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东的魔幻人生

2024-05-02

谢晓东的魔幻人生(精选6篇)

篇1:谢晓东的魔幻人生

心态决定人生谢晓仪

两个人终于爬上了山顶,甲说:“真累,腿都麻了,找罪受!”乙说:“‘一览众山小’的景色真美。”同一件事,同样的行为,却有不同的感受,甲是悲观主义,乙是乐观主义。就如我们对于心态一样,有怎样的心态,我们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因为,心态决定我们的人生。

漫漫人生之路,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挫折,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它会使我们的人生拥有更高的成就。美国剑桥大学教授---霍金。他非常让人感到敬佩,他全身只剩下三根手指头能动却依然万千拼搏,最终成为让人敬仰的教授。他说:“即使病魔把我关在壳中,我依然能用一颗乐观积极的心去克服它,打败它,去创造奇迹!”正是因为霍金拥有坚持不懈与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让他拥有这么大的成就!因此,我们要拥有坚持不懈与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使我们拥有更大的成就。

在我们得到荣誉与名林时,我们更需要淡泊名利,摆正自己的心态,因为它会使我们的人生高度达到高峰。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说:“数十年来,我一直坚持直面现实,人生,敢于批判和揭露。”他一生都在创作,热爱文学,最后,终于站上了诺贝尔的颁奖台!此次获奖对中国文学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在这欢呼声的背后,似乎还夹杂着一丝怀疑的声音,但莫言并没有去在意,他从容地从颁奖台回答中国,他并没有为名利所动,而是在发表完自己的感想后又回到自己创作的地方,继续创作下一部作品,默默地为中国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莫言的人生高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他有淡泊名利的态度,对文学深深的热爱!莫言的心态,使他的人生高度达到顶峰!

漫漫人生之路,我们难免会遇到悲伤的事情,在这时,我们更需要转变观念来战胜一切的心态。因为它会使我们的人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元籍。他为了逃避腐败的现实常常借酒浇愁,嗜酒长醉,只懂得郁闷,悲愁,“效穷途之哭”。最终落得个郁闷终老的结果。正是因为元籍不会转变自己的心态,才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所以我们一定要拥有转变观念来战胜一切的心态,才能让我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在这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可能会像霍金那样遭遇挫折,像莫言那样得到荣誉,我们需要拥有淡泊名利、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心态,但我们不能像元籍那样郁闷忧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坎坷人生路上走得更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篇2:赴日研修生蒋晓东的过劳死

一个青壮汉子是如何累死在异国他乡的?在遥远的日本, 蒋家遗属又是如何抗争查明蒋晓东“过劳死”的?首例被认定的“过劳死”, 是否能揭开国内20万赴日研修生群体“过劳”现象的冰山一角?

赴日研修

7月2日这天, 身在青岛的蒋华 (化名) 接到远房亲戚从日本打来的电话, 得知哥哥蒋晓东被日方认定为“过劳死”, 这在日本“尚属首例”。远房亲戚说:“接下来就是谈赔偿和追究老板责任的事儿了。”

蒋华是蒋晓东唯一的妹妹, 老家在江苏盐城一个临海的村庄里。小时候, 由于家里穷, 兄妹俩总在一起憧憬着长大了“能漂洋过海去挣大钱”。

机会在蒋晓东29岁的时候来临了。此时已婚的他有一个3岁的女儿。凭借学来的电焊技术, 他在家乡周边几座城市打工, 但因工资太低, 开始关注海外打工信息。

蒋华至今仍不清楚蒋晓东是从哪儿获得的赴日研修的信息。2005年国庆节, 在青岛找到工作的蒋华回老家时, 得知哥哥要去日本, “他当时挺高兴的, 说终于可以出国挣大钱了”。

随后, 蒋晓东到南京培训了一个多月, 并交了1万元的保证金。当年年底前, 蒋晓东如愿以偿抵达日本, 开始了自己的研修生活, 从事金属加工工作。

记者在蒋晓东与靖江一家劳务公司签订的赴日研修合同中看到, 蒋晓东在日研修实习期为3年。第一年基本津贴每月6万日元, 技能实习期基本津贴每月7万日元, 均含伙食费。第一年期满, 必须参加由国际研修协力机构组织的考试, 考试费用为1.88万日元。如果第一次没通过, 还有第二次考试机会, 费用为2万日元。两次考试费用均由研修生个人负担。考试通过才能转为技能实习生, 继续留在日本工作, 否则即被遣返回国。

合同规定, 研修与技能实习的时间, 也就是劳动时间, 为每个月200个小时, 接收企业可依工作需要调休。研修期间, 接收企业为研修生加入国际研修协力机构的“外国人研修生综合保险A”, 伤害死亡及伤害后遗症赔偿700万日元, 伤害治疗费用300万日元。

