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2024-04-26

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共8篇)

篇1: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简析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飞速发展,凭借其开放性、广泛性、形象性等特点,以各种形式、各种面貌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深刻地改变社会面貌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而且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就如何控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 青少年 社会化影响 对策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个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其适应社会,认知社会,并具备社会属性的认知个体的过程,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必然进程,是其身心成熟、发展的必要环节。[1]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及社区,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大众传媒正凭借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它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经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及总结后,关于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传媒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渠道,丰富了青少年的认识手段,拓展了他们思维活动的空间,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拓展了青少年的知识面。[4]在大众传媒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年代,我们的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来源基本上就是家庭和学校,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而有了发达的大众传媒,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特别是以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d等互联网社交应用工具的快速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和信息集散中心,使得我们的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方便快捷地获得任何想要了解的知识和信息,我们的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世界各地的时事新闻,上网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收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利用社交工具交流信息等等,而在这些过程中,我们的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大量的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他们发展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为他们从多角度的事业探索科学真理、发展创造才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大众传媒对于大众思想的正确导向作用有助于帮助我们的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众所周知,青少年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在其向青少年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同时传递着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价值准则和价值精神,去引领青少年去认同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通过大力宣传先进感人事迹,树立各行各业普通人学习的楷模,通过揭露贪污腐败等社会阴暗面,对越轨行为进行积极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对青少年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青少年对于社会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有利于青少年将接触到的正确思想认识内化到自己的行动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确实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次,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还能够帮助青少年环节不良情绪,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满足娱乐需要。[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青少年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家庭危机、社会不良现象等导致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的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等娱乐方式能够有效地缓解不良情绪。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都有过利用媒介逃避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经历。在生活中表现最明显的便是许多青少年利用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压力,虽然这种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也起到了舒缓青少年因压力过大而紧绷的神经,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一定的缓冲余地。

最后,大众传媒还能够通过影响其他的社会主体来间接地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1]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要使其具备社会属性,则离不开青少年与其他社会主体的交往,而大众传媒的受众除了青少年本身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甚至政府等各个社会主体,大众传媒通过影响青少年身边的这些主体,就能够成功地营造大众传媒所希望营造的一种社会环境,而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大众传媒所希望的青少年社会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比如新闻中时常曝光的教师因体罚学生不当而受到处分的事件则提醒了学校及教师们应采用正确的方式而非过分的体罚来教导学生,从而使得青少年能够获得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及正确的社会化指导。总之,我们青少年所接触到的其他所有社会主体也是如此,都会受到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视的!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同时,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不例外。大众传媒的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的社会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和阻碍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于这个世界及自己的人生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价值观的影响,并且不加分辨地模仿与趋从,从而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正确价值选择。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名为“电视对小学生择业与偶像崇拜的影响”的修养调查的结果显示,电视是影响小学生择业与偶像崇拜的重要因素,电视剧中对主角生活的物质环境的极大渲染,使很多青少年形成了一种认为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就是幸福的价值观。[2]除此之外,电视,网络中的一些暴力及描写社会阴暗面的场景会给青少年传递一种对于社会和人生极为负面的情绪,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甚至会模仿电视中的人物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等。从而在思想方面影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及积极正面的价值判断的形成,在行为方面也不利于青少年正确行为规范的养成。从这个层面来说,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中透露的不当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大众传媒传播方式的异化,引起了部分青少年对于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的不信任感。[1]铺天盖地的好人好事充斥人们的视野,其中不乏有部分不良媒体以引起轰动效应,吸引更多的眼球为目的而故意“生产”出来的新闻,久而久之,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类报道的厌烦甚至于怀疑,最终导致社会对媒体信任的缺失进而对真正楷模的不信任,使得青少年不知道自己应该相信什么,在这种对于媒体传播的正面信息的怀疑之中,迷失了方向。因此,大众传媒传播方式的异化导致部分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方向的迷失这一不争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的确是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空间距离造成的地域集群观念,创造出超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但实际上又使青少年的活动范围变小了。[3]由于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青少年足不出户就能浏览世界各地的新闻和信息,与世界各地的朋友进行交谈,有的则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总之,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占用了青少年大量本应用于户外活动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的时间,长此以往,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得不到现实的满足,甚至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和处理能力,从而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最后,大众传媒的普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认知能力的提高。[2]由于大众传媒的普及极大地削弱了传统媒介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将大量的时间都用于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天,而不愿进行传统的纸质阅读,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青少年知识单向地从电视、网络上面接受大量的信息,但海量的信息使得青少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他们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消化,他们只能接受信息,甚至都难以存储信息,更无法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提取,创造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因此,这种轻阅读、轻思考的倾向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自然是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的。

(三)应对大众传媒消极影响的策略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它的消极影响就抹杀它对于社会及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毕竟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规避和减少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归根到底,大众传媒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媒介,它所传播的内容完全取决于创作主体,而且作为我们大众传媒受众的人民群众也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所以要想减少乃至杜绝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更好地发挥其积极影响,我们应该从规范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强化青少年的信息辨别意识两方面着手,必要时通过加强对于青少年的监督来减少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削弱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应该从大众传媒的制作源头抓起,国家应该加强对于大众传媒从业者的教育,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自律水平。[5]同时加强国家对于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和内容的审核,对于传播不当信息的大众传媒制作者给予严厉的惩罚,同时给予优秀大众传媒作品制作者以适当的奖励,根据奖惩相辅的原则,双管齐下,唤醒大众传媒从业者对于社会及大众的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言论会对于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论及表达,而且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为我们青少年的社会化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次,家长和学校作为对于青少年负有教导和监督责任的两大主体应该注意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加强对于他们的干预和监督。家长应该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指导青少年收看电视和上网,必要时为他们安排科学的上网时间,同时要注意多与青少年进行沟通和交流,有空余时间就和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同时在平时鼓励孩子多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分散青少年对于网络和电视的注意力,有利于他们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和接触,减弱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学校在平时对与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于过度沉迷电视和网络的危害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和利用大众传媒。这样能够让合理利用大众传媒得科学观念时时提醒青少年,从而规范青少年利用网络和大众传媒的行为,进一步减弱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

