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2024-05-23

关于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精选6篇)

篇1:关于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1.眼球里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A.角膜B.巩膜C.脉络膜D.视网膜

2.近视眼的根本原因是()

A.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B.角膜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

C.玻璃体变凸不能恢复原状D.视网膜变凸不能恢复原状

3.正常人能够看清楚较近或较远的物体,是因为()

A.视网膜可以前后调节B.玻璃体的大小可以调节

C.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D.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4.人眼有黑色、蓝色等,与人的眼色有关的结构是()

A.角膜B.瞳孔C.虹膜D.巩膜

5、下列各种反应中,与其他反应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马戏团的猩猩、猴子等动物会打篮球B.狗看见手持木棒的人就吓得赶紧跑开

C.幼袋鼠出生后会爬进母兽的育儿袋内D.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出来索食

6.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能够()

A.传递声波B.感受外界刺激C.收集声波D.产生神经冲动

7.在寒冷的环境里,人体内的产热量会明显增加,与此关系最密切的调节因素是()

A.胰岛素增多B.生长激素增多C.性激素增多D.甲状腺激素增多

8.人体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A.半规管B.前庭C.耳蜗D.鼓室

9.将鼓膜的振动传递到内耳的结构是()

A.咽鼓管B.半规管C.耳蜗D.听小骨

10.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的是()

A.鼓膜破损B.听小骨受损C.半规管受损D.听神经受损

11.下列功能不属于脊髓的是()

A.反射B.脑与躯干之间的联系通路

C.脑与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D.躯干与内脏之间的营养通路

12.一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

A.只与一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B.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

C.与所有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D.与自己的短突起相连接

13.人体能够完成特定的动作是因为()

A.神经系统的调节B.神经系统的收缩C.肌肉的自然收缩D.骨骼的自由运动

14.下列属于复杂反射的是()

A.缩手反射B.排尿反射C.望而生畏D.喝水止渴

15.成年人常吃海带等含碘丰富的食物可预防()

A.侏儒症B.呆小症C.巨人症D.地方性甲状腺肿

篇2:关于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温室效应是由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

①地球上植被大面积被破坏②工业发达,燃烧了大量的煤炭和石油

③工业生产中释放了二氧化碳④地球上生物数量太多,呼吸作用太强烈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刚收获的粮食长时间堆放会发热,是因为()

A.空气不流通B.种子含水量高

C.种子得不到氧气D.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发

3.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A.所有绿色细胞B.所有非绿色细胞C.所有活细胞D.所有植物细胞

4.某同学想证明植物的叶子具有呼吸作用,下面哪项条件是必需的()

A.必须在光下进行B.必须在暗处进行

C.必须在最适宜温度下进行D.必须选择被子植物

5.下面能正确反映呼吸作用的公式是()

A.有机物(储存能量)→二氧化碳+水B.有机物(储存能量)+氧→二氧化碳+水

C.有机物(储存能量)→二氧化碳+水+能量

D.有机物(储存能量)+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6.水淹后的植物却表现出缺水症状,原因是()

A.植物蒸腾作用太强烈B.根部缺氧,呼吸作用下降,吸水力下降

C.水太多,把部分根泡烂了,吸水力下降D.水溶液浓度太小,影响了根对水的吸收

7.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下列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大棚蔬菜产量() ①增加光照时间 ②适度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含量③增加大棚中昼夜温差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8.蚯蚓在土壤中钻上钻下,具有松土作用,这对植物的最大好处是()

A.土壤空隙大了,水分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吸水

B.土壤空隙大了,空气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

C.土壤空隙大了,无机盐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吸收无机盐

D.以上说法都对

9.关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就无法进行

B.绿色植物承接雨水,能够大大减弱雨水对地面的冲刷

C.绿色植物形成的枯枝落叶层像海绵一样吸纳雨水,使更多雨水深入到地下

D.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10.很多幼嫩的植物茎掐断后,从断面上会流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来自()

A.液泡B.导管C.筛管D.导管与筛管

11.大气中的氧气没有因人和动物的呼吸而减少,这是由于()

A.光合作用的结果B.呼吸作用的结果

C.大气中氧含量多的结果D.氧气大量消耗的结果

12.如果用保鲜袋把新鲜的水果封装起来,可以延长水果的贮存时间,保鲜袋的的作用是()

