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2024-04-30

三年级科学《海洋生物》教学设计(共12篇)

篇1:三年级科学《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 《海洋生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启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思考和遐想。

2、学会用各种方法描绘海底世界中的海洋生物,能够表现争奇斗艳的海底世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启发学生画出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

教学难点:画面生动有趣,色彩鲜艳、亮丽,别具一格。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设备,海底世界背景图等。

(学生准备)搜集海洋生物图片、模型以及有关知识等,绘画用工具(水彩笔、蜡笔、油画棒等),作业纸等。

五、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的图画艳丽、动画效果丰富的特点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也使课堂的结构得到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媒体设计

《海洋生物》一课,按新课程标准来定义是属于“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即将内心的认识和情感表达出来。本课件在设计和使用时力求体现各教学媒体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强调体验,重视课堂交流,引导发现。提倡多样性的表现,渗透多元化的美术观念。本课件的优越性体现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教学中多媒体贯穿始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大海吗?想不想到海底世界去看看,让我们跟着潜水员一起去海底畅游吧!

2、播放海底世界的有关片段。

3、设问:海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揭题:海底真美丽,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4课——海洋生物

板书:海洋生物

二、教授新课

1、观察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

(1)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海洋生物的图片、模型、标本等。

(2)(出示各种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观赏各种海洋生物。设问:看了这些海洋生物,你有什么感受?师总结:海里的生物真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继续出示多种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海洋生物的特点。师总结:海洋生物的样子各不相同

:椭圆的、S形

1、激发去海底的兴趣。

2、观看海底世界录象。

3、谈谈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看板书。

1、了解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

(1)介绍自己带来的海洋生物。

(2)学生观赏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同桌从海洋生物的特点、色彩等方面交流各自看法。了解海洋生物的千姿百态,感受它们的绚丽多姿,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繁多。

[引导阶段]

通过观看录象片段,让学生从中观察和体会海洋中的奇妙景象,探索海底秘密,激发学生兴趣。

[发展阶段]

运用欣赏、谈话、讲授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培养其动手能力。在欣赏的基础上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进一步感受海洋生物的绚丽多姿。的、弯月形的,还有说都说不出来的形状;它们还各有各的特点:身子光滑的、长满刺的、长满触手的、长硬壳的,真是各有千秋;它们的颜色更是五彩缤纷:红的、黄的、紫的、灰的,还有色彩相间的,非常美丽。

2、海洋生物的表现方法

(1)设问:欣赏了这么多的海洋生物,想不想用我们的双手把它们表现出来,你准备如何表现?

板书(画、剪、塑)

(2)设问:怎样画?怎样剪?怎样塑?

投影显示:抓特征

画(剪、塑)外形

添细节

(出示热带鱼和螃蟹的多媒体绘画步骤)

绘画步骤。

边出示边讲解。(注意海洋生物的夸张、变形。)

师总结:我们只需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画出(或剪、塑)外形,添上细节,再涂上鲜艳的色彩,美丽的海洋生物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3、出示《海底世界》背景图

设问:瞧,海底世界已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缺了什么?师总结:赶快把你的海洋朋友表现出来吧,让它们尽快遨游到海底世界去。

学习海洋生物的表现方法

(1)谈谈自己的表现方法

(2)讨论如何表现

观看投影

了解抓特征、画(剪、塑外形)、添细节的表现方法。

3、欣赏海底世界,发现问题(没有海洋生物),自己设计海洋生物到海底世界去。

在形象感知海洋生物后,再谈谈表现方法,目的让学生用多样的手法来表现海洋生物。这样不仅了解了海洋中许多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增长见识,也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描绘喜爱的海洋生物。

4、表现海洋生物(放音乐)

(1)分组合作

(2)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

(3)表现最喜欢的海洋生物。

(4)把表现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评作业

(1)各组展示海底世界图。

(2)比一比哪组的海底世界最精彩。

(3)互相评价

课外延伸:

(1)(出示“考一考”)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海洋生物”知识的智力抢答。

(2)现状:由于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

(3)设问:我们该怎样做?

