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导学案一

2024-05-17

《朝花夕拾》导学案一(共6篇)

篇1:《朝花夕拾》导学案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面授教案

时间第九周(10月30日)

一、大纲说明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课内学时为72,共4学分,开设一学期。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有: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其专业准备;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及其指导。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2.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规律;3.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提高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了解:是指能够通过阅读,知道所阅读内容的大意。

理解:是指对于学习的理论、原理、原则等深刻领会其含义,达到能够举例说明,能够归纳核心内容,能够正确阐释(包括能够准确表述各个基本概念、原理)。

掌握和应用:是指能够把学习的原理、原则、方法等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来分析、说明、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核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期末为闭卷考试。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学科性质与内涵的掌握情况。

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定义与研究任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相关概念。

理解: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及课程领域的关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专业准备与教育效果间的关系。

应用:对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分析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考核要求

识记:几种主要理论的代表人物、核心概念;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类型、表现及其方式。

理解:各理论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及其教育启示;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亲社会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应用: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与现象;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各因素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以及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与功能;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与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及其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范围及组织。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概念及功能类型;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原则的内涵与作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内容选择原则的内涵、依据与运用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及组织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理解:不同目标功能之间的关系;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主题与课时目标的特点及相互关系;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各内容范围的关系及不同组织策略的特点。

应用:能运用相关原则分析社会教育目标的合理性;能根据各层级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目标的分解与制定;能运用相关原则进行教育内容的选择,并分析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合理性;能根据组织原则分析内容组织的合理性,并进行内容的组织设计。

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相关原则、方法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以及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方法的能力。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与社会教育的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方法;幼儿园的专门教育活动;幼儿园的随机教育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

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的内涵与运用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内涵、依据与运用要求;幼儿园教学活动及游戏与区域活动的主要特点;随机教育的特点与进行随机教育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合作的基本方法,以及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社会学习之间的关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及相互间的关系;不同活动形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作用及其应当注意的问题;随机教育与其他教育途径与方式之间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合作的意义。

应用:会运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分析教育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组织教育实践活动;会根据教育目标、内容与对象分析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并能进行恰当的方法选择;能根据目标、内容与儿童的特点开展相应的社会教育活动;能运用相关原理与方法进行有效的随机教育;能运用相关原理与方法进行家庭与社区的合作。

第五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相关原则和方法等知识的了解及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活动设计的能力。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应掌握的基本信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与基本架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区域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特点与方法。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基本原则与应掌握基本信息的内容;社会性主题方案的基本特点;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与基本要素;社会教育区域活动设计的特点与方法;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理解:基本原则的内涵以及信息掌握的方法;理解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思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间的关系及其设计的原理。

应用:会运用相关方法收集信息;能运用相关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社会性主题方案的设计;能运用相关原理与方法进行社会性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的设计。第六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程度。

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涵、原则与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方法。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涵;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与内容范围,社会活动评价的内容范围与主要要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的内涵与运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社会测量法的基本类型与方法;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步骤;教育行动反思法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与原则;社会性发展评价与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联系与区别;不同方法的特点、作用与运用中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应用:运用相关原则分析评价的合理性;能根据要求评价相关内容;能运用相关方法收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和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信息。并能在这些信息基础上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社会教育活动进行具体评价。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矫正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常见的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及矫正方法的掌握程度。

2.考核的知识点

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界定与分类;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常用的指导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3.考核要求

识记:正常行为的一般标准;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与特征;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各种常用指导方法的内涵与程序;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及每一程序的主要内容。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分类几种基本维度;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成因;各种常用指导方法运用要注意的问题及其有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指导中的每一环节要注意的问题。

应用:会运用相关原理分析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成因;能联系具体的行为问题运用这些基本方法;能根据实际案例设计指导方案。

