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

2024-05-09

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共8篇)

篇1: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

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本次“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调查问卷工作是在课题组负责人任启志老师和李玉主任的领导下进行的,课题组成员参考相关资料,集思广益,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五大方面七十三个问题,涉及了个人基本资料、所在学校的现状、教师所面临的压力状况、工资待遇方面和教师价值取向方面等层面。课题组成员全部参与,深入濉溪县南部三个乡镇五个中心校和一所农村高中,要求参与调查的农村教师真实客观填写问卷。此次,“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的随机调查中共发放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5份,其中5份问卷无效,为方便数据统计共统计问卷100份。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的统计科学分析。其中教龄达7年以上的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60﹪,这些已基本成家立业,或已有中高级职称,他们是农村教师的主力军,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他们最了解农村教育的基本现状,他们反映的情况是农村教育的最真实情况,他们的心声是农村基层教师最真切的心声。根据问卷调查导致农村教师大量流失的原因集中在三点:一工资待遇低,二工作压力大,三学校硬件设备不足。

一、工资待遇低。在被调查者中98%的人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收入低下,导致农村教师思动。现在社会上对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便是收入的多少,而生活质量的高低与收入的多少也直接挂钩。现在在农村教师教龄满十年月收入也不过2000元左右,在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今天2000元的购买力太小,(如买房只能买0.33㎡)农村教师的花费又很大。首先农村教师的父母大都是农民,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又没有任何的养老保险,所以赡养的费用全由作为农村教师的子女承担。如遇老人生病,则去城里治疗,这样花销会更大。其次教师从事教育事业深谙子女教育的重要,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他们会在节假日带孩子上兴趣班每个月的培训费公交费便是个可观的数字。再次单位上同事间的人情往来也是家庭的重要开支,如果遇到结婚高峰期(五一,十一)那更是苦不堪言。最后农村教师因工资待遇低个人问题难以解决,很多老师就从本地农村青年中找适龄对象解决婚姻问题。夫妻一方没有固定收入,日子拮据可想而知。所以农村教师还处于“求生阶段”,迫于生计,思动就成了必然。实行绩效工资后,由于分配制度不合理,不但没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让本来就薄弱的农村教育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被调查者中73%认为待遇差的老师如有更好的待遇必定会远走高飞。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势在必行。

二、工作压力大。现代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压力都很大,教师这一行业尤其突出。在社会地位方面,98%的被调查者认为付出与收入不能成正比。90﹪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与付出反差大也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压力。社会上的不理解、鄙视、白眼、嘲笑,让农村教师精神压力巨大。现行职评政策下,晋升、职评名额有限,很多中心校中高级职称的名额每年只有一个,教师为了晋升后能涨点工资,积累分数争取名额,(很多地方学校制定评分标准,老师争取分数获取名额)有的根本晋升无望,积极性大大削减,精神压力可想而知。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中小学教师是按在校学生核定编制,农村教师的配置低于城镇教师。这种规定不够合理,它没有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区域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很多农村学校 老师包班教学,如果老师生病学生只好放假,教师课时多工作负荷大。农村学校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孩子的责任全落在了学校,学校把任务又分配给了老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教育管理都很难,成绩提高更是难上加难。社会上评判一个老师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对教师奖惩的标准是评比中平均分的高低,这些又无疑给老师增加了负担。现在媒体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负面报道很多,让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有很大的精神压力。综上种种,农村教师的精神压力山大。

三、学校硬件设备不足。俗话说安居乐业。首先说住房,国家取消单位福利分房后农村教师的住就成了问题。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很少触及乡镇农村,农村教师的住房就成了大问题,被调查者的80%认为住房问题比较突出。其次,由于地域限制休闲娱乐的项目很少,很多老师就选择锻炼身体这一健康环保的方式,然而农村学校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被调查者的87%都认为活动场所不能满足师生需求。平时没时间,节假日没场地,农村教师休闲一次是多么困难!如果说生活中的困难我们自己可以克服,那么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匮乏就更难办了。教学设备资源的不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成材速度和成材率被调查者的20%认为优秀教师外流、年轻教师远走就与此有关。这样就导致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比例很不科学,以致于有老教师退休后学校后继无人的现象。

四、学校地理位置是影响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的自然环境因素。学校内部的组织系统和家庭组织系统关系着农村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学校的办学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组织系统的复杂程度,而农村教师配偶的工作场所会影响其家庭生活状态。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与其所任职学校的地理位置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在乡村学校工作的农村教师中,有88.7%的教师有明确的社会流动意愿;在乡镇学校工作的农村教师中,有87.2%的教师有社会流动意愿。)这一结果表明,农村教师的社会流动意愿因其所任职学校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地处偏远学校的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强。相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而言,城镇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工作、生活方便,这些良好的环境条件成为吸引农村教师社会流动的因素。

在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完成了此次“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问卷调查,收获了真实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为接下来的课题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篇2: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

六安市金安区双河镇九十铺中学

汪开东

我是一名来自六安市金安区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教师,自1999年从事教育以来,已经经历了十一载,经过这十几年的从教经历以及自己的切身体验,深刻感觉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真正地倾听到了农村教师的心声。我认为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教育政策、学校管理、教师个人因素、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下面逐一探讨一下:

