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感受

2024-05-03

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感受(共8篇)

篇1: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感受

如何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

海南省三亚市第四中学 符嘉生

中学生的体质健康一直都是很热门的问题,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体育老师,在我任教这一年中针对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跟踪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在持续下降,体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却在明显增多,视力不良率也在急剧上升。所以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体重健康是目前我们的重要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是教育和体育部门的事情。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首要的是提高全社会对此事的认知度,要积极宣传学生体质健康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的根基。广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学生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亿万个家庭的美满幸福。让孩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一生幸福是每个家长的愿望,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证明,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学问再大,也难以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幸福生活。要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子观、成长观、健康观,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氛围,并为之付诸实践。在部分学校,体育课。活动课都得不到重视。体育课和体育大课间依然是“讲起来很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体育课可以随意被挤占,更有甚者,到考试前,学校就把体育课分给其他学科的老师了。学生得不到足够的体育锻炼,也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写让人堪忧的现状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法规,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提高体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学校要树立“阳光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抱着学生健康锻炼的硬件条件,引进多元化的教育思路。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体育锻炼,不能光喊口号,最好是把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考察的一个重要性内容,而不是搞形式主义。

其次,学校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学生健康成长做好服务工作。抓好教育教学流程的管理,走“低负高效”的路子,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有1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教师要把好教学关,向课堂要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文化课老师不占用学生过多的课余时间,不加重学生作业负担,还给学生课余活动时间。教师要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自加压力,切实作好教育教学工作,有效的发挥体育课、课外活动、课间操、橱窗板报等教育阵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安排教育内容,多方位的对学生施加影响,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多作贡献。

学校要主动营造锻炼氛围,有效的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体育老师与班主任密切配合,组织各种形式的锻炼活动,引导学生去参与体育锻炼,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调动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

学校要向家长宣传“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提高家长认识,更加关注子女的体质健康问题。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发动家长的创造力,从营养、体育锻炼、个人卫生等各个方面与学校配合,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强化学校教育效果。

学校要组织一系列的小型体育活动和竞赛,时间要定期、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有个展示自己参加体育锻炼获得体质健康成果的舞台。要设立各种奖励办法和激励措施,奖励面要大、要广,针对多数学生,激发兴趣,帮助小学生确立一个体育锻炼的努力目标。

学校要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吃透精神,严格执行标准,认真检测,做好各项的数据统计汇总,及时分析,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做好跟踪调研工作。再次,体育教师要积极与校卫生室,以及其他科目老师联系、配合,认真做好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搞好卫生知识宣传,进行饮食与营养、运动与保健的指导。加强对学生进行常见病防治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季节性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学习,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体育老师要加强钻研,积极实践“新课标”,在课堂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体育课,让学生乐学、乐练,扎扎实实的上好课。教学中做到课堂与课后相结合,发展技能与体能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强化对学生健康行为能力的指导,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创编出更多好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组织学生锻炼,提高学生体质,为学生体质健康作贡献。

最后,要提高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节好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保持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才能有效地完成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老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深钻细研教材,加强自身的修养,融入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法,使教学内容新鲜活泼。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后,才会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因而才能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

篇2: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感受

[摘要] 学校是学习体育锻炼方法最重要的场所,学校体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否成为一名健康公民,学生时期掌握的体育技能,养成的体育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

[关键词] 体质健康

体育锻炼

课程改革

终身体育

2006年年底,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对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包括初中生毕业升学时体育考试成绩要按一定比例记入“中考”总分;在高中毕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等。自此,“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可能将不再被重点大学录取。

据最新的调查显示,近20年来,我们青少年的体质呈持续下降趋势。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季克异处长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学生体质状况有喜有忧,喜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青少年身高有所增长,多发病与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忧的是身体素质的一些指标持续下降,突出表现在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下降。

学校虽然在培养体育专业生和竞技体育上成绩有些突破,但学生健康状况下降了,体育老师感到更茫然:体育课怎么上?上哪些内容才是同学们喜欢的?本人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策,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什么呢?

