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

2024-04-26

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精选6篇)

篇1: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

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培育健康生活

方式说明报告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重要指示精神,总结抗疫经验,巩固抗疫成果,弘

扬抗疫精神,引导全区人民增强健康理念、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自觉做文明生活的倡导者、时代新风的传播者、美好环境的捍卫者、健康路南的建设者,进一步提升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倡导公筷公勺。发出“使用公筷公勺,创建文明餐桌”行

动倡议,制作一批公益广告,在全社会宣传推广普及。倡导机关

企事业单位在会议、培训、公务接待中实行分餐制,无分餐条件的带头使用公筷公勺。倡导餐饮行业配备标识清晰的公筷公勺,引导提醒消费者正确使用。倡导家庭在日常用餐、节庆聚餐中常态使用公筷公勺,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的饮食习惯。

拒绝滥食野味。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及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

知识的宣传教育,营造遵守法律法规,自觉保护、拒食、拒售陆

生野生动物的社会氛围。加大对农贸市场、餐饮行业督导检查力

度,防范销售、滥食野生动物所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引导

群众增强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积极倡导文明饮食,摒

弃“野味滋补”的观念,坚决杜绝食用陆生野生动物的陋习。

深化光盘行动。发挥餐饮行业主体作用,加大理性消费宣传

力度,引导消费者合理点餐、剩后打包。继续深入开展机关企事

业单位、学校食堂节约行动,带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减少“舌

尖上的浪费”。加大公益宣传力度,持续开展“厉行节约、反对

浪费”等主题宣传活动,巩固行动成果。

环境卫生提升行动

建设卫生家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文明单位、文

明村镇、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广泛宣传普及健康卫生常识,加

强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培训,增强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坚持宣传教育、行政管理、社会监督相结合,坚决杜绝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吸烟、不文明养犬等行为,从源头上防控疾

病传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卫生环境。

实施垃圾分类。加大生活垃圾管理法律法规的公益宣传力

度,切实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

现场指引,引导群众持续精准投放垃圾,养成垃圾分类就是新时

尚的良好习惯。倡导集约、节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活垃

圾源头减量。

文明出行倡导行动

倡导文明旅游。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增加文明旅游公益

广告、提醒语的投放和播放密度,加强导游培训以及文明旅游志

愿服务工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抓好出境游文明提示,克服不

尊重当地风俗、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开展文明旅

游点赞活动,引导群众通过“随手拍”等形式,点赞旅途中的文

明人、文明事。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对旅游中所发生的不文

明行为坚决曝光。

倡导文明出行。加强文明交通宣传引导,普及交通法规常识

及文明驾驶规范,营造安全文明驾驶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道路

交通法规常识宣传,增强群众日常出行的法规意识、安全意识和

文明意识。倡导行人在通过交通路口时遵守交通规则,走斑马线、不闯红灯、不跨越护栏等。倡导非机动车不逆行、不挤占机动车

道、不乱停放。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引导行人遵

守秩序、排队候车。

绿色生活普及行动

践行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普及,鼓励群众

在日常消费中选购绿色、环保、可循环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塑料袋等制品。倡导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

做起,养成简约适度的消费习惯。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践行

绿色消费,提高绿色办公用品使用比例。

鼓励低碳出行。加强绿色出行主题宣传,引导群众优先选择

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鼓励拼车或使用共享交通

工具,养成低碳环保的出行习惯。

移风易俗深化行动

倡导文明节庆。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新风,广泛

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增强仪式感

和凝聚力。丰富中国传统节庆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引领,激发群众的道德情感和家国情怀。坚持崇俭拒奢,反对铺张浪费,倡导电

话、网络问候祝福。倡导文明过节,抵制封建迷信,拒绝“黄赌

毒”活动。

改革婚丧礼俗。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教育,深

化文明家庭创建,把“改陋习、树新风”纳入村规民约修订之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的引导治理作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破除铺张浪费、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不良习俗。倡

导清明节网上祭扫,破除焚香烧纸、燃放爆竹、抛洒祭祀用品等

祭扫陋习。

文明娱乐规范行动

推行文明健身。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倡导开展居家健身,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推行工间、课间健身,利用法定节假日组织开展登山、健步走等健身运动,增强公民身体素质。规范广场舞等

群众健身活动,防止出现挤占场地、噪音扰民等现象。引导群众

爱护健身设施,保护公共环境。

实行文明观赏。健全文明观赏引导制度,完善演展大厅、体育场馆、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文明行为指引。根据电影放

映、文艺演出、文化展陈、体育赛事等不同活动特点,通过事前

宣传、事中劝导、事后处罚等形式,引导观众克服拥挤插队、大

声喧哗、接打电话、追打嬉闹、丢弃杂物、嘘喝倒彩、污损展品

等文明失范行为。

倡导文明上网。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弘扬主旋律,激发正

能量。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引导网民文明上网,遵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远离不良网站,防止网络沉迷。加强网络

道德环境建设,引导网民自觉抵制网络欺诈、色情、低俗、暴力

等有害信息,反对造谣传谣、网络暴力等行为,共同营造清朗网

络空间。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完善服务体系。结合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的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

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托新

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加强青

年志愿者心理咨询能力培训,壮大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志愿服务

队伍。

加强宣传服务。利用公益广告、图书音像制品、心理咨询

热线等方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

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加强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

等重点群体和流浪乞讨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

区戒毒康复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矛盾多发领域引发

群体闹访的部分利益诉求群体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有针

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

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普及,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篇2: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

关于“生活方式绿色化”

什么是生活方式绿色化?

