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案

2024-05-22

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案(共6篇)

篇1: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案

XX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两大块:一是学唱《青春舞曲》、《踏浪》、《世界需要热心肠》、《同一首歌》四首歌;二是进行班级演唱组合展示活动。(由于教学进度比较紧,因此班级演唱组合展示作为期末考试的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能熟练地演唱本的4首歌曲。

2、能根据歌曲的不同特点与风格,采用组合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并能自信地、有表情地当众演唱所学歌曲。

3、了解演唱组合中的特点,并能在演唱活动中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做简单的评价。

三、教学时安排:三时。第一时,学唱歌曲《青春舞曲》、《踏浪》。第二时,学唱歌曲《世界需要热心肠》、《同一首歌》,第三时:演唱组合展示(后两周举行,也作为期末考试的一个项目)

四、教学方法:视唱法、听唱法、讲解、示范、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2/41230|340|64|3210‖

iiiiiiii

(三)激情导入

、引入演唱组合欣赏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充满现代气息的动感组合,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组合演唱片断,自由欣赏。

学生可以随意讲出所熟悉的演唱组合的名称,也可跟唱熟悉的歌曲,师生共同营造热烈、民主的学习气氛。

3、指名答问,组织交流

(1)形式自由,可集体回答,也可单独发言,由教师补充、完善。

(2)要求回答的内容。(演唱组合有动力火车、美少女、神秘男孩、风组合;组合演唱的特点是几个人一组演唱,一般采用边歌边舞的形式,应充满青春活力)。

(3)简评,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学们都喜欢这种充满青春活力的演唱形式,也很了解它的演唱特点,班上有没有同学采用这种形式演唱过?想不想试一试呢?

(4)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保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今天就让同学们过把“歌星瘾”,我们也采用组合演唱的形式来演唱歌曲,大家有没有勇气上台表演?同学们都知道,演唱组合的第一大特点是几个人同时上台来演唱,那我们先得准备能共同演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来学唱一首节奏感强、充满青春活力的歌曲《青春舞曲》。

(四)新部分,[一]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介绍歌曲和作者

(1)范唱歌曲,整体感受。(这首歌曲可能有同学听过,歌曲比较简短,老师唱唱,看你们能否说出这是哪里的歌曲?)

(2)由歌曲引出作者介绍。(同学们对中国民歌的风格把握得较好,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具有x疆风格的歌曲,它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王骆宾先生记谱译配的。大家知道王洛宾先生吗?但同学们一定听过他谱写的其他歌曲,我来唱,你们来说出歌名。)(教师演唱《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让学生说出歌名)。

(3)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有人称他为西部歌王,王老先生是北京人,曾在法国留学学习音乐,但他为了民族的音乐,一生扎根在x疆,他的作品大部分吸取了x疆民族音乐的素材,他一生整理创作、收集了七百多首作品,他把x疆的民歌介绍给全国、全世界,国内外很多歌唱家都喜欢演唱他的作品。)

2、随乐学唱

(1)欣赏全曲,按照自己的创意拍击节奏。(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青春舞曲》的活力,请同学们跟随音乐拍击节奏,看看谁拍得最有创意。)播放乐曲,学生边听边拍,老师记节奏。

(3)边拍节奏边唱歌曲。(有的同学拍击的节奏很有创意,老师已记在黑板上了,我们一起来拍一拍,唱一唱。)师生边拍边唱,老师再加一些简单的身势节奏,学生模仿。

3、随乐舞蹈。

(1)尝试背诵歌词。(同学们学得很快,歌曲已经唱会了,歌词能背下来吗?一定要记熟歌词,这是我们上台演唱的最基本要求。

(2)激发学生设计舞蹈动作,表现歌曲。(组合演唱的第二大特点是边歌边舞,充满活力。平常同学们都很活泼好动,还有些同学会跳现代舞,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随音乐跳舞。

