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2024-05-24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共14篇)

篇1: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八年级上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八(3)倪俊

一、试题的结构、特点的分析 1.试题结构的分析

本套试题满分120分,七道大题包含24道小题,其中客观性题目占42分,主观性题目占78分。

2.试题的特点

(1)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第一章三角形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

(2)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从文字、图形、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如第16题、17题、19题、题24题等,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3)重视联系实际生活,突出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做答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保持了一定的梯度,学生对客观题完成教好,后面的主观题完成较差,特别是应用方面,分析原因是:平时对阅读题较少,不能从题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缺乏耐心。

三、存在情况:

1、好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但进步不大,后进生情况令人担忧,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譬如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不作业,考试不认真做;两级分化严重;差生面较多,特别是我班

2、数学思维缺乏(分组讨论思想),学生一遇到难题就怕,不愿开动脑筋思考,对实际应用题型缺乏突破,对基础掌握不扎实,导致后面的大题失分非常严重

3、对所学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对所学知识不会融会贯通,只会就题论题,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审题意识不强,粗心,没有做阅读题的耐心;

四、教学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试卷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研读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平时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2.面向全体,夯实基础

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基本运算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等能力的培养,同时要特别关心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

3.注重应用,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选配或设计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探讨。

4.关注本质,指导教学

在教学中应以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不同观点、质疑等,并引导学生讨论。特别要关注生生交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让同伴听懂,以及理解和所懂同伴表达的数学思想,并鼓励生生之间开展辩论式的讨论。活动中,要关注数学本质,数学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归纳小结活动中隐含的或发现的数学规律。

篇2: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题的结构、特点的分析 1.试题结构的分析

本套试题满分120分,七道大题包含24道小题,其中客观性题目占42分,主观性题目占78分。

2.试题的特点

(1)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第一章、第二章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学生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

(2)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从文字、图象、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如第16题、17题、19题、题24题等,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3)重视联系实际生活,突出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做答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保持了一定的梯度,学生对客观题完成教好,后面的主观题完成较差,特别是应用方面,分析原因是:平时对阅读题较少,不能从题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缺乏耐心。

三、存在情况:

1、好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但进步不大,后进生情况令人担忧,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譬如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不作业,考试不认真做;两级分化严重;差生面较多,特别是二班

2、数学思维缺乏(分组讨论思想),学生一遇到难题就怕,不愿开动脑筋思考,对实际应用题型缺乏突破,对基础掌握不扎实,导致后面的大题失分非常严重

3、对所学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对所学知识不会融会贯通,只会就题论题,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审题意识不强,粗心,没有做阅读题的耐心;

四、教学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试卷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研读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平时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2.面向全体,夯实基础

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基本运算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等能力的培养,同时要特别关心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

3.注重应用,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选配或设计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探讨。

4.关注本质,指导教学

篇3: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4:八年级数学(上册)思想聚焦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常常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数形结合思想即是把代数、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相互利用的一种解题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可见数形结合之重要.

在《整式的乘除》中,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与乘法公式的推导,都配有直观的图形来诠释说明,这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例1图1所示是一口直径AB为4 m,深BC为2 m的圆柱形养蛙池,小青蛙经常坐在池底中心O观赏月亮,则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是多大?

分析: 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即是∠COD的大小,可根据条件先分别求出∠AOD、∠BOC的大小,再求∠COD的大小,也可直接求∠COD的大小.

解:在Rt△BOC中,OB=AB=×4=2,BC=2.

由勾股定理,得OC2=OB2+BC2=22+22=8.同理可求得OD2=8.

而在△OCD中,因为OC2+OD2=8+8=16,CD2=42=16,

所以OC2+OD2=CD2,所以∠COD=90°.

故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为90°.

评注:这里以形助数,数形结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使得答案一目了然.

二、方程思想

所谓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方程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理解方程思想并应用于解题当中十分重要.对方程思想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二是列方程(组)解决代数问题或几何问题.

在《勾股定理》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中,常常通过勾股定理列方程求某一线段的长.

例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6,AD=8,将△ADC沿AC翻折到△AEC,AE与BC相交于点G,求GC的长.

