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

2024-05-0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精选6篇)

篇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

实证会计理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论文

实证会计理论产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实证方法为基础,其目的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和会计实务。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提出了这一理论的初步框架,并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证会计理论》所阐述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①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式对会计信息效用的实证研究;②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对会计在管制环境中作用的实证研究;③实证理论运用到个别案例的检验和评价。《实证会计理论》采用序时方式对有关研究文献加以组织,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资本市场。而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实证会计理论时,也是按西方的事项发生法序时地来研究。这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确实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实证会计理论对促进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市场假说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检验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有关资本市场的一切信息都已反映在股价上,因此市场是完美的,投资人不可能持续地获得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利润,否则,市场是无效的。有效市场假说依据信息利用范围和信息利用成本,将有效资本市场分为弱式、次强式和强式三大类。有效市场的关键是“有效”二字,“有效”意味着有关信息广泛传播,所有的有关信息都已被(证券)价格所吸收。有效资本市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①充分公平竞争,即在资本市场上不存在具有左右市场力量的经济主体,不存在内幕交易;②资金借贷无限制性,无论哪个经济主体都可以在市场利率水平上借贷所需资金;③以合理预期作为基础,所有投资者都可以根据市场的资料形成较为一致的预期。

我国对资本市场的研究,最早是从验证资本市场效率出发的。1993年 ~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确定达到弱式效率;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已具备弱式效率,但尚未达到次强式效率。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我国资本市场1993年 ~ 19的无效性,引起了我国管理层的注意:年8月21日,修订后的《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颁布;1996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对操纵市场行为亮“红灯”;1996年12月16日,证交所对股票价格涨跌幅实行限制。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规范市场的公平竞争、防止内幕交易。对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检验的意义在于,人们对我国资本市场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来研究,以实证会计理论为契机,建设、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的研究诠释了资本市场运行机理

有效市场假说蕴涵着信息竞争。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股价会有一定波动,但在有效市场里,经过市场预期报酬率调整的股票价格是对未来股票价值的正确估计。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是这样被提出来的:投资者是否投资取决于其对股票未来价值的判断,也就是企业未来价值的判断,企业未来价值等于企业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而未来现金流入又取决于会计盈利。那么会计盈利与股价是否相关?要判断其间的相关性需要一个计量模型,即资本资产计价模型。

我国学者从会计盈利这一重要会计信息入手,于19~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会计盈余数据在1996年以前基本上不具有因信息含量而导致的价格效应,但1996年披露的会计盈余数据具有明显的信息含量和价格效应。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正被注入一种基于资本本性的理性投资力量,即一方面以前过多的投机成分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那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事物已造成日益强大的负面效应,加速暴露了原有体制的弊端,从而对证券监管和其他领域的经济改革形成了挑战。

这一时期,投资者开始了解和关注企业的盈利状况,投资趋于理性。然而,上市公司提供会计报告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可靠性会正确引导投资行为,及时性会大量减少内幕交易的发生。上市公司经理人为操纵利润的动机和方法,也是很多学者们研究分析的课题。结果发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规范的不科学。要解决规范性失真问题,惟有提高会计规范质量。年6月5日,财政部颁布了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其背景主要是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会计盈利;19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但这两部法规的颁布仅仅是拉开对资本市场规范的序幕。

三、会计选择的研究促进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完善

20世纪70年代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转向关注会计选择行为。早期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者在市场是有效的前提下,利用资本计价模型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微观领域)。但是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信息的使用者无需向信息的提供者付费,于是经理人员提供的信息便“生产不足”,市场发生失灵,因此需要政府管制(宏观干预)。政府管制引出政府、股东和经理之间利益冲突,实证研究者在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基础上转而研究会计选择在管制环境中的问题。

我国学者在 ~ 间也将研究重心转移,试图从会计选择的角度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发生,指导会计理论的完善,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我国学者通过对盈余管理动机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在会计选择中的利润操纵倾向:①盈利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多报利润,而没有一例隐瞒利润;②亏损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推迟确认损失并将损失集中于一个会计年度中予以确认;③净资产收益率在10% ~ 11%的区域中密集分布;④利润中很大一部分是近期发生的非主营业务利润;⑤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尽量选择减少费用确认的方法,如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借款费用资本化等。

鉴于此,我国管理层采纳了部分学者建议。如:中国证监会于年、两度修改了上市公司配股资格中关于净资产收益率的限制性规定;加快出台具体会计准则,防止利润操纵行为发生。如:借款费用准则中明确规定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固定资产准则中扩大折旧计提范围、租赁准则中收益和费用的具体处理、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规定、债务重组准则中重组收益的处理、中期财务报告准则保证会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等。以上措施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正确引导资本市场的有效信息的供给,防止股市欺诈行为发生。总之,实证会计理论除了上述对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一定借鉴外,目前还有许多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我国股权结构问题、经理人员激励机制问题、创业板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篇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

摘要:作为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企业特定时期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集中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企业价值的评判。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介绍,深入分析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提出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为完善我国企业治理建言献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1

引言

内部控制是指特定实体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保证会计信息准确等而采取的自我规划、约束、调整、控制和评价的方法和措施的总称[1]。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误导投资者投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基于此,财政部在2008年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2010年相继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等配套指引文件,推动我国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一、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从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出发,企业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治理结构方面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通常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东大会在进行决策时出于股东利益考虑,需要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因此健全的股东大会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董事会的独立性,尤其是独立董事制度是否得到落实,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直接影响;监事会基本职能就是监督管理局和董事会,运行良好的监事会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会计舞弊的发生。

