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游戏故事

2024-05-11

学习故事游戏故事(共11篇)

篇1:学习故事游戏故事

《幼儿自主游戏与学习故事》学习心得

2016年10月15日,我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幼儿自主游戏与学习故事的培训,听取了邵乃济老师的《在游戏中研读推进幼儿发展》和曾琴老师的《游戏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的专题讲座,感受颇深。

一、多元智能理论。

我们不能要求让每一个孩子长的一般高,而是要让他在自身的水平上发展,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让孩子共同发展。

二、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对于中国的教育,更多的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在西方,教育是为了孩子未来生活而所准备,我们不能只关注到孩子现在的发展,要让他将来所做准备,教孩子会生活,生活,享受生活。

三、教育应以幼儿发展为本。

这是人本主义的观点。教育应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化指导。解放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主选择,而不是放任。

四、桌子案例。

这个案例讲,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两个小朋友想做一个桌子,可是这个桌子做好以后就是站不起来,于是教师进行指导。首先教师在进行指导时,不应该直接告诉幼儿经验,而应该启发幼儿发现,让幼儿想办法,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如:引导幼儿观察桌子,发现桌子腿,特别特别用硬的东西做的,并且四条腿儿一样长。而幼儿在操作时,它会反反复复的出错,就算有一次他会成功,成功以后他还是会反复的失败,而教师就要做点睛人,当孩子成功时,就要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的经验,游戏让幼儿学得更活。如果幼儿在游戏中有争吵,我们要允许,并帮助他们想办法。我们承认在讨论办法,使,有时意见不一样,也会正常,幼儿也是一样,这证明他们是在想办法出主意,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让他自己来试一试,这样做可不可以,总结经验。

五、纽扣案例。

这讲的是,一个纽扣在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活动区投放了一个玩具纽扣,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新经验,新知识。我们不能局限孩子怎么玩儿,而应该让孩子拿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游戏,自己的意愿来玩儿,可进行多元思维的培养。比如说一个纽扣,我们可以按它的大小,形状,颜色,扣眼数量……来分类。

六、制作玩具比赛。幼儿最感兴趣、最喜欢玩的,就是自己制作的玩具。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自己来收集废旧物品,先自己讲述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玩具,然后在进行制作,最后举行一个制作玩具比赛,各位幼儿一起来参与,做自己想玩的玩具,投放到活动区进行活动。这样做,既可以大大增加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会玩儿,能想到怎么玩,发展多种能力。

七、教育的起点是幼儿有兴趣玩儿,教育的终点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八、对比中国教育西方教育。

美国西方教育是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注重培养幼儿的能力,适应,生活无常形性。而中国的教育,是用已知知识,解决已知问题。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能更好的适应变化,只要有一点问题,就想不到解决的办法,不懂得变通。

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没有问题,而西方的教育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这大大说明了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别,中国共倾向于教“好学生”,而西方更擅长教“问题学生”。

中国的教育,更倾向于教师为中心,而西方的教育更倾向于以幼儿为中心,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师中心与幼儿中心的高级融合,既教与学的高级融合。在教育中,教师要与儿童的天性合作,尊重幼儿,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九、教育就是尝试。

在教育中,我们就是尝试着做,当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就像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才会让幼儿发展的更好。我们既要考虑幼儿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幼儿发展的规律,让幼儿得到最好的发展。有时也许我们会失败,但每次失败都是成功经验的积累,教育就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想办法,而不是一个办法,通用到所有幼儿,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十、孩子是游戏的主人。

在孩子进行游戏,我们发现问题时,可以给予建议,而不是要教给孩子应该怎么做,如果这个建议孩子拒绝,那我们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玩。

十一、给孩子不玩的权利。

有一些孩子,在玩游戏时,他总是看别人玩儿,而不想自己动手自己去玩,“游荡”各个区。这是我们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也许他们正在观察,别人是怎么玩儿的积累经验,好为自己玩儿的时候打下基础,也有可能,孩子今天心情不好,所以他并不想玩,但是这种孩子我们一定要多给予观察引导。

十二、长得快的是胡萝卜,长的慢的是人生。

这句话指出,在孩子的发展中,我们不要过于心急,拔苗助长,而应该尊重孩子,静待花开,期待他的每一次成长。

篇2:学习故事游戏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黎屋小学的参赛选手某某,今天我讲的故事题目是:《雷锋精神,不朽的丰碑》。

有这样一位叔叔,他来到这个世界时普普通通,离开这个世界时也平平静静。他身高只有1米54,却成了几百万人民解放军的排头兵;他的体重不足50公斤,却像一块巨石,激起我们心灵深处浪花层层。叔叔永远年轻,因为叔叔有一张年轻的面容,他的微笑永远留在千万人的心中,22岁是他永远的年龄。他的日记,人们越读越起劲;他的故事,人们越听越动情!

同学们,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一个不知道叔叔的英名!他的名字就叫——雷锋。

雷锋叔叔曾经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雷锋叔叔是这样写的,当然也是这么做的。

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有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乘车,出检票口的时候,他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儿的中年妇女。原来这名妇女从辽宁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都丢了。雷锋连忙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眼含热泪地说:“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我叫解放军,家就在中国。” 一次,雷锋从丹东回来,要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通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地向前迈着,雷锋快步走上前问道:“大娘,您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用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您到抚顺。”老人感动极了,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肚子。”“孩子”这个亲切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老大娘急切地问雷锋:“孩子,你知道这地方吗?”雷锋虽然不知道地址,但雷锋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大娘用地图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母子一见面,老大娘就对儿子说:“多亏了这位解放军,要不然,还找不到你呢!”母子一再感谢雷锋。雷锋却说:“谢什么啊,这是我应该做的。” 当辽阳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水灾时,他将一百元钱寄给了辽阳市委,请他们转交给灾区人民。这些钱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可是在那个年代,却是一笔巨款了,因为雷锋叔叔每月的生活津贴只有七元钱。他这种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他人慷慨解囊的精神,付出自己能给予的一切的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雷锋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帮助别人活得更美好!他也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别人活得更好的人!

其实,要做个有道德的人并不难。虽然好多大事是我们小学生目前做不了的,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要为了少走几步路,就将垃圾随地乱扔;也不要为了少等几分钟,就去插队;更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因为恶小而为之。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如不要在马路上你追我赶;乘坐公共汽车时,主动让座;不闯红灯;在公共场所不打闹、不喧哗;要拾金不昧;关心同学、尊敬师长„„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以实际行动学习雷锋叔叔,让他的精神代代传承,永不磨灭!

