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学习的故事

2024-05-04

刻苦学习的故事(共10篇)

篇1:刻苦学习的故事

苏秦刻苦学习的故事

苏秦资料

苏秦(?-前284年),战国时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齐湣王末任齐相。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李兑约五国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不料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苏秦(约前334-前284)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

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帝,至乐毅破齐前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故事

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七雄并立,战争连年不断,各国都想统一中原。年轻的苏秦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口才游说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希望得到重用。但是由于商鞅嫉妒他的才能,处处与他为难,没能如愿。他曾经十次上书秦王,诉说心志,都没有被采纳。后来决定离开秦国,游说六国联合抗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把家产卖了后,得到路费、衣物、车马、和仆人。在游说的过程中勘察各国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好几年,他仍然无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钱财用完了,只好辞了仆人,卖了车马,自己担着行囊徒步回家。

父母原以为倾家荡产的苏秦能换来仕途的发展,一定可以谋得一官半职。谁知贫穷落魄,都骂他是个没有出息的败家子。妻子也像看不见他似的。饥寒交迫,向她的嫂子要点饭吃,嫂子说家中没有可烧的菜,拒绝给他做饭。

苏秦饱尝了人间冷暖,不觉潸然泪下:“一身贫寒,妻子不认丈夫,嫂子不认小叔,连父母都不认儿子,这全是我造成的啊。”

感慨之后,他钻入书中消愁。他偶然从书堆中发现一本《阴符》,忽然想到有个名士说钻研此书,肯定有长进。于是开始钻研这本书中的道理。

苏秦足不出户,不分昼夜,发奋读书。夜晚困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头脑清醒,用锥子刺入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面上。剧痛让他睡意全消,又可以全神贯注地读书了。《阴符》这本书,让他茅塞顿开,又结合自己周游六国所得到的信息知识,仔细揣摩,不过一年,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苏秦胸怀大志,再次告别父母去游说各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取得了六国的信任,接受了他的联合主张。最后,他,兼佩六国的相印,执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

当他衣锦还乡的时候,家人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了,父母把他当做孝子。妻子恭顺了,嫂子也敬重他了,居然不敢抬眼看他了。

启示

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就要下定决心,目标明确。要肯吃苦,肯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亲戚的表现反映出,人心向背,在苏秦落魄时,并没有给予他帮助,世态炎凉,但这同时也是苏秦下定决心发奋读书的`原因之一!

文化常识战国末年,出现了研究“纵横之术”的纵横家。所谓“纵”,指“合纵”,它的代表者为苏秦。他主张把东方六国——齐、楚、燕、赵、魏、韩联合起来,抗击秦国。所谓“横”,指“连横”,它的代表者为张仪,他主张以秦国为中心,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东方的某些国家,攻击另外一些国家,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合纵”失败,秦国通过连横的方式,击败了六国,统一中国。

篇2:刻苦学习的故事

2)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曹植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4)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季米特洛夫

5) 我认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贵。——李大钊

6)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对联集锦》

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8)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笛卡尔

9)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10)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朱经

1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鲁迅

12) 我身上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高尔基

13)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

14)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15) 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西塞罗

1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7)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鲁迅

18)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19)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郑耕老

20)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21)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22)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23)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24)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篇3:刻苦学习的故事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中指出:“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包含了重视教育、培养精神、促进主动、形成习惯四层意思, 这段话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它既是理念又是目标, 告诫我们体育教学不仅要教知识和技能, 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等。

教学的概念是人们精心创设的环境, 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从这个意义上讲, 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再好的教材、最优秀的教师也只有在激发、支持和推动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 不断坚持刻苦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取得成功。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刻苦锻炼和学习的精神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刻苦的精神是发自内心的, 是主动的, 同时刻苦的精神又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 不仅是体育锻炼和学习时的需要,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必不可少, 它是人一生中走向成功的重要素质和条件。

刻苦的精神不是先天的, 也不是轻易铸成的, 重在养成。养成的途径是有意识地培养, 而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磨炼的过程, 要承受许多生理和心理的难受和痛苦、与自我极限的挑战, 接受在无法完成和不愿意再坚持下去时的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的心理痛苦;当在被动地接受苦与痛的积累中, 在痛苦过程后的结果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时, 会产生和表现出不怕苦、肯吃苦、主动吃苦的行为;最后, 当把吃苦形成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后, 就会呈现出生气和活力, 吃苦成为了自觉、成为了习惯后, 就会表现出明知山有“苦”, 偏向“苦”山行的气概, 此时苦也不称其为苦了。这个过程就是从吃苦到刻苦, 从刻苦到精神的培养的发展过程。

