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控臭治理体系研究5则范文

2024-05-01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控臭治理体系研究5则范文(共2篇)

篇1: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控臭治理体系研究5则范文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控臭治理体系研究

一、垃圾臭味的产生

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其在收集、转运、贮存及处理过程中被自身携带的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如NH3、H2S、CH4、CO2、H2、VOC、醇、有机酸等。简言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臭味主要来源于暴露的垃圾及其渗沥液产生的恶臭气体,这些臭气的产生范围广泛,大都存在于开放、半开放空间,不易集中处理,一定气候条件下还容易聚集。垃圾转运站、卫生填埋场、垃圾堆肥厂等场(站)是垃圾臭味产生的主要地点。

二、垃圾臭味的治理

(一)除臭方法

对于垃圾臭味的治理,常用的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联合法等,主要包括掩蔽中和法、水吸收法、通风法、负压吸附处理法、雾化植物液法、化学洗涤法、臭氧氧化法、催化燃烧法、生物过滤法、生物吸收法、投加药剂法等[1]。每种除臭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物理法只适宜处理低浓度、范围小的恶臭,且成本较高;化学法除臭不持久,除臭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生物法虽成本低廉,效果好,但设备占地面积达,菌种的筛选培养较为困难,见效稍慢。

由于垃圾产生的臭气成分复杂,一种除臭方法不能将垃圾臭味完全去除,需要根据不同的臭味产生源,分析其恶臭气体的特性、强度及其除臭要求,选用合适的治理方法,突出重点,综合控臭。

(二)具体措施

1.“源”的控制

对于主要臭味产生源,采取重点控制:(1)转运车辆密闭运输,并加装渗沥液防遗洒装置;(2)转运站卸料平台加盖大棚,生产车间安装臭气控制系统,通过PLC控制高压雾化喷嘴,实现对卸料平台、筛分/压缩区、分拣工位和装箱区等处的自动喷雾除臭作业;(3)将堆肥厂发酵仓密闭,同时在后熟化区和最终熟化区加盖大棚,采用负压通风方法除臭;(4)加强对填埋作业区的日常覆盖和中期覆盖;(5)利用支撑膜结构探索新型填埋密闭作业方式;(6)渗沥液调节池加盖实现密封除臭。

2.稀释与扩散

对于一般臭味产生源,利用移动除臭设备将产生的臭气稀释,使其以较低浓度扩散到大气中,以免臭味聚集,主要措施包括:(1)配备水车和除臭车,用于场界内外道路、场区地面及相关区域的冲刷除臭;(2)建设拦截掩蔽除臭系统,利用高压喷雾风炮和高杆雾化喷头,在填埋作业区外围形成围合雾化幕墙,将垃圾臭气拦截掩蔽,减少其扩散;(3)配置可移动填埋气收集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填埋气收集率,减少堆体内填埋气无组织外溢扩散。

3.“汇”的控制

对于分散且臭气量大的产生源,收集后集中处理利用,主要措施包括:(1)为转运站、堆肥厂、填埋场配置完备的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将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液通过导排收集管道收集后集中处置;(2)为填埋场配置填埋气收集处理系统;(3)实行雨污分流,填埋场还要做好边坡治理、堆体绿化,减少渗沥液产生量;(4)将堆肥厂发酵仓、后熟化区、最终熟化区的臭气抽取至生物过滤池进行除臭等。

三、控臭治理体系

(一)标准方法

环境管理体系是用来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并管理环境因素,进而实现环境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

(二)体系结构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控臭治理体系应具备的功能:明确控臭总要求;制定控臭方针;完成对控臭目标的策划;提出具体控臭措施;检查评价控臭效果;对体系进行管理评审,不断改进体系结构。按照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的层次关系,可知控臭治理体系结构由控臭方针、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管理评审五个要素构成,如图1所示,其各项要素的基本内容见表1。

(三)影响因素

控臭治理体系的影响因素,是指垃圾处理设施在制定控臭目标、实施控臭措施、评价控臭效果过程中的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包括人、物、技术、资金、社会、管理等。

人是主观因素,包括控臭治理体系中的管理人员、设施职工、检查人员及其组成单元。管理人员是体系的决策者,设施职工是臭味治理工作的实施者,检查人员是控臭效果的评价者,他们所组成的各个团队,要加强沟通,通力合作,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强化臭味治理的主观能动性。

物主要指垃圾处理工艺设备、除臭系统设备及其辅助设备,它们的技术水平和运行状况直接或间接关系到臭气的产生量和治理效果。

技术是影响控臭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垃圾处理技术和臭味治理技术,通过不断优化工艺路线,采用合理的除臭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臭味污染问题。

资金:一是工艺设备升级改造所需资金,二是控臭治理专项资金。只有保证足够的投入,控臭治理体系才能实现稳定有效运行。

社会因素表现在:垃圾处理设施所在区域的城市功能规划;设施周边居住区的结构组成;舆论对设施环境影响的公众评价等。

管理的内涵是指将控臭治理体系的参与者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安排不同任务,充分利用现有物资装备、技术水平,按照环境质量要求,合理使用除臭专项资金,以发挥控臭治理体系最大的效能。

四、结论

为保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控臭治理体系的有效持续运行,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生活垃圾处理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强化社会公益服务意识,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为工作目标。

二是坚持全过程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原则,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利用、贮存、处理和处置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实行控制管理和开展污染防治。

三是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现有运行模式下,从物质回收、能源回收、能量转化三个层次入手,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工艺优化研究,实现“设施现代、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运营目标。

参考文献

[1] 石磊,边炳鑫,赵由才,牛冬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恶臭的防治技术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2):6-8.(责任编辑:文雪峰)

