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教育故事

2024-04-15

关于学习的教育故事(共9篇)

篇1:关于学习的教育故事

他年少时极为贫困。

客游外地时,与一书生同宿旅店之中。

书生忽患重病,死前拿出一百两银子交给他说:“为我料理后事,剩余的都送您。”

料理完后事,他将剩余的银子放在书生的墓穴中。

他是唐中期名臣李勉,为官做人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他做都御史时,与一太监镇守辽东,私交甚笃。

后来改调两广任职,太监万般不舍,赠大宝珠四枚,非让他收下不可,态度十分坚决。

无奈,他接受了美意,将宝珠缝进自己的皮袄里。

数年后,他设法找到太监的侄子,送还了四枚宝珠。

他是明朝的王翱,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刚明廉直,卒谥“忠肃”。

篇2:关于学习的教育故事

宋太宗赵胤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 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 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

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

篇3:关于学习的教育故事

形式:QQ群集中学习交流

主持人:北京市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刘晓颖园长(专家组成员)

参与者:专家组成员及全体”学习故事”研习项目教师

一、我是如何开展“学习故事”的

1. 大连甘井子区实验幼儿园谢婷婷 : 我把自己给孩子写的“学习故事”读给孩子听以后,他们特别高兴, 因为他们觉得被重视,被尊重了,觉得自己特别棒,树立了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尤其是成为故事的主人公。

2. 杭州市京都实验幼托园俞蓉蓉 : 我们在观察孩子的“哇时刻”。目前发现的一般都是比较小的事情。发现之后马上分享给孩子,孩子们非常开心,有一个孩子说她甚至快哭了。

3. 重 庆市上林幼儿园李浉杰 :写 “学习故事 ”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倾听孩子的心声,促进每一个孩子学习,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4.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鼓楼幼儿园王甜 : 我园经过三个月的尝试,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开始自主学习,尝试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孩子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发,“哇时刻”是孩子的,“学习故事”是我们大家的。 每一个教师都在放慢脚步,随着孩子一起学习, 成长。

在我园的“学习故事”中,有这样一位小主人公,他是一个男孩,在幼儿园三年几乎不怎么说话,和教师交流少之又少。 但通过“学习故事”,我们发现他的“哇时刻”,和他分享,和他身边的人分享,短短两个月,孩子好似变了个人,开朗、自信。

5. 浙江省宁波市明楼幼儿园王琳 : 我们目前尝试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用照片或小视频记录幼儿表现,并在评价环节利用多媒体呈现。孩子们在欣赏中回忆、交流,相互发现优点,自主学习,提建议。 这是我们追随幼儿的开始, 从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很多想法是出乎我们成人意料的,“学习故事” 源源不断!

6. 重庆市人民小学幼儿园谌利群 : “ 学习故事 ” 真的让自己改变了很多。 班里有一个很调皮的小男孩,今天早上,做早操时,我站在他的身后,发现他早操动作特别认真,就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了他,并请他当领操员。 集中活动中,我也努力改变视角,发现这孩子的闪光点,给我带来的惊喜是:整个上午小男孩调皮的行为减少了很多。“学习故事”让我变化,助我成长。

7. 南昌市龙泉实验幼儿园周婷婷:上次学习回来 , 就开始试着观察孩子,寻找孩子的“哇时刻”。 一开始有点迷茫,寻找不到。 慢慢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了,顺着孩子的兴趣延伸下去,惊喜的时刻就源源不断了! 没想到孩子们比我想象中更棒, 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出乎我的意料! 目前我们开展了两个孩子自发的活动,一个是自己开展的舞会,一个是从想妈妈联想到寄信寄明信片。 孩子们都积极参与活动, 我感觉这个活动才真的是孩子的活动! 感谢“学习故事”让我真正懂得去如何去了解孩子,用心观察孩子! 我反思自己原来错过了很多这样的教育契机!

二、研习“学习故事”的主要困惑

1. 在观察过程中总是遇到困惑, 比如不知道该怎么为幼儿提供支持,从哪些地方来支持幼儿,观察后又怎样拓展?

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都认为 ,观察不难 ,但注意很难,教师不能静下心关注,有时会漏掉孩子的精彩瞬间。 最重要的是不太分得清到底什么才是 “哇时刻”。 我们认为孩子每一个亮点都是“哇时刻”,可是又觉得这样的话,“哇时刻”就太多太多了。 那到底怎样的故事才是“哇时刻”呢? 是不是每一个“哇时刻”都是“学习故事”呢?

3. 在事件描述过程中是全部写孩子的行为么 ? 如果有教师指导,或者与孩子对话响应孩子问题,写还是不写呢?

4. 教师的引导语需要记录详细吗?

5. 写“学习故事”需要写题目吗? 需要固定的格式 吗? 故事里的人是用第几人称?

6. 一日活动中一件小事上如果发现孩子的优秀品质,如帮助他人、坚持、有担当等,马上与孩子分享算不算实施“学习故事”呢?

7. “学习故事”一定是关于一个孩子的吗 ? 可以是 一组孩子吗?

8. 识别的过程中, 我们要完全以幼儿能看懂的语言去记录么?采用咱们专业上的分析可以吗?还是两者结合?

9. 记录“学习故事”需要照片吗? 需要几张照片?

10. 微课程是“学习故事”的后续发展吗? 在实施微 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小组教学活动吗?

11. 大家发现 “学习故事 ”主要在幼儿自由游戏时间,目前在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教”相对较多,幼儿自由活动相对较少。 请问,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习故事”是不是不好开展? 不如自由游戏时容易被“哇” 到?

