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分析

2024-04-12

环保行业分析(共8篇)

篇1:环保行业分析

环保行业

一、行业概况

1、行业现状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去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

2、环保行业产业链结构

环保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设备提供、工程建设及设施运营3个主要环节,产业内的企业一般涉及一个或多个环节。生活和企业排污是环保行业产业链的发起,也是整个产业的服务对象。由于存在生活排污和企业排污,为了达到国家的排污标准,三废必须在排放前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其中废气处理不存在生活排污层面。设备提供企业位于产业链上游。

工程建设属于中游。工程建设包括设计咨询和系统集成等,也是价值链增值性与盈利水平较高的环节,涉足该领域的公司将享受到高成长。完全的市场机制可以保证龙头企业获得较高水平的利润率。由于工程建设对系统集成水平要求较高,国内能够实施工程承包的企业不多,目前外资在该领域仍具有优势。以污水处理子行业为例,介入中国污水工程市场比较有名的外资企业有法国威立雅、法国苏伊士、英国泰晤士水务、德国柏林水务公司等4大巨头。其中,威立雅在中国16个城市投资了18个水务项目,是目前在中国扩张步伐最快的外资企业。

设施营运位于产业链下游,指专业从事环保设施运营和管理,如污水处理厂、各种填埋厂、垃圾发电企业等。环保设施运营本质是重资产、稳定现金流型的业务。其投资回报期相对较长,同时处理费的决定权主要取决于政府,属于公用事业,若处理费长期稳定,我国大部分市场化环保设施的投资回收期在15年左右。

3行业特点:

环保产业具有环境公益性、经济活动性、社会规模性、专门技术性、新兴性等特点,分为污染防治产业与资源产业、专门环保产业与共生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的边际利润率低于其他产业,甚至于无利润或者亏损。国家对其鼓励和扶持是绝对必要的。对环保产业给予行政保护并保证环保企业获取利润,应成为国家促进环保产业化政策的重要和核心内容。

4、国家政策:

节能环保行业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规划将把高效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领域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二、问题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

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四是政策机制不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困难,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尚未建立。

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三、发展趋势:

从宏观上看,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还有广阔空间。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产业一般会维持10年-20年的高速增长期,产值增长率一般维持在GNP增长率的2倍-4倍,因此,预计我国未来环保行业增速将维持在20%以上;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素质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环保产值占GNP的比例保守估计大于2.5%,我国十二五末环保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望达到2%。国外环保行业快速发展驱动因素我国目前均已具备:政策、政府和企业的环保需求、经验水平、公众环境意识。

二、选股

(一)初选,3个指标

1、企业的经营能力:净资产增长率,剔除掉净资产增长率为负的3只个股。

2、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剔除掉资产负债率超过55的4只个股。

3、企业的股价的安全性:市净率,剔除掉市净率小于2的1只个股。

最近进入初选股票池的有10个股,分别是

东江环保

迪森股份

碧水源

铁汉生态

中原环保

万邦达

国电清新

兴蓉投资

维尔利

中电环保

(二)复选

1、企业龙头及市场占有率:

东江环保: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废物处理行业的领先企业,拥有最为齐全的废物处理经营资质和业内少有的“一站式”环保解决方案能力。在过去九年中实现超过20倍的高增长。

迪森股份:迪森属于行业领先企业,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碧水源:是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领域MBR 技术实力与综合经营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在大型MBR项目建设方面已跻身国际先进企业行列。

铁汉生态:,公司目前业务覆盖生态修复和园林绿化,是国内极少能够在两个领域并重发展的区域龙头 维尔利:目前,公司渗滤液处理总规模和承接大中型项目的数量均为国内第一,其中,公司承接的渗滤液处理规模在500吨/日以上的大中型项目有八个,市场占有率第一,竞争优势明显。

中电环保:公司系江苏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火电、核电行业,公司是国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水处理公司之一。

2、资源优势:

迪森股份:公司所用生物质燃料的原料主要是林业三剩物和农业废弃物,我国生物质资源总量虽然非常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在家具和木材加工厂聚集地区,公司设立分公司采购林业加工剩余物;在林业资源丰富地区,公司与当地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者与具备资源条件的供应商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并在一定半径内设立原材料收集站和加工站,收集林业三剩物,以保障原料供应。

铁汉生态::公司通过实施广东梅县大坪镇苗圃基地建设将为公司不断增长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提供原材料支持。同时,苗圃基地的建设可为公司提供研发基地,尤其是针对生态修复领域的新苗木的培育和研发。

3、研发队伍及技术优势

东江环保:研发团队自成立以来已开展研究122项,其中重大项目15项,具有战略发展前景的储备项目9项,有95项技术已被应用于产业化生产。公司取得10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独占许可及15项专有技术。