二、历史的回顾

谈起体育锻炼中吃苦的实例, 不自主地使笔者想起20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大地上曾发生过的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和学校极大关注的两个夏令营的故事:《夏令营中的较量》和《未来强者之路》。

1992年8月, 日本77名和中国30名11~16岁的孩子来到内蒙古大草原, 举办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要求肩背20公斤步行50~100公里。两国孩子在探险途中的不同表现震动了教育界。中国孩子病了, 回大本营睡觉, 日本孩子病了, 硬挺着走到底;中国孩子家长来了, 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日本孩子家长乘车走了, 把鼓励留给发烧的孙子;中国孩子在行军途中情绪低落, 日本孩子的吼声在草原上震荡;刚上路, 中国孩子的背包已空, 日本孩子的背包鼓着;走了一半, 中国孩子已粮尽水喝完, 日本孩子控制计算着用。当时最强烈的舆论是中国的孩子输给了日本的孩子, 为中国孩子的表现在心中压上了一个沉甸甸的问号。中国孩子怎么啦?时隔数年之后, 谜底总算揭开, 日方为参加这次夏令营是精心策划和准备的, 由宫琦议员带头, 是一次挑战和考验, 孩子们都是自愿自费来吃苦的, 是有准备的自觉行动。而中方只是为了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 临时指派一所学校参与的, 孩子们是在准备不充分、目标不目确的情况下踏上夏令营之路的。了解上述情况后, 两国孩子在草原夏令营中有不同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情理之中。通过这次锻炼活动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苦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 吃苦是要有充分准备的。苦是要精心设计的, 要有一个度, 要符合对象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生活学习经验。吃苦要自愿的, 只有明确目标后吃苦才能变为自觉行为, 才不会放弃, 才会有刻苦的精神。

1996年由北京全才教研研究中心等举办了《未来强者夏令营》, 来自北京、天津、广东、山东等8省市81所中学150名中学生, 为期7天, 进行了口才表达能力、公关与社交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生理与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行为能力与社会道德意识的综合培育训练。这是在《夏令营中的较量》后, 一次有计划、有目标、有准备的安排, 具有挑战性, 办得很成功, 最惊险的是穿越18公里长的百里峡, 最大收获是骑车150公里返城。营员们不但经受了体力上的刻苦锻炼, 同时战胜了自我, 增强了自信, 学会了合作。

上述两则案例虽然都不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 但都是身体锻炼中培养刻苦精神的故事, 对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有方法地去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三、途径与方法

当前讨论和研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具有现实意义。体育锻炼中, 苦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体育课程性质决定的, 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忍受苦转变为主动挑战苦, 甚至把苦变为乐, 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 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在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有很多, 笔者归纳了以下10种常用的方法, 具体如下。

1. 积极参与, 认真体验。

参与是培养吃苦精神的前提条件, 没有积极地投入和参与到具体的体育活动实践中去体验、去吃苦, 就谈不上刻苦精神的培养。

2. 不半途而废, 能坚持到底。

有时坚持也不一定会成功, 但假如放弃, 肯定是失败。今天的坚持加上明天的坚持, 最后会在坚持中学会忍受、领悟道理, 获得进步, 坚持到底就胜利, 坚持是成功的品质。

3. 不怕失败, 大胆尝试。

人总是在失败中长大、在失败中学习和进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失败的总结和结果。只有不怕失败, 在失败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尝试的人, 才能使失败成为成功的积淀, 才能排除无数个失败的障碍, 走向成功。

4. 增强自信, 战胜自我。

在体育教学中, 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动作的技术和技能, 运动能力和素质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胆怯、怕出丑、怕失败而不愿意做下去的心态, 对自己完成动作缺乏信心, 此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自我中走出来, 提高学习和尝试的勇气, 分析原因, 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方法。

5. 不要惩罚, 多加鼓励。

吃苦不是惩罚, 目前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使用惩罚学生练习的手段, 游戏中失败了要罚、动作做错了要罚、成绩不达标要罚。罚是被动的,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罚是消极的, 罚是罚不出刻苦锻炼的品质和精神的。教师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慈悲为怀之心, 多加鼓励、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 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要在鼓励中有希望, 希望中有要求, 蕴含一片爱心。