12. 孩子们的表现总是给我们惊喜,孩子们的需求也很多,我们如何回应呢? 比如说,在建构时总认为材料不够,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不停地提供呢?

13. 开放的课程也可以是孩子的一句话吗 ? 比如孩子无意中的一句话:我很想知道宇宙里有什么。 教师便可以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展相关的活动?

14. 在建构区 ,孩子不愿意拆掉自己的作品 ,怎么 办? (可是场地又实在有限)

15. 我常常找不到幼儿真正的兴趣点,怎么办?

16. 我们有的教师 ,挺会发现 “哇时刻 ”的 ,在非正式场合聊起来,说得也特别好。 可落到文字上时,就显得黯淡和无味了不少。 不少教师就是怕写,我们应该怎样引领呢?

17. 全班有那么多孩子 , 有那么多兴趣 , 我们怎么才能做到一一支持呢? 能不能把他们的兴趣融合呢?

三、专家答疑解惑

(一) 刘晓颖回答:

1.对儿童的观察建立在欣赏 、 理解的基础上很重要,这是“学习故事”最值得推崇的。 “学习故事”立意倾听、观察与理解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 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重视和肯定,孩子更甚。

2.教师思考一个问题 :支持在前 , 还是理解 、 判断在前? 有时候可能你观察了,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 观察并不仅仅是眼睛看, 心里要想,脑袋要转,嘴巴还要问。

3.回 应困惑 3:如果教师自然介入 ,教 师也是故事 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可以写呢?

4.大家一上来就聊怎么写故事 , 比我们的步子快很多。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写呀? 不写行不行? 我认识很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她们不写“学习故事”,为啥那么优秀呢? 我觉得写“学习故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教师们一点点地学习积累, 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好教师。 优秀的教师们是在不断地倾听、观察、理解中才形成正确的儿童观、科学的方法策略。 我们和她们的差距在于用心。

5.回 应困惑 5:“学习故事 ”需要写题目 ,不需要固 定格式。 故事里的称谓是第一或第二人称。

6.回 应困惑 6:最好用便笺纸简 单记录下来 ,孩子 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你的关注与鼓励。

7.回应困惑 9:有图片当然好,没有也没关系。 如果 后面补一张与之相关的作品或环境更好。

8.回应困惑10:微课程是把一个个散开的“学习故事”串起来,整合,深入地推进儿童学习的一种生成性主题活动。 它使得“学习故事”与幼儿园课程产生了深入连接。 我们也刚刚开始探索,名字也是随便起的。 此外,开放的课程就是支持孩子的行为。

9.回应困惑12:要根据自己的观察调整环境与行为,让其更加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孩子的“哇时刻”! 太对了,孩子还是原来的孩子,只是我们自己在改变而已!

10. 我记得很久以前我所在的幼儿园中班有一个特别内向的男孩,那时我正和我老公交朋友。 同事们都说那个男孩像我男朋友,于是我天天去看他,逗逗他, 抱抱他。 这个孩子到了大班整个性格都变了,特开朗活泼。 他父母不明白怎么回事,还来感谢我。

11. 回应困惑 13: 孩子表达的愿望我们要帮他实 现。 可以把问题抛给全班的孩子,听听大家的想法。

12.回 应困惑 14:尽 量晚拆 ,可以让孩子自己拍照 留下影像。

13.回应困惑15:想要读懂孩子必须要调动更多感觉器官,还要反复地望、闻、问、切。 计算机专业必须懂计算机,养牛专业必须懂牛,幼教专业必须懂儿童。

14.回应困惑 16:让 教师们录音记录 ,也可以欣赏 经典的“学习故事”并仿写,慢慢提炼规律。

15.自我修炼这种说法真好! “学习故事”没有标准 答案,就是要我们自我修炼,悟出真谛。

(二)沈蓉晖回答:

1.我们园也是从活动区入手的 , 因为孩子在活动区中更自由一些,主动学习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很兴奋,觉得“哇时刻”真多啊。 然后,就出现了一些困惑,比如观察了一个孩子,其他孩子怎么办?孩子在某个区域里没有“哇时刻”怎么办?到底用哪个人称写“学习故事”?文笔不好怎么办?记录多少才合格?等等。好像这也是大家普遍的困惑,做了一段,进入瓶颈期,教师觉得自己写不好“学习故事”,也有的教师有点小抵触情绪。 我们也做了思考,表面上看是教师不会写,其实是过于看重“写”了。 而事实上,“学习故事”不仅是记录儿童的“学习故事”,更主要的是传递一种儿童观和教育理念, 如果观念对了,方向对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2.如果说某个区域活动中 ,你发现不了 “哇时刻”,其实不是孩子不会主动学习,而是你提供的环境需要调整。

3.我感觉孩子的变化不是教师写 “ 学习故事”所立刻带来的,他们一直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只是原来你没有发现。 现在你看他们的角度变了,试着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了,“哇时刻”就出现了,而且会越来越多。 我们有位教师组织了一次吹泡泡的活动,把铁丝弯成不同形状,还有一个是有缺口的,让孩子尝试总结关于吹泡泡的经验。 本来,有缺口的是不能吹出来的,但是有个孩子恰巧用手捏住了缺口,他高兴地说这个也能吹出来,这个不就是“哇时刻”吗? 可惜, 教师没有关注这个,还是按计划走了下去,于是失去了一个跟孩子一起探究的好机会。