[二]学唱《踏浪》、播放歌曲,学生聆听,讲出歌曲的意境。

2、用视谱法跟琴学唱旋律,对唱得不正确的地方,教师纠正。

3、引导学生用柔和、甜美的声音,优美自然的造型来表现歌曲诗一般的意境。

(五)小结本

第二时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2/41230|340|64|3210‖

iiiiiiii

(三)复习歌曲《青春舞曲》和《踏浪》。前者着重于舞曲风格,后者着重于歌曲意境。

(四)新部分

[一]学唱歌曲《世界需要热心肠》

、歌曲欣赏后请男同学说说对歌曲的感受。

2、歌曲介绍: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流行歌曲,热情洋溢的男生组合演唱这首歌曲比较适合。演唱时首先精神要饱满,音色尽可能要统一,做到圆润不叫喊。

3、尝试用听唱法来跟录音学唱歌曲。

4、引导男生设计简单的动作配合演唱歌曲,注意动作简单而不浮躁。

[二]学唱《同一首歌》、歌曲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可以直接跟琴视唱第一声部。

2、了解学生情况,对于有合唱基础的同学,可鼓励他们学唱第二声部,堂上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练一练第二声部,鼓励学生演唱两声部。

(五)介绍几种有特色的演唱组合形式,播放范例,供学生欣赏、模仿。

(六)布置下周班级演唱组合的任务:学生自由组合,给演唱组合取名,设计好动作,利用余的时间进行排练,下周开班级演唱会。

(七)小结本。

第三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二)复习歌曲《青春舞曲》、《世界需要热心肠》、《同一手歌》、《踏浪》。

(三)导入:经过了两个星期的准备,相信同学们都已信心百倍。演唱曲目当然不能只有一首,除了这学期所学的那几首歌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平时喜欢的流行歌曲来演唱。待会儿我们要来开一个班级组合演唱会,现在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准备。组合方式是到8人自由组合成一个组,小组成员可坐到一起商定歌曲和组合演唱的形式。同时给组合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并用新颖的形式写好组合名、演唱歌名和演唱人数贴到黑板上,老师已经准备好纸和笔。

(四)学生分演唱组进行讨论、排练,教师用屏示的形式提醒学生,如简单的组合演唱形式,为组合起名字,鼓励性的话等,学生有需要时随时帮助学生。

(五)组合演唱会

、推选主持人

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和投入,现在我们的演唱会就要开始了,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主持演唱会。(老师交代:按黑板上的演唱组名字报幕,并调动演唱会的气氛。)

2、分组合上台演唱,教师当音响师,播放音响或钢琴伴奏。

(六)堂小结

电视上的演唱组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数年功”,而我们的组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只有十分钟”。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很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迅速地完成了各自的组合,并为组合起了这么特别的名字,设计了这么精美的宣传单,还采用很多表现手法生动表现自己所选的歌曲,非常了不起,让我们为自己出色的演出鼓掌庆贺。

篇2: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案

当阳市建设中小学 邓娟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歌曲的不同特点与风格,采用组合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2.能自信地、有表情地当众演唱所学歌曲。

3.能在演唱活动中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歌曲表现并获得丰富的个性体验。【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引入演唱组合欣赏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这份礼物一定能让大家饱饱眼福,一组充满现代气息的动感组合演出片段,请欣赏。

2、播放组合演唱片断,自由欣赏

学生可随意讲出所熟悉的演唱组合的名称,也可跟唱所熟悉的歌曲。师生共同营造热烈、民主的学习气氛。

3、指名答问,组织交流

(1)教师简评,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种充满青春活力的演唱形式,也很了解它的演唱特点,班上有没有同学采用这种形式演唱过?想一想试一试吧?(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就让学生过一把“歌星瘾”,让我们也采用组合演唱的形式来演唱歌曲,大家有没有勇气上台来表演?(生答)同学们知道,演唱组合的第一大特点是几个人同时上台唱,那我们首先得准备能共同演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来学唱一首节奏感强,充满着青春活力的歌曲《青春舞曲》

二、学唱歌曲 1.介绍歌曲及作者

(1)欣赏歌曲,整体感受。这首歌曲可能有的同学听过,歌曲比较简短,我们先来听一听,看大家能不能说出这是哪里的歌曲?

(2)歌曲引出作者介绍。同学们对中国民歌的风格把握得较好,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具有新疆风格的歌曲,它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先生记谱译配的,大家知不知倒王洛宾老先生呢?(生答)同学们一定听过他谱写的歌曲。你们能演唱几首他的歌曲吗?