6. 教学分层, 自我超越。

如果学习没有结果、没有提高、没有进步, 学习的积极性是很难持久的, 也就没有刻苦而言。如果在教学中只设定一个目标, 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是不可能使每一个人都有收获的, 因为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制订不同的让他们可达到或超越的目标, 让他们看到成绩、看到进步, 学有所获时, 才能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和发展, 学习和锻炼活动才会继续下去。

7. 设苦有度, 变苦为乐。

苦是要设计的, 不花任何气力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目标是很难培养刻苦精神的。但是苦应该有一个度, 在选择内容, 设计数量、时间、距离时要考虑对象的条件, 让他们通过努力可以实现, 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教师能采用游戏、比赛等巧妙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欢声笑语中去吃苦, 此时吃苦也成为快乐。体育活动中原本就有快乐, 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在痛苦中学习呢?

8. 团队协作, 共同进步。

一个人练习遇到困难时容易退却、遇到失败时总会放弃。如果依靠团队集体的力量, 分成若干个异质分组的小组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 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如在跑800米的时候, 按好、中、差组成一个4人小组, 以小组集体跑到终点计算成绩和名次, 那么原来经常跑得慢的或在中途想放弃的学生, 在集体的鼓励、带动和鞭策下, 会产生出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力量, 顺利地到达终点, 有时会创造奇迹。

9. 学有兴趣, 养成习惯。

体育运动的项目有很多种, 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能学会, 也不是每一个项目学生都会喜欢。教学中可从学生喜爱的、有能力发展的一两个项目着手, 从学习中学会技术、提高能力、产生兴趣, 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进步后, 运动就会成为“我喜欢、我运动”。此时就会产生努力学习、坚持到底, 勇敢面对、永不放弃的学习状态, 一旦体育锻炼成为一种需要, 变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后, 也就能使刻苦学习成为了习惯。习惯是养成的, 养成习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 而且是一个长期教育、磨炼和积累的过程。

1 0. 安全保障, 健康第一。

身体健康是体育课程目标中的核心, 也是体育教育中要坚持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的、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体育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嗑嗑碰碰、小伤小痛, 这是正常现象。但是, 一旦让学生在事故的伤害中留下痛苦、留下恐惧, 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而且会使学生产生不愿参与体育活动的逆反心理。目前, 在体育教学中把一些最能培养勇敢精神和吃苦精神的体操项目放弃掉, 是不正常的现象。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有安全保障、方法上科学合理, 重大的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四、教学案例介绍

教师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非常有效的培养和帮助学生刻苦学习的方法, 由于篇幅, 只介绍下列比较精典的案例。

案例一:800米跑

县级初中教师Z给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初二年级有一位体态偏胖的女生, 每次体育课跑800米的时候, 她总是缺乏自信, 感到吃力, 老是想退出, 跑在最后面, 经常坚持不到终点。有一次当她刚跑完500米进入弯道觉得力不从心、呼吸困难、两腿发软想停下来的时候, 突然发现弯道边站着一位教师, 向她投来一个信任、鼓励和给力的目光, 使她振奋, 仿佛加了油、充了电, 浑身充满了力量, 一鼓作气跑完了全程。事后教师Z每次都站在弯道边关注着她。从此, 她改变了以往气馁无力、缺乏自信、甘于落后那种消极的态度, 努力地在跑道上跑着, 在人生道路上向前奔跑着, 后来体育成绩好了, 人也变得苗条美丽了……

点评:教师Z的眼光不是一般的眼光, 而是人格的魅力, 这眼光充满了爱心, 充满了期待、充满了鼓励、充满了力量。现在的学生多么需要在过分严厉、强迫, 甚至漫骂和惩罚下的民主和自由;在困难和无助时给予帮助和温暖;多么需要教师永远保持一双公正信实的眼睛, 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学生需要体育教师去帮助和教育, 需要体育教师用爱心去培育。希望广大教师要以慈悲之心, 特别要向着正在着急着的、正在困惑着的, 特别要向着正无助的、正自卑着的每一个孩子捧出一颗仁慈之心, 伸手温暖之手, 露出和蔼关爱之情, 投出更多充满爱心和神奇的目光。让体育课变得更加阳光, 让孩子们去享受体育春天的快乐, 用体育塑造孩子们的体魄, 用课堂培养孩子们的品格, 让体育涌入孩子们的生活, 伴随美好的人生。