生活方式绿色化是要爱护自然和生命,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生活方式绿色化不仅包括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还应包括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德等。

为什么国家要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践行生活绿色化,我们可以怎么做?

2016年,是我国“生活方式绿色化推进年”,“生活方式绿色化”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指南。面对恶化的环境,与其抱怨,不如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绿色生活的日常行为和习惯,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做很多事情:

推广绿色服装

 不买不必要的衣服;

 拒绝购买由珍稀野生动物毛皮制成的服装;  选择购买使用环境友好型的材料制成的服装;  旧衣服再利用,旧物捐给贫困者; 引导绿色饮食

 节约减少粮食,不浪费;  尽量选择本地、当季产品;  尝试每周吃一次素食;  尽量自带水杯;  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 餐后使用可降解餐盒打包剩余食物;  回收铝、玻璃等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 倡导绿色居住

 优先购买绿色家具和环保建材产品;  不过度装修;

 打开窗户或在自然光下阅读,让自然风取代室内空调;

 尽量用节能灯照明;

 适度使用空调,控制冬季室温,夏季室温不低于26 度;

 购买节能电器,掌握电器节电技巧,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减少待机耗电;

 使用节水龙头和节水马桶,一水多用,随手关闭水龙头;

 物品尽量循环再用;

 积极参加家庭生活垃圾分类;  春节期间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 鼓励绿色出行  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 近距离通勤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  选购节能环保型和新能源机动车;  鼓励远程办公,减少通勤交通压力; 推动绿色、文明出游 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游;

 旅行垃圾不乱扔,自带垃圾袋主动回收;  自觉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们做起并且带动和影响家人,共同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使污染排放减下来、环境质量好上去,携手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山青的美好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

篇3:基于节能减排理念的绿色海运方式

1 全球环境下的节能减排目标

国际能源机构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值306亿吨。荷兰环境评估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世界总体的四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人均碳排放总量超过5吨,2010年则达到6.8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承诺,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40%~45%。在国内,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中国营运船舶的单位运输货物周转量能耗要降低15%,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6%。

2 海运船舶常见的节能减排方式

海运船舶节能减排方式有很多,包括采用新型的更为清洁的能源作为船舶动力、采用新型材料建造船舶。或者从航运角度,采用经济航速。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世界各国都展开了很多的尝试。

2.1 新能源船舶

柴油,是目前世界上各类船舶的主要能源。由于其燃烧后产生的NOX、SO2等气体对大气的严重污染,迫使船舶制造商不得不为船舶寻找更为清洁的新型能源作为动力。近年来,造船业所采用的新型能源主要有太阳能、氢能、风能、核能、天然气、生物能、海洋能等。

2.1.1 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现代科技利用太阳能发电为船舶提供动力。

2011年8月,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动力船舶“星球太阳能号”抵达香港,这是它环球之旅的其中一站。该船的太阳能板约500多平方米,最高航速达15海里,即使在缺乏阳光的情况下,一次充电的能量也可维持3天的航行。该船造价为1 000万欧元,耗时13个月。

太阳能安全无污染,不消耗其他地球资源,不会导致温室效应。船舶行驶在海面上有绝佳的采光条件,敞露的轮船表面又适宜铺置大面积太阳能板。这些优势使太阳能在全球领域节能减排的呼声下,受到航运界的更多关注。

2.1.2 氢能

氢能,是氢的化学能,属于二次能源,目前广泛应用于宇航飞船。它是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对环境的友好度很高,因此成为船舶的又一种新型动力。

氢能来源于水,燃烧后又还原成水,不污染环境。氢气无味无毒,即使发生泄漏,也会远离地面,在纯度高于75%时,性质更为稳定,发生爆炸的系数较低。

现有的船舶常规动力机械稍加改造,既可用氢代替煤和石油作为动力,这使得氢能更加受到环保组织的关注。当船舶行驶在海上,周围存在着取之不尽的电解水———海水。利用海上的有利条件,收集太阳能,既可以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利用太阳能作为动力,又可以利用太阳能电解海水制氢,作为储备能源。无需像柴油船舶一样,靠岸获取能源。

2007年,冰岛氢能公司利用欧特克解决方案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配备氢能的商用船。这是一艘重达130吨、可搭乘150名乘客的观鲸旗舰船。该项举措,为船舶搭载氢能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2.1.3 风能

风能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风能在地球上分部广泛,储量很大,可再生,永不枯竭,而且不产生任何污染。

随着科技的发展,风力发电的成本一降再降,现在已经远低于太阳能发电。研究表明,风力发电的成本为4~8美分/(k W·h),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力发电的成本分别是50~100美分/(k W·h)和12~30美分/(k W·h)。与煤电相比,风力发电将减少CO2 820~910 t/(GW·h)。目前,风力发电成本已经降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六分之一,并且继续下降[1]。