迪森股份:基于自主创新,公司在原料收集、加工生产、仓储物流、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均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系统集成优势明显。

碧水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已申报受理的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23项,专有技术66项。

铁汉生态:公司在生态植物驯化、培育、基因改良方面,生物肥料技术方面,施工技术方面等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已全面掌握生态修复工程的相关技术,并将其具体应用于南沙采石场生态修复工程、深圳南坪快速路工程、海南三亚大隆水库边坡水土保持工程等工程项目中。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取得国家专利14项,在申请专利9项。

万邦达:公司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商业模式、运营经验及高技术壁垒等层面;其中“EPC+C”等全方面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模式,有效改善并提升了公司持续获得赢利增长点的业务特点;专业水样数据库、水质检测能力及产学研结合的研发能力都铸就了公司高技术壁垒。

维尔利:公司目前拥有10项专利,2项专利申请获受理,1项独占使用的发明专利

中电环保:截止2011年末,公司承担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20余项,拥有发明、实用新型等专利30项,研发的18项水处理应用技术分别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为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4、品牌及价格优势:

碧水源:凭借先进技术和优质服务,公司在国内城市污水处理领域成功地承做了许多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MBR项目,包括规模较大或最大的MBR工程、举世瞩目的奥运配套工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等系列项目,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和形象。

碧水源:公司现有的主要竞争对手为GE、Siemens等几家国外先进企业。在与其竞争过程中,本公司所以能够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除了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外,还在于提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价格,以较优的性价比占领市场。公司具有价格优势的原因是,公司拥有的专有技术,注重本地化需求,优化配置了MBR系统中的工艺参数与设备,降低了系统设备成本;同时公司生产本土化,生产与管理成本相对较低。

特汉生态:2010年“铁汉”注册商标被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公司“铁汉”自主品牌被评为2009-2010连续两年广东省优秀自主品牌,公司被评为2010广东省优秀企业、2009-2010广东省二十强优秀园林企业、2009-2010连续两年广东省诚信示范企业、2010深圳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10广东省劳动用工守法优秀企业、2011广东省雇主责任示范企业,并于2011年被认定为深圳市重点文化企业等。

维尔利: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垃圾渗滤液处理业务,已先后承接38个渗滤液处理项目,在总处理规模

和大中型渗滤液处理项目(渗滤液处理量500吨/日以上)数量上取得了“双第一”的业绩,其中处理规模超过500吨/日的渗滤液处理项目8个,这些项目特别是具有示范效应的大中型渗滤液处理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得公司在行业内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为公司持续承接新项目和开拓运营服务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5、高端客户优势:

中电环保: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华润电力、中核总、中广核、中石化、中石油、神华集团、宝钢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

6、成本优势

国电清新:由于旋汇耦合脱硫装置技术是公司自主研发的,节省了技术使用费和专家服务费,设备采购不受限于技术提供方,使得公司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公司的干法建造业务在独家引进的德国CSCR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实际情况,进行了吸收、改进和创新,有效地降低了建造和运行维护成本。

7、兼并重组及市场开拓能力

东江环保:公司拟分别以募集资金15366.95万元、8032.45万元对项目实施主体公司全资子公司清远市东江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东江环保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增资,全部作为注册资本。

碧水源:自上市之后,公司一直积极开拓市场,在巩固北京、云南、无锡等已有地区的同时,公司还通过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合资公司,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从而一次性锁定当地市场,持续开拓其他外埠市场。

铁汉生态:公司是少数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拓业务的公司之一,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共开设有10家分公司,并拟在梅县等地建立苗圃基地,已经初步形成立足华南辐射全国的业务态势。

兴蓉投资:未来公司将参与异地污水处理或供水项目,开拓其他区域的水务市场,收购兰州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标志着公司外延扩张的开始。

中电环保:2011年7月,公司出资1020万元收购江苏联丰环保51%的股权。此次收购江苏联丰体现了公司布局市政污水处理的战略思路。在公司保持工业水处理业务的同时,实施横向一体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公司盈利和抗风险能力。

8、业务多元化:

万邦达:公司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为煤化工、石油化工、电力等下游行业大型项目提供工业水处理系统全方位、全寿命周期专业服务的公司。公司既能多专业、全面性的工程建设服务,又能弹性的提供个别阶段和个别专业的技术服务,如托管运营。

9、符合国家发展的产业政策

迪森股份:公司主营业务是利用生物质燃料等新型清洁能源,为客户提供热能服务。生物质能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种清洁能源,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鼓励类行业,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将有效降低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以促进生物质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

篇2:环保行业分析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得以较快发展。

二、我国环保产业现状

1.环保产业结构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中国环保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范围覆盖了环保产品生产、环保服务、废物循环利用、洁净产品生产和自然生态保护五大领域,初步形成了面向3类产业的市场体系。