(二)组织结构方面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重大影响,首先,会计岗位设置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比如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现金出纳等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是否得到贯彻落实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2];其次,权责分配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舞弊的可能性,比如企业业务授权批准、业务经办等权限应当由企业不同业务人员负责,形成企业内部权限之间的监督和制约,防范企业员工独自控制企业业务交易的全过程。

(三)企业文化方面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具有一定道德约束作用,也会直接影响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一方面,崇尚诚信经营企业文化的管理者和员工在企业会计工作中舞弊的可能性会大大低于道德观念薄弱的企业,另一方面,激进型企业文化会更容易导致企业会计人员人为地高估利润、低估成本,对外披露虚假会计信息。

(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会计工作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身体力行,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3]。一方面素质不高的管理者可能会授意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可能会禁不住利益诱惑而人为地操作利润,甚至挪用公司银行存款。

二、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

为了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对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从企业治理结构的构成出发,首先,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股权机构,防范由于企业股权结构过度集中而导致大股东操纵企业会计政策现象的发生;其次,企业应当健全独立董事制度,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择外部独立董事,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并且应当为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提供相应便利;最后,企业应当加强监事会建设,监事会成员的职工福利薪酬应当由股东大会决定,提高监事会对企业经营的监督。

(二)健全企业内部组织

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等文件的相关规定,科学设置企业会计部门和岗位,合理安排人员,贯彻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关键岗位人员轮休、风险预警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分配企业业务交易权限,严格控制授权审核,规范审批程序和流程,在对企业业务人员进行授权时,必须明确业务交易各权限的行使范围,防范企业员工越级授权和未经授权开展业务而导致的会计舞弊现象。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当转变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作用,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诚信经营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促使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企业管理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诚信经营文化建设中的带头领导作用,企业管理者不但要重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鼓励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诚实行为,不断完善企业经营哲学和管理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企业应当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员工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积极招纳外部高素质人才为本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加强对现有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企业员工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树立一丝不苟、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其次,企业应当完善员工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改善现行机制中不利于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防范企业员工迫于业绩压力而人为改变会计数据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可以从企业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组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

2007 年1 月1 日开始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更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要求,也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趋同,但更应注意的是如何按准则执行。如果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事项处理时,不能恰当及正确地执行准则,会直接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水平降低,而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在于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有用的信息,改变他们的信念和行为,并最终由资本市场反应出来。由此可见,会计准则执行、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反应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动关系。

然而,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自身目的,利用会计信息造假的案例屡见不鲜,让人们对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怀疑,投资者也很难从中识别出真实的信息并做出投资决策。因此,研究会计准则执行、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对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会计准则执行与会计信息质量

1.会计信息质量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由于角度不同,给出的具体定义也不同。约瑟夫·朱兰(Joseph M.Juran)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程度,即对使用者满足程度越高的会计信息,其质量也就越高。菲利普·克劳斯比(Philip B.Crosby)基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角度,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程度,信息提供者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生成的会计信息一般具有较高的质量。本研究的“会计信息质量”是从会计信息盈余质量角度来反映的。会计信息盈余质量,即企业对会计信息进行盈余操作管理的程度,盈余操纵管理的指标越低,会计信息盈余质量越高。

2.会计准则执行与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会计人员对同一经济事项会有不同的会计选择,进而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林钟高等(2008)以财务报表存在非正常利润调整的A股上市公司2005—2007 年年报和半年报为初始样本,分析了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能较为显著地防治盈余管理、规范公司的异化会计行为。高慧(2010)指出,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一直是目前较关注的问题,在会计准则执行的过程中,会计政策选择不同会影响到会计盈余。林秀琴(2011) 基于Stephen(1978)、Scott(1997)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分析,指出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会计行为。

综上所述,作为企业会计核算、处理经济事项准绳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不同职业判断,势必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最终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基于此,提出假设:

H1:会计准则执行得越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越高。

由于会计信息质量具体由操作性应计盈余水平与真实活动盈余操控水平两方面组成,操作性应计盈余水平和操控性真实活动盈余水平越低,会计信息质量就越高。因此,假设H1 可进一步表述为:

H1a:会计准则执行得越好,上市公司的操作性应计盈余水平越低。

H1b:会计准则执行得越好,上市公司的操控性真实活动盈余水平越低。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

1.资本市场反应

资本市场反应,是指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做出的反应程度。现有文献主要从累计超额报酬率、市场换手率等方面,研究资本市场反应。蒋义宏等(2003) 将报告前后平均累计超额报酬率的符号及高低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相关。超额收益率作为衡量市场反应的变量之一,能够考察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发布信息、实施政策后的反应。王春峰(2003)以交易换手率,刻画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为此,本研究以股票超额累计收益率、市场换手率的高低,衡量资本市场反应的情况。

2.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

在公司股票公开交易的证券市场上,盈余信息质量是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员为达到特定目的,通过盈余管理对盈余信息进行操控。实证研究证实,盈余信息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会计信息质量与股票超额累计收益率。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是影响资本市场反应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盈余信息质量对股票收益的影响上。Ball和Brown(1968)从261 家上市公司1946—1965 年度股价和盈余披露信息的分析中证实,股价变化方向与盈余变动方向存在显著的相关性。Beaver Clarke&Wright(1979)进一步指出,盈余变动和股价变动呈正相关,非预期盈余的变动百分比和股票非正常报酬的变动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Kothari(2001)发现,盈余与股价的关联度越高,盈余信息质量越高。陈收等(2005)通过对我国A股上司公司盈余信息质量的分析,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计盈余的质量越高的公司,其股票超额收益率也越高。基于学者们对盈余信息质量与股票收益关系的研究及现状分析,提出假设:

