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2024-04-26

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精选12篇)

篇1: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一直都非常关注开心麻花的电影,几乎是每部必看,像之前的《夏洛特烦恼》、《驴得水》、《一念天堂》、《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以及《李茶的姑妈》等。这里面最喜欢的是夏洛特,最让我个人感觉失望的是李茶的姑妈,那么说说这次的《半个喜剧》吧,电影整体上还不错,看到中间的时候最吸引我往下看的是孙同面对妈妈的期望,朋友威胁式的友情绑架以及女友耿直的性格,最后该以怎样一种方式来收场,所以我就开始期待了,编剧会以怎么样的一种方式来让这个矛盾爆发到终极然后又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既能符合影片逻辑又能为观众所欣然接受,显然最后的结局只能说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

史可扬先生在《影视美学》一书中评价先锋派电影运动的意义时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只有好的叙事才能吸引观众……”诚然,这部电影单从故事层面看人物形象是比较鲜明的,但也正是因为人物形象的鲜明使得故事情节从某一方面来说显得很弱很散,这个故事不能算是一个好故事,充其量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中国式当今社会现实的缩影,性格耿直不会讨好上司也不会说谎来左右逢源世故圆滑的莫默,因为能帮自己解决工作和户口问题就无限忍让的农村少年孙同,从剧情中可以得知,他考了三次才拼了命的考到北京来,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大都市,更有家境优渥不用怎么努力只要有一个好父亲就可以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公子哥儿郑多多,这三个人正是当下社会人群的缩影,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又因为有任素汐等演员的塑造,可以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成功的,但是明显的给人一种人物鲜明有余社会价值观照不够的感觉,人物形象更没能很好的为影片的价值性而服务,反而跟着一些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将故事讲的有些散乱,没有做到人物形象为故事服务为剧情服务为戏剧冲突服务……

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部片子的结局竟然因为几张新郎的丑照而将最后所有的人物和冲突硬拧在一起,这明显不符合逻辑和常理啊,就凭着郑多多这么风流浪荡,新娘眼睛是瞎了吗,全然没有察觉?男主最后的矛盾爆发方式更是给人处理非常随意的感觉,所有的都忍了,就因为新娘的一问就爆发了?导演这个点切的不算精明,虽然前面故意铺垫了很多矛盾点,看起来好像是到了这个爆发的点,但其实这个点转的非常生硬,就感觉好像到了故事的结局了,该爆发收尾了一样,就导致最后的矛盾冲突就在男主的“我把拿你的都还给你……我想做个人”以及新娘的一句:“这婚我不结了”匆匆结束。

其实这不是半个喜剧,是一出真正的闹剧。说是反映了社会现实吧,但是又没观众留下太多的思考,说是讲了一个好故事吧,但故事主线又在男男女女的纠葛中被冲散了,你也不知道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所以归结起来就是这是一部喜剧,现在的电影只要能让观众开心就好了,又有多少会去管社会价值,美学观照,立意深刻呢?

篇2: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这是抖音上流行度比较广的一个视频,画面唯美,情感丰富,对爱胆怯,视频讲述的感情观成了很多人的写照。有些人爱不起,有些人恰恰不敢爱。经过岁月车轮一圈又一圈的碾压,沉淀了生活的阅历,但是骨子里怂的气质丝毫没有改变,好像又浓烈了一些,面对唾手可得的竟然拱手相让,最后扼腕痛惜。

可能这些人觉得,这次机会错过了,还会有下次机会,但愿这是一种可能吧。倘若,没有这种可能呢?机会就这么一次,如果不去表白就会错失良缘,那么,该怎么做呢?我想他们会迈出勇敢的一步,用实际行动把握这次机会,至少在孙同身上看到了。

上周末,看了《半个喜剧》的点映,可谓笑中带泪,泪中有共鸣。三个年青人因为一场误会纽结在一起,让这三个成熟的、具体的、独立的成年人在闹剧中学会了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对他们来说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成长。

孙同,来自小地方的年青人,寄托了家庭的全部希望能够在北京出人头地。为了这一个目标,孙同不惜复读三年也要来北京上学,毕业后就要走进职场,这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如果工作一般,那么这个家庭目标实现起来太难了。不过,很幸运,他的同学郑多多不仅帮他安排了工作,北京户口也解决了,而且不需要租房直接和郑多多住在一起。郑多多,一个生在天上的孩子,办点种小事还不是易如反掌,给老爸说一声不都解决了。

这对刚走出校门的年青人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帮助,中间不知省了多少事,这一切好像是对孙同多年来努力的一种回报。看似幸运轻松的人生,但是另一面也有人生的无奈。毕竟,需要得到,就要付出。孙同付出了自己的人生幸福和自由尊严。

正因为如此,孙同不得处处维护、忍让郑多多,就连郑多多的婚恋他不得不参与其中。郑多多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终于要结婚了,可是因为一点矛盾,两人不说话了,就连试婚纱这样的事情都得孙同在中间传话,作为一个旁观者,不觉得孙同和他们关系多铁,看起来反而很累。但是又能怎样呢?如果孙同全身退出,不管这些事情,那么他的工作和户口就没有了,不知不觉的成了一种交换。

孙同,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也有自己的梦想和生活,但是为了家庭的希望,有不想让单身母亲伤心,他只能负重前行。白天,在郑多多父亲的公司上班,晚上背着自己的琴去酒吧驻唱,接下来就是努力挣钱买套房子,这样成为北京人的愿望就达成了。貌似孙同的生活就此定格,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大家都在这样努力的生活。

如果,没有电影开始的那一幕,这种平衡就不会打破。随着莫默的出现,他们三个人的故事开始轮番上场。莫默,一个大龄单身女青年,经常在脱单的边缘来回试探。这一次,作为郑多多的相亲对象同时也是郑多多的中学女神,再次走上了相亲的场合,只不过这个场合就在郑多多的家里。当她敲开郑多多的房门时,郑多多还在和一个漂亮的女郎睡觉。

开场就这样的画面,任谁都想,这就是凉凉的节奏吧。不,我们太忽视渣男的能力了,就这样的场面,仍然可以转危为安,三下五除二都推到了孙同的身上了,还大呼莫默错怪他了。声嘶力竭得说到,自己住的是另一个屋,这女孩子就是孙同的女朋友。就这样,一场即将垮掉的场面被郑多多的“足智多谋”给成功挽救。

撒一个谎,要用一百个谎来圆。自此,孙同开始编撰各个谎言来为郑多多处理复杂的场面。虽然各个场景交织在一起,笑料百出,但是看了心里是另一番滋味。为了所谓的新生活,孙同不得不在郑多多的未婚妻和中学女神之间斡旋。

直到有一次,在厨房里,孙同松开了捂着莫默嘴的手,说出了实情,郑多多其实有女朋友,他们在下个月就要结婚了。在得知自己被骗了,莫默在屋里发疯一般,又是砸东西又是大哭。孙同在一旁手无足措。又是这个时候,孙同开始关注这个哭得伤心欲绝的莫默了。

尤其在被莫默的相亲对象打了之后,这种感觉更加确定无疑了。嗯嗯,是的,孙同喜欢莫默了,很确定的那种。

你能想象到吗?一个只顾着上学和为生活打拼的男孩子,第一次确定喜欢了一个女孩,并且当着她的面勇敢地说出来了。这一刻,孙同获得了幸福,我们也送出了祝福。

但是,郑多多反对这们亲事。他的理由是虽然自己要结婚了,和莫默没有关系了,但是你俩在一起成天在我眼前晃,你想过我的感受吗?荒.唐吗?可笑吗?确实是啊,两件独立的事情却被说成孙同犯了多大的过错,搁在以前是不是还要浸猪笼?