最后,同样也是针对我们的青少年而言的,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社会人,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完成社会化,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除了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媒介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还必须认识到自己亲身与周围的世界的交流与沟通其实更为重要。因此,我们的青少年必须自己从心底认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将自己与大众传媒交流的时间分一部分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和与社会的交流。多与自己周围的人与世界打交道,如把自己上网的时间更多地用来和自己身边的小伙伴玩耍,和自己的父母及老师交流与沟通,倾诉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苦恼,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快乐与收获等等。我相信,如果我们的青少年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一定能够顺利地完成个人的社会化,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社会人!

在这里,我对于加强父母对于青少年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有一个较为具体的小建议,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周一个固定的时间与父母沟通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同时给孩子提供建议。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孩子挑自己在一周的时间里通过大众传媒或其他任何方式了解到的时事热点或孩子感兴趣因而让自己特别有想法的时间和父母沟通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父母及时掌握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并及时给予孩子正确而成熟的思想和方向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青少年对于自己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以父母为锻炼对象。为了增强青少年的积极性并让他们用相对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件事情,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夸奖和鼓励他们,哪怕是一个肯定的眼神和回信的微笑,同时还可以给他们适当的奖励,而这种奖励方法就要交给我们的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偏好和秉性自己去具体地制定了。这种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可以增进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纠正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有利于锻炼性格内向的青少年主动与人交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开放性和广泛性等优点开阔青少年的视野,锻炼青少年的思考能力。而且这种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总之,大众传媒的优点是值得肯定的,至于它的飞速发展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得到解决的,只要有国家,大众传媒从业者,青少年的共同努力,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将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最终为我们青少年的社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让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助力青少年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杜玲玲,《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论析》,媒介教育,2012年第3期 [2]李莉萍,《浅谈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4]董泽芳,《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2版

[5]谭胜兰,《现代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冲击及控制》,新媒体思政,2010年第6期

篇2: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学院:理学院 姓名:曾庆怡 学号:101414588 班级:10级电子科学与技术

2班

内蒙古农业大学

摘要: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化大众传播媒介是指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络等一系列能迅速传递信息的各种技术系统和社会设施。大众传播媒介总体上可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字书、连环画等,电子媒介是指广播、电视、录音带、电影、电子游戏机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适应于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所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要求人必须在社会认可的行为标准中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使之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一员。社会化贯穿于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老年,个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影响,不断进行社会化,在每个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社会化的要求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包括了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体等五个方面。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到各个阶层的很多层面,人们有着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大众文化,而一些大众媒体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随着大众媒体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部分,直接的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体系。尤其是现在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很容易误入歧途,成为一些庸俗文化的附庸者。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收集信息和社会调查,浅谈一下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化 影响 改进措施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大众文化具有开放性、形象性、广泛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同时大众传媒也不断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变得低俗甚至媚俗。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不断的侵蚀着人们的意识。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意志力薄弱,抵制诱惑的能力不强,又由于处于发展阶段,不良的大众媒体不断的传播着不健康的信息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着不良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在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近些年来,这些问题不仅没有减少,还有迅速攀升的趋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强则国强。因此,研究近些年来,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渐严重。

未来大众传媒的不良信息信息传播仍有着扩张的趋势,中国的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信息是否能够选择性的获取,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对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过对大众传媒在散步不良信息的途径的了解,可以进一步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原因,对具体改善这一现状有着重要作用。

 调查的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大学生、中学生

调查时间:2011年8月

调查的主要方法:

1、资料收集,查阅相关文献,收集相关信息

2、调查走访,包括问卷调查、追踪调查、走访 内蒙古农业大学

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信息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这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 内蒙古农业大学

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在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品时有39的人受到广告的影响,有7的人受到很大的影响。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

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看日本卡通画的人很多,有51%的人认为比较多。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三〉大众传媒话语传递的信息

大众传媒是一个由符号构筑的话语体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系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故事情节等传递话语主体的价值观、情感、反思和意向。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和社会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载体是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人们充分享用着传媒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对大众传媒中的诸多弊端表示忧虑。从上个世纪早期学者们不断忧虑的电视问题开始,至今人们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关注。如果那个时期有识之士担心的还仅仅是电视减少了家庭成员的交流、造成未成年人阅读时间减少和观众“傻瓜化”倾向等,那么现在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减少,还暴露了更多的其他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

并且日益显性化。

1.对性题材的滥用

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大众传媒无一例外地在其文本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性题材,从原先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到后来的大胆挑逗,再到现在许多时段加长或篇幅加大的亲吻、抚摩、器官展示。如果说在“欲说还休”阶段还讲究些许唯美色彩的话,现在对人体器官的夸张突出,已经将人的视觉和感官还原为蒙昧状态,但即使是这样,文本的设计者似乎还担心不能吸引观众持久的关注,连卖牙膏、汽水、奶糖的广告统统都用上了性暗示。这种情况不仅在以普通大众为定位对象的大众传媒中存在,而且还在向似乎更为理性和高雅的学术杂志中蔓延,其学术表述方式也充满另类特征。2.对暴力的崇拜

