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长安十二时辰》后的影评以及观后感

2024-04-19

观看《长安十二时辰》后的影评以及观后感(精选4篇)

篇1:观看《长安十二时辰》后的影评以及观后感

首先,我很看好长安十二时辰这部作品,没有快进,认认真真的看到了12集,也给了5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对里面的小小瑕疵痛心不已。关于崔器这个角色,从前面的剧情来看,是失败的。

编剧大概是觉得恩,这里剧情串不上了,让谁去呢,崔器吧。这里需要张小敬威武一下,谁去衬托,崔器吧,这里要给李必惹个麻烦,谁去呢,崔器吧。以至于他每一次做了什么举动,我都会在心里问一句,啊?为什么?

崔器真是以一己之力拉上了剧情。比如他一出场,我觉得他应该是有些不服李必,对方只是个年少文人。加上李必的失误,导致哥哥惨死,心里还应是有些怨恨的。然后他也不看惯张小敬,他觉得张小敬只是个滥杀无辜的死囚,这都合理,所以他对张小敬的轻蔑是对的。

但是从他说出崔六郎为他买官而吞羊肠珍珠的事件时,这个人的形象就开始出现问题了。似乎他这么说只是为了表现张小敬的聪明能由此想到图在崔六郎的肚子里。

1,首先,崔六郎为他买军籍,还进了太子治下的旅贲军,按说这人出身不高,能爬的这么高,应该是自身有些武力值。到这里,他的形象应该是个有勇无谋的小军头子,易冲动,有些小心思,但本性不坏。

那他到底什么属性,对太子是否忠心,还是对李必忠心,还是对大唐忠心,还是心中自有正义,还是以以利为优先。似乎编剧都没有想好这要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正是因为这里没有刻画明白,所以在后面他每一次变化都显得非常诡异。

2,由于1的属性问题没解决,那问题就来了,他至少对哥哥,应该是极为敬重的,加上他又看不上张小敬,张小敬还对他哥哥出言不逊,他的反应应该是极为愤怒的。至少他这件事情也应该是抓着张的脖子,把对方逼如死角,恶狠狠的说。

但是他只是背对着张,就轻松的把私密说了出来,他这个人可不像个会是喜怒不行于色的沉默角色。在这里,他和张小敬的冲突太弱了,说明他至少没有讨厌张小敬。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后面他可不是这么想的。

3,他再一次出场的时候,是两方势力来夺权。这个时候何监回家了,李必出去了,靖安司里没有大人物压阵,他是唯一的兵头子,他做做样子在一旁站了站,放任对方,连冲突都没有起。这就有些玩味了,回到1里他的属性问题,他是否在意大唐和长安。

我们姑且认为他是在意的,那要么他是对太子没那么忠心,觉得靖安司可有可无,交给对方来查狼卫也行。或者是太子私下给他下了命令别管了。

不然以此人的心境至少也要有些动作。但是有件事情,他就算再愚钝,也总该知道,对方接手了,他太子旅贲军的身份是不可能还留在这里查狼卫,也就不可能为兄长报仇。那只能说明他没那么在意为他哥哥报仇。

所以他在那干嘛,可能是为了表明,李必回到靖安司的力挽狂澜与孤注一掷吧。

4,然后就是他磨磨唧唧去支援张小敬。他先是请求李必让他捉拿张小敬。这就好笑了,他知道李必是赌上了性命来救长安吧,他也是知道狼卫要火烧长安了,哦,他哥还被狼卫杀了。他这个时候还先想着要抓张小敬,张小敬干了啥,改变了他的想法,杀了暗桩?

此刻他对张小敬的恨意已然超过了长安的安危,和他哥被狼卫杀的仇恨了。这合理吗?若是说他不在意长安的安危和狼卫,那他现在处在那干嘛,混日子吗,他是觉得今天抓不住狼卫自己也不会倒霉嘛。

就算就算他觉得张小敬是个叛徒,想跑,在李必拒绝他之后,且李必极为信任张小敬,他是不是应该赶忙跑去确认张小敬就是个骗子,然后请命让自己来查狼卫。

那抛去他求令捉拿张小敬,他磨磨唧唧唯一有些合理的解读是,他应该是觉得张小敬确实是找到了狼卫,但是又不想让,就想先让张小敬进去单抗第一波,最好能被狼卫搞死,他再进去摘桃子。

