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溯源散文

2024-04-23

孙姓溯源散文(精选7篇)

篇1:孙姓溯源散文

孙姓溯源散文

一、孫氏淵源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也叫芈药艾),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因教化民众、开发水利,深得楚人拥护,其子孙便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6的历史。

第三支系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血缘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二、迁徙分布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5%,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占安徽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这六省的孙姓又集中了44%。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为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8%强,为明朝第十四大姓。宋、元、明近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孙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低,近600年中孙姓人口纯增长率只有13%,净增加了1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0.8%)、山东(14.5%)、江苏(13%)、江西(11.9%),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陕西(6.7%)、河北(5.8%)、安徽(5.6%)、山西(5.6%)、河南(5.1%),这五省的孙姓又集中了29%。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1.6%。宋、元、明期间,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东部地区迁移,而中原地区孙姓人口萎缩。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鲁苏两大块孙姓人口聚集地区,孙姓聚集重心开始向东移动。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848万,增长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三、郡望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汲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四、历史名人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孙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程(?~132年):东汉宦官,字稚卿,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县)人。汉安帝时,为中黄门。延光四年十月二十七日,汉安帝卒,孙程与中黄门王康等十八人首谋拥立济阴王称帝(即汉顺帝)。诛灭外戚阎显,封浮阳侯,加官骑都尉,官至奉车都尉。永建元年,孙程与张贤、孟叔、马国等为司隶校尉虞诩讼罪,怀表上殿,呵叱左右。汉顺帝罢免其官职,后徙封程为宜城侯。两年后被召回京城,仍拜骑都尉。阳嘉元年(132年),孙程去世,卒后谥号为刚侯。准其弟承袭封国,并把食邑的一半给养子程寿,封为浮阳侯,成为宦官以养子袭封的开始。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权(182~252年):吴郡富春(今杭州市富阳县)人,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二年,江东六郡得以有相对安定的局面,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他重视农业、设立农官、奖励农事,兴修水利,还在山越地区建置郡县,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他派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渡海开发台湾,开拓了大陆与海岛的联系。东汉末,孙权继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上表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他屯守江浙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收罗人才,发展势力。建安十三年(2)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孙权西联蜀汉,北抗曹魏,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败关羽,袭荆州人,任骠骑将军、荆州牧,封南昌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自立为帝,派使者安抚孙权,封他为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后和蜀魏时和、时战。在位期间,曾四改年号,称黄龙、嘉乐、赤乌、太元,七十一岁去世,谥为吴大帝。

孙炎:三国魏经学家。字叔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受业于郑玄,时人称为“东州大儒”。曾著《周易?春秋例》,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和《尚书》作过注,所著《尔雅音义》影响较大。

孙楚(约2~293年):字子荆。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北)人,西晋官员、文学家。孙楚出身于官宦世家,史称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少时想要隐居,对王济说:“当枕石漱流”,不小心说成了“漱石枕流”。王济反问:“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楚说:“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身为中正的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为镇东将军石苞的参军。晋惠帝初为冯翊太守。元康三年(293年)卒于任上。著有文集六卷。

孙盛(约3~378年):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东晋中期史学家、名士。出身官宦名门,高祖为三国时曹魏重臣孙资,祖父孙楚官至冯翊太守。孙盛年轻时便以博学、善清谈而闻名,但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先后担任陶侃、庾亮、庾翼、桓温的僚佐,亦曾随桓温灭成汉、北伐收复洛阳,官至长沙太守,封吴昌县侯。晚年官至秘书监、给事中,故被后世称为“孙监”。孙盛一生著述颇丰,《晋书》称其“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其著作以史学居多,其书“词直而理正”。著《魏氏春秋》二十卷、《魏氏春秋异同》八卷、《晋阳秋》三十二卷,今仅存轶文。

孙绰(3~371年):字兴公,东晋玄言诗人。中都(今山西平遥)人。曾任临海章安令,在任时写过著名的《天台山赋》。其善书博学,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的诗人和书法家。官至廷尉卿,领著作。少以文才称,温、王、郄、庾诸君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尤工书法,张怀瓘书估列入第四等。卒年五十八。

