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阅读理解答案

2024-05-01

背影的阅读理解答案(精选6篇)

篇1:背影的阅读理解答案

最后的背影。描述的是冷惜言离开故乡上海的心情以及不舍。当年挥剑斩情丝。而如今再回到这座城市。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心中的感慨以及内心的成长。同样也是告别稚嫩的曾经,迎来全新生活的写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最后的背影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最后的背影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20分)

(1)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2)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飘荡,他不怎么入我的梦,昨日夜里,我忽然见到了他。父亲身穿青袄,坐在地头的榆树下,口中叼着烟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问他:“你还好吗?”

(3)“我在那边还种地。”说罢,转头向田里走去,留给我的是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影子。

(4)我撵他,可腿迈不开步子,叫他,却喊不出声。在惊悸中醒来,秋夜正浓,半轮月儿在天,四边一片寂静。我不能再入睡了。

(5)悄声走进书房,默然地坐在书桌前,耳边还想着那句话:我在那边还种地。我的眼里流出泪来,父亲生前的影像便浮现在眼前。

(6)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仨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7)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牛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往前跑。瘦削的父亲跑了两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8)深秋的时候,学校放了几天假,让我们回去拿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冬天烧炉子的柴火。

(9)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动着泪水,我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也别再受这累了。”

(10)“不算啥,只要我能动,就能供你。”他又说:“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爱读书,学得又好,咋也得把书念下去!”

(11)这次上学走的时候,我难以启齿地告诉父亲,学校要交冬天烧炉子的柴火,交钱也行。父亲说,不犯愁,过几天送柴去。初冬一天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了一车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老师看父亲吃力的样子,招呼一些男同学,帮助我把车卸了,父亲蹲在墙角,灰黄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

(12)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13)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14)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

(15)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16)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17)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父亲临近生命的大限,而我这颗渴望开花结果的小花,要生存下去,在没有父亲这座山的护佑下,景况该是何等的艰难!

(18)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19)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20)今天,父亲入梦,勾起了我点点滴滴的忆念。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仍旧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

小题1: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4分)

小题2:文章第(5)段的“我在那边还种地”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赏析句子:(4分)

“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

小题4:文章最后写到“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你是如何理解“踉跄而凄寒”的?(4分)

小题5:从第(7)段中划线句中你读出了父亲怎样的心情?你又是如何看待此段中“哥嫂”的做法呢?(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硬撑着在田里干活、为了我上学送柴、把采草穗卖的钱以及私攒的钱给我(每点1分)

小题1:前后呼应(1分)、为后文父亲田里劳作做铺垫(1分)、(交代父亲身份)体现了父亲坚韧的性格。(2分)

小题1:比喻、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苍老,父亲给我的温暖,和我对父亲的感激。

小题1:踉跄:父亲年老又身患重病(1分),凄寒:父亲孜服单薄(1分)。体现了父亲生活的艰辛凄凉和女儿怀念父亲时的心酸。(2分)

小题1:气愤(1分)。哥嫂这种做法不对。围绕“亲情比金钱更可贵”来答。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小题1:观察语句、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句在文章的开篇,所以为后文父亲田里劳作做铺垫,交代了父亲的身份和性格。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体会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

小题1:根据情节,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对“哥嫂”做法的看法,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即可。

篇2:背影的阅读理解答案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七十多岁的父亲开电瓶车来接我。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腰弯着,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的模样。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愤怒地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这样一个形象,谁看了,不为他的傲岸、粗犷而震撼呢!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那时的父亲应该没有这样光鲜高大吧,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从当年留下来的一张黑白照能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它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人粪尿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我再三坚持,但是父亲始终不同意,说我身体要紧。

⑦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似乎稍微加一点力,就会崩断一样。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作为儿子,在父亲的晚年却不能给他一个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还要让他每天不辍劳作,这是不是有些残忍呢?