所以他才会在手下人说别人要借咱们好要立功时说,少说话多做事。只是他没想到许鹤子那花车那么久,所以才要给他镜头不断的问能不能过。可是大哥你的演技真的看不出着急啊,也看不出您心机如此之深啊。

那您心机如此深,为啥后面要报大捷啊?虽说我勉强这么理解这段的合理性,但还是怀疑,他这一段只是想表现张小敬的孤军奋战吧。

5,最最最好笑的是他为什么要报大捷。说他贪功,若对方没有劫持将军女儿,这还算合理。可对方是狼卫头子,还劫持了将军女儿,毕竟刚刚崔器就是因为将军女儿放走了这狼卫。换做是正常人,敢报大捷吗?

这是有多自信能找到对方,就算自信能找到,那万一那个时候将军女儿出事了怎么办。最好的情况是,你把那三人安安全全的找到了,将军女儿也被你救了,可是,你要怎么让将军女儿帮你把事情圆上。

您都能想到会影响西域战局,就想不到自己不应该报大捷吗。看到这里,我真的觉得编剧只是想让他报个大捷,以继续剧情。

篇2:观看《长安十二时辰》后的影评以及观后感

一、铁汉柔情的张小敬

故事的主角之一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刻画得十分出彩,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行走于闹市,为百姓而活。

用三个词语来形容张小敬,其一为血肉,西域守城,九死不悔!仅十来人支撑到援军赶来,凭的是血肉之躯。卫国卫家,张小敬就是今天的战士,这时的他是火热的,有满腔报国热血。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而张小敬所处的也是另一种“乱世”,仅从历史记载中看得的万分之一,也足够惊心,而乱世出英雄,毫无疑问,张小敬是英雄。

其二为情义,守城之战最后活下来的除了他以外只有萧规和闻无忌,闻无忌没了一条腿把赏赐换成长安户籍,算是了了心愿,张小敬担心闻无忌无人照顾,便利用自己授勋的身份在兵部找了份步射铨选的差事也去了长安,后为护闻无忌杀上司,又为护闻无忌之女闻染甘心下囚,后又为百姓大义,奔波12时辰,成全了全文。

其三为胆识,追捕过程中,与三教九流周旋,几入险境,权术、政治成了追铺的额外阻力,他的每个决定都很果断,没有一丝犹豫,哪怕在杀暗桩小乙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应该做的事,但这是错事,既然是应该做的,哪怕错了也会狠绝的去做,这是他对长安百姓的大爱,也是对小乙的狠绝。杀暗桩,火烧右骁卫牢房,假扮伤员进靖安司,顺势卧底蜉蝣,无一不彰显着他的胆识。

文中姚汝能说张小敬身上的气质很矛盾,能狠辣的杀小乙,又能为百姓卖命,在我看来不是矛盾,是无奈。做西域兵是为国为百姓,做不良帅是为了照顾闻无忌,杀上司是为了替闻无忌复仇,下牢狱是为了闻染,追狼卫是为了长安百姓,大概,他从未为自己活过吧,而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与三教九流结识来往和杀暗桩等等,还是那句话,都是该做的错事,世道如此,形势逼人,且还有权势相阻,想让结果圆满,那就只能不要规矩了,迫于无奈才只能不讲规矩。想到这里,我觉得张小敬是可怜的,因为读完全文,我都不知道除了家国安康以外,他自己可有一二私愿?或许正因为他没有私愿,才如此高大。

作者对张小敬的刻画很饱满,也抓住了人们喜欢的角色特征,勇敢、无畏、聪明、果断、武艺高强、深谙世事,情义双全,无所不能。这样的人本该如李泌一般在高处受人敬仰,可他却深入百姓家,在暗处发光发热,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人,现在几乎找不到了,谁会除了大义大爱以外没有一点私愿呢?所以他能一下就抓住读者的心,也担得起这个主角。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张小敬,那就是铁汉柔情,有铮铮铁骨,也有涓涓柔情。