4.回应困惑11:又说到了刚才所说的,“学习故事” 的重点不在写, 在于观念, 是否关注了孩子的主动学习,哪怕是无意中的发现,如果观念没有变,还会去关注活动的结果,集体活动当然就不会有“哇时刻”啦。

5.“学习故事 ” 特别关注孩子心智倾向的培养 ,关注情绪情感的支持, 我就是被这个所吸引而满怀热情而来。

6.管理者要懂教师 ,相信教师 ;教师才能去用这样 的心态了解孩子、相信孩子。

7.看不到很正常 ,看懂更难 ,所以教师们不要总是 检讨自己。

(三)顾春晖回答:

1.回应困惑 3:无论有没有教师 ,记录儿童的学习 即可。

2.回应 困惑 5:不是 为写而写 ,而是通过写来思考 和积累观察评价的经验。

3.回应困惑 6:学习发生了,就是“学习故事”呀。 写 与不写,“学习故事”都在那里。

4.我认 为 ,可以念给孩子听的故事已经不仅是观 察评价,还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了。

5.回应困惑11:高结构确实会对发现幼儿有影响 , 所以教师更要有观察的意识, 并尽量降低集体活动的结构。

6.回应困惑13:和孩子们讨论怎么办。 此外,“学习故事”允许识别不清,回应无效,只要继续注意识别回应,就一定能读懂孩子。

(四)周菁回答:

1. 用这 张图回答教师们关于不记录下来的算不 算”学习故事”。

2.用这张图回应集体教学活动中是否会有 “ 哇 时 刻”。

3. 有时候 , 发现兴趣 也不能仅 就一次随 机的观察 就下判断 , 还需要持 续观察 , 看看孩子 的学习过 程和行为 有没有什 么规律 , 然后发现 兴趣点 。

4.回应 困惑 15:找 不 到真正兴趣点的一大可能的 原因是观察和倾听所收集的信息还不够。

5.回应困惑16:不管大家是从写故事切入,还是不写故事从发现和讨论“哇时刻”开始,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学习者共同体的,都是可以的。

6.读懂 不易 ,所以你更要用心 。 想读懂孩子 ,需要 足够的信息。

7.教师们都开始发现 “哇时刻 ” 了 , 开始发现孩子身上可贵的学习品质。 但是很多时候,还没有习惯去深入地看和听,深入发掘内驱力。

(五)张海凤回答:

1.在学习 “学习故事 ”中 ,让我们转变了儿童观和课程观,看到了孩子的能力,但这只是看到了孩子,要看懂孩子,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分析。 所以,需要记录和照片,帮助我们去读懂孩子。 教师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作为管理者也要给教师自由的空间。 相信教师,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时间, 相信总有一天会收获精彩的故事。

篇4:关于学习的教育故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幼教工作者们试图利用多种资源,提高家教工作实效,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

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是一种用叙事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体系,是一套能够帮助儿童构建作为学习者自我认知的学习评价体系。近年来,学习故事这套评价体系也得到了國际幼教界的认可,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很多幼教机构开始把学习故事作为儿童学习评价的手段。我园课题组在研习学习故事的一年时间里,越来越觉得可以试图尝试以学习故事为切入点,提升家长的教育策略。克服家庭教育上的激情,实际操作中的茫然。

一、以传统的家庭教育讲座提升家长的教育策略收效甚微。

当前,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家长讲座,而家长讲座现状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1.讲座形式缺乏双向对话。家长教育方面,幼儿园常常是邀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来园宣讲,大多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单向交流输出比较突出,缺乏双向对话。往往造成家长只当配角,幼儿园唱“独角戏”的尴尬场面。家长们不积极回应,或者出现“现场听着激动,回去一动不动”的现象。

2.讲座内容缺乏系统目标。专家们的讲座往往似明星走穴,没有明确的系统性目标。讲座之间没有链接,讲完也不再回访,缺乏实践性的跟进指导策略。同时,专家们众说纷纭、观点各一,时有碰撞,看上去给广大家长带来了新的理念,实际上形形色色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家长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并不利于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

3.讲座缺乏个性化指导。家长们的知识层次、面对的孩子、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家长讲座要做到个性化,让每个人都感觉有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往往只能做到理念上的引领,不能根据孩子个体量体裁衣,缺乏一些实践和个性化指导,意义并不大。

针对以上家长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借鉴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价体系,课题组决定让家长也参与到我园的省部级课题中来,一起研习学习故事、发现学习故事、书写学习故事。以学习故事为切入点,提升家长的教育策略。

二、和家长并肩,互做学习故事的补台人

1.家长践行学习故事的优缺点。

优点:家长更容易捕捉孩子成长中的“哇”时刻。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家长通过博客、QQ、微信来记录孩子的成长趣事。家长记录“故事”立足点小、记录时往往饱含感情。家长和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机会远远大于教师,他们和孩子近距离接触,更容易挖掘孩子身上发生的故事。

缺点:家长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教育策略。往往只是记录幼儿在游戏、生活中展现出来的精彩学习瞬间,在学习故事中对幼儿的学习行为描述不够客观或者过于笼统。对幼儿的心智倾向、学习品质还达不到正确的解读和识别,对幼儿学习行为的分析不够细致和准确,对幼儿学习行为的支持策略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做不到科学的回应与互动。

2.教师践行学习故事的优缺点。

优点:教师是具有专业教育行为的实施者,是学习故事的引领者和主要实践者。她们不仅有能力形成学习故事的文字描述,更有能力发现幼儿主动学习、看懂幼儿此刻兴趣、理解幼儿工作理论、推动幼儿想法。具有专业的分析解读和识别回应能力,能对学习故事中注意——识别——回应进行循环反复链接,更专业的支持幼儿发展。