孙思邈(581~682):唐京兆华原人。少因病学医,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善言老庄,兼通佛典。隋文帝尝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时召诣京师,年已老,欲官之,不受。高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采药治病,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后世称“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过庭(646年~691年):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以字行。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孙樵:字可之,一作隐之,唐代散文家,关东人。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登进士第,官至中书舍人。广明初(880年),黄巢入长安。樵随僖宗奔赴歧陇,授职方郎中,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樵尝删择所作,得三十五篇,为《经维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所做古文,刻意求新,自称是韩愈的四传弟子。

孙位:一名遇。晚唐画家。号会稽山人。唐广明元年(881年)十二月初,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随僖宗入川,居成都。长于人物、松石、墨竹、龙水,对五代四川地区绘画艺术影响颇大。现传世有《高逸图》卷。

孙方谏(893年~954年):五代时鄚州清苑县人也。本名方简,广顺初,以犯庙讳,故改。曾聚众千余家筑寨狼山(今河北易县西南),自为堡主,抵御契丹。开运三年(946年),归后晋,任东北招收指挥使。后通契丹,任定州节度使。契丹命其徙大同,不从,率众同保狼山故寨,归附后汉。在定州抵御契丹。后周时历任华州、同州节度使,加中书令。

篇2:孙姓溯源散文

1、【孙欣睿】

2、【孙金弟】

3、【孙浩亮】

4、【孙春宇】

5、【孙逸晨】

6、【孙丝嘉】

7、【孙晨鑫】

8、【孙佳嘉】

9、【孙其敏】

10、【孙显卿】

11、【孙晓军】

12、【孙翠迎】

13、【孙骞】

14、【孙迈】

15、【孙景琦】

16、【孙小兰】

17、【孙滢锦】

18、【孙璨酝】

19、【孙顺焓】

20、【孙相浩】

21、【孙奕璇】

22、【孙珊】

23、【孙创筱】

24、【孙伟】

25、【孙正晟】

26、【孙清源】

27、【孙子豪】

28、【孙琰芹】

29、【孙世寒】

30、【孙迈康】

31、【孙克荣】

32、【孙川云】

33、【孙连连】

34、【孙兰通】

35、【孙明波】

36、【孙颀碹】

37、【孙建】

38、【孙柳妮】

39、【孙虹】

40、【孙锦江】

41、【孙尚伎】

42、【孙芷若】

43、【孙锦】

44、【孙学峰】

45、【孙小宝】

46、【孙传奋】

47、【孙嘉轩】

48、【孙女子】

49、【孙诗华】

50、【孙洁滢】

51、【孙国章】

52、【孙大白】

53、【孙立强】

54、【孙昌涛】

55、【孙可新】

56、【孙贵】

57、【孙骏达】

58、【孙浩帆】

59、【孙勐】

60、【孙丽慧】

61、【孙筱雷】

62、【孙兴宇】

63、【孙天娇】

64、【孙承韵】

65、【孙景双】

66、【孙岳保】

67、【孙琪】

68、【孙漪然】

69、【孙宏箐】

70、【孙蒲生】

71、【孙绍和】

72、【孙家光】

73、【孙鸿睿】

74、【孙树胜】

75、【孙明远】

76、【孙俊成】

77、【孙蕙廷】

78、【孙京智】

79、【孙凤田】

80、【孙泰平】

81、【孙雨】

82、【孙驰】

83、【孙甜甜】

84、【孙程夕】

