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的抒情散文

2024-04-18

此去经年的抒情散文(通用11篇)

篇1:此去经年的抒情散文

此去经年的抒情散文

的确,这是一个忧伤的地方。当我背起行囊开始这一沉重的旅行时,泛滥了的回忆将一路的风景冲乱在这酷暑的不安与躁动中不知所措,阳光和雨水同时迷离了我凝视窗外的眸。又当我跳下火车的时候,我以为会有一种欣喜的感觉,因为我又回到了我的家乡,因为我又可以见到你。然而却不是,随着而来的是一阵阵的失落与惆怅,都和着心中无尽的疼痛蔓延在去往你家的路上。你可知道我非常害怕见到你,可又特别想要见到你,是的,是很矛盾的,我怕我见到你牵着别人的手在假装着幸福。可是思念这东西偏偏在人的意志上划上层层破口,像流水一样流进那伤口处深深浅浅,虽然疼痛,却心甘情愿。

我拿起电话却迟迟没有拨你的号码,我站在风中任风儿吹乱我的长发,残阳下我的身影显得无限疲惫和憔悴,我忧郁的眼神也在这个黄昏浮动翻涌出前所未有的沧桑来,似乎一切都因着和你的距离而颤抖。踟蹰许久,最终还是没有给你打电话,踱步来到你家门前,蹲在门口的台阶上吸起了一根又一根的香烟,也许只有这心瘾才成了现在惟一的嗜好了,用身伤来化解心伤。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那满地的烟蒂会很孤单寂寞,终究没能等到你出来。

这些年的思念早已泛滥成殇,却到不了你的心里,只有自己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咀嚼,嚼出月亮的寂寞。这些年你一直都作为我的精神寄托,一直是我为活着找到的一个龌龊的理由,也许以后也是,我不知道还要作茧自缚到多久。明知道你是毒药,而我却不能缺少这种蚀骨蚀魂的毒药。总是对自己说要骄傲的活着,可终于还是自己对着镜子笑的很苦涩,我的骄傲在你的指间剥落,一层层腐朽,你却视而不见。

你的生日,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去了,我跑了几条街却没有买到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也许当我抱着一个大大的海豚傻傻地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笑的很开心。终究我却空着手推开门进去了,是一群你结识的.新朋友,我基本都不认识,显然我显得有点尴尬,况且两手空空没带礼物。你还风趣地向他们介绍我说是你曾经的那位,我苦笑了,大家也都笑了,你的朋友说我太深沉,我无奈笑之。程序已经变了,开patty,吃饭,喝酒,K歌,已经不再有以前我们两个人的一起过生日的那种温馨和浪漫了,虽然简单,却幸福,整夜陪你坐在空旷的操场上看星星,为你唱歌,为你写诗,一起畅想着,梦想着,也幻想着,就像停落在你肩上的那只平安蝶一样美丽纯洁……

或许是给你过的最后的一个生日了,所以我倍加珍惜。我笑着,我一直笑着,笑到独自一人在洗手间里听着水流的声音而抱头痛哭。胡乱的洗了把脸,又重新挂上那么不自然的笑容,我只是怕你们看出我的心事,在这个时候不可以不高兴,所以我笑,瞧我笑的多开心,照了照镜子,练习了下麻木的笑容,却把自己吓了一跳。回到热闹的气氛中继续把心痛拼凑成所谓的快乐。你表现得十分活跃,以前不爱唱歌的你不停地唱着歌,还跳起了舞。或许是因为你高兴吧,真是那样,便最好不过了,谁不希望你快乐一点呢?你还特意点了一首《吹眼睛》要我和你一起唱,其实你也是一个念旧的人,那些以前最美好的东西却成了现在最痛的痛。或许是想起了什么吧,我分明看到你眼角的泪花,你还是那么美丽,在那一刻,在那首歌的时间里我们又回到了同一个原点,在那里,我轻轻地为你吹眼睛,你的白色连衣裙在风中静静摇曳……

夜深了,大家都散了,你留下来陪我。你总是不愿意提及过去,我知道,一切无须多言,沉默着,静静的偎依着,嗅着你的发香,吻着你的额头,绕指轻柔,丝丝缕缕,都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下,泛起最遥远的梦。

篇2:此去经年的抒情散文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缘来是你,缘去是空。所谓惜缘,并不是去抓住过往的爱恨不放,而是在相遇时,能彼此善待,相别时,亦勿伤害,懂得奈何情深,不怨缘浅,一切都只不过是你我前世的修为罢了。

回眸往事,浮生若梦,当我再次执笔,花明柳媚已付了残垣断壁,只有孤独,醉一城烟雨。泛黄的记忆,重叠着过往的轮回,此刻的你,是否能感受到我千百年来对你无尽的忧思?雨醉江南,看此番烟雨朦胧,深情沉于心田,那一世你为曼珠,我为沙华,有花不见叶,叶生不见花,生生世世,花叶两相惜,错过了你千百年的绽放,让我如何做到心甘?