1、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梦想。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因为这,家长、学校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社会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也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一些学校本身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更是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

2、体育锻炼给安全让道。

3、学校体育设施匮乏,体育场地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4、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他们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在体力劳动明显减少的同时,体育活动时间在减少,体育活动的强度也不够。体育课上,天气稍热不愿意动,天气稍冷便不出来,以各种理由请假。

5、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宣传力度相对不够,营养知识相对缺乏,饮食结构相对不够合理,卫生保健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6、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由于网吧的不规范管理,许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已经成为学生近视发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7、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和认识不够,教法单

一、陈旧,缺乏创新精神,难以调动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显然,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家长有责任,体育教师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有责任。因此,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说该由谁负责。但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有责任,就可以谁也不负责任,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分清责任的主次。

对问题的建议

1、学校要加强组织力量,积极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高度重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贯彻力度,体育教师应利用每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在室内课组织学生学习。

2、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树立体育健康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为了获得健康体质与健康心理,都要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别人干预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自觉行动,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观念。

3、体育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对待每一堂课,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学生青春的火焰,让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在教学内容上,本着新课程标准的“开放”与“放开”的精神,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行性、地方性和趣味性。不要回避趣味性原则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教学内容应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所选的内容应是健康的,有意义的,文明的,有锻炼价值的,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和地方特色的优育运动项目,有效地为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服务,教学组织注意分模块式教学,分男女教学,注意对兴趣的引导与培养,每期搞好激励性的和过程性的评价,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成立多种体育兴趣小组,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购买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

5、家、校减压,还学生一个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让素质教育在我校生根,开花,结果。

6、学校环境与条件较差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改造旧设施为重点,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下进行扩建与改建,满足学生的需要。

篇3: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感受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4年对贵阳市4所寄宿学校初中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为避免升学压力对学生测试结果的影响以及方便实验结果的需要,仅选取初一、初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自然班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首次共发放和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0人。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493份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462份。其中,实验组230人,平均身高(153.33±11.41)cm,平均年龄(12.52±0.73)岁;对照组232人,平均身高(152.26±10.24)cm,平均年龄(12.47±0.84)岁。对有效问卷学生,收集干预前后学校每年的体质测试数据。

1.2 方法

对实验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体质健康信念教育以及自我效能指导;指导家长和生活教师参与监督过程,掌握一定的监督技巧;对认可依从性高、执行效果好的受试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定期组织趣味运动会和运动展示交流活动等形式,加强受试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增强受试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采用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个性化的体质健康信念与自我效能教育指导,对受试学生每3个月随访1次,强化体质健康与自我效能管理的效果。对照组学生参加常规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每3个月电话或现场随访1次。2组受试学生均在研究开展前以及干预1年后进行体质健康信念量表、自我效能量表、运动参与调查表及体质健康指标评定与测量工作。所有数据的收集与录入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处理,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准确与可靠。

1.2.1 体质健康信念量表[3]

由5个分量表(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态度、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体质评价结果关注)组成,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法,各条目分项得分相加为分量表的总分。得分越高,表明希望获得体质健康的信念越强。量表的各个维度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8~0.90。

1.2.2 自我效能量表[4]

由6个分量表(人际交流、身体健康、休闲愉悦、体育适能、情绪效能、生活评价)组成,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各条目分项得分相加为分量表的总分。得分越高,代表学生的健康自我效能水平越高。量表的各个维度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7~0.93。

1.2.3 体质测试

肺活量测试采用FHT-11型电子肺活量计。肺活量指数=肺活量/体重;握力指数=握力/体重;台阶试验评定指数=[踏台上下运动的持续时间(s)×100]/(2×3次测定脉搏的和)[5]。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统计量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体质健康信念比较

干预1年后,实验组学生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态度、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体质评价结果关注4个维度得分与实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态度、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体质评价结果关注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01,-1.891,-1.766,-1.952,P值均<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我效能比较

干预1年后,实验组学生与干预前比较,在情绪效能、人际交流和身体健康3个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情绪效能、人际交流和身体健康3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10,-2.310,-2.490,P值均<0.05)。见表2。

2.3 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运动参与比较

干预1年后,实验组学生运动时间[(0.88±0.64)h/d]和每周>3次运动频率百分比(48.2%)均高于干预前[(0.51±0.43)h/d,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2.57,4.92,P值均<0.05);实验组运动时间和每周>3次运动频率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0.57±0.32)h/d,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4.59,3.97,P值均<0.05)。