2.环保产业市场情况

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政府的重视和逐年增加的环保资金投入以及环保市场的潜在需求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速度。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环保行业趋势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环保产业年增长率为15%~20%,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到年底,全国已有150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其中专营企业近13000家,科研院所等单位多家,从业人员总数达250万以上。我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

9000亿元,,达到10000亿元。预计未来我国环保产业将继续保持12%~15%的年均增长速度,预计到,中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

1.我国环保产业的特点

(1)环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2)市场需求被动、政府作用较大;(3)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4)环保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5)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2.环保技术发展概况

(1)我国环保技术发展现状。环保技术是环保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环保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我国环保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主导技术与产品可以基本满足市场的需要,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大型城镇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填埋、焚烧发电、除尘脱硫、噪声与振动控制等方面,已具备依靠自有技术进行工程建设与设备配套的能力。

(2)我国环保技术的不足之处。虽然我国的环保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保产业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开发能力弱,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不佳,品种也不丰富,经济效益也不明显。其关键原因主要是我国环保技术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比较落后,环境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第二,高端研发人员匮乏;第三,环保科研机构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技术研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第四,与环保产业的发展相对应,环境技术的分布也存在着明显地区差异和不平衡性,其发展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的环保技术水平发展较快。

三、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对策

1.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型环保人才;2.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建立健全市场机制;3.鼓励科技创新、加大环保投入;4.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政策;5.拓展融资渠道、推动产业发展。

四、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当今的国际环境给环保产业带来的巨大的机会,随着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观点的提出和世界各国对环保投入的不断加大,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将朝着资源利用合理化、减少环境污染的方向发展,环保产业有望逐渐成为多数国家的支柱产业。

中国的环保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尤其入世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投资限制措施的减少,国家可通过相关政策将外资吸引到环保产业,以弥补中国环保产业投入的缺陷。同时,引进外资也给国内低水平的环保投资项目形成压力,迫使一部分资金流向技术水平高、具有成长性的专业领域。这既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也有利于环保产业结构调整。

篇3:环保行业分析

关键词:企业环保压力认知,环保行为,影响因素,建议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格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比以往承受了更多来自社会各阶层及自身发展的压力。

企业是在各种复杂的契约关系中运行的一个有机组织,联结了政府、各社会团体等多元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今,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表明,多元化利益相关者影响了企业的环保行为。因此,针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企业面对相互矛盾或冲突的要求时,其环保行为就可理解为,是其通过对拥有的稀缺资源的恰当配置,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来自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作出恰当的回应。

在诸多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因素中,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客观上存在着哪几方利益相关者?他们的需求是怎样的?冲突或矛盾来自哪里?这些问题,影响着企业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环境需求的认知、评价的因素有哪些,最终决定了管理者是如何认知、评价这些来自各方的环境需求的优先性。

鉴于此,有必要研究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环境需求重要性的认知是如何影响其环保行为的,以及当企业管理者认知到的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越大,企业是否会采取更加积极的环境响应行为等问题。

企业环保压力认知差异及其原因

1. 企业环保压力的认知差异

在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存在着如政府、消费者、投资者、非政府组织、本地居民、媒体等多元化结构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是企业所处的市场需求和整个社会环境责任制度需求的载体,发挥了推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约束企业行为的重要作用。然而,一个现实存在的状况是:处在同一组织场域中的企业,尽管面临着相似的市场需求和制度需求,但他们却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认知。

假定这些压力能够均衡地施加在一个产业内的所有企业上,也并不意味着会对所有企业的环境响应行为和环境绩效产生同样的影响。究其原因,是从压力到行为还存在着中间转化过程,即企业管理者在把客观压力转化为感知压力时,管理者的认知过程,决定了最终的企业响应行为。这就导致即使是在某一地区、某一个特定的行业内,所有成员所受的外部管制都是一样的情况下,企业响应方式最后的结果也是会非常不同。

2.环保压力认知差异的原因

(1)当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压力逐渐向企业慢慢渗透的时候,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往往会施加在企业的不同层级上。比如,企业股东的压力往往直接施加给管理层,而员工的诉求是直接传递给经理的。

(2)企业面对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可能存在相互冲突,难以兼顾各方。这就在客观上需要管理者综合判断后,做出权衡并对这些诉求确定一个优先顺序。

(3)并不是任何行业中的企业都用相同的标准,评价客观存在着的需求。企业管理者会依据其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对这些压力加以甄别,最终作出不同的评判。因此,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简单来说,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一客观存在的压力经由层层传递,被企业管理者主观地进行了评价,导致并不是任何利益相关者提出的诉求都能够得到同等重视。

企业环保认知的影响因素

1.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未来持续经营的目的,在充分分析其控制的资源、拥有的能力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后,制定的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行动,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目前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可以提升企业内部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进一步促使企业实现创新管理,改善组织架构,增强企业对来自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应对。