篇2: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控臭治理体系研究5则范文

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其在收集、转运、贮存及处理过程中被自身携带的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如NH3、H2S、CH4、CO2、H2、VOC、醇、有机酸等。简言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臭味主要来源于暴露的垃圾及其渗沥液产生的恶臭气体,这些臭气的产生范围广泛,大都存在于开放、半开放空间,不易集中处理,一定气候条件下还容易聚集。垃圾转运站、卫生填埋场、垃圾堆肥厂等场(站)是垃圾臭味产生的主要地点。

二、 垃圾臭味的治理

(一) 除臭方法

对于垃圾臭味的治理,常用的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联合法等,主要包括掩蔽中和法、水吸收法、通风法、负压吸附处理法、雾化植物液法、化学洗涤法、臭氧氧化法、催化燃烧法、生物过滤法、生物吸收法、投加药剂法等[1]。每种除臭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物理法只适宜处理低浓度、范围小的恶臭,且成本较高;化学法除臭不持久,除臭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生物法虽成本低廉,效果好,但设备占地面积达,菌种的筛选培养较为困难,见效稍慢。

由于垃圾产生的臭气成分复杂,一种除臭方法不能将垃圾臭味完全去除,需要根据不同的臭味产生源,分析其恶臭气体的特性、强度及其除臭要求,选用合适的治理方法,突出重点,综合控臭。

(二)具体措施

1. “源”的控制

对于主要臭味产生源,采取重点控制:(1)转运车辆密闭运输,并加装渗沥液防遗洒装置;(2)转运站卸料平台加盖大棚,生产车间安装臭气控制系统,通过PLC控制高压雾化喷嘴,实现对卸料平台、筛分/压缩区、分拣工位和装箱区等处的自动喷雾除臭作业;(3)将堆肥厂发酵仓密闭,同时在后熟化区和最终熟化区加盖大棚,采用负压通风方法除臭;(4)加强对填埋作业区的日常覆盖和中期覆盖;(5)利用支撑膜结构探索新型填埋密闭作业方式;(6)渗沥液调节池加盖实现密封除臭。

2. 稀释与扩散

对于一般臭味产生源,利用移动除臭设备将产生的臭气稀释,使其以较低浓度扩散到大气中,以免臭味聚集,主要措施包括:(1)配备水车和除臭车,用于场界内外道路、场区地面及相关区域的冲刷除臭;(2)建设拦截掩蔽除臭系统,利用高压喷雾风炮和高杆雾化喷头,在填埋作业区外围形成围合雾化幕墙,将垃圾臭气拦截掩蔽,减少其扩散;(3)配置可移动填埋气收集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填埋气收集率,减少堆体内填埋气无组织外溢扩散。

3. “汇”的控制

对于分散且臭气量大的产生源,收集后集中处理利用,主要措施包括:(1)为转运站、堆肥厂、填埋场配置完备的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将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液通过导排收集管道收集后集中处置;(2)为填埋场配置填埋气收集处理系统;(3)实行雨污分流,填埋场还要做好边坡治理、堆体绿化,减少渗沥液产生量;(4)将堆肥厂发酵仓、后熟化区、最终熟化区的臭气抽取至生物过滤池进行除臭等。

三、控臭治理体系

(一)标准方法

环境管理体系是用来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并管理环境因素,进而实现环境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

(二)体系结构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控臭治理体系应具备的功能:明确控臭总要求;制定控臭方针;完成对控臭目标的策划;提出具体控臭措施;检查评价控臭效果;对体系进行管理评审,不断改进体系结构。按照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的层次关系,可知控臭治理体系结构由控臭方针、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管理评审五个要素构成,如图1所示,其各项要素的基本内容见表1。

(三)影响因素

控臭治理体系的影响因素,是指垃圾处理设施在制定控臭目标、实施控臭措施、评价控臭效果过程中的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包括人、物、技术、资金、社会、管理等。

人是主观因素,包括控臭治理体系中的管理人员、设施职工、检查人员及其组成单元。管理人员是体系的决策者,设施职工是臭味治理工作的实施者,检查人员是控臭效果的评价者,他们所组成的各个团队,要加强沟通,通力合作,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强化臭味治理的主观能动性。

物主要指垃圾处理工艺设备、除臭系统设备及其辅助设备,它们的技术水平和运行状况直接或间接关系到臭气的产生量和治理效果。

技术是影响控臭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垃圾处理技术和臭味治理技术,通过不断优化工艺路线,采用合理的除臭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臭味污染问题。

资金:一是工艺设备升级改造所需资金,二是控臭治理专项资金。只有保证足够的投入,控臭治理体系才能实现稳定有效运行。

社会因素表现在:垃圾处理设施所在区域的城市功能规划;设施周边居住区的结构组成;舆论对设施环境影响的公众评价等。

管理的内涵是指将控臭治理体系的参与者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安排不同任务,充分利用现有物资装备、技术水平,按照环境质量要求,合理使用除臭专项资金,以发挥控臭治理体系最大的效能。

四、结论

为保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控臭治理体系的有效持续运行,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生活垃圾处理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强化社会公益服务意识,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为工作目标。

二是坚持全过程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原则,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利用、贮存、处理和处置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实行控制管理和开展污染防治。

三是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现有运行模式下,从物质回收、能源回收、能量转化三个层次入手,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工艺优化研究,实现“设施现代、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运营目标。

参考文献

[1] 石磊,边炳鑫,赵由才,牛冬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恶臭的防治技术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2):6-8.

上一篇:帝王故事史上最好色帝王:一夜召幸三十妃下一篇:听新基础教育研讨课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