三生石上三生情,忘川河旁怎忘情。彼岸花开千年痛,奈何桥边奈何爱。空气中凝结着涩涩的惆怅,那一世的烟柳画桥,翠色蔓延,在岁月里飘零,忧思形成了连绵不断的山峦,诉不尽尘世中的烟花易冷。

一寸相思一寸灰,两行情书两行泪。轻解素衣夏夜长,坐卧无眠怨薄凉。那一世的鲜红似血,那一刻的相思凋零,是你,用了一千年的轮回,才换来了这一刻的`弥漫,可我,用尽一千年的等待,却守不来你一次回眸笑。

那一世漫雪从瑶池飞落,印入眉间,心底满是冰凉。山一程水一程,走不尽的是流年,风一更雪一更,望不断的是云烟。看,这一世的栀子花很美,很美,白的无暇,开满了整个夏季,可它再美也不及你那血红的美,一切都只是一场华丽的梦。那一世,风把你带走了,却把记忆留下了,孤影成殇,染凄凉,愁绪轻扬,挽回肠。

曼珠啊曼珠,你可知,这一世,夏花依旧灿烂,微红的蔷薇漫了情海。我再一次,把你和夏天,一并写进我的文字里面,然而一颗心,却在隐隐落单,唯有,那些记忆里的碎片,还是如初温暖,永不离散。你可否知道?每一朵盛开的花蕊里,还留着你曾经的味道,那是为了再续我们前世的情缘。

一场红尘恋,一份千年缘,怎堪隔岸相思,隐逸了多少楼台旧梦?奈何桥下,愿带一身荷香,乘一叶小船,划过忘川河,穿过黄泉路,寻你在无尽空虚的彼岸。孰料人生太匆匆,朝来寒雨晚来风,一段情,再一次轮回在时光的渡口,因为,我又只是你的过客而已。

说执念三生缘,求遇见修千年,纵千山亦隔不断胭脂妆。曾经的微笑,化作了今日的泪滴,还没有来得及伸手去触碰你的温柔,就只能看着你远去的背影,让思念透着凄凉的伤。一双苍白无力的手,将一段深情,蛰伏在指尖。心,早已经化作风中的情,今生,忘川河畔依旧传递着爱的芬芳。

缘如风,情更浓,守一世相遇,冲破轮回的枷锁,风寒静,击心碎。相爱本无错,命运之轮太无情,于佛前再求五百年也换不回你的一次路过,为你尝尽一世冷漠。此肠不堪再一醉,思尔事,酸楚泪。烛摇无影蚕丝尽,谁知孤独味。

一座桥,隔不了两两相思,一条河,断不了两两无言,我用千年把你思念,泪落梦婆汤。把自己葬于山骨间,静听那涓涓流水,那清风伴着落花飞舞,将我们的缘分化成两条相思的平行线,清风吟,吟不完我一生思念,细水流,流不完我一世情深。

彼岸花开,开彼岸,彼此相知、彼此相思、彼此相爱,彼此永不见。生生相恋、生生相错、生生相生,奈何桥上最后一次回眸,把对红尘的最后一丝留恋化成那苦涩的两行清泪。

篇3: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4:此去经年的抒情散文

依然封建、封闭、落后和落伍。其实在时间的长河里形成独有的东西也很多,于今天看来,是愚昧和迷信,但是在我母亲和外婆眼里,那是温暖又神圣的东西。

犹记得我还很年幼的时候,离家很远的村子里住着一个瞎眼的老者,因为年纪和外婆相仿,又同姓一个姓氏,且会些五行八卦、占卜演算之类的技能,所以和外婆的家族走得很近。

他所会的只能称为技能吧,因为他倚靠这些养活自己,我又总觉他的这些不是学识和学术的东西,终究有些迷信成分在里面,不入主流的东西。

但是外婆和妈妈都信奉的很,奉若神明般。

瞎子张一生无家四处漂泊,那个艰苦的岁月,他一个盲了双目的老人,竟活得安然自乐,每隔一两年都会来外婆家一趟,外婆盛情款待,我总是好奇的探出脑袋问外婆,他双眼都瞎了,怎么走来的这五六十里地路程?

外婆说,瞎的人心中自有大乾坤,心里是明亮的,这话也真对,因为外婆家数次迁移住址,他都会在完全不知道的时候准确无误的找来。这让母亲和外婆对他的崇拜更甚之。

每次他来到,母亲称呼他为张舅,我们叫他舅爷爷,然后外婆会亲自洗手作羹汤,酒宴散后,会在昏暗的油灯下,逐一询问舅舅和阿姨们的命运,以及占卜一些东西,不许我们去窥探,远远地把我们打发走了,神秘异常,我总是充满着无数好奇。

之后的第二天,外婆家会特别忙,会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要求占卦和算命,还好,他不做一些巫蛊之术、鬼神之仙的那些东西,只按生辰八字进行推卦,天罡地罩进行演算,那时候我对那些并不是很赞成。