4、在音乐中表现海洋生物

(1)自由组成合作小组

(2)根据自己的爱好表现海洋生物。

(3)表现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评作业

(1)到黑板上展示海底世界。

(2)选出最精彩的海底世界图。

(3)师生互评作品(以肯定、表扬为主)

6、课外延伸:

(1)学生智力抢答。

(2)了解现状,激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3)说说保护环境的做法。[练习阶段]

在绘画练习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绘画的练习与尝试利用小组之间的团结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学生体验到美术造型的乐趣,享受美术带来的快乐。

[评价阶段]

在完成作品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一步了解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

板书设计:

海 洋 生 物

抓特征

画(剪、塑)外形

添细节

(海底世界图)

保护环境 保护大海 保护海洋生物

篇2:三年级科学《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搜集有关海洋及海洋生物的信息。2.能通过交流与观察、分析、探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适应性。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2.了解更多的海洋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3.了解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各种美丽的海洋生物,感受海洋世界的多样性。

2.通过交流分析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体验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3.培养合作与交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美丽的海底世界》多媒体课件。

2.谈话:在这么美丽的海底世界,你们看到了什么?把你想象中的海底世界画出来,并想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海洋世界介绍给大家听听好吗? 3.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海洋生物。

[学生喜爱的海底世界画面,声像并茂,引人入胜,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中,很快激起学生对海洋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海洋世界,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现美丽的海洋世界。]

二、引导学生认识海洋中的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1.(播放课件)讲述: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海洋里的动、植物,你们认识它们吗? 2.学生观看。

3.提问: 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你们能分辨出来吗? 4.请你们尝试着做做海洋动、植物分类练习,并和同学交流一下。5.学生活动:分类、交流。

[他们体验到在交流中能听到别人说出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达、愿意交流的习惯。]

三、重点研究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

1.提问: 关于海洋生物,你们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

3.共同归纳出要探究的问题:

(1)海洋里的动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2)海洋里的植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4.提问:海洋里的动、植物,它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存本领?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学习。5.学生学习。

[这是一个开放度很大的问题。引导学生会说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想法,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去想去说,就能点燃学生心中科学启蒙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海藻适应环境的本领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图)让学生分辨出哪几种是海洋植物?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填表。

3.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图上的海藻,讨论它们的相似之处。4.着重研究海带的特点。

①观察准备好的海带,你发现什么?为什么要长成这样的形状;猜想海藻生长在浅海的原因。②放进水中,摸一摸,有什么发现?再猜一猜为什么? 5.全班交流。

(三)探究动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1.课件出示:海豚、鲸鱼、鲨鱼的图,学生观察。

2.学生用白纸对照图片,用笔在纸上分别勾出他们的轮廓线条,再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3.海豚他们的身体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型有什么好处?

4.学生讨论汇报。(各种动物为了生存需要,都有自己的体型特点)5.指导学生填好活动记录。

6.小结: 通过学习,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些海洋生物的知识,特别是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更多地了解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为海洋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

[由于大海的浩瀚,不可能让学生亲自去潜入海底观察,运用电教手段,结合实物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光是得出海藻有适应环境的本领这一结论,更重要的是他们亲历了这样的活动,初步形成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海豚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海洋动物,鲨鱼和鲸鱼也是学生经常听到或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海洋动物,通过认真地观察和比较三种鱼的体型,学生不难发现鱼类的身体呈流线型的。学生的这种发现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通过比较得出的,老师在这里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本环节做到了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了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从而获得了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对海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海洋生物,不妨查阅资料或上网学习,能更多地了解海洋世界,热爱海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它们生存的本领。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四分之三左右。在神秘和广袤的海洋里,生长着种类的繁多的海洋生物,形态各异,而学生看见大海的机会较少,看海底世界的机会就更少,因此本课通过采用电脑课件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了解海洋生物的形状结构和生活习性是与环境想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更有兴致地了解海洋。

篇3:三年级科学《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课《沉与浮》《把固体放入水里》。

二、教学目标

(一) 通过激趣, 观察、探究感知沉浮的存在, 初步了解

哪些固体放入水中可能沉浮, 哪些固体放入水中可能悬浮, 哪些固体放水中可能溶解。

(二)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 养成自主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并体验动手操作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固体在水中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沉浮悬浮与溶解的差别。

实验材料:小木块、泡沫塑料块、钢块、铁块、石子、沙子、糖、盐、水、2个水槽、2个烧杯、鸡蛋、茶匙、勺子。 (把这些材料分组放好;第一组:小木块、泡沫塑料块、水、水槽;第二组:小石块、沙子、钢块、铁块、水、水槽;第三组:糖、盐、水、烧杯、勺子;第四组:盐、烧杯、水、鸡蛋、茶匙)

三、教学过程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AI出示大海上停放着的轮船, 清澈的海底世界。

(一)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CAI里面的每个画面, 并认识与本课有关的物体。

(二)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后你们各有什么新发现?”

(三) 教师紧扣学生们的回答, 再问:

“为什么轮船会浮在海面上?而石块沙子等之类的固体会沉入海底?有些物体还会悬浮在海底和海面之间?海水为什么会是咸的呢?”

(四) “同学们, 根据你们的发现, 你们今天想探究哪些知识?

