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公众演讲稿

2024-04-30

新农村公众演讲稿(共8篇)

篇1:新农村公众演讲稿

新农村公众演讲稿

让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意识,无畏的勇气”发挥青年的智慧、风采和力量,乘风破浪,与时俱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公众演讲稿的详细内容吧~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每当听到它熟悉的旋律,总让我想起那同舟共济、万众一心的激情岁月,总让我想起那播种着幸福、播种着希望的田野和那生我养我的农村。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变化却不大。就拿我们村来讲吧,去年刚刚修好水泥路,我就时常可以听到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笑着说:“盼了那么多年的水泥路,总算落成了。以后走路也不用拄着拐杖了,多好啊!”这些话在我们听来觉得很实在,而在城里人听来或许很可笑。先富起来的农家孩子进城读书了、赚了钱的农民朋友进城购车购房购物高档享受了;还时不时的听到这么一番话:“农村就是不如城市,一无发展空间、二无医疗设备、三无教学质量。”所有的一切我都听在耳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痛在心里,我能否为生我养我的农村尽点力呢?

如果您经常使用电脑,您肯定听说过一个叫“连邦软件”的公司,这是国内最大的软件销售企业;如果您经常上网,你大概浏览过一个叫“8848”的网站,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这些著名的公司,这些著名的网站都属于同一家企业--江苏综艺集团。

如果我告诉您,这个集团10多年前还只是江苏通州市黄金村的一家乡镇企业,一个普普通通的靠21台缝纫机起家的村办小厂,您会相信吗?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这家小厂就跃升为一个资产市值近百亿元,跨行业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而且进军中关村,控股多家国内名牌网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共产党员,是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他叫昝圣达。

满腔热血倾事业,一片真情献家乡。修桥铺路,捐资助教,抗洪赈灾。...昝圣达毫不吝惜;替村民上交各种款项、安装有线电视、筹办合作医疗、给老人补贴生活费...桩桩件件利民实事,昝圣达都尽力而为。黄金村的农民说,他们过的日子比城里人还舒服。如果没有艰苦创业的决心。没有勇于进取的精神,没有无私奉献的情怀,或许他永远悄无声息,“齐肩并进,共奔小康”这是中国前进的宗旨,“扶贫帮困、奉献爱心”这是社会高尚的美德,党的xx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军号角,那气势磅礴的乐章又将拉开了农村崭新的一页。真得很庆幸自己能赶上这个好时光,能够为生我养我农村尽点力了。

虽然我不能像昝圣达那么能干、那么伟大,但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争做时代的新青年,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服务予新农村、贡献予新农村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我出生的那刻起,就与“农村”结下血脉之缘。与她一起经历着改革的阵痛,品尝着成长的快乐;目睹着无数普通的农民,默默无闻、生生息息地耕耘在最苦最累的田间,用平凡的人生,建设着祖国农村美好的家园。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对农村的经济条件、生活设施以及村民的文化素质是最了解的。农村的建设和开发是当前阶段中国发展前进的最大潜力,也是决定城市未来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键。有句话说得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我们欣喜的看到在温岭团市委的带领下,我市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乡村青年文化节”、“青年志愿者服务”、“三下乡”、“送温暖、献爱心”等富有特色的活动,也适时地举办一些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文艺、娱乐和比赛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呼吁更多的人们去理解农民兄弟的难处,去深知农民兄弟的需要;唤起更大的力量去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保障他们的权利和利益。让各类队伍经常走村下乡,鼓励村民积极参加农村医疗保险,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不幸;时常去各乡镇看望困难家庭的孩子们,给他们带去一些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打造农村新青年能人品牌、树立农村新青年良好形象、树立农村新青年模范榜样。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可以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大街旁若无人地跳千奇百怪的街舞;青春也可以潜心科学研究,十年磨一剑;还可以扎根于边疆,一心谋发展;更可以手擎炸药包炸碉堡时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声。青春是整个人生旅程中最绚丽、最奇妙、最灿烂的一站。青春孕育着无穷无尽的能量等着我们去开采、去挖掘、去释放。青春正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黄金时期。

是啊!青春需要实现人生价值,让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意识,无畏的勇气”发挥青年的智慧、风采和力量,乘风破浪,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积极开展“四新”活动,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之中。深入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保证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个责任担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一条心,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做出新的贡献!新农村建设会因我们的不懈努力而更加辉煌,温岭会因我们的不断繁荣而更加精彩!