(3)介绍作者及作品风格。同学们都熟悉他的歌曲。有人称王洛宾先生为西部歌王。王老先生是北京人,曾在法国留学学习音乐,但他为了民族的音乐,一生扎根新疆。他的作品都吸取了新疆民族音乐的素材,他一生整理、创作、收集了七百多首作品。他把新疆的民歌介绍给了全国,介绍给了全世界,国内外许多歌唱家都非常喜欢演唱他的作品。2.随乐学唱

(1)听赏全曲,按照自己的创意拍击节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青春舞曲》的活力,请同学们跟随音乐拍击节奏,看看谁拍击的最有创意。(播放歌曲音乐,学生边听边拍击节奏,老师记节奏)

(2)边拍节奏边唱歌曲。有的同学拍的节奏很有创意,老师也记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拍一拍,唱

一唱。(师生边拍边唱,老师再加一些简单的身势节奏,学生模仿。)3.随乐舞蹈

(1)学生齐唱歌曲,教师跳新疆舞。

(2)激发学生设计舞蹈动作,表现歌曲。组合演唱的第二大特点是边歌边唱,充满活力。平常同学们都很活泼,好动,还有些同学会跳现代舞,现在让我们一起随音乐跳起来。

三、范例组合1.演唱组合除了这种边歌边舞的形式,还有许多有特色的演唱形式,看同学们留意了没有? 2.介绍几个有特色的演唱组合。四.尝试组合1.提出演唱组合的要求

刚才,我们既饱了眼福,又饱了耳福。现在,轮到我们了要来开一个班级组合演唱会,现在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准备。组合方式是5至8个人自由组合成一组,小组成员可以坐到一起商定歌曲和组合演唱的形式。同时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组合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并用新颖的形式写好组合名、演唱名和演唱人数贴到黑板上,老师已给你们准备好了纸和笔。2.尝试组合演唱

学生分组合进行讨论、排练。五.组合演唱会 1.推选主持人 2.分组合上台演唱 六.课堂小结

电视上的组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数年功”,而我们的组合则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同学们今天都表现的很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迅速完成了各自的组合,并为自己的组合起了这么特别的名字,还采用了很多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自己选唱的歌曲,非常了不起。让我们为自己出色的演出鼓掌庆贺。【教学反思】:

能在本次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同行们进行交流,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更是一次磨练。下面,我就来谈谈我执教这节课的感受。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这一点,我选择了中学生们很喜欢,也很熟悉的“组合演唱”来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生命活力得到极大的焕发。与传统教学相比,本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老师给了每一位学生一个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们自由组合、自己选择演唱曲目和表演形式、选出自己的主持人、制定节目单等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就连表演后的点评都由学生来完成。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新课程理念。

篇3: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案

执教者: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张旭超

指导和评析者: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贾秋林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堂课是北京版《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复习课, 是第四课时。在前三课时中, 学生分别学习了询问天气、表达着装和描述四季气候特点等的功能句型以及天气类 (sunny, warm, cool, cold, hot, rainy, cloudy, windy, snowy) 、服装类 (raincoat, jacket, sweater, gloves) 和季节类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的词汇。基于上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教师设计了课堂活动, 通过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这个主题, 以及“What are the four seasons?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each season in Beijing?What shall we wear in each season?Where can we go in each season?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话题的谈论, 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的四季, 体会四季的美好,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不同季节的情感, 并学会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美丽的北京。

(二) 学生情况

授课对象是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在十岁左右, 活泼好动, 喜欢直观形象思维, 对游戏、竞赛、小组创作比较感兴趣;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在知识储备方面, 学生对四季和衣服名称, 以及不同季节天气的特点等语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学生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足, 且受教材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历限制, 在四季风景的思考和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教学时, 教师注意每个活动的示范和“小台阶”的搭建, 降低活动难度, 引导学生先听后说、先读后写,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同时, 本堂课教师运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操作简易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放松的学习环境。

(三) 教学手段

1. 教学方式

本堂课从一个主题入手, 谈论与其相关的不同话题, 每个话题学生都需要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如指认季节树、描述季节的天气特点、为季节选择合适的衣服、将北京的不同季节介绍给外国朋友等。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

2. 教学手段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听、说、做、读、演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激活、运用语言, 在互动活动中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综合语言素养。

3. 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自制PPT演示文稿 (内有视频、图片、文字描述) 、板贴图片、板贴字卡、胶棒、单词卡片、学习任务单。

(四)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季节、天气、服装和活动类词汇。

2.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和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3. 能够通过小组互助活动,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查找信息、自学英语知识的能力, 并在交流讨论中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4. 通过唱歌、欣赏视频、制作季节树、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等活动, 感受北京的四季之美, 加深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 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以及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二、教学过程

Step 1:复现单元主题

上课前,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 歌词如下:

There are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学生跟唱, 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T:Do you know what is the song about?