影视文艺作品中一种力量暗暗兴起,黑社会、黑势力、流氓、打斗、施暴成为媒体另一卖点。记得若干年前一位深受大陆喜爱的武打演员,到好莱坞后,一改善良形象,靠残酷和杀手起家,现在看来已享誉世界。有学者认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可以缓解人们内心暴力欲望的冲动,以此来为暴力题材做合理化的美饰。许多报纸的专栏里,详细描述不同类型犯罪分子作案的详情,其细节足以使人学会类似事件的实施方案,虽然结果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但读者却可以寻到避免被警察发现的种种启发。

3.对超自然力量的渲染

鬼魅、魔幻是当前另一主题,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中的“哈里·波特”现象,从《指环王》,到《午夜惊魂》,再到各种情节离奇的武侠故事,其间有人鬼与共的毛骨悚然,有悬念跌宕的惊险刺激,据说票房不菲。许多观众对此能坦然面对,而且可以津津乐道,投资者从青少年那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商机。

4.对美的另类化

“酷”是现代社会的新时尚,从英文词源“cool”来看,意味着冷、硬、僵,引申为冰冷、残酷等,显著区别于温暖、温柔为一极的传统美感标准。大众传媒中的主体是通过演员作为特殊符号展现的,他们的穿着打扮、喜怒哀乐、神情举止无不传递了文本设计者的审美情趣。从人们熟悉的歌唱明星来看,近年来新兴的许多年轻的明星都愿意走“妖冶路线”,如果是女性,一般要有暧昧的眼神、扭动的腰身、奇异的装扮,歌词要有爱,最好是痛不欲生、欲罢不能的爱,歌声也可以不圆润优美,呼喊嚎哭,捶胸顿足皆可。现代社会,如果哪天打开电视、报纸、杂志或者互联网,想不看到上述那些新鲜的时尚都不行。多少父母在问:“电视里出现成年男女亲热的镜头时,我该不该把4岁孩子的眼睛蒙起来?”问题是,如果真要蒙的话,那只好让孩子成天带着眼罩生活了。因为家里电视机可以不看,走在大街上广告牌是没法不看的。

大众传媒是一种话语权威,它始终处在主导地位,从言说权力的角度看,它是施予者,受众尽管千差万别,但都只能是受动者,虽然手握遥控器或鼠标可以部分拥有选择权,总体而言,单向接受传媒符号体系的传递是受众们唯一的选择。因此,在传媒网络体系覆盖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受大众传媒的塑造是不可避免的。

 大众传媒应作出的改进 内蒙古农业大学

传媒要改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从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看,传媒应注意如下方面的建设:

1.加强政府的示范和导向。政府的示范和导向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力,尤其在中国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下,政府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有其他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主要媒体上积极推进精品工程,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国家理念建构的要求。

2.提升媒体形象的定位。尽管受众层次不一,但每个社会成员内心都有真善美的需求,青少年未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可以通过美的方式加以熏染,将每一个可能被青少年接触的文本都赋予智慧的种子,用重新诠释的美感、正义和神圣感来唤起青少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广告、画面、文字、声音和可接触的各种界面上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诉求。

3.提高创作者的素养。媒体产品面世的背后是一群创作者,从编导、设计、策划到具体操作,直至最后成形,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精品创作需要有精品共识,在基本价值尺度上,首先需要在这个群体的合作上取得共识。在这个价值和意识形态日趋多样性的时代,如何获得这样的一致,尚需更高层面共同理念的建构和较长时间的消化。

 对青少年的建议

1、青少年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合理利用青少年阶段时的猎奇心理,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

2、青少年对不良信息要有一种抵制能力,不能随波逐流,还应该学会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青少年应该会洁身自好,学会抵制社会化中的不良诱惑。

 结束语

篇3: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班杜拉,大众传媒,儿童,社会榜样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是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的, 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 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 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在大众传播媒介盛行的社会环境中, 大众传媒为儿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直接模仿某些社会行为方式的机会。

一、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容易对儿童提供榜样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儿童可以仅凭观察社会榜样的行为就能够学习。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构成,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 一般来说, 儿童主要选择父母、老师以及较为年长和有能力的同伴, 作为自己主要观察和模仿的对象。但是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庭, 父母要忙碌于生活和工作琐事, 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家庭里又没有其他同伴一起玩耍, 许多儿童放学回家之后, 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在电视机前度过, 所以儿童选择社会榜样的对象发生着变化, 越来越多地受到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观察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记忆保持阶段, 儿童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 从而使榜样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大众传媒中从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到成人看的电视剧, 许多具体生动的大众形象, 作为现成的符号形式, 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的视听觉, 使得儿童更容易从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的“榜样”中吸取到丰富的内容, 从而加速其记忆保持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例如, 2013年4月6日, 江苏一名10岁的男孩就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剧情做“绑架烤羊”游戏, 将一同玩耍的两名儿童绑在一棵树上, 并用随身携带的打火机点燃树下竹叶, 导致二人被火严重烧伤。

观察过程的第四个阶段是动机过程, 即儿童因为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的强化过程。由于大众传媒是面向社会大众传播的, 当儿童来到幼儿园或者学校, 这些大众传媒传播的“社会榜样”就会成为他们共同的话题。在儿童交往的过程中, 各种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的效力发生着作用, 使得模仿动画片、电视剧里的卡通形象或人物形象成为一种潮流。

