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版小学音乐四年级教案1——5单元

2024-04-20

2024湘版小学音乐四年级教案1——5单元(精选6篇)

篇1:2024湘版小学音乐四年级教案1——5单元

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委婉、柔美的声音亲切的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让 感受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

3、能够基本唱出《知了》歌谱。教学重点:

学会用委婉、柔美的声音亲切地演唱《茉莉花》。教学难点:

学会用委婉、柔美的声音亲切的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伴着萨克斯独奏《茉莉花》的乐声走进教室。

(二)导入课题

1、闻茉莉花

2、观茉莉花

(三)新课学习

1、放歌茉莉(1)范唱

(2)简单介绍扬州(3)学唱歌曲

①随老师的钢琴划拍轻声哼唱旋律

②轻声地唱歌词,感受歌曲的委婉细腻。③完整地跟唱歌曲。

2、茉莉溢香

(1)歌曲的艺术处理(2)请个别同学进行表演(3)学生齐唱

3、茉莉绽放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视频。(1)这是什么时候?在哪儿?(2)这是谁在歌唱?

(四)教唱歌曲《知了》

1、教师范唱

2、学生跟唱

3、附点四分音符的讲解与练习

4、完整演唱

5、唱歌谱

6、巩固歌谱

(五)听赏《杨柳青》

1、欣赏江苏风景图

2、听赏江苏戏曲

3、听《杨柳青》

4、学生跟着音乐亲声哼唱

(六)听赏《采茶舞曲》

1、观看采茶的图片

2、听赏越剧

3、听赏《采茶舞曲》

(七)小结

第二课

教学目标:

1、歌曲的基本节奏,能灵活运用休止符及上滑音、下滑音的唱法。

2、培养学生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增强学生的演唱能力与表现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足球运动,更加热爱体育运动。教学重点:

准确、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歌曲中“哎呀呀呀呀”一句中休止符能否准确掌握,完整演唱。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歌曲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都喜欢哪些运动项目呢? 生:跳绳、踢毽子„„

师:问了几个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可是我们班这么多的同学老师不能一个个都问遍吧?!不如让我们合着音乐的节拍做出你喜欢的运动,让老师来看看你喜欢的运动项目,好吗?注意老师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合着音乐的节拍!

2、全班同学合着音乐做运动(播放琴里《小小足球赛》伴奏)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还不少啊!其实老师也是一个体育爱好者,我也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师:下面让我们从一首歌曲中找找答案吧?请同学们仔细听!并随着老师用身势动作伴奏。

三、聆听歌曲范唱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什么啊? 生:足球

师;说对了!看来同学们都认真的聆听歌曲了!一会儿呢,老师请全班同学观看一场特别精彩的足球比赛,老师想让你们做啦啦队员为比赛助威,你们愿意吗?(生:愿意)但是做为合格的啦啦队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一定要会唱一首足球歌曲,老师呢已为大家选好了,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名字叫《小小足球赛》。这首歌曲中有两句喊出来的口号而不是唱出来的,你们注意到了吗?(看学生的反应说不出来的话就再听一遍)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四、学习啦啦队口号(课件出示)

师:口号为了振奋球员的精神,喊起来一定要整齐并且铿锵有力,所以都有固定的节奏,现在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1、师示范读节奏,并简单介绍切分节奏。

2、学生齐读节奏

3、边读边拍节奏

4、加入口号边读边拍

师:我们在喊口号的时声音一定要洪亮有激情,这样比赛中的球员才能听到并感受到我们啦啦队员的热情对吗?除了声音,我们还可以加入动作来表示,大家想想我们可以加入什么动作呢?

5、加上动作再喊一次口号 师:同学们的口号喊得真有力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合作一下,老师来演唱歌曲,请同学喊出口号,注意看我的手势会提示大家在哪里喊口号。

五、师生共同合作演唱歌曲,教师演唱歌曲,学生喊口号 师:我们合作得真默契啊!

六、攻克歌曲难点:(课件出示)

师:这首歌曲所描述的足球赛一共有几次射门呢?(生;两次)第一次射门成功了吗?(生:没有)不但没进球而且还摔了个大跟斗,球员和我们啦啦队员的心情怎样啊?(生:失望、遗憾、伤心等)所以我们可以用“哎呀呀”这样的语气词加上旋律来唱出来。

1、师弹出旋律,学生加词演唱

师:大家请看这个符号的名称是什么?(休止符)它表示休止半拍、停顿半拍,我们可以在这儿快速地换一口气再让下一个“呀”字,千万别把这个字丢掉。

2、学生试着再次演唱

师:这一遍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准确唱出来,可是我从同学们的歌声中却没有听出没进球的遗憾和失望的情绪来,让我们再来试一试。

3、加入情绪再次演唱

师:这一遍唱得非常好!让我们再回到歌曲的球赛中去,第二次射门球进了吗?那球员和啦啦队员的心情怎样呢?(生:高兴、兴奋)确实是这样,大家都笑出了声音,现在让我们用语气词“哈”加上同样的旋律来唱唱。

4、学生演唱“哈哈哈„„”一句 师:还能再高兴点儿吗?

5、学生加入情绪演唱。

师:同学们我们不知不觉已把歌曲中最难唱的一句学会,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跟着老师的琴声试着完整演唱一遍歌词吧!

七、跟琴试着演唱歌词。

八、强调有问题的乐句(课件出示)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一句旋律唱得不准确,现在让我们做着手势先来唱一遍这一句的乐谱。

1、师生一同做手势放慢速度演唱歌谱

2、加上歌词演唱

师:非常好,这句已没有问题,但是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喊的口号“射门”后面有一个一小节的小间奏,你们觉得此时像在表现什么情景?(生:球踢出去下落的情景)我们可以在心里数着空两拍再演唱下一句。

3、试着从“凌空一倒钩”一句连一次。

九、再次完整跟琴演唱歌曲,强调表情、状态。

十、听赏《运动员进行曲》

十一、小结

第三课

教学目标:

1、从“海顿的故事”和“音乐家小档案”入手,能简要地说出奥地利音乐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在听赏其作品《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和《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的片段时,能初步感受到义响乐的表现力。

2、结合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的听赏,能初步了解弦乐四重奏这一重要的室内乐体裁,体验亲切、纯净、充满生机的海顿音乐,并能在听赏参与活动中,记住其美妙的主题旋律。

3、在听赏海顿的两首著名交响乐片段时,能了解力度这一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能记住常用的力度术语和记号,并在表现活动中运用。教学重点:

了解音乐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通过聆听作品选段,能体体验亲切、纯净、充满生机的海顿音乐。

教学难点:能认真聆听音乐,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强弱的特色。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故事导入:

(一)听赏《告别》交响曲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说一个故事:在几百年前的奥地利,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长期担任了一个埃斯台哈奇公爵的的宫廷乐长。有一次,公爵看上了一处遥远的湖畔山林,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行宫,每年夏天都带着家人和仆人来此长住,宫廷乐队免不了随同前进。天长日久,乐手们思乡心切,但谁也不敢言归。一天晚上,公爵和他亲朋在大厅听赏他们演奏的音乐。奏到最后,没想到那些乐师轮流轻轻吹灭为乐谱照明的蜡烛,拿着乐器相继退场。最后只留下了两个小提琴手,他们静静地奏完最后一个音符,也悄然退席。善解人意的公爵领会到他们的意思,第二天便宣布:全体人员返回宫廷。这首乐曲由此而被称为《告别交响曲》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有趣的乐曲?

1、播放《告别》交响曲选段,全班同学闭眼聆听

师:你有没有听出乐曲中乐师一个个离开的情境啊?为什么?

2、请同学们交流

师:没错,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乐曲的主题。

3、哼唱主题。

4、画旋律线:在唱熟主题的基础上用手指划出旋律进行的方向。

5、演唱表现(学生反复演唱音乐主题,并在每遍逐渐减少演唱的人数,以体验乐手相继退场的音乐场景)

(二)听赏《惊愕》交响曲

1、聆听全曲

2、讨论音乐特点:通过乐曲的强弱对比体验音乐情绪。

3、哼唱主题

4、参与表现:用人声、打击乐、非常规音源、身势动作等表现音乐强弱

5、了解力度术语

三、欣赏《小夜曲》

师:刚才我们说了海顿不仅是“交响乐之父”,而且还是“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对音乐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形式,而且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著名的《小夜曲》。请你们听完后猜一猜,这里面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1、全班同学聆听《小夜曲》。

2、猜猜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

3、师介绍弦乐四重奏与小夜曲:

弦乐四重奏: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这四种西洋乐器一起合奏的一种演奏形式。小夜曲:小夜曲来源与游呤诗人夜晚唱的一种爱情歌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由少数管弦乐器演奏的管弦乐套曲。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优美的旋律吧,请你说一说对这首乐曲的感觉。

4、再次聆听乐曲,请同学们交流对音乐的感觉。

师:是不是带了一种夜晚的宁静与轻柔在里面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好吗?