A.保持袋内适宜温度B.减少水果水分散失

C.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D.减少水果的表面损伤

1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是哪类植物大量繁殖后的自然景观?()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

14.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周围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各不相同。以下植物有根、茎、叶分化的是()

A.海带B.水绵C.发菜D.蕨菜

15.下列关于徒手切片的制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①把刀片夹缝中的薄片放入培养皿的水中②把新鲜的叶片平展在载玻片上

③取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④用手捏紧两个并排的双面刀片迅速切割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

16.小麦生长的后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其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该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果实的生长发育D.秸秆的生长发育

17.蕨类植物与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A.具有根茎叶的分化B.孢子生殖C.植物矮小D.都具有假根

18.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能从根部运到高大树木的顶端是因为()

A.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B.树木周围空气中湿度较小

C.通过蒸腾作用不断散失体内水分D.导管对水分有强大的吸收作用

19.科学研究发现,用适量的“汽水”(一种能释放二氧化碳的弱酸性溶液)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原因是它能()

①增强呼吸作用②改良碱性土壤,调节PH值③增强光合作用④增强蒸腾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下列植物中,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

A.水杉B.雪松C.珙桐D.桫椤

21.医生忠告糖尿病患者,要尽量少吃像马铃薯一样含淀粉较多的食物。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是()

A.块茎细胞利用无机物自身合成的B.块茎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并积累而成的

C由叶肉细胞制造后运输到块茎细胞的D。有根细胞合成后运输到块茎细胞的

22.松树与苹果树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果实内有种子B.终年常绿,不落叶C.没有果实,种子裸露D.松果有果皮保护

23.小李穿的白裤子被绿色的菠菜弄脏,将裤子上的绿色出去的最佳材料是()

A.普通洗衣粉B.酒精C.沸水D.肥皂水

24.倡导低碳生活,建立低碳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绿色植物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

A.藻类植物B。蕨类植物C种子植物D被子植物

25.判断潍县萝卜属于被子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A能进行光合作用B潍县萝卜在开花前,雄蕊和雌蕊被花冠包被着

C有根茎叶的分化D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5分)下列所示的是几种植物,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是[]_______类植物,这类植物中的是单细胞植物。

⑵A类植物已经出现了___、___、___等器官,但它的生殖过程离不开___,所以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⑶B类植物和C类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都能产生___,但B类植物的种子有___包被着,C类植物的种子是___的,没有___包被。

⑷具有根、茎、叶的植物有___。

⑸除图中植物外,请对每类植物再各举一例:[A]___,[B]___,[C]___,[D]___。

27(13分)选取有绿色叶片和白斑叶片的牵牛花进行试验,装置如右下图,请据图回答:(1)在实验中,先将牵牛花放在暗室一昼夜,是为了使叶片中的___。这个过程是通过植物的a___作用完成的。

(2)然后将此装置在光下照射数小时,

使其进行充分的b___作用后,再将Ⅰ、Ⅱ、Ⅲ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___溶解,而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了___。

(3)试验中,在所有叶片上滴加碘液,发现不变蓝的有()。(多选、少选、错选不得分)

A、Ⅰ叶覆盖铝箔部分B、Ⅱ叶绿色部分

C、Ⅲ叶D、Ⅰ叶未覆盖铝箔部分

E、Ⅱ叶白斑部分

(4)本实验结果可以确定,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有()。(2分,多选、少选、错选不得分)

A、光B、适宜的温度C、二氧化碳D、水E、氧气F、叶绿素

(5)在该试验中,氢氧化钠(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

篇3:关于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执教者: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张旭超

指导和评析者: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贾秋林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堂课是北京版《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复习课, 是第四课时。在前三课时中, 学生分别学习了询问天气、表达着装和描述四季气候特点等的功能句型以及天气类 (sunny, warm, cool, cold, hot, rainy, cloudy, windy, snowy) 、服装类 (raincoat, jacket, sweater, gloves) 和季节类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的词汇。基于上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教师设计了课堂活动, 通过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这个主题, 以及“What are the four seasons?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each season in Beijing?What shall we wear in each season?Where can we go in each season?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话题的谈论, 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的四季, 体会四季的美好,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不同季节的情感, 并学会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美丽的北京。

