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

2024-05-08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精选8篇)

篇1: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王俊尧今年3岁,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有时自由活动时他双手一齐拍打他身边小朋友的肚子,把小朋友拍哭。有时,他有意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有时他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的小朋友操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小朋友的眼睛、鼻子等等。

明明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为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等,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

一、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遗传因素

(二)家庭教养方式

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如上述案例中的明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奶奶个性好强,文化素质低,外号是“死不讲理”。奶奶担心自己的孙子在学校吃亏,就经常这样教育孩子,致使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护心理。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说一个孩子在偶然出现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三)大众传媒

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策略

(一)逐步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幼儿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幼儿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首先教师要使幼儿知道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幼儿对自己的攻击行为感到羞愧,促进幼儿自觉地减少攻击行为。移情训练的事例如下:

在平时的角色游戏中,我们往往习惯于请个子比较大、力气强壮的幼儿扮演诸如“大灰狼”之类的强势角色,请文弱的幼儿扮演“小羊”之类的弱势群体。为了促进幼儿的移情,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换位,即让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扮演弱小者“小羊”,使其体验到被攻击的痛苦和无助;而让弱小的被攻击者扮演“大灰狼”,使其感受到“力量”的魅力。通过这种角色换位,将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某种感情。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

作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的家长要常观看育儿知识展览,阅读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作为被攻击孩子的家长要摆脱“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辱”的心态。“以牙还牙”只会制造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作为具有攻击性孩子的家长,首先要提高攻击性行为对孩子和社会有消极影响的认识,走出攻击性行为不算严重错误的认识误区。对于孩子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通过夸大后果的方式讲明它的危害,并在孩子面前旗帜鲜明地表达对这一行为的反对态度。

(三)防止大众传媒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

防止幼儿接触不良大众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家长要深刻认识到它带来的危害性,坚决杜绝大众传媒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家长要尽量减少给孩子接触暴力电视的机会,消除环境的负面影响。

小班年龄阶段,幼儿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与幼儿一起观看有意义的影碟、录像、电影等,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并表现剧中人物的可爱、善良、勇敢向上、助人为乐等。在家里,家长可以陪伴幼儿观看类似这方面的影碟、录像、电影等。同时,家长还要尽量给孩子创设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

(四)教师要努力为小班幼儿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

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把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同时,教师还应教会幼儿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的攻击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问大哭大叫一通,以宣泄内心无法排泄的挫折、愤怒与烦恼,让幼儿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与置换活动,去转移幼儿的攻击性情感。

(五)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保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教师在幼儿园要把具有攻击性强的幼儿放在心上,把他们的攻击行为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家里,家长不要只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另外,教师与家长要经常交流,采取一致的教育措施,共同努力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为。

(六)在活动中创设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

篇2: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

甲甲今年3岁,在小班中个子较矮,但他力气很大。他经常突然跑过去把别的小朋友推倒在地,有时有意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脸,有时也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大打出手。甲甲的这种行为使的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因此影响了他的正常人际交往,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他的这种行为。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纠正,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耐心的帮助,让幼儿慢慢的来改正,家长和幼儿园也要沟通,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篇3:如何防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培养幼儿交往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设与他人交往的条件, 交往的对象可以是成人或与自己同龄的儿童。让他们初步掌握交往的技能。平时可与幼儿玩一些游戏, 让他们知道必要的规则等。在幼儿园游戏时, 要让他们自己探索, 自己拟定规则, 教师只在需要时再参与, 让幼儿在自己创设的游戏中不断地学习, 懂得自己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 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 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技能, 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被周围人接受, 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引导家长配合, 为幼儿创设一个不利于攻击性行为的环境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应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给幼儿正确的行为示范。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不应过分地溺爱孩子, 不能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 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受挫精神, 并教导幼儿合理地宣泄情绪,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在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 不要大声呵斥、隔离, 或不让他们玩游戏等惩罚手段, 这样容易引发他们的不满, 使他们情绪低落, 出现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有的孩子还会因此说谎等。教师应分清是非、正确引导, 以冷静的态度解决幼儿间的纠纷, 并通过商量、说服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让幼儿意识到攻击性行为是错误的行为, 孩子的攻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和消除。