案例二:叠罗汉

教师J给我看了一堂小学六年级的叠罗汉课。教师J按教材的要求原封不动地教了规定的两个叠罗汉的动作, 遭到了学生们的反对, 一致认为动作太单调, 没有兴趣。教师很无奈, 一气之下说:你们试试看, 还有什么好的叠罗汉动作?回家后, 很多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创作, 设计了很多叠罗汉的动作组合, 有三人的、多人的造型, 其中一位学生设计了满满的一大张, 大约有200个。第二节课时, 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图型进行练习, 虽然学生设计的叠罗汉图型并不是很高档和优美, 但是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涨, 非常投入、非常尽兴。教师应势利导, 提出了很多问题:同学们能给造型取一个名称吗?老师讲一个成语你们能造型吗?你们能把即兴的造型画出来吗?学习进入到了白热化程度, 学习和创造的气氛非常浓, 学生们做到了。我们去听课时, 叠罗汉课已上了好几节了, 当我们问教师J今天学生在课堂上会做出怎样的叠罗汉动作造型时, 教师说不知道。课堂上学生们又做出了许多与原先不同的造型。

点评:学习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 不是用教材教教材,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使教师可以少教或不教。教学的真正含义不是给学生多少现代的结论, 而是揭露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习惯, 教师J做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从学会学习转变成会学习,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主动学习了, 刻苦精神也在其中了, 再苦再累也不会感到苦了, 因为这是自己喜欢和愿意做的事, 所以可以这样说,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会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刻苦锻炼和学习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五、思考与建议

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和锻炼的精神看起来是一句普通的话, 习惯了也可能变成了一句口号, 但是实施起来是一个漫长的艰苦过程, 是一个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成长过程。精神是无形的, 它必须通过具体有形的行为来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刻苦精神不能单靠几句口号, 而是要有目的地落实到学生的课堂行为中去设计, 去实施, 去培育, 去养成。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感受, 去体验, 去领悟, 发生行为的变化。一旦当学生在思想上把刻苦锻炼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联系在一起时, 那么刻苦就会成为必须, 成为一种责任, 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苦也就变成了乐趣, 吃苦、刻苦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精神。

篇4:刻苦学习的小学徒

小亨利12岁了。一天,他怀着渴望与兴奋的心情,背着妈妈给他缝制的小书包,到摩镇的一所小学校去读书了。

摩镇是法国的一个小城。为了生活,小亨利的父亲带着全家,从大城市巴黎迁居到这里来。小亨利的父亲是铁路职员,母亲除了操持家务外,还帮别人洗衣服,做些针线活来补济家用。尽管父母起早贪黑地忙碌,可家里的生活还是捉襟见肘,日子很艰难啊!

虽然家里困难,父母还是下决心让小亨利读书了。他心里明白,父母节衣缩食,让自己读书,真不易啊!一定得好好学习,不然,真对不起父母的一片心。小亨利穿着洗得干干净净、补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每天下课后,同学们都跑出教室,尽情地玩个痛快。可小亨利却依然坐在教室里,看书、做作业。他心里想,我的时间,是父母亲用血汗换来的,浪费一点儿,也对不起父母。有一天,老师发现小亨利不爱去玩,就问他:“亨利,下课了,到室外去活动一下呀!”

小亨利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晚上回家后,还要帮父母亲干活呢,在学校里,我要把功课做完才行啊!”

老师看到他小小的年纪就这么懂事,更关心、疼爱他了。有一次,也是下课休息时间,其他同学都到外面玩去了,老师见小亨利仍坐在教室里,可是不见他做功课,只用小手支着下巴,小眉头拧成一个疙瘩,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亨利,你想什么呢?”老师问。

亨利打开练习本,胆怯地说:“老师,这道习题我做不出来。”

老师一看,笑了:“这类习题你还没学过呢!”

“老师,”亨利恳求着,“我想现在就学,行吗?”

老师点点头,给他讲解了解题的公式、定理,小亨利像找到了开门的钥匙,很快就把这道题解出来了。

小亨利学习很自觉,又很用功,不仅对数学入了迷,甚至对在中学才开设的物理和化学课都有很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超前学了呢。他学一门爱一门,成绩都很好。老师也越来越喜欢这个好学的孩子,耐心给他辅导,希望他能尽快长大成才。

可是,有一天,小亨利突然找到老师说:“老师,我想到药店去做工!”

“什么?”老师吃惊地问,“难道你就愿意放弃学业吗?”