”紧扣学生们的回答引出课题《沉与浮》——《把固体放入水里》。

四、探究活动

(一) 老师先把学生分成三大组, 各组准备好不同实验材料, 每个组都自由选好组长 (第一组放浮在水面上的材料;

第二组放沉入海底的材料;第三组放溶解在水里的材料;第四组放悬浮在水中的材料, 老师演示。)

1. 紧扣上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本组的实验材料后, 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把这些固体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呢?”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作出猜想, 由组长汇报猜想结果, 教师写板书 (浮在水面上, 沉入水底, 溶解在水中, 悬浮在水中) 。

2. 教师:“同学们, 你们要怎么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要怎么样做才能找到证据呢?”

3.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各组进行实验动手操作活动, 感知找证据的乐趣。

4. 同学们活动完以后, 各组组长再次进行汇报证实结果,

看看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如果不正确, 老师进行指导, 直到操作正确找到证据为止。

(二) 教师:

“为了公平公正, 老师也要用实验来证实老师的猜想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活动。” (老师演示:清水和盐水中的鸡蛋是沉还是浮)

1. 在杯中倒半杯清水, 用勺子将鸡蛋轻轻放入水中, 发现了什么呢? (鸡蛋沉入水底)

2. 把鸡蛋捞出来, 往水里加10茶匙盐搅拌, 这样盐水就调好了。

3. 把鸡蛋放入盐水中, 发生了什么呢? (鸡蛋浮在水面上)

4. 把鸡蛋再捞出来, 慢慢地向杯中加入清水, 一直到加满。

5. 再把鸡蛋放进去, 发生了什么呢? (鸡蛋悬浮在杯子中部)

(三) 根据同学们和老师的操作, 引导学生回答观察到的操作现象?

教师板书 (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溶解在水中、悬浮在水面上) 。

五、知识拓展

(一) 引导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固体是浮在水面上的, 哪些是沉在水底的?

哪些是溶解在水里的?哪些是悬浮水中部的?

(二) 鼓励学生在家也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六、小结全课

教师:“我们今天探究了哪些知识?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你们还想探究哪些知识?我们下节课再探究。”

摘要:油轮船会浮在海面上, 石块沙子等固体会沉入海底, 有些物体还会悬浮在海底和海面之间……知道沉、浮、悬浮与溶解的区别, 进而知道沉、浮是一对矛盾体, 是相互联系与制约的。

篇4: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方法初探

关键词:三年级 教学方法 科学教材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本身就具有开放性、观察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和健康与看考分的教育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我回顾了担任三年级《科学》教学的感受,针对三年级《科学》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一、联系生活法

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有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认识金属》中,分析金属特征时,我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有的金属不会燃烧,会导电、传热、具有延展性;有的硬度较大、有光泽、不渗水等特征。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的理论。

二、实验法

《科学》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通过学生分组(一般四人为一组)做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如在教学植物发芽的过程,水和食用油、洗洁净的流动速度,水结冰时的温度,磁铁的性质等内容时,都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做实验,得出结论,在科学实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掌握得牢固。

三、观察法

1、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绝大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务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要具备这样的观察能力,才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基础方法。

2、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然而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载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用途。例如:从几粒凤仙花种子播下地到凤仙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载,使学生认识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繁殖)、死亡的四个阶段。

四、比较分析法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较大树和小草;蜗牛和蚯蚓;水和食用油;水和空气等事物的同异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将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在教学如同此类的教材时自然会用到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探究法

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分小组(一般四人为一组)对大自然事物的探究,去揭示万物的奥秘。如对蜗牛、蚯蚓、蚂蚁会游泳吗?蜗牛会生孩子吗?磁铁会吸哪些物体?放在阳台上的水杯里的水怎么会减少了呢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内外的积极探究,特别是当我在上《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同学们拿着我发给他们的磁铁和他们自己搜集的环形、条形、圆柱形、纺锤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把自己准备的和教室各种设备构成的材料统统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铁只吸铁或含铁的材料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六、实践法

《科学》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具有科学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需要多少天,蚕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不是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内能够解决某一个问题和得出答案的,而是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播种、喂养桑蚕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并做好观察记录,获得科学知识。

七、阅读摘要法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三年级《科学》上、下两册教材中,编排了八个资料库,其内容十分广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篇幅比较长。在教学时我采取用阅读摘要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科学知识摘要本(可以和观察日记本合用),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把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的知识摘抄在《科学知识摘要本》上,增强记忆印象,比较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学生做以了解。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全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5: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姓名:李茹玲 单位:张沟府完全小学

联系电话:***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二、技能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学习资源]

1、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强大的知识宝库搜索功能

2、图书、科普资料资源;利用科普图书查询

3、人力资源:向其它人,如家长或老师咨询 [实施方案] 组织形式:教师指导、实验探究、分组汇报 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塑料尺等演示设备

学生准备:水槽、水、木板、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树叶、塑料瓶、泡沫塑料、铅笔、纸板等。[教学过程]

一、出示材料导入新课:

1、出示材料:

桌上的材料,有些是我们已经熟悉的老朋友,也有些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新朋友,如果你有不认识的,提出来,大家帮你一起来认识它。

2、猜测,引出课题

看到这些材料,你想研究什么内容?