85、【孙志原】

86、【孙侃】

87、【孙小丫】

88、【孙卓希】

89、【孙昕阳】

90、【孙隹元】

91、【孙涵儒】

92、【孙力铭】

93、【孙星】

94、【孙文建】

95、【孙琨】

96、【孙志军】

97、【孙毅韬】

98、【孙浩远】

99、【孙国青】

100、【孙奕睿】

101、【孙鸯晨】

102、【孙雨荷】

103、【孙兰骊】

104、【孙雨欣】

105、【孙俊斌】

106、【孙洪良】

107、【孙边】

108、【孙子卜】

109、【孙某捞】

110、【孙思源】

111、【孙咏华】

112、【孙筠】

113、【孙飞彪】

114、【孙小明】

115、【孙俊】

116、【孙楷清】

117、【孙弈霖】

118、【孙池】

119、【孙显源】

120、【孙永军】

121、【孙佩菁】

122、【孙秋余】

123、【孙江浩】

124、【孙学群】

125、【孙雨海】

126、【孙泰】

127、【孙浩荣】

128、【孙念乔】

129、【孙昶】

130、【孙东明】

131、【孙殄尧】

132、【孙子乔】

133、【孙瑜】

134、【孙博航】

135、【孙郡兰】

136、【孙君】

137、【孙惠敏】

138、【孙玮毓】

139、【孙发发】

140、【孙嘉荷】

141、【孙欣平】

142、【孙彩辛】

143、【孙竺惠】

144、【孙毓鸿】

145、【孙英茜】

146、【孙枭】

147、【孙思成】

148、【孙敬淇】

149、【孙沂勤】

150、【孙文昊】

151、【孙淳铁】

152、【孙依璇】

153、【孙汶馨】

154、【孙炳舟】

155、【孙仕涛】

156、【孙雪霏】

157、【孙远利】

158、【孙伟峰】

159、【孙明泉】

160、【孙笑贺】

161、【孙娱诚】

162、【孙子辰】

163、【孙俊涛】

164、【孙知鑫】

165、【孙天星】

166、【孙泽钊】

167、【孙思哲】

168、【孙汝峰】

169、【孙晔】

170、【孙朝】

171、【孙硕】

172、【孙金檬】

173、【孙川】

174、【孙德有】

175、【孙忠姝】

176、【孙雨杭】

177、【孙菁境】

178、【孙遥海】

179、【孙润秋】

180、【孙心宇】

181、【孙学明】

182、【孙博宇】

183、【孙淑姬】

184、【孙利唯】

185、【孙鹏新】

186、【孙鸿伟】

187、【孙花兰】

188、【孙向蓝】

189、【孙浩鑫】

190、【孙有乐】

191、【孙桦】

192、【孙海鸣】

193、【孙海涵】

194、【孙东华】

195、【孙春影】

196、【孙世繁】

197、【孙飞儿】

198、【孙凯钧】

199、【孙海磊】

200、【孙欣驰】

201、【孙曜】

202、【孙钇豪】

203、【孙瑾醇】

204、【孙珑】

205、【孙涛】

206、【孙欣蔚】

207、【孙宸居】

208、【孙誊】

209、【孙天钰】

210、【孙张虎】

211、【孙来福】

212、【孙辛镒】

213、【孙栩甫】

214、【孙景海】

215、【孙珊】

216、【孙守信】

217、【孙李蔚】

218、【孙成龙】

219、【孙镝梵】

220、【孙鳕】

221、【孙芯薇】

222、【孙镇天】

223、【孙天淳】

224、【孙紫涵】

225、【孙柔珊】

226、【孙秋叶】

227、【孙一淳】

228、【孙佳骏】

229、【孙壮壮】

230、【孙辰】

231、【孙学万】

232、【孙佳蕙】

233、【孙明华】

234、【孙澎淦】

235、【孙永昌】

236、【孙马酷】

237、【孙子含】

238、【孙骁岩】

239、【孙青铖】

240、【孙嫒璇】

241、【孙绍成】

242、【孙俐明】

243、【孙广银】

244、【孙曼菲】

245、【孙商贸】

246、【孙鑫洼】

247、【孙曦煜】

248、【孙正蝶】

249、【孙皓澜】

250、【孙锦程】

251、【孙绍民】

252、【孙熔赜】

253、【孙喜原】

254、【孙恒嫒】

255、【孙济瀚】

256、【孙雨箫】

257、【孙泰洋】