风在海洋上的强度要比陆地大很多,船舶行驶在海上有很合适的条件利用风能。但是,海洋上的风分布也不是很均匀,有些地方可能风平浪静,有些地方又可能狂风大作以至于折损风帆。考虑到以上的各种情况,各国在制造利用风能为动力的新能源船舶时,也采用了相应的对策。

1980年8月,世界上第一艘风帆油轮“新爱德丸号”建造于日本,截止到2004年日本已有14艘以风作辅助动力的船只航行在海上,它们的耗油量仅为普通机动船的75%[2]。

这些船舶虽然采用了风能这种新型能源,但仍然以主机为主,风帆为辅,同时也注意到,当风向不合适的时候,可调整风帆的角度,风力过大时,也可将其放倒。至于风力的储存,德国柏林的普伦茨劳启用的一座风力混合发电站,可将风能以氢的形式储存起来,在无风情况下继续提供“绿色能源”。船舶在利用风能的时候,也可以考虑是否能将能量储存以备不时之需,或者干脆采用包含了风能的混合动力。

2.1.4 核能

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核能发电作为船舶的动力,是一种近乎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全球有相当数量的潜艇正在使用这种能源。此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少量的核燃料就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一艘新型核动力航空母舰可以航行10多年而不必加燃料,一艘3万吨级油轮在不计补充核燃料条件下,航行一万海里仅消耗一公斤U 235,同样这条油轮若采用燃油航行同样距离,则要消耗1 200吨柴油[3]。

1962年美国商用船舶“萨娃娜”号建成,并于1964年下水航行,1970年退役。其中,在1968年曾经换过一次核燃料。俄罗斯则有9艘核动力破冰船。德国、日本等也都在商用船舶上采用过核能源作为船舶动力。

但是,核能源仍然饱受争议。迄今为止,仍有一些港口拒绝搭载核燃料的船舶停靠。不仅因为放射性物质危险性非常大,一旦污染港口、城市或者街道将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而且很多非政府组织一直在持续抗议核设施的应用,这给当地政府也带来很多压力。商用船舶若采用核动力行驶在海上,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也必须加大保安力度,以防止恐怖分子打什么算盘。再者,核废料该如何处置?处理不当的后遗症和所需的费用也需要仔细思考。

2011年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核泄漏,让很多人又想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因此,核能应用在商用船舶上,仍然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走,包括技术上的和民众心理接受程度上的。

2.1.5 天然气

天然气谈不上是纯粹的新能源,因为它燃烧后产生的依然是二氧化碳,只是排放量要少很多,同样热值下比石油少30%,比煤炭少50%。再者成本低廉,天然气发电的成本仅为太阳能成本的六分之一。另外还有清洁干净、安全性较高等优点。因此,也成为船舶动力可以考虑的能源之一。

2011年12月,山东内河第一艘液化天然气混合动力船在京杭大运河中首航。该船由普通原动力船舶改装而成,天然气的能耗约占70%,柴油30%,改装后节能达25%。

2.1.6 其他能源

包括生物能、海洋能等等。它们作为新型能源也受到很多关注,但目前应用仍然不是特别广泛。

2.2 新材料船舶

玻璃钢,又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是一种将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复合在一起的材料。它可以代替钢和木材建造小型船舶,如渔船、游艇等。

玻璃钢轻质高强,能够提升船舶的航速,减少阻力。玻璃钢船比同尺寸钢船节省燃料近10%,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耐腐蚀性能好,在海洋中行驶,可以减少海水和微生物的腐蚀,使用寿命更长,维修费用降低。另外,它的电性能良好,微波透过率高,不反射雷达波。

世界上的玻璃钢船已有200多万艘,目前,美国近海捕捞的渔船,几乎皆为玻璃钢制造,木质渔船已全部淘汰,每年用于造船的玻璃钢量达20万吨以上[4]。

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星球太阳能号”几乎全部采用轻质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船体主要材料为碳纤维,中心船体由碳纤维增强外壳和高密度芯材构成,目前正在进行环球航行。

2.3 经济航速

船舶在建造时,都已经确定了一个设计航速。航行时的实际航速,通常与设计航速相近。此时,主机运转良好,燃烧最充分,“每千瓦小时油耗”也最低。

在燃油价格攀升,贸易量减少以及海员工资待遇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出现的时候,航运企业成本加大,这时最适宜采用经济航速,不仅减少航运企业的损失,而且也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船舶航行一海里所需费用最低的航速称之为船舶的经济航速,即“每海里燃油消耗”最低的航速。这个速度可以减少燃油消耗,降低成本,减少了排放量。如果航速降低10%,则主机功率下降27.1%,燃油消耗量减少19%;如果航速降低20%,则主机功率下降48.8%,燃油消耗量减少36%,从而可以看出采用经济航速,节能效果明显[5]。但是为了保证柴油机的正常运转,不宜偏离设计航速太多,比较理想的结合点应为航速降低10%左右。

3 关于节能减排方法的认识

海运船舶节能减排的方式有很多,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在目前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设备,航运界可以采用经济航速。从成本的角度上,造船业可以改进现有的船舶设备,以达到节能减排并且节省资金投入的目的。若从长远看,采用新能源才是更有效的、更值得关注的节能减排方式。正如上文所述,一些新能源不仅减排,而且几乎是零排放,一则保护了环境。二来随着地球的能源缺口越来越大,造船业有义务寻找新的能源替代品,这会促进造船业和航运界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人类其他行业提供了一个方向和希望。