一、教育政策方面

教育政策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用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加以指导和管理,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稳定性。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政策就显得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一)教育评价手段的滞后性。“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它的提出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然而在现实中,这个目标却并未被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来真正实现过,它只是一句口号。身为中国人,自出生之日起,你就应该为考试做准备:小升初,中考,高考,国考,考研,考博,这样的词不绝于耳,现在还有“上岗考试”“英语等级考试”“专业技术等级考试”等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考试,甚至一步到位上升到了凡进必考的高度了。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存在的历史已很久远,自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将考试作为唯一的一种评价手段来决定一位中考生、高考生的命运,既缺乏了科学性,又违背了教育的终极目标。试问在现行的考试中怎样考出学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仅仅用有文化来作为衡量人的标注,这种“存一而废三“的做法显然与教育目标相矛盾。而这个矛盾造成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学生和老师。学生课业负担重,视力下降,身体健康受损,厌学、逃学现象严重,甚至发展到心理扭曲程度——离家出走或自杀,以达到解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所谓的“望子成龙”“出人头地”都是以上名牌大学为标志,而能够上这样的大学的学生又是经过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的考试选拔出来的,所以当代的学生真的很累,他们渴望得到解脱,在现实社会中又摆脱不了,只好走极端了。这种现象足以让我们震惊与反思了。再来看另一受害者——教师。老师一面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负担,少布置作业,要给学生足够的业余时间,一面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若考不出好成绩,老师要受领导批评,又要受到家长的指责,影响学校的名誉;家长要求教师多布置作业,学生又不愿意;家长要求教师利用双休日补课,政府又不同意;领导平时要求进行素质教育,考试评比时又是应试教育。老师在教育那些学习不努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时,情况就更糟糕了:你若不严厉一点,不采用一点惩罚措施,学生不怕,根本就没有一点儿效果;你若严厉一点,采用一点儿惩罚措施,别人就会说你体罚学生,违背法律了;你若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别人又会说你不负责任,不敬业,误人子弟。我们老师真是左右为难,处处位于矛盾的焦点,里外不是人,心里窝火呀。教育评价手段的发展没有紧跟教育理念的转变,用应试的评价手段来衡量素质教育的成果,二者的不一致性使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无所适从,必然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城区民办学校与农村公办学校的政策不一致;如果你来到六安城,问问六安人一个问题:“你准备把你家孩子送到哪个初中读书?”答案无一例外都是:皋城中学、汇文中学或轻工中学。如果你再问一下:“为什么不上八中、五中、七中呢?”他们就会拼命地摇头说:“那个学校哪能上呢?”或者压根儿不知道有这几所学校。如果你再来到六安的农村调查一下,结果也一样。这里所说的“皋城中学”“汇文中学”“轻工中学”就是六安城区的三所民办私立学校,而“八中”“五中”“七中”就是被他们三巨头吞并的公办学校。在农村也一样,很多公办初中的生源也被他们抢走了很多,农村初中也快自行消亡了。例如,我们学校从06年的600多人萎缩到今天的225人,其中多数就被他们吸收去了。是什么让城区民办学校与农村公办学校出现两重天现象呢?究其原因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给这两种类型的学校两种政策,可谓是“一种教育,两个制度”。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在城区民办学校,允许违规加班补课,允许有偿家教,允许推行教辅资料,允许收取高额择校费。教师福利高,干劲足,故而学生的成绩优异,考入重点高中的人数多,学校声誉好,生源足,学校就可以择优录取,这样周而复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农村公办学校,一切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允许收费,(美其名曰是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殊不知,很多农民为了让孩子到城区去读书,找人托关系,付择校费,租房陪读,花了多少冤枉钱呀!)教师积极性不高,人心涣散,故而学生成绩不好,很少几个学生能考入重点高中,学校声誉不好,生源不足且质量不高,同样也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就呈现出一片萧条没落的景象了。试想:同样是身为教师,同样是教书育人,为啥得到的政策就不一样呢?待遇就有天壤之别呢?心里窝火呀!有气呀!这样的心情怎会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呢?

二、学校管理因素

在同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同在农村的几所临近乡镇的初中办学规模及教学质量水平已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关系到这个学校的生存。目前的农村中学管理中,绩效工资的实施方案对教职工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自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考核以来,每个学校都根据有关文件制定和实施了本校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与细则,虽有差异,但主要是从教师的基本业务能力、课时数和工作成绩几个主要方面来衡量每位教师的每月所得。于是产生一个新的矛盾:什么样的教师能力强?什么样的教师的课时数多呢?自然是工作认真、爱岗敬业的教师。所以,课代的多教师天天上课,批改作业,开始时忙得不亦乐乎。然而,一个月下来,这样的老师与其他课时数少的老师在绩效工资上只相差几十元。例如:我们学校每周15节课的老师与每周5节课的老师每月绩效工资相差不到一百元。这样,干活多的教师心理有气,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干活少的教师觉得在经济上没有多大损失,反而业余时间多了,还可以去发展第二职业,赚更多的钱,这又反过来深深地刺激那些爱岗敬业的教师。请问又有谁愿意安贫乐教,安安心心的上课呢?更可气的是:学校领导人员配备冗多,我校20多个教师配了6个领导,而且每个领导每月在绩效工资中多加100元的补贴,平时稍微多干点事情又要加班费,又用公款吃喝。凭什么要从教师可怜的一点工资中抽取一部分来供养这么多的领导,他们为教师,为学校又做了些什么呢?这叫满怀怨恨的一线教师又怎能扎扎实实地工作呢?极大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教师个体因素

就教师个体而言,影响教师工作心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自信和工作倦怠上。我们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平时忙于常规性的工作之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缺乏重新系统学习提高新知识、新信息的机会,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往往束手无措。尤其在农村中学,许多教师的第一学历低,虽然后期通过自学和函授等方式取得本科学历,但是知识贫乏,技能不高,所授学科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等现象依然还很突出。故而在教学实际中,很多老师对自己的工作不自信,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教师在学校以及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专业尊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有时想抽出时间来学习,来充电,可是又没有时间和机会,自己完全变成了一台教育的机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这些极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意识,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四、其他社会因素

现在,许多教师在思想上陷入一种迷途,许多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陷入了一种非常迷茫的境地,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航标应该如何确立?不知道教师的神圣使命到底“神圣”到什么程度?“神圣”表现在哪些方面,自己怎么就没有看到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展,近几年来农村青年教师的流失经历了“下海热” “第二职业热”和当前的“公务员热”“县城热”,一浪未平又起一浪,给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例如:我校从2003年开始至今就有3位教师考取研究生,3位教师进了完中,2位教师下海经商,2位教师进了城区学校,1位教师进了政府部门。更具有戏剧化的是:凡是离开我校的教师都发展的很好,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比勤勤恳恳教书的教师强,这无形中给仍然坚守教学岗位的同仁们树立了榜样,极大地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篇3: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

一、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因素

我们通过几种心理量表和调查问卷对当地农村的部分教师 (122份有效问卷) 和学生 (350份有效问卷) 进行了调查研究, 得出了几点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因素。

(一) 物质因素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 这主要就从人的物质生活上体现, 满足了物质上的需要, 人才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更高一级的目标。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 许多农村教师对这种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常常也不能满足。教师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 对“你是否满意你现在的工资水平”, 感到满意的是0℅, 不满意的占83.61℅, 基本满意的占16.39℅, 这正说明了这种状况。在当地, 现在教龄在15年左右的中教一级的中学教师的月工资大约在2500元左右, 每个学校的中学 (副) 高级教师都寥寥无几, 屈指可数。这2500元工资要用于还房贷, 还有各种生活支出 (包括水、电、气、电话、车费) 以及子女健康及教育费用、人情往来、学习培训费用等等。可见很多农村教师的生活还是很拮据的, 以至于有的教师不得不利用空闲时间出去获取额外收入补贴家用。