四、开展多种游戏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可以得到合理的宣泄, 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一些愿望, 可以使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篇4: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幼儿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模仿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郑光曦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幼儿中这样的孩子很多,模仿能力强,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完善的原因。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越明显。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

三、影响小班幼儿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大众传媒

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完善,表达能力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是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现在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熊出没》,学着片中的暴力动作,口中喊着:“奥特曼变身,消灭怪兽。”之类的话,对旁边的幼儿发起攻击性行为,把其他幼儿弄哭,有的幼儿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经常看暴力性的电视,动画片,玩暴力性的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增强。

2.家庭教育因素

孩子都是父母掌上明珠,事事都是满足自己为标准。记忆犹新,郑丁宇小朋友开学的时候不愿意到学校,爸爸牵着他,他哭着说不要到幼儿园,爸爸就说你再不进去我就打你。我在做手工,郑丁宇走过来把我刚刚做好的作品给撕了,我让他坐回自己的位子,说完后,郑丁宇立马打了我一巴掌,动作很自然。家访发现孩子在家里也是,只要说他不是他就会打人。

3.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的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所谓的遗传并不是父母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有坏脾气的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4.个体成长阶段性因素

小班幼儿大多是5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语言发展虽快,但多数语句表达不够清楚,很多的时候是用动作来代替的,所以有些孩子会无意识的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模仿力极强,因模仿而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也很多。

由于每个幼儿的个体气质不同,个体发展不完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好奇心强,往往会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5岁左右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都喜欢玩相同的玩具,如果相同数量的玩具比较少时,幼儿之间就会为了玩具去争抢、打架。小班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刚刚开始发展,不能很好的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幼儿园教育的策略

1.幼儿园应该创设宽松的环境

幼儿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引起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环境提供的刺激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幼儿园要为小班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室内外活动空间要大,避免小班幼儿因身体的碰触而引起攻性行为。其次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活动材料要与中大班有所不同,小班幼儿相同数量的玩具,材料一定要充足。另外还要注意在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时,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2.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

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行为,也是消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种好办法。例如:郑上浩到幼儿园总是要让妈妈给他拿玩具,同桌孩子拿的玩具他不玩,而今天上浩来幼儿园比较晚,玩具其他孩子都拿去玩了,上浩妈妈看到玩具都有孩子在玩都不敢拿,这时候光曦主动把自己的玩具分给上浩玩,我马上表扬了光曦,给了他一朵小红花,他平时很少有小红花,收完玩具后我提问孩子,说光曦为什么会得到小红花呢?让其他孩子也知道玩具要分着玩,不能一个人全部占者玩,想要别人拼做的作品要征求别人,不能用抢。第二天发现有孩子开始分着一起玩。

3.提高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小班的幼儿认识水平比较低,需要大人们的引导。孩子自己的好奇心很强,总是喜欢到处摸一摸、碰一碰。廖加宇小朋友走路总是喜欢摸一路过去,有次上画画活动,其他孩子坐在椅子上画,他就到处摸着其他孩子走一路过去,走到走廊就伸出脚拦别人。回教室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要伸出脚呢?他说他要跟他们做朋友,他并不知道伸出脚拦人会让别人摔倒受伤。加宇说伸手去摸他们是要问他们要不要一起去,他不知道用语言表达就可以了,而是用肢体语言。引导孩子使用语言去表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用肢体语言是得不到满意的答复的反而会有出现攻击性行为。

4.幼儿教师对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冷处理法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看《爸爸去哪儿》的节目,都知道节目里有一个击掌成交的环节,在孩子到幼儿园的第二星期跟孩子有个约定,要去上厕所必须的跟老师击掌,久了之后孩子都成为一种习惯,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不去批评孩子,而是对孩子说:以后我们不这么做好吗?成交吗?成交就击掌。几个月会后,发现孩子抢玩具、推人就少了。