虽然,各种新能源仍然在试用阶段,或者还有很多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风能在获取方面的不稳定性、太阳能初期投入的资金比较多、核能危险性比较大等,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很多问题都有可以解决的方法。新能源,必将成为未来最受瞩目的节能减排方式。

4 结束语

节能减排是需要全世界共同行动起来的事情,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每个行业甚至每个人都有义务关注并践行节能减排的各种方式。对海运船舶而言,无论是造船技术中采用了环保能源或者新型材料,还是航运界考虑到了经济航速,都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更多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赵世明,姜波,徐辉奋,等.中国近海海洋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海洋技术,2010(4):117-121.

[2]吴新宪.太阳能和风能在船舶上的应用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李箭.浅谈船舶节能和环保能源的利用[J].中国水运,2007(8):33-34.

[4]钱自行,朱杰俊,刁有明.我国应大力发展玻璃钢渔船[J].装备制造技术,2011(2):111-112.

篇4:高端精英网球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参加本次比赛的队员大多是3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企业高端网球业余爱好者,其中大多数是武汉精英网球俱乐部的成员。比赛开幕式上,由特邀嘉宾、湖北省网球队教练周翔安致辞。

周翔安教练是湖北省网球队的职业教练,是我国著名网球全能手朱本强的启萌老师。在这次比赛中,周教练边看着场上队员们的精彩表现,边给我们讲解了一些网球运动和健康的基本常识。周教练谈到,网球运动对于人体的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对于缓解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压力、恢复疲劳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打打网球不仅能够帮助恢复身体的协调性,还能缓解人的紧张情绪,让人的身心得到完全释放。对于正处于学习、长身体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打网球同样有很大的裨益。“现在的孩子容易上课不集中精神,注意力差,难以专注于做某一件事。如果尝试多打打网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同时眼随手到的应球技巧还能够疏导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长期专注于某一项事物的过程中学会保持注意力的持久性。“疏导思维,同时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变通能力,这就是打网球锻炼脑力的地方。”周教练说。而对于像小编这样初入网球门道的“新手”,周教练也是建议在每次做网球运动之前要先坚持热身,以防止身体的不适应而发生关节损伤。“网球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长期坚持下来,不论孩子、老人,对身体都一定很有收益。”作为前国家网球队专业运动员,退役的周教练说,自己已经参加网球运动多年了,就像这里的所有其他成员一样,网球运动已不仅仅是一项爱好和放松的方式,早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上下班回来,隔一天去一趟网球场,到太阳底下晒晒,在蹬腿、挥臂中挥洒汗水风干自己所有的意气和劲头足儿,再回首看看树荫斜顶的夕阳,生活,就如此惬意。”

这次网球精英赛邀请了武汉体育学院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作为参赛裁判。双打采取分组循环赛的方式,每组获胜前两名进入第二阶段淘汰赛,而单打直接进行个人淘汰。比赛于上午八点钟进行至下午四点三十分,在最后的决赛阶段,比赛进行得异常激烈,队员多次打出精彩场面,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武汉精英网球俱乐部的创办人夏文汉教练告诉记者,他于2003年成立该俱乐部,俱乐部的30几位事业有成的领导级精英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来打球,网球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平时大家的工作压力都很大,网球运动能让人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还能强健体魄,人到中年仍然保持挺拔体型,不怕发福发胖。夏教练调侃到,有些会员平时休息就是在牌桌上,自从打了网球之后就很少打麻将了,身心不仅得到放松,更得到愉悦。

篇5:树立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生活理念

1、为什么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理应人人有责?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生活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北京市每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要挤占500亩可耕种土地用于填埋垃圾,不仅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市民生活,还给首都发展埋下了隐忧。治理好生活垃圾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增强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养成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文明习惯。

2、为什么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动手?

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每个人的应为之事,必须从我做起,厉行节约,减少浪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每个人的可为之事,举手之劳做好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就能减少生活垃圾,就能使垃圾变废为宝。垃圾减量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人心齐,泰山移。”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垃圾产生,才能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才能打赢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这场人民战争。

3、为什么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会使人人受益?

实行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可以为我们创造绿色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实行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能够节约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利国利民,造福人类。实行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有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处理生活垃圾有三种方法:生化处理、焚烧处理、卫生填埋处理。

1、垃圾怎么分类?

北京市按照“大类粗分”的原则,一般将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物、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其它垃圾”三类。市民应将每类垃圾分别投放到分类标志清晰的对应的垃圾桶内。

可回收物垃圾桶为蓝色,桶身分类标志如图。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桶为绿色,桶身分类标志如图。

其它垃圾桶为灰色,桶身分类标志如图。

2、什么是可回收物?