⑧走的那天,虽然还有些感冒,但是没有前两天那样鼻涕横流地“拉大旗”了。父亲给我找了一顶绒线帽和一条围巾,把我裹得严严实实的。

⑨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看着一边说一边上树的父亲,我不再说话。

⑩抬头望着倒吊在树上的父亲,他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惨不忍睹,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这还是当年的那个父亲吗?这还是记忆里的那个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忘不了他的脊背,祈祷着他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但是心里始终不能放下。今天,又要到新年了,我还在外面奔波,但是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5.文章描写了父亲的哪几次背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①父亲七十多岁时来车站接“我”时的背影;②父亲年轻时砸石头的背影;③父亲挑着一担人粪尿去浇地时的背影;④父亲倒吊在树上为“我”摘苦柚的背影。

16.结合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说说“我”流泪时心中的复杂情感。(3分)

现在的父亲因生活的奔波和劳苦,更显瘦弱、苍老,看到他挑着一担人粪尿去浇地,“我”无比心疼。而“作为儿子,在父亲的晚年却不能给他一个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我”对父亲充满了愧疚。

17.文章第⑩段中“这时我的泪又来了”一句中“又”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不能。理由:一是照应文章第⑦段“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是继前面的流泪而来;二是没有“又”,不能深刻传达出“我”担心父亲的安全、感恩父亲的深情这一情感。

18.文中多次提到父亲年轻时候的背影,有什么作用?(3分)

与父亲现在的背影形成鲜明的对比,用父亲年轻时有着无穷张力和撼人心魂表现力的背影与父亲老年时脊背突起、哈腰弯着的背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父亲辛劳一生的品质,也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愧疚、感恩之情。

19.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父爱的认识。(80字左右)(3分)

【材料一】 如果我是一棵草,那么是父亲把自己的血肉之躯腐朽在我的根下,让我茁壮成长;如果我有脚,那么我走过的每条路上都有父亲身体铺就的碎石,让我走得更加踏实;如果我能站起来,那么一定是站在父亲的肩头。

【材料二】 懵懂时候/父亲/是一座大山/坐在他肩头/总能看得很远、很远/懂事时/父亲/是一棵倔强的弯松/这才发现/我的分量是这样重、这样重/而现在/父亲啊/你是一首深沉的诗/儿子默默地读/泪轻轻地流

篇3:背影的阅读理解答案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完整准确地解读文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自从脱离作家母体开始, 就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有其自身的意义。如果仅从文本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去分析, 割裂与文本母体的联系, 又觉得远远不够。况且这一个个静态文本的解读又常常受到解读者本人的生活阅历与知识结构的影响, 解读终究是不全面的、不完全准确的。如果从社会历史批评视角来看, 将静态文本放置于一个大的背景与环境下观察, 将文本置于全方位的动态研究过程中, 了解作品的写作原因、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与作品相关的文后故事, 教师的解读会逐渐地趋向准确与全面。本文从《背影》一文来看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联系写作背景, 挖掘文本关键信息

写作背景是一篇文章的写作缘由, 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写作动机。文学作品的分析如能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 可以发掘作者的情感入口, 找到文本的关键词句, 从而为充分理解文本提供条件。

《背影》写于1925年, 浦口送别发生在1917年, 相隔时间有八年之久, 那么到底为什么相隔如此之久才有《背影》一文的问世?先来探究下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朱自清曾说:“我写《背影》, 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写实, 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2]可见朱自清写作《背影》是缘于父亲从扬州发来的一封信, 这封信在《背影》一文中提到, 文中说道:“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厉害,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接到这封信的朱自清泪如泉涌, 是什么感动的力量使得朱自清如此情动于怀?从此信的内容得知, 大概父亲的病痛是触动朱自清的原因, 因为病痛, 父亲说到可能“大去之期不远矣”, 读到此处, 不禁悲从中来。如果文本的分析仅仅停留在此, 大概《背影》一文也仅仅是一篇写父子之情的感人之作。朱自清先生说“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父亲曾经如此关爱我, 我还来不及真正关心父亲, 他就慢慢地老去了, 这当然是很痛惜的事情。那么, 为什么这么些年来, 作为一个成年人, 还来不及关心自己的父亲, 父亲却已老去呢?这些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

因此, 联系写作背景, 我们触摸到了文本的关键信息, 而这只是触发朱自清先生情感的“导火线”, 但这却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没有这样的发现, 无缘无故再去探究作者身上所发生的无关联的故事, 对于文本的解读没有任何的帮助。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发问, 那对于这些年来作者家庭与个人身上所发生的事情的探究就势在必须了。

二、了解作者家庭情况, 深化文本解读

情感类的文学作品, 是独特个体在独特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的。如果说联系写作背景来看文本是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进入文本的第一步, 那么第二步就应该循着文中的关键信息往下探索, 而这关键信息可以通过查阅作者的家庭情况与生活经历来进行佐证与分析。