篇2:新农村公众演讲稿

大家好!我叫XX,来自组织科。首先感谢镇党委、政府,感谢团委,给了我们大家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新武器武装新农民,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近年来,我镇利用区位优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大规划”的总体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东部观光旅游农业、中部工业加工区、西部物流园区的产业格局,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全镇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在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当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花岗石的开采加工,但是开采完之后这部分农民应该何去何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应当如何谋生?随着各地区公路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区位优势也已经不再那么明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发展中继续保持优势?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急需考虑解决的问题。

在《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篇章中,重点谈到了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家知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有句广告说得好:科技以人为本。其实不只是科技,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以人为本,包括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未来,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首要环节。

那么怎么培训新农民呢?总不能都让他们去上大学吧?对,就是让他们上大学!是农村大学,也就是咱们的远程教育。对于培训新农民,远程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网络覆盖面广,每个村都有。里面的讲座知识丰富、全面,涵盖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实用技术、乡村剧场等多个方面,并且更新速度快。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两年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远程教育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网络系统,精心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学习,是他们学习培训的一件新式武器。

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通过远程教育,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深入地掌握了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党的知识,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增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党员“双学双带”能力。远程教育还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强化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监督,最终达到管理民主。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正确的乡规民约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民”。远程教育在大力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提倡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上,为树立农村新风尚做出了努力;通过教育片、文艺片的播放,积极配合各村开展的创建文明户、文明生态村等活动,最终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远程教育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通过观看优秀的教学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园艺和市场经济的教学,并通过网上农产品信息的疏通交流,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向非农产业、各种企业和城镇其他行业转移。除了必要的技能培训,一些指导性的比如《农民务工指南》等课件,也给务工农民带来很大的便利。再就是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改革服务,农民群众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片,容易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农村改革的主体,从而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改革。通过远程教育,可以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提倡节约型农业,提倡农业商品的绿色化、无公害化,不断提升农业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可见,远程教育这个新武器,作用面广,火力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一定要用这件新武器武装好我们的新农民,让他们在建设新农村的战斗中,节节胜利,高唱凯旋之歌!

篇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基础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公共特性, 建设决策要最大限度的反映公众偏好, 充分体现从过程到结果的公平, 实现项目追求的公共利益。为此, 公众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要。

把公众参与机制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充分体现了项目建设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和追求社会民主的理念, 对减少因市场缺陷和政府失灵而给项目建设带来的各种干扰, 对缓解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负面效应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 提高投资的针对性

由于地方政府的强势和追求效率的考虑,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 忽略了广大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实际需求, 从而出现了农民急需的、涉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难以供给, 而一些农民不需要或者需求较少的基础设施供给却大量过剩的结构失衡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注重从农民自身需求出发,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 赋予农民更充分的民主权利建立科学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二) 提高投资效率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短缺现状实际是伴随着结构失衡而存在的。以往的决策机制往往是基层领导根据个人的偏好和主观愿望进行决策。出现了脱离农村实际和需求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与农村实际需要的设施不足相伴随的是大量的已有的基础设施闲置, 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在基层财力有限的条件下, 投放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本来就微乎其微, 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基础设施的供给符合农民的需求, 对扩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有积极意义, 而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表达机制是关键。

(三) 减少矛盾冲突, 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决策过程中始终存在利益的竞争和冲突, 如征地拆迁、青苗补偿、设施受惠范围的覆盖等, 如果处理不好往往引发农村的基层矛盾, 干群关系紧张, 如果能让公众参与到项目的决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去, 就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磋商和妥协达成共识, 将促进各方沟通与理解, 调动各个利益方的积极性, 有利于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减少和避免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 项目决策更为科学, 减少和防止腐败事件的发生

“新公共管理运动”认为, 公众参与可以提供给专家制定政策或规划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还可以减少政府对重要决策的失误。政府决策的失误意味着会造成政府决策成本和时间成本增加, 效率低下, 所以公众参与会使政府决策更科学、更合理, 政府失误也就会尽可能降低。公众参与使政策的制定主体以及被执行主体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制定出符合程序的、公正的公共政策, 从而避免作为分配资源的公共政策带有暗箱操作的性质, 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公众参与建设项目决策, 有利于发挥社会监督功能, 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避免“豆腐渣”工程出现, 杜绝贪污腐败。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一) 政府层面

长期以来受“大政府、小社会”根深蒂固的影响, 以及在政绩考核、职位升迁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已经演变为拥有相对垄断权力和相对独立利益的行为主体, 他们为了维护部门或个人的利益, 往往会利用掌握公共资源的权力, 采取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政府决策、职能部门执行的自上而下的模式。加上缺乏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谈判制度, 农村公众难以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反映自己的意见或表达自己的需求偏好。

大部分政府官员和规划者尽管在理论上承认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但由于担心公众参与讨论项目决策问题会引发马拉松式的“议而不决”, 甚至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和危及政局稳定, 政府不敢放心的让公众参与到项目决策实质性环节, 更多的是集中在项目具体实施内容上, 但在规划的设计、管理和实施上, 既没有提供公众参与的途径, 也没有真正听取公众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绝大多数的规划决策由当地的主要领导人立项定案, 使公众难以关心和支持规划与建设。应该说,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公众参与基础设施的规划, 基本停留在“非参与”阶段。

(二) 农村公众层面

目前, 农村公众普遍缺乏参与的热情。农村社会的精英分子大多外出打工而获取直接的利益, 农村公众的参与缺乏主要的诉求代理人, 即使少数农民有参与的愿望, 也因为参与的渠道不畅或成本过高而丧失热情, 或者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而被动参与。农村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实际上成为最底层的一级政府, 他们有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如果基础设施建设与自己和本村的利益和目标一致, 就会表达出极高的热情, 反之就会有抵触情绪, 而对关乎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设施则较少关心。总的来看,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公众参与的要求仍停留在与自身小环境密切相关的事务上, 而对与农村发展长远利益相关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还未表现出足够的热情。