H2: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股票的超额累计收益率越高。

假设H2 可进一步表述为:

H2a:上市公司操作性应计盈余水平越低,股票的超额累计收益率越高。

H2b:上市公司操控性真实活动盈余水平越低,股票的超额累计收益率越高。

(2)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换手率。市场换手率的变化是投资者行为与心理的体现。从我国的资本市场现状看,投资者倾向于持有市场评价好的股票,卖出市场评价差的股票。从经验研究看,Kim和Verrecchia(1994)指出,对披露水平高的公司,投资者会认为其股票交易是按照公允价格进行的,从而增加了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张峥等(2006)通过研究投资者行为情绪与盈余信息质量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行为情绪和交易决策。当投资者发现公司盈余信息质量较差后,对股票的价值预期下降,倾向于减持或全部出售其手中的股票,造成换手率升高。陈梦根(2007)从信息成本的角度,论述了信息含量与换手率的关系,认为信息含量高的股票其信息成本较低,可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换手率相应就高。综上所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越高,预示着公司盈余稳定性越好,无需通过盈余操控的手段迎合市场预期,投资者会倾向持有股票,证券市场中股票的换手率相应较低。因此,提出假设:

H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股票换手率越低。

假设H3可进一步表述为:

H3a:上市公司操作性应计盈余水平越低,股票换手率越低。

H3b:上市公司操控性真实活动盈余水平越低,股票换手率越低。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鉴于2007 年开始实行新的会计准则,故选取2007—2012 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库,并按一定标准进行筛选:因为金融类企业采用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其他企业存在差异,对指标测量存在影响,故剔除该类上市公司;对于连年亏损或存在财务异常的公司,这些极端值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故剔除*ST和ST类公司;由于检验中需涉及年报信息和相关数据,故剔除无法完整获取财务数据的公司。最终获得4287 个公司的年度样本,涵盖1168 家公司。本研究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 软件。

(二)变量选取

选取变量主要包括:会计准则执行变量(ASE)、会计信息质量变量(市场换手率YTO和超额收益率CAR)、资本市场反应变量(标准化的应计盈余DA和真实盈余管理REM)。为了更加准确完整地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入与之相关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资本结构、审计意见等。

(三)模型设计

1.会计准则执行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检验模型

根据假设H1 和变量定义,构造线性回归模型,以检验研究假设:

2.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的检验模型

根据假设H2、假设H3 和变量定义,构造线性回归模型,以检验研究假设:

其中,cflow表示经营现金流、Big4 表示是否四大审计、audit表示审计意见、tbq表示公司成长性、tl表示公司负责率、Zowncon5 表示前五大股东持股比率、age表示公司年龄、IN表示机构持股比率。

四、实证分析

(一)回归检验

1.会计准则执行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检验

模型(1)、模型(2)对会计准则执行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的回归结果,如表1 所示。

从表1 可看出,当因变量分别取DA、REM时,ASE的系数分别为0.111 和0.032,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会计准则执行与会计信息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会计准则执行得越好,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2.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关系检验

模型(3)、模型(4)对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的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

从表2 可看出,Panel A是模型(3)对会计信息质量(包括DA和REM)与超额累计收益率(CAR)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的回归结果。当自变量仅取DA时,其系数为0.143,在1%的水平上显著。当自变量取DA和REM时,其系数分别为0.153 和-0.047,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总应计盈余水平与超额累计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设H2a不符;真实盈余水平与超额累计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假设H2b相符。

表2 中的Panel B是模型(4)对会计信息质量(包括DA和REM)与换手率(YTO)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的回归结果。当自变量仅取DA时,其系数为-0.03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当自变量取DA和REM时,DA的系数为-0.007,显著性水平不强,未能证明假设H2a。REM的系数为-0.109,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总应计盈余水平与换手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假设H2b相符。

(二)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稳健性测试。用标准化累计异常订单流对数,代替超额累计收益率和市场换手率来度量资本市场反应。回归结果显示,总应计盈余水平、真实盈余水平与标准化累计异常订单流对数的关系与原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模型的估计结果具有可靠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会计准则执行得越好,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超额收益率越高;盈余程度越高,投资者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越大。

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换手率有显著相关关系,而考察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共同对换手率产生影响时,应计盈余管理对换手率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真实盈余管理可以对换手率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可能的解释是,由于新会计准则对于应计项目操控有更严格的限制,使得应计盈余管理发挥空间变小,不会对盈余信息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二)建议

1.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向外传递信息的重要窗口,而会计信息真实无疑是树立企业诚信形象的重要途径,其中会计准则的执行者诚信是关键。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市场运行机制

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不断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摘要:在分析会计准则执行、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在深交所上市的1168家公司披露的2007-2012年年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实证分析了会计准则执行、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上市公司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执行,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反应

参考文献

[1]陈收,唐安平.盈余质量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9-34.

[2]柳木华.盈余质量的市场反应[J].中国会计评论,2003(l):31-36.

[3]姜英兵,严婷.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12(4):69-78,95.

[4]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8(3):31-39.

[5]李心合.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J].会计研究,2002(4):17-24.

[6]金智.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同步性[J].会计研究,2010(7):19-27.