事情虽然独立,可是人不独立。要知道,孙同的工作和户口都是郑多多解决的,如果得罪他了,自己将会一无所有,更何况,老妈已经把家里的房子给卖了,凑首付在北京买房子。

一边是自己确定的一生挚爱,另一边则是包含了复杂元素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到底怎么选?孙同无力作答,在生活的边缘即将奔溃。

莫默的内心也是愁肠百转,一个大龄剩女、相亲积极分子、被中学校友欺骗,如今好不容易找到归宿,却是这般模样,前路如何走?放在我们面前,也不知如何作答。莫默唯有相信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让孙同相信自己的内心。

怂,之所以称之为怂,就是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同时手脚并用地奋力反抗,隔离内心顺着大潮而动。孙同就是这样,他心里明白新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更在意的是和莫默相守一生,但是反应到生活中,到底该不该认怂呢?

这一次,孙同又勇敢了。从他勇敢表白,到他勇敢直面内心,再到勇敢做出选择跟随内心,在爱情力量的在作用下,他逐步走出来了,堂堂正正的做一次具体的独立的人。

在郑多多的婚礼上,讲出了事情的全部,和郑多多扭打在一起,同时也在挥别过往的生活。一拳挥下去,砸碎了过忘,也打开了新的生活。这一刻,孙同彻底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到底要干吗。勇敢地去面对生活,才能换取独立地人生。

不怂,是对生活最起码地尊重。

不怂,是面对自己内心依然坦坦荡荡。

篇3:试论中国喜剧电影的嬗变及未来

关键词:喜剧精神;小人物;人文关怀

一、引言

电影的喜剧性可以说与电影的诞生与生俱来的,是电影最原始的特质。按照克拉考尔的说法,电影在本质上是喜剧性的。最早的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摄制的《水浇园丁》被称为喜剧胚胎,建构了喜剧电影的原型模式。1913年拍摄的《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作为中国最早的两部故事短片,把喜剧性引入了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每个时期喜剧电影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跌宕起伏,褒贬不一。

二、中国各阶段喜剧电影的创作特点

电影通常被认为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喜剧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深受喜剧文化魅力的熏陶,陶冶情操,喜剧人生。

(一)20年代到40年代末创作回顾

1922年由张石川指导的《劳工之爱情》,作为中国喜剧电影的奠基之作,是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水果摊贩想法设法赢得爱情的滑稽故事。它体现了郑正秋一贯的“改良”和“教化”思想,在镜头运用和时空转换上较一般的滑稽短片也有一些进步。

20年代的喜剧电影创作大多停留在打闹层次上。洪深的喜剧电影创作被称为“高级喜剧”,给当时的喜剧电影创作带来了难得的深度和广度。

3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电影批评和理论探究最为活跃的时期,对电影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喜剧电影的创作。这一时期主要的几部喜剧作品有《酒色财气》、《航空救国》和《王老先生》。悲喜剧影片《十字街头》、《马路天使》都是别具风格的,发噱处使人笑破肚皮,哀痛处使人哭出眼泪。

1947年,由桑弧编剧、黄佐临导演的《假凤虚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喜剧电影,深刻的揭露了人性恶的一面——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自私自利。《假凤虚凰》大大提升了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水平。

(二)“十七年”中国喜剧电影范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到来。时代的巨变,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道路。1949年到1966年文革前,共17年,简称“十七年”。

王家乙导演的《五朵金花》、鲁韧导演的《今天我休息》两部歌颂性喜剧电影,则是新中国电影范式构成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两部电影分别在乡村和城市两个领域展示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喜剧的主要因素主要来自于善意的误会。《大李、小李和老李》是谢晋拍摄的唯一一部喜剧片。这部喜剧冲突的基础是新生活的美妙,是任务思想性格的人。谢晋导演用笑的形式对伟大的新生活作了热情的肯定,同时用欢快的镜头颂扬了具有美好高尚品格的人。

(三)新时期(1978-1999)中国喜剧电影新浪潮

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大大促进了文艺界的解放。1979年,王好为导演的《瞧这一家子》作为一部轻喜剧,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影片情节的推动发展与喜剧效果的营造完全靠巧合和误会。

中国喜剧电影开始进行一种新的探索,即一开始就与社会问题的深思穷究相联系,注重索解可笑、荒诞的人世根源,和人生情感反常的原因。如荒诞喜剧《黑炮事件》、《阿Q正传》、《错位》等。

1997年冯小刚导演推出了中国大陆第一部以贺岁片名分“上市”的《甲方乙方》,在电影市场一炮打响,取得了全国票房3000万元的成绩。之后引发创作贺岁片的热潮,1998年《不见不散》,1999年《没完没了》等,开创了“冯氏喜剧”的消费品牌。

(四)新世纪(2000-至今)中国喜剧电影遇尴尬

新世纪初,冯氏喜剧依然作为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王牌,呈现为温情机智、幽默谐趣的轻喜剧风格;有浓郁的京味文化;热门话题的大众化。然而,2006年,宁浩导演的小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成为一匹黑马,轰动了低迷的影坛,观众喜爱这部影片,不仅来自于那些频繁的笑点和精彩的桥段,更在于影片在平民立场上发出的不平呐喊。

中国喜剧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直到2012年底徐铮导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横空出世,似乎我们又看到了中国喜剧电影的新的春天。《泰囧》对今后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结语:展望中国喜剧电影的未来走向

任何经典都是不能复制的,创新和创意依然是电影創作人员需要把握的,喜剧电影不应该是烂俗的喧嚣,而是真正具有喜剧精神的有意义的有灵魂的创作。观众是检验电影的标尺,任何影片都要依靠观众自愿付出时间、经济、精力与情感参与,才能真正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卖座的影片都是相似的,卖座的影片各有各的不同。笔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期待着中国喜剧电影的春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李亦中.电影四面八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钟大丰 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魏征 仲丽丽等.中国喜剧电影的8个印记[J].《电影》2011年02期.

[5]吕晓志.中美情境喜剧喜剧性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6]王志敏 陈晓云.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2007.

篇4: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驴得水》也是一部喜剧,很荒诞,开心麻花则是近年来内地的喜剧出品担当,好几部话剧改编的喜剧都不错。这部也不例外,想摆脱单身的大龄剩女莫默、在婚前放荡的撩妹高手郑多多,从没谈过恋爱的单纯处男孙同,出轨、隐瞒、误会、巧合引爆一出闹剧,前半段笑点还挺密集的。

刚睡完妹子还裸着身体躺床上,约了中学表白对象提前到家,这都能给瞒下来,后面各种撩妹能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撒谎撒的脸不红心不跳坦荡荡扯高气扬的也是没谁了。作为兄弟跑上跑下帮忙圆谎,可以拿最佳室友了,最后大差点让观众高呼你们俩兄弟在一起算了。开心麻花的常远的短暂亮相,打板戏也贡献了一大笑点。还有正总姓付、副总姓郑,公司的经理、会装的妈妈、医院看热闹的病人,等等都足以笑翻。

搞笑过后是戳心,戳的是现实的人爱情的心,孙同从没谈过恋爱,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大学喜欢的高鹭跟兄弟在一起,更可悲的是明知道兄弟出轨还要帮忙打掩护,没办法人在屋檐下又是好兄弟,还靠着他才有工作指望他落下户口。闹了一出好不容易谈了对象,又被兄弟逼分手。北漂一族的难,在于工作在于户口在于没有丰厚的家底,好像所有的妈妈都是一切为了你好,所以也跟着逼他分手,装病撒泼进医院。

而她莫默好像是现实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一面明镜,直来直往,连对行长都是快口直言,受不了世俗虚伪的一切,所以她才成为孙同心中最后坚守自我照亮人生的光线,尽管也曾迫于境况屈膝后退,终究还是突破自己做出艰难但对大家都好的决定。

这不止有一半喜剧一半爱情,还有穿插其中好听的歌曲,弹唱《如果我不是我》引人落泪,音乐节的《你要跳舞吗》让人都想跟着跳动起来,还有一首英文歌以及另外一首啥的忘记了都很好听。

篇5: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半个喜剧观后评价

很多人不知道,早在《驴得水》话剧面世4年前,中戏研究生刚毕业的周申和刘露就创作了另一部话剧《如果·我不是我》。《半个喜剧》正是改编自这部话剧。

当时的《如果·我不是我》展现了初入社会的80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也是周申和刘露心境的真实写照。

