过程管理的记载,及时上报班级出现的不安全信息,负责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7、活动长

组织班级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三声”活动,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组织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学生成长周志的填写活动及兴趣小组活动,负责积极参与活动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师生成长共同体组内评价标准

师生成长共同体组内评价标准为:(一)、小组评价标准

1.小组完成学校某项工作,集体加6分,获得表扬再加3分; 2.完成班级、年级额外任务,每项加3分,获得表扬加6分; 3.小组本职任务未完成罚3分,受到批评罚6分,完成并受到表扬加3分;

4.小组成员一周内一次违反班规校纪小组如实汇报,小组不扣分,一周内同一组员两次违反,每人次小组集体罚3分,个人按班规罚分;

5.课堂中组员受到老师两次批评,小组罚1分,受到两次表扬,小组加1分;

6.课堂中小组集体受到表扬加3分,两次表扬加6分; 7.小组成员学习或工作有进步,受到老师或班委表扬小组加1分,学校表扬加3分,考试成绩每进步1名,加1分; 8.小组集体学习或工作有进步,受到老师或班委表扬小组加3分,学校表扬加6分,小组考试排名每进步1个名次加3分。9.小组每周一汇总,所有加罚分的和取平均数加到组员的个人考核;按总分计,每周评1个优秀小组。

(二)、小组成员评价标准

(一)小组评价标准

1.以学生成长为喻意,将一个小组假设为一个正在成长的树苗,主干为小组,有六个小分枝为组内的六名成员,分别担任纪律长、学习长、安全长、卫生长、活动长、生活长,做到人人有担当,人人能历练,人人在成长。

2六位成员,分管小组内的六项工作,每项分管给10分,每周分类考核记分,9分以上为A等,8至9分为B等,6至8分为C等,6分以下为D等。

3.展示评价结果。每周获一个A,在树枝上画一个绿叶,B等画一个黄叶,C等画一个白叶,D等不画叶。以后每周评价获A后,各都将升级,即绿叶结小红果,黄叶升绿叶,白叶升黄叶,无叶升白叶,每周以此类推,如果获得10个小红果,将在枝梢上长一个大红果,将喻意为优秀小组。若有六个大红果,主梢上将长一个大大红果,将喻意为优秀班集体。

(二)小组成员评价标准

1、纪律10分

(1)有同学报小组成员违纪一人次扣1分。(2)小组导师每通报批评一人次扣1分。(3)班主任每通报批评一人次扣2分。(4)值周老师每集中通报一人次扣3分。(5)校长每点名通报一次扣3分。直到扣完为止。2.学习: 10分

(1)课前能认真完成预习任务1分,每少一人次未完成扣0.1分,直到扣完为止。

(2)课中小组内主动发言1分,不主动发言,导致老师点名发言扣0.1分,直到扣完为止。

(3)课中主动质疑1分,一节课中自始至终无一人质疑扣0.1分直到扣完为止。

(4)课中主动补充或纠错1分,一节课中自始至终无一人纠错或补充扣0.1分,直到扣完为止。

(5)主动完成正式作业1分,若老师督促一人次扣0.1分,直到扣完为止。

(6)主动完成《同步练习册业》1分,若老师督促一人次扣0.1分,直到扣完为止。

(7)为同学集体同批作业(文)1分,老师发现不批或误批一人次扣0.1分,直到扣完为止。

(8)课后知识能巩固和运用1分,小组学生无进步和改变一人次扣0.5分,直到扣完为止。

(9)说普通话1分,发现课间有用方言表达的一人次扣1分。(10)写规范字1分。发现在书写时有不写规范字的一人次扣1分。

3安全:10分

(1)随意外出校园一人次扣2分。(2)不按时上学、返校一人次扣1分。

(3)不按路队行走,路途乘坐不安全车辆,路途中做危险的事情一人次扣2分。

(4)上下楼梯不靠右行,在楼梯间狂奔猛跑,你推我搡,课间活不跟随班级上下楼,攀翻栏杆等现象一人次扣1分。(5)不按时出操,或在操场上狂奔猛跑,做有危险的游戏活动一人次扣1分。