可回收物(再生资源)是指,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者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织物类等。

目前,北京市各区县共确定了20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规范和建设了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3600多个,可回收物的主要种类有:废纸类-报纸、纸箱板、图书、杂志、各种本册、其它干净纸张、各类利乐包装牛奶袋、饮料盒(需冲洗晾干)。塑料类-各种塑料饮料瓶、塑料油桶、塑料盆(盒)。玻璃类-玻璃瓶、平板玻璃、镜子。金属类-铝质易拉罐,各类金属厨具、餐具、用具,其它民用金属制品。电子废弃物类-各类家用电器产品。织物类-桌布、衣服、书包等。市民朋友们除可直接向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社区回收站点交售再生资源外,还可通过网上交废(北京废品旧货网,北京天天洁回收网)。

3、什么是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是指,家庭中产生的易腐食物垃圾,主要包括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废弃食物等。

4、什么是餐厨垃圾?

餐厨垃圾是指,餐饮服务单位在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食物残渣、残液和废弃油脂等废弃物。餐饮服务单位是指,餐饮企业和机关、部队、学校等单位的食堂、餐厅。

5、什么是其它垃圾?

其它垃圾是指,除上述可回收物、厨余垃圾/餐厨垃圾之外的垃圾,主要包括废弃食品袋(盒)、废弃保鲜膜(袋)、废弃纸巾、废弃瓶罐、灰土、烟头等。

6、从垃圾中回收再生资源有何好处?

1吨废纸可造出850千克好纸,可节省木材300千克-约等于少砍17棵成材大树。

1吨废塑料瓶大约可回炼600千克无铅汽油或柴油。

1吨废钢铁大约可炼0.9吨好钢。

回收一个玻璃瓶再造玻璃所节省的能量,可使一个灯泡发光数小时。

7、居住区的垃圾如何分类投放?

(1)市民在家中应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并分别放置。可回收物可直接变卖给废品回收企业,或放入小区设置的可回收物垃圾桶。市民应在家中厨房放置户用厨余垃圾桶,将家庭产生的厨余垃圾投入其中,然后将其放入小区设置的厨余垃圾桶。除此之外,家庭产生的垃圾应归为其它垃圾,并采用单独的垃圾桶存放,然后将其放入小区设置的其它垃圾桶。

(2)小区公共区域要设置“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它垃圾”三类垃圾桶,并且确保分类标志清晰,以便市民正确分类投放。

8、办公区的垃圾如何分类投放?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区应设置“可回收物、其它垃圾”两类垃圾桶,并且确保分类标志清晰,以便人们正确分类投放。

9、餐饮区的垃圾如何分类投放?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餐饮区应设置“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它垃圾”三类垃圾桶,并且确保分类标志清晰,以便就餐人员正确分类投放。

1、学习、办公环境中怎样做到垃圾减量?

(1)尽量不用一次性签字笔、一次性圆珠笔等文具,使用可以更换笔芯的签字笔、圆珠笔等。

(2)纸张双面书写、双面打印。

(3)建议使用可回收物生产的再生产品,比如再生纸及再生纸制品。

(4)尽量运用互联网、局域网进行电子化教学,开展无纸化办公。

(5)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杯子,不使用一次性纸杯。

2、就餐环境中怎样做到垃圾减量?

(1)绿色餐饮宣传员(餐馆服务员)要引导顾客适量点餐,合理搭配,减少浪费。

(2)提倡剩菜打包,随身带走。

(3)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不使用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水杯、纸巾等。

(4)提倡单位食堂或餐馆采用自助餐方式,饭菜按需自取,设置节约用餐提示标志,避免食物浪费。

3、购物环境中怎样做到垃圾减量?

(1)提倡购买并使用有中国环境标志、循环利用标志和中国节能认证标志的环境友好型商品。

(2)尽量购买无需包装、简易包装或大包装的商品,不买过度包装或小包装的商品。

(3)尽量购买可重复使用的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签字笔、一次性圆珠笔、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纸巾等。

(4)尽量选购净菜,即没有泥土、烂叶,不需择(zhái)的蔬菜,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5)购物时自带环保购物袋,不用塑料购物袋。

4、旅游环境中怎样做到垃圾减量保护环境?

(1)提倡旅游者自带可重复使用的杯子、刮胡刀、洗漱用品等,建议不使用一次性用品。

(2)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将自己产生的各类垃圾分类收集和投放,不要随手丢弃。

(3)提倡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随手捡拾垃圾并分类投放,做一个文明的环保志愿者。

5、家庭生活环境中怎样做到垃圾减量?

市民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处处做到垃圾减量。

1.什么是生活垃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八十八条明确指出: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北京市生活垃圾是何现状?

2005年至2008年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约为8%。200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669万吨,日产生量为1.83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1.83万吨生活垃圾,这些卡车连成一串,长达47.8千米,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大量垃圾侵占土地,污染环境,给首都的社会生活造成多种不良影响。全市动员,治理垃圾,势在必行。

3.治理生活垃圾的原则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简称“三化”),为垃圾治理工作确立了正确原则。

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避免和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以及采取适当措施使废物量减少(含体积和重量)的过程。

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无害化是指,在垃圾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处置的全过程中,减少以至避免垃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4.什么叫垃圾减量垃圾分类?

垃圾减量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将垃圾区分成不同的种类。

5.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意义是什么?