5、用“lu”模唱主旋律。

6、跟乐曲一起轻声哼唱,感受音乐的旋律。

四、总结

师:海顿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的成就与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希望你们也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长大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四课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我的家乡日喀则》的二部合唱,体验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并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2、能积极参与藏族踢踏舞的活动,初步感受藏族歌舞的风格特点,了解相关文化,并与同学们交流.3、熟悉藏族音乐,并能运用纯朴的声音演唱《卓玛》.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2、跟唱《卓玛》。教学难点: 二部合唱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藏

1、看藏饰店

看课件中出现的藏饰店,里面有哪些饰品?(藏刀羊角等)

2、学藏语 师:”呀配徐点家”表示欢迎光临的意思 “贡卡姆莎”表示你好的意思

“扎西得勒”表示祝你吉祥如意的意思 “亚布都”表示真棒的意思 “突及切”表示谢谢 3 走进西藏

师:你们看。老师身上带的是什么?哈达(老师引导看课件)

二、藏族的歌与舞

1、老师范跳

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老师今天表演两段舞蹈给你们看看,好不好?请你们看看这两段舞蹈各有什么 特点? “弦子”与”踢踏” 听辩旋律,选择舞蹈类型

师:听听下面的四句旋律,说说哪两句适合弦子?哪两句适合踢踏?(歌曲中的四句旋律)3 学跳弦子与踢踏 4 听赏歌曲

师:优美的舞蹈要配上动听的歌才能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听.5 介绍日喀则 6 学唱歌曲

分合唱与齐唱两部分教学 7 歌舞结合

三、整体表现

请一部分学生唱歌,请另外的学生表演舞蹈 或者分组讨论表现方案,再分组表演.四、听一听藏族的歌

师:上节课,你们知道藏族的歌好听又有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藏歌

1、播放音乐(播放钢琴独奏《阿坝夜会》和《拉萨谣》)

2、再听《卓玛》 三 学习《卓玛》

师:下面我们随音乐哼唱旋律,再用lu唱一遍

师:今天,我要请一些同学上来自己发出声音,让小朋友来猜一猜。

1、请同学上台演唱

2、单独唱

3、分角色演唱 四 表扬和奖励 学生自评

第五课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雷、点的音乐形象

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踩雨》,体会雨中嬉戏的乐趣。

3、能积极参加音乐游戏,培养自身的旋律流畅感。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教学过程

一、听雨——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1、唱《春雨蒙蒙》

导入: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雨也似乎是禁不住绿色的呼唤,“沙-沙-沙”的飘了下来,小草们把双手举得老高,迎接他的洗礼。听《春雨蒙蒙》

2、听《电闪雷鸣波尔卡》(1)、导入:春雨是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怎样的呢?你能听到什么声音?(2)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3)生仔细听辩“雷声隆隆,电光霍霍„„”(4)介绍作品(5)欣赏录象带

3、说雨中趣事

你愿意告诉大家在雨中的生活趣事吗?

二、戏雨——音乐游戏

1、导入

下雨了,一把小阳伞撑了起来,红、黄、蓝„„哪一把和“小红是好朋友呢,大家帮忙来找一找

2、音乐游戏《找邻居》

唱一唱,听一听伞上的旋律,你觉得“小红伞“上的旋律与哪一句连起来唱最流畅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旋律流畅感,同时熟悉歌曲《踩雨》的旋律

三、看雨

1、导入

动画出示:雨“啪啪啪”的敲在小路上 你能用一个动词形容雨落下的动作吗? “敲”更能体现夏雨的活泼和节奏感 雨落下来像什么?

2、讨论 出现歌词

这些词怎么读才能表现夏雨呢?

生从情绪、速度、力度、声音上分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3、朗读

请你们试着读一读,看哪种读法更能表现下雨的精灵和“我”欢快的心情

四、踩雨——学唱歌曲

1、导入

有了这样的心情,我们一起去踩雨吧

2、随音乐自由的踩雨

3、自由的评价 看谁踩得好

4、用“X O X O |X X X O |”节奏型,随乐踩雨

5、学唱旋律

(1)启发学生用雨落下时的声音摸唱旋律(2)唱曲谱

(3)从情感、速度、力度、声音上说说,这首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6、学唱歌词

请同学们唱一唱,想想唱谱时的要求

五、感受雨

1、讨论大雨和小雨滴在手上、屋檐上、地上的感受、2、亲身感受(老师拿出自制的滴雨工具,让学生闭上眼睛伸出手感受滴在手上的雨滴。)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春、夏、秋、冬有着各自不同的雨,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是赞美四季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唱一唱。

篇2:2024湘版小学音乐四年级教案1——5单元

当阳市建设中小学 邓娟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歌曲的不同特点与风格,采用组合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2.能自信地、有表情地当众演唱所学歌曲。

3.能在演唱活动中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歌曲表现并获得丰富的个性体验。【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引入演唱组合欣赏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这份礼物一定能让大家饱饱眼福,一组充满现代气息的动感组合演出片段,请欣赏。

2、播放组合演唱片断,自由欣赏

学生可随意讲出所熟悉的演唱组合的名称,也可跟唱所熟悉的歌曲。师生共同营造热烈、民主的学习气氛。

3、指名答问,组织交流

(1)教师简评,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种充满青春活力的演唱形式,也很了解它的演唱特点,班上有没有同学采用这种形式演唱过?想一想试一试吧?(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就让学生过一把“歌星瘾”,让我们也采用组合演唱的形式来演唱歌曲,大家有没有勇气上台来表演?(生答)同学们知道,演唱组合的第一大特点是几个人同时上台唱,那我们首先得准备能共同演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来学唱一首节奏感强,充满着青春活力的歌曲《青春舞曲》

二、学唱歌曲 1.介绍歌曲及作者

(1)欣赏歌曲,整体感受。这首歌曲可能有的同学听过,歌曲比较简短,我们先来听一听,看大家能不能说出这是哪里的歌曲?

(2)歌曲引出作者介绍。同学们对中国民歌的风格把握得较好,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具有新疆风格的歌曲,它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先生记谱译配的,大家知不知倒王洛宾老先生呢?(生答)同学们一定听过他谱写的歌曲。你们能演唱几首他的歌曲吗?

(3)介绍作者及作品风格。同学们都熟悉他的歌曲。有人称王洛宾先生为西部歌王。王老先生是北京人,曾在法国留学学习音乐,但他为了民族的音乐,一生扎根新疆。他的作品都吸取了新疆民族音乐的素材,他一生整理、创作、收集了七百多首作品。他把新疆的民歌介绍给了全国,介绍给了全世界,国内外许多歌唱家都非常喜欢演唱他的作品。2.随乐学唱

(1)听赏全曲,按照自己的创意拍击节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青春舞曲》的活力,请同学们跟随音乐拍击节奏,看看谁拍击的最有创意。(播放歌曲音乐,学生边听边拍击节奏,老师记节奏)

(2)边拍节奏边唱歌曲。有的同学拍的节奏很有创意,老师也记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拍一拍,唱

一唱。(师生边拍边唱,老师再加一些简单的身势节奏,学生模仿。)3.随乐舞蹈

(1)学生齐唱歌曲,教师跳新疆舞。

(2)激发学生设计舞蹈动作,表现歌曲。组合演唱的第二大特点是边歌边唱,充满活力。平常同学们都很活泼,好动,还有些同学会跳现代舞,现在让我们一起随音乐跳起来。

三、范例组合1.演唱组合除了这种边歌边舞的形式,还有许多有特色的演唱形式,看同学们留意了没有? 2.介绍几个有特色的演唱组合。四.尝试组合1.提出演唱组合的要求

刚才,我们既饱了眼福,又饱了耳福。现在,轮到我们了要来开一个班级组合演唱会,现在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准备。组合方式是5至8个人自由组合成一组,小组成员可以坐到一起商定歌曲和组合演唱的形式。同时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组合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并用新颖的形式写好组合名、演唱名和演唱人数贴到黑板上,老师已给你们准备好了纸和笔。2.尝试组合演唱

学生分组合进行讨论、排练。五.组合演唱会 1.推选主持人 2.分组合上台演唱 六.课堂小结

电视上的组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数年功”,而我们的组合则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同学们今天都表现的很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迅速完成了各自的组合,并为自己的组合起了这么特别的名字,还采用了很多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自己选唱的歌曲,非常了不起。让我们为自己出色的演出鼓掌庆贺。【教学反思】:

能在本次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同行们进行交流,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更是一次磨练。下面,我就来谈谈我执教这节课的感受。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这一点,我选择了中学生们很喜欢,也很熟悉的“组合演唱”来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生命活力得到极大的焕发。与传统教学相比,本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老师给了每一位学生一个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们自由组合、自己选择演唱曲目和表演形式、选出自己的主持人、制定节目单等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就连表演后的点评都由学生来完成。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新课程理念。

篇3:湘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1、初步了解墙文化(功能、类别)和艺术特点,感受不同风格的墙的艺术美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等,学习如何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将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独特的“墙”

3、感受丰富多样的墙,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灵活运用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墙”

2、难点: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零件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纸张、泥巴和泥塑工具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五、教学设计:

1、解释课题后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墙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运用关键词(材料、形状、色彩)选择一面墙进行介绍

3、教师小结:墙的种类繁多,不管用什么材料、什么形状、稳固对建造一面墙来说,非常重要。介绍墙的组成部分:墙脚、墙顶和墙身。点明墙脚的重要性

4、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材料的墙,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材料的墙带来了怎样不同的美感

5、教师启发学生创新: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表现墙?假如只用泥又该怎样创作表现墙呢?

6、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用泥巴制作零件

7、教师创作墙体图纸,让那个学生欣赏同学创作的砖块墙图纸方案,感受砖的多样性,同时强调注意墙的稳固性和趣味性

8、引导学生欣赏陶艺大师创作的墙作品和同学的泥塑墙作品

9、教师提出本课时的作业要求

(1)运用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墙

(2)灵活运用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零件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10、学生在进行小组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11、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欣赏并进行个别评价

篇4:小学四年级y音乐第四单元教案

小学四年级第四单元音乐课教案如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的音乐课堂越来越精彩!

教学内容

听:“春到沂河”“美丽的村庄”

唱:《我们的田野》《田野的召呼》《红蜻蜓》

动:集体舞“美丽的村庄”

吹:竖笛《红蜻蜓》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歌曲:《我们的田野》旋律悠扬,富有歌唱性,歌词也写得很出色,犹如一幅绚丽的水彩画描绘祖国山河的自然景色。

2、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通过以上的演唱,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丽、壮观、富饶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获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要求学生以宽广、优美的声音演唱。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师声问好

2、发声练习:进行气息训练------做数冬瓜的游戏。

二、唱一唱

教师展示板书后,用教鞭指谱视唱,并指出本练习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时出现连音线,使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5”时值增长,唱成二拍半。

视唱时,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点,然后再加快速度视唱。

三、感授新课

1、练习曲谱

1)第一乐句 65|3;5|13 2|

2)第二乐句 35|6 6;6|5 3|2-|20 32|

3)第三乐句 32|1 7|61 5| 4)

4)教师用钢琴弹奏曲谱1.5段,(全曲较长,时间不允许一一弹奏)学生随琴声出拍认真默唱1、5段曲谱。

2、练习歌词

1)《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 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状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江山如此多骄。

2)分析歌词,探讨如何唱好本歌

3)提问、讨论:同学们,请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动、优美,那我们应该如何演唱好《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呢(主要从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绪等方面入手。)

4)教师播放录音1、5段,学生认真细听,(利用空白磁带先录好1、5)教师指挥,学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6)听音乐