(二) 心理因素

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但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农村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如其他社会群体, 有很多方面还令人堪忧。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当地农村的部分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选择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结果统计如下:

从中可以看出, 32.79℅的教师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有5.74%的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问题, 有1.64%的教师存在重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偏执、焦虑等。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强迫性的思维, 常感到疲劳、头痛, 睡眠不好, 易烦躁, 甚至敏感多疑等等。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容易造成教师出现心理问题。

(三) 关系因素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要处在学生、校领导、学生家长等多重关系当中, 这些人际关系的和谐会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 “和学校领导的关系”, 有17℅的感到满意, 62℅的教师感到一般, 21℅的教师感到和领导很难相处;在“和同事的关系”中, 满意的占52℅, 一般的占33℅, 不满意的中15℅;通过师生关系自测量表对学生 (初中生) 进行生关系状况测量, 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 现在的学生 (初中生) 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够乐观, 有39%的学生与教师存在中等程度的困扰, 有25%的学生与教师存在严重的困扰。困扰的主要方面是师生地位关系的困扰, 即师生关系不像学生想象的那么平等。从这几项调查结果来看, 农村教师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四) 期望 (压力) 因素

主要是社会、学校、家长以及教师自身对教师的期望对教师产生的压力。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社会期望, 包括学历、专业素养、道德修养等等, 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 与时俱进, 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这种期望也就转加到教师身上。而社会和学校制定的种种法规和制度, 使得教师往往很难有效地去教育学生, 因为稍有不慎, 便可能惹上麻烦, 被戴上“体罚学生”的大帽子, 甚至丢掉饭碗, 离开学校。教师本身又要不断学习, 参加各种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还要承担研究课题, 发表论文, 否则就会影响职称评聘。这些压力常使得农村教师疲惫不堪, 产生职业倦怠。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途径和方式

(一) 实施社会保障

这是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最有效途径。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 对于“如何才能让教师做到安心从教”, 65.57%认为首先应该提高教师待遇, 20.49%的教师认为应该改变教育管理体制, 13.49%的教师认为首先应该提升自我素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制定各项有力有效的政策、法规和措施, 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保证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能满足生活需要, 使之能专心从教, 同时又要维护教师的人身权益, 使之能安心从教。

(二) 及时心理援助

教师职业特点造成了教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和学生一样, 也需要适时的进行心理辅导或咨询。社会和学校要创建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适时地引导教师进行心理疏导, 通过各种活动帮助教师合理宣泄, 认识自我, 转变观念, 释放压力, 促使教师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稳定的心态, 更好的投入教育教学。

(三) 创设有利环境

努力为教师创造更为宽松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能有效地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学校要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检查、评比, 以减轻教师的压力, 让教师能更轻松的富有自我个性的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同时, 学校要适时利用各种活动拉近教师和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以消除隔阂, 减少偏见, 促使教师能拥有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四) 改变评价机制

传统的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往往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精神上的压力, 也严重伤害了教师的尊严。学校要改变以往那种主要靠教学成绩对教师进行量化评比、排名次、奖励的方式, 更要彻底废除那些末位淘汰 (分流、下岗) 的制度规定, 这样才能充分保护教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社会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农村教师有更多职称晋升的机会, 促使农村教师安心从教, 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各级地方领导、学校领导对教师进行所谓的“师德评价”, 这样能让教师更有尊严的从事教育。

篇4: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 稳定 对策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远非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1]我国又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发展教育事业,首先要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的根本在教师,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分析影响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择要对这些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

一、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性

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是搞好农村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对这个学校和学生都是致命的。一方面,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农村学校常常因为教师流失导致学校并班,因而大班频频,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学生要被迫疲于适应新教师的教学方式,而新教师在学校刚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刚刚和学生建立彼此的信任,立刻就调离了工作岗位,这种情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感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情况已经严重威胁到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已成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系着广大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发展与稳定。

二、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问题分析

(1)工作环境差。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差。同时,农村教师所处工作环境差,还有两层含义:一是,农村教师的教学条件差。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教学的硬件差距很大,尤其在中西部农村地区表现更为突出。不少农村学校连一台电脑都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应用。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有用信息,教学方式上基本是靠黑板和粉笔。农村学校图书资料少,实验仪器使用率低,实验设施陈旧;农村学校办公环境也很差,不少学校校舍破旧,桌椅不全。二是,农村学校管理环境差。一些农村教师的管理者常常一副政客嘴脸,动辄对教师发号施令,作风武断。总之,农村学校环境的简陋,教育资源的薄弱,教师又要承担一些莫名的压力,使部分在岗农村教师总是盼望有机会调入县城,有的甚至弃教从商。

(2)福利待遇低。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相比,福利待遇差距很大。农村教师除了档案工资与城市教师一样,其它的福利待遇和城市教师相比仍低几个档次。加之家长减负,教师减收的新机制实施后,使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外的各种津补贴,诸如课时津贴、班主任津贴、交通补贴、电话补贴等大幅下降,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是几乎为零。[2]可见,农村教师除了那点养家的工资,福利根本没有。农村教师,纵向比和横向比都觉得自己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上低人一等,所以不少人花上万元去送礼,也要想法调进城里。

(3)治理机制乱。农村教师的治理机制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的调动和工作安排乱。农村教师要调动和安排好的工作只能凭关系、走后门,所以常常是“不务正业”、“善钻营”、“有门路”的人得到了升迁,而踏踏实实做工作的教师却还在原地踏步。第二,农村教师的评价体系乱。首先是评价由少数人说了算,他们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很难对教师做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其次是评价间杂了利益分配,如年终考核、评优晋职等,这种以名利为导向的评价,对农村教师是极不公平、不公正的。第三,农村教师的激励机制缺失。虽然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开始实施绩效工资,但农村教师绩效工资偏低, 难于对教师构成激励作用。

三、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对策

(1)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采取切实的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为农村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议设立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力倾斜投入,重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集中一定财力,结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在县城或交通便捷的重点镇集中建设教师住宅区,并在免收相关税费的前提下,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修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总之,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农村教师提供良好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教学安心、生活舒心,工作顺心。

