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生活作文

2024-04-08

诗与生活作文(精选14篇)

篇1:诗与生活作文

一鲜花与花香

鲜花与花香,两种美好的事物,我总爱把两者放在一起。如果要进行比较,鲜花与花香我会选择谁呢?所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我只得站在中立。

我想应该选择芳香吧。它的力量似乎不可抗拒。只要我呼吸就可嗅到清香,淡雅……的确是种享受。可是没有鲜花又哪来的芳香,再说鲜花也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啊,试想如果站在一片花的海洋不陶醉才怪呢?站在中立是无效的,还是看看后果吧,慢慢的我会变老,何况我还是一个射击手视力会下降,甚至会变成瞎子,我还会看到鲜花吗?最多统统的送给记忆,即使我没有瞎在我离开人世前还有心情去赏花吗?芳香则不然,它会伴我一辈子,直到我最后一次呼吸。

二我本平凡

我本平凡不是吗?和众多女生一样,喜欢沉思,喜欢遐想,傻傻的佩服三毛写作的灵感,把自己编织在一个无形的网里却总忘了留一个洞口出入,拼命的想守住自己的那点心事,最后是以失望告终。

或许我又太自负了吧,却又不甘于平凡,这可能是我最大的优点或缺点,我们青年时代有上进心应该是积极的表现,可仔细一想,就像刚出壳的小鸟一样,尚未得到真正的锻造就要像海鸥一样挑衅大海,说难听点这的确是痴心妄想,同样我本平凡不甘心又如何?往往一味的追求和向往就容易迷失方向。

三想留长发

莫名其妙的想留长发了,摸摸自己保持几年短短的发型,想想自己留发的念头,还真有点激动。

说实话早已厌透了去理发店,浪费钱不说,看到理发师拿着剪刀在自己的头上挥舞着,心理就紧张,没办法短发就要经常剪,每剪一次心跳就要加速一回,人长大了嘛,当然最注重的还是形象,万一碰上个“二把刀”再黑再亮的头发也得成“雀巢”。

说到做到,我一定要把头发留起来,也算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当我把羊尾巴似的小辫子一扎,惊得好友大喊:“ohdear!”惟恐天下不乱,唉!可能平时太缺乏淑女气质了吧,不过主意已定,谁都别想改变。其实留长发是件极普通的事,普通的不值得一提,然而我随便一扎头发竟有如此大的震撼。生活中有许多如此平凡的事,似乎没有特殊的理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然而它却在人的唏嘘中变了味,不管别人说是什么味,只有自己亲自品尝才知道还是白开水的味道,正像我想留长发一样,等我留长了,也就和短发没什么两样了。

别在生活中掩饰真实的表情,何必让每件事都惊心动地呢?

篇2:诗与生活作文

我国诗歌文化,可追溯到西周。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从未间断,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先回到那个弥漫着细品纯朴民风的西周时代吧,因为那里有千年不衰的《诗经》。我们可以:在《诗经》的江河里采莲,田田莲叶间红裙飘飞,秋水盈盈;在《诗经》的河水边看芦苇,迎风招展;千年蒹葭散发着清香,寒露浓浓;在《诗经》的葱郁树林里,提着篮子于山间采荇,感受着如空气一样温暖而悄悄流动的美。

再来到魏晋时期,因为在那个混战时期,依然有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他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结庐在人境,尔无车马喧”的闲适与恬淡,还感慨着“念此怀悲凄,终小不能静”的壮志难酬。

梦回大唐,去领略诗歌在最鼎盛时期之辉煌,体会诗人之情感;拥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潇洒的李白,在人生失意之时大声呼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追求自由之心和蔑视权贵之意,让他挥墨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在黄金时期的诗,不仅有浪漫主义,还有现实主义。关心人民疾苦的“诗圣”杜甫,多次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忧国忧民之情;老年的杜甫,又在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无可奈何!

唐诗宋词,各领风骚。宋词分两派,婉约和豪放。“花间词人”柳三变,对着“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美景,无限感伤;婉约派“掌门人”易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将思妇闺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豪情壮志的苏东陂,发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呐喊;壮志未酬但一心想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辛弃疾,更是可悲可叹,一切设想那么美好,“可怜白发生”!