258、【孙晓巍】

259、【孙晓剑】

260、【孙学雷】

261、【孙秀鸿】

262、【孙若腾】

263、【孙德杰】

264、【孙路斌】

265、【孙岩然】

266、【孙丰鸣】

267、【孙露露】

268、【孙二莘】

269、【孙列前】

270、【孙宁】

271、【孙帅】

272、【孙宏煊】

273、【孙庞成】

274、【孙力周】

275、【孙连朝】

276、【孙思齐】

277、【孙梓睿】

278、【孙熠铭】

279、【孙洪健】

280、【孙雪飞】

281、【孙谖儒】

282、【孙晓炜】

283、【孙新】

284、【孙华发】

285、【孙智欣】

286、【孙代钧】

287、【孙富海】

288、【孙致猷】

289、【孙宇浩】

290、【孙轶昕】

291、【孙芯卉】

292、【孙亦轩】

293、【孙圆博】

294、【孙金俭】

295、【孙厶丹】

296、【孙菡权】

297、【孙贵犬】

298、【孙润骏】

299、【孙逸轩】

300、【孙观羽】

301、【孙焊】

302、【孙靖】

303、【孙赵筠】

304、【孙好强】

305、【孙永胜】

306、【孙昀蓁】

307、【孙木】

308、【孙荣华】

309、【孙宸仪】

310、【孙堂贵】

311、【孙榕励】

312、【孙之涵】

313、【孙伶钰】

314、【孙建荣】

315、【孙虎】

316、【孙弋】

317、【孙红伊】

318、【孙之景】

319、【孙利】

320、【孙健明】

321、【孙卿四】

322、【孙点典】

323、【孙萌】

324、【孙人盛】

325、【孙永明】

326、【孙心堇】

327、【孙煜海】

328、【孙梓樱】

329、【孙再卫】

330、【孙广群】

331、【孙伟辅】

332、【孙天冠】

333、【孙昱锋】

334、【孙丰】

335、【孙晓斌】

336、【孙大峰】

337、【孙才惠】

338、【孙宇濠】

339、【孙杰】

340、【孙合津】

341、【孙丰硕】

342、【孙彩虹】

343、【孙文雁】

344、【孙江茜】

345、【孙绍艰】

346、【孙庆嘉】

347、【孙腾岳】

348、【孙露枝】

349、【孙游弋】

350、【孙湘予】

351、【孙支虎】

352、【孙贞碧】

353、【孙春光】

354、【孙依健】

355、【孙隼】

356、【孙丹雯】

357、【孙海生】

358、【孙维珂】

359、【孙泰民】

360、【孙子僮】

361、【孙晓博】

362、【孙竟新】

363、【孙柏龟】

364、【孙光耀】

365、【孙纹瑜】

366、【孙烁渊】

367、【孙畅远】

368、【孙新雄】

369、【孙森】

370、【孙骋予】

371、【孙海盟】

372、【孙墨晗】

373、【孙倬伦】

374、【孙文沁】

375、【孙各种】

376、【孙梓昂】

377、【孙伟豪】

378、【孙哲】

379、【孙玮汝】

380、【孙清科】

381、【孙伊维】

382、【孙滢慧】

383、【孙展骅】

384、【孙烨】

385、【孙皓铮】

386、【孙文彬】

387、【孙嘉言】

388、【孙斌】

389、【孙裕玺】

390、【孙静冶】

391、【孙芳冰】

392、【孙霓嘤】

393、【孙英翔】

394、【孙道平】

395、【孙蜀霏】

396、【孙忠仪】

397、【孙旖辰】

398、【孙诏洱】

399、【孙秀芸】

篇3:孙姓溯源散文

郁达夫小说中也表现着一种自卑的心态。《银灰色的死》中的主人公因为静儿丢下他去与别人说笑, 而像“伤弓的野兽一般, 匆匆地走了”;《沉沦》的主人公也是因为侍女丢下他去接待其他客人, 而发誓“我再也不爱女人了”。在郁达夫的小说中, 第三者的介入会衬托出自己的卑下处境, 而唤起主人公自伤、自悼、自怜的自卑情绪, 导致主人公的自辱自败。饮酒、做梦、幻想是郁达夫小说主人公排解自卑的自欺方法。当欲念和渴求抑制不住、解脱不掉的时候, 他们就借酒浇愁来抑制精神的痛苦, 他们会下意识地借助想象来解实在的饥渴, 也会通过梦来缓解内心的紧张。这些正是由自卑症者感到自己无能去满足内心要求的潜伏的恐惧所决定的。