时隔11年,此番的电影版在人物和主题上与话剧版有了本质的不同:理想的部分被弱化,由爱情、友情、亲情引发的“底线”话题被凸显,同样对应了两位导演现下的关注点。

虽然片名已改为《半个喜剧》,《如果我不是我》仍然以另一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影片的主题曲。

这首歌是话剧版的原创歌曲之一,由音乐总监樊冲和周申共同创作。孙同的角色身上有不少樊冲的影子。樊冲还在电影中客串了彩蛋中的录音师。

半个喜剧观后感悟

任素汐领衔主演的新片《半个喜剧》今天全国公映。电影前晚在京首映,不仅看哭沈腾还感动了同一档期上片的冯小刚。采访中任素汐透露整部戏能感动观众,是因为参与的演员提早一年开始剧本围读。

作为开心麻花首战贺岁档的电影,亦是高分喜剧《驴得水》原班人马打造的爱情喜剧,《半个喜剧》的北京首映礼可谓欢乐满场。身为影片女主角,又是主演里名气最大,任素汐此次表演一如既往的好。

特地来观影的冯小刚夸奖她是“有能力撑起一部影片质感的优秀演员。”哭红双眼的沈腾则激动表示:“这电影让我又哭又笑,要为能演这样的作品继续努力了。”对于外界好评,任素汐认为是集体创作的力量,像片中笑点的设计,就源自“驴得水”原班人马历时三年的精心打磨。

她同时透露,《半个喜剧》和其他电影围读剧本方式不同的是,所有演员提前一年到位排练剧本。“演员在排练中揣摩人物和情节,保证每一场戏都是演员生活在角色和情境当中自然而然的反应。”她还举例,酒吧里莫默的经典台词——“我不是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样,我就想撞撞看”则是在微醺之时的即兴创作。

半个喜剧观后心得

开心麻花首战贺岁档,同时也迎来了高分喜剧《驴得水》原班人马的回归。在编剧导演周申、刘露的带领下,《半个喜剧》主创团队历时三年,只为打磨最贴近生活、最让观众走心的笑点。而与《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等过往作品不一样的是,《半个喜剧》首次卸下开心麻花电影“What if”的强设定架空情境,主人公不能“穿越回到过去重来”、不会“男女互换身体”、不存在“一个月花光十亿”的白日梦,反而踏踏实实落地于当下时空,讲述北漂“社畜”人群的真实爱情、真实生活,呈现让观众触手可及的质感。

在保有开心麻花一贯喜剧品质的同时,《半个喜剧》也延袭了《驴得水》团队对喜剧创作的思辨:不用段子、不用肢体、拒绝做作表演。而《半个喜剧》的喜剧风格也与《驴得水》类似,巧用人物的错位情境制造效果,反而让观众更加具有沉浸感。有观众在观影后,也对《半个喜剧》这个有着开放式特征的片名回味无穷:“一半的喜剧,然后另一半留给观众生活的思考,没那么放飞自我,也没那么沉重。至于喜剧的呈现方式,则是妙用巧合,借用错位与反差,将喜剧与现实生活进行了巧妙的嫁接。”

影片也几乎一脉相承了《驴得水》的主题,讲述人与自我、与世界的相处之道,以及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底线与坚守。正如麻花兄弟特供宣传曲《疯船长》所唱:“人们说前方有风暴,在海的深处咆哮,灯塔在雨中飘摇,他没有回头。”电影中的角色,每个人都是嬉笑怒骂的“疯船长”;生活中的观众,也都是掌舵自己人生小船的“疯船长”,在勇敢前进。

半个喜剧观后评论

耿直刚毅,坚持底线的女主角莫默是导演根据任素汐的个性量身定制的,这点主创团队从不否认,“我们的创作方法就是要贴着演员的身定角色。”任素汐说。

演完后,任素汐也曾心里打鼓,怕莫默太硬太狠,太不柔弱,又太不合时宜,但幸好有导演的支持。一番路演下来,莫默反而因为耿直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当然,也有观众质疑,莫默这一角色缺少层次,从始至终似乎都没有缺点,没有变化。对此,任素汐很坦然:“我们知道人物要从A点到B点是有变化的,这样人物才有弧光才好看。但是能完成孙同这一个角色的转变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莫默、多多和妈妈这三个角色都在辅助孙同的成长,我觉得当绿叶就当好,没有问题。”

篇6: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孙同妈妈也是这样,她的戏份并不多,但却是整个电影里最让我难过的人物。我看到了我妈的影子,看到了许多人的妈妈的影子。

首先,我对单亲家庭没有任何偏见,我自己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以我自身的经历,单亲家庭的妈妈会更容易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就是孩子的占比成为了百分之百,孩子很容易成为母亲的全部精神寄托,连本来属于配偶的那部分也被孩子占据。

我从小听我妈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要争气。你是我全部的希望。

说实话,我知道她很爱我,但是她越爱我,我越想逃离。

我丝毫都不怀疑她一切都是为了我,可有时我希望她能够多替自己着想一点,我希望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伴侣,希望她只把我当作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样毫无自我的付出,会让我有种窒息感,即便是以爱的名义。

孙同的妈妈卖了老家的房子,儿子问:你住哪儿?她说我住哪儿都行,实在不行回你姥爷哪里凑合一下。只为了儿子不用再寄人篱下,只为了儿子能成为有房的北京人。这是多少中国妈妈的真实写照。我想哭,想为孙同妈妈哭,更想为孙同哭。

她对孩子的付出和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她不知道,这给了孩子多少压力。他不敢跟朋友翻脸,不敢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因为他背负了沉重的内疚,这让他不敢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我妈都为了我付出所有了,我如果做自己,就是对不起我妈。是我的任性害了我妈。

孙同是个怎样的孩子。电影里关于背景提了两点:复读了三年,你找我爸干啥。

我自己也复读过一年,如果说高三的压力是很大的,那复读就是高三压力的平方,而他过了三年这样的日子,其中的隐忍和压抑可想而知。复读三年,说明他并不是天生的学霸体质。起码同样的成绩,他需要付出的比别人多。复读的日子里,比孙同更煎熬的是他的母亲,我甚至能想象中第一次落榜她受到的打击,和三次后终于考进北京的扬眉吐气。

一个资质平平的孩子,因为承载了母亲过高的期望,可能从小就已经学会了妥协。

你找我爸干啥,这是关于郑同父亲的唯一一处提及。但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甚至不愿意向自己的亲生父亲求助。可这样一个高自尊的孩子,却愿意和郑多多维系着不平等的友谊关系。

真正平等的友谊是什么,是我留意到你嘴巴太干,递给你一瓶没开封过的水,而不是一瓶自己喝剩下的水。我甚至怀疑多多对友谊有什么误解,如果是同样家庭背景的朋友,他会这样吗?也许他和孙同之间有真诚的友谊,但因为两个并不对等的关系,所以并不纯粹。他享受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享受着控制别人的快感。这样的人,在任何一种亲密关系中都会强势,不管是要求自己的女朋友不去健身房只因为男教练,还是越界朋友的个人感情选择。他的确给孙同提供了帮助,但这帮助却是有条件的,和孙同妈妈一样,都是“你得听我的”。真正的友谊里,不应该有以帮助为条件的要挟。

这样的关系是不是似曾相识,孙同妈妈在他儿子不顺从自己想法时,不是同样以装病威胁?

孙同从小和妈妈相处的模式也是这样,所以他对同样的模式的道德绑架,也不敢说不。更何况还有自身利益相关,尤其是搭上了母亲卖了房子的两个人的利益。如果他得罪了多多,等于就是置母亲的付出于不顾,他可以不顾自己,但不敢不顾母亲。

多多不是坏人,他甚至比很多官二代都要善良些。名叫多多,从出生就拥有的比别人多,对外界的要求也比别人多。他只是在优越的条件中没有学会尊重他人,因为他从小见多了像孙同的上级那样对他点头哈腰的人,所以他习惯了忽略别人的感受。他有个威严的父亲,应该也习惯了一直听他的。滥情和油嘴滑舌,也许是他表达叛逆的方式。

扪心自问,如果我的孩子有这样的朋友,我从小给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敢不敢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对这样的关系说不?