记者注意到, 合同最后一条写明:赴日研修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医院检查, 身体健康, 无慢性病史, 无牙病, 无纹身。

蒋华回忆说, 哥哥在去日本前身体强壮, “头疼脑热很少有”。他一到日本就给自己打电话, 说在一家企业里边干老本行电焊, “这边啥都好, 我身体也好, 不用牵挂”。

蒋晓东之死

蒋华逐渐发现了一个规律, 哥哥给她打电话总是在每天晚上9点之后, 白天从没打过。“有时夜里快10点了, 还听到电话里机器的轰隆声。”蒋华说。

2008年5月29日晚上, 蒋华接到了哥哥打来的电话, 当时只是谈了些家里的事, 另外蒋晓东说拼死拼活干两年, 也没像想象中的那样挣了大钱, 相反却累得要命, “不过到年底就该回去了, 快熬到头儿了”。电话中, 兄妹俩还憧憬着春节回家团聚的场景。蒋华没想到, 这是她接到哥哥的最后一个电话, 几天后她与哥哥即阴阳相隔。

一周后, 蒋华得知了哥哥在日本死亡的消息。他以死为代价换来的, 只是生前两次寄回的120万日元和130万日元。

蒋晓东的妻子冯莉莉 (化名) 其实早有预感, 因为丈夫在给她打电话时多次声称“太累了, 活不下去了”。冯莉莉也曾劝过丈夫, 实在撑不下去了就回来, “咱不挣那钱了”。

蒋晓东每一次又像是自我安慰般地在电话那端喃喃自语:“快了, 再有半年就能回国了, 到时候正好过年, 咱一家人又能在一起团圆了。”

但没能等到年底。记者从蒋家请的日籍律师那里获得的书面材料显示, 2008年6月6日凌晨3点多, 睡在蒋晓东旁边的工友蒋万福被一阵阵喘息声惊醒, 蒋万福以为蒋晓东正在做噩梦, 就赶紧喊了他几声, 但蒋晓东的喘息声并未停止, 蒋万福就顺手拨拉了蒋晓东几下, 仍未奏效。蒋万福赶紧起床拉亮电灯, 发现蒋晓东瞪着双眼, 张着嘴, 呼吸急促。

睡在蒋晓东上铺的工友王庆喜和另一个睡在楼上的工友孙百鸣也先后起床赶到跟前, 可蒋晓东只是一个劲儿地往外呼气, 很少吸气。

几名工友一边跑步去报告老板, 一边打急救电话, 但等老板和急救车先后赶到时, 蒋晓东的身体已渐趋冰凉。王庆喜看了看表, 记住了他停止呼吸的时间, 离凌晨4点还差5分钟。

警方随后带走了蒋晓东的尸体和遗物。3名工友也暂时无法再回宿舍休息, 坐在一起回忆蒋晓东前一天晚上的活动细节, 却并未发现异常。

6月5日晚上10点多, 蒋晓东独自回到宿舍, 因几名工友已先他回来, 没人知道他是否一直在加班。蒋晓东随后动手做饭吃, 等洗漱完毕, 他躺在床上看起了电视, 这是他到日本后养成的习惯, 工友们时常会听到他一边看电视一边叹息的声音。

急性心力衰竭

蒋晓东突然死亡的消息令家人悲痛之余心生疑问, “怎么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

蒋家人想起了一个远房亲戚马克, 同是江苏人的马克在日本读研究生后, 与一位日本姑娘结婚, 留在了日本。于是蒋家人便拜托马克来处理蒋晓东的后事。

马克首先给蒋晓东打工的位于日本茨城县潮来市的金属加工公司老板打了个电话, 询问蒋的后事处理情况, 但老板态度恶劣地称:蒋晓东属疾病死亡, 保险公司会安排赔偿, 其他事情应该由派他来的中国劳务公司处理。

见老板这种态度, 马克辗转找到了“外国人研修生问题律师联络会”联合代表指宿昭一律师。律师介入后, 蒋晓东的尸体得以迅速被冷冻保护。此前, 因为家属不能迅速赶到日本, 律师在前往调查时, 竟然发现蒋晓东的尸体露天放在外面, 已开始腐烂。律师迅速采取措施, 要求有关部门进行解剖。

解剖结果很快出来了, 蒋晓东的死因是急性心力衰竭。律师随即向日本茨城县鹿岛劳动基准署提出:蒋晓东的急性心力衰竭系超长非法劳动所致。

据律师介绍, 在日本, 研修生提出“劳灾” (日本对过劳死的称呼) 申请尚属首次。

不过, 随后律师向水户地方法院提出申请保全证据时, 日方公司提供的工作时间卡显示, 蒋晓东每月加班时间均未超过20个小时。

记者在这3份工作时间卡上看到, 2008年1月、2月、3月, 蒋晓东上班时间均在早上7点至8点之间, 下班均在晚上7点至8点之间, 中午有近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按此计算, 每月加班时间的确没有超过20个小时。

事实果真如此吗?律师从蒋晓东的遗物中发现了秘密, 两份保存完好的2007年10月、11月的工作时间卡显示, 蒋晓东每天上班时间确实在早上7点至8点之间, 下班时间则都在晚上9点或10点, 中间除3天有偶尔退出的记录外, 其余均无退出记录。

律师按照这两个月的工作时间卡记录详细计算后发现, 蒋晓东在2007年10月的总劳动时间为349.51小时, 按照日本有关法律规定, 每月工作时间应为168小时, 蒋晓东一个月竟然整整加班180.51小时!