(二) 学生情况

授课对象是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在十岁左右, 活泼好动, 喜欢直观形象思维, 对游戏、竞赛、小组创作比较感兴趣;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在知识储备方面, 学生对四季和衣服名称, 以及不同季节天气的特点等语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学生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足, 且受教材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历限制, 在四季风景的思考和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教学时, 教师注意每个活动的示范和“小台阶”的搭建, 降低活动难度, 引导学生先听后说、先读后写,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同时, 本堂课教师运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操作简易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放松的学习环境。

(三) 教学手段

1. 教学方式

本堂课从一个主题入手, 谈论与其相关的不同话题, 每个话题学生都需要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如指认季节树、描述季节的天气特点、为季节选择合适的衣服、将北京的不同季节介绍给外国朋友等。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

2. 教学手段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听、说、做、读、演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激活、运用语言, 在互动活动中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综合语言素养。

3. 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自制PPT演示文稿 (内有视频、图片、文字描述) 、板贴图片、板贴字卡、胶棒、单词卡片、学习任务单。

(四)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季节、天气、服装和活动类词汇。

2.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和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3. 能够通过小组互助活动,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查找信息、自学英语知识的能力, 并在交流讨论中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4. 通过唱歌、欣赏视频、制作季节树、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等活动, 感受北京的四季之美, 加深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 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以及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二、教学过程

Step 1:复现单元主题

上课前,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 歌词如下:

There are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学生跟唱, 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T:Do you know what is the song about?

S:Seasons.

T:Yes!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seasons in Beijing.And we will talk about it in these five parts.

教师呈现本堂课主题, 并通过PPT展示与主题相关的五个话题 (见图1) 。

【设计意图】用歌曲激活本课核心主题;通过话题呈现, 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Step 2:激活运用已知词汇及重点句型

Activity 1:Talk about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在教室摆放4棵季节树 (见图2~3) , 结合PPT中的第一个话题向学生提问:

T: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Beijing and what are they?

Ss: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Now!Look!There are four trees in our classroom.Can you tell me which one is the spring tree?

S:The first one.

T:Yes!And which one is summer (autumn/winter) tree?

S:The second (third/fourth) one.

Activity 2: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呈现PPT中的第二个话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four seasons?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T:How about the weather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Ss:...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将天气类词卡贴在相应的季节树上 (见图4~7) 。

Activity 3:Talk about the clothes.

1.复习衣服类词汇

教师通过PPT呈现衣服类词汇:jacket, T-shirt, shirt, overcoat, raincoat, vest, sweater, dress, skirt, cap, hat, shorts, trousers, gloves, slippers, sandals, sneakers, boots, sunglasses, 并带领学生一起复习。

T:Let’s read together!

2.将衣服类词汇和季节相匹配

(1) 教师呈现第三个话题:What shall we wear in the four seasons?

(2) 教师以夏天所穿衣服为例引导学生将衣服按季节分类 (见图8) 。

(3) 教师布置任务:给季节寻找合适的衣服。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单。

T:We can wear...in spring?How about other seasons?What shall we wear in other three seasons?Now it is your time, work in groups and finish Task1on your study paper.

学生任务单见图9。

(4) 小组展示

每组任选一个季节, 小组成员将学习单上所选择的衣服粘贴在对应的季节树上, 并用简单的句型介绍:“In summer we can wear...”

介绍完毕后,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见图10~11) 。

【设计意图】该环节中, 教师重点设计了三个活动, 用季节、天气、衣服等话题激活学生已知的词汇和功能句型, 并通过分类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为介绍不同季节的特征的活动做好准备。小组活动在反馈学生生活常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和展示的能力。

Step 3:Talk about the activities in four seasons.

Activity 1:Enjoy a video.

1.教师询问学生:We all live in Beijing.Where can you go in Beijing in summer?

2.教师呈现活动任务:I will show you a video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I have two questions for you:Where can we go in four seasons?What shall we do there?

3.教师播放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课件, 学生欣赏并了解北京四季的不同景色。

4.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How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Are they beautiful?Where can we go in Beijing in summer/autumn/winter?What can we do there?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唤醒学生对北京四季之美的认识并整体感知、理解语言, 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地点和活动信息。学生结合前几个活动逐渐建构起对四季中天气、着装、景点、活动等的系统认识。

Step 4:介绍北京的四季景色

Activity 1:呈现任务, 理解情景

1.教师创设情景:Oh!My We Chat is ringing!Who is speaking and what does he want to do?Let’s listen!