篇3:学习故事游戏故事

形式:QQ群集中学习交流

主持人:北京市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刘晓颖园长(专家组成员)

参与者:专家组成员及全体”学习故事”研习项目教师

一、我是如何开展“学习故事”的

1. 大连甘井子区实验幼儿园谢婷婷 : 我把自己给孩子写的“学习故事”读给孩子听以后,他们特别高兴, 因为他们觉得被重视,被尊重了,觉得自己特别棒,树立了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尤其是成为故事的主人公。

2. 杭州市京都实验幼托园俞蓉蓉 : 我们在观察孩子的“哇时刻”。目前发现的一般都是比较小的事情。发现之后马上分享给孩子,孩子们非常开心,有一个孩子说她甚至快哭了。

3. 重 庆市上林幼儿园李浉杰 :写 “学习故事 ”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倾听孩子的心声,促进每一个孩子学习,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4.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鼓楼幼儿园王甜 : 我园经过三个月的尝试,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开始自主学习,尝试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孩子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发,“哇时刻”是孩子的,“学习故事”是我们大家的。 每一个教师都在放慢脚步,随着孩子一起学习, 成长。

在我园的“学习故事”中,有这样一位小主人公,他是一个男孩,在幼儿园三年几乎不怎么说话,和教师交流少之又少。 但通过“学习故事”,我们发现他的“哇时刻”,和他分享,和他身边的人分享,短短两个月,孩子好似变了个人,开朗、自信。

5. 浙江省宁波市明楼幼儿园王琳 : 我们目前尝试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用照片或小视频记录幼儿表现,并在评价环节利用多媒体呈现。孩子们在欣赏中回忆、交流,相互发现优点,自主学习,提建议。 这是我们追随幼儿的开始, 从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很多想法是出乎我们成人意料的,“学习故事” 源源不断!

6. 重庆市人民小学幼儿园谌利群 : “ 学习故事 ” 真的让自己改变了很多。 班里有一个很调皮的小男孩,今天早上,做早操时,我站在他的身后,发现他早操动作特别认真,就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了他,并请他当领操员。 集中活动中,我也努力改变视角,发现这孩子的闪光点,给我带来的惊喜是:整个上午小男孩调皮的行为减少了很多。“学习故事”让我变化,助我成长。

7. 南昌市龙泉实验幼儿园周婷婷:上次学习回来 , 就开始试着观察孩子,寻找孩子的“哇时刻”。 一开始有点迷茫,寻找不到。 慢慢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了,顺着孩子的兴趣延伸下去,惊喜的时刻就源源不断了! 没想到孩子们比我想象中更棒, 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出乎我的意料! 目前我们开展了两个孩子自发的活动,一个是自己开展的舞会,一个是从想妈妈联想到寄信寄明信片。 孩子们都积极参与活动, 我感觉这个活动才真的是孩子的活动! 感谢“学习故事”让我真正懂得去如何去了解孩子,用心观察孩子! 我反思自己原来错过了很多这样的教育契机!

二、研习“学习故事”的主要困惑

1. 在观察过程中总是遇到困惑, 比如不知道该怎么为幼儿提供支持,从哪些地方来支持幼儿,观察后又怎样拓展?

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都认为 ,观察不难 ,但注意很难,教师不能静下心关注,有时会漏掉孩子的精彩瞬间。 最重要的是不太分得清到底什么才是 “哇时刻”。 我们认为孩子每一个亮点都是“哇时刻”,可是又觉得这样的话,“哇时刻”就太多太多了。 那到底怎样的故事才是“哇时刻”呢? 是不是每一个“哇时刻”都是“学习故事”呢?

3. 在事件描述过程中是全部写孩子的行为么 ? 如果有教师指导,或者与孩子对话响应孩子问题,写还是不写呢?

4. 教师的引导语需要记录详细吗?

5. 写“学习故事”需要写题目吗? 需要固定的格式 吗? 故事里的人是用第几人称?

6. 一日活动中一件小事上如果发现孩子的优秀品质,如帮助他人、坚持、有担当等,马上与孩子分享算不算实施“学习故事”呢?

7. “学习故事”一定是关于一个孩子的吗 ? 可以是 一组孩子吗?

8. 识别的过程中, 我们要完全以幼儿能看懂的语言去记录么?采用咱们专业上的分析可以吗?还是两者结合?

9. 记录“学习故事”需要照片吗? 需要几张照片?

10. 微课程是“学习故事”的后续发展吗? 在实施微 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小组教学活动吗?

11. 大家发现 “学习故事 ”主要在幼儿自由游戏时间,目前在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教”相对较多,幼儿自由活动相对较少。 请问,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习故事”是不是不好开展? 不如自由游戏时容易被“哇” 到?

12. 孩子们的表现总是给我们惊喜,孩子们的需求也很多,我们如何回应呢? 比如说,在建构时总认为材料不够,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不停地提供呢?

13. 开放的课程也可以是孩子的一句话吗 ? 比如孩子无意中的一句话:我很想知道宇宙里有什么。 教师便可以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展相关的活动?

14. 在建构区 ,孩子不愿意拆掉自己的作品 ,怎么 办? (可是场地又实在有限)

15. 我常常找不到幼儿真正的兴趣点,怎么办?

16. 我们有的教师 ,挺会发现 “哇时刻 ”的 ,在非正式场合聊起来,说得也特别好。 可落到文字上时,就显得黯淡和无味了不少。 不少教师就是怕写,我们应该怎样引领呢?

17. 全班有那么多孩子 , 有那么多兴趣 , 我们怎么才能做到一一支持呢? 能不能把他们的兴趣融合呢?

三、专家答疑解惑

(一) 刘晓颖回答:

1.对儿童的观察建立在欣赏 、 理解的基础上很重要,这是“学习故事”最值得推崇的。 “学习故事”立意倾听、观察与理解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 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重视和肯定,孩子更甚。

2.教师思考一个问题 :支持在前 , 还是理解 、 判断在前? 有时候可能你观察了,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 观察并不仅仅是眼睛看, 心里要想,脑袋要转,嘴巴还要问。

3.回 应困惑 3:如果教师自然介入 ,教 师也是故事 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可以写呢?

4.大家一上来就聊怎么写故事 , 比我们的步子快很多。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写呀? 不写行不行? 我认识很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她们不写“学习故事”,为啥那么优秀呢? 我觉得写“学习故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教师们一点点地学习积累, 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好教师。 优秀的教师们是在不断地倾听、观察、理解中才形成正确的儿童观、科学的方法策略。 我们和她们的差距在于用心。

5.回 应困惑 5:“学习故事 ”需要写题目 ,不需要固 定格式。 故事里的称谓是第一或第二人称。

6.回 应困惑 6:最好用便笺纸简 单记录下来 ,孩子 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你的关注与鼓励。

7.回应困惑 9:有图片当然好,没有也没关系。 如果 后面补一张与之相关的作品或环境更好。

8.回应困惑10:微课程是把一个个散开的“学习故事”串起来,整合,深入地推进儿童学习的一种生成性主题活动。 它使得“学习故事”与幼儿园课程产生了深入连接。 我们也刚刚开始探索,名字也是随便起的。 此外,开放的课程就是支持孩子的行为。

9.回应困惑12:要根据自己的观察调整环境与行为,让其更加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孩子的“哇时刻”! 太对了,孩子还是原来的孩子,只是我们自己在改变而已!