三、课程辅导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初步梳理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概要阐释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并讨论了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准备,以帮助学习者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系统地了解,明确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专业准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定义: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注意与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概念的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地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二)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积极的社会化并不会自然的发生,它需要在教育者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并加以适当引导才能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创设积极教育环境与适当引导的原理与方法。

(三)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一个公民是承载了一定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人。这决定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公民的培养,既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引导孩子有参与现代全球化生活的眼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

(一)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习性与处世的行为和态度。这种培养是通过学前儿童的所有活动领域来进行,并需要结合诸多教育力量来达成的。因而,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二)掌握相关的知识、教育原理、规律与教育策略

相关知识:一是关于自我社会性与品格成长的知识。二是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三是关于社会教育内涵、目标与内容的知识。

相关教育原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设定、内容与方法选择原理;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设计与教育评价原理。

相关教育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规律。

相关教育策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设定、内容与方法选择、活动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策略。

(三)提升自身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

1、主要的品格素质尊敬、爱、坚忍、自制与勤奋。

2、主要的社会能力社会洞察力、社会适应力、社会行动力。

3、主要的教育能力主要指设计、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

对于教育者来说,拥有卓越与完美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有追求卓越的意愿,这种意愿本身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成长力量。因为孩子也正处于成长的途中,一个愿意成长并追求成长的老师会成为他们同行的伙伴。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种经典理论;识记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依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核心概念: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等。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是:

1、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2、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4、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

2、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经验

3、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

核心概念: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学习、观察学习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

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

三、认知发展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柯尔伯格

核心概念: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角色承担、前习俗水平

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

1、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

2、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们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和三水平六阶段论。

3、道德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

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1、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儿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儿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

2、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累道德经验的机会,并引导儿童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学习。

四、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洛伦茨、威尔逊、凯恩斯、布朗芬布伦纳

核心概念:习性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

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人类行为有生物基因的继承性。

3、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4、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建构儿童良好的早期依恋与同伴关系。

2、引导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

3、注意建构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生态环境。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区分人与物的不同,区分照顾者的不同情绪,区分不同的意图与行为等。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发展内容

发展特点

自我认知 由主客不分到将自己与外在事物分离,代词“我”的使用标志自我意识的形成。其认知有外在化的特点。

自我评价 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与外在性。

自我控制 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2、对他人认知的发展

发展内容

发展特点 对他人外形认知 2岁以后,幼儿能逐步发现与他人在外形上的差异。准确地使用“你”、“他”这两个人称代词时,标志幼儿已把他人当作独立个体。

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 能通过行为特征与结果来理解他人内在情绪与推断他人在集体中的地位。

3、对社会环境和规范的认知

发展内容

发展特点 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扩展和深化。

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使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规则的真正目的。在游戏和行为中往往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他们往往首先在别人的行为中发现违规。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

1、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容易变化,情绪呈现出两极化的特征;容易受感染;具有冲动性。

2、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依恋的发展、道德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及发展阶段

产生阶段: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亲社会行为意图确定阶段;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阶段。发展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阶段。

2、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发展内容

发展特点

助人与分享 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利他行为,但这种行为是随着儿童社会化的认知的发展而变化的。儿童的利他规范是一个逐步确立的过程。合作 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迅猛发展。而研究也表明儿童合作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的。

安慰与保护 儿童早期就会对他人悲伤情感作出不同反应,并逐步发展出复杂的亲社会性干预意图与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生理成熟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计划、有目的教育活动的影响。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计划性与目的性保证了幼儿社会教育的方向性与价值性。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美观、和谐、设计合理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品格。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

教师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积极的期望与恰当的强化方式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

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家庭、社区与大众媒体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父母是儿童行为的榜样并引发儿童的学习模仿行为,父母直接指导儿童的行为,儿童对父母的认同;社区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念、归属感、理性目标、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传媒手段的丰富,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电视,教育者要合理利用与引导才能避免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伤害。

篇2:《朝花夕拾》导学案一

选修4-5学案§4.1.1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数学归纳法证明基本步骤;