5.幼儿园与家长的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和家长在教师孩子方面也要积极沟通,保持一致性的观点。在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为这一方面,双方要积极配合随时交换信息,采用最恰当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通过双方的配合就能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少。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该用更多的关心和爱,用平静温和的教育,让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有效预防和纠正。幼儿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的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幼儿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首先,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要让幼儿知道自己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的方法,让幼儿能够体会到自己的攻击性行为给别的小朋友或其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和情感因素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羞愧,通过长期的这种移情训练的方法,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减少。甚至能够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有效的纠正。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劳拉·E.贝克[美]《儿童发展》吴颖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

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她看见莎莎笔盒里正好有一支,想也没想伸手就去拿,嘴里还宣称:“这是我的!”莎莎也正想用这支红色蜡笔,丝毫不肯让步。这下佳佳可生气了,一下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并把莎莎推倒在地上,还用小脚去踢她。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儿童往往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被定义为攻击性行为。表现形式 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如玩具等。 表现年龄 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期。 表现类型 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 性别差异 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

篇6: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不论男孩女孩,多数小时候都有过拿开水浇蚂蚁窝的“经验”,还有淘气的男孩子更甚,会为抓到的壁虎“做手术”,边做还边开心的笑着,这个场景在我看来还是有些血腥和暴力的。而这样的暴力很容易激发幼儿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本身就是需要一定约束的,通过原则教育可以教会孩子将这样的行为慢慢转化,变得更加友善,避免攻击性行为。

1、勿创造攻击性行为的环境

良好家庭气氛有助于发展孩子友爱的性格,不极端,因此也就不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应少接触电视、电影及家庭的暴力镜头,少讲具攻击色彩的语言,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玩玩具等,创造平和的生活环境。

2、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制止

家长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制止,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变相鼓励,幼儿也会渐渐默认这样的行为并不是错误的,以至于越来越难控制。

3、适当的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最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因此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这些坏的情绪宣泄出去。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虐宠是一些具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表现,应当培养孩子的爱心,通过饲养真正体会细腻的情感,丰富孩子的情感,培养亲善行为,这样可以从心理上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5、冷处理是个好方法

冷战是一种惩罚,对孩子犯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他明白做这件事情的后果,渐渐改掉这样的错误行为。

6、移情换位的引导措施 攻击性强的人对受害者的痛苦表情会置之不理,更加倍的去伤害对方,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能力,他无法去体会当自己是那个受害者时的感觉。因此,应当教会孩子从小换位思考,增强移情能力,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

7、以身作则是基础

家长的自身修养直接也是最重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因此,不要因为自己情绪不好便随意暴力,语言过激也不行,尽量为孩子做好榜样。

做好这几点,相信假以时日孩子一定会丢掉“小魔王”的称号,成为一个懂事又有爱心的非攻击性的孩子!

宝宝爱尖叫如何制止

小柔柔是个爱尖叫的孩子,在小区里已经非常有名了,我是在她的妈妈说起后才知道,孩子的尖叫史已经有许久了,而妈妈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似乎都不起作用。孩子才两岁,吃得好睡得香,没人惹他,高兴或不高兴都要尖叫两声,常常把周围人吓一跳,妈妈问我,宝宝爱尖叫怎么才能制止?

尖叫并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她又不是尖叫不止,只是偶尔叫一下,也是她发泄的渠道,也许是她刚刚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还正在学习中,所以不要太在意,只需要正确的引导。

1、兴奋而尖叫

激动好玩的游戏会使她尖叫,因为她兴奋,这是一种自我表达。

2、无法表达而尖叫

有时孩子的情绪也会高涨或是低落,她还太小无法表达出来自己的情感时,会采取尖叫来发泄。

3、害怕而尖叫

外向的孩子害怕时都会发出尖叫声,这也是用来表达自我情绪。

4、模仿而尖叫

看着别人尖叫她觉得很好玩,也学着开始尖叫。

5、为引起注意而尖

她会用尖叫去试探家人,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意思是陪我玩一会儿吧,我好闷。

幼小的孩子容易情绪兴奋,会有自然的尖叫冲动,如果了解了孩子会发生尖叫之前的状况,就可以在快要发生之前做好引导工作,比如分散她的注意力,做一些她感兴趣的事,或用表情动作来控制她的行为,可将手放在嘴边,慢慢告诉他不能随便尖叫的道理。