篇4: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引进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许多新概念、新方法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大胆引进了许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所应用的新概念。新会计准则通过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使其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起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新会计准则在体系的完备性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也更加注重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实质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关键词:会计准则;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从会计信息生成的技术过程看。经济活动发生以后,会计人员首先将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输入到会计系统,然后根据相应的会计准则判断这些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最终反映在会计报表中。如果会计人员完全遵循这一过程,那么,会计信息有可能就是对经济活动实质的反映,当然反映的有效程度如何,取决于反映人员的素质和会计准则的质量,会计准则的质量越高。会计信息质量也就越高。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思想

1、新会计准则体系突出资产负债和综合收益观、淡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确定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理论。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资产负债观是指在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时,首先规范由此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入:资产负债观确立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如果反过来,交易事项发生后,首先规范收入、费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然后据以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要素,则属于收入费用观。

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带来了会计准则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第一,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着眼于资产、负债要素,要求详细考察每笔交易和事项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确保企业各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真实准确,从根本上明确该交易或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资产减值处理。所得税会计准则“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规定都是资产负债观在会计处理中的具体表现。第二。淡化收入费用观,取消了会计准则质量要求中的配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实际上是收入费用观提出的一项要求,因为根据“利润=收入-费用”的要求,收入和费用必须按一定方式配比,所以在收入费用观指导下的收益计算关键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收入费用观刺激了人们对财务业绩的追求,甚至有人挖空心思在“配比”方式和金额上做文章。以实现对利润的人为影响。第三,强调综合收益观。根据资产负债观的理论,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可以表现为净资产的增加额。而净资产增加额一般不仅仅包括收入减去费用的差额,还包括利得和损失的影响、直接计人资本公积的项目等。因此。资产负债观的确立,突出了业绩评价的综合收益观的理念,是准则在财务报表列报要求中取消利润分配表而增设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理论基础。第四。要求企业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关注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更加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营运效率,对利润操纵行为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2、新会计准则体系强调原则导向。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是近年来出现的与会计准则制定相关的理论。按规则导向制定的准则试图为每一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提供“唯一”操作性极强的规则。按原则导向制定的准则只对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提出应遵循的原则,并不力图回答所有问题或对每种可能情况提供详细的规则。规则导向制定的准则缺乏会计政策选择性,存在大量例外事项和“明界”(Bright line)。界线附近性质相同的事项可能采用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而原则导向的准则能较好地根据经济业务的本质进行会计处理,但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较高。

新会计准则体系突出了原则导向的使用。例如。针对借款费用问题,强调按照经济业务的实质进行会计处理,允许存货占用资金的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有条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表明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主要是提供原则标准。实务操作中只能依靠职业判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用自己认为最适当的方式。在处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问题时,要求企业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因为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个规定同样给会计人员留下了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

3、新会计准则体系均衡考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新准则协调了受托责任观和有用观的关系,相应地导致了可靠性与相关性原则的合理均衡:(1)提高相关性。新准则明确了相关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强调企业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使用者做出评价或者预测:通过引入公允价值、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赋予会计人员对更合理方法的选择权等多种方式。提高决策相关性。(2)确保可靠性。新准则对相关性的追求是以确保可靠性为前提的,包括:确立资产负债观,严格按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在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时。要求企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且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取消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利润操纵等。此外,会计方法的选择保持必要的稳健。也有利于落实可靠性。这些做法体现了准则在追求相关性的同时。并没有以降低可靠性为代价,而是尽可能谋求二者的适度均衡。

4、新会计准则体系突出了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结果。以“报告”为核心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个特征。我国会计国际趋同后也体现了突出财务报告的理念,在规范会计确认、计理等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对财务报告行为的规范和调整。例如,基本准则的第十章、企业会计第30号等五个具体准则、应用相当篇幅专门针对财务报告问题做出规范。突出财务报告的理念实质上体现的准则要求充分披露会计确认、计量结果的思想,具体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全面披露的要求,也就是所有决策相关的信息都应该适当地披露出来;其二,重点披露的要求。由于信息的披露是有成本的,准则并不要求把企业纷纭复杂的经济信息全部披露出来,而是披露使用者关心的、需要的信息。除上述专门针对财务报告的有关规定。突出会计确认、计量结果的思想还提出了一些要求:(1)原来表外披露的项目,主要是准则将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2)其他重要事项在表外充分披露,主要是资产负债表附注中应充分披露承诺、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交易等重要项目。

5、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新准则将原来的16项企业会计准则扩展为38项,并对原准则

进行了重新修订,使得原有的偏重于工商企业的会计准则扩展到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有机统一体系。这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资本市场和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6、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部分,表达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的一个重要思想。准则体系的建立和施行可以从多个方面自上而下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一,有利于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如对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公司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结构、产品赊销政策进行优化。第二,有利于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如对资产减值的规定可推动企业重视赊销、发放贷款、对外投资等多种业务的风险。第三,可以促使企业放眼未来,尽可能减少短期行为。第四,准则的实施要求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确保企业规范发展。第五,准则实施能提高信息质量和信息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同时有利于降低企业投资融资的成本。第六,新准则引入资产负债观和综合收益观,制约超前分配收益,促使企业着眼于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7、新会计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新准则和国际准则之间实现了基本趋同。这种趋同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大大加强了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透明度。有助于海外投资者消除原先由于会计准则不一致而产生的担心和顾虑。从而增强其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同时,这种趋同减少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提高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全球经济中的可比性。降低我国企业信息报告成本的融资成本,有利于推进我国当前实施的企业“走出去”战略,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审计国际趋同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主要特点及突出变化

1、新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引进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许多新概念、新方法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大胆引进了许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所应用的新概念。对我国原准则中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同的计量方法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使之尽可能地符合国际惯例。