2.☻

重点: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知识情景:

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相当于多米诺骨牌),我们可以采用下面方法来证明其正确性:

.验证n取时命题(即n=n时命题成立)(归纳奠基)20.假设当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 归纳递推).30.由10、20知,对于一切n≥n的自然数n命题!(结论)

要诀: 递推基础, 归纳假设, 结论写明.☆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sinn≤nsin.例2已知x> 1,且x0,nN*,n≥2.求证:(1+x)n>1+nx.例3 证明: 如果n(n为正整数)个正数a1,a2,,an的乘积a1a2an1,那么它们的和a1a2an≥n.例4证明:1

1221321n221n

(nN,n≥2).第 1 页;

例5.当n≥2时,求证

:1



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

111111112342n12nn1n22n

2n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41+3n+2能被13整除,其中n∈N

选修4-5练习§4.1.1值为()A.30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姓名

1、已知f(n)=(2n+7)·3n+9,存在自然数m,使得对任意n∈N,都能使m整除f(n),则最大的m的B.26

C.36

D.62、.观察下列式子:1

3,2

21

115,22323

1

1117 223242

4…则可归纳出_____.7、求证:

3an13、已知a1, an1,则a2,a3,a4,a5的值分别为,由此猜想

an

32an_________.111

5(n2,nN)n1n23n6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An5n23n11(nN*)能被8整除.1118、已知,Sn1,n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3n

第 2 页

S1n

2(n2,nN

2n)

9、.求证: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n2n2(nN*).

答案:

1.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相当于多米诺骨牌),我们可以采用下面方法来证明其正确性:10.验证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即n=n时命题成立)(归纳奠基);20.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归纳递推).30.由10、20知,对于一切n≥n的自然数n命题都成立!(结论)

要诀: 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例1 ⑴当n1时,上式左边sin

右边,不等式成立.⑵设当nk(k≥1)时,不等式成立,即有sink≤ksin.那么,当nk1时,sin(k1)=

例2证明:(1)当n=2时,左=(1+x)2=1+2x+x

2∵ x0,∴ 1+2x+x2

>1+2x=右,∴n=2时不等式成立(2)假设n=k(k≥2)时,不等式成立,即(1+x)k

>1+kx当n=k+1时,因为x> 1,所以1+x>0,于是左边=(1+x)k+

1右边=1+(k+1)x.

因为kx2>0,所以左边>右边,即(1+x)k+1

>1+(k+1)x.这就是说,原不等式当n=k+1时也成立.

根据(1)和(2),原不等式对任何不小于2的自然数n都成立.例3 证明:⑴当n1时,有a11,命题成立.⑵设当nk(k≥1)时,命题成立,即若k个正数a1,a2,,ak的乘积a1a2ak1,那么它们的和a1a2ak≥k.那么当nk1时,已知k1个正数a1,a2,,ak,ak1满足a1a2akak11.若k1个正数a1,a2,,ak,ak1都相等,则它们都是1.其和为k1,命题成立.若这k1个正数a1,a2,,ak,ak1不全相等,则其中必有大于1的数,也有小于1的数(否则与a1a2akak11矛盾).不妨设a11,a21.第 3 页

例4证:(1)当n=1时,左边=1

12254 ,右边=21322 ,由于

5342

故不等式成立.(2)假设n=k(kN,k≥2)时命题成立,即11111

2232k22k

.则当n=k+1时, 1

12211111

32k2(k1)22k(k1)

21k1(k1)221k1k(k1)21k(111

kk1)2k1

.即当n=k+1时,命题成立.由(1)、(2)原不等式对一切nN,n≥2都成立.例5(1)当n2时,左式1

11

17.2右式当n2时,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nk(2)时,不等式成立,即1



则当nk

1时,左式1



右式

当nk1时,不等式成立。

由(1)(2)可知,对一切nN,且n2,不等式都成立。

练习

1.解析:∵f(1)=36,f(2)=108=3×36,f(3)=360=10×36

∴f(1),f(2),f(3)能被36整除,猜想f(n)能被36整除.证明:n=1,2时,由上得证,设n=k(k≥2)时,f(k)=(2k+7)·3k+9能被36整除,则n=k+1时,f(k+1)-f(k)=(2k+9)·3k+1-(2k+7)·3k =(6k+27)·3k-(2k+7)·3k