S:Seasons.

T:Yes!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seasons in Beijing.And we will talk about it in these five parts.

教师呈现本堂课主题, 并通过PPT展示与主题相关的五个话题 (见图1) 。

【设计意图】用歌曲激活本课核心主题;通过话题呈现, 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Step 2:激活运用已知词汇及重点句型

Activity 1:Talk about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在教室摆放4棵季节树 (见图2~3) , 结合PPT中的第一个话题向学生提问:

T: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Beijing and what are they?

Ss: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Now!Look!There are four trees in our classroom.Can you tell me which one is the spring tree?

S:The first one.

T:Yes!And which one is summer (autumn/winter) tree?

S:The second (third/fourth) one.

Activity 2: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呈现PPT中的第二个话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four seasons?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T:How about the weather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Ss:...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将天气类词卡贴在相应的季节树上 (见图4~7) 。

Activity 3:Talk about the clothes.

1.复习衣服类词汇

教师通过PPT呈现衣服类词汇:jacket, T-shirt, shirt, overcoat, raincoat, vest, sweater, dress, skirt, cap, hat, shorts, trousers, gloves, slippers, sandals, sneakers, boots, sunglasses, 并带领学生一起复习。

T:Let’s read together!

2.将衣服类词汇和季节相匹配

(1) 教师呈现第三个话题:What shall we wear in the four seasons?

(2) 教师以夏天所穿衣服为例引导学生将衣服按季节分类 (见图8) 。

(3) 教师布置任务:给季节寻找合适的衣服。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单。

T:We can wear...in spring?How about other seasons?What shall we wear in other three seasons?Now it is your time, work in groups and finish Task1on your study paper.

学生任务单见图9。

(4) 小组展示

每组任选一个季节, 小组成员将学习单上所选择的衣服粘贴在对应的季节树上, 并用简单的句型介绍:“In summer we can wear...”

介绍完毕后,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见图10~11) 。

【设计意图】该环节中, 教师重点设计了三个活动, 用季节、天气、衣服等话题激活学生已知的词汇和功能句型, 并通过分类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为介绍不同季节的特征的活动做好准备。小组活动在反馈学生生活常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和展示的能力。

Step 3:Talk about the activities in four seasons.

Activity 1:Enjoy a video.

1.教师询问学生:We all live in Beijing.Where can you go in Beijing in summer?

2.教师呈现活动任务:I will show you a video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I have two questions for you:Where can we go in four seasons?What shall we do there?

3.教师播放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课件, 学生欣赏并了解北京四季的不同景色。

4.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How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Are they beautiful?Where can we go in Beijing in summer/autumn/winter?What can we do there?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唤醒学生对北京四季之美的认识并整体感知、理解语言, 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地点和活动信息。学生结合前几个活动逐渐建构起对四季中天气、着装、景点、活动等的系统认识。

Step 4:介绍北京的四季景色

Activity 1:呈现任务, 理解情景

1.教师创设情景:Oh!My We Chat is ringing!Who is speaking and what does he want to do?Let’s listen!

教师播放Mike的微信留言:Hello, Bob.I have a piece of good news.I will go to Beijing next month.I will go there for study.But I really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Beijing.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more about Beijing.For example, which season is it in Beijing?How’s the weather?Is Beijing beautiful?Where shall I visit in Beijing?What shall I do?Can you help me?

播放结束后, 教师布置任务, 让学生帮助Mike解决问题。

2.师生共同谈论Mike的留言信息, 如“What happened to Mike?What does Mike want to know?”等。

3.教师提供语言框架, 学生以补充所缺关键信息的方式完成回复Mike的信息。

Activity 2:学生分组独立完成任务

1.教师继续呈现任务:Now, there are three other friends will come to Beijing.Let’s listen and find out what they need.