因为我是那种天生就有反骨的人,所有人都说好的,未必我就喜欢,我觉得过于巫术和不科学,上学后我一直很不屑母亲们还相信这些,所以尖锐的批判过她的这种行径。呵呵,那时候太想展现自己的高明了吧。

多年的一天,瞎子张又一次来了外婆家,那次我长大了,十四岁的样子,母亲要求他给我占卜一卦,将来的运势以及整个人生的走势。

他说,大丫头她还小,一切不可说。

我懵懂了很久,有什么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但是那日母亲询问了自己的一生,我记得很清楚的一句话是,他说,母亲一生要围着三家的锅台转,母亲听完就哭了,我还没懂什么意思。

其实那里面很简单的禅机,只是年少的心还不能去思考过于深奥的事情吧。

一年后,爸爸去世了,三年后母亲再嫁,也在婚后一年走到尽头,又一年后,母亲有了现在的家,母亲说,这是命,谁也没有预料到会这样吻合。

后来我十八岁的时候,又一次在这个小镇见到了瞎子张,那时他已垂暮之年,收养了一个孤儿照顾他的起居,整个人成老去之态。

母亲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到他了。我有股冲动,想问问我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走到他跟前的时候,我觉得很轻的动作,他都猜得出来是我站在他面前。

他说,大丫头,别问你的事情,我还是多年前的那句话,不可说,你还小,算得出再好的人生,还要你自己去努力才行,很糟的,知道又何必呢?

我转身的瞬间,他低低的叹息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丫头。我就在他说完的空隙无声流泪,那是我真实的写照。一个对我及其陌生的人,说出了那么深刻的道理。

从而我也联想到自己的状况,刚好吻合和对应,我有蓝天一样高的梦想,却有着身世飘零的命运苦楚,怎能让我不伤怀?那次后,我再也没有见过瞎子张。他和我们这个家族的缘分因为时间斗转星移慢慢断了,也许他早已去世。只因我们这代年轻人再也没有和他有过交集。所以丢失了他的消息。

经多年后的今天,我读圣经,翻阅佛经,也买书去研究周易八卦,很多东西一知半解,还是懵懂,还是迷惑。

还是没法参透其中的玄机,只是不再轻易去否定一件事情,因为不想拿自己的浅薄去对抗那些未知,也不再轻易去相信一件事情,只有我真的能驾驭其中的精华以后,我才相信它是这般如此。

如今,我不过分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只有老去的时候才能有权利总结自己的这一生,正在进行时,谁也不知道这个模式是否正确与否,顺其自然过好自己的人生就对了,如果能做到快乐,那就是大成就了。

那个瞎眼的老人,那个心中自有乾坤的舅爷爷,那个始终不肯告诉我命运如何的卦者,我闭上双眼还能记起他的摸样。

他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抚摸我的头说过,丫头前世是一个戏子,舞动过辉煌的人哩。

嗯,这句话我超级喜欢,尽管更没根据和迷信一些,但我宁愿相信,我前世真的是一个戏子,唱尽人间的悲欢,我一直想做一个灵魂色彩浓郁的人,不愿它像白水一样平淡到老。

那么,它吻合了我的灵魂的渴望。

前世,我是不是青衫水袖袅袅聘婷的女戏子?喉间依依呀呀唱的都是相思意。半盏金步摇在头上熠熠生辉,扮尽了这世上的每一场极奢极艳的爱恋,在每一场故事里面死去又复活。

我不在乎在世人眼里它是下九流,因为我知道,她是自己梦想里的女王,是穆桂英、白素贞、杜月娘,也是虞姬。就如我今日在文字中做自己的女王一样,她演绎的是无数个辉煌,生命从此色彩飞扬。

这个午后,电脑里面的音乐轻灵的飘满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临窗而坐的我,敲敲键盘,望望窗外,日光好足。

微笑,都是空灵又美妙的幻想,前世我若是戏子,这世为农妇,来世让我做一只叫做小米的小老鼠,因为做人太累,来世让我做一个可以在山间跳跃的老鼠,还我自由,在山水间落户,驰骋与放歌。

那是我灵魂极其渴望的自由。随着音乐我闭上眼睛,读自己的前世今生与来世。微笑伴着半盏香茗。

文字写着写着又跑偏了,这是我一贯的风格,思维跳跃性总是飞越千山的跨越距离,从瞎子张一下子说到前世今生了。好了,不胡说了,不要把它当做文字来看,就觉得是一个小女人无聊的回忆外加漂游的思绪,汇聚成字,放在网络的水里,

篇5:此去经年,还你景似当时散文

陌上花开,一步步的走过轻暖的春,不经意间,时光的风就吹老了岁月,也吹老了喧嚣的往事。五月,就这样从一场华丽的风中走来。以她独特的柔软轻抚这诗意阑珊的大地。

一双素手拂过红笺,化作幽幽的石榴花香飘散云端。繁华如是,柳絮飘飞,风缠绵着思绪,悄然滑过心底的雾色,带我走进明媚的五月。生命如此温暖,在五月的阳光下伫立,携满素洁的柔情,一任成诗。

风,悠然。花,温暖。曲,缠绵。我闲庭信步,一身静澜,痴迷倾听。绿色渲染,暗香盈袖,我便怀揣欣喜走在音乐文字的氤氲里,以一片诗心,描摹一瓣花的模样。

这个五月,在风清于心的时光里,是谁携起阳光的温和,笑靥如花,击节而歌,浅吟低唱?