2.4 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变化比较

干预1年后,实验组学生与干预前比较,肺活量指数和台阶试验评定指数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肺活量指数和台阶试验评定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值分别为-2.097,-2.297,P值均<0.05)。见表3。

3 讨论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6]。在初中生中,还普遍存在着体质健康观念落后、健身意识薄弱、片面追求文化课的现象。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课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战略性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7]最早提出了“健康信念”的理论,指出个体行为受到个人信念强度的影响,个体是否接受或实践健康行为,会受个体的认知水平调节以及行动可能性影响。根据本研究数据显示,干预前在各条目评分结果排序中,“知觉锻炼益处”条目得分最高。经过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对“知觉锻炼益处”条目的认知明显提高。说明本研究设计的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使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使学生的锻炼与健身意识得到了正向强化。

干预前,2组受试学生在“体质评价态度”条目的得分仅次于“知觉锻炼益处”条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健全的学生体质监测制度和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2个方面的因素是该条目得分高的主要原因。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体质评价态度”条目得分提高,说明学生对于自身的体质评价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持续性更好。

“体质评价结果关注”条目在干预前得分居中,说明现在仍有部分中学生不太重视体质健康评价结果,认为体质健康评价仅是学校对国家政策的执行,与自身的关系不大。因此,本研究专门针对该条目设计了干预模式与对策。采用三维立体式(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干预范式,使学生、家长、教师组成利益共同体,注重社会宣传、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等综合教育效果的发挥。同时,针对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在对受试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纸、书刊等信息渠道,搜寻关于体质健康评价方面的资料,主动建构自身正确的评价态度和关注观念。上述教育干预模式和手段都促进了学生对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的认识和了解,形成了良好的认知循环。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干预后,实验组学生“体质评价结果关注”条目得分显著提高。

干预前,2组受试学生在“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和“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性”2个条目的得分最低。说明初中生并不是以担心疾病发生而进行锻炼。有研究表明,这2个条目在老年受试者的健康信念研究中得分较高[8]。可能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疾病的经历不足有关。经过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条目得分高于对照组,表明该组受试学生对于参加体育运动预防疾病方面的关注程度有所增加。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先提出的,定义个体对自己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自我把握的程度[9]。个体的自我效能水平与行为执行能力呈正相关,自我效能高的人更容易克服困难执行行为,故参加体育活动或坚持体育锻炼的机会也就越大[10]。本研究数据显示,在干预前,两组受试学生自我效能评分结果排序中,“人际交流”和”休闲愉悦”2个条目得分最高,说明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结交朋友和放松身心。“体适能“和”生活评价”2个条目在干预前后得分都最低,表明受试学生还未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生活品质的影响且对自身体质健康的关注程度不够。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情绪效能”“人际交流”和“身体健康”3个条目得分提高,说明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自我愉悦程度,帮助学生克服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的挫折感,获得较高的情绪调整能力;本研究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多以团队合作、成员分工协同等方式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同时,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频率的刺激,提高身体素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11]。

良好的锻炼效果和体质健康的保持与增强取决于体育运动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及锻炼习惯的坚持等因素[12]。本研究显示,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比较,在“周运动次数比例”和“运动时间”2个指标上出现大幅提升。表明实验组学生在接受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干预后,增加了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为体质的增强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干预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相比,在“肺活量”和“台阶试验评定指数”2个指标得分上出现大幅度提高。提示本研究所设计的健康干预措施和手段,不仅提高了初中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而且也取得了实效性的研究成果,即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实质性的改善和增强。“握力指数”和“立定跳远”2个条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可能与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训练的专项性要求较高有关。