如果一个企业谋划的是长期发展,那么,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企业管理阶层就会站在整体的角度和高度,将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对可能影响企业经营的种种重要的因素变化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比如,国家有关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变动、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偏好等。企业管理阶层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就会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企业环境责任,将环保作为一个关键因素纳入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中。一个企业拥有了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后,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就会时刻关注企业未来。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它对环保就没有任何认知,或者无视企业环境责任。

如果企业只有短期发展战略,企业管理阶层就会忽略企业长久经营的最终目标,不是追求基业长青,而是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利润的最大化。此时,环保将不再是企业经营管理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面对来自政府、媒体、消费者等的环保压力时,它的选择将会是逃避。

2. 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

企业具有的特定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内部成员在行为上相互影响,心理上相互作用的特质,个体行为的总和即是企业最终表现出来的行为。企业成员特别是企业管理决策层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同,由于其拥有不同的环境行为偏好,最终选择其偏好的环境行为决策,表现为企业采取不同的环境行为。

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够比较敏感的接收信息的受体。企业就是通过团队和个人来感知外部的环境信息,而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影响他对某些因素的一种敏感度,由此导致领导决策层的环境意识不同。这种意识的差异,最终会反映到企业管理决策层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上,表现为选择的环境行为存在差异。

如果企业管理决策层的环境意识水平很高,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就越高,往往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越强,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敏感度就越高,更偏好良好的环境行为,倾向于做出友好的环境行为决策。企业也会自觉关注环保信息,执行国家制定的环保要求,承担污染防治等环保职责。

反之,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越低,团队及个人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敏感度越低。这种不敏感,会降低企业对环保的认知,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发展目标和思想路线等的制定时,环保将注定是被忽略或舍弃的一方。

3. 政府政策的可操作性

政策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是要使观念形态的思想,变为现实形态的行动,进而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的可操作性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政策的可操作性,是指政策拥有完善具体的措施,在实践中易于推行与实施,要在技术层面上体现其能够被有效执行。其核心是要使得政策能够在成本较低的基础上,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

政府政策可分为指导型、引导型、强制型三类。其中,指导型政策在政策的层级系统中是最深层的政策,是用以指导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它侧重于价值陈述,为企业提供价值评判的标准;引导型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的政策方案,侧重于目标陈述;而强制型政策则表现为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和行动方案,必然要求有对应的部门或机构来具体实施。

以上3种政策的可操作性逐次增强。其中,强制型政策是企业行为的底线,是政府及社会公众所能容忍的最后一道线,企业若违背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就会丧失其生存的合法性。强制型政策通过严厉的奖惩措施,来引导企业关注环境保护,发现其自身的环保问题,改善自身的环境行为。企业为了保有其生存合法性,避免被惩罚,就会采取一定的环保行为。

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承受着相同程度的政策压力。当政府制定出台了一项新的环保政策,企业在获知这一新政策之后,会有一个学习、了解、熟悉的信息加工过程。此时,政策的可操作性等,就会影响企业决策者的认知及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比如,当政府政策是引导型时,团队素质高、战略眼光较远,他们可能很早就会意识到政府政策的引导方向,会在战略制定时以及企业发展中注意环保问题。但是如果团队意识不是很高,战略上也没有重视,那么,此时强制性的就会比指导型与引导型的更有作用。

总之,政府政策的可操作性越大,企业感受到的刺激就会越强;所受到的政府压力越大,越有可能主动采取环保举措。相反,政府政策的可操作性越小,企业受到的政府监管就会越少。或是缺少改善环保绩效的激励,或是违规后的处罚越轻,企业就不太可能主动采取环保行为。

4.市场信息反馈

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是企业重要的社会压力来源。比如,社区居民通过媒体舆论等方式对企业施加压力,要求企业采取一定的环保行为;消费者选择购买环境友好企业的产品,或自觉抵制非绿色产品,这些行为虽是非强制性的,但当消费者的诉求通过其具体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控制企业经营活动,最终会变成一种联合行动。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达到可通过法律法规或市场的力量表达出来时,必定会对企业造成一种实质性的紧迫的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企业迫于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可能就不得不采取一定的环保行为。为了公平照顾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管理者会实施多样化的环境管理策略。比如,优化员工的工作环境,提高产品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致力于清洁生产,减少社区污染等。

如果消费者表现出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偏好,并自愿接受略高一点的价格,当此类消费者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环境友好标志产品”的设立,可能会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环境绩效。但是目前在我国,消费者的环保行为对企业的绿色环保创新实践并没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我国经济现状分析,当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绿色产品的价格对他们而言略高,相比之下更能接受不含环保成本的低价非绿色产品。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相比,目前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是很强烈。国内的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购买和消费过程,不像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那样,还会关注原料来源、产品的生产和寿命结束之后的废弃物处置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办厂,这些企业往往会要求其中国供应商采用清洁安全的技术,提供节能环保的产品等。在一定程度上,这类更严格的要求会倒逼中国企业,使他们为了获得订单而进行绿色环保创新实践。