2.教师播放Lily, Charlie, Tina三个朋友的微信留言, 学生仔细倾听。明确这三个小朋友也想来北京参观, 他们也想了解北京不同季节的特点。

3.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季节, 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语言框架和短语、词汇完成对这个季节的介绍以及对Lily/Charlie/Tina的回复。

Hello, __________.

Welcome to Beijing in_________.

It’s a_________season in Beijing.

It’s_________and_________.

You can wear_______.

You can go to_______.

You can_______there.

Have a______trip!

(beautiful, great, interesting, good, wonderful, nice...)

4.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完成任务单Task 2, 教师适时指导。

5.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给朋友回微信的情景既真实又有时代感,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体验帮助别人的美好的情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 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支撑, 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语言表现能力。在听微信留言、微信书写回复、口头表达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知识, 发展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四季之美,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Step 4:Homework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仿照任务2, 选择一个季节, 向朋友介绍北京的天气、着装、饮食、主要活动等。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创设了真实的情景。授课教师采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 使学生走进教室的一瞬间就能感受到本堂课的主题学习内容。同时四季树替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 让英语课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并富有感染力。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下, 理解知识更为简单, 语言的运用更为自如。

授课教师还将教学内容自如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通过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视频, 学生能感受到一年四季的鲜明转化。简易操作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学生在展示环节中大胆展示了设计, 熟练地运用了本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本堂课中, 授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趣味性强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复习运用, 全方位调动学生进行听、说、读、演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场景。

除上述优点之外, 本堂课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如授课教师的语速偏快,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加强等。

专家点评

本堂课采用活动驱动型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情境, 借助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小组汇报展示等活动, 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团队合作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交际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本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三个特点:

1.信息可视化, 内容情景化

本堂课, 张旭超老师以树为载体, 将四季“搬”进了课堂, 为学生营造了直观形象的主题环境。依托四季树的背景, 将谈论的天气、着装等词汇分类粘贴在不同的季节树上, 取代了以往呆板的板书, 突出了每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季节树营造了语言表达的物理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

2.主题突出, 话题完整

本堂课的主题是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 围绕这一主题, 张老师设计了五个话题, 包括四季的名称、天气、着装、特色的景点和活动等。五个话题层层递进, 不同话题的讨论与活动突出了本堂课的主题。

3.注重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篇4: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案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生命礼赞”,精心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讴歌生命,赞颂生命的伟大。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动物朋友。在活动中,应充分搜集资料,利用各种形式,关注自然、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故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有个性的表达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手抄报制作等,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交流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和情感体验,关注动物生存状况,培养爱护动物意识,树立珍惜生命的情感。

【导入新课】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更多地了解动物,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与各种动物和谐相处。关心动物也就是关心人类自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也有感情,也有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共同走进动物的世界,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动物朋友。

动物故事擂台赛:

指导语:俗话说: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或动物。天上群星闪耀,我们人间的舞台上也是“星光灿烂”,你可知道银河系中的满天星斗都对应着地球上的哪种动物吗?下面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星空下,与您细数动物中的“明星”。

活动一:星星、动物巧配对

指导语:在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去搜集星星、动物知识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分享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吧。请用“我认为 (动物)是 (星星),它们的相似点是 ”的句式,比一比那位同学说得准确、恰当。

例如:

学生1:我认为猴子是“文曲星”,它天资聪明、敏捷,有才气,是文曲星下凡。

学生2:我认为公鸡是“启明星”,它一般出现在清晨,有吉祥如意的象征。

活动二:讲述经典动物故事

指导语:课前已经安排同学们去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大型电视节目,下面就让我们大家把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动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要求:

(1)学生对故事内容要熟悉,确定讲述的顺序。

(2)吐字清晰,声音抑扬顿挫,有感染力。

方式:2~3名同学讲述,予以评价。

保护动物大联盟:

指导语: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动物朋友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到社会中去,完成下面的活动,比一比哪位同学更优秀。

活动一:小记者在行动

街头采访:

(1)向你身边的父母师长、同学朋友采访他们对动物的态度意识。

(2)采访政府官员对动物的保护措施及对滥捕滥杀的制裁行动。

活动二:动物大调查

(1)调查宾馆、饭店是否有捕杀、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

(2)调查了解我国稀有、濒危野生动物的现状。

完成调查报告:

1.根据学生实际,在家禽家畜、宠物、野生动物中选择一两种动物,开展小型的动物调查。

学生分组、分工,选择感兴趣的动物,确定调查的主题。

2.學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小组交流→提交提纲→完成报告→教师点评→评选表彰。

活动三:保护动物,我在行动

撰写保护动物倡议书或拟写几条宣传标语。

要求:学生撰写倡议书及标语,语言要简洁、具体、醒目,有号召力。

【课堂总结】

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处的,曾几何时,人类简单地以人为中心来决定动物的生死和善恶。在自然和人类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动物的爱护已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价值观。让我们来共同关注动物朋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布置作业】

以“人类的朋友—— 动物”为题,完成一篇600字作文。

篇5: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21、风筝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2、[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3、[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4、[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5、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1、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

2、继续研读课文。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3、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e、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4、[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5、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6、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7、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8、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9、信息反馈:

22、羚羊木雕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 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3、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4、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5、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6、信息反馈:

23、散步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设计

1、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3、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4、[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

6、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7、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七、信息反馈:

24、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2、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5、[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6、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7、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8、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2、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3、[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4、[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5、[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6、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8、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9、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10、信息反馈:

25、《世说新语》

一、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五、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1、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诵读课文

3、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4、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4、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5、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6: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的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教案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童话,《犟龟》、《小溪流的歌》;一是学生认为新奇的科幻小品,《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些作品都具有新时代的创新特征。

童话世界是瑰丽而生动的。在童话作品中,天地日月、风云雷电、山川鸟兽、花草虫鱼,都可以被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并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性活跃在幻想生活的舞台上。

科幻小品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欣赏科幻作品,领略新奇而神秘的世界,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培养我们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本单元的学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初步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认识世界”和“发展思维”的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故事中的深刻含义,掌握的写作方法,并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

【口语交际】

——讲故事,评故事

一、学习重点

.向全班同学讲自己编的寓言故事。2.评论同学所讲的故事。

二、口语交际指导

.学生编写的寓言故事要体现寓言的特点,要有丰富的想像,要蕴含一定的哲理,有一定的寓意。讲故事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吐字清楚、语言流畅,但不能念稿或背稿。

2.听故事要抓住故事的内容,听出故事编得好或不足的地方,如故事是否想像丰富、合理;内容是否有趣,有意义,语句是否连贯等。评故事要多从好的地方加以评论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口语交际范例

QQ城**

QQ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从建立以来,什么稀奇事都发生过。

今天,城里又沸沸扬扬,原来老国王下令:明天起,城中的所有公民,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举行换位仪式,就是父母做儿女,而儿女做父母,孤儿院的孩子代替没有孩子的大人。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QQ城近年来出现严重的“代沟”危机,有一天王子甚至揪下了国王的一根胡须,气得国王发誓要让孩子和家长相互沟通,消除代沟,于是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国王的命令,谁敢不听。第二天,QQ城可成了“稀奇”城了:孩子们一太早便起来裹着特大号睡衣,忙着在厨房做饭,一会儿“劈里啪啦”把碗碟打得粉身碎骨,“爸爸妈妈”被吓得“哇哇”大哭起来。大街上更是乱成一团,一会儿这里两辆汽车撞击,一会儿路口车堵了,可“交警叔叔”正忙着擦鼻涕……国王在王宫更是团团转。宇航局来文件说准备发射到火星上的“QQ号”火箭被一群孩子发射到太阳上去了;政府大楼来电说楼内的文件被“儿童官员”折了飞机。幼儿园来电说,“小小老师”管不住学生,学校里的“大学生”强烈反抗,因为作业太多做不完。更让国王吓一跳的是,孤儿院住满了被“遗弃”的大孩子。

几天下来,QQ城翻了天,儿童医院住满了被作业吓昏的“大孩子”和被父母揍扁的“淘气大孩子”……成人医院住满了被“工作”累得爬不起来的和被儿女气得半死的“可怜”的“小父母•”。