第一遍:边听音乐边打拍子。要求学生能听出歌曲的拍子,并能跟着歌曲录音进行边听边打拍子。

第二遍:感受乐曲的韵味,能轻轻跟唱。分析歌曲的结构。理解歌曲的含义,为更好地演唱歌曲做准备。

3、学唱歌曲

1)先学生自学歌曲,跟琴轻唱歌曲。

通过一遍学唱,把感到困难的乐句提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难唱的乐句。可以通过听音、听唱、模唱等形式进行学唱。

2)再轻轻跟唱。

3)要求:A:能唱准歌曲的旋律B:能用歌声准确表达歌曲中的连音和断音,次听音乐,进行比较。

4、巩固练习

1)分组来演唱。2)分领唱齐唱进行表演。

三、小结

第二课时《田野的召唤》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田野的召唤》,感受意大利民歌风格及特点,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来演唱。

2、欣赏乐曲《美丽的村庄》,感受音乐的舞蹈节奏,能积极参与集体歌舞表演。

教学重难点

1、学跳集体舞《美丽的村庄》,让学生积极参与集体进行表演。

2、唱好弱拍起歌曲及后半拍休止附。

教学过程

(一)欣赏、表演《美丽的村庄》

(注:教室里的椅子和桌子都挪开后,教师和同学站成一定的队形,开始本课的内容)

1.教师请同学猜那位同学的装扮。

2.将歌曲《美丽的村庄》完整地放一遍,老师随音乐将舞蹈动作示范给同学们。

3.跟老师轻声学唱歌曲《美丽的村庄》,并学会几个舞蹈动作。4.将学生分成舞蹈组、唱歌组和打击乐器组进行歌表演。舞蹈组排成两行在中间同老师一起随着音乐舞蹈,唱歌组和打击乐器组成倒八字站两边,歌唱和敲击打击乐器。分组由学生们自愿选择,人数不限。

5、舞蹈队要求:

①动作优美、大方、表情自然,愉快。

②能合上舞蹈音乐(三拍子)的节拍。

6、歌唱队要求:

①大方、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②节奏、音准正确。

6、打击乐队要求:

①选择符合歌曲情绪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②几种打击乐器能协调配合。

③节奏准确、强弱分明(注:出示歌曲《美丽的村庄》的歌词)。

7.同学们对三个组的表现进行自评或互评,并能说出表演得好与不太好的原因。

8.每组可推荐一名代表出来组成一个三人组的表演队进行表演。

9.老师对歌表演进行总结性评价,尤其需对那些平时性格内向、不善当众表现的同学提出表扬。

(二)学唱《田野的召唤》

1.导入:意大利的小朋友跳得多开心啊,他们还唱起了一首歌,2.教师将歌曲完整地放一遍,让学生围成圆圈,席地而坐聆听。

3.教师讲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的故事及作品,你们还知道那些意大利民歌呢?

4.再听全曲,随乐击掌。

5、用听唱法学习曲谱。

6、用衬词“啦”模唱全曲(注意弱拍起及后半拍休止附)。

7、学唱歌曲

8、小组练唱,在分组展示。

9、选择打击乐,自由创编节奏为全曲伴奏。

(三)小结

第三课《红蜻蜓》

教学目的

1、学唱《红蜻蜓》,让学生感受日本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指导学生用轻巧、深情地声音演唱这首歌。

2、介绍日本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38岁时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在日本是家喻户晓。

3、认一认渐强、渐弱、换气记号,并唱一唱。

4、学吹竖笛《红蜻蜓》,练习高音mi、高音ri。

重点难点

1.教师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与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完整表达歌曲;

2.体会歌曲意境,唱好两声部歌曲。

教学过程

一、介绍歌曲

1、红蜻蜓是日本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38岁时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在日本是家喻户晓。它本来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后来大人们也喜听爱唱,也成了他们回忆童年生活的歌曲。回忆是十分美好的,这样美好的内容应当用什么样的音调来表现呢?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小节,三段歌词,却将童年情景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2、欣赏《红蜻蜓》新 课标 第一 网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遍。

二、学唱歌曲

1、学唱《红蜻蜓》曲谱:视唱一声部;练习三度音程(柯尔文手势);视唱二声部。

2、引导学生分析歌谱中使用了几个音,在学生默唱后,请个别学生分部视唱,再全体学生视唱。

3、集体朗读歌词。

4、欣赏歌曲录音,请同学们说出歌曲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5、分声部学唱歌曲,对声音的控制,还有两个声部的和谐。

6、加入渐强、渐弱、换气记号进行演唱

1)音乐游戏:找竖笛;老师将竖笛放在某处,请一位同学寻找,大家用歌声告诉他,当他走近时,演唱的声音渐渐弱;当走远时,演唱的声音渐渐强;

2)认一认渐强、渐弱、换气记号;

3)把渐强、渐弱、换气加入到歌曲中,再进行演唱。

三、学吹竖笛《红蜻蜓》

1、唱一唱旋律

2、认一认高音mi、高音ri在竖笛上的位置。

3、吹一吹歌曲《红蜻蜓》

四、小结

篇5: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教案

《彼得与狼》作者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这首作品创作于1936年,是一首交响童话,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这首交响童话是普罗科菲耶夫应一位剧院经理的请求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从朗诵词到音乐都由他自己构思,它通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以使孩子们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教学设想:

1、这首乐曲被安排在小学阶段,从作用上来说,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所具有的音乐鉴赏能力的综合,又是学生对进行后续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激励与鼓舞。所以在课的设计中,应注意趣味性与专业性的较好结合,让学生在有趣的“玩”中掌握已有知识、接触新的音乐知识。

2、全曲长27分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将音乐以片段与精简的形势出现,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后续欣赏。教学目标:

1、情感与体验:

1)学生乐于倾听,并愉快地参与“用音乐讲故事”的方式。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索。3)通过学习,建构起学生个体的体会,深层次体会真善美、假恶丑及团结能战胜困难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用“倒叙设疑”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不断的“设疑”、“解疑”中持续学习的兴趣。

3、知识与技能:

1)接受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于音乐表现所起的作用。

2)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运用已掌握的音乐要素表现作用来提升自己的欣赏领悟力。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用不同乐器的演绎的音乐主题和与其相应的音乐性格。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深层次的理解作品,并能用持久的兴趣来持续音乐学习。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1、听凯旋主题,想象:如果这是一队人在行进,那么你觉得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知觉欣赏,感受音乐的进行曲风格与辉煌的音效。)

2、设疑: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提出疑问,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导入新课(了解音乐表现形式,在联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觉欣赏。)(6分钟)

1、交响乐队乐器知识复习1分钟

2、出示音乐中的七个角色,并听辨每个形象的主奏乐器(乐器图片出示)及旋律特点。

1)头六个依次简介,并渗透各个音乐形象的相应表现与相关表演。2)“彼得”重点欣赏,并哼唱旋律

三、听音乐,演故事(听第一段音乐,熟悉相应音乐旋律,为深入欣赏做好准备)(4分钟)

分五组,老师为小鸟,学生依次为彼得、猫、鸭子,爷爷、各自在听到相应的音乐时有所反应:

1、听出这是自己的音乐

2、会随着音乐做律动,体现分组群体性活动,增加趣味性和音乐体验。

3、老师引导下,在鸭子与小鸟处作展开。(感受两条旋律的交织进行,既是对感知创作手法的渗透,又是对音乐情节展开的理解)

四、听音乐,说故事(在“聆听音乐”“讨论情节”“联想画面”“思考道理”的过程中熟悉故事情节,了解相关音乐要素在表现故事情节时的变化,并自主地领悟故事中所传递的勇敢、正义、安全、善良的主题)(5分钟)

1、从老爷爷的劝告中引入狼,预示矛盾冲突

2、听狼的音乐,说音乐特点,再启发想象,和平环境将会受到冲击,会怎样呢?——启发想象和讨论(自己讨论一些时间)

3、狼来了,猫会怎样:听猫上树的音乐,感知音乐加速、上行等表现方式,联想情景

4、那小鸟会怎样呢:1)、学生想象2)、听狼抓小鸟,小鸟灵巧地飞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 那么小鸭子呢:1)、学生想象2)、听小鸭子在慌乱中竟跳出池塘最终被吃掉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并感悟小鸭子由于其自由与不镇定所导致的后果。

5、这时的彼得会怎样:1)、学生想象2)、彼得还会更有作为——听彼得镇定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

五、抓狼(从音乐因素的变化感知情节的推进,让学生在“听”“演”过程巩固对音乐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巩固)(5分钟)

1、解说,彼得等该如何办,引出团结、巧计、放绳、套牢、挣扎的情节,让学生简单模仿声音

2、听抓狼的音乐

3、听后分析

4、再听并分角色表演,老师提示,营造高潮

5、猎人抓狼

六、凯旋音乐,首尾呼应(由知觉欣赏上升到情感欣赏阶段)

七、出示课题(2分钟)

作曲家介绍(照片、简单生平)揭题: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作曲家的愿意图——结合真善美教育

八、听故事精简版(11分30秒)

1、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回忆已接触过的音乐知识

2、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在小范围内展开“你有什么收获”的小结

3、在凯旋乐段的时候,引导学生由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智欣赏阶段

九、小结(2分钟)

小结:引申出原作,对本课的知识点作小结,送CD进行后续欣赏 在彼得的音乐声中结束 【教学反思】 我在上这一课时,思考了几个问题:首先,这首乐曲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如何能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感悟真善美的主题;其次,这首乐曲篇幅较大,全曲连音乐带解说总共27分钟,如何让学生能够愿意并自主地进行欣赏;再次,交响音乐欣赏在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如何能把“交响”这一形式带入学生的音乐世界,让他们接受并喜爱;最后,针对六年学生的心理,如何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有选择的对待通俗音乐,并维持对艺术音乐的热情。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一条“听——说——演——想”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旨在调动学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欣赏氛围,让他们愉悦的接受艺术音乐。

小学五年级音乐第四单元《音乐中的故事》2 课题:《卢沟谣》 课型:唱歌综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教具:电子琴 教材分析:

《卢沟谣》是“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歌曲中唯一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用孩子的视角将卢沟桥见证的民族兴衰与永定河畔的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起来,以极富画面感地语言将人们带入了过往的历史中。歌曲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形式表达,即大气深邃又空灵婉转,抒发出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卢沟谣》,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4拍长音,反复记号,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

3、通过学唱此歌,用主流文化滋润同学们的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学会歌曲,掌握歌曲中的节奏,旋律特点,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教学难点:歌曲中附点节奏,四拍长音的处理。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清点人数