(三) 参与过程缺失和互动性缺失

公众缺乏建设的全过程参与, 很多时候似乎仅仅是一个政府的“姿态展示”, 政府当局将公众的意见建议收集上来, 但这些意见、建议是否被采纳, 对建议被采纳的村民是否对其反馈了意见并给予适当奖励等等后续事情不了了之。整个参与过程仅仅是开了个头就没有下文了, 而建设过程、后续管理、资金运作并没有公众的参与, 极易导致各种矛盾和腐败的发生。参与过程没有形成一种“参与———反馈———再参与”的连续、互动机制, 导致公众参与仅仅是一种象征, 或者政府摆出的一种姿态, 从而使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丧失。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公众参与的途径

(一) 建立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和由下而上的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体制、机构等一系列保证。对政府而言, 要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决策相结合, 把管理权下放.对公众而言, 则是主动参与。在法律法规方面, 应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公众参与规划的方式、途径等。在体制方面, 应明确政府、规划部门、公众对应的责、权、利, 避免管理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机关。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革, 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明确划分各部门的权限, 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并加强监管机制, 使之各司其职, 权责对等。在机构方面, 一方面应提高规划委员会中公众代表的比重, 增加他们在重大问题上的发言权;另一方面应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中介机构, 如社区组织、农民协会、社会机构等, 使之成为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组织者和代表。

(二)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选择方式

在村级自治条件下推行的“一事一议”方式虽然在农民表达自身偏好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超出了村级范围, 这种方式就受到了极大限制。因此, 可以考虑在村级“一事一议”的基础上,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将自治范围扩展至乡级, 并结合抽样调查, 建立一套“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需求表达机制, 形成政府与农民共同决策的模式。其次, 健全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发挥农民代表的作用, 使农民的意见得到充分的反映。

(三) 创新公众参与的模式

推进农村民主建设, 创新公众参与的模式。实际上, 除了政府集中决策外, 还存在代表制、精英制、投票机制等多种选择方式, 这些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集中决策下信息缺失的缺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扩大集体选择参与面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建立农民协会, 使农民的各种不同利益有相应的渠道得以表达, 从而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农民的各项权益。在分散的农民个体直接参与集体选择行动, 影响力极小的情况下, 通过农民协会这样的组织可以极大地扩大集体选择的参与面, 提高农民在集体选择中的影响力。因为农民协会自身既可以作为一个集体决策主体, 提供部分基础设施的供给, 同时还可以代表农民参与到由政府组织的集体选择中去, 使政府决策能够反映农民利益。我国各地农村积极探索公共决策机制的建设, 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如, 事前公示、事前听证和共同磋商等。

(四) 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已经运用的公众参与方式, 大多是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设计方案的展示和评价规划审批阶段的公众参与, 规划实施阶段的部分公众参与则多针对某项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公众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等的严重问题。规划前期的公众参与也仅局限于设计者为调查现状而走访群众, 开展座谈、咨询等形式的调查, 是一种“被动式”的过程参与。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管护、成本补偿等后续环节中, 农村公众则缺乏知情权、参与权, 而这些环节恰恰是最涉及农民利益的部分。建议借鉴国外把公众的知情、参与作为公共项目各项工作合法性前提的这一做法, 出台一部关于公共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系统的完整的法规条文, 并在其中以“必然性规定”确立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法律地位, 从法律上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必须遵守的程序严格规定, 保证农村公众参与权的实现, 从程序上实现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约束。

参考文献

〔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谢明, 陈幽泓, 任睿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2〕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新农村公众演讲稿

关键词: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民;作用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81-03

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通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标准。因此,公众参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衡量政治民主水平的作用。公众参与作为有效的参与手段,所发挥的作用又不局限于此,公众参与更多的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与决策的科学性。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而公众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保障公众参与的效力的有效发挥。

一、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作用

(一)公众参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民主化水平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享有建设国家和享受国家发展带来实惠是人民基本权利,这一权利的体现就是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新思路。它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主要在县乡进行,县乡政府拥有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1]。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这一权利有效实施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程度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民主化水平的标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仅靠政府而没有作为农村利益主体农民的参与去搞建设是行不通的。公众参与为农民建设新农村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为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利益创造了条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建设好这一工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

(二)公众参与维护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公共利益

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也是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行为。在以往的农村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地位并不对等,公众参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给政府提出有效的建设意见,体现农民的权益,这种对等基础下的新农村建设更容易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说,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是对农民合法权益、农村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的必然选择。当下由于占地、拆迁等引发的纠纷不断,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群众缺乏对各类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之对公共利益的界定模糊,使得部分规划行为是打着维护公共利益的幌子损害农民个人的利益[2]。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通过赋予公众去参与城乡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和修改等各个环节,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影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实现公共利益公平分配[3]。因此,公众参与是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和监督者。