分析: 抓住折叠图形互相重合的部分是全等图形,以及全等图形的性质可知CE=CD=AB=6,AE=AD=8,∠E=∠D=90°.又由条件知CG=AG,若设CG=x,则EG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于是,在Rt△CGE中,可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

解:由图形的翻折可知AE=AD=8,CE=CD=AB=6.

因为∠DAC=∠EAC=∠ACB,所以CG=AG.

设CG=AG=x,则EG=AE-AG=8-x.

在Rt△CGE中,CG2=CE2+GE2, 所以x2 =62+(8-x)2.

解得x=,即GC= .

评注:本题利用方程思想,将所求的量(线段CG的长)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x2=62+(8-x)2,通过解这个方程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转化思想

转化是解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就意味着转化,即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一般”转化为“特殊”,把“高次”转化为“低次”,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

转化思想的应用最典型莫过于“梯形的性质”一节,凡涉及梯形的有关问题,大多是通过作辅助线将其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问题予以解决的.

例3如图3,梯形ABCD中,AD∥BC,AD=10,BC=21,∠C=70°,∠B=55°,求CD的长.

分析:此题乍看无处着手,仔细观察已知条件与未知的关系知道上、下底之长以及同一底上两角的大小,而求的是一腰长,若过顶点D作DE∥AB,则易知EC、∠1与∠2的大小,进而可知△CDE是等腰三角形,于是,所求问题的答案唾手可得.

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则∠1=∠B=55°.

因为∠C=70°,所以∠2=180°-∠1-∠C=55°.

所以 CD=CE=BC-BE.

又AD∥BC,DE∥AB ,所以BE=AD=10.

因此CD=21-10=11.

评注:过梯形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 (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是解决梯形问题中最常用的辅助线作法.

四、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要针对数学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从而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有效地考查同学们思维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称之为分类思想.要做到成功分类,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每次分类要按同一标准进行,善于从问题的情境中抓住分类对象;二是找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满足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之长,且较大的边长未告知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在求第三边时,就需要用到分类思想求解.

例4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周长.

分析: 这里没有图形,也未告知△ABC的高AD是在△ABC内,还是在△ABC外,因此,应分两种情形解答.

解:(1)当高AD在△ABC的内部时,如图4,

在Rt△ABD和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152-122=81,CD2=AC2-AD2=132-122=25.

所以,BD==9,CD==5.

所以,BC=BD+DC=9+5=14.

因此, △ABC的周长为AB+BC+AC=15+14+13=42.

(2)当高AD在△ABC的外部时,如图5.

同前可求得BD=9,CD=5,而此时BC=BD-CD=9-5=4.

△ABC的周长为AB+BC+AC=15+4+13=32.

因此, △ABC的周长为42或32.

评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求第三边时,慎解无附图题.

五、整体思想

研究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而是有意识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将要解决的问题看做一个整体,通过研究其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整体处理后,达到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

例5已知a-b=1,a2+b2=25,求ab的值.

分析: 这是课本第45页B组第15题,这里有两个未知数(a、b),两个条件方程,若试想由条件先求出a、b的值,再代入ab中,也是可以的,不过,对于八年级的同学而言,这又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起码得学习了后面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后才能求出a、b的值.但如果我们视所求的问题“ab”为一个整体,利用乘法公式的变形式,那么此问题就可以得到整体解答.

解: 因为a-b=1,所以(a-b)2=12,即a2-2ab+b2=1.

把a2+b2=25代入上式,得25-2ab=1.

所以2ab=25-1=24,所以ab=12.

评注:通过本例我们不难看出,新的课标实验教材已密切注意到数学思想的适时渗透.

六、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也叫代数思想.在《整式的乘除》一章中,幂的四条运算法则的推导大多是从具体的数开始,然后用字母表示数,得出更一般性的结论.这种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6已知P=-,Q=-,R=

-,则P、Q、R的大小顺序是.

分析: 这是一道数学竞赛试题,现在同学们若利用计算器,也会很快计算出答案.但若要求你直接用笔算,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下面我们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来解答,相信同学们定会眼前为之一亮.

解:设a=12 345,那么12 346=a+1,12 344=a-1,于是P=

-=-,Q=-=-,R=-=

-.