二、大众传媒的社会榜样对儿童道德养成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 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社会化的特点, 人们传授道德标准和道德行为, 需要提供大量的社会支持;但是如果儿童接触的成人和同伴所持的标准不一致时, 他们就很容易接受不同的行为标准, 影响儿童的道德判断。对于儿童来说, 电视中的榜样示范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冲突, 往往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现实, 如父母告诫儿童“打人是不对的”, 但是儿童却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打人、甚至杀人的场景, 包括在很多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群的动画片里, 也充斥着打斗和暴力, 对还没有形成固定道德判断和行为标准的儿童, 形成不一致的、混乱的榜样作用。

可以说大众传媒对于儿童道德养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这一作用可以是消极的, 也可以是积极的, 关键在于它传播的内容以及对于儿童的引导是否恰当, 而不在于传媒本身。例如,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广告片《妈妈洗脚》就曾经感召了不少儿童和青少年, 广告中5岁的小男孩, 捧着盛满水的水盆, 摇摇晃晃地走过来, 盆中水花四溅, 小男孩用稚嫩的声音说到“妈妈, 洗脚!”这一经典的情节, 充满温情和童真, “你为妈妈洗过脚吗?”成为很多儿童扪心自问的问题, 当年一股孝心旋风席卷全国各地。这就是大众传媒对于儿童道德养成的积极教育的表现。

三、正确树立大众传媒榜样作用的方法和策略

在大众传媒已经从各方面渗透儿童生活的现实情况下, 我们的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必须要正视儿童道德养成的复杂环境, 及时寻找对策, 变害为利。

首先是相关职能部门、媒介机构和儿童节目制作单位要做好大众传媒舆论导向的把关工作, 尽可能地营造健康、道德的社会舆论环境。2013年10月, 央视动画责任有限公司等10家动画制作机构、央视少儿频道等10家动画播出机构, 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播暴力失度、语言粗俗动画片。2013年10月12日, 在央视的《新闻联播》中, 国产动画片《喜羊羊》《熊出没》被点名批评, 并因此进行整改。

其次是父母要细心留意儿童的关注内容, 及时进行引导和修正。班杜拉认为, 榜样示范作用的影像不一定能改变儿童的道德推理, 当人们进行道德推理时, 必须用个人的道德标准来解释道德情境中所获得的信息, 而儿童用来评价行为对错、好坏的标准往往会受到周围人, 尤其是成人的影响, 所以当儿童看到一些与传统道德标准对立的内容时, 父母的适时引导和修正, 会及时树立儿童正确的道德标准。

第三是幼儿园和学校里的老师也要密切注意儿童的道德发展, 关注孩子们正在热烈讨论的话题。既然大众传媒的榜样作用无可避免, 作为教育者当然也无法回避。教师要发挥权威人物的榜样作用, 在学校这个小环境中营造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道德环境, 充分发挥外部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的调节作用。对于孩子们关注到纷繁复杂的道德问题, 却没有足够的经验进行整合处理的时候, 教师应该帮助儿童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十分重视个人的主观调节作用, 这种自我调节的过程以及道德标准、判断和自我生成的情感结果, 在社会影响的网络中会发生交互作用, 关键是如何提供一个有利于儿童形成正确认知和道德标准的成长环境, 发挥正确的榜样作用, 使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只会运用单维度规则, 发展到运用多维度的、有结构的行为规则。

参考文献

[1]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庆丰.第十三章营造少年儿童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A].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 (2003) [M].

篇4: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 大众传媒;青少年;社会化;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桑志罩(1977—),男,消费日报驻江西记者站记者。(江西南昌330029)

电视、报纸、网络向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它们都属于传媒。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人们一直在追求信息传递的准确与快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准确度越来越高,方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现代传媒的种类就包括报纸、电视、书籍、杂志、互联网、电影、广告、手机、电话、传真、可视电话、广播、短信、CD等等。传媒的确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入、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传媒造福于人类,它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它在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负面效果。

一、大众传媒话语传递的负面内容

大众传媒是一个由符号构筑的话语体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系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故事情节等传递话语主体的价值观、情感、反思和意向。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和社会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载体是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人们充分享用着传媒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对大众传媒中的诸多弊端表示忧虑。从上个世纪早期学者们不断忧虑的电视问题开始,至今人们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关注。如果那个时期有识之士担心的还仅仅是电视减少了家庭成员的交流、造成未成年人阅读时间减少和观众“傻瓜化”倾向等,那么现在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减少,还暴露了更多的其他问题,并且日益显性化。

(一)对性题材的滥用。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大众传媒无一例外地在其文本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性题材,从原先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到后来的大胆挑逗,再到现在许多时段加长或篇幅加大的亲吻、抚摩、器官展示。如果说在“欲说还休”阶段还讲究些许唯美色彩的话,现在对人体器官的夸张突出,已经将人的视觉和感官还原为蒙昧状态,但即使是这样,文本的设计者似乎还担心不能吸引观众持久的关注,连卖牙膏、汽水、奶糖的广告统统都用上了性暗示。这种情况不仅在以普通大众为定位对象的大众传媒中存在,而且还在向似乎更为理性和高雅的学术杂志中蔓延,其学术表述方式也充满另类特征。

(二)对暴力的崇拜。影视文艺作品中一种力量暗暗兴起,黑社会、黑势力、流氓、打斗、施暴成为媒体另一卖点。有学者认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可以缓解人们内心暴力欲望的冲动,以此来为暴力题材做合理化的美饰。许多报纸的专栏里,详细描述不同类型犯罪分子作案的详情,其细节足以使人学会类似事件的实施方案,虽然结果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但读者却可以寻到避免被警察发现的种种启发。