10. 我记得很久以前我所在的幼儿园中班有一个特别内向的男孩,那时我正和我老公交朋友。 同事们都说那个男孩像我男朋友,于是我天天去看他,逗逗他, 抱抱他。 这个孩子到了大班整个性格都变了,特开朗活泼。 他父母不明白怎么回事,还来感谢我。

11. 回应困惑 13: 孩子表达的愿望我们要帮他实 现。 可以把问题抛给全班的孩子,听听大家的想法。

12.回 应困惑 14:尽 量晚拆 ,可以让孩子自己拍照 留下影像。

13.回应困惑15:想要读懂孩子必须要调动更多感觉器官,还要反复地望、闻、问、切。 计算机专业必须懂计算机,养牛专业必须懂牛,幼教专业必须懂儿童。

14.回应困惑 16:让 教师们录音记录 ,也可以欣赏 经典的“学习故事”并仿写,慢慢提炼规律。

15.自我修炼这种说法真好! “学习故事”没有标准 答案,就是要我们自我修炼,悟出真谛。

(二)沈蓉晖回答:

1.我们园也是从活动区入手的 , 因为孩子在活动区中更自由一些,主动学习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很兴奋,觉得“哇时刻”真多啊。 然后,就出现了一些困惑,比如观察了一个孩子,其他孩子怎么办?孩子在某个区域里没有“哇时刻”怎么办?到底用哪个人称写“学习故事”?文笔不好怎么办?记录多少才合格?等等。好像这也是大家普遍的困惑,做了一段,进入瓶颈期,教师觉得自己写不好“学习故事”,也有的教师有点小抵触情绪。 我们也做了思考,表面上看是教师不会写,其实是过于看重“写”了。 而事实上,“学习故事”不仅是记录儿童的“学习故事”,更主要的是传递一种儿童观和教育理念, 如果观念对了,方向对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2.如果说某个区域活动中 ,你发现不了 “哇时刻”,其实不是孩子不会主动学习,而是你提供的环境需要调整。

3.我感觉孩子的变化不是教师写 “ 学习故事”所立刻带来的,他们一直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只是原来你没有发现。 现在你看他们的角度变了,试着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了,“哇时刻”就出现了,而且会越来越多。 我们有位教师组织了一次吹泡泡的活动,把铁丝弯成不同形状,还有一个是有缺口的,让孩子尝试总结关于吹泡泡的经验。 本来,有缺口的是不能吹出来的,但是有个孩子恰巧用手捏住了缺口,他高兴地说这个也能吹出来,这个不就是“哇时刻”吗? 可惜, 教师没有关注这个,还是按计划走了下去,于是失去了一个跟孩子一起探究的好机会。

4.回应困惑11:又说到了刚才所说的,“学习故事” 的重点不在写, 在于观念, 是否关注了孩子的主动学习,哪怕是无意中的发现,如果观念没有变,还会去关注活动的结果,集体活动当然就不会有“哇时刻”啦。

5.“学习故事 ” 特别关注孩子心智倾向的培养 ,关注情绪情感的支持, 我就是被这个所吸引而满怀热情而来。

6.管理者要懂教师 ,相信教师 ;教师才能去用这样 的心态了解孩子、相信孩子。

7.看不到很正常 ,看懂更难 ,所以教师们不要总是 检讨自己。

(三)顾春晖回答:

1.回应困惑 3:无论有没有教师 ,记录儿童的学习 即可。

2.回应 困惑 5:不是 为写而写 ,而是通过写来思考 和积累观察评价的经验。

3.回应困惑 6:学习发生了,就是“学习故事”呀。 写 与不写,“学习故事”都在那里。

4.我认 为 ,可以念给孩子听的故事已经不仅是观 察评价,还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了。

5.回应困惑11:高结构确实会对发现幼儿有影响 , 所以教师更要有观察的意识, 并尽量降低集体活动的结构。

6.回应困惑13:和孩子们讨论怎么办。 此外,“学习故事”允许识别不清,回应无效,只要继续注意识别回应,就一定能读懂孩子。

(四)周菁回答:

1. 用这 张图回答教师们关于不记录下来的算不 算”学习故事”。

2.用这张图回应集体教学活动中是否会有 “ 哇 时 刻”。

3. 有时候 , 发现兴趣 也不能仅 就一次随 机的观察 就下判断 , 还需要持 续观察 , 看看孩子 的学习过 程和行为 有没有什 么规律 , 然后发现 兴趣点 。

4.回应 困惑 15:找 不 到真正兴趣点的一大可能的 原因是观察和倾听所收集的信息还不够。

5.回应困惑16:不管大家是从写故事切入,还是不写故事从发现和讨论“哇时刻”开始,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学习者共同体的,都是可以的。

6.读懂 不易 ,所以你更要用心 。 想读懂孩子 ,需要 足够的信息。

7.教师们都开始发现 “哇时刻 ” 了 , 开始发现孩子身上可贵的学习品质。 但是很多时候,还没有习惯去深入地看和听,深入发掘内驱力。

(五)张海凤回答:

1.在学习 “学习故事 ”中 ,让我们转变了儿童观和课程观,看到了孩子的能力,但这只是看到了孩子,要看懂孩子,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分析。 所以,需要记录和照片,帮助我们去读懂孩子。 教师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作为管理者也要给教师自由的空间。 相信教师,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时间, 相信总有一天会收获精彩的故事。

篇4:学习故事:乐趣满满的运水游戏

今天是孩子们放假归来的首次户外活动,在热身运动后孩子们就敏锐地观察到沙池的变化了。望着新沙池,他们的小眼睛个个闪闪发光,想去里面玩耍的心情一览无余。

活动开始了,琦琦、言言、灵灵率先在沙池里挖了一个大洞,承承和宁宁合作用塑料瓶接了水往大坑里面倒(见图一),可是刚一倒下去,水就“溜走”不见了。琦琦大喊:“快!再去运!”于是承承又飞奔而去,来回几趟,脸上满头大汗,但是每次运来的水浇下去总是很快就消失。我笑着问:“咦,这水怎么‘溜走’得这么快?”琦琦赶忙说:“那是因为这个沙坑太干了,它太渴了!”说完孩子们又去运水了。