二、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 ……

师: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七个基本音级、拍号、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卢沟谣》

三、教学过程: 1.作品简介:

《卢沟谣》是今年“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曲目中唯一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是一首历史童谣,是一首站在卢沟桥头唱中国历史的歌,唱中国精神的歌。

2.节奏练习(为掌握歌曲节奏作准备)

让学生看乐谱,教师提问:这首歌的拍号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练习这首歌中的节奏。(掌握四拍长音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3.旋律练习

⑴音阶练习

4 3 2 1(用“啊”唱)

⑵歌曲中部分旋律的识谱练习(要求学生划节奏,加强四拍长音 附点音符的掌握)⑶全曲的识谱练习(根据学生情况教师给予纠正,讲解反复记号)

⑷唱谱后用“啦”哼唱,以此熟悉旋律 4.歌词练习

⑴歌词朗诵

⑵带入歌词反复练习(边唱边纠正学生演唱不足的地方)

篇6:2024湘版小学音乐四年级教案1——5单元

计划明天

课型:绘画课

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职业人物绘画和计划表设计美化的方法,了解和憧憬未来世界,认识理想表现形式与实现理想的方式途径。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够主动收集信息,表现合理的自我理想的人物形象,想像力和设计创意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学习中对自我理想形象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认识,能表达出积极的审美情感,对相应的绘画表现和设计装饰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够主动收集信息,表现合理的自我理想的人物形象,想像力和设计创意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难点:在学习中对自我理想形象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认识,能表达出积极的审美情感,对相应的绘画表现和设计装饰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注意检查学生学习用品,并稳定学生情绪

二、说话未来、计划明天

1.欣赏未来世界的影像片断和图片。

2.引导提问:你了解到的未来世界有哪些?说一说。学生畅谈未来。

3.想像一下,明天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你的理想是什么?

4.引入新课:好好计划明天是每人的理想,引入名人伟人实现理想的事迹。为了实现理想,让我们好好计划明天吧!课件出示:未来世界影像片断和图片

三、尝试训练、探索方法

1.欣赏职业人物图片,感受认知职业特征。引导思考:“未来的我”从形象上来说.具体反映在将来的职业上。你了解哪些职业,看看图片中的这些职业人物有哪些特征?

课件:出示职业人物图片

2.尝试与发现。提问:哪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性质?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学生讨论,尝试用线描进行细节表现的练习,展示尝试练习作业,自由评述。

3.画法指导。针对学生的尝试作业指出不足,肯定优点。

4.小结。军人的着装、职业工作用品(通讯兵收发报机、警察的警车、科研人员的实验仪器等)、工作环境等都能暗示出职业性质。提出画法要求。

5.范式分析。获得方法,欣赏三种范式的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分析画面是如何表现“未来的我”的职业形象的。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6.小结:三幅作业分别从职业着装、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的角度来呈现出作者未来想要成为建筑工程师、高科技人员和医生的理想。一般“未来的我”的形象是画面的主体,细节表现为辅,但不可少。人物活动与环境描绘相统

四、提出要求、学生作业

1.提出要求:计划明天的理想,想像“未来的我”的职业形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作业。

五、作业展示、自我评述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述说自己的理想,自我评价画面表现效果与要表达的想法。

2.学生互评,评选最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3.教师评价与鼓励。学生即兴职业角色表演,进行采访等活动。

六、教学拓展

教师小结,提出希望。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品

二、展示收集、交谈理想

1、学生展示自主收集的名人伟人实现理想的事迹。

未来世界影像片断和图片

2、引导认识实现理想的方式

3、师生交谈:实现理想应有明确的理想目标,要从一个个小的目标做起,你的目标是什么?说一说,学生畅谈理想目标

4、引入新课:

要完成一个个的目标,最好方式是什么呢?制定计划是实现目标最重要的一环。我们今天就帷幄们的理想目标的实现来设计一个行为计划表。

三、范式分析、获悉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计划表。计划表一般包括哪些部分呢?师生交流、获得认识。

计划表

2、师小结:一份计划表由标题、表格、文字等内容部分组成

3、分析与思考:

怎样设计计划表才美观、使我们看到计划表就对行为充满信心?设计美观的计划表还应配上相应的装饰图案和画面,标题可用美术字进行美化。

4、尝试与发现:

提问:计划表的设计除了绘制的方法外,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试一试,看看谁的方法最特别?

课题:走迷宫

课型:设计.应用领域

课时:2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迷宫,本来是指结构复杂、道路难辨,进去后不容易找到出路的建筑物。据说世界上最古老的迷宫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米诺斯王官。迷宫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一种锻炼人类智慧的游戏。本课题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大胆想像与创造,运用描绘、设计、制作等多种造型活动,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平面的或者立体的迷宫,借以释放学生对奥秘领域的好奇之心、探索之愿。

本课题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有两个学习活动。一是平面作业,设计一幅有趣的迷宫图。二是立体作业,尝试用多种材料,运用切挖、涂绘、插接、粘合等多种方法制作一个独具个性的迷宫,并和同学一起玩一玩,看看谁的制作更巧妙。

活动一:平面的迷宫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各种长长短短、曲直不同的线条围隔而成的格局图;一种是画面不仅有曲折的路线,而且还配有相应的背景。它既是一个迷宫,也是一幅漂亮的风景画或者场景画。这种迷宫图的设计不仅培养学生的画面造型能力、色彩搭配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注意设计与功用的关系。教材上提供了两个迷宫的格局图,它可用于辅助教学,作为导入的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二:课业形式是制作一个立体迷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设计和制作,丰富学生的视觉和触觉经验。立体迷宫的路径可以在同一平面上,也可以在不同的平面上,即路径有高低起伏。在制作手法上,同一平面的立体迷宫主要是把有关的障碍物、背景变成立体的。要考虑好迷宫的规划与布局,让所有的立体形都协调地穿插在路径的刷边。

立体迷宫是一种玩具,将路径设计成可以变换的形式,使得玩的价值更大。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材上提供了两个不同形式的迷宫。一个是纸板城堡迷宫,一个是泡沫塑料板迷宫。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迷宫,颜色处理都很关键。要注意背景与路径的色彩对比要鲜明。泡沫塑料板很吸颜色,颜料要上得厚重,少加水。

学习屋的设置是训练学生观察力的,这一点与玩迷宫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作为课后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能大胆想像与创造,注意设计与功用的关系,运用多种造型方法表现出一个平面的或立体的迷宫。

收集有关迷宫的资料,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以及造型特点。

收集多种材料,掌握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养成有序地制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造型方法表现出一个平面的或立体的迷宫。

难点:收集多种材料,掌握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纸箱、水彩笔、彩纸、工具刀等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注意检查学生学习用品

(二)、体验迷宫的玩法

1.教师在一分钟之内试玩迷宫图,请学生监督计时,每隔lO秒报时一次。

2.学生试玩迷宫游戏:全体学生同时打开封好的信封,拿出迷宫格局图,同桌合作一起走迷宫。

3.请走得最快的同桌上来演示走法。

迷宫大挂图、计时表、装好迷宫小图片的信封若干个了解迷宫的相关知识。

(三)、了解迷宫的相关知识

1.迷宫的含义:这是对结构复杂、道路难辨,进去后不容易找到出口的建筑物的总称。

2.介绍传说中最古老的迷宫建筑:米诺斯王宫。

3.后来有人仿照这种迷宫建筑创造了平面的迷宫图,就形成了走迷宫的游戏。

(四)、分解迷宫图的设计方法

1.提问:大家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迷宫图呢?

2.比较老师和同学各自玩的迷宫图,说说你更喜欢哪种形式的图。

3.迷宫图的构成:通过五张不同迷宫图片的对比分析,了解好的迷宫图需要有:起点与终点;复杂的路径(通路、岔路、死路);

障碍物、相关背景;主题。

4.学生讨论设计迷宫图:

(1)构思主题,启发学生想像能形成一定路线、与空间位移相联系的内容作为主题,如:蚂蚁找家。

(2)用铅笔勾画路径单线,暂定为迷宫的唯一通道。

(3)在单线的基础上再添画一些迷惑视线的岔路。注意道路的曲折。

(4)将所有单线修改为双线。

(5)在岔道上确定障碍物的位置,使之成为死路,并检查路线的确定是否合理。

(6)添画相关景物、障碍物和背景,使画面具有一定意境和情趣。

(7)给画面上色,注意路径的颜色与背景要有对比。

5.观看两张迷宫,谈谈这些迷宫的独特之处。

(1)道路迂回曲折,让人迷惑。

(2)配有有趣的图形、景物。如:秋千、索道。

(五)、学生作业:

设计一个有意境、有趣味的迷宫图,和同学一起玩一玩。

(六)、评析作品拓展知识

1.谈谈自己设计的迷宫,参与作品的自评、互评。

2.欣赏德国的大型向日葵迷宫,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第二课时

现场组装迷宫

1.游戏:组装立体迷宫。

(1)展示材料:厚包装箱纸板条若干(上绘有图形、设有可开关的门洞)、大厚包装箱纸板(上绘有路线,贴有双面胶)、活动插卡若干(解释插卡的作用)。

(2)按路径要求将纸板组装。

2.学生玩这个立体迷宫游戏。

3.板书课题:走迷宫一制作立体迷宫。

组拼迷宫纸板

展示其他迷宫

欣赏其他材质的迷宫(吸管和泡沫塑料制作)。

吸管和泡沫塑料制作的迷宫3个

提出制作问题

1.提问:你在制作立体迷宫时会考虑些什么问题?

2.小结归纳:

(1)要设计立体迷宫的哪些部分,即它的构成。

(2)除了书上提供的材料,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做迷宫?

(3)技术性问题,如粘合、涂绘、插接等。

了解立体迷宫 的制作奥秘

1.寻找立体迷宫的构造:

(1)底板(平面的、非平面的);

(2)起点与终点;

(3)路线;

(4)障碍物。

2.讨论:如何制作一个可以变换路径的立体迷宫?