一、弱国知识分子的凌辱之苦

郁达夫那个时代, 日本曾被一代知识分子想象成寻求知识的诺亚方舟。然而真置身日本, 方舟却成了苦海。郁达夫在日本的那段耻辱的留学生活, 是他小说中自卑心态形成的重要因素, 也是他进入创作状态不可或缺的刺激条件。在日本的郁达夫忍受着大和民族的鄙薄和歧视, 更深切地感到由于祖国的软弱所带来的割心的绞痛。他曾说及那时的心情:我的这抒情时代, 是在那荒淫残酷、军阀专权的岛国里度过的。眼看到故国的陆沉, 身受到异乡的屈辱, 与夫所感所思, 所经所经历的一切, 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 没有一处不是忧伤[1]郁达夫曾经说过:“是在日本, 我开始看清了我们中国在世界竞争场里所处的地位”, “是在日本, 我早就觉悟到了今后中国的命运, 与夫四万五千万同胞不得不受的炼狱的历程。”[2]郁达夫在日本受到的压迫和欺侮, 使他那单纯而脆弱的灵魂受伤了。“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 在东临的日本民族, 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来的时候, 听取者的脑里心里, 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 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 绝对想象不出来的。”[3]在日本, 郁达夫遍尝了弱国子民的屈辱与悲哀, 他在固有的自卑天性上, 又承受着一重民族的自卑感, 心里充满了国际地位落后的大悲哀。

二、日本女性与“性爱思潮”的影响作用

郁达夫留学日本的时代, 正是性爱思潮在日本高涨的时代。他曾说:“性欲与死, 是人生的两大根本问题。”[4]郁达夫一踏上日本的土地, 首先引起他注意的便是日本女人。郁达夫留学日本期间, 日本女人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 郁达夫同日本女人的接触不是一种磊落的交往, 有时甚至带着消极的因素和变态的成分。这种变态的成分首先体现在郁达夫心态的不平衡这一点上。他在与日本女人接触过程中失去了心态的平衡, 失去了一个男人不可或缺的自信与自尊。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日本社会, 日本女人的地位是地下的。然而, 性别上低下的日本女人却由于种族上的优势而对郁达夫表现出歧视的态度, 郁达夫在性别上的优势与种族上的劣势使他更加感到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欺凌。正如他所说:“感觉的最深切亦最难忍受的地方, 是在男女两性, 正中了爱神毒箭的那一刹那。”郁达夫在与日本女人的两性关系中所受到的鄙夷与歧视, 以及所处的被对方控制的地位, 使他内心充满自卑感。

郁达夫由青年过渡到成年, 在性方面的醒觉是在异国、与异国女子发生的。对于一个青春期性欲膨胀且极为敏感的男性来说, 极易沉迷和放纵。但肉体的欢愉和精神的高昂始终不能相融, 酒与情色给郁达夫肉体上带来快感的同时, 反而增添了他精神上的颓败之感。他是备受侮辱与歧视的弱国子民这一事实没有改变, 所以性的享乐不是真正的解脱, 只是一种麻醉自己和逃避现实的方式, 只会给精神套上苦闷的枷锁。日本的性爱思潮以及日本女人对郁达夫的影响是消极的, 这也是他散文中的悲剧意识和小说中自卑心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纵观日本的留学生涯, 郁达夫的创作之路是充满艰辛与痛楚的, 文学创作的成果往往以自我心灵的苦闷压抑甚至扭曲变态为代价。但无论在创作道路上还是人生的跋涉中, 郁达夫都没有凝滞于孤独与悲凉的沉沦, 而是通过对悲剧意识和自卑心态的揭示, 勇敢地为痛苦的灵魂高声呐喊, 他是一个历经了心灵的炼狱的坚强的斗士。