啊!诗歌,你就像那滚滚而东流,总是流不尽的江水;你就像巍巍而挺立,总是撼不动的高山。

我就愿意生活在那,充满诗歌氛围的时代;我就愿意陶醉在那,人人会吟诵诗歌的时代。如能与诗人开怀畅饮,对酒吟诗至酣处;如能与词人挥墨成诗,对天高歌至灵魂,我自认为,自己才是最惬意的幸福人。

让我去吧,在诗歌的时代里,我可以聆听他们的心声,我可以品味他们的情感,我可以与他们共赏美景。

篇3:吟诗,让诗与生活对接

一、诗歌吟诵,要联系生活情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要“吟”,不同于散文小说之类的读。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千杯未醉……嗬……”并努力将头“拗过去”的描写,便是吟诵了。古人吟诗类似于唱腔的。现在用普通话吟诵的时候,先要让诗感动自己,把感情蓄之于心海,吟时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心海之水倒出来。

二、诗歌吟诵,需把握诗的情调

《黄楼鹤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文简称《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字。之,到,去之意。今日与友一别,朋友去扬州,也许另作他乡游,诗人重逢会有时?欢欣之中有惋惜。《送》诗“使安西”,使,出使,受朝廷派遣远出阳关,身不由己,朋友去而不知何时还,自然忧郁难舍了。情调不同,自然吟诵方法有别。

三、诗歌吟诵,需体悟诗歌意境

意境再现之程度如何,决定了吟诵诗歌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学生对诗的理解质量。意境再现不等同于意境分析,更注重让学生进入诗境。对于学生,大可不必过分看中意境分析。意境再现,可由三条途径来实现。

一是就课文词句展开合理的联想。如《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句,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其中“黄鹤楼”,一个名词而已,尝试展开联想,则意味绵绵:朋友从黄鹤楼别去,别去之前定然与李白在此楼唱诗品酒,留恋于龟蛇二山之清秀,忘返于长江之滨的浩渺,陶醉于登楼把酒问天的诗情画意……真是不懂联想便不懂诗啊!

二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对接诗歌意境,在对接中体味。这一点是学生吟诵诗歌意境再现的桥梁。吟诵《送》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句,不妨让学生回忆小学毕业晚会不愿散去的情境、回忆亲人分别时的心境和眼泪、回忆好友离别相赠枫叶一片、留言一段的痴情……这些于诗歌意境有相通之处的回忆,有助于学生受到诗歌的感染。此曰“相似诱导”。读《黄》诗:今日游临黄鹤楼,黄鹤已去楼还在,却另有一番诗情在心头——长虹卧波,车流如织;汉正街上,灯红酒绿,廉价的牛仔裤,挂断街头。古之幽情,迥然不同。这对生活在长江之滨的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再谓之“对比诱导”。

“情境诱导”又是一法,即调动学生的文学积累。读诗时,联想读的小说、电视、电影情节、诗文等。如吟诵《黄》诗,再创“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讲了易水送别时高渐离击筑而歌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借“风”借“水”写悲壮;讲了黛玉葬花借花言情;讲了倘若春和景明,江山如此多娇,朋友将行建功业,会如此抑郁难舍吗?此句借“渭城”,借“柳”写离愁。朱自清《背影》中送别之情境,那父亲的桔子与反复叮嘱不也是如此情境吗?

三是联系学生作文内容,也不失为一良法。如学生作文《雨中》写父亲病重、乘车而去。小雨绵绵,车影远去,泪眼婆娑,久站雨中不知归路,又是一种入境方法。

篇4:诗与生活作文450字

春日去外踏青,青草如绿丝毯,诗是绿菌遍野的那一抹久违的绿意;夏日门前听雨,雨声淅淅沥沥,诗是千丝万缕的那一首动听的旋律;秋日去园看花,菊花争奇斗艳,诗是那一缕清香中无尽的潇洒诗意。生活处处都充满了诗意,生活就是一首快乐的.诗。

每当我想出去玩的时候,是它提醒了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当我读课外书囫囵吞枣时,是它提醒了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当我与朋友有约不想去时,是它提醒了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每当我浪费时间的时候,是它提醒了我“一寸光阴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在它的提醒下,我变了。变的不在淘气,不在读书囫囵吞枣,变的十分守信,不在违约,变的珍惜时间,不在浪费时间。