3.小结:根据障碍物(如插卡)的移动、连接物的移动,可变换立体迷宫的路径。

4.讨论生活中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做立体迷宫。

制作 立体迷宫

1.通过看录像了解如何用合作的方式来制作立体迷宫。内容:

(1)组长组织讨论设计题材。

(2)讨论、设计路线的分布和表现方法。

(3)讨论、设计障碍物的位置与表现方法。

(4)讨论、设计景物。

(5)组员按分配的任务各自行动。

(6)组装配件。

(7)测试迷宫,进行调试。

2.学生四人一组共同完成立体迷宫的制作。

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组里设计的迷宫,大家共同推选出迷宫之最:最有趣的迷宫、最有创意的迷宫、制作最精美的迷宫。

课后反思:上完这一课,我发现迷宫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并且我让学生自己先去收集和了解迷宫的历史及有关资料等等,给他们在自己设计出的各种各样的迷宫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我将游戏与教学相互渗透,所以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取得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课题:我爱校园

课型:绘画课

课时:2课时

一、教材分析

学校是教师育人、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校园里主要有教学楼等一些建筑,有美丽的花草树木„„校园的一景一物,都可能留下学生或欢乐、或伤心的种种故事。本单元学习的设置是基于学生对校园及校园生活的感受和喜爱,运用线描淡彩的画法描绘校园,在美术学习活动中体验线条和色彩结合的表现力,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的情感。

活动一是画校园示意图。教材重点呈现了一幅学生作业,作业运用了平面示意图的一些表现方法.如用箭头标明方向,每个地方和区

域按方向确立位置,在表现手法上选择的是线描淡彩的画法,简约、概括地勾画建筑的立体形态以及树木、人物等物象的轮廓,画面流畅的线条加上主观色彩的运用,使整幅作业没有了平时所见示意图的“呆板”,却更显生动,更有,“画”味,表达出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材安排的小训练:试一试用基本形和文字简单地画出自己学校的方位示意图。不仅暗示出本课时的重点问题,而且对进入下面的学习活动起到了铺垫作用。

活动二是画校园小景。本课时定位于以校园内的一个局部为作画题材,进行线描淡彩的写生活动。写生对象的选择是以情感为出发点,在活动一的版面里,教材就以“爬梯”、“花园”两幅校园小景的图片进行了暗示,并配以文字说明:校园里的每一处小景,都可能留下你和同学们的故事。活动二的版面,上图画的是教学楼,画面主要选择了教学楼的大门作为主体来表现,同’时也安排了文字说明,对学生作业时如何取景构图提供了帮助。下面两幅作业,一幅画面中墙上的电铃,突出表现了农村校园的特征;另一幅图中几个看橱窗的学生增加了校园气氛。

二、教学目标

学习线描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方法。

培养学生的方位意识。

提高学生取景构图和运用线条与色彩进行写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爱自己的学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方位意识。

难点:提高学生取景构图和运用线条与色彩进行写生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各种图片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注意检查学生学习用品

二、了解平面示意图的基本知识

1.教师提问:一天.我校篮球队到苗苗学校体育馆进行比赛,如果你是篮球队员,进入校门后,你会用什么办法快速找到该校的体育馆呢?

2.学生回答。师生说说平面示意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3.出示“校园平面示意图”,了解平面示意图的基本知识:一般由基本形、文字组成,大部分以箭头标明方向。

4.出示课题,明确本课时的学习活动内容。

三、分组考察、讨论,用基本形画校园示意图

1.提出活动要求:分组考察校园。根据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讨论校门、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操场等地方的方位布局。

2.师生实地考察校园,展开小组讨论。

3.回教室,阅读教材小训练,提出练习要求:用铅笔轻轻地勾画出校门、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操场等地方的基本形和位置。

4.教师反馈指导。

四、指导学生用线描淡彩的看法画校园示意图

1.以建筑为例指导线描淡彩的基本画法

(1)用钢笔在基本形上简约地勾吾建筑的立体形态,注意适当表现门、窗、楼梯、人物等细节。

(2)画上淡淡的水彩。

(3)颜色干后适当加勾线条。

2.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

3.提出作业要求:用线描淡彩的画法画一幅校园示意图,注意用箭头标明方向。

4.放音乐,学生开始画。

五、欣赏学生作业进行学习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相互评价。

2.学生自由交流课堂收获。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注意检查学生学习用品

二、看相片,说故事

1.出示一组校园的相片。

2.学生欣赏。

3.学生回忆并且说说在校园某地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活动内容。

三、指导学生取景构图

1.出示校园相片和根据相片画的两幅构图:一张按照相片原貌描绘,表现出构图的散与乱;另一张重点描绘了主体景物,并对周围环境进行了合理的取舍。

2.学生对比欣赏,谈自己的感受。

3.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小结取景构图的要点。选择一处小景为主体,对周围环境适当取舍,避免构图的散与乱。

四、学习线描、色彩的写生要领和方法

1.出示一幢建筑的线描写生作业,引导学生线描时不要过多地陷入细节。

2.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指导学生把握画面大的色调;色彩的深浅变化;注意前后景物色彩的空间对比关系等。

五、室外写生

1.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线描淡彩写生。

2.教师巡视指导。

六、教学评价与延伸

1.展示作品。

2.交流感想.互相评价。

3.欣赏线描淡彩建筑设计效果图。

课后反思: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本上接触铅笔淡彩,他和以往的水粉平涂有很大的区别.如何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呢?课前我想了很多,最后我决定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自己欣赏、对比、感悟找出两种不同画种给人不同的感受。课堂上当我出示一幅幅美丽的画时,学生发出一阵阵赞叹之声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已经被带入了美的世界。学生在抒发感受时也说的非常的棒,从他们的话语我就知道他们感受到了水彩画和水粉画的区别。但是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如果学生适当的表现门窗、楼梯、人物等细节,那么整体画面就活起来了。

课题:真情对印 课型:手工造型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美的法则,使千变万化的世界避免了杂乱和无序。“对称性”是形式美法则之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它无处不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在于让学生感受、体验对称的美和特点后,将其内化为对对称美的理解与运用。

一般说来,以画面中水平中轴线或垂直中轴线为轴,把主体安排在轴线上或其两边对称的位置上,它往往显得均衡、稳定、和谐、庄严,我国传统习俗上很喜欢对称,天地、山河,春秋、冬夏,东西、南北,上下、左右„„

人具有独一无二的对称美,人的五官也是以鼻子为中轴线,形成了两耳两眼的对称性。所以人们又往往以是否符合“对称性”去审视大自然,并且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性”美的艺术品,在服饰、雕塑和建筑物、绘画等中,大都采用了对称式的结构方法,如教材中呈现的北京的古建筑以故宫为轴线,形成了规范的对称性: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东单、西单„„正是这种平衡对称,构成了艺术之美。在音乐和文学之中,重复也是一种简单的对称,如对联更精彩地表现了这种“美”。

教材围绕“对称”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为制作对印画。对印(折印)属版画范畴,是拓印方法之一,由于创造出来的形象十分奇特,很多工艺大师也常运用它。相对孩子们来说,它是一个融知识性、游戏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其制作方法简单,儿童没有压力,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便可以获得耐人寻味的奇异效果。不过,想要从偶然中取得奇妙的视觉效果,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如:颜色的匹配、用量的多少以及稀稠程度、疏密处理、面积大小,拓印力度的轻、重、缓、急,拓印方法是拍打还是按压、磨压„„由于受力的情况不同,使夹缝中的颜色在外力影响

下,产生不同的运动作用,这种不可捉摸的瞬息变化容易形成无法预料的奇妙效果。教材中的范作充分体现了对印的奇妙。

相同的图形围绕一个中心向左右、上下、四方重复展开,称之为对称(均齐)纹样,活动二以剪纸团花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剪纸是利用虚(剪掉)实(保留)对比,或叫黑白对比来显示艺术效果的,本活动将两面、三面、四面、五面、六面、八面等对称纹样剪纸综合在一起,让孩子们感受领悟对称纹样的特点,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材中呈现了一组多面剪纸纹样的对比图,相同的剪法,由于折法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面,呈现出不同的团花图案,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让学生理解折叠方法对剪制效果的影响,充分感受、理解对称在剪纸中的运用原则。

不过总的来说,两个活动的展开都需要依附在学生对对称的欣赏和理解之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数不胜数,对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由此引发的想像也会十分的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中可从多个角度加以启发,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

寻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形,感受对称在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体会其特点。

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习惯,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像、创造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对印练习,探究拓印的方法,体现“真情”。

难点:解决作业中的难题,并联想创作。

四、教学准备:

小卡片、示范用纸、水粉颜料、调色盘、画笔、小水桶等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探究:

1、师送小礼物(卡片),让生玩“找朋友”的游戏,找出与其相对应的另一半。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对称”。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对称”。

2、出示对称图片,师描述,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对称)

学生欣赏感受对称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美的法则,了解“对称”是美术中一种美的元素,激发其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3、教师出示对印作品给学生欣赏,提问:这些画是怎样“画”出来的?这些画的奇妙之处在哪?

4、师小结:这些画主要是用对印、折印的方法制作出来的。奇妙之处:对称、抽象。

二、初次尝试:

1、让学生根据理解,进行第一次对印画练习。出示课题“对印”

2、收集学生的第一次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体会尝试,能够发现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动脑思考解决的方法。

三、反馈指导: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你是怎么创作的?在刚才拓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如何解决?教师适当补充。

2、教师演示补充拓印方法,边印边说。用推抹或拍打,注意颜色用量的多少,受力情况的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会不一样。问: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

3、欣赏各种对印图案,联想起名,使画面更生动。

四、自主表现:

1、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可以把画送给你的亲人朋友,给他们祝福,还可以表达你对生活的赞美。那就用你们的情,你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来创作这幅画吧。出示课题“真情”

2、学生再次练习,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进行练习,并且要求学生用“情”作画,体现本课的魂—真情。

五、欣赏感悟:

1、学生作业展评。

2、相互评价,并谈谈自己的作品及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点出主题,把感情升华。

六、小结:

此时此刻,老师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的这份浓浓的真情,我会把它永远地留在心里。那最后让我们再来一次“真情对印”合照一张相吧。

课后反思:“什么是对称”、“生活中对称的运用”学生已经非常清楚,他们甚至可以举出超出你想象的例子来。所以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我把时间用在了“如何让学生体会对称美”中了。拓印和剪纸是很好的办法。一张纸涂上颜料不一定好看,趁颜料哦未干拓印到另一半纸上,得到一个一模一样的图案,突然变好看了;一张按规律折好的纸,在上面剪出的图案不一定好看,将纸打开又变得好看了。这些现象非常值得学生来讨论、思考。我觉得这节课不管上的与否,作业做得怎样在这里都已经不重要了,我能让学生真正去体会对称的美才是我这节课所要达到的