(1)金融工具新概念。我国过去在会计上从未将金融工具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提出来并为之建立一套计量方法。这次我们引入的金融工具概念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一致。它包括所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从最简单的现金到复杂的嵌入衍生金融工具,范围也包括之前投资会计准则中所涵盖的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某些长期股权投资。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作了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样的分类。如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四类。还对每一类金融资产的计量方法作了具体的规定。

(2)投资性房地产新概念。这也是一个新概念,过去我们并没有这个分类。以前的处理方法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或企业固定资产中的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的,在存货或固定资产中核算(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中核算)并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现将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单独归类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并对其计量作了选择性的规定。

(3)股份支付。过去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从未对股份支付业务做出过明确的规范,对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散见于各种相关文件的规定中。鉴于我国经济生活中已经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股权激励。这次大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以股权为基础的支付》也是新近才公布的准则),首次规范了企业以自身股份为基础进行支付的业务。并将其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两类,其内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股权为基础的支付》大体类似。

(4)修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在原来的准则中,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的资产,是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的。当初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非货币性的交换创造虚假收益,但这种计量方法和国际惯例不同。这次在公布新准则时,对此做出了重大的修正。即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的时候,以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单独的对应准则,但本准则与和《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有关条款的原则基本一致。

(5)修正债务重组收益的计量。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在这次公布的新准则中也作了重大的修下,引进了公允价值,使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即将原先因俩权人让步而导致俩务人豁免或减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2、新会计准则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要求。

(1)金融工具的计量。在前文提到的四类金融工具中。对第一类金融工具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对第三类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也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的变动要计入权益,直至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至损益。

(2)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的计量。这次新公布的企业合并会计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类。第一类基本上用权益结合法处理,第二类基本上用购买法处理,即在购买日,购买方取得的被购买方的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均按公允价值确认。

(3)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备选方案,对投资性房地产可以公允价值计量。一旦选用这种模式。就不再折旧,期末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性实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换入资产按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础,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

(5)债务重组的计量。对债务重组的计量作了重大修订,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而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计人当期损益(以往作为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时,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出资产或股份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享有的股权按照公允价值入账。

(6)股份支付的计量。股权激励计划中,如果是以权益计算的股份支付(如授予职工的股权和期权),要求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所获得的服务的价值以及相关的权益的增加。

3、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情况。

(1)中国国有企业受同一控制的问题。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洒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照购买法处理。

(2)资产减值的转回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回,但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要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减值准备,一经提取,不得转回。但需注意的是。这一要求并不适用于在存货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范围内的存货、应收账款、银行贷款,以及某些类型的投资。

(3)退休福利计划的会计和报告。国际会计准则涉及设定提存计划与设定受益计划,而新准则没有涉及有关的设定受益计划。

三、新准则对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的影响

1、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就是股市会出现自我解释的状况,也就是说,随着股市的不断上涨,即使上市公司的经营没有任何变化。只要存在交叉持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就会随着股市上涨而不断上涨,而上市公司业绩的不断上涨又反过来支持股市的进一步上升,因此有可能会出现股市上涨而市盈率和市净率不升反降的极端情况。

2、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使某些资产占用形式主要为金融性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资产和净利润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其实这是对此类公司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在经营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净利润和净资产开始随着新的会计政策的变更开始大幅波动起来,而波动幅度加大意味着风险加大。因此,此类公司的管理者为了稳定经营业绩,必然会大量使用股指期货和利率期货等金融期货衍生产品来管理风险,由此又导致对金融期货产品的需求剧增。

参考文献:

1.田翠香.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建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洁.公司治理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

4.姜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8.

5.杨美丽.公司治理中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6.

篇5: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势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而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变革货币政策,使之能更加有效地对企业和资本市场相适应。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但是,货币政策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而是通过一系列中间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股权价格和实体经济的,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变革与操作的复杂性。货币政策间接影响资本市场时,资本市场必须首先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一个国家绝大多数企业参与而并非个别企业参与的资本市场;二是相对完善的运作机制与丰富的金融产品;三是经营处于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督与约束,真正意义上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中国的资本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成熟程度来看都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譬如,利率变动并不能撬动资本市场运作,但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中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将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的中介或操作目标应从货币总量转向利率

由于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货币总量目标并不能在短期和中期里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可靠的数量指导。进入9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货币当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废除了货币总量目标,转而实行通胀目标或利率目标。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利率是最具稳定性的一个经济变量。尽管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人的寿命在延长、经济组织在变迁、金融市场在扩张和深化,利率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内。

利率具有即时性、可测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因而能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佳操作目标。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能够通过资金供求双方不断变化的交易及时地反映出来,利率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能反映着经济的动态。利率的变化也能及时地被中央银行所观察到,而对货币总量却只能作事后的统计。由于市场的深化和资本的全球流动性加大,利率和汇率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将增强,因而中央银行也易于通过改变官方利率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使利率向合乎意愿的方向和水平变动。

尽管货币总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或操作目标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个经济分析工具和货币政策的参考变量依然有其重要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主要工业化国家在废弃了货币总量目标后仍然要定期地公布货币状况统计指标,货币政策制定者仍然密切地监管着货币状况总量和银行放款的发展。一些金融市场的改革远未完成、市场化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国家仍然在实行货币总量目标,如中国(m1和m2)、俄罗斯;韩国和巴西仍然在制定指导性的和相当广义的货币目标。

(二)、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价格水平应包括股票等资产价格在内

虽然货币供应量与一般物价水平间的稳定正相关关系由于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被打破了,但货币供应量与广义价格水平间的正相关关系依然是存在的。当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时,通货膨胀并没有消失,而是从实体经济领域转向资产市场。