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天空的湛蓝,大海的壮丽,我们大好河山的美丽……所以我们要把这永下腐朽的“瑰宝”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们也要熟记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李白、杜甫、王安石、辛弃疾、苏轼、关汉卿……”是他们让诗变的雄伟、美丽、豪放、浪漫。

篇5:诗与生活

在我的眼中,明媚的春天,披一蓑烟雨,是诗意的生活。炎炎的夏日,看十里荷花,是诗意的生活。旷远的秋天,赏三秋桂子,是诗意的生活。

而我以为诗意的生活应该被知识充满。

寒假刚开始,我刚从一学期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就把目光移向了心旷神怡的地方——图书馆。在这里,很多学生安安静静的读书,认认真真的学习,他们用知识充实着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而我也不例外,我拿起了一本熟悉的书《朝花夕拾》,这,不是我在初中生活刚开始的时候,梅老师要求我们读的吗?我并没在意那么多便读了下去。一开始没什么,后来又想起梅老师另外推荐的书名,我便用百米冲刺的速度拿到我的座位上阅读起来,看来今天又得一整天都在这里了。

其实我不仅喜欢名著,还喜欢关于画画的书,如果在树上看到我喜欢的画,我会在本子上大致描绘下来,然后回家时,再拿纸重新画一遍。作为一个整日呆在图书馆的孩子,与其说书是无聊时的营养品,还不如说是丰富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只要你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时,就会发现时间很快过去。或是来一首轻音乐,一杯花茶,两本有趣的书,坐下来读书,你会发现你喜欢这个悠闲的生活,这样一天下来你不仅感到舒适,还收获了知识,是不是一石二鸟呀?

其实,这大概就是我平时的诗意生活了,在闲暇时蘸一笔墨,挥上一笔。调个颜色,画上一笔,或者来一场书的旅行,都是诗意的,现在你明白诗意是什么了吧?

篇6:诗与生活

可怎么才能不动经费的情况下“装修”房间呢?我在房间里踱着步。咦,若是自己动手做的呢?这样会不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想到这儿,我马上打电话叫来了表弟表妹。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三人马上行动起来,表弟是“风水师”,表妹则担任了“家具设计师”,而我这个“总设计”也不能闲着,马上忙左忙右了起来。一开始,我们的.计划并不顺利:表弟下楼转悠了好久,才大汗淋漓地上来。瞧他的样子,头发被汗水打得支棱了起来,一簇一簇的,仿佛一只小刺猬,手上和袖口上脏得如同把墨水泼在了上面,再看他手中,并没有带来什么奇珍异宝,只是几束野花和爬满虫子的杂草。而表妹那儿呢,也不能让我省心多少,只因要折一个小笔筒,让她难得涨红了脸,最后竟差点哭起来。见状,我也只得停下手中整理的工作,来帮他俩。我先吩咐表弟,要采一些大朵的花,颜色鲜艳些,但不一定要开得很盛,再捡那么一两束四叶草或长着红果子的小枝叶,最后在带上来之前,在池塘边洗净。接着我又跑到表妹那儿,帮她一起完成。我们的“工作”渐渐进入了佳境……

终于,经三人之手,一间崭新的房间完工了——桌上粉红的纸笔筒和五颜六色的收纳盒摆得整整齐齐,床头如旗子一般的卡包袋高高挂起,窗边各种各样的花草为房间添了几分生机……作为回报,我分给了他俩几包零食,并答应下次我也去他们家帮忙。

篇7:生活不止诗与远方

那时的我正上高中,耽于幻想,写了许多诗,交了许多笔友。我曾与笔友约好参加某个大型作文竞赛,争取在决赛现场见面,结果我们都成功进了决赛。不料我的笔友因腿部摔伤,放弃了决赛,我也没拿到一个好成绩。母亲打来电话,感叹一等奖都没拿到,语气失望。我将头埋得低低的,眼泪打湿了衣领。

高晓松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如今想来,那时的我也算是不苟且于现实生活,完成了一次对诗与远方的追寻,只是结果不尽如人意。那时,我心里装了太多远方,沉默寡言,给身边的人留下了孤僻的印象。