=(4k+20)·3k=36(k+5)·3k-

2(k≥2)

f(k+1)能被36整除 ∵f(1)不能被大于36的数整除,∴所求最大的m值等于36.答案:C

1

12、解析:

2232即11(11)

2

21

111 1

11511222323,即1(11)2(21)2

21

21 归纳为1

1221321(n1)2

2n1

n1(n∈N*)答案:1

1221321(n1)2

2n1

n1(n∈N*)3

3.解析:a3a12a3

33同理,137252

a3a233333333a5,a4945,a51055,猜想an

2383n

5答案:337、8、39、310

3n

54、证:(1)当n=1时,A1=5+2+1=8,命题显然成立.(2)假设当n=k时,Ak能被8整除,即Akk523k11是8的倍数.那么: A

1k1

5k23k15(5k23k11)4(3k11)5Ak4(3k11)

因为Ak是8的倍数,3k-1+1是偶数即4(3k-1+1)也是8的倍数,所以Ak+1也是8的倍数,即当n=k+1时,命题成立.由(1)、(2)知对一切正整数n, An能被8整除.111

15.证明: 1当n=1时,左边=1-2=2,右边=11=2,所以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1

1111即

2342k112k1k11k212k。

第 4 页

那么,当n=k+1时,111112342k112k112k12k2 11111k1k

22k2k1

2k2 1111111111234k2k32k2k1(k12k2)

k21k312k12k11

2(k1)

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综上所述,等式对任何自然数n都成立。6.证明:(1)当n=1时,42×1+1+31+2=91能被13整除

(2)假设当n=k时,42k+1+3k+2能被13整除,则当n=k+1时,42(k+1)+1+3k+3=42k+1·42+3k+2·3-42k+1·3+42k+1·3=42k+1·13+3·(42k+1+3k+2)∵42k+1·13能被13整除,42k+1+3k+2能被13整除∴当n=k+1时也成立.由①②知,当n∈N*时,42n+1+3n+2能被13整除.111.1

7证明:(1)当n=2时,右边=34566,不等式成立.

111

5(2)假设当nk(k2,kN*)时命题成立,即k1k2

3k6.则当nk1时,1(k1)11(k1)21111

3k3k13k2

3(k1)1k11k2111113k(3k13k23k3k1)516(3k113k213k31k1)511116(3k33k33k3k1)56(313k31k1)56.所以则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原不等式对一切n2,nN*

均成立.

8.证明:

S1

1213141131212

(1)当n=2时,222,∴命题成立.

nk(k2,k*

S(2)假设当

N)时命题成立,即 2k1

11231k

2k12.

则当nk1时,S112131111

1

2k2k2k12k22k1

1

k212111k111

k2k22k1122k12k12k11k2k1k1k122k112212.所以则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原不等式对一切n2,nN*

均成立.

9、证明:(1)当n=1时,21212,不等式成立;当n=2时,22222,不等式成立;当n=3时,23232,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

nk(k3,kN*)时不等式成立,即 2k2k2.则当nk1时,2k122(2k2)22k22(k1)2k2

2k3,∵k3,∴k2

2k3(k3)(k1)0,(*)

第 5 页

k122222(k1)k2k3(k1)从而,k1222(k1)∴.

即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2n2n2对一切nN*

都成立.