(三)公众参与提高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主要有政府相关规划主管部门或者规划管理部门委托规划设计部门来完成,从而忽视了来自公众的参与。规划工作从准备到实施一般是由政府主导来完成,受到专业、所处角色、以及其它因素等限制,规划的科学性大打折扣。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不仅涉及到技术、经济、行政和社会学等多门科学,还牵涉到多部门和多主体间的相互协作,这些工作是独立个体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公众参与给予智力上的支持。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可以通过公众参与,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参与规划方案的制定并監督规划工作的实施,从而有效避免规划工作中的失误,提升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四)公众参与促进了政府职能转换与农村和谐发展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农村政策制定,监督具体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过程,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广泛参与,既体现民意,又约束政府行为,更大限度的保证了农民的权益[4]。现代国家普遍认可的民主化、法治化行政,其主要表现方式就是政府加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鼓励广大民众以个体或集体代表的形式有序的参与行政,从而使行政更好的发挥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公众参与客观上提出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需要这种参与让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

另一方面,农民的主体意识已得到普遍提高,有了参与公共事务的诉求,这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奠定了基础。农民意识到自己不单单是新农村建设的利益享有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就会自觉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过程中,关心农村发展,参与村务处理,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推动农村的和谐发展。

二、影响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因素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经济条件差成为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一般来说,公众参与与农民的经济水平成正相关,经济的发展为农民进行公众参与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经济发展会导致社会利益分配发生变化,从而在客观上促使农民采取公众参与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亨廷顿认为“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5]无论是政治参与还是其他内容的公众参与,离开了一定经济基础的公众参与就不会得到良好发展,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有效作用。就目前我国农民的生活特点来看,广大农民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虽然农民生活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但生活压力大经济负担沉重的问题依旧存在,使得农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经济生活上。加之农村居民医疗、教育负担大,留守居民多为老人儿童,公众参与效果十分不理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政治因素

良好的政治环境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設中进行公众参与的有效保障。但是就目前农村公众参与的现状来看在政治环境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制度保障不足。一个国家如果能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的、制度的、程序的保证,就是政治文明的表现[6]。我国为保障农村居民进行公众参与,建立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经过多年发展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基层民主自治结构不合理,参与多是走过场等。二是农民参与的组织机构和渠道单一。在城市居民的公众参与中,政治制度内有诸如工会的各类组织,也有政治制度外的各种协会,这些组织“它们既代表一部分群众向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表达意见,又常常反过来协助党和政府做自己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工作”[7]作用显著,而农村公众参与的组织却相对欠缺。三是农村公众参与缺乏制度化。现阶段中国公民的公众参与有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两种。非制度化参与是指正常制度之外的公众参与,广大农村居民大多认可非制度化参与,遇事直接找相关领导而非是寻找制度进行解决,从而引起了部分公众参与混乱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地方治理的混乱,不利于政治环境的构建,从而阻碍新农村建设。

(三)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参与主体的文化素质和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一方面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政治技能及接受政策和新鲜事物的能力。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我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大力投入,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和城市相比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为落后,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公众参与的良性发展,新农村建设进程缓慢。另一方面受到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使得我国居民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薄弱,影响了公众参与的发展。邓小平曾经说过“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8]这些封建文化集中表现为“官本位”“权利崇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参与心理,这些思想严重制约着广大民众进行公众参与的心理,在农村更为严重,农村居民对于社会公众参与的制度表面冷漠,这都与封建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实现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就地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9]。然而,现实情况是农民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寻找经济来源,农村留守着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实现公众参与需要农民在参与人数上予以保障,如何把农民留在农村成为关键,“就地城市化”的思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运用“就地城市化”已初显成效,如江苏省的华西村、河南省的刘庄村、山东省的岜山村等。“就地城市化”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的经济来源问题,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够取得收益。另一方面,乡镇一级政府利用“就地城镇化”带来的收益增加对农村医疗和教育的投入,以减少农民负担。农民收入增加了,支出减少了,物质条件变好了,客观上拥有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必然会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二)完善参与政治体制,实现农民参与制度化、规范化

完善参与政治体制主要是指完善参与范围、参与机制、参与方式、保障机制等。完善的参与政治体制能够规范农民参与的民主化、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一方面完善的参与政治体制,能够促使政府部门、政府工作人员,在规范的前提下制定相关政策,依法执行相关政策,避免官僚主义和腐败的产生,使新农村建设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另一方面,规范化的制度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民主权利;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提供更多便利,集中反应农民的心声;能够规范农民的参与行为、提高参与水平,避免非制度化参与带来的管理混乱,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序的运作环境。完善的政治体制对政府和农民都提出了要求,对参与行为都做了规范,为更好地保障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三)开展现代农民教育、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完成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要加速农民的现代化转换,增强民主意识,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现代化教育[10]。农民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是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基本条件。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参与意识是提高农民参与水平的基础要求。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现代化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开展基础文化教育,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能力和对各项政策的接受能力;第二,开展农民民主意识、主动参与意识教育,帮助农民树立民主参与、主动参与的意识;第三,对农民开展民主知识教育,使农民了解民主参与的规则与步骤,促使农民在规范的前提下参与新农村建设;第四,学习专业农业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培养有技术、懂管理的现代农民;第五,进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要把农村基础教育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

(四)加强法治建设,合法合理地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公民和社会群体的任何行为都受到法律的保障与约束。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必须要走法治之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众参与,一方面要维护农民参与的权益和农民参与的权威,让农民真正的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去。另一方面,要让农民的参与在合理有序的的前提下进行,做到农民主体的合法参与和活动有序。公众参与的合法性让公众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方军.治道与治理.探讨公众参与县乡政府社会管理问题的两个维度[J].河南社会科学,2012,(5):33-36.