通过查阅作者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的资料, 再结合《背影》一文内容, 你会发现朱自清先生之所以接到父亲来信如此伤心, 表层原因是父亲的病痛折磨, 更深层原因则是与父亲计较赌气这么些年, 父亲就在这样的痛苦时日中慢慢老去, 而自己都没来得及向父亲表达内心的情感。此时读到来信, 无论之前父子之间有过什么矛盾与愤怒, 无论那些年内心所积攒的什么忧伤与不满, 大概在朱自清阅读此信时全部得到舒缓与抚平, 此刻眼前浮现的只是父亲曾经的好, 曾经那令人感动的背影。

有了这样的理性认识再阅读《背影》, 我们会觉察到父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背影》一文中有多处的暗示与提醒。

1.父子见面:间隙的产生

《背影》开头记叙: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此事在《朱自清年谱》中有详细的记载, 那年即1917年, 事情发生的原委为:“因祖母逝世, 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 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 终至上司怪罪下来, 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 父亲花了许多钱, 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 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3]祖母的去世与朱自清父亲的纳妾终致遭祸有关。当朱自清回到徐州, 见到家庭“祸不单行”的现状,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眼泪不仅仅是为祖母的去世而伤心, 也是为家中凄惨的现状所难过, 还是对父亲造成这种局面的伤感与痛苦之泪。了解了这一层原因, 读者自然也会感受到, 朱自清在见到父亲之时, 一方面为现状担忧、难过, 另一方面不免也有对父亲的埋怨与不满。

2.父子惜别:情感的疏离

在浦口送行这一节的叙写中, 虽然字里行间流露了父亲对待儿子深切的关心, 但朱自清当时与父亲之间的隔阂是存在的。这隔阂大概因父亲所带来的亏空以及家景惨淡就已经存在了, 而细加思量送行此节中朱自清的种种做法更是体验到儿子对于父亲给予关怀的淡然。一开始同行到“南京之时, 有朋友约去闲逛, 勾留了一日”, 与父亲相处的时间极为短暂, 这其中或许也有着逃避与父亲相处时光的意思。对于父亲执意要送我, 我那时认为,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父亲的再三嘱咐, 在当年朱自清的眼里, 是大可不必的, 自然也是不屑的。对于父亲与脚夫讲价钱, “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他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暗笑他的迂”。“插嘴”与“暗笑”, 在朱自清的内心, 是不满于父亲的这种做法的, 父亲的行为在当时接受新思想教育的朱自清看来是多余的。父亲艰难爬过月台买来橘子时, 朱自清当时感动于父亲对我细致的关怀而流泪, 可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怕别人看见尚可理解为年轻小伙怕别人笑话他, 但怕自己的父亲看见, 大概是心里仍然有些介蒂, 不想在父亲面前动情, 不想原谅父亲当时所做的种种, 不想对于父亲的好与关怀表示领会与接受。

其实他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在接下来的几年中, 似乎是愈来愈激烈。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后, 回到扬州一所中学任教, 他的父亲与该所学校的校长熟识, 凭借关系将朱自清的所有薪水领走, “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 到外地执教”[4]。并且在离开扬州之时, 接走妻儿, 在外地建立了小家庭。这样一来, 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越来越尖锐, 两人的隔阂也就越来越深了。

加之, “近几年来, 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 能够沟通的时间尚少;况且父亲曾经干过大事的, 而“老境却如此颓唐”, 生活的压力与前后的悬殊对比, 父亲自然“触目伤怀”, “情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只好将这种怒气与不平发在家人身上。因此, 在1925年之前的几年间, 朱自清与父亲的矛盾似乎并没有得到缓和, 反而在家庭琐事中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而我也不曾理会父亲的困难与艰难, 不曾表达过自己对父亲的关心与照顾, 正是这样, 当父亲提到“大去之期”时, 情感的洪堤终于决堤。