小亨利眼里含着一汪泪水,慑懦地说:“老师,我很想学习下去,可是,我家里太困难了。”老师还能说什么呢!小亨利只在小学读了5年多一点的时间,不得已离开了学校,走向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之路,到巴黎一家药房去当学徒了。

篇5:名人故事:刻苦学习的海伦凯勒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海伦·凯勒刚生下来时,是个耳聪目明、活泼好动的女孩,她6个月大时就可以很清楚地说些简单的词,不幸的是,1882年2月她因患重感冒而持续高烧,引起并发症,最终导致眼睛失明耳朵失聪。从此她便陷入一片黑暗、没有声音的混沌世界之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又聋、又瞎、又哑的女孩却通过哈佛大学的德文、法文、拉丁文、英国文学、希腊语、罗马史等各科考试。这在大学教育尚未普及、入学考试极严、正常人上大学尚属不易的时代,无疑是个伟大的奇迹!那么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这首先应归功于她的父母和周围许许多多热心帮助她的人,是他们给她创造的良好教育环境,使海伦·凯勒得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认知世界。自从海伦·凯勒大病之后,母亲就想尽办法帮助她了解各种事物,并经常给她以鼓励,父亲也经常引导她到庭院中触摸各种植物。在他们的引导下,凭着自身的聪慧,海伦已能摸索着帮助妈妈干家务,并用手势或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1887年,在发明电话机的贝尔博士的`帮助下,一位博学而热心的家庭教师沙莉文(Annie Sullivan)来到海伦身边。她给了海伦无私的爱和帮助,她用手指在海伦的手心里拼写各种事物的单词,并带她触摸身边的各种物品,使她慢慢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海伦掌握了指语的要领,开始与别人交流思想。与此同时,在沙莉文老师的培养下,海伦还形成了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性格。

1888年5月,海伦·凯勒到波士顿的帕金斯盲校就读。1890年3月26日起,海伦在声学专家沙拉·赫拉的指导下用触摸嘴唇的方法开始学习发声,终于说出了清楚而完整的句子,一时间,海伦成了闻名遐迩的新闻人物。

1893年贝尔博士邀海伦参观芝加哥的“世界博览会”使她大开眼界。此后,海伦便开始系统地学习专门学科,先后学习了拉丁文、算术、人文地理、法文、德文等课程。

1810月,海伦·凯勒萌生了到大学读书的念头,而且她所选择的学校是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这所学校入学考试极严,许多优秀学生都难以通过,海伦却知难而上,向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努力,

她先到哈佛大学附属的剑桥女子学校读预科。在三年中,她学习了英国史、英国文学、德文、拉丁文、物理、天文等课程,为进入哈佛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6月30日,海伦顺利通过哈佛大学拉多克利夫女子学院的入学考试,取得哈佛大学入学资格。

海伦·凯勒能进入哈佛大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聪慧的天资和不懈的努力。尽管不能听见声音,看到事物,但她仍表现出很高的悟性,同正常儿童一样聪明活泼,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更是她认知世界的动力。这是凯勒走向成功取得成绩的基础。另外,海伦有着非凡的毅力,凡是她下决心要达到的目标,她总是排除一切险阻,去争取达到。正如她在回忆录中所说,她无法像旁人一样走在宽广平坦的大路上,但崎岖不平,甚至满是荆棘的小路仍然是路,只要有路,她就准备去走,再艰险也决不回头。

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海伦一直非常勤奋,反复练习、摸索。特别是在剑桥女子学校上学时,她更是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得多的汗水。因为剑桥女子学校是普通学校,没有具有教育盲哑学生经验的老师。因此,海伦上课时,必须由沙莉文老师在课堂上用指语转达回去。她要学的很多学科都没有点字课本,她必须自己将其改成点字才能学习。另外她也无法在教室里做笔记或写练习,作文和翻译都必须带回家去,用打字机来打。在上数学、物理、天文等自然科学时,正常的学生能一看就明的东西,海伦由于生理障碍的原因则需要更多的解说才能了解。这些困难的存在并没有将海伦击倒,反而使其更加坚强、向上。

海伦进入渴望已久的大学之后,开始了紧张而艰苦的学习。沙莉文老师一直陪在她的身旁,将教授的话一字一句转成指语传达给她,并且转述没有盲文点字课本的讲义。她必须花数倍于普通人的时间,才能学到讲义的内容。但是她从不叫苦,而且她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19,她出版了自传《我的生涯》、《乐天主义》。大学毕业后,海伦与沙莉文在连杉的一间古老农舍里,以卖稿为生。同时,她毕其一生积极致力于盲人福利事业。