(6)发现有打架骂人一人次扣1分。

(7)发现带有管制刀具、药物等危险物品一人次扣2分。

4、活动:10分

(1)发现不参与“三声”活动一人次扣2分。(2)发现不做眼保操一人次扣2分。(3)发现不参与兴趣小组活动一人次扣2分。

(4)不参与学校或班级小组组织的文化、征文、演讲文娱活动一人次扣2分。

(5)不积极参与“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活动一人次扣2分。5.卫生10分

(1)每天不主动主动打扫卫生发现一人次扣2分。(2)发现随地乱扔垃圾没发现一人次扣1分,(3)小组值日生没有按时值日打扫卫生,导致脏、乱、差现象的出现每人次扣2分。

(4)发现个人卫生、仪表形象差一人次扣2分。

(5)发现班级座位、桌面、位兜摆放不整齐一人次扣2分。(6)发现大小便不入池,便后不洗手的一人次扣1分。6.财产: 有意损坏公共财产者每人次扣5分,情节严重者照价赔偿并每人次扣10分。

6、其它奖惩。

各位班主任根据班情和组情而定。要体现出值得奖励价值。

备注:

每10分得1星星,每5颗星换1个月亮,每5月亮换1个太阳。小组获得太阳多少作为评价优秀小组的依据。

各校可依据校情确定学校评价标准。

三、师生成长共同体相关表册

篇2:佘家湾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奖惩制度和方案

据了解,“影视作品欣赏”课是徐州市铜山区单集中学“农村初中语文课程建设”项目众多内容中的一个。该校于2012年5月申报了“农村初中语文课程建设”项目,并于当年10月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2013年12月,项目接受了省调研视导,被评为优秀等次。“我们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力求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让课程基地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土。”滕道忠校长说。

课程立项:助推学校发展的引擎

单集中学地处徐州市铜山区最东部,是区内最偏远的农村初中之一。“项目创建之前,学校教学环境薄弱,优质生源外流,教师教学方式陈旧且缺乏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滕道忠说,“我们迫切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适逢省教育厅推出全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学校经过多方协调,申报了‘农村初中语文课程建设’项目,以语文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优化教、学方式,建设平台,开发资源,逐步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与效益。”

课程建设的顺利立项,让单集中学走上了变革发展的“快车道”:省财政拨付的30万元资金及时到账,区财政在保证项目专项配套资金60万元拨付到位的基础上,又陆续拨付给学校103万元,优先为学校开建塑胶跑道、教师公租房;镇政府划拨2亩地给学校改建校墙,铺设了1200平方米的水泥路;由徐州市教育局牵头,铜山区教育局基教科、教研室、教科所、装备站、电教馆、人事科以及铜山区清华中学等共同参与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多方协助,使得课程项目真正成为助推单集中学发展的引擎。

平台开发:课程建设精彩纷呈

“吃菜要吃白菜心 ,当兵要当新四军 , 新四军好良心。参加新四军真正好, 文读书来武练操,就是一个大学校。新四军真平等,不分军官和士兵。”这是单集中学校本课程读本《禅河儿女》中收录的一首抗日民谣。“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让师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为此,我们着力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平台,建成了影视欣赏室、演讲与口才室、阅读与探究室、语言标准化训练室和书法古韵室,配套开设了相应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努力将项目打造得活力多彩。”孙景东副校长说。

耿建红老师,单集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阅读与探究”课程负责人。“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方法都不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阅读质量。”耿建红说。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耿建红一方面要求学生轮流登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自己予以及时点评;另一方面,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他们个性化、有针对性的阅读引领。

余平(化名)刚进校时比较自卑,给人的感觉总是冷冷的。耿建红了解情况后,推荐她阅读毕淑敏和丁立梅的文章,引导她从中汲取营养。在读完《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后,余平在语文作业本中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也有很多优点,只是别人没有发现。”“当时看到这张纸条,我吃了一惊。转念一想,觉得这正是阅读给她带来的转变。于是,我也通过纸条回应她,勉励她继续努力。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见到我时总会报以一个淡淡的笑。”耿建红说。

“有梦,有理想,才是完整的人生。我们需要寻找一个自己的梦。有了梦想,要敢于追求,放飞我们心中的翅膀,与梦想翱翔。”看完微电影《田埂上的梦》后,李朵朵同学这样写道。“我们要求学生观影后,思考并写下观影心得。现在,写心得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种习惯。”黄忠利说。