因为a=12 345,所以a2+a>a2-1>a2-a.

所以->->-, 即P>Q>R.

评注: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对于解决大数字问题,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对称思想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利用对称思想,同学们可较简单地进行图案设计并能解决一些有关对称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现象,大到宇宙空间的星体,小到微观世界的原子,精致的艺术珍宝,尖端科学中的基因工程,都可以找到图形对称的素材.

篇5: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为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前两个单元的教学检测题,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如何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题目为填空、选择、动手操作共三道习题;第二单元主要考察了分数乘法,本次测试紧扣教材,题型较全,难易适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二、成绩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1人,最高分满分为4人,80分以上42人,高分率为82.4%,及格人数为49人,及格率为96.1%,不及格人数为2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填空题。这一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第6小题单位换算个别学生计算出错、或把进率弄混,第9小题也存在计算方面的错误。

(二)判断题。学生失分较多的题是第2题,忘记了a为0的情况。

(三)选择题。学生失分较多的是第5题:a、b是不为0的数,a乘b的积再乘b的倒数,结果是什么这个题,个别学生不会用字母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四)计算题。这一次学生做的比较好,只有1个学生有一题计算出错。

(五)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得满分,只是个别学生把行和列的顺序写颠倒了。

(六)解决问题。前三个题失分是因为计算出错,或有个别学生不理解题意,第四题失分较多,原因有两个:一是忘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二是计算出错。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从检测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的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2)教学中那个要重在凸显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作为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3)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学生说题目的算理,也许不一定会错,但有时他们是凭自己的直觉做题,不想原因,应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6: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为数学六年级上册圆、分数混合运算这两个单元的教学检测题,第一单元主要设计有关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其中包括拓展练习圆环的面积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这一单元主要设计有关“的”字题、“比”字题和方程题目的练习,有填空、选择、动手操作共三道习题;第二单元主要考察了分数乘法,本次测试紧扣教材,题型较全,难易适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二、成绩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3人,最高分满分为4人,80分以上42人,高分率为82.4%,及格人数为49人,及格率为96.1%,不及格人数为2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填空题。这一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第6小题单位换算个别学生计算出错、或把进率弄混,第9小题也存在计算方面的错误。

(二)判断题。学生失分较多的题是第2题,忘记了a为0的情况。

(三)选择题。学生失分较多的是第5题:a、b是不为0的数,a乘b的积再乘b的倒数,结果是什么这个题,个别学生不会用字母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四)计算题。这一次学生做的比较好,只有1个学生有一题计算出错。

(五)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得满分,只是个别学生把行和列的顺序写颠倒了。

(六)解决问题。前三个题失分是因为计算出错,或有个别学生不理解题意,第四题失分较多,原因有两个:一是忘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二是计算出错。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从检测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的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2)教学中那个要重在凸显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作为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3)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学生说题目的算理,也许不一定会错,但有时他们是凭自己的直觉做题,不想原因,应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7: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这次数学试卷检测的范围应该说是非常全面的,难度也适度,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考试的成绩却是很不理想。

—、从卷面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通过填空、判断、选择、计算的检测。第二类是综合应用,主要是考应用能力。无论是试题的类型,还是试题的表达方式,都可以看出出卷老师的别具匠心的眼光。试卷能从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细致、灵活地来抽测的数学知识。学生的习惯思维的多角度性和灵活性。

二,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1、在基础知识中,应该说题目类型非常好,而且学生已习过,但是学过的知识没能很好的掌握。

2、此次计算题的考试,除了一贯有的口算、递等式计算题外,还有列式计算,通过本次测试,我认识到学生的计算习惯很重要。

3、对于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很关键。自己读懂题意,分析题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很多学生因为缺少这种能力而在自己明明会做的题上失分了。

三、今后的教学建议

从试卷的方向来看,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多照顾学困生,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一定有所提高。

3、在应用题上,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涉及解题的策略,让有的学生从怕应用题到喜欢应用题。

4、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联的题目,把学生的知识引向生活、引向社会,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观整体,这次数学试卷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断获得成功乐趣的同时,唤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人生的自信。