同学们想研究的问题真多,但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无法全部研究,老师建议这节课先着重研究一个方面: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课件出示课题:浮与沉)

二、组织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1、了解什么是浮和沉

(1)提问:一件物体在水中,怎样叫浮?怎样叫沉?(2)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3)教师结合课件进行小结: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这样去断定一件物体的沉浮: 课件演示:

把一件物体放入水中,如果它向上运动离开水底就是浮;如果它向下运动停在水底就是沉。

2、猜测物体的浮与沉,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1)猜测物体的沉浮状态:

师: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下去的?又有哪些是浮起来的?先让我们一起来讨论并猜一猜(出示实验记录表一),把你的猜测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自由讨论,并进行猜测填表。

(2)师引导:猜测出来的结果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学生普遍认为把物体投入水中就可以观察出结果。(3)教师演示正确实验方法

教师演示:将一把小塑料尺放入水面上,塑料尺浮在水面上。提问:这是沉还是浮?(生答:浮)教师再将尺放入水中间,塑料尺沉到水底。再问:这是沉是浮?(生答:沉)

师质疑:那塑料尺在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呢?(生迷惑„„)

教师适宜给出规范的实验方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去断定一个物体的沉浮:

课件演示:

把一件物体放入水中,如果它向上运动离开水底就是浮;如果它向下运动停在水底就是沉。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塑料尺到底是沉还是浮。(教师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发现结果:塑料尺沉下去了)

(4)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巡视指导。实验前用课件提出实验要求及要点:

1、请小组分工合作,及时填好实验记录表;

2、动作要轻,别让水溅到桌上和书本上;

3、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放在水槽的左边,把沉下去的物体放在水槽右边。以课件铃声结束实验。

(5)交流汇报:学生根据实验很快发现,橡皮泥、石头、螺丝钉、钥匙、铅笔都是沉在水底的;而木板、树叶、空塑料瓶、泡沫塑料和纸板都是浮在水面上的。(6)科学态度培养:

提问:实验结果和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生: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

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猜想的那样,所以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7)思考小结:通过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下去?什么样的物体又容易浮起来?(课件出示填空)

生1:我发现沉下去的物体都很重,而浮起来的物体轻一些;

生2:我认为物体越大越容易浮起来

生3:„„

教师小结:体积大,轻的物体容易浮起来;体积小,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8)齐读。

三、科学探究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1)选择一个沉在水底的物体(如橡皮泥),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

(2)选择一个浮在水面的物体(如塑料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沉下去?

学生分组自选问题进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二,比一比,哪组的办法多。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当好学生助手。

2、合作表达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组研究的题目是„„想到的方法有„„实验结果„„”句式,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交流汇报,组长解说,另一名同学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比如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有:把橡皮泥裹在塑料瓶上,放在瓶盖里,捏成船形或碗形,做成空心球等。让塑料瓶沉下去的方法有:用手压下去,装满重物或灌满水等。

3、教师帮助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很多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办法,因为大而轻的物体容易浮起来,所以我们只要把物体体积增大或减轻物体重量就可以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了;同样,我们只要把物体减小物体体积或增加物体重量就可以让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了。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别的物体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四、总结(1)提问引导: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谁能来说说你的学习体会?(2)生1:今天我知道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生2: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知道了橡皮泥裹在塑料瓶上可以浮起来。

生3:我们知道了怎么让浮在水面的木板沉下去

生4:我觉得我们这一小组合作得非常愉快,让我体会了团结的力量。

„„„„ 教师出示课件板书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一定条件

浮 沉

大而轻 小而重

一定条件包括:改变物体轻重;

改变物体形状;

借助其它物体。

五、知识拓展延伸

通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与沉浮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视野。

1、物体沉浮的秘密

2、中国死海

3、像鲨鱼一样的潜水艇

4、潜水艇是怎样浮上来的。

六、课外活动安排,结束课堂

课后利用学具材料自制潜水艇并讨论: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秘密是什么?