〔2〕郑彦妮,蒋涤非.公众参与乡规划的实现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2013,(3):68-72.

〔3〕邹兵,范军,等.从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启示[J].城市规划,2011,(8):91-96.

〔4〕叶郁.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问题探析.[J].理论界,2007,(4):40-41.

〔5〕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73.

〔6〕魏福明,郑桂杉.政治文明视野中的公民参与[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1):70-74.

〔7〕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10-121.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32.

〔9〕杨世松.农村就地城市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创新[J].经济师,2008,(5):60-62.

〔10〕谷满意.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3,(2):97-102.

篇5:试析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论文摘要】开展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正确政绩观的现实要求,也是切实履行规划工作职能的需要。“规划民主”是城乡规划内在的需要,城乡规划的社会实践特点决定了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民主;公众参与;新型农民

1.引言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开始成为规划界普遍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在城市,城市规划的公示与公开作为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推开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规划实践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而且也稳定了民心增加了市民的信任感。在农村,新农村建设由来已久,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尚停留于政府文件阶段,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新农村建设中的公众参与主体研究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科学,同时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它包括了技术、行政、社会、经济、文化、人文等诸多因子,涵盖规划、建筑、设计、美学、管理等众多学科。让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规划结果脱离实际,使之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2.1 公众的内涵和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主体

公众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内涵。“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公共关系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最初由英文Public一词翻译而来。有泛指公众、民众的含义,也有特指某一方面公众、群众的含义。在公共关系学中,公众是—个“集合体”,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组织,任何活动的参与者,最基本的是公民。

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主体可分为四类,即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市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集团(开发商等) 、技术实施者(规划师、建筑师等)和公众利益的代表者(政府)。如果以上四种主体能成功地实现利益均衡就能造就出城市社会的和谐。

2.2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公众参与主体的现状分析

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保证了公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权、知情权,并贯穿城乡规划从制定、修改到实施的全过程。其中第十八条规定: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同时第二十九条规定: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上两条说明村民是村庄规划的参与主体。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中第4章第3条规划评审与审批中谈到“村庄规划设计方案完成后,通过向村民公示与专家审议后报所在镇政府审批。村庄规划设计应做好设计前的策划与咨询工作,同时切实抓好规划执行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据此可以知道,村民、专家、镇政府均是村庄规划的参与主体。

公众的.范围有多大?如何界定公众的范围?公众范围的界定条件或标准是什么?相关规划立法并未给予明确的规定。对于新农村的公众参与主体,时下还没有确切的界定范围,只是散见于各学者的学术论文中,现阶段较一致的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参与的主要主体是农民。

2.3 新农村公众参与主体的思考

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受到知识水平、主体意识以及政治敏感度的局限使得其不能充分发挥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参照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参与主体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2.3.1 新型农民

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是农民争取自身权利实现的最主要的途径。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农民的需求提供符合他们的充足而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型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他们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具备三个明显素质:具有较好的社会素质,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讲公德、有道德、重美德、尚文明;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熟悉和会用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2.3.2 久居城市的农民

久居城市的农业人口主要指在外务工者、经商户、参军上学人员等这类农民。作为农民,他们非常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真实需求,同时,他们长期居住在城市,了解国家的政策和信息,知道参与什么、为什么参与,如何参与。这部分人作为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他们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

2.3.3 籍贯为本乡的城市人口

籍贯为本乡的城市人口主要指在城市有固定的工作,稳定的生活,具有城市户口的本乡人员。简而言之,就是从本乡走出去的城市人口。这部分人,虽然身在城市但他们洞悉农村的情况,心系农村,决意反哺家乡。

2.3.4 非政府组织的规划专家

作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规划专家,对于决策层次比较高的新农村建设事务他们和普通公众相比,一方面对政府公布的建设信息会理解得透彻,另一方面处于他们对专业的关注和职业道德的考虑,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决策之中,从而提高整个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3.新农村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措施研究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地方政府为追求地方经济发展、突显政绩,往往会不自觉地附和投资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用牺牲公众的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发展,由此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比较突出的结果是耕地减少,失地农民人数增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是鼓励公众支持政府,以保社会安定;是使公众在实践中能接受政府的决定,采取合作的态度;同时,增加公众的信任,通过公众意见的反馈,使规划实践工作进行得更顺利。鉴于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提高公众参与的实质作用。

3.1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宣传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宣传,让公民意识到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种法律赋予的权力,而并非一种形式,同时意识到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地、有组织地参与城乡规划活动。

3.2 在农村普及城乡规划知识

现阶段,在城市对于城乡规划知识的普及可谓家喻户晓但在农村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而很多地区的农民不知道规划为何物。各地乡镇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该定期组织规划知识讲座和论坛,面向辖区农民,进行规划基本知识的普及,请专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决策向农民做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农民了解身边的规划。积极主动得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3.3 深度访谈,落实公众参与权