凭着对影视的热爱,黄忠利承担了“影视作品欣赏”课的教学任务。“虽然是选修课,但选修的学生挺多。我主要会选一些励志类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正能量影片,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觉得,‘欣赏加教育’,是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黄忠利说。

“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受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带学生走进很多地方,“影视作品欣赏”课,足不出户就让学生‘行万里路’,这也是语文课程所倡导的,是语文课程‘读’的重要补充。”滕道忠说。

“有一个叫张涵妮的学生,原本让她当众演讲时,她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现在,即便面对很多陌生人,她也能流利地演讲。”“演讲与口才”课程负责老师王国良告诉记者。

单集中学76%的学生是留守学生,不少学生与人交往都存在障碍。针对这一状况,学校将“演讲与口才”纳入必修课程,提供较为丰富的演讲资料和演讲设备,通过人机交互、主题演讲、模拟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在,每个班每周都有一节课。我们不能说完全解决了学生人际交往上的所有问题,但每个学生的交际能力确实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国良说。

此外,学校还聘请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胡近勇作为“书法古韵”课程的指导教师,每学期为师生辅导3到4次;针对农村初中学生乡音难改的特点,装备语言标准化训练、测试软件系统,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依托社团活动中心成立了课本剧创作、“北极星”文学社等社团组织……

围绕平台建设,学校还创设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例如一进校门就能看到的禅河文化墙,上面刻有“禅河风云大事记 (19271945)”“革命烈士英名录”等内容,师生自然能够受到触动。

“语文学习平台建设就是以物化的形式将无形的书本知识呈现到现实体验中来,让学生快乐学习,感受语文学科之美,使之成为开放、创新、互动的教学载体。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李进同学在调查禅河文化时,意外发现他的爷爷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禅河地区的一个英雄人物,这不仅激发了他内心的自豪感,而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滕道忠说。

团队建设:项目发展持续有力

“王老师,一节好课究竟该怎么评价?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理解……”这是薛松老师又在和特级教师王林喜“争辩”教学问题了。“课堂教学是课程建设实施的主阵地,我们充分依托结对帮扶校铜山区清华中学的语文优质资源,鼓励教师多向名师请教、切磋,以此提高个人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滕道忠说。

据了解,课程立项后,作为帮扶校的清华中学派出了以特级教师王林喜为核心的名师团队,联合清华中学乃至铜山区语文名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定向帮扶单集中学语文课程建设。“2012年暑假,我们就课程项目建设和单集中学的领导以及语文教师进行了十几次研讨,最终明确了帮扶方式、活动开展等一系列问题。”王林喜说。

例如,单集中学的每一位语文教师每学期都要到清华中学跟岗学习,学习结束回校后,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公开课;各备课组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先上好研讨课,再分年级上课,最后评课议课,把清华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经验吃透抓牢;学校还选派骨干教师到清华中学挂职锻炼,学习该校先进的课改经验。同时,清华中学每学期也会到单集中学送教10多次。

“由于单集镇离铜山城区有近40公里,王林喜老师就吃住在单集中学,每周回去一次。除了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尽可能多地与清华中学的语文教师通过电话、QQ、邮箱等进行沟通,把握每一个促进自我提升的机会。”滕道忠说,“因此,尽管现在王老师已经回到清华中学,但我们的教师和王老师的团队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遇到语文教学上的问题,总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

为了更好地实施项目建设,单集中学语文教研组在充分借鉴清华中学“阳光课程”课堂教学四环节的基础上,围绕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结合自身实际,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成果展示→质疑问难→拓展迁移”五环节教学模式。“建模是手段而非目的,我们希望通过建模,引领语文教研组凝心聚力,更加深入地研究语文教学,并以此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滕道忠说,“为此,我们于2013年先后组织语文教师到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河南永威学校等参观,学习他们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方式,帮助语文教师开阔视野。”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单集中学语文团队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我记得‘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读本总共改了五遍稿,唐琪老师在国庆期间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加点,快零点了还给专家发邮件请教。”耿建红说,“这只是其中一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老师们的努力也获得了回报:耿建红被聘为铜山区语文兼职教研员;滕道忠、耿建红获铜山区“教学能手”称号;薛松、程小红获铜山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薛松获铜山区优质课大赛二等奖……

学校前后两次承接铜山区语文教学公开课,承接铜山区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承办徐州市课程建设推进会,并于2013年4月与铜山太山中学、徐庄镇中心中学、大许镇中心中学结成“成长共同体”,共同推进课程建设。