教师播放Mike的微信留言:Hello, Bob.I have a piece of good news.I will go to Beijing next month.I will go there for study.But I really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Beijing.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more about Beijing.For example, which season is it in Beijing?How’s the weather?Is Beijing beautiful?Where shall I visit in Beijing?What shall I do?Can you help me?

播放结束后, 教师布置任务, 让学生帮助Mike解决问题。

2.师生共同谈论Mike的留言信息, 如“What happened to Mike?What does Mike want to know?”等。

3.教师提供语言框架, 学生以补充所缺关键信息的方式完成回复Mike的信息。

Activity 2:学生分组独立完成任务

1.教师继续呈现任务:Now, there are three other friends will come to Beijing.Let’s listen and find out what they need.

2.教师播放Lily, Charlie, Tina三个朋友的微信留言, 学生仔细倾听。明确这三个小朋友也想来北京参观, 他们也想了解北京不同季节的特点。

3.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季节, 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语言框架和短语、词汇完成对这个季节的介绍以及对Lily/Charlie/Tina的回复。

Hello, __________.

Welcome to Beijing in_________.

It’s a_________season in Beijing.

It’s_________and_________.

You can wear_______.

You can go to_______.

You can_______there.

Have a______trip!

(beautiful, great, interesting, good, wonderful, nice...)

4.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完成任务单Task 2, 教师适时指导。

5.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给朋友回微信的情景既真实又有时代感,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体验帮助别人的美好的情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 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支撑, 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语言表现能力。在听微信留言、微信书写回复、口头表达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知识, 发展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四季之美,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Step 4:Homework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仿照任务2, 选择一个季节, 向朋友介绍北京的天气、着装、饮食、主要活动等。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创设了真实的情景。授课教师采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 使学生走进教室的一瞬间就能感受到本堂课的主题学习内容。同时四季树替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 让英语课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并富有感染力。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下, 理解知识更为简单, 语言的运用更为自如。

授课教师还将教学内容自如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通过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视频, 学生能感受到一年四季的鲜明转化。简易操作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学生在展示环节中大胆展示了设计, 熟练地运用了本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本堂课中, 授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趣味性强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复习运用, 全方位调动学生进行听、说、读、演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场景。

除上述优点之外, 本堂课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如授课教师的语速偏快,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加强等。

专家点评

本堂课采用活动驱动型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情境, 借助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小组汇报展示等活动, 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团队合作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交际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本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三个特点:

1.信息可视化, 内容情景化

本堂课, 张旭超老师以树为载体, 将四季“搬”进了课堂, 为学生营造了直观形象的主题环境。依托四季树的背景, 将谈论的天气、着装等词汇分类粘贴在不同的季节树上, 取代了以往呆板的板书, 突出了每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季节树营造了语言表达的物理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

2.主题突出, 话题完整

本堂课的主题是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 围绕这一主题, 张老师设计了五个话题, 包括四季的名称、天气、着装、特色的景点和活动等。五个话题层层递进, 不同话题的讨论与活动突出了本堂课的主题。

3.注重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篇4:关于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答题。(5分)

科学和文明是两朵并(①)开放的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②)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曾让世界(③)目。而今,世界科技的发展(A)。我们切忌沉(④)于过去,而要紧紧追赶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脚步,让中国科技的天空再放异彩!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①

(2)在A处填一个合适的成语

2,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4分)

①慢不经心②赫赫英名③不奋不启④茫无崖际

⑤孜孜不倦⑥再接再励⑦一语双关

⑧不言而喻

3,选择恰当的名句、成语填空。(5分)

A,学而不厌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温故而知新D,不亦乐乎E诲人不倦

(1)

”,这是很有道理的。少数同学认为复习旧课是“炒冷饭”。没意思,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2)毛泽东同志曾引用孔子的名言教导我们: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

”,对别人“

”,我们应该取这种态度。

(3)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了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所谓“

”,这话一点也不假。

(4)为了给同学们最优质的帮助,杂志社的老师们设计版面、撰写稿件。忙得——o

4,观察右边的漫画,回答问题。(6分)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3分)

(2)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句公益性广告词。(3分)

5,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对同一句话中不同的字词进行重读,句子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试读下面的句子,你能读出几种不同的含义?(至少写出三种)(6分)

我知道你会唱歌。

6,仿写句子。(4分)

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二、阅读理解(40分)

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8分)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荚——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7,用横线画出选文中点明本文课题的一句话。(2分)

8,对斜塔上的实验,教授和伽利略双方的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指出来。(2分)

教授的目的:

伽利略的目的:

9,“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0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6题。(13分)

如果有人提出问题:“太阳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并要求你用一两句话来回答,你将怎么说呢?