篇8: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第一次教学月质量检测全面考察学生第一二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大数的认识》,知识点有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改写,求近似数,估算;第二单元考察学生的知识点有线的认识,相交与垂直,平移与平行,旋转与角,角的度量。考情分析:参考人数57人,90分以上13人,2个100分,平均分73分,14人不及格。

试卷分析:第一大题填空35分:错题较多的是第三题亿位的右边一位是()位,左边一位是()位。很多同学分不清数位排序中的左右,答案写反。第6题,过两点可以画()条射线,可以画()条直线。这一题很多同学知识点不理解导致错误。第9题,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概念不清晰没有做对。

第三大题选择题12分:满分极少,第一题直线的长度()度量。第6题,一条()长300米。这两题都是考察线的认识,错误率很高,主要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第四大题求近似数,应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还是掌握不到位,有些同学是由于粗心漏写数字导致错误。第五题读写大数,部分同学掌握不是太熟练,也有粗心马虎导致。第六和第七大题,主要考察画图和线的认识,正确率比前面的题目高一些。但有些小细节还是需要强调,比如垂线不要忘记画垂直符号,画角时不要忘记标注角的大小。

存在问题:

(1)这次考试存在最大问题就是书写。第五大题失分率相当高,读数时少些“亿”或“万”,多读或漏读零。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发散思维能力比较差。比如:第四大题求近似数错误率比较高,不能熟练利用“四舍五入”法。

(3)后进生转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措施:

1,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从学生的课堂练习,作业本,练习册做起,认真落实规定的奖惩措施。

2,加强学生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每节课前检查对学生进行抽查。

3,加大习题的训练量,从而保证多见几种类型的题,能够触类旁通。

4,在平常做题时,要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和书写干净认真的习惯。

篇9: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吴艳太和五中

上周五我们进行了第一次月考,在这我就八年级数学考试试题和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以后的教学方向分析如下:

一、试卷特点

本套试题主要考察第11章三角形及12章全等三角形第一节的内容,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个大题,共150分,选择题10个40分,填空题4个20分,解答题9个90分,这套试题符合素质教育思想,适应新的教材改革要求。本次试卷的难度并不大,以基础题为主。这次数学试卷检测的范围应该说内容全面,难易也适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测检,比较能如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无论是试题的类型,还是试题的表达方式,都可以看出出卷老师的别具匠心的独到的眼光。试卷能从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细致、灵活地来抽测每章的数学知识。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思维,能测试学生思维的多角度性和灵活性。

二、试题分析和学生做题情况分析

1、单项选择题:出的相当不错,看似简单的问题,要做到全对却需要足够的细心,含盖的知识面广。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但部分学生却掌握不好,在做题时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导致得分较低,以后还需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如第1、4、6题考察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性质,第5题考察了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第7题考察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得分率较高。但第10题考察了三角形三角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失分率较高。

2、填空:总共4小题。第11题是考察了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这题的得分率较高,但部分同学由于粗心,表达上出现问题,第12题是结合实际图形考察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掌握,第13题是学生对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理解,第14题是学生对三角形中线概念的灵活运用,涉及到分类,所以很多同学只写出一种情况。

3、解答题:总共9小题,总分90分。这9小题主要考察学生作图、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相关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这块学生失分率较高,主要是:其一,学生刚接触证明题,比较生疏,无从下手,不知从哪分析起。其二,学生书写的格式不规范,不懂地利用几何语言来表述。

4、本次月考八年级数学的年级均分77.55分,成绩有进步,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训练力度。

三、今后的教学注意事项: 通过这次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立足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渗透教材的重难点内容。不能忽视自认为是简单的或是无关紧要的知识。

2、教学中要重在突显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几何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让他们自己分析题目设计解题过程,强化学生的书写格式。

3、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篇10: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把所选答案填入答题卡)

1.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品对联“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知对联揭示的问题是()A.因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仇杀亿万千人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 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2.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上面的浮雕再现了中华民族近代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历程。右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组浮雕,它反映的主题是()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3.南京是近代历史的缩影。在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合《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请你判断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同一省份的是()①广州②厦门③福州④宁波⑤上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右图再现了某条约的签字场景,该条约中破坏中国关税的条款是()A.赔款2100万两