篇3:“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究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教学相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师生共同生活, 经常“对话”, “共学、共事、共修养”。

综上所述,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有效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必须不断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德育模式、教学模式。“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 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提出的。

一、“师生成长共同体”课题核心概念的含义

“师生成长共同体”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成员, 在彼此尊重、理解、坦诚、关爱、接纳、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 就思想、心理、行为、生活、学业、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行交流合作, 共同制订目标计划, 探讨解决办法, 不断实践反思,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师生成长共同体”包含教学模式创新、育人机制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 在宏观上是多维的、开放的、生态的, 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管理共同体———以行政班为基础组建, 一般由6~7个共同体基本单位构成, 每个共同体由6~9名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教学共同体———以教学班为基础组建, 由6个共同体基本单位构成, 每个共同体由来自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 (3~6个行政班为1个走班单元) ;社团共同体———以社团为基础组建, 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特长的师生构成。

自2009年“师生成长共同体”研究课题开题以来, 我校按照“遵循规律办教育, 依靠科学抓质量”的工作方针, 以构建“和·容”文化校园为引领, 在细节和文化品位上做文章, 以“德育与管理共同体”的研究与实施为载体, 打造洁净优雅、充满活力、团结和谐、奋发向上、人人追求卓越的育人环境, 广大师生“师生共同成长”温暖的家园, 精神的乐园, 放飞梦想的舞台。

二、实施学生“管理共同体”的基本策略

为达成“师生成长共同体”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目标, 我们建立了一个体现人本意识、具有文化特色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 构建富有校本特色的制度文化, 形成文化管理、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的研究, 努力达到科学高效的管理, 有效地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构建组织机构, 探索管理流程, 创新管理模式。经过近三年探索研究, 我们构建了“3+X模式”:3代表学校层面、级部层面和班级层面。X指衍生出来的相关的共同体, 如“家校共同体”“宿舍共同体”等。在学生常规管理方面主要采用了“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 形成学校、级部、班级三个层次的有效“管理共同体”。

(一) 学校层面成立了以级部为单位的“管理共同体”, 由级部主任牵头, 让本部的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本级部的学生常规管理, 争创优秀团队。其结构如下:

(二) 级部层面成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6~10个“管理共同体”, 打破班级界限, 建立互相协作的级部管理共同体, 也就是值班只有管理共同体, 没有班级界限。值班教师履行常规管理职能, 及时处理特殊情况并做好记录, 及时反馈到级部管理信息平台, 班主任能随时了解本班情况。其结构如下:

(三) 班级层面成立了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的6~8个“共同体”, 由班主任牵头, 按照学生性格、特长、心理、学习、男女等实际情况搭配编组, 每组配备了导师, 直接参与管理。各组开展竞赛活动, 促进师生合作互助。以“共同体”为单位考评, 把同一“共同体”紧紧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主动的互相协作关系。其结构如下:

篇4:佘家湾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奖惩制度和方案

一、建立“咱们的课堂”, 延伸课堂的学习意义

曾经, 我按照进度教学《报任安书》和《渔父》。这两篇文章属于教材“生存的选择”单元, 我都不记得这是第几个轮回的教学了, 只感觉这课像轨道上正下坡的车子, 惯性地向前滑着, 如此“流畅”, 以至于我和我的学生都“麻木不仁”了。咬文嚼字的疏通文字后, 接着该是按部就班地总结单元内容了, “请同学们从《报任安书》《渔父》探讨司马迁、屈原的生死观, 进而也可思考、谈谈自己的生死观。”我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 学生低埋的头抬了起来, 这个发言, 那个举手, 一堂课被学生紧锣密鼓的接过去了, 我只匆匆地“抢得”几分钟的发言机会, 走出教室, 既有“余音绕梁”般的开心, 也有些担心:是不是这个话题探究空间太大以至于浪费太多课堂时间了呀?是不是这堂课效率很低了呢?可没想到的是, 小作中居然还有学生继续在谈他们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他们还说因为课堂没有轮到发言, 意犹未尽, 必须在笔端一吐为快, 并且还说同学们之间在茶余饭后已经探讨了很多回了。