五月,静谧的初夏,空气潮湿温润。时间在风中沉寂,花香在空气中低语。素颜的清风,便摇曳生香。

五月,槐香四溢。当槐花一朵朵绽放的时候,它那一不小心的温柔,瞬间包围了我的双眸。我抬眼望去,白色的洋槐花像是白衣美人在风中摇摆。于是,连空气中都飘荡着清香。于是,所有的柔软与温情都在空气中流淌。我便静默伫立,与这不经意的迤逦无语相依。只愿这红尘时光,柔情不负,花中静好。

五月,如此静好。蓦然看到庭院中的一颗石榴树,它的花苞已如火。想起那些乱红飘飞的日子,那些潮湿的心痕,已然尘埃落地,沉睡在了岁月深处。而今,春老,梦也归。夏意却渐渐摊开,绿树成荫,蝶恋花红,一朵石榴花过,望着另一朵花,那温暖的目光,拂去我一身的`风尘,一缕柔情便随风在阳光中摇曳...

五月,我打马从你门前走过,一路风尘,无言愁绪已满怀,且把相思写进一枚落花中,任马蹄踏过,溅起落花香。垂首回眸间,已然泪盈于睫。

五月,阡陌红尘,在指尖都绽放成花的时光里,谁会为谁素颜?当落花归尘埃,谁又会在意这一地的残?

五月如初,笔墨倾尽处,在流年似水的漫漫红尘中,若经年不变,谁的泪依然会在我的诗中泛滥。

五月,如风的淡夏,念及远方,也只拈花一笑,悠然静好。

五月,剪一缕红尘碎影,怀一腔愁绪,看等待悄然老去,回首间,心事轻轻湿润了记忆。

五月,一抹笑靥,不诉乡愁,只杨柳岸,流水,田野,和炊烟。凝眸静默。

五月,浮华以往,弱水彼岸,若此去经年,曾经沧海难以为水,我会倾尽一生,还你景似当时。

篇6:此去,何时归来抒情散文

为了一个约定,我不能如愿马上回家。早在放假之前,我就为自己报了一个为期4天的寒假英语集训营,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一下英语口语。出乎意料的是,收获大于所想。他们教会我们如何感恩,如何为梦想而奋斗,如何迈出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想想,在春运极其紧张的那几天,能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这些问题,不虚此行。课程结束之后,独自回家的旅行就此拉开序幕。

平生第一次坐火车的我,很兴奋,以至于一天一夜都忘了进食。看着窗外逐渐映入眼帘的风景,我想起那日思夜想的故乡和我的亲人,两行激动的泪水挂在双颊。白天,黑夜,白天。终于安全到达。下了火车,匆匆忙忙拉着行李箱出了站。看着湛蓝的天空,呼吸着新鲜空气,很满足。感觉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好亲近。大概,每一个第一次出远门的人回到家都有相似的感受吧!

又一阵颠簸之后,傍晚时分,汽车抵达了熟悉的小县城。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感觉不是很满意。去理发店精心梳洗一番后,背着沉重的行李包,踏着轻快的小步,见到了我想念的母亲。我当时真想飞奔过去,和她拥抱,只是母亲已不能承受我的重量。一阵寒暄之后,言归正传,生活又恢复正常——她继续打麻将。这一切,习以为常。当然,这对于我没多大影响。正好我要去见见我的闺蜜,见到她们,突然就有了拥抱的勇气。所有的想念,一个拥抱足以诠释。

第二天,兴高采烈归家去。父亲正在腌肉,我放下包就准备帮忙,可这种活我可从来没干过,无从入手。父亲和我一向少言寡语,但他的举止之间明显透露着高兴。不久,看到正在捡柴火的奶奶,我很高兴。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念她。我的童年记忆里满满都是她。陪她干活,有一种幸福感。许久不见,奶奶的头发从青丝变成了雪白,皱纹更深了,身体看起来很单薄。岁月是一把残忍的镰刀,在奶奶的手心割了一条又一条深而细的沟壑。我不忍直视。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和父亲一起做了满桌的菜,很多菜都咨询我的意见他才开始动手。一旦我爽快地答应,他便高高兴兴地动起手来。烹饪是老爸的拿手绝活,我常常为自己有个会做好菜的老爸感到自豪。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个幸福的小公主。到开饭之时,父亲的情绪明显有一点低落。其实,不只是他。我也有相同的感受,过年本该吃一顿团圆饭。然而,饭菜一满桌,吃饭的人只有父女二人……空气中弥漫着凄凉的气息。此时,姐夫送一条好烟来给老岳父了,我们也就留下他一起吃饭。由此,打破了这种僵局。