二、矛盾综合体李泌

李泌在我眼里就是个成功人士的典型,一个从小到大顺风顺水,带着天才之名,与太子做玩伴,可以追道做仙人,亦可入世做高官。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有九品量表;还有古人说人分贵贱,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无论是论品级还是贵贱,李泌都是成功人士。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古代做一个衣食无忧的上等人,成才的风险便大了许多。幸好李泌不像仲永一般昙花一现,他心性坚毅的成了栋梁,担大任,受下属尊崇。文中李泌的形象不如张小敬丰满,除了一个天才之名以外,作者对李泌性格的塑造,都是只言片语,但从这三言两语中依然可以看出李泌性格中带有的一些强烈色彩,这些色彩里满含矛盾,或许是因为笔墨太少,难以解读全面导致的,或许是李泌自己也还未做出选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解决眼下最紧急的事。

控制欲与放手的矛盾,私以为李泌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李泌仅是靖安司司丞,在他之上还有一个上司贺知章,但作者却说李泌是靖安司的灵魂,仅这一句就可以点出李泌对靖安司的掌控是高于贺知章的;其次望楼的作用是监控长安,维护治安,传递消息,李泌身为望楼的研发者和最终消息接收者,足不出户,尽掌天下事;合作前期派姚汝能跟随张小敬办事,那时候还没建立起信任,为了不让张小敬脱离控制,做了监视安排;他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对贺知章下手,这件事之前,贺知章能做李泌不想做的事,因此留着他,现在贺知章阻碍了他要做的事,因此对贺知章下手;这些都表明李泌是一个有控制欲的,他不喜欢事态脱离自己的掌控,这是上位者的一种姿态。但是后期鉴于张小敬的一系列表现,李泌敢大胆将望楼的指挥权交由张小敬,将檀棋派去替身救张小敬,把拯救长安百姓的希望都放在张小敬身上,这些表现却都是让一切事物有具备脱离他掌控的可能的,所以,他到底是因为信任了张小敬觉得他已在掌控中才放手让他去做的还是纯属事态紧急不得已放手去赌的?

果敢与优柔的矛盾,李泌的果敢不是体现在张小敬问他杀一人可保百人时他的回答,而是体现在“我不信任他,但他是现在最好的。。。。不,是唯一的选择。”长安汇集天下英才,满城人物,而李泌却把张小敬看作唯一的选择,除了一眼看清形势的洞察力和才智外就是果敢了,敢用。但后文中太子与李相同出兴庆宫时,李泌犹豫了,与太子的情谊影响了他,先是怀疑,在得知李相也同出后感到解脱,其实天子去世于谁有利,以李泌的聪明只需一想便知,但是他逃避去想,出于逃避的心理他强迫自己将李相当作主谋。这里的李泌是优柔寡断的,和张小敬的果敢不同,张小敬即使是面对自己一力护下的小乙和被萧规要求杀掉李泌时他也没有优柔。所以这样的李泌是果敢还是优柔?

道心与杀心,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心为道心,道心越胜,人心越善,道业越深。李泌修道,他的道心在大爱,在贺知章一心想要保住靖安司的时候,他要保长安,靖安司和长安孰轻孰重,局外人一看便知,而身处利益中心的局中人却大多像贺知章一样,只有李泌能丝毫不为所动,坚定的要保长安。而为了保长安,他先气贺知章离开靖安司;后对贺知章下手,灌他喝药王的茵芋酒,从而诱发大风疾,重病昏迷;在抓靖安司内奸时又以姚汝能做饵,诱敌现身;最后误以为太子是主谋时又意欲杀李相,这些都是与道心相悖的杀心啊!

其实,就刻画来说,私以为作者刻画李泌的功力更深,张小敬形象的鲜活是用了大量的事迹和描述来铸就的,而李泌仅只言片语甚至后半段属于失踪状态,仍贯穿全文,成为主角,不仅是靖安司的灵魂也是全文的灵魂,出场不多,却能让读者感觉,他一直在以及没有他不行。

三、死神来了,L和月终于成了朋友

在看完李泌和张小敬第一次相见时,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两个人,死神来了里面的L和夜神月,两人同样的有勇有谋,做为对手可谓是旗鼓相当,而让这样惊艳的两人互相厮杀,难免可惜,张小敬和李泌圆了我的可惜,这一次,他们是队友。

张小敬和李泌之间有心机的碰撞,李泌派姚汝能跟着张小敬以便掌控,张小敬骗李泌救王家大小姐以保闻染性命,他们虽从一开始就是合作的状态,但其间依然有互相套路的你来我往。