(2)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各级政府需要制定和出台一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的政策措施,在福利待遇方面给农村教师予一定的鼓励,如设立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在绩效工资中单列。建议按照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将教师福利待遇同教师工资一样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并且建立提高教师待遇的长效机制,把不断提高有关津贴标准与提高教师工资一样形成制度。同时,制定农村教师工资应高于县城教师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扎根农村,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完善农村教师的治理制度。首先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拨任用办法。政府要通过制度规范农村学校中小学校长的管理行为,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中小学校长的选拨任用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选拨、择优聘任,实行试用期和任期考核制度。其次,建立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认真落实促进和引导教师交流的政策,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为乡村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创造条件。最后,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实现教师有序流动,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分布。[3]

参考文献:

[1] 周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R]. 人民网. 2008年01月03日

[2] 提案连连看 村校教师待遇受委员关注[G]. 四川新闻网. 2007年01月23日

篇5: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

长春市第二十八中学

杨武安

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教师的要求更新、更高、更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是我国教育发展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要在办学过程中抢占教育的制高点,就得牢牢抓住青年教师这主体力量,青年教师代表着学校的发展和希望,学校明日的辉煌要靠他们去创造,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的培养有时代的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同样刻不容缓。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于20 11年7月确立了《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这一课题,20 11年6月被 正式立项,本研究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周期近三年,现已完成课题的研究,我校课题组认真按照上级要求,严格执行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管理,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实验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本课题研究意义

随着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校的师资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在一线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65%以上,尤其是教龄在三年以下的教师占了近40%以上。因此教师越来越成为我校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和希望。然而由于历史、地域、经济和认为等因素和制约,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海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越来越高的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苶的开展,但一直在教育教学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落后,教育观念陈旧,信息匮乏,而导致闭关自守、墨守成规,无法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不能切合实际,领略现代教育精神,与学生形成的心理学上的代沟。且有一些农村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等已不适应教育的发展是教育质量无法提升,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可以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组研究的课题最终所达到的目标是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素质教育局的发展,拉近农村教师同城市教师专业上的差距,缩短城乡差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更加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把握课改方向,使师生之间的代沟缩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农村中小学生成长奠定基础,使农村孩子更多、更快的成才。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如何克服客观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利用主观能动性及自身学科潜在的特点和优越条件来弥补不足,改变固有条件,来加快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研究重点:找准切入点,研究总结能够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提高教师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研究难点:通过课题的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业务能力、业务素质,尽快缩短农村教师与城市之间的差别,促进农村中小学更快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措施、本课题预计三年完成,自2011.3.28——2013.10.1结题,为期三年。

课题实施步骤设计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调查阶段,参加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每人出一份调查报告,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提交给课题组从中确立几个问题进行分组研究。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组对问题确立后,在研究的过程中,每个月课题组所有成员,要集中汇报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分析解决,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给学校科研或绿园区科研所,帮助解决,且搜集材料,撰写论文,提交发展。

第三部分:课题结题阶段,编辑论文集和研究报告。所有课题研究的教师,无条件遵从课题组的分配及要求,并各尽其责,在研究中脚踏实地的去完成课题工作,以保障课题的正常开展和实施。

四、实验措施: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提高我们的知识储备,是我们高瞻远瞩,更好地为我们课题服务。

2、立足自身学科,实施研究。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理快发展。

3、及时总结,深化研究。总揭示课题中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总结,及时反馈能使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轮实验扫清障碍,铺平道路,是研究的课题向纵深发展。

五、研究概况

(一)、成立领导机构,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20011年7月成立了课题领导机构、确定了研究人员(1)、课题领导小组

长:杨武安

副组长:江慧 于也为 李忠祥(2)、课题组各学科牵头人

语文:李忠祥

数学:江慧

英语:王冰

物理:王秋菊

化学:帅月

生物:侯静 历史:刘冉

政治:于也为

地理:曹颖

小学:邢桂莲 李德春 幼儿园;李子木

(二)加强课题领导,完善课题的组织机构

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进行系统分工,组长负责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措施,组员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层次上开展课题研究。

(三)、培养研究人员,提高课堂研究的水平

我们开展了各级各类有效教学培训、观摩、研讨活动,在校内进行了全校性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会,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相关理论、研究的方法、具体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校长亲自参与培训并做专题发言,提高了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创建我校创造型教师培养的目标体系

.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由“继承型”、“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借这课题的研究,继续保持市一级科研领先地位,使学校进一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实施策略

1、加强组织管理,促使 教师管理工作制度化。学校成立教师成长与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教师的管理以学校教科室、教导处为组织管理核心,确立教师领导机制。业务上以教研组集体教研,集体备课为抓手,政治理论上以党支部学习。

2、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人格魅力;加快观念转变,促使 教师观念现代化。

通过抓师德、重师风、树榜样,增强广大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品德可以弥补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学校领导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教师虽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他们虽然有着合格的学历,但他们生活在农村阅历浅,缺少 先进的思想和理念。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每年在开学初都要进行一次 教师岗前培训会,介绍先进教师的成长历程,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的教育法律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他们明白,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爱护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对教师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以纠正,激励大家,使学校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学校提出了“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赢在落实”的理念,树立讲团结、讲奉献、讲实效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着力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强化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塑造教育服务品牌。

结合学科特点,在网上听取教育专家作课改理论专题讲座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培训,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教师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广大教师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更新了观念,明确了现代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现今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实践证明,通过专家的专业引领,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获得释疑解惑的同时,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工作中完成他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3、积极组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术研讨经常化

学校从岗位培训起,就要不断强调教师角色转变的意识,系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和教育钻研的专家级培训和知道贯穿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并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实践超越式的研究和发展。我校鼓励每位教师都参加课题你研究,紧紧围绕课改的目标要求,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的力量联合攻关。

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教学实践,能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4、创造成功机会,促使教师学习管理自主化

每个教师主体的发展,根本上说,取决于内在动机的驱动。管理的任务,从低的层次来看,是要求教师怎样做;从高的层次来说,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内在动机,从而激活人得潜能。因此既注重目标的引导性,又注重过程的发展性;既注重宏观管理的调控和指导,又注重管理的贯彻和优化,以完善的管理为教师的发展不断注入内驱动力。学校的策略就是为教师的事业发展搭建成功的舞台。在校内,任何一次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任何一个小小的岗位都被搭建成为一个展示舞台;在校外,通过各类竞教活动,为更多的教师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学校以敏锐的关注力发现闪光点,努力将其推向更高的舞台。