警世箴言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篇6: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 《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 《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岁高龄,他们每天仍挥毫作书,豪情溢于笔端。

三位老人从青年时代就热心艺术,但在他们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候,都遭遇很大的不幸:邓老六十三岁时,左脚因疾病截去,此后右手伤筋不能握笔,胃又切除三分之二。他身带病残,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右手握不信住笔就练左手,执不了刻刀就用凿子、锤子,而他这时的作品,不但不减当年,反而有一股奇倔之气,把他的崇高品德融会在杰作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林老在年近七旬时,全身严重烫伤,无名指和小指残废。书法家失去手指该是何等不幸!林老坚持用三指握笔作书,终于大成。他那神采飞扬的行早书,是我国书苑的一朵奇葩。

费老原是江苏画院的著名画师,一九五八年,右手不幸患病残废,他痛苦万分,从此改用左手写字。志之所向,无坚不摧。经历十多个寒暑,费老终于以崭新的面目,异峰突起,他的佳作驰名国内外书坛。

篇7: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

您们好!今天,我演讲的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同学们,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勤奋、刻苦地学习吧!

篇8:刻苦学习的故事

本案例中景杰品尝到篮球运动的快乐后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 最终成为体育运动好手。他在提高身体素质, 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 自身刻苦参加体育锻炼的精神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形成。那么, 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和培养刻苦锻炼精神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一、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是培养自身刻苦锻炼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培养学生刻苦参加体育锻炼的方法和途径很多。笔者认为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入手, 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兴趣, 通过体育锻炼, 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了, 进而反过来再次刺激提高学生的运动乐趣, 在这循环过程中, 学生的刻苦锻炼精神也就得到培养和形成。景杰就是从篮球入手、品尝到运动的乐趣, 才积极参加各种运动、努力锻炼体能素质, 在运动水平和体能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同时, 他收获了更多的运动乐趣, 而自身刻苦锻炼的精神也在无形中快速地得到培养。

二、体验运动乐趣和培养刻苦锻炼精神之间是因果关系

运动乐趣和刻苦锻炼精神之间是因果关系, 因为感兴趣、有乐趣, 学生才会去练, 因为喜欢才去锻炼、去坚持。景杰同学就是因为自己在篮球运动中尝到运动乐趣, 找到信心, 所以他努力去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锻炼是刻苦的, 他的汗流浃背换来的是运动水平的提高, 收获的是吃苦耐劳的体育锻炼精神的养成。可以这么说, 他对运动没有乐趣就很难有后来的刻苦锻炼的体育精神形成。

三、体验运动乐趣和培养刻苦锻炼精神是辩证统一的概念

“体验运动乐趣和培养刻苦锻炼精神”表面看似矛盾的, 其实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概念。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学生没有经历过锻炼时的汗流浃背、肌肉酸疼, 又怎么能深刻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益处?反过来讲, 缺乏乐趣和快乐体验的体育锻炼过程, 又怎么能吸引学生去进行刻苦的锻炼和拼搏呢?笔者曾经问景杰, “你的素质上升得这么快, 锻炼肯定很出力, 练完后肌肉酸痛反应比较大吧!”他快乐地回答了一个字:“值。”运动, 才可能快乐;快乐了, 才愿意去运动。这就是辩证的统一。

体育教师在搞清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和培养其刻苦锻炼精神之间的关系后, 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去尝试、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促使其养成刻苦锻炼的精神。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篇9:学习,越刻苦越好吗?

像机器那样用功

刘嘉妮是珠海市某中学的高三女生,因学习压力过大,数次在教室晕倒,在其母亲田女士的陪同下来到心理诊所咨询。

田女士紧皱眉头哀求我:“您快帮帮孩子吧,马上要开始总复习了,她这个状态怎么撑得住啊!她可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啊,可不能功亏一篑啊!”她告诉我,女儿平时学习非常刻苦,晕倒是累的,她想多做点有营养的东西给女儿吃,可医生说,问题的根源不在生理,而在心理,她很迷惑,“累了就歇歇,缺啥营养就补补,怎么跟心理扯上关系了呢?”

交谈中,田女士一直在强调女儿学习刻苦,于是我问:“说说看,刻苦到什么程度?”