摘要:目的 探讨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理论教育对初中生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运动参与以及体质健康的影响,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对贵阳市230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对照组232名学生不予干预,只接受常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干预前和干预持续1年,对2组受试者进行体质健康信念量表、自我效能量表、运动参与调查表及体质健康指标的测定。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态度、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体质评价结果关注、情绪效能、人际交流、身体健康得分分别为(16.44±0.55)(15.72±0.41)(14.12±0.61)(15.76±0.23)(14.78±4.38)(15.28±4.41)(14.92±4.3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3.74±0.33)(12.66±0.58)(12.40±0.32)(12.57±0.56)(13.20±2.97)(13.13±3.55)(13.43±3.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学生运动时间、每周锻炼频率、肺活量、台阶试验评定指数分别为(0.88±0.64),48.2%,(56.68±12.69)(66.44±13.20),均高于对照组的(0.57±0.32),21.2%,(49.98±12.12)(56.22±9.97)(P值均<0.05)。结论 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理论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水平,促进中学生体质健康,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体质,自我概念,运动活动,学生

参考文献

[1]汪晓赞,郭强,金燕,等.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J].体育科学,2014,34(3):3-14.

[2]曹仲辉,钱霞,谭彩,等.健康技能在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6):477-479.

[3]戴霞,尹洪满,朱琳.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2):72-74.

[4]于春艳.青少年运动自我效能量表之初步编制与应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65-274.

[5]陈飞渡,常永玲,汤长发.普通男大学生有氧能力监测指标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35(6):114-118.

[6]李雅倩.学生体质健康信息披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2):118-121.

[7]ROSENSTOCK I M.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J].Health Edu Behav,1974,2(4):354-386.

[8]董汉婴.北京市民体育锻炼参与度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9]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 Rev,1977,84(2):191-215.

[10]余玲,夏君玫,张伟伟.运动干预对弱体质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73-76.

[11]金宗强,姜卫芬,鲍勇,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中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测试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79-84.

篇4:浅析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关键词:影响因素;初中生;体质健康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而在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也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和推动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制度,并对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开展常态化的调研。然而近25年来,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部分主要指标显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与2014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比,中学生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生活方式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变过程。学生的体质健康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后天的营养摄入、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会对机体的成长发育产生巨大影响。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方面。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期,需要均衡充分的营养摄入和充足的休息睡眠。然而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中学生都存在饮食不合理和睡眠不足的现象。大部分中学生因为早上时间紧张,经常不吃早餐,少部分也只是偶尔吃,每天都按时吃早餐的学生仅占很少部分。并且牛奶、鸡蛋等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调查显示在饮食偏好上,超过大多数的学生喜欢吃汉堡、薯条等快餐食品和路边摊小吃。快餐食品因为热量偏高,极易造成青少年肥胖;而路边摊的小吃因为卫生条件差,极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阶段,机体需要不断从外界汲取营养来满足成长需要。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将会影响到身体正常的成长发育,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

睡眠对身体和智力的发育也至关重要,生理学研究表明,少年的生长主要在睡眠时完成,深夜22时至凌晨1时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如果错过这段睡眠时间,细胞的新陈代谢将受到影响。初中生应该保证每天8-9小时的睡眠,然而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睡眠不足7小时,少部分学生的睡眠在7-8小时。这一方面是学习负担偏重,学生课后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在1-2小时;另一方面是许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占用了大量睡眠时间用于看电视和玩游戏。

二、健康意识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正确的意识是支配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良性发展的内因。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首先要有正确的健康意识。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健康管理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是出于自身兴趣参加某项体育活动,或根据学校的体育课程安排被动参加体育锻炼,还没有主动维护自身体质健康的意识。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很健康,很少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对健康的理解局限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缺乏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初中生大多处于11-15岁之間,精力充沛,身体状态较好,一般没有严重的疾病。并且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没有形成成熟的健康观念。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与学生家长一起,通过合理安排体育课程、课间活动等来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爱好,引导和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

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足够强度的体育锻炼对于保持强健的体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初中生的体育锻炼主要是体育课堂锻炼和课外锻炼两种形式,然而调查显示,学生在这两方面的锻炼都存在欠缺。就所调查的学校而言,大部分在体育硬件设施和教师的配备上都能满足学生课堂需求。学生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都有极大兴趣,但在体育课程锻炼的时间上,多数少于30分钟。体育课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体育锻炼必须通过一定时间和相应的强度才会对机体起到有效刺激,时间和强度不够并不会达到有效提高学生体质的目的。学生平均每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半小时,锻炼频次以每周一两次为主,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用于参加补习班或玩电脑游戏,而不是参加体育锻炼。原因如下:少数学生表示缺少必要的锻炼场地和器材;部分学生表示学习压力大、没时间;还有少部分学生怕累、怕受伤。