幼儿骂人如何正面制止

[]

幼儿骂人、打人多出现在两岁以后,此时他的独立意识增强,具备了反抗的能力,有时会表现为骂人、打人。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家长不应采取忽略的态度,更不应过分的训斥,要不断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对幼儿慢慢调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幼儿学会骂人的话,或者出现打人的行为,多是模仿身边人的所作所为,比如家长之间带有骂人话的对话,或者周围其他小朋友或大人骂的粗话等等,孩子学这个最快了。其实,有时幼儿只是因为骂人的话很有力,很过瘾,所以也学得快。

当幼儿发生类似不良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制止,通过许多方式都可以。

1、直接禁止

当孩子骂粗话或动手打人时,要直接严厉的告诉他“不可以!以后绝对不允许这样做!”接着阐明道理,让他明白这样解决不了问题,还让别人笑话自己是个没礼貌的孩子。如果碰到难解决的事情,自己解决不了时要主动寻求家长的帮助。鼓励孩子主动去向对方认错,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

2、侧面教育

故事的教育意义可谓非凡,平时多讲一些关于讲礼貌的小故事,潜移默化的教会孩子明辨是非,逐渐掌握正确的处事方式。

3、适当惩罚

篇7: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研究对象:汪简 班 级:大四班 个案情况简述:

汪简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汪简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因丫丫抓住图书不放,汪简就在丫丫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汪简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汪简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汪简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汪简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输,要再剪一次。汪简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汪简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汪简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汪简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汪简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汪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汪简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汪简从小受外公外婆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问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三、幼儿园教育措施

1、疏导多余的精力。多给汪简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使他多余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把汪简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表扬肯定。由于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汪简喜欢游戏,每次游戏他都非常兴奋,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组长、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从而逐渐让他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

四、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

如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这既能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又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2、以榜样示范,指导幼儿正确行为。

家长在孩子犯错时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家长自身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攻击行为。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巧,引导孩子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等。

3、淡化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幼儿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社会中的各种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较为宽松、温馨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给孩子提供刀、枪等含有攻击因素的玩具;应避免让孩子看含有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影视和图书;当孩子有这些不良行为应马上制止,孩子有悔过之意时应给予表扬。

个案转化效果:

通过两个月的家园共同教育,汪简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伴对他也很认可,推荐他当组长、小老师等。这不断足使他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取得更大的挂步。

通过家园配合共同教育,现在的明明已能在活动中与同伴较好的协商活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的和老师沟通,而不再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结论与反思

如何做称职的家长是需要为人父母认真对待的事情,而老师们从事的事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而我们为这个事业的成功不断地在探索、在实践,当你们的孩子成为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时,能够说一句:我尽到了为人之师的职责

1、研究结论

幼儿方面:自从个案研究开展以来,盛盛的攻击性行为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基本消除了无故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成人的引导与帮助下,盛盛已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是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当遇到矛盾时,与小朋友们共同协商或是寻求成人的帮助。

家长方面: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我与搭班老师和家长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共商家教计划,家长又看到孩子们的日益进步和变化、幼儿园里形成的和谐融洽的氛围,他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护短、以暴制暴、放任或溺爱的教育方式逐渐减少,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促进了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

教师方面:通过对盛盛攻击性行为个体的研究,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逐渐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与老师对有攻击性幼儿进行监控与矫治的意识;逐步摸索到了对有攻击性幼儿进行调节、控制与矫治的方法,有助于教学业务素养的提升,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

2、研究反思

(1)一般幼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攻击行为问题,只是程度不一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除,因而不能给幼儿乱戴帽子。但是如果确定某幼儿确实存在问题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个体的攻击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即学前阶段就表现出攻击性的儿童到青春期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较高。因此,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也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尽教师的职责,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研究儿童攻击行为及其控制,“及早矫正,因材施教”,防止该行为影响他的正常发展。