3.和解信号

至此, 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他们父子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接到父亲那封信, 信中说“离大去之期不远矣”, 实际上他的父亲后来活到1945年, 离1925年有二十年之久, 当时父亲的情况并不如信中所言, 这或许是父亲爱子之情所作出的让步与和解, 希望通过这样的信来引起儿子的关注, 能够回来一趟, 也或许是晚境颓唐, 心境消沉的必然表现。不管怎样, 这样的一封信的确使朱自清当时流泪不止, 他伤心, 伤感, 伤痛, 伤悲。在这一刻, 过往的不愉快的往事烟消云散, 回忆起父亲曾经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 回忆起父亲这起伏变化的一生, 感于父亲爱的无力以及生活之艰难, 情动于中写下了《背影》。

其实, 在此信之前, 从《背影》一文中我们还可以窥见朱父另外两次和解暗号的, 只是朱自清先生并没有能接收到。一是奔丧回家后, 朱自清见到了家庭的现实情况, 朱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 借钱办了丧事, 事后朱父与朱自清同行, 其实这里暗含着朱父希望能与儿子的共处来得到儿子的谅解, 可惜儿子与朋友闲逛去了。二是父亲为朱自清送行, 按当时朱自清先生的年龄与能力, 完全可以一己上火车回北京, 可是朱父仍然不放心, 表面上看来是不放心, 实际上想争取共处的时间, 因为与儿子共处时间太短, 儿子还未能领会到父亲的一片心。在即将分别的时刻, 哪怕是得到儿子的半句温言, 做父亲的也就安心了, 他的叨叨之声实是对儿子的提醒与暗示。其后的买橘, 是送别中的一幕, 这一幕上演了中国人最为感动的情感瞬间, 父亲的攀爬, 父亲的艰难, 以中国父母的关怀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关心与爱, 也是父亲对儿子发出的又一次和解信号。很可惜的是, 朱自清先生掩盖了自己本来已感动的情感, 以淡然的方式结束了与父亲的告别。

三、探析文后故事, 加深文本理解

许多情感类的文学作品, 作品发表后还会有一些故事发生, 有作家的创作感言, 也有作品中涉及到的相关人物的事件。补充这样的细节, 对于文本的理解是有好处的, 不仅可以印证此前的解读是否正确, 而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背影》发表之后, 据朱自清的弟弟记载, “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 我手捧书本, 不敢怠慢, 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 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 挪到窗前, 依靠在小椅上, 戴上了老花眼镜, 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 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 昏黄的眼珠, 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5]此时此景, 如果说朱自清在写作该文时情感已经得到释放, 弥漫在胸间的是深深的歉意与想念, 那么此时父亲读到《背影》, 感受到儿子浓浓的深意, 他也释怀了, 他明白儿子已然读懂了父亲的心, 明白了父亲的付出, 至此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因为《背影》最终得以化解与消除。孙绍振先生说:“朱自清……笔下的亲子之爱, 是错位的, 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 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6]之所以爱的隔膜, 爱的错位, 是有原因可寻的, 父子之间矛盾的无法释怀应该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心结横在两人的心间, 朱自清虽然懂得父亲的不易, 父亲的艰难与关爱, 但也没有最终能消解他心里对待父亲所做的种种不合时宜造成的不满。而父子之间最终和解的起因应该是父亲稍去的一封和解信, 因为这封信, 朱自清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 想起父亲一路的辛酸与坎坷, 想起父亲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关爱, 想起父亲曾发出的求和暗号, 而自己一直未能领悟, 想起自己对待父亲的爱“太聪明的做法”, 这一切凝聚成《背影》一文。而《背影》一文的出版, 当朱父读到此文之时, 彼此的心结算是完全解开, 之前的一切矛盾都化解而消逝了。

从对《背影》的研究过程显示, 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来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从社会历史批评视角中所获得的相关作品与内容, 可以说是互文性文本的一部分。这“为我们的文本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 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与意义提供方式与方法, 从而使我们的解读更加深刻与准确”[7]。同时它会拓展教师的文化视野, 深化文本的分析, 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之时, 教师的全方位的考证也会影响学生, 这种研究性的钻研态度潜移默化感染学生, 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获得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3]姜建, 吴为公.朱自清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4]关坤英.朱自清评传.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5]朱国华.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人民政协报, 1998-10-25.

[6]孙绍振《.背影》的美学问题.语文建设, 2010 (6) .