律师由此认为, 公司所提供的工资时间卡有造假嫌疑。

过劳死!

2008年7月8日, 蒋晓东的尸体被运回家乡。悲痛欲绝的父母无力再为儿子的死因讨说法。蒋华多次跑到靖江派遣哥哥外出的劳务公司交涉, 但公司却称研修生在日本都入了保险, 出事后都由保险公司负责, 他们只负责协调。跑了几趟后, 公司负责人索性躲了起来, 手机再也无法打通。

与此同时, 马克与律师没有停止在日本的交涉。今年7月2日, 好消息终于传来, 日本茨城县鹿岛劳动基准监督署认定蒋晓东的死是因为违法长时间劳动造成的“过劳死”, 属于“劳动灾害”。鹿岛劳动基准监督署称, 已经向法院提交建议起诉书, 起诉该公司及其社长让员工超长时间工作并且不支付加班费。

“这一认定迟到了两年, 并且这个日本首例‘过劳死’的认定也的确发人深思。”日本一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这样表述。

马克通过电子邮件给记者发来一份“日本律师致日本首相的函”。通过翻译朋友的帮助, 记者了解到, 该函是3位日本律师针对中国赴日研修生蒋晓东过劳死提出的, 主要目的是要求废除“已经成为奴役他人劳动、侵害人权温床的外国人研修技能实习制度”。3位日本律师分别是“外国人研修生问题律师联络会”的小野寺信胜、指宿昭一、大坂恭子。其中, 指宿昭一正是蒋晓东在日本的代理律师。

3位律师分别将意见书提交给了日本首相、法务大臣、外务大臣、厚生劳动大臣、经济产业大臣、国土交通大臣等官员。

律师在意见书中提出, 蒋晓东每月只休息两天, 去世前在给家人的电话中痛诉“我无法休假, 很辛苦”;蒋晓东向中国的派出机构支付了1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 护照则被接收机构保管, 接收企业按照契约本应安排他参加金属按压加工技能的研修, 但实际上只让他从事了镀金加工业务。这些事实说明, 接收机构只是以研修为名, 将蒋晓东视作一个工资低廉的劳动者, 让他从事违法的长时间劳动, 他无法违抗企业的安排, 最后导致过劳死亡。

死亡率是日本人的两倍

据日本“外国人研修生问题律师联络会”统计, 2008年, 赴日外国人研修实习生死亡高达34人, 其中有16人是因脑心脏疾病而死亡的。死者均为二三十岁健康的年轻人, 他们当中一半人的死因是因为脑心脏疾病, 如此高的比率不能不说是异常的。

“如果我们看到外国人研修实习生实际上是被作为低工资劳动者使用的, 看到脑心脏疾患已经成为过劳死者中典型的疾患, 看到16名因为患脑心脏疾病中终于有一人被认定为是过劳死, 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蒋晓东事件不再是一起企业不小心产生的意外事件, 而只是冰山的一角!”3名日本律师在致政界官员的意见书中指出。

“那么多研修生‘过劳死’, 但迄今为止却只有蒋晓东一人被认定,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因为外国人研修实习生的死因往往被诊断为‘患脑心脏疾病死亡’, 这好似与过劳死没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是死者家属往往联系不上, 我们无法调查他们的真正死因, 可大部分接收机构都会趁机把事实真相隐瞒。”意见书称。

另外, 根据日本“外国人研修生问题律师联络会”的统计, 日本共有超过20万名外国研修生、实习生, 其中80%来自中国。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拿着远远少于日本人的工资, 却干着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自1992年到2008年, 共有212名外国研修生在日本死亡, 其中, “过劳死”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死因。外国研修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到30岁之间, 外国研修生的死亡率是同年龄段日本人的两倍!

马克同时还注意到, 除了律师们措辞激烈的“意见”外, 早在今年3月底4月初, 联合国移民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豪尔赫·布斯塔曼特对日本外籍劳工权益的批评就将研修生制度推上了风口浪尖。他在对日本的访问中点名批评了日本的研修生制度, 称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剥削廉价劳动力, 使外国研修生“在其言论、活动、身心健康权利遭到侵害的条件下劳动”。为此, 豪尔赫建议日本政府取消这个制度。

篇3:谢晓蕊:手袋里的艺术人生

从小手工到大品牌

采访前列提纲时,一女性打趣地问:“你大一的时候在做什么?”