摘要:留日生活对郁达夫的影响是巨大的。1913年至1922年长达十年的时间, 郁达夫广泛接触到日本社会生活并最大限度地汲取了日本这座东洋之国提供给他的文化宝库。郁达夫留日期间的种种心理体验对他散文的基调以及小说中人物的心态产生了强烈的影射作用。本文将具体分析郁达夫散文中的悲剧意识与早期小说中的自卑心态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留日生活,悲剧意识,自卑心态,性爱思潮,日本女性,溯源

参考文献

[1]、摘自郁达夫《忏余集》中的《忏余独白》

[2]、摘自郁达夫《雪夜》 (自传之一章)

[3]、摘自郁达夫《雪夜》 (自传之一章)

篇4:情绪的追根溯源散文

太多人不懂自己。

高中一位同学,在班上公开发表极端言论,仇恨一些不方便写的东西。我很好奇他的观念,于是问他为什么恨。只见他想了半天,朝我甩了把手,说了一句:“不知道!反正说出来就烦!”

不明所以的负面情绪,对自己是种折磨。

在这里,我想抛出一个问题:你的做人标准是什么呢?是对他人经验的简单重复?是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的围墙?是指引自身前进的路引?还是说,你并没有所谓标准,只是看心情呢?

我认为这四种应当同时存在。站在巨人肩膀上,最重要是为了省时省力。即使没切身体会过,一些既有知识也是必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使你不同意这点,它仍是社会广泛接受的普适真理。必要时,你需要与一些人区别开来;大量的硬规矩也是需要的,才能让自己清楚前进的方向,不轻易被好奇心、三分钟热度等带偏;不过,有的东西就是没道理,就不该有标准,比如爱情的产生,比如黑暗想法的来源。诸如此类的东西,根据心情判断就好了。

这不矛盾,也不影响一个人善良。比如,我认为4D环绕音乐和假Nightcore(即单纯加速的歌曲)都是垃圾,但我也不歧视喜欢这两种的人。是怎样的思路呢?首先,之所以说这两个是垃圾,是因为它们都破坏了歌曲的品质,让采样率、音色等严重受损。我受不了那种渣音质带来的.极差体验。再来,之所以不歧视喜欢这两者的人,是因为爱好和口味是一种极其私人的东西,本就因人而异,只要与我无关,且符合法律道德标准,喜欢猫和喜欢蛆都一样,都只是大脑产生了愉悦的信号,仅此而已。

很多人活得太矛盾,反而不是因为想复杂了,而是太省力了。太多人喜欢简单看事物,遇见关键词,立马归大类,免去了思考。私以为这很不好。有些人,听到谁说喜欢车,立马想到炫富,开始鄙视那人,殊不知人家只是普普通通地说出了自己的爱好。有些人,看见说某位同性恋其实是性倒错、有病的言论,就破口大骂,不愿冷静下来(请问你看见这句里的“某位”二字了吗?没有的话,请放缓你的阅读速度,谢谢)。

这种时候,请给别人和自己多一些时间。让自己想清楚是很重要的,而不是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些印象和情绪对象。就比如,当一个人拿着大喇叭对你吼“1+1=2”,让你产生了厌恶感时,你需要想明白,你是讨厌喊喇叭这一行为呢?是讨厌“1+1=2”这个等式呢?还是只讨厌这个人呢?想清楚了,才不会导致无理的情绪迁移。否则,你可能看见数学就恶心,听到夜市叫卖就想杀人。

我鼓励人们分析自己,因为我认为愿意直面就是勇者,即使双腿是颤抖的。不如说,明明恐惧却依然前进的人,才是更大的勇者。我曾一度信仰“中医无罪论”,认为骂中医的都是脑子有坑。后来,我进行反思,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想吹中医,只是讨厌那些全方面否认中医的人罢了。我喜欢这么去质疑,质疑自身,质疑常识,质疑一切。所谓小马过河,松鼠和牛都只是说着符合他们人生的标准,而对于小马而言,人世深浅还需自己定夺。

篇5:“刊”字溯源

由上述可知, “刊”字古义为雕刻, 即指古时书版刻印。《晋书·孙绰传》:“必须绰为碑文, 然后刊石焉。”这里的“刊”字即为雕刻之意。

“刊”字俗写为“千刂”者, 由“千”字和“刀”字组成, 应为会意字, 即用刀成千上万次雕刻而后排印, 曰刊印、刊发、刊行、刊载等。

篇6:福字溯源

火红的春节, 少不了“福”字, 那么, 为什么春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贴“福”字呢?