篇4:《背影》与《散步》的比较阅读

一、生活背景的不同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24日),卒于解放前,幼年时父亲不放心新学校,将他送到私塾读书,对其教管也严格,后来朱自清先生收到时代大潮的洗礼。1921年,朱自清回到扬州八中任教,但每月的薪水都被其父亲领走了,之后父子间生发了较长时间冲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亲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虽说他们矛盾源于经济,但根源却是独立自由与传统专制的矛盾,是时代造成的。这就是篇末“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的原因。

家中光景惨淡,作者不可能不担心父亲,虽有不快、抵触,但父子间的血缘亲情,让他感受、体会着父爱的温情,当父亲肥胖的身躯吃力的攀上探下为其买橘、老态龙钟的不漂亮的背影呈现时,作者不仅眼泪很快留下来了,并赶紧去搀扶往回走的父亲。这背影融化了父子间的种种恩怨,让作者更多的想到父亲的养育之恩,对父亲顿时心生疼惜了。对父爱的突然感悟,源自于感动。也许这是那个时代的和解方式吧。保守的时代不会出现如现在电视剧里镜头:一个老大不小的人对爸爸说,“我爱你”的。

莫怀戚,1951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曾当过知青、小提琴演奏员,新闻干事,大学教授,经历较多,因而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豁达的胸襟与随和的性格,同时也使得他看生活深入、观人性深刻。《散步》就是在娓娓道来里蕴籍了亲情人性之理。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活背景,利于把握作者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人生时期不同

《背影》中事情发生在1917年,作者年方二十岁,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对生活充满了热忱。所以,当父亲坚持送到车站、和脚夫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嘱托茶房时,作者却“暗笑他的迂”,是对无微不至的父爱的不理解,我们都知道,成长是时间和经历的累加。故此,在相隔八年之后,才有“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的自责和自嘲,“真是太聪明了”的追悔。作者这种对父爱不理解到理解后自责现象,几乎在每个人身上能看到影子。

《散步》中的作者,已是一个三代同堂家庭的中年人了,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儿子,事情方方面面要处理好,否则会别扭,甚至影响家庭和谐。使命感,责任感可想而知。因此,面对散步有分歧时,如何来调解,产生了一系列心理活动,“感到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并非夸张。若不能两全其美,就服从母亲,表明我对母亲的尊重,百贤孝为先嘛。后来母亲改变主意了,听从孙子的建议,表明母亲心目中也有儿子、儿媳和孙子,一家人互相体谅,生活才会和睦,于是,折中后,有了作者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动人情景,一家人互敬互爱,亲密融洽的气氛在延伸着,所以作者感慨道,他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同时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也在代代传承者着。

2011年版“新课标”第四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中第七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引领学生对比出,处于人生不同时期对事物的理解、判断不一样,从而对文本有更深刻的领悟。

三、写作契机不同

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是在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后的1925年,作者已28岁了,已历经了许多事情,尤其是成为了父亲,要对儿女教育,处在父亲的角色里,开始体会为人父的个中滋味了。俗话说,养儿才知父母恩。作者在《文艺知识》中说:“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此时已能站在“父亲”的角度思考。尤其是父子相似的为谋生东奔西走的经历,理解了为人父的不易,因而能认同父亲曾做过许多大事,是个对家庭、工作具有责任心的人。“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诚恳、重情的儿子,表达了对远在家乡的父亲的真情思念,更有对自己当初轻狂、不解父爱的愧疚。

莫怀戚于1985年写此文,源于对生命的感慨,文中写作者为母亲又“熬”过一个冬天而庆幸的喜悦之情,可见在母亲身心受煎熬的同时,作者也感同身受,所以,看到南方初春田野的绿意、听着冬水里冒着的水泡声,使他产生了生命的联想,加之有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真实经历,其乐融融的场景;其次,在与美国汉学家谈中西文化异同时,老外说,敬老爱幼之举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感慨不已,要将这民族传统代代相传下去。

指导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的写作契机,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主旨的延伸。

四、选材构思不同

《背影》中作者的选材是以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动人的瞬间来建构文章的。父亲的慈爱,迂腐、艰难、困顿和努力,都集中在这背影上,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也凝聚在其中。背影是明线,父子情深是暗线。从而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散步》是作者选取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渐展现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的和睦、敬爱的关系。以小见大,平凡中见深意。读本文亲情、人性、生命的意义在我们心灵得到升华,人生烦忧、酿造甜美才能品尝无穷韵味的蕴意永驻心间。