一位天文学家巧妙地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一小簇大行星,一大簇小行星。”虽有点开玩笑的口气,却精练、明了,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已经发现的大行星只有9颗。记在册和编了号的小行星有4000多颗,而且更多的小行星已经发现,有待进一步证实。

论个儿,最大的小行星也不值一提,因为它比最小的大行星还要小得多。小行星虽都不大,但都绕太阳公转,而且具有行星应具有的一切特征,与大行星称兄道弟是毫无愧色的。

大行星的这些小兄弟究竟有多少呢?有人做过统计:越暗的也即越小的行星数目越大,亮于19星等的小行星在40000颗左右,它们的直径约为几百米;更小的、再暗2个星等的小行星,总数估计在50万颗左右,更不要说比这还要小、还要暗的。

那么,为什么在一小簇大行星之间,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这段不算太大的空间里,聚集着这么一大簇小行星呢?

这个问题摆在天文学家面前已经一二百年,许多人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但迄今还没有得到普遍承认的定论。

常提到的一种可以称它为“爆炸说”,大意是:小行星带所在的那个空间里,原先是有一颗与地球、火星不相上下的大行星,它与其他行星一样,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围绕着太阳运动。后来,由于现在还不清楚的某种原因,它被炸裂得粉身碎骨。碎块又互相碰撞,成为更小的碎片,其中大部分现在都有了小行星的身份,小部分变成了流星体。

除少数较大的小行星基本上是球形的之外,多数小行星的形状很不规则,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这种种似乎都在支持“爆炸说”。但这一学说致命的一点是:究竟从哪里来那么大的能量,居然能把个大行星炸飞了!退一步讲,炸崩了的碎块又怎么能集中在现在的小行星带内呢?

也有人提出另外的观点,认为:原来这部分空间不是有一个大行星,而是多达几十个、直径都为几百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它们的轨道各不相同,即轨道长轴、偏心率、周期以及轨道与黄道之间的倾角都不同,但有些也不是相差得那么大。显而易见。它们在长期绕日运动的过程中,难免有彼此接近和比较接近的机会,发生碰撞甚至多次碰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就这样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众多小行星。但是,今天看到的小行星也不全是碰撞后的产物,那些比较大的、基本上成球形的。是其中幸免于难的。至少是没有经过剧烈碰撞的。

“碰撞说”也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哪来那么多的碰撞机会呢?几十个那么大的天体在火星、木星问运动,就像是太平洋里有几条鱼在游动一你说,它们在水中相撞的机会有多大?

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假说是所谓的“半成品说”。其大意是:在原始星云开始形成太阳系天体的初期,由于木星的摄动和其他一些未知因素,这部分空间内本来就不多的物质更进一步减少,遂不具备形成大行星的条件,而只能成为“半成品”——小行星。

11,本文开头所引用的天文学家的话巧妙在哪里?(2分)

12,请列举出本文所介绍的几种关于小行星成因的说法。(2分)

13,画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3分)

1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2分)

16,分析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想。(2分)

①1969年7月16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杰林斯说,他们从月球上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的建筑物是长城。

②杨利伟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

白岩松:还有一点是很多观众也非常关心的,你在整个飞行20多个小时的过程中,看地球的感受是怎样的,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

杨利伟: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8分)

无畏创造奇迹

江玲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

青年很有数学天赋,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咕哝着。他也没多想。就做了起来。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十七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得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着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亮色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十七边形。

青年很快做出一个正十七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20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来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道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有些事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

(选自《周末文汇》)

17,“有些事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2分)

18,有人认为在碰到困难时应坚持不懈,但也有人认为遇到困难应及时寻求帮助,否则就会钻牛角尖而无法自拔,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及精力的浪费。对此你怎样认为?(2分)

19,这篇文章直到最后才点明那第三道数学题是有20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也直到最后才点明这个青年是数学王子高斯,你觉得这样安排文章结构好吗?为什么?(2分)

20,本文从高斯的故事中概括出“无知者无畏”这样具有哲理性的话语,试用一句哲理性的话概括下面这首诗,字数不限。(2分)