姐夫和姐的婚事,父亲开始是极力反对的。可惜的是,父亲的坚定的立场对于姐的执拗无济于事。最终,刚出校门的姐直奔大他六岁的青年的怀抱。这事让父亲一度陷入难过之中。忧伤过后,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我的身上。那时,正值高考备考状态的我,压力颇大。以至于姐出嫁那一天,泪如泉涌,总算释放出来啦。高考之后,心底一片光明,忧郁的日子总算熬过去了。

大年初几的时候,奶奶的儿女们齐聚一堂。老人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大女儿为老人家买了几件新衣裳,二女儿买了很多补品。当然,爷爷也有份。笔挺的中山装穿起来还挺精神。欢声笑语之后,愉快的生活开始了。多年不见的姑姑们,容颜已不再年轻,除了依旧红光满面之外,皱纹却添了不少。毕竟,她们也老了……

之后的几天,我以为他们会相处得很融洽。只是,事与愿违。在有一次晚饭的桌子上,姑姑和叔叔们谈起了小时候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坐在一旁的爷爷,嘴也闲不住。把什么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讲,二姑很生气。当时差点被气哭。爷爷还是像个小孩子一样,想到什么说什么,多是有口无心。因为这件事,二姑第二天就想收拾行李回家,好在行李被叔给藏住了。不过,奶奶却因此生了病。由此,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

后来,再后来。小叔家乔迁新居,亲朋好友,远亲近邻同来凑热闹。我看到很多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神色。大家看到分别已久的好友,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衷肠。待到做客的朋友们各自散去,留下一家子互相道别。留了几宿,总得各回各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话说的确实对,只是伤了多少人的心。终于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候,拍了一张全家福。我紧握奶奶的手,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虽不舍,但我没有哭。我没想到,舅公会突然哭泣,老泪纵横。很少看见老人家哭的我,顿时鼻子很酸。

记得离开的前一天,我和姑姑们去看了村里一个病重的老人,那时她手脚已冰凉,不能言语,全身软弱无力。几乎水都无法下噎,很是可怜,到这样一个危急关头,他的子女还没有都到身旁。很是同情她。出乎意料的,第二天,老人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为此惋惜。只觉生命如此脆弱。也就是在那时,我似乎明白了老人家的泪水含义。

人到晚年,回想一生。估计最值得怀念的只有亲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越来越害怕死亡,到年老之时,就越珍惜每一次的相聚。就像生离死别一般,每一次离别之后的再次相遇是否有期已无法获知。珍惜每一次的相遇吧,每一次告别都要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不然,我怕再也来不及好好说再见。试问:此去,何时归来?

篇7:韩愈散文的明道与抒情

一、“文以明道”的阐释

《原道》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是儒学复兴的宣言书, 系统地阐述了他所提倡的儒道的基本内容, 韩愈自称“约六经之旨”《上宰相书》, 但是他却推陈出新, 富有独创性。清人刘开“夫退之起八代之衰, 非尽扫八代而去之也, 但取其粗而汰其精, 化其腐而出其奇。其实八代之美, 退之未尝不备有也”。他认为只有把文章写好, 摈去陈言、文从字顺、气盛言宜、辞事相称, 才能更好的明道。《原道》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博爱”一词出自《孝经》, 借来作为仁的定义, 涵义很广, 但也有它涵盖不了的部分。如孔子《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可见仁不仅是指爱, 还得得好恶之正。接下来“行而宜之之谓义”又是据《中庸》而来, 弥补上面的缺陷。接着两句由仁义出发, 谓之为道, 意象明确。而“无待于外”是韩愈对《庄子》文章的一点融化。虽然韩愈的上述论断是源自经典, 但却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富有新意。这开头四句是全文的总纲, 韩愈在这里告诉我们先圣先王的教导, 是人人必须遵守的, 强调“圣人之道”。在上者 (皇帝、大臣) 遵先圣、先王之道, 是所谓“相生养之道”, 是必须以民为本, 施爱于民。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 在各自分工的行业做好自己的工作, 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互济互利、互相帮助, 充分体现了韩愈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政治观点, 可见其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所谓“原道”就是探讨道的本原, 韩愈在《原道》中又云:“斯道也, 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道之源的揭出, 也就形成了韩愈的道统思想。

《原道》影响巨大深远不仅在于作者的思路精密、透辟, 还在于其态度真诚。并且对佛老的抨击, 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其语言准确精练, 长句、短句配合, 整句散句相间, 读来琅琅上口。