此外,也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竞争压力的存在,对企业绿色环保创新实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而进行绿色环保创新实践,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等。这些行为可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建议

大量理论和实践表明,企业在做出有关环保方面的战略决策或行为选择时,正承受着来自政府、消费者、竞争者、非政府组织、媒体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多重约束力量。这些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来阐明他们与企业的利害关系及利益需求,在环境保护方面要求企业有所作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企业要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必须要制定的。没有发展战略,企业无法进入长期经营,就会感到前途迷茫,其结果恐怕终难摆脱被挤垮的命运。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大热,机遇的存在也意味着市场竞争的异常激烈。而且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必定会面临资源短缺等种种问题,更多的企业事实上还处起步阶段,尚在为立足和短期的生存而挣扎,无暇也无力考虑环保问题,在其决策时就会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大量的短视行为。这时候,需要政府、媒体、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端正企业对发展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纠正其对社会责任在认识上存在的偏差,鼓励和引导企业制定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并将履行社会环境责任融入到发展战略中。只有将企业环境责任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当中,企业自身努力改变原有理念之后,才能从思想上对包含有企业环境责任的战略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企业自身而言,战略制定工作是一项涉及企业整个组织、专业性很强的重要工作。可将企业战略制定工作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

(1)企业在战略制定准备阶段时,应组建一个专门的战略制定小组,战略编制的各项具体工作交由它全权负责。然而实际情况是,战略制定对于大多数企业都是一种非常态的管理工作,一般企业都普遍缺乏战略制定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为了提高企业战略的质量,企业可寻求外部资源支持。比如,与战略咨询专业机构合作,聘请其作为企业的战略顾问,帮助企业组建战略制定小组,开展面向企业领导层的战略辅导,借助其专业优势完成企业自身战略的制定。

(2)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之后,不能让其流于形式,而是必须将战略计划落实。要制定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和纠正措施,以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

2.强化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

企业之所以采取一个特定的环境行为,首先是因为其对自身的环境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才会进一步审视自身的环境行为。而在审视、学习的过程中,企业对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的意识慢慢有了觉醒与提高,认识到这种责任承担对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性。这时,企业才会从根本的战略上转变经营理念,将环境目标等纳入其经营战略,进而做出环境行为决策。

具体到企业中的每个员工,只有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形成了良好的环保观念,认为企业应当履行社会环境责任、采取环境行为,并把这种观念根植到企业文化中,将改进其环境行为成为企业不断努力的目标,才能使企业环境行为的改进具有长久性。为此:

(1)企业决策管理层应有意识地培养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根据环境变化对其注意力配置进行适时的调整,及时提升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另外,企业高管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可进行适当的心智与认知能力训练,充分利用组织内外部的各种机会,提升自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其认知的准确性。

(2)企业可从软实力着手,创建自己独有的绿色环保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环保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形态,并作用在企业内的每个员工身上,使企业在每个发展过程中,都能够得到优良文化氛围和绿色环保意识的指引,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绿色的经营策略。

(3)企业可利用媒体、网络等现代营销手段,积极向利益相关者辐射传播其绿色价值理念。这样做,一方面可鼓励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还可树立起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4)企业应帮助员工树立起绿色价值观,通过开展实地参观、培训讲座等方式,让员工了解企业的供应链、生产制造流程等,并对员工在实施绿色过程中的创新进行奖励等。

(5)大型企业可选择与高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共同组建企业研究院,中小型企业则可与高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项目合作。通过彼此合作,实现对生产技术难关的科研攻关,完成企业的低碳环保生产工艺流程的构建,以及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与“三废”排放的减量目标等。

3. 细化政府环境政策,增强可操作性

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因此,政策的可操作性是最为关键的。为了避免政策制定过于原则性而缺乏可操作性,应在制定政策时,强化政府、企业和公众各方的责任,补充完善实践中发现的法规漏洞,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不断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强其可操作性。

例如,在细化环保宣传和普及相关制度时,政府可制定环境宣传实施方案,将领导、公众、环保工作人员、广大青少年和生产经营者都纳入宣传的对象。在宣传教育手段上,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可建立环保网站并及时更新环保内容。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宣传环保知识。此外,还可举办环保讲座、鼓励社会大众参与现场观摩、绿色生产,甚至可通过举办摄影展、环保标语竞赛等活动,使得环保宣传教育寓教于乐,同样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政府还要定期考察,以确保宣传效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应联合环保部门、保监会等部门,依据“环境保护法”中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规定,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对目前实施的“保险法”,也应对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内容作出适当调整。