我不免叩问自己, 我到底怎么是理解“课堂”和“效率”之内涵的?这堂课把我思维定势中的“课堂”翻转了, 明明白白地给我来了一次“学习的革命”, 警示我:课堂的效率在于学生“学的效率”, 而非教师“教的效率”, 课堂的效率也可以在课堂之外继续获取。教学慢了又何妨, 老师说得少了更无妨, 只要学生的思想在驰骋。学习的意义在于它根植于灵魂的延伸和拓展!课堂不是老师“我的课堂”, 而是老师、学生“咱们的课堂”, 语文课堂更有可能是人生永恒无边的课堂。

二、开放“三尺讲台”, 养成个性化的思维品质

纵观中外课堂教学之法, 国外的课堂显得更随意也更有创意, 不多谈章法, 不统一教案, 甚至不局限在教室;国外的学生也就显然比我们的“读书郎”有更多的创新, 更会表达, 更愿合作, 更擅长运用与实践。

国外的理科课堂, 实验是重要的学习手段, 学生花几个小时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作业是常态, 忙碌而有趣。如数学中的某数据调查实验和报告, 物理中速度测试或自制投石器之类的实验和报告。可是我们的学校里, 实验就是看图片演示, 研究性学习就是下载网上文章。可怜的孩子们埋在题海里与难题“斗智斗勇”了若干年, 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却茫然不知从何入手。在国外高中文科学习中, 大量的自我阅读是必需的, 名著选读也好, 世界史学习也好, 都依赖于学生课外的自读, 那么他们英文和历史课的课堂上干什么呢?学生解读!学生个体或小组围绕某一篇文章、某一个历史事件, 课前已通过大量的翻阅资料图片、提炼要点、撰写文章、点缀图片、制作PPT, 课堂就是一个向全班学生表达、演示自己的阅读理解成果的时空机会。题目是统一的, 答案却是开放的;课堂是固定的, 课堂上的思维却是通过交流而达成了“和而不同”。如此把课堂翻转, 天长日久就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一些观念:阅读必须是学习的基础, 解读可以个性化, 合作、沟通与表达是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手段。而这样的理念获得和习惯养成, 比在课上背出几篇美文、记住几段概念要有用得多。记忆会流失, 至少会打折, 但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却终身受益。我们不难明白, 怎样的课堂更有价值。

国内当然也有这样的课堂。笔者曾聆听了一位老教师的《红楼梦》教学公开课, 这位老者, 夹着一本厚厚的、泛黄的《红楼梦》, 慢悠悠地走进课堂, 书被他轻轻地放置在讲台上, 只见书里错落地夹着书签。他开始捻着手指, 将几个大观园里的丫鬟娓娓道来, 说晴雯, 道袭人……学生对于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大致情节都已熟悉却只能“概括”, 而老者总能适时地翻开著作, 操起他那并不标准的江南普通话, 朗读一段段原文, 济济一堂的师生都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原著中。课堂被“翻转”到原著中, 应试背题被化解到对名著的欣赏阅读和理解中, 恐怕这才是高考考查名著阅读的本义吧。

三、构筑“人生课堂”, 实现思想的返璞归真

张洁在《我的四季》里说“生命如四季”, 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 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 让读者一起共受生活的煎熬, 分享生活的快乐。课堂上, 师生一起赏析这篇课文后, 我要学生和我一同拿起手中的笔, 用心写下各自的散文篇章:“人生如……”。教室里静极了, 他写“人生如歌, 我放声歌唱”, 她写“人生如花, 我精彩绽放”。我说:“人生如茶, 有时甘甜有时苦, 有时浓陏有时淡, 何不留下那份滋味?既然要生活, 我们就不拒绝人生的苦涩;既然要生活, 那么我们就继续浸泡着那份执着!生活的脚步再匆忙, 生命中曾经的纯真不会老。”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就这样流淌于笔端, 此时,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文字与思想间都产生了返璞归真的默契与和谐, 诗意与创意促发智慧火花, 此时的课堂是灵魂的栖息地。正如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四、玩转网络空间, 展开师生的情感互动

网络是拓展课堂教学时空的新的新形式。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QQ群、校内网、同学录等各种网络群的成员参与面不断扩大, 也给教育以很大的启示。课堂在某种层面上已被网络“玩转”, 也正是这种“玩转”, 让“亲其师, 信其道”的古训得以源远流长。

在群中, 师生共享资源, 即时会话, 群体交流, 学科教学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从课堂延伸到网上, 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QQ群中, 学生也不再是被迫参与者, 而是主动地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进行人生探索和知识探索的探究者;在QQ群中, 师生关系有了一种新的层次, 更像朋友, 也更加能够直面相对;在QQ群中, 老师不再是单纯的学科教师, 而是更广泛领域里的导师, 在平等和自由的交流中以自己的人格和学识引导和影响学生。

篇5:佘家湾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奖惩制度和方案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 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思考、快乐的学习、充实的得到知识、美好的学习回忆.