田女士从包里拿出一张纸,展开了给我看。那是一张《高三复习作息表》,密密麻麻地写着一天的学习安排,精确到分钟。比如,凌晨3:30起床背英语单词,5:10背化学方程式,6:20吃早餐,6:40上学……我算了一下,按这张作息表,刘嘉妮每天的运动、休息时间只有40分钟,睡眠时间只有4个小时。

“这个作息安排,你执行了多久?”我问刘嘉妮。

“半年吧。”刘嘉妮用微弱的声音回答。她面色苍白,双眼布满血丝,清秀的脸上缺乏少女应有的神采。

我问:“执行这个作息安排之前,你每天睡几个小时?”

刘嘉妮神色恍惚地看看妈妈,抱歉似的说:“以前不懂事,不知道用功,每天能睡多久就睡多久,现在我要奋起直追,明年考上名牌大学。”

这样的回答让人听了心酸。我猜她如此用功的背后一定有隐情,于是要求与她单独沟通。

田女士出门以后,我问刘嘉妮:“这个作息表,是你自己制订的还是妈妈要求的?”

“是我自己制订的。”刘嘉妮语气肯定地说,“妈妈可心疼我了,总是催我早点睡。有一天我感冒了,吃的药有镇静作用,早上起不来,妈妈就偷偷把闹钟改成4:30,让我多睡一个小时。她还把家里的鸡蛋都留给我,每天一个,她和爸爸都舍不得吃。”

交谈中我了解到,刘嘉妮家在农村,父亲有残疾,母亲没有文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中考那年,她成绩突出,以宏志生的身份来到珠海就读高中。这在当地是件风光的事,但家里拿不出生活费,只好向亲友借。“为了我上学,家里欠了几千元的外债。我最怕开学的日子,因为爸妈又要为钱发愁了。尽管学费减免了,但生活费和学习资料费总是要交的。”刘嘉妮抽泣着说,“所以我必须争气,用功再用功,像机器那样不知疲倦地用功,明年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找个高薪工作,回报父母!”

她还告诉我,父母支持她来珠海读书,也是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去年老家遭遇水灾和蝗灾,我家种的水稻和甘蔗都歉收了,生活成了问题,别人家都想办法做点小生意,或者外出打工,可我爸有残疾,不能干重活,妈妈又没文化,打工没人要,所以特别艰难。我说我休学吧,在珠海打工赚钱。他们大惊小怪地制止,说什么都能将就,就是学习不能耽误。”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喝了一口水,接着说,“后来他们都来到珠海,在菜市场卖菜,非常辛苦。其实,他们的睡眠时间不比我长。他们每天早上3:00去批发蔬菜,所以我也在那个钟点起床。我要和他们一起奋斗!”

小姑娘用虚弱的声音表达着钢铁般的意志,令人动容,但她这样的身体状况,又能坚持多久呢?

某些古训莫迷信

我问刘嘉妮:“你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知识改变命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问:“你是不是推崇‘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

“当然。”她注视着我的眼睛,问,“有什么不对吗?”

我没有表态,微笑着问:“那你认为刻苦程度与学习成绩成正比,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也成正比,是吗?”

她像是被戳到了痛处,目光躲闪,小声说:“也不是,学习效率也很重要。”

我不依不饶,接着问:“那你觉得自己每天只睡4个小时,学习效率会高吗?”

她低下头,不吭声了。

我告诉她,刻苦学习是每一个学生的本分,但凡事都有个限度,刻苦的限度就是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否则过犹不及,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成绩,还会危害身体健康。

她抬起头,疑惑地问:“老师,经典的古训会错吗?当人到了‘头悬梁,锥刺股’才能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明明已到生理极限,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啊,为什么历朝历代的人都要那么推崇呢?”

我笑道:“这说明人类在进步呀!古代科学没有现在发达,对大脑的研究没有现在深入,而且现代知识更注重理解和创新,要求学生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更要求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所以,某些古训莫迷信,要开动脑筋,多思考,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古训中,也有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比如‘劳逸结合’‘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等等,都可以借鉴。”我转换话题,“你以牺牲睡眠为代价拼命学习,其实是在使蛮力,我猜你的学习成绩没有提高吧?”

她点头,委屈地说:“半年来,尤其是最近两个月,我上午脑子基本上是糊糊涂涂的,再强迫自己清醒也不行,有时我还会打盹,意识到之后我就使劲掐自己的腿。我想,‘锥刺股’也就这样吧?可是,几次月考成绩都不理想,好在以前基础好,没有落后,但我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很郁闷!”