我不敢说,但我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像孙同妈妈一样,到了孩子成年后,还是对一切插手。

她要给孙同的领导送礼,这事儿我妈也干过。非要我带点土特产给同事搞好关系。感觉又回到了我读书时代,她非要去给老师送礼以换来更多的照顾。不管你是读书还是工作,不管你是十三还是三十,你在她的眼里永远无法生活自理,永远都需要她出来帮你打点。

她讨好孙同,给他送礼,讨好孙同的领导,在婚礼上与他们拉近关系。这些妈妈们可能无法想象,做孩子的看到妈妈去讨好别人,心理是最难受的。而且会觉得,我妈这样低声下气都是为了我,这种感觉,有压抑,有屈辱。

莫默和孙同的搭配非常契合,我理解的是他俩身上有相似之处,那就是纯粹。尽管她和他成长的环境不同,但孕育出来的特质都是相似。莫默是良好的条件允许她不妥协,她有海归学历,有优越的背景,能让她代价较小的说不;而孙同,从小隐忍过来,一路妥协下来,仍然保有善良纯粹的本心,能让他在看到多多最初骗她时而着急,能让他明知道高璐是别人的新娘也要保护她不受伤害,能让他在婚礼上宁愿跟多多决裂也要说出真话。

且不说中产的莫默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与“小地方”来的孙同真正有机会相爱,起码和她在一起,孙同可以回归到听从自己想法的初心,和莫默一起与这个这样的世界对抗。导演安排这样一个莫默,是对孙同们的安慰,也是对孙同们的唤醒。否则,他可能会娶一个和母亲类似的人,前半辈子被母亲抱怨不争气,后半辈子被妻子抱怨不给力。

电影中的孙同觉醒了,他有勇气挣脱了来自亲情和友情的束缚,而现实中的孙同们呢,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希望现在的母亲们的教育,会让懦弱的孙同们越来越少。我们不能说确是的父亲与母亲的强势毫无关系,但至少在我们做母亲的道路上,要常常自省。不管是养儿子还是女儿也一样,如果是女儿,真的被渣男暂时蒙蔽了双眼,也要有勇气像高璐一样及时止损,有勇气在婚礼上说不。可惜现在太多对女儿的教育,都是“单纯”式的教育。从小好好读书,不早恋不能多交男朋友。根本不允许她有多次恋爱的经历,也不具备鉴别渣男的经验,却要求她白头到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傻白甜出现的越多,越说明这个社会对女孩的教育出了问题。

为人母亲,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篇7: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分类及特点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人物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愚蠢的、滑稽的’行为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美好的理性予以肯定。” “喜剧用笑声来超越社会的矛盾,喜剧以笑声来表达人类的自由与自信”。[1]喜剧电影的本质是超越等级,权威等各种禁忌,通过各种手法来蔑视和嘲弄这些权威体系和意识形态。源于此,国产喜剧电影形成了其讥讽时事,强调平民意识的传统,在意识形态领域挑衅权威禁忌,在叙事上张扬人物个性,讽刺各种社会不公,在影像风格上追求抵抗、边缘化等特征,以期在整体上达到最终的消解。

根据业内的约定俗成,把2006年以来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喜剧电影统称为小成本喜剧电影。近年来,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异常流行,部分原因在于观众对此类喜剧影片的一贯喜好。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除继承了国产喜剧电影的种种传统外,更强调喜剧的消解性,无论在电影语言、叙事技巧、情节设置、人物造型,还是意识形态、文化内涵、影像风格上都进行了解构。以滑稽戏仿、肆意恶搞为主要手段来制造喜剧效果。

当下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总体上其创作出现这样几种思路:

其一为黑色喜剧电影。这类影片以《疯狂的石头》为起点,代表作有《人在囧途》、《高兴》、《我叫刘跃进》、《血战到底》、《斗牛》、《走着瞧》等,这类影片借鉴黑帮片和黑色喜剧的种种传统,倚重快节奏、交错叙事、多时空蒙太奇,视听语言创新及情节的严谨等。

其二为轻喜剧电影。风格温情时尚,大多发生在都市,表现白领职场生活,多为爱情题材。如《桃花运》、《第601个电话》、《完美爱情》、《恋爱前规则》、《完美新娘》等。这类影片面对日常生活格局,将新的活跃的都市男女的社会生活形态用喜剧的形式展现出来,对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开掘出喜剧特色。

其三为古装喜剧。将喜剧时空设置在古代,充斥其中的依然是恶搞和戏仿,情节设置更加民间狂欢,消解时空,叙事和审美退居其次,只为追求纯粹的喜剧效果。如《天下第二》、《十全九美》、《大内密探零零九》、《三枪拍案惊奇》、《皇家刺青》等。

其四为荒诞喜剧。此类影片表演夸张、风格恶搞、娱乐性强,如《夜店》、《疯狂的赛车》、《隋朝来客》、《倔强的萝卜》等,其影视语言倚重演员表演、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夸张表现,更加视觉化。

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中所占比重最大,视听语言创新最突出的要算是黑色喜剧,此类喜剧可以归入大成本喜剧的范畴,应该说是最能体现小成本喜剧特点的创作方式。此类喜剧突出描写的是人所处的世界的不合理性以及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不协调状态,在看似很搞笑的背后隐含着令人深思的、沉重的思想情感。黑色喜剧兼有黑帮片和黑色喜剧的特质,在创作过程中沿袭黑色幽默的特点,游戏人生、予深刻于荒诞,把冷酷的现实以调侃的艺术手段加以夸张,加以本土的戏仿、拼贴、恶搞等方式,结合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快节奏剪辑,创造出游戏化的影像风格。叙事上表现出批判现实、同情弱者的特质,结合强盗片、犯罪片、黑帮片、喜剧片等各种类型电影的影像风格,以一种杂糅的姿态消解传统价值,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颠覆崇高的底层叙事风格。它用无逻辑的非理性的情景创造出一个可恶、可憎、可怕和可笑的世界,一个病态社会的丑恶现象以喜剧的形式得以展现。有效地保存了幽默表层下蕴藏的批判力量,实现了对当下社会生活和文化症候的积极介入。这种底层叙事在喜剧人物塑造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小成本喜剧电影中的人物不再是高贵、英雄式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些社会边缘人物,他们以一种看似离经叛道的方式演绎着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通过草根阶级人物的塑造,宣泄释放一种普世的悲壮和信仰的高贵,带给人的其实是阳光和希望。

第六代导演管虎的《斗牛》,以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调还原和复活了残酷战争环境中边缘人物的人性,是写实与荒诞的完美融合,具有强烈的文化反思性。主人公牛二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整部剧以他的的视角看待抗日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在这里没有对正统历史权威的解读,更多的是被正统历史所遮蔽和掩埋的细枝末节。而恰恰是对普通人身上的这种人性百态最直观、最全面、最真实的显露解构了神圣,消解了崇高,重塑了一种被权威正统所遗忘、排斥的非主流历史真实。影片从始至终浸染着浓浓的苍凉和沉重的悲怆基调,塑造的并非英雄式的人物,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牛二这个边缘人物身上寄托着创作者的人生理想,表现人生的丰富与美好。

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文化特质:一是平面化,取消深度,拒绝深度思考,以语言的无限流动营造喜剧感;二是戏仿性,无论是影像风格或造型、角色名称、语言等都有明显的戏仿痕迹,对当下的流行文化和新闻事件,甚或历史典故挪用移植构成了强烈的荒诞性。三是狂欢性,穿越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符号信手拈来,构成强烈的喜剧感。在文化与道德底线之上的狂欢,本质上表达了一种颠覆或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一种解构。四是消解性,小成本喜剧电影试图消解一切,调和一切,具有强烈的怀疑叛逆精神,指向价值虚无。