他们也有孤独的惺惺相惜,张小敬是孤独的,萧规回乡后,面对亲人受辱致死,自身功勋被夺,官家追捕欺辱后选择的是复仇,不计任何代价的推翻皇权,也纠集了一众有这样相同经历的蚍蜉,他们都是遭受皇权不公平待遇的“英雄”,他们的选择都是推翻皇权,或者说报复皇权庇护下的人,而张小敬却要护着百姓,为了百姓阻止蚍蜉,在萧规眼里这无疑是还想着为皇权卖命,这是萧规和其他蚍蜉们不能理解的,因此,张小敬是孤独的,他不受皇权庇护,也不被同经历的人理解。李泌也是孤独的,他是太子一派,而在追捕狼卫这件事上,无论是太子还是贺知章想的都是如何保全自身,永王一派想的还是如何压倒太子,只有他,一心想的都是护长安百姓周全,两个孤独的人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

他们之间还有信任,这信任不是针对他们彼此的,而是相信彼此想护住长安百姓的心,他们在其他事上或许有分歧和猜忌,但在这件事上是互相信任的,所以李泌会为保张小敬对付贺知章,派檀棋和姚汝能去牢狱救他,而张小敬被抓后也坚信李泌一定会来救自己,那一句“我知道他一定回来救我的,还不到藏弓烹狗的时候嘛。”足以说明这一点,他们都没有怀疑过对方想要救长安百姓的心。

李泌和张小敬之间有很多相同点,敢于去做应该做的错事,骨子里有大爱也有杀心,但他们也有很多不同点,和身份地位及成长环境相关,他们就像成为了朋友的L和夜神月。

四、虎头蛇尾的结局

说实话,对于结局我是不喜欢的,甚至任性一点作为读者来说是不满意的,前面局势大开,步步生花,读来荡气回肠,心思千百转,而结局却有惊无喜,颇有有始无终的意味,我宁愿相信是安禄山布了全局,也不愿看到是贺知章或他义子所为,这个结局说得通也说不通,虽然悬疑的结局就是要让人想不到,但专为了让人想不到而这样粗浅的收尾实为败笔。

当然也或许是作者想以此讽刺什么而刻意如此安排就不得而知了,不把它当阅读理解来看的话,这个结局是让人不能接受的,就像你换好新衣,收拾好妆容准备去吃满汉全席,最后变成了在路边吃二两牛肉面一样。

五、盛世长安

其实读完长安十二时辰后,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故事,也不是里面的人物,而是盛世长安,恢弘的宫城,精妙的一百零八坊,环绕其间的水渠,无一不让我沉迷。最初我对长安的印象来源于一句“长安,长安,长治久安。”其面貌也仅从野史和一些小说中窥见一斑,而读了长安十二时辰后,我对长安有了浓厚的兴趣,遂查阅了一些资料以作了解。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颁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而后唐代将其进行了增修。遂从大兴城到长安城,长安历经了两代创建与修葺,坊数也有一二之差。

所谓“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建都是国之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重影响,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就有一定的原则,古代信奉风水玄学,长安城的建造也遵循其法,据宋敏求《长安志》引《隋三礼图》记载,大兴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也都有所依凭。一百零八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长安城在当时有各国往来贸易,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商业十分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等地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盛世长安名不虚传!

篇3:观看《长安十二时辰》后的观后感

因他是道家思想而非儒家等种.种原因,丰功伟绩被历史掩藏,不像同朝代的房玄龄、张九龄为后人所熟知。

安史之乱后,唐朝盛极而衰,一批有志之士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奋起救世,避免了唐王朝的倾覆危机,李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当时奸臣当权,政治黑暗,李泌运筹帷幄,积极辅政,殚尽心力,其卓越的见解和果敢的战略思想,对稳定中唐政局的起了重要的作用。

德宗时,67岁的李泌不得已出任宰相,虽然时间很短,但他利用回纥、吐蕃、南诏、大食之间的地缘关系和矛盾,为处于衰退期的唐朝赢得了继续前进的回旋空间,带来了一番中兴气象,保证了贞元年间唐帝国的 总体稳定和平。其眼光之长远,格局之宏大令人叹服。