《师说》也包含其明道倾向。《师说》仅31句话的短文, 有19处论“道”。韩愈以先秦两汉的古道为准则, 竭力倡导儒家的道统观念, 开篇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韩愈“障百川而东之, 挽狂澜于既倒”, 抨击社会积习, 力排世俗讥议, 提出了崭新的师道思想。他主张“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意思是说不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 也不论年长还是年少, 只要谁掌握了道理, 那就拜谁为师。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功, 如是而已”;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圣人无长师”。韩愈强调, 教师的三大使命中, 传“道”居首位, 但韩愈遗憾地指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不惑也难矣”。文章层层深入, 借用古今、幼长、下层艺人与上层官僚等多方面的对比, 如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而齿学于师”等, 先立后破, 对比鲜明来阐述其思想, 文中可见韩愈的勇力胆魄及其对流俗的冲击力量。

韩愈在《论佛骨表》这一篇章中也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以大量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作为例证, 指出佛教不过是“夷狄之一法”,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与中国传统的“先王之道”相违背, 最后请求将佛骨“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韩愈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秩序, 需要指出《论佛骨表》对佛教的批判主要是一种政治批判, 从事实上揭露佛教的危害, 并不是对佛教神学的哲学批判, 对于打破人们的宗教迷信有其积极作用。

二、抒情鲜明突出

韩愈散文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积极的“文以明道”的古文理论, 还体现在其有强烈的抒情特征、个性鲜明的散文特色。读韩愈的散文, 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情感浪潮, 会感到令人心悸魄动的鲜活灵魂体验和生命力。

韩愈有明确的理论主张, 有“不平则鸣”说。我们看《送孟东野序》, 文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所谓“不平”, 主要指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我们看文章来自现实生活对韩愈的感发而造成其思想感情的郁积, 而其指出“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 则阐述了作家的生平遭际和他的创作的关系问题, 从文中我们看到作者围绕这一观点从自然界推论到人事, 由上古谈论到当代, 多方取譬, 由远及近, 由浅入深, 反复论证, 文笔纵横恣肆, 那种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鲜明、醒目, 从中我们也看出韩愈横决奔放的气魄, 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也正如其《伯夷颂》中伯夷“士之特立独行, 适于义而已, 不顾人之是非, 皆豪杰之士, 信道等而自知明者也”。与其说伯夷, 不如说是作者自己鲜明的写照, 体现出韩愈有“不平则鸣”, 勇于向世俗挑战, 也敢于坚持到底的性格特征, 从而将其抒情个性鲜明、性格“特立独行”展现于我们面前。

韩愈抒情之所以如大江大河澎湃流转、气势壮大, 不仅是源于韩愈本身那种自信心, 也源于韩愈极力提倡宣扬的儒学的力量, 尽管儒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 由盛到衰, 又由衰转盛, 但韩愈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而使其文章纵横恣肆, 富于论辩色彩, 鲜明生动。如其《论佛骨表》, 文中写道:“今无故取朽秽之物, 亲临观之, 巫祝不先, 桃茢不用, 群臣不言其非, 御史不举其失, 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 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这是就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大内奉养一事而上的谏表, 当满朝上下如痴如醉, 奉佛骨如神明之际, 韩愈敢于直斥佛骨为“朽秽之物”, 并对宪宗亲临观之的行为表示耻之,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啊!他正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使文章呈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持之以恒、无所畏惧的奋斗精神, 使文字更具强大的气势,

其他如《原道》、《师说》诸文所论, 也都莫不具有无可辩驳的气势与力量。《原道》批判佛教“弃而群臣、去而父子, 禁而相生养之道, 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我们知道, 吃饭穿衣、忠孝观念在当时都是天经地义的, 就是现在不谈“忠”, 但吃饭穿衣与讲求孝道都是很重要的, 佛教徒们也必须依赖于现实生产生活, 这本身也是违背佛教教义的。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 而善辩源于他的胆壮气盛, 源于那种“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鸣”的个性, 于是其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 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使其散文形成了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感情激烈、抒情个性鲜明的特点。

韩愈以儒学道统为根本, 吸收了别家之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入时代新的思维, 并呈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使得其文章血肉丰满, 富有生气。也正因为韩文具有这种特色, 加之其独立的人格力量, 使得这一历史人物牢记于后人的心中。

摘要:韩愈创作出许多典范型的散文作品, 并有其明确的理论主张“修其辞以明其道”。韩愈的典范型散文《原道》、《师说》、《论佛骨表》、《送孟东野序》等充分体现了明道与抒情的关系。

关键词:韩愈,散文,明道,抒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韩愈.韩昌黎文集[M].马其昶, 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篇8:此去经年爱情诗歌

期常梦回去年里,一笑曾令我痴狂。

温言婉语,牵动情肠;

笑靥轻扬,心目与向。

不觉彷徨,不觉神往;

付了倾心,付了至情。

也曾赋词轻吟唱,也曾同领秋风凉。

未知今还记?

谁执画笔,描了谁的清丽···

红白纸,素情倾;时换人非好如戏。

梦入梦回梦醒藏。

犹记当年笑谈景,轻羞掩唇发丝香。

那夜附耳呢喃语,而今还荡。

亦曾豪语说誓言:既得卿心倾我心,宁负苍天不负卿!