缺点:教师对个体幼儿的回应与互动非常有限。教师面对的是班级群体,时间和空间不够充足,捕捉故事的广度不够。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切断观察。教师对团体“学习故事”(教师对一组或全体幼儿的系列回应与互动)记录的多,个体“学习故事”(教师对个体幼儿的回应与互动)记录的非常有限。

鉴于以上两点,只有教师和家长携手并肩、家园同构、取长补短,让家长在学习故事中穿行、家园在学习故事中共鸣。

三、从“分享”、“实践”入手,帮助家长解读学习故事

分享成果可以让家长初识学习故事,切片分析可以帮助家长精准解读,熟悉学习故事的结构。课题组向家长发放了邀请卡,采取“参与式教研”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学习故事研习。通过直接明了的成果分享和切片分析手段,构建家长们对学习故事的认知。

分享成果、初识“学习故事”。课题组成员将一年来的学习故事编撰整理、集结成册或制作成PPT,家长们通过分享、阅读、评价、反思了解了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体系。是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进行注意—识别—回应的反复链接。在分享学习故事过程中,家长们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在故事里熠熠生辉,每个孩子的学习都带有着特殊的“个人烙印”。他们不禁感慨:“《香香的面条》中郝选旭俨然一个大厨师;《万花筒》中的魏梓涵专注力真强;《有趣的影子》中张雨馨和她的小伙伴们探索能力真强啊!”。阅读学习故事让家长们更加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大家感叹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孩子们和环境互惠互动、教师精准的识别、专业的支持回应让家长们叹服,这才是孩子需要的学习。

感慨的同时,家长们也发出疑虑,“哇时刻”在我孩子身上都能发生吗? 我的孩子不够自信和优秀,他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吗?同时,课题组的老师们也产生了疑虑,家长们真的会发现孩子的“哇时刻”吗?“发现优点、能做的和兴趣”式的观察和评价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的教育策略吗?

尝试记录、分析“视频切片”。带着疑问,课题组成员带领家长观看了幼儿活动视频。通过现场尝试书写、视频切片分析、教师对比评价几个方面来为家长解读学习故事。以真实事例来帮助家长了解学习故事中的三个构成部分:注意—识别—回应。注意部分主要呈现发生了什么?即幼儿的精彩学习过程;识别部分是什么样的学习发生了?回应部分是进一步支持这方面的学习。

实际上对于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来说,三个步骤中识别部分是最关键、最难的。衔接现象与本质,直接影响回应的质量,对教师的观察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样具有很高的挑战性。更何况对于初次尝试书写学习故事的家长来说,可谓是老虎吃天了。最初,家长只要做好学习故事的“注意”部分即可。“识别”和“回应”部分教师要适时补台,和家长并肩,共同完成學习故事,完成个性化指导。

学习故事1

航航的故事——落叶变变变

撰写:航航妈妈 3月20日

航航,那天,你和瑶瑶去美工区玩儿“落叶变变变”贴画游戏。你们各拿了一张图片卡和树叶。你在撕双面胶的过程中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终于将“鸡妈妈”贴好。你又特意找了几片小一些的树叶,拿起了胶水,快速地将胶水直接涂抹在了叶子上,开心的笑了。小树叶在你的小手上变成了鸡妈妈的翅膀。

瑶瑶看了你的画说:“我要拿红色的叶子做鸡宝宝,绿色叶子做翅膀,肯定比你的好看。”瑶瑶用胶水小心翼翼的贴好小鸡,用水彩笔快速的给每只小鸡都添上了腿和脚。 你发现小鸡没有眼睛,你们一起给小鸡添上了眼睛。

你们用圆圆的树叶做太阳,用粉色的花瓣做光芒,你将双面胶粘在纸上,将花瓣整齐地放在太阳周围,又用大小不一的树叶做了好看的云朵。你们的画真美!

当航航的故事展现在家长们眼前时,大家被航航妈妈等一些家长爱子情深、温情满满的文字所打动,内心充满了感动和向往。可对于家长们来说,感动虽在,疑虑犹存。他们仍然处在“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阶段,如何通过学习故事,提升教育策略的问题亟待解决。

怎样才能精准识别孩子的行为?航航妈妈已经较为完整的完成了学习故事“注意”部分的描述。课题组成员决定通过列图表的形式,对照幼儿行为进行切片分析,为家长们解读学习故事中的“识别”部分,了解在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学习?

通过切片分析解读,家长们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视频切片”对孩子进行观察和了解、从不同的视角接近和发现、能在教师的引领下理解和肯定。并能根据问题给予一定的回应策略。家长们获得一个新的认知,那就是对自己的孩子从原来认为“他是有缺陷的”而逐渐转变为“他是有能力、自信的学习者”。 他们看孩子的视角悄然发生着变化。渐渐放慢了自己“忙”的脚步,学习不再跟风“盲”从,教育不再困惑“茫”然。期待更加深入的参与到学习故事的继续研习中。

四、基于观察的切片分析+关联分析基础上的回应策略

“理解学习和促进学习”是学习故事的切入点。“改变、支持、回应”是家长研习学习故事的目标。家长们已经能够成功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哇”时刻。课题组成员抓住时机,依托基于观察的情境技术呈现+切片分析+关联分析载体,和家长进行小组研讨,集体提升。带领家长完成从“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学习可能在发生”到“下一步学习机会的可能性”的过程。完成“识别”到“回应”的链接。帮助家长为幼儿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更多可能。

在航航妈妈呈现的“树叶变变变”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两个自由探索、不断尝试、发出挑战、积极合作的孩子形象。基于这个故事,我们开启了“回应”之旅——我们可以为航航和瑶瑶做些什么?