四、家长传统教育思想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篇5:学生体质健康制度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为规范我街道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保证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获取客观准确的学生体质健康资料,推动全体学生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我街道教育教学的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1、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任务是:对监测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统计与分析监测数据;公布监测结果,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决策和研究提供服务。

2、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应坚持科学、统一、系统的原则,做到组织严密、取样客观、操作规范、结果准确。

3、各校教导处负责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学校协同体育组、共同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4、各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5、体质健康监测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程序,遵守操作规定。

6、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由教导处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布后,各班级可以公布本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7、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属保密资料。学校各科室应当采取必要的保密及安全措施,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做好监测数据和资料的保管、保密工作。未经学校同意,不得向任何个人提供监测数据和资料。

篇6: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禹村镇教育办公室 2009年12月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2009年12月

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局于2002年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项法规文件,是体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升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我们要把实施《标准》工作作为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断增强体质。现就我校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设想和措施。

一、现状分析:

(1)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从总的趋势上看,我校6-11岁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匀称度有所改善,以往普遍存在的“豆芽菜”体型继续得到改善。反映身体发育匀称度的维尔维克指数也有所提高。同时,个别男女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均值均高于其他学生。这可能是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特别是营养水平等因素不同所致。

(2)营养状况继续改善。学生中营养不良检出率持续下降,比较低体重检出率下降明显,90%的学生体重均在正常范围之列,同时还发现个别学生体重高于标准,该现象提示,生活条件提高对学生的身高体重有一定的影响。

(3)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指标,肺活量的提高反映出体育活动的充分、耐久能力提高以及体力劳动持续性增强,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健康状况愈好的人肺活量愈大,年龄男女学生的成绩在连续几年平稳后,今年测试结果显示已开始提高,其中高年级男女学生提高明显。

(4)、学生体能指标呈上升趋势。反映身体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水平于2008年相比上升了5.1%,400米耐久跑成绩上升的幅度较大,及格率上升了3.6%;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女生的身体素质方面总体状况优于男生,无论是在下肢肌肉力量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反面方面,还是在下肢爆发力、反应速度和身体的位移速度方面都略高于男生;女生的体质状况明显好于男生。

今年的测试结果表明,全镇体质检测人数2558人,及格人数2261人,及格率88.4%,其中:一年级:及格率:97.4%,不及格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是女生体重肥胖、50米跑和坐位体前趋不及格。

二年级:。及格率:90.9%,不及格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是一个男生肥胖,坐位体前趋成绩较差不及格的占。

三年级:。及格率:77.8%,不及格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是女生立定跳远、坐位体前趋成绩较差。

四年级:。及格率:92.1%,不及格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是男生坐位体前趋成绩较差、体重超重和肥胖。

五年级:。及格率:82.7%,不及格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是男生肺活

量和女生400米成绩较差。

我镇学生的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结果。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校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体能部分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关于体能的部分指标呈现下降趋势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例如:学生的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身体柔韧的坐位体前屈水平都摆脱不了下滑的趋势。以体前屈为例,各年级整体有所提高,但高年级的个别学生出现负分。

(2)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同时存在,个别学生超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则继续呈上升趋势,这已成为城市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测试结果显示,7-12岁小学生是肥胖检出率最高的人群,男生在10-12岁年龄段最高。以五年级一个班为例,同样是男生,差距为11公斤。女生个别差距为10公斤。因此,对学生肥胖的防治重点,包括合理膳食、加强锻炼、营养健康教育和科学生活制度安排等,都应该放在现在。

三、几点措施:

首先,要加强责任意识,落实各项学校体育措施。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开足并认真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

挤占体育课课时。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要按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搞好硬件建设。要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育活动改革的力度,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外,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锻炼不仅要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第二,继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加大改革力度。一是积极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核心目标,构建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实践环节,从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的评价要始终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二是继续积极推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为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三是改革学校体育效果评价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我们应坚定不移地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懂得,健康的体魄是他们将来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健康工作50年的基石,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一辈子的幸福生活。而当