5、开展教学研究,促使教师能力培养过程化

(1)建立集体教研、备课制度:以学科组为单位每周半天停课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和归宿,以“以研促教,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教研活动的基本原则,教师之间就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吸取教训,互相学习,彼此支持,促使教师共同成长,从而迅速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实现教学与管理共赢。

(2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我校要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知道信任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各级骨干教师、学科组长要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我校把这作为一项常规管理工作来加以落实,要求教师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有很对性的给予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教师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这样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组织开展教研组活动:广泛开展教研组内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同一科目教师之间互相听课,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每学期必须听完本学科组所有教师的课。听课之后进行集体评课,要求评课不但评优点,更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教研组内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本人把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定期召开集体讨论会,由全体教师共同“会诊”出解决的方法,在不断的讨论中得到不断的进步。

(4)定期开展课堂竞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加强校本培训,努力让教师吃透新课程标准和考纲,完整体现教材的教学意图,大力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时我们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强集体备课,分析研讨,常教学中相互听课。通过课堂教学竞赛,有效地调动了老师们钻研教学业务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研究风气的提升,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5)强调教育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理性升华。我校将教学反思作为教学常规来抓,要求教师在每次上课后必须进行自我教学反思或本学科组教学反思,在反思中领悟、改进和提高,教师每学期撰写教学反思不得少于20篇,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自思考,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

六、阶段研究成果及产生的效益

1、通过该课题的实施,我校农村教师成长迅速,许多青年教师在各学科中以成为骨干教师。挑起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大梁。

2、我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效教学论文或论文获奖多篇

有效数学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均在收集整理之中。

3、组织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是教师的到货的展示的平台。

七、问题与思考

该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我们的预期目标和效果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研究人员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加之缺乏专家指导,致使研究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提炼。二是图书资料缺乏、学习渠道不广,致使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成果不够显著。三是部分教师认识水平还不够。为此,经课题组研究,提出下阶段的研究重点如下:

1、加强教师培养的实践论证,不仅仅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大对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2、进一步搞好教师培训以及研究人员的合作和交流。

3、建立中小学学创造型青年教师培养的目标体系。

4、实现由“继承型”、“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借这课题的研究,使农村教师进一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5、提炼研究成果。姓名

杨武安 出生

1974.11.20 学校

长春市第二十八中学校 职务

教导主任 职称

中教高级

研究方向

篇6: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

洪湖市公安局

(2006年3月3日)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可谓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奔小康,安定是保障。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全面加强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奔小康吹响了新的号角。

一、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治安保持了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特别是通过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大力强化群防群治措施,铲除了一批流氓恶势力,整治了一些治安混乱地区,进一步稳定了农村治安局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财、物流动加剧,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正由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开放活跃转变,治安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化运行机制和投、融机制的创新,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农村治安带来了强大冲击,加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使治安方面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刑事案件高发,治安形势严峻。在我市,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带来了严峻挑战。据有关资料显示,1980年,全市农村发刑事案件376起,治安案件431起;1990年,全市农村发刑事案件565起,治安案件711起;2000年,全市农村发刑事案件817起,治安案件1025起。刑事案件发案率平均每10年上升47%,治安案件发案率平均每10年上升54%,特别是农村“民转刑”案件明显增多,成为影响和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近五年,农村治安形势虽有所好转,但命案发案率仍居高不下,全年90%命案发生在农村。

(二)群体性事件高发且抵抗性增强。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引发的治安问题也日益突出,常因计划生育、农民负担过重、税费负担不合理、干部工作方法粗暴等引发群体性事件,或因洪湖水域、田土、边界引发大型械斗事件和治安案件,或因婚姻、家庭、邻里等民间纠纷引发刑事案件和扛尸闹事事件。特别是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方面,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物损失,而且牵扯分散了基层组织和公安民警的许多精力和时间。

(三)突发性越级上访时有发生。由于群众对基层政权组织的不信任,加 1

上思想上存在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意识,认为只有闹了,领导才会重视,才能使自己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或者使问题解决的结果有利于自己,所以当一些人主观意愿得不到满足时就向上级政府及其部门上访告状。此外,更有甚者,借上访名义,要挟政府,以达到其个人目的。

(四)农民与村干部之间矛盾突出。良好的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维护我市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由于种种原因,村民对村干部工作不信任,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矛盾突出,甚至发展到村民损坏集体办公设施,对村干部进行人身攻击的程度。

(六)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农村屡禁不止。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调与农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黄赌现象盛行的根本原因。在我市农民普遍富裕起来的同时,农村的娱乐设施却相对较少,农民精神生活相对空虚,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在我市农村大为盛行。在个别地方,宗族势力抬头,滋扰乡里。邪教、非法宗教、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较为突出。

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素的主要根源

(一)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思想腐朽是农村不稳定因素存在的思想文化根源。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自然经济解体,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农村社会管理职能相对弱化,一些落后愚昧、消极腐朽的文化趁虚而入,一些本已消失的思想又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农村道德水平滑坡,农民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扭曲,邪教组织得以发展,封建迷信抬头,封建行帮没落文化蔓延,宗族势力、地方恶势力复苏。在重建的多元价值体系中,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凝合成畸变的价值观念,导致拜金主义作用泛化,使拥有一部分成员经不起诱惑,成为其产生犯罪的驱动力和内在原因。加之农村普法工作不深入,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助长了歪风邪气的势头。少数农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劳动交往中产生纠纷后,不是运用法律或行政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采用自行了断的方式解决。同时,在思想上反映出强烈的攻击意识,每遇纠纷乍起,只信拳头,不讲法律。在行为上表现为不计后果,械斗双方往往不怕丢命伤身,唯恐丢脸“掉价”。

(二)农民负担过重,农民收入过低,是农村不稳定因素存在的经济根源。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前几年,由于农民负担过重,导致农民收入过低。近几年,中央虽逐步在减少农

2业税,提高农民收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水平运行。正是由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农民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改善不大,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人口过速增长与高消费高需求产生了巨大反差,在这种交合矛盾中,农民心理产生紧张情绪,各类社会矛盾增多,有些人为占有他人的利益,不择手段,不惜一切。农村不同成员之间的磨擦不断加剧,导致纠纷大量萌生,治安刑事犯罪活动也不断攀升。