最后,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喜剧的目标受众是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受众,喜剧电影的青年文化性大为增强。青年人处于人生中向成熟过渡又极度渴望表达自我又无法在现有体制和社会结构中找到理性途径的阶段,他们缺乏成人世界话语权和主导权,只能在公共空间利用消解和躲避权力的方式来推翻意识形态给他们建构的主体,并从这种反叛中获得快感。另外小成本喜剧电影的创作主体往往是青年导演,他们的电影关注边缘化人群,反而对现实、主流政治采取一种疏离的态度,所以这类作品有时也会浸透着浓郁的知识分子意识。

但是,也应当看到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过分依赖演员表演、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而在题材、剧情、叙事方面鲜有发挥;在消解权威的同时,并没有新的价值理念和生存哲学,只顾消解,严重的虚无主义创作倾向丢掉了中国喜剧电影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及小人物的草根性和反叛精神;山寨电影成风,视听语言过分杂糅,破碎而凌乱,媚俗和迎合大众趣味成了小成本喜剧电影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文化,山寨电影本身有存在价值,但当它们大量出现,所谓的革命性就已经荡然无存……当观众厌倦了劣质的笑料、诡异的方言、夸张的表情、荒诞的故事,我们的喜剧片最终将遭到遗弃和背叛。” [2]目前,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迎合了当前主流青年观众的文化需求,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只有关注社会现实,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人物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愚蠢的、滑稽的行为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美好的理性予以肯定的创作方式才是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实现突破的有效途径。

注释

1.郝建 《影视类型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页

篇8:《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影评

同为话剧改编作品,《驴得水》比《半个喜剧》的原作显然要更适合改编成大电影,那种黑色、荒诞,以及直指整个教育和官僚体制的嬉笑怒骂,让影片超脱出了现实。大家就像看一个事不关己的传奇故事一样,天然的就置于舞台之下,不会因为情节或台词的夸张,不符合自己的思维习惯而感到不适。

《半个喜剧》反过来了,它太接近现实环境,以至于夸张了就失真了。当讽刺的对象变成了当下喜欢玩弄感情的北京土著富二代,看似有个音乐梦,其实是为了工作、房子忍辱偷生给同学当狗腿子的北漂,还有被骗炮之后和北漂擦出火花的北京大妞。 演员们用夸张的表演不断向观众暗示,看!我们的故事多狗血,多离奇。可是显然,这并不狗血,也不算离奇。现实中的人远远比电影更夸张,更狗血,但是他就不会那么夸张,比如说现实中的孙同也不会表现得那么低微,他可以为五斗米折腰,却不会让旁人看穿这一切,尊严没了,要房子又有什么用。

所以说,电影拍不并不太差,该笑的地方也会笑,该感动的地方也会略有感动,而是导演跑偏了,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讲了一个缺乏说服力的故事,成了为做戏而做戏。 如果把话剧改编成电影,其实一直是一道难题,开心麻花之前之所以成功,因为很好的把特点变成了看点,都能跳出现实的束缚,带来纯粹的戏剧。

篇9:《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以及影评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1】

区别于以往麻花的剧本都有一个相对夸张的强设定,《半个喜剧》的故事开始于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乌龙。渣男多多约了中学时期的初恋莫默上门约会,却忘记屋里还睡着昨晚的419,于是拿室友孙同(男主)打幌子,开启了一场越编越乱的闹剧。

就像给手表上了劲,它就兀自滴滴答答,不用再理会一样。当给剧中人物各自设置好了脾气秉性,故事就自然而然地发生发展了。渣男撒谎,室友圆谎,女神被骗,如此循环,搞笑又滑稽。就这样,影片的前半段,影厅里时时爆发阵阵笑声,非常解压。

谎言的泡泡总有戳破的时候,随着剧情的推进,面对诘问,一些人性的东西一点一点被撕开,露出来。甚至其中有几个桥段让A姐觉得,拜托,要不要这么尖锐?能不能给大家留点体面?尤其男主孙同,他的困境,向往和私心,被扒得彻彻底底,然后摊开在所有观众面前。在喜剧片里,算是很深刻了。

可是,A姐始终觉得,男主孙同的扮演者吴昱瀚没法和这个角色很好的融合,虽然他本人就是一位演员副导。吴老师瞳仁过于黑,眼神有奸诈感,如果演坏人,戏路应该更宽。

任素汐台词的个人风格太重,演什么角色都感觉是一个人,就是疯疯癫癫,张力很大。可是,张力太多,也会让观众很累,希望看到学会做减法的新的她。

渣男多多演的真是入木三分,听导演说“基本上本色出演”,笑,渣得理直气壮,渣得明明白白。渣遍全世界还一副“我好伤”的模样,真实真实,领教领教!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2】

今天看了《半个喜剧》的点映,你说它夸张吧又好像很实在,你说它现实吧,又有点不可思议!想不到渣男可以如此之渣,渣得理直气壮!刷新了渣男的新境界。大龄剩女仍然勇敢追爱给了很多剩女鼓励鼓舞,每一次受伤后,要像没受过伤一样去爱。犯错后及时止损也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故事里虽然有老套的理想与现实,利益与正义的冲突,但是导演编剧的安排却不落俗套,让你经历一场又一场情绪起伏,悲喜交替。

我很喜欢里面的歌曲,听出了感同身受。玩音乐的男人,果然在聚光灯下会魅力大增。莫默和孙同,两个大龄青年恋爱时候的甜,甜而不腻,真的吸引了我,仿佛那就是我在恋爱。

让我庆幸的是,最终成年人没有屈服于利益,而是遵从了内心,不被现实打败!成年人做选择真的很难,一个选择可能改变一生,只希望能坚持对错,一切遵从内心的想法!

另外这个电影看完我立马就想到了电影《驴得水》,(我基本上记不住导演编剧的是谁),感觉两部电影手法相似,后来一查知道了两部电影同样的编剧和导演。果然每个导演都有自己选材风格和拍摄风格。这不一定是坏事,应该会成为标签和特长与专业!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3】

《半个喜剧》合格爆米花电影。想哈哈大笑一场的推荐去看。笑果不错,点映场人丁稀少然前一大半时间厅内飘荡着延绵不绝地吟笑......一半喜剧一半现实。透过看似并不门当户对实则两人性格本质精神内核无比契合的一个北京大妞和一个小镇青年鬼马又够狗血的爱情故事,展现的事现代社会都市青年的各种困境与迷茫,甚至是被迫麻木病态的生活。

部分情节甚至视觉处理过于跳脱甚至癫狂是开心麻花团队话剧影视化的通病,基本原封不动搬到大银幕,不知是有意为之抑或鸡贼偷懒。有些情节话剧舞台可以电影化就会突兀失真。

人物性格设置人为化脸谱化严重,男二每天需要不同的对象交配?!女一相亲对象只要看得过眼一言不合就上床?!为什么白富美女二第六感失灵全程傻乎乎?!还有他们爱男二哪一点啊?!太过跳脱和狗血!人物行为缺乏足够的心理依据。

成片效果还可以,前半部分没完没了的喜剧包袱功不可没。后半部分进入正确的命题作文后亮点乏力,结局甚至圆满得有点假。

任素汐,可能对于她的表演有些免疫,又或许她舞台感的台词使得我感觉她的戏处理得如出一辙,完成得可以,没有惊喜。

男二面部表情也略夸张,但演活了一个放荡自私自负到有点恶心的渣男富二代。腐眼的我一度觉得他真正在乎的人是男一......这样所有的诡异情节细节豁然通透了......好过《夏洛特烦恼》后的开心麻花作品,但无论剧本立意、精神内核与成片效果和《驴得水》难以同日而语。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4】

开心麻花近年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好不容易出了《半个喜剧》这种还算能打的,值得夸耀一番。如果说《驴得水》是好故事却没拍好,那《半个喜剧》就是把非常一般的故事拍的挺不错。有几个用心的细节:

1.提前埋好阳台打电话信号更好的伏笔,让女主在厨房接电话能听却不能说的桥段能圆过去,体现了剧本扎实,衔接得当,没有想一出是一出。

2.前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大街上扔刀,后一个镜头男主角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刀,同上,不过这里更体现的是转场衔接的流畅。