(三)对超自然力量的渲染。鬼魅、魔幻是当前另一主题,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中的“哈里•波特”现象,从《指环王》,到《午夜惊魂》,再到各种情节离奇的武侠故事,其间有人鬼与共的毛骨悚然,有悬念跌宕的惊险刺激,据说票房不菲。许多观众对此能坦然面对,而且可以津津乐道,投资者从青少年那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商机。

(四)对美的另类化。“酷”是现代社会的新时尚,从英文词源“cool”来看,意味着冷、硬、僵,引申为冰冷、残酷等,显著区别于温暖、温柔为一极的传统美感标准。大众传媒中的主体是通过演员作为特殊符号展现的,他们的穿着打扮、喜怒哀乐、神情举止无不传递了文本设计者的审美情趣。从人们熟悉的歌唱明星来看,近年来新兴的许多年轻的明星都愿意走“妖冶路线”,如果是女性,一般要有暧昧的眼神、扭动的腰身、奇异的装扮,歌词要有爱,最好是痛不欲生、欲罢不能的爱,歌声也可以不圆润优美,呼喊嚎哭,捶胸顿足皆可。现代社会,如果哪天打开电视、报纸、杂志或者互联网,想不看到上述那些新鲜的时尚都不行。

大众传媒是一种话语权威,它始终处在主导地位,从言说权力的角度看,它是施予者,受众尽管千差万别,但都只能是受动者,虽然手握遥控器或鼠标可以部分拥有选择权,总体而言,单向接受传媒符号体系的传递是受众们唯一的选择。因此,在传媒网络体系覆盖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受大众传媒的塑造是不可避免的。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传媒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将人的学习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本人行为后果所引起的学习,一类是通过他人示范过程引起的学习。媒介影响就属于后一类。

不可否认,传媒中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的作品是丰富的,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功不可没,但与日俱增的色情、暴力和庸俗化的内容使其消极的社会影响令人担忧。据笔者对南京市部分中小学的调查,青少年存在如下一些令人担忧的端倪:

(一)崇拜黑势力。黑老大是许多中学生向往的形象,原因是觉得传媒中的“这种人有权威”,可以使用暴力,“老大”的表情和举止被模仿,黑话也在校园流行,成为学生时尚的标志。有些学生中发生的纠纷也与校园外的闲散人员有牵连,甚至校方在处理时都有所顾忌。

(二)过早尝试性行为。从前人们十七八岁娶妻生子是允许的,但现在教育年限延长,结婚要等更长的时间。而且生活条件的改善提前了人们生理的成熟期,再加上大众传媒有意无意的“性刺激”,强化了青少年的性幻想,但没有合适条件承载的性刺激是令人担忧的。

(三)抗拒权威。也许现在学生要学的东西太多或自由空间太小的缘故,传媒中的超现实力量迎合了他们反抗的潜意识,尤其是对家长、教师所代表的权威的抗拒和嘲弄题材,特别受青少年欢迎。传媒还从反面开启了青少年这方面的意识,并成为大多数孩子认可的理念。

(四)反抗传统。刻意标新立异是现在青少年的一个倾向,为了获得新意,与传统不同的标准如“怪、奇、异、丑”成为新的尺度,从喜爱的演员、爱听的歌、爱看的节目和爱玩的玩具等方面的选择上,都有类似倾向,这与近年来某些传媒内容的设计和立意对青少年的误导是有直接关系的。

许多评论认为,当前大众传媒中充斥了许多不健康的内容,许多影视节目存在媚俗、粗糙或故作深沉的致命硬伤,主持人的着装、台词和表情夸张,缺少内涵,等等。虽然有些批评过于严厉,但对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而言,人们对它寄予更多的期望似乎并不为过,尤其是考虑到受众群体中巨大的未成年人群时,媒体要加强内省,对自己的言说方式和内容有更多的自律。

三、大众传媒应当做出的改进

传媒要改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从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看,传媒应注意如下方面的建设:

(一)加强政府的示范和导向。政府的示范和导向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力,尤其在中国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下,政府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有其他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主要媒体上积极推进精品工程,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国家理念建构的要求。

(二)提升媒体形象的定位。尽管受众层次不一,但每个社会成员内心都有真善美的需求,青少年未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可以通过美的方式加以熏染,将每一个可能被青少年接触的文本都赋予智慧的种子,用重新诠释的美感、正义和神圣感来唤起青少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广告、画面、文字、声音和可接触的各种界面上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提高创作者的素养。媒体产品面世的背后是一群创作者,从编导、设计、策划到具体操作,直至最后成形,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精品创作需要有精品共识,在基本价值尺度上,首先需要在这个群体的合作上取得共识。在这个价值和意识形态日趋多样性的时代,如何获得这样的一致,尚需更高层面共同理念的建构和较长时间的消化。

[参考文献]

[1]王俊华等.大众传媒价值取向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篇5: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在现代信息社会,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和公共部门,也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一代成长和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大。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以一种全时空的形态构建“拟态环境”对青少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传媒;青少年;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8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与日俱增,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认真研究大众传媒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主要说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1.电视传媒与青少年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总是会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的是大众传媒的导向。大众传媒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它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全方位的,是个体了解国家、社会的重要渠道,其核心功能在于传播信息,具有服务社会、引导大众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青少年在价值观构建过程中深受媒体价值倾向的影响。这些影响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值得引起关注。电视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和青少年文化都有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的媒体是电视,尤其是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完全是在电视的陪伴下长大的。