“谈恋爱呢。”

“大二呢?”

“打魔兽呢。”

太多女孩的大学时光仿佛就是由游戏、恋爱、专业课混合起来的美味冰激淋,但谢晓蕊的大学生活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她从小爱做手工,小时候就给自己做了很多布娃娃。在四川美术学院读大一时,学漆画的谢晓蕊依旧在坚持做手工。“一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二来也可以挣学费和生活费。”外表柔弱的的谢晓蕊骨子里却是独立的。

80块钱,对于如今的大学女生来说,等于一件T恤,做一次发型,还是一顿丰富的晚餐?这却是谢晓蕊的仓0业金。

用这80块,谢晓蕊买来了一些皮料,凭着完美的手工,将皮料裁剪、缝制成手袋。身边的同学见了很喜欢,谢晓蕊就大大方方地送他们。送过之后,还剩下一些,“要不摆个地摊儿卖掉吧,看看这些手工作品是不是受欢迎。”抱着试试的心态,谢晓蕊到重庆杨家坪摆起了地摊。“简直出乎我的意料,售价15元的手袋不一会儿就被路人抢购一空。”试水的成功给了谢晓蕊很大的信心。她开始靠赚的钱买进皮料,制作手袋,到繁华的街区售卖……因为是摆地摊,流动性很大,时间安排也不固定,顾客们竟纷纷“怂恿”谢晓蕊买个BP机,方便他们找到她。

大一暑假,谢晓蕊在收完地摊回住处的时候,无意看到一个小门帘上挂着出租的小广告。“摆地摊,虽然不产生门面费用,但流动性太大。以现在的销售情况,若是租个小门面,就等于是正儿八经地做生意了。”谢晓蕊赶紧给房东打了电话,没想到3个平米的小门面,一个月的租金也要4500元。对于一只手袋只卖十来块钱的谢晓蕊来说,这无疑是天价。

在电话这头听到天价房租后,谢晓蕊并没有打退堂鼓,她直接找到房东,自报家门:“我是川美大一的学生,我想租你的铺面,可是我却没那么多钱。我有两个请求,一是您的房租再少点儿吧,二是我这个月先试着在你铺面上经营着,您的出租广告依然可以挂在铺面上,若是我经营情况不好,再有愿意租的人,你就租给别人吧。”没想到,房东史女士竟然答应了她的请求。这是谢晓蕊创业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她至今仍时常挂在嘴边,给身边的朋友说起。

经营仅仅半个月,谢晓蕊店里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9000多元。像初摆地摊时一样,这出乎了谢晓蕊的意料。白天守店,晚上赶制手袋的时间安排已经不能满足销售需求了,正值大一暑期的谢晓蕊请了第一批店员,第一批工人。

如今,在成都的繁华街区,人们很容易便能看到bampo半坡饰族艺术手袋馆——谁能想到它的创始者,竟是13年前一个川美的大一学生呢?将情感倾注在艺术手袋创作中

柔弱的女人在常人印象中也许是这样的:总是问“该怎么去”,然后按照别人的建议去走,而谢晓蕊却把执着与坚持从骨子里渗透到了手袋创作上,她始终明确自己该如何去做,她设计的每一款手袋里,也都有一个故事。

90年代初、中期,人们的品牌意识还比较淡泊,知道的品牌也并不多。到了9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品牌涌入市场,国外的品牌也来占领国内市场,并大受欢迎。跟风的,仿制的商家络绎不绝,“山寨”反而还成为了潮流。但谢晓蕊一直在坚持自己的风格,不山寨,不跟风。她认为:“一个品牌要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声音。去抄袭当下的流行,就失去了自我的价值。”

谢晓蕊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因为公司日渐壮大而停止。与她第一次相见,我发现她手上还沾着颜料。“是刚刚在工作室画画时沾上的……”她一边揩一边说。她把创作的爱莲、青花瓷、菊花、接吻鱼都搬到了手袋上。“虽然每一季有不同的新品上市,但大家一看这样的风格,就知道这是出自我们的手袋,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语言。我希望看中每一款手袋的人,都能够理解其中寄予的感情,并且与我产生情感共鸣。”

在谢晓蕊设计的“爱莲”系列中,鱼儿绕着莲欢快地游着。鱼爱莲,自然与生态的结合,也表达了纯洁无暇的爱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鱼爱莲成为了精神上的追求。”谢晓蕊就这样将自己的渴望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当周杰伦的《青花瓷》红遍大街小巷的时候,不少饰品都走起了青花瓷系列风,谢晓蕊也应景地推出了青花瓷系列,干净的白底皮革,靛蓝色的青花瓷图案,花纹与底色的鲜明搭配,配合复古的手袋形状,成为了品牌的经典款。