3.在配眼镜段落里,二人隔着展示台对话,利用镜子将男主身体配上女主的头,女主身体配着男主的头,这里的镜头暗示兼顾了有趣和二者的情感表达。

4.男女主角第一次亲吻前,二人画面中间燃烧着一团火(煤气灶),也是不错的画面暗示。

5.影片在不同情感段落采用了不同的配色,搞笑段落配色活泼,沉重段落配色凝重,运用色彩影响观众情绪做的不错。

开心麻花的喜剧,有臭不可闻如《李茶的姑妈》者,也有回味无穷如《夏洛特烦恼》者。纵览其全部影片,可以发现男女情感类永远是他们的重头戏,想讨论点严肃问题,但是功力又不够(驴得水),就缩了回来搞低俗喜剧(姑妈),从票房表现就知道这是一条死路。好在他们还在坚持探索,没有止步不前,拍出了《半个喜剧》。这次在谈情说爱之余,探讨了两个更深入的话题——社会地位与现实道德。

男主角孙同为了工作和北京户口,屈服于能赐予他这些东西的富二代渣男郑多多,同时还要迁就他那打着“我这都是为你好”旗号的中国式道德绑架重量级选手妈妈。孙同的扮演者吴昱翰正如片尾梁翘柏所说:你还是写歌吧,唱就算了。你还是好好当演员吧,当导演就算了。在电视剧里把演技磨出来的人,经受大屏幕考验时总会带点演电视剧的习惯,比如说台词的功力远远好过运用身体方面的表演,吴昱翰在片中的表现正是如此,不是演的不好,而是不够好。台词到位了,动作也该跟上,不能全靠导演给你凹造型。

女主角莫默,身为北京人,不会圆滑,她认为错的就是错的,绝对不能为了得到好处去做错的事情。可以说,她正是本片中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但不代表她就是对的,这点后面探讨。任素汐是年轻女演员中的一匹黑马,在多部作品中演技都很赞,在这部里发挥有些失常,比如醉酒那段神情动作都不到位,不知道是不是没放太多心思在这部戏的缘故。

男配郑多多是个八爪臭章鱼,脚踏N条船还游刃有余,可谓尽显渣男本色。作为本片用于制造前二者矛盾的工具人,他的任务圆满完成,缺少亮点戏份,也就没太大发挥。演员我不认识,就眼神来说,可塑性很强,我觉得他演这部戏的时候比男主角还认真。

其他路人甲乙丙丁,最出彩的当属孙同妈妈的演员赵海燕,她是乡村爱情里走出来的,表演的角色又正好需要那股东北味道。所以她作为配角贡献出了本片的最佳表演。

点评完人物,回到剧情深度。孙母装晕进医院那场戏里,孙同在多重压力之下对莫默有一句爆发:“你生在天上了,我生在水坑里,你下到水坑里看看就全都明白了!”莫默答:“我没有生在天上,我也想过更好的生活。”

正是这段对话证明了整部电影有一定深度,不再是纯粹的讨论爱情那点破事,起码它触发了观众针对身份地位和现实道德进行思考。这几年下乡镇搞扶贫工作,对生活在水坑里的人深有感触。天上和水坑是一对相对概念,如果我和北上广深的富豪之家去比,我妥妥是在水坑里畅游。但和那些贫困户一比,我又是在天上翱翔了。那我到底是活在天上还是水坑里?电影所要讨论的道德上的对错,就离不开这对概念。

天上的人有相对更好的条件,免去了很多生活的压力。比如莫默不惧行长,否决其让人插队办事,不仅因为她为人正直,更因为她有一个良好的背景,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她的正直不是错误的,也不是正确的,只是她在自身条件的加持下让她可以做出的选择。换一个无权无势无背景的三无银行职员,为了道德上的正确去顶撞行长,即使道德获胜了,三无人员的银行生涯也走到头了。我再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你被人逼着去杀人,你可以选择不去,但是你会因此被杀,那你选择什么才是正确的?有人会说,当然是选择反抗啊,如果你无法反抗呢?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追求绝对的道德并非是一件正确的事情,物极必反,我们的生活是寻找平衡的过程。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好人是要有资格的,有条件反抗现实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果你因为求做好人而失去一切,就如同选择反抗而被杀,最多争取到一个壮烈牺牲的烈士名号。

相亲男似乎也持这个观点,但他在影片中作为被嘲讽的对象,我和他的观点其实是相当不同的。他认为可以为了好处去做坏事,而我认为不该追求绝对的道德,要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符的道德标准。比如,我搞扶贫工作,为贫困户家里提供一些帮助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让贫困户去为其他穷人做同样的事就是强人所难。我能因此就批判贫困户的道德水平低,或者因此抬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吗?显然不能,我是在我的背景范围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没能力像万达集团一样把贵州一整个县的扶贫全给包了。天上和水坑里的人,天上有郑多多这样的渣滓,也有莫默这样的正义之人,水坑里有孙同他妈这样趋炎附势的小人,也有做出正确选择的孙同。在社会整体道德上二者比不出个高低来,因为只存在个人道德的高低。我们总喜欢讨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案例,并将其批判一番,大多都是以偏概全,道德标准是随社会发展不断浮动的。两百年前,不裹脚不是好女子,现代社会谁还理那糟粕。

孙同最终选择了莫默,失去工作和北京户口都只是一时的,在莫默帮助下,这些都能回来。倘若孙同真的会因为选择莫默失去一切,他还坚持要选莫默,我们又可以感叹一句爱情真伟大,然后说,电影看看就好,可别当真。他可以这么选,那么社会的毒打也是真实的,只要他认为值得,那就没事,作为个例,选择完全自由。但倘若让所有人都这么选,我们可就生活在乌托邦里了,你能想象你的同僚一个个为了谈恋爱致工作于不顾吗?天大地大,爱情最大。千万别在人间建这种天堂,建在电影院里就好。

如果想让电影更有批判意义,可以选择这样结局:孙同鼻青脸肿,莫默过来对他安慰一番后,莫默的男朋友开着劳斯莱斯或者法拉利把莫默接走,留下孙同坐在酒店台阶上哭泣。这样比较符合题目“半个喜剧”,现在这个大团圆结局,都可以把题目改成“皆大欢喜”了。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5】

全片贯以强烈的戏剧冲突,从始至终毫无尿点。语言与音乐都很有趣。男女主在眼镜店,镜子里互换的衣服的效果,暗示了两个高度相和的人。恋爱时侯,翘班去音乐节的镜头闪回(新裤子是惊喜),无限贴近着恋爱中的突如其来和美好。快到不能被镜头所记载,一头栽进去,美好得好像不是真的。

看完电影的我内心无比沉重,为什么这么沉重呢?可能我的生命中从未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凤凰男”,懦弱,无奈,亚历山大,命运不公,对家人纵容。自由如我,总觉得一个人知道他讨厌什么,就是克服的开始。然而事实常不是这样不是吗,评论别人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说,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老是在屋檐下低头,我们也会做自己都不想做的“不得已”的事情。就算你心里预期很讨厌,事到临头也经常会妥协是吗?