研一:

家长:老师将树叶提供的再丰富些。可以适当的增加任务难度。

课题组:航航,你没有因为树叶会碎而放弃,经过尝试,找到了粘贴树叶的最佳材料,贴出了自己想要的画面,相信你以后碰到其他困难时,会自己坚持解决问题的。——心智倾向(坚持)

研二:

家长:请航航和瑶瑶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请小朋友帮忙分析,让作品更美。

课题组:看着你的贴画,我在想,你的画面蕴藏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还有什么材料可以进行粘贴创作呢?树叶除了可以粘贴创作,还可以做什么呢?

——心智倾向(兴趣、探索)

研三:

家长:将孩子们的作品拍照、展示。互相学习。

课题组:航航、瑶瑶,我觉得你们今天制作树叶粘贴的过程一定会给小朋友带来启发的,分享你们的想法可能会有更多的伙伴来探索树叶的奥秘呢!有可能同伴们会收集更多的材料,会有更好的奇思妙想呢!——心智倾向(自信、表达、沟通、合作)

经过逐一对比,“回应”部分逐步明晰。家长的“回应”和成长让课题组很欣喜。课题组的“回应”让家长明白,与孩子的交流、理解支持他的做法、探究寻找适宜的能给孩子更多帮助的材料、鼓励向同伴分享,这些正是孩子们目前最为需要的,更接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课题组的引领下,家长们很容易地捕捉到了两个孩子的学习品质:创新、坚持、独立、挑战、合作、探索、反思……。

五、撰写出有温度、有生命、有色彩的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让家长们在追求和体会教育的道路上充满无限机会和可能。尽管之前有人曾担心,有的家庭可能会因为对自己写作能力的不自信而不愿意写。可是经过边看、边实践、边反思的探究旅程中,家长们渐渐燃烧了心中的小宇宙,从最初给家长发放参与邀请卡到后来家长自发申请加入,从最初的小范围参与到后来的集体开展,家长们没时间会挤时间,没办法会想办法,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故事的研习中来。

儿童需要在丰富的、有准备的环境中学习已经是教师和家长的一个共识。通过多次的探索和碰撞,家长们渐渐明白儿童是在主动探索身边环境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的。很多家长打破了以往家中整齐划一的环境布置,给孩子营造能够对话的、能够发出邀请的家庭环境。他们能够认同并尊重孩子的奇思妙想和与众不同,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在悄然改变,渐渐成为了孩子的智慧大玩伴。玩的过程中“哇时刻”不时的闪现出来,对话、倾听和相互回应成了主要的亲子相处之道。

学习故事2

万奕辰的故事——学剥鹌鹑蛋

撰写:万奕辰妈妈 3月20日

早餐时,你拿了三个鹌鹑蛋。每次的鸡蛋或者鹌鹑蛋都是我帮你剥好的,今天我告诉你:“自己试试”。你拿着鹌鹑蛋思考了一下,在桌子上滚了滚,发现并没有破。你用求助的眼光看了看我,我微笑著说:“加油”。你在桌上轻轻敲了几下,一点一点剥(抠)皮儿。很快,一个鹌鹑蛋皮剥完了。到了第二个,你直接老练的在桌上一磕,可是皮儿怎么没有第一个好剥呢?“嗯,要滚一滚”你自言自语道。第二个、第三个……终于吃到了自己剥的鹌鹑蛋,你兴奋的说:“妈妈,我帮你”。于是,我和爸爸的鹌鹑蛋都是你剥的。

识别了什么?(什么样的学习可能在发生)

辰辰,你第一次自己剥鹌鹑蛋,我的微笑让你坚定了信心,你开始了各种尝试。当看到鹌鹑蛋完好无损时,你没有放弃。是个能够坚持的孩子。

你用“滚一滚”、“敲一敲”的办法,终于让鹌鹑蛋有了破损,你找见了剥鹌鹑蛋的突破口。说明你是个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孩子!

剥第二个鹌鹑蛋时,你细心的发现没有第一个好剥了,经过回忆和思考,你找到了剥鹌鹑蛋的奥秘,“敲一敲”“滚一滚”皮更容易松开。说明你具备了总结经验的能力,利用知识链接完成自己的事情。

你提出帮爸爸、妈妈剥蛋皮儿,说明你乐于助人,是个有责任感的孩子。

回应了什么?(下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

剥鹌鹑蛋的技巧你已经掌握了,还有很多的蛋宝宝你敢于挑战吗?生活中有许多剥的工作,你愿意继续探索吗?(剥鸡蛋、剥蒜、剥葱等)

把你剥鹌鹑蛋的过程分享给班级的小伙伴好吗?相信还有很多宝宝不会剥蛋呢!你能教他们吗?(和同伴分享剥蛋的过程)

有兴趣和妈妈一起制作不同的“蛋美味”吗?(一起合作煮蛋、煎蛋、制作蛋羹、蛋糕等)

经过半年的尝试和实践,学习故事让众多家长见证了幼儿成长的奇迹和精彩。家长们逐渐改变了儿童观,树立了“儿童本身就有力量”的信念。他们不知不觉中成为第一个发现孩子闪光点的那个伯乐。我们欣喜的看到,家长们从“找差距、找不足式”的评价视角,转变成“找优点、找长处式”欣赏和接纳的评价视角;从过去带着标尺去观察、发现不足去教育到带着欣赏去记录、理解学习去支持,以及随之发生的观察焦点和解读内容上的转变。大大的提升了家长的教育策略。