B.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割香港岛 D.英商进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魏源则被称为西学中用第一人,他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经典,成为拿来主义的开山鼻祖。他提出的“长技”是指()A.西方的先进技术

B.西方的政治制度 C.西方优秀的思想文化

D.西方开放的对外政策

6.为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同时也为了抢救圆明园十二兽首遗产,圆明园十二兽首纪念币首次铸币。圆明园十二兽首青铜尊在下列那次侵华战争中被掠走的()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

D.甲午中日战争

7.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A.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

B.英法联军攻战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8.“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9.“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在同一条约的是()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D.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0.通过图文结合的学习,请你判断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相似点是()①都规定了割地 ②都有赔款 ③都规定了帝国主义在华设厂 ④都规定了开放通商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11.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史上,日本强迫清政府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割占右图中①地区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3.恩格斯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俄国

14.浙江慈溪流传着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这里“红头军”是指()A.红巾军 B.白莲教 C.太平军 D.捻军

15.“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列强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6、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她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7、2005年5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云南省得宏州某村庄有11户人家因吸毒而灭户。清朝后期,林则徐因禁烟而名垂千古.下列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缉拿烟贩,销毁鸦片

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使英国再也不敢进行侵华活动

④其禁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鸦片战争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 19、1997年,离家近百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最早割占香港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A、英德联军 B、德法联军C、英法联军D、美俄联军

二、读图与简答(共60分)

16.请你观察右图中的人物,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你知道图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是谁吗?

(2)他们各自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3)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战争中?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都是指谁?“果园的主人”指谁?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4)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5)12月4日是该“夏宫”罹难纪念日,假如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作为火烧该宫的见证人,你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于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18.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义和团民谣:“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二: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国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误国殃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什么?(2)材料一中法、英、俄“心胆寒”“势萧然”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不足有哪些?

(3)八国联军中的八国指哪些国家?它们何时开始侵略中国?

(4)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义和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19.从1840年-1901年短短几十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四次侵华战争。签订了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得工具,中国逐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得深渊。

请回答:(18分)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得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条约是什么?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什么?

(3)在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

20.十九世纪中期和后期,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并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请说出你知道的三位民族英雄或爱国将领的名字及相关的典型事件。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什么?(3分)

答题卡

1.D 2.A 3.B 4.D 5.A 6.B 7.B 8.C 9.A 10.D 11.C 12.D 13.D 14.C 15.C 16 A

17.B

18.A

19.A

20.C

二、读图与解答 16.(1)A邓世昌;B林则徐;C左宗棠(2)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或虎门销烟);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壮烈捐躯(3)视死如归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三、材料分析题

17.(1)第二次鸦片战争(2)英国和法国;中国;帮凶(3)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4)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也是自欺欺人。(相近的说法都可以)(5)答题思路:一是揭露列强的暴行,再就是从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18.(1)《马关条约》;此条约规定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列强投资设厂等,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外国侵略者(2)义和团敢于同国际强盗展开血战,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义和团在抵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对西方的一些文明成果也加以抵制。(3)英、美、俄、日、法、德、意、奥,1900年6月。(4)清政府和帝国主义联合镇压。(5)八国联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2)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3)清政府的本质是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无能,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

篇11: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填空题(23分)

1、16与14的和是(   ),再减去20,结果得(   )。

2、85比91少(   ) , 比62多8的`数是(    )。

3、按规律填数。

⑴  9 ,11 ,13 ,15 ,(      ),(      ),(      )。

⑵ 34 ,30 ,26 ,22 ,(      ),(      ),(      )。

4、小明有19块糖,小星的糖比小明多,小红的糖比小明少。小星最少有(     )块糖,小红最多有(       )块糖。

5、第一行:△ △ △ △ △ △ △

第二行:△ △ △ △ △ △ △ △ △ △ △ △ △

第一行添上(    )个△,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第二行拿走(    )个△,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从第二行拿(    )个△到第一行,两行△就同样多。

6、数一数,填一填。

(    )边形          (    )边形             (    )边形

7、妈妈买了20块糖,红红先吃了4块,还剩(    )块,又吃了9块,还剩(    )。

8、兰兰有8张邮票,明明有12张邮票,兰兰比明明少(    )张,明明给兰兰(    )张,两人就同样多了。

9、如图,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图形是(    )边形。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