(2)在帮助幼儿纠正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及家长的作用特别大。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接触幼儿,且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

幼儿园中,教师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以耐心说服为主,尊重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对其他幼儿造成一定伤害时,不可采用同样的攻击性为来教训幼儿,这样反而消极巩固了攻击性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是非观念,我们教师和家长应对幼儿加强是非观的引导,让幼儿明白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知道那些是不应该做的。此外,幼儿也会从成人的行为及评价中学会一些正确的行为态度及行为方式。另外,我们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在教育上达成共识,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篇8: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

策略一:取得信任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主动和幼儿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这一点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尤为重要。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生活环境往往和其长期接受的极端情绪感染密切相关,致使他们的心理常常会处于非此即彼的不安全状态。因此,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也会成为他们获得安全感的反应。通常情况下他们并不懂得妥协,其人际关系经常会处于对立状态,这种对立会影响到他们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情感、认知和态度。他们在生活中既自卑又自尊,常会采取粗暴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压抑、烦躁、不满情绪,甚至为了取得他人尊重,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证明其存在。因此,在最初的行为引导中,教师应经常很友好地同他们一起做游戏,聊天,对他们做得不好的事情不必过早地给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师幼之间的情感融洽了,幼儿就会逐渐消除对老师的抵触心理,会愿意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向老师诉说。

策略二:启发思考

思考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取得师幼间的相互信任之后,教师再进一步结合他们的行为,对幼儿每次发生的攻击行为进行启发式教育,向他们提出:“今天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对不对?这样做你会高兴吗?同伴会高兴吗?”等等。积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学会检查自身的不对,让他们产生主动改正错误的想法与行为。渐渐地他们会越来越重视别人对自己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在自知有缺点后,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想改正和请求原谅的想法,从中也就学会了说“对不起”、“请原谅”等礼貌用语。

策略三: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比语言更高一个层次的过程。当思考打开幼儿的智慧之门后,心理暗示能够让幼儿通过心理阅读起到强化心理控制的目的。在幼儿已经信任老师的前提下,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一些心理暗示。例如,做错了事情立刻对他拉下脸来,或有意不理睬他,或者皱起眉头,或者摇头、叹气等,通过暗示让幼儿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

另外,也可以利用攻击性行为角色扮演游戏的心理暗示方法。让幼儿通过扮演攻击者与被攻击者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绪状态。特别是体验被攻击者的悲伤、委屈、逃避、愤恨等情绪。也可特意让幼儿与平时总爱受欺负的幼儿一起表演故事,让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充当受辱者,游戏结束时请他们回忆游戏中的感受。通过游戏他们会逐渐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到打人、骂人的错误与造成的不好后果,同时也会使他们自主抑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减少攻击他人的次数。

策略四:宣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破坏欲或者攻击行为是精力旺盛所致,而体育锻炼恰恰又是最好的消耗旺盛精力的途径之一。当预感到幼儿的脾气将要爆发的时候,教师最好能带他们到户外走廊或操场的树下进行一些大量的跑跳活动,也可以让他们大声喊叫,随后他们的不良情绪也就随着跑跳而忘记了。这样不仅能够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体育技能,何乐而不为呢!

策略五:情景规避

尽量减少家长以及周围环境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强化因素。教师应与此类幼儿的家长共同商订辅导计划,促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多表扬、多鼓励幼儿,少训斥、少惩罚幼儿,使幼儿建立自尊和自信。鼓励并引导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制作一个“成功卡”,把发现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事情及时地记录下来,让孩子知道自己其实很能干,等等。

以上干预策略应经常反复实施,并且各种策略在一天之内或者一个攻击行为发生之后应同时起作用。当然,前提是要取得幼儿的信任,没有这样的基础,任何干预措施都无济于事。总而言之,教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定要科学对待、理性引导,要为他们制定专门的教育方案,用持久的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上一篇:全方位深化内控机制下一篇:公共关系礼仪实务-考试-20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