遂遂看到琦琦他们的状况说:“你们知道为什么他们那个坑的水总是消失得那么快吗?”其他小伙伴表示不知道。遂遂又说:“那是因为他们没挖到底,我挖到沙坑最下面发现是水泥,如果我们能挖到底就能留住水了!”“真的吗?”“真的,因为我爸爸说过水泥冻住了就不会怕水!”于是

言言一看到遂遂小组沙坑的水积起来了,他忍不住大喊道:“那边有水管,我们把这些水管拼起来和水井连上,这样水井压上来的水就可以直接流到沙坑里面了,我们就不用来回运水浪费时间了。”

孩子们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把水管从沙坑那接过来,但搭到水池边时难题来了,水池是高的,水井管和塑料管怎么连接呢?这时言言说:“我来抬着塑料管,承承,你来压水井。”如此安排后,一个人工的连接瞬间成功了(见图三)。

水流了下来了,但是言言水管抬得很高,导致与下面的另一节水管形成一个很大的角度,水便流不到那节水管里面。承承发现了这个情况,忙说这样不行,于是他对塑料水管进行了调整,他将塑料水管横放在了水池上面,让塑料水管平躺,下一个水管与它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角度和坡度。这样设计后,立马解放了言言,只需要承承按压水管就好了。一会儿,言言组的沙坑也成功积起了水。(见图四)

孩子们非常开心,游戏还在继续,另一位小调皮右右又有新发现了:“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个白色的塑料管接水井的管子呢?我们直接用蓝色的水管先把水井管子接长吧!(见图五)这样可以直接通到沙坑里!”孩子们说干就干,果然水流得更顺畅了。

这时前方突然传来承承的声音:“灵灵,快停止压水,前方水管断了,需要修整一下,添添你快用沙子堵住水管里面的水!”只见添添飞快用铲子铲了沙堵住水(见图六)。水管修好后,添添再铲掉沙,水管运水又顺利了,孩子们都激动不已!

分析评价

遂遂,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积极探索验证自己猜想的宝贝。在你观察到琦琦小组沙坑里的水流失很快的现象后,你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小伙伴们,并带领他们验证了你的想法,最后获得了成功。

言言,你是一个热情、有冲劲,脑袋里又有很多新想法敢于实践的孩子。在第一次沙坑没积水后你并没有气馁,而是发现了水管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它连起来。在这过程中虽然你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都凭借自己的坚持了解决难题,并获得成功,你拥有一种坚持的学习品质。

承承,你是一个很好的小帮手和小助手。你同样具备很强的观察力,但是你又在团队里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执行者,正是因为你的细心和很强的执行能力让言言和你的小组成功地在沙坑里积起了水。

右右,你是一位独具创新的小探索家,在别人都用白色塑料水管和水井管进行连接的时候,你发现了蓝色水管并将水井管接长,最后成功改进了你们的运水游戏。

教育策略

1.游戏结束后,请孩子们将在运水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变成“我的问题”,同样将我的发现也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变成“我的发现”,然后给孩子们开展一次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孩子们拿着记录表各抒己见并帮助同伴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2.因为孩子们对运水游戏兴趣浓厚,所以可以安排一次参观自来水厂的实践课,让孩子们看看生活中的现实实例。

3.在新沙池里面提供更多的材料,如圆形的水管、漏沙工具等。

篇5:哲理故事学习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还是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到:“对不起,我找不到!”

篇6:名人励志学习故事

山东有位商人,从报上得知了深圳缺鸭蛋,但从外地贩购又存在运输、破损的难题,便转换了一下思路,在深圳郊区租了一个场地,将山东大批的鸭子空运到了深圳。之后,他成功地经销鲜鸭蛋,在满足了深圳人吃鸭蛋愿望的同时也发了一笔财。

其弟经营旅馆,旅馆后山一片荒凉,尚待开发,但昂贵的开发费用让其弟望而却步。商人便给弟弟出主意,让他在旅馆中贴出海报,称旅馆增设“植树留念”项目,只花10元钱的树苗费和工具租金,游客便可以在后山植树,并给所植的树挂上纪念牌。此海报一出,旅客纷纷响应,不久荒山上绿树成荫。其弟未花一分钱,却净赚数十万。

有些事情看似复杂或者很难,但只要能够开动脑筋,盘活你的思路,你就会顺着好的思维方式,走向成功。

篇7:学习故事《土豆人》

教师:王兰兰

观察对象:熊卓辰 观察时间:2017.12.11 观察地点:美工区

发生了什么:

你拿出一个长长的土豆,用枚红色的彩泥在掌心搓一搓,捏出两个小小的圆圆的眼睛,并排贴在了土豆的上面。接着,你用拿起黄色了一点黄色的彩泥,搓了个圆,你粘在了眼睛的下面,并把圆压扁。你又用红色的彩泥做了一个嘴巴,放在鼻子的下面,你说道:“妈妈的口红就是这个颜色的。”之后,你拿出四根牙签,在土豆的两边和下面,把土豆人的手脚都装上了。你看了看,自言自语道:“还少了头发。”你看了看,去材料堆里找到了毛线,你兴奋地说道:“这个可以做头发。”你拿起剪刀将毛线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剪好后,你拿起棉签,在土豆的上面粘上白乳胶,把毛线一根一根地黏在了土豆人的头上。最后,你拿了四根牙签有点费劲地为土豆装上了“手脚”。做完了以后,你兴奋地对身边的小伙伴说道:“看,我的土豆人做好了”。

学习了什么:

1.在活动过程中,你都很专心地制作土豆,你有耐心,注意力集中。可以看出,你很喜欢美工活动,喜欢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

2.你制作的土豆人,五官都黏贴正确,你对人物的脸部特征很熟悉,知道眼睛,鼻子嘴巴的位置在哪里。

3.你将毛线剪成一段一段地,你的小手真灵巧,你已经学会了熟练地使用剪刀。同时,你对美工区的工具,也很熟悉他们的特性,你知道如何使用白乳胶。

4.你能够迁移生活中的经验,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给土豆人的嘴巴做成了红色,像涂上口红一样。你还会自主地选择适宜的材料给土豆人做了头发。下一步怎么做:

篇8:学习故事游戏故事

在北京, 程洁老师一直有记录自己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习惯,在孩子1岁多时接触到了“学习故事”, 然后开始为孩子写 “学习故事” 并读给孩子和家里人听。 程老师说:“我发现,开始写‘学习故事’以后,我在家里的地位上升了,每天下班回家,我妈妈(外婆)都要跟我分享白天她看到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 ‘哇时刻’, 让我记下来。 前些天,我妈妈自己写了第一个‘学习故事’,问她为什么不等我回来记,她说怕自己又像以前那样忘记了! ”

北京延庆第三幼儿园的刘胤老师在探究和尝试 “学习故事 ”一个学期后 ,谈到 “学习故事 ”给她带来的最大改变:“因为每天都被能干的孩子所感动着, 职业幸福感增强了; 因为看到的都是孩子能干的方面,所以, 再不和孩子较劲了, 师幼关系变得更和谐和融洽了;因为观念转变了,所以能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自主,让他们更加享受童年生活。 ”

那么,“学习故事”是什么? 它有什么样的魔力,让孩子在老师眼里好像变得不一样了, 让老师们的工作状态似乎也发生了变化呢?