“难道青花瓷系列的产生不是跟风么?”这个问题显然不够委婉,但我想对这款经典手袋的灵感来源一探究竟。“青花瓷与当时流行趋势并没任何关系。”设计青花瓷系列前,谢晓蕊到了一趟景德镇,接触到了那里的精美瓷器。“这些瓷器外表美观,却是易碎的。”在谢晓蕊眼里,这些瓷器和女人很相似,外面光鲜亮丽,内心却是脆弱的,需要悉心的呵护。

而“淡雅菊花”系列讲述的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2008年,爷爷的去世给谢晓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之后不久地震发生,更多的人在这场浩劫中离开人世。亲人的离开,灾难的无情,悲伤中的谢晓蕊企图用创作来淡化忧伤。她沉下心来创作了很多菊花,用菊花来祭奠逝者,表达哀伤。

所以,每一个手袋的创作设计,都倾注了谢晓蕊的心血和真性情。

不是商人的商人

开创一个品牌,经营一个品牌。不叫她商人,那叫什么?

别说在网上查不到关于谢晓蕊的任何信息,就连我第一次与她见面,交换名片时,也赫然发现,这个完完全全的品牌创始人、企业董事长,名片上印刷的身份仅仅是研发中心总监。谢晓蕊说:“我更希望以设计师的身份和别人探讨问题,也更愿意具体聊到设计,以了解别人是否能从我的作品中找到共鸣。”

回到第一眼印象,她有太娇小的身躯,说话也柔柔的。采访时,围坐在一起的人很多,她总是说着说着就成为了忠实的听众,等大家回过神来发现少了一个声音时,才发现倚在沙发上的谢晓蕊微笑着专注地听人们畅聊。

在大多数时候,在我的眼里,她更像是一个邻家女孩儿。她是亲近的,贴心的,总能包容你所有的心思,安安静静地听别人的心事。而当她的内心也盛满了太多的故事和想法时,她选择通过艺术创作抒发出来。她与年龄不相符的宁静,源于她为所有心思找到了出口。

交谈中,与她几次聊到了“慢生活”这一时下流行的词语。这种生活正是谢晓蕊推崇的,不仅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企业管理上,她也在注入慢生活的理念。“这些年公司发展得很好,走得也很快。我现在想专心地投身在研发中,好好在设计上下功夫,多在企业文化上下功夫。”

篇4:李晓东:人生无不偶然

“复杂的事简单办,简单事不复杂办”——中汇大厦新太阳地产集团大门前,一条醒目的格言跳入记者的眼帘。

简单二字,要做到并不容易。不过,这条格言的制定者李晓东一直坚持身体力行——他当过兵,做过记者,留学海外,回国后从事地产开发,同时热心公益,潜心佛学——百万字装不下的人生,他只用两个字来诠释:偶然。

从童年懵懂,少年意气,到青年的锐意进取,中年的逐浪商海,至佛缘顿悟,一心向善,李晓东浓缩为一本自传《偶然》。实际上,他想借《偶然》说明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就是道。从商、投资皆有道。

“偶然”的三大奇迹

在众人眼中,唯利是图几乎成了商人的代名词。而坐在记者面前的李晓东,微笑敦厚,一身禅意,温暖如同家中的长者。记者一时间有些恍惚,感觉应该谈谈佛学禅经才对,房价、楼市均皆浮云。

作为新太阳地产的创立者,他是个实足的商人,亦是个创造了众多商界奇迹之人。1992年,他偶然走进当时位于上海黄浦区河南南路16号的上海博物馆,偶遇当时的馆长马承源。此时的博物馆异常简陋,温度、湿度都无法控制,这直接影响到价值几百亿元藏品的保存。“那些珍贵的青铜器都是文革期间,馆长从熔炉旁和红卫兵眼皮底下抢救来的。他倾尽毕生心血,只为保护这些并不属于自己的文物。”李晓东抬眼望向远处,“他眼里那种纯粹的人性的光芒一下子就打动我了。”

李晓东立刻意识到,他必须为这些“历史”做点什么,随后萌生出置换博物馆的想法。最终,李耗资2.5亿元将博物馆旧楼买下,随后用8个月时间和近1亿元将其改造成上海第一座甲级写字楼中汇大厦,总价是当时同地段新楼的5倍。如此疯狂究竟为何?李晓东言简意赅:“缘。”

1995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在人民广场落成。此次置换被业界称为“奇迹”。这样的奇迹接二连三。

时间滑过1996年,李晓东收到领导转交的一封信,信中一位十五岁小姑娘倾诉了家中住房狭窄所带来的无奈。不久后,他在复兴中路的棚户区见到了信中的小姑娘。女孩正端着饭碗靠墙蹲着,右手的筷子在身前一挥,两只苍蝇飞走。