2.当今社会电视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电视媒体是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主要媒体,收看电视节目在青少年课余生活中占据了较高比重。由此可见,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有多么的大。电视传媒的发展极度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富有乐趣,同时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也起到了极大的效果。

2.1首先电视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拓宽了人们了解世界的渠道,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外面的新闻,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便利,同时使人们不断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可以使人们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积极发展,同时电视上的一些节目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人们带来了有益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在开设一些求职的节目,面临现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给出了又一条求职途径,并且节目中的招聘企业也都是实力雄厚的五百强企业,只要求职者有足够的实力,企业就能够为其提供一个让其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这为我国亚待就业的广大求职者提供的极大地方便。

2.2电视媒体的极大发展还有利于大力弘扬和发展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利用电视媒体这个载体,我们可以立模范,树典型,积极传播优秀文化,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优秀文化的感染,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现在电视上的很多节目都能起到这种效果。比如,感动中国就是一个币民好的例子,用道德力量感染人们,使人们自发的做好人好事,乐于帮助他人,没有任何的强制力,完全是道德感化。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

3.影视剧会给青少年带来西方价值观

首先,无论何种电视剧都会给青少年造成个人主义,特别是个人英雄主义,因为任何影视剧都有主角:配角,这本身就是对个人的强调,无论历史剧:战争剧:科幻片都在强调个体能力的重要性,且不说西方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影视剧收视率连年攀高,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人治社会更是为影视剧的创作者提供了创作个人英雄主义的素材.以至于青少年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而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这一论断百思不得其解.其次,任何一部以城市为背景的电视剧,都极易把青少年引向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而农村更甚.正因为有线电视向农村的普及,使得更多农村人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为他们走出农村增添了精神上的动力,而公路的村村通工程,使其彻底走出农村得以实现.不可否认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城市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但进入城市后对各种物质的向往和追求又无疑会引导农民沦为金钱的奴隶,而陷入拜金主义.可以说正是影视剧中对城市繁华或明或暗的宣扬彻底摧毁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下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最后,影视剧极易把青少年引向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全球冲突与融合,欧美影视剧在全球的流行,以及日韩剧对亚洲的冲击,其中所宣扬的西方中产阶级的消费观和享乐观,无疑给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再加上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产影视剧也尽力宣扬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以富人和城市市民生活为背景的影视剧和对高昂商品的宣传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误导,特别是西方的超前消费价值观和快乐主义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月光族”-过把瘾就死“-快乐到死”等错误价值观。

4.电视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积极影响

传媒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好途径。总的来看,人们对电视传媒的评价趋势是积极的,都期望传媒能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影响。电视传播活动能有助于青少年民主观念、多元知识与全球视角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与社会的互动,对青少年价值观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青少年是祖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后备力量,所以对其价值观的培养十分的重要,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电视传媒,从一方面说,它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确实会对我们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为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电视传媒产生的浦极影响,还青少年一片纯净的文化天空。

参考文献:

篇6: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壮大,儿童接触电视媒介等新兴电子产品的机会很多,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众传媒丰富了儿童的视野,但对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为能力等也产生着双方面的影响。本文从家庭和学校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大众传媒对儿童能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互联网;儿童影响

21世纪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日益发达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人们已生活在一个媒体无处不在和“高度依赖”媒体的社会。

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壮大,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凸显,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学者及家长老师的共识。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的儿童频道、儿童报刊等都获得快速发展,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儿童心理行为、生活方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媒丰富儿童的发展环境

广大儿童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时常出入的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家人、老师的看护下,直接经验太少,对世界又充满着好奇心,这时他们就会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儿童思想的天真,他们对传媒提供的东西常持肯定态度,这样,他们就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形成或改变着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

大众传媒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充斥着各方面的求解与探索,它既可以锻炼儿童运用科技的能力,偶尔的娱乐游戏消遣也能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料,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但也有一些虚假信息的存在,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不需要运用多少大脑就能接受,这也会影响到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

上世纪90年代后,电视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人们对它的依赖性在逐年增加,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小学生多会关注儿童频道,中学生随着心智的渐渐成熟,接受媒介信息的范围也相对大些。

在电视还没成为主流媒介时,儿童接收信息和学习实践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更多的是在学校里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授。而在现代社会,儿童接受大众媒介的年龄段在逐渐趋于小龄化,当家人使用大众媒介时孩子们或多或少就开始接触并学习使用了。作业完成后,课余时光大多数孩子还是会选择观看电视的。

电视中的多数内容是超出儿童所应接触的知识范围的。例如百科知识、名人逸事、社会要闻、经济娱乐事件等都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内涵、拓宽他们的所见所闻。但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吸收到很多不符合自身年龄段的事物,如反叛的、情爱的…儿童还不能区分媒体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他们比成人更多地相信并接受媒体传播的知识与信息,而在大众传媒中,不少内容是不符合现实生活或不适合儿童的。

历史上每一个传媒的出现和普及都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信息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造就着一个全新的网络受众群。其中儿童也是受众群的一部分。可是网络媒体上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信息,这就很容易成为儿童认识领域的障碍。同时黄色信息也充斥着互联网,这很容易影响儿童的心理生理健康,新的社会问题也就会在此基础上滋生。