一、“学习故事” 是一套由明确儿童观引领的儿童 学习评价体系

“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 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框架《Te Whariki》(注:毛利语,音“特·法里基”)中提出的教育理念、原则和儿童学习和发展线索引领着 “学习故事” 的评价理念和实践。 在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一儿童观引领下,“学习故事”希望教师相信儿童,在日常学习情境中发现儿童能做的、优势和兴趣,并以此作为教学和评价的切入点,在不断“注意-识别-回应”儿童学习的过程中, 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的促进和拓展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 以支持儿童在自主自发的游戏中主动学习和探究, 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建构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理论。

不过,许多教师在刚接触“学习故事”的时候,经常会问“学习故事”和我们以前所做的观察记录、照片故事或教育反思有什么区别呀? 它们似乎都是在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解读,并用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给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引。

教师们的观察很敏锐,是的,从形式上看,“学习故事”和“观察记录”等老师熟悉的观察和记录幼儿学习的方式似乎很相似。 不过,在每一个儿童都是“有能力、 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这一儿童观的引领下,“学习故事”有着明确的观察和评价儿童学习的视角,那就是在观察和评价中尽力去发现儿童的优势、 能做的和兴趣, 而不是去找儿童的缺点和不足。 因此,“学习故事” 希望教师们捕捉儿童每日生活和学习中一个个让人惊喜的“哇时刻”,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刻画儿童作为 “有能力和有自信心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 这一形象,解读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 并在与儿童分享教师所写的 “学习故事 ”时和他们一起回顾学习历程 ,让他们也能看到自己是 “有能力和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成长的力量。

“学习故事 ”中的观察 ,是为了倾听和读懂儿童的心声,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兴趣、想法、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收集能帮助我们全方位了解孩子的信息,然后再加以分析。 因而,撰写“学习故事”目的不是为了发现孩子的不足,为孩子制定“补缺”的方案,进而“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游戏;而是为了懂孩子,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懂他的所思所想,建立和孩子之间互动互惠的关系,然后再思考如何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很多教师都表示,从“学习故事”的“发现优势、能做的和兴趣” 这个视角观察和评价幼儿能够让他们用欣赏和接纳的眼光去看孩子。 例如,当发现一个斜靠在墙边一直站着阅读同一本书的孩子时, 教师不再马上想着 “如何培养他正确的阅读习惯和广泛的阅读兴趣”之类的预设教学目标;而是先欣赏和接纳这个“专注”阅读的孩子, 试图了解 “他为什么会对这本书这么感兴趣呢”, 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兴趣, 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孩子探究感兴趣的内容。 同样的,当发现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时,老师也开始学着不马上将这些“问题行为”与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联系在一起, 而是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想法,并从环境、关系和儿童自身等层面解读孩子的行为,然后再思考和选择如何回应儿童。

在不断发现孩子的优势、能做的和兴趣的过程中, 在记录下来的一个个“学习故事”中,教师们开始发现孩子自身的力量! 有的教师说,“学习故事让我重新认识儿童,评价儿童发展的观念发生转变,也开始体会和接受真正的儿童观”;还有的教师说感受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冲击,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无论是在自己如何看待孩子上,还有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上”。 这可能就是“学习故事”的魔力之一吧!

二、“学习故事”是一套支持儿童在“玩中学”的思 维和行为模式

新西兰早期教育机构中儿童的学习状态以由 “儿童———环境———关系”主导的生成呼应式学习为主,由 “教师———教材———教具”主导的规定好的课程基本看不到,而“学习故事”中记录的也大多是发生在孩子热切专注地投入到“生成呼应式”学习状态中让教师感觉到的惊喜的“哇时刻”。 于是,北京三义里一幼的刘婷老师在了解了新西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后发出了 “环境好开放,时间好充裕 ,孩子好自由 ,老师好轻松 ” 的感慨。 新西兰教师写的“学习故事”中孩子们自主、自信的游戏和学习状态更是让中国的教师们也憧憬和期待不已。

为什么新西兰的幼儿教师就可以 “不上课, 不研课,不做课”呢? 没有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教学活动, 只在“玩中学”,儿童能够全面发展吗?

在《Te Whariki》中,“课程”被定义为“在一个专为支持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早期教育环境中所有直接或间接经验、活动和事件的总和”。 在这样一个广义课程观的引领下, 新西兰幼教工作者把和儿童在一起的每一分钟, 幼教机构中的一草一木, 幼教机构中所有人 (儿童、教职员工和家长)都视为课程的一部分,儿童学习的契机也就蕴含在每一分钟里、 一草一木中和与身边每一个人的交互关系中。 课程发展的线索也就是蕴含在儿童自主自发地探究周围环境的过程中, 即儿童 “玩”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注意和识别每个儿童对什么感兴趣,在探究什么,发现儿童学习的线索,追随儿童的兴趣,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并在与儿童不断互动和呼应中促进学习和课程的发展。

北京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大班陈莉老师就在 “学习故事”中记录了一段支持儿童在“玩中学”的学习旅程。 一天, 一位小朋友把几辆旧玩具车圈在了一个木条积木搭成的圆圈中,然后告诉大家这是赛车场,从而引发了小伙伴们天马行空的关于赛车的讨论。 这也让班里的教师们注意到到孩子们对赛车的兴趣, 在以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教师们持续“注意———识别———回应” 着孩子们的游戏,追随并支持孩子们对赛车、赛道、赛手、赛车比赛、赛车团队的兴趣。 而孩子们的学习也从仅有几个孩子参与的对各式各样赛道的探究, 发展成了几乎吸引了全班孩子参与的“汽车争霸赛”。 在教师们撰写的学习故事“神奇的赛车”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主导自己学习和主动参与的身影, 看到了孩子们对 “赛车”的兴趣是如何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发酵”和一步步推进的, 也看到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支持孩子们“玩中学”的过程中,班里老师们亲身体悟到 “活动的生成与发展追随孩子的脚步…… 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轨迹……” 这两句话的含义和价值。