小姑娘眼含泪水的画面深深定格在他的脑海中。李最终投资1.2亿美元,建设黄浦旧区改造项目“太阳都市花园”,树立了当时地产界的标杆。

接下来,一次驱车偶然成就了苏州吴江“太阳湖大花园”项目。十几年中,李一直专注于这一个项目,十年磨一剑。

“这三个偶然造就的奇迹,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感情情结的释放和升华。‘偶然’往往从自然中漂浮而来,有爱而驻,有情而大,虽然玄,但却发光且璀璨。”李晓东一面说,一面轻轻抚摸着新近出炉的自传《偶然》,那里边有他商界的辉煌和为人的智慧。

记者突然明白,实际上,他所归结的偶然,是其人生哲学的提炼,那就是“道”和善。为人,处世,从商,投资,无一不遵从“道”:基础的是方法和技巧,终极则是“善”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在房价高企、“我为钱狂”的当下,这样的偶然之道更显得难能可贵。

从商亦偶然

李晓东早年生长于湖南,三湘四水,橘子洲头是他的挚爱。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湖湘文化精粹,在他的血液里日夜奔涌。但在悟道之前,一切行动都是白发的。

“我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李晓东曾经无数次追问自己,无限惶恐。有追问,才有顿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传递千年的宇宙万物之规律——这便是“道”。而人们总是在“有”、“无”的运动变化中追寻着合目的性——善,成败皆善,简单说来,就是真情,奉献,对他人好一点,让他人过得好一点。

顿悟至此,豁然开朗。取得是成功,看似风光,但终究只是过眼云烟。大舍大得,这才有了前文所述的偶然奇迹。就像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为其概括的那样:“人生无常住,从商亦偶然,炼得真金好,一步一桃源。”

李晓东的书柜里珍藏着十几本《瑜伽师地论》,这是玄奘历经劫难所取的真经。“无数人间未见的鲜花和彩蝶,伴着漫天晚霞。这就是我读玄奘传记之后,脑海里刻下的玄奘圆寂图。他种善因,结果,他看到了天堂。”

为什么置换博物馆,为什么改造棚户区,为什么捐赠北京大学,这一刻都有了无比准确的答案。

必然的《偶然》

偶然的际遇和感悟积淀半生,李晓东很愿意通过文字分享给更多的人。因此,《偶然》这本书的诞生几乎是一种必然。

实际上,如果从19岁在西安日报当记者时起算,他的“笔龄”已超过40岁:散文小说,诗词歌赋,无一不是呕心之作。或许,用他的一首《雁荡山·浣溪沙》来做本文的结尾,最自然不过:

涯高空悬芦苇泪,一点一滴泉水醉。秋雁终隐山顶湖,几番原途持子回。温情销魂暮霞随,梦中皓月云雾飞。

篇5:魔幻人生——恶徒归来

一群素未谋面却生日相同的人,被神秘的信件邀请到了极具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塞汶山庄”之中。每个人心头隐藏的秘密随着接连发生的血案,在求生的本能驱使下,一个个撕去了伪善的面具,展现出一幅血与灵交织的悲惨画卷。

无处可逃的山庄,将死亡深深栽种。

千奇百怪的死状,将死罪默默朗诵。

凶手究竟是谁?这是一个问题。

凶手如何杀人?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犹如魔术般迷幻的杀阵里,人生的出口究竟路在何方?

从内容形式上来说,《魔幻人生》无疑是一本具有传统血统的推理小说,它的容貌外形承袭了推理小说巅峰时期的古典,而从上至下所穿戴的则是空前壮观的现代文明,手里挥舞的是足以令每一位推理小说家以及推理读者为之疯狂的暴风雪山庄模式以及密室杀人手法。借用政治老师的话来概括《魔幻人生》对于推理小说的态度,那么两个字就足以表达——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侦探波罗的故事想必家喻户晓了,其作者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在这位推理女王笔下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之作《无人生还》,正是采用了前面所说到的全封闭模式,在将恐惧煽动到登峰造极之时,风卷残云般将每位亲身体验的读者丢进头脑风暴之中。这,正是推理的魅力所在。

当代推理小说家大呼黔驴技穷之际,日本崛起的新本格推理再度重现了黄金时期的光芒。中国所能接触到的绫辻行人《馆系列》作品,也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再回望中国原创推理,除了能报出一个程小青来,知名推理作家寥寥无几,当然我们是以正统推理小说风格来定义推理小说家的。从推理作品方面说,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没有一本能够独占鳌头的推理小说诞生,即便是程小青也是依靠翻译推理巨作《福尔摩斯探案集》而闻名,他的《霍桑探案》在书店里也鲜有人问津。

好了,如果正在看此文的你是位思维敏捷的推理迷,你有没有发现其中惊人的怪异现象了呢?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小说类型,在中国也不缺乏庞大的读者群体和市场,可原创推理小说的现状只能用“命案现场”来形容,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中国足球就是原创推理小说的明天吗?