这世上可以放下生活直接去往远方的人,并非没有,三毛大概可以算作其一。然而,追寻到了真爱荷西,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三毛,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在沙漠里开起“中国饭店”,当起“素人渔夫”。毕竟,诗与远方是涤荡我们心灵的一泓清泉,而柴米油盐才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东西。

最近,国内著名的文艺网站豆瓣网拍了一部短片《我们的精神角落》。

片名中的“角落”二字,我深以为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是“我们的精神世界”,而只是一个“角落”。那个角落,是我们在这烦扰世界里的一块自留地,是日常生活的一剂调料。它不会让我们抛弃生活,直抵诗与远方,但却能让我们保持好奇心,将柴米油盐的生活经营得活色生香。

篇8:诗与生活

有天,在去上课的路上,我撞上了路牙,整个儿车斜着摔了下去。唉!这下惨了!我忍着痛楚,将车推到铺子前。老人先是搬了张凳子给我,再是递给我一杯柠檬茶,最后才开始修车。他缓慢地找来扳手,一点一点地将踏板卸了下来,又慢吞吞地去拿新的。眼看就要开课了,我看着他不慌不忙的样子,心急如焚:“老爷爷,您快点,我有急事!”老人笑眯眯地说:“哎,小朋友,别着急啊,我呀,一会儿就好了!”说罢,他依旧悠然。时间一点点流逝,老人还是不疾不徐,我却如坐针毡。见他迂缓,我忍不住嘟哝:“这爷爷动作也太慢了吧!真是让人难以接受。”待到他徐徐修好,我突然听见老人那沙哑而有力的声音:“年轻人,慢慢来。”

放学后,我去了老人租的小屋。透过窗户,屋内星星点点地摆着绿植,挂着字画。茶几上的沙壶,木桌上的纸砚,阳光轻轻落着,抚摸这诗一般的生活。或许,这就是“慢”之所在吧。

慢慢来,慢慢来,生活中的诗意亦是如此吧!好比那杯柠檬茶,猛饮一口,充溢在口中的会是苦涩,而浅尝慢抿,回旋在口中的便是丝丝香甜;慢慢来,正如那修车老人,他不是怠缓,也不是舒徐,而是对生活,诗一般的从容。

我推车前行,河畔翠柳低垂,虽已时值秋季,却不见枯枝寥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是妙趣自然的诗意;侧耳倾听,朗朗书声传来,虽稍显稚嫩,却无比坚定,“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这是莘莘学子的诗意。

放慢脚步,在空闲时候,品几口茶、翻几页书、赏几句诗……有时兴致来了,逛逛园子,风拨动花枝,“簌簌”似浅唱似低吟,灿若烟霞,是生活的诗意。

篇9:诗与远方作文

——题记

这是高晓松的一句话,后面其实还有:诗就是心灵的最深处。恰巧这诗与远方是我最爱的。背上双肩,拿个单反,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即是我的诗和远方。

我热爱远方,但我向往独行。因为龙应台说:“一个人走路,才是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倘若拉三两好友一同,一路上必然叽叽喳喳,在聊天中错过了美景。所以,就像人生的道路一样,没有从始至终的同行者,或遇见志趣相投的同游人走完一遭然后好聚好散,或是默然擦肩。

远方,或许是我永远到不了的地方。有过那么真切的希冀与幻想,但是不去践行似乎就会可望而不可即。一瞬间有点无言。感觉自己很有可能变成这样的空想家。所有对远方的日出与日落,晴朗与阴雨等等作出的假设都毫无意义。但愿时间最后能看到我的足迹。

心灵的最深处,也许更是永远到不了的地方。电影《燃情岁月》开头的旁白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遵照他的内心去活着,他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奇。我个人认为,成为传奇很难,成为疯子也很难。无处不在的丛林法则怎会让人随心所欲?滋味大多是无奈。记得曾经问过某君有关人生方面的问题,他说:“追随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初衷。”他抛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却留我一人苦苦思考了很久。自此让我明白在追求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到达心灵的最深处。抉择不是最难的吗?所以就遵从自己的内心好了,如此简单。身边很多朋友都如此睿智,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所庆幸的是我们的青春还有诗与远方,一切才刚开始。纵使生活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如果没有了它们,也就不再有悲伤、幸福、惆怅、快乐、感动的交织。每一种生活的味道都需要我们去一一品尝,唯一不变的可以是我们热爱生活的信仰。