股票价格的暴涨,无论其原因是什么,都无疑是受货币供给量的超常增长所推动的。正如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引起实际经济中商品价格膨胀一样,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资产必然引起资产价格的膨胀,这就是为什么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惟独关注消费物价水平是错误的原因,它们需要对资产价格保持密切的关注。在80年代后期,美国迅速的货币增长首先显现在资产价格上,但它却被忽视了,因而通货膨胀被扩散。因此中央银行既要监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也要关注资产价格的走势。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央银行如何编制广义价格指数。不同构成要素的权重一般与美国的经济结构相一致,消费和生产价格的变动占总指数的权重约4/5,房地产约15%,股票价格为5%。尽管股权价格的权重微不足道,但根据carson总价格指数计算,美国在1997年里广义价格指数已上升了6%。

在动态的角度看,资本市场上的资产价格动态比商品和服务市场的价格动态更具不确定性和高波动性,这使测量和会计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从定量的角度来看,不仅各种资产在同一时期或同一时点

上的价格变动水平存在差异,而且相对于gdp的比重各不相同;从定性的角度来看,不同资产价格水平的变动对实现经济的影响程序和性质是不同的。因而仅仅以经济结构为基础来确定不同资产价格变动在广义价格指数中的权重并非完全精确和科学。

(三)、研究对股票价格变动的政策反应框架

如果中央银行把股票价格水平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构成要素,并对股票价格做出反应,就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估股票的真实价格,即把股票价格变动中基本经济因素支持程度与投机泡沫精确地区分开来。究竟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股票的实际价值在理论界颇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股票的实际价值就是每股所对应的净资产;另一种观点认为,股票的实际价值就是它能为其持有者带来多大的回报(包括分红和股价回报)。从根本上说,股票的价格反映的是公司当前和预期未来的盈利能力,是投资者对其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每股净资产与公司盈利能力并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也并不必然是一种线性关系。没有多大实际价值的股票也能通过炒作获得资本利得。

股票当前的盈利能可以由市盈率(价格/收益比)来度量,然而,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投资者,从而也影响中央银行政策制定者对股票价格的正确评估。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变化影响对当前股票收益的计算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测。二是股票价格的过高上升降低了公司的相对费用支出,这反过来也容易导致收益报告偏高的会计核算问题更为更重。三是上市公司采用某些会计核算手段来掩盖公司的劳动力成本或提高当前盈利水平,进行虚假信息披露。

其次,当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山现平稳下降时,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却出现持续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从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来看,中央银行应当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从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变动趋势来看,中央银行应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如果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指数的下降并不是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引致的,而是由于技术创新、全球性商业竞争和贸易自由化促成的,那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会推动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指数的上升,反而会推动股票等资产价格的进一步攀升,形成更大的经济泡沫。

二、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资本市场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全面深入地分析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是中央银行有效制定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前提。在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市场操作调控官方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的。

官方利率的变动首先直接传导到其他短期批发贷币市场利率如不同期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利率。银行根据政策利率的变动来调整其标准货款利率(基准利率),并很快影响可变抵押贷款利率。储蓄存款利率也会随之发生某些变化,以保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间的合理差额,这个差额不仅仅是对政策利率变动的反应,而且是根据市场变动着的竞争状况而随时变化。

官方利率的变动对长期利率变动方向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长期利率受当前和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平均值的影响。因此,长期利率的变动取决于官方利率变动对未来利率预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最重要的是官方利率变动对长期利率的实际效应,部分的取决于政策变动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官方利率的变动间接地影响着资本市场上债券和股票的市场价格。债券的价格与长期利率负相关;因此,长期利率的上升将降低债券的价格。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尤其是通货膨张预期不变),较高的利率也会降低股票的价格。实际上,官方利率的变动是从两个方面来间接影响股票价格动态的,一是通过改变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水平来影响资金供求的结构;二是作为一种政策信号改变投资者对经济的未来预期而反映在股票的即期价格之中。

股票价格水平的变动又通过改变居民、企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而进一步将贷币政策意图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居民、公司和银行的初始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杠杆的程度,资产与负债的构成相对外部融资尤其是银行融资的依赖程度,在货币政能够改变居民、银行和公司的财务状况,并由此影响其投资或消费决策。当股票价格上扬时,一方面,财富扩张效应使居民、公司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增强,从而提高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公司的投资需求和融资能力、银行的放款能力,社会总需求的提高会推开潜在产出水平,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自然失业率;另一方面,通过价格信号机制的作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和通过产权交易与债权约束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

从价格水平的角度来看,股票价格上升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可能使消费者扩大消费开支,如果这种总需求超过了社会的潜在生产能力,或者说经济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推动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升。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商业竞争的全球扩展促进了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下降,因而对于传统或成熟产业来说,买方市场的主导地位将是长期趋势。即使是本国相对短缺的商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也会因大量廉价的外国商品涌入而显得相对过剩;传统的引起通货膨胀的供给冲击和石油等初级产品也可能因替代产品的出现而很难推动一般商品价格的攀升。此外,在—定的分配格局、预算约束和特定时期下;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存在一个自然边界。因而股票价格的持续上升未必一定能推动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

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资本市场在经济中的规模。当货币政策能改变居民、公司和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价值时;对总需求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资产组合的初始构成。在金融发展处于早期和中期发展阶段的经济中,大多数储蓄是通过国内银行体系来中介的,居民和公司资产组合中的相对较小部分被投资子其价值随市场条件变动的股票中。当资本市场获得重大发展后,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更加多样化,并且股权在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而投资者对货币政策行动的敏感性增加,而这种敏感性因资本市场的规模巨大而对经济的影响也相应增强。