政府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让消费者、环保公益团体等利益第三方了解和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促使企业规范其生产过程,自觉提高其环境污染的处理能力。因为引入市场和公众等第三方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有时甚至比罚款更为有效。

4. 加强市场信息反馈

在政府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过程中,极可能会出现“寻租”行为,增加环境的治理成本。对此,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比如,进一步推动排放许可证或其他使用自然资源的许可证贸易,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在全国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与此同时,还需要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加以调节,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企业的环境负担,实现企业环境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推动企业积极的环境行为。

(1)政府应积极推动“绿色消费",带动市场的绿色消费行为。可通过绿色采购等举措,引导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这本身可以成为最大的绿色消费者,为绿色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2)加强对消费者的绿色教育。由于消费者存在一个成熟的过程,随着消费者更加理性、市场愈加成熟,市场会反馈给企业一个信息,企业的产品越环保,就越会受到市场欢迎。因此,政府可加大对环保公益广告的投入,培养和加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完成绿色购买行为。

(3)环保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披露,一方面,通过新闻和披露性节目,对企业积极的环保行为进行公开表扬。另一方面,则增加对污染企业的报道与批评,让消费者对各企业及其产品的污染情况有个理性和全面的认识,为他们的购买行为提供参考。

(4)媒体应增加对环境现状的报道,使消费者了解现存的种种环境问题,提高其环境危机感。

(5)由于绿色价值观和环保意识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建立起来的,因此,还要重视对儿童的环保意识教育。要在现行普及义务教育中增加环保理念的占比,帮助儿童从小就开始树立一种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平军.浅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思路和要点[J].东方企业文化,2015(7):200-201.

[2]严荣.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可操作性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0(3):75-77.

[3]李怡娜,叶飞.制度压力、绿色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12):1884-1894.

[4]Delmas,Magali.Stakeholder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4,13:209-222.

[5]胡应得.排污权交易政策下企业的环保行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路江涌,何文龙,王铁民,刘颖.外部压力、自我认知与企业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J].经济科学,2014(1):114-125.

[7]彭雪蓉.利益相关者环保导向、生态创新与企业绩效:组织合法性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龚宏斌.企业环境责任的利益相关者驱动、响应及绩效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9]李雪琪,朱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导报,2015(8):208-210.

[10]刘艳.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5(4):97-99.

[11]曹国,沈利香,应可福.环保压力、绿色创新与小微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江苏省小微企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4):64-76.

篇4:行业分析:环保、保险

投资要点:

1、 环保法制体系完善,操作性增强。

2、 雾霾来袭,大气板块的景气周期有望持续。

近期,为了增强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其中规定的操作性,环保部正在抓紧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程序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并将于年内印发,而《环境保护按日连续处罚暂行办法》等四个配套文件也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随着环保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环保法的操作性将进一步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也会得以提升。加上此前排污费征收标准大幅上调并将逐步向环境税过渡,企业排污及违法违规成本有望显著提高,并从根本上形成不断强化工业治污的内生动力。

此外,大气板块方面景气周期有望持续。距离国庆假期严重雾霾消散不到一周,京津冀地区再中”霾伏“。随着日趋严厉的新政策陆续出台,大气板块的景气周期有望持续,推荐国电清新、菲达环保、中电远达和龙源技术。

目前,板块的系统性风险继续释放概率较大,而环保行业作为政策大力支持的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在系统性回调过后,仍可逢低布局优质个股,继续推荐碧水源、桑德环境、东江环保、格林美和聚光科技。同时,环保行业公司的并购浪潮也正风起云涌。可持续关注凯迪电力、维尔利、瀚蓝环境和南方汇通。

保险:优先股投资利好行业资产配置

投资要点:

1、险资投资优先股规则出台,助力行业保费结构优化。

2、四家上市险企的上半年保费同比增长。

本月17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优先股有关事项的通知》,就保险资金投资优先股的认定标准、评估准则、投资途径以及监管方式等进行明确。

继非标之后,期限较长的股权和优先股将是险资新兴投资热点,资产久期拉长将有助于保险负债和保费结构优化。目前险资股权投资比重在1%-3%左右,股权投资收益率在6%-10%之间,险企凭借国企改革、海外投资业务拓展以及健康产业发展等机遇在快速加大股权投资步伐。优先股和股权投资久期明显长于非标类资产,资产久期拉长将加大险资开发保障类和年金类等长期限产品来匹配,有助于行业保费结构优化。

从基本面看,四家上市险企的上半年保费同比增长近11%,可以判断保险行业已经扭转了过去两年的低迷增长态势。随着资本市场投资收益率的改善,以及创新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的拓展,险资投资收益较往年明显改善。截至上半年末,上市四家险企的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全部大幅提升,总资产收益率也稳中有升。