1. 自由的思考———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身心自由.

他们能说自己想说的话, 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没有思想的桎梏, 没有传统的约束.有的是自由, 有的是坦诚, 有的是和谐和幽默.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单一的说教, 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做一做”、“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室”等, 为学生的自由想象、师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2. 快乐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快乐.

他们时时为自己学习的点滴进步而高兴, 他们处处能得到教师学生的欣赏和赞美.微笑是教室内灿烂的阳光, 笑脸是课堂上永不凋谢的花朵.这里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 这里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教师时刻为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而由衷赞美, 快乐着大家的快乐!学生在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中“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 你能说他们不快乐吗?

3. 充实的吸取知识———就是让每堂课都能使学生的情感和智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每一堂课, 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益.“敏者”学得快, “讷者”学得深, 课堂上没有无所事事之人, 没有迷茫的眼神, 没有忧愁的目光.每一张脸都是那么自信, 那么满足, 他们就像拔节的麦苗贪婪地吮吸知识的甘霖.学生在那样自由、快乐的课堂中能不充实吗?能会没有收获吗?

4. 美好的学习回忆———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心灵时时感受着美好.

课堂上, 知识的真, 数学图形的美时时在浸染着学生的心田.美的语言, 美的画面, 美的心灵为学生营造美的氛围, 这是美的世界.这一切美的享受在我们的课本里有着很好的体现.

二、数学课堂是教师成长的舞台

新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教师角色的改变, 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 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成为“学习的共同体”.让课堂成为教师的天堂, 那教师应该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说教师是仁者, 教师应该充满仁爱之心, 爱自己的课堂、爱学生.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一切.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欣赏和宽容.像对待鲜花上的露珠一般呵护他, 宽容着每一位学生.仁者无私, 让每一位学生在爱心中健康成长.说教师是智者, 首先, 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的, 他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 还应触类旁通, 晓知天文地理, 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其次, 教师应该是睿智的,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他还是智慧的化身.他就像一块宝石, 永远散发着人格、学识和智慧的魅力.教学中在承认师生平等这样的理念基础上, 认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相互交往, 各自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完成了教学过程, 他们各自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教师作为促进者, 其作用之一: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探究或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倾听, 关注学生.不仅先倾听学生在说什么, 更要倾听他们活动中的感受、体验, 也就是说要关注学生的需要, 学习兴趣, 注意力, 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 合作能力.关注学生的需要是教师倾听的目的, 因为学生的需要满足了, 学生进步了, 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台阶, 我们教育才会成功.

三、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往是单向的, 封闭的, 师生之间很少有情感交流, 在新课程中, 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互动交往, 它主张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与对话来展开教学, 强调师生共同体验, 探索而获得知识,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需要平等的交流, 互相之间保持信息畅通.改变单一、封闭、不平等的师生交往, 建立师生互动交往, 实现师生双赢的运作过程, 为新课程的实施作着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尝试;其次, 转变师生的观念, 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课堂成为师生成长的平台.

1.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我们知道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成为上好一堂数学课的“瓶颈”.要处理好这个“瓶颈”,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精心设置一个好的数学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2.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经历了“参与意识的产生→自主学习的启动→积极的探索与发现”三个层次, 表明学生已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 学生的踊跃参与, 自我的张扬, 则标志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它表明学生已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探究和积极讨论对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绪情感和良好性格逐渐养成有积极作用, 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形成, 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活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是一个有生命的舞台,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永远处于成长中, 课堂永远处于创造中, 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学习舞台, 也是洗礼、激扬与唤醒生命的创造舞台.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走进新课程,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张扬的舞台;走进新课程, 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走进新课程, 让课堂成为师生其乐融融的共享过程.”这是新课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理念.而要想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就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应具有平等、开放、互动的师生关系.

上一篇:工会女工工作下一篇:大悲咒全文及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