2、资本市场内部及其与其他金融市场间的竞争程度。原则上,资本市场的发展应该加速货币政策冲击的传导。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资金需求者在银行体系之中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增加了资金需求者获得替代融资的途径,由此促进了银行部门内部的竞争程度和各种金融市场的深度。充分发达的、竞争性的资本市场通常比银行主导贷款和存款利率更能对政策利率的变动做出灵活反应。机构投资者和金融的放松管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这种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包含股票和不同期限的政府债券,以及短期票据(它们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能迅速地通过国内证券市场传导扩散。这使得借款人和放款人对最直接受中央银行影响的短期贷币市场利率变动所做出的反应敏感性增加,从而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对货币政策行动的调整程度与速度。

3、债务市场与股票市场或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体化程度。当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时,投资者因为制度约束难以对政策利率变动所引致的各种金融工具的成本与收益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反应。而当债务市场与股票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一体化时,资金能在不同的市场间迅速流动,货币政策的传导就更为复杂,也更为迅速。例如,中央银行提高短期利率的紧缩货币政策可能引起居民把其储蓄从股票市场转移到正式的银行存款中。

4、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基本合理地反映了基本经济因素,二是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所有可得信息,包括货币政策意图的信息反映在资本的价格中,而这种新形成的价格信号能影响资源的配置。

5、宏观经济环境和投资的预期。例如,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被投资者预期为它会造成新的通货膨胀,则可能导致长期利率的上升,债券和股票价格的急剧下降,因而资本市场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反应可能是收缩的,而不是扩张性的。相反,在一个高且不断增强的通胀条件下,一个急剧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有助于恢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降低长期利率,提高债券和股票的价格。

(二)资本市场发展削弱了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效力

在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供应量指标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中央银行从1996年起,每年提出贷币供应量达量的调控目标,并通过各种政策调控措施使货币供应量达到预定目标,进而为实现政府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近年来,货币供应量指标不仅为央行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原来被金融理论界一直看好的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效力减退了呢?从笔者所掌握的理论信息看,学者大多从现行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营行为、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寻求解释。这样做并非没有道理,但人们或许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即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供应量指标效力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使金融“脱媒”现象愈来愈突出。有关资料表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比1993年为0.04:1,2000年则上升到0.11:1。而且毫无疑问,直接融资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一些优良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解决而不再依赖于银行贷款,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商业银行的优良客户减少,贷款意愿下降,贷款增长幅度趋缓,成为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制度下,直接融资规模主要由证监会控制,进入直接融资领域的货币量有多少,其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究竟有多大影响,中央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二是资本市场吸纳了大量货币,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不能相应地转化为名义需求的增长。在资本市场没有跻身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时,整个商品世界表现为两极:一极是货币商品,一极是实物商品与服务商品,两极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较为清晰的。而在资本市场面世且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情况下,整个商品世界已经由两极变为三极:一极是货币商品,一极是实物商品与服务商品,一极是金融商品。原来追逐实物商品构成对一般商品需求的货币,现已有很大一部分转入状况不仅导致了货币需求结构的不稳定,使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被削弱,而且也使货币供应量与一般商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弱化和变得复杂化,因之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引两者出现背离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将其它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存而不论,则货币供应量应用于证券投资的部分越大,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相关性越低。三是影响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一定时期的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货币乘数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控性。—般说来,制约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现金漏损率、存款倍数、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前两个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当证券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大大高于储蓄利率时,居民的储蓄意愿下降,储蓄存款中的很大一部分会以现金形式漏出银行流人市场。尽管目前普遍推行的存折炒股和“银证通”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现金漏损,但市场发展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无论如何是不应低估的。现金漏损的频率和规模,随市场行情变化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谓存款倍数,是全部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在现行的股票上网定价发行方式下,居民的投资行为会使,一部分广义货币转化为狭义货币,同时,企业申购新股或在二级市场交易股票时产生的客户保证金问题,又会使——部分狭义货币转化为广义货币。除此之外,两种货币之间还会有其他一些转换渠道。这种转换的频率和规模的不确定性,也使存款倍数的变化方向和发育程度的提高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兼备收益性和流动性的新的金融工具将不断被催生出来,货币供应量的序列将逐步延层次结构也将愈来愈丰富和多样化,这无疑会使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测性和司控性进—步下降。

新股和基金的发行影响着央行的货币供给。1995年以来,新股发行基本上采用交易所网上定价发行的方式。而在巨额申购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存款。每当有新股发行时,银行企业存款数额大幅度下降,证券公司的同业拆借大量增加。反之,亦然。这种状况给货币供给带来了双重后果:一是新股发行规模与频率的变化使企业存款流出和流回银行的部分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狭义货币经常性的,甚至是剧烈的起伏波动。同时,按照央行的现行规定,包括法人机构申购新股资金在内的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是要计人广义货币m2的,而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狭义货币m,的—部分。这部分资金在银行账户与证券公司保证金账户之间的频繁移动,也给准确地计量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带来了困难,从而削弱了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测性。二是证券公司同业拆放规模的变动,直接影响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规模,进而影响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水平的变动。而根据一些专家的回归分析,1998年以来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与广义货币m:呈现明显的逆相关关系。由于证券公司的同业拆放规模难以确切把握,因而其对拆借利率、回购利率以至广义货币m1的最终影响程度有多久,也很难搞清楚。两种后果归结到一点,是加大了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难度。