一个月过去了,国王下令恢复原状。果然,这一命令收到奇效。孩子变得尊敬父母,父母再也不随便打骂孩子,父母孩子其乐融融。

总评:故事中把“代沟”用富有童话色彩的情节表现出来,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用词生动形象,描写真实感人,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收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口语交际练习】

下面是某节目主持人所说的一段话,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现在,①有请歌坛新秀雨菲小姐。②雨菲小姐德高望重,演技精湛,③当上了本后十佳青年歌手的荣誉称号。④她演唱的《梦在飞翔》也荣登“十大金曲排行榜”。让我们用掌声向她表示热烈的祝贺。⑤雨菲小姐自登上歌坛以来,多年以来,一直不断努力,⑥终于实现了她的梦想。下面,请她为我们演唱《梦在飞翔》。

.语言不简单的一处是:

2.语言不得体的一处是:

3.句子成分搭配不当的一处是,应改为。

参考答案:1.⑤ 2.② 3.③;应改为:获得了本届十佳青年歌手的荣誉称号。

【写作】

学习重点: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

一、创新作文指导

想像是运用大脑中留存的印象或已感知的材料,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有人把它比作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它帮助创造思维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飞来飞去。伏尔泰说:“想像是每个有感觉的人都能切身体会的一种能力,是在脑子里拟想出可以感觉到的事物的能力。”

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特别要求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

第一,要大胆突破人类常识。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时,我们常常要突破人类常识,赋予人类之外的事物以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行为,让他们生动活泼、绘声绘色地演绎他们自己的故事。

第二,要大胆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在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时,常常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想像出一些超越现实的离奇故事来表现中心意思。

第三,想像要符合人们的美好愿望,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想像时要有正确的思维观念,因为它直接制约、影响着想像活动的方向。

第四,童话的想像与科幻的想像还有一定的不同。童话的想像完全出于童心,寄托了人类善良、美好、进步的愿望。科幻故事的想像要符合科学规律,不能有非科学、反科学的倾向。

二、创新作文

根据你的生活积累,发挥你的想像力,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童话或科幻故事。题目自拟。

作文思路:写作童话时往往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特点,拓宽思路,展开想像。想像时要抓住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内在联系,可以从多角度去构思,由此及彼生发出寓意,表达情感,寄寓人生的哲理。

【例文评点】

一个风筝的悲剧

今天的天气真好,蓝色的天幕上,几朵白云飘啊飘的,煞是好看。和煦的春风,吹得人们“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一片碧绿的草地上,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和他父亲在放风筝。小男孩望着空中的风筝,喃喃地念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爸爸,你看,风筝飞得多高!”是的,风筝已飞得很高了,犹如一只美丽的百灵鸟在空中翱翔。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已投入白云的怀抱。它正想再往上飞时,忽觉身子一紧,飞不上去了。原来,是那讨厌的风筝线拽住了它的脚。风筝怒道:“臭麻绳,你怎么纠缠不休,不让我自由?”它一边说一边狠狠地盯着麻绳。麻绳笑道:“风筝老弟,不要这样说嘛!我这完全是为了你好。假如我丢开了你,那么,你……”麻绳的话还未说完,便被风筝不耐烦地打断了:“讨厌,谁要你管我!”又一阵和煦的春风吹了过来,风筝乘着风势一窜,便又窜上了一大截。突然,“崩”的一声,麻绳断了。风筝得意地想:“终于,把你这绊手绊脚、管我自由的家伙甩掉了尸它一边想一边抬头看,“啊,已到了白云姐姐的怀抱!”它又想:“得叫我的主人看看,我已飞得多么高了!”说着,它低下头去。不料,这一低头,竟如一只折了翅膀的鸟儿,歪歪斜斜地往下跌了,越跌越快,最后“噗”的一声,一头栽进了臭水坑里。那个小男孩拾起了风筝,喊道:“爸爸,爸爸,风筝死了,死了!”小男孩的父亲抬头凝视着天空,良久,良久,才喃喃地说出了一句话;“一心想自由,想追求自己想像中的自由,结果,非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反而一头栽进了臭泥坑里。”

蓝天,依旧瓦蓝瓦蓝的。远处,几只小鸟在树林上空唧唧喳喳地叫着……

〖点评〗

上一篇:我眼中的你700字作文下一篇:超市实习组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