发生在陈莉老师班里的故事让我们发现了“学习故事”的另一大魔力,那就是它有可能让教师亲身体会到儿童在 “玩中学” 的价值, 并在不断 “注意———识别———回应” 儿童自主自发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支持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线索, 然后鼓励孩子不断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挑战自己,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发展学习品质,并且建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支持着孩子们探究,而孩子们也给教师们带来一个接一个的惊喜, 让教师们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也激发了教师们进一步促进孩子学习的力量。

三、“学习故事”传递的是对学习的热情、喜悦和爱

在《学习故事和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形象》一书中, 玛格丽特·卡尔和温迪·李写道,“学习故事经常记录的、尽力做的是至少在某个文化、物质、学习、模式和概念空间里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师们在“学习故事” 中经常会写到的是“儿童的勇气、决心和毅力”,并在 “学习故事中传达他们在自己描述的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兴奋之情, 以及那种会传染给家庭和儿童的对学习的热爱”。 于是,当教师带着爱和喜悦分享自己所撰写的“学习故事”时,他们也在分享积极正面的学习经验,邀请孩子参与自我评价,并与家长分享经验,帮助家长从不同的视角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学习。

有一位妈妈把老师写的元元造坦克的学习故事发布到朋友圈,朋友们立即回复了16个赞和以下评论。

“元元的动手能力真强! 老师也很认真负责呢 ! 这样的幼儿园值得上! ”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很有创造力而且还能发现问题的出处,挺棒的! ”

“‘工作的样子’好专注呀! 照片配上老师的记录真的很珍贵,妈妈的正能量影响着元元越来越棒。 ”

“ 老师花这么多时间去关注 , 引导 , 记录 , 太难得了! ”

元元妈妈也做出了自己的评论:“姚老师的成长记录太专业了,分析精准,制作精美:纸都剪了花边,文字与照片配合得当,叙事层次清晰、细腻,叙事的人称是‘你’,像是在和孩子对话。 我的记录肯定不如姚老师专业,首先图少,而老师做的就像是一个绘本;其次页面也不够美观;再者分析也不精准。 不过我会尽量去写, 不但记录元元的成长,也记录自己的反思、感悟,所以成长的故事不但是元元的成长史,也是妈妈的成长史, 家庭的发展史。 我的学生建议我在元元结婚时把成长的故事送给他做纪念,我觉得这主意很棒。 希望他透过这些故事感受生命的神奇,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成长有故事, 有故事的人不寂寞, 有故事的人生更精彩! ”

从元元妈妈和她朋友们的评论中不难看出, 她们被学习故事中元元学习的“热情”所感动和感染,她们看到了元元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而学习故事中传达的情感因素也都有可能影响孩子们建构积极自我认知的渴望。

那么,“学习故事”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篇9:学习故事:翻花绳

翻花绳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本学期我们班在操作区投放了各种颜色的花绳供幼儿探索,游戏音乐响起后,孩子们很快被新投放的彩色绳子吸引过去,试着用绳子进行游戏。

有几个以前玩过翻绳子的孩子立刻翻了起来,变面条、变盒子、变手帕、变飞碟……玩得不亦乐乎。大家的高兴劲儿引来了陈致含,她站在大家身边,认真地看着,从她的表情里我看到了羡慕,看到了跃跃欲试。她不时想伸手去玩一玩,可又放了下来。

我变、变、变 好想试试玩花绳哦!

看了一会儿,终于,她忍不住了,怯怯地说:“我也想玩。”一边的丁雨茜歪过头问她:“陈致含,你会吗?”她摇摇头,但又赶紧加上一句:“可我想试试。”于是,她和丁雨茜玩起了翻花绳。第一次,她的大拇指跟食指没捏紧,绳子松了。但她也发现翻绳子似乎并不难,又重新要求同伴再来一次。第二次,她小心翼翼地两指捏紧、往下翻、张开,在同伴的引领下她翻出来第一关。几个回合之后,她终于找到了窍门,放松了手指,也能翻出几个来回了,变飞机、变麻花、变皇冠……绳子在她和丁雨茜的手中变来变去,她开心地笑了!

分析评价

翻花绳是需要两人合作玩的一种民间游戏。陈致含在看到其他孩子快乐地翻绳子时,很想伸手去试试,但因为缺少翻花绳的一些基本技能,所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能融入到同伴的游戏中。刚开始和同伴合作玩花绳时,陈致含有些拘谨,只是单纯地模仿,后来在同伴的帮助下成功翻出花绳后,渐入佳境,手指放松、协调灵活地翻出很多花样,增强了自信心。

教育策略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游戏翻花绳时,陈致含小朋友对翻花绳强烈的探索欲望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教师应当保护幼儿的这种探索愿望并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多种策略帮助幼儿更积极主动地融入游戏活动中。

1.将翻花绳的一些基本步骤、花式以连环画的方式粘贴在操作区,供幼儿自主看图示进行翻花绳游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2.自创翻花绳儿歌,帮助幼儿更快掌握翻花绳的技巧。

篇10:勤奋学习的故事

孔子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篇11:小班故事学习活动

活动分析:

设计本次活动,主要是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故事、表演的形式来吸引幼儿。一方面,主要是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本班幼儿在动脑和动口方面较为被动的特点,想通过有趣、形象的故事情节,激发他们爱想、爱说、敢想、敢说的欲望。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启发幼儿想出各种保护牙齿的方法。

2、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心中的想法,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兴趣。

3、让幼儿通过生动的歌表演,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知识准备: 本班已学过刷牙的方法,但是个别幼儿仍然没有良好的刷牙习惯,希望本故事可以对这些幼儿有帮助。其次,最近班级的课程主题为“讲卫生的好孩子”,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材料准备:

1、小老虎和虎**的掌偶各一个,各种小动物的指偶

2、录音机和磁带《刷牙歌》

3、电话玩具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叮叮铃„„,电话响了。)教师:(接电话)喂,你好!是小老虎啊,你怎么了,哦,你别着急,我们班的小朋友一定会帮你相办法的。

过渡语:小朋友,我们来看一下小老虎发生了什么事?

(二)通过掌握表演,让幼儿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教师生动地表演故事,幼儿欣赏。

2、通过提问,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1)小老虎为什么这么难受?(2)小老虎为什么会牙齿疼?

(三)教师幼儿共同讨论,并鼓励幼儿大量地说出心中的想法。

1、鼓励小朋友开动脑筋帮助小老虎想办法? 教师:小朋友,小老虎知道错了,我们就帮帮他吧。大家想一想,怎样做小老虎的牙齿才不会疼呢?

2、教师扩展幼儿的经验,启发幼儿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教师:小朋友在想想,还有什么跟其它人不一样的办法,来保护我们的牙齿? 过渡语:小朋友,我们和小老虎一起来表演刷牙歌吧!