课题:记忆大比拼 课型:绘画课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借助主题、图片、起首语假拟了一种竞争状态,力图解决用线条表现物体结构及空间透视的知识技能。半遮半掩的物体图片,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在观察写生中融入默写的因素。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运用线描的方式画出物体的立体形,以并联的方式设置了两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学习内容是添画。参照教材图片中显现部分的物体结构,理解地补充物体被遮挡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结构连贯而完整的形象,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写实探求心理,又巧妙设置障碍让他们思考理解物体结构转折的变化。通过添画物体的外轮廓线和内部结构线,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外形包含了遮挡、收缩和转折等前后空间透视变形的因素。教材中火锅范图的添画表现出物体的厚度和立体感,符合透视规则。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由于面的收缩,平置的圆形成了椭圆形,如果是侧面的方形也将变窄。在绘画时,应注意归纳轮廓线特征:线的位置包括与其他线相连的起笔位置、转折位置及与其他线的距离位置;线的方向包括线的倾斜状况和转折角度;线的长短总是比较而言的。包括了形的长短、大小比例等;线的曲直反映了轮廓线的凹凸程度。

活动二学习内容是画出完整的立体形。教师需指导学生首先观察立体物的外形特征,然后再分析结构,物象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除这几个部分本身的形体变化外,其相互组合使轮廓有了较多的变化,每一部分将如何衔接,特别突出的是各形体之间的相互遮挡关系,反映到轮廓线上则是线的遮挡、断连关系,最后再表现细节。儿童描绘形体首先应是画得生动,其次才是画准确。

二、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物体的外形结构,初步感受和认识立体形的轮廓特征。

2、抓住物体外轮廓线与内部结构线的大致关系,合理地添画立体形。

3、能具体细致地描画教材中所提供的对象,用线流畅,表现生动。

4、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以线条绘画的形式记录对事物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外形结构

难点:能具体细致地描画教材中所提供的对象,用线流畅,表现生动。

四、教学准备:

铅笔、签字笔、水彩笔或钢笔等

五、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猜猜像什么。(水壶的半张图片)

2.教师点击课件出现另一半后,学生看像什么。(水壶)

3.揭示课题——记忆大比拼。

出示水壶半张 图片,或利用教材。

呈现水壶整张 图片,或利用教材。

(二)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请同学把桌上的作业添画完整。(已准备好的只有一半的火锅图片)

2.分析学生作品,指导矫正作业中常见的问题:线条是否流畅?

3.引导学生观察火锅外形结构特点。教师小结:火锅由炉筒、锅身(锅盖)、底座三部分组成。

4.添画方法:首先根据记忆画出其外轮廓线,再添加其内部结构线。出示火锅半张图片,点击后线条慢慢勾出其外轮廓线,再勾出内部结构线。再出示火锅各部位的文字说明。

1.游戏——大家来找茬

(1)分组讨论,课件出示游戏内容。游戏内容:

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里面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怎样添画更合理?

(2)每组请一个代表上台分析图片。(重点引导学生说说不合理的地方如何添画合理。)

学生每发现一处错误就及时分析如何添画,课件可点击添画过程,并归纳不同外形的不同特征。

方形物体的特征:对边平行。垂直于地平线的线永远垂直。

圆柱形物体的特征:顶部和底部圆形的变化。

出示透视缩形学具进行说明。

不规则物体:根据记忆和想像添画。

2.教师小结。出示游戏内容。

出示8张规则 和不规则的图片,不合 理的图片点击可出现合 理的结构线。并出现不同物体不同特征的文字 说明。(或直接用图片)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1.优秀学生作品赏析。欣赏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描绘的线描作业。

2.出示作业要求:请仔细观察教材中的3张图片,把这些物体添画完整。

3.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交流

1.学生将自己的画贴在教室周围的展板上。

2.自由欣赏,相互评价。

3.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学会画对称的物体,但是我在教学活动、实物范例这方面要是能更贴进生活、贴近学生的世界那就更好了,可我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是很好,希望下节课我不要在犯同样的毛病了。

课题:静物一家

课型:写生课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将身边的静物进行合理分类、组合,感悟构图中主次关系,运用线描的工具,有意识地表现自己所见所感的物品,表达个人对生活的关注,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材设置了两个尝试性的小训练,以分解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一个小训练是根据主题联想画出与主题相关的物品,使学生从中对静物的分类有所感悟;另一个小训练是以画家作品为范作,在示意图中标出主要物品的摆放位置,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构图中主体物品摆放的位置关系的意识。

作业的设置包含了多种活动,选择物品一分类组合一线描表现,三者相互联系为递进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静物的分类、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的基本知识,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2运用所学,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初步做到有意识地运用构图这一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关注与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学会用流畅的线描绘静物。

四、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选择2~3件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是自己、亲人或朋友喜欢的物品。交流、感受带来的物品,了解静物的含义,呈现课题

1.学生把带来的物品集中放在小组的桌上。

2.分享、交流、感受带来的物品。谁来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你带的是什么?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你很喜欢它呢?

(1)学生讲述。

(2)小组内交流。

3.同学们带来的物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和必需的物品有许许多多,它们静止不动、无声无息,陪伴着我们学习、生活、成长。陪伴着我们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这些物品就是静物。

寻找生活中的静物,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对静物的情感

1.静物是个大家族,现在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这个家族的成员吧。以录像或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室内、室外的各类静物。如:书房的、厨房的、客厅的、学校篮球场上的、路边的„„

2.(将图片定格)看到这组静物,你想起了什么呢?

3.老师出示几个小主题,学生根据主题联想相关的物品。录像资料或图片、实物

静物分类 游戏“静物找朋友”(情境设置思考感悟)静物家族的每个成员不是孤单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朋友。

1.老师在讲台上将自己带来的物品中随意拿出一件,让学生根据其用途等特征在所有带来的物品中找朋友。

2.小组内玩“静物找朋友”游戏(学生将组内的物品初步分类)

3.小组间玩“静物找朋友”游戏(各组间的物品相互交流补充)。师生带来的物品

自主探究认知体会

(情境设置思考感悟)每组的桌上都有分好类的物品,怎样把这些无声的静物画得有声有色呢?

1.讨论:前几天,老师家茶几上的一盆水仙开花了,我很喜欢,拍了几张照片做个纪念,这是朋友用数码相机拍的照片,请你们帮我参考一下,哪一张最合适并说说理由。出示几张构图不同、画面主体物在不同位置的作品.

2.学生分析讨论。

3.老师小结:一般来说,主要物品安排在画面主要的、合适的位置,能使画面的主题突出;物品的摆放有大有小、有前有后.能使画面更加生动、美观。

尝试体验深化认识

1.教师用纸将讲台上已分好类的静物剪成平面形的模板。

学生利用静物的模板在黑板上进行尝试摆放,要求体现主次关系,不同形式的摆放体现不同的个性、情感。体验主次构图关系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各组同学合作,将本组桌上的物品按一定的主次关系合理美观进行组合摆放,教师引导学生适当注意物品间的大小、疏密、前后的关系。

在物品的组合摆放中思考相关的主题名称。

3.师生评价,教师及时予以指导调整。

作品赏析

1.欣赏画家作品中选择了哪些物品?主要的物品是什么?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意。

2.欣赏学生的作品。

(1)历届学生的静物画作品。

(2)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自主表现作业要求:

用线描的形式画出本组桌上已分类、组合好的物品,注意物品的组合体现主次关系,构图合理、美观。

交流评价

1.小组内交流:相互欣赏同学间的线描作品,从构图、线条表现的角度交流。

2.小组间的交流:从物品的组合摆放、线描作品的角度交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参与、交往状况、小组合作及作品的表现等。

课后延伸

尝试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室外的静物,品味活动中的另一番情趣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来了一次大创新,就是请几个学生利用静物的模板在黑板上进行尝试摆放,不同形式的摆放体现不同的个性、情感。让学生也参与到其中来,整堂课学生积极性都非常的高。所以我觉得这是很有意味的一课。

课题:草丛中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花草除了本身的形态各有其特点外,花与花、叶与叶、茎与茎之间的相互穿插、遮挡所产生的空间感也非常生动。本课以“草丛中”为主题,让学生表现平时不大注意的草类植物,较容易引起学习兴趣,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

本课涉及到“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以线绘画的形式进行造型活动,观察、描绘几种野生草类植物,适当想像、添画。本课兼具了观察性绘画和想像性绘画的特点。因为儿童写生时常把眼前看到的进行主观改造,所以本课综合了写生与创造两方面的基本能力训练。一方面在引导学生观察写生时,应让学生了解植物因其种类、生长的速度不同而产生了高矮、强弱、粗细、大小、翻转等形态变化。在一片草丛中,植物的排列有前有后、有弯有直,画面应表现出草叶之间的前后、遮挡、穿插关系,教材设置了改画三片草叶的小训练,可增强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在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时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形与形之间的疏密对比;主要物体与次要物体间的对比;直线与曲线的对比运用等。另一方面本课设计反映了一种创作思路,也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训练,画面内容可自由想像、发挥,用故事接龙的游戏方式拓展学生的想像创造空间。法国画家亨利·卢梭的作品就是将一些植物放大后进行组合,追求一种原始的神秘的梦幻般的艺术效果。《格列佛游记》中的插图采用了夸张想像的手法,显得更为生动有趣。这些图例可供学生创作参考之用。

二、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分析草类植物的结构、外形特征,并能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

2能用线描的方式表现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物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

3欣赏画家的作品,学会思考,能大胆想像添画,使画面表现的内容更丰富。

4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线描的方式表现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物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

难点:在欣赏画家的作品的同时,能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大胆想像添画,使画面表现的内容更丰富。

四、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五、教学活动

一、激趣 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讲草丛故事。播放轻柔的音乐

二、观察(单棵草)

1.教师将草轻拂学生的脸颊,学生闭上眼猜是什么。

2.学生睁开双眼,分小组讨论观察草叶各部分的外形特点。叶面出现转折的草和叶面没有出现转折的草看上去有什么不同?

3.各组再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小组观察的结果。每组发放草叶实物并插在泥团中。

三、组拼(几棵草)

1.组合游戏。在大自然中草总是会长在一块儿的,那么,几棵草长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呢?