(三)基层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是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存在的政治根源。一是农村基层组织涣散,思想政治工作不力。近些年来,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涣散,思想政治工作无人抓,精神文明建设滑坡,一部分农民缺乏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引导,一些封建糟粕和陈腐落后的意识形态死灰复燃,占据了部分阵地。二是基层调解组织无力,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少数调解干部素质低劣,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对纠纷见怪不怪,能拖则拖,缺乏权威性和果断性,致使矛盾延期不能解决,加剧了当事人对立情绪的激化,少数调解组织有名无实,工作没有正常开展。一些纠纷久拖不决,小事变大,由一般的民事纠纷酿成严重的治安案件,轻微的违法行为发展为恶性的暴力犯罪。宗族之间争湖泊、争边界,治保工作不力,村干部调解不及时,以致愈演愈烈,酿成流血事件。三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不落实,预防工作抓得不力。现在,各乡镇均建有综治委、综治办,但具体工作落实不够,少数综治干部只是有名无实,没有很好领导和认真执行有关政策,说的多,抓的少。家庭功能萎缩,亲属关系疏远,对孩子娇生惯养,宠爱有加,学校教育方向偏差,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抓得不够。只有公安部门独家“经营”,社会治安未发挥正常的整体效益,未强化社会防范机制。四是社会控制功能弱化,基层基础工作很差。近年来,公安部门虽严打不断,但整个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仍不容乐观。主要是因为基层基础工作薄弱,防范工作抓得不够,不少地方治保会、联防队等群防群治组织有名无实,根本不起作用。群众对犯罪活动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精神减弱了,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降低了。五是干群矛盾突出。一些基层干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想问题,办事情脱离实际,决策上表现很大盲目性,这种盲目性,损害了群众的既得利益,伤害了农民朴素的感情,最终酿成干群矛盾。有些干部在生产上一切唯上是听,只对上负责,保“乌纱帽”,不对下负责,搞“教条主义”,打破农民的生产计划,严重干扰农民生产自主权,不仅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且造成干部瞎指挥与农民生产自主的矛盾。还有一些干部利用职权,搞内外有别,搞优亲厚友,违反政策,多吃多占,贪污腐化,侵犯农民利益,3造成干部官僚主义与农民争取权利的矛盾。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农业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夯实确保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经济基础。一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二是增加投入,加快农村发展。要通过政府增加投入,给广大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民的直接生产成本,同时给农民提供一些劳务的就业机会。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机制上,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在生产管理上,要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步伐。三是深化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要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等制度化手段和深化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等行政手段,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四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要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要调整管理思路,更新思想观念,服务和引导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保护农民,保护生产力,想方设法帮助而不是限制农民致富。要以积极的姿态消除各种偏见,正确看待“农民进城”所带来的现实问题,改“堵”为“疏”,变“限制”为“引导”,弃“单纯管理”取“管理与服务”并重,从而真正敞开“农民进城”的大门。

(二)发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优化干群关系,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巩固维护农村治安大局的政治基础。一是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从机关走进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广大农村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克服坐堂办公的机关化倾向,全面掌握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了解农村社会的实际状况,与农民群众一道,研究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和办法。在干部转变作风过程中,公安机关更应发挥示范作用,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利益为已任,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巩固农村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二是相信和依靠群众,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成不赞成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既要防止农村宗族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把持,依法打击黑恶势力,又要坚决克服违背大多农民群众意愿的行政干预,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推进乡务公开、村务公开,建立乡民、村民监督委员会,恢复农村社会的亲和关系,拉近农村社会的干群关

4系。三是倡导建立农村合法社会团体,使农民群众有更多反映心声的合理途径。要转变机关作风,畅通言路,让群众尽可能通过合法渠道表达意愿,寻求解决有关问题的合理办法。同时,要通过积极倡导建立农民协会等合法的社团组织,畅通群众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渠道,让农民群众逐渐学会合理合法表达利益要求的方法,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强化农村法律及其它中介服务,引导和鼓励法律服务和其它中介服务向农村延伸。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诚信度,真正面向农民群众,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净化农村社会风气,营造优化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的思想基础。一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主旋律。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弘扬集体主义道德风尚,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鼓励农民群众关心和参与农村公共事业,维护农村地区传统的社会公德,采取教育引导与政策制约相结合的手段,防止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过度铺陈奢侈享受、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鼓励走共同富裕之路。同时,要大力开展农村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破除封建迷信,严防邪教渗透,弹压不法宗族势力。二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巩固农村文化阵地。要提高乡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容;要加强以村为主体,以乡镇为依托的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党员活动室、科普小组、阅览室、卫生健康指导站等农村文化阵地;要积极引导农村“能人”成为主流文化宣传员,发挥农村知识型人才的作用,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要通过农村学校这一重要的阵地,把农村下一代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讲文明、讲卫生的高素质公民;要调动城市文化资源,动员和引导作家、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社会和农村生活,了解农村,关心农民,把健康有益的文化带进农村,用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统领农村文化阵地。三是建立现代化农民制度和科学、文明、开放的农村文化制度。要在农村确实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应达到100%,要通过更为有效的制度化手段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要加快民办教师国家化和教师体制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应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给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赋于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农民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了解世界,吸收现代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观念意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与全球接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努力体现法治、公平、公正、高效、开放等现代理念,逐步放低管理门槛,削除歧视性政策,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义务教育、住房、5燃料、财政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电费价格等方面给农民以国民待遇。

篇7: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

是什么原因导致近几年的土地纠纷逐年上升的?下面一组数据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

XXX村土地收益情况统计

项目

年份

自留地亩

平均收入

亩平均征

收税费

亩平均

纯收入

2002年

995元

106元

889元

2003年

1457元

43元

1414元

2004年

1896元

0(抵小麦直补后)

1896元

项目

年份

承包地亩

平均收入

亩承包金

平均征收

亩平均

纯收入

2002年

995元

250元

745元

2003年

1457元

300元

1157元

2004年

1896元

300元

1596元

篇8:影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稳定问题的研究

课堂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交际语境。课堂交际指的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信息交流、知识交流和思想沟通。在课堂上, 学生使用语言参与课堂交际的积极性和能力发挥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交际模式的引导。课堂交际模式的形成和维持, 是教师的控制和学生的认识这两种因素磨合的结果, 并最终决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且从中习得语言的机遇和成效。[1]