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下创作出《魔幻人生》以及人生三部曲,不敢说是要把原创推理提升到新的层面,(实质上我也根本没有考虑过如此的宏伟理想)只是想将更多的人拉回到原创推理小说的图书前。

以推理小说最华丽的本格诡计结束人生三部曲的最终篇,想必没有更为恰当的方式了。在人生三部曲中,自认为还是社会派的风格更为浓重,第一部《屠炭人生》中晦涩的友情,第二部《胶片人生》中所涉及的亲情,以及《魔幻人生》中朦胧的爱情,都在文学性方面丰富了推理小说的内涵。一根连环杀手的主线贯穿这三个彼此无关的案件,三部曲的关联性在若隐若现之中闪现,单独阅读个中一篇,却也无妨。这种叙述方法有别于常规的推理小说三部曲创作手法,也许本人无意中独创了一种体系!

最后,透露一个作品中的小秘密,不过放心,不会是凶手的名字,因为我还没有愚蠢到在第一页就赶走读者。秘密隐藏于三部曲的序中,仔细看看,相信那会博得你会心一笑,当然,《魔幻人生》的秘密则需要消耗一些你脑袋中那不是灰色的脑细胞了。

希望整理好你的耐心、决心和好奇心,冲进这部犹如人生般无常的小说中去吧!另外奉劝一句,对于站在书店里想翻到最后一页来纵观整部作品的你,我早有准备。

王稼骏

2008年2月24日星期日于上海

魔幻人生

文/王稼骏

魔术制造出梦幻,

却无法带来期盼。

蒙蔽世人的浊眼,

绽放开死亡璀璨。

拼凑起真相碎片,

只能是无功而返,

方知晓生命不堪。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超的犯罪和魔术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需要使用欺骗的手段,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百思不得其解的惊人骗局。有时候犯罪和魔术都需要助手和道具的帮忙,在华丽诡计诞生的背后,是细密的策划和严格的行动。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魔术是为了娱乐大众,让人们相互了解、彼此分享。而犯罪则是伤害大众,满足私欲的滥意杀戮。

如果你聪慧过人,且能洞悉魔术的奥秘,那么本次发生的杀人事件,相信你会是第一个揭晓答案的人。如果你对魔术一窍不通,只是位兴趣盎然的看客,那么对于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故事,我不得不提出一句忠告:千万不要相信你的眼睛。

第一章

1

舞台上矗立着两座由钢管搭建而成高约三米的独立高台,镂空的高台底下什么都藏不了,约两个平米见方的台中央竖着一根铁棍,周围并无异物,看起来就象中世纪恐怖的刑台。

魔术师身着深色西装,绅士的挽着美女助手登场。两人在聚光灯的指引下,深情款款走上了其中的一个高台,美女转了一圈,薄薄的白纱裙轻灵的舞动起来,随后她将双手高举过头,魔术师用鲜红色的丝巾把她的手固定在铁棍上,并狠狠的打上了两个结。

魔术师一边注视着美女一边走向另一座高台,确保她无法在自己眼皮底下逃脱。魔术师登上并排的另一座高台,他高举双手示意帘子拉起,精彩的魔术表演就此开始。每个人请张大嘴巴,作好吃惊的准备。

安装在两个高台上的自动帘幕同时缓慢上升,当帘幕将美女和魔术师完全遮蔽时,一声巨响,同时帘幕迅速落下,美女所在的高台上空空如也,她穿越时空瞬间来到了魔术师所在高台,她美丽的手仍牢牢捆绑在铁棍上。

这个魔术的成功取决于速度,两个人的身体消失在观众眼中的时间仅有一秒钟,或许连一秒都不到,电光火石之间,展现出魔法的神奇。除了魔术师和敝人,每个人都受到了愚弄。

2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能够幸运的经历一个世纪的终结,和一个全新世纪的开始。千年虫的问题在新年钟声响起后,如呵出的热气一样被遗忘。脆弱的人类自以为变得无比强大,在他们统治的星球上肆意狂欢。

陈磊坐在上海最高档酒店顶层的旋转餐厅里,他透过巨大的钢化玻璃,将窗外的景色尽收眼底。整个外滩就象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在这片土地上处处能感受到异国情调,高耸入云霄的哥特式尖顶,拜占庭式的穹隆,加泰罗尼亚式的阳台,以及巴洛克雕花的石廊柱,这些别具一格的韵味让人流连往返。夜幕降临,东方明珠电视塔发射出流光异彩的激光,华灯初上,数十幢巍峨大厦披上绚烂灯光所赋予的外套,一座座异常晶莹剔透,凭楼远眺,疾驶的车辆如火龙游走在这水晶宫殿之中,整个外滩建筑群璀璨夺目,参差跌宕。