引导学生根据平时观察到的几棵草长在一起的情形,将带来的几棵草组合在一起,注意组合出高低、穿插等变化。

2.教师小结:几棵草长在一起时,它们会有前后、高低、大小等各种变化,呈现出生动的自然效果。各种各样草的实物、大块泥团

四、添加

1.思考在草丛中除了草以外,还会有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有蜻蜓、蝴蝶、蚱蜢、青蛙、小朋友、玩具等等。

3.请一两位学生把小玩具或动物标本等放入草丛。玩具、标本等

五、改画

1.打开教材,看一看教材上P18右下角的三片草叶,将这三片草叶进行改画。

2.评析指导尝试作业。

(1)画有转折的草叶时,能同时看到正反两个面,叶面外轮廓线产生变化。

(2)画多片草叶时,草叶之间出现了相互穿插、遮挡,要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后面被挡住的部分不用画线条。在教材预留空白处添画

六、欣赏

1.欣赏教材上的画家作品。观察作品中每棵草的转折、穿插等不同姿态,以及画面上动静结合的生动效果。

2.出示其他有关草的优秀线描作品,感受用线的变化。

3.对照刚才自己改画的草,找出与这些作品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怎么改进会更好? 课件和线描作品

七、描绘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组合的场景进行观察描绘:

(1)先画一棵草,注意强调草叶的转折变化。

(2)然后再画几棵草,强调要表现出草的穿插、遮挡、高低变化。

2.也可以画记忆和想像中的草丛。

(1)将动物、人物等适当地添画到草丛中,要画出前后遮挡关系,注意:草是主体,添加物不能太多。

(2)思考:还要怎样画,画面才更加完善呢? 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

八、评析

1.将学生作业都展示出来,学生下位互相欣赏、评论。

2.总结:今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草,并且用生动的线条描绘出了美丽的草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描绘出千变万化的事物。

课题:恐龙世界

课型:绘画课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恐龙,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真实动物,它们繁衍生息了亿万年之久,却又不幸在距今6500万年前从地球上消亡了。2亿多年前的地球上,很多动物还未出现,人类远未诞生,恐龙则由较低等的原始爬行类动物进化演变而成。

今天,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和对它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恐龙的来龙去脉非常感兴趣,有关恐龙的影视、图书更是备受少年儿童的酷爱,使我们感到繁荣的恐龙时代仿佛就在昨天。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恐龙的消亡之谜对我们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尤显得神秘而重要。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关注未来,是《恐龙世界》编入教材的初衷。

在教材编写上,《恐龙世界》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情景再现。其二,想像表现。情景再现选取画家的绘画作品为依据,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场景——恐龙时代是什么样子。画家所画恐龙及场景也是猜想的结果,是依据恐龙遗骨化石还原以及地质历史研究的成果,合理想像而成的。再现场景的主图是英国画家史迪夫·柯克所画,表现了白垩纪早期亚洲河流的一块三角洲地带的生态画面。由远至近画了乌埃哈龙、禽龙、准噶尔翼龙、盘足龙和苏铁树、针叶树及马尾草等。主图之外的各种恐龙是菲利浦·怀特菲尔德等画家所画,有吃昆虫的细腭龙、剑龙、奔龙、甲龙、跃龙和虚幻龙,既为了解恐龙世界设置了一个可信可观的情景,也为画好恐龙提供了形象参考。想像表现以学生作业为主,加上提示,为画好恐龙及生活环境提供了不同样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大胆想像,也能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恐龙世界。

二、学生分析

“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从小就玩恐龙的连环画,听关于恐龙的故事,因此,这节课从题目上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相关的模型、书籍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恐龙的特点。

三、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在设计本课时,我通过学生参观展览,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恐龙的不同特征。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探究意识。

2、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

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根据本科教学目标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欣赏录像,带学生进入一个神秘的动物王国,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让学生参观展览,集体分析恐龙特征,解决难点。

提出三个问题:

(1)恐龙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2)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恐龙?它们各有哪些突出特征?

(3)除此以外,通过参观你还了解了恐龙的哪些知识?

欣赏真实的恐龙世界,总结恐龙生活的环境。从恐龙的牙齿化石分为两类,一类是食肉类恐龙,一类是食草类恐龙,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区别。引导学生去观察同一类型的恐龙它们也有很大的差异。

紧接着创作小练习,是为了巩固上一个环节,解决重点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恐龙的印象,让学生抓住它的外形主要特征。

作品欣赏,开拓创新思路,让学生懂得不同的工具材料带给我们的美感也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组织画面的能力。

创作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自己喜欢的恐龙生活作品,一定抓住恐龙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展品作品并讲评,让学生自己评选出最好的作品,并且讲评,师可以把美好的作品以拍照的形式给学生留下来,使学生兴奋达到高潮!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评价能力,最后总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观察、记忆、表现恐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环境、训练他们的观察、记忆、表现能力。

3、应用信息技术的考虑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直观地从课件中了解恐龙的种类、习性、外形特点。为如何表现不同特点的恐龙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一般了解恐龙的形态、生活的状态及年代,关注地球生物的未来,增强环保意识。

2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

3在对恐龙世界的了解与表现过程中,培养想像表现力和探索精神。

五、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消失的原因,增加对恐龙的认识。(看影片《恐龙的传说》)

2、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初步了解和绘出各类造型。

3、通过故事形式,引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恐龙的学习欲望。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独立完成一幅恐龙为主题的想象画。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不同体型恐龙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七、教具准备:

师:课件、一些关于恐龙的图片

生:各类小型玩具(恐龙造型)、水彩笔、油画棒或者是蜡笔、美术书、美术本、铅笔。

八、教与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上课礼仪

2、端正姿态

二、欣赏录像片段,激趣导入

1、短片播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生:喜欢,那好!今天王老师带你们走进神秘的动物世界。请大家看屏幕。师总结:短片欣赏完了,我们看到的是地球上一个神秘而古老的物种----恐龙,恐龙是地球上几亿年前的一个生命力极强的物种,它体形庞大,种类繁多,统治地球约1亿7千多万年之久,当然这些都是科学家通过历史遗留下来的残骸、骨架、化石,及这些物质资料所处的地理环境研究推测得出的,最后恐龙的神秘消失给人类留下无数个谜团,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思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关于恐龙的更多知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恐龙世界,去感受自然的神奇,探究生命的奥秘。(出示课题)。

三、授新课

1、欣赏师生恐龙展览,集体分析恐龙特征。(解决难点)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观并思考交流。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充分的了解恐龙,老师提前把大家准备的资料布置了一个小型展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学生参观)

师:大家喜欢这些恐龙吗?生:喜欢。

师:那好,那就请大家从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模型或者图片,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1)恐龙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2)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恐龙?它们各有哪些突出特征?(3)除此以外,通过参观你还了解了恐龙的哪些知识?(课件打出)

师:请大家坐好,谁来告诉老师恐龙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生:回答问题

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回答得非常好

师: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恐龙?它们有哪些突出特征? 生:回答问题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能够介绍的这么详细,真的很不错!

师:通过参观,你还了解了恐龙的哪些知识? 生:自由回答

(2)教师随机小结:(三个问题的小结)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参观确实收获不小,是否真的和我们说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的讲解,继续欣赏,让我们一起游览真实的恐龙世界。

(3)教师总结(具体分析)

具体讲解:a.恐龙生活环境。B.恐龙分类:(食肉类和食草类)c.具体分析恐龙不同外形特征。

a.恐龙生活环境。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吃植物还是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大量恐龙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B.恐龙分类:(食肉类和食草类)

师:恐龙从大的分为食肉类恐龙和食草类恐龙,现在大家看到的上面这些都是食肉类恐龙,(出示课件---食肉类)食肉类恐龙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的特点:前肢短小,后肢强大,可以站立起来行走或奔跑,它们都有锋利的牙齿,以食肉为主。

下面这些都是食草类恐龙,(出示课件---食草类)食草类恐龙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它们一般都是四肢着地,头颅很小,没有锋利的牙齿,以食植物为生。

C.具体分析几只恐龙不同外形特征。(出示课件)

师:我们接着来看着两只龙,师:

1、你认识这两只恐龙吗?他们的嘴像什么?(象鸭子,象鹦鹉)

师:即使同一类型的恐龙它们的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以下这几种:

2、盔龙和副栉龙的头冠像什么?(盔龙象头盔,象鸡冠,副栉龙梳子,象刀子)

3、霸王龙和镰刀龙的各自厉害的武器是什么?(霸王龙的牙齿很厉害,镰刀龙的爪子很厉害!)

4、三角龙和戟龙的头有什么不同?(三蛟龙有三个角,戟龙的头上有很多角)

5、剑龙和豪勇龙背上有什么不同?(剑龙身上有很多象箭头一样的饰物

6、马门溪龙和甲龙各自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马门溪龙有长长的脖子,甲龙的身上有很多角,尾巴上还有个锤子,是为了防范。)

师:通过以上老师的讲解,你们是不是对恐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那现在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勾勒出恐龙的外形。

2、小练习(抓住主要特征)---学生用简练线条很快抓住特征,画一只恐龙。

师:把你最喜欢的恐龙画出来,一定要抓住恐龙的主要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谁画的又快,又生动形象。开始(学生创作)

好了,谁愿意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画的哪种恐龙?有哪些特征?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回答

师:这几个同学的作品不仅抓住恐龙的主要特征,而且进行了装饰,画的非常不错!

3、作品欣赏,开拓创新思路(单线、泥塑、泥贴、彩绘)---课件展示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完整的作品,你最喜欢哪一幅?它是用哪种方式创作的?给大家简单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生:回答

师:用彩泥捏更能表现立体,生动的恐龙造型,而且很有趣味,很好玩。线描画有更多的空间,让我们去发挥想象去进行添加,彩色画可以通过丰富鲜艳的色彩,更真实的表现恐龙生活的环境,而泥贴作品则给我们展示的是浮雕形式的感觉,从这里我们知道了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师总结: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也非常好,我们在创作中不仅可以借用这些绘画形式,而且要注意表现画面情节。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师:通过以上老师的讲解,你们是不是对恐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现在你是不是已经选择好了用哪一种方式进行创作呢?我们来看一下作业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去创作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作品,要求,突出不同恐龙的主要特征。

师:我在大家身后分成了两个小组,一个是绘画组,一个是手工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小组,现在就请大家去选择感兴趣的小组,去进行创作。

绘画组的同学们注意,你们是独立完成一幅作品。

手工组的同学们注意,你们是合作去完成一幅作品。

四、展评作品,教师总结

展评作品

师:好了,大家都创作的差不多了,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前面来,手工组可以选一位组长带着你的作品上来,哪位同学有兴趣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生:自评

生生互评

师:我们一起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作品。

1、是不是突出了所画恐龙的主要特征。

2、线条疏密安排的美吗?色彩搭配?手工制作细致吗?