同时,更为珍贵的是,家长们感动于老师对自己的专业引领和教育支持,感受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对孩子的真心;孩子为家长对自己行为的肯定感到惊喜,强化了他好的学习品质,亲子关系得以加强;而教师在引领家长、为家长补台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孩子,师幼关系更加融洽,回应策略更加精准。

篇5:关于学习的励志故事精选

朱洗愤怒了,他感到自己的国家太黑暗太落后了,他发誓要努力奋斗,以自己的力量寻求一条救国之路。19,刚刚..20岁的朱洗出发了,他要赴法国勤工学。

在外的生活是俭苦的,就是那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朱洗。他说:“我身上既没有藏玉,也没有分文,真是一贫如洗!从今以后,我不叫玉文,我叫朱洗。

篇6:关于英语老师的故事随笔:学习

目前同学们交作业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在改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正当我敲字写这段文字的时候,赵涵婷同学又从QQ上向我询问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了,我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在做一些额外的题目,这是主动学习的节奏。大家有目共睹赵涵婷同学上个学期期末考试中的进步,我是看得出她的努力的。每一名同学如果发自内心的要努力的时候,进步真得没有多么得难,万事只是开头难,只要开了头,一切比想象的还要简单。

下周我们的两项大活动:一是义卖,去年我们班的义卖非常得成功,期待下周五的义卖,我们可以在快乐中度过;二是足球赛,从下周一开始就要拉开帷幕,足球队员们可以一展伸手了,其余的我们作为啦啦队员,也是很有意味的。

足球比赛可能要持续两周,足球比赛一结束,迎接我们的就是期中考试了,考试的时间定在11月6号和7号两天,距离现在大约三周的时间。要提醒大家的是伴随着快乐的义卖和足球赛,期中考试悄然来临,大家不要只图玩得痛快,学习一直在我们身边,它才是最重要的。

篇7:关于学习态度的小故事

故事5:

在大外企月薪10K的雇员发出的短信:

“投身外企英勇无畏,西装革履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琐碎,为了生计吃苦受累,鞍前马后终日疲惫,客户投诉招死陪罪,点头哈腰就差下跪,日不能息夜不能寐,老板一叫立即到位,一年到头加班受罪,劳动法规统统作废,身心憔悴暗自流泪,屁大点事反复开会,逢年过节家人难会,分分秒秒不敢离位。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工资不高自己交税,走亲访友还得破费,抛家舍业愧对长辈,身在其中方知其味,外企哪有社会地位,全靠疯疯傻傻自我陶醉。”

——没有雇主会愿意用消极心态雇员的,消极心态被传染了将又是一场“非典”。

在外企工作,压力也很大。因为分工细,工作流程完善等原因,如果不是高级管理,做的事情是非常琐碎的。但如果心态好,换个思维方式,我们还是可以学习外企的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流程的,并想办法从琐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提升效率,在琐碎的工作中去享受轻松。

故事6:

赵秀才与钱商人死后一起来到天宫,玉帝说:“你们二人前生没有做什么坏事,我特准许你们来生投胎为人。但只有两种做人方式可选择:工作或不工作。”赵秀才心想,前生我并不富裕甚至还填不饱肚子,现在准许不做工作吃、穿都是现成的,真是太舒服了。于是他选择了做不工作的人。钱商人想到前生经商赚了一点钱,来生就把它们都拿来投资,造福社会,于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做工作的人。 玉帝看了他们的选择当下判定二人来生的命运:“赵秀才甘愿过不劳而获的人生,下辈子做乞丐,整天向人索取饭食,接受别人的施舍。钱商人甘愿过有工作的人生,下辈子做富豪,行善布施,帮助别人。”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选择人生时,其实也在选择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决定一切。谁懂得“工作即做人”的道理,他的人生结局就不会太坏。

故事7.

有个小孩,不小心碰到了桌子大哭。中国的妈妈见到后,第一个动作就是伸手打桌子,然后哄小孩:“乖!不哭!”。而日本的妈妈则不是这样,她会要求小孩重新绕桌子走一遍,然后启发他:“人之所以会撞上桌子,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你跑得太快,刹不住脚;二是不注意看路;三是你心里在想别的事情。你刚才是属于哪种情况?”

桌子是死的,它不会主动来撞人,所以人会撞上桌子,是人的错,而不是桌子的错。中国的妈妈伸手打桌子,就等于在教育孩子,那都是桌子的错,不是你的错,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遇事情首先是推卸责任,千方百计为自己寻找开脱的理由,而一门心思挑别人的毛病。日本妈妈的做法,则是在教育孩子要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要去一味的指责别人。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凡事总是先检讨自己的不足。

其实,很少有事情能很彻底的分清到底是谁对谁错,往往是谁都有错,不同的是错多错少。倘若每位当事者都能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认真地检讨自己的不足,那还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呢?