篇6: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

2、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生活很有意义。

3、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多份校园简图与中国地图。

2、学生准备:

①思想上的准备:课前考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②物质上的准备:水彩笔、图画本。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吗?可是她现在遇到困难了――(出示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找不到果子在哪里,愿意帮助我吗?”

帮助百雪公主采果子:学生描述果子的位置。

二、活动感知、引导探究

㈠描述生活中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问:“同学们,你们在哪里?”

学生选择喜欢的位置并描述。

为什么一个位置能用两个不同的方位描述。(体现参照物的作用。)

学生再选择位置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自己的位置。

观察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上有哪些物体?

学生观察并描述。

㈡描述图上位置。

回想校园四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

独立思考回答。

在校园简图上识别图上位置。

教师引导小组探究相互提问回答。

应用识图方法识别中国地图。

㈢将方位知识应用于生活。

小游戏,找方向。

全体活动,明确找到一个方向就可以辨别其它方向。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迷路了。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白雪公主回家。

(学生分析并汇报。)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的家。

通过周围物体,确定百雪公主家的位置。

(学生讨论汇报。)

自由活动:

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你们家周围都有什么呀?能画在纸上吗?

(学生画自己家的位置。学生自评、相互评。)

课堂评价: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拓展活动:

思考:怎样确定轮船在大海中的位置。

板书设计:

4、我 在 哪 里

北(上)

(左)西 东(右)

篇7: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2课。本单元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一、观察土壤的外观,发现其外形的颗粒状特征以及颜色、颗粒等状况,形成对土壤特征的初步认识。二、通过阅读材料,知道可以按照土壤中沙粒、粉粒和黏粒含量的而不同,将土壤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三、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描述它们各自的特征。运用的方法有:看、捻、握和搓。四、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并能举例说出某种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上一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知道植物要生长在土壤里面。本节课,在上一课实地考察土壤,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土壤。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展开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了解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所含颗粒大小不同。

2、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2、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差异。

3、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

难点: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等。

学生准备:每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各若干,每组白纸3张、放大镜1个、漏杯3个、烧杯3个、搅拌棒1根、纸巾若干、水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很开心,小象也很开心,因为周末大象爸爸想带小象去植物园玩。出门旅游需要做攻略,去植物园也需要知道植物分别适合什么样的土壤。所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植物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吗?

2、生:仙人掌适合干旱的土壤,西瓜适合比较湿润的土壤,荷花适合很湿润的土壤。

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通过刚刚我们发现其实这些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土壤有很多种类型,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的类型吧。(板书课题)

二、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不同

1、师:既然土壤有这么多的类型,那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研究这些土壤呢?

2、学生回答观察方法。(用放大镜、用手捻、加水搓一搓)

3、老师归纳学生的观察方法。师:你们帮小象想出了这么多观察土壤的方法,那老师也帮你们找了一些办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捻,和水握一握,加水搓一搓。

4、老师演示实验,讲解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6、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完这些土壤了,那你们有什么样的发现呢?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8、师:你们都做的很棒,老师其实也事先做了实验,填写了记录单。(贴土壤的特点)同学们,那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1号容易搓成团而3号不容易搓成团呢?生回答。

9、师小结:1号容易成团的原因是因为一号颗粒小,孔隙小,加了水之后就容易黏在一起,而3号颗粒大,孔隙大,比较疏松,所以不容易成团。

10、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刚刚摸到的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的土壤,它们都是有名字的,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土壤中有些大颗粒的摸起来比较粗糙的是沙粒,中等颗粒的是粉粒,而一些比较细小颗粒、摸起来比较细腻、还会沾在手上的叫做黏粒。大象爸爸为我们准备的这三种土壤也是按照他们含量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的,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质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三、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1、师:我们和小象一起了解了土壤的类型,但小象还是没有办法知道怎么去种植这些植物,于是小象想到了一个办法,它把这些植物分别种植在这些土壤里,并往土壤中浇水,发生了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快,而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慢。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流的快的是什么土?流的慢的又是什么土呢?

2、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3、师:为了更好地验证自己的想法。小象准备了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等量的水和过滤器。同学们待会儿要和小象一样来进行这个实验。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沙质土下面的水最多,壤土次之,黏质土下面的水最少。这说明沙质土的渗水性好,黏质土保水性好。)

师:那为什么会流的比较快,而黏质土流的比较慢呢?