且将诗酒趁年华。小时候的白日梦可以一点一点去实现了,青春的帆可以扬起来了……路就在脚下,要心无旁骛地望着前方。

篇10:诗与远方作文

毛主席曾这样称赞过中国的大好河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啊,想想中国可是一个文明古国,她曾辉煌,也曾没落。然而历经风雨,她仍能保持微笑,看着世间的风云变幻。中国,是一个多么可爱而又庄重的名字。她能在只剩一丝气息,众人等着这曾经无比辉煌的国家像古埃及,古罗马一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她凭着顽强的斗争力和意志力,重新以大国的姿态回到历史的舞台。她的崛起不知曾让多少人为之惊叹。

而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骄傲,从此中国人再也不用受到外国人轻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相信中国一定能重新站到世界的顶端。生活在繁荣强大的中国,我们以国为傲,然而身为祖国最有力的后备军,我们要让国家以我们为傲。忆往昔,中国在最脆弱之际,是无数的中国人我单薄的身躯扛起了复兴中华的使命。他们有的有迹可循,然而有的却连名字也鲜为人知。国让我们骄傲,不是指你一定要有多大的奉献,而是你内心深处对国家的敬仰。因为有了敬仰,你才能在做任何有损国家荣誉的事情时,三思而行。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用为了生命安全而愁苦。然而在世界的其他角落,还有多少人饱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既然我们有一个优越的环境,我们就必须好好把握。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世界将发生什么。很多人都畅想过几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那时的中国又是怎样的。这让我想起了梁启超的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几十年后的中国应由我们祖国的接班人来建设。因此,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活在当下。而要透过层层浓雾,看看诗与远方。没有人知道十几年后,我们到底怎么样,但那时的中国必将是更强大的。而我们必将生活在和睦之中,没有了猜忌,没有了尔虞我诈,有的只有相互的信任与微笑。

几十年后,我们或许是茫茫众生最普通的一员。或许有的人依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的科研,军事等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让国家真正的为我们骄傲。让我们从当下的思想中挣脱出来,认真思考思考我们内心深处的诗与远方。用我们共同的努力,让中国更上一层楼!

篇11:诗与远方作文

自然不息,创新求解传统文化。

诗词歌赋似一股清流。滋润现代人,也就是我们的心灵,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色彩斑斓。然而,有人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为“文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者成为无厘头的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人们有时怀疑有时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时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消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魏源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

重持自信,秉持一流文化的入心。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回复稳重。让中国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会有人文理念。

篇12:诗与远方作文

时代变更,年华更迭,处于新时代中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实现我们的远方的梦,无论是中国,还是令人充满期待的欧洲国度,我们大可以一览大江南北之景,感受大自然的巧工艺术,不枉时光的恩赐。

这就是所谓的“诗与远方”么?

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诗”代表美好,“远方”代表天涯。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但这解释是否太过片面单一?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社会,柴米油盐,车水马龙,避无可避。一个生活在市井中的人,牵扯着很多东西,会拥有家庭,会赡养父母,会成为千千万万人中为生计奔波的蝼蚁。然而,有些人把这称为“苟且”。这一言论难道是合理的吗?作为一个普通人就是苟且吗?难道只有流浪才是所谓的“远方”?然而这是错误的。芸芸众生中忙碌,是人生之常态,而那些追求功利,枉费时光,权利紧握的人,才是“苟且”。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做一个善良、勤奋、老实的人,是可敬的,而那些守在手机电脑前做“键盘侠”抨击别人,无度挥霍的人,却不知自己正困厄在所谓的“苟且”中,无法自拔。

我们要知道,“说走就走的旅行”要在一种自我充实,精神饱满的状态下实现,要在完成社会中最基本的任务之后,一种精神与生理的放松,是在安排好一切后,去感受天空与田野的魅力,让自己得到片刻的欢愉,然后又重新回归市井,继续朝九晚五的生活。大冰的书里有一句话,“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这是一件确确实实发生的案例,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活成我们理想的模样,真的有人在世界各国开连锁店,既有稳定的收入,又可在周游列国的同时,结交许多好友,在江南河畔开一家小店,让匆匆赶路的人休息片刻,喝酒谈笑唱歌,或一起过春晚,得以相互取暖。这样的人,少之又少,那我们既然做不到,为什么不能安分过日子,为什么宁愿浪费时间精力去在社交论坛上发表废话,也不愿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足够强大,让自己成为别人的依靠?