篇6:创建绿色学校 深化绿色理念

时间:2008-05-19 10:48来源:浙江省环境保护局网站 作者:浙江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孙 点击: 427次 中小学环境教育,是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中小学环境教育入手,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也对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起着基

中小学环境教育,是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中小学环境教育入手,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也对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起着基础、先导和推动作用。新世纪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如何适应我省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形势,这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课题。创建“绿色学校”,是深化环境教育的必然选择

“九五”期间,浙江省工业污染控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全省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到2000年底,全省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内;2.2万多家企业工业污染源基本完成治理任务,达标率为95%以上;杭、甬、温三个国家考核重点城市的空气和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已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由于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九五”期间,在全省经济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的同时,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较大幅度下降,使经济、社会、环境处于良性发展态势。目前,省内钱塘江等八大水系主体水域、主要湖泊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全省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根据中国科学院1999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定,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矛。但是,全省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生态环境系统相对独立封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二是环境要素复杂,又是核电大省;三是环境容量小,污染负荷重;四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重污染行业占有相当比重。

进入新世纪,浙江省的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十五”期间,全省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调度体系要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将更为完善,到2005年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争取在全国率先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力争使全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完成新世纪环境保护目标的前提是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而重点对象首先是肩负着未来使命的广大中小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则是深化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

绿色教育,是创建“绿色学校”的伴生物,是环境教育发展阶段的新事物。全球生态危机引发的地球上“绿色”的加速消失,已经促使人类文化的“绿色”转向。绿色,是文明的象征,是生命的希望,是一种完美的时尚。在工业领域,正在实施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制度,走“清洁生产”之路,在消费领域,社会倡导“无公害”物品,鼓励“绿色”消费;在教育领域,国家支持“绿色教育”,创建“绿色学校”。所以,“绿色教育”是环境教育的现代发展。

环境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人类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一直敬畏自然。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能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满足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欲望,人们无止境地向地球索取,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公害事件相继发生,畸形怪胎和怪病频繁发生,人类面临灾难。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1972年,联合国在斯得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的任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确认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职责,又必须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一个人都影响着环境,又受环境的影响。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缺乏环境意识密切相关,而培育和提高环境意识,需要通过环境教育。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前途。学校是开展环境教育、培养青少年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绿色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的一种载体,出现于八十年代后期。到1999年,欧洲19个国家4000多所学校开展“绿色学校”活动。澳大利亚、印度、美国、泰国、南非,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引入了“绿色学校”理念,开展创“绿色学校”活动。

1972年,我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斯得哥尔摩会议,中国环保事业开始起步。1993年,我国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我国的环境教育也实现着同步的变化和发展。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环境宣传教育开始在全国起步。1985年,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在辽宁昌图县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经验交流及学术讨论会”,成为国家环保局和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良好开端。1996年12月,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制定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提出在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纲要》颁布后,在环保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倡导下,各地学校积极开展了“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为了更好地推进“绿色学校”创建活动,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育部联合决定,每两年表彰一批全国创建“绿色学校”的先进学校,并于2000年11月表彰了全国第一批105所先进“绿色学校”和22个创建“绿色学校”优秀组织单位。

1974年全省环境保护会议后,我省环境教育呈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全面开展的态势。1986年3月,杭州第三中学在高一年级成立了水质分析小组,对西湖开展课外环保课题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实验。1987年10月,该校又在高一年级设立环保选修班,增加环境保护教育课程。

1989年,该校高一年级四个班均开设了环境保护教育课程,期末均列入考试科目。该校在连年开展环境教育试点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学生环境保护教材,并推广至全校各年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我省和国家环保局的表彰。以杭三中为主体性组建的杭州市中策职业高级中学,环境教育特色鲜明,环境道德教育有序有效,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各项教育活动精彩丰呈,1995年就荣获“全国环境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1988年9月起,杭州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学军中学、天长小学、祖庙巷小学、保叔路小学等中小学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环境教育。据杭州市统计,1991年至1994年全市有43个中小学坚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温州市乐清县于1989年起在20个乡镇中学和两所小学开设环境课,进行学校环境教育试点。1990年,该县学校环境教育面扩大到38所中学。两年内,各学校累计开设环境课2000节(时),举办各种环保讲座900多次,全县中小学生有六万多人次受到环境教育。乐清在中小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作法,受到国家环保局和省、市环保局的多次表彰。同年,全省已有50多所中小学的四万多名学生接受了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乐清、欧海县编写了中小学环境教育课本。1991年,全省有530所中小学开展了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杭州市也编写了环境教育课本。到1993年,我省中小学校环境教育试点工作在全省各市、地全面开展。1997年,根据国家环保局指示,省环保局、省环境科技培训宣传教育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幼儿环境教育纲要》。

全省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引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97年,省环保局、省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通知》,提出了全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各市、县(区)环保局、教育局共同组织、策划和协调“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通过建立机制、培训师资、编写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育课题攻关、尝试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杭州市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活动中,十分重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做到组织、计划、措施三落实,发挥了政府、学校和社会的三个积极性,形成了创建的氛围,使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既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目前,已有22所中小学通过了杭州市级验收,更有一大批获得了县(市)的“绿色学校”称号。嵊州市长期重视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学日程,健全环境教育辅导员队伍,深入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绍兴县环保局会同县教委对全县中小学“绿色学校”活动进行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获全省环保科技成果三等奖。舟山市普陀区教委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项科学学课,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新思路。温州实验中学、嘉兴洪波小学、金华红湖路小学、嵊州市剡山小学作为我省“绿色学校”的优秀代表,受到了国家的表彰。为了规范和推进“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各市、县(区)教育、环保部门进行了有效的合作。杭州、嘉兴、金华、湖州等市建立了教委牵头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杭州、温州、嘉兴等市还确定了一批环境教育基地。因此,全省“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已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开展。