天津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 “福”字在甲骨文里是会意字, 意思是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 是古代祭祀的写照。古人祭祀总是以祈求达到希望为宗旨, 因此“福”是古人祭祀时的希望。“福”字含有四种意思:一是“寿”, 即长寿, 长命百岁;二是“富贵”, 即财多物丰;三是“康宁”, 即健康无疾患;四是“德厚”, 即德善有道。

此外还有三种意义:一是“顺”, 新年伊始贴“福”字, 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一顺百顺, 诸事如意, 吉祥并臻。二是“保佑”, 贴上“福”字能求得保佑, 逢凶化吉, 遇难呈祥。三是“创造幸福”, 贴上“福”字是告诫家庭成员, 在新的一年里, 全家要团结一致, 同心协力, 创造一个幸福家庭。■

篇7:宛梆之溯源

一、起源

对于宛梆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崇祯三年,李自成起兵陕北,辗转奔袭湖广川陕,而在中原主要以南阳为根据地,先后转战12年之久。李自成酷爱戏剧,义军便把东路秦腔作为军戏带至南阳之域流传演出,逐渐吸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乡音俚语而形成宛梆。”[1]有的说: “明末清初,陕西大旱,六粮不收,有两个唱东路秦腔的师兄弟为谋生路,逃荒流落南阳,传技卖艺。起初唱的是东路秦腔,天长日久,便以东路秦腔结合了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 逐渐演变发展成了宛梆。”[2]这两种说法虽然在具体情节上有所出入,但是均承认宛梆由东路秦腔转变而来。然而还有一种说法:“据老艺人张子林、管玉田说,宛梆是豫剧的一个分支流入南阳后发展而来的”,称之为“南阳调”。

按照宛梆是豫剧分支的说法,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也提到“南阳梆子是河南梆子的豫西调”。豫剧, 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改称豫剧。河南梆子的起源也很难考证,一说认为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认为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则认为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最终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时候,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杞县志》 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 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 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 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清代许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河南有土梆戏,土梆者即汴人相沿之戏曲。 豫剧与秦腔也并不是一脉相承的,两者在声腔构成与板式结构上差别都很大。由此可见,豫剧是开封土生土长的自有剧种。那么,既然豫剧起源于河南本土,宛梆是豫剧分支的说法与宛梆从东路秦腔转化而来的说法就自相矛盾了。

宛梆曾经也被称为“西调”,那么这里的“西调”是指东路秦腔的“陕西调”,还是指豫剧的“豫西调”呢?这就要追溯宛梆的形成时间了,它与豫剧的渊源从何而起?它与同州梆子到底是不是一脉相承?

二、形成时间

宛梆的具体形成时间,也无史料记载,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老艺人的口述和现有的资料进行查证。

(一)清咸丰三年,张珊创建宛梆“公义班”。张珊自幼聪慧,通晓音律,长大后经商成为夏馆一带的第一富绅。 咸丰至同治年间,关西荒旱,很多百姓逃难至此,张珊乐善好施,更让身怀技艺的人寄宿其家。在此期间,张珊与一位会唱“梆子戏”的老艺人达成组班唱戏的共同意愿,组成宛梆科班“公义班”,张珊成了内乡宛梆戏班的创始人。

史料记载,张珊在咸丰年间创建了宛梆戏班,可见当时宛梆已经在南阳地区形成规模了,那么宛梆的形成时间必定在清咸丰之前。

(二)道咸以前,沙河两岸流行着南阳梆子。冯纪汉先生所著的《豫剧源流初探》中说:“道(光)咸(丰)以前, 在豫剧祥符调还没有流传到豫南以前,豫南、淮北一带的沙河两岸普遍流行着南阳梆子。”[3]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发源于河南开封,得名于祥符县,祥符调乃豫剧之母,为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冯纪汉先生所说的在豫剧祥符调还没有流传到豫南以前,沙河两岸已经普遍流行着南阳梆子了,就是说沙河调是道光以后,由传入的祥符调和当地流行的南阳梆子相结合的产物。并且有资料显示:“道光以前,在湖北襄樊,陕西的商洛一带也都有南阳梆子的流布和演出。”[4]由此可见,南阳梆子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了, 演出范围也很广,它是豫西调的说法不攻自破。