大众传媒对儿童正负方面的影响

当今社会,儿童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受教育来实现的,那么学校就承担着儿童教育的重大责任。可是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在日益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积极方面来说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电视、网络正是一种以生动的画面,辅以语言、音乐的视听媒体。其画面、动作与声音同时刺激孩子的感官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经验,提高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儿童思考,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它,引导和帮助孩子懂事明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也是同时存在的,如果这种影响长期存在,很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并非是杀人、放火、流血等,任何有明显而具体的语言或行为的使人屈服,无论是否有伤亡的情景均属暴力。口语暴力、武器暴力、物品暴力均为暴力的展示方式。传媒中渲染的暴力或“软暴力”容易给儿童形成先入为主的定性的观念,以为现实世界就是这样。另外儿童还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容易模仿暴力节目中的情节、手段,因此产生的影响更甚。

根据上述所讲的大众传媒对儿童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们要不断整合多种新媒体资源服务于教育现代化,来指导儿童对大众传媒的选择。

首先,在家庭中应当注重大众传媒的使用。在与孩子共同享用大众传媒时,应选取利于孩子成长的内容进行观看,如科普知识、竞技赛场、新近新闻事件的发生、艺术作品的欣赏等。

其次,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关爱。儿童过分依赖某些媒体可能会引起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健康状况。如果儿童过分依赖媒介,对问题的思考就会产生懒惰情绪,对网络资料的查询就相应会产生过多的依赖性。这样既耽误了儿童吸收课本知识的时间,又减弱了大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再次,指导孩子对传媒传播信息的鉴别和选择。指导孩子应选取知名网站去找寻新闻、资料。在阅读刊物、观看电视时应选取那些能够拓宽自己知识面的.东西去看,而不是一些花边新闻,这些内容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对他们的成长起不到好的作用,切记一定要正确对待媒介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最后,家长对儿童给予恰当的管束,帮助儿童合理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家长可以在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些提高艺术修养的培训班,一方面充实了休闲时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很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存有溺爱心理,并没有过多约束孩子们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儿童不良的生活状态。因此家长应严格控制他们在家看电视或上网的时间,并对他们接触的媒介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孩子能学会适度控制上网的时间可能也就没有沉迷的问题了。所以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网并非不可上,电视并非不可看,孩子和大人一样,同样有娱乐和休闲的需求,同样有享受现代化娱乐工具的权利,关键是父母要引导孩子知道如何自控。这点要以家庭为基础实施保护。

学校引导儿童正确对待网络等大众传媒

学校应该引导儿童正确对待网络等大众传媒。学校可适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以减少和预防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

首先,应针对儿童的兴趣爱好指定可实施不同体例、不同方法的教材,因材施教。与此同时,一定要以现实生活实践经验为基础,不能脱离实际进行说教。儿童进入学校后,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是非常信任的,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一定要对儿童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耐心说教,要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是正确的价值观、哪些应当摒弃、哪些应当记忆。所谓伦理道德就是要遵循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生情感和敏锐的思维及处世能力等,这些都是需要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而不能一味地通过大众传媒对自己进行灌输,这样只能滋长自己的懒惰行为和不良意识。

其次,对于现在网络媒体的覆盖情况,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在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课上,老师一定要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现在社会由于网络信息冗杂现象严重,黄色信息也在侵蚀着网络,儿童对这些新奇的尚未接触的事物是带有很强好奇心的,所以一定要帮助儿童树立科学的大众传播理念,坚决杜绝网络不良信息侵蚀儿童的意志。

总之,大众传媒虽然存在着劣势,但是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还是占主流地位的。它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儿童的成长也起到了开阔视野、丰富童年想象力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能够正确使用大众媒介,正确引导儿童对它的接触,就一定可以发挥其优势,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而大众传媒本身也要拥有社会责任感,以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来约束自己的传播行为,从而走上更加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轨道。

参考文献:

[1]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J].青年研究,20xx(1).

[3]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篇7: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在它给人们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手段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八个消极影响,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社会、家庭、媒体三方面来共同解决大众传媒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关键词:大众传媒 学生社会化 影响

当今世界,大众传媒已影响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它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工具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德行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王世永先生分析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后提出了颇具启发意义的积极的对策。他认为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有八个方面:“

一、恶性信息导致道德污染。最显性的,也是后果最严重的是传媒传播的越来越多的,色情、暴力信息,造成青少年淫乱、暴力等违反社会规范准则的社会偏离行为。

二、庸俗信息产生消极示范。电视是大众媒体中受众构成最复杂,对受众文化水平要求最低的一种。因此,其行为示范作用也最为明显。由于电视有大量复制和扩张低层次的通俗文化乃至庸俗文化的倾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电视传播的先天优势,许多不良、消极行为会被传播者通过先进的声像技术进行视听包装,而显现出极具吸引力、诱惑力和说服力的精致面孔。

三、失真信息导致认识障碍。在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中,传播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均不能完全保证信息传送的高保真度。

四、符号暴力导致文化偏见。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其电视解魅理论中,以犀利的分析有力地揭露了电视反民主的符号暴力特征,表现于电视行业的职业眼光和内部循环所导致的同质化。

五、信息麻醉弱化思维能力。不同媒体信息传播产生的效果不同。电视传播的信息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六、信息泛滥降低信息获取效率。信息泛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信息超载。无效信息进入青少年的视听范围势必造成他们精神疲惫、反应迟缓、感觉退化、思维混乱、烦躁不安等心理、生理的不适应症状,使其主动获取、整理信息的积极性,大量垃圾信息、无效信息必将挤占青少年在学校、家庭教育教学中接受的学习知识的空间干扰正常的信息的接受的思维序列,使本来敏锐、活跃的信息吸收需求处于抑制状态,减弱了学习效果,降低了有效信息的获取率。