生:沙质土,颗粒大,孔隙大;黏质土,颗粒小,孔隙小。

6、师:我们发现所有的土壤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把土壤的特点读一读吧。

7、总结:这是我们研究土壤的特点。小象也把自己观察到的土壤做成了一个小视频,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做的这个视频吧。(播放视频)

四、土壤的特点

1、师:小象终于可以和爸爸去到梦寐以求的植物园啦,去到植物园,爸爸问小象:仙人掌耐高温、干旱,不喜潮湿。那它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呢?生:沙质土。

2、师:荷花是水生植物,停水一日,荷叶边焦。生:黏质土。

3、花生需要土壤松紧适宜,有利于结果发育。生:沙质土。

4、苹果树需要排水系统良好,土质优良,阳光充沛。生:壤土。

5、水稻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生:壤土。

6、教师小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今天我们终于帮助小象找到了适合这些植物的土壤了。谢谢同学们。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卡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板书设计】

土壤的类型

黏质土

壤土

沙质土

颗粒小

颗粒中

颗粒大

孔隙小

孔隙中

孔隙大

易成团

不易成团

不易成团

保水性好

良好

篇8:三年级科学《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条形、棒形、环形、圆形、蹄形磁铁的形状。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游戏认识磁铁能吸铁, 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 磁铁两端吸铁多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的习惯。

4.指导学生进行磁铁游戏,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性质, 运用磁铁性质进行磁铁游戏。

教学难点:在游戏中运用磁铁有关性质分析解决磁铁游戏中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实验表一张 (A3纸) 、自制魔术道具一组、水槽、玩具鱼若干条、小布一块, 大头针若干。

2.学生准备:

实验盒一个, 内装条形、棒形、环形、圆形、蹄形磁铁各一块;

纸袋一个, 内装橡胶片、塑料片、牙签若干;回形针、大头针若干;小铁片、小铝片各两片;塑料片、小木片各一块;

每组小猴滑冰自制玩具一套;每组一个一次性水杯、水适量、回形针一个、细线一根。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魔术激趣。

师: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好吗?

生:一齐鼓掌。

2.教师表演魔术“气功吸球” (教师出示一块纸板, 纸板的背面粘上一块大的蹄形磁铁, 注意在展示时不要将背面让学生看到。再在一个小球里面粘好一块铁片, 封好口。演示时教师配以一些气功动作, 让小球吸在纸板上。) 教师边表演边用语言描绘精彩内容,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师质疑:同学们, 你们看了这个魔术有什么想法吗?

生交流, 有的说是用磁铁把它吸住了, 马上有很多学生认同, 还有人质疑。

3.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板书:磁铁游戏

师:同学们很聪明, 通过观察发现了很多问题, 而且还提出了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个小球爬在板子上为什么不掉下来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做磁铁游戏, 探求这个魔术的秘密。

评析:魔术导入,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思维与探索的内在动力。学生对磁铁是比较熟悉的, 一般的学生都亲手玩过磁铁, 对磁铁的特性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发现问题,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思维马上被激活, 于是, 提出了很多问题, 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引导探究, 激活思维

1. 磁铁能吸铁的实验

(1) 学生小组实验

要求:将实验袋中的物体清理在桌上, 每组同学轮流拿磁铁去接近桌上的物体, 看看磁铁能吸哪些东西, 不能吸哪些东西, 组长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

下表中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能吸住的请在下面打“√”, 不能吸住的请在下面打“×”。

(2) 汇报交流:

各组根据实验记录表汇报结果。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带着实验记录表到黑板上填写实验结果。

(3) 拓展思维

教室里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2. 磁铁两极磁性最强的实验

(1) 导入: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磁铁能吸铁, 你们还有没有自己认为最了不起的发现?实验中你是用磁铁的什么地方把铁制的东西吸上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探求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再做个实验看一看磁铁什么地方吸铁最多。

(2) 实验:各组将回形针、大头针、小铁片放在桌子上, 用条形磁铁的各个部位去接近这些物体。

(3) 汇报: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4) 学生总结:磁铁的两端吸铁最多。

板书:磁铁两极磁性最强。

评析:主动学习, 搜集信息。

学生通过反复探求获得的知识, 充分体现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搜集信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又一体现。通过反复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 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 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的实验

(1)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了磁铁能直接吸铁而且两端吸铁多。现在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下面老师用磁铁做个小实验。

(2) 教师演示实验。用布块把磁铁包起来, 磁铁隔着布块吸铁钉,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

(3) 学生分组实验, 并交流新的发现。磁铁隔着实验盒盖板 (塑料板) 、纸板等去吸铁。做的时候, 一手拿着板, 平放在被吸物体上, 另一只手拿着条形磁铁竖着放在板上去吸。

(4) 玩一玩:小猴滑冰。

把自制小猴道具放于实验盒盖上, 两个学生将盖拿平, 一个学生把磁铁放在下面, 来回移动磁铁。看看上面的小猴的动作, 像不像是小猴在滑冰?