题西陵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1分)

【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竭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沈括《梦溪笔谈·以虫治虫》)

【乙】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乱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日:“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日:“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6u):责骂。⑥胡:为什么。

2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1)喙:()(2牒:()

(3)好草书:(

)(4)侄罔然而止:(

)

2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则以钳搏之:(2)致余忘之:

2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24,你觉得第二则故事中应该被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三、写作(30分)

题目:假如克隆一个我……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有真情实感;内容健康,思想积极;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1)①蒂②孕③瞩④湎(2),示例:一日千里

2,慢——漫奋——愤崖——涯励——厉

3,(1)C(2)A E(3)B(4)D

4,(1)一只手握着一双筷子进餐,筷子是两棵大树的变形。(2),示例: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

5,示例:①我知道你会唱歌。(我知道,别人不知道)②我知道你会唱歌。t不要瞒我了)③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会不会我不知道)④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会不会跳舞我不知道)

6,略

二、阅读理解(40分)

7,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

8,使伽利略“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接受挑战,证明自己的理论。

9,和“嘲弄的哄笑”“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相照应。“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落到地上。”

10,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11,他用一对反义词准确地概括了太阳系的主要特征。

12,爆炸说、撞击说、半成品说

13,承上启下。

14,比喻、反问;强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碰撞的机会不大。

15,介绍了小行星的成因。

16,(1)大家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中华民族是伟大的,载人航天的成功就是明证。(3)不科学的赞誉是谬误,是不可取的。

17,我们在不知道困难很大时会更加有信心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而在知道了困难很大时则会因害怕而举步不前。因此我们面对困难要抛开恐惧,创造性地解决。

18,略(言之有理即可)

19,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言之有理即可)

20,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言之有理即可)

21,(1)hui本指鸟兽的嘴,文中借指虫子的嘴(2)rang庄稼丰收(3)h60喜欢

(4)wang迷惑

22,(1)代子方虫(2)人称代词,“我”

23,(1)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2)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24,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子不早些来问。(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30分)

篇5: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合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骸(hái)骨 潜(qián)行 狩(shǒu)猎 匀称(chan)

B.轻(qīng)盈 倏(shū)忽 篡(cuàn)夺 沧(cāng)茫

C.葱(cōng)笼 喑(yīn)哑 喧嚣(xiāo) 静谧( mì )

D.窸窣(sū) 嗉(sù)囊 棹(zhào)船 溯(sù)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

B.看到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 ....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

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赶快去复习。”妈妈说:“否则考试又要不及格了!” B.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 C.书中除神话传说外,还有诗歌、传记、科学小品,人生语录等?? D.我是去呢?还是呆在家里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江宁区加大了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体裁的一种,这里是赞颂的意思。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化石,显得亲切自然。 B.《绿色蝈蝈》选自《昆虫记》,作者是英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文章介绍了绿色蝈蝈的鸣叫、外表特征、食性、生活习性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C.人类首次登月时间是1967年7月。那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代表人

类拜访了月球。 D.《繁星》、《春水》是我国女作家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作品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6分)

(1)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2)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4)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5)莫言下岭便无难,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6)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班级开展了“探索月球的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完成7-9题。

7.全班为本次活动搜集了不少资料,第一小组搜集到了一幅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标志,请你用简洁的文字说明这幅月球探测工程标志的内容。(2分) ....

8.“嫦娥三号”登月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第二小组搜集到了一则相关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2分)

中新社“远望6号”远洋航天测量船12月15日电 经过12天的奔月、绕月旅程,“怀抱”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的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北京时间14日晚在38万公里外的月亮上成功降落,并传回月球表面清晰图片。

中国古老美丽神话中,几千年前奔月的嫦娥与玉兔相伴居住的广寒宫里,终于第一次迎来了“娘家人”。

这是人类探测器时隔近40年后再次登陆月球,也是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实现软着陆,地外天体上第一次印刻了“中国足迹”。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探测器软着陆月球的国家。

二(35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0-15题。(23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山门圮于河 ( ) (2)阅十余岁 ( )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11.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3分)

A.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 一老河兵闻之 C. 其反激之力 D. 求之地中 ....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坎穴中)。(4分)

14.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15.为下面这篇题为《揠苗助长》的文章断句,断六处(3分)

篇6:关于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12分)