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必须通过对各种交际活动的参与才得以实现。为学生创造以多种方式使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是课堂交际教学的主要意图。在中国, 英语交际教学思想和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和采用, 理论上讲, 这种交际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更广泛地、积极地参与课堂交际。但是, 通过本文观察和访谈发现:较之城市中学, 大多数农村中学生对教师提问更不积极主动回答, 对课堂活动或任务同学间相互推脱、逃避参与, 沉默不语、课堂交际参与率低仍是目前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普遍想象。低参与率意味着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少, 这显然与交际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途径相违背。

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交际的因素有多种纬度和层面, 国内外对语言课堂参与问题已有许多相关研究, 如从学习者认知风格、语言学习的动机、语言课堂中的焦虑、文化背景与民族性格以及个性、年龄、性别等方面来做归因分析和研究。本文试图从教师这一特定角度来探索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学生低参与率的问题, 目的是检验学生的沉默不语是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当或僵硬之处有关。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对专业知识、教学信念、经验积累等复杂系统的综合反映, 具体表现在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对教学对象的掌握、对教学材料的处理、对教学程序和技巧的运用。[2]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1. 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沉默现象是否与教师教学行为不当有关?

2. 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际?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 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记录等手段的自然观察法, 其目的是了解和描述农村中学英语课堂低参与率现象及原因。

(三) 研究对象

1. 学生:本研究通过访谈、听课等方法对浙江某一农村地区的6所中学、24个班级做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

2. 教师:通过访谈、听课等方法对该24个班级的12名任课教师做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

三、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交际的教师因素

(一) 教学动机

束定芳 (2006) 认为, 学生进入英语课堂, 就带有一定的兴趣和动机。[3]有学者把学习动机分为“融合性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性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前者指对英语和英语传递的文化的自然兴趣;后者指功能性目标, 如把英语学习作为升学、择业、晋升等手段。研究表明, 融合性动机对英语学习的促进更为持久、有效;而工具性动机在一段时间后很有可能转化为为考试而学的心理, 导致应试学习的倾向, 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最终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本研究观察得出, 大多数的教师抱着很强的工具性教学动机———仅仅帮助学生通过各级各类的考试。由于客观的条件限制, 国内的考试还是以笔试为主, 考查的内容以某些语言结构方面的知识为主, 并以此间接判断学生实际语言使用能力的情况。这样, 课堂上主要是由教师讲授相关的语言结构的知识, 学生则被要求通过一定的操练来记忆这些语言规则, 以应付考试。

“我知道真正的英语学习绝不是简单了解一套由语法规则和词汇组合起来的知识系统, 但是要让学生成为英语语言的准确使用者, 不是靠每周四五节课就能够企及的, 短时间内我看不到我的教学成果。再说,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很功利, 就是希望老师帮助他们顺利通过小到期中、期末考试, 大到高考。而且, 学校领导对我们的高考率有明确要求。我在课堂上以语言结构讲解为主, 至少让我看到对应试有帮助。我也试图让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进行对话等活动, 但是效果不好, 一是这种活动太花时间, 二是学生总是低头回避, 令课堂气氛很压抑……”

这是一位有10年教龄的高三英语教师在做访谈时的话, 也是大多数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感受。这种感受在主观上决定了教师在其课堂教学表现出工具性动机, 在教学行为上必然导致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大部分是教师的讲解, 传递语言知识, 而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很少有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因此学生参与课堂的交际活动变得少而又少。

(二) 课堂交际结构

Barnes (cited from Johnson, 2000) 认为, 课堂学习是一种教师的意思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协商过程, 是通过师生间面对面交际而共建的一种给予和获得关系。[4]根据课堂观察发现, 英语课堂交际模式始终处于一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的固定状态, 且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教师始发, 很少由学生主动参与提问的现象。讲什么话题、讲什么内容、谁来讲、怎么讲, 所有这些基本上是由教师控制。在这种受教师控制的课堂交际结构下, 课堂被看作是“教”的场所, 而忽略最重要功能———“学”的场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他们来课堂的任务和目的仅仅是执行教师的教学指令, 他们没有话语权, 没有机会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更谈不上参与信息核对与澄清、意义协商等被认为是真实交际发生的核心内容, 只是等着被要求回答教师既定的问题, 而且在回答问题时还不断观察教师的眼神、脸色, 揣摩教师的意图。长此以往,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际的欲望和兴趣被大为抑制, 即使有某种形式的互动也是假互动。

教师对于这种现象也是很清楚的, 有一位高中英语教师谈起这类现象时说:“我不是不想改变此种死板、拘谨的课堂结构和模式, 只是换种方式学生也不适应。我也曾试图鼓励他们多主动参与, 但收效甚微, 看上去他们更加习惯于静静听讲、做些笔记那种教学方法。还有, 我必须考虑课堂教学中的风险, 毕竟, 讨论、参与式教学方法很费时间, 这样做很大可能导致完不成预期的教学进度。如果, 考试中万一出现书上内容, 而我又没有讲解到, 那么, 无疑是我的责任。”

这位教师的担心反映出一种不自信和对学生缺乏信心的心态, 其背后原因是教学理念的错位, 总以为学生是被教会的, 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学生“走路”时扶着、不放手。这种“保姆”式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摔跤”体验的机会, 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主动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意识和欲望。

(三) 教师课堂话语

语言课堂的特殊性在于语言既是教学的目标, 又是达成目标的媒介。教师的教学语言被认为是学生最丰富最可靠的语言输入来源, 可见教师话语的重要性。[4]根据本研究所获取的数据统计发现, 课堂上教师话语的占据量高达82%, 其中的65%用来解释;“提问—回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提问方式主要以指定学生回答为主, 教师给予粗浅的反馈;教师倾向叫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话语占据绝对的数量, 说明学生话语量的严重缺失, 课堂话语权的严重失衡。解释语言结构和知识, 是教学语言呈现的主要形式, 是教学的主要方式, 说明教师轻交际、重知识的教学思想。课堂上的互动主要以教师提问来体现和维持, 所提的问题多基于课文信息的查找和理解, 教师事先已经掌握固定答案;学生间的互动很少, 有少数的对话练习, 真正小组讨论少, 且话题和形式都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反馈, 但反馈形式较为简单, 如“Good.”“That’s right.”等以核对是否符合既定答案的粗浅判断, 缺少深层次的、从欣赏、学习、获得角度的评价。教师的提问大多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反应, 提问多以教师指定学生回答来解决, 而且教师大多把问题抛给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从未被点到过名。