(四)通过歌表演“刷牙歌”,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1、播放歌曲《刷牙歌》,鼓励幼儿做简单的刷牙动作。教师:牙齿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把牙齿刷得白白的、亮亮的。

2、活动自然结束。教师小结:小老虎很感谢我们教了他这么多保护牙齿的好方法。它说以后要好好爱护自己的牙齿。

四、活动延伸:

1、科学活动:《认识我们的牙宝宝》

2、语言区:(投放指偶)鼓励幼儿尝试着模仿小老虎说话的声音。

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大班)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塑造的狮王形象,能依据音响进行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享受。2.能用独创的动作表现威风的狮王和其它形象。3.能仔细听辨,区分乐句的相同与不同。

4.尝试与同伴合作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活动准备】音乐及音响设备,狮王图片,人手一份纸和笔,头饰,表演道具。

【活动过程】 本音乐活动之前的活动有:科学活动:收集:狮子的图片、图书、玩具等 语言活动:谈话: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并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

本班主题墙饰——非洲草原,布置在音乐区,兼做表演背景

一、感知并表现常见动物和狮子的叫声

1.游戏“听叫声猜动物”,儿童分别模仿动物叫声,全班说出动物名称。2.出示图片,暂不打开,儿童听狮吼的录音猜出图片上的动物,打开图片验证。3.儿童用嗓音模仿狮子的叫声、语言描述并用线条画出来。

2.二、欣赏音乐“狮吼”片段 1.听音乐是怎么模仿狮子叫声的?数一数狮子叫了几声?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表达交流,出示音乐结构图,儿童用嗓音模仿音乐中的狮吼,模仿教师用拍手表现狮吼之后的节奏 3.想象狮子吼叫以后的行动,随乐表演。

三、欣赏音乐“卫兵”片段 1.猜想狮王要出来了,谁走在他前面? 2.听音乐联想、想象是谁走在前面?怎么走的?3.出示结构图,记录该部分音乐,随乐表演卫兵开道。

四、欣赏音乐主题部分

1.听音乐想象狮王是怎么出来的?在说什么?表达交流。2.教师用音乐主题的节奏说儿歌,表演威风凛凛的狮王。3.儿童学说儿歌,用拍手表现音乐节奏。

4.比较两个乐句的相同与不同,用符号记录乐句。5.听音乐主题部分,感知乐句的重复,出示音乐结构图。6.随乐演唱,表演狮王。

五、欣赏音乐前半段 1.按音乐顺序摆放结构图。2.儿童扮演卫兵及狮王随乐表演。

六、欣赏音乐后半段

1.与前半段音乐比较,发现不同,根据音乐进行想象,理解内容。2.寻找狮吼的部分,比较叫声的长短,出示音乐结构图。3.儿童扮演自己想象的形象,随乐表演。

七、完整欣赏音乐

1.儿童自选角色,带头饰,拿道具,教师做简单布景。2.教师指导幼儿完整听音乐(加“引子”)进行表演。

八、组织幼儿自由表现

1.将音乐、音乐结构图、头饰、道具等投放到音乐区,供幼儿欣赏音乐并表演。

2.用声势为音乐伴奏。

3.投放乐器、乐器卡片和节奏卡片,供儿童为音乐配伴奏,并记录。4.投放动物卡片或玩具,供儿童随音乐讲故事。5.投放画纸和笔,供儿童“画音乐”。6.将儿童对狮吼的绘画贴在墙面进行交流。

科学活动:我会制造声音(小班)

活动目标:

1、感受用常见物品制造声音的乐趣。

2、发现通过碰撞、敲击、摇动物品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敢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4、学习使用“摇”、“敲”、“碰”等动词。

活动准备: 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勺子、木珠、塑料盒、瓶子、豆子、积木若干。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引发幼儿好奇与探索的愿望。

2、提问:“你们喜欢熊宝宝的宝盒吗?为什么”;“熊宝宝的宝盒都有什么?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你们想不想也有这样一个宝盒呢?”

二、制造声音

1、观察材料,提问幼儿材料的名称。

“老师也有宝盒,看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探究

“用他们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用两件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试一试其他东西看看能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三、分享与交流

1、教师请小朋友演示他们的发现。

“你们真能干,制造出了那么多好听的声音,哪个小朋友给大家表现一下,你是怎样制

造出好听的声音的?”

2、引导幼儿归纳:用敲一敲、摇一摇的方法,可以制造出好听的声音。听的声音一二一

” 美术活动:小小设计师(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工具和材料,运用各种技能大胆的设计制作漂亮的围裙。

2、鼓励幼儿创造美、表现美,体验创作成功的快乐。

3、激发幼儿热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1)为每组幼儿投放彩笔、油画棒、水彩(或广告色)、调色盘、棉签、印章、胶水、胶条、针线、两面粘(或双面胶)、剪刀、铅笔、橡皮、毛线、即时贴、小贴画、抹布、垃圾盒、废旧布块、一次性桌布、旧报纸、旧挂历、彩色皱纹纸、塑料包装袋、树叶等材料和工具。(2)电脑、音响、音乐。(3)围裙实物一个。

2、知识经验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讨论:设计制作“漂亮的围裙”都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

(2)环境创设:“漂亮的围裙”(墙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引出课题,激发幼儿设计制作“漂亮的围裙”的欲望。“上次课我们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一起去大森林里观看了山羊阿姨举办的一个围裙展览,小朋友们还记得吗?那些围裙漂亮不漂亮?你们想不想当回小设计师设计制作你们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围裙呢?”

(二)进行部分

1、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技能使用各种工具、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围裙。

(1)简单介绍设计制作“漂亮的围裙”需要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倡导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提醒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和卫生)。

(2)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制作“漂亮的围裙”的几个步骤:

A、先想好准备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围裙(主要是形状,如:方形、半圆形等、图案、颜色等)

B、动手剪出围裙的大概轮廓。

C、动手画、剪、摆、粘、缝自己喜欢的花纹、花边、图案等。(装饰)D、把围裙带固定在围裙上。

(3)幼儿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工具、材料大胆地进行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围裙(放轻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评价幼儿作品。

(1)鼓励幼儿展示、介绍自己设计或小组合作制作的围裙。

(2)幼儿围上自己设计制作的围裙,伴随着音乐进行表演(即时装表演),从不同角度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围裙,体验创作成功的快乐。

(三)结束部分:教师小结,活动结束。活动延伸:

(1)把幼儿设计制作的围裙粘贴到教室内的四面墙壁上,布置成一个“围裙展览屋”,请家长和其他班的小朋友、老师来参观。

(2)把幼儿设计制作的围裙投放到“娃娃家”、“表演区”及“美工区”。

数学排序活动:《排排队》(中班)

活动目标:

1、会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高低进行正、逆排序。

2、会与同伴合作进行游戏会积极思考活动出现的问题。

2、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长短不一的套管6根、纸4张、笔1枝、剪刀1把,幼儿每组粗细不一的圆罐5只,不同高度和大小的套杯6只。

活动过程:

1、套管排队 幼儿每人将6根不同长短的套管,先按短长,再按长短的顺序排列,排得对又快者位胜(同伴相互检查)。

2、圆罐排队 各组幼儿将5只粗细不一的圆罐先按粗细,再按细粗的顺序排列,哪一组排得对又快为胜(每组派一幼儿说说改变排列的方法)。

3、套杯排队(1)听老师的信号,各组幼儿从6只套杯找出3只大小不一的,先按小大,再按大小顺序排列,哪一组排得对又快为胜。(2)听老师的信号,各组幼儿从6只套杯找出3只高低不一的,先按低高,再按高低的顺序排套杯,哪一组排得对又快为胜。

4、“脚印”排队 幼儿把脚放在纸上,把脚印描下来,并剪下来。

每组幼儿按小大或大小的顺序把“脚印”排好,哪一组排得对又快为胜。

5、比赛结束,给胜的次数最多的个人和小组发奖。建议:

1、教师可启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将筷子、纽扣、杯子等作为排序材料。

2、幼儿排序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思维方式,并随机进行归纳,教师可启发幼儿观察:排在最上面一根套管比排在它下面的一根长,那末,一定比其他各根都长;又排在中间的任一根套管都比它上面的一根短,比它下面的一根长,渗透排序的传递性和双重性。

3、在从一种排序方法改变为另一种排序方法时,让幼儿在尝试中得出最佳法,如改变5只圆罐的排列,中间一只不动,将第一只与第五只、第二只与第四只圆罐两两对调最快。

中班幼儿体育活动:小动物过桥

设计思路: 在体育活动中,平衡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体为了适应各种活动,必须不断的变换各种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因此有必要通过集体活动来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基于上面的考虑,我特意设计了本次活动。

在环境创设上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平衡器材,例如:平衡台、竹梯、木条凳等,鼓励孩子们因人而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器材探索多种搭桥、过桥的方法,充分调动他们自主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平衡能力。在学习方法上,考虑到一味的平衡训练会使幼儿感到单调乏味,因而我以幼儿最感兴趣的小动物过小桥来贯穿整个活动,使幼儿在有趣的活动情节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尝试各种平衡器具的运动,发展平衡能力。

2、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活动准备:

1、平衡木、平衡台、竹梯、搓板等各种独木桥若干。

2、各种积木、布包、沙包、塑料盆、桶等玩具分布在场地的周围。

3、录音机、磁带、干毛巾(供幼儿擦汗用)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扮演角色、活动身体教师引导幼儿在音乐伴随下做自己喜爱的各种小动物的模仿动作。

(二).熟悉器材、探索玩法

1、教师带领幼儿将场边的器械搬到场中间搭成各种桥(允许按幼儿的意愿搭桥)。“今天我们小动物来玩过小桥的游戏,大家先来搭桥吧”

2、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小桥去走走玩玩,看谁走得又快又稳。

3、幼儿分散活动,老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走过平衡木,提醒幼儿找人空的小桥走,不要碰撞同伴。

(三).交流分享、重点练习

1、请幼儿相互讲讲走了哪些小桥?用了哪些方法?怎样过小桥又稳又安全?

2、请多名幼儿演示,大家评议。

3、教师尝试引出持物走独木桥方法

“小动物们,下面我们来做过桥表演的游戏好吗?过桥时你们可以拿场地边上的各种玩具做各种动作,看谁能勇敢地走过独木桥,能表演各种动作”

(1)教师做动作演示:一手侧平举,一手扶着头顶上的塑料盆走过独木桥。(2)幼儿分散、自由地选择辅助材料并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走过独木桥。(3)教师观察,及时发现大胆勇敢及动作方法多的幼儿。(4)请幼儿轮流演示,师生评议。

(四).放松身体、整理收拾器材

1、幼儿模仿小动物吃青草,并适当休息、擦汗。

2、表扬勇敢大胆、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

3、师生共同收拾整理活动器具。活动延伸:科学活动“小动物的脚”

艺术试讲教案 教学名称:小班美术教学活动—折纸“狐狸头” 教学目标:

1、锻炼幼儿的手指操作能力和反应能力.2、教会幼儿对角折和狐狸头耳朵的对齐,压平,整体折

.教学重点:幼儿对角折的过程,和狐狸耳朵的对齐.教学难点:幼儿手指操作的灵活性.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已学过折纸和以有经验。物质准备: 折纸狐狸头一个, 狐狸头饰一个,卡纸一张(贴狐狸头)幼儿用纸,每人一张教师用纸一张音乐 《我爱我的幼儿园》小兔一个。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手指操“我有一双小小手”导入

导语:小朋友们好!在进行活动之前呢,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做手指操。——“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我有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漱口,小小手,小小手,一共十个手指头”。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出示狐狸头饰,引导幼儿观察

导语: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小动物,小朋友们看看它是谁。(幼儿回答)那么下面请小朋友和狐狸打个招呼吧!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朋友,那么我们小朋友愿不愿意和它交朋友呢?(幼儿回答)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动物王国的小狐狸是什么样子的。

小兔:大家好,我是动物王国里的小白兔,在我们动物王国,狐狸最调皮啦、爱动脑筋、机智聪明、力量虽然弱小,但狐狸很有智慧。但它骗过乌鸦,骗过老虎,动物王国里的其它动物们都不喜欢它。所有的小动物都不和它一起玩,于是有一天,小狐狸送给我们每个小动物一件礼物,它说以后再也不骗小动物了。(小白兔出示狐狸头)

(二)教幼儿折狐狸头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要和小兔一样的礼物,(教师出示狐狸头折纸)今天,老师就来教小朋友们折一只狐狸头.现在小朋友们从你们小椅子下面拿出彩色正方形纸,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折。(折完之后)一只狐狸头就折成了.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折成的小狐狸头给它画上眼睛,鼻子,嘴巴.小朋友们把自己折成的狐狸头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们都折的非常好,鼓励一下自己吧!(金咕噜棒,银咕噜棒,你是宝宝你最棒!)

结束部分: 播放音乐,结束活动

导语:小朋友们非常棒,都会折狐狸头了,那么下面呢,我们把它贴到卡纸上,寄给动物王国的小狐狸!希望他的朋友越来越多。

小朋友们记住回到家里再好好的折一只狐狸头,送给爸爸妈妈!附:儿歌《我爱我的幼儿园》

上一篇:毕业设计英语翻译译文下一篇: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模式探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