1、把下列词语用正楷抄在方格内,要求书写规范、准确。(2分)

虔 诚 引 人 入 胜 心 有 余 悸

2、为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3分)

(1)我获得了新奖,奖章上    (A、镌刻 B、镶嵌 C、雕刻)着一头憨态可掬的猪。

(2)人们在巴结对方时,则只需用尾巴轻轻地 (A、碰 B、蹭 C、摸)对方即可。

(3)小溪流在 (A、修长B、长长 C、狭长)的山谷里奔流了很久,后来来到一个拐弯的地方。

3、假设你和一位同学发生了矛盾,你想与他和好,可他又不理解,你将会如何说?( )(2分)

A、就算我不对,求求你原谅我吧!

B、这件事我们都有错,你不要太欺负人!

C、不要再为过去了的事生气,我理解你,你也要理解我,让我们再做好朋友。

D、当初的事全是我的错,你还不满意吗?

4、下列句子中成语没有用错的一句是( )(2分)

A、我吃惊他能够这样苦心孤诣地做完作业。

B、作者提出的这个题目令人恍然大悟。

C、我们平时形影不离,是最好的朋友。

D、你们只有平时认真学习,才能满不在乎地对待各种考核。

5、将“微笑”、“感觉”、“热情”和“自己”四个词连起来,组成一段富有文采的话。(3分)

二、课内阅读

(一)犟 龟

路上,它遇到了蜘蛛。得知乌龟此行的目的后,蜘蛛哈哈大笑: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了,慢得出奇的乌龟哪能赶得上?乌龟满怀信心地看了看自己的脚,它们虽然很短,却很结实。它说:“我会准时赶到那里的。”

蜘蛛充满同情地劝说:“我的腿不但比你的灵巧,而且还多一倍呢。可连我都觉得路途太远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

小乌龟友好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小乌龟走啊走,越过了种种障碍。在池塘边它看到了一个迷迷糊糊的蜗牛。蜗牛用了半个多小时才理清了思路,它难过地告诉乌龟;“你走的`方向完全反了。”

“非常感谢你给我指路。”小乌龟说完慢慢地掉转方向。尽管后天就要举行婚礼了,但乌龟说,只要一步一步坚持走,就一定会到的。

乌龟走啊走,它遇到了正在打瞌睡的壁虎。作为狮王的高级官员,壁虎通知乌龟:“婚礼暂时取消了。由于非常突然的原因,狮王二十八世不得不和老虎开战。你可以回去了。”

“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乌龟说完继续向前爬去。

当它穿过一片岩石荒漠时,遇见了一群乌鸦,它们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知道了乌龟的目的后,它们说它是可怜虫、无知者。乌鸦们都穿着丧服,因为几天前,狮王在与老虎拼杀中身负重伤,已经不幸去世了。

乌龟非常难过。乌鸦们劝它赶紧回去或是留下哀悼狮王。谁知乌龟客气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这天,乌龟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它坐在客人中间,虽然有些疲劳,但感到非常幸福。它说:“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

6、阅读全文后,你可能想起了小时候幼儿园老师或爸爸妈妈给你讲述过的《龟兔赛跑》的故事,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内容。(4分)

7、犟龟在路上遇到了谁的劝阻呢? (3分)。请分别在文中划出他们劝阻犟龟的句子,并选取第一处分析劝阻者为什么会这么说?(4分)

8、有一首歌谣道:“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文章中出现了一只蜗牛,它说了一句什么话?为什么会难过地说?你觉得词谣中的蜗牛与这只小犟龟有什么相似之处(用一个成语作答)?(2分)

9、为什么小乌龟没听蜘蛛的意见却听了蜗牛的意见?这说明了什么?(4分)

10、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二)

于是,由小溪流长成的一条小河,沙声地歌唱着,不分早晚地向前奔流。他精神旺盛,精力饱满,向着两边广阔的原野欢呼。他翻腾起水底沉淀的泥沙,卷起漂浮的枯树枝,激烈地打着回旋。他兴致勃勃地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向前航行。什么也阻止不住他的前进。前面有石滩阻碍他,他就大声吼叫着冲过去。小河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于是,一条大江低声吟唱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他变得十分强壮,积蓄了巨大无比的精力。他眺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以洪亮而低沉的胸音向他们打招呼。他不费力就掀起一阵汹涌的波涛,他沉着地举起庞大的轮船帮助他们迅速航行。他负担着许多,可是他不感觉什么负担。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那些被浪卷起,跟随大江行进的泥沙却感到累了。问:“喂,大江!老这么跑,到底要往什么地方去呀?”