1.得数比60大的算式是(    )。

A. 70-20+35       B. 45-25+35        C. 42+30-27

2.比64少18的数是(    )。

A. 82              B. 46              C. 73

三、直接写得数(10分)

30+5=       28-22=         90+6=        16-6=        78-70=          66-6=          45+5=            78-6=            96+4=           47+20=

四、列竖式计算(12分)

23+47-39=          85-18-29=          45+17+35=

76―28+44=             40+7―28=             36+36―50=

五、动手操作。(共12分)

1、把下面图形分成2个四边形  (6分)

2.圈出下列数中的偶数:

5、66、83、12、32、16、25、36、41、22、85、76

六、解决问题  (35分)

1.小红拿50元买礼物,阿姨找回了29元,这份礼物要多少钱?

2.红花43朵,黄花比红花少13朵,黄花多少朵?

3.二年级三班同学分组植树,第一组植树35棵,第二组比第一组多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多少棵?

4.父亲今年43岁,小明今年14岁,10年后父亲比小明大多少岁?

5.同学们做红花,第一组做了28朵,第二组做了22朵,第三组做的红花比第一组和第二组做的红花的总和少12朵,第三组做了多少朵?

6.超市共有98箱苹果,第一天卖出52箱,第二天卖出18箱,还剩下多少箱?

7.公共汽车上原来有35人,到站下去了1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答案

一、填空题

1、30;10

2、6;70

3、17;19;21  18;14;10

4、20;18

5、6;6;3

6、六;五;四

7、16;7

8、4;2

9、五

二、选择题

1、A

2、B

3、A

4、C

三、直接写得数

35;6;96;10;8;60;50;72;100;67

四、列竖式计算

31;38;87;92;19;22

五、动手操作

66;12;32;16;36;22;76

六、解决问题

1、50-29=21(元)

2、43-13=30(朵)

3、35+8=43(棵)

4、43-14=29(岁)

5、28+22-12=38(朵)

6、98-52-18=28(箱)

篇12:八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试题考查范围为八年级第一章物态变化的内容。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适当创设物理情景,将基本知识与生活,科学紧密联系,有适当的知识拓展和延伸,难度适中。

二、成绩分析:

试卷满分100分,参考人数54人,最高分98分,最低分23分,平均70.89分。其中及格人数43人,优秀人数19人。整体来看学生成绩较好。

三、答题情况分析:

本张试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择题,出错较多的为4、7、11三题。其中第4题为本章的一个难点;

7、11题是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概念的题,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熟练地应用于生活中。第二部分填空题。出错较多的为19题,学生对于物理实验接触较少,无从下手。第三部分实验探究题,出错较多的为22、23两题,学生对于物理实验没有完整的概念,对于试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缺乏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学情和管理方面分析:

从学生上课状态看,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上课状态良好,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课与思考并能按时完成作业。由于初二刚接触物理,很多方面还不能完全按物理的思考方式进行,对于如何学习物理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对于知识不能熟练地掌握与应用。学生对于学习没有主动性和长远性,自制力较差。

从教师方面来看,由于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物理理念的灌输。而我只是完成了知识的讲解从而忽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没能够对于物理实验做完整、系统的讲解,造成失分较多。对于学生管理,太过于相信学生,被学生上课时的表现所欺骗。总觉的知识较简单学生也能够学会,从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课后掌握情况的检查和督促,放任自流导致部分学生成绩较差。

五、今后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于如何学习提要求并时刻跟进保证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通过谈心和检查帮他去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物理理念的灌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学习迁移的能力,提高审题能力。在学习中注意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要能正确分析题意,判断题中所描述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能运用物理语言准确表述物理结论,叙述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不犯低级错误。

八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篇13: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1、5□3256,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 )。

2、6时,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为( )度,5时30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为( )度。

3、一个数除以95,商是4,并且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这个数最小是( )。

4、最大的三位数除以最小的两位数,商是( ),余数是( )。

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两个相等的角,那么这两个角都是( )度。

6、一个数加上3以后再乘2得26,求这个数。列综合算式为( ),这个数是( )。

7、在一张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去的纸片面积是( )。

8、过直线上的一点可以画( )条已知直线的`垂线,在同一平面内,可以画( )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9、已知 □÷☆=△,△×☆+□=150。则 □= 。

10、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12,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和为77,则被除数是( ),除数是( )。

二、仔细斟酌,做个小判官!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平行。( )

2、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垂直。( )

3、在计算400÷50×2时,应先算乘法,再算除法。 ( )

4、一条直线长4厘米,它的一半是2厘米。 ( )

5、一个角的度数为20度,在1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这个角的度数为200度。 ( )

三、精挑细选,你最棒!