而今卿何方?宛似花已黄。

回首为卿疏狂,撒别亦未放!

曾经誓言欲将灵?又能灵几句。

却不过

篇9:《此去经年》读后感

刚把《此去经年》这部小说看完,没想到结局会这么悲伤,李春天竟然就这样消失了,连场正儿八经的恋爱都没有谈过,《此去经年》读后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看完让我着实体味了一把柳永雨霖铃的诗境,读后感《《此去经年》读后感》。这会儿倒是有些后悔看书,全部抹杀了我对《李春天的春天》的美好畅想~

看书有此感想,证明你看得深入,只是你要从中抽离,希望完美,但事实总有点奈人寻味吧!我没看过此书,哈哈哈,

篇10:若再相见,此去经年美文

“想借天使的翅膀,抓住云端的彩虹,总在将要触碰时消散,错觉的天久地长,其实是一无所有……”金贵晟的《虹之间》仿佛在耳边不断回荡,亦真亦假,如真似幻。

某年,某月,某日。在人生最不经意的时分,一个回眸,你就成为了我人生年华里最美的风景,也许这就是相遇吧。我们的故事从音乐开始——虹之间,这首歌表达了我的心思,运用简短的文字。时光在流逝,只留得这婉转的旋律,动人的情系。

初识那天,微风轻轻起,是你。心,早已不在。恍恍惚惚间,想起那个不想提及的过去,那个忧郁又快乐的自己。心缓慢的跳动,随着倒转的`时光被忧伤撕扯成残片……“还有没有人?”老师提高了音量,“还有没有自愿的?”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老师看他的眼神充满着赞许与鼓励。男生朗诵完,一片鼓掌声,忽的,他的视线转向了我,很奇怪,心跳如此剧烈,我记住了他。迅速扫了一眼翻开的摘抄本,心里默念着,三生石,三生石。这是一首长诗,也是一段悲伤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孩始终追求着,纵使满身伤痕也要为那个注定悲伤的宿命付出千百年的等待与寂寞,如果换你,是否还相信这人生的际遇?还以为,那只是匆匆一瞥,却不知一眼万年。下课铃响,大家陆陆续续的离席,有可能是错觉吧,心想。魔怔了似的,不知觉就走到了小店“此去经年”,多么诗意的名字啊!坐在窗边,手中的“柠檬记忆”泛起颗颗水珠,看着马路上人来人往。忽的,想起一阵音乐“想借天使的翅膀,抓住云端的彩虹……”很好听,我起身问“老板,这是什么歌啊?”你和我不约而同的说出这句话,声音在一旁响起,对视。老板回答到:“噢,那是金贵晟的《虹之间》。”你我相视一笑,邂逅,就这样开始……然后结束,回忆是伤,便不一一道上。

我愿用一生的情怀,去守候一份初心的美丽。我相信,在这茫茫的人海,总有一个人,或许是你,或许是他,一定能读懂我的情愁。这些年,谁的容颜湿润了我的目光?谁的青春芬芳了我的时光?我相信,那一场邂逅,在红尘的深处,默然着,岁月过往……

如若时光倒流,我坚信,我依旧会选择在那个地点,那个时分见你回眸。我的情愫,从此惆怅。

篇11:论曹靖华散文的抒情艺术

1、设计感情的主题旋律

在代表作《往事漫议·小米加步枪》中,作者以对小米的感情作为行文的线索,叙写了这样几件事情:第一件事,回忆孩提时代自己在贫瘠的砂石地上种谷的往事,以及叙说小米在我国种植的历史、特性和优点;第二件事,三十年代我送给鲁迅一袋小米的故事;第三件事,写重庆“下江人”怀念故乡国土,到“老乡亲”饭店吃小米稀饭的情景;第四件事,八年抗战时期,周总理从延安捎来珍贵的小米分给同志们吃的事迹。在这些往事的叙述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丰富的,多侧面的:或对小米旺盛生命力的由衷赞美,或对在白色恐怖下的鲁迅无限的关切,或对“下江人”怀念故乡国土的万端感慨,或对周总理的深深感激和恻恻怀念等等。初看起来,叙事的跳跃性很大,抒发的感情时而深沉,时而高昂,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山泉溢涌,风格似乎不够统一。然而我们细加分析和体会,就会发现,作品中回荡着对“小米精神”纵情讴歌的旋律:小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小米那种在砂石地上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倔强性格,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地向一切国内外敌人英勇斗争的写照,正是几十年来我们党“小米加步枪”延安精神的象征。因此,“小米精神”也是养育革命者的母亲。这种对“小米精神”发自内心深处的礼赞,成为作品深沉而热烈、委婉而悠扬的主题旋律,它反复跳荡和奔突在叙事的各个乐章之中,成为一根有机地连接和贯穿各个回忆片段的感情红线。随着主题旋律的抑扬起伏,作者那种蕴藉于事的丰富的、多侧面的感情涟漪,都服从于主旋律的支配,并从各个艺术角度烘托、渲染激情的主题旋律,因而构成了一曲完整统一、和谐协调的抒情交响乐曲。