大江回答:

“还要到前面去呀。”

疲乏得喘不过气来的泥沙愤愤地说:

“‘前面’,‘前面’!哪有那么多的‘前面’!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还是歇口气吧!”

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轻轻地笑了笑:

“为什么?不行!不能停留!”

泥沙带着怨恨,偷偷地沉下去了。可是大江还是不住地奔流。许多天就好像一天,许多月就好像一个月。他经过了无数繁荣的城市和无数富足的乡村,为人们做了无数事情,终于到了海口。

大江还是不知道疲倦是怎能么一回事;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

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11、从选文来看,小溪流的成长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试着整理出来。(2分)

12、从“他翻腾起水底沉淀的泥沙,卷起漂浮的枯树枝,激烈地打着回旋。他兴致勃勃地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向前航行”。一段话中找出几个表示小河动作的词,再找出几个修饰动作的词,进行体会小河的力量。(4分)

表示动作的词: 。

起修饰作用的词: 。

13、“大江还是不知道疲倦是什么一回事;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一段话中的第二个“奔流着”去掉可以吗?请你试着说一说。(2分)

14、选文中,作者除了描写大江之外,还写到了泥沙,其目的是什么?请你加以体会。(2分)

15、小溪流的成长带给你怎么样的启示?试着谈一谈。(2分)

(三)对与错

我七岁的小侄子从外地来江城玩。有一天,我带他走过一所邮局,他一抬头,停住脚不动了,一手拽我,一手遥指邮局上方一块巨大的地图模型:“姑妈,错了。”

“什么错了?”我莫名其妙。

“位置错了,他们把南美洲和非洲放颠倒了。”

我不以为然:“那只是一种装饰,谁会在意这个呢。”

小侄子却不干了,说:“那是地图,如果地图放错了,人们会走丢的。”

我感到大人的面子受到威胁,如果这种错误被一个孩子发现的话。

“你怎么敢肯定错了?”

“我摆过地图,它就是错的。”他固执地说。

我恼羞成怒:“错就错吧,关你什么事?”

小侄子委屈地跟我走了。但他却不肯放弃这个问题。一回到家,就翻出一本地图让我看什么是正确的,殊不知我早已忘了那错误的形状。

七岁的孩子对我彻底失望了。不过,临上火车告别江城时,他还不忘叮嘱我:“姑妈,你再去看看,那肯定是错的。”

时至今日我也没弄明白那地图的对与错。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区别。孩子从小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是识别对与错,可作为一个大人,再纠缠到对与错之中,便被认为是幼稚了。我们生活在对对错错、是是非非之中,早已淡漠了孩子时期的标准答案。“难得糊涂”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最佳行为方式。它们消解了人们对公理和正义的坚持。在利益面前,责任和原则都不值一提;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口实。聪明的大人不会做指出别人错误的蠢事,他们宁可把它当作背后的笑料。我常因此而洋洋得意了,为了这孩子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大人的秘密。

16、给加点字加拼音。(2分)

幼稚 混淆

17、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后一部分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3分)

18、文中加点词“固执地”去掉好不好?为什么?简要回答。(2分)

19、本文以“对与错”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请分别指出。(每小题限20字内回答)(4分)

(1) 从概括内容上说,“对与错”指的是

(2) 从揭示主旨上说,“对与错”指是

三、拓展题(6分)

20、一位总统候选人在竞选辩论中对他的对手说:“挣钱的办法有成千上万种,但只有一种是诚实的。” 对手问:“哪一种?”他回答:“正好是您不知道的那一种。”他通过这些话讽刺了对手什么?( )(3分)

A.知识贫乏 B.不会挣钱 C.缺乏诚信 D.孤陋寡闻

21、“金陵十二钗”是什么东西?( )(3分)

A、文物 B、饰物 C、人物 D、建筑物

四、作文(40分)

题目:畅想 2018年

要求:

1、从下面任选一项填在横线上,使题目完整。(我的、我家的、我校的、我国的)

2、畅想应是有理有据的、思路清晰的。

上一篇:扬州市会计继续教育2011企业类考试携带终极版下一篇:凤凰卫视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