引领学生注重选材构思的比较,可以有效运用于学生今后的写作,要善于观察、积累并选准角度,以小见大表现主题。

生今后的写作,要善于观察、积累并选准角度,以小见大表现主题。

篇5:父亲的背影阅读附答案

父亲的背影阅读附答案1

阅读《背影》片段与《父亲的眼神》一文,完成15—23题。(24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5.本文共4次描写作者流泪,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作者4次流泪的原因。(2分)

第一次是 之泪 第二次是 之泪

第三次是 之泪 第四次是 之泪

16.“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17.文中父子分别时,“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过经历过类似的情景?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这“回头”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父亲的眼神

(1)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2)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3)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4)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5)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6)吃过饭,父亲冷冷地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7)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8)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9)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背早已经有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10)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巳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11)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12)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13)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父亲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时至今日,想起父亲的眼神我就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

18.“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2分)

19.“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这句话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2分)

20.“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文中“父亲”用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2分)

21.“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父亲的眼神”包含了哪些内容?“我”回想起来为什么会感到不安?(3分)

22.“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这句话表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宇。(字数在30字左右)(3分)

23.请将下文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8)段作一下比较,谈谈两段文字写法和内容的异同点,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父亲。(5分)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参考答案

(1)悲伤 感动 惜别 伤心

(2)反语,是在真正理解父亲的爱之后的自责,悔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神情。(意思对即可得分)

(3)联系实际得1分,谈出与材料类似的情景的得1分,语句通顺1分。

(4)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题意,表明父亲的眼神对“我”影响之大。

(5)写出了‘我”痛下决心、发愤求学的心理。

(6)有耕耘就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7)害怕自己没有理想,放弃追求;怕对学习、工作等还不够尽力;怕愧对父亲。

(8)此题答案开放。可以写因承受不了田间劳作所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无法承受回校求学而高考无望的精神折磨,愧对亲人的愧疚心理,想要赌气争气又不能的无奈,要求上进、奋发努力的决心等等交织在一超的复杂心理。

都是来描写父亲的爱,只不过是描写的方式不同,眼神与背影,都体现出了一个父亲无私的爱!

父亲的背影阅读附答案2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 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2.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3. 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4. 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

1. 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 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3. 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篇6:重读《背影》的阅读及答案

高中时代,离家远了。每个星期日,父亲都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镇上乘公车。路并不太远,却并不好走。隔着运河,也架了一座大桥。每次到了上桥的时候,父亲总是叫我坐好了。然后就猛踩几下,上去了。我坐在父亲背后的书包架上,有些不安,分明感到父亲在喘息,车子在晃动。有好几次我都要求下来走,父亲总是说:“万一赶不上车子,又得等上半个钟头。”每次我都只能眼望父亲的背影,品味心中那分激动。

车站上的父亲,就如游子旁送别的慈母,唠叨着:“在学校里吃饱了,要穿暖了……”而我听着这几百年不变的台词,有些厌倦。

每次父亲都要等车开动之后才离去,而我也只偶尔见到他模糊的背影,更多的是他还未平复的喘息。

再次读《背影》是前几星期,偶然一次在借书时,翻到了那篇《背影》泛黄的书页,就如我的记忆那般陈旧,却又像我的感动那般真挚。普通的.黑体楷书,一字字犹如刻在岩石上,不可磨灭,又如画在纸上,栩栩如生,那般真实,一字一字翻开了泛黄的扉页。“蹒跚的步履……”似乎又听到了父亲的喘息声,见到父亲猛踩几下,上去了。如今想起父亲的唠叨,真的字字真言,比徐志摩的诗更感人,比王菲的歌更动听。

父亲并没有为我翻过月台去买橘子,而父亲的背影也是时时出现,父亲的形象渐渐高大………

1.这篇文章与《背影》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请分别写出一点。你可以从感情、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去体会比较,还可以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说。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疼爱你的事。因为爱是不能忘记的。150字左右。

4.下列诗句哪一句可体现父母爱子之情?有些诗句是你没有学过的,你可以猜一猜。

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⑵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⑷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背影,做完以上题目,你一定想对父母说些什么,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并把它说给父母听,爱要说出口。

参考答案:

1.按提示,说出一点即可。

2.如:父母为了子女可以献出一切。或这样娇惯子女可真的可怜。

3.写一个细节。适当作点描写。

4.(1)

上一篇:堂吉诃德读书心得1000字下一篇:春节销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