部门与部门之间也是这样,当别人给我们指出不足时,首先不是去反驳、去争辩,而是先作检讨,确实错的,马上改,确实没错的,也作个警示,以便更加重视。

态度决定一切。同样的事,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所以,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先把态度端正好。

故事8.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临出校门,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外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篇8:关于学习的教育故事

一、多做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 我们应该利用学校以有的条件, 尽量多做实验。在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时, 我利用三棱镜让学生观察白色光的色散现象。在讲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 由于地震之后很多器材都没有到位, 我就只好到玻璃店里找一些透明玻璃给学生尽量地做实验。这样, 学生学习起来就不觉得枯燥无味了。还有, 在讲凸透镜的习题时, 我利用实验室里的凸透镜让学生自己观察, 并总结实验的结果。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及时沟通, 联系感情

课下多和学生谈心, 了解他们的想法, 加深和他们的感情, 及时了解他们对这一节物理课的看法, 了解学生哪些地方出了问题, 及时解决。有时候, 我虽然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了一些学生, 但是上完课我还要找他谈心, 这样被批评的学生就会很乐意地接受我的意见, 从而使他们决心专心学习。由此可见, 多和学生及时沟通和联系感情对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三、创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是和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如, 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 我先用一片树叶遮住一只眼用手捂住另一只眼说我看不到大家了, 在让学生尝试后告诉学生这叫“一叶障目、不见大家”。紧跟着问:“为什么小小的一片树叶能挡住大家这么多人呢?”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做有心人, 通过合理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形象类比, 适时引导, 巧用导学策略

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省时、省力, 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又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是我们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 而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去理解, 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兴趣不高, 造成概念不清, 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教师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 举出形象、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 就会达到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电压的概念, 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这时我就用水压来类比电压, 把电路中的元件和水路中的元件类比, 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电压这个概念。

五、巧设实验、利用身边物品开发低成本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恰当地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 既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又能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对感性认识接受较快, 印象深, 记忆牢固, 因此, 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如学习惯性概念后, 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 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 用食指迅速打击纸条, 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 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 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

在教学中, 还可以做演示实验。如在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时, 可用摆球实验演示;在讲解电磁感应时, 可用演示实验来总结。通过演示实验来说明物理原理时, 既直观, 又有趣, 还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六、引入物理学史

物理学的财富不仅仅在于公式、定律, 更体现在其浸透着汗水、泪水甚至鲜血的发展历史。每个定律、定理的得出, 都包含着物理学家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劳动, 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居里夫人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研究等等, 都浸透着科学家的无限艰辛的劳动。讲解时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篇9:关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习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博士;实践性;应用性;行动研究;团队学习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持续的推动力,在这过程中教育毋庸置疑地发挥关键的作用,因此也急需一批有实践经验而又具备专业知识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让内行来管教育,来办教育。应运而生的教育博士,就是针对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岗位的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开设的高层次专业学位教育,目标在于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一名在高校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了十几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管理者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术和实行科学管理对学校的发展有利,反之,将阻碍学校的发展。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否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于是, 2011年我报考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育博士。在过去2年多的学习中,可谓“身在此山中”, 课程的设置、导师团队的悉心教导、已有的工作经验以及在职教育的形式,让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我深深体会到学中做、做中研的乐趣,对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习也有一定的思考。

一、实践性,应用性,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一名Ed.D学生,首先就要对自己的专业学位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找准自己的定位。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教育学博士Ph.D与教育博士Ed.D相比,前者学术含金量更高、更专业,今后从事专业研究,对于创新知识的贡献更大,而后者是“缩水的Ph.D”,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但在我看来其实不然。

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Ph.D与Ed.D侧重点各不相同,遵循的价值取向不同。Ph.D注重培养专业的研究人员,学术性是基本价值取向; Ed.D旨在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实

践性是其基本价值取向。因此,Ph.D学生要为今后从事的学术职业、成为专业的研究人员做准备,就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素养,理论创新能力以及掌握“发现的学术”。而Ed.D教育主要是针对有工作经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一线的人员开设的,注重让学生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反思能力,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实践性、应用性强,要求学生掌握“应用的学术”。从这一角度,两者很难分优次,只能说要让Ph.D学生 “认识和控制这个世界”,让Ed.D学生懂得如何“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3

其次,从知识产生的2种模式来看,Ph.D与Ed.D适应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按照吉本斯等学者在其著作《新的知识生产:当代社会科学和研究的动力》一书中提出的2种知识生产模式,知识生产模式1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以认知为目的,限于单一的或特定的学科,以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来传授、学习和生产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较不紧密,可以说先生产知识再用于实践,这种模式与 Ph.D的培养模式是较适应的;知识生产模式2是适应信息化时代和教育大众化的一种新的知识生产范式,不同于传统,具有重视实际应用、超学科、异质性(指知识知识生产的场所、原则和实践有更大的异质性4)、更宽泛的质量控制系统、更具反思性的特点,这种模式与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的Ed.D的培养模式较适应。因此,两者总体上不存在含金量的差异,或者孰优孰劣,只是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的产物。

再者, Ed.D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Ed.D学生都具备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大部分都担任一定的职务或具备较高的学术职称,参加Ed.D专业学位学习急功近利的色彩较淡,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促进工作。因此,Ed.D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围绕自己的的工作内容开展专题研究,通过研究找出问题,寻找对策,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见表一)。例如一位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Ed.D同学,她的课程报告就是紧紧围绕学生管理、权益、服务与学习权利而展开的一系列专题研究,包括《高校管理中学生权益保护问题思考》、《现代大学学生指导与服务制度》、《大学生学习权利体系研究》、《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研究》等,这位学生通过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梳理问题,构建体系,从理论层面寻找解决依据,结合实践工作寻找对策,在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效。因此,对于Ed.D学生而言,Ed.D专业学位学习目标明确,实践性、应用性强,这才是Ed.D与Ph.D的本质区别。