她还告诉我,进入高三以来,为了全力冲刺高考,她主动辞去了班级学习委员的职务,以前负责更新的班级墙报也交给了别的同学。“我甚至把MP3也封存了起来!同学们都说我活像一个苦行僧。现在想想,我真傻!”她说。

我说:“看来,学习并非越刻苦越好这个道理你已经想通了。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不需要我多说了,希望你制订一份有利于学习,同时有利于健康的作息时间表,至少保证睡眠时间每天8个小时。我保证,执行一周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进步。”

nlc202309021153

她笑了,对我说:“太好了!我现在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我太想睡个好觉了!谢谢老师!”说着,她站起身来与我告别。

我不动声色地说:“坐下,别着急走,你的问题只解决了一半。”

压力未必变动力

刘嘉妮不解地问:“不是作息时间表不合理吗?还有另一半问题?”

我示意她坐下,温和地问:“告诉我,你这么拼命地学习,动机是什么?”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为我牺牲太多,他们太不容易了!”见我不置可否,她反问,“怎么,这样的动机不纯吗?报效祖国、为母校争光之类的大道理我不是不懂,只是不想说出口。”

我问:“你父母那么辛苦,动机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成全我,希望我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我立即反问:“那你反过来为他们牺牲,不是正好违背他们的意愿吗?”

她张口结舌,睁大双眼注视着我,脸涨得通红。

我耐心地解释道:“回报父母是美好的情感,是人之常情,应该成为你刻苦学习的动机之一,但是,如果这个美好的情感变为了你的心理压力,就不那么美好了。人的精神世界,空间并非无限,面对高考,心里的杂念越少,越有助于心理平衡,只有心理平衡,才可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现在你不要去管父母为你奉献了多少,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使自己的内心保持相对空灵的状态。”

“可是,怎样做才能使内心保持空灵状态呢?”她打断我。

“可以通过冥想的办法。”我说,“睡觉前,首先让自己放松,安静地平躺下来,闭上眼睛,放松肢体,尽量让自己舒服,深呼吸三次,把所有杂念撇开,然后在冥想状态中慢慢看到自己的内心。你可以像整理电脑硬盘那样,慢慢把内心很多很多的烦恼、很多很多的情绪都收集起来,放在心灵深处某个地方,腾出空间,只保留一个念头,就是好好学习,考上理想大学,其他什么都不想。你还可以设想自己是一只杯子,你把里面的水都倒出去,即把杂念都赶出去。要知道,只有把杯子里的水倒出去,美好的情感才能倒进去。现在你想得太多,心灵的杯子满满的,父母的感情就倒不进去,这样对高考肯定不利。你把高考看成回报父母的机会、挑战命运的决斗,以此激励自己,看似无可厚非,其实是无效的,如果背负着这样的心理压力来学习,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干扰,如果带入考场,更不会帮助你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这样的冥想每天做5分钟,心情就可以大大放松。当你心静的时候,你的智慧与创造力才会展现出来。你所保留的只是高考本来应有的压力,而抛掉的是所有额外的压力,这样就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去实现自己的心愿。”

她对这样的冥想没有把握,要求我指导,于是在接下来的三周里,我带她一起冥想。三周后,她的精神状态证明效果良好。她说自己仿佛找回了最佳的学习状态。我说:“你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

2015年高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

【编辑:陈彤】

篇10:古代刻苦读书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B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C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D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1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映雪囊(ná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司马光读书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他把圆木头叫“警枕”。苏步青刻苦学习的故事

苏步青,1901年生,我国著名数学家、学者,曾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那时他想,这辈子肯定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恰好,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苏步青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想不到,那位公子没学好,苏步青却因此学到不少知识。他的叔叔见他这么想学习,便拿出钱,说服苏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小学去读书。

在小学的第一个学期,苏步青考了个倒数第一名,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热忱地鼓励他。这使苏步青大受感动,决心发愤图强。真下了决心,情况就不一样了,从第二学期起一直到大学毕业,他每学期都考第一。苏步青是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典范。他从小学起,就抓紧时间读了好多好书。进初中后,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师一看,那写作方法,很像是古代著名的《左传》的写法,便怀疑这是不是苏步青自己写的。上课时,老师要考考他,随便点了《左传》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说说写的是什么。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错地把那篇文章背给老师听。这使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原来,他读《左传》读得能够背出来了!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祖逖闻鸡起舞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王冕僧寺夜读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匡衡凿壁借光

译文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任末好学勤记

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原文:

上一篇:安生生产演讲稿下一篇:欢愉游记文章:榆次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