篇3:《朝花夕拾》导学案一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篇4:《朝花夕拾》导学案一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5:朝花夕拾导学案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朝花夕拾》是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时年四十六岁。此书共收入《狗•猫•鼠》《阿长与》《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等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

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就是“早上的花傍晚时分才拣拾起来。”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二)复习引导

1、强调课前复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合作学习,勇于探究。

(三)审美鉴赏

1、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

2、文体不很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

3、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2、刻画人物方法有:

a、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b、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等。c、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

3、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家长制迫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青年等。既具有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我”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请再写出另外一篇的篇名《》。

[解析]这类试题主要根据提示填写作者、篇名、人物形象等。

[参考答案]《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猫·狗·鼠》、《范爱农》、《琐记》、《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以上8篇写出一篇篇名即可)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回忆散文集。阿长是人名,《山海经》是书名,1

二者本没有什么关联,可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解析] 本题新在不仅考查我们对名著篇目的了解程度,还考查我们对名著的深入探究程度。这道题实际上是检测我们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对名著的深入思考。因此,同学们在看名著时,切不可走马观花,要反复阅读,不放过每一个疑点,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参考答案]①阿长是“我”的保姆,她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所以文章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说出身份、事情、意思即可)

②作者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阿长妈妈的怀念、感激、祝福之情。

3、《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朝花夕拾》作品的熟悉程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上所节选的内容。

[ 参考答案]

1、《旧事重提》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4、假如你是一位阅读文学名著的积极分子,请在下面作品中任选一部推荐给自己的好友。

备选作品:《朝花夕拾》《水浒传》《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书名:《》

推荐语(60字左右):

[解析]在把握作品整体或局部内容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技巧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启迪等角度出发,以较准确的、饱含情感的语言表述,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尽可能地收到宣传推荐的效果。)

[参考答案]:《朝花夕拾》 鲁迅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寻找救国之路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充满诗情画意,是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二、复习阶梯评估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__________(体裁)集,共 10 篇。最初在《莽原》杂记发表时,总题目中为__________,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第一篇作品__________是针对__________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 _________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5、鲁迅在《》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6、“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有时候“我”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她”?“一时”“我”又为什么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甚至于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呢?

7、鲁迅本人说《范爱农》一篇写法较差,是不是较差?差在哪里?

8、“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9、《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篇6:时评写作训练学案一

【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时评文?

时评是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叙是基础,没有了具体事件,论说就无从展开,议是叙的目的,是主。即要夹叙夹议。时评是论说文,但它在对事件作出理性判断和分析时并不排斥情感的作用。在情在理的评说才会让人心悦诚服。即要亦理亦情。

二、时评文基本结构

1、叙述新闻事件,说清楚消息来源。

2、针对事件提出问题。

3、对问题作出判断(提出中心论点)。

4、提出如此判断的理据(证明论点)【理据可以旁征博引、说古论今】 ①联想同类事件:显示其普遍性或特殊性,引起注意; ②联系自身、他人(目前、说古论今)论述。

5、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设性意见或提出呼吁。

三、写时评文注意事项

(一)、关注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认真观察社会问题,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尤其对表现社会负面内容的材料要能明辨是非对错,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对新近出现的社会热点保持敏感,与时代同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四)、写作时要注意选好角度,求准求新;表述时要紧扣观点,始终把材料中的事件作为写作的大前提。【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很多家长都为怎样给孩子立规矩而烦恼。规矩轻了,孩子不听; 规矩重了,自己心疼; 规矩少了,孩子会不会放任?规矩多了,会不会约束孩子的发展?执行严格,担心孩子受不了; 执行得宽泛,家长的权威就失去了,……真是规矩何其多,规矩何其难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朝花夕拾》导学案一】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导读04-14

朝花夕拾 书评04-25

朝花夕拾课文04-26

朝花夕拾读后笔记05-22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05-24

朝花夕拾阅读答案05-26

朝花夕拾详范文05-18

朝花夕拾原著范文05-24

朝花夕拾导读范文05-24

朝花夕拾详解范文05-24

上一篇:《孟子》中的非定形容词的论文下一篇:音乐教案月亮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