3、有无环境添加?

4、整体效果如何?

(评价3幅作品)

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神秘的恐龙世界,通过参观欣赏,动手练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许多关于恐龙的知识,而且还创作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手工,绘画作品,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聪明,积极,善于思考解决问题,而且还特别善于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我为同学们的表现而感到高兴,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学习精神,学到更多的知识,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最后老师再给大家留下一个问题,恐龙是怎样从地球上神秘消失的,希望课后同学们去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去解决这个问题,好!同学们继续努力,下课

课后反思:

1、通过让学生参观展览,给学生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放开学生,让学生大胆去创作!学会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美,并丰富我们的生活,贴近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任凭他们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术的天空中翱翔。

2、学生作业中,难于抓中恐龙的外形特点进行表现,要充分利用课件中的恐龙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了解如何表现不同恐龙的特点。

3、网上资源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爆炸社会,需要我们学生掌握大量的信息传媒网络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的素质,还要努力拓展教学思路,提高自我能力,融入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到新,想得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全部内容托出来,应该要有意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推测探索和可能会有的不同结论,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新境界,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还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教学设备,给学生增加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问题的途径。

4、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理念,美术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究合作,老师只是充当导演,时刻引导学生去创作,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互换,比如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点拨时以教师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改变传统的封闭的,狭隘的美术教学格局,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潜质和

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综合化的美术教学,拓宽了学生视野,充分体验了蕴含与美术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陶冶的情操,完成了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目标。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对恐龙话题十分感兴趣,往往会对恐龙的相关知识谈论得过多,影响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我应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要适度,不要喧宾夺主。

课题:绿色呼唤

课型:绘画课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森林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围绕画树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本课涉及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学科知识技能是让学生了解色彩运用的方法,学会使用与色彩画相关的工具材料。

活动一学习内容是画树,树的外形是由树干、树枝、树叶三个部分具体组织而成,虽然树千姿百态,但都可以用近似的几何形体如锥形或圆球形来概括或理解(参见教材单棵树图例)。树叶一般分针叶、阔叶两大类,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的生长规律,我们列举了三种常见叶丛的画法给学生以提示,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观察、想像,选择教材中的小训练囹添画叶丛。树枝长在树干上,形成前、后、左、右相互穿插关系,画时一定要注意其形态变化。在色彩处理上,要把握住水分、用笔、调色三大要点:1.水分。不同湿度的色彩连接,效果不同;笔上的含水量不同,效果不同;不同时间的色彩连接,效果不同;运用纸张的质地不同,效果不同。2.用笔。笔的形状软硬不同。效果不同;用笔方法不同,效果不同;用笔的方向不同,效果不同;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不同,效果不同。3.调色。加水使一种颜色变浅;给一种颜色混合少许黑色、灰色或互补色使色彩饱和度降低。教师应适当让学生掌握调出更多色彩的方法,在了解浓淡色的基础上,发现色彩的深浅变化和倾向性,如教学定位是画一片树林应突出前面的树,再逐层推远。作画步骤建议先勾线,再涂上较淡薄的色彩,也可复勾。活动二是活动一的情感延续,为学生的手工制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问。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外形结构及其特征,并能用流畅的线条勾画树的特征和动势,层次要分明。

2初步了解一点调色知识,能适当地掌握色彩运用的方法,表现出树的色彩美。

3能围绕主题构思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小树领养卡片,适当了解一棵树的生活习性、特征,并形成文字作简单介绍。

4以领养小树的实际行动体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一点调色知识,能适当地掌握色彩运用的方法,表现出树的色彩美。

难点:能围绕主题构思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小树领养卡片,适当了解一棵树的生活习性、特征,并形成文字作简单介绍

五、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活动

(一)、欣赏感受

1.欣赏课件图片:四季的树木实景,体味大自然的色彩美。

2.欣赏课件图片:树木的色彩画,说说色彩画与摄影图片的不同感受。

出示图片

(二)、整体感知,了解画法

1.观察课件图片:自然界的树。思考如何用色彩进行表现。

2.通过演示,让学生整体感知用色彩画风景的表现方法。

3.师生归纳方法步骤:第一步用线条画树:先画近处的树,再画远处的树;先画树干,再画主枝,最后画树叶。第二步用淡彩着色:色彩清淡而又富于变化。

4.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图例),了解几种不同的构图方式和色彩表现方法。

(1)先用色涂染后再适当勾画几笔线条来表现树林。

(2)树木局部的表现:前后层次在形的处理上主要表现为主次关系和空间大小关系,在色彩的处理上主要为色彩的深浅关系。

1.图片:自然界的树

2.出示方法步骤

(三)、局部演示,尝试练习

1.教师演示树干的线描画法。

2.教师演示树叶的线描画法:

(1)三种常见的叶丛画法演示:

(2)注意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不同树叶的特征。

3.学生尝试在教材范例图上进行添画练习。

4.仔细观察教材色彩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红色为什么会有深浅变化?

(2)绿色是直接画上去的吗?

(3)两色间的边缘线为什么这么清晰?

5.学生尝试进行调色练习,同桌或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6.师生合作验证讨论结果:

(1)红色颜料中加入水分的多少不同产生了浓淡深浅变化;

(2)黄色与蓝色相互渗透出现了绿色;

(3)两色相接部位运用了干画法,学生说原因,教师重点用色彩演示几种不同的调色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干、湿、浓、淡以及自然渗透产生的不同效果。

7.指出调色注意事项:

(1)颜色不宜调得太均匀,避免色彩呆板:

(2)水分控制适当;

(3)防止把色彩画得太脏。

1.出示色彩探究的三个问题

2.铅笔、白纸、色彩画工具、教材

(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用线勾画一片树林,再涂上较淡薄的颜色,体现对自然的感受。

2.教师巡回指导。色彩画工具材料

(五)、作业展评

(六)、小结全课。

课题:编纸条 课型:手工课 课时:2课时

一、教材分析

编纸条又称纸条穿编,是运用经纬构成的基本原理进行简易的编织操作实践活动,是儿童工艺美术教学的传统课题之一,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提、压是编织的基本构成原理。编纸条是选用不同颜色的经(纵向)纬(横向)纸条,运用“提”、“压”的编织方法去表现纹样。具体讲:“提”是使“经”上浮,而“纬”则下沉,被遮挡;“压”则与之相反,即“经”压于下,“纬”则浮于上。设计、制作时,根据纹样形象的需要安排“提”、“压”的不同数目,去实现纹样表现要求。为了降低难度,本课的基本编织要求是采用“一提一压”交错编织的方法形成各种格状纹,是本课制作的起点。

编纸条的辅助制作说明:

1.剪经条时,不能剪断两端纸头,这样剪好经条后仍能保持整张纸的外形,方便以后的穿编过程;

2.纬条可用2种左右不同颜色的纸条;

3.经条可有形状变化,纬条保持直线长条状不变。

4.整理作品时要粘牢纬条两端,以防作品周边散开。

教材左页主图由四幅作品组合而成,都使用了最基本的“一提一压”的穿编方法。虽然都使用了同一种颜色的经条,却因为纬条的颜色数量由一种逐步增加到三种而呈现出有趣的变化过程,并且产生了冷暖色调的效果对比。总之要运用已知的色彩搭配规律使作品达到令人满意的视觉效果。

在“一提一压”穿编方法的基础上求新求异,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代要求。教材右页的作品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归纳起来,可在以下方面追求创新:

1.纬条的变化:(1)改变纬条的宽度,产生横向的线的疏密、面的粗细的对比。(2)选用不同材质制作纬条,产生材质特征上的对比。

2.经条的变化:(1)改变经条的形状,可有直线形、折线形、弧线形等类型,产生线条曲直的对比。(2)改变经条的宽度,产生纵向的线的疏密、面的粗细的对比。

3.穿编方法的变化:改变提压次数,如二提一压、一提二压等。这样作品可呈现两种类型:(1)抽象型,确定提压次数进行有规律的穿编。(2)具象型,先设计一个简洁的具象造型,再根据纹样形象的需要安排“提”、“压”的不同数目进行穿编。

在将编纸条工艺运用于实用装饰时,就需考虑作品的形状、尺寸必须适合于装饰部位。比如杯垫的形状以圆形居多,书签一般为长方形,长度约12cm左右。包书纸的尺寸要求比较高,要刚好适合子书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2了解穿编工艺的形式美法则及构成的基本原理。

3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工作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难点:解穿编工艺的形式美法则及构成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准备: 各种纸条、图片作品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欣赏激趣

教师在课前运用“一提一压”的穿编方法,制作一件双色对比色调的编纸条作品。选用不同颜色同等长度的纸条,在作品背面将有关纬条加长,加长部分隐藏在作品背面。

1.展示这件“一提一压”双色编纸条作品正面。

2.教师依次拉动加长的纬条,将这件双色编纸条作品变成三色编纸条作品。

3.再依次拉动加长的纬条,将这件三色编纸条作品变成四色编纸条作品。

4.展示一件协调色调编纸条作品,和这件冷暖对比色调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5.完整展示一件编纸条作品的正面和背面。

6.揭示课题——编纸条。

这个变戏法的部分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

方法探究

1.学生自学教材左页的制作步骤和制作图示。

2.师生讨论:

(1)经条和纬条的制作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经条的上下两段要相连?

(3)整理作品时不粘牢纬条两端可以吗?

3.学生上台尝试“一提一压”的穿编方法。

展示图片或实物 创新探索

1.教师问:怎样让你的编纸条作品与众不同?学生自学教材右页的创新方法。

2.师生讨论,小结创新方法:

(1)纬条:改变纬条的材料和宽度。

(2)经条:改变经条的形状和宽度,如折线形、弧线形。

(3)穿编方法:改变提压数目,如两提一压或一提三压。由此作品可分为抽象类和具象类的变化。对照相应的图片或实物逐一进行分析

欣赏评价

1.展开自评和互评,交流感受和体会。

上一篇:发展新团员工作下一篇:与过年有关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