二、学中做,做中研,贯穿行动研究的学习与工作

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经常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反思,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对于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对策没有系统的思考,更缺少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以及对自己实际行动的不断反思和调整的往复循环的过程。但参加Ed.D课程《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之后,逐步了解了行动研究,在完成行动研究课程作业的同时,也树立了把实践工作和专业学习结合,把行动和研究结合的信心,即在学中做,在做中研。

行动研究是由实践者自己实施的、在实践中进行的、旨在改进实践的研究取径5。把行动研究运用于教育领域的教育行动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围绕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展开的一个持续不断的研究行动,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评价反思、成果表达等环节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中的问题”。6行动研究对于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Ed.D学生来说是十分契合的研究取径,贯穿了Ed.D学生学习与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行动研究有利于Ed.D学生的专业成长。Ed.D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深化对教育专业特性的理解,培养和掌握通过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行动研究是对Ed.D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指引,可以把她看成是方法论或是一种“范式”,在思想上她要求研究者要有责任感,善于发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或用经验看待问题。同时她又要求研究者同时作为行动者,参与其中,获得一手真实资料,用行动改善自己的实践工作,并不断反思和改进,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Ed.D学生探求真理的勇气、责任感和求真求善的品格。在行动上,她为Ed.D学生架设了一座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紧紧结合,把工作与研究结合起来,要求研究者在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时具有很强的行动力和反思力,并要有团队合作和沟通调整能力,用研究的精神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从这两个层面来看,行动研究有利于Ed.D学生的专业成长。endprint

其次,行动研究让Ed.D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Ed.D学生来自于教育教学与管理岗位,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较强的问题意识,在系统学习行动研究的概念、目标、原则、计划制定、观察、评价反思等理论和具体案例之后,会有意识地、主动地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既作为教育实践的行动者,也作为研究者。从厦门大学Ed.D学生关于行动研究的设计和具体实施情况(见表二)可以看到,他们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发现问题,寻找和实施对策,改进工作,并在过程中提高自身反思能力,可以说是学与做、行动与研究的紧密结合。以本人为例,我在负责学生境外交流学习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学生参与度不高,项目很多但报名学生不多的情况。运用行动研究的理论知识,我和同事组成研究团队,采取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制定行动计划并实施,从项目本身、学生本身和学校几个层面入手,采取的措施包括增设免学费项目、加强宣传、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举办经验交流会、制定学分互认规定等。目前经过第一轮实施,取得较好效果,但也存在学生集中申报台湾交流项目的新情况,在进行评价反思之后,新学期推广该项目时研究小组针对这一情况进行调整,加大国外项目的宣传和说明,已初见效果。

活教学方式和提高任课教师素质的行动计划并实施,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效果较好。但也还存在学生在学习上对老师较为依赖的问题,在今后行动研究中将反思与调整。

再者,行动研究让Ed.D学生可以兼顾工作与研究。有人认为Ed.D学生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既要搞研究又要照顾家庭,多重身份与角色在一样的时间条件下很难兼顾,所以学习效果、学术水平比不上脱产学习的Ph.D学生。不可否认这是每个Ed.D学生都要面临的困境,但是开展行动研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种两难处境。本人既是一名Ed.D学生,又是高校行政岗位的管理者,同时又有家庭中的多重角色,经常会担忧时间不够分配,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或用在学习的时间太多而无暇专注工作和家庭。把行动研究带到工作中,在工作中开展专业研究,通过研究促进工作,通过工作为研究提供土壤,可以说我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比如上述提到的运用行动研究来改进我负责的学生境外交流学习项目,以及运用行动研究来完善闽台合作专业3+1学生的管理制度等。在此期间,我深深体会到了研究与工作的相互促进作用。

三、相互学,互相评,多学科视点下的团队学习

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一些高校的培养计划中,都提到要重视采用团队学习。一方面,因为团队学习本身具有的特点对Ed.D学习起很好的促进作用。团队学习是 “集体性学习,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其特点体现在“共同”与“相互”上,学习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共享学习过程与知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厦门大学Ed.D的课堂上,没有一个人的报告,从来都是一个人就一个专题做主题发言,老师同学包括自己,提问、解答、点评和总结。在这个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点评,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拓宽了彼此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我做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的主题报告时,用40分钟阐述自己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老师和同学们也用了不少于40分钟的时间提出问题,点评报告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并就整个专题进行总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与老高校有什么差别,体现在什么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化的一个有益方式,具体实践要注意什么;在合作时,该如何认定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特色如何体现在高校的国际化中等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我等于又梳理了一遍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同时同学们的问题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导师在总结时指出了国际化过程该注意的问题,我受益匪浅。

另一方面,多学科视点下的团队学习激发多样化思维,促进共同发展。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方方面面,Ed.D学生要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自身工作经验和单一的学科背景出发将很难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教育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这对于研究不同层次的教育也一样适用,需要运用多學科的视点,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才能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能更专业地解决好实际问题。Ed.D学生来自不同的教育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在团队学习中能够为同学提供看待问题的独特的视点,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激发多样化的思维,相互促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讨论教育公平的问题时,社会学学科背景的同学就提出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待教育公平,政治学学科背景的同学从政治体制与教育政策解析问题,外语学科背景的同学善于运用中外比较,经济学学科背景的同学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来分析教育公平问题,法学学科背景的同学则以保障公民权力为研究的出发点。

总之,对于Ed.D专业学位学习的思考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第一,要尊重自己Ed.D学生的身份,认识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准定位;第二,把行动研究的方法和精神带到学习和工作中,在学中做,在做中研;第三,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共享知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上一篇:干家务心得体会作文下一篇:加热炉阶段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