(5) 学生独立做磁铁隔着水吸铁的实验。

要求学生:拿出盛有水的杯子和系着线的回形针。一个学生拿着线, 把回形针放入杯子水中, 使其不靠近杯壁。另一个学生用磁铁隔着杯子去吸水中的回形针。学生实验后交流。

板书: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

评析:培养习惯, 自主探究。

学生对磁铁的了解虽然是比较丰富的, 但也是零碎的, 来源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是亲自经历过的, 有的是见过的, 也有的只是听说过。在前一步实验中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后, 有了进一步探索更多奥秘的愿望。但学生各人的认知水平与自主探究的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这时我只提供给学生材料,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去发现, 并做好记录, 既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索的自由度, 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又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在汇报中进一步给予学生享受成功和分享成功的机会, 并为更深入地研究磁铁的特性埋下了伏笔。这个环节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好习惯。

三、总结

这堂课, 我们有些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后, 教师总结。

四、课后作业

用磁铁做几个自己喜欢的玩具。

五、课后反思

一个好的教学程序的设计应具有以下3个特征: (1) 努力拓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2) 竭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提高; (3) 深层挖掘生成性教学资源。

篇9:三年级科学《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学会倾听”虽仅有四个字,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保持谦虚认真的态度,明确说话人的意思并及时应对,以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出色的倾听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倾听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明确目标,引导倾听行为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这不关他的事,他们自己无事可做。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做什么,那部分学生应该做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学习的目的,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多次强调,听与说同样很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值得老师表扬的学生。我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说:“请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回答问题的同学说得怎么样?”或者“谁还有补充的吗?”“谁还有更好地想法或意见?”等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问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学生明确目标,倾听的成效就提高了。

二、创设氛围,激发倾听欲望

我们都知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有活力的课堂才最有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转换教学模式,生动展现科学课堂,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兴趣盎然地听,灵活自主地听。在教学中,我经常将猜谜语、看视频、听音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课堂中,将科学问题用科学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听的兴趣了。

其次,可以巧用各种教学辅助的手段。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之前,自己动手做一些模具,制作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是制作一些标本,准备一些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创设真实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听,优化课堂教学,使“说”更具感染力,使“听”更具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求真理的热情与潜力。

三、适时评价,激励倾听主动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被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善于倾听别人发言的学生,积极鼓励,并且大加赞扬,让其在班上起带头作用。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在评价过程中,要更关注暂时落后的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給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获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适时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榜样师范,构建倾听平台

学会倾听,这就需要教师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能力训练:

1.教师应给孩子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能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概念比较模糊,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细化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明确提出学会倾听应做到哪几个方面: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上课,还是听同学们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情;二要耐心,要听完别人的话,不随便插嘴,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听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指出错误的地方,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思”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学会倾听,做学生学习的榜样,无论学生说得好还是不好,都要专心听。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时,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老师专心的神情、倾听的姿态等会像胶卷底片一样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仿效。课堂上我常常和善地提醒学生:“听他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反复强调之后,孩子们一般都能等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理解,思考同学的发言。即使这个学生的发言中有错误,其他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时,我也会用手势或眼神提醒他们耐心等待,这样他们再发言时就多了几分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3.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科学教学中,有的某些新知识学生已掌握,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当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时,常会因新鲜感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时因为同学们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所以讲得特别详细,下面的学生听得也就非常认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低年级的小朋友,尤其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0: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页至5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4、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5、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形状的能装水的容器、一瓶水、。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装有水)。演示实验材料:木块(立方体)、玻璃(圆柱体)球、哑铃;五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蒸馏水、雪碧、牛奶、橙汁、酒精、五颗小球。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

1、实物投影出示五个杯子提问:同学们,你能判断一下,这五个杯子里哪个装的是水?

1、出讲台判断,说出原因。

巩固原有的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提出问题,

引入学习新知识

1、 实物投影分别出示木块(立方体)、玻璃(圆柱体)、球、哑铃,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

2、 实物投影出示刚才学生判断正确的一杯水,问:这是什么?

3、 问:你能猜一猜,水是什么形状的?

1、 一一回答。

2、 集体回答。

3、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说出看法和根据。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三、探究新知识

(一)认识水的形状

1、 谈话: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呢?我们光听别人说而不亲自动手去试一试,行吗?

2、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 指导学生实验。

4、 谈话: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5、 总结: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不错,水在不同的容器里有不同的形状。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影片)

6、 提问: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

1、 集体回答。

2、 阅读要求。

3、 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4、 各小组代表把实验报告投影出示,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小组互评)

5、 观看。

6、 描述。

1、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的形状。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

3、 通过让学生观看自然界里的水的影片,让学生在感受水的壮观的同时,体会到水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

(二)发现水的流动性

1、 谈话:水还有哪些特性?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怎样玩?(课件出示操作图)

2、 与学生一起做实验:

(1)让水从杯子里流到水槽里,

(2)用双手拨动水槽里的水。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4、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

5、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6、提问:你认为这两个实验有什么不一样?