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时,学校体育美丽的春天也就真正到来了。

第三,进一步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和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保证健康教育的开课率,要积极探索健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使学校健康教育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生活方式发挥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常见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营养观念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在开展学生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科学知识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一些有利于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干预工作,如:开展学生营养餐工作,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等,当然,在实施营养干预时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必须把食品卫生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加强其管理与监督,以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要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学生常见病的群体防治工作。

篇7:学生体质健康率情况

20是江苏大规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第六年,本次监测范围覆盖了全省13个市,监测对象为80所中小学和8所高校的大中小学生。与5年前相比,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指标继续升高,其中,中小学男生、女生平均身高增加2.2厘米和1.7厘米,体重分别增加1.7公斤和1.4公斤。学生身体素质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指标都有所改善。肥胖、低体重、龋齿等不健康现象的上升势头得到控制。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体质健康仍存在问题,比如与5年前相比,初中男生的引力向上和立定跳远成绩出现小幅下降。对此,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项目专家教授潘绍伟分析,主要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上肢力量下降和体重、身高增加,部分学生营养过剩有关。二是很多学校避免学生运动出事,单杠在校园中不再普及,学生没有场地、器材练习。

另一个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就是近视率仍在高位,其中中小学生平均近视率为66%,大学生为90.3%。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项目领衔专家苏立新说,近视率上升是全国普遍问题,江苏虽有改善,但还是高位运行。目前省里也是在改善教室灯光,照明条件,推动养成学生用眼卫生习惯。

同时,也有专家提出,近视率仍处高位,不仅仅和学生学业有关外,还和社会大环境有关,现在社会太多低头一族,孩子也受影响,迷恋手机增多。

篇8: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感受

一、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历史演进

国民体质问题一直是笼罩在旧中国大地上一个沉重的阴霾,由于封建王朝的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旧政府的腐败使得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民不聊生、苦难重重,曾几何时,“东亚病夫”的帽子俨然成了中国人体质状况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伊始,经济比较落后,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足,国民体质水平低下,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尽快提高国民的体质健康水平,成了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1.《劳卫制》首开新中国学生体育锻炼评价标准的先河

1950年8月,新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全面考察和学习了前苏联体育的管理体制和实施经验,引进了前苏联实行的国民体质评价标准《劳动与卫国准备制度》简称《劳卫制》,《劳卫制》由预备级(少年级)、第一级、第二级共三个级别组成,在每个级别中还按照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设置了若干个年龄组别,在测试项目的设置上,除了发展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运动项目以外,《劳卫制》还选择了诸如射击、手榴弹掷远、长途行军、国防知识教育等军事技术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巩固国家政权和建设祖国的社会需求。

1954年《劳卫制》在借鉴前苏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两年在部分地区的试行,政务院批准并发布了我国《劳卫制》暂行条例,首开新中国国民体育锻炼评价标准的先河,《劳卫制》是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对人民在体育锻炼上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其目的在于鼓励人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使广大人民身强体壮,意志坚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如重达标轻锻炼、突击达标、反复测试、甚至将体育课也上成了“达标”课,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与群众锻炼的积极性。1960年由于遭受连续三年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财政出现困难,国民普遍出现营养状况不良,《劳卫制》的推行被迫中断。虽然《劳卫制》在制定和实施当中出现了许多不足和问题,但它对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对国民体质健康逐步提高产生过深远的历史意义。

2.《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确立了体育对促进体质健康的作用与地位

“文革”十年动乱,使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受到空前的冲击和破坏。对国民进行体质健康监测与评价的工作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体育对促进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作用被重新认识,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在1990年进行了修订,沿用至今。