也许电影让我认识到这些,这使我很悲伤。男主在宜家门口对坦率真实的女主说,你没有错,你不要抱歉,是我的问题,我改。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不是吗,也知道自己太懦弱了吧。可是后来在医院的时候,面对地上打滚装病的母亲,他还是展现了男性暴力的、好面子的一面。我真的太失望了。当他说,你们这种人不明白。女主说,我不是生来就在天上,我也渴望好的生活。是啊,如有佳配,无此烦忧,更能幸福不是吗,可是偏偏是那样的二人相爱了。人们总是说“你有什么必要呢?”“你图什么呢?”。很多时候没有必要,没有企图,不指望对方改变自己的人生,不合适也会爱上。更多的人不合适也会相守。他们相守了又分离。想来人间真是苍凉得很。克服不了自己的经历所限制的思维,真是悲哀的很。

影片中最低谷的人一直在轮换。影片第一部分结束的时候,最惨的是任素汐饰演的女主,她被家人催婚安排相亲,被欺骗了感情,又被剥夺了讨回公道说出真相的权利,最终发现中学时期的记忆在别人眼里也不过如此。

相亲的那一场开始,我们的核心注意力转移到男主身上,看到他如何走出勇敢的第一步,如何沉溺于人生中第一次恋爱,又是如何被不容被破坏。在这一节结束的时候,女主的“我不是生来就在天上,我也渴望好的生活。”,转身离去的她占据了大部分镜头长度,看着十分高大,提醒着观众,尽管她经历了很多不快,她依然坚守着自身的真实,她已经不是场上最惨的一个,而留在原地的男主,他那初次勇敢的火花,美好的爱情,对独立人生的追求——却几乎彻底毁灭了。

触底就会反弹。影片结束的时候最惨的人恰恰是影片开头处最潇洒的人——睡着昔日女神,控制着兄弟,桃花丰富,还有一个漂亮的未婚妻,工作婚恋社交都全然“顺风顺水”,为所欲为。在结尾他失去了他爱的一切人。

本片让我失望之处在于,不似驴得水那样——你感到悲剧不可避免,你可以理解每个人的处境和心理的反转,每个人都要守护着什么,当这份守护被破坏,他们都“不疯魔不成活”;本片中有多个几乎没有反转的人物,好的一直好(坚持到底),渣的一直渣(最后自食其果),反转的只有男主一个,从懦弱到勇敢。看起来很励志,细思之下终觉不过瘾。开头的巧合也全靠男主的狗性兄弟情谊在撑着,误会的曲折程度堪比韩剧,剧情走向从开头就暗示了。

不过一旦接受这种设定(男主懦弱依赖,妈妈市侩强势,多多渣男有钱有势)的话,后面的剧情倒是一气呵成。有人说当你开始写小说的时候,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一旦生成,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凭着这份戏剧冲突,你的笔就像不再是你的笔,而是由着人物在推动着。

主角的歌里唱道,如果我不是我,如果鱼儿也能歌唱,如果数木也能飞翔,如果石头也能绽放……鱼儿要离开水,树木要离开土壤,石头要先粉身碎骨,太哀伤了。他们终究要抛弃既往依附的东西,才能活成自己。

愿我们的人生劈风破浪,活成自己。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半个喜剧》,不破不立。

结婚是喜,悔婚是悲;保住工作是喜,心如死灰是悲;恋爱是喜,被阻挠心生嫌隙是悲;相亲遇憨憨是悲,被英雄救美是喜;老同学渣自己是悲,遇到喜欢的音乐男孩是喜。

篇10: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和《驴得水》一样,《半个喜剧》依旧令人窒息。

男主孙同,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费九牛二虎之力考上了研究生,即将毕业要留在陌生的大城市找工作,户口仍在老家小城,单身的母亲将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婚、房、车扼住了他的命运。

渣男郑多多,虽不是大富大贵,但家里的资源和本地的户口让他能过上相对轻松的人生,有个漂亮的未婚妻,却还是总爱沾花惹草,在单位领导都忌惮他,他谙熟这社会的种.种人情世故与潜规则,善于利用并以此作为自己人生最大的筹码。 孙同和郑多多表面是兄弟,但因为孙同对郑多多背后种.种资源的需求,两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平等,而且两人虽不说破但自己对于这种从属关系其实心知肚明。

任素汐饰演的莫默则是郑多多的另一面,虽然名字听起来像交友软件,但无论在爱情、事业、生活上都有着自己在当下这个时代中少见的原则性,她是一个理想化的角色,“不说谎”这一条人设就令她只可能存在在虚构的故事之中。 莫默的理想化是有依仗的,首先是她能力够强,其次是她同样是家境不错的本地人,这就比同在一座城市之中攀登奋斗的许多同龄人有了先天优势。 在孙同和莫默的关系之中,孙同还是相对没有安全感的一方,莫默足够自立,孙同则太依赖别人。

影片的前30分钟,几乎都发生在孙同和郑多多合住的老宅中,几间房屋,角色进进出出,逐一登场亮相,在剧情疯狂推进,矛盾不断加剧,谎言和误会越累越多的情形之下,影片还保持着几句话一个笑点,观众情绪会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不断走高,对角色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心怀忐忑的等待着矛盾的集中爆发。

想写出这样一场戏很难,要编排和调度好人物之间的交错更难,最后能快节奏的将整段戏完美呈现在银幕上更是难上加难。

你所看到演员们每一句有来有回,节奏和情绪都异常准确的台词,每一个恰如其分的反应,都不是简简单单的靠演技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一次又一次反复的练习,最终才能达到《半个喜剧》第一幕所呈现的流畅且高能的戏剧效果。 这种高能量对抗性持续全片,直到最后一刻才如同重锤落下,其内核就是现实的丑陋与理想的美好之间的抗衡,而男主代表我们普通人夹在期间,摇摇摆摆不知该如何抉择。

什么是现实? 现实是一个能让你工作无忧,帮你解决户口,让上司高看你两眼,甚至误以为你俩有一腿的哥们,你要不断麻醉自己的内心去迎合他,他出轨时你要做他的掩护,他泡妞时你要做他的僚机,他不要的东西你可以捡来用,但不能喜欢他单纯就是想上个床的女人。 现实是嘴里永远喊着“为了你”却从没关心过你想要什么的老母亲,她可以卖掉家乡的房子让自己无家可归去给你凑你并不想要的首付,她能在大庭广众下装病撒泼去强迫你和你爱但她不喜欢的女友分手,她一面指责你没骨气,一面让你委曲求全什么都要听郑多多的,你不是个人,是个附属品。 现实是你势利眼的上司,是看热闹的路人,是更适合娶的医生二表姐,是你遥不可及的梦想,是一遍又一遍告诉你必须学会妥协、圆滑的操蛋世界!

但《半个喜剧》没有就此打住,它直截了当的告诉你了另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人活在这个世间总要“做狗”,真当然很悲哀也很无奈,但更可怕的是明明做了狗自己却还试图欺骗内心,甚至最后能做到不再在意自己是人是狗,能适时的对着现实乖巧的摇起自己逐渐清晰的尾巴! 一部电影当然没办法让这个世界变得充满原则,但这部电影它至少赞美原则,而非赞美厚黑、世故、谄媚、势利、狡黠,后者在很多现实生活中的语境里都成了成功者的必备属性,大家还已经习以为常。 当孙同不堪重压选择做狗,郑多多拍着他的脸说“你成熟了”,那一刻我差点恶心的吐出来,但我们生活中又见过多少以此为成熟标志的人呢?

篇11:观看半个喜剧电影感悟心得

在开心麻花与《驴得水》团队的“双重加持”下,《半个喜剧》也再次“完美踩点”,精准击中观众的笑点。自“坦诚相爱”六城特别放映,并从14日持续开启全国超前点映以来,影片收获观众满满喜爱。在影片观影现场,随时可以听见笑声、大笑声、放肆的笑声。笑声过后更有温暖情感带来的泪水,有观众在映后一边哭一边笑着说:“编剧导演太‘坏’了,这拍的就是我的鬼畜人生啊!”在影片北京首映礼上,甚至连笑匠沈腾都是眼含泪水看完影片。此外,影片的映后互动上,有观众现场表白求婚的,也有现场表示要考虑跟另一半分手的;有观众表示收获了继续在大城市奋斗的勇气,也有观众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有女性观众要以任素汐饰演的莫默为榜样,遵从内心诚实到底,有男性观众点赞吴昱翰饰演的孙同,表示回家也要跟自己的妈“摊牌”;有观众对片中的渣男郑多多恨之入骨,想“打”饰演者刘迅一顿,也有观众觉得可以理解这样的人物,认为其本性还是善良的。

有观众发表评论称:“从来没有在观影过程中,听到旁边的观众咬牙切齿地探讨剧情。自己一开始挺反感,后来觉着她说得还挺在理儿,都想一起加入讨论了。”北京首映上,主持人方龄都惊讶:“我也看了很多电影,但是这部片子里莫默跟孙同第一次接吻的时候,全场居然鼓掌。这是什么情况?你们没在大银幕上见过人接吻吗?”解压、戳心、轻松、痛快、甜蜜——《半个喜剧》的观影体验,已然自带超强的社交互动属性,证明了影片也不仅只是好笑那么简单。影片中饰演孙同妈妈的演员赵海燕观影后都表示:“这个片子适合你跟任何人看。我看了之后觉得,儿子可以带着妈妈看,妈妈更可以带儿子看,看完之后母子之间会增加更多的理解。”