7、 谈话:同学们,你能告诉你的同学,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8、 提问:谁能大声地告诉我们,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1、集体回答,观看操作图。

2、与教师一起做这个实验。

3、回答。

4、仔细观察。

5、回答。

6、回答。

7、 交流。

8、 回答。

1、 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2、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玩”,使学生在自由和信任的课堂上玩得更开心,发现更多。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三)认识水平面

1、指导学生观察同一瓶里的水的水面。

2、让学生谈谈发现。

3、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容器中水的水面。

4、让学生谈谈发现。

1、小组讨论,观察。

2、谈发现。

3、小组讨论,观察。

4、谈发现。

1、 使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水平面。

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四、思维拓展

1、 把一张凳子放上讲台,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这张凳子是否放平?小组讨论。

2、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2、回答。

1、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水。

五、板书设计

一杯水的观察(二)

1、认识水的形状

2、发现水的流动性

3、认识水平面

六、教学设计的评价(自评)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突破: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是教材里没有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水与石头不一样,水会流动。同样地,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里的讨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桌子是否放平”改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凳子是否放平”,目的有两个:

一是便于操作(把凳子放上讲台),

二是让学生理解“放平”,只有理解了,才能讨论。

(2)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参与。

(3)关注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4)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

(5)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篇11:三年级科学《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主要在于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这是完成科学探究课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决定。最后的拓展活动可以灵活进行,既可以从反面衬托出昼夜节律的意义,也能让学生切实体会昼夜交替带给我们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2.认识到合理作息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通过一个选定的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怎样选择一种动植物,确定如何来观察研究其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花钟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太阳东升西落。白天,我们会到学校里上学;晚上,我们肯定要睡觉。爸爸妈妈白天也要上班,晚上就会在家里陪着我们。可见,我们的活动在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着变化。是不是只有人才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变化呢?

学生:不是。(学生的回答最初只是于生活中的小动物,但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路拓展到所有见过或听说过的生物上。)

讲授新课

活动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师:你能将自己见过的小动物或植物的行为随着昼夜变化而发生的不同现象说一说吗?(教师可以把学生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写出来。)

生:昙花只有在晚上才开放,猫在晚上活动的多。

师:其实不但生物的行为会随着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改变,即使只是在白天或是黑夜里的不同时刻,生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花钟图,观察不同时刻分别有什么花儿开放。并要求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观点。)

(教师设计一些小问题,例如:“牵牛花开放大约在什么时候(几点钟)?”之类,让学生利用花钟判断时间。)

生:(观察并记录。)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根据花钟来判断时间呢?你觉得花钟好不好?(这个讨论主要是引起学生对昼夜和时间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行为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请把下面的图画完成。

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中没有完成的图画。(展示交流:将自己的画面进行展示,并说说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大家增长见识、丰富知识。)

师小结:大家知道的可真多。有那么多的动物、植物的行为都会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变化,就让我们选择一种生物,对它是怎样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行为的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吧。

活动二: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完成对不同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汇报。

师:请同学们讨论:生物为什么会发生昼夜的行为变化?我们人类的昼夜行为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

师小结:生物节律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并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生张发育时期,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身体劳逸结合。

拓展活动:

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篇12: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现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老师们讨论一下: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敢答。

我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加以改革、更新,采取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有的内容他们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把所思所想拿出来。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合作探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略远或者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我们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启迪,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我们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防线,解放他们,鼓励学生敢问,爱问。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亲历科学”这一课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育学生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敢问敢答就是成功的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提问的过程中,自己才能得到发展。

二、结合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初涉《科学》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通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科学课的课题上提问

在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科学第四课《蚯蚓》,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蚯蚓是什么们样子的?它怎么爬呀?它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从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对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提问,既有利于小学生研究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提问组织教学。如第七课《土壤的保护》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保护土壤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笑,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水土流失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学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之后,自然就会想到要保护土壤,防止流失。

3.从课文中的对立之处提问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对立之处,那正是编者老师们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九课《沉与浮》一课,有这么一个学生活动:(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用8分钟时到10分钟)在活动前让同学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结果 “ 要改变它们”.我说怎么改呀?同学们说“加水、变形状.”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瓶子沉下去啦.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我觉得不仅要考虑科学本身的特点,更主要的是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提问,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科 学 教 学 反 思

上一篇:学校支部工作计划下一篇:乱发钱物自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