2、设计感情喷薄的“泉口”

感情喷薄的“泉口”就是作品意境的“焦点”, 他注意把两者统一起来。在《艳艳红豆寄相思》中,作者先以诗的情调,描写广西凭祥和睦南关如诗如画的风光,让我们思索这幸福的生活来得是多么不易。然后,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向历史深处,叙写爱国名将冯子才大破法军和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南大门”的胜利历史;而后,又把读者引回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中。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映中启迪我们去思考:是谁创造了边疆人民美如画卷般的生活?接着,作者从八角林中推出一个特写镜头:摘八角的壮族姑娘知道我们从北京来,热情地砍下一个菠萝,又跑回家捏来一把“红艳艳的比珊瑚珠子还光泽可爱的”的红豆,由此迸发心声,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显而易见,“红豆”既是作者感情喷薄的“泉口”,又是作品艺术构思和布局的“焦点”。作者运用类似绘画的手法,以一点牵动全局,自远而近,由面到点,层层开拓作品的意境,让艺术的光束,凝聚在“一把红豆”这个“关眼”上,从而传出主题的神采。

曹靖华对抒情“泉口”的设计,是讲究辨证艺术的。《望断南飞燕》以无限的“悲”烘托鲁迅来信的“喜”,又以这短暂的“喜”烘托无限的“悲”,于是,“信”就自然成为作者感情喷薄的“泉口”了。《尾尾“没六”洞中来》、《忆当年,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也都是这样,让读者奇中见奇,曲中见曲。可见,这些“泉口”的设计,总是随着主题旋律的发展,艺术地组织作品的抒情高潮,有的警拔,有的奇崛,有的飘逸,有的深邃,有力扣动读者的心弦,引人入胜,兴味无穷。

3、设计抒情的“脉络”

如果说主题旋律是抒情的“灵魂”,感情喷薄的“泉口”是抒情的“焦点”,那么,着意安排在各个章节里富有内在情思和感情色彩的词句,则是抒情艺术的“脉络”。有了抒情的“脉络”,读者才能按图索骥,体会作品诗意的内涵。

《小米加步枪》开头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小米加步枪”的几段论述,定下了主题旋律的“前奏”。接着,作者在四个独立的章节里安设了“脉络”,第一节中“总之,它浑身无弃物”的赞词,第二节中农业专家意味深长的答话;第三节中“啊,小米啊!谁会想到你还有这样诉不尽的灾难呢!”直抒胸臆;第四节中“我……高烧中,任何东西不能进口,就全靠延安小米稀饭度命”的荡涤肺腑的话语,以及“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点睛之笔:这些“脉络”,有助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主题旋律的音响,让读者从不同侧面,一步一步体会“小米精神”的全部含义。

4、赋予标题浓烈的诗意

作者对他散文的标题,常常一改再改,苦心推敲。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旗帜”、“眼睛”。那么曹靖华散文的“旗帜”是鲜亮夺目的,他作品的“眼睛”是炯炯有神的。他作品的标题,一般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调,诗的韵致,是诗情画意的艺术制作,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顽猴探头树枝间,蟠桃哪有灵枣鲜?》中顽皮的猴子在树枝间探头探脑,对于当年孙悟空爱吃的蟠桃,他不再放在眼里了,正在寻找“小灯笼”似的灵枣呢。其实,作品分别是叙写了作者赠送家乡特产“猴头”和灵枣给鲁迅的往事,由于制作了这样意境生动、别有情趣的标题,就把两件往事统一在诗的意境中。《望断南飞雁》、《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以袒露胸襟的抒情独白,创造了诗的气氛和情调,为作品定下了抒情的主调。《好似春燕第一只》、《窃火者》、《往事漫议.电工鲁迅》等,以新颖、贴切的比喻,形象地刻画了鲁迅孜孜不倦,身体力行的劳作精神,对革命工作热情负责的态度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具有诗的概括力。总之,曹靖华的散文标题,洗练,醒目,形象,深刻。

曹靖华散文风格,受到鲁迅《朝花夕拾》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往事漫议、融情于事的返璞归真,不离题旨的从容洒脱等。然而,曹靖华是有自己的创造的,有自己的风格的,有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的,是找不到任何模拟风格的痕迹的,形成了优雅深沉、明朗凝练的风格特点。像月夜吹出的洞箫,似雨霁凝空的彩练。

摘要:曹靖华是我国老一辈的翻译家, 文学家。他的散文像是一朵独具风姿的小花, 妩媚鲜亮, 引人注目, 为散文园地增添了几许春意, 几多色彩。他的散文给人诗一样的抒情美。因此, 探索曹靖华这一方面的艺术经验, 对于我们的散文创作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抒情,诗意,旋律

参考文献

[1]、《曹靖华抒情散文选》[M]1988, 作家

上一篇:游崆峒山-游记作文下一篇:仓库安全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