他先后五次入京为官,除前两次为主动入京外,后三次都是被召,真正到达了清净无为、功成身退的境界。

但《资治通鉴》等史书却批评其“好谈神仙诡诞”、“及在相位,随时俯仰,无足可称”,及至后世对其关注程度亦不高。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李泌七岁时对弈所作

篇4:观看《长安十二时辰》后的影评以及观后感

张小敬,有恶而非恶人,讲义而非良善人。李必的理想抱负,他不屑一顾;那些俗世规则在他眼中仿若浮尘,张小敬用自己的一套规则行事。

《长安十二时辰》担得起近年来国产剧人物塑造上的良心之作。张小敬查狼卫不得已入平康坊(当时的烟花场所),平康坊颇有地位的姑娘:“你还是那么怕他”,一句话道出张小敬并非看上去的那般磐石模样,张小敬的弱点后背负的是另外一段故事。看似冷漠无情不为所动,临走叮嘱“窗栏失修,别摔着”又与之前的“不解风情”形成强烈反差。这样一个复杂且有魅力的“登徒子”,也难怪让李必的侍女檀棋,在十二时辰之内就动了恻隐之心,从敌对到吸引再到追随。

而这样复杂叛逆有一定阅历的人,思来想去,真的只有雷佳音能驾驭得了。开篇从死囚牢里拖出来的张小敬,脏臭至极被人毫不掩饰的嫌弃。即便如此,也可以在初见檀棋时,盛气凌人的问话下,懒洋洋的吐出的第一个字:“香”!

不畏生死的大气,久违阳光的喜悦,略带戏谑的调侃,让檀棋一时羞红脸。一个重见天日的死囚,却知晓天下形势,虽话不多,却句句稳准通透,三两句把李必的身份,心思,窘境摸了个八级不离十。

说起李必的选角,着实让人惊喜。如果之前易烊千玺被人记住的标签更多是“顶流”而非“演员”的实力的话,那么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可以不由感慨一句未来可期!李必这个角色也很有挑战。年少成名,心怀大志,步步为营,这个角色沉默寡言却不同于张小敬的狡诈式话少,他是心气高傲,不屑与外人多谈,属于话不投机半句多式的高冷。但这些计谋之后的是谨小慎微的算计,这样的他自然敏感。

演的偏一点,容易有面瘫之嘲,意外的是,易烊千玺在与雷佳音对戏的时候,并未输掉气场,特别是戏中对于二人角色关系的设定,是傲骨天才李必以赦罪之诱哄骗张小敬为己所用,对于驯服这样桀骜不驯的人,易烊千玺将成长环境、地位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的相处拿捏的很稳妥,当然也不排除他自身的成长经历与角色有高度相似性,同样的年少成名身负众人期待,三思后行都是他与角色天然融合的必然,与雷佳音这样优秀的演员对戏,也并未输阵。

特别是二人对峙的那场戏,要以精湛的口才,饱读诗书的气场压制住一个死囚犯人为自己效命,即使挨了人称一声“张帅”的张小敬三拳,也依然滔滔不绝的描绘自己当宰相守护天下百姓的雄心壮志,“少年未来可期”这句话用在易烊千玺身上,再合适不过。

除了两大男主的选角外,众多优秀演员的加入,比如韩童生老师,也让这部戏的品质让人很有期待。一些并非眼熟却演技精湛的好演员,全员演技在线飚出来的剧情代入感与情绪感染力,让这部文化底蕴深厚的剧集成功打破圈层。

每一部作品最终呈现和前期制作与观点概念密不可分,这部戏的导演曹盾,众所周知这是一位慢工出细活,把细节做到极致的导演。在“追速度”、“追流量”、“追热度”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导演似乎在与主流背驰,但这次充分用时间和观众口碑证明,有实力,独具匠心的导演,才有机会让大众愿意腾出时间细细品。

我很喜欢第2集结尾处张小敬与狼卫打斗追逐戏,没有花里胡哨的炫技,只有拳拳到肉的搏斗,闹市,人群,飞檐走壁的追逐,争分夺秒的刺激,与靖安司的克制隐忍,形成强烈反差,再次将剧情推向了一小波高潮。无论是构图、色调、服装、道具,还是贯穿于剧情中的李白诗词配乐,每一处精致的细节,都在以曹盾的作品风格下,用电影的质感为观众一一呈现。

上一篇:纪律方面党课讲稿下一篇:电力系统调度常用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