(三)乾隆以后,初起于南阳。中国著名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其所著《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说,南阳梆子“则为河南梆子的豫西调,其成为一项剧种,系清代乾隆以后, 初起于河南南阳”[5]。豫西调,是豫剧的一个流派,也称西府调。早年多在豫西山区以及洛阳一带演出,百姓称之为“靠山吼”。艺人们相传,豫西调是由清乾隆年间朱仙镇蒋门的一支流传下来的。朱仙镇蒋门班社的艺人是于道光年间,由于黄河决口才四处流散,至洛阳一带豫西山区,结合当地的唱腔形成了豫西调。并且道光以前已经在沙河两岸流行南阳梆子了,那么,南阳梆子是豫西调的说法, 稍显牵强。

如果说南阳梆子是清代乾隆以后在南阳兴起的一种剧种,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南阳梆子属于梆子腔体,那它到底属于哪种梆子腔呢?

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同州腔”,也称老秦腔。 因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以同州(今大荔)、朝邑为中心, 盛行于关中东府10余县,流行地域北至绥德,东到潼关, 南抵洛南,西行渭南,并流传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明末已有班社和演出活动。据同州梆子老艺人王谋儿等口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大荔和蒲城之间的孝同练兵时,就以同州梆子为军戏。大荔曾流传“坡南出了个驴子欢(即吕志谦,同州梆子名艺人),一声就能吼破天。不唱戏,没盘缠,跟上李瞎子(李自成)过潼关。唱红了南京和燕山”的民谚。李自成起义军在明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十三年十一月中旬,起义军经陕南商州突出武关,转战河南,农民争附,连下豫西南各州县。这与宛梆三种起源说中的“同州梆子作为李自成军戏入宛”不谋而合。

另外,据宛梆老艺人讲,新中国成立前宛梆戏班演出前, 要先演唱一出垫戏,剧名叫《阎王审李炎》,内容是劝诫世人不要吸食毒品,演唱此小戏必用秦腔原调。著名武生邢德山在20世纪30年代亲历该剧的演出时,曾问其师傅黄狮子: “为啥这个戏要唱秦腔?”黄狮子答:“辈辈师傅相传,是让宛梆后代艺人不忘自己的艺术之根。”由此可见,宛梆从东路秦腔演变而来,结合南阳当地的民间小调、乡音俚语在南阳地区兴起。

(四)南阳调起于明代。在《南阳府志》清朝末年增编本中,南阳人张嘉谋对清初文人吴梅村所写的《绥寇纪略》 中的一段话曾加批注——吴梅村在《绥寇纪略》中写道:“兵未起时,中州诸王府造弦索,渐流江南,其音繁促凄紧听之哀伤。”张嘉谋批注:“盖今所传越调、南阳调者亦起于此时云。”吴梅村在原文中所说的“兵未起时”是指李自成的起义军未起时,张嘉谋的批注明确指出越调、南阳调也起于此时,对宛梆形成于明末的说法给予肯定。

综上所述,宛梆的形成时间应为明朝末年,由东路秦腔流传至南阳,结合当地民间小调、乡音俚语而形成。宛梆在南阳落地生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宛梆糅合了秦腔的粗犷嘹亮和中原文化婉转细腻的特点,逐渐发展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宛梆剧种。

摘要:宛梆是南阳地区的一种古老的稀有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宛梆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和老艺人的说法,最终可以推断出,宛梆起源于东路秦腔,形成于明末。

关键词:宛梆,起源,东路秦腔

参考文献

[1]王国庆.壮美宛梆[M].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3.

[2][4]徐向升.内乡宛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5.

[3]冯纪汉.豫剧源流初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23.

上一篇:文化体育双拥工作计划下一篇:对余秋雨散文的文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