篇5:环保行业分析

2013-01-04 11:33

“美丽中国”提法将环保概念全新升级。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概念,其核心是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环境”和“生态”的地方共计28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度增长至45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同的高度,彰显了执政党搞好环境保护、彻底消除环境危机的决心和意志。这为环保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系列政策规划展现“十二五”环保产业巨大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国家规划环保投资总额1.4万亿,实际投资1.8万亿,十二五期间国家规划环保投资总额3.42万亿,同比增长143%,相比“十一五”而言,“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面临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遇。

行业投资主线:梳理环保规划,精选细分子行业。回顾环保“十一五”规划预计投资及实际落实情况,对比“十二五”规划目标及预计投资额,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存在较大增长空间的细分子行业是大气污染治理中氮氧化物治理(脱硝)、固废污染物处理和重金属污染修复与监测。

大气污染治理中脱硝市场有望爆炸式增长。《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要求2015年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10%,新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氮氧化物排

放限值标准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要求所有火电厂于2014年7月1日前达到该标准,预计未来两年火电厂脱硝市场将呈爆炸式增长。

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走出低谷,重现高增长态势。根据国务院《“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到2015年,新增垃圾焚烧能力21.76万吨/日。“十一五”我国垃圾焚烧能力规划新增6.66万吨/日,“十二五”期间垃圾焚烧能力规划增量同比增加227%,市场空间广阔。

篇6:环保案例分析

1..商报讯(记者 王蓓蓓 通讯员 陈世清)针对近期环卫工人交通安全事故多发的情况,昨日,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对龙华区环卫局的100多名环卫工,进行了道路清扫安全知识培训。

据海口市环卫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海口的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路上车流不断增多,环卫工人路面作业的安全隐患日益严重,今年海口市已发生撞伤环卫工人交通事故10多起,6名环卫工人死亡,多人受伤。环卫工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环卫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强化环卫工人的防护措施,海口市环卫局除原购买的反光背心外,更新所有破损的手推车,并在每辆车上标警示标志,加配闪烁灯、交通安全反光锥;对新上岗的环卫工人进行岗前安全培训,每个季度对环卫工人进行安全防护教育;根据时间、车流量等情况,调整环卫工人的作业时间及作业方式。同时,将在保护环卫工人安全作业上加大投入,将购置一批环卫机械作业车,在一些危险路段和车流量大的路段采用机械化清扫,提高海口市环卫工人路面作业的安全系数。

2.环卫工人交通伤亡事故不断上升 机器将逐步取代工人来清扫机动车道

近年来,环卫作业工人交通伤亡事故呈上升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08年3月共发生交通事故114起,其中2006年21起,死亡2人,伤20人;2007年76起,死亡4人,伤67人;2008年1-3月17起,死亡2人,伤14人。死亡事故主要发生在凌晨4:00-5:00以及晚上23:00-24:00。

在以上114起事故中,车主逃逸15起,车主负全责82起;

其中8起死亡事故中,车主负全责6起。

你的随手一扔可能会让环卫工人丧命

这些事故,可能就起缘起于你的随手一扔。一些驾驶员、乘客随意向快车道丢弃塑料袋、饮料瓶、烟蒂、果壳,而环卫机扫作业车辆很难将这些物品清除,使得环卫工人不得不走到路上去捡起来。

当然,环卫工人培训教育执行不严格也是事故频发的一个原因。杭州的各区都增加了不少环卫工人,但有不少工人上岗培训不足,特别是一些新成立的保洁公司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据悉,发生交通事故的环卫工人大多来自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年龄在45-55岁,其中女性占了70%。

清扫机动车道今后将以机械化为主

对于目前这样的情况,城管办提出了以下对策:

机动车道的清扫,今后将以机械化清扫为主。今年将新增机扫车36辆,洒水车24辆,高压冲水车7辆。同时考虑到机动车道、高架道路的特殊性,将采用占道较少的多功能小型清扫清洗机等逐步代替人工捡拾。

新招的环卫工人必须进行不少于8小时上岗前培训。而且,应请交警对环卫工人进行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并进行防事故教育。环卫工人经考核合理后,方能上岗。

环卫工人上岗必须穿戴安全反光背心(工作服),在保洁(收集)三轮车车尾安装三角反光警世标志,每车设置1-2个反光锥形警世筒。同时,城管部门,拟在全市的环卫作业机具上设置夜间荧光标志以及醒目的颜色。