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目的与《劳卫制》的宗旨一样,都是为了鼓励国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主要面对广大青年和学生,它以年龄和性别为基础划分了儿童、小学、初中、高中、成年等几个组别。选择的测试内容是以体现身体素质的项目为主,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基本素质;剔除了《劳卫制》中的射击、手榴弹掷远、行军、国防知识等军体方面的内容,使得测试的内容更加精练,便于操作和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由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推行与监管,着重强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要与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紧密结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对促进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对推动青少年群体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在测试指标选择时忽视了形体形态和机能状况以及运动能力等测试指标的缺陷开始逐步地得以显现。特别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科学进步、生产力提高、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改善,娱乐休闲的项目增多,体力劳动和活动大为减少,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许多变化,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和特点已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有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已经不能全面反映青少年身体发育和体质健康状况,探索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与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寻求全面合理评价新体系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带来的舒适与便捷在给人们带来充分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新的威胁,特别是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广大青少年,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课业负担过重,严重睡眠不足,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家庭对膳食营养知识的匮乏,使许多青少年营养不平衡,学生体重过重和肥胖率不断攀高,青少年各年龄段的近视率居高不下,体质监测的数据表明: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素质继续出现下降。

在以上这种情况下,2002年7月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把它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具体实施,目的就是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测试的对象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六个组别和三个层面,选择的测试项目也与青少年身体发展及身体健康素质密切相关,例如用身高与标准体重反映学生的身体形态,引导学生关注体重超标和肥胖对身体带来的危害。但部分项目的评分标准设置得较低,更没有选用可以用于体育锻炼的项目,使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下降,更重要的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没有将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标准实施5年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等进一步下降,学生的体重超重和肥胖率仍然继续上升。为了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定的标准,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实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改进现有的学生体质健康评定的方法和标准已经势在必行。

二、新《标准》颁布实施的现实背景

1.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年出现下滑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体育设施和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但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出现持续下滑的状态,社会各界对此也提出种种质疑。多项研究表明:应试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不够、营养膳食不科学等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综合因素。因此,改革现有的教育现状、提倡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青少年体质监测与干预、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等措施成为当前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新标准》),并要求从2007年9月1日在全国各级学校实行。

2.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一直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新时期面对日益加大的社会竞争,健康的体魄更是成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健康的身体还是一个人是否拥有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健康第一”已经成为公民的普遍共识,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国防建设的加强,无一能够离开人们健康的体质,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体育也随之成为国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

3. 国家与政府下定决心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少年弱则国弱, 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未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持续下滑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及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6年12月召开的首届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的青少年一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7年1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国务院2007年5月7日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讨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问题,并颁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7号文件”。

由党中央、国务院专题发文强调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建国以来还属首次,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治国理念,党和政府已经充分地认识到,青少年健康的体质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培养,关系国家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提高,表明了党和国家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的信心与决心。

三、新《标准》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1.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监测规范化、法制化

新《标准》作为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它有别于传统的三维意义上的健康概念,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新《标准》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精神的切实体现,作为一个行政条例,规定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体质健康测试,并达到一定的标准,具备较强的法律法规所起到的约束和促进作用,使学生体质健康的评定与监测更加规范和有法可依。

2.促进了“健康第一”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是学校教育全面贯彻与落实“健康第一”思想的强力“助推剂”,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新《标准》要求在测试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时地反馈给学生本人和家长,督促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锻炼计划,同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突出了新《标准》的教育作用,促进了“健康第一”思想的贯彻与落实。

3.体现了时代对合格人才的要求

现代文明的进步和物质的丰富,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样性的娱乐和休闲方式的普及与侵入,使许多青少年养成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和刺激等,青少年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使许多青少年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追求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所渴望的目标。新《标准》可以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健康水平,培育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和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

4.使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和监测系统更加完善

新《标准》根据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肺活量水平偏低,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现象,在广泛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参考了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力求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和监测系统更加系统和完善。如对于身高标准体重、握力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实验指数等来反映学生的机能指标,并采用百分位数法和离差法相结合对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评定。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运动能力,新《标准》还选用了篮球、排球、足球以及踢毽子、跳绳等常见的运动项目,在测试时采用“分段累进”评分法以及百分位相结合的评分方法,合理区分难度,保证成绩评定的科学性。

新《标准》明确了测试数据的上报程序,要求各学校将本校各年级的测试数据直接上传到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上报的数据提供多种报表,从而确保国家有关部门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情况和变化趋势,使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和监测系统更加完善。

上一篇:感谢致辞简短下一篇: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