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既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既受国外环境教育的启发,也是全省多年来环境教育工作的积累、持久开展下去的一种必然选择。2 创建“绿色学校”,是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

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尊严和荣誉的尺度;环境意识,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象征。实施环境教育,是实现“两个文明”的重要途径,而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则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

2.1 “绿色学校”的认识

“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是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绿色学校”开辟了途径。“绿色学校”的概念,反映了新生事物的根本属性,具有相应的关系。首先,要把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和人类的可持续教育,纳入“绿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组成部份。学校的定位,不仅在于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而且也为恢复自然生态、建设自然生态服务。其标志就是要制定创建“绿色学校”的“绿色计划”、履行“绿色管理”、培养“绿色人才”、开发“绿色科技”、建设“绿色校园”、倡导“校园绿色消费”等。因此,绿色教育已成为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为人民服务本质的体现,是传统办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其次,“绿色学校”是人类生态观念变革在学校系统的积极响应。人类生态观念的变革,走过了古代顺应自然的“万物有灵论”,近代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论”,现在开始走向人和自然和谐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论”。在当前社会生态的转型期,迫切需要发挥学校作为“绿色文明中心”的精神辐射作用,既使建设未来的文明使者熏陶了“绿色文明”,也使社会感受到学校的“绿色文明”。其三,“绿色学校”将解决“绿色无知”问题。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并非人们故意所为。没有人会有意识地去选择灾难,更没有人会有意识地制造灾难。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机来势凶猛,且是当代科技和经济高度发展的伴生物,具有事物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暴露出我们人类只顾经济快速发展,不顾及生存状态急剧恶化的缺陷,反映出人类在生态上的“无知”。“绿色学校”的任务,就是要将人类、非人类生物、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次共同体的生存方式,用“绿色理念”认识其规律、规范其行为。理解三个层次共同体的生存方式,确立起人与自然关系中由自然到必然的人类义务和责任,树立“绿色意识”,即生存的可持续意识,发展的环境道德意识和公众的参与意识。

2.2 绿色教育的任务

“绿色学校”的绿色教育,是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综合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绿色教育”承担着环境教育的三个层次的任务。首先,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局限于环境自然科学具体的专业教育,其教育的特点是仅停留在人之外的多种环境及其问题的自然机理的认识上,没有涉及环境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社会综合因素。因此,这是一种初级的环境教育。其次,是在环境中的环境教育。以人与环境不可分离为特征,在传统环境教育中引进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开展人在环境中的教育。这种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思想”,即可持续发展思想,明确人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可持续生命限度,明白“要钱更要命”的道理。再次,就是“为了环境的教育”。因为“地球不是为人类准备好的”。地球只有一个,人类不仅是地球的唯一生命。要认识自然规律,学会人与自然相协调,学会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的生存观、世界观和发展观,培养深层次的环境道德观念。以上三个层次的任务互为一体,从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到道德教育,实现可持续“绿色教育”,从而真正实现了超越自然科学和环境科学的教育。

2.3 “绿色学校”的评价指标

创建“绿色学校”的模式,既有统一性、更有差异性。作为评价指标,“绿色学校”应当具备一些共性要求。首先,是“绿色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路线。“绿色教育”,只有纳入社会科学课题,关注环境问题中人的因素,立足于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有效地实现“绿色教育”的目标,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渗透教育,基础和渗透,是我们所倡导的绿色教育路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绿色学校”的生命所在。第二、“绿色学校”形成绿色主导学科群。中、小学的各学科,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基础教育的阶段性内容。环境保护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也是基础学科范围。但是,每一学科中对“绿色教育”的渗透却各不相同。因此,既要在统一指导下的个性渗透,又要实现个性教育中的共性规范,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升华,实现环境教育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第三,“绿色教育”应当实行“绿色管理”。从环保理念角度看,学校的能量和资源,应当实施“绿色利用”,实行规范化指导,包括一个考核的指导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教学、实验、管理、后勤保障、校园生活方式、清洁生产和工作方式等,都应当纳入“绿色管理”范畴。第四、制定“绿色学校”的规划和计划。在规划中应当有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园活动“绿色计划”,还应当有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不同的“绿色计划”,从而使师生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知识性、理论性和道德的教育和升华。