篇7:环保行业企业

环保产品分类企业

纯净水污水过滤除尘消毒垃圾脱硫清洗净化排风泵阀泳池清洁分离除盐监测仪器杀菌 环卫园林机械节能渗透废物排风噪音冷却填料污泥仪表能源

篇8:钢铁冶金行业节能与环保分析

1钢铁冶金行业能耗现状

1.1钢铁集中度低, 重复建设普遍

我国是世界上钢铁第一生产国, 但钢铁的生产集中度较低, 真正上规模的粗钢生产企业却很少, 在美国, 占全国60%左右的钢铁产量集中在三家, 在日本, 超过七成的钢铁产量集中在四家, 在邻国韩国, 全国钢铁产生的82%集中在两家钢铁企业。反观我国, 截至2012年上半年, 我国的钢铁企业达10849家, 较上一年度同期相比增加了65.7%, 2011年粗钢总产量超过500×104t的为28家, 排名前十的粗钢总产量合计为33611×104t, 占我国同期粗钢产量的57%。与国外相比, 钢铁生产的集中度低, 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 这对于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1.2钢铁行业资源二次利用率低

钢铁冶金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热能和矿渣等, 传统的钢铁生产流程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几乎每一道的生产工序都需要不断的加热, 在每一次的加热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热能的流失, 久而久之, 各个环节的整体能耗就会增大。据不完全统计, 每生产1吨的钢材就要消耗掉716k Gce, 在整个钢铁生产环节中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只有27%左右, 不到1/3, 绝大部分的热能都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被白白的浪费掉了, 其中, 大约有40%左右的热能是以烟气的形式存在, 这些烟气具有很高的热值, 但在现实中这些本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因为技术和观念的问题而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1.3节能环保技术水平不高

钢铁冶金行业的节能降耗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 但一些企业囿于资金的压力和人才队伍的匮乏, 甚至是节能环保观念不强, 真正将节能环保型的先进生产技术引入到企业的生产当中相对较少。我国钢铁行业普遍存在着全行业能耗指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间的能耗水平差异也较大。例如, 据统计, 截至2006年底, 我国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中, 安装了炉顶煤气余压发电装置 (TRT) 的只占同期生产总数的31%左右, 而安装高炉煤气回收装置的高炉, 约占总数的77%, 安装转炉煤气回收装置的转炉, 占总数的64%, 按照转炉余热蒸气回收装置的转炉, 占总数的68%。

2钢铁冶金行业节能环保对策

针对我国钢铁冶金行业能耗及环保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 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举措:

2.1调整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

截至2012年底, 我国粗钢产量为7.17×108t, 同比增长了5.8%, 而同期全年的粗钢表观消费为6.73×108t, 钢铁产能过剩的现状不容乐观, 需要加快钢铁生产布局, 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企业, 要加快对低产值企业的淘汰力度, 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淘汰落后”要求。此外, 也需要加强钢铁产业工艺方法结构失衡的调整, 2011年我国的全年产钢量中长流程产钢与短流程产钢比为9:1, 而同期, 全球的短流程产钢量却占到了总产量的1/3。可见, 我国短流程工艺要远远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 迫切需要提高短流程钢铁产量的比例。加快区域钢铁产业布局, 根据当前钢铁区域发展现状, 建议将电炉短流程的炼钢企业引入到钢铁消费量大的东部发达地区, 从宏观政策和税收等方面发挥行政调解杠杆作用。

2.2提高能源二次利用率

钢铁产品主要依靠铁矿石、煤为主要原料的高炉—转炉—连铸—热轧流程和主要依靠废钢为原料的电炉—连铸—热轧流程的生产[1]。这就需要提高钢铁生产环节的能源二次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的变废为宝。具体来说, 主要是加强冶金煤气及其热值的充分利用, 采用电炉, 用转炉煤气制造尿素等;加强冶金炉渣的全量和高附加值利用, 例如利用矿渣和玻璃原料为材质, 生产出矿渣微晶玻璃, 满足人们对微晶玻璃产品的需求;加强钢铁生产废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 对钢铁生产中的废水进行分离, 并将分离出的尘泥、油类等物质进行综合利用, 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

2.3落实清洁生产, 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

预防钢铁冶金行业的环境污染和高耗能现状, 其根本之策还是在于落实清洁生产理念, 把节能环保贯穿于钢铁冶金生产的每个环节, 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的引入力度, 例如, 采用钢渣石膏法、 电子束照射法等烧结烟气脱硫技术, 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采用干法布袋除尘技术和转炉煤气干式除尘技术, 降低钢铁冶金环节的污染物排放, 实现节电、节水、除尘效率高等优势。

3结语

钢铁冶金行业是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有效降低冶金企业的环境污染, 实现清洁生产, 促进钢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必需进行冶金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 大力开展相关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 使之更好地与环境相协调。充分利用冶金炉的煤气及其热值, 对冶金炉渣、除尘净化得到的粉尘和尘泥等资源进行全量和高附加值的利用, 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和循环利用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暑假辅导班安全协议书下一篇:食品饮料用水处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