在城乡规划中, 要使公众参与权真正得到实现, 在城市规划师着手编制规划草案时,就应进行与此次规划相关的公众意愿调查与摸底,把公众的意愿带入规划草案之中,使规划方案与公众利益一致。而不是停留在规划成果产生后的展览知情权。这一点就要求,新农村规划之初,需要做相关的专题研究调查,由于农民对本地的相关情况十分熟悉,有的已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看法,将其合理的成分吸纳到规划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3.4 建立有效的村民组织

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规划实践来看,真正有效的公众参与不是个人层次的参与,而是以社区组织为居民代表的参与。社区组织实力越大,公众参与的成效越显著。

村民自治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民自治有利于扩大村民的政治参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同时也是针对于农村财力不足的一种低成本管理模式。

3.5 营造公众参与的机会

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7月11日,来自上海世博园召开的世界人口日“每个人都很重要”主题论坛的消息说,中国目前流动人口规模保持2亿以上。

外出流动人口尤其是一些常年在外、致富他乡的流动人口,他们心系家乡新农村建设。政府部门可以在流动人口返乡时组织座谈会特别是利用春节组织大型的春节团拜会,在团拜会上将新农村建设的新政策、新情况、新问题向他们汇报,鼓励他们致富不忘乡邻,慷慨解囊,回乡兴办企业,带动乡邻,共同致富。同时,政府应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在厂地、资金等方面予以照顾和扶持,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头雁”。

4.结语

篇6:新团员代表发言稿公众演讲

大家好!今天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也是一个值得怀念的日子,因为今天是我们入团的日子.虽然今天是阴天,但我们都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这里,不是吗?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入团对于大家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共青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领导青少年的先进组织,一方面,它为实现提高国民的道德思想水平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两个目标奋斗着,不断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先进青年,为国家社会现代化多做贡献,成为国家栋梁,另一个方面,积极和各国青年建立友好关系.入团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共同目标.我们都会自觉地遵守团的纪律,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的基本路线,起模范榜样.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将自己造就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努力学习,言行一致,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青团员!078支部

篇7:新农村演讲稿

收获金色希望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各位朋友们:大家

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牵手书香农家

收获金色希望”。

在人们的印象里,农民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与土地打交道,有谁会想到,党的十七大犹如浩荡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带着党的温暖,“农家书屋”也飞向了贫瘠的农村,走进了普通的农家,贴近了亿万农民。(曾几何时,图书馆、阅览室只是城市或机关单位的设施,只是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们徜徉的今天的农民家门口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图书室,农民也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成了令人羡慕的“文化人”!)

众手铺就求知路

现在的农民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求富、求知,早日改变村屯面貌,改善农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但就是缺乏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阵地。

2009年,“草原书屋”工程送书到土右旗,受到土右旗农民的热烈欢迎。“草原书屋”工程此次为土右旗30个村镇送书1636种,每村1767册,共计53000余册,总价值90余万元。(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统一配送的图书不仅有自然科学、经典名著,还有草原歌曲、小沈阳小品等95盒音像资料,更有在农牧区难得一见的胎教、育儿宝典等,不仅符合农牧民的“胃口”,就连前来参观交流的各旗县区文体局局长都看了“眼馋”。有人羡慕地说:“比我们图书馆里的书都好!”)

土右旗文体局局长郗治中说:“以前建文化活动室,设备全放在村委会,检查的领导前脚刚走,后脚一把锁头就上了锁。头一年,乐器是新的,第二年,就残了,第三年,连残的都找不到了。所以,这一回,如何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并找一个„懂得图书管理知识,有事业心,工作热情高‟的图书管理员,我们确实动了脑筋。把书屋设在村民家、设在文化大院、设在学校附近……让村民自己管,他们既爱惜,又管理得好。”

沟门镇威俊村的“草原书屋”就设在农民吕志强家。自治区人大代表吕志强在自己家的大院里有一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吕志强农民图书室”,书屋与图书室合二为一,既整合了图书资源,又整合了场所资源。

萨拉齐镇大北村的“草原书屋”则设在“郭小平文化大院”里,村民吹拉弹唱之余顺手拿本书看看,利用早已聚集的人气来提升书屋的热度。果然,借阅书籍人数位列所有抽查书屋之首。

知识浇灌丰收果

前段时间,我回村里看亲戚,一进村就听见一位大爷在唱。仔细一听唱的是:农家书屋真不赖,富了口袋富脑袋,不打麻将不要钱,书屋里面转一转。伴随他的歌声,我顺腿走进了农家书屋。呵!满屋子的人,满眼的书。老年人捧着“养生”书,中青年看着“科技”书,孩子们则走进科幻世界,欣赏着趣味童话。