2.4 绿色教育的途径

“绿色教育”,是环境教育在学校各个方面的渗透,是一个教育渐进的过程。因此,“绿色教育”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第一,要实行有机的连贯教育。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各有侧重、各有特征的。幼儿园和小学的环境教育,是有限的知识教育,嵊州市开展了“读一本环保书籍、画一幅环保画、讲一个环保故事、提一项环保建议、搞一项环保调查、做一件环保实事”“六个一”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表明,幼儿园和小学的“绿色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环境。在初中阶段,主要方面是知识教育,在有限的实际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课堂知识、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讨论和演示环境问题、理解环境、认识周围的环境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参与能力,既有知识的积累,也有理论的积淀。因此,“绿色学校”应循序渐进性、具有连续性,并为更高层次的进步而提供基础。第二,要把握“绿色教育”的定位。“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素质教育。“绿色教育”应融合于其他素质教育课为一体,培养有环境理性和环境道德修养的接班人。“绿色教育”应当实施理性教育,不仅使学生认识环境问题和事实,更应该把握环境的内在本质规律,知其然又不断地知其所以然。“绿色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环境道德观。所谓环境道德,就是把人对自然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纳入环境道德的评判规则,制定出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并在不断的实际认识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实现积极的、动态的人和环境的和谐和统一。第三,重视“绿色教育”的综合教育。在第一课堂教育中要重视各学科的渗透教育;在第二课堂教育中,要从实验和实践的角度,更有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点去认识环境,实现学生的“绿化”任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通过对城市的文化景观,企业的工业生产过程,农村的生态环境的考察,以及对某些学科的实验解剖,充实环境保护的认识、知识和智慧,以扎实环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功底。

“绿色教育”应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乡土环境特性、持续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教育。因此,“绿色教育”决不是一门普通的教育科目,涉及到人们深层次的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具有超强的跨学科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强调知和行的统一,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所以,“绿色学校”不应限于某一种方法,或者说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应当多元化,应该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设置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将社会、学生和教师三者的价值取向统一,多动脑筋,不搞形式主义,不拘一格地开展有特色的环境教育。 3 研究对策措施,深化绿色教育活动

“绿色学校”,是当今学校 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环境保护的实践方式。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参与全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标志。研究对策,制定措施是实现“绿色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1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学习场所,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正规教育的功能。素质教育是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环境素质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基本素质的基本要求。“绿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实践和完善,有效地促进学校整体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培养具有较高环境素养、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绿色学校”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学校的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绿色学校”不仅能使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质得到提高,学校的环境品位得到提升,还可以通过学生带动家长,通过家长带动社区,又通过社区带动社会公民更广泛地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绿色学校”是一种品牌,具有社会化的明星效益,尤其是在教育产业化和学校面临市场化竞争的当代,“绿色学校”就是教育质量,就是社会的一面旗帜。创建“绿色学校”,对于学校师生,可以加深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校园环境,可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营造优美环境;对于学校教学,可以丰富环境教育的思想、教材和辅导资料,充实和提高教育质量;对于社会,可以促进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提高学校在本地区的声誉和形象。同时,学校内部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和节约利用能源、资源,清除事故隐患,减少浪费,节省财务开支。创建“绿色学校”,是提高学校品位的最佳途径。

3.2 建立机构,明确职责

学校领导,是学校教育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也是创建“绿色学校”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应当在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和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提出创建要求。学校应当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创建工作领导机构,明确环境教育主管领导和领导机构各成员的职责。对于教学部门、管理部门、行政后勤部门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当分工明确、建立规范、各司其责、各尽其力、通力合作。要把环境教育的岗位责任制,分解到每个岗位,每一个时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不断地实践和完善,并且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年终考核中。同时,要鼓励家长、社区、有关专家、新闻媒体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参与。

3.3 统筹安排、制定计划

学校在现有管理的基础上,不断保持和完善已有的环境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动管理的各个领域,纳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因此,创建“绿色学校”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所以,对“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一定要结合实际,正视“校情”,实事求是,统筹规划,有序渐进。要有一个既符合实际,又有发展目标的创建计划,有一个既符合规划目标又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由于自然、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差异,学校硬件、师资条件和环境特点等方面的不同,“绿色学校”创建规划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各个学校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条件,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发挥师生的智慧,充分体现活动的多样性。要注重实施创建计划的基础工作,加强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作为考核验收的依据。

3.4 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水平

任何优秀的教学教材,都无法取代有责任心的教师。教师本身的环境素养,很大程度地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中,深刻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具有良好环境素养的教师,是实施“绿色教育”的关键因素。要制定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使教师有机会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信息,充实新技能,适应新变化。要组织编写环境教学学科的渗透方案,实行资源共享;要进行环境教学示范,组织环境教案观摩和评比;要加强各学科课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育研究,提高课堂的环境教学质量。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的特色教学,撰写特色论文,不断深化环境教育。

3.5 以人为本,增强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祖国的未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培养我们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创建“绿色学校”的各种活动,应当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方式上,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首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切实掌握各教材所规定的环境保护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其次,要组织开展培训、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丰富环保知识;第三,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校园内成立环保社团,组织环保科技小组,利用活动课开展日常活动。第四,要结合学校与师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社会环保活动,力所能及地参与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为环保做好事、办实事、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3.6 优化校园环境,推进硬件建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相关文章:

绿色生活方式演讲05-06

低碳生活绿色生活06-27

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的08-07

生活教育理念05-26

l绿色环保生活方式04-14

绿色生活05-02

创造绿色的生活05-22

绿色生活 作文05-25

绿色化学生活论文05-12

环湖赛引领绿色生活新方式04-25

上一篇:2024年度科研室工作总结下一篇:2015年第二学期学前班班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