篇12: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

半个喜剧观看感悟

不同于《驴得水》的民国故事背景,《半个喜剧》直接将故事放置在当代。

影片中,女主角莫默(任素汐 饰)和男主角孙同(吴昱翰 饰)因为机缘巧合,在种种误打误撞后谈起了恋爱。

男未婚女未嫁的二人好不容易遇见彼此,本应是值得祝福的好事。但无论是孙同的好友郑多多(刘迅 饰),还是孙同的妈妈(赵海燕 饰)全都反对这门亲事。

他们为何会反对孙同和莫默的恋爱?接下来孙同会如何选择?他和莫默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正是《半个喜剧》这个故事的精髓所在。

与影片中的恋爱故事主线相辅相成的,是导演周申和刘露对于喜剧形式的继续探索。

我之前看的那场《半个喜剧》,同场观众大多是媒体。全程看下来大家具体笑了多少次我没数。单说我自己,看到赵海燕饰演的角色登场,就已经笑喷了。

这并不是说,《半个喜剧》在滥用演员的固有形象去制造笑点。实际上,影片的大部分搞笑都来自于人物设定的矛盾感以及故事情节本身。

性格直率一根筋的莫默和勤俭持家性格柔软的孙同在恋爱中有着浑然天成的反差萌。

他们的性格再放置到生活情境中,也因为种种错位而不断制造着更多的笑料。

喜剧+恋爱的设定,放在其他导演手中,有九成九的几率会是一部约会电影。

只是,如果你见识过周申和刘露在《驴得水》里的借古讽今,你就会明白,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半个喜剧》当然也不只是什么有缘千里来相会的纯爱故事。在甜蜜的恋爱和没心没肺的搞笑之外,《半个喜剧》也在不动声色地去展示我们也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

影片虽然是喜剧,但几位主演的表演风格却是无限地接近现实。

早在影片开拍前一年,演员们就已经开始为《半个喜剧》进行试戏,培养默契。导演周申甚至说,“我们是用演员来‘写’剧本的。”

比如,莫默的有话直说跟任素汐一直以来的公众形象不谋而合。

对于男主角吴昱翰,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实际上,他此前的主业是导演。

吴昱翰最初为《半个喜剧》试镜时,只是想演个小角色,缓解一下做导演的压力,结果一试就试成了男主角。

在漫长的排练中,演员也在参与影片剧本的创作。在另一位主演刘迅看来,电影中的每一句台词“都是自己能捋顺的,合乎情理的”。

有了这样的创作氛围,演员在演出的过程中就不只是表演,吴昱翰觉得整个表演就像是“生活在每场戏中”。

《半个喜剧》呈现的是当代青年的故事。这也意味着,如果它有任何伪饰,观众们立刻就能发现。

有了现实风格的表演打底还不够,《半个喜剧》还要讲述同样接近现实的故事。

片中,来自东北的孙同独自在北京打拼。他希望像同学郑多多一样,拥有北京户口,在北京站稳脚跟。

这个具体有多难,经历过北漂或者正在北漂的人都能懂。甚至可以说,所有在异乡打拼奋斗的人,所有经历过背井离乡、举目无亲的孤独与无奈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因为这个前提,孙同一度为“北漂梦”不断地妥协、退让。他需要郑多多的帮助,更需要一个朋友,所以他只能包庇郑多多的谎言和错误。

莫默的出现,不仅让孙同收获了爱情,也让他看清自己曾经的选择有多么违心。

在这个层面上,莫默的形象似乎堪称完美。

但诸如大龄女青年的婚恋问题,也依旧没有放过她——就像现实中的许多单身男女一样。

不管是对谁来说,生活从来都不简单。而《半个喜剧》探讨的正是,面对艰难的生活,人应该做出怎么样的选择。

如果你感到迷惘或者不知所措,或许《半个喜剧》能够让你笑着看清生活。

不信的话,就试试看咯。

半个喜剧观看心得

影片通过片中三个年轻人对待爱情、婚姻和事业迥然不同的态度讽刺和批判不道德的爱情婚姻观、功利主义的庸俗事业观以及当前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

这是影片在喜剧外壳下,引人思考的主题

你能从片中的这几个年轻人身上看到非常现实的代表性莫默是个北京姑娘,大龄单身虽然她自己并不介意,但她的长辈介意,她妈总说她三十了还没嫁出去天天逼着她去相亲,让她不胜其烦她有份好工作,能干也独立

但只要单身,就会被人戴上有色眼镜看待

孙同是个努力的年轻人,更是无数努力的北漂青年的代表但在现实中,努力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就好像孙同面临的房子、户口问题一样

为了拿到进入这个城市的敲门砖,他必须讨好郑多多

郑多多所代表的,是一种主流意义上的「成功」一种男性在现实社会中要极尽所能在自己身上聚集资源的主流事业资源,性资源,以及在朋友关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半个喜剧》也就在爱情喜剧之外

拥有了它都市生活实录的一面

你完全可以说它是年末最轻松有趣也最现实的电影

它所触及到的这些议题,并不仅仅只仅限于片中的城市

而是指向了当代都市年轻人们

在现实都市价值观重压之下会面临的普适性困境

半个喜剧观看体会

影片讲述了三个自由浪漫的年轻人,过着各怀心思的人生:有人急着摆脱单身,有人想在结婚前放荡一番,有人想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因为一次情感出轨,三人扭结成了一团“嬉笑怒骂”的乱麻。当各种价值观碰撞在一起,当一个人需要平衡亲情友情与爱情......他们慌乱的生活,就像是半个喜剧。

该片由电影《驴得水》原班人马倾力打造,相信也是开心麻花团队带给我们一份愉快的新年礼物。半个喜剧,一半是喜剧,一半则是现实。一半是理智,一半是情感。我们在生活中也在被“半”所操控,所充斥着。用表面的笑意盈盈去掩饰内心的伤痕累累,用外在的光鲜亮丽去遮盖现实的冰冷残酷。影片带给我们的也是如此,一半是谈情说爱的嘻嘻闹闹,一半则是现实生活的压力重担。电影是笑中带泪的,生活也是。毕竟现实总是残酷的,而喜剧以一种超现实主义在轻松的观影氛围中将其呈现出来。

导演周申在路演时和现场观众的交流中表示,相比前作《驴得水》,《半个喜剧》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另一位导演刘璐则称,“我们写的故事都是从生活中来,即便《驴得水》是一个架空的状态,但同样有许多生活中现实的映射。”

和《驴得水》一样的是,《半个喜剧》也是由两位导演曾经创作的舞台剧《如果我不是我》改编而来。原舞台剧创作于十年前,当时的两位导演刚刚毕业还十分青涩。对于爱情、对于生活、对于事业、对于理想,两位都有着很多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批判,他们渴望表达,便有了这部作品。“《半个喜剧》的剧本是我俩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历经的生活,当时有的人妥协,有的人坚持,现在拉开一段时间再来看我们毕业10年后,妥协的人结果也许并没有那么好,我们属于比较坚持的,付出也获得一些回报,所以想和年轻人分享我们的经验。”刘璐说。

半个喜剧观看评价

有些事不经历过很难得出一个结果,你也永远无法评判对方的结果是好或是坏。有人选择平淡安逸,有人选择勇闯天涯,有人选择回家的平淡生活,有人则选择留在大城市打拼。理想各有不同,但爱情却万变不离其宗。

相比话剧,电影版更集中讲述的是关于爱情的部分,周申表示,“当时爱情和理想都是想迫切表达的主题,但其实一个作品中有两个主题并不明确,当下阶段,对于理想没有那么强烈的表达欲,反而更想探讨‘妥协’,因此这次《半个喜剧》更集中于保留爱情的部分。”

上一篇:江卫生通讯-浅谈江门市梅毒防控之拙见下一篇: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