和新股发行一样,以华安创新基金发行为标志的开放式基金的面世,对货币政策亦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投资者可以自由申购和赎回的角度看,开放式基金具有与银行活期存款相近的流动性。随着开放式基金发行规模的逐步扩大,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将成为一种经常性的金融交易行为,这种交易行为对银行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的分流效应将愈来愈明显,现金、狭义货币、广义货币等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换位和规模变动出将愈来愈频繁。投资者基金投资需求的变化,有可能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此外,为了使基金公司有足够的流动性,应对投资者赎回的压力,银行必定要对基金公司发放贷款。不过,受基金公司现金保有量及组合资产的变现能力、投资者的赎回数额、市场行情走势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贷款规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显然,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央行的货币供给。

三、资本市场增加货币政策有效性

资本市场发展拓宽了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导致货币政策的影响对象多样化和实施过程复杂化,现行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效力减退,并因此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实,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这种挑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金融体制转轨使货币政策必然要面对而无法回避的。这种情况也深刻表明,在资本市场发展已经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的金融环境下,货币政策必须与时俱进,即不仅要调控——般商品的交易需求,也应影响金融商品的投资需求;不仅要作用于产品市场,也应影响金融市场;不仅要调控实体经济,也应影响虚拟经济。对于我国的央行来说,在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间接化改革的进程中,尽快建立起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已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促进金融与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立足我国现实情况,央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或许是最为紧要的。

(一)、货币政策操作应关注和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

对于要不要把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这一问题,历来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曾经提出过著名的现金交易方程式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就主张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应致力于稳定包括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价格,以及生产、消费和服务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费雪以后的经济学家还进行了编制广义价格指数的实践。持反对观点的人则认为,货币政策应把立足点放在调控消费物价上,而不应干预金融资产的价格,否则就会影响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实现。确实,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把金融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央行有时会面临两难抉择。央行要调控金融资产价格,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要准确判断股价的合理水平,从而才有可能在股价实际水平与其认定的合理水平出现过度偏离,即股市泡沫过大或缩水严重时采取政策调控措施。但正像人们对中国股市合理市盈率水平的认识大相径庭一样,对股价合理水平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很难有—个一致的、公认的客观标准,因此,央行要准确作判断绝非易事。此外,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商品与服务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存在非一致性,有时甚至产生很大程度的背离。从1999年“5.19行情”起动到2001年6月间,物价指数持续走低,但股价却节节升高,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如果出现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持续下降,而股价指数却持续上升的情况,央行就很难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者中顺利地做出抉择。若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的下降是基于技术、市场竞争等因素而不是货币因素,则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行不仅无助于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反而会刺激股价的进一步上涨,放大市场泡沫。同样,若股价指数的上涨是过度投机所致,则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行在压低股价的同时,亦会削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对实体经济产生“杀伤力”,导致抑制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不过,尽管央行把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独立调控目标在操作上存在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在这方面没有大的作为。实际上,当股价泡沫程度很高或缩水严重,明显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基本面,且已经对金融与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时,央行还是能够认知并采取相应调控措施的。因为股价水平不仅是一个数量指标,可以通过股价指数、成交量、换手率等得到反映,同时也是一个状态概念,可以通过市场人气、投资者心态等表现出来。即使一般商品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发生背离,央行也不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其可以通过对两者产生背离原因的分析,找出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作用的巧节并对症下药;对货币政策无法发挥效力的方面,则可以寻求其他政策调控措施的配合。从我国现实情况看,金融资产价格还不宜成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但是,可以将其作为辅助的监测指标,纳入货币政策的视野。央行有必要建立与金融资产价格监测相关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市场走向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判断进而实施必要的调控行动。

(二)、央行在确定计划的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时,应把证券投资需求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内

多年来,央行在确定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时,一直严格遵循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具体说来,就是按照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所提示的一定时期内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需要量的关系,以国家确定的计划经济增长率、物价变动率为基础,并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可能的变化情况,来确定计划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马克思没有考虑证券投资需求对货币需要量的影响,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尚不存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对此,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但在我国金融生活已发生重要变化,证券投资需求已经现实地成为制约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的情况下,则无论如何不能对这一因素存而不论了。央行应通过对计划内资本市场走势的预测,尽可能准确地评估资本市场发展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使确定的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值切近实际,具有较为充分的可行性。

(三)、强化间接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作用

事实上,货币政策影响资本市场也主要是借助于利率工具的作用。“9·11”事件后美国为避免股市大幅下挫,就曾在证券交易所恢复交易前将利率下调50个基本点。由于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央行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短期利率进而影响整个利率结构,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期限结构也没有生成,因而利率变动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尚不十分灵敏和充分。所以,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使利率逐步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提高利率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传导效应。货币政策还应保持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因为这不仅有助于维持金融资产价格和市场的稳定,而且也为进一步提高央行公信力和声誉所必需。此外,应打破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分割状态,消除资金在两个市场间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强化两个市场的沟通与联系,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四)、改善货币政策的实施环境

这是提高货币政策影响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方面,当务之急应抓好两点:一是使市场的运行与监管规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要以这些规则为制度规范,对市场实行“准则主义”管理,提高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这也是我们应对加入wto挑战的必然选择。二是严厉打击市场操纵,消除金融资产价格形成中的各种非市场化因素,改变金融资产定价扭曲的现象。

篇6: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对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 涛 张 静 黄 静

上一篇:活雷锋作文800字下一篇:椰林镇2010年村务公开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