诗与田野,大海与远方,都是过眼云烟。我们不是古人,没有战乱与武侠,如今和平安宁的盛世,我们应当庆幸,可以安稳,可以诗意,旅游要去,但不能摒弃世俗,远方不能当饭吃。要时刻保持一颗赤诚初心,在任何时候,一个干净品行端正的人,无杂质污浊的人,才是真正的诗人,达到一种境界,才有资格大声和别人说:“我不苟且!”

篇13:诗与远方作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不只写出了作者想要登上高山的目地,也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远大的志向。虽然杜甫生在战争年代,但他依然能立下“一览众山小”的志向,真可谓有斗志雄心。杜甫有许多诗都是表达忧国忧民以及思乡之情,可以看出他对祖国、人民、亲人的情感,因此得到“诗圣”之称。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将进酒》。李白又称“诗仙”,写有许多关于酒的诗,可见李白对酒情有独钟,认为饮者就算和圣贤比都略胜一筹。李白的诗多为洒脱,表现出李白的豪爽性格,以及对人生的旷达态度,没有愧对“诗仙”的称号。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出自《长恨哥》,诗人表达了对唐玄宗的不负责任的反对,真实的写下了当时的社会情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诗魔”——白居易。白居易的诗多半浅显易懂,并写出了社会真实的内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写出了作者虽然辞官离京,却依然关心国家的情感,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之情。

篇14:诗与远方作文

“远方、远方……”我张开双唇极为迫切地呼喊着,每个音节都无不在诉说与颤抖。但没人回答——就像没有人真正提问过般。

然后我抬头,看着天边的云点点飘去,它们飘得很慢,好像在故意牵引我的思绪。我忽然回忆起小时候的个夜晚。

那天,倾盆大雨不期而至,电闪雷鸣的夜晚,树叶仿佛也在哭泣。伴随着教室里大大小小的哭声,雨滴猛烈地拍打着窗棂。个男孩抽搐着,低声嘟囔:“妈妈,妈妈……”那是颗怎样稚嫩、恐惧的心灵!当时,我们都还 只是弱小的孩童,年级的第天在学校里寄宿,竟恰巧碰上了停电。天上划过的闪电,震耳欲聋的雷声如噬人的恶魔,有哪个孩子的心不为之颤抖呢?黑暗中,我抹了抹已被泪水浸湿的双颊,隐约从微咪的眼睛里看到点点亮光。于是我迫切地睁开双眼——老师小心翼翼地将两支蜡烛放在前排的课桌上,拍拍手说:“有蜡烛照着,就不会害怕了。”

烛光在宽敞的教师中愈发微弱,但这无边的黑暗似又把渺茫的希望衬地更明亮了般。我们围绕着蜡烛,看温柔的烛光映过脸庞,吸着烛光金色的气息。同学们瞳孔里映出的光芒,好像被星星擦亮过,澄澈、透明、空灵,亦或是在跳动,跳动。犹如晨光,带着热量和情走到我的心灵深处。老师给我们读小诗,我们听老师读小诗。字字清新典雅、月白风清,宛若敲击心灵的铃音,将简单的小诗歌融到我们的心底。“我长大后也要写好多好多小诗,也要像老师样,用最温柔的声音读给怕黑的孩子们听。”我凝望着烛光,对自己说。

这也许是我年少时最初最纯真的梦想,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每每回忆起,便会唤醒无数心潮澎湃的感动。

我想,每首柔软的`诗都是远方,对我而言,诗,便是梦的魂。而梦,则是诗的千古绝唱。

我想,每颗未知的心都是远方。如果还 有梦想,人的青春和心灵就不会停止轻狂。

上一篇:立定跳远校运会广播稿下一篇:初创公司财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