蔬菜大棚户李保全是个读书迷。他的大棚不仅种蔬菜,还种花卉,四季不闲。一年1万多元的收入使李保全富了起来。谈起致富经,李保全抱出一大摞书说:“我爱读书看报,以前村上没书屋时,我自己买书看。现在有了书屋,看书看报方便多了。”在李保全的书柜里摆放着《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蔬菜虫害防治指南》等上百册图书。李保全说,如今种地离不开科技,前一阵子自家大棚里的黄瓜得了霜霉病,我根据书上说的施药比例配了药,喷上就好了。

(其实呀,在海子村的“农家书屋”里,还有一位忠实读者,他叫韩永胜,他可是个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韩永胜最初养猪靠经验,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过多次坎坷,造成了不少损失,后来他感慨地说:都是吃了没文化亏呀!于是,他请教专家,购买科学养殖书籍,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花了多少冤枉钱,渐渐地掌握了一些养殖技术,但离科学养殖赚大钱还相距甚远。自从“农家书屋”落户仓厂村,韩永胜心里乐开了花,他没事就往书屋跑,那里有文字,有图片,有光盘,真是让他耳目一新。半年多来,他依托“农家书屋”,扩大规模,改良品种,科学养殖,如今,他养的猪成本低了,生病少了,肉质好了,效益高了。他还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养殖带动种植,种植促进养殖,产供销一条龙,他还逢人就说:这叫“绿色养殖”。当问起他的感受时,他说:“感谢政府,多亏了„农家书屋‟给我提供了技术。”当问到他以后的打算时,他说:“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发展自家,带动乡亲,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

借书最多的要数刘村的老刘。他逢人便夸书屋给他带来的好处:“以前,我养猪动不动就用树枝抽打,可书上说猪是不能抽打的,那样容易惊吓到猪,影响猪的健康成长,我照做了效果还真可以…….好几次,猪着凉生病我都是照书上说的方子配药喂,很快就好了。嘿嘿,我还节省了一笔兽医的出诊费呢!”

男的喜欢读书,女的也不甘落后。过去,村里的女人们忙完了手里的活计,总是喜欢抱着孩子东家走、西家串地打麻将。如今,农家书屋则成了她们的好去处,一有空就到农家书屋里看书学习,汲取新知识。有些妇女正是从书屋的报刊上获取了用工信息,到大城市干起了家政服务。

现在,农民们都惊喜地说:“„草原书屋‟给咱送来的是及时雨,咱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果实和票子。”

书屋盛开文明花

现在,农家书屋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的宣传员,使很多村民过去“一壶烧酒一杯茶,搓搓麻将敬财神”的生活习惯得到有效扭转。

农民梁洪财写得一手好书法,冬闲时每天都去“草原书屋”教村民习书练字。逢年过节,求他们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忙得这些庄稼院里的“书法家”一直到年根儿都不得停。

(三间房村“富民书屋”,每到冬闲时节便举办各类培训班,请来科技工作者、专家、教师、老党员干部和老农民对青年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全村有95%以上的青年农民接受过培训。“蔬菜大王”魏小冬,“瓜王”刘红艳,“种菇能手”张玉,养牛大户马喜财等人都是书屋里的“得意门生”。三间房村如今每家都有技术员,人人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

还有沟门镇的王海燕老师既是“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也是“农家书屋”的忠实读者,每个星期的二、四、六他都按时开放,白天登记造册,整理档案,晚上带着投影设备和助手张小海一道逐队放映,王老师这样白天黑夜连轴转,眼熬红了,人消瘦了,当有人问他,你这样辛苦图个啥?王老师笑了:“这么好的东西,放在那儿不用,浪费了是罪过呀!政府给咱农民想到了,做到了,咱不就是跑个腿吗!只要咱村富了,苦点累点算个啥?”是啊,王老师心里有个愿望,那就是:牵手书香农家,收获金色希望。

“草原书屋”造福土右,更吉祥了内蒙古,有关部门介绍:内蒙古现在基本形成年产140亿公斤粮食、年增2500万头(只)牲畜的综合生产能力,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这中间„草原书屋‟的作用不可低估”。

篇8:新农村公众演讲稿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 在充分考虑各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 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为维持本国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 保护农村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从政府公共管理实践的角度来说就是以农村居民和农业从业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一套保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多层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的总称, 具体工作可以描述为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的公共产品进行划分和界定, 并且确定供给方式及选择供给者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国共产党在2005年10月举行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设想, 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设定为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引导。由此可见, 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以满足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所需, 而提供的一些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同时又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二、公众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在祖国的大地上蓬勃发展和快速蔓延开来, 逐渐打破了在我国建国初业已形成的以政府为公共服务唯一的供给主体与治理中心的单中心供给与治理体制的模式, 开启了多中心供给的多元化供给态势。但是, 由于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理念过于地深入人心, 致使公众参与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目前在公众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和因素。