1、小玲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12错写成21,结果得到的商是17还余3,正确的商应该是( )。

A、30 B、360 C、3

2、小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70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0,则正确的商应是( )。

A、8 B、80 C、800

3、□26÷42=1□……□,被除数里的□可以填的数有()种情况。

A、3 B、4 C、5 D、6

四、你是计算小能手!

篇14: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共14分)1.(2分)一件衣服先提价,再降价,现价与原价相比()。

A.不变     B.降了     C.升了     D.无法比较     2.(2分)20千克的 与()千克的 一样重。

A.5     B.35     C.28     D.21     3.(2分)要求出图中网格面积是多少,正确的算式是()A.B.C.D.4.(2分)一本书共6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应从第()页看起. A.40     B.41     C.20     D.21     5.(2分)光明小学有学生1800人,女生占,这个学校女生有()A.1008人     B.3000人     C.1080人     D.1000人     6.(2分)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分米,宽是 分米,做15个这样的长方形,需要()平方分米的纸板. A.3     B.C.9     D.5     7.(2分)如图所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图书馆在小明家东偏北45°方向。B.图书馆在小明家北偏东45°方向。C.美术馆在小明家东偏北15°方向。D.美术馆在小明家东偏北60°方向。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8.(2分)判断对错. 3吨的 和1吨的 一样重. 9.(2分)两个真分数的积一定小于1.()10.(2分)一个数如果乘以真分数所得的积比本身小。()11.(2分)一堆苹果重5kg,吃了,还剩 kg。()12.(2分)一件衣服提价 后,再降价,现价与原价相等。()三、填空题(共4题;

共7分)13.(2分)长方形游泳池的长是18米,宽是长的,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_______平方米。

14.(1分)_______ 15.(3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16.(1分)一种松木每立方米重 吨,立方米这样的松木重_______吨。

四、计算题 (共2题;

共10分)17.(5分)直接写出得数 51+36=    80-29=      4.3+0.82=    5.1-4.06= 13×4=     720÷9=     0.5×20=      0.56÷0.8= 2-=                    18.(5分)用合理的方法计算。

①743-450÷18×25 ②9.56-4.625-+1.44 ③ ④ ⑤999×222+333×334 ⑥ 五、作图题(共1题;

共5分)19.(5分)在如图中画出各物体的位置. ⑴红星小学在万达广场北偏东45°方向1500米处. ⑵中医院在万达广场南偏西30°方向500米处. ⑶少年宫在万达广场北偏西60°方向600米处. ⑷街心公园在万达广场南偏东50°方向1000米处 六、解答题(共6题;

共30分)20.(5分)英华小学有一块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比例尺为1:4000的平面图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把它画出来。

21.(5分)校园里有柳树30棵,杨树是柳树的,槐树是杨树。校园里有槐树多少棵? 22.(5分)淘气看一本24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又看了第一天的,淘气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23.(5分)淘气到商店买书包,书包原价260元,现在做促销活动,按原来价格的 出售,淘气带了200元能买下这个书包吗? 24.(5分)王林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和第三天都比第一天多看全书的,三天一共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 25.(5分)一件上衣的价格是125元,一条裤子的价格比上衣便宜,这条裤子的价格是多少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7题;

共14分)1-1、2-1、3-1、4-1、5-1、6-1、7-1、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8-1、9-1、10-1、11-1、12-1、三、填空题(共4题;

共7分)13-1、14-1、15-1、16-1、四、计算题(共2题;

共10分)17-1、18-1、五、作图题(共1题;

共5分)19-1、六、解答题(共6题;

上一篇:销售下一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现状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