下面是一位教师针对这种现象的感受:我知道应该把机会公平地分给所有的人, 但是每当学生由于回答不出问题而低着头站在那儿, 是多么令人难受;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学生身上, 接下来再移到老师身上, 好像那时的空气都要凝固了。如果接连叫起三个学生都不能顺利回答, 我想这个环节我是失败了。我不想看到学生的窘迫的样子, 我也不想让学生看透我内心的焦急和不安。要想避免此种尴尬,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我认为能够给我答案的学生来回答问题, 这样整个课堂看上去节奏流畅, 互动有效, 能够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否则的话, 我的这堂课就意味着失败。

表面上, 教师关注学生的感受, 但实质上, 教师忽视对自己的课堂话语和提问方式的审视, 只是一味按照自己主观的想法表述、设问, 没有考虑学生群体, 他们各自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个性特点等等。当学生没有反应或回答不了问题, 教师很少考虑对自己的话语或提问作调整, 只作机械的重复, 或者就像上面那位教师采用的策略, 找个别优秀的学生代劳了事。其结果必然是大部分学生沉默、少数独秀的课堂格局。

(四) 课堂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传统的、目前仍在采用的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 班级全员一起进行学习的形式, 其特点: (1) 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施教, 又使学生所有的反应再反馈给自己, 它采取的是同步学习方式, 即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及采用的教学行为都是一样的; (2) 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 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的; (3) 教师教授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来源; (4) 教师可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 并使他们产生相应的反应。其“利”是,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是最经济的;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教育作用。其“弊”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一手导演、策划着每一节课,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通常扮演着领导、权威的角色, 是教学活动的操纵者、控制者。相应地, 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是服从者, 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学生成了一个个观众和听众, 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灌输的知识。农村中学基本上以大班授课为主, 大班制更易导致“讲授式”教学方式, 课堂中只有教师和学生个体, 而无真正的课堂学习集体, 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合作交流。[5]

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一下子还不可能改变, 但近几年来, 大家都在有限的空间内探索, 试图在活动形式上做变化, 采用个人活动、两人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虽然这些努力产生了一些效果, 但从本研究的课堂观察发现, 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 在学生个人活动、两人活动和小组活动时, 许多教师不自觉地在话语上干预、在行为上干扰, 甚至无目的地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影响了他们的自主活动。另一方面, 学生的活动质量不高, 有的没有使用目标语参与活动, 有的在活动中没有话语权。针对这些情况, 一些教师说道:当学生在小组活动时, 我总感到不自在、不放心, 时不时地会想起一些话, 提醒学生, 怕他们偏离话题。……

当学生自己开始活动, 教师的角色很难定位, 好像无所事事。有时我干脆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 但也发现他们就不说话了, 就听我说了……

在问到为什么他们课堂自主活动效果不好时, 一些学生反映:

其实开始时也不是不愿意参与活动, 就是有时觉得说不了什么, 也不知道老师要我们干什么, 有的话题, 我们想法是有的, 就是不会用英语表达……

小组里我的英语不好, 就听他们说了, 时间长了, 好像这类活动跟我无关的, 反正好的同学会说的。……

从教师的话可见他们还是不习惯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 尽管在理论上大家都认同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但在具体实践中, 教师仍然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这是妨碍学生参与课堂交际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 即使很多教师不断在组织学生参与他们的自主活动, 但也由于教师在设计、布置活动时, 要求不明确、陈述不清楚、分组不合理、分工不到人, 结果学生自主活动流于形式, 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真正参与交际。

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 树立融合性的教学动机

转变教学理念, 把英语教学定位在能力的培养。英语知识的掌握知识语言学习的基础, 不是语言学习的最后结果, 而且语言知识的学习也应该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训练, 因为语言本身只是一些符号, 只有在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 只能在交际活动中才能产生功能。任务型教学途径强调的“用语言做事”和“做中学”是语言教学的两个方面。在教学的目的上, 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要坚持学生在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英语、掌握英语。

(二) 营造自然的课堂交际互动模式

所谓“自然”, 就是模拟生活中状态, 构建多维度的互动, 即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际, 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在这个过程中, 课堂的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营造非常重要;听、说、读、写、做等活动的设计非常必要;感知、理解、识记、再现、实践、内化的认知过程的激活非常需要。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实践交际运用中有效地完成语言的积累和掌握。

(三)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削弱, 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要求教师有扎实的课堂学术水平和科学的课堂管理能力。其中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既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 也要提高话语的质量。教师课堂话语的对象是学生, 教师要让学生听懂, 也要让学生听了有所得、有所获, 更要留有学生反馈的时间和空间。要做到这些, 教师需要认真设计自己的课堂话语, 简明扼要, 科学现象是标准。前者要求教师减少话语量, 放弃话语霸权, 让学生有享受话语权的机会, 与学生形成交际的轮回;后者需要教师认真专研教学内容、分析学生需要, 使得自己的话语 (包括提问) 有的放矢, 保证学生想听、能听、该听。这样在学术上, 学生能够与教师产生共鸣;在交际上, 与教师形成互动。

(四) 探索小组活动

在暂时无法改变现有的课题组织形势下, 教师要在活动形成的变化下工夫, 尤其是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前, 教师要设计好活动的内容主题,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活动要求要在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上具有导向性、形成性。小组活动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地、动态地分组, 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可以按照活动内容不同分组,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组;组内分工应该做到人人有角色、有任务。小组活动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呈现成果, 同时要引导他们根据活动前的要求做出评价。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活动, 才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 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生生之间的交际, 从而扩大语言学习的机遇和成效。

摘要:农村中学生英语课堂交际参与率较之城市中学生要低。从“教师”这一特定角度来探索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学生低参与率的问题, 目的是检验学生的沉默不语是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当或僵硬之处有关。研究发现, 教师的教学动机、课堂交际结构、教师课堂话语、课堂组织形式都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交际。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交际,教师因素

参考文献

[1]Johnson, K.E.第二语言课堂的交际浅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F5-F7, 7.

[2]谢元花.外语课堂学生沉默与教师的教学风格[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 (1) :30—33.

[3]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 2006, (4) :21—29.

[4]王春晖.中外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差异的调查与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7) :1—4.

上一篇:《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报告下一篇:上海旅游节时间及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