1. 公众心态的冷漠, 致使公众参与的意识淡薄。

经济学中对于服务理念的理解, 认为服务产品同其他有形产品一样需要强调产品能否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而此时将服务理念延伸到社会管理的角度上来可以理解为一种希望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并承担相应服务责任的认知和理念, 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具有愿意扮演好服务者角色的意愿, 也是公众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自己的基本职责的体现。据学术界普遍分析认为, 公众的参与意识与其所产生的反馈结果之间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关联性。意思是说, 如果政府相应的政策收到了公众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 公众就可能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参与要求和欲望, 来将自己的意愿和具体的行动参与到政府的社会管理中去;反之, 如果广大的公众认为自己的参与并没有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 公众就会受到非常大的挫败感, 以至于造成他们进一步参与政府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明显降低, 甚至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 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提升政府对于公众参与的反馈机制, 比如何提高公众参与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 公众知识的缺乏, 致使公众参与的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中的广大民众普遍存在着教育水平低, 甚至还存在着很大比例的文盲, 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的能力及由此产生的参与效果。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公众在通晓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可以自我地掌握所从事和关心的公众事务的相关知识、技巧以及对于实务的日常操作, 同时也需要掌握对于整个社会的相关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对敏锐的洞察能力和鉴别能力。同时, 服务效能已成为了公共服务的核心问题。强化成本意识, 要求用最为经济的人、物、财, 在最短的时间里来处理最多的事情,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为建设集约型社会作出贡献。为了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或是要求, 我们就得要求每一位公众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 实现自己的工作成效, 尽可能在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 完成公共服务活动预定的目标。所以, 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缺失造成了农村公众参与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不足。

3. 参与文化的缺失, 致使公众参与的动力不足。

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概括为传统型、服从型和参与型三种类型。在不同文化的环境影响下, 公众参与政府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因和外在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与之相对应的表现形态也会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和区别。所以, 由于参与文化的缺失、也由于民众缺少一定的参与文化的支持和理论支撑, 作为公众参与主体的公民相应的参与意识也会存在着非常大的不足。同时, 从亚里士多德到现在, 人们普遍认为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大批民众理智地参与政治, 培养自己的自我约束, 避免盲从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的鼓动。所以, 在广大相对贫困的农村是很难实现公众参与局面的大量出现的。

三、加强公众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建立一种可以不断促进公众参与到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的机制, 是我国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公众可以真正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有效渠道之一。公众参与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可以将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求, 能够真正地实现并得到应有的满足, 最终实现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作出自己的贡献。可见, 如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 使公众参与的作用在公共服务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 为公众参与公共服务提出具体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1. 建立一种政府与公民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 做好制度保障。

“公共服务、服务公共”, 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真真实实地涉及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利益, 切实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因此, 公共服务说小一点是关系每一个人, 放大了就可以说是涉及到整个社会。所以, 公共服务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可见, 要想建立一种完善的、可以尽量满足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公共服务, 就需要首先建立起一套可以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良性的沟通机制, 也就是一种媒介、一座桥梁。要想实现这种理想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就需要处在桥梁两方的“政府”与“公众”都要同时作出相应的努力。一方面, 作为公共服务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公共服务主要受益者的公众来说, 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尽自身所能利用多种方式了解近期内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 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主导力量政府来说, 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广泛征求公众对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见和看法, 并积极参照国外比较先进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相关经验, 以期满足广大公众对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多方面的需求。

2. 积极向农村民众宣传公众参与的相关知识, 做好思想准备。

政府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提高每一位公民的参与能力。首先, 应该为每一位公民提供一种专业能力以及相应岗位所要求的业务技术方面的能力, 促进和保障公众参与能力的不断提高, 为其可以不断地进行更加高层次的参与提供必备的条件和前提。但是由于我国广大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特别是可以掌握公众参与相关技能和方法的人很有局限性, 所以如何提高参与者参与能力就成为了我国政府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政府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介途径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其次,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培养公众的政治民主的行为能力, 想方设法加强公众参与我国公共服务的相关技能和技巧的传授和培训。政府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向公众传播切合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让公众可以潜移默化地了解进而懂得更多的与制定国家政策相关的知识, 提高民众自身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 并不断得增强大家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总而言之, 我国政府应该注重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普及, 为公众参与公共服务提供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准备。

3. 培养公众参与式文化, 做好氛围营造。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追求民主的社会, 如何培养一种合理的、高尚的、适合民主社会发展的公众参与式文化就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那么, 如何培养公众参与式文化、实现民主社会这个目标?不断提高民众对于民主制度的认同感, 就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和民主基础。而如何提高这种认同感、进而构建一种参与式文化?社会公共管理方面的专家普遍认为:只有在一定的参与型政治氛围中的广大公民, 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自身对于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责任感和对于政治的敏锐度和认同感。如果一个人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人格和价值的存在, 并对自己的权利、义务意识以及政治行为的效能产生积极的认同和较高的评价的话, 是很难克服和约束非理性的情绪型参与的, 也就很难实现自身参与公共服务体系的能力和自身参与技能的提升的。因此, 要想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民主文明的社会, 就要尽可能地防止和克服小团体意识的萌芽和发展, 积极主动地将广大民众吸引到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来, 通过参与式文化的积极引导, 促使公众更加密切地关注和维护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公众利益, 为建立一种可以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2].漆国生.公共服务中的公众参与能力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10 (3) :13-15

[3].荣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2) :11-14

[4].[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M].东方出版社, 2008

[6].田华.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服务型教育政府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8) :7-9

[7].李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 2007 (12) :8-11

上一篇:家长会汇报会活动方案下一篇:一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规范药房建设标准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