如此迷人的景色仍无法提起陈磊的精神,隔张桌子的妻子,正喋喋不休地向才上小学的女儿灌输起世俗观念:”记住,和班长一起多玩玩,万一我们家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那个当局长的爸爸帮忙……”

“于萍,吃饱了吗?”陈磊打断了妻子恼人的教育,格外兴奋的她,一整天就从未停止过这样的对话。

“差不多了吧!”妻子将盘子里最后一口牛排塞进了嘴巴,动作非常不雅,她过于浓重的粉底随着鼓动的腮帮子飘落进盘子。

陈磊的眉头不由皱了起来,甚至后悔带她来这样高级的地方用餐。陈磊的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妻子单方面努力的成果,作为上海滩顶尖的建筑师,陈磊的事业在不惑之年到达了颠峰,而感情世界却处于了真空期,就在那时遇到了比他小四岁的于萍。

篇6:谢晓东的魔幻人生

老爷子出生在遥远的1939年,即使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依旧阻挡不了他对戏剧的热爱。一说起英国,浓浓的莎士比亚戏剧情结油然而生。伊恩·麦克莱恩也是在一次又一次观摩莎士比亚舞台剧之后对表演产生了兴趣。在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学习期间,他因为过于专注于表演而忽视了学业,以至于最后被勒令辍学。自己选的路,即便是辍学,伊恩·麦克莱恩也依旧继续走下去。离开剑桥之后他来到伦敦发展,随后因主演莎士比亚剧作《爱德华二世》而大获成功,这个因爱美人弃江山而被迫害致死的爱德华二世是伊恩·麦克莱恩戏剧生涯中的挚爱,这位挚爱也让他成为戏剧界的后起之星。

伊恩·麦克莱恩在戏剧舞台上的表演,远比他在电影中的建树要精彩。《李尔王》、《浮士德博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在他的作品表之列,劳伦斯·奥立佛最佳演员奖、英帝国统帅奖、托尼奖都给予了伊恩·麦克莱恩最高荣誉的嘉奖。不过,这些或许引不起那些因电影而爱上老爷子的影迷,不过每个人不能忽略伊恩·麦克莱恩在踏上好莱坞之前的成就。他的“黄金绿叶”之称若是没有戏剧舞台上的沉淀,根本不能成形。成功征服了百老汇舞台之后,伊恩·麦克莱恩开始在荧屏上发展,凭借在电视系列短剧《乐队继续演奏》中的表演,他还获得了艾美奖提名。等到伊恩·麦克莱恩正式踏上银幕的时刻,他已经步入“老爷子行列”,但这丝毫不印象老爷子的魅力,带着他在戏剧舞台的显赫成绩和演技,伊恩·麦克莱恩正式进军好莱坞。演舞台剧,拍电视剧,忙电影,伊恩·麦克莱恩远比年轻人还要忙,即便是一本正经的甘道夫和万磁王,也不能比拟他在美剧《极品老伴》里的毒舌表演。干劲十足从来就是一个不分年龄的状态,伊恩·麦克莱恩在工作上绝对就像那永远不停的甘道夫一样,永远都有他要忙活的事。

一念甘道夫,一念万磁王

这或许是伊恩·麦克莱恩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没有哪一刻会像现在这般如此希望他继续演下去,哪怕只是出现在《金刚狼2》最后的彩蛋里也好。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能耐,一边甘当灰袍巫师,一边带领变种人发起革命。当彼得·杰克逊宣布自己将会把《霍比特人》的故事搬上银幕的时候,全世界为之疯狂的原因肯定有一部分是来自于那个如灯塔般屹立着的灰袍巫师。尽管他在《指环王》系列里已经披上耀眼的白袍,名字也应该变成萨鲁曼,但人们更喜欢叫他甘道夫。甚至连伊恩·麦克莱恩自己都喜欢穿着灰袍的甘道夫,“我和彼得·杰克逊都很爱灰袍巫师甘道夫,他全神贯注在拯救这个世界上。”虽然全世界的影迷包括伊恩·麦克莱恩自己也喜欢甘道夫,但在表演上,他却很少重复饰演同一个角色,“过去我从没饰演过重复的角色,《魔戒》系列虽然有三部,但是是一次性拍完再分开剪辑的。回归《霍比特人》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在饰演甘道夫,而是在享受甘道夫和矮人们的这段旅程,这才是重点。”当伊恩·麦克莱恩饰演的灰袍甘道夫敲开比尔博·巴金斯家大门的时候,全世界都笑了,这个爱管闲事的、脾气好的、善于思考的穿着灰色长袍的甘道夫又回来了。

上一篇:公司车辆补贴协议书下一篇:地球妈妈哭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