七、虚拟情景缓滞社会化过程。青少年的情感、意志、性格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对客观环境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

八、有碍生理健康。许多研究证明,长期观看电视会使青少年视力减退,引起眼睛疲劳、疼痛、头疼、肩痛及颈椎、脊椎劳损等症状,并且由于客观上将少了肢体协调性活动和户外运动,导致全身生理系统的非协调性极不充分发展。”

对此,他提出了消极媒体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政府的行政干预机制。政府行为是较大限度地消除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的根本保障。新闻媒体与其所传播的信息是关乎社会公正和公正利益的重要公共资源。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主体,政府更加有义务,也有能力对电视媒体的传播行为监管。

二、社会的系统教化机制。社会教化体系狭义的理解,包括各种各类教育组织(学校)、家庭和社会团体。学校教育应该扮演媒介教育主阵地的角色。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全面推行媒介教育,是消除电视媒体消极影响的有效对策。在课堂教学和团体活动等全过程中渗透媒介教育,方式可以多样。家庭教育是媒介教育中肩负“启蒙”重任的关键环节。青少年最初接触电视是从家庭中开始的,在家庭中接触时间最长,因此,电视与青少年的互动关系在家庭中展开的最为充分。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对电视媒体的认识态度和感情倾向乃至批判能力,均对孩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孩子的收视需求,与之充分沟通,进行必要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强调自己的收视好恶。如果说学校是寓教于娱乐,家庭则应化影响于无形。餐桌上的闲聊,卧室中的谈心,电视前的评论等等,无不是借助具体情境进行教育引导的好时机。甚至可以通过对电视媒体、节目的认识,实现培养孩子的良好情操和正确价值观及智性分析等综合素养的目的。应该动员社会中的一切知识分子,尤其从事人文社科的工作者,以及各社会工作人员和公益团体一起努力,形成教化合力,发挥综合效能,才可能使青少年生存的整体精神环境获得优化,使电视媒体虚拟环境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三、媒介主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作为大众正义的代言人和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社会单元,大众传媒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自律水准和相对完善的行业制度自律机制。前提是后者的核心和前提,后者则是前者的体现与保障。

篇8: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舞台记录片的影响和应用

舞台纪录片是舞蹈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是目前最好的舞蹈传播手段,它简单方便、形象准确,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地、放慢速度播放,舞蹈姿态也可以“定格”观看,给学习和研究舞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舞台纪录片,一般可分为演出实况录像和专门为录像而进行的舞蹈演出两种,前者的录像导演一般要事前作好针对舞蹈场景选择镜头的准备工作,演出结束录像也同时完成;而后者则可以根据导演的艺术要求进行录制,直到满意为止。电视台播放的舞蹈、舞剧演出晚会,大多是舞蹈舞台实况录像,除此之外,还有不许少片子要根据电视导演的艺术构思,进行剪辑和技术处理等后期制作,突出舞蹈演出的独特风格特色,从而加强其艺术表现的魅力。

首先,大众传媒催生了一系列优秀舞蹈纪录片的诞生,它真实地记录下我国乃至世界上原生态的舞蹈形式,对于保留传统舞蹈样式,传承人类舞蹈精华具有重大作用。其次,大众传媒在编排剪辑过程中加入了精心编写的生动、具体、形象、概括力强的解说词,把节目主持人的介绍评说、不同身份的观众对演出的不同反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观看此类纪录片的观众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共鸣,达到不一般的艺术效果。

二、大众传媒影响下的舞蹈艺术片发展

电视舞蹈艺术片是电视艺术和舞蹈艺术紧密相结合的产物,是根据电视的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使舞蹈极大地突破了舞台艺术表演的空间,使舞蹈创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扩大了舞蹈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段,富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央电视台在80年代末播出的《杨丽萍的舞蹈艺术》就是一部艺术片,它代表了一个时代。这部片子除了开头有一段简短的对杨丽萍的介绍,终场时有一句结束语以外,全片再没有一句语言或任何字幕。表演各种舞蹈的杨丽萍互相交插组接,有时还使用了化出、化入的表现手法。表现着杨丽萍对舞蹈艺术执着的追求,塑造了一个献身于舞蹈艺术的典型形象,使观众看到了杨丽萍心中的舞蹈和向舞蹈艺术顶峰攀登着的杨丽萍,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具有强烈的精神鼓舞力量。

三、大众媒介对舞蹈教学片的影响和发展

用于舞蹈教学目的的录像片,是普及舞蹈文化的有力手段,也是学习舞蹈的有效工具,特别是为那些没有条件进入舞蹈院校或舞蹈训练班学习却热爱舞蹈艺术的人们开辟了进入舞蹈艺术殿堂的通道。近年来,我国众多优秀舞蹈工作者研究编创了多个舞种的舞蹈教材内容,录制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教材》、《少儿爵士舞蹈考级教材》等近二十种舞蹈教学片;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出版了《国际标准交谊舞》、《国际标准拉丁舞》等舞蹈教学片。不久前北京电视台通过金盾出版社出版的《90年代流行交谊舞》(许尔充、崔世莹编著)录制播出的“跟我学跳交谊舞”就很受群众的欢迎,对普及交谊舞起了很好的作用。

舞蹈教学片在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演变中,也形成了一定的要求,如有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使学舞者从录像片中,不仅能循序渐进地学会每一个舞蹈动作,还能从中掌握正确的舞蹈风格及韵律。大众媒介对舞蹈教学片的发展影响至深,促进和加大了舞蹈教学片的广泛应用。

上一篇:街